旅游要素与产业发展(共8篇)
旅游要素与产业发展 篇1
促进旅游要素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兴文县政协副主席 蒋建平
随着我国目前旅游产品开发强度的加强,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愈来愈强烈,已经形成了旅游者的买方市场。如何抓住“5.12” 汶川大地震后川南旅游成为热线的机遇,配套规划建设旅游要素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兴文旅游业,真正成为四川新五大旅游区——川滇黔结合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兴县”战略实施,是兴文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旅游要素产业建设现状
兴文县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打造,旅游要素产业建设有了一定成效,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等品牌的取得,使兴文旅游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旅游收益呈不断增长之势。
但是,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要素产业配套建设情况看,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建设不协调,合力未形成,不能充分支持和满足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行”的方面,与县外联接的旅游道路虽然显著改善,但还不够快捷;县内主要景区间旅游环线公路处于规划阶段;散客旅游缺乏集散服务,到石海洞乡和僰王山景区的旅游专线车没有正常营运;县城内“的士不打表,三轮乱收费”。“住”的方面,据统计,各类型宾馆旅店住宿接待能力约3000人,但仅有银峰宾馆、兴文大酒店、洞乡大酒店、邮政宾馆4家二星级宾馆,不能满足不同住宿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也不能适应规模游客量入住需求。“吃”的方面,目前,县城有较大型餐馆15家、小型餐馆60家、特色餐馆12家、农家乐型餐馆17家,旅游景区及公路沿线有大小餐馆20余家,但有组织、有针对性常年参与旅游接待的比较少。“游”的方面,主要以石海洞乡和僰王山景区观光游为主,游程相对较短较单一,特色旅游彰显不够,品位不高,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娱”的方面,兴文拥有丰富的地质文化、苗族文化和古僰人文化,目前对既有特色文化的内涵虽然在发掘整理,但已有效服务旅游的,能为普通游客提供观赏娱乐体验的内容和形式较少;石海洞乡景区的苗族、古僰人民族民俗风情表演水平总体较低,旅游节庆项目处于起步。“购”的方面,能体现兴文地方特色的,能吸引游客购买欲望的旅游商品不多,旅游购物点除石海洞乡、僰王山景区有些摊店,具有良好购物环境的购物商场(城)基本没有。
总体看,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分散独立,更不配套,造成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很大程度制约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等品牌的效益产生,兴文旅游业与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二、旅游要素产业配套规划建设的思考
促进旅游业要素产业配套建设,应从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履职尽责,强化考核,创新机制,整合力量,务实推进的思路来建设。
(一)充分重视“水桶效应”,尽快对旅游产业要素建设配套规划。旅游业是以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载体,提供人为人服务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旅游产业结构的主体,形成旅游产业的基本构架和产业链。旅游者乘车出发,先要约好吃、住的安排,中心目标是完成对旅游目的地产品“游”的购买,其次参加娱乐,最后购物返程。在旅游产业结构中,六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等同。其中“游”是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行、食、住”,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娱”和“购”是提升旅游过程质量的充分条件,是旅游业效益的关键,在旅游业效益构成中举足轻重。
综观兴文县旅游业,尽管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己在手,但由于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配套规划建设滞后, 尤其是“娱”和“购”两个要素薄弱,旅游要素产业经济缺乏规模效益,幅射带动乏力。旅游业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缺乏社会关联性的现实,使旅游业成为政府和旅游公司着急的事,体现了明显的“水桶效应”: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一个水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组成它的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构成旅游产业结构的各个部份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份决定整个产业结构水平和效益。
因此,除品牌营销和管理经营体制机制急待增強和改善,围绕“游”这个核心,科学评估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现状,通过科学配套规划,有效解决旅游要素产业建设滞后与不协调,是当务之急。否则,花很大功夫把游客招揽来,但游客仅能“游”一下,必然导致滞留时间短,消费低,甚至对旅游服务和旅游体验不满意,“旅游兴县”难以名副其实。
应尽快委托国内外权威旅游规划机构,对旅游要素建设现状进行评估,根据我县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实际需求进行旅游要素产业配套规划,明确全县旅游要素产业建设的总体布局,近期、中期、长期建设的重点项目和实施目标。使旅游要素产业建设推进中,既满足当前需要,也兼顾长远,有章可循,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具有实效性、指导性、可控性。
(二)建立权威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构,有效推进旅游产业要素配套建设。旅游产业六要素的建设和管理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多行业多部门通力协作,旅游产业要素才能按规划整体建设推进,有效整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链。一是尽快建立权威性的县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县涉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组成。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负责解决和协调涉及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与旅游要素配套规划建设有关的重大问题。二是落实责任,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严格考核。旅游要素配套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规划一经确定,关键在于落实。在按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明确年度建设和管理质量及效益目标,相关职能部门、乡镇与县委、县政府签订责任书,将旅游要素配套规划建设工作纳入重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按规划要求各尽其责,分步推进,逐项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三)当前旅游要素产业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
“行”: 健全方便快捷高效的旅游客运体系,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服务,使游客能够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对县外旅游快速通道建设,有待省、市交通枢纽工程实施,对县内景区间旅游环线公路建设应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在现有基础上,一是客运汽车站增加散客服务中心职能,尽快真正营运石海洞乡和僰王山景区旅游专线车,解决当前只针对团体游客、自带车游客市场,完全忽略了到兴文自主游和即兴游游客行的需求。二是尽快出台措施规范出租车、人力三轮车、旅游专线车的运营,确保合理、透明、规范收费,塑造精品旅游目的地基本形象。三是完善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票务和网络预订系统,为旅行者提供方便、安全的旅游交通票务服务并规范管理。四是对县城相邻的几个公路收费站进行调整,营造方便、快捷、合理的通行环境。
“住”:在加快招商引资新建高档次宾馆满足需求的同时,对现有宾馆、旅店、农家乐应着力在统一接待条件,提高接待能力,规范接待行为,调动积极参与旅游服务上做好工作。一是根据发展旅游需求,尽快制订宾馆、旅店、农家乐接待规范,统一接待游客的软、硬件标准,由旅游、公安、物价等部门验收并挂牌标识,规范经营,保证游客住宿的安全、卫生,明码付费,杜绝宰客。二是引导和帮助宾馆达标评星,进一步开展星级农家乐评比、旅店达标,形成更多符合旅游接待要求的宾馆、旅店、星级农家乐。三是对所有核定具有旅游接待资质的宾馆、旅店、农家乐,提供统一的全县旅游宣传资料,交通、住宿、娱乐、美食、购物等游客所需指南,营造旅游氛围,方便旅游及消费。
“吃”:围绕保证旅行社团体就餐,满足自主游游客需求,打造特色名吃吸引和满足高档次旅游消费的要求来做工作。尽管目前旅行社组织的团体游,与期望存在很大差距,但吸引旅行社组织团体游是旅游促销的重点,因此,满足团体游人的吃,也应是吃这一要素的重点。从串联石海洞乡和僰王山景区角度看,团体餐应与旅行社协调,以在县城就餐为主,促进县城餐饮业的繁荣,同时在玉屏至石海,莲花至石海两条公路沿线发展具有接待团体餐能力30至40人的餐馆各2至3家。景区内及附近,主要以发展小餐馆为主,保证自主游游客就餐,兼顾长假旺季游客的需求。旅游餐馆应实行挂牌标识制,由县旅游局牵头,汇同经商、工商、卫生、物价等部门核定挂牌,依法強化监督。特色菜品、特色宴、特色餐馆,应从挖掘传统风味,整合地方特产,推出系列化的地方特色菜肴、风味小吃,办好小吃一条街或夜市、风味餐厅上,有组织、有计划进行打造包装,由县经商局牵头,组织县烹饪协会具体打造,定期开展名、特、优、新特色菜品、特色宴、特色餐馆的竞赛和评比,由政府部门予以认定授牌。
“游”:是吸引旅客进入的最重要的要素。兴文旅游资源具有观光和休闲的特质,对此,专家、业内人士对兴文旅游产品的品牌和价值打造都有思考。但从实际运营效果看,吸引游客进入还不够理想,共识是知名度有待提高。加大品牌营销的投资,加强品牌促销的力度,对提高兴文旅游的竞争力,无疑是迫在眉捷。但在游这一要素的打造中,应当统筹解决好石海洞乡和僰王山景区的统一打造,两个景区旅游产品的性质定位,关键是应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视野和游客的实际感受来判定,突出同质间的差异性,符合旅游发展趋势来着力打造。进一步加强市场调研,对石海洞乡和僰王山景区两个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进行科学论证,准确定位,打造符合旅游者需求,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达成此目的,应用市场经济手段,遴选出知名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机构来论证、定位、设计、策划,杜绝仅提供参考咨询,必须对兴文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获得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娱”与“购”: 这是当前兴文旅游要素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娱”这一要素的建设上,应重点完善县城、旅游酒店、景区的文娱基础设施,形成参与性强、类型多样、管理规范、文化档次高、服务功能完善的旅游文化娱乐体系,让游客能娱能乐,体验到差异和新奇。在旅游文化内涵上,已论证用苗族文化、古僰人文化、地质文化来打造,现在的问题是在挖掘、整理、包装打造上进一步下功夫。一是文体、旅游主管部门应切实负起牵头旅游文化挖掘包装打造的主导职责,做到出成果、出效益,财政从预算上给予必要保障。二是采取政府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形式,建立健全苗族、古僰人历史文化和地质文化研究机制,为旅游所需的特色文化打造,提供更多具有使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三是成立兴文民族民俗专业演出团,打造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观赏价值的民族民俗风情节目。一台有特色高水平的演出,对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作用和影响必不可少,如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九寨沟的“藏羌民俗风情”、云南丽江体现东巴文化的“丽水金沙民族歌舞”就是例证。从实践来看,在旅游赢利效益较低的时期,政府和石海洞乡、僰王山旅游公司应对演出团的生存和演出项目的打造包装,按市场机制运营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经济扶助,让游客都能观赏到特色文化,达到提高兴文旅游品味,增强吸引力、竞争力的目的。四是开发出具有参与性、体验性、独特性的地质变迁、苗族民俗、古僰人历史烟尘、农业生态游客体验项目,如地质变迁模拟,苗族民俗、苗族人家家访,古僰人的兴衰轨迹,兴文民俗节庆,特色农业等供游客体验,在历史与现实、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中感悟世间的奇妙,兴文旅游玩味悠长。五是石海洞乡和僰王山景区应明确旅游文化打造重点,石海洞乡以苗族风情为主,僰王山景区以古僰人秘迹为主。
在“购”这一要素的建设上,尽快完成让游客购什么的论证,在那里购恰当的布局。政府职能部门应根据兴文人文、特产,结合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通过传统工艺、现代科技等手段,组织做好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在此基础上,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招商方式引导和指导特色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对于购物点的布局,一是应学习借鉴成熟旅游地区的做法,旅游商品摊店与旅游商品购物商场相结合,提高旅游购物业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增加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的利润空间。二是应充分为本地人特别是景区及附近村民的参与提供条件,让百姓共享参与旅游发展的成果,形成促进做强旅游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旅游要素与产业发展 篇2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河北旅游服务贸易快速发展。1981年, 河北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次只有1.53万人, 旅游外汇收入仅0.009亿美元, 进入九十年代后, 旅游服务贸易迅猛发展, 1998年外汇收入突破1亿美元大关, 2013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33.8万人次创汇5.86亿美元, 旅游服务贸易已成为河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贸易产业之一。
旅游资源禀赋、产业集聚、旅游服务贸易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维度, 不少国内外学者从旅游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产业集聚规模经济、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角度出发研究某个国家、地区旅游产业组织发展的客观规律, 探索资源优势、产业规模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 然而这类研究定性描述过多、实证研究较少, 且多都把资源禀赋、产业集聚、旅游服务贸易视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 将三者进行联合研究并探讨其相互关系的则是少之又少。
资源禀赋、产业集聚与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在整个产业经济学中已有研究。克鲁格曼提出的本地市场效应假设将三者联系了起来, 新经济地理与新贸易理论的融合为产业组织理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然而, 对于本地市场效应理论是否适合分析旅游业的资源禀赋、产业集聚与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 学术界莫衷一是, 尚无定论。基于此, 本研究以河北旅游发展为例, 以新经济地理和新贸易理论为依据, 尝试运用本地市场效应理论、模型验证河北旅游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 探讨旅游要素禀赋、产业集聚在旅游产业中的客观发展规律, 以其为河北旅游产业的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使其成为研究我国旅游产业组织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二、文献回顾
传统的旅游产业研究多从需求视角展开, 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产业组织以旅游需求参数为自变量, 旅游者的收入、生活水平、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汇率等影响着旅游需求量的大小。Wober (1982) 认为旅游需求是影响欧洲39个首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因子, 并据此对39个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但从需求视角研究地区旅游产业组织的发展规律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因为需求模型忽视了资源禀赋带来的比较优势, 有研究证明资源禀赋对游客忠诚度和目的地竞争力的提高更为重要。Geyikdagi (1995) 对土耳其的研究证实固定资产投资比人均收入、旅行成本、汇率等需求因素对旅游业产生的作用更加明显。之后, 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改进, 从供给视角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文献越来越多, 如Gonzale和Falcon (2003) 、Murphy (2000) 及Zhang和Jensen (2007) 的研究显示, 如目的地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价值观是影响旅游者流入的重要影响条件。Prideaux (2005) 在对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 将其概括为需求 (旅游成本、个人选择等) 、政府责任、基础设施和国内价格水平、无形因素 (形象、文化差异等) 、宏观和外部经济因素、外部政治和健康因素六个方面。这些研究从理论上验证了旅游产业要素禀赋所带来的比较优势是旅游流产生的主要动力, 印证了传统经济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理论支撑。国内学者研究起步虽晚, 但已有学者对旅游供需与旅游服务贸易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 如孙夏 (2009) 从旅游供给、旅游需求、旅游环境等方面出发构建了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 并提出实行保护、开发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开发旅游资源。刘林青 (2009) 在研究中指出我国丰富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是旅游服务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证实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贸易存在相互联系。孙根年 (2011) 在研究中提出了旅游与贸易互动的假设, 指出旅游资源丰度 (要素禀赋因子) 、区位指数 (要素禀赋因子) 和贸易联系度是日本游客到我国旅游的重要解释因子, 再一次验证了旅游与贸易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符合新经济地理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对贸易发展的解释。
然而, 上述的研究多是在要素禀赋的供需视角展开对旅游贸易发展演变的探索, 那么除了要素禀赋外, 旅游产业自身组织状况、集聚规模是否也发挥着作用呢?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和外在的循环累计效应引发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通过差异化、创新化的发展形成合作性、互动性的竞争态势, 使其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向更有利于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 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那么旅游产业集聚或集群存在吗?美国学者Porter (2004) 通过对区域乡村竞争力的研究证实旅游产业集群是典型的产业集群形态。旅游业作为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产业, 产业集聚能极大地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但是旅游产业集聚到底能够带来多大的旅游流,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成熟的分析框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创始者克鲁格曼提出的“本地市场效应”假设, 认为由于存在规模报酬和贸易成本, 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或地区将成为净出口国, 克鲁格曼已运用计量模型验证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 随后更有不少学者通过对制造业的研究证实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相比较而言, 虽然旅游业在我国已被确立为支柱产业, 产业基础不断扩大, 但学术界对其研究的先进程度迟滞其发展速度, 鲜少有研究运用本地市场效应理论阐述旅游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产业集聚以及有本地市场效应引发的贸易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 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是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 资源比较优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资本、劳动力、资源、信息技术等要素成本增加, 地区旅游比较优势逐渐退去。如果本地市场效应存在, 区域旅游业势必会由依赖旅游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到依赖地区旅游产业集聚, 从而由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到入境旅游阶段, 即旅游产品大量出口, 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阶段。因此, 对旅游要素禀赋、产业集聚与旅游服务贸易相对独立的研究已无法有效地解释这一产业中存在的现象。再结合河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急需解决的命题, 本文着重验证本地市场效应在河北旅游业是否存在。
三、实证研究
(一) 检验模型
本地市场效应 (也称本地市场放大效应) 的含义是在一个较大规模市场上, 市场需求份额增加将导致一个更大比例的产出份额, 结果是众多产业因某一个地区的需求规模优势而在该地区集聚起来。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市场需求份额的变动差异催生规模经济, 在满足本地区的需求后还能捎带出口, 导致一个更大比例的生产产出, 也就是说, 需求在0~1之间的变动会带来大于1的产出。
在综合参照克鲁格曼、Davis和Weinstein以及其他文献对本地市场效应验证模型的解释, 本文验证模型如下.
上式中r表示第r个地区, t表示除r地区以外的其他所有地区。Yrp代表旅游行业p在第r地区的产出, Yr代表r地区旅游全行业的总产出, Ytp/代表旅游行业p在其他所有地区的产出和, Yt代表旅游全行业在其他所有地区的总产出。Erp代表r地区旅游行业P面临的总需求, Er代表r地区旅游全行业面临的总需求, Etp代表其他所有区域旅游行业p面临的总需求, Et代表其他所有地区旅游全行业面临的总需求。Lrp代表旅游行业p在第r地区的劳动资源禀赋, Lr代表r地区旅游全行业的劳动资源禀赋, Ltp代表其他所有地区旅游行业p的劳动资源禀赋, Lt代表其他所有地区的劳动资源禀赋。Krp代表旅游行业p在第r地区的资本禀赋, Kr代表r地区旅游全行业的资本禀赋, Ktp代表其他所有地区旅游行业p的资本禀赋, Kt代表其他所有地区的资源禀赋。b0为常数项, erp为残差项。 (Yrp/yr-Ytp/yt) 超长产出份额, (Erp/Er-Etp/Et) Yr超长需求份额, (Lrp/Lr-Ltp/Lt) 代表相对劳动资源禀赋, (Krp/Er-Ktp/Kt) 代表相对资本禀赋。
注:回归系数括号内为z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需要指出的是b1系数的不同取值范围分别代表不同的解释。当b1=0时, 表明处于旅游服务贸易和生产结构与超长需求无关, 旅游产出除受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禀赋的影响;当b1在 (0, 1) 时, 表示出现超长需求, 旅游产出受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禀赋的影响, 但不存在规模报酬的产业集聚;当b1=1时, 表示处于规模经济的产业集聚状态, 出现本地市场效应, 产出的变动程度大于需求的变动程度, 规模报酬递增影响着旅游产业的组织结构。
(二)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样本数据覆盖河北省11个地级市, p主要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星级酒店。其中产出变量用旅游收入表示, 需求变量用旅游人次表示, 劳动要素用从业人员数量表示, 资本要素用固定资产投入表示。使用样本的所有数据源自2013年河北省各地市社会发展公报、河北旅游局提供的数据资料。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用到旅游需求总量是各地级市接待总量, 没有细化到各旅游行业, 故将每个市的旅游需求加权分摊到三个子行业 (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星级酒店) , 以三个子行业的收入大小确定权重, 经计算粗略确定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星级酒店的加权系数为0.2、0.4、0.4, 此研究方法正好可以解决个别地级市数据缺失的问题。
(三) 计量结果
本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后, 如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 河北旅游全行业需求系数为0.796, 说明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 尚未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三个旅游子行业除旅行社业的需求系数小于1外, 旅游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的需求系数均大于1, 且系数都通过1%的z检验。这说明在同时考虑劳动、资本要素和市场需求的条件下, 河北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酒店业已经普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尽管旅行社的产出受需求、资本因素的影响较大, 但并没有明显的显示出规模经济优势。另外, 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和本地市场效应同时存在于河北旅游业中, 这与当前河北旅游业从单一倚重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现状相匹配。
参考文献
[1]范建勇, 谢强强.地区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J].经济研究, 2010 (04) .
[2]张帆, 潘佐红.本土市场效应及其对中国省间生产和贸易的影响[J].经济学 (季刊) , 2006 (02) .
旅游要素与产业发展 篇3
【关键词】旅游文化;书籍出版;设计要素
【作者单位】郑剑,攀枝花学院。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普遍具有节奏快、压力大的特点,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居民经常通过外出旅游来降低压力,放松身心,改善生活质量。如何通过有效的渠道获取旅游出行信息,是很多居民的实际需求。基于这个前提,旅游书籍应运而生。但就目前我国旅游书籍的出版现状来看,笔者通过走访新华书店和大的书籍城发现,当前大部分旅游书籍内容都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很多旅游书籍类型单一,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当前我国旅游书籍出版现状及类型
在我国众多的出版社中,每个出版社都具备自身所属的出版权限与优势。当前,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旅游类书籍的销售规模迅速扩大,很多出版社都非常重视旅游书籍这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并且由于该类书籍的市场准入要求较低,只需配合资讯与景观图片就能够编撰成一本旅游书籍,这就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市场潜力大、成本较低、销售价格较高和用户群体规模大,这些因素都促使出版社越来越多地关注旅游类书籍市场。然而,我们观察当前的旅游书籍市场就会了解到,很多旅游类书籍呈现内容同质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旅游类书籍的主题大部分都集中在与旅游相关的六个主要元素:吃、住、行、游、娱乐和购物。这些旅游类书籍大部分都内容庞杂,都是在罗列旅游地区的景观图片,并配合图片进行简单的文字介绍。这些旅游书籍给读者的感受就是文字表述不够生动形象,图片粘贴修饰痕迹明显,不贴近生活。
其二,一些旅游书籍将旅游路线当作书籍内容的提纲。这一类的旅游类书籍给用户的感受就是注重条理,然而,因为整本书的篇幅十分有限,在简单介绍的几条旅游路线的基础上,就是对应的旅游景观的简略介绍,如此就类似于地图手册,显得枯燥无味。另外,许多旅游类书籍并未进行切实考察,在路线的设计上并不完全准确。这些问题导致当前的旅游书籍市场缺乏成功的运作范式。
二、旅游书籍出版设计的主要要素及其应用
1.文字的底蕴传承
文字作为语言的一种组织表达形式,在书籍出版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同的语言通过不同的字体表达,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宋體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适用于女性化领域;黑体则更加倾向于男性化色彩;书法体适合利用在历史性色彩浓重的设计艺术中。例如,对于红色旅游系列的相关旅游书籍设计,封面采取魏碑体更具怀旧色彩,进而带给读者一种严肃的感觉。书籍自身通过语言表达来传递作者的思想理念。文字设计需要同时重视传达思想和语意表达。在书籍设计中的文字设计方面,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字形下也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
2.图像的视觉表达
图像是通过形式各样的图形组成,图形作为封面设计的一个基础元素,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最初在原始社会,人们利用肢体语言来进行沟通,图形作为人们沟通的第二大语言,国内最初产生的象形文字也是通过图形逐渐转变来的。因此,图形是可以让人直观感受内容的一种表达形式。同时,图像也具有其生动形象的表达优势,能够全面地体现人们的思想意识。
3.色彩的情感传递
色彩作为传达意念与情绪感受的一种导体,相同的图形运用不同的色彩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在书籍的设计上,要准确调整书籍内容与色彩的协调性,有效体现色彩在设计中的视觉效果。在进行色彩设计时,书籍设计者也需要重视其他多种要素。例如,因为各个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不同民族对于色彩的理解和传达的意念的理解也有差异;部分设计题材所需的特殊色彩在设计时受到限制,此时无法仅仅凭借设计师自身的主观判断来设计,要掌握了解一种色彩语言,还需要针对设计内容做出对应的选择。例如,对于红色旅游相关的旅游书籍,可以选择红色作为设计的主题色彩。红色在我国,具有显著的政治特征,代表了我国革命先辈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红色,其他色彩的设计可以针对相关旅游内容进行调整,可以选择黑色作为设计辅助色,通过两种色彩的协调运用,强化设计效果。
三、提升旅游书籍出版设计的要点及对策
1.提升旅游书籍出版设计的要点
第一,旅游书籍设计要重点突出其地域特征。旅游书籍要准确突出旅游景观的地区性特征。由于各个地区都具有自身特定的自然文化景观,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地域景观吸引了外来游客去体验,进而满足游客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目的。例如《上海的风花雪月》就是利用上海的文化建筑、分布于街头巷尾的轶事来吸引游客体验旧上海过去的风光岁月、历史韵味。通过让游客探访一些有文化底蕴的老住宅,来想象岁月沧桑,这种旅游类书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
第二,旅游书籍要体现旅游景观的时效性。游客通过旅游书籍来选择下次旅游的目标景观,并且了解全新的旅游项目。当前,游客在选取旅游路线时更加重视理性消费,他们会利用互联网、书籍选取自身喜爱的旅游景点,并对旅游景区的大体状况进行信息了解。旅游书籍作为游客了解旅游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能够解决游客旅行前的各种信息问题。因此,旅游类书籍需要具备较强的时效性,要不断更新旅游景点的信息。
2.提升旅游书籍出版设计的主要途径
第一,创新设计理念,凸显书籍的个性化。个性化的设计需要引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手段。通过书籍的个性化设计,使人们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能够对其形态进行思考,进而延伸到对设计师设计理念的想象和推测。现代化的书籍设计不单单是一种书籍包装,同样是一种设计理念的表现。设计师逐渐将书籍设计当作传达设计理念的一种方式。如此就实现了设计师的目标,既要传递内容,同样也是一种艺术思想的表达和释放。
nlc202309031014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提升的同时,更注重精神食粮的补给。因此,对旅游书籍出版而言,如何体现旅游书籍的个性化特点,这就需要编辑出版工作者不仅要在图形文字上下功夫,还需要在书籍的材质与形态上做出一定的调整。旅游不单单是一种娱乐休闲项目,同样也是一种教育活动。比如,红色旅游系列是为了缅怀革命先辈的革命历史,弘扬爱国主义,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醒国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教训。对于这样有一定教育特色的题材,不可以进行俗套处理,也不可以突破一些特定的规律,这就为书籍设计增加了难度。如在红色旅游系列的相关旅游书籍设计中,选择双色板作为书籍封面的材质,通过挖空露底的方式使其具有更加突出的视觉效果。另外,因为题材影响了色彩效果,红色旅游类书籍可以选取中国红,图形上可以选取各个景区的特色景观,重点突出革命文化和旅游的两大元素。就系列丛书而言,若没有妥善处理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也会导致系列书籍落入俗套。因而在设计时,旅游系列书籍为了规避书籍数量过多,容易产生零散的问题,主体形态可以选择我国地图,用于放置书籍的框架,这样既能充分体现整体效果,又充分把握了主题,能够使书籍更加生动形象,更富吸引力。
第二,创新设计内容,力求图文并茂。当前的旅游书籍的一大特点也就是从进行理论单向传输逐渐转变为多元发散的理论传输结构,这也是当代书籍出版的一大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的旅游书籍大部分都是同质化的形式和内容,缺少合理的编排设计,也缺乏巧妙的结构以及简便的检索结构,更无法谈及节奏层次的改变。一本成功的旅游书籍需要具有充足的信息量和极高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并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对于年轻读者,在书籍设计时,设计者需要重视其强烈的求知欲和对于新兴事物的敏感。书籍不仅能给读者传输知识,也能给读者智慧带来陶冶和训练,并为其提供视觉上的享受。全新的书籍形态设计,需要转变过去僵化的模式,勇于创新。书籍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不仅仅是对色彩、图片和文字表述进行简单组合,而且需要科学地编排内部材质,进而使书籍整体体现出立体化特征,使书籍更富有层次感,更加生动形象。
综上,旅游书籍的设计逐渐突破原有格局,向一个全新领域拓展。旅游书籍设计开始更加重视形态转化,简单地进行图片、文字与色彩的组合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阅读要求。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旅游书籍需进行材质调整,书籍材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材质可以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因而,合理选择书籍设计材质能够使书籍形态进行更多元的拓展。全新的设计理念、全新的编辑方式,再加上材质的调整,同时,把握书籍整体与局部的協调,就必然可以实现旅游书籍设计上的成功。
[1]杨慧.旅游书籍出版应走向精细化[J].全国新书目,2006(16) .
[2] 鲁元军.书籍选题策划五步法[J].出版参考,2005(27).
[3] 梁衡.论精神文明建设与提高出版物的文化含量[J].求是,1999(3).
[4] 易庆召.新时期我国大众旅游书籍出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5] 彭莹.为读者烹调可口的旅游书籍大餐[J].出版广角,2012(11).
旅游要素与产业发展 篇4
一、要素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要素市场已逐渐成市场配置资源的直接渠道和基本平台。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金融、劳动力、技术、房产、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已具雏形,为推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以扩大信贷投入为核心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县拥有中国民人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7家金融机构、40多个金融网点,4家保险机构、2家证券市场,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和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到2003年底,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8.5亿元,净增7个亿,贷款余额达22.9亿元,净增4.3个亿。保险业务已有人寿险、财产险等70多个险种,保费收入8200多万元,综合赔付率为52。
(二)以市场引导就业为主导的劳动力市场得到较快发展。一是就业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到2003底,全县有县级职业介绍机构1家,承担公共职业介绍服务职能的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17家,从事职业介绍的工作人员32人。2000年来,进入县劳动力市场供职的单位980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进入市场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3.5万人次,全县组织各种现场招聘会32场,进入市场招聘的单位356家(次),介绍成功0.9万人次,成功率33。二是就业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2000年以来,各类职介机构为近5万名求职人员进行了职业咨询与指导。整顿和规范了民办职介市场,清理整顿民办职介机构5家,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2家,查处违法职介案件7起。及时开展了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到目前为止,全县已为19个改制破产企业的1607名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了档案托管、社保关系接续的工作,全县累计公共职介机构已托管档案1607份,接续养老保险关系人数2000多人。三是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到2003年底,县财政投入60万元,新建成了一个800平米的县级劳动力市场服务大厅,配备了大型显示屏1个,电脑触摸屏1台,工作电脑7台,内部建成了局域网,并通过宽带接入因特网,可基本实现与全国各地及省市的信息查询。县城13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均已配备了工作电脑,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有了提高。
(三)以科技成果推广利用为中心的技术市场日臻完善。一是科技创新机制初步建立。通过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上海电机21所、包头稀土研究院等二十多所国内知名大学、研究院所建立了正常的技术合作关系,逐步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目前,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一家,民营科技企业12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2个,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的产品2个。二是技术市场投入开发体系日臻完善。一方面,政府财政投入不断加强,从2000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90万元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支持企业的创新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企业和农民科技投入逐年递增,2001年以来,共投入了约3875万元,完成技改项目25个。再一方面,科技开发投入加大。近几年来,全县共有约20项在省以上科技部门立项,争取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科技开发资金共1500多万元。三是技术引进推广卓有成效。技术引进成效显著。近几年全县共引进新技术300余项。仅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医药三大专项领域中平均每年实施了10项技术攻关。科技新产品交易活动较为活跃。近三年来,全县共组织30余个单位参加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参展产品50多项,获得金奖8块,引进洽谈项目80余项,成交额过2亿元。技术推广发展迅速。全县在近几年中推广新技术50余项,新产品40余种,使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2,名、特、优新产品产值率达到工业总产值的35。
旅游要素与产业发展 篇5
2005年8月15日 第3458期
林峰
一、旅游产品及产业的特殊性
1、资源的国有性:旅游资源,基本上需要依托于土地而存在,是地上或地下的资源,因土地属性国有,旅游资源一般为国有。
2、资源的非流通性:更为重要的是,在法律上,风景名胜资源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营权,是不可转让的。因此,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不能进入市场流通。我们称之为旅游产业投资的“资源限制”。
3、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旅游开发不能破坏生态与文物,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点。问题是因为受到体制、部门利益、保守理念的制约,都借用了“保护”之名来抗拒合理的开发利用,特别是由社会投资参与的开发。
4、旅游目的地的区域性与旅游项目的区域依赖性:旅游项目(景区、宾馆等),只是目的地系统中的一部分,企业不可能超越目的地去开展运作,也不可能代替目的地进行营销推广,只能在目的地系统内部形成市场合作结构,借助目的地整体营销,开拓项目的市场。这样,旅游项目投资,就形成了对区域的整体运作的深度依赖,自主运作的空间太小,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5、跨行业的综合复杂性:我将旅游相关行业划分为八类十三个:1)游憩行业:景区、公园、娱乐区、游乐区、主题公园、体育园区、康疗区;2)接待行业:宾馆、饭店、餐饮、会议、展览等。3)营销行业:旅行商、旅游媒介广告。4)交通行业:公路、铁路、航运、水运。5)建设行业:园林绿化、生态恢复、古建、艺术装饰。6)生产行业:车船交通工具生产、游乐设施生产、土特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加工、饭店用品生产。7)商业行业:旅游购物商业、购物休闲商业等。8)旅游智业:规划、策划、管理等。
6、多环节配合的服务消费特性:出游过程需要媒介、旅行社、运输、宾馆、餐饮、景区、商业、娱乐多个环节系统紧密配合,形成全游程消费的服务整合,是一个多环节服务链。因此,旅游产品的营销与业绩,相互依赖非常强,需要服务链各个环节的提升与质量保障。对于旅游项目投资,对其他环节的服务依赖,成为无法自主控制的重要风险。
7、异地预先销售与本地现场消费的结构:“异地预先销售”,是指游客在客源地通过旅行社进行旅游预定;在目的地进行游憩时,才实现了产品的消费,也才真正实现了产品的销售。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时空差异,决定了旅游产品营销与经营的模式,与其他产业的产品有了巨大的差别。
8、资源的独特性不等于产品的独特性:资源不等于产品。真正构成游客吸引力的,是产品的吸引力。在这个结构里,资源如何转化为产品,是旅游产品设计的关键。
9、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与时代变化:出游的目的差异很大;人群有多少种,差异就有多大;希望一个旅游产品满足多样化市场的需求,这对产品提出了很高的开发要求。市场的需求,随时间的推移,有着非常大的变化。处于快速致富的过程之中的中国市场,生活水平、时尚趋势、文化开放都快速变化,因此,游客需求也在快速转换之中。
10、自助化趋势与深度服务化趋势同时并存:自助旅游,喜欢自主决定游憩过程,对于深度的精细的服务,不会过多的要求,相反,他们会自己寻找新的游乐,从社会与自然的丰富性中得到需求的满足。另外一种服务深度化和精细化的要求:要求旅游服务更加符合游客的多样化需要,服务水平、服务方式、服务过程达到更高的水准。
二、旅游投资的主要特征
1、高投入与持续回报的投入产出特征:旅游从原来的低门槛逐渐发展到目前的中高门槛,进入性投资的加大,竞争加剧及竞争环境的国际化,使旅游的高投入,并不能产生快速的回收。因为旅游是一个持续回报的长效投资产业。中国的民营资本,已经适应了快速投资,快速回收的短平快投资理念。我们提出“五重杠杆运作模式”的目的,就是解决高投入与慢回报之间的矛盾。
2、旅游产业链整合与多产业整合特征:旅游投资,已脱离单一项目时代,投资商进行区域整体投资,力求整合旅游产业链,整合多元产业,寻求综合收益的最大化。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城市景观、房地产、小城镇、休闲娱乐等等深度结合,产生了一个整体的、互动的结构――“泛旅游产业”。其直接产业链包括宾馆、餐馆、运输、娱乐、体育、保健美容疗养、博彩、会展、生态与观光农业、加工工业、技术产业;综合延升的产业链包括旅游房地产业(旅游度假酒店、旅游公寓、别墅区),城市游憩型商业(步行街、SHOPPING MALL、中央游憩区等),这就把旅游的产业链与城市经营结合在一起。
3、旅游资源的资本化流通障碍: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和《文物保护法》,旅游资源是不可转让的资产,其经营权,也不允许流通。转让经营、抵押贷款、资源入股实际上都没有法律依据。
三、旅游投资理念
1、四先定律:第一,先进行产品策划,再编制规划,而非先规划后策划;第二,先通过规划,再获取建设用地,进而建设;而非盲目建设,或搞四边工程;第三,先签定旅游特许经营权,再锁定核心地块,进而获得相关资源权益;以区域旅游资源锁定为前提,核心地块为关键;第四,先设计商业模式(运作模式),再投入资金;以明确的投资评价为前提,极其清晰的把握投资运作思路。
2、杠杆运作理念: 规划杠杆:通过旅游规划修编,把项目在国际、全国、区域的定位大大提高,进行大规模的炒作,产生出巨大的影响,为融资、招商、旅游营销、土地升值提供巨大的支持;
政策杠杆:旅游为政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政治操作平台——以绿色GDP 政绩观为指导,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形成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通过政绩策划,要求政府给予旅游开发的最大优惠条件(低价资产收购、税费减免、申请扶持资金等);
营销杠杆:造势炒作、全面进行景区管理提升和科学营销,形成现金收入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改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给银行融资,土地价值提升,投资商追捧提供坚实的证据;以营销造成的人气旺、收入提升、效益好的形象,可以很好的实质性的撬动融资和招商引资;
土地杠杆:以低价获取的景区周边土地为核心资产,通过以上三重杠杆的运作,实现土地的大幅升值,以商业房产、旅游房产等方式,实现最大的资产收益;
融资杠杆:关键是依托收购兼并、政府优惠、低价获取大量资产,以前述三重杠杆为手段,产生资产大幅升值的市场评价,以现金流量增长的事实,支持对融资及招商引资项目未来收益的美丽包装,从而实现大规模融资,高价出让资产的目的。
专家支招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 篇6
专家支招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美丽乡村”“富美乡村”的.建设让不少村庄旧貌换新颜,成为城里人休闲旅游的好地方。不少乡村顺势打起“旅游牌”,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经济,希望以此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但乡村旅游如何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少乡村却存在困惑。近日,我县举办产业融合与乡村旅游专题讲座培训,邀请内业人士前来授课。培训会上,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副会长、蓝海易通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彦到场主讲,她结合我县实际,分析了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的背景与态势。她认为,我县的乡村旅游基础比较扎实,但主题不清晰,没有形成产业链,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吕彦认为,可以从顶层系统设计方面思考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加强区域性建设,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与产业资源,进行村、景、产的结合,提炼旅游亮点,建立农业产业的盈利性。此次培训对象既有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场领导,也有“双百”建设单位的村主干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大家表示,培训授课水平高、传授信息量大、针对实用性强。(蓝贵城 实习生 陈子君)
旅游要素与产业发展 篇7
所谓城市旅游, 一般是指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当城市这个整体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开看待时, 其对客源的吸引力可以来自多个方面。首先是具体的、物态的旅游资源或观光、度假、娱乐型资源所构成的旅游吸引力。同时, 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持续的经济活力、地域性的社会文化氛围、现代的城市形象等, 都与旅游发展有着重大关系。
所谓驱动因子, 就是指上述的旅游城市中的一系列旅游吸引要素。根据对这些要素的分析, 可以把统称意义上的旅游城市细分为两种不尽相同的类型。其一是主要依附于传统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旅游城市, 即资源类旅游城市, 如北京、西安、苏州及杭州等;其二是主要立足于现代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的旅游城市, 即经济类旅游城市, 如上海、广州及深圳等。对于资源驱动型的旅游城市, 我们更趋向于作为旅游景点或景区来理解, 因为其主要资源的开发和规划都已经或者比较成熟, 也具有相当稳定的客源市场。而经济类旅游城市, 是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显著加快, 而逐步形成的。它们大多集中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发达, 城市繁荣, 更多的具备了现代都市的面貌和特征, 以其现代城市条件而吸引了广大的游客。
二、城市旅游的两大核心因素
(一) 中央游憩区 (RBD)
中央游憩区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的概念, 最早是在1970年, 由C Stansfield和J E Ricket提出的, 认为RBD就是:为了满足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 在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一般认为, 城市RBD的类型主要包括了:大型的购物中心、特色的购物步行街、中心商务地段、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新城文化旅游区等。
就我国的城市旅游发展来看, 目前初步具备了中央游憩区规模和形式的区域有:北京的西单——王府井商业区、西安的鼓楼——东大街商业区、上海的南京路——外滩——城隍庙一线、广州的天河城地段、深圳的华侨城地段等。值得一提的是, 北京和西安这类本身以资源取胜的旅游城市, 一旦能形成一个中央游憩区, 将是整个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凭借和保障。
(二) 环城游憩带 (ReBAM)
环城游憩带 (ReBAM) 实际上指发生在大城市郊区, 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 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 一起形成环大都市游憩活动地带。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的旅游环境具有双重作用, 在改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 给旅游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的同时, 城市化也造成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 并且破坏了许多重要的旅游资源, 对旅游业造成了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 促进了城市近郊的娱乐带的形成, 并逐渐成为城市的一个特殊功能部分。据资料显示, 近几年来, 我国城镇居民出游时, 将距离较短的周边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比例在日益增加。也正是基于这种旅游需求的驱动, 现在国内很多大中城市都在规划各具特色的城市游憩带, 如广州珠江的人文与自然结合的“环城水上游憩带”、武汉独具特色的绿色“环城游憩带”、北京市三大旅游圈的构建等等。这些大中城市环城游憩带的进一步构建, 在未来一段时期里, 将使得我国城市游憩带的活力进一步显现。
三、城市旅游的竞争要素
(一) 核心竞争要素。
主要是指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城市旅游吸引物, 包括品牌项目、一流景点等, 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很强的扩散性。
(二) 环境与设施竞争要素。
这方面的内容范围广泛, 包含很多领域, 如交通、住宿、餐饮、通讯等, 甚至连机场的设计魅力与入城口的气魄也都构成了竞争力的要素。
(三) 形象竞争力。
它是有形的, 又是无形的。城市旅游发展初期, 有形的形象构成了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但是, 随着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高, 无形的形象就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主体。
四、长沙市城市旅游发展的策略长沙市发展城市旅游的竞争力评估
1.长沙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第25位, 较上届的第33位有明显提升。在6个综合指标中, 综合环境资源具有优势, 列第7位;综合就业增长状况较好, 排名第14位;综合收入水平有一定竞争力, 排在第18位。
2.长沙的结构竞争力很强, 在全部城市中排在第3位, 这是因为其产业结构水平和经济体系健全水平都很高, 经济体系灵活适应性也比较强。
3.长沙的开放竞争力很强, 列第24位。长沙与经济开放前沿的广东省为邻, 随着广东经济向内地辐射的增强和长沙自身能力的提高, 其竞争潜力正在发挥出来。在科技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方面, 长沙都有一定的优势, 四项指标分别列第13、14、15、16位。
(二) 长沙市城市旅游资源的优势
1.长沙市中央游憩区的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
长沙市中央游憩区的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 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一是以黄兴路为中心的游憩商业区, 以黄兴南路步行街、解放路酒吧一条街为核心, 包括黄兴中路、人民西路、五一绿化广场及王府井等购物广场;二是以金鹰影视文化广场为中心的游憩商业区, 包括金鹰影视文化城, 长沙世界之窗、长沙海底世界及湖南国际会展中心。以上两个区域集中了长沙城区最具现代特征最鲜明的城市旅游吸引物, 集旅游购物、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及文化体验等旅游功能于一体, 是长沙市中央游憩区开发的主体部分。
2.长沙市环城游憩带的开发具备相当的优势
在开发环城游憩带方面, 长沙具备相当的优势。首先, 长沙市周边的几大特色旅游区的资源十分丰富, 包括浏阳市自然风光旅游区、灰汤温泉休闲旅游区及湘江风光带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有特色;第二,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城市, 区位优势明显, 这为长沙市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第三, 长沙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交通便利。境内有京广、湘黔、浙赣、洛湛、长石铁路线联通东西南北;有京珠、长常、长永高速和106、107、319国道纵横交错, 14条省道和106条县道等密布成网。有湘江千吨级航道;有设施先进的黄花国际机场, 这为长沙发展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二) 长沙市发展城市旅游的策略选择
1.在城市旅游产品开发方面, 注意资源的整合。
长沙城市旅游的开发, 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 城市本身的功能和特性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针对长沙旅游资源“多而不优”、“散而不精”的情况, 根据资源本身的属性和具有的旅游价值, 进行整合, 从整体上搞好各项资源的协调。将长沙市的两大中央游憩区和几大特色旅游区不同功能的旅游资源衔接起来, 把布局分散、功能不同的各个旅游点衔接起来, 保持城市旅游的完整性和相关性, 对于改变长沙城市旅游目前的分散不精的局面会有重要作用。
2.在城市旅游品牌营销方面, 注意特色营销。
长沙市城市旅游的发展必然要求实施旅游品牌营销战略。在市场拓展方面, 一是要做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与交流;二是开展品牌的立体营销。面对全球化、日益细分的旅游市场竞争, 多样化、全方位的旅游立体营销是打造旅游品牌地必然选择。三是借助现代化网络技术以及湖南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媒体类文化产业在全国产生的强大影响力, 推广长沙市的旅游产品;四是要树立品牌意识, 逐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一批自己的、叫得响的旅游品牌。旅游品牌的建设, 不只是建设好某一个品牌就可以了, 而是必须建立一整套品牌体系, 实施旅游品牌的系统工程建设[1]。
3.在城市旅游环境的构建方面, 体现软环境和个性化。
特色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这种特色主要靠两个方面来体现, 其一是软环境的建设, 其二是个性化的展示。软环境依靠的是城市文化的积淀, 城市历史的保存, 以及由个人体现出来的人文素质和当地独特的社会情趣和氛围[2]。因此, 同为商业中心和步行街, 海派风情和岭南文化, 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比商业本身更能吸引游客的地方, 因为发达的流通网络可以使得各种商品随地可见, 大同小异, 而唯有其中体现出来的异质的地域文化情趣, 才是独特的享受。
如果说软环境胜于无形, 那么个性化则应体现在各个有形的环节上。比如, 中央游憩区主要都是商业建筑, 而现代商业建筑容易流于雷同。在现代建筑中展示出个性化, 才是优秀中央游憩区的一个设计理念[3]。
参考文献
[1]聂献忠.现代城市旅游业经营[M].2003年11月第1版.
[2]茵晶.城市商业中心环境塑造初议[J], 城市规划, 1998, (4) .
旅游要素与产业发展 篇8
作者简介:陈昱霖(1978-),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管理。蔡丽伟(1977-),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与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北京市首都流通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课题(014260205001)支持。
【摘要】当今,软实力已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国际旅游城市作为旅游产业和城市国际化共同发展的产物,是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竞争实力不仅取决于其硬实力建设,同时还取决于软实力建设。论文在对国际旅游城市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的内涵层次,指出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是一个由城市文化号召力、政府规划及监管力、城市形象传播力、环境适应力、旅游服务力、城市创新力、国际沟通力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进一步明晰了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内涵;构成要素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4.005
在后工业化时代,随着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变化,城市已不仅是提供旅游中介服务的枢纽,而是逐渐成为旅游客源地、集散地与旅游目的地的复合体。国际旅游城市作为旅游产业和城市国际化共同发展的产物,符合旅游业和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规律。因其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和巨大的中心辐射功能,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国际游客前往游览,推动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贡献,各国都把建立国际旅游城市作为新一轮参与世界旅游业和全球经济竞争的重大举措而积极培育。本文将就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展开分析研究。
一、 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际旅游城市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权威性的定义,国外关于国际旅游城市的研究主要从国际化城市(world city)的角度开展。格迪斯(P.Geddes)在1915年发表的《Cities in Evolution》(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城市的构想。但真正拉开世界城市研究序幕的是彼得·霍尔(Peter Hall),他在1966年发表的《The world Cities》(世界城市)一书中给出了世界城市的定义。他在4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选取伦敦、巴黎、荷兰兰斯塔德、莱茵——鲁尔、莫斯科、纽约和东京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出世界城市的5个特征[1]。从旅游研究的角度来看,1964年美国学者斯坦菲尔德(Stansfield)在《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一文中,首次提出并阐述了城市旅游业的重要性,成为研究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开端[2]。20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城市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的专家学者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3]、科恩(R.B.Cohen) [4]、萨森(Sassen) [5]等分别对国际性城市的概念、形成机制、功能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国际性城市的定义、特征、衡量标准、分类和发展趋势等提出了比较有影响的理论。2009年,R. Maitland[6]等聚焦于国际旅游城市颠覆传统模式让游客获得全新体验的能力,分析了柏林、纽约、伦敦、巴黎、悉尼等城市的旅游开发实践,研究颇为全面深入。但总体而言,直接针对国际旅游城市的文献有限,国际旅游城市的理论研究严重落后于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实践。
我国对国际旅游城市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城市实力的增强,如何将首都北京率先建成国际旅游城市的问题,受到于士英[7]、张广瑞[8]等学者的重视,开创中国国际旅游城市研究之先河。其后,上海、广州等40多个中心城市在城市规划和新世纪发展战略中,相继提出了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在此过程中,围绕国际旅游城市的概念和内涵(王春雷,2012)、基本特征(赵娇,2007)、等级分类(周玲强,1999)、衡量标准(李明德,1999)、动力机制(金丽,2007)、评价指标体系(邓卫,1997;周玲强,1999;朱梅,魏向东,2011)、可持续发展策略(李卉妍,2011)、竞争力分析(赵娇,2007)、建设路径(罗明义,2004)等方面,学术界进行了诸多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的内涵分析及提升路径方面,研究成果还甚少。当今,软实力已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旅游城市竞争实力不仅取决于其硬实力建设,同时还取决于其软实力建设。这也是本文从软实力角度对国际旅游城市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建设内涵
2 0世纪9 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研究国家关系时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进而发展形成软实力理论。他认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9]。此后,软实力得到各方广泛关注,并被扩展到国家、区域、城市、企业、组织等层面。
(一)城市软实力的内涵
目前学界关于“城市软实力”的定义,基于不同的定义基础存在不同的定义方法。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庄德林认为,“城市软实力是建立在城市文化等非物质基础之上,以投资者等城市顾客为目标受众,通过非强迫方式达到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竞争,能助推城市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它是城市说服力、导向力、凝聚力、吸引力和同化力的总和。”[10]
笔者认为,“城市软实力”是在“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上衍生的概念,是指在城市竞争中,在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市民素质等非物质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城市的文化号召力、政府执政力、社会和谐力、形象传播力、人力资本力、区域影响力、城市沟通力、环境适应力等的合力。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吸引投资者和旅游者。endprint
(二)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的内涵
国际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相融合的产物,具有国际知名度高、经济开放度大、城市化功能强、旅游产业发达、城市管理水平高等基本特征[11]。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众多学者对国际旅游城市基本特征和衡量标准的研究其实涵盖了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其中,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体系、交通设施条件、旅游配套设施都属于城市旅游硬实力范畴,而旅游服务理念、城市形象品牌、城市文化、城市管理理念与体制、市民素质等部分,则属于本文要重点探讨的软实力的范畴。本文认为,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目标在于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应在具备城市软实力共性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旅游软实力和国际沟通力。
(三)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的内涵层次
具体而言,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的内涵包括4个层次,由下至上分别是资源层、目标受众层、表现层和目的层。首先是最底层的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资源层,它是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的来源与基础,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号召力、政府规划及监管力、社会和谐力、城市形象传播力、环境适应力、人力资本力、旅游服务力、城市创新力、国际沟通力和国际影响力等非物质要素。
其次是第二层的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目标受众层,即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所要锁定的目标受众,主要包括旅游者、居民、投资者、就业者、创业者、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
再次是第三层的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表现层,它是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通过说服、导向、吸引和同化的方式发挥作用。
最后是最上层的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目的层,是指国际旅游城市注重软实力建设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海内外游客,参与世界旅游业竞争,并帮助城市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三、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其资源层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这些要素的合力,对内形成国际旅游城市的凝聚力,对外形成国际旅游城市的吸引力[12-13]。
1.城市文化号召力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要素的积淀,凝聚了一个城市的传统、风俗、人文、艺术等各种文化成分,也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最核心的价值理念的体现,是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城市文化号召力,是指独特的城市文化既可以激荡起市民的文化自豪感,又可以吸引旅游者、投资者、资源、资金、人才等的流入,从而转化为城市的竞争优势。
2.政府规划及监管力
政府规划力,是政府在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文明建设等诸方面体现出的综合规划、管理、协调能力。政府监管力,则主要指国际旅游城市政府对旅游业等产业及行业的监管能力,也体现出一个政府对负面因素和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3.社会和谐力
社会和谐力,是一个城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总体和谐,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城市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较高,宽厚包容,热情有爱心,外来旅游者在城市旅游期间感觉氛围舒适,身心愉悦。稳定和谐的环境是城市各项活动,尤其是旅游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4.环境舒适力
一个国际旅游城市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城市的气候是否宜人、城市的自然灾害是否少发、城市的景观是否和谐,这些都属于自然环境,影响着该城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通过人们对城市自然环境的改造和修饰,所表达出来的城市文化理念和审美感受,也是城市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居民友好度、风俗习惯等,影响旅游者在当地旅游和生活的舒适程度以及旅游者的身心感受。目的地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能优化和放大旅游者的审美感受,甚至成为旅游吸引物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其城市环境要让游客感到舒适,并且能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方式。
5.城市形象传播力
城市形象传播力,是一个国际旅游城市通过媒体、人际沟通、宣传公关等各种传播渠道对城市整体形象体系进行构造、传播和推广的能力。形象传播力最终体现为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对旅游者未来旅游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它通过影响旅游者感知的产品质量影响其满意度,进而影响旅游者的忠诚度。
6.人力资本力
指一个城市吸引多元化人才的能力,这包括外来人口数量、大学院校的质量、国际学校和国际学生的数量以及拥有大学文凭的人口比例。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其人力资本力还应包括旅游院校的规模及质量、旅游培训教育普及率和旅游从业人员年均增长率等内容。
7.旅游服务力
主要指国际旅游城市在接待旅游者时在服务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与能力。包括国际化的服务理念、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服务水平、旅游信息的供给能力及信息化水平、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能力等方面。
8.城市创新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走向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际旅游城市不仅要传承和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更要富于创新力。城市创新力主要体现在创新财力投入、创新人力投入和创新产出三方面。国际旅游城市的创新力则更强调在旅游业上的创新财力、人才投入及创新产出与旅游业的融合程度。
9.国际沟通力
国际沟通能力是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沟通力主要指城市所拥有的国际传播力和关系资本(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间组织),借助各种传媒资源和传播渠道树立城市在国际传播体系中的话语权的能力,以及通过举办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等交流活动,提高城市国际认同度的能力。城市沟通力的强弱是城市软实力资源能否有效转化为现实软实力的关键。endprint
10.国际影响力
国际影响力,是一个国际旅游城市在参与世界旅游竞争、国际合作中的号召力、话语权和辐射能力,体现了一个城市在世界城市圈中所处的地位。
四、结语
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有世界一流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设施和舒适的酒店等硬实力条件,更需要城市文化号召力、政府规划及监管力、城市形象传播力、环境适应力、高素质人力资源、旅游服务力、城市创新力、国际沟通力等软实力的打造。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入境旅游者首选目的地、亚洲商务会展旅游之都、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本文在探讨国际旅游城市软实力内涵及要素的基础上,后续将通过北京与海外著名旅游城市巴黎、纽约、伦敦、东京在软实力建设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就北京构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进程中软实力的建设与提升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Peter Hall.The World Cities[M].Toronto:McGraw—Hill BookCompany,1966:7.
[2]Stansfield.C.A.Anoteonthe urban nonurban imbalance in American recreational research[J].TouristReview,1964:47-49.
[3]Paul L.Knox,Peter J.Taylor.World cities in aworld-syste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25-26.
[4]R.B.Cohen.Urban Size and Amenity Structure of City[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 1981:350-361.
[5]S.Sassen.The Global City:NewYork,London,Tokyo[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41
[6]R.Maitland,P.Newman. World tourism cities:developing tourism off the beaten track[M]. London:Routledge,2009.
[7]于英士.把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J].北京:旅游学刊,1994(1):13-16.
[8] 张广瑞.简谈国际旅游城市应具备的条件──兼谈北京作为国际旅游城市还缺什么[J].北京:旅游学刊,1994(1):16-20.
[9]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7-108.
[10]庄德林,杨颖.城市软实力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J].昆明:云南社会科学,2010(2):96-101.
[11]罗明义.论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发展[J].桂林: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5-8.
[12]陶建杰.城市软实力及其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J].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0(5):56-60.
[13]陶建杰.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基于中国大陆50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郑州:中州学刊,2010(5):112-116.
Connota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on Soft Power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
CHEN Yulin ; CAI Liwei
(Beijing Colleg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 Beijing 101101)
Abstract:Nowadays, soft power has been acknowledged as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a city, and the symbol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ity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ized city,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 should be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city with world-wide influence and attraction.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 lies in not only the construction of hard environment, but also in building soft power of the city. Based on the review and summarization of studies on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 it studie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soft power of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 is composed of city cultural appeal, government planning and governing, city image transmissibility,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tourism service ability,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so on. Furthermore, it clarifies the study orientation of soft power of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