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2024-09-20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通用12篇)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已被一线数学教师广泛接受与应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却过多、过滥,流于形式,甚至成了公开课中的“秀”。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热热闹闹,教师不急不躁,成本上高耗低效,结果是本末颠倒。因此,我们呼唤:在真正理解“合作学习”意义的基础上生成“生态课堂”,从而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一、合作学习要依教学内容合理设置

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存在着预设与生成的脱节。余文森教授认为,无效的合作学习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表现,教师不得要领,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二是隐性的表现,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书本知识,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案例1:“圆锥的体积——推导圆锥体积公式”。

教师一:台上教师演示,口说手动,满头大汗,台下学生一脸茫然。虽然教师对“等底等高”反复强调,对“×1/3”反复突出,但学生似乎事不关己。

教师以自己的亲力亲为带动学生学习,以为这就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合作,但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

教师二:教师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等底等高),请两名学生上台用沙子实验,教师一旁引导,推导出圆锥的体积。

合作成了教师的精心授意。合作仅是两个学生,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实验的过程不能刻在他们的脑海中。“为什么合作?这样合作有什么目的?”学生没有思考,也就没有合作的欲望。

教师三:

师:大家猜猜,圆锥的体积可能与我们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关系?

生:圆柱。

师: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猜想、讨论。

师: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圆锥和圆柱。

(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个圆锥与四个圆柱:不等底不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

师: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试一试,用哪一个圆柱研究圆锥的体积比较方便、科学?为什么?

通过讨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

师:能不能用沙子来研究你们选定的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呢?

合作实验,交流发现。

师:用同样的实验方法,研究另外三个圆柱与圆锥,看看又有什么发现呢?

合作实验、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教材合理地引导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了圆锥体积的抽象推导过程(猜想—观察—操作—思考),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体会到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内容,我们直接将数学结论教给学生,再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学生也是可以掌握的,何必花这么多时间去合作、操作、交流、讨论?这涉及到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如教师一,仅满足于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显性的结论,学生只是单纯地模仿记忆,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没有获得发展。而这些目标是通过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来实现的。只有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合理合作,让学生不断地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合作学习要立足于自主探究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强调儿童的自主独立,强调积极主动的发现和探索。只有在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有较深层次的认识,才不会人云亦云、盲目跟进。

案例2:“搭配中的规律”。

师:请4人为一个小组,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探究)

师: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可以用文字,可以用符号……(生独立表示)

组1:我们组搭配出了3种。礼帽与3个木偶娃娃各配1种。

组2:我们组的前3种与组1一样,我们还用圣诞老人的帽子与3个木偶娃娃搭配,一共6种。

师:你的这个字母是什么意思啊?

组2:A表示是礼帽。……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能够将这些想法画出来吗?……

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学生的认知便具有差异性、不平衡性。开展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思考。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不仅使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现、探索并应用策略的意识,也使合作学习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要利于交流与倾听

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是人与人相互作用,形成完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注,合作时,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处于优势地位,他们有更多的表现机会,每当老师宣布合作时,他们各说各的,课堂也就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舞台,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处于弱势,常常只是冷眼旁观。如何让一片热闹的课堂中,人人都有倾吐的机会,如何在合作学习中关注弱势群体显得尤其重要。

案例3:“百分数的意义”。

师: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

提供学习记录单,小组合作、交流:

生1:百分数后不带单位。

生2:写法不同,百分数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用“%”来表示。

生3:读法不同,百分数一般读作“百分之几”,不读作“一百分之几”。

生4:百分数可以不是最简分数,如“50%”,分数有时要写成最简分数。

生5: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如“3.1%”,分数不行。

合作学习中,经常看到的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再请同学回答,一个人回答对了,问题解决了,就相信全班都会了。“这种方式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在这样的方式下,那些中等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我们仍不得而知。”(苏霍姆林斯基)这节课,采取一人一份记录单、一人一例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做好记录的基础上,探索需要解决的问题。交流时,“谁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倾听时,“学了新知识后有什么新想法?”激励学生质疑解惑。这样既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又促进了课堂的和谐生成,体现了“关注每一个孩子发展”的理念。

四、合作学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提出:“学习者在学习一个特定的课题时,如果花费了他需要用来学习该课题的时间量,那么他就是成功的。”因此,科学地追求教学效率,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在合作中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合作前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其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合作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讨论的时间,引领学生充分地交流与倾听;合作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反思时间,发展学生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促使学生学会深入思考。

案例4:“十几减9”。

创设情境:小猴有13个桃,小兔买9个,还剩几个?

生列式:13-9

教师让同桌学生合作,并留给足够的探究、表达的时间与空间。

生1:我从13根小棒里一根一根地拿走,最后只剩下4根。

生2:我从10根小棒里拿走9根,剩下的1根和3根合起来,就是4根。

生3:我摆出1捆和3根小棒,先拿走1捆,再放回1根,得到4根。

生4:我先摆出9根,想:再添上几根小棒就是13根?添1根是10根,再添3根就是13根,一共是4根。

学生交流的语言并不尽善尽美,方法也并不精彩纷呈,但由于教师以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释放灵性、发挥潜能的空间,使得课堂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参与的热情、鲜明的个性、思维的碰撞在教师的等待中绽放光彩。

五、合作学习要组织分工有秩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合作学习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启发小组学生参与活动、思考,将集体的活动变成了个别展示,更谈不上开发全组学生的学习潜能。

案例5:“可能性的大小”。

通过商场购物摸奖的讨论,学生有了一个共识: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小。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亲自动手摸摸呗!

师:主意不错,那我们来试试,每个小组面前的袋子里都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大家猜想一下,摸出的球,哪种颜色的要多?

生:红球。

师:好,下面分小组合作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先看合作要求:

1. 生1安排好摸球顺序,全组摸球要有序。

2. 全组每人摸3次,生2负责记录摸的结果。

3. 每人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再把球放回袋子里,生3负责摸前摇一摇袋子。

4. 生4组织全组观察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比较,收集意见。

生分组摸球,师俯身了解。最后汇报交流,引导全班合作。

有效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的有序合作。合作前应该明确小组的任务,要让小组成员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要发挥小组长的核心作用,使合作有序进行。合作中要培养团队精神,发挥集体的智慧,既要有争论,又要有协商;既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又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参与者,更是引导者、促进者,要时刻关注着合作学习的进程,引领合作学习有效发展。

六、合作学习要适时适度有节制

学生善学不善学与教师善教不善教是密切联系的,那些因适时、适度、有节制地采用合作学习而使学生“乐”学的“善教者”,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案例6:“时、分的认识”。

环节一: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个大格,每个大格中有()个小格,钟面上共有()个小格。先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再讨论。

环节二:分针从12走到1经过多长时间。小组合作拨一拨,交流。

……

环节N:从上面选择一项你喜欢的活动,小组合作感受1分钟有多长。

低年级的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台下小手林立,这很正常,但教师却为了合作而合作,总会附上一句:我们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很明显,这节课中,教师认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课堂似乎很热闹,但很多时候、很多问题并没有合作的价值,也就没有期待中的互动精彩。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篇2

罗辉林

校长是学校的“一家之主”,其地位和作用,早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的定论。而其应具备的素质,也有若干探讨,笔者在此不再赘述。笔者认为,校长要成功,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一、争取一个可发展的环境

校长都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工作与发展,这个空间环境中最重要的是人文环境。每个校长所处的人文环境中,最需要处理好的是与领导群体的关系,这个领导群体,包括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政府层的领导、党委层的领导等等。一位校长要干好工作,没有一个和谐的领导群体的支持、关心、理解是很不够的!大凡成功校长,背后都有慧眼识金的领导的支持。那么怎样争取领导呢?这要掌握一定的分寸。我们应该采取更文明健康的方式去处好关系。总之,没有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校长的成功是困难的。

二、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校长要成功的要素很多,校长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如何很重要。校长判断、决策的胆识不是凭空的,而是经过对事物的分析研究后得出的正确结论和逻辑判断,并由此决策事业的发展。因此,校长必须清楚地理解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正确理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正确理解教育的政策和法律规定,正确理解党委和政府的意志和要求。同时还要正确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作为校长,只要能清楚地回答上述问题,那就是头脑清醒的,因而你作出的判断和决策就是正确而可行的。

三、找准发展方向,注重特色

作为校长,必须清醒地明白,听到先进经验或报告,看到的成功模式或特色做法都很多,但都只能是借鉴而不能照搬。校长只能在其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探索。因此,校长要注重因地、因校、因时的实际情况。其特色必须建立在自己学校独特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学校。校长必须充分利用本校优势,从小的、具体的、单项的做起,再经过长期不断的努力,形成本校特色,走向成功。

四、善于组织一个勤奋、主动的教师群体

校长要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内工作环境,重点是有一个团结、勤奋、主动工作的教师群体。一校长要注重学校内部的人际环境建设。一个成功的校长,背后一定有一群可以支撑的教师。

教师群体是校长决策意见的执行者和实现者。校长要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走近教师、善待教师,使教师群体形成热爱集体的风尚。教师热爱集体,就是热爱学校,具体讲就是热爱学校的事业,珍爱学校的名誉,干好自己的工作。其中主动地、负责地、创造性地干好工作又是关键。那种被动地完成工作任务,各自管各自的事情,互不协调配合,就不会有生机和活力,就不会有创造性、创新性,就不会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群体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校长成功的条件和基础。

五、创造和谐的社区关系

校长要成功,还得有学生家长的爱戴,社区学生家长的信任。反过来社区家长是推动学校建设的支持者,学校成功,校长也发展了。

六、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社会进步飞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日新月异,如里我们校长不加强学习,在思想上、理论上,方法上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谈不上发展了。

七、国家要建立长效的校长效的考核机制和培训制度。

为了全面提高全国校长的能力,促进全体校长的发展,在国家层面还要建立长效的培训制度和考核机制,促使校长能得到学习。

愚以为,校长发展就是校长专业化。校长的发展要从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性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的过程。校长发展的过程就是向下述目标前进的过程:

1、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

2、有完善的知识体系;

3、建立起系统的伦理规范管理行为;

4、有明确的校长从业定位;

5、校长具有专业上的自主性;

6、建立起校长自己的专业组织并且发展成熟。

我认为,校长发展必须经历以下途径:

一、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保障

校长专业化是一个阶段性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在专业化的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因素很多,但最直接最重要的是校长管理制度。校长管理制的缺失和已有制度的不完善、不配套、不均衡及表面化,是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校长管理制度。

中小学校长资格证书制度有待于从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中小学校长资格证书制度法制化,目前中小学校长资格证书制度尚属于政策规定,没有正式形成制度、法规。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已经写入有关教育法规,而中小学校长资格证书制度尚未写入有关法律,建议制定《中小学校长资格条例》。

2、开放性,做到先取得资格后任用。

3、提高岗位培训的时效性,规范化。

二、专业化培训

专业知识作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培训在校长的专业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国的校长队伍是从教师队伍中分离出来的,校长的专业化道路不像教师和医生那样起始于系统的学历教育,而是更多地依赖自己的经验和反思,但经验和反思往往又是琐碎和浅显的,于是,科学系统的培训就成了校长专业化的捷径。一是树立校长专业持续发展的培训理念。二是培训目标要具有发展性,在国家目标的基础上加强个性、品质、潜能的开发,这样才能达到培训目标要求。三是校长专业化知识的培训要实在。

首先应关注知识培训的实用性,其次,培训必须兼顾丰富、更新校长的知识面,即广宽性。

四、培训课程的课程选择要讲究科学性。一方面,要反映社会改革发展的需求,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市场经济的环境,要求校长具有参加竞争的意识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为此设有市场与营销和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反映教育改革的要求,随着社会体制的变化而引起的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变化,校长的角色从过去侧重学校行政管理的经理向现代教育的领导者转变,加强教育领导、组织领导、文化领导等方面的课程。五是培训模式力求多样化。培训模式应由培训者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中心向能力培养为中心,学科为中心向解决问题为中心,单一化向多样化转移。

影响民营出版未来发展的要素探析 篇3

时至今日,民营出版未来如何发展,如何图强,应注意什么问题,仍是出版业讨论的重点。本文特对影响民营出版未来发展的几个要素进行探析,期待能为民营出版的发展提供些许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①出版业改制、重组、上市之后,原有国有出版业必然逐步市场化,对民营出版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冲击

出版业的改制、重组、上市对于国有出版业来说也并不全是坏消息,它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一样重要。首先改制可以实现投资的多元化,企业可以集中资金进行一些战略化的投资。原来那些单一企业所不能完成的投资计划通过组建出版集团,增强了投资能力,可以使投资更丰富、更加多样化。另外,通过集团重组可以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打破原来“铁饭碗”的观念,使出版集团实现企业化的管理,紧跟市场脉搏。而国有出版业通过上市来实现企业的规范化运作,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上市为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提供了便捷手段,对发展和壮大出版产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国有出版业也会在短期内实现市场调整,使其更符市场需求,一旦国有出版业完成调整,势必对民营出版的发展产生新的冲击。

②商业化所带来的竞争以及市场的饱和,也将使民营出版内部竞争加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也将导致大部分民营出版淡出市场

如今,大量的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都对中国的出版业抱有很大的兴趣,资本一旦进入,就会按照资本的方式来改变行业,出版行业可能会因此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当然也有可能是乱世,但是,乱世才能出英雄,所以,出版行业可能会迎来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竞争,是必然的,甚至有点血腥。大量民营出版公司的诞生,每天数以万计的图书选题,使得整个图书市场逐渐出现饱和,读者是图书市场的主导者,每一本书的命运也都掌握在读者手中,时间将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

③新媒体的出现,考验着传统出版的肚量,对民营出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网络等新媒体是现在出版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电子书、掌上阅读等正以一种极快的速度迅速发展着。新媒体时代出版开始转向数字出版,传统纸质出版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一些来自内容创作者甚至将文字版权授权给一家出版机构后,在合同盲区范围内又将内容的电子版权授权给另一家网站,由此引发纸质版权与电子版权的分离以及彼此持有者之间的纠葛。所以,在内容数字化后的超长产业链上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环境,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书业表现出了优秀的适应性,民营书业正在努力地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现在,他们已经将思路转向跨界开发和混业经营。民营书业与国营出版业的竞争,谁能有效实现数字出版与传统纸质出版的最佳结合,谁就能抢住未来图书出版的阵地。

④发行渠道依然是主题,不利的民营出版,如何拓展自己的发行渠道,成为关键的问题

发行渠道的混乱使民营出版处于不利地位。“渠道”和“产品”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两条生命线,缺一不可,二者互相依存。没有优秀的渠道,再好的产品也将养在深闺人不识;没有优秀的产品,耗费财物建立起来的渠道也必将随时间消逝而消失。营销人总结出了妇孺皆知的这样一句话:产品为本、渠道为王。民营出版发行渠道的拓展难度更大,但市场营销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时间先手,一个企业无论采用哪种战略在一个时间段都无对错、优劣之分,而是战略必须体现这样一个核心指导思想,即,“三性”:整体性、持续性、重点性。

⑤利润低与留住人才的矛盾,是民营出版发展中无法磨灭的一对矛盾

在民营书店的诸多死亡案例里,有一种症候极其普遍:高价房租,收支难抵。 目前全国批发现状基本还是小散乱,大概90%的业户是属于小作坊式的经营,没有组织架构,没有管理理念,没有营销和服务能力。余下10%中,大约一半是大作坊式的经营,即使有一定规模,但基本是凭多年的惯性在经营,没有人才的引进,没有理念的更新,也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与战略,什么赚钱就卖什么,经不起大冲击。此外,在表面卖书层面有时显得蛮光鲜的,但后台管理却十分混乱;而剩下的另一半,虽有相应的组织架构和一定的人力资源储备,也有一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规划,但总体上讲,资金实力还很薄弱,人才流动还较为频繁,这个行业的低利润率还养不起太多高薪的人,而且其中绝大部分也都是家族式的经营,难有管理营销上的创新。

⑥国民阅读率的低下,直接制约了图书市场的良性发展,拯救低下的国民阅读率,是每个出版人的责任与义务,也将决定谁是市场赢家

传统出版的清高,使图书与大众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出版者出书,却购买力不强;读者想买书,更无法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图书。孰不知,图书阅读也需要一个从下而上,从低而高的过程,从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始,才可能实现大众阅读到深度阅读的转变。传统出版必须放下自己的高架子。民营出版更能针对大众的阅读喜好(不指低俗读物),更容易发挥优势,寻找读者的阅读点。从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始,逐步占领市场,成就赢家。

创新型学校发展的三大要素 篇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 ……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学校要面向未来开展教育, 必须首先将自身打造成面向未来的学校。所以, 现代创新型学校建设是必然之举。

什么样的学校是创新型学校?综合借鉴彼得·德鲁克 (P.F Drucker) 、保罗·莱特 (P.C.Wright) 以及官建成、王军霞等学者的观点, 所谓创新型学校, 是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 不断地获取知识和进行创新活动, 并经常生产出创新性产品的、有机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简言之, 创新型学校就是以有效地开展教育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组织。

如何才能打造创新型学校?哪些要素是现代创新型学校需要考虑的呢?

2 学校发展方向的定位

(1) 指导思想的定位。创新型学校的建设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相一致, 以“三个面向”理论为指导, 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 结合学校的实际,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积极探索教育个性化规律, 将“终身学习”能力作为现代人生存的基础和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 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争当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示范学校。

(2) 办学理念的定位。要建设创新型学校, 学校要树立“办学方向正确, 教育质量优良, 管理水平一流, 学校特色鲜明”的管理理念。全体教职工应树立“优质教育资源靠我创造, 课堂教学质量由我提高, 每个学生进步是我追求, 优良业绩支撑我的岗位”的工作理念。建立高效能的学校组织结构, 是学校成为创新型组织的重要条件。创新型学校的组织设计要有利于创新、学习和互动以及组织内外的有效沟通, 因此, 学校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化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不仅能够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也便于组织成员之间的研讨和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意, 还有利于在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实践中形成诸多富有创造性和创新力的团队, 如创新型年级组、创新型学科组或创新型班集体等。在一定意义上讲, 这些团队建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组织创新目标的达成。

(3) 发展特色的定位。创新型学校要创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素质化”特色, 旨在将显性课程 (正式的教学和教育内容) 和隐性课程 (蕴含在教材、教学、班风、环境、人际关系中的文化价值中) 有机结合起来, 全方位地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给予个体以“个别化”指导, 创造人尽其才的优质教育, 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完善现有的德育、科研、科技、体育特色, 就要把效益准确定位在特色成果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统一性上来, 将“借鉴”的研究向创造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方向转移。

3 校长创新理念的引领

(1) 校长创新理念的作用。关于校长在学校中的作用, 顾明远教授曾经这样说过:“校长之于学校, 犹如灵魂之于躯体。”因此, 要创建创新型学校必须培养创新型的校长。校长办学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思想决定行动, 理念引领实践。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校长教育思想的领导。

(2) 创新型校长的素质。从领导学的角度讲, 校长既是学校组织结构、政策、策略的设计者, 也是学校员工形成共同教育价值观的启发者。一所学校能否具有良好的教育创新环境,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只有在创新型校长的带动下, 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从而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创新型组织。可见, 创新型校长不能是事必躬亲的事务主义者, 而应当是教育创新的先行者与引路人, 是学校组织创新的倡导者、拥护者、监督者和领导者。

(3) 校长创新思想的形成。校长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 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和形式, 调动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深入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 广泛听取和征求意见、建议, 在此基础上, 整合形成校长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所以, 校长的教育思想一定要来源于集体中, 来源于群众的实践中,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创新思想的校长, 要更新传统的观念、行为和方法, 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雄心, 有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胆识, 要正视学校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巨大威胁, 具有忧患和竞争的意识, 不怕挫折, 敢于在工作上超越前人, 有所作为。

4 教师创新素质的推动

(1) 教师人格素质的作用。当前社会应试教育大行其道, 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已经严重脱离其初衷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的人格是时代发展的巨大动力, 培养教师的人格素质, 对推动教育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是对教师人格塑造的总体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人格应该是全社会的表率。

(2) 教师人格素质的发挥。崇高的教师人格, 对于学生的心灵来说, 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是最早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作为教师人格的人。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又说:“子师以正, 孰敢不正?”因此他指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做事真诚, 表里如一, 言行统一, 这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才能引起良好的共鸣和效仿。

(3) 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教师不但要熟悉本专业知识技能, 而且能熟练地驾驭优化的教学手段, 能灵活综合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 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高效地学习。创新型教师要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学会自主学习, 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

新型社区便利店发展成功的要素 篇5

2014-12-21 10:24 浏览数(4334)评论数(1)好评数(2)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哪种经营形式会成功,会得到市场的认同,纵观各种业态和新型的经营运作模式,笔者个人觉得加强型社区便利店会有不错的生存空间,原因有如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便利店商品结构模式:传统的便利店经营包装食品、百货、洗化类商品,千店一个样,库存周转慢,经营没有特色;加强型的社区店融入生鲜元素,突出生鲜类商品的健康、新鲜、便利,经营的商品突出快速消耗品而不是快速消费品,极大的提升库存周转。

2、增加社区店的配套服务功能:在社区店中要有独立的社区服务空间:代缴水电费、物业费、电话费、收发邮件、网上代购等等,极大的提升门店的服务功能,这是原来便利店所不具备的,也是大型综合体所不具备的,而这恰恰是顾客目前所需求的。

3、有限距离社区送货服务。

4、突出门店的经营特色,重点是做好鲜活类商品还是加工烘焙糕点类商品,必须明确清晰,做出特色。

5、适度的选择店面周边的经营范围,自己不能实现的靠大家的经营品类来补充,在有限的范围实现经营的互补,从而使门店整个小范围形成社区消费商圈,提升对顾客的吸引力。

6、改变门店的盈利模式,由原来便利店的纯粹的商品利润盈利模式改变为商品利润+服务利润的模式,并且逐步扩大服务利润的份额。

7、结合020线上线下操作模式,极大地扩大顾客消费群体,同时提升顾客的体验感觉,而且迎合现在的零售发展趋势,能够得到很多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资源整合。

8、店面投资成本小,目前布局正是黄金时间。

综合以上几点,新型社区便利店应当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博客立场。

持续创新三要素 篇6

2006年又恰是方正创立20周年,面对历史和未来,我必须总结方正从小到大的创新灵魂,建立能够确保方正未来持续创新的思想体系。

早在2004年的首届中国企业创新年会上,我提出“中国三次创新浪潮”划分的论断: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以“在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为特征,代表性的成果是“两弹一星”。国家是这次创新浪潮的主体,集合一国之力实现技术突破。第二次从改革开放至中国加入WTO前后,以“在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为特征。中国企业以全套设备输入和技术引进等方式获取生产技术,走捷径缩短了技术与能力的差距。但以市场换技术的全面引进之痛是,中国企业并未真正获取自主开发的创新能力。第三次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的正确选择。它以“在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为特征,既不同于“闭门造车”式独立研发,也不是“照抄照搬”的全盘引进,而是在“自主创新”的主导意识下,借助多样性手段实现关键技术来源多元化,以原创性的“产品与服务概念”切入全球产业链上较高增值环节,通过国际合作寻求“为己所用”的技术和资源。

从创立至今20年间,方正在以自主创新实现持续创新。众所周知,创新难,自主创新更难,持续创新则难上加难。那么方正持续创新的原动力究竟何在?我必须回答这个问题。也正因此,我总结出“持续创新三要素”。

1、使命与信念。以国家天下为己任是北大的文化,正是这种使命感让方正人敢为天下先。更重要的是将一种使命感转化为一种信念,坚信自主创新与持续创新这条路能走通能走成。没有远大使命不可能做大事,没有坚定信念也做不成大事。

2、冒险与价值。创新需要勇气和胆识,一个创新型企业一定要具备冒险精神,勇于创新与敢于实践。但冒险又能控制风险至关重要,赔尽输光也就没了创新的基础。同时,如果企业不能不断地得到创新的回报和利益,也不可能持续创新。只有在创新中不断获益才能不断去冒险,最终形成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

3、战略与文化。以创新为战略导向是确保持续创新的关键因素,同时创新的文化也在营造一种氛围,更易于全体员工对创新达成共识,形成整体一致的创新行动。

在总结方正的同时,三星经验一直是我思考的课题:中国的市场比韩国广阔,中国的工业配套体系也比韩国发达,中国的人力资源也比韩国丰富,但迄今为止,为什么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够达到三星集团的高度?

韩国三星在1972年开始生产三星品牌的黑白电视机。如今三星电子在八个领域居全球第一。三星的成功之路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政府以超级手段扶持了三星的超级能力,韩国政府当年几乎倾其所有,以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来扶持三星、现代等本国重点企业。放眼世界,不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几乎所有重大技术创新背后都有政府之手的强力推动与支撑。基于上述研究,我又提出“创新型政企关系”。但普遍扶持的策略已被证明是不成功的。中国应该认真梳理产业,在重点扶持行业还需筛选重点扶持企业。

我对应由政府重点扶持的行业与企业有一个“三分法”:第一类是在全球的新兴领域,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政府扶持重心应在软环境而非硬投入。这些行业和企业最适合利用风险投资。第二类是对于发达国家大量转移且中国不具优势的夕阳产业,政府应以“适者生存”原则而彻底放手。第三类是全球市场前景广阔且具一定竞争优势的成熟行业,国家必须以非常方式大力扶持其超常规发展。

浅谈太极拳发展的综合要素 篇7

1.1、亲其师而信其道

一个和谐社会, 尽管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协调、个人内心世界的调整, 但最根本的在于人与人友善共存、营造和谐环境。也只有这样, 太极拳才能健康发展。古语讲:“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相长”, 就是指一项文化的传承过程中,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该文化才能创新、有发展, 以至流传百世。

1.2、文化交融

我们现在提倡的文化就是一个和谐的文化、创新的文化。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同时还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来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共存, 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和谐共存。

1.3、君子和而不同

和谐不是同一。和谐共存, 首先要承认“不同”, 正因为人们各有“不同”, 才有和谐、不和谐的问题, 才需要形成和谐的共存。多样性的存在, 是和谐的前提,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 世间万物不能强求一律。

从太极拳演变历史看, 杨露禅如果没有亲师信道的态度, 陈长兴没有豁达的发展远见, 那么, 人文不和谐, 杨露禅也就不会北京、永年两地传拳, 演变至今;传统太极拳演练形式的多样化, 如没有当代各大太极名家的通力协作, 也就不会有竞技模式下的动作统一的竞赛套路;没有人们对太极拳无尚追求的欲望, 也就不会有适合各类人群的简化太极拳。所以, 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太极拳发展的有利条件。

2、多元化的传承过程

2.1、传承方式的转变

太极拳传统传授是单一的, 徒弟听从师父, 唯命事从, 不得违背。太极拳现代教学是双向的, 多元化的, 探究式的。由传统的单一传授到现代的多元化教学, 其形式不断演变, 以学员接受效果来拟定教学训练模式, 也是现代教学的切入点。

2.2、应用方面的定位

在冷兵器时代, 把太极拳定位于“军事技术范畴”, 而当今热兵器时代, 太极拳定位于“体育运动领域”。两相比较, 练习的内容大致相同, 但由于定位和目的变了, 指导太极拳走向的传统意识也将随之演变。导向性意识的演变, 必将导致在传统太极拳基础上出现创造性的发展。

2.3、“研、学、练”三元一体化

从太极拳不同历史阶段形式的演变, 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发展也是在不完善的“研、学、练”三元一体的过程中演化的。

太极拳教与练的过程, 就是太极拳传承的过程。在传承的过程中, 科研、教学、训练三者即不同, 又是一个统一体。体现了太极拳传承“研、学、练”的三元一体化。只有三者协调统一, 太极拳的发展才有了保证基础。

3、健全的管理模式

3.1、太极拳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管理模式,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探索人本管理的思想、方法、内容, 进而在体制上掀起一股创新的热潮。

3.2、太极拳教学管理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意识到:传统的太极拳教学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的太极拳教学的要求,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与现代太极拳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 优化教学管理过程, 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现代的太极拳教学的真正落实。

3.3、太极拳组织机构管理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作为太极拳研究机构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以高尚完美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广大太极拳群众爱好者, 不只是单纯靠权力制度。古人云:“身其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1) 加强学习, 提高管理水平。

太极拳组织机构要坚持每年定期的学习教学理论, 太极拳技术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的太极拳理论信息, 教学案例。

(2) 明确分工, 团结协作。

太极拳组织机构是该地区太极拳教学、普及管理的核心机构, 既有一些常规性工作, 也有不少需要有创新的工作。

(3) 表率作用, 先行为导。

在各项工作中追求一个“实”字, 工作踏踏实实, 说话实实在在, 对人老老实实, 勇于奉献, 不计报酬, 不计名利, 时刻以甘当孺子牛的姿态服务该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们。

4、结束语

太极拳不断的强化自身吸引力, 激发着爱好者的学习兴趣。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成为最能代表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文化拳种。可以说太极拳的发展史是不断适应不同练习对象而不断创新的历史。

天空的和谐, 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 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 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 留下了最后的美丽。和谐产生美, 和谐生发力量。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和于自然, 顺于民意, 谐于发展。

“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深化太极拳民族文化精粹的含量;“越是世界的, 越是民族的”, 又要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 要敢于、善于吸收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 使太极拳能够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摘要:由冷兵器时期到现代热兵器时期, 太极拳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主动而擅长传承前人的知识、汲取前人的智慧是成功的关键。根据传统太极拳的演变历史, 可以看出, 太极拳形式的演变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多元化的传承过程是当时发展的基础, 在现今, 日新月异的发展变革中, 其发展要求也要随之与时俱进, 适应多元化的需求。健全的管理模式与宣传力度则是现代太极拳发展的又一新篇章。当这项让世人瞩目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傲然走向世界的时候, 它应该怎样去发展?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接轨?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太极拳科研人员所思考的问题。

学校内涵发展的四个核心要素 篇8

学校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 就在于其构成要素有着显著的不同。正是由于课堂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所的存在, 由于课程这样一个独特形态的载体存在, 由于教师与学生这样的人物角色和特定行为的存在, 才使得学校称其为学校。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 课程开发、课堂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快乐成长就成了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

课程开发是载体

课程是学校施教的载体, 是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 没有了课程, 失去了教材, 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的推进, 主要是关注课程开发, 这不只是要求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 更重要的是要将“二次课程开发”当作教学的日常行为。“一次课程”是由学科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根据经济社会的要求和学科的特点开发的, 是以教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二次课程”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自身教学的特定条件开发的, 是以教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 教师要将每次备课当作是自己的一次课程开发, 当作是自己对教学的重新设计, 要在设计与开发中反映新课程的要求, 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学要源于教材, 更重要的是还要高于教材。如何才能高于教材?涉及到一个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问题。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呢?一是替换教材的例子。新课程提倡要开发课程资源,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 学生更容易理解, 对学习更有兴趣, 也更容易记忆。二是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可以开发条件性课程资源, 如, 制作挂图、剪纸、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这样平面的教材就变成了立体的教材, 枯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 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 就愿意学习, 也更容易理解。三是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教师在运用教材时要理解编者的意图,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四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与传统教材不同, 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空间。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引导学生不唯书, 不唯上, 不迷信权威, 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课堂改革是阵地

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战场, 因为在课堂上课程改革的成果得以体现, 不涉及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内涵发展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说如果课堂行为没有变化, 学校即使变化了, 也是浅表化的。新课程需要新课堂, 我们现在提倡的简约课堂、民主课堂、生命课堂、智慧课堂、情境课堂……提法很好, 关键是怎么落实。学校领导者要帮助教师找准方向和搭建转化的平台。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是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 课堂改革重点是:一是构建民主的课堂,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为了使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要根据新课程具有人性化、个别化等特点, 在教学中, 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 从学生实际出发, 实行分层次因材施教。二是合作学习要注重有效性。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共享, 培养学生有人与人之间交往、交流、合作的愿望, 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全发展。三是探究性学习要突出问题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探究式学习的品质, 关键还在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 问题越难解答, 越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还要指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运用到广阔的生活领域, 促进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是动力

新课程的执行者是教师,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否定的历练过程。对于教师个人而言, 任务重, 压力大。没有教师观念的更新、行为的转变和角色的调整, 学校的内涵发展很难实现。教师成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二是教师团队的建设。校长应该激励教师, 给教师搭建平台, 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 准确定位。又要考虑如何在学校中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使教师真正胜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要求, 真正理解和自觉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 教师专业化强调教师要经过专门培养。教师的培养主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正规的学历教育, 即由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经过大学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历教育使其成为教师;二是教师任职后的继续教育, 即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师通过在职学习和进修,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其次, 教师专业化表征教师的教育教学有着本行业的专业标准, 这种专业标准首先表现在对教师学历的严格要求上。教师的专业性还表现在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获得该职业的任职资格———“教师资格证”, 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 在本行业内有独立的专业职务系列以及与此相应的工资待遇。最后, 教师专业化强调教师要有崇高的专业信念、自律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专业素养, 要求教师树立教育的服务观念, 以此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使其更主动自觉地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

学生快乐成长是目标

内涵发展的落脚点是学生, 是通过发展带来学生身心的变化,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内涵发展过程中, 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 都应该更多地走进学生心理世界, 理解学生文化特征, 体验学生生存状态, 把握学生的生活方式, 使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使课程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使德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师生交往与对话更进一步深入。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 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涌现, 可谓“百花齐放”。其中“快乐教学”脱颖而出,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它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和运用得最多的教学指导理论。其主要策略是:

1.让学生在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扮演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角色, 建立更加平等、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事实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 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

2.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合适土壤,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

3.让学生在教师榜样的情感熏陶下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师有其自身的情感熏陶与激励促进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 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显得尤为重要, 表现为良好的情感调控能力和富有自制力, 注意情感的传递效应。教师的讲评、板书、批改和教育中所显露出来的品质对于学生是一种感化, 是一种榜样的力量。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更多地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方面的差异, 从而使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 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篇9

焊接技术是一门工业中的艺术, 它需要相当的操作水平, 它对作业的材料和环境都有严格的要求, 焊接作业中应该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1]。

1 焊接技术的发展

焊接技术是随着金属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连接成型技术手段, 最初的焊接技术比较粗糙, 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操作流程和条件。在我国古代的商朝和战国时期, 焊接工艺主要用于兵器和青铜器的制造中, 焊接方法十分有限主要是铸焊和煅焊等。当时的焊接技术不能够有精确的温度控制, 也没有相对集中的能量进行焊接, 所以没有办法进行较为精细的焊接, 只是用于较大范围的金属连接。

古代的焊接技术虽然不够成熟和先进, 但是却又一定的时代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19世纪初期, 国外科学家发现了能够集中热源焊接金属的电弧和氧乙炔火焰。随后铝热剂的发现, 铝热焊被发明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个时期, 焊接技术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摆脱了只是用于大的截面连接的状况, 能够进行较为精细的局部焊接。并且焊接方法和焊接材料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在20世纪的初期, 焊接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电弧焊和气焊都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此期间焊条的发明和使用, 让焊接技术更为精湛, 焊接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弧焊成为当时主流焊接手段。之后不久的时间内, 焊接技术与电气技术结合, 美国的科学家发明了自动电焊机, 这标志着焊接技术由手工阶段向自动化阶段迈进。

20世纪中期, 更多的焊接技术和焊接材料被研制和开发出来, 如气体保护状态下的电弧焊, 如二氧化碳保护下的焊接[2]。促进了更多的焊接方法的出现, 如混合气体保护焊接, 自保护电弧焊接等先进的焊接方法。

电焊技术发展至今更是有了质的飞跃, 越来越多的焊接方法和焊接材料出现。并且应用于电子行业、建筑行业、航天业、军事等诸多领域。而且焊接的精细程度越来越高, 焊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互结合, 使焊接设备更加智能, 定位更加精确, 操作更加安全, 质量更加稳定。

2 操作注意要素分析

焊接技术发展至今无论是在焊接方法、焊接材料和焊接条件下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焊接技术在现阶段已经有了很完整的操作流程和成熟的条件保证。焊接技术在操作过程中也有着很多的要素需要注意。

2.1 焊接作业环境

焊接技术发展至今是一项非常严谨的技术手段, 对作业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在焊接作业中由于是在高温或者高压的条件下, 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会有一些金属氧化物、药皮、火星、熔物的飞溅[3]。这就要求在焊接作业过程中, 周围的环境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检查, 包括对作业现场周围的易燃易爆物品、危险气体等检查, 还有就是焊接材料和焊接气体的泄漏等问题的注意。这就需要在作业过程中, 作业范围十米内危险物品的清除, 同时检查有没有危险气体、液体的泄漏, 以保证焊接环境的绝对安全。

2.2 焊接设备的检查

焊接技术虽然发展的相对成熟和有完整的操作流程, 但是焊接还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技术。因为焊接涉及到了很高的温度和压力, 也有危险气体和材料的涉入。在焊接工作开始前就要对焊接的设备和焊接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 如焊机、焊接材料、焊接现场、焊接所需燃料、压力调节等。对所有设备和材料进行严谨的检查后, 保证作业安全了才能进行焊接工作。

2.3 焊接工艺的条件要求

焊接不是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 它的作业需要非常严格的条件。如对风速的要求, 焊条电弧焊当现场风速超过8 m/s的时候不能展开作业, 气体保护条件下的电弧焊风速在2 m/s以上不能展开作业;在空气湿度方面也有严格要求, 因为湿度过大会影响到焊接的质量, 所以规定当相对湿度大于90%的时候不许进行作业;而且在焊接过程中, 不同的钢材或者材料应该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 以免达不到良好的焊接效果。

2.4 焊接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焊接作业中, 要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 同时也要根据焊接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焊缝和焊接形式。应该注意的是当焊缝之中不允许添加任何填充物, 以保证焊接质量。焊接完毕后还应该对焊接的缝隙进行仔细的检查, 之后焊接作业才算结束, 结束后要将焊接废料妥善处理[4]。

焊接应根据需要的不同选择最恰当的焊接材料和焊接方式, 以免在以后的使用中出现断裂的情况。根据具体的情况, 严格按照规范和图纸进行焊接作业。

3 结语

焊接技术能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在未来, 焊接技术将会有更加完善的发展, 能够更精确, 更安全的完成焊接作业。同时焊接技术也会与其他工艺或者是科技手段相互结合, 共同合作进行生产[5]。

焊接技术发展速度虽然很快, 但是在我们使用和研究的时候, 还是应该注意焊接技术的要素分析, 针对具体的步骤或者出现的不足之处, 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使焊接技术发展的更好, 更快, 更合理。

参考文献

[1]熊腊森.焊接工程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

[2]焊接工艺与操作技巧丛书编委会.CO2气体保护焊工艺与操作技巧[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6.

[3]李颁宏.实用长输管焊接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3.

[4]赵熹华.焊接检验[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7.

影响网络针织服装发展的流行要素 篇10

1 款式造型要素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出现, 使针织服装的款式品类及造型设计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从过去的单一化产品类型发展到现在多样化的产品类型, 针织服装不单单只有内衣、毛衫和T恤等, 它也可以是西装、夹克、衬衫、大衣、礼服甚至棉服等, 针织服装的款式应用面还在不断扩大。从款式的流行要素上看, 传统意义上的针织服装以内穿为主, 而如今的针织服装在款式造型的设计上早已打破了这种限制, 在市场上消费者能看到用针织面料制作的西装、夹克以及长裤等, 而且变化会越来越多。从造型的流行要素上看, 针织服装在廓形的设计上更加趋于立体, 打破了原来针织服装的平面观感, 很多女式针织服装经常采用大量的装饰手法, 像服装肩部的垫高, 以及织物上的钉、绣、贴、烫等装饰处理, 还有毛衫中出现的大量的有立体感的肌理组织, 如罗纹组织、扳花组织、畦编组织、提花组织、空花组织等, 以及针织T恤和裙装中条纹、波点等渲染效果较强的图案运用和混搭、民族风等设计手法, 这些多元化设计要素还将长期流行和发展下去。

2 流行色彩要素

色彩是视觉语言当中的第一要素, 人们在关注一个物体时, 它的色彩属性是最先在大脑中形成印象的, 当消费者走进服装卖场时, 服装的颜色是最先进入消费者眼帘的, 自然界是个有彩的世界, 因此, 色彩对于人类来说相当重要。

就针织服装来说, 由于面料特性和工艺特点, 针织服装更注重颜色的选择, 通过不同的颜色表现, 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如同款多色的针织T恤衫会给消费者更多的购物选择, 其款式相对简单, 色彩便成为了主要的设计点, 这是很多针织服装产品常常采用并行之有效的的设计方式。

一般来说, 色彩流行趋势是由包括国际流行色委员会、亚洲色彩联合会、美国棉花公司等权威机构根据前一时期的市场流行并结合经济、政治、文化和艺术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走向等因素推测发布的 (如图1所示) 。实际上, 与社会上其他流行的事物一样, 流行色是一种社会心理及认知产物, 它是某个时期人们对某些色彩产生共同审美倾向的心理反映。从实质上看, 流行色是一种趋势和走向, 是一个宏观概念, 并不一定具体指哪一个颜色, 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存在意识、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现。流行色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变化快且周期短, 例如今年的流行色到了明年就不一定还流行, 其中有可能有几种又被其它颜色所取代。流行色被分为流行常用色 (基本色) 和流行时髦色两类, 流行色的变化周期中常用色有时会上升为流行时髦色, 当流行时髦色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使用后也会成为常用色。纵观近些年的针织服装市场的流行色彩, 不难看出, 黑白灰这样的经典色一直是大多数品牌常用的基本色, 在此基础上, 清新脱俗的自然色、低调魅惑的复古色、欢快狂热的装饰色、宁静优雅的科技色依然会成为针织服装中运用较多的色彩。整理分析并合理运用流行色对网络针织服装品牌建立良好的产品形象有着现实意义。

3 面料材质要素

针织面料是针织服装成型的根本保障, 是针织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 因此, 在进行针织服装设计时要充分了解针织面料的品种及发展趋势, 针织面料具有质地柔软、吸湿透气、优良的弹性与延伸性等, 一般来说, 可把针织面料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天然纤维针织面料, 另一类则是化学纤维针织面料, 各种新型的针织面料也都属于这两个范畴。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消费者对于针织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既希望针织服装穿着舒适, 吸湿、透气、天然, 对身体没有伤害, 又希望这些服装能够好打理, 经济实惠耐用。实质上这些都为针织面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织服装面料也从传统的棉、毛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纤维、甚至是多种功能并存, 应运而生的各种新型纤维诸如竹纤维、木纤维、大豆纤维和竹炭纤维莫黛尔 (Modal) 等新型天然再生纤维素纤维针织面料, 以及天丝、Coolmax纤维等新型化学纤维针织面料, 同时出现了多种纤维成分的组合新模式, 例如在棉、毛、丝中混合一定比例的锦纶、涤纶、腈纶、Lycra、粘胶纤维和Tencel等纤维, 改善了面料的手感、重量、外观及特性, 使针织服装更加新颖, 易于打理, 同时降低了对自然资源性纱线的使用量, 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近些年的市场调研表明, 不管针织面料是采用天然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还是化学纤维, 不管科技发展到如何高的阶段, 人们仍然会将面料的舒适性、天然环保、健康等因素放在首位, 再加上一些新型的纤维推广成本较高, 因此, 近些年很多针织服装产品还是以常规的面料为主, 新型面料为辅, 例如纯棉、涤棉以及棉与氨纶的混纺面料在裁剪类针织服装中的使用;羊毛与腈纶、羊毛与涤纶等混纺纱线在成型类针织服装中的使用。面料是针织服装区别于梭织服装的主要因素, 也是针织服装的设计重点。作为网络针织服装品牌, 及时了解面料的发展趋势是很有必要的, 在同质化的网络市场中合理利用针织面料完成具有差异化的针织服装产品设计是网络针织服装品牌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4 结语

服装是一个时尚产业, 如今信息时代下的服装变化更快, 流行的周期在不断地缩短,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网络购物顺应时代的要求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让消费者体验到新的购物模式所带来的便捷以及愉悦、满足之感。款式、种类繁多和价格低廉是服装网络营销的最大优势, 消费者能通过网络购买到物美价廉的服饰品, 消费者愿意花同样的钱能在网上买到更多的衣服, 网络服装消费者出于追求新意、追求时尚的动机, 会对新的服装款式产生强烈的购买欲, 对服装的流行性很敏感, 因此, 服装设计师在针对网络终端开发和设计针织服装时应该更多地了解针织服装的流行趋势, 以及影响针织服装发展的流行要素, 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针织服装产品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天蓬.针织服装设计及其发展方向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0, 39 (5) .

[2]刘华.浅析目前针织服装的发展趋势[J].山东纺织经济, 2008, 145 (3) .

[3]张景升.美国棉花公司发布2009/2010春夏流行色、面料流行趋势[N].中国纺织报, 2008-07-08.

[4]王丹阳.流行趋势发布行业最强音[N].中国纺织报, 2012-08-03 (002) .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篇11

摘要:要素禀赋理论最初诞生并服务于国际贸易,但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多地应用要素禀赋理论来解决更多领域的发展战略问题。本文基于要素禀赋理论视角,对近年来其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战略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要素禀赋 发展战略 政策建议

0 引言

要素禀赋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部分,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形式,也是20世纪上半叶以来西方主流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要素禀赋,又称资源禀赋。国内相关经济学者基于资源禀赋理论角度,从发展战略层面对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与发展、产业经济、企业组织发展、地区发展战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基于此视角,对近年来资源禀赋与发展战略问题进行述评。通过其发展趋势、研究热点、薄弱环节三个方面,对基于要素禀赋的研究进展作以评价,并提出相关政策意见。

1 基于要素禀赋的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和薄弱环节

1.1 研究趋势 随着要素禀赋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要素禀赋理论研究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趋势。一是要素禀赋理论研究内容空间范围的放大,要素禀赋理论研究已经从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和对国家、地区分工的影响研究逐渐转向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对国际贸易、产业经济、经济发展影响、企业组织发展等众多领域。二是要素禀赋理论具体问题研究和具体领域的细化,对于要素禀赋理论与具体实践运用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定量分析手段转向以实证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更为科学、完善,研究领域更加细化、深入。三是要素禀赋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的梯度升级,无论是对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还是对于实践具体领域的研究,逐步上升到发展战略层面,对具体应用领域具有重大的指导性作用。

1.2 研究热点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分工条件下,资源要素禀赋理论与发展战略的研究存在以下热点:

1.2.1 国际贸易领域 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趋向于从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角度考虑,分析国际贸易中世界各国或地区的资源禀赋结构及其对本地区贸易产业结构影响。当前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贸易的重要理论支撑和组成部分,在相关研究和分析上更加注重对国家或地区要素禀赋动态比较优势的研究,通过动态比较优势分析,为相关国家或地区选择适宜本国家或地区贸易产业链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指导。

1.2.2 产业发展与产业经济 产业经济是近些年来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信息元素催生了新的产业的诞生、发展,也使一些传统产业面临两难的发展境遇。随之信息技术的推进,世界经济和产业链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并影响着各国家和地区产业格局的调整和重组。产业发展与产业经济的战略调整成为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要素禀赋条件对地区产业发展与出口的影响、要素禀赋条件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要素禀赋对产业结构比较优势的形成、信息资源禀赋要素在传统与新兴产业中的价值体现等促进了要素禀赋理论在产业发展与产业经济中的研究和应用。

1.2.3 企业组织应用 要素禀赋理论在微观企业组织层面发展战略研究是近年来要素禀赋理论较为深入和关注的具体领域之一。企业组织资源禀赋条件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方向的支持、基于现有要素禀赋条件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要素禀赋条件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组织发展影响、要素禀赋结构审计转变对乡镇企业产业升级、基于要素禀赋条件的企业组织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成为当前要素禀赋理论在此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

1.2.4 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 随着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社会转型发展、二元经济结构较为突出的时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成为相关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内容。如何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充分运用地区资源禀赋条件来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要素禀赋理论的又一研究热点领域。

1.3 薄弱环节

1.3.1 基本理论研究进展缓慢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核心概念和四个基本定理。两个核心概念是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四个基本定理则分别是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Factor PriceEquilibrium,FPE)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SS)定理和雷布津斯基(Rybcznski)定理。通过相关文献搜集和资料查阅,发现近些年要素禀赋理论精湛缓慢,有突破创新方面较少,更多的倾向于要素禀赋理论对具体领域或问题解决的研究。

1.3.2 区域化研究重视不够 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区域经济合作与联系更加紧密。随着世界不同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通过建立相关问题解决机制,在解决地区贸易、经济发展等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基于要素禀赋的区域化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更多还是基于区域经济主体利益关系来研究区域问题。

1.3.3 经济空间及产业布局研究不足 经济空间的研究是经济学领域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领域之一,但目前的经济空间研究更多的是从区域经济地理的角度来进行考虑,要素禀赋只作为经济地理在经济空间领域研究的一个因素来对待。此外对于产业布局的研究,经济学者更多的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产业布局问题,资源禀赋要素在产业布局中的影响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和作用力。

2 相关政策建议

2.1 基于要素禀赋的小企业发展战略政策建议 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企业密集与劳动密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其使用资源的资本劳动比越来越大,即等量资本吸纳的劳动越来越少。因此,中小企业在要素禀赋上应采取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战略模式,发挥中小企业本身劳动丰裕的比较优势。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其一是降低创业的壁垒,其二是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融资环境。

2.2 基于要素禀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力资源要素禀赋很高、信息技术和科研转化为生产了的能力很强,对外贸易较中西部地区有很大区位要素禀赋优势。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还只是潜在的资源,还需要经历向现实资源的转化。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在比较优势战略下,区域协调发展应采取“梯次推进”的战略,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协调发展。

2.3 基于要素禀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优化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济总量增长迅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国家整体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产业结构也由开始的第一产业为主,发展到了第二产业高速发展,同时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的新阶段。根据当前要素禀赋条件,提升要素禀赋结构,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采取良好的产业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丙奇,李玉举.30个省市经济增长的资源禀赋状况研究[J].财经科学.2006.2(215):99-106.

[2]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6).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篇12

桥梁建造过程中, 离不开建造材料, 那么对于建造材料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对改善桥梁工程质量, 延长桥梁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那么材料成了影响桥梁发展的第一要素, 人们从最早的石头、木材等建造桥梁, 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材料逐渐发展和变化, 在建造过程中, 还需要用到一些不同性质的复合型材料, 在桥梁建造过程中, 为了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 那么就必须要做好桥梁裂缝的施工控制, 通过利用预应力混凝土, 保证桥梁质量, 在材料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就是:高强、轻质、耐用和低价。

1.1 混凝土材料

混凝土材料是当前的任意建筑项目工程中普遍适用的建筑材料, 混凝土材料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 在混凝土结构建造过程中, 通过掺入高效减水剂及活性矿物掺合料等。能够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和耐用度。随着我国建筑材料的发展, 逐渐出现了很多绿色环保的混凝土材料, 目的就是一方面提高桥梁工程的耐用程度, 另一方面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环保型混凝土主要的优点就是自重降低30%-50%之间, 和钢结构的重量差不多, 同时材料的耐用性提高, 抗冻性能增强, 用于桥梁建造能够有效地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同时还具有很高的弯曲应力, 除此之外, 由于是环保型材料, 那么对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因此逐渐被应用于桥梁发展建造过程中。

1.2 刚材

钢材也是重要的桥梁建造材料, 当前使用的钢材采用的都是高强度低预热型的焊接钢板, 不但能够增大钢桥的桥跨, 同时能够有效地降低粱体的自重。

1.3 钢管混凝土

钢管混凝土在桥梁建造过程中, 由于内部填充含有比较洗细微的硅灰和纤维增强混凝土, 那么其承受压力可以超过350多兆帕, 使得杆件更加的细致化。同时在桥梁建造过程中, 同时在钢管混凝土中引入预应力, 有效地扩大了受拉构件的使用范围。因此在桥梁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中, 使用钢管混凝土结构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桥梁的建造质量。

1.4 复合型材料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的建筑材料也不断地取得发展进步, 在桥梁建造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类型的复合型材料, 比如纤维增强塑料、纤维增强聚合物等, 这些复合型材料被用于桥梁建造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桥梁的建造质量, 促进我国桥梁的发展和应用, 因此复合型材料在我国桥梁建造方面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2 施工

在桥梁建造过程中, 其施工技术水平影响着整个工程项目建造的进度和质量控制, 因此对于其施工的有效管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简单从施工方面对桥梁发展加以分析介绍。

2.1 上部构件施工方法

在桥梁上部构件施工过程中, 要做好桥梁预应力的控制和施工裂缝的控制, 那么就需要将桥梁施工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单元, 便于进行预制和现浇, 因为混凝土施工的浇筑时间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影响着整个桥梁结构的质量, 因此在桥梁施工过程中, 需要按照特点的施工步骤和程序开展施工过程, 按照既定的施工步骤进行拼装和浇筑, 只有确保一部分结构部件完工, 对其进行质量检验, 确保其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以后, 才可以开展下一部件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 为了保证能够顺利的合龙和成桥线形, 那么就必须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 从而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有序进行。

2.2 下部构件施工方法

在桥梁下部构件施工过程中, 必然要提出更高的施工要求, 因为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对于建筑建造的审美需求, 那么在桥梁建造过程中, 对于桥梁墩台的建造类型也不断增加, 出现了空心墩台、构架式墩台等, 因此要想很好地完成这些墩台的建造施工, 那么就必须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 同时做好施工质量控制。

2.3 施工设备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 主要用到的施工设备有各种起重机、打桩机、钻孔机、千斤顶、挂篮等几十种施工设备, 这些施工设备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其在施工过程中更能够规范桥梁施工工艺。

3 设计

桥梁在建造之前, 必须要有完善的桥梁建造计划, 那么就需要对桥梁进行设计, 在桥梁设计过程中, 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使得桥梁设计师逐渐从繁重的手工绘图和测算向计算机数据的自动化绘图和测算方向发展, 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 对于一些涉及难点也通过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不断地在桥梁设计过程中增加了创新设计理念。第二, 在桥梁设计过程中, 更加注重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注重环境保护, 结合建造周围的水文地质情况选择适合的桥型来完成设计, 实现桥梁的建造。第三, 设计过程中, 设计标准、规范不断完善, 使得结构设计更加的安全、稳定, 大跨度桥梁设计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暴风雨、地震等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 那么在桥梁设计过程中, 通过利用先进的测控技术进行推算, 从而选择适合的桥型来完成设计, 再利用计算机对探测的数据进行自动化整理和核算, 那么提高了桥梁建造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中, 将施工方法和施工过程中有效地结合, 从而提高我国桥梁建造的质量, 不断地促进我国桥梁发展。

4 结束语

在桥梁建造过程中, 材料、施工、设计是桥梁发展的三大要素, 每一个都是非常的因素, 都需要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选择好的建筑材料是桥梁发展的基本保证, 优化设计方案, 能够提高桥梁的承受压力的能力, 同时提高桥梁建造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能够提高桥梁的耐用度, 使得桥梁建造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并且在完善过程中, 不断地促进桥梁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地增加, 而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其中一部分就是桥梁工程项目。桥梁是跨越障碍物、沟通和连接两端的建筑物, 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行走路段, 因此次桥梁的跨径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那么在桥梁建造的过程中, 我们就必须要保证桥梁建造的质量, 那么其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质量必须得到保证, 只有充分的考虑到上述三方面的因素控制, 那么才能够确保桥梁的工程质量, 实现桥梁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下面本文就对桥梁发展的三大要素也就是材料、施工和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材料,施工,设计,桥梁发展,三大要素

参考文献

[1]黄锦源.材料、施工、设计是桥梁发展的三大要素[J].中国市政工程, 2009, 10 (05) :81-83.

[2]刘钊.混凝土桥梁溯源与发展思考[J].桥梁建设, 2013, 43 (05) :05-11.

上一篇:恢复期护理下一篇:项目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