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的设计要素

2024-07-17

城市道路的设计要素(共10篇)

城市道路的设计要素 篇1

1 城市道路设计中主要面临的问题

(1) 城市道路在建设初期缺少整体的、有效的、长期性的规划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脚步, 城市建筑越来越多, 越来越密集。然而由于人们对城市发展速度的预测远落后于城市的实际发展速度, 在路网结构布局上, 城市道路的初期规划和建设中缺乏整体和长期性的考虑, 造成城市道路和城市建筑间的不协调。首先是建筑临街的城市道路服务功能不明确, 因为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商业区、居住区的各自位置, 导致道路两侧的建筑使用性质互相穿插而产生混乱;其次是城市摆摊现象, 影响城市道路交通通畅和安全;最后是道路两边的商家和住户, 非法扩张已有建筑面积, 挤占公共空间, 使得道路宽度变得更窄。以上问题反映出城市道路在规划和设计中缺乏整体性和前期性的考虑, 给城市道路管理造成困扰, 使城市道路建设功能扭曲, 无法体现城市道路真正作用。

(2) 城市道路缺少层次感、尺度感和安全感

城市道路与城市道路服务对象和功能的矛盾, 体现在城市道路服务对象和功能是多样化的而城市道路建设千篇一律, 缺乏层次感。如现在很多大城市常会修建一些笔直宽阔的大道, 大道两侧建筑高低参差不齐, 无法体现城市道路宽度整体性, 使城市道路没有层次感和尺度感。目前国内城市道路设计还停留在以车为本的设计理念中, 强调经济型, 强调车辆运行所需速度等, 缺乏对人的考虑, 比如行车安全和行人安全, 导致了现在的交通环境口。

(3) 城市道路缺少历史特色、人文气息

城市的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是城市原有的文化历史和人文气息的逐渐失去, 这是令人惋惜的事。城市需要发展, 道路需要建设, 但是不应该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只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需要注意城市原有风格和特色, 城市道路的建设要与城市文化历史和人文气息相结合, 体现出城市底蕴和特色。这种现象在那些历史文化底蕴较深的城市表现得最为突出。

(4) 城市道路缺少生态、低碳的绿色出行环境

私家车数量增加导致城市交通堵塞已经成为各城市的通病, 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私家车市场的火热, 城市机动车的保有量是成倍增长。车辆在增加, 城市道路也在增加, 这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 但是, 在很多城市出现了城市道路建设一味追求“平、直、宽”, 道路的扩建和新建导致很多原有的绿化植被被砍伐以及大填大挖造成地形变化, 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因此城市道路后期设计和改造过程中, 注意生态环境和满足市民低碳出行环境需求。

2 现代城市道路应体现的设计要素

(1) 体现城市安全性的道路设计。

越来越拥挤的城市, 越来越拥堵的交通, 带来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 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间和节假日时期, 急躁的心情和拥堵交通造成了城市交通不断出现交通事故, 由此可见城市道路扩建在带动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伴随着代价。因此城市道路设计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道路安全性是道路其他设计因素的基础。

(2) 体现“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

和传统的道理设计理念不同的是,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城市道路的发展不是以交通和车辆为主, 而是要以满足市民需要作为侧重点, 将市民利益最大化, 实现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 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建设城市道路时要充分考虑残障人需求, 保证残障人出行方便。每隔一段人行道上合理放置公共座椅, 以供行人和残障人士休憩;出现障碍物的地方, 要在行进盲道上设置绕行盲道;在保证人行道平整度前提下, 无障碍坡面材质尽量采用防滑砖;在行人密集的商业区, 人行道进、出口应设置障碍墩, 以防止车辆驶入。设计城市道路时, 根据道路使用性质, 应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 包括电话亭、公厕等。近年来, 进行了为“城市道路综合环境整治工程”。整治目的是突出“以人为本”理念, 整治范围集中在机动车道以外人行道、绿化设施、街头空地及违章临建, 力求在细节设计上满足居民出行需求。

(3) 体现城市协调性的道路设计。

城市道路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对城市发展影响是深远久的, 因此城市道理设计中, 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观, 把城市道路和城市经济、环境、文化相结合, 体现城市协调性。城市道路的设计中, 除了满足相应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最大限度使城市道路路线空间走向与实际地形条件相符合, 还应满足道路路面下市政管线对周边用户需求。以前评价一条道路好坏, 用的是“直、通、平”的标准, 现在已经升级为“畅、洁、美”, 因为以前评价是以车辆和交通为主, 现在是以人为本, 考虑的不仅是道路力学和结构方面的因素, 更加重视的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考量。

(4) 体现城市特色的道路设计。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是每个市民对自己城市的归属感的来源,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也是多元化, 其中包含城市形象个性化。城市道路是城市形象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路规划设计中, 要正确定位城市特色, 抓住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 把握城市方向感和认同感, 体现出城市空间文化价值, 延续城市历史文化。道路作为城市大动脉, 既要如实反映出结构性、交通性和生活性特征, 还应该结合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彰显这座城市应具有的意义。

(5) 体现城市生态环保的道路设计。

城市交通是严重污染源, 包括汽车产生的尾气和噪声, 给城市居民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城市道路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保。道路设计时可以利用播种草坪、种植可吸收尾气的植被、路灯或灯杆上安装消音器, 充分利用大自然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在新科技新能源运用上, 根据实际情况做到节能环保。城市道路的绿化不是局限在道路的红线氛围内, 而是应该充分利用道路附近空地进行绿化, 形成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结语

在道路交通运输空前活跃的当今, 在城市道路的规划和设计中要融入安全性、“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同时要主要城市道路的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保持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色, 体现出生态环保的设计概念。

参考文献

[1]王博.浅析新时期下城市道路设计原因[J].城市建设, 2011 (01) :228-230.

论城市景观设计美的要素 篇2

关键词:设计美;景观要素;城市景观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景观设计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高低错落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公园、广场以及街道随处可见。城市景观既是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又是兼具交通、游憩、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的载体。

学界通常把景观定义为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多种功能的载体,可以被理解和表现为风景、栖居地、生态系统和符号。广义审美的空间和环境称为风景;人类生活的空间与环境称为栖居地;一个具有内外联系的有机和无机系统的总和称为生态系统;符号则是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现在和寄托精神的空间语言①。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设计美有三种不同的层面,包括形式层面、意境层面和意蕴层面。形式美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接反映;意境美则是个人调动积累、经验等结合感官共同作用的体验;意蕴美是一种群体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如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历史价值。本文正是基于此,从三个层次的美来探讨城市景观中设计美学的要素。

一、城市景观表层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最基本的美感形态,即形式所带给人感官上的愉悦。如规则式的莫卧儿花园带给我们严整之美,辛辛那提滨河公园带给我们律动之美。景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进入审美主体的主观世界的初级层次。城市景观中的色彩、肌理、形态,首先带给人以丰富的感官享受,所以城市景观设计有时也会特意针对耳目之愉悦。

(一)统一与变化

景观设计中常常要求某些元素要寻求变化,却忽略整体性。例如在制作景观平面图时,我们就需要把整个基地或设计区域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从功能分区到交通流线,通过某一元素把整体有序地组织在一起,而不是将零散空间随意拼接。

同理也适用于植物设计中,植物既可分散又可独立,但是此布局仍缺乏统一感并且难以维护。所以植物有孤植、丛植等的讲究,可以是灌木搭配乔木,在统一中寻求变化。

(二)均衡与组合

城市景观中每一个元素和分区都要与其他元素和分区保持平衡。如西方的城市通常会有明确的景观轴线,通过轴线达到整个城市景观的对称平衡或是不对称平衡。无论是构图的对称或者不对称,都可以运用适当的设计手法建立秩序。当景观秩序与人的偏好相吻合时,景观就会有一种秩序美。

(三)韵律与节奏

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城市景观亦有韵律与节奏。其韵律和节奏是由构图中的某些要素有规律的连续重复而产生的,如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带状景观、道边等距栽植的树木都具有韵律节奏感。在设计中可以通过重复、交替、倒置和渐变这四种方式实现城市景观的韵律美。

(四)尺度与比例

比例是在设计之初的构图中使部分与整体或是其他部分之间产生联系的一种设计手段,它贯穿景观设计的始末。在一切造型艺术中,和谐的比例都能够吸引人们的美感,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任何美的东西,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方式安排,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度量,由尺度和秩序所组成的才是真正的美。”人是万物的尺度,西方很早就用数学来把人们的审美量化出来,如黄金分割比、整数比、勒·柯布西耶模数体系等。

二、城市景观中层的意境美

现代景观大师哈普林擅长通过提炼与变换自然景观,创造出形神兼备的“城市山林”,给人们“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梦幻般体验。相比于欣赏景观的形式层面,意境美带给人的是心灵上的愉悦,不过景观的意境是由个体景观意象组成的。意象则是指表象生成的幻象,如局部景观中小溪生成的长河意象。

(一)单独景观意象

山、水、植物、建筑是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人们对单一的山、石、花木意象欣赏,它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是与整体走向不尽相同。例如由断桥生成的断桥残雪的意境、雷峰塔形成的雷锋夕照的意境。现代城市景观也越来越追寻意境美,所以构成现代城市景观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组成景观意境美的基本要素。

(二)动静结合的意象

在中国园林中,除了花、鸟、虫、鱼等可动因素外,静态因素,如峰石的若行若止、檐角的若飞若起,老树的盘根错节,也能显出动态的意境。意境一词多出现于中国古典园林中,但现代城市景观中笔直的道路,形成一种动感,向前奔腾,动态的雕塑更是栩栩如生,由此可见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同样蕴含着动静结合的意象。

(三)有限的意象

有限意象与实际空间并没有直接关系。现代的许多庭院景观,大都仿日本的枯山水庭院,小中见大。由于空间局限,营造出美的意境只有充分利用地势、地貌营建庭院,常以白沙、峰石等要素营造出一种无泉池水景,将写意造园手法发展到极致,表现出清雅、恬淡的意境美。现代城市景观在宏观城乡规划中所起的作用,亦有限的意象营造和点缀城市的整体意境。

三、城市景观深层的意蕴美

一个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除了意境美之外,还会让欣赏者在景观中产生共鸣和对所要表达主题的思考,城市景观真正的艺术价值正是让人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意蕴。城市景观的形式美和意境美是景观较浅的两个层次的结构及美学形态,并非景观审美之根本,它们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建构城市环境艺术的深层意蕴美。

好的城市景观不仅可以被欣赏,隐藏在它表层背后的精神内涵同样是可以被感知的,这就是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能为城市增光添彩的原因。在设计过程中的景观设计师,兼顾形式美和意境美的同时,更需要丰富景观的内在精神,唤醒人们对意蕴美的审美感受。

例如,当人们走进美国越战纪念碑景观中,心情会莫名的沉重、伤感,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思考;安藤忠雄的水之教堂,当人们看到平静的水面,体会到的是神圣、纯净与安宁;走进哈格里夫斯的拜斯比公园中,神秘的木桩阵、静谧的环境不仅给人以朦胧和神秘感,更使人产生对时空流转的感怀,仿佛是古代神庙的变体。这些景观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城市景观的形式美、意境美之外,还深入挖掘了景观的内涵、意蕴,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和宗教情怀,激发欣赏者的思绪。

(一)抽象思维

意蕴是抽象的,是作品表面之外的、语言难以表述的“言外之意”,欲辩难言的“象外之旨”,印度古典文学称之为“味”?。所谓的抽象景观思维,既是对设计师的要求,也是欣赏者所要具备的,一个景观设计作品,要使人真正体会到它的意蕴美,首先要求设计师有抽象的设计思维,要将作品所表达的感情符号化,将符号变成景观要素,将景观要素组合成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体系,使景观落地生根,能激起欣赏者的共鸣。当然,欣赏景观作品,也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抽象艺术思维的积淀,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意蕴美。

(二)谦卑精神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历史上有许多哲学家、思想家都在探寻生命的意义,形成了人类心灵深处的生命意识。世间万物的本质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景观艺术是表现生命意识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城市纪念性景观中,不论是朝鲜战争纪念园还是美国越战纪念碑,设计者都充分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这些纪念景观才更具意蕴之美。东西方景观有所差别,大多是由人们所接受的教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但是吾身须臾,沧海一粟,谈及生命,所有人都会屏气凝神,心生敬畏。

(三)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而是基于深刻理解历史内涵的基础上,将历史事件通过必要的手段以历史文化形式展现出来,让人产生历史认同感。现代景观已经继承了传统古典景观所积淀的技术和经验,当代景观设计师充分调动其历史积累,及对现代景观和历史景观的深刻理解,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例如,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它曾是百年历史的钢厂,工业发展的大潮中,由于無法抗拒的产业衰落而最终关闭,老工业厂房和构筑物很快淹没于野草之中。后政府决定将钢厂改造成为公园,设计者用生态设计的手法,处理破碎地段,直面历史,对旧有的景观构件进行保留、改造和再利用,让人们去重新感受历史,使新旧景观相得益彰,从而引发欣赏者心灵与景观的共鸣和交流,生发了无尽的幽思。

四、总结

在景观设计学领域,有两种常见的趋向:一种是聚焦于景观表层的形式美,应用现代心理学研究,如格式塔心理学研究比较多②。但如果把形式美研究当成了景观美学研究的唯一内容,则思维狭隘,不能洞察景观之大美。

另一种是围绕传统的意境研究,较多的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探讨,以中国古代的造园论以及画论等较多,但对于现代心理学、设计美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仅仅停留在古典景观分析阶段,难以实践,缺少创新性成果。这对于我国景观设计继承传统文脉、保持学科的历史积淀和良性发展、创造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都是极为不利的。综合分析基于古典园林和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美学的要素以及相关关系,将两者结合,应用于景观设计实践之中,这些好比文学中的动、名词等各类词汇,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掌握丰富的词汇,才能写出好文章。

注释:

①陈伯超.景观设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

②刘小光.景观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143.

参考文献:

[1][美]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09

[2][英]凯瑟琳·迪依,周建云,唐孝祥,侯雅鹃译.景观建筑形式与纹理[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

[3]李超德. 设计美学[M]. 合肥: 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4]陈伯超.景观设计学[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6

[5]刘晓光.景观美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09

作者单位:

道路设计中环保要素的应用探讨 篇3

关键词:道路设计,环保要素,应用

道路是现代城镇发展的主要辅助建设项目之一, 也被誉为是“城市的血管”, 其承担着绝大多数的交通运输工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放缓, 当仍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因此为了进一步刺激国内的经济各地区均加大了对道路的建设力度。但是道路建设本身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也从侧面制约了地区道路工程的建设。为了更加符合我国可持续化发展战略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针, 应该将各类环保要素引入到道路项目的设计当中, 从而促进符合我国环境条件的生态道路的建设, 保障地区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1 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问题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的重大难题之一, 主要是由于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将产生的各类废水、废物以及废气等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 而这类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 也就产生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其中道路建设是我国环境影响当中主要的因素之一, 其具体影响情况如下:

1.1 理化环境影响

在道路建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理化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水温、大气以及声音环境等多个方面。其中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上, 任何道路施工当中当地的土壤均需要作为地基进行使用, 而为了有效地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就必须采用混凝土对其进行加固, 但混凝土当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质会对周围的土质结构造成影响, 根据现代研究显示道路施工当中产生的土壤污染范围可达50m。道路建设对水文环境的影响也较为明显, 同样也是为了提高道路地基的稳定性, 需要将施工地点的水完全排出, 这也就会造成工程周围水文环境缺失。另外大规模的施工建设还会造成地下河流的改道。道路工程在路面施工中会大面积地使用沥青对路面进行平整, 而沥青在长时间受阳光照射后会对周围的大气环境产生影响。声音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由道路上行驶的车辆造成的, 包括发动机运行声音、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声音等, 并且还会产生噪声, 对周围生物体造成损伤[1]。

1.2 生物环境影响

道路建设过程中对于植物的影响较为明显, 尤其是城际高速公路的建设当中。这类公路在建设时, 为了有效降低公路迁移或改建的几率, 因此将施工地点选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区 (村镇边缘等) , 而这类地区大多数周围会分布各类的耕用农田, 在道路长期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尾气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影响。

1.3 景观环境影响

从道路的实际功能角度来看, 其主要就是连接各地区的纽带, 其道路路线的设计主要是从其建设成本、道路功能以及实际环境而定, 目前国内道路建设时并未将景观的防护放在重要位置上, 因此就导致对景观环境的影响。例如某道路建设时, 其工程总长度约为10km, 在工程施工地点周围砍伐树木1600余棵, 工程总占地面积为20万m2, 其中施工地点周围旧式民房拆迁面积为1万m2, 果园和耕地占用超过10万m2, 由此可见道路建设工程对于景观环境的影响情况。

2 道路设计当中环保要素的应用

随着当前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 在道路工程设计当中也开始注重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并采用了更加科学的路线规划方法。

2.1 因地制宜

在国内不同地区开展道路建设工程时, 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地形进行道路设计。其中在设计城市内道路时应该注意车辆污染对于城市内植被、人口、土质以及大气环境的影响;而在设计城际高速公路时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就是道路对周围农田、水文以及大气环境的影响, 不应该以设计者的想法进行强制重建, 而是应该从当地的实际地理环境, 结合以往的设计经验进行改造, 例如图1所示。

图1为某地城际高速公路的一个休息站的设计示意图, 该城际高速公路施工地点与当地湖泊邻近, 为了有效控制道路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当地地形的特点, 将其中一个突出于道路的“半岛”进行改造, 从而将其设计为高速公路休息站, 并借助其地形建造了一个小山和凉亭, 同时还有公共厕所, 为高速公路沿途需要休息的人提供了方便, 并且也增加了该路段道路两旁的植被面积, 有效地过滤了尾气和噪声污染问题[2]。

2.2 计划制定

道路设计当中的环保计划实际上就是对道路建设开展的绿化配套工程, 也就是将各种绿色景观植物种植在道路两侧, 其中包括灌木、乔木、花草等多种绿色植物。在选择绿化植物时, 除了使其与道路景观要素相互呼应, 还要选择当地适生树种, 以便在反应当地地域特色的同时, 使环境的特征得到突出。而在不同的道路环境下, 选择的植物也不相同。比如在商业区道路设计中, 就应该选择耐修剪和可以形成干练统一形状的植物, 以便突出商业区道路的简洁线条。在相应环保计划制定前应该先对该城市的汽车拥有量、道路吞吐量、城市人口数量、生态环境情况等进行调查, 并根据实际需求对道路宽度和绿色景观植物的栽种密度进行设计, 具体如图2所示。

图2是某市城市道路设计当中绿色景观示意图, 该市内的汽车拥有量相对较低, 与北上广等大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干道的宽度设计为20m, 两侧栽有乔木植物, 合理利用了道路两侧的空间, 并且绿色植物不仅能够吸收车辆的噪音, 而且还可以阻挡尾气的扩散, 给道路两旁的商户经营带来了便利条件, 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内景观美化程度。

2.3 路线选择

在道路设计当中路线的选择尤为重要, 在设计时应该分为初步设计和深化设计两个层次。其中初步设计就是对道路大致通过路线进行划分;而深化设计则是在现代环保理念下对道路路线进行更科学的选择。要保证主干道尽量避免居民区, 并且还要对交通枢纽部分进行合理安排, 避免在交通高峰时期出现拥堵的情况。在路线当中还需要设计部分禁止鸣笛区域, 减少道路当中噪声污染程度。此外, 在规划设计道路的过程中, 还应该使用简洁的路线线型, 以便通过缩短道路长度减少工程量, 并且降低能源消耗。而通过优化道路线位, 则能够减少道路建设对景观区或植被的覆盖和占用。合理完成道路纵断设计, 也能够减少坡度浪费和油耗浪费。

2.4 功能性和经济性兼顾

在环保理念下的道路设计应该按照功能性和经济性兼顾的标准, 其中的功能性指的就是道路本身的交通功能, 而经济性不仅体现在了交通行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 同时也在于环保因素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降低了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的成本。因此在设计时应该将“节能减排”作为核心指导方针, 增加道路两旁太阳能路灯的改建进程, 并优化选择耐尾气、耐噪声污染的植物种植密度, 另外还需要对道路绿化带密度进行优化设计, 在不影响交通量的情况下尽量增加绿化带面积, 降低空气污染指数和控制成本[3]。

2.5 环保技术

在道路施工技术设计时需要引入环保技术, 例如温拌沥青混合材料技术, 这一技术是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沥青的搅拌材料进行控制, 将其搅拌温度控制在10~60℃之间, 这种沥青能够有效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 并且还不会对其耐磨损性构成影响。而由于搅拌温度的下降, 沥青在得到压实的过程中只会产生少量的粉尘污染, 基本可以实现无烟尘作业。同时, 路面施工将能够节省20~30%的燃油, 并减少约2/3一氧化碳排放量,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则会分别减少约46%和40%。此外, 沥青温度每提高10℃, 其老化速度将提高1倍。因此使用该技术能够降低路面老化速度, 从而使路面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3 结语

道路建设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就使得环保要素在道路设计当中应用的必要性更加突出, 应该注意道路设计当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并进一步完善设计理念, 优化路线选择, 并引入更多的环保技术, 保证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兴莲.浅谈人行道环保透水砖在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 2013 (03) :255~256.

[2]邱海东, 南巍, 李雪峰.低碳环保措施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市政技术, 2013 (S1) :12~14.

关于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思路研究 篇4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思路

1、引言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在城市的发展中市政道路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城市所面临的交通压力非常大,所以城市建设中市政道路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当前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城市的发展也使得交通事故频发,所以合理的对市政道路进行设计也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2、市政道路建设的基本原则

2.1交通道路设计思路原则

城市的道路设计中一定要将车辆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在市政道路建设中,所有的元素都必须要体现出交通运行的安全性,同时在路标的设计中也应该充分的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应该流出足够的提前量,这样也防止了一些交通事故的发生。

2.2人行道路设计思路原则

在进行人行道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各因素对其的影响,在人车混行的道路上,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要利用城市中的交通标志来对停车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设置,借助相关的措施充分的对车速和车流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为人们提供更加宽敞的生活空间,在对锯齿形或者是蛇形的道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其自身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本地车辆的行驶速度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也会使得外地车辆进入所带来的交通事故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道路两旁的树不仅使得道路两旁的景观更加具有观赏性,同时还会使得人们可以在更好的环境下通行,给人们以更为强烈的安全感,在道路交叉口的设计上通常都会采用凹凸的形式,车辆在行驶到这一路段的时候会产生非常明显的震动感,这样也给驾驶员一个较为有效的提示,道路设计中颜色和材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多种材质和颜色会给人们增加驾驶乐趣,同时还是对驾驶员需要降低速度的一种提醒,这样也就更加有效的保证了周围行人的安全。

2.3市政道路建设景观设计思路原则

在道路景观的设计方面需要参考整个道路的总体规划,在一些人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应该将景物和周边的环境设计的相互衬托,以表现出更加吸引力的整体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树种的作用和影响,在交叉口的设计上一定要给人一种足够的空间感和较强的舒适感,将不同的树种进行合理的搭配,这样对城市整体的环境水平也是一个较大的提升。

3、市政道路设计的主要方法

3.1市政道路路幅设计

市政道路路幅设计工作应该严格按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规划和需要来进行,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设计出满足未来50年城市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市政道路路幅设计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基础,因此在设计思路上就应该选择一些能够充分体现现代科技水平,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产和生活需要的道路形式,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市政道路设计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3.2市政道路排水设计

市政排水设计工作中应该重点对绿化带的排水以及车行道和人行道的排水进行考量,通常的设计方式是将渗沟设计在中间的位置,然后用混凝土材料将整个渗沟的两侧和底部封住,在设置集水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相邻的集水井之间保持至少40米的间隔,设置一些管道将水排放到雨水系统当中。在车行道的排水设计中应该采取双破排水的形式,对于路面的积水主要应该采取设置雨水口的方法,我国不同地区在道路的形式上也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如果机动车道或者是路面的宽度不是非常大的时候要采用单坡排水的方式,这种排水方法对于一些情况相对比较特殊的道路效果是非常好的,这种方式也能够为施工提供很大的便利,路面的完整性也不会遭到破坏。,针对人行道的排水设计,一定要根据两侧地势的差异来设置合适的挡土墙,为了有效的保证排水的效果还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设置截水沟。

3.3绿化设计

道路绿化河以为城市的形象增色不少,也可以改善城市气候和空气质量。在进行市政道路绿化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干道的类型进行不同的设计,遵循美学特征和游憩学原理,以生态学为基准进行植物层次性的配置充分展现其特点。绿化植物的摆放还应该根据地点的不同而进行在防护型干道上应该选择可以有效降低噪音、吸尘的植物,例如珊瑚树、圆柏、桂花、雪松和夹竹桃。这些植物的吸尘降噪功能显著,能有效吸收有害有毒的气体,常年呈现一种颜色,观赏效果也不错。为了体现绿化设计的层次感,绿色植被的摆放应该遵循乔木群落、小乔木群落、灌木群落到草坪的梯度这样能够使景观效果极佳。在次干道上,为道路蜿蜒曲折植被放置应错落有致、有遮有敞,一般情况下放置的植被有草坪、花丛、树丛、孤植树、灌丛等。这样放置可以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视觉效果,既体现了园林绿化的整体形象池达到了防尘降噪的功效。

4、道路建设设计创新

4.1理念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市政道路建设影响人们的生活起居,“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应该在市政道路建设上体现。以前的市政道路建设主要满足交通的便利和行驶安全规则,在更加注重市容市貌的建设,满足人们审美的精神需求。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于推动社会文明和提高城市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

4.3生态道路建设设计思路创新

目前,环境污染严重PM值爆表、雾霆天气、黄尘风沙等恶劣气候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不管是基于视觉欣赏还是改善环境气候的因素,生态建设的思路必须全面渗透到市政道路建设设计上来。道路建设上生态保护的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应尽可能地改善城市的道路环境。

铺路的材料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热容量大、反射率低、下垫面温度高的材料。普通的沥青和水泥因为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以致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的作用各有差异,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启天的沥青路面地表温度会达到40℃甚至更高,再加之汽车排出的二氧化碳就会很容易形成“热浪带”,严重地破坏了地表原来的热平衡加重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就应该择优选取。

5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市政道路的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作为道路建设设计人员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改革创新,使道路设计适应新环境的需要。设计人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使市政道路建设设计更加突出人性化的特点,从而达到安全出行、舒适出行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林志.市政道路存在的问题与规划改进设计分析[J].民营科技.2011(09)

[2]席永红.浅谈市政道路的无障碍设计[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04)

城市居住环境景观设计的若干要素 篇5

关键词:城市居住环境,景观设计,设计原则,绿化设计

1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的设计要点

1.1 考虑空间整体的立意

区域环境的景观设计应当呼应整个居住区的建筑设计风格, 不能显得很突兀, 不同的区域设计风格有不同的景观搭配效果, 硬质景观要与软质景观相协调, 进而统一整体的区域风格特点。比如现代居住区需要采用现代景观的设计手法, 地方住宅则需要选择具有地方历史特点的建筑设计风格。

1.2 选取适合地方区域的建筑材料

材料是景观设计的重要选取内容, 应当选取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 体现区域的自然特色。在选取材料的同时, 要详细了解各材料的特性, 在用于设计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每个地方的特色都不一样, 设计时将含有地方历史人文特点的材料运用于居住环境的设计中, 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于居住的归属感。

1.3 环境中的点线面的结合

在景观设计中, 点元素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闪光点。整个居住环境是由点和线的相互结合而构成, 它们的组合能够让居住环境变得更为秩序化。点线面三种结合的方式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构建出完备的空间网络, 使整体景观达到和谐一致, 自成一体。

2现代化居住环境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

2.1 绿化设计

绿化是居住景观设计构成的基本要素, 最早发展于西方国家的贵族居住地。绿化设计符合人们对生态化的要求。现代绿化设计讲究种植绿化平面与立相结合的特点, 居住环境的绿化设计遵循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绿化的位置差异, 垂直绿化有围墙绿化、屋顶绿化等类型, 其中用地被植物营造植物背景, 用乔木花草加以点缀, 还可以栽培颜色鲜艳的花卉, 塑造一种层次感, 实现绿化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相结合, 综上这些绿化的设计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的绿化内涵, 提高了人们的观赏性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

2.2 小品设计

小品设计在居住环境的景观性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品设计主要分为雕塑、园艺以及设施这几种, 在居住环境中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是人们视觉的焦点。雕塑饰品可以大致上分为抽象雕塑以及具象雕塑, 好的雕塑可以在景观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现代比较广泛使用的雕塑是情境雕塑, 使雕塑更加的贴近人们的生活。园艺饰品有现代园艺和古典园艺, 古典园艺包括曲径小桥、花窗等, 现代园艺包括块石、花架等, 为居住的人们提供观赏场所。小品设计中方便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 比如指示灯、垃圾桶、草坪灯等, 造型日趋雅致。

2.3 铺地设计

居住区的广场通常是人们聚集逗留的场所, 在景观设计中, 广场的草坪铺地不容小视, 设计师主要通过草坪的高差、材质、颜色以及图案等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场地景观, 优秀的铺地设计往往别具匠心。

2.4 道路设计

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构成框架, 它不仅具有疏导交通、组织空间的职能, 且优秀的道路设计同样能成为居住的风景线, 道路设计按照使用功能划分, 可以分为车行道和人行道, 且铺路的材料各有不同, 居住区的道路材质可以分为沥青路、混凝土路以及各种仿石材铺装路等。对于宅间路其设计往往有块石、路牙、路边座椅、植物、灯具配置等。他们的综合构成了一条居住环境区的景观线, 人们沿着这条线进行观赏。因此, 对于道路设计, 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应仔细考量道路的曲线和宽窄, 详细了解铺装材质预计绿化配置, 以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上能同时达到较好的效果。

2.5 驳岸设计

驳岸的作用是防洪泄洪, 保护堤岸。通常在硬质景观设计中, 设计师在驳岸的形式以及材质上做文章, 通过设计河道的宽窄形态, 以此控制水流的速度, 运用块石的装饰, 制造出急流、静水的形态, 营造出动静结合的景观, 还有人工仿造的水景, 将灯光、绿化与喷泉相互融合, 形成错落有致的全天候景观。

3结语

城市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相结合, 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系统。人们对于城市居住景观的要求迫使景观设计的质量不断地提高, 以此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所以,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要创造出适应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特点, 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充分满足人们自身的需求。总而言之,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通过合理运用各种要素, 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 使之成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进而提高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刚.浅谈城市居住环境硬质景观设计[J].轻工科技, 2014 (6)

城市绿地设计三要素 篇6

1 以人为本、注重实用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 不仅应具有观赏性, 而且应具有实用性, 不但是一幅“画”, 更应是一台“空调”。遗憾的是, 有些设计师却在设计时空谈“主题”, 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 而不顾人的切实需求以及城市环境的整体和谐。多年来, 由于指导思想的偏差, 全国很多地方的园林绿化只注重展现景观效果, 而忽视了园林本身的实用性和生态效应, 不但环境没得到有效改善, 而且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 人民群众很不满意。前些年, 全国刮起的“草坪风”就是很好的说明。种植草坪的优点是美观、视野开阔、通透性强, 但公园所有地方都种植草坪就不妥了。夏季, 烈日炎炎, 没有遮荫挡光的地方, 公园也成了“晒死人”的公园, 游人只能望“园”兴叹。又比如, 在道路的十字路口处密植高大乔木, 必然会影响行人和行车视线, 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由此可见, 能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是园林绿地最理想的设计效果。道路两侧绿地设计应以绿为主, 绿美结合, 绿中造景, 它的主要功能是滞尘、减噪、遮荫, 改善道路两侧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街旁游园绿地设计在体现装饰性、观赏性、游憩性外, 更多的是给人们提供小憩、锻炼、交往的空间及晚上纳凉、茶余饭后宜去之处, 闹中取静。中心岛绿地是一种装饰性绿地, 只具有观赏性作用, 不许游人进入, 为了便于车辆驾驶员准确快速识别各路口, 中心岛绿地不宜设计密植乔木、常绿小乔木和大灌木, 设计以草坪、花卉或草灌组成的模纹为主。而大型停车场绿地主要功能是防止曝晒, 保护车辆, 净化空气, 应设计种植一些干直、高大的落叶乔木, 在夏季形成浓荫, 供人和车辆停留。总之, 设计人员要调整心态, 撇去浮华, 活学活用, 因地制宜, 注重实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使设计出的产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真正为人服务。

2 采用乡土植物, 节约绿化

乡土植物是区域性的宝贵生物资源, 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结果, 因此乡土植物具有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选择乡土植物搞园林绿化, 成本低, 种植和管护技术熟练, 能适应立体交叉绿地的粗放管理, 种源丰富, 而且具有地域性文化内涵, 能突出地方特色。可惜的是, 长期以来乡土植物不被重视甚至被冷落, 尤其是一些北方城市, 气候干燥, 缺乏水资源, 都盲目照搬硬套, 大量引进南方树种植物, 人为营造一种“江南景象”, 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很多盲目引种的南方植物, 由于不适应北方气候和土壤条件, 生长萎缩逐渐枯死, 严重时造成当年种植当年死亡, 不但影响了设计的园林景观效果、生态效应, 而且额外增加了绿化成本, 可谓“劳民伤财”。究其原因是对植物生长环境和习性不够了解, 违背植物生长规律, 从而最终受到了惩罚。乡土植物的大力使用和推广是建设城市生态园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节约绿化的根本方法, 乡土植物应用大有可为。广大设计人员有义务保护、开发、利用好宝贵的乡土植物, 重要的是准确、科学、全面地了解乡土植物并做深入研究。设计人员要加强学习, 转变观念, 立足乡土植物, 实现植物多样性, 以科学的态度, 设计出突出地方特色、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园林精品。

3 以乔木为主, 把森林引入城市

随着城市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 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有了新的要求, 不但需要环境美, 更追求环境的实用、健康、安全。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加剧, 也再次告诉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只重景观、“画境”的低水平工程设计, 在城市绿地大量种植乔木, 营造林荫大道和林荫广场, 以创造出更大的生态效益, 缓解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 使人感到舒服和健康。城市绿地特别是大片林地, 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降低辐射热等方面的作用非常大。众所周知,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空气中60%的氧气来源于森林。城市绿化能减少空气中的烟尘, 吸收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据统计, 悬柃木、刺槐林能使降尘量减少23%~52%, 使飘尘量减少37%~60%。在减噪音方面, 一般认为城市林带比地被绿地效果要好, 林带宽30m的情况下约减噪音7dB, 树叶多的树林比树叶少的树林减噪效果要好。在降低辐射热方面, 据有关统计显示, 夏天中午在树荫下的道路温度比阳光下的低11.0℃左右, 树荫下裸土地面比阳光直射的低6.5℃左右。同时, 城市“森林”不仅仅是生态系统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降低养护成本的需要。城市绿地设计在把森林引入城市的同时, 应兼顾植物的多样性。实践证明, 设计使用的植物种类越多, 越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二者是反比关系。总之, 设计种植大量乔木, 能大量增加绿量, 减噪吸尘, 净化和调节空气, 真正形成“人造氧吧”。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科学地利用植物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园林设计所追求的首要目标。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园林设计工作者必须苦练内功, 具备系统扎实的植物生态、分类等基础知识, 综合考虑土壤、温度等植物生长要素进行园林设计。设计师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树立理性、科学、平民化的价值观念, 顺应人民新期待、新要求, 设计出更多优秀园林作品, 创造出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范敏.践行生态园林需突破传统观念完善教育体制[N].中国花卉报, 2008-09-18.

[2]梁钦东, 闫慧.房产景观回归自然才是真[N].中国花卉报, 2008-09-11.

[3]骆会欣.环境设计师应撇去浮华甘当“绿叶”[N].中国花卉报, 2008-03-19.

城市道路的设计要素 篇7

1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犹如海绵一样, 无论是在适应环境变化方面, 还是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 均具备较好的“弹性”。在下雨的时候能够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的功能, 在需要的时候则将蓄存的水进行“释放”, 以便于进行循环再利用。建设海绵城市必须基于生态优先的原则, 并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进行有机融合。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基本前提条件下, 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积存、渗透和净化, 提升雨水资源化水平, 确保生态环境。建设海绵城市的六字方针是“渗、蓄、滞、净、用、排”。

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方式

2.1 城市道路的路面材料选择

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是传统城市道路路面常用的材料。为了更好的建设海绵城市, 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路面材料的选择。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透水沥青路面组合方式。第一, 路面水由面层进入到基层, 然后再排入到临近的排水设施中。第二, 路面水直接进入到表面层, 然后再排入到临近的排水设施中。第三, 路面水进入到路面之后渗入到路基中。上述几种组合方式中, 前两种组合方式能够有效解决“排”的问题, 同时还能够降低路面径流和噪音问题, 然而却未能有效解决渗、滞、蓄、净等相关问题。第三种组合方式只有在路基的渗透系数超过了7×10-5cm/s的小区道路、广场以及公园等相对荷载较轻的道路中采可以使用, 而对于城市的主干路、快速路等车流量较大的重型、超重型荷载的道路中却无法使用。因此, 要想更好的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相关部门还应该进一步研究道路路面材料, 以便于探究出强度更高, 更为环保的沥青路面材料。

2.2 道路横坡及绿化带设计方式

过去设计的城市道路模式, 多采用的是由中间向道路两边倾斜的模式, 并且在道路的两侧设置排水口。在下雨的时候, 雨水主要是从道路的排水口流入到雨水管系统中, 而绿化带则设计的为高于道路25-40cm的凸起模式。要想真正实现海绵城市, 更好的实现城市道路的“渗、滞、蓄、净、用、排”等问题, 建议将城市道路做成向中央绿化带倾斜的方式, 进而实现雨水向绿化带中排放的功效。同时将绿化带改为低于道路5-10cm的凹型模式, 从而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同时, 还应该将碎石盲沟设置在绿化带的下方, 并将碎石层设置在盲沟地面并且超过路基工作区的深度范围内。此外, 在具体设计中, 还应该尽量减小雨水管径, 降低道路雨水口篦子, 而换用智能开关的控制模式。若雨水量较大且地面排水速度较慢时, 打开雨水篦子开关, 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并且将其排放至雨水管排水系统中。总之, 科学设计道路横坡和绿化带, 能够将传统的雨水管收集模式改变为绿化带渗沟“渗、滞、蓄”以及反向路基渗流、路面渗透以及雨水管收集的三种流向模式。

2.3 道路人行道设计方式

我们知道, 人行道的人行荷载比较低, 在具体设计中, 可以运用透水人行道板来进行铺砌。一般可以用透水混凝土来铺砌基层, 而碎石层则可以做垫层。为了降低对路基工作区的影响, 应将隔离层设置在靠近道路的一侧位置, 同时设置大约30cm的碎石沟, 并依据路基工作区的深度来确定碎石沟的具体深度, 并有效谅解路基地面碎石渗水层和人行道范围, 进而较好的实现雨水渗流的处理。人行道一侧的绿化带, 也可以依据绿化带雨水收集途径来设置渗沟和底层渗水层。不过需注意的时, 透水人行道对于土基的渗透性有着明确的要求, 要求土壤渗透系数需要大于1.0×10-3mm/s, 并且渗透面需要距离地下水位超过1m。

2.4 边坡支护方式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同时生态护坡也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诸如平铺草皮、植树以及植草等模式更是应用的极为广泛。但是若边坡类型为石质边坡, 则在开挖的时候极为容易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建设海绵城市, 需要亟待解决石质边坡的支护问题。具体再说合计石质边坡的时候, 应该依据岩层的性质以及走向, 合理确定初边坡坡比, 并将坡率适当放缓, 并运用窗式护面墙植草、挂网喷土植草和方格网植草的支护方式。最好不要采用抹面和喷浆的方式。此外, 还应该将排水沟设置在边坡坡脚位置, 并设置碎石盲沟在沟底, 还应该使其和道路基层底面的碎石渗水层连接起来, 从而实现较好的雨水渗流效果。

总之, 日趋严峻的城市内涝问题以及自然灾害, 使人们日渐感受到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在海绵城市理念下, 开展城市道路优化设计, 需要突破传统“以排为主”的雨水管理理念, 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方式, 降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实现人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排水优化设计[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5, 06:25-28

[2]李玉芝, 周围, 陈亮明, 张旭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道路绿化带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 2016, 07:1726-1729+1734

[3]黄钦寿, 胡耀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 2016, 05:24-27+31

城市道路照明的节能设计 篇8

据《发展中的中国城市照明》数据, 中国路灯总盏数约为900万盏, 年用电量约850亿千瓦时, 占中国总发电量的4%至5%, 道路照明年总经费约500亿元。因此, 在保证道路照明的功能前提下, 节约电能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所以探讨道路照明的节能非常有必要。

照明设计是实现节能的核心环节, 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进行道路照明的设计时, 应该提出多种方案, 并进行节能计算, 在满足照明标准要求的前提下, 进行综合经济分析比较, 然后选择最佳的方案, 切忌随心所欲, 凭经验办事。

照明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从提高整个照明系统的每个环节的效率来考虑。道路照明的节能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合理确定道路照明标准值;2) 选择高效率节能灯具和高光效照明光源, 选用节能型镇流器;3) 进行单灯无功补偿, 提高线路功率因数, 降低线路损耗;4) 夜半降压节能和照明智能控制。下文将对以上四点进行具体讨论。

1 合理确定道路照明标准值

道路的照度 (亮度) 标准值, 直接决定着所需光通量的大小, 而光通量又基本决定了光源的功率大小, 因此, 照度 (亮度) 标准值的大小基本决定了光源功率的大小。机动车道设置照明的目的是为驾驶员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 以达到保障交通安全、提高交通效率、降低犯罪和美化夜景的效果。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设置照明的目的是为行人提供舒适和安全的视觉环境。节能设计不是靠降低照明水平来实现的, 而是在满足照明功能的前提下再考虑节能的。因此, 在确定道路照明标准时, 应根据道路的等级, 确定合理的照度标准, 并根据车辆行驶速度、交通流量等实际因素, 和考虑城市的性质、规模选择低档值或高档值。《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中规定的数值基本上是满足机动车驾驶员视觉作业要求的合理数值, 再提高路面高度水平, 对驾驶员的视觉作业没有太大的帮助, 反而会造成能源浪费、光污染、光干扰等负面问题。因此在进行道路照明时不应盲目追求高标准, 避免进行高亮度的攀比, 走出“越亮越好”的认识误区。

2 选择高效率节能灯具和高光效照明光源, 选用节能型镇流器

照明光源的光效, 直接决定着相同的光通量耗电的多少, 也决定了光源的功率, 因此在照明设计中显得非常重要。常用照明光源光效由高向低为低压钠灯、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三基色荧光灯、普通型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高压汞灯、卤钨灯、普通白炽灯。目前, 道路照明的光源应采用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灯等传统高光效光源, 并尝试采用LED灯等新型高效光源。步行街, 人行道等也可采用小功率金属卤化灯、细管径荧光灯和紧凑型荧光灯。不应采用高压汞灯、卤钨灯和白炽灯等低光效光源, 避免造成能源浪费。根据计算, 250W高压钠灯的光通量等于甚至超过400W荧光高压汞灯, 替换后的节电率达到37.5%, 在道路照明设计中, 必须对光源的选择加以重视。

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气体放电灯使用传统型电感镇流器, 其优点是寿命长、可靠性高和价格低, 而其缺点是体积大, 而且功率损耗大, 约为灯功率的20%~25%, 是一种不节能的镇流器。

电子镇流器的优点是节能, 其自身功耗低, 只有3~5W的功耗, 而且功率因数高、灯光效率高、重量轻、体积小、可调光、允许电压偏差大, 能使灯的总输入功率约降低20%。

节能型电感镇流器通过优化铁芯材料和改进工艺等措施降低自身功耗, 一般可降低20%~50%, 使灯的总输入功率下降5%~10%, 其能耗介于传统型和电子型镇流器之间。

综上所述, 选择节能型镇流器能使灯的总输入功率降低10%~20%, 在节能效果上相当可观。在道路照明设计中, 高压钠灯和金卤灯等高压气体放电灯应选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 在小功率范围可选用电子镇流器。

3 进行单灯无功补偿, 提高线路功率因数, 降低线路损耗

气体放电灯 (一般采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 的自然功率因数一般在0.4~0.6之间, 所以照明线路的功率因数较低。为提高线路的功率因数, 减少线路损耗, 利用单灯补偿更为有效, 措施是在镇流器的输入端接入一适当容量的电容器, 可将单灯功率因数提高到0.85~0.9。进行无功补偿后, 功率因数提高到0.9, 以250W高压钠灯为例, 电流由补偿前的3.10A降低为1.61A, 为补偿前的52%, 相应的线路损耗将只有原来的27%, 节能效果相当显著。

4 半夜灯降压节能和照明智能控制

在深夜普遍降低路面亮度 (照度) 是节能效果最为明显的一项措施。目前采取这种措施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多, 由于深夜车流量减少, 应该普遍推行这一措施。对于主干路和次干路, 正常照度较高, 可以考虑深夜降低照度。但居住区夜间行人的安全和住户安全极为重要, 且照度本来就不高, 即使再降低, 节能效果也不明显。主要采取的措施有:1) 采用双光源灯具, 深夜关闭一支光源, 即节能, 又不会影响均匀度, 但灯具和电缆投资;2) 采用深夜关掉不超过半数灯具的方法 (隔盏关灯) , 缺点是简单实用, 但需要多敷设一根供电电缆, 也会导致路面照度均匀度降低;3) 采用深夜能自动降低路灯光源功率的装置, 如双功率镇流器、有载调压变压器、降压装置等。

照明控制选择合理的控制方式, 比如时控和光控相结合的智能控制方式, 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合理确定开关灯时间, 这样才能够做到需要开灯的时能立即开启, 需要关灯时能及时关闭, 最大可能的缩短灯具的点然时间, 达到节能的目的。

目前, 道路照明智能控制器已经在许多地区推广, 并广泛应用, 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它不仅可以实现半夜降压节能, 还具有时控和光控相结合的控制功能, 并且可以实现软启动和稳压功能, 延长气体放电灯的使用寿命。另外, 智能照明控制器安装在照明线路的最前端, 除设备本身外, 不需要另外增加设备和投资, 简单可靠。据相关计算, 使用道路照明智能控制器的节能效果达30%以上, 因此, 在道路照明设计中应该广泛采用。

5 结论

以上四个方面, 是道路照明设计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同时, 在设计中应采取其他的节能措施如使三相负荷平衡等, 并定期进行灯具清扫、光源更换等。

(上接第150页)

不成电流回路, 故障点就没有电流通过, 所以励磁系统仍保持正常状态, 而且对于机组的正常运行没有什么影响。但是, 当转子回路一点接地存在后, 在拉合励磁开关或发变组出口两侧断路器, 或进行改变大设备状态操作时, 或者当事故发生时, 在转子回路中可能会产生操作过电压, 这时候很有可能导致转子回路其他一点或多点接地, 严重威胁发电机安全运行。当转子发生两点接地时, 由于一部分转子被短接掉, 转子电流会急剧增大, 转子和定子电压会有所降低, 无功功率明显降低, 功率因数提高甚至进相。由于转子一部分被短接, 原本均匀的磁场发生畸变, 机组振动加剧, 发电机转子及汽轮机大轴被磁化, 严重威胁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因此研究转子绕组接地的原因, 处理方法和接地查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凯华, 陈熙谋.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7.

[2]李玉海, 陈雪峰, 李鹏.电力主设备继电保护的理论实践及运行案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摘要:本文概述了城市道路照明中的节能设计所能采取的措施和节能的效果。

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论述 篇9

关键词: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论述

城市道路的横断面指的就是沿着道路的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方向的断面。其组成包括人行道、车行道、绿化带、路缘石以及分隔带等。道路横断面设计的主要作用就是根据城市的交通资料、道路的使用功能、道路两侧的用地情况以及红线宽度等对道路的各个部分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规划,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说管线分布、日照通风以及建筑艺术等。合理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不仅可以保障交通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可以有效的降低交通产生的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在土地的使用率以及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上都有很大程度的优化。因此说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设计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形式

根据车行道的布置情况可以将城市道路的横断面分为四种形式:其—就是单幅路,这种形式的道路没有分车带基本上所有的车辆都在这一条道路上行驶,这就导致交通比较混乱很容易发生一些交通事故,但是相对来单幅路在投资上非常的少,而且在占地面积上也非常的小。其二就是双幅路,这种形式的道路在道路中央设置了分车带,将不同方面行驶的车辆有效的隔离开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通安全隐患。但是对同向行驶的车辆并没有进行区分,比如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一起行驶,也很容易发生一些交通事故。其三就是三幅路,这种形式的道路不仅将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进行隔离,还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有效的分开,外侧就是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内侧就是机动车道,在分车带上在布置一些绿色植被和路灯,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减少污染,这种形式的道路是目前我国横断面设计的首选。但是三幅路也有很大的缺陷,就是由于这种道路的流量比较大,在交叉路口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最后一种就是四幅路,这种形式的道路基本就是在三幅路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将三幅路外围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分开变成单独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这种形式的道路相对前三种道路来说,在安全性方面达到最高,但是它在投资上相对来说也比较大,对于对一些中小型的城市来说,这种道路的建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并且这种道路的建设占地面积也非常的大也不适合一些中小型城市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在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中在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上只是依据道路的等级来进行确定,没有对其他一些因素进行考虑,比如说交通流的组成情况,道路的使用对象、道路的功能以及周围的环境等,导致最终所设计出来的道路在使用功能不匹配。还有一些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设计中,不管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还是郊区城镇,在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上基本上都使用的三幅路,但是事实上城市中心与郊区在交通流上有非常大的区别,郊区城镇相对于中心区域来说机动车的数量是非常的少这就导致出现道路资源的浪费。对于这一问题在进行道路横断面的设计之前一定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设计时要进行很好的规划,保证设计出来的道路有很强的通行和服务功能。

社会的发展导致在很多城市在机动车的数量上急剧增加,非机动车的使用数量逐渐减少,而这些城市在道路横断面的设计工程中依然按照过去的宽度进行分隔时,这就会出现机动车道上非常的拥挤而在非机动车上基本上没几辆车在行驶。还有就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但是在交叉路口处没能很好的进行交通指引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交通混乱,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对于这一问题再设计时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交通流构成进行具体的分析,在交叉路口可以先确立交通的优先权。

在道路边的停车设计上缺乏合理性,所谓的路边停车其中包括临时停车和存车这两种。有些城市在道路横断面设计上没有对停车位进行很好的规划,出现了很多在路边临时停车的现象,对于道路的正常通行带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还有就是设计了停车位,但是由于私人车辆的增多,这些用于临时停车的地方都变成了存车的地方,导致出现停车困难,在三幅路和四幅路,经常会看到一些车辆停放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现象,影响了道路的正常通行。对于这一问题,在路边停车点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与周边的用地性质有效的结合起来。

道路的绿化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国家绿化的相关规定,城市道路的绿化的宽度应该为红线宽度的15%-30%,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想要达到这个要求那么道路的用地情况就会变得非常的紧张,最终会导致车辆拥挤。还有大部分的绿化带都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一旦要对道路进行改造,那就不得不对绿化进行挖掘和迁移,对于绿化来说会造成很大的破坏,还有就是由于绿化带靠近机动车道,离人行道较远,人们的步行舒适程度并不是很高。道路绿化往往非常的单一,很大程度上与周围的景观不谐调,根本不能体现出道路的景观这一功能。对于这一问题在绿化面积的建设上,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保证绿化宽度达到最大还不影响交通道路面积的使用。还有在绿化带设计时尽量与周围的景观相谐调,保证行人的舒适度。

结束语:通过上文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对于城市的道路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合理的道路横断面设计不仅能保证道路的交通顺利,还能美化城市道路的环境,因此在进行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陛的考虑,保证道路的横断面设计合理,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的设计 篇10

1 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

城市道路的植物配植首先要服从交通安全的需要, 能有效地协助组织主流、人流的集散;同时也起到美化城市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现代化城市中除必备的人行道、慢车道、快车道、立交桥, 有时还有林荫道、滨河路等。由这些道路的植物配植, 组成了车行道分隔绿带、行道树绿带, 人行道绿带等。

1.1 车行道分隔绿化带

车行道分隔绿化带指车行道之间的绿带。具有快、慢车道共三块路面者有2条分隔绿带;具有上、下行车道二块路面者1条分隔绿带, 绿带的宽度国内外很不一致, 窄者仅lm, 宽可10m有余, 在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除考虑到增添街景外, 首先要满足交通安全的要求, 不能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一般窄的分隔绿带上仅种低矮的灌木及草皮, 成枝下高较高的乔木。春、秋二季叶色红艳, 低矮、修剪整齐的杜鹃花篱, 早春开花如火如荼, 衬在嫩绿的草坪上, 既不防碍视线, 又增添景色。

1.2 行道绿带

行道绿化带是指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为行人蔽荫, 同时美化街景。中国从南到北, 夏季炎热, 深知“大树底下好乘凉”。目前行道树的配植已逐渐向乔、灌、草复层混交发展, 大大提高环境效益。但应注意的是, 在没有车行道分隔绿带的道路两旁, 不宜配植较高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一旦高空树冠郁闭, 汽车尾气扩散不掉, 使道路空间变成一条废气污染严重的绿色烟筒。行道树绿带的立地条件是城市中最差的。由于土地面积受到限制, 故绿带宽度往往很窄, 常在1~1.5m。行道树上方常与各种架空电线发生矛盾, 地下又有各种电缆、上下水、煤气、热力管道等。更由于土质差, 人流践踏频繁, 故根系不深, 容易造成风倒。种植时, 在行道树四周常设置树池, 以便养护管理及避免被践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在树池内盖上用铸铁或钢筋混凝土制作的树池蓖子, 除了尽量避开“天罗地网外”, 应选择耐修剪、抗瘠薄、根系较浅的行道树种。

1.3 人行道绿化带

人行道绿化带指车行道边缘至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 包括行道树绿带、步行道绿带及建筑基础绿带。此绿带既起到与嘈杂的车行道的分隔作用, 也为行人提供安静、优美、蔽荫的环境。由于绿带宽度不一, 因此, 植物配植各异, 基础绿带国内常见用地锦等藤本植物作墙面垂直绿化, 用直立的桧柏、珊瑚树、法青或女贞等植于墙前作为分隔, 如绿带宽些, 则以此绿色屏障作为背景, 前面配植花灌木、宿根花卉及草坪, 但在外缘常用绿篱分隔, 以防行人践踏破坏。

2 城市道路绿化中植物的配置

2.1 道路树种的选择

道路树种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从当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的树种, 以适当选用外来树种为辅。也可结合城市特色, 优先选择市花、市树及骨干树种;还可结合城市景观要求进行选择。道路各种绿带常可配植成复层混交的群落, 应选择一批耐荫的小乔木及灌木, 郊区公路绿带可考虑选用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

2.2 多种植物的选择

按照多样性原则, 一般来说, 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应该是立体化的。既有高大的乔木, 也有低矮的灌木, 地面配合草本植物, 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 增加叶面积指数, 也能提高生态效益, 有利于提高景观价值。城市园林绿化中, 以最大限度地改善人居环境, 乔、灌、草的多样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的绿化方式是最理想的选择。

2.3 美化环境

通过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美化居民生活环境, 使人们感受到视觉的美感。也通过园林绿化建设, 呈现出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文化风格。所以美化环境也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总之, 城市园林道路绿化建设应综合协调好道路的功能、植物合理配置、空间布局、绿化设计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合理、舒适、美化、优雅, 使我们的居住环境更加和谐美好, 实现园林绿化建设的初衷, 为城市生态、文明、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体育运动与人体健康下一篇:学前幼儿心理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