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要素

2024-07-18

健康教育的要素(精选8篇)

健康教育的要素 篇1

健康的四大要素
健康是指机体细胞的功能正常,使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正常,称为健康。健康是指机体细胞的功能正常,使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正常,称为健康。健康有两方面的 含义,一是指身体健康,一是指心理健康,只有这两方面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含义,一是指身体健康,一是指心理健康,只有这两方面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健康之光照四 方,健康是金,是事业的前提,生命的基础;健康是乐,没有健康便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健康是寿,健康是金,是事业的前提,生命的基础;健康是乐,没有健康便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健康是寿,只有身体健康,愉快地活着,才能‘活得长久’ 健康是智,智力的发挥要以健康作为后盾; 居里夫人 只有身体健康,愉快地活着,才能‘活得长久’ 健康是智,智力的发挥要以健康作为后盾;(居里夫人 ; 一再强调’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健康是财,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健康是福,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健康是财 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健康是福 一再强调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健康是财 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健康是福 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 最大的幸福;不求长生不老 但求老而不衰,21 世纪的医学所追求的以不是 更好地治病 而是 让人生活得 不求长生不老,但求老而不衰 世纪的医学所追求的以不是’更好地治病 而是’让人生活得 更好地治病,而是 最大的幸福 不求长生不老 但求老而不衰 更健康,尤其是让老人生活得更健康 尤其是让老人生活得更健康’.更健康 尤其是让老人生活得更健康 健康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不言而喻。如何健康,有些人还很茫然。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健康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不言而喻。如何健康,有些人还很茫然。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 医的第一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着精辟的论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提挈天地,医的第一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着精辟的论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 ”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有好多人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多数都处于亚

健康状态,亚健康’ 有好多人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多数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 ‘ 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征或‘第三状态’ 多在 20—45 岁之间,且女性占多数。是 21 世纪人类健康 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征或‘第三状态’。岁之间,且女性占多数。的头号大敌.的头号大敌 现代人总结出健康的四大要素:乐观的心态,充足的休息,适量的运动,均衡的营养。现代人总结出健康的四大要素:乐观的心态,充足的休息,适量的运动,均衡的营养。

乐观的心态
这方面十分重要。凡事向积极的方面想,有利于减轻日常生活的紧张和压力。这方面十分重要。凡事向积极的方面想,有利于减轻日常生活的紧张和压力。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行为: 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行为: 悲观的心态会使人情绪低落,办事无目的,且无效率,使人处于一种无欲状态,喜欢找借口,悲观的心态会使人情绪低落,办事无目的,且无效率,使人处于一种无欲状态,喜欢找借口,怨天 尤人,胸无大志,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不前。尤人,胸无大志,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不前。乐观的心态,会使人情绪饱满,目的性强,办事具有一定的自觉性 从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自觉性,乐观的心态,会使人情绪饱满,目的性强,办事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从不盲从,不随波逐流,且具 有精力充沛,克服困难,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坚韧性,明辨是非;处理问题果断,又能够调整、有精力充沛,克服困难,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坚韧性,明辨是非;处理问题果断,又能够调整、提 高自己的动机、情绪和行为。高自己的动机、情绪和行为。心态与疾病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会使我们的机体细胞感到轻松,代谢旺盛。心态与疾病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会使我们的机体细胞感到轻松,代谢旺盛。如果 心态悲观,就会引起身心性疾病,即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心态悲观,就会引起身心性疾病,即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动脉硬化症就是身心性病症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境和所面临的挑战,动脉硬化症就是身心性病症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境和所面临的挑战,可以常使人感受 到威胁,也可以不时地引起愤怒、焦虑、恐惧和紧张,但却不允许采用“拳脚交加”或“撒腿就跑” 到威胁,也可以不时地引起愤怒、焦虑、恐惧和紧张,但却不允许采用“拳脚交加” 撒腿就跑” 等方式加以应对。由于没有骨骼肌的积极活动 其结果使脂

类的动员远远地超过对它的利用,没有骨骼肌的积极活动,等方式加以应对。由于没有骨骼肌的积极活动,其结果使脂类的动员远远地超过对它的利用,血中便 会积累大量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如果这种心理、生理反应过于剧烈和持久,会积累大量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如果这种心理、生理反应过于剧烈和持久,那么就会在血中过高的儿 茶酚胺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压升高,进而导致动脉硬化。又如癌症,一般认为,茶酚胺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压升高,进而导致动脉硬化。又如癌症,一般认为,在 正常情况下,人的免疫监视能力可以及时识别癌变细胞,并进行杀灭或加以抑制,所以不会出现癌症。正常情况下,人的免疫监视能力可以及时识别癌变细胞,并进行杀灭或加以抑制,所以不会出现癌症。而恶劣的情绪可以降低或抑制机体的免疫能力,影响免疫系统和消灭癌细胞的监视作用,而恶劣的情绪可以降低或抑制机体的免疫能力,影响免疫系统和消灭癌细胞的监视作用,从而使个别 突变细胞得以突然发生和增殖,导致癌症,所以乐观的心态在防病过程中十分重要。突变细胞得以突然发生和增殖,导致癌症,所以乐观的心态在防病过程中十分重要。

充足的休息
充足的休息可使机体细胞得到充分的调整,降低耗氧量,摄取营养,蓄积能量,以饱满的精力去 足的休息可使机体细胞得到充分的调整,降低耗氧量,摄取营养,蓄积能量,迎接新的一天。休息的形式很多,改变一下环境,比如旅游等,但主要的形式是睡眠。迎接新的一天。休息的形式很多,改变一下环境,比如旅游等,但主要的形式是睡眠。

睡眠是机体规律的、反复出现的可逆状态,是生存所必须的一种自动行为。睡熟以后,心率、睡眠是机体规律的、反复出现的可逆状态,是生存所必须的一种自动行为。睡熟以后,心率、血 体温下降,呼吸慢而规律。睡眠时脑细胞、心脏细胞都处于休眠状态,这时耗氧量最低,压、体温下降,呼吸慢而规律。睡眠时脑细胞、心脏细胞都处于休眠状态,这时耗氧量最低,而消化 细胞非常活跃,有利于营养的吸收。细胞非常活跃,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适量的运动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说得不全面,应该说生命在于机体细胞的有序化运动。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说得不全面,应该说生命在于机体细胞的有序化运动。确切的一 点说是细胞的有氧运动。青少年正是在长身体的时候,可以运动量大些,有助于成长,点说是细胞的有氧运动。青少年正是在长身体的时候,可以运动量大

健康教育的要素 篇2

一、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意识是指包括与创业有关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创业意识是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欲望, 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现代教育观认为, 教育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同时, 还要实现创新, 不仅要对原有知识进行创新, 更要培养一批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高素质的创业人才。只有首先从思想上解决了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问题, 高职院校才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因此, 要引导在校高职学生转变就业理念, 树立新形势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观念。

在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高职院校可以首先以思想品德修养、哲学等基础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为主的学科渗透, 将其作为培养高职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摆正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创业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正确对待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 为创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的同时, 高职院校应培养并逐步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指导有力、梯队合理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创业必备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互动式教学, 用自己的创业精神感染学生, 从思想上深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 从而调动他们的潜能, 去从事创业活动。同时也要着手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 邀请企业、工商、税务等各界专家或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担任创业教育教师, 实现教师队伍的强化。在具体执行时, 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研计划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完善创业个性

进行创新教育, 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 帮助其构建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识系统, 帮助大学生建立创造性思维品质, 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坚实的基础。

创业教育的侧重点是通过深化教育改革, 培养学生的自由个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综合人文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并且为学生自主开展创业实践提供资金、环境、政策和其他条件方面的支持和保证。而学生方面的重点是在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个性和开创性, 不拘泥于某一种创业实践方式, 尽可能自主地开发和开展各种创业活动。可以通过创办“模拟公司”、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成立“创业孵化中心”和“小企业中心”等形式, 提供机会, 打造平台, 整合资源, 开展各种创业实践教学活动。一种刊物的策划与创意、一个社团的组织与管理、一项科研的立项起草与申请、一个项目的运作管理、一项专利或技术的发明与使用、一种法律实践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 都可以让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能与社会在时间、空间方面“零距离”对接, 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业个性。

三、拓宽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指专业、职业、经营管理和综合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包括扎实的创业知识储备, 即专业知识、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和实践经验, 这是创业的工具系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借助课程核心环节来完成, 而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 就必须进行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的构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方面要考虑和突出创业意识与基本知识的领会和学习, 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创业实务操作和技能的实践和训练。此外, 还要建立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与各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内容连接性, 建立完善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

总的说来,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区别于传统课程教学, 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模块化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应设计成若干模块, 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 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组合。二是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电子课件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性。电子课件可模拟真实场景, 具有直观性。这类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创业的实际问题, 有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迁移到真实的创业场景中, 真正理解和把握创业中的管理理念和操作策略。三是邀请成功的创业者和有关专题的专家做专题讲座, 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同创业企业家、有关内容专家甚至创业中介机构等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接触, 从创业成功者的经历和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和帮助, 不断积累创业经验。

四、增强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主要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相关能力, 包括交际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对市场的把握能力等, 这是创业的操作系统。实践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最佳载体。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能让学生初步积累创业经验。创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时应因材施教, 可以通过举办创业竞赛、创业教育与创新论坛等方式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有力载体。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比赛, 激发创业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如管理、经营、法律及实际运作的知识技能) , 培养创业的团队精神 (如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 , 提高创业的综合素质 (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决策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 。另外,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把创业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密切结合, 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机制。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条件, 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磨炼自己的创业意志, 培养创业能力, 得到创业技能训练等。高职院校可以设计一套完整的创业知识技能培训体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创业的“实战”性。具体而言, 高校应加大教学体制的改革, 可以在学分制指导下进行改革并进一步完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 让学生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从而计划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实行高职院校间学分互认制;开展模拟创业等活动, 举办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讲座;改变并创新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考核制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小创作”、“小发明”, 学校与企业结盟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基地等;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 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创业气氛。各种形式的创业竞赛活动在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平台的同时, 也营造了一种勇于开拓、敢于拼搏的校园文化氛围, 反过来又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总之, 在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短期内不可能根本缓解的情况下, 职业创业教育的实施与推广刻不容缓。职业创业教育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创业知识储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特殊才能、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远大的创业冲动及动力、优秀的创业人格和品质, 极大地拓宽了高职生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庄朝霞.高职生创业教育建设与管理的实践探索[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2]金建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决定企业健康长寿的六大要素 篇3

挖掘事关成败的最佳建议

美国星巴克公司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说:“能够挖掘和得到最佳建议,哪怕是一条就可以让你受益终身。”舒尔茨创办企业时间不长,就将星巴克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大企业。他认为,他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来自著名领导力学家沃伦·本尼斯的一条最佳建议。舒尔茨回忆说,他在经营企业过程中多次向沃尼求教。沃尼向他提出过次数最多的建议是“成为伟大领袖的艺术在于摈弃自负,认清自己所不具备的能力和特长,然后努力聘进具备这方面能力与特长、并和自己价值观相似的人”。舒尔茨始终将这条建议作为信条,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了寻求有才干、有专长、有灵活商业头脑的人上。他说:“让我们走到一起不仅仅是有专长,还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梦想,因此不会赚了钱就散伙。”

上世纪90年代初,迪克·帕森斯从银行界转入时代华纳公司任董事,后又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为了尽快进入领导者的角色,他多次请教著名企业家史蒂夫·罗斯。史蒂夫告诉他说:“迪克,要给人留下你和你企业的深刻印象,在与人做交易时就不要寸利必争,要给别人留点甜头。”迪克说,他将这条建议用了1000次。在商务上总是设法与对方合作与联手,而不是要打败对方。

当然,每个企业与每个领导者所需要的最佳建议是不尽相同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要善于挖掘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最佳建议。在世界知名企业领导者中,谈到这一话题时,无不认为这很重要。西门子公司首席执行官柯菲德,他挖掘得到的一个最佳建议是“努力去描绘企业未来,然后再思考怎么去做”。英特尔公司领导人安迪·格鲁夫从他的大学导师那里得到最佳建议:“一个人是否得到尊重和信任,要看他的为人和品德,而不是看他的地位和头衔。”因此,他在领导企业时,从不用肤浅的标准取人,他认为博士和一般工人同样都具有价值,领导者就是要善于听取所有有价值的意见。事实上,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头脑与知识都是有限的,而善于挖掘和得到最佳建议,就能够改善自己在领导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使管理企业与决策行为更为科学。

不遗余力地寻找到最佳搭档

一个企业的成长与壮大,仅有创业者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领导层的最佳搭配与其共同为之奋斗。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认为,决定微软发展的重要方面,就是他不遗余力地寻找到了最佳搭档,使企业领导层更加有力、坚强和充满激情。

微软公司于1977年由比尔·盖茨创办,到了1980年公司还仅有23人,年销售也不过1000多万美元,是个并不起眼的小企业。也就是在此之后,盖茨邀请史蒂夫·鲍尔默加入到微软公司,两人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与经营管理强有力的领导,这才使微软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成长为当今世界巨无霸软件公司。现在,不仅盖茨成了世界首富,鲍尔默也拥有31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成为美国唯一一位为他人打工而荣登富豪排行榜的富翁。盖茨与鲍尔默是在哈佛大学时结识的,他们两人的性格完全不同。盖茨是内向、不善交际的计算机狂人,鲍尔默却是热情、开朗和社交积极分子。但是,他们又在知识与才能方面都很出众。盖茨早在中途放弃学业创办企业时,就动员鲍尔默加入到他的事业中来,鲍尔默对此一直不感兴趣。在之后的4年时间里,鲍尔默继续完成了大学学业,并考入了斯坦福商学院,攻读MBA。然而,由于盖茨不厌其烦地做鲍尔默的工作,一心想要得到这位奇才,最终使鲍尔默放弃了修完MBA学业,成为盖茨的最佳搭档和微软公司的领导核心人物。20多年来,鲍尔默成了盖茨的左膀右臂,主管过微软的许多部门,在企业营运发展、客户管理与市场建设等方面填补了盖茨的不足,从而使盖茨能集中精力学习和研究未来企业技术路线,培育和辅导核心技术开发队伍,创造适应时代的企业未来技术优势,思考公司战略性问题。

领导层是企业的核心层,主要领导者更加需要精心挑选最佳搭档和具备领导者素质的人才。著名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史蒂文·乔布斯认为,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企业寻找更多的领导者。他说:“首席执行官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培养、选择更多的企业一线高级将领。”由此可见,许多成功的大企业家们对此都有共识,并为此而不懈地努力。

接力、创新延续管理精华

百年企业的延续与发展,绝不是一个企业家就能做到的,它需要企业领导人的接力、传承与创新。如果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是致命的创伤。自创建以来,英特尔公司出现了五代巨将,他们接力与管理创新,把英特尔这艘企业巨轮带进了远大的航程。

英特尔首任CEO罗伯特·诺宜斯,通过借贷的250万美元风险资金,白手起家,艰难创业。他在管理上打破传统,取消企业内等级观念,设立没有墙壁的公司办公室新格局,努力为员工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与人文精神。英特尔人认为,诺宜斯是一个传奇的企业发明家,是天生的先行者和善于催人奋进的鼓动家。

在以后接任英特尔公司的领导者中,每个人都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上做出了伟大的业绩。1975年,戈登·摩尔接任英特尔CEO,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创新优势,发明了著名的“摩尔定律”。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英特尔从一个小公司迅速成长为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公司。从1987年起,在安迪·格鲁夫执掌英特尔的12年中,他把英特尔公司从存贮芯片领域成功转到了微处理器领域,公司资产也从10亿美元发展到25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芯片公司。克瑞格·贝瑞特1998年从格鲁夫手中接过英特尔的帅印后,带领公司成功实现从计算机领域转到互联网领域,扩展了公司新的经营范围,并在企业管理文化上创新,提倡和鼓励员工树立信心,提高自我,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和实现价值。现任英特尔CEO欧德宁自2005年5月上任后,加快了英特尔进军手机、电视和无线网络等数字化领域进程,并与微软、惠普等大公司之间联盟,实现了公司发展新的跨越。

英特尔公司创建以来已经成功实现了五代领导人的更替,而每一次更替都使企业得到了更快发展。这里不仅传承了前人的管理经验,更包涵了每一位新的领导者所进行的再创新,延续和发展了企业管理的精华,这正是我们的企业所要弘扬的。

百年企业的黄金法则

在日本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个故事:

很早的时候,松下接到一封从北海道寄给他的信件,是一位眼镜商人写来的。内容大致是说,几天前,他从杂志上看到松下先生的照片,认为他所配戴的眼镜不适合脸形,希望能为他配一副好的眼镜。松下认为,这位眼镜商人很热心,便回复一封感谢函后再也没有在意。后来,松下先生应邀去北海道演讲,结束时,那位曾寄信给他的眼镜商人立即要求与他见面,话题仍是要为松下先生配副好的眼镜。他答应了这位眼镜商人的要求,来到位于市中心的眼镜店,看到这里的生意很忙,配置眼镜所用的设备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确实不同凡响。松下先生很纳闷,这样繁忙的眼镜行老板,为何还挤出时间要求为自己配眼镜呢?于是,便对老板说:“我想,您的用意不只是为了做生意吧!”对方笑着回答:“因为先生您经常出国,人家看到您戴这样的眼镜,会认为我们日本国没有好的眼镜行。为了国家的形象和日本不被人低估,我才请您配副好的眼镜。”

松下说,这件事使他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和提高,使他学到了做生意的黄金法则。从此,他坚定一个信念,这就是“追求利益不是做生意的最终目的。爱国家与爱社会,摒弃铜臭味,以诚待人,才是百年企业的不二法门。”在美国,有个与沃尔玛齐名的零售业大企业——杰西潘尼公司,一直排名世界500强企业前100名之列。它是由潘尼于1902年4月创办发展起来的,到2002年公司百年华诞时,美国总统布什专门致电祝贺。什么是杰西潘尼企业百年常青的黄金法则?潘尼说:“顾客和竞争对手都是我们的朋友,只有他们能够帮助自己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赢得市场和信誉。”在回忆自己所做的事业时说:“与其说我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公司,不如说我为年轻人搭建了通往成功的舞台。我的一生不是经营杰西潘尼公司,而是选择与培养年轻人,让他们去经营。”这些理念,已被逝去的年轮证明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变信条。

传贤与“主动控制”的传承秘诀

人们知道,家族企业的世袭制既是生存发展的动力,也是制约其进一步拓展的阻碍。然而,长寿型企业在领导人的传承上,较早地打破了传内不传外的旧观念,通过传贤与“主动控制”,有效防止了家族企业走向衰败。

早在1973年,杜邦公司作出大胆决定,任命与公司产权毫无关系的欧文·夏皮罗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当时在美国,化学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联邦政府的反托拉斯行动等,对杜邦发展很不利。正因为挑选具有法律才能的夏皮罗任公司重职,才成功地应付了之后出现的多起法律诉讼。1995年,日本丰田公司社长丰田达郎突然病倒,丰田家族决策人丰田章一郎先生马上决定由外人奥田硕接任社长,延续了丰田的发展。

在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企业竞争中,确立传贤的理念是大胆而又现实的创新。但是,一些家族企业牢牢掌握企业控制权,施加领导影响力,也为企业成功提供了保证。

美国韦尔豪泽公司是一家多股东参与的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韦尔豪泽家族为了取得公司产权的绝对优势,将本家族投资的原韦尔豪泽拥有的9.8%的股票与另外两家分别为2.98%和2.19%股票组合到韦尔豪泽的名下,取得了公司产权资本的主动控制权。福特公司始由亨利·福特与亚历山大·麦肯森各占25%的股份作为大股东创办的企业,后来,福特努力成为产权“主动拥有者”,先后买下了麦肯森的225份股票,使自己的股份上升到公司股份的58.55%,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实现了对公司的控股与经营管理决策权。

有鉴于此,经济学家认为,我们的民营企业延年发展尤其要消除世袭文化理念的劣根性,在企业领导人的更替中走出家族的局限,把传贤放到重要位置。同时,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实施对企业的有效控制。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终身学习与创新力

美国通用公司韦尔奇被誉为全球最成功的企业家,一个重要方面得益于他的“无边界”理念,使“企业全员专注于全球更好的方法、更好的思想,并在组织内部人员之间和全球任何地方的企业共同分享最好的思想与实践。”韦尔奇强调知识与学习的价值,提供给每个人充分的发挥空间,鼓励员工通过学习去挖掘自己的伟大思想,学习和占有他人的伟大思想,创造出全新的学习和创新环境。

终身学习,对于现代企业家与员工都显得十分必要。日本企业家和田一夫,在他的八佰伴公司破产后,总结出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自身学习滞后,知识不足出现决策失误。之后,年龄已近70岁的和田一夫投资学习,并东山再起开办了新的公司,进行着不懈的创业事业。美国王安公司与英特尔原为世界齐名的大企业,英特尔公司倡导不断接受新知识并坚持创新,提高了市场核心竞争力;而王安公司长期抱住旧思想、旧知识不放,很快在竞争中走向死亡,教训非常深刻。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修炼》一书中提出了企业5种能力的学习和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要提高企业领导者自身素质以及全员终身学习素质,就要具备这样一种理念与境界。未来企业竞争是知识的竞争,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之力,知识是创新的力量源泉。因此,企业要长寿与延年,就更加需要从企业家自身做起,大力培养和倡扬全员终身学习的素质。从而,不断吸收新思想,增强创新力,永葆企业青春与竞争活力。

健康教育的要素 篇4

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要素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要承担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育德”又“育心”,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作 者:巫珠霞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05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23) 分类号:G444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   高职  

健康教育的要素 篇5

摘 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学生群体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信用缺失现象比较普遍。本文通过调查、了解技校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时期技校在开展诚信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原则。本文阐述了诚信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并通过当代技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增强诚信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诚信状况 诚信分析 诚信对策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随着人类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市场经济要求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信用氛围。但是这些年来,技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培养技校学生的诚信理念就成为当前技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增强当代技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是技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技校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

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旷课逃学、经常抄袭别人的作业、作弊、违反学校纪律、对学习缺乏热情甚至厌学等方面。许多学生平时学习做作业时互相抄袭,一个班几十份作业,有时仅是几个“版本”的现象时有出现,他们往往会把自习课时间用来手机短信聊天、看小说等。到交作业时,只好借他人的作业花一、二十分钟“拷贝”过来就算完事;到了考试时只好选择作弊手段来应付考试,而且作弊手段层出不穷,令老师也力不从心。

2、交往方面的诚信缺失

表现为日常交往不诚信。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而不少学生不论是在校内与老师、同学交往,还是在社会上与他人交往,甚至包括在与自己家人的交往中言行不一。有些学生总爱寻找借口向老师同学借钱,却经常不还;有些学生为了躲避责任或达到自己的小目的而撒谎、欺骗他人;有些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对对方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互相猜疑、说谎欺骗等,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了正常的交往。

3、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

表现为爱慕虚容、攀比成风。为了让孩子能够在学校学习、生活顺利,家长对他们的要求通常是有求必应,即使在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也会尽力满足。有一些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学生出于虚荣心,或是掩盖自己的自卑感,他们会向父母提出超越实际能力的生活要求,这也是不诚信的表现。当父母无法满足其要求时,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他们有可能通过偷盗、诈骗来达到目的。

4、就业方面的诚信缺失

为了获得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很多学生挖空心思编造简历,修改成绩,伪造证书,编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干部经历等。调查中,对于如何对待求职简历,有的同学会选择稍微美化一点,尽可能给用人单位留个好印象;有的同学选择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简历就写成什么样,能进去最重要,其它以后再说,这也是不诚信的表现。更有甚者,有的同学不履行就业合同,和用人单位签订一年的就业合同,结果半年甚至一、二个月不跟用人单位打声招呼就走人了。

5、行为方面的诚信缺失

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看新闻、聊天、交友等。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遵守网络道德,讲求诚实守信,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盗看别人的电子信件、发布虚假消息、浏览黄色网站、制造病毒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二、诚信缺失现象的分析

1、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正处在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中,公民的道德观念较为淡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不强,信用基础比较薄弱,新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失信浊流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泛滥成灾:制假贩假活动猖獗,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虚假广告满天飞,商业欺诈、拖欠贷款、偷税漏税、领导干部贪污腐败及弄虚作假等现象屡屡发生。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到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感情的淡薄、诚信的缺失、安全感的缺失等,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发生了动摇和怀疑,也使我们当前对学生进行的诚信教育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

2、学校德育缺乏实效性,对学生诚信品德形成的影响。

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但长期以来,德育在实践中往往过于简单化,缺乏实效性,如在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的优劣;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都是强调应试教育,而对学生的德育评价要求不高,诚信教育也相对弱化。学生一直奉行“唯有考分高”、“考分高就能过独木桥”等观念,造成一味读书,忽略了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最终导致教学和德育分离。在德育的内容上,一直局限在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方面,把德育简单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内容过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这样就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诚信这一最基础、最简单的道德教育;在德育方式上,重灌输轻启发,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将道德作为纯观念性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脱离了学生的道德基础和生活实际。学校对学生德育行为的考核标准不够全面,缺乏记载反映学生诚信状况的内容,在学生的年度品德评语中,往往是“遵守校纪校规,助人为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希望今后更上一层楼”等几乎适用于每个学生的套话,这些评语根本无法看出一个人品质的优劣,更看不出其诚信程度,从而造成学生在思想上对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在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令人不够满意。而学校对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的约束措施也不够完备有力,比如对考试作弊、论文造假的学生,学校往往没有一个具体而有力的约束措施,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这些使学生无法找到道德理想和现实的结合点,无法产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也就无法认同、接受。

3、学生自身素质的缺陷是导致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当代技校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过度溺爱、教育、保护,导致他们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意志薄弱,心理脆弱,存在着自私心态,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学校、为社会做些什么,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是为了获利而舍弃诚信。与此同时,当代技校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有利因素,但这种特点也容易受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三、增强技校学生诚信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1、使技校学生理解诚信的涵义,引导他们诚实守信。

(1)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深、讲透。诚信不仅是道德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如果我们只从道德范畴讲诚信问题,必然会象传统德育教育那样,把义和利绝对地对立起来,甚至把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看成是充满铜臭味的可恶行为,极力宣扬“舍生取义”,走入诚信教育的死胡同,这种教育模式并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反,法律却具有明确的利益性,它通过权利义务的双向规定来影响人们的意识并调节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只有法律才能最适应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最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生产、分配和交换行为。要使学生明白诚信是一个法律范畴,是实现自我合法利益的前提,维护诚信其实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与单纯的传统道德说教相比,从法律层面的分析更能使人认识深刻。

(2)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法律对违反义务的行为会明确地对责任人给予相应制裁;而道德对违反义务的行为却无强制性后果,制裁手段也只限于舆论的谴责,如果当事人公然蔑视舆论,道德便对之无能为力。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也是一个法律范畴。一方面,可通过道德的“自律”,以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方式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另一方面,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诚信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它是一项法律义务,具有强制性,违反诚信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要通过这种教育强化诚信基于法律的“他律”效果。道德的“自律”与法律的“他律”相辅相成,要通过法律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通过道德引导他们诚实守信。

2、诚信教育进课堂,塑造技校学生完善的人格。

(1)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强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教育这个根本,时时、事事、处处突出诚信教育。

(2)要创新道德教育理念。要充分理解道德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注重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3)要更新教育内容。要实现由传统诚信向诚信的转型,即健全我国传统诚信中人格诚信的内容,又汲取西方国家法理诚信、规则诚信的有益成分,按照科学性、教育性、有效性等原则进行诚信教育。

3、建立技校学生信用档案,规范信用考评体系。

当代学生信用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品行说明、诚信纪录、学习情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个人意见、学校意见等。学校首先要选好诚信教育与管理的“切入点”。在每年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可向新生发起“诚信倡议”,开展“诚信大讨论”、“诚信辩论”,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与每个新生签订《诚信承诺书》。《诚信承诺书》将伴随着每个新生度过三年的技校生活,时刻监督和约束每个学生,为开展诚信教育与管理搭建了平台。“信用纪录”是技校学生诚信档案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查、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杂费缴纳情况、国家助学贷款情况、违反校纪校规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经济状况”是统计学生在校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金额。“个人资料”和“家庭背景”是技校学生信用档案的基本信息。“品行说明”、“学习情况”、“健康状况”反映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分别记录学生的考试成绩、获奖情况、自学情况以及在校期间重大活动中的表现等内容。

建立学生信用档案的同时,还应规范学生的信用考评体系,形成学习诚信、诚信、生活诚信、择业诚信四大评价标准,对诸如考试作弊、不按时还钱、不履行就业合同等具体行为进行量化考核,并由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跟踪测评,以此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入团、入党、申请助学贷款、评定奖学金等的依据。技校还应将学生诚信档案纳入网络化管理,公

开内容,并将诚信状况与就业联系起来。这样,既能对诚信良好的学生起到树立典型的作用,也能对诚信较差的学生起到众人监督的作用。

4、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广泛开展诚信道德实践活动。

(1)学校要充分运用一切舆论宣传工具,充分发挥其文明窗口的作用。如利用广播、校园电视新闻、宣传栏、墙报、校园网等,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社会意义,褒扬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多形式的诚信签名、演讲、辩论、讲故事、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等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良好风气,真正形成一个倡导和尊重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2)建立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诉制度和听证制度,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将“应当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良好的诚信观念和校风学风的形成。要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3)要创造良好的校园信用环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思想教育内容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应以诚信为本,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学术风范,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科学确定活动内容,有效实现对技校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全方位指导,让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关注诚信、思考诚信、了解诚信、实践诚信的过程中,将诚信这一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价值追求。

(4)要以教师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人格魅力是新世纪德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德育工作者应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一个人一时诚信不难,难的是终身诚信。为了使更多的人达到更长久的诚信,德育教育工作者应探索建立使失信者受损、诚信者受益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干部、党员的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党员、干部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党员、干部要坚决不做,以教师的诚信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师的诚信对学生的诚信品德形成具有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5)强化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与行为,建立约束惩罚机制。诚信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学校必须在加强管理上下工夫,制定相应的校规、条约,实现他律与自律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诚信受尊重、失信遭鄙视的良好风气。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氛围,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作弊、抄袭、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一些失信行为,让失信者受罚,使接踵者敛迹,同时也使守信者得到尊重和尊敬、得到鼓励和鼓舞。

(6)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我们有些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仍然采用单一呆板的老一套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理论脱离实际,教学空洞乏味,没有真正去解决学生思想意识中深层次的问题,还把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过分地归结在学生生源素质低等主观原因上。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把现今社会上不文明诚信的典型事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相结合,明确指出不文明诚信的危害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把学生的思想与社会的实际,与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其次,应开设基础文明课程,如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就业指导教学、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文明礼仪等课程,从多方入手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从而打开他们的心结。

(7)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突出诚信教育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自立意识、自主意识有很大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各种自育自理组织、团体蓬勃建立,为学生自我诚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一是要引导学生、干部及其自育组织自觉认识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先导;二是引导学生干部、学生自育组织和学生团员以身作则,作诚实守信的模范,发动组织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情感,变为诚信行为;三是引导学生建立诚信自律制度和相应的考评体系,这是诚信教育能否坚持久远并卓有成效的重要环节。

(8)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践行诚信的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精神起着规范、引导、示范、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景点的建设,并对文化景点的内涵进行宣传,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要加大高雅文化进校园的力度,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展以诚信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报告会、学术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汇演等为主要形式的系列文化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诚信教育。

另外,学校还可以从多方入手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以学校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阅报栏、报刊、学生文学社刊等舆论阵地为依托,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总结校园内的典型事例和各种争创活动,如在学生当中开展校园之星的评选、优秀学风班的评选、优秀学生的评选、三好学生的评选中,引入诚信的打分考核内容,使更多的学生文明守信、追求进步、争当先进。

总之,当代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是当前技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技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何 霭 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

[2]郑凌云 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探讨[J].南方论刊,2006。

[3]何洁 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报,2006。

[4]粟湘福 关于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的思考[J].吉林大学学报,1997。

[5]丁继民 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

健康教育的要素 篇6

1.下列会计要素中,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要素是()。资产

2.在以下各项中,不属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是()。运输设备

3.下列不属于流动负债的是()。应付债券

4.所要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会计上称之为()。所有者权益

5.在下列费用中,不属于企业狭义费用内容的是()。营业外支出

6.关于收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收入不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7.企业用借入的短期借款归还应付账款,会引起该企业()。权益项目之间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

8.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可统称为()。权益

9.在企业为生产商品所持有的下列各种资产中,不属于固定资产的是()。库存商品

10.所有者权益是由企业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在数量上等于()。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

11.下列能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的业务是()。预收销货款存入银行

1..利润表反映企业的经营是盈利还是亏损。()正确

2.“预付账款”账户不属于资产性质。()错误

3.长期借款是企业为解决流动资金不足而借入的款项。()错误

4.收入能够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不一定是收入。()正确

5.任何流入企业的资产都可以定义为企业的收入。()错误

6.利润=收入-费用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错误

7.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正确

8.会计等式是恒等式。()正确

9.所有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会计等式两边要素发生变化。()错误

10.收入能够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不一定是收入。()正确

11.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为所有者权益,亦称净资产。()正确

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要素分析 篇7

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从来都不是一两个方面。它是被政治经济社会传统及教育自身所约束的, 甚至高等教育组织和促进质量保障的权力关系也是影响它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学者路易斯·莫利说质量保证就像一面棱镜, 透过它能检查出现代大学生活的其他方面。质量程序将独特的理性与道德转换成管理和专业行为的新形式。同样, 质量是一种政治技术, 作为一种权力机制发挥着作用。这种政治技术掩盖了权力是怎样起作用的, 学术习性本身发生变化。在高等院校, 质量包括了劳动力的重大复兴。从莫利的这段话里, 首先,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高等教育质量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高等教育质量对于创造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其次我们明白, 高等教育质量同时是与一种权力机制相联系的。而权力机制的衍生便形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结果, 那就是大学的官僚化。权力机制所形成的官僚化是整个高等教育所处的政治环境对高等教育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大学的官僚化倾向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世界许多国家大学管理都产生了两个重大趋势:第一是大学规模的急剧扩大, 许多规模仅为千人的以本科生为主的大学发展成为了多元巨型大学。我国进入21世纪后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这一过程使大学的管理机构不断扩大加强, 加速了大学的科层化。第二是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对大学的干预, 管理超越学术成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动力源泉。

经济因素导致的全球化也同样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质量产业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在哪个社会领域, 全球化似乎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争议, 一种称之为机遇, 另一种则称之为挑战。高等教育自身显然不能逃脱相同的命运。高等教育的跨国扩张需要显然更加要求严格而准确的质量保证。迪姆认为, 经费制度的变化, 组织与文化的变化、因特网与新的学生群体所组成的新的教育供给, 这些都是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重要影响 (2) 。当然大学也对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也做了越来越重要的贡献。斯劳特与莱斯利则认为这些变化给国内的高教政策制定者施加了压力, 从而转变了第三级教育从事商业活动的方式 (3) 。全球化的价值观念通过大学的课堂或者远程教育输入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分析西方学者的这些观点, 我们显然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 大学本来应当对本民族文化有最强烈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是产生民族自尊心的精神基础。但是通过全球化的影响, 使得文化主权独立的边界渐渐模糊, 而日渐削减了本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观。第二, 通讯与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标准化, 为整个高等教育过程的实施提供了规范的框架模式。这是一个更加便捷, 但是却又缺乏独立的思考与创造性的活动。第三, 全球市场破坏了福利国家的高财政支出, 而这是大学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 全球化的信息流动也增加了政策引进的机会, 质量保证在全球挑战中浮出水面。全球化尽管是同构的, 但是也意味着把同一体系和结构应用到不同的地方与组织框架中, 因而能产生不同的成果与结果。全球化的影响在于要求高等教育以不同的方式募集经费来源, 从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稳定。

可以说上述因素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宏观要素, 是从高等教育所处的外围环境对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所作的相对宏观的分析。然而很多时候, 在微观层面, 在高等教育内部系统中, 也存在着大量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微观要素。可以说高校自身的资源配置、人员构成、自身管理同时也在微观层面上各自对自身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同时在整体上构成了影响整体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要素。

第一, 招生人数急剧扩大了, 而教育资源的扩大却跟不上其步伐, 这在开篇时已经提及。自从扩招之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成倍增长, 而学校的硬件设施与经费投入并没有相应增加, 导致学校教学设备的短缺与生均教育资源的占有急剧下降。这一点成为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各种教育资源中, 实验设施与设备的短缺十分显著, 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严重的限制。第二, 师资的培养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来说是短缺的, 而教学质量也亟待提高。这也是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在这里把其单独列出来, 是因为师资是一种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培养存在着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实现程度远远低于经费的筹集与硬件设施的配备。扩招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高校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班级规模过大,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第三, 高校定位不同, 模式趋同化。有学者指出我国大学具有一样的发展目标、一样的价值取向、一样的管理体制、一样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一样的科研导向 (4) 。这是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备受人们所关注的趋同现象。近年来, 由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完全控制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争夺生源的需要, 国内高校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升级运动。我国多数高等学校的定位趋向于模仿学术性研究型大学。这样做有损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从而严重损害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样做的结果并不是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相反却间接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第四, 教学管理的不利。很多高校并未将高等教育的教学真正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注不够, 改进措施不力, 教学监控体系又不够健全, 对不同学科专业也缺乏科学细致的评估指标体系。第五, 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学风。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社会风气整体欠佳, 浮躁的个性特征与拜金主义充斥在社会中。高校作为社会中心也严重地受到侵蚀, 学生作为高校的主流群体, 也受到了不好的影响。第六, 实际学制缩短。在目前不少高校中, 由于不少学生在大四时就要开始准备考研或者为就业而奔波, 这便造成了前三年课程紧张, 自学时间缩短, 对学生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非常不利, 也使得教学工作疲于奔命, 学习的知识也不能有效吸收,

以上我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视角对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诸要素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与论述, 这是现在研究领域中比较常见的分析方式。下面我将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高等教育质量的控制要素。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我的导师贺祖斌先生是我国教育生态学领域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贺先生提出, 高等教育系统由各种相对独立的要素组成, 是有一定功能和特性的有机整体。高等教育系统除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特征之外, 还与其周围的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 并具有生态演替、生态区域等特征。高等教育系统与其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而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又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既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 又具有可控性 (5) 。研究质量问题需有一种系统的观念。既要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系统内部因素, 又要重视高等教育系统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也就是我上文提到的,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贺先生认为质量是衡量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但是生态平衡本身又何尝不是衡量质量的一个标志呢?毫无疑问, 不论在哪个系统, 其自身的生态平衡, 能量输出与物质交换如果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那质量也一定是趋于稳定的。高等教育系统也必然是如此。那么从教育生态学领域分析, 什么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生态因子呢?

从系统的结构来分析, 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生态因子包括内部生态因子及外部生态因子, 内部生态因子包含有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因子 (即教师与学生) 、载体因子 (即知识) ;外部生态因子包括 (投入与办学条件) 、环境因子 (社会、家庭) 、管理因子 (教育管理的制度、方法与人员) 。在上文我对此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只是当教育学引入了生态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生态学的概念阐释, 以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待高等教育系统之时, 高等教育系统本身即被赋予了新的逻辑涵义, 这种涵义更加具有科学性与组织性, 更加有章可循, 从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控制有了新的拓展与界定。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科学的分析与总结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要素便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控制产生一个科学的理论前提与印证标准。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学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路易丝.莫利.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权力.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08.

[3].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柏昌利.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高等教育质量分类的核心要素分析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57-03

一、高等教育质量分类的提出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同时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五项建设内容,第一项就是“质量标准建设”,要“组织研究制定覆盖所有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高校联合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所以,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对高校进行质量分类体系和多元质量标准的研究成为必然。

二、高等教育质量分类的核心要素

对高等教育进行质量分类,首先应研究分类的要素问题。我国现存的高校类型多种多样,情况也各有不同,不同种类的高校不能用统一的质量标准衡量。依据各种视角进行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有其合理性,但是各自的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所体现和提炼出来的核心要素也有所差异。

(一)宏观层面的要素: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

在精英教育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维度相对单一,高校分类不明显。当今,国际化、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整个高等教育系统都发生性质和结构上的变化,高等教育在类型和层次结构上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变化趋势,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断多样化,相应的质量分类也逐渐多样化。在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与大众化过程中,在古典大学的基础上,新型大学的发展逐步兴盛,成为最具活力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各国实现大众化教育的主要贡献者。如英国多科技术大学、城市大学的出现,与古典大学并驾齐驱,协同发展;美国的社区学院和州立大学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发展之路;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成为职业实践和科学教育的典范。“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高校办学模式逐步多样化的历史,是旧的教育形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断产生新的教育形式的历史;同时也是办学模式不断趋同的历史,是各模式间不断模仿、学习、借鉴的历史”[1]。我国需要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重点办好一批研究型大学,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需要以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办好一大批一般本科院校,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工程师、教师、经济师、律师、临床医师和管理人员等应用型人才。我国同样需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为目标,办好一大批高职高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等教育只有结构层次合理、分类明晰、特色鲜明,才能保证其总体质量。

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世界性的,中世纪的大学就是作为国际化组织而产生的,其教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用拉丁语进行教学[2]。而国家坚持建设一流大学,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分类也是为了跟上国际化的脚步。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其评价指标中有一条就是“教育体系满足国家竞争需要的能力”。 与此同时,“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构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因而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在同一层次中还有多种类型的要求[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工作方针中提出要“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5月第4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特别提出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人才需要的契合度”。

时代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质量分类的前提和基础,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分类的宏观层面要素。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战略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从国际视野出发,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理念层面的要素:教育观

一直以来,在高等教育的本质问题中,必然涉及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个是高等教育与人的关系,由此,产生围绕着如何看待个人和社会在高等教育中的关系而形成两种不同的目的论理论——主张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的社会本位论和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个人本位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两种视角的价值论,即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性价值论和以社会为本的工具性价值论。不同的本位论和价值论所形成的质量分类是不同的,所关注的需求也有所差异。这样,在人才培养中,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内容就有所偏重。社会本位论往往从国家需要、民族利益和社会用人需要来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注重整体层次、类型上人才功能的发挥,如重视学生对人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备全球化、国际化的视野,具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等。个人本位论往往从个体需求角度出发,注重个人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其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基。

所以,不同的教育观关注教育质量分类的视角都有所偏重,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分类的理念层面的要素。

(三)需求层面的要素:利益主体

高等教育质量分类要综合考虑政府、社会、高校、学生的利益,这几方面的利益有其一致性,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

政府利益主体需求是高等教育整体性质量标准的主要因素。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阶段,产业技术综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和高素质人才来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工艺及产品质量,使得技术应用问题更加凸显,对人才需求不但在层次上逐渐高移,而且更突出对其基础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创新型国家发展目标的提出,更是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素养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政府需要各具特色的高校以培养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发挥政府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可见,政府作为全社会利益的综合代表,全社会资源的管理者和分配者,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者,更为关注“工作质量”,即高等教育发挥的效能是否符合国家整体发展目标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对人才的分类和要求,以期发挥更有效的功能。

社会利益主体需求是高等教育外适性质量标准的主要因素。社会利益主体需求,如企事业单位等,相对来说,不是站在宏观的国家视野上,而是更着眼于人才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效用,更为强调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胜任岗位要求,认同企业文化;强调团队精神、工作兴趣、创新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忠诚度、执行力、进取心、效率、活力、耐心等;重视实用能力的具备,如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利益主体对于毕业生质量主要侧重“社会质量”,即是否符合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高校自身的教学目标和定位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分类的核心要素。高校的科学定位和多样化的、特色的发展不仅是政府、社会需要的,也是学校在充分继承自身教育传统,结合时代发展走出的全新之路。高校主体基于学术性和目标性的质量观,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相对于政府主体来说更为详尽具体、有操作性和学术化,要求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满足传统的学术标准。同时,高校不仅要考虑政府的宏观目标,更要考虑自身的传统和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学校人力和物力资源在学生学习效果上的最大化。所以,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们更为关注“目标质量”,即高校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科专业规范和是否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学生在大学学到什么,学到的东西在今后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即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仅仅是社会、学校关心的问题,更是学生评价在学校所受教育质量好坏的一个标准。学生对于高校培养效果的感受是一种“内部质量”,即是否满足自身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学生自身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统一,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的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方法的获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塑造,这些既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也是学校应该提出的明确要求和导向,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和落脚点。

不同利益主体强调的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都有所差异,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分类的需求层面的要素。但是这些质量标准不是截然对立、彼此排斥的,而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的,通过综合考虑可以达到彼此支撑、相互补充的效果。其中工作质量是前提,社会质量是关键,目标质量是保证,内部质量是基础,共同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本质功能。

(四)内在层面的要素:人才类型与层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在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提出“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等多项具体措施,都意在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

由此可见,可以按照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类型分别研究这些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质量标准。如创新型人才强调独特的思维能力和个性特征。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追求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勤于思考、思维灵活,能从多角度、多方向、多纬度去思考问题,突破逻辑推理的限制;善于联想和类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能运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综合思维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突破。在个性特征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机。应用型人才强调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有发现、辨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特别是强调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解决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问题。复合型人才强调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复合能力,如思维能力的复合、学习能力的复合、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复合;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胜任多种社会实践。特别是在学科或专业交叉的职业领域,有良好的适应性。技能型人才在基础理论方面以扎实、够用为度,专业知识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并注重实践操作方面的知识;知识结构需要多样化,不仅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要具有专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还要具有操作型动手能力和智能型处理能力;要具有就业竞争能力,还应具有创新、创业发展能力;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严格执行岗位规范,具有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与此同时,也可以按照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高校所体现的科研规模和研究生数量等进行分类。

人才类型和层次是质量分类最根本的要素,是影响质量分类的内在层面的要素。

(五)知识层面的要素:学科和专业设置

知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总结,必然渗透到作为改造世界活动的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之中,对于高校知识活动系统也是如此,其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展开的,知识以具体不同的形式体现在教师、学科专业、院(系)、研究中心等主体参与的知识活动中[4]。其中,学科和专业是知识系统在大学的主要载体,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类需要,按照各个专业领域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5]。学科和专业不仅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层次的一个特征,也是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类型和层次划分的一个特征,是实现知识划分、传播和应用的核心。学科和专业的设置质量也是高等教育宏观质量和微观质量的连接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按学科和专业发展起多种专业院校,这是最基本的分类,是将知识放在核心地位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而其中所谓的重点院校和师范院校也是由支撑学科和专业逐步发展、办出特色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校之间的差别,可以作为分类的指标及标准的重要参考。刘向东在对94所高校的学科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6],提出我国高校学科覆盖低位趋同、高位差异的特征,即学科覆盖方面趋同,但是学科层次差异较大,因此,可以将学科规模数和博士点学科占学科数的比值作为分类指标,反映高校的差别。

学科专业设置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关系到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适配度,关系到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优化。而学科和专业设置的差异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各校教育质量的差异,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分类的重要因素,即知识层面的要素。

参考文献:

[1][2]马陆亭.为什么要进行高等学校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

[3]房建森.高等教育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6.

[4]潘黎,范超.基于知识活动能力的普通高校分类研究[J].大学:学术版,2011,(3).

[5]于慧,黄崴.关于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质量内涵与标准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上一篇:女性读书会活动方案下一篇:移动电子公文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