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系统的健康教育(共12篇)
有效系统的健康教育 篇1
课程标准构建了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就是以反映对学生在情感、知识、能力、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 达到提高兴趣、鼓励进步、促进发展、增进健康的目的。评价标准的制订和评价方法的设计随着课程标准的改变, 也突破了传统的观念, 构建了由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初始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
自我评价是学生以自我教育为大前提的评价。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并面向自己的学习目标作出自我评价, 从而调节和改进自己的学习。自我评价不同于相对评价, 它不是和别人比较, 而是对照自己, 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 这就避免了因分数竞争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厌倦情绪。在自我评价中,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评定学业成绩, 自我发现并解决学习问题, 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自我评价是集激励、检查、完善和改进于一体的完整的、积极的学习活动, 它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良好的影响。本文着重对学生自我评价体系的建立及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作一阐述。
一、自我评价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自我评价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 只有亲身体验的内容, 才能正确地评价它, 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 如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 都是外在不易显露的心理倾向, 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学生通过自我评价, 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 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达到有效自控, 促进自我的发展。
2. 多元性原则:
评价是多元的, 自我评价也是多元的。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提高体能、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 更主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维度。因此评价不但要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 更要注重对学生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 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 发展性原则:
学生的自我评价从本质上来说, 是通过对自己的了解与既定的教育目标上的差距,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 以提高自身发展水平, 它是一种内驱力, 在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及时修正缺陷的知识点, 为后继学习作好准备。
4.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就是信息的反馈, 学生的自我评价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因此自我评价的设计要考虑学科的特点, 又要考虑到及时反馈, 易于操作, 评价标准的表达和评价内容的选择, 力求简单易行, 便于课堂教学。
5. 个性化原则: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大班化教学, 学生之间的体质、体能、身体素质差异较大, 开展自我评价, 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利于教师调控教学内容,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并对部分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自我评价”表的设计
自我评价的顺利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评价量表来完成。评价量表是对客体进行评价的尺度, 是测量与评价活动据以进行的标准物, 离开了一定的量表和尺度, 评价活动是无法进行的。比如, 离开了砝码人们就无法测量重量, 离开了米尺人们就无法测量长度。在体育课程评价中常用的等级量表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形容词量表。
是用形容词来描述等级的量表。形容词量表的特点是比较直观, 它用人们的日常用语来描述评价等级, 因此, 比较明确、简便。缺点是不易进行定量处理。如对学习态度的评价表1所示:
2. 数字式量表。
是用数字来描述等级量表。在数字式量表中一个数字代表一个等级, 它的优点是容易进行定量处理。但也有缺点, 即每一等级定义不明确。如表2所示:
3. 形容词——数字量表。
是把形容词和数字式两种量表结合在一起的量表, 它用数字来确定等级, 又用形容词来描述等级。它既保存了形容词量表级别容易掌握、直观的特点, 又保存了数字式量表便于定量处理的长处。形容词——数字量表的一般形式如表3所示:
4. 形容词——内涵定义量表。
是用形容词确定等级, 又用具体的定义来描述等级量表。它的优点是等级间的区别明显。表4就是以学生掌握动作技术为例的形容词——内涵定义量表:
在形容词——内涵定义式量表设计的过程中, 有一个问题要注意:所谓内涵定义是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区分等级的, 因此, 要注意使其中运用的描述性语言确实能起到区分等级的作用。
三、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运动成绩的好坏和运动技能的掌握, 更要注重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2. 自我评价设计时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年龄结构, 要使学生都能够理解设问的意图, 以上的设计方法都有一定的优势, 可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方法。
3. 要考虑到体育 (与健康) 学科的教学特点, 设问要简单扼要, 还要便于操作。
4. 要抓住设问的切入点, 突出重点, 涉及面不要太广。
自我评价主要是对行为结果的方面, 同时也应适当考虑理论知识的内容, 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效果, 从中也能反应学生对目标达成度的真实性, 但理论知识的量不宜太多。
体育 (与健康) 课程有五个领域目标组成, 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单一目标的自我评定, 也可把两个甚至多个目标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进行。
培养学生的自评能力,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增长, 也有助于学业的进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在情感上认识到自己是真正的学习主体, 以满腔的热情去主动、积极地探索学习。因此,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 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大力培养学生的自评能力, 促进学生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平.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有效系统的健康教育 篇2
嵌入式系统分为4层,硬件层、驱动层、操作系统层和应用层。
1、硬件层,是整个嵌入式系统的根本, 如果现在单片机及接口这块很熟悉,并且能用C和汇编语言来编程的话,从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层走起来相对容易,硬件层也是驱动层的基础,一个优秀的驱动工程师 是要能够看懂硬件的电路图和自行完成CPLD的逻辑设计的,同时还要对操作系统内核及其调度性相当的熟悉的。但硬件平台是基础,增值还要靠软件。
硬件层比较适合于,电子、通信、自动化、机电一体、信息工程类专业的人来搞,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单片机原理及接口_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_技术、C语言。
2、驱动层,这部分比较难,驱动工程师不仅要能看懂电路图还要能对操作系统内核十分的精通, 以便其所写的驱动程序在系统调用时,不会独占操作系统时间片,而导 至其它任务不能动行,不懂操作系统内核架构和实时调度性,没有良好的驱动编写风格,按大多数书上所说添加的驱动的方式,很多人都能做到,但可能连个初级的 驱动工程师的水平都达不到,这样所写的驱动在应用调用时就如同windows下我们打开一个程序运行后,再打开一个程序时,要不就是中断以前的程序,要不 就是等上一会才能运行后来打开的程序。想做个好的驱动人员没有三、四年功底,操作系统内核不研究上几编,不是太容易成功的,但其工资在嵌入式系统四层中可 是最高的。
嵌入式的驱动层比较适合于电子、通信、自动化、机电一体、信息工程类专业尤其是计算机偏体系结构类专业的人来搞,除硬件层所具备的基础学科外,还要对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都要十分精通了解。
3、操作系统层,对于操作系统层目前可能只能说是简单的移植, 而很少有人来自已写操作系统,或者写出缺胳膊少腿的操作系统来,这部分工作大都由驱动工程师来完成。操作系统是负责系统任务的调试、磁盘和文件的管理,而 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性十分重要。据说,XP操作系统是微软投入300人用两年时间才搞定的,总时工时是600人年,中科院软件所自己的女娲Hopen操作系 统估计也得花遇几百人年才能搞定。因此这部分工作相对来讲没有太大意义。
有效的防肝癌“早期预警系统” 篇3
有效的防肝癌“早期预警系统”
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胰腺外科中心主任、教授 于聪慧
任何肿瘤总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肝癌也如此。研究证实,在恶性肿瘤中,肝癌是最有条件进行提前预知的肿瘤之一。因为大多数肝癌病人有明确的肝炎、肝硬化病史,有70%的肝癌病人有甲胎蛋白(AFP)增高。同时,肝脏B超可以发现1厘米左右的肝脏肿瘤,而B超是无创、简便和经济的检查手段。所以,肝癌是完全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
高危人群:进入三级“预警系统”
肝癌的发生有很多诱因,最常见的是肝炎后肝硬化(其中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家族遗传病史、环境因素等。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对肝癌最常见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肝癌的高危人群。我们的目标就是对这一部分病人进行长期的追踪和监测,使之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肝脏的病变,并及时的进行正确处理,这就是我们肝癌早期预警系统的真正目的。
那么,哪些人群适合进入我们的肝癌预警系统呢?凡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或丙肝抗体阳性(HCV)的病人,同时又有以下因素者均应该进入肝癌早期预警系统:
1. 35岁以上
2. 慢性肝病史5年以上
3. 有肝癌家族史
4. 慢性酗酒者
5. 父母垂直传播引起肝炎
6. 长期工作压力大,或长期精神和心情压抑
上述病人首先需要到肝胆胰腺外科中心进行血液、B超或CT等全方位的检查,以便医生详细了解病人的肝炎活动情况、肿瘤预警指标、肝脏的形态及质地。然后,根据病人的情况,确定病人应当进入哪一级预警。一般地说,肝癌早期预警系统分为三级预警,三级预警各自侧重的内容有所不同。
一级预警: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甲胎蛋白(AFP)阴性。B超:肝脏大小正常,无明显肝硬变,脾脏不大,无腹水,无肝癌家族遗传史。
二级预警: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甲胎蛋白(AFP)轻度增高(25微克/升 三级预警:肝功能不正常,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甲胎蛋白(AFP)明显增高(AFP>200微克/升)。B超:肝脏有结节样增生,肝脏外型不规则,有明显肝硬变,脾脏增大,有或无腹水,有或无肝癌家族遗传史。 预警报警:指导咨询、及时处理 肝癌预警系统是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肝外科专家、肿瘤学专家和肝脏病学专家共同组成,专门为那些有肝癌发生潜在危险的病人进行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提供检查、随访、指导咨询的服务系统。所以,肝癌早期预警系统和一般的体检完全不同。凡是在在预警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医生均会给予及时、合理的处理。 1.在预警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小肝癌和一些可疑肝癌病人。这些病人通常表现为肝脏出现结节,或多发的肝硬化结节中形态有明显变化;也有的病人肿瘤血液预警指标有明显变动。对于这部分病人,我们将立即进行确定性诊断操作,比如CT、穿刺等,快速明确结节性质。一旦明确肝癌诊断,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2.在预警检查过程中,还有一些病人,虽然发现血液肿瘤预警指标有变动,肝内也有结节,但是多次活检仍不能明确排除肝癌,为了安全和早期干预,我们采取微创治疗,比如射频或冷冻等,将可疑病灶消灭,同时,我们将长期严密观察病人肝脏损毁病灶的变化。 3.在预警检查过程中,有些病人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我们将对这些病人的肝炎情况作适当治疗,最大限度减少病毒对肝脏的破坏,从而降低肝脏肿瘤的发生。 自肝癌预警系统建立以来,我们已对600多名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进行追踪和预警,发现小肝癌或癌前病变病人37名。由于肿瘤尚属早期,这些病人均在我院肝胆外科得到早期治疗,预后效果非常好。但是,在检查中我们也发现不少中晚期肝癌病人,他们虽然得到正规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但是效果却远远逊色于早期病人。 总之,肝癌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在第一时间发现病人是否有肝脏占位性病变,从而能够及早对肿瘤采取措施,让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和预后效果,维护身体健康。 于聪慧 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胰腺外科中心主任,全军肝胆外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军区外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专业特长:主要从事肝脏、胆道和胰腺常见疾病的外科治疗。 一、教育系统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集中核算近几年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 校领导已从思想上重视固定资产, 并安排了专人负责管理、验收、登记。2006年北仑区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清理后, 各学校掌握了其固定资产的情况, 也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在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方面仍有进步空间。其次, 北仑区教育系统出台了北仑区学校教育装备及大型物品自行采购管理实施意见、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文件, 这些制度使学校在采购环节有据可依, 从而减少了盲目、重复采购。再次, 核算中心按现行财务制度进行集中核算使固定资产在账务处理上实现了学校间的统一。然而, 固定资产管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 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离 实行集中核算后, 财务管理权往往脱离现场, 特别是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脱节。各学校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 或即使登记台账也流于形式, 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对自身固定资产数目不甚了解。由于教育事业的不断扩大, 资产更新或改、扩建后, 其价值、数量和使用状况等发生变动, 财务部门未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或人员更换未做好实物盘点、清查、交接等, 固定资产清理时往往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 由于报废程序复杂, 固定资产报废清理也存在时滞性。财务制度规定, 资产单位价值在5万元以下、资产处置累计金额20万元以下报国资部门备案, 超过上述金额报区政府审批。而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学校对早已出售、调拨、报废的资产, 例如电脑、网络设备、教学仪器设备等, 未能及时到财政局国资部门申请进行报废处理或办理国有资产调拨手续, 或即使办理了报废处理及调拨手续也未将相关手续移交核算中心并及时入账, 导致账面上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另外, 对于大型基建项目, 在集中核算模式下,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脱离现场, 由于对工程及进度不熟悉容易造成信息滞后, 使核算中心的预算监控及审批权形同虚设。 (二) 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 闲置问题突出 由于缺少国家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法规, 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随意性很大, 出现重复购置或无效购置, 超编、超标现象严重。且在资产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导致资产使用效率较低。部分学校虽然对固定资产指定了专人负责, 但管理工作却流于形式, 未定期进行清点、核对, 以致部分固定资产已丢失或毁损, 而学校负责人却一无所知, 使其长期挂账。部分学校新增固定资产后, 未妥善处置所置换的固定资产, 长期堆放仓库, 浪费现象严重。 (三) 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存在弊端 虽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出台, 但是核算中心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仍采用旧的核算方法, 即仅核算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而不计提折旧, 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这种核算方式存在诸多弊端: (1) 价值背离。随着时间推移、资产更新换代, 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净现值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大。 (2) 虚增净资产。固定资产在处置前一直按原值记录和列示, 并以账面原值核算固定基金, 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不能反映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实际状况。 (3) 成本核算不完整。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 不能正确反映公共服务耗费成本的情况, 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4) 固定资产价值波动较大。固定资产以账面原值计入, 一旦报废将按原值减少价值。如果仅报废一般设备, 则对总金额影响不大;如果报废价值较大的房产, 资产总额将大幅下降。 二、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有效性管理的建议 (一) 拓展管理渠道, 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目前, 各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未实现统一, 且大多数仍使用手工操作的方式。为充分发挥社会信息化资源丰富的优势, 应积极开发利用ERP系统、条码系统等信息化管理技术, 建立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 不断增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可视化、智能化、专业化、规范化。 具体操作可由财政局按照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 根据财政部统一编制的预算单位固定资产分类代码, 制定较为系统而又详细的固定资产目录, 作为登记参考。单位应做好以下工作: (1) 采购完毕根据合同内容逐项对照资产进行验收;保证进入使用过程的资产各项指标符合要求。 (2) 对验收合格的资产填写出入库单, 根据统一的分类代码, 填写固定资产相关资料, 形成固定资产卡片。 (3) 大型贵重设备按台建立技术档案, 详细记录设备的明细情况, 制定操作规程, 指定专人使用、维护, 确保固定资产的完好和高效利用。 (4) 一旦设备发生维修或报废应随时更新记录。为便于各学校有针对性地对资产实施管理, 建议教育局在核算中心或有关部门设立固定资产管理局域网这一平台, 结合专用软件加强固定资产核算, 根据建立的固定资产卡片, 自动生成明细账和总账, 方便账实核对。运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管理固定资产不仅可以应用在教育系统, 还可扩大到所有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中。 (二) 闲置固定资产统一调配管理, 提高使用效率 可利用新建立的固定资产管理局域网平台, 将各学校闲置及不能满足要求的设备归集在这一平台中, 供其他单位浏览选择, 将资产调剂到更需要的单位。这样既能减少购置资产的重复性, 又能提高现有资产的利用率, 相对缓解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力紧张的压力。北仑教育三中心如在及时办理固定资产捐赠手续后分批分次将不能满足远程开放教育的电脑设备援助给乡镇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村民学校, 可以方便外来务工人员等学习, 同时根据成人教育周末授课的特殊性, 可在工作日用中心以满足卫生进修学校、计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行政事业单位的教学培训需要, 实现国有资源共享。 (三) 切实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 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在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中, 经济业务的发生和货币的收支不完全一致, 即存在着现金流动与经济活动分离的现象, 由此产生了两个确认和记录会计要素的标准, 一是根据货币收支作为收入、费用确认和记录的依据, 称为收付实现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用该方法作为记账依据。二是以取得收款权利、付款责任作为记录收入、费用的依据, 称为权责发生制。 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012年12月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财预字[1997]288号) 进行了修订, 并要求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权责发生制切实应用在固定资产核算中, 一方面, 根据资产原值和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 从而反映固定资产损耗程度和净值, 并对资产价值的减少进行确认, 促使管理者考虑固定资产使用成本和持有成本。权责发生制能够促使报告主体严格按照资产定价程序及资产认定要求确认固定资产, 提供高质量的固定资产信息, 使管理者更好地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 对过剩资产、毁损及陈旧资产做出最佳决策, 为采购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注重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的区分。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扩大, 新建、改建、扩建或大型修缮不断增多, “固定资产”科目已无法满足全部核算要求, 使用“在建工程”科目也已提上日程。“在建工程”科目可以核算事业单位为建造、改建、扩建及修缮固定资产以及安装设备而进行的各项建筑、安装工程所发生的实际成本。待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 按照建筑工程所发生的实际成本, 将“在建工程”科目数额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以增加固定资产实际数额。 固定资产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相对于收付实现制, 能更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信息。需要注意的是, 固定资产计价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的过渡会面临很多障碍, 例如, 资产使用年限如何确定, 折旧费如何正确计算, 市场价值增值时如何重新计量固定资产价值, 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如何适应等。或许正因为存在以上困难, 目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我省仍停留在学习培训阶段, 未真正落实。笔者相信, 在2014年固定资产采用新的核算方法后, 将更有利于规范固定资产管理, 维护固定资产安全、完整, 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贾小霞.会计集中核算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J].现代商业, 2010, (14) . [2] .严英.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 2010, (12) . 学习英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找到一个稳定而又优质的学习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在网络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最不缺少的就是学习资源。最典型的像美剧,原声电影,原声电台VOA, BBC, 还有在各大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喜马拉雅等)上的英语学习类栏目,还有各种英语学习网站, APP等等。 这么多学习资源,我们不可能每一个都去使用,所以就需要挑选一个最符合自己,并且认真利用起来。 如何挑选优质的学习资源呢? 按照我经验,需要从自身需求来入手,通过实用性来检测。 假如说你是一个学生,学习英语的当下目标是过英语四六级,那么就可以考虑一些针对性的英语电台;假如你的工作是新闻类相关的,那么VOA,BBC会是不错的选择;假如你想有重点的学习某个行业的英语,那么关注相关行业的影视剧...... 我这几年一直在用的学习资源是家喻户晓的美剧 - <老友记> 。 为什么选择老友记呢? > 首先老友记的剧情几乎都是日常生活相关的,剧中用到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照搬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是非常符合基础型的英语学习者的。 > 其次老友记是一部喜剧,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看,它的趣味性可以是我们学习英语的一个动力。同样是优质的学习资源,如果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集VOA和一集老友记,相信更多人会选择老友记。 > 再次,老友记里面有很多是非常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还有很多是我们平时在教科书里接触不到的俚语和经典的例子。所以看老友记不只可以学习知识,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很多的文化背景。 > 最后,老友记有十季的资源,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不用愁哪天资源不够用了。 可能会有人问,老友记毕竟是十年前的老片子了,里面的表达方法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专门咨询过一位资深的专业英语老师,得到的答案是 “某种程度上来讲,<老友记>甚至影响了美国人的说话习惯”。 校本德育组织系统的构建 德育管理具体化 校本德育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总体把握,按学校德育工作总体计划实施。在校本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山东省利津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52年,从建校六十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和挖掘教育思想,践行“让每一名学生都成功”的教育理念。学校运用多种途径的有效激励、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关注学生德行成长,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基。 校本德育组织系统的构建 德育管理具体化 校本德育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总体把握,按学校德育工作总体计划实施。在校本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班主任在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中,坚持“近”“小”“实”“亲”四条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把德育真正从“天上”落到“人间”。 环境育人 环境育人具体地说,就是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德育教科书。学校根据校本德育课程实施的需要,让德育的主体——广大的学生直接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实践活动 主题班队会是校本德育课程实施中的一条重要途径。班主任要带好一个班,除了做好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抓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学校、家庭和社区互动 让家庭、社区成为学生德育践履的基地,把德育拓展到社会的大课堂,这是学校德育的开拓性举措。事实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贴近生活,具有可操作性,从教育时空来说,要弥漫在未成年人的生活空间中,不留空白点。实践证明让学校德育走进家庭和社区是时代的需要,也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校本德育内容的整体构建 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校本德育就包括: 校本德育教材 校本德育教材的编写,是以已出版的《中学生传统美德读本》为起点,扩充内容,调整编写体例,确定编写内容,全书共有敬老爱幼、爱乡爱国等二十章内容,命名为《明理养德·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读本》(以下简称为《明理养德》)。 《明理养德》强调知行统一,以生为本,重在体验。《明理养德》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从现实到理想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德育内容,循序渐进,德标规范,形成序列,要素完整,层次清楚,注意衔接,螺旋上升”,力求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校本德育课程的构建,学校开拓了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使学校德育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经常化,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大胆的探索。 校本德育的组织实施 校本德育的组织实施,是以学校德育为本位或以学校德育为基础,建立具体化的校本德育管理体系,就是按照理顺健全领导机制、稳定提高教师队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要求,把学校领导体制、规章制度阶段建设、督导检查、考核测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就学校领导体制构建而言,其具体化主要有:依据国家对学校领导体系的规定,确定校长的职责和学校党组织的职责;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德育骨干各方面责任人、社区、家长代表参加的校本德育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校本德育实施工作;建立相应的校本德育工作机构,确立各机构的职责、任务、工作制度等。实践证明,校本德育管理体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是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自主性与老师示范管理的主导性;二是整体规划、周密设计的预设管理与创新生成、灵活安排的开放管理相结合;三是一致性的、刚性的制度管理和多样性、柔性的情感交流相辅相成。 德育的践履与体验感悟 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是校本德育的监督保障机制,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校本德育课程评价按照导向性、激励性等相结合的原则,运用评分、评等、评语相结合的方法,从知识与能力等角度,制定科学简明的学校德育、班级德育和学生品德三级评价指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尝试采用家校结合、亲子互动等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进行评价,既注意客观性,也注意发展性,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要从各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不断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 (作者单位:山东省利津县第二中学)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班主任在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中,坚持“近”“小”“实”“亲”四条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把德育真正从“天上”落到“人间”。 环境育人 环境育人具体地说,就是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德育教科书。学校根据校本德育课程实施的需要,让德育的主体——广大的学生直接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实践活动 主题班队会是校本德育课程实施中的一条重要途径。班主任要带好一个班,除了做好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抓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学校、家庭和社区互动 让家庭、社区成为学生德育践履的基地,把德育拓展到社会的大课堂,这是学校德育的开拓性举措。事实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贴近生活,具有可操作性,从教育时空来说,要弥漫在未成年人的生活空间中,不留空白点。实践证明让学校德育走进家庭和社区是时代的需要,也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校本德育内容的整体构建 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校本德育就包括: 校本德育教材 校本德育教材的编写,是以已出版的《中学生传统美德读本》为起点,扩充内容,调整编写体例,确定编写内容,全书共有敬老爱幼、爱乡爱国等二十章内容,命名为《明理养德·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读本》(以下简称为《明理养德》)。 《明理养德》强调知行统一,以生为本,重在体验。《明理养德》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从现实到理想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德育内容,循序渐进,德标规范,形成序列,要素完整,层次清楚,注意衔接,螺旋上升”,力求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校本德育课程的构建,学校开拓了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使学校德育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经常化,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大胆的探索。 校本德育的组织实施 校本德育的组织实施,是以学校德育为本位或以学校德育为基础,建立具体化的校本德育管理体系,就是按照理顺健全领导机制、稳定提高教师队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要求,把学校领导体制、规章制度阶段建设、督导检查、考核测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就学校领导体制构建而言,其具体化主要有:依据国家对学校领导体系的规定,确定校长的职责和学校党组织的职责;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德育骨干各方面责任人、社区、家长代表参加的校本德育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校本德育实施工作;建立相应的校本德育工作机构,确立各机构的职责、任务、工作制度等。实践证明,校本德育管理体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是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自主性与老师示范管理的主导性;二是整体规划、周密设计的预设管理与创新生成、灵活安排的开放管理相结合;三是一致性的、刚性的制度管理和多样性、柔性的情感交流相辅相成。 德育的践履与体验感悟 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是校本德育的监督保障机制,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校本德育课程评价按照导向性、激励性等相结合的原则,运用评分、评等、评语相结合的方法,从知识与能力等角度,制定科学简明的学校德育、班级德育和学生品德三级评价指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尝试采用家校结合、亲子互动等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进行评价,既注意客观性,也注意发展性,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要从各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不断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 其实在实际的状况下, 对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产生制衡作用的因素或力量都是非常多元的和复杂的, 但是为了从宏观上管窥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演变逻辑, 在此, 在系统与治理语境下选取那些主要的显性的制衡力量作为考察因子分析它们在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上所形成的“合力”最终对政策有效性产生什么类型的整体性影响。为了更好地简洁方便地阐述这些整体性影响呈现出来的动态状态, 姑且形象地将它们划分为三种比较典型的特殊状态, 即“推进状态 (推进模型) ”、“阻滞状态 (阻滞模型) ”和“均衡状态 (均衡模型) ”。 1 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推进模型” 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推进模型”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获得持续提升的一种典型的理想化状态。处于这个阶段或状态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可以发挥很好的政策效果, 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获得持续提升, 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总体上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力比较满意。这属于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最理想化的状态, 也是政策决策者、执行者和各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最为期待的理想状态。从总体上来看, 这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的理想状态是和谐的治理环境、合理的治理结构、科学的治理机制和务实的治理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如图1所示: 下面, 逐一简要分析这些制衡力量如何作用于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使其有效性获得理想的效果。 1.1 治理环境 简单来说, 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所发挥的治理活动主要由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评估系统来共同完成。然而, 这些系统的绩效却深受所处治理环境的影响。治理环境中有诸多因子都会对前面这些系统产生影响, 比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文化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等。在此, 选取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从法制环境来看, 可以从违法成本、维权成本和违法风险率进行考察。这里所说的违法成本是指违法者在被追究责任的时候所要付出的代价;维权成本是指维护合法权益所需要耗费的各类资源;违法风险率是指违法者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可能性。违法成本高、维权成本低和违法风险率高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在这样良好的法制环境下, 包括政策主体系统和社会公众都会比较遵纪守法, 而且可以彰显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权威, 减少政策执行可能遇到的各种阻力。这种“两高一低”的法制环境为树立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权威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执行等准备了有利条件。 从文化环境来看, 可以从政治信任、价值认同、制度认同进行考察。“现代政府必须与民众建立一定的政治信任关系, 以期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取得良好的政治绩效。随着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从统治向治理模式的转变, 政治信任的作用也越发重要。政治信任可促进民众参与公共事务, 最大限度地减少由集体行动困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进而提高政策的有效性。”[1]所以, 政治信任作为治理环境中的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主体系统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这里所说的价值认同是指社会广大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主体系统在高等教育质量上所持的价值观、质量观的认同与肯定;制度认同是指广大社会公众对制定出来或正在运行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所持有的认可与肯定态度。获得价值认同和制度认同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广大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待以及需求, 也表明了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主体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间利益诉求有较大的重叠空间, 或者说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在政策主体系统那边得到了比较有力的回应。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了政策主体系统进行政策宣传、政策动员、政策执行、政策监督与评估等环节方面的成本支出, 同时政策还比较容易获得比较肯定的评价。这些都极为有利地促进了政策有效性的提升。 1.2 治理结构 根据系统的观点, 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评估系统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关系, 以及各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又是什么样的结构关系, 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功能能否得到有效发挥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发挥, 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政策有效性的高低。要保持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就需要一个合理的治理结构来保障。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来说, 那么什么的治理结构才是合理的结构?概括来说, 那就是网络型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 “国家变成了由政府和社会各方参与的组织间网络的集合体, 没有一方能够绝对指挥和控制他方, 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驱动网络并寻找新的合作方式。”[2]在这种网络中, 政府虽然很重要, 但是已经不再有必要成为核心角色, 而只是政策过程中的一个普通角色。就地方政府来说, 地方政府除了要面对与之没有隶属关系的其他地方政府以外, 还要面对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地方政府也只是网络中的某个节点, 它不仅与其他地方政府构成互动关系, 同时也与其他非政府组织、营利或非营利组织构成互动关系, 地方政府与其中任何一方关系的变化都会影响与其他行动者的关系。在这种网络关系中, 任何节点间关系的调整或者变化都不得不考虑与其他节点的关系, 而且受制于与其他节点关系的约束和制约。不同网络节点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平等协商、互惠合作、信任与承诺的伙伴关系。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在这样的网络型治理结构中完成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估活动, 既聚合了各方治理主体参与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的智慧, 又极大地释放了各方治理主体共同参与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的活力, 全面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 这样就大大地推进了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得以持续性的提高。 1.3 治理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的提高也要依赖于科学的治理机制, 由于没有科学的治理机制, 再合理的治理结构也难以发挥其有效的功能和作用。运转灵活、运行高效的沟通机制和参与机制是科学的治理机制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沟通机制是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因为“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就是指公共政策以政治沟通为主要手段, 通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政策阶段所能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这个概念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是政策制定的终极目标。能否实现政策预期目标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依据。第二,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要以政治沟通为依托。所谓‘自上而下的民意制造’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每个阶段都要以政治沟通为导向, 通过政府公众之间良性的互动来修正政策、提高政策执行有效性, 从而保证政府管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3]可以说, 有效的沟通机制不仅适应了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效能提高的需要, 为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在动态环境中不断适应需要, 不断解决利益冲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而且还可以通过沟通机制中的民意测验和媒体反应等形式来检验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效能。 “社会各群体拥有的用于利益表达的社会资源及其话语权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政策过程如果没有广泛的民主参与机制, 公共政策就极易为社会强势群体所‘俘获’”。[4]公众参与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目标及政策方案等方面的广泛和充分的讨论, 有助于发挥公众的聪明才智和集中集体智慧, 减少决策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规避政策效果与成本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另外, 公众还可以通过参与机制表达利益诉求和提出建议, 有利于密切公众与政府之间, 以及与其他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消除误解, 使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的各主体加强友善的合作, 政策过程也会因此更加顺畅。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政策有效性的提升。 1.4 治理目标 简单来说, 这里所说的治理目标是指围绕高等教育质量展开系列治理活动所期望达到或实现的价值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围绕高等教育质量展开的治理过程就是价值创造的过程。“社会成员服从政策、执行政策, 就是服从特定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取向。”[5]治理目标不仅具有导向功能, 而且也有激励功能和整合功能。它可以起到整合各方治理主体共同致力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激励他们向共同的目标迈进。这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的提升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另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治理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是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 是政策执行者行动的依据, 也是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此外, 务实的治理目标是契合自身拥有或可调配的资源, 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 而且既充分考虑了治理环境的影响, 又充分考虑了治理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因此, 这样的治理目标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政策运行实现了资源上允许、阶段上适合、环境上协调、主体上胜任的理想状态。 2 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阻滞模型” 处于这一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受到阻滞, 政策有效性处于下降过程, 属于政策有效性推进状态的“反向运动”, 是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负向功能持续发挥作用而其正向功能又持续受到抑制的糟糕状态。这个时候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运行不仅没有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反而在抑制或掣肘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或者在降低或破坏高等教育质量, 还会使高等教育质量滑向更低水平。具体如图2所示: 2.1 治理环境 从所处的治理环境中的法制环境来看, 当高等教育质量治理活动面对的是违法成本低, 维权成本高, 违法风险率低的法制环境的时候, 无论是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主体系统中的决策体系, 还是执行体系, 或者是监督体系等, 不得不耗费极高昂的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或所保障对象的合法权益。由于低的违法成本和低的违法风险率的存在, 只要付出一点点成本就可以获取较高的非法收益, 而且还不容易受到法律制裁。这样就势必促使了更多人选择侵害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身利益的不法行动。这样的法制环境对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有效性运行是非常不利的。 从治理主体与外部环境中的文化环境关系来看, 治理主体系统与外部的社会公众已经缺乏政治信任, 外部的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缺乏价值认同, 也缺乏制度认同。这个时候治理主体已经深陷公信力的危机之中, 坠入了“塔西佗陷阱” (1) 。这种情况的出现, 说明外部环境已经形成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破坏力, 这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来说, , 也无疑就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2.2 治理结构 当高等教育质量的治理结构不能发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的作用, 甚至还会阻滞其政策有效性的发挥, 引起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制度失灵。这时高等教育质量的治理结构正处于以下这三种状态中的一种或两种或兼而有之。第一种情况, 治理结构呈现叠合型状态, 由此产生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功能配置紊乱。这个时候, 表现为多头政府的重复介入。各主体分置的权力部门或机构形成“各自追求对政策制定权利的占有……特殊利益影响政府决策”[6], 进而使政策内容之间往往失去功能均衡和操作协调, 甚至还会政策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冲突, 导致高等教育质量治理处于混乱局面。另外, 还会引发行政耗损, 比如引起高等教育质量监管中执行力的弱化, 不同主体所形成的政策内容之间内在的决策力抵消以及政策影响的效力等;第二种情况, 治理结构呈现缝隙型状态, 由此产生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功能配置遗漏。一方面会造成现行的宏观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和具体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 因治理结构的缝隙造成政策功能遗漏而失去对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的有效功能覆盖, 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许多旧有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并不能在质量治理活动实现功能嵌入的目标, 造成了治理主体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行政策创新, 进而丧失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治理能力;第三种情况, 治理结构呈现权力型状态, 由此产生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功能配置失灵。政府一方面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上表现出对行政控制与行政干预的过渡依赖, 使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呈现浓厚的行政化色彩, 进一步加速推进行政权力的集结。另一方又将高等教育视为意识形态空间, 而未能处理好该空间与高等教育本身具有的公共性空间的边界划分, 所以极有可能在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层面不断出现对公共利益坚守的“政府机构如何进行财政管理, 从而达到遵从法律要求、会计标准、财务控制, 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最优化”给予淡化处理甚至予以悬置, 进而对其他主体功能发挥进行行政化的“钳制”, 使其他主体难以发挥在质量治理中的有效作用, 比如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足或丧失, 其他社会组织对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与评估的缺位, 政府部门在质量问题治理上的自说自话。上述的三种情况都会引起或导致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制度失灵, 所以必然带来政策有效性下降或丧失的后果, 进而形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强力冲击。 2.3 治理机制 这个时段治理机制中的激励制度系统与其他制度系统之间, 激励制度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以及其子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变成为制度冲突或形成了制度真空, 而且约束制度系统也是如此, 都陷入这样的混乱糟糕的局面。所以, 这个时候的治理机制中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都难以发挥其功能和效用, 无法通过这样机制来调动治理主体在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无法通过这样的机制来约束各类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有损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自利行动。下面以激励制度系统为例来进行分析: 就制度冲突来看, 比如激励制度系统与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中的其他制度系统之间, 各自制度作用的方向不一致, 对于同一制度对象的规定相互抵触, 造成人们无所适从、行为紊乱, 造成制度失去其公信力。就制度真空来看, 比如激励制度系统结构中子系统或子系统的要素缺失能够制约和规范某些行为的制度, 而造成了制度功能的漏洞。总体来说, 激励制度系统和约束制度系统都是面临着上述这类的困境。 2.4 治理目标 这一时段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治理目标已经严重脱离自身拥有或可调配的资源, 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背离, 而且既没有考虑治理环境的影响, 又欠缺对治理主体素质和能力的考虑, 与他们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因此, 这样的治理目标使高等教育质量政策运行深陷在资源上不允许、阶段上不适合、环境上不协调、主体上不胜任的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无异于缘木求鱼。 3 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均衡模型” 这个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处于一种均衡状态。这个时候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虽然没有起到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 但也没有产生对高等教育质量阻滞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是各种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相互之间在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上相互抵消, 各种作用力的“合力”与反作用力的“合力”在高等教育质量治理领域角逐后最终形成了一种势均力敌的均衡状态。具体如图3所示: 比如在治理环境上, 治理主体与外部社会组织或公众之间的政治信任、价值认同以及制度认同最终没有引起外部力量对高等教育质量有效阻滞, 也没有发挥出其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积极推动作用。可以说, 这个时候的治理主体与外部治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力非常微弱, 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这种文化环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力弥补了治理主体在某些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上所存在的缺陷或者这种文化环境所产生的破坏力被治理主体采取了积极有效的行动策略所消解。同理, 在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以及治理目标上都是如此。在此, 不再一一赘述。 4 结语 保持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长期处于“推进模型”的阶段, 使高等教育质量获得长期持续的提升。这是高等教育质量治理最为期待和最为理想的目标。其实在现实中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只要其中某个或多个制衡力量变得比较强大的时候, 都会改变整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合力”的对比, 从而形成一方压倒另一方的情况发生。如果当起到消极作用的反作用力的一方所形成的“合力”大于起到积极作用的作用力另一方所形成的“合力”的时候, 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就会处于下坠的过程, 而且当这个反作用力的一方所形成的“合力”比作用力另一方所形成“合力”越大得悬殊的时候, 这个下坠的过程就越快。这样, 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便开始进入“阻滞模型”阶段并且不断加速这一阶段, 使政策有效性进一步进入严重的“阻滞状态”。如果充满正能量一方的“合力”远远大于充满负能量一方的“合力”的时候, 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处于“推进模型”的高级阶段,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最为迅速, 效果极其显著;如果前者大于后者比较多的时候, 政策有效性处于“推进模型”的中级阶段;如果前者稍微大于后者的时候, 政策有效性处于“推进模型”的初级阶段。 因此, 反作用力与作用力之间“合力”的对比和角力的结果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以及什么样状态的什么阶段, 而且两个“合力”之间力量演变逻辑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演变逻辑。当这两个“合力”势均力敌的时候, 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便开始暂时稳定下来, 处于暂时的“均衡状态”, 就是处于“均衡模型”阶段。这只是某个时间点上可能会出现一种比较短暂性力量均衡, 要保持这种均衡状态比较长的时间也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各种制衡力量几乎都是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就必然会很快打破这种短暂的均衡, 从而使高等教育质量有效性或者进入“推进模型”阶段或者进入“阻滞阶段”。 本文基于系统和治理的视角, 从治理环境、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目标的来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的制衡力量展开分析只是分析了制衡力量了一部分而已。现实中, 真正的制衡力量要比较比本文的分析庞杂而且复杂得多, 会覆盖诸多方方面面。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上文前面对“三种模型”的分析都是对实际情况做了特殊的简化, 比如对“推进模型”的分析只是选取充满正能量的几种制衡力量的“合力”在发挥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提升的促进作用, 而这时其他消极制衡力量的反向作用力几乎为零的特殊状况, 只分析了非常特殊状态下纯粹的政策有效性推进状态。又比如, 在分析“阻滞模型”的时候, 也是如此, 只是选取充满负能量的几种制衡力量的“合力”在发挥阻滞作用, 而起到积极作用的作用力几乎为零的特殊情况, 只是分析了非常特殊状态下纯粹的政策有效性阻滞状态。 正因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制衡力量的复杂多变性, 所以更需要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主体将更多时间和精力以及更多资源配置到比较容易增强充满正能量的“合力”的环节中去, 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努力改善治理环境, 准确定位治理目标, 进而有利于保持充满正能量的“合力”形成压倒性的绝对优势, 从而使政策有效性长期稳定在“推进模型”的高级阶段。这也为我国改善公共事业的治理, 提高公共政策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借鉴。 摘要: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在多方不同制衡力量的影响与制约下会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演变形态。治理环境、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目标的差异性及其所形成的“合力”会从宏观上主导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系统有效性的演变方向和所处的状态, 其中推进状态、阻滞状态和均衡状态等三种特殊的模型化动态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宏观反映了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的动态演变逻辑。 关键词:系统,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治理环境,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目标 参考文献 [1]上官酒瑞.现代社会的政治信任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107. [2][英]托尼·鲍法德, 爱尔克·劳夫勒.公共管理与治理[M].孙迎春, 译.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167. [3]梁忠民.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202, 203. [4]何显明, 吴兴智, 编.大转型:开放社会秩序的生成逻辑[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2:175. [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243. 一、健康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认识和历程 当前, 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基于上述判断, 我校始终围绕有效教学主题开展试验研究工作, 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准则, 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 以优化教育科研方法为手段, 立足学校实际开展行动研究, 在省市教研部门的指导下, 稳步推进, 逐步深化, 取得了显著成效。 综观近三年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我们坚持以有效性教学理论为指导, 从最初的“三案六环导学”到“211三案导学”, 再到“2115三案导学”, 最后发展到当前“423”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学习载体、教学环节、学习组织、教学组织、三案编写、教学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讨。在思想上, 我们经历了一个从观望到重视、在认识上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在理解上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在操作上从比较粗放到逐渐优化, 在教学效果上从高耗低效到逐步高效和谐的过程。在行动上, 我们始终以开放的姿态,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积极稳妥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由点到面, 逐步展开, 及时调整, 稳步提高。 我们立足常态化教学, 强化“实战性”研究, 以教代学、以讲代练的教学行为问题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已初现端倪。课堂教学初步实现了五个方面的转移:一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二是追求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实现以讲、听为主向说、做为主的转移;三是限制讲的时间, 实现先讲后练向先学后导的转移;四是注重能力培养, 实现由单纯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举的转移;五是重视学生个性心理特征, 实现无差异教学向因材施教的转移。 二、“423”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内涵 “423”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归纳为:课堂教学“新知预习分四步, 课堂推进设两环, 教学全程用三案”。 该模式有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变课外预习为课内预习, 其中预习共四个步骤:一看, 二读, 三填, 四练;二是变用节次划分学习内容为用内容划分学习时间, 即用一个最基本的教材内容为单位, 将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时间, 第一学习时间为新知预习, 第二学习时间为“两环”中的第一环, 主要是展示交流、方法提炼, 实施问题生成, 第三学习时间为“两环”中的第二环, 拓展提高、能力升华, 实施问题解决。一个学习时间不一定为一节课, 学习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基本教学内容的多少和难易;三是变“教案教学”为教案、学案共举、练案辅助的“三案教学”, 三案形分神聚, 互为补充, 形成一个整体, 使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 促使教师角色由演员变成导演;四是变个体学习为个体和小组学习并重。 三、“423”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项目推进工作综述 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423”课堂教学模式, 全面建构, 系统推进, 突出重点, 分块优化, 注重实效。 1. 健全机制, 强化管理。 学校将课堂教学变革置于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 健全机构, 职责分明, 措施得力, 科学地构建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研究体系, 形成以教研处为主导, 包括年级组和备课组在内的常规教学工作落实与督控体系, 形成教学研究处为纽带, 包括教研组和备课组在内的“423”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学科教学指导体系;建立以教学督导室为中心, 包括年级组和备课组在内的“423”课堂教学督研工作体系;成立了以“423”课堂教学改革攻关小组为核心, 以实验备课组、班级为抓手, 通过先行研究和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示范和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整体推进。 2. 样本先行, 示范引领。 组建样本备课组和样本班, 强化集中攻关, 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以样本备课组为抓手做好学案、练案编写和课堂教学过程应用问题, 以样本备课组为中心, 重点研究编写体例和质量达标的学案、练案。目前学科体例基本稳定成型, 以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在高一各学科已成为教学的常态;我们编订了具有学科特点的“423”课堂教学优质学案、优质教案集。成立了研究攻关小组, 及时收集和调研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集思广益, 协作攻关, 及时诊断、矫正和指导日常的课堂教学。我校和有关教辅研发公司合作, 研制各学科学案编写的体例, 创造性自主研究和开发了高一新课程校本教材《规范学案》, 正在筹备正式出版《高效的教学构想与实践》等校本培训教材。 以样本班级为中心, 具体探索班级文化建设、合作学习小组构建、管理和评价。合理建构学习小组, 协调异质学生关系, 教会学生初步的合作技能;创造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平台;开展学生层面多维评价,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将“423”课堂教学模式与学习小组评价结合起来。将学习小组的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模块修习过程评价结合起来, 目前, 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成长记录袋内容丰富, 过程翔实, 效果实在, 学生评价机制的创新确保了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深入、持久、有效进行。 3. 活动带动, 以赛促教。 从2009年9月以来, 组织开展了以“423”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月活动, 调查、诊断、研究课堂教学, 通过示范、达标和竞赛, 提高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实效性;2010年以来, 学校组织了第十、十一届“中流杯”课堂教学大赛, 以赛代评, 以评促教;不断推出教学新秀, 广泛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 赛训一体, 锻造骨干, 提高教学水平, 近两年学校先后有10多人在国家、省、宜昌市等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12年宜昌市举行“课内比教学”大赛, 我校9名教师参赛, 有7人获得宜昌市一等奖。事实证明, “423”课堂教学模式的恰当引入, 使教学大赛精彩纷呈, 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以年会论文竞赛和新课程背景下“423”课堂教学论坛为载体, 加强了教学模式研究的总结与成果的物化。 四、强化“六个支撑”, 系统建构, 分块优化 一是集体备课支撑。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探索出“模块化集体备课”。在做好“四定”和“四统一”传统备课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提高备课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试验推行“模块化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 将集体备课的各要素进行分解, 以模块的形式加以呈现, 变“研讨完整教案”粗放式备课为“优化模块、个体整合”的精细化备课, 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实效。 二是校本教研支撑。 (1) 创新校本研修模式。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探索出“4321”单元式专题化校本研修模式, 采用“同课异构”和“异层同构”的形式, 引入单元式专题研修模式, 以反思跟进为手段, 以四周为单元组织校本教研活动, 教研组论证确定研究专题, 具体指导备课组开展研讨, 统分结合, 切实增强校本研修的效益。一个备课组牵头主持, 综合学科备课组教师全部参加, 完成“五个一”活动。 (2) 落实校本课题研究。征集教学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和突出问题, 变问题为课题, 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攻关, 定期举行课堂教学主题研讨会, 组织专题培训研讨, 切实解决难点和瓶颈问题。巩固备课组落实常规的基础地位, 把“423”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作为教学常规加以规定和落实, 提高“三案”质量, 优化课堂教学。倡导教学反思研究, 录听自己的课, 反思自己的课堂, 解决课堂的问题, 编写教学实录, 撰写教学随笔。 三是教学评价支撑。我们努力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评价推向精细化发展,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枝江一中高效课堂评价表》、《枝江一中基于观察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切实从教学行为、学习行为、课堂训练、时间分配等纬度去观察和评价“423”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 编制研发了《枝江一中“423”课堂教学模式评价细则》, 以评价为杠杆引领课堂教学走向常态化。通过多专题、多层次的研讨活动, 不断矫正课堂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是校本培训支撑。 (1) 研训一体, 提高师资水平。学校组织了两轮“423”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暨高一教师全员培训;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三个阶段教学模式调研;以课堂教学研究月为载体开展交流研讨;组织召开了推进研讨会, 并通过调查问卷, 反思和诊断“423”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2) 做好校本培训。组织专题培训会, 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课堂教学规定, 学生不读不讲、不说不讲、不做不讲, 对学生已会的不讲,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学会的不讲, 从一线退到“二线”, 每节课最多讲十分钟, 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和“让学生教学生”, 教师只评定、补充和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 做好专业引领。以新课程为指向的“走出去、请进来”, 使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学校先后邀请国家课程改革小组成员郭元祥教授、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史绍典、省教研室张祖春、杨国金等专家来校作课程观念改革讲座, 引起强烈反响。选派50多名骨干教师到海南、广东、北京、河北、湖南和四川等地交流学习, 让他们亲临教改最前沿。通过多层次、多轮次的校本培训和学习, 教师在思想上自主, 行为上自觉。 五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支撑。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并且建立基于新课程的网络办公系统、电子阅卷系统、电子白板系统, 强化白板使用技术专题培训, 经常性探索白板与“423”课堂教学模式各环节有机衔接的方法和途径, 切实做到资源共享, 减负增效。 六是管理机制支撑。在“42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 我们坚持健全机制, 多管齐下, 整体优化, 统筹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受多个因素影响制约的系统工程。学校将课堂教学革新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重心, 通过人事双向聘用改革, 将大批锐意进取, 绩效突出的教育教学骨干充实到一线教学中来;通过德育导师制强化学风和班级文化建设, 将学习小组逐步发展成班级管理的最重要的组织堡垒;通过认真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 以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学法指导和小组学习, 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有力促进和解决了“423”课堂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建构与实施等核心和难点问题;通过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培优辅弱等贴近学科教学的活动, 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有益补充, 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拓展提高, 使学困生进一步补弱固基, 防止两极分化, 从整体上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创新学生过程评价形式, 实现评优评先类型多元化、层次化, 不断丰富内涵,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定位, 体验成功, 获得学习和发展的幸福与快乐。 学校将课堂教学变革置于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 健全机构, 职责分明, 措施得力, 科学地构建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研究体系, 形成以教研处为主导, 包括年级组和备课组在内的常规教学工作落实与督控体系。 燃煤工业锅炉的减排技术 目前, 工业锅炉的减排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燃料预处理。根据锅炉型号和使用状况, 选择合理的煤炭品种, 进行煤炭的筛分、洗选和合理配煤, 或者采用煤炭的炉前成型技术, 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节约煤炭和减排的效果。一般通过采用筛分、洗选和配煤处理后, 煤炭中灰分的含量每降低10%, 锅炉燃烧的效率可提高1%。 锅炉的合理运行。我国锅炉使用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容量过小或负荷不匹配, 操作工的素质较低。通过优化锅炉的合理配置, 培训一定数量的技术操作人员, 其减排的成本也是很低的。 改造和完善锅炉的燃烧系统。对现有锅炉的燃烧系统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 可以使燃料效率提高5%~10%。其主要的技术措施是锅炉燃烧室的优化, 比如安装省煤器、实行计算机控制等。 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或准备采用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的锅炉, 主要有循环流化床锅炉、抛煤机燃烧锅炉、振动炉排锅炉、翻转炉排 (万用炉排) 锅炉、改进型水火管锅炉、角管式锅炉、下饲式炉排、型煤锅炉、锅炉供热系统采用蓄热器。 蒸汽蓄热器安装于锅炉和用汽设备之间, 具有均衡供汽、调节尖峰负荷的作用。用于负荷波动的供气系统, 可使得锅炉负荷稳定;用于余热利用系统, 能有效地回收热能。常用的蒸汽蓄热器是一种变压式蓄热器, 可借助工作压力变化进行蓄热和放热, 蒸汽蓄热器的蓄热和放热是通过内部饱和热水间接实现的。 使用变压式蒸汽蓄热器的必要条件是:工艺设备的用汽负荷是波动的, 日负荷曲线变化频繁和剧烈:部分用户的用汽压力必须小于汽源 (锅炉) 的工作压力, 低压蒸汽消耗量必须大于或等于最大用汽负荷与锅炉房额定蒸发量之差。 蒸汽蓄热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节能设备, 合理使用蒸汽蓄热器后, 一般能节约燃料3%~20%。1台6蒸吨带蓄热器锅炉, 年可节煤200吨, 年减排二氧化碳345吨, 寿命期内可减排二氧化碳约5000吨。 蒸汽的有效利用对锅炉的节能意义 在有多台锅炉的锅炉房, 每台锅炉负荷 (供汽量) 的分配应按机组总效率最高的原则分配。锅炉负荷先由效率高的锅炉承担, 至满负荷后, 再由效率低的锅炉承担负荷。 为了有效利用蒸汽, 在各种情况下均不应将高压蒸汽白白地膨胀为低压蒸汽而未得到功的利用。应杜绝向空气排汽, 尤其在锅炉启动时, 应尽量少向空排汽, 或将这部分蒸汽利用起来。为了节省能量, 锅炉应尽量少排污, 排污量应控制在5%以下, 最佳为2%, 尽量利用排污热量, 可装排污扩容器或换热器利用之, 应保持疏水器正常工作。可用扩容器回收疏水器的热量, 疏水器里的蒸汽凝结水, 水质好, 是优质锅炉给水, 回收后可节省水处理费用。应防止各种管道、阀门漏汽漏水, 总泄量不超过2%~3%。应回收各种余热和废热。 此外, 在石油、化工、纺织、酿造、卷烟、造纸、食品加工、橡胶和杀菌等众多行业, 由于其用汽设备的周期性特点, 经常会出现蒸汽负荷的峰值, 峰值的蒸汽用量往往会超过系统的蒸汽供给量, 如锅炉蒸发量、热力管网供给蒸汽量, 从而造成蒸汽带水、系统停机或产品不合格。 为了满足峰值负荷, 瞬时提供干净干燥蒸汽最合适的方式是用一种办法储存蒸汽, 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蒸汽可以释放出来。在压力下蒸汽作为气体储存是不实际的, 因为在锅炉压力下要求巨大的储存体积。 实际上有两个方法提供峰值所需蒸汽: 第一, 通过增加饱和水的热量, 即尽可能提高蒸汽压力。 第二, 通过降低储存于饱和温度的水的压力。这样使水中的能量过剩, 过剩的能量使部分水变成蒸汽。这个现象就是“闪蒸”, 而且用于储存有压力的水的设备被称为蒸汽蓄热器。 蒸汽蓄热器是把出现峰值之前的部分能量通过加热蓄热器内饱和水进行储存, 在出现峰值时再由于压力变化而释放。蓄热和放汽是依靠其工作压力的变化而进行的, 当蓄热器的容积一定时, 蓄热量由容器内的最高压力和放热压力之差决定。该压差称为蓄热器的压力变化范围, 压力变化范围越大, 蓄热量也越大, 目前正广泛应用于各种蒸汽大负荷周期性变化的场合。 蒸汽蓄热器是锅炉能量储存能力的外延。当设备的蒸汽需求低时, 而且锅炉能够蒸发比需要更多的蒸汽, 多余的蒸汽在一定压力下喷入储存的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储存的水量温度上升, 直到最终达到运行锅炉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为止。 蒸汽蓄热器节能实践案例 以苏州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的案例可以看出, 通过蒸汽系统的节能改造, 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苏州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的蒸汽锅炉的配置为2×28吨/小时, 生产最大用汽量为20吨/小时。但是由于酿造生产有周期性, 使蒸汽负荷波动较大, 出现如下问题: 第一, 当高峰负荷出现时, 蒸汽压力降低, 锅炉出口蒸汽大量带水, 所带盐类会造成阀门等设备结垢、腐蚀, 同时发生水锤现象, 危害设备和影响安全生产。 第二, 从高峰负荷突然减低到小负荷时, 由于虚假水位现象, 常使锅炉发生低水位停炉,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 整个蒸汽供应暂时中断, 危及工厂正常生产, 若频繁发生锅炉低水位联锁, 锅炉的使用寿命也将缩短。 因此, 锅炉不得不保持2台同时运行, 以增加锅炉容积量, 削弱用汽高峰对锅炉水位的影响, 保证正常生产。这样做显然运行费用增高, 同时也失去备用锅炉, 降低了全厂蒸汽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2008年, 苏州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通过改进减压阀系统, 减少了2台锅炉同时运行的时间, 取得一定效果, 但仍然难于根除。当年仍有1400小时2台锅炉同时运行的时间。为了彻底根治锅炉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同时减少能源消耗, 实现低碳经济, 2009年通过苏州市节能办专家组论证后, 公司提出设置蓄热器的想法。 当时的方案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蒸汽蓄热及自动控制系统储存足够的能量, 确保峰值负荷期间能够释放出足够量的蒸汽, 保证生产和锅炉运行压力稳定。 (2) 蒸汽蓄热及自动控制系统必须反应迅速, 及时为蒸汽系统补充蒸汽, 确保生产用汽稳定。 (3) 通过蒸汽蓄热器的运行减少锅炉运行数量, 提高不间断供蒸汽的安全可靠性。 (4) 通过蒸汽蓄热器的运行减少锅炉高低火的转换频率, 提高锅炉运行效率。 (5) 选择技术先进, 质量可靠的产品以确保实现系统设计的要求。 2010年9月此项改造实施, 在锅炉房外布置了80立方米的蒸汽蓄热器, 采用全套斯派莎克控制。经过调试, 设定充汽溢流阀8.1巴, 排汽减压阀3.9巴。 这样在锅炉运行压力超过8巴时, 通过溢流阀往蓄热器充入蒸汽保持饱和水状态;在糖化工艺峰值符合到来的情况下管道中的压力跌到4巴以下减压阀打开, 通过闪蒸, 蓄热器排放大量蒸汽进入管道。 蒸汽蓄热器投入使用3个月以来, 其中一台锅炉停用, 系统更加稳定, 没有出现过低水位停炉的情况, 效果很明显。 另外经过苏州节能办公室专家测算, 停用一台锅炉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节能效果: 2008年2台锅炉同时运行的时间有1400小时。锅炉低负荷最低耗用天然气120~160立方米/小时, 耗电30千瓦时。全年节约天然气19.6万立方米;全年节电4.2万千瓦时;共计全年节约费用约67.4万元。 对于任意一台放在家里或是公司里的计算机,安装好windows系统后没有经过相关的配置就直接使用是很不安全的。现实生活中,一些私隐的数据资料可以轻易地被盗取;在网络上,您的计算机可能会被病毒入侵造成系统崩溃或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遭受黑客袭击。本文主要是针对windows2000以上的操作系统默认配置上的一些漏洞,提出有效提升系统安全的一些配置策略。让您的widows系统无论在现实中还是网络上都可以更好地确保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 2.使用NTFS格式对硬盘分区 使用NTFS格式对硬盘分区是提升windows系统安全的首要条件。NTFS文件系统是比FAT文件系统更先进的一种文件系统分区技术,其最大的特点是安全性高。NTFS分区支持随机访问控制,无论采用FAT还是NTFS文件系统共享文件夹都可以指定权限,以免受到本地访问或远程访问的影响;对于在计算机上存储文件夹或单个文件,或者通过共享文件夹访问的用户,都可以指定权限,使每个用户只能按照系统赋予的权限进行操作,充分保障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3.有关用户帐号管理的修改策略 3.1 将系统默认的Guest帐号加密并停用 windows系统自带一个Guest来宾用户,默认是不带密码并停用的。网络上的黑客可以通过特殊的方法启用这个帐号进入您的计算机系统,所以最好给guest添加一个非常复杂的密码,这一串包密码数据可以包含数字、母字、特殊字符或字母的长字符串等,令其它人无法破解。最后在用户管理里面把guest帐号停用,这样在网络上黑客就不能启用这个帐号了。 3.2 尽可能精减不必要的用户帐号 帐号越多,留给黑客进入的漏洞就越多,应尽可能少地开通用户帐号。在用户组策略设置相应权限,并且经常检查系统的帐户,随时留意有没有新增了不是自己添加的帐号,删除已经不再使用的帐户。 3.3 创建一个陷阱帐号 将windows系统自带的Administrator帐号重命名后,创建一个Administrator的本地帐户,把它的权限设置成最低,设置一个超过10位的超级复杂密码,让黑客以为这是系统自带的Administrator帐号,阻止其成功破解密码,并且可以在他们破解的过程发现其入侵企图,反过来追踪他们的踪迹。 3.4 把共享文件的权限从”everyone”组改成“授权用户” 在网络中“everyone”是意味着您系统中所设置的用户帐号都能够获得这些共享资料。如果您确实是要让所有用户都能访问您的数据,另当别论。不然用户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共享文件的用户设置成”everyone”组。 3.5 开启帐户策略 在【本地安全设置】→【帐户策略】→【帐户锁定策略】进行相关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他人反复猜测密码进行登录的行为。我们可以锁定无效登录,当密码输入错误达设定次数后,便锁定此帐户,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再以该帐户登录。 4.有关密码设置的安全策略 4.1 开启系统配置中密码策略 帐户和密码的组合一直被认为是安全性的最外围防御。如果这些密码中有一个被攻破,那么未授权或恶意用户将可以获得您网络资源的访问权。没有有效的用户名和密码,攻击者不得不采用其它攻击方式,很多这些攻击方式都是很容易跟踪和识别的。在【程序】→【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中可以进行相关的设置,使用Windows密码策略可以控制是否允许用户重新使用旧的密码(强制密码历史),以及用户是否必须混合使用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等。 4.2 使用屏幕保护密码 设置windows系统的屏幕保护密码是防止内部人员窥取您计算机中数据的一种有效手段,当您要离开电脑的时候,就可以运行设置好的屏幕保护程序。注意不要使用Open GL和一些复杂的屏幕保护程序,浪费系统资源。 5.运行防火墙和防毒软件 防火墙可以有效阻挡黑客入侵您的电脑,获取您机器里的信息或进行破坏。杀毒软件可以阻止病毒侵入电脑,并且可以对已知和未知的病毒进行查杀。一种好的杀毒软件不仅能杀掉一些著名的病毒,还能查杀大量木马和后门程序。当然不要忘了经常升级病毒库才可以保证您的组合起到阻挡最新的病毒和木马程序的作用。 6.关闭默认开启的系统服务或其它软件应用服务 在windows 2000以上的系统中自带了很多的Terminal Services(终端服务),如IIS,和RAS等,这些服务的开启都可能给您的系统带来安全漏洞。为了能够在远程方便地管理服务器,很多机器的终端服务默认都是开着的,有些恶意的程序也能以服务方式悄悄地运行。我们要经常留意服务器上面开启的所有服务,定期检查它们。如果在您的机器上不需要用到这些服务,最好将它们停用。 7.关闭那些不需要用到的端口 一个端口就是一个潜在的通讯通道,也是一个入侵通道,黑客入侵的方法就是用手工扫描或利用扫描软件找到服务器所开放的端口,根据其相应的漏洞对服务器进行入侵或攻击。在system32driversetcservices文件中有知名端口和服务的对照表可供参考,我们可以关闭不需要用到的端口。 8.打开审核策略 开启安全审核是对windows系统的最基本的入侵检测方法。当有人尝试对您的系统通过某些方式(如尝试用户密码,改变帐户策略,未经许可的文件访问等等)入侵的时候,都会被安全审核记录下来。开启了这个审核策略,我们就可以随时查看这些记录文件,找出造成系统异常的原因。建议开启下面这些审核:审核系统登陆事件、审核帐户管理、审核登陆事件、审核对象访问成功、审核策略更改、审核特权使用、审核系统事件,其它的审核策略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增加。 9.设定对系统日志文件的访问权限 日志文件(log)记录着windows系统及其各种服务运行的每个细节,对增强windows的稳定和安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windows系统日志文件有应用程序日志、安全日志、系统日志、DNS服务器日志等等,这些日志默认位置在%systemroot%system32下,并且在默认情况下是没有被保护的,将它们设置成只有管理员的极限才可以访问。 1 0.关闭系统开放的默认共享 Windows在提供了IPC$默认共享功能的同时,在初次安装系统时还打开这些功能,即所有的逻辑共享(C$,D$,E$……)和系统目录(ADMIN$)共享。所有这些共享的目的,都是为了方便管理员的管理,却导致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在DOS“命令提示符”窗口中执行命令“net share”,我们可以查看到系统已经开放默认共享的设备。用这个命令添加一些参数可以删除这些默认共享,如输入字符串命令“net share c$/del”,单击回车键后,服务器中C盘分区的共享状态就被自动删除了,同理可以将系统不需要用到的默认共享删除掉。 1 1.禁止dump f i l e的产生 dump文件在系统崩溃和蓝屏的时候是一份很有用的查找问题的资料。在方便用户查找系统故障原因的同时它也可能给黑客提供一些敏感信息,比如一些应用程序的密码等。一般用户是极少或不需要用到这些文件的,我们可以禁止它的产生,打开控制面板→系统属性→高级→启动和故障恢复,把写入调试信息改成无。当我们要用的时候,可以重新打开它。 1 2.加密t emp文件夹 一些应用程序在安装和升级的时候,会把一些东西拷贝到temp文件夹,但是当程序升级完毕或关闭的时候,它们并不会自己清除temp文件夹的内容。所以,给temp文件夹加密可以给您windowst系统多一层保护。 1 3.禁止从CD Rom或其它引导方式启动系统 一些第三方的工具能通过引导系统来绕过原有的安全机制进入您的系统,或进入命令行状态对您的系统进行访问。我们可以在BOIS下设置只能用硬盘引导进入系统,并在登陆BOIS和进入引导系统时设置密码,进一步巩固您的windows系统安全。 终上所述,用户参考以上各个观点对您的windows系统进行配置,虽然不能确保您的windows系统固若金汤,但能让您的系统安全性大大提升。 摘要:windows系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该系统的一些默认配置如果不经用户的自行修改往往会产生很多不安全因素,比如更容易崩溃、中病毒或木马、被不法分子窥取您的资料等。本文在分析造成windows系统不安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效提升该系统安全性能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windows,系统安全,密码,安全漏洞 参考文献 [1]曹天杰,计算机系统安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林晓勇,曾庆荣.Windows2000系统管理与网络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信息系统 防雷设备 有效性 保护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089-01 在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信息设备也越来越多,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作电压越来越低,耐压程度也明显降低,使设备对电气环境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在实际生活中,为了使计算机网络系统正常运作,避免雷击而带来的惨重损失,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信息系统进行雷电防护的重要性。 1 信息系统的供电设备类型 根据接地的类型进行划分,信息系统的电力供应装置的非高压配电体系基本上包括着TN、TT以及IT三个主要类别。所谓TN体系也即是在电源的一个端口处能够直接进行接地,在保护装置的协助下,电气装置裸露的可以导电之处可以很好的与地面相连,而保护装置最为常见的是PE及PEN线;所谓TT体系通常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具有直接与地面相连的部分,而电气装置的其他裸露的导电部分不需要保护装置的协助下与另外的接地点进行关联;所谓IT体系是指其自身的通电之处并不与地面进行连接,但整个电气设备的裸露导电部分却与地面进行整个的连接。上述三种体系根据自己的特征可以为不同的供电网络所采用,就公用的供电网络而言,基本上是通过TT或者IT两种体系将电力输送到不同的建筑物当中,国际知名的电信技术联盟针对这种类型的供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推荐使用将变压器进行隔离的方式将TT与IT搭配使用的体系演变为TN-S体系。 2 当前的防雷系统种类 (1)防雷装置的类型划分。就目前防雷措施而言,信息化的防雷以及传统防雷是两种主要的防雷措施,两种防雷措施在防雷的要点、体系等方面均存在着加大的差异,因此在具体使用中应该加以区别。就传统意义上的防雷措施而言,其主要是作为保护建筑物等而存在,主要防范的仍是直接雷击对于建筑物、设备等的损害。信息化的防雷措施目的在于保护信息通讯设备、电子通讯工具等不遭受雷电的损害,而进行保护的焦点也并非直接雷击,而是感应雷击,防止因为雷电的电磁带来的对信息设备的损害。具体而言,信息化防雷措施又可以通过对感应雷区设置、屏蔽、连接地面、电磁干扰保护器等多种方式对雷击进行防范。 (2)雷击类型的划分。通常而言,直接雷击与感应雷击是两种主要的雷击类型。所谓直接雷击就是指雷电直接与建筑物、数目、通信设施、动物等接触,从而对接触物进行直接的损害,较为严重的甚至可以摧毁建筑物以及动物的伤亡等;所谓感应雷击就是指雷电所在的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空间正好位于干扰电信线路、地下线路及其他线路的范围内,从而通过这些电缆的传导作用将雷电所具有的电压、电磁波等传到给这些线路的主机中,从而对主机的工作产生重大的干扰作用,最终演变为对于设备的损坏。感应雷击对于电子设备、信息设备而言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力,据统计,目前超过八成的电子信息设备的雷击损坏来自于感应雷击,因此有必要进行足够的额防范。 3 雷电对于信息系统的危害 (1)案例简介。2010年,浙江某地的一化纤企业遭受到了雷电的袭击,导致企业的变频器、计算机控制设备、电脑显示器、传导器等电子信息设备发生损坏,而这也为企业带来了数万元的损失。这次雷击也告诫组织对于电子信息装置应进行有效的防雷保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发生。通常而言,雷电对于组织及个人所带来的破坏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而这也能够体现出雷击破坏的层次性。首先是对于电子信息装置进行直接破坏,并造成人员的不必要伤亡;其次是对于电子信息设备的主要零部件以及传到装置进行破坏,从而导致整个电子信息设备的瘫痪;最后是导致电子信息设备的数据库进行破坏,导致数据丢失,影响电子设备自身工作的正常开展。 (2)雷电袭击损坏电子信息设备的途径。雷电对于电子信息设备的损坏途径基本上包括着三种类型:首先是直接雷击的雷电电流通过避雷设备直接传递给地面,而这最终会导致地面的网点呈现出上升的状况,并且由于地面的高压电装备的接地线与电子信息设备的终端进行连接的缘故,使得雷电电流最终传递到电子信息设备终端引发电位反击状况;其次是雷电的电流会在地下进行广泛传播时,多会形成较为广泛的电磁场,从而使得深埋于地下的各种电子导线发生感应,从而最终导致高电压的发生,危害电子信息设备;最后是电力设备的电力供应路线能够在远端感应到雷击,从而借助于电力供给路线传递到最终设备处,这种传递可以是有线方式,也可以是无线方式,最终导致终端的电子信息设备遭受到损失。总体而言,雷电对于电子信息设备的影响基本上涵盖着直接雷击、感应雷击、电磁波干扰及开关电压四个方面。据统计,雷电能量的40%会通过感应雷击对电子信息设备产生影响。因此,对于雷电危害的防范也应该对直接雷击及感应雷击进行同等重视。 4 电子信息设备的防雷保护方式 (1)对于防雷网系统的设计应尽可能做到精密化。目前电子信息系统已经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因此对于该系统的防雷措施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多个方面。IEC-1312-1雷电保护体系能够很好地对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要求进行满足,其独有的雷电保护区域理念也是对原有的IEC-1021-1体系的有效创新。这种保护体系也就是确保能够结合电子信息设备所具有的不同电磁场来对防雷保护区域进行多个层级的划分。在这种保护模式下,电子信息设备所处的雷电防护区被有目的的区分为多种类别,并且分别展现出了不同的特性。 (2)强化防雷具体措施。对于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范措施基本可以从分流、均压、屏蔽、接地等方面进行强化,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分流是指通过对接闪器的使用,来对直接雷击的电流进行分流,从而保障电子信息设备不受雷电的损害;均压是指对于处于同一地区的电线、设备等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确保电位的均衡;屏蔽是指采用屏蔽性电缆设备来阻挡由雷电带来的电磁波干扰;接地也就是将电子信息设备所关联的所有金属装置、电线、管道等一定的线路与地面进行连接,而接地的种类也涵盖着防雷击接地、工作接地等。 5 结语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应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防雷保护强调全面防护、综合治理,要做到科学、可靠、实用和经济,人们对雷电的防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尽量将雷击可能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保障各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唐振勇,桂光辉.信息系统中的防雷与接地[C]//全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大会.2011. [2] 石玉泉.信息系统建筑物的防雷[J].广东科技,2009. [3] 周建华,张雪峰.计算机机房网络系统设备的防雷技术探讨[J].西藏科技,2009. 乐清湾生态监控区是国家海洋局首批15个生态监控区之一,2004-2010年,每年开展1~2次社会调查和环境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主要生态问题研究,提出管理对策措施,在海洋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实施生态监管。 1 乐清湾生态系统概况 乐清湾位于浙江省南部沿海,与象山港、三门湾并列为浙江省三大半封闭海湾,是浙江省重要的海水增养殖基地和贝类苗种基地。乐清湾三面环陆,向西南开口,纵深达42km,平均宽度约10km,平均水深约10m,面积约463.6km2,大陆海岸线长185km。 乐清湾行政上分属乐清市(属温州市)、温岭市和玉环县(属台州市)。沿岸各县、市经济发达,乐清市、温岭市和玉环县分别列2008年中国经济百强县(市)的第18位、15位和75位。沿岸高度发达的民营经济,导致乐清湾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量的围填海等海洋工程使乐清湾滩涂面积锐减,生态系统受损严重且大部分损伤是不可恢复的。同时,乐清湾生态类型多样,特点突出。有分布最北的红树林,并在此建立了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分布范围广,蔓延速度快;湾内有冲有淤,淤积处形成丰富的滩涂资源,成为浙江省著名的贝类苗种基地。冲刷处水深条件优越,建设有大麦屿港区和乐清湾港区;漩门湾围海工程等一批海洋围涂工程全国闻名;新近建成投产的2个火电厂温排水对乐清湾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此等等,为乐清湾生态监控区生态问题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2 主要生态问题研究 乐清湾生态监控区监测范围包括乐清湾全部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站位(图1)、监测项目已相对稳定,监测介质包括水质、沉积物、生物生态,以及社会经济等生态压力指标,基本能满足监控区生态评价需要。同时针对主要生态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根据2005-2010年乐清湾生态监控区专项监测报告,掌握的乐清湾主要生态问题影响范围和程度具体如下。 图1 监控区监测站位 2005年,开展乐清湾污染源调查,分析乐清湾的环境压力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0-2004年,乐清湾沿岸地区人口增长36%,经济增长100倍,农业化肥使用量增长20倍。海水养殖产量增长5倍(1990-2004年)。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化肥使用量、养殖产量不断增加,导致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长期、大量进入乐清湾,使乐清湾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重,海域污染持续加剧,环境压力逐年上升。 2006年,开展乐清湾水动力数值模拟计算。通过计算,2002年竣工的漩门二期围海工程进一步改变了乐清湾的水动力状况。围海工程后平均潮位升高约1cm,平均流速减小10cm/s,减小幅度15%。由于流速减小,导致涨急时刻的纳潮量减小的幅度为14.6%。 2007年,开展了乐清湾养殖围塘生态子系统研究。调查发现,近15年来乐清湾内围塘养殖投饵量增加4倍多,接近每年3万t,而其中有约20%或更多的饵料未被利用。富含有机质、营养盐的残饵以及养殖生物排泄物通过水体交换,源源不断地进入乐清湾,成为乐清湾近岸海域的巨大污染源。 2008年,开展了乐清湾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分布研究,通过卫片分析2005年和2008年的互花米草分布情况,研究其扩散速度。乐清湾互花米草分布面积从2005年的9.32km2增加到2008年的14.94km2,扩散了1.6倍。 2009年,利用1999年、2005年、2009年3个时期的乐清湾TM影像研究乐清湾滩涂减少情况。分析得出3个时期的乐清湾滩涂面积分别减少了2.092万hm2、1.64万hm2和1.414万hm2,滩涂湿地5年间的减少速率均在10%以上。 2010年,开展了乐清湾两个火电厂的温排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浙能乐清电厂,华能玉环电厂进、排水口的最大温差分别为9.4℃和11.0℃,4℃温升最大包络面积分别为0.64km2、0.52km2,2℃温升最大包络面积分别为1.23 km2、1.20km2。取排水卷载效应、热冲击等引起浮游生物损失,损失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鱼卵和仔稚鱼、小型浮游动物、大型浮游动物、浮游植物。 针对乐清湾主要生态问题,提出针对性管理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建立乐清湾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机制;科学论证、严格控制大规模围涂和大型海岸工程;加强陆源污染源控制与监督管理,开展海洋环境治理;调整海水养殖分布与结构,开展养殖容量研究;建立乐清湾湿地生态保护区,启动生态修复工程等。近几年,在当地海洋主管部门的组织领导下,陆续对乐清湾生态监控区开展了生态专项监管,建立了乐清湾海洋环保区域合作机制,实现两市三县对乐清湾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开展乐清湾海底垃圾清理,恢复海底环境;在乐清湾清江流域开展污染物减排控制试点,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逐步修复。 3 生态监控区工作的主要不足与发展设想 目前,生态监控区工作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对生态问题的研究不足;②在生态问题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管理对策措施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或者是执行效果不好。生态问题研究不足首先体现在监测方案目的不明确,上一级监测管理部门每年下发生态监控区监测方案,对监测内容、方法等都做了要求,但未针对各监控区的特点提出具体的生态问题研究内容;管理对策措施执行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区域行政协调难度大,各生态监控区往往跨县市,各行政区多从自身经济发展角度考虑。 针对上述不足,提出4点设想:①做好监测工作的上层设计,在设计方案时,生态监控区常规监测在保障全面了解监控区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区域,如排污区、养殖区的监测,对主要生态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性监测,保证每年的监测既能反映本监控区的健康状况,也能查找出主要生态问题;②丰富监测手段,如使用生态浮标连续监测重点区域,采用遥感手段监测火电厂温排水、赤潮、排污口等;③改进评价方法,使用综合评价法反映生态影响[4];④加强监测部门与海洋主管部门的配合,解决查找出的生态问题,可以建立由海洋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科研单位、民间组织、普通民众等组成的区域管理部门,以联席会的形式管理地方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有关问题。 4 讨论 建立生态监控区的初衷是希望通监测和生态监管实现对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生态监控区工作开展6年来,各监控区已经基本查明了影响生态健康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措施。下一步监控区的工作重点应逐渐转向对生态管理对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跟踪,监督管理措施的研究进度,评估取得的效果等。着力解决生态问题研究、管理对策措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分步骤、有效的、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实现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参考文献 [1]欧文霞,杨圣云.试论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是海洋综合管理的新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23(4):91-96. [2]刘霜,张继民,杨建强,等.黄河口生态监控区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3):49-52. [3]苏纪兰,唐启升.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基础研究的发展:国际趋势和国内需求[J].地球科学进展,2005(2):139-143. 【有效系统的健康教育】推荐阅读: 系统有效性05-17 系统有效性分析07-05 有效建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08-14 情感教育的有效运用07-18 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06-22 赏识教育的有效手段07-10 爱心教育的有效载体09-25 时政教育的有效性08-06 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09-04 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08-14有效系统的健康教育 篇4
如何才能系统有效的学习gre 篇5
有效系统的健康教育 篇6
有效系统的健康教育 篇7
有效系统的健康教育 篇8
工业锅炉蒸汽系统节能的有效途径 篇9
有效系统的健康教育 篇10
论信息系统防雷设备的有效性保护 篇11
有效系统的健康教育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