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有效性刍议论文(通用12篇)
党性教育有效性刍议论文 篇1
高中新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问题是中等教育的重点,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德育的地位不够合理, 导致许多学校师生走入学习考试的陷阱而不能自拔。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有效保障, 对于学校管理人员来说, 尽早地进行转型教育, 是学校优良氛围的基础, 也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 更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合理需要。
一、转型教育的内涵意义及成因分析
从普通初级中学升入高级中学, 是多年学习上的跨越。高中新生的转型, 即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转变适应高中环境, 我国各省县市的高级中学大多集中在城镇, 这就为许多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孩子提供了成长上一个大的障碍。高中学校的管理模式仍以班级管理和建设为主, 但学生情况比较复杂, 特别是许多学生处于青春发育高峰期, 有些还带有叛逆的思想, 班级建设与管理有很大的难度。因此, 转型教育的实施十分必要。
转型教育的内涵是学校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引导过程, 目的在于教会高中新生学会自信、学会自理、学会面对困难、学会互相尊重、学会认识自我。其作用一是使高中生迅速纠正初中的学习方法,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中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其作用二是能够正确合理地树立自信, 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世, 具有较好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事物;其作用三是能较快地规划学生的行为规范, 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实施, 有利于班级的建设和优良校风的培养。
目前, 许多高中新生的转型教育实施不到位, 特别是许多非示范性高中学校, 加上班主任的认识水平不够, 对高中新生的转型教育不到位。导致班级凝聚力不强, 学生盲目性比较大, 学生违规违纪次数多, 走入管理的误区, 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不利。造成转型教育的成因如表1所示。
二、转型教育实施的模式
转型教育的重要性应放在学校德育与政教工作的首位, 名言曰“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优质有效的转型教育对稳定学生心态、营造良好学习的校园环境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较早的开发利用, 促进其各方面的健康成长。目前, 我国各地对转型教育的实施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学校集中培训模式
高中新生入校后, 学校将集中学生和时间进行转型教育, 以学术报告为主要教育形式, 而这种形式的效率是最低下的。据调查, 众多中学生在听大会报告时精神不集中, 报告内容多数不能有效吸收, 而授教者也只能汇报一些诸如《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等基本理论, 没有实质的针对性, 效果较差。
2.班主任负责制
与学校集中培训模式相比, 许多学校建立了转型教育的班主任责任制, 将其工作推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这种方案克服了针对性差、实施不具体的特点, 但大大加大了班主任老师的管理工作量。许多高级中学结合生活指导老师与班主任的结合来推动转型教育的实施, 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但此方案五彩缤纷, 给学校的统一管理规划带来困惑。
3.家长——学校合作制
这是一种新型的转型教育模式, 许多学校对高中新生提出了较高的标准要求, 也密切动员家长的积极作用。该模式的实施主要是与家长建立协议关系, 提出必须共同协作推动转型教育, 而将学生所出的问题推给家长去处理, 这具有两面性。其一是充分调动了家长的作用;另一方面是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成效与成果, 遭遇到部分家长的质疑。
三、转型教育中的有效策略
有效策略在转型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许多学校在尝试不同策略、不同制度等对转型教育的实施, 如何做到有效的转型教育一直是学校管理者高度关注的话题。转型教育中的有效策略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目标有效化、内容具体化、责任公开化、评比公平化。
目标有效化是指转型教育必须做到整体宣传与个体教育结合。整体宣传是指对广大高中新生做指导性规范政策的宣传, 可以以学校集中培训模式为主要形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大, 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可能转型的难易程度不同。少数学生由于基础差, 优良生活习惯缺乏培养, 学校管理者必须将此批学生挑出做针对性的强化宣传与教育。班主任也要及时挑出应该接受强化教育的学生个体进行有效的强化教育。
内容具体化是转型教育实施的必备环节, 转型教育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 也不是一些行为规范就能解决问题的。转型教育中的有效策略必须将内容具体化, 这个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学校管理者应准备好转型教育工作的规范、目标, 将工作逐步细化, 从言行仪表到生活习惯, 从不同程度加以规范, 先介绍给班主任等管理工作者, 结合宣传教育逐步实施到位, 并做到日常检查持之以恒。
责任公开化, 是其学校将转型教育实施的责任对广大学生公开, 明确强调政教工作者的职责, 也强调班主任管理者的职责, 给广大学生一个开明、开化的公示。针对转型教育实施中产生不同问题的处理不统一而导致实施者的自相矛盾, 也给学生一个公正的交代。学校高层领导应该参与转型教育的实施, 确保其责任细分到位, 责任公开化, 才能保证实施到位。
评比公平化即是学校对转型教育的实施后公开评比并表彰, 对转型教育中突出的先进典型事迹要大力表彰或奖励。评比必须在公平化的条件下进行, 对不同班级、不同个人之间进行水平的比较, 也要对转型教育中竖直方向做比较, 不能忽视基础差的“后进生”。评比和表彰是巩固转型教育的有效保障, 也是学生将转型教育的优良成果继续发扬的动力。
四、转型教育有效策略的原则
转型教育有效策略的实施是一个具体的过程, 对不同班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很大, 管理者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据调查许多学校非常重视转型教育, 但许多措施由于没有充分准备或实施不到位, 导致学生逃学退学等恶性结果。因此, 转型教育中有效策略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学生的主体承受能力应充分考虑
不同学校的学生基础是不同的, 不同办学档次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转型教育中有效策略必须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主体承受能力, 在不挫败学生自信的前提条件下针对学生不同的身心基础制定转型标准。标准太高, 广大学生无法达到;标准太低, 有效策略没有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许多90后的学生步入高中也是初次离开父母, 主体承受能力相当有限。学校管理者应该在制定标准和行为规范时充分考虑, 尽量避免学生厌学、逃学、退学等恶性循环。
2.转型教育不能偏离“关爱学生”主线
是学生就应该受教师和管理者的关爱, 转型教育的有效策略就是要保持“关爱学生”。许多学校提出的转型教育的标准从成人的角度来看是十分简单的, 但缺乏从90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许多学校要求学生的转型是十分严格的, 高标准、高要求, 导致许多实际管理工作者在工作措施上的严厉, 偏离了教育的“关爱”主线。转型教育是一个过程,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 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校管理者应该充满爱心和耐心。促进转型而不是强制转型, 转型教育实施上应体现以情感人, 走“关爱”的情感主线。
3.转型教育必须做到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是转型教育有效策略的重要法宝, 也是转型教育中的重要原则, 许多学校做转型教育如昙花一现, 声势浩大地一扫而过。对转型教育后出现的滋长弊病却缺乏管理和整治, 没有做好持之以恒, 最终导致转型教育的失败。持之以恒要求学校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做跟踪记录, 绝不轻视转型教育后的滋长弊病, 巩固优良的成果。
五、总结与展望
高中新生的转型教育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做好这一步为整个管理减轻压力, 广大的学校管理工作者必须实行有效的转型教育策略。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转型教育标准, 在关爱学生的主线上积极促进学生的思想转型、生活转型、学习转型。学校应结合广大学生家长, 通过提高认识、实施统一标准、公开评比表彰等多个环节来实施转型教育, 使有效策略充分实施和发挥。也只有实施有效的转型教育, 广大学生才能尽快进入正确的学习轨道, 学校管理水平才能尽快上新台阶。
党性教育有效性刍议论文 篇2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三种有效教学策略,即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老师的教学要真正成为能够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 自主学习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唯一指标。有效教学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①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使其从中获得成功和发展,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密切关联,适应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要求:获取为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③教学方式是符合认知规律,易于学生理解,能促进学生潜能充分发挥的;④教学效果是高效益、低消耗,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
1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情境下,师生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使学生饶有兴趣、愉快地学习,自觉主动地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庄重而不矫饰,谦和而不傲慢,积极营造亲切、和睦、关爱、融洽的课堂气氛,努力使得学生的心态轻松愉快,思维活跃敏捷,感知灵敏快捷。这种师生互尊,情感共鸣,必将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平时化学教学中,我都尽力地去营造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自由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如:“空气”这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许多知识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过,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我想,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思考,通过观察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呢?这节课,能不能试着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自己来学习呢?在课前我要求学生们收集有关空气的信息,准备参加以“我所认识的空气”为题的课堂讨论。本节课的问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在创设了实际情景的前提下进行的,同学们充满激情的讨论、活跃的思维、高涨的情绪使得化学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自主学习的快乐,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形成、更多的是对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更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真实想法,让学生在紧张而饱满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动机。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操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如: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一节绪言课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首先,我给大家变个魔术。课堂气氛一下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老师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让学生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头。紧接着又做一个“牛奶变汽水的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高潮。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接下来,老师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人类认识化学的发展过程,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
3转变学习方式,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3.1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突破口;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构建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问题进行的,精心设计讨论问题也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基础。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适度性原则,讨论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不能太难,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也不能太简单,否则流于形式。
3.2联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拓宽化学课堂的空间“让课堂成为生活的桥梁”在化学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学资源,及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调查与研究”、“资料”、“讨论”、“化学?技术?社会”等栏目,同时结合当地的一些化学事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合作地学。这样改变学习方式的实践,使课堂因学生的“生活体验”而生动起来,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则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师生也由此成为共同学习的伙伴。
幼儿教育中游戏的有效应用刍议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育;有效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也受到很多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幼儿教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教育,还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终审教育的起点,可以说一个人在此阶段的教育能够影响他的一生。因此,现在不少心理学家、教育家对一个人幼儿时期的教育非常重视,也极其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游戏是一个孩子在三到六岁这个阶段最好的教育,所以对游戏的研究实质就是对幼儿教育的一种研究。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作用
陈鹤琴老师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由此可见,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重要性,幼儿时期由于能力、思想的限制,游戏成为幼儿能力发展、知识丰富的一种活动,它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独立性与创造性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和锻炼其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以及感知能力,还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席勒也曾说过:“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是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可见,游戏对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二、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游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快乐的玩,有效的学”是著名游戏专家徐则民老师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游戏帮助幼儿学习知识,这不仅是幼儿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还可以是教学中幼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例如,幼儿教师在给幼儿上《龟兔赛跑》这个故事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游戏中让孩子每人说一句故事,这样一个接一个将故事叙述出来,采用“接龙”的游戏方法,不但让每一个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中,也将幼儿的注意力及应变能力很好发挥,让幼儿发挥其想象力、思维构造能力。这样,一个由幼儿自己创作编制的故事就诞生了,正是这样的创作结果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有效学习。又比如,画雪花。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先展示图片或相片的方式,然后问幼儿:老师手里的这幅图或照片上是什么呀?它是什么颜色呀?之后就向幼儿讲解:雪花在天空飘啊飘……最后化成了水滴,小水滴就伤心地哭了,漂亮的雪花不见了……这时教师就对小朋友们说:看老师已经给小雪花画了图画或是照了照片,小朋友们想不想也要自己将小雪花留住,不让小水滴伤心了呀?来,老师教你们怎样做。这样的讲解会比较易于幼儿接受,同时也让他们在艺术上有所学习。
2.游戏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在体育活动中游戏比较丰富,也是最能带给幼儿教育的一项活动。设计丰富的游戏模式让幼儿不至于对相同游戏那样感到枯燥,也能很快将幼儿带入到游戏,并能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尤其是游戏在进行设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合幼儿的发展与接受能力、运动能力及兴趣和需要,要充分发挥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合作性、独立性、创造性。游戏设置也要与生活完美结合,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及相互合作、交朋友的重要性。比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这些经典的游戏就很深意地融入这些知识。
综上所述,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起着很大作用,游戏的设置也是幼儿游戏教育的重中之重,这要求幼儿教师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教学方法,科学、巧妙、有效地将游戏运用到幼儿教育当中。
参考文献:
孙梦瑶.幼儿教育中游戏的价值及应用[J].家教世界,2013(08):3.
幼儿教育中游戏的有效应用刍议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育,有效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也受到很多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幼儿教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教育, 还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终审教育的起点,可以说一个人在此阶段的教育能够影响他的一生。 因此,现在不少心理学家、教育家对一个人幼儿时期的教育非常重视,也极其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游戏是一个孩子在三到六岁这个阶段最好的教育,所以对游戏的研究实质就是对幼儿教育的一种研究。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作用
陈鹤琴老师说过:“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由此可见,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重要性,幼儿时期由于能力、思想的限制,游戏成为幼儿能力发展、知识丰富的一种活动,它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独立性与创造性能力。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和锻炼其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以及感知能力,还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席勒也曾说过:“ 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是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可见,游戏对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二、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游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 快乐的玩,有效的学”是著名游戏专家徐则民老师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游戏帮助幼儿学习知识, 这不仅是幼儿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 还可以是教学中幼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 例如,幼儿教师在给幼儿上《 龟兔赛跑》 这个故事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游戏中让孩子每人说一句故事, 这样一个接一个将故事叙述出来,采用“ 接龙”的游戏方法,不但让每一个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中, 也将幼儿的注意力及应变能力很好发挥,让幼儿发挥其想象力、思维构造能力。 这样,一个由幼儿自己创作编制的故事就诞生了, 正是这样的创作结果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有效学习。 又比如,画雪花。 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先展示图片或相片的方式, 然后问幼儿: 老师手里的这幅图或照片上是什么呀?它是什么颜色呀?之后就向幼儿讲解:雪花在天空飘啊飘……最后化成了水滴,小水滴就伤心地哭了,漂亮的雪花不见了……这时教师就对小朋友们说: 看老师已经给小雪花画了图画或是照了照片, 小朋友们想不想也要自己将小雪花留住, 不让小水滴伤心了呀?来,老师教你们怎样做。这样的讲解会比较易于幼儿接受,同时也让他们在艺术上有所学习。
2.游戏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在体育活动中游戏比较丰富, 也是最能带给幼儿教育的一项活动。 设计丰富的游戏模式让幼儿不至于对相同游戏那样感到枯燥,也能很快将幼儿带入到游戏,并能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 尤其是游戏在进行设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合幼儿的发展与接受能力、运动能力及兴趣和需要,要充分发挥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合作性、独立性、创造性。 游戏设置也要与生活完美结合,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及相互合作、 交朋友的重要性。 比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这些经典的游戏就很深意地融入这些知识。
党性教育有效性刍议论文 篇5
刍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巧用时事热点的有效性文/冯如兰
摘 要:巧用时事热点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考察能力,是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如何将时事热点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更好地服务思想教育课堂,成为现在教育界共同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时事热点;有效利用
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年的实践,改革的理念也已经深入到每位教师和学生的心中。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因为思想品德课属于非中考学科,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现实严重脱节,造成了学生的认识也脱节于现实生活,学生听课难免出现枯燥无味的心情,导致不想学习。那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巧妙地运用时政的热点,高效服务于思想品德课堂?我们通过下列的经验教训,为大家分析时事热点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有效价值。
一、正确的导向
选择时事热点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积极、正面的正确导向,谨慎使用消极的事例。比如说,在九年级的一门课程中《做一名负责任的公民》,结合其中的内容选择“最美女司机”“最美乡村教师”等一些模范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分析模范人物为什么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在思考和讨论中,理解代价和责任的知识,激发学生做一名优秀中学生的情感。与此同时,可以慎重选择“药家鑫”的案例,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讲述药家鑫杀人案件的影响和责任意识,分析给其他家庭带来的痛苦和对自己的父母带来伤害,进一步验证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二、时效性的体现
在选择时事资源的时候,考虑到时效性的作用,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比如,在学习《艰苦奋斗》时,选取《北京青年报》刊登的关于“湘鄂情”的经营理念,取消高端奢侈品,转型为一家农家餐馆的事例,引导学生一起了解酒店经营和转型的关键因素,感受国家对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视,认识到“光盘行动”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引发学生对自身的反思,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和接受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很好地增强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感染力。
三、切合实际生活
这个方面的唯一要求就是――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感受到这些知识就是源自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每个地方都有新意,教材也可以借此增添一些时代的气息,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学习《财产属于谁》的课程中,上课之前可以讨论一下本校部分学生的家庭因为拆迁补偿和分割的问题,财产应该归属谁,为什么要归属他。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深有体会的话题,然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度的剖析。
四、利用“名人效应”
利用“名人效应”,就是为了增加教育的说服力。比如,在学习《实现我们的理想》中,可以引用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讲述的“中国梦”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现阶段的国家最高理想和人民最高理想,启发学生从“中国梦”到“自我梦想”的认识和思考,使得理想不再是以前的大白话,确是实实在在的思想教育。还有,在学习《拥抱美好未来》的内容时,可以引用总理李克强就职后记者发布会上说到的一句话:“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鲜明地突出了教育的重点,不能讲空话,要实践,要行动。通过实践,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巧妙利用社会热点话题,结合教育材料,对教学进行创新和引导,才能启发学生的讨论、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热点话题的时候,可以用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和选择。这就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实现教育和培养生活化。
五、实践问题
1.不能出现为了用热点话题而选择热点话题的错误认识,把很多没有联系的话题引入到课堂中。应该把时事热点当作一个故事讲述,如果只介绍事件本身,而忽略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就失去了引入时事热点的教育意义。选择时事热点必须接近教材和生活,如果不是这样的态度,宁可不选用时事热点。因为那样会让课堂陷入另一种“虚假”的危机边缘,违背了新课改的最初意愿。
2.教师只需要引导,思考主要在学生。教师在搜集热点材料的时候,鼓励学生自己积累热点知识。学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和教材相关的国际话题和国内热点,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在课堂中学生和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补充,才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高课堂的教育效果。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具体论述,我们知道了时事热点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有效利用价值。通过正确的导向、时效性的体现、切合实际生活、利用“名人效应”和实践问题的具体剖析,认识到初中教育中运用时事热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结合生活现状引起学生的关注。
参考文献:
李会霞。巧用时事热点,加强思品有效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34)。
党性教育有效性刍议论文 篇6
八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中学生时期是青少年发展最佳的时期,学生的可塑造性非常强,这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再加上来自家庭、社会和学习的压力,会给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主要对有效开展八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为了有效开展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时期是八年级学生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最佳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都很好奇,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而且思想上很容易出现比较偏激的想法,既不能很好的处理个人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最终形成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思想,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再加之八年级学生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导向能力,往往不能对于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行控制,从而产生一些不正确的人生观,这时就需要教师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专题演讲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还可以借鉴生活中的英雄模范事迹去教育他们,让他们对生活产生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人生态度,客观、全面地看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为八年级学生创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为了有效开展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心理氛围,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始终保持着乐观地、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传达爱的情感,讓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受到表扬和鼓励,对自己充满自信,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第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根据学生的思想和教学需要,创设一定带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三、解开学生的闭锁心理
为了有效开展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解开学生的闭锁心理,让学生乐观的、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生活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本来比较活泼的,突然之间变得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往,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形成闭锁心理。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加强,社会也接触的越来越多,想自己去尝试新的生活,不想再依赖父母,但是他们的认识和经验还是不够成熟,根本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但又想摆脱,形成矛盾心理,从而形成闭锁心理;另一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能够真正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所有的美与丑,非常害怕将自己的丑态暴露在其他同学面前,就这样将自己封闭起来,形成闭锁心理。针对学生的闭锁心理,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思想变化,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和交流,帮助他们从封闭的世界走出来,积极向上的投入到有意义的生活中来,并打开心扉与人交往,积累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从而打破闭锁心理。
四、帮助克服八年级学生的嫉妒心理
为了有效开展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八年级学生克服嫉妒别人的心理,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充实自己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往往看到别人比自己长得漂亮,别人学习比自己好,别人家庭条件比自己优越,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对他们产生憎恨的情绪,甚至在背后诋毁诽谤别人,还会去攻击对方。针对学生的嫉妒心理,教师首先要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问清楚产生嫉妒的原因,引导学生去克服这种妒忌心理,告诉他们产生嫉妒心理不但会伤害别人,还会伤害自己,让自己的形成扭曲的心理,引导并帮助让他们克服嫉妒别人的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嫉妒别人的心理转移到积极主动去学习,从而缩小与别人的差距,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心理;第二,引导学生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要看到长远利益,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对个人得失和眼前利益不斤斤计较,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
五、激发八年级学生的进取激情
为了有效开展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本身具有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的特点,主要他们接触到现实的社会,他们的理想瞬间就会遭到破坏,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而学生的自卑心理、厌学情绪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如果我们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要看到不同的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例如,在班上,谈到成绩时,让他们以刘某为榜样;谈到某方面技能时,称赞李某做得特别好;谈到唱歌时,表扬张某特棒……我们要改变以前只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让孩子们都能有引以为傲的闪光点,不会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这样容易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舞,从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燃起孩子奋斗的激情。
总之,我们老师要具有极强的责任心、爱心、耐心,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同时多从网络、书报中学习他人的好的方法,真正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用芬.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9).
[2]王天祥.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10).
党性教育有效性刍议论文 篇7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综合当前我国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存在以下问题: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深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经济、科技有很大程度的发展, 这使得我国通过国际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此种情况下, 外国各种思想文化涌入中国, 在中国发展和传播。因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使得我国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 而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扭曲, 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发展。导致此种情况发展, 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深化有很大关系。因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大学生的教育一定要具有, 深化大学生思想的作用。但目前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不强
在我国对外开放与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 大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 价值取向很容易发生变化。为了避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避免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不强, 未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 使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而发生价值取向偏差, 表现出以追求个人理想为重, 责任意识比较淡薄;追求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意识削弱等。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拓展的重要性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中各种不良思想影响的情况下, 有效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当前这个新形势下, 只有有效的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作用, 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引导学生, 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抵抗社会不良思想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为成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而努力。可以说, 在新形势下,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属性之体现。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使命,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拓展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 使之可以根据使命要求, 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教育, 促使大学生道德修养高尚、心理健康, 抵抗各种不良思想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综合以上论述, 可以充分说明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拓展是非常必要的。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拓展的手段
以上分析的内容充分的说明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拓展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 如何有效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呢?
(一) 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 可以从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角度出发,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的规划和调整, 使其教育性、引导性得以提高, 对学生予以有效的教学, 促使学生的素质、品德、修养得以提升。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首先, 加强领导, 健全组织。加强校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 要求校领导对学校各个方面予以优化和调整, 促使校环境得到改善。其次, 加强师德建设, 优化政治业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职业道德规范。, 要求广大教师遵守道德规范。与此同时, 对政治教育工作考核i机制、政治教育=活动等方面予以优化, 使其应用性得以提升, 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落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在当前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仅仅将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 而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通过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来科学的合理的教育和引导学生, 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不良思想和不良风气的危害, 摒弃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 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为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而努力。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让学生的修养、品德、素质得以提升。此种情况下, 笔者建议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等措施来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教育意义增强, 更加有效的教育和培养学生, 促使学生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拓展[J].合肥工业大学, 2010.
[2]王秉琦, 王成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5) .
[3]陈俊良.注重人文关怀培养人文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再思考[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
[4]盛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解决途径[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
党性教育有效性刍议论文 篇8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定义,学者们的表述各有不同。龙汉武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按照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水平,培养丰富情感,磨砺意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大学生优良思想政治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育人职能。杨双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涵义应有广义和狭义上的解释,他指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就是按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结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比,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以及这一结果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实际利益和给社会带来的实际好处,它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张耀灿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古人伏教授的阐述最为具体,也最有代表性,他在《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一书中认为,所谓德育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德育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其中既包括实际取得的效果,又包含德育的投入与实际收效的相应比例,即投入与产出之比。简言之,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指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其最终落脚点在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
综合借鉴学者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同表述,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落实的。本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简言之,就是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接受的程度和外化行为的水平。
二、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缺乏实效性,已经成为长期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只有分析其有效性缺失的原因,才能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具体来看,导致实效性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灌输”理论是列宁在20 世纪20 年代提出来的,它的核心思想是:一种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灌输。在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方式上更强调系统的教育、理论的传输,注意道德知识的传授;在道德教育中,概念、知识、理论讲得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体验品味,然后外化为外在的行为,以为这样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常常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而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学生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的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更为严重的是,过分强调这种教育方式,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教条,学生缺乏参与性、实践性,这样可能培养出顺从听话的“乖孩子”,但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他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遇到问题往往无所适从。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细致的育人过程,所谓“百年树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一定与德育信息的输入成正比,因此,不可急功近利,企图通过几次报告或几次课堂教学,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到高校中的“两课”教育,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过时,“两课”作为公共课,老师在台上对学生进行灌输,而学生则无精打采,考试前几天死记硬背一些内容,出现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过后忘笔记的现象,“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基本上流于形式。正面的、显性的灌输教育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在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最后,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向学生灌输的几乎都是“正面”的东西,讲大道理,唱高调,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相反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讲不清时就尽量回避,即使偶尔涉及某些“阴暗面”的东西,也不能从理性思维的高度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这样,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导学生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立德,但学生耳闻目睹的现实,却使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因此。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了巨大的反差,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产生了怀疑,进而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推行。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总的说来,切实强化知行合一,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首先,旗帜鲜明地弘扬“知”,用正确的“知”来武装、指导大学生的“行”。“知”就是要让学生必须知晓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思想。“知”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理想信念、世界观的问题,其次是思想道德、行为规范问题。“知”,既要体现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要符合大学生思想认识形成和发展规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但从根本上来讲,“知”必须有效、管用。邓小平同志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转化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为祖国为人民奋发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
具体而言,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诸如“四个如何认识”这样的重大问题和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对迷惑大学生思想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讲清事实和道理,给他们释疑解惑。并引导他们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接触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明辨是非,直面人生。在抓好课堂教育的同时,必须紧扣时代主题,把马列主义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与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融为一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
其次,丰富“行”的形式与内涵,在“行”中促进“知”的升华。“行”就是行动,更多指向的是社会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单纯靠课堂教育的框框,努力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社会实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的范畴,占据应有的比重,并置于社会大环境之中,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涵,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向基层,了解国情、了解民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抵抗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免疫力,让他们在帮助地方、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与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提高思想素质,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增长自身才干,增强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入口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亲和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自身能力、水平、素质的高低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基础。为此,必须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入口关”,提高其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主要包括知识和道德两个主要方面。而知识和道德两个方面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21 世纪被称为知识世纪,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具有深刻知识内涵和文化气质的道德,一个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科学视野的教师是不可能有道德的影响力的,仅仅依靠说教的道德教育必定是苍白的。同时,仅有广博的知识、宽广的科学视野的教师,而缺乏深厚的道德底蕴的教师必定是缺乏道德感召力及亲和力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追踪当代科学与学术的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储备,并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兼具真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刍议 篇9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 学生不掌握学习方法, 今后难以成功立足社会。因此, 教师传授的不应该只是知识, 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 然后根据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 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 体会数学思考和创造的过程, 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创设情境要恰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新知识的理想阶梯, 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的教师每节课都冥思苦想, 创设生活情境, 与课堂知识相关的都找出来, 似乎脱离了情境设置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了。曾记得一位教师在讲授《指数函数》一节课时, 分别创设了如下情境:“田忌赛马的故事”、“希腊神话中善跑英雄的故事”, 教师讲得口若悬河, 学生也听得十分认真专注, 可是等老师进入正题时, 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 而此时学生一时还不能从故事的情节中缓过劲来。事实上, 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 情境也不是越多越长就越好。不必要的情境创设未免显得牵强, 且有画蛇添足之嫌。本节课中教师若使用教材中的“细胞分裂”和“放射性物质”两个例子, 既简单易懂, 又非常说明问题。数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 立足于数学内部矛盾, 采用开门见山、类比、猜想等方法, 不仅干净利落, 而且事半功倍。过分追求情境设置难免会掩盖数学的本质特点, 削弱数学本身特有的魅力。
2. 教学方法要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 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 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 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 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 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 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要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 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呈螺旋、递进结构, 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 确保自己的教学能够从已知到未知, 让未知的学习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 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面学习提供固着点, 这样就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 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3. 讨论探究要合理。
新课程改革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即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这里的自主学习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可是, 现在许多教师所犯的一个共性毛病就是, 不管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 认为“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就是分组讨论。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的教学中, 一位教师在刚上课不久, 便将学生分成小组, 进行讨论, 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 讨论得异常热烈, 课堂俨然成了一个市场, 乱哄哄一片, 教师虽在不断地走动, 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二十分钟后, 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面积公式。课堂气氛看起来异常活跃,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似乎很好。但这样的一节课, 重点应放在公式的应用上, 公式的得出教师用直观的演示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 完全没有必要用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 而对重点内容却一带而过, 草草收场, 这样做未免有些喧宾夺主, 过于形式化。虽然新课标中强调要重视直接经验, 但是在实际数学教学中,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许多内容和知识是无法亲自体验的。我们不应该因为强调了直接经验就不顾实际, 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实际上很多间接经验是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让他们慢慢地去感悟, 一味追求形式上的东西, 有时适得其反。
4. 媒体使用要恰到好处。
新课程强调现代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 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 变抽象为具体, 化静态为动态, 变虚幻成真实, 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 又能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有了直观上的感受, 易于接受和理解。因此, 很多教师的公开课中普遍存在“课件代替板书”、“电脑代替人脑”, 片面追求形式化的课堂教学, 甚至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教师辅助课件”。教师不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而是依序播放课件, 希望学生按照课件的预设进行学习活动, 回答问题, 最终引导学生得出预想的结果。曾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时, 制作了若干幻灯片, 课堂上像放电影一样按顺序一张张地放出来, 将大屏幕变成了黑板。学生“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地盯着大屏幕, 丝毫不敢放松, 更别说有思考的时间了。殊不知, 有些东西, 教师边说边写形成板书比直接出示文字课件的效果要好得多, 至少学生有思考和记忆的时间。师生交往中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师自身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电脑是无能为力的。要明确: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许多知识是要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 这是电脑无法解决的。
5. 教学评价要得法。
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刍议 篇10
“……就在这时, 一位大哥哥一个人一把伞便上前不好意思地问道:‘大哥哥, 我能搭一下你的伞吗?’”
“周围都是群山环绕, 树木林立。我的心情更是像太阳一样, 光彩照人。”
以上所列举的句子, 皆出自笔者班上最近一次学生课堂习作。显而易见, 它们分别存在用词不当、句子成分缺失、比喻修辞使用不当等语病。
由此, 很自然产生这样的疑问:关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师究竟作用几何?作文教学收效几何?真的如一些人所说“功夫在课外”, 甚至说“天赋更重要”?
不可否认, 参照《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要求, 现阶段确实存在作文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因此怀疑甚至否定的声音不绝于耳。作为语文传统教学重要内容之一, 作文课再次遇到了危机。在认真学习《标准》、坚定认同这项教学内容重要意义的前提下, 笔者认为, 有必要对教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作积极反思。
一、“有效性”缺失探因
第一, 从课程性质的层面来看, 教育者对语文学科“工具性”功能的轻视, 应该是造成一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的外部原因之一。
《标准》具体实践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在中文专业10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 笔者初步可以得到以下判断: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常常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矫枉过正;两者并重发展, 或者说“中庸”, 鲜能做到。
在二期课改之前, 主要体现为对语文教学“重读写, 轻听说”弊端的抨击。在2003年出版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著作里, 我们仍能看到语文教学“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的评价。长期以来, 人们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视普遍高于“人文性”。以作文教学为例:“只关注对字、词、句、篇以及与写作知识有关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而忽视与写作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有关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等多种心理能力的训练;只通过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方法让学生记住更多的词汇、句型其应用环境, 而忽视情感态度、思维品质等个体的内在因素;只关注书面作文, 而忽视口头作文;只关注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 而忽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 (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110—113页)
二期课改之后, 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情况大有改观, 具体表现在学生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思维活跃、反应敏捷, 尤其在以语言教学为重的本校,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强, 善于展现自我。这与他们在小学阶段所接受到的“说”的训练一定大有关系。然而, 这一阶段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却有一届不如一届的趋势。例如, 在本文开头所列举的这些病句, 都出自初一年级学生之手。他们之所以会犯这样的语病, 其实是缘于语文知识系统中语法、词汇、修辞等目标能力的缺失:
“……走到中国馆的下面, 更是觉得它盛气凌人。”该句中, “盛气凌人”一词意为“以威严傲慢的气势压人”, 多用于贬义, 学生犯了“用词不当”的错误。
“……就在这时, 一位大哥哥一个人一把伞便上前不好意思地问道:‘大哥哥, 我能搭一下你的伞吗?’”该句是典型的句子成分缺失, “不好意思地问”的主语应该是被作者省略了的“我”, 而不是“一位大哥哥”。
“周围都是群山环绕, 树木林立。我的心情更是像太阳一样, 光彩照人。”该句的问题是比喻修辞使用不当。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有相似之处这个比喻才能成立, 而无论是“心情”还是“太阳”, 用“光彩照人”来形容都不合适。
语文知识的缺失, 或许是缘于小学课标提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课标中“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等于不追求知识系统, 也不等于不追求相对的系统完整。反倒是这些初中学生所犯下的“小学生语病”让我们认识到——在实践“课改”时, 是否存在“矫枉过正”之嫌?连最基本的“文从字顺”都做不到, 谈何“立意”“情感”或“创新”?
第二, 从教材层面来看, 是因为写作教学长期依附于阅读教学。
从当前教材实际来看, 阅读教学尚有具体的篇目可循, 但写作教学没有教材。虽然课标对写作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具体规定, 但因为缺少专门的教材, 写作教学不可能如阅读教学那样系统、规范——没有教学进度, 没有阶段目标, 甚至没有专门的“作文课”, 唯一有章可循的是“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 字数不少于0.7万字, 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的训练量。
于是, 为了既能达到这个训练量, 又能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现各校采取的办法是:每学期抽出五至六堂语文课作为作文课, 再加上测验考试作文以凑足一学期7次作文。每次作文的命题也相当随意, 常是逢到作文课之前, 暂集全组之智慧进行“头脑风暴”, 且命题一般与单元主题有关, 如学习“亲近自然”单元时出的作文题是“走进自然”, 有时作文训练甚至沦为课文讲读之后的作业之一。至于“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中心明确, 语言通顺”“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或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等要求的达成, 就只能借助于阅读教学了。
虽然说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密切相关” (叶圣陶、朱自清:《国文教学》开明书店1945年出版) , 但“理解”与“创作”毕竟属于不同范畴, “纸上得来”的终是浅显, 技能掌握得如何, 实践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第三, 从教学层面来看, 因为作文课的“稀缺”, 也因为作文教学没有专门统一的教材而导致的系统性缺乏, 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指点便只能倚靠为数不多的作文讲评课。
但是, 对于作文点评的有效性, 笔者一直心存怀疑:一方面, 因为讲评课的时间相隔较长, 难以强化学生记忆;另一方面, 因为讲评课多在作文完成之后, 没有实践的刺激让学生把“学得”的知识化为“习得”, 掌握难以牢固。
二、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所述写作教学中对“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矫枉过正, 写作教学没有系统统一的教材, 教学手段单一方式随意等影响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原因,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 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第一, 针对当前我班、或者我校学生的实际应用中文水平, 应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存在放在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位。关于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存在的重要性, 倪文锦教授有过这样一番论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 学习其他学科, 语言只是一种媒介, 只有语文学科的学习才需要研究与探讨语言本身, 即不仅要理解它表达了什么, 还要研究它是怎样表达的, 以及为什么这样表达。由此不难看出, 从学科特点而言, 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文化传承工具的语文, 对它的掌握并臻于熟练始终不能脱离语言的工具性, 重视语言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换句话说, 脱离或忽略语言工具性特点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倪文锦:《正确认识和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 《中学语文》2008年第4期)
而具体到写作教学, 就是注重语文知识目标的达成。语文知识主要包括语言基础知识、语文方法知识和文化常识。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汉语拼音知识、文学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 (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第15—16页)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对一种语言首先要做到正确熟练地使用, 才能进一步运用它来表情达意, 把它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事实上, 构建学生的语法系统, 对阅读教学同样有帮助, 尤其体现在文言文阅读上。
第二, 仍然要强调阅读。“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密切相关。”在对一篇优秀文章的赏析过程中, 其文章结构、修辞手法、文体特征等方面的过人之处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导他们认识到怎么写是“好”的。
当然, “功夫在课外”这句话也没错, 要想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教材选入的每学期十几篇现代文只能作为“范例”, 情感的体验、能力的迁移要依靠课外广阔的书海。作为语文教师, 除了要利用教材让学生掌握知识, 更要引领学生广泛阅读, 摘录读到的好词好句, “模仿”也可以是“创新”的起始, 以此来强化“习得”, 培养能力。
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 从作文教学实际出发, 我们也认识到阅读教学过程相比前者具有较长时期性的特点。可以说, 这是伴随其终身的一个过程。
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 要让学生喜欢上写作, 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对写作教学有系统的规划和目标, “学生”是其重要的依据之一。
关于命题, “作者从以学生为本位出发, 定位应结合学生心理、爱好等特点来定”“题意所含必学生心所能思”, 若要看到学生的“灵光乍现”, 首先肯定得让他们“有话可说”。
关于习作, “要从学生个性出发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结合学生之认识能力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叶圣陶、王伯祥:《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新潮》1919年第1期) 。“作文训练要多样化……演讲、记录、写生、实录、日记、翻译、改订、笔记……” (王森然:《中国国文教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 以本人所带的两个教学班为例,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每两周即会布置学生做一次随笔作业。中学生的“随笔”并非文体的一种, 而是不限题目和文体, 任学生自由发挥一篇四五百字的文章。或许是因为少了“束缚”, 他们的思想和文采常令我“眼前一亮”, 老师的表扬也更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这样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关于批改, “批改固非教者自己作文, 乃修改学生所作之意义及字句也”, 批改时, 应“既重视学生精究之心, 亦不失教导辅导之旨” (叶圣陶、王伯祥:《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新潮》1919年第1期) 。对学生的劳动成果做到尊重与鼓励, “少一些批评, 给一个好分”亦是个让学生爱上写作的好办法。
前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得来的经验, 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的;我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鉴, 反复推敲, 得其精髓。
三、小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 改变作文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笔者相信, 若能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为己任, 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深入思考, 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定能引领学生共同进步——让后进生能流利地进行书面表达, 让优生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 作出更多优秀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区培民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3]倪文锦.正确认识和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J].中学语文, 2008 (4) :3—6.
党性教育有效性刍议论文 篇1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精神追求和人文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教育偏好和教育形式的影响,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出现重技能轻素养的情况,也就是学生的技术过硬,但是政治思想和人文素质却没有得到提高。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或高考的落榜生,导致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印象停留在“小混混”的层面上。[1]同时,学生自身也缺乏正确和深刻的思想道德意识,缺乏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人文素养,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不思进取。所以,总的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和人文素养需要进行重点建设。
2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疏于对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而是着重于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因此没有开设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法律法规课程,使得原本就缺乏法律意识的学生更加忽视法律法规的存在,导致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随心所欲,不受束缚。[2]再加上部分中等职业学生自甘堕落、自卑、自闭的性格特点,在处理一些矛盾冲突的时候感情用事,过于冲动,不考虑后果,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发生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在教学中忽视了法律法规的教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忽视了人文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进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始终渗透德育
虽然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方向是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在教学中也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全局观念,不应该一味地强调学生的技能技术的建设,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的教育,让学生“畸形”发展。学生归根到底是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德育,在培养技术之前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比如学习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所处的位置,明确社会的需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在教学中融入心理辅导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没有信心和勇气学习,进而导致这部分学生产生自闭和自我堕落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生的心理辅导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辅导是解开学生的心结,重树学生信心的有效手段。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更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尽管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两者之间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是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的养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而促使学生树立信心,增强信念,在不断的挫折中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以高素质、高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服务社会。
3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培养正确的法律观念是学生迷失自我的根本原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法制教学是重要的一环,必须用固有的法律体系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进而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学生知荣辱、晓善恶,从而用正确的法律法规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
参考文献:
[1]张铁汉论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51—53.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刍议 篇12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标准
20世纪90年代,继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后,一轮ISO 9000认证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十几年过去了,随着ISO 9000和ISO 9001标准的换版,按照ISO 9000族标准建立、实施质量体系认证并获得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组织以及认证单位,都不约而同地关注着同一个问题,即如何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抑或说如何通过体系有效性建设使质量创造价值?
文件的有效性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基础
管理体系是“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GB/T 19000-2008标准3.2.1)[1]。组织的管理体系可能是由多种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等)有机组成的一个大系统,质量管理体系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文件化的管理体系,这是GB/T 19001-2008标准4.2.1条款的明确要求[2]。文件的形成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应是一种增值的活动。如何使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最大程度地适应组织运作的实际状况(即文件的适宜性),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基础。
1 先给体系来个“全身体检”
初期的质量体系认证审核过程,并无第一阶段审核与第二阶段审核之分。但在CNAS-CC01:2007《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idt GB/T 27021-2007)第9.2.3、9.4.1.3条明确规定了“管理体系的初次认证审核应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即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审核”以及“当管理体系、获证组织或管理体系的运作环境(如法律的变更)有重大变更时,再认证审核活动可能需要有第一阶段审核”,这是国家为保证认证审核质量能够进一步提高,进而提高论证工作信誉度和证书含金量的重要措施[3]。在审核目的上,两个阶段也是有区别的。就第一阶段审核而言,其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审核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文件。尽管这种文审的侧重点不在文件的适宜性而更多地表现为对文件与ISO 9001标准符合性方面的审查,但为了实现认证机构与受审核方双赢的局面,受审核方理应在使文件满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更多地在适宜性方面下功夫。只有文件化的管理体系符合组织运作的实际状况和惯例,才能避免出现文件规定与实际运行“两张皮”的现象,达到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目的。
像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初期开展环境初始评审一样,对业已客观存在的质量管理现状包括文件和产品实现过程的现状,对照ISO 9001标准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初始评审是极其必要的。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初始状态评审工作的目的,一是要充分识别和确定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中的应用,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以及所需的准则和方法,以确保这些过程的运行和控制有效;二是要识别和获取适用于组织产品类别的有关质量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三是总结原有质量管理方面成功的经验及存在问题,为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2“喜新而不厌旧”
在质量管理体系初始状态的评审及随后对体系的策划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行业以及产品实现过程独有的特点,保留以往行之有效的与标准并行不悖的做法,而不必一切均推倒重来,从而既可满足标准的要求,又能提高文件的可操作性,同时组织减少员工对贯标的陌生感和抵触情绪,降低因需推行新的做法而产生的培训成本,实在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3 文件编写“艺术化”
文件编写尽量采用流程图的方式,表格尽可能简化或合并。还可以在ISO 9000标准的基础上,定义一些由于惯例而形成的行业内约定俗成的术语,以增强文件的可理解性,便于文件顺利推行,而不是满足于故弄玄虚地多用一些标准中的原话,徒然增加员工对文件理解的难度,这对提高全员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自觉性无疑是颇有助益的。因为编写质量体系文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认证的需要,更是为了通过文件的有效实施,体系的持续改进,逐步提高产品质量,达至顾客满意,同时取得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实施的有效性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关键
文件的符合性与适宜性确定后,确保实施即体系运行过程的有效性便显得愈加重要。
为了提高文件化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组织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评审”勿轻视
GB/T 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评审”的定义为:“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3.8.7)。可见评审不同于评价,评审往往是针对被评对象“三性”即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而开展的较复杂的系统的活动。而评价通常只须简单地就被评对象的符合性与合理性做出判断或检查。
在GB/T 19001-2008标准中,有关评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1)对文件的评审(4.2.3);(2)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5.6);(3)对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7.2);(4)对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评审(7.3.2);(5)对设计和开发的评审(7.3.4);(6)对设计更改的适当的评审(7.3.7);(7)对须确认的过程的评审(7.5.2a);(8)对不合格(含顾客抱怨)的评审(8.5.2a);(9)对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有效性的评审(8.5.2f和8.5.3e)。
为了达到评审目的,往往须采用会议的形式,“头脑风暴”的方法。
2“监测”须强化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不仅包括产品实现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同时要包括管理职责、资源提供和改进过程的监视和测量,这样才能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确保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这种监测,可以通过生产部门自我检查以及上级主管(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来完成。能否达到监测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查的内容具有针对性,是否与产品有关要求的特性紧密结合。
为了确保顾客能够提到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须对产品开展监视和测量活动,以“验证产品要求(接收准则)已得到满足”。监视和测量的方法,就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而言,除顾客满意信息、内部和外部审核结果以及管理评审外,主要有检查、验证、施工图抽查以及对上级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文件审查意见的收集、分析和利用,等等。
3“改进”非形式
持续改进过程包括不合格品的处置、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实施切不可流于形式。在这方面,明确持续改进的目的非常关键。持续改进,不仅仅是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顾客的要求,更是组织本身发展的要求。
持续改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通过内部和外部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改进机会外,笔者认为另一个捕捉改进机会的有效途径,便是顾客满意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标准8.2.1条款的题目是“顾客满意”,这是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的目的之一。为了达到顾客满意,必须更多地关注“顾客不满意”的信息。许多组织通过发送顾客意见调查表的形式,收集顾客不满意的信息,实际成交甚微。这可能与国人重面子、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性情有关。但若把“意见”改为“建议”,相信结果定会大为改观。若组织的确在产品或服务质量方面有不足(顾客不满意或口是心非),多数业主不会以“批评”的方式来表达真实的感受,恐怕也极少有业主(顾客)会拒绝向组织提出中肯的“建议”。
改进要重实效。不能图形式,更不能为了满足标准“条款”的要求,出于应付认证审核的心态去“准备”一些改进的“证据”。
4“文控”很重要
文件控制是GB/T 19001-2008标准中6处须“形成文件的程序”之一,也是之首。文件控制(标准、规范、外来文件、法律法规,合同以及记录等等)的有效性也是确保管理体系实施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在较大项目的工程建设项目中,尤其在涉外大型项目中,对文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立文控专门人员是此类项目进行过程中常用的做法。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为产品实现过程提供证据,满足可追溯性的要求,更是从整体上确保工程设计和建设质量的要求。
为了确保文件中引用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有效控制,一般应做到:
(1)识别:如标明收文日期、编号、文件来源、适用的范围等;
(2)控制分发:如确定分发范围、发放、收回登记等;
(3)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或规范、规程等以及外购计算机软件的适用版本进行有效控制。
审核的有效性是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保障
关于审核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内审与外审两个方面。更宽泛地讲,还可能包括组织对供方实施的第二方审核活动。
1 内审要“内行”
为了提高内审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切实提高内审员的素质;(2)做好内审方案的编制工作,明确一段时期内的审核不同的侧重点;(3)一定要产品全覆盖、过程(资源、管理、改进)全覆盖;(4)关注纠正措施的有效性。GB/T 19001-2008标准8.2.2和8.5.2条款中,在2000版基础上分别做了一处增补。负责受审核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必要的纠正,立足当前,立竿见影;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强调长远,举一反三,有效消除了不合格(不符合)发生的原因,再也不会重复发生。
2 外审甭“外气”
认证与咨询一条龙是国家认监委明确禁止的,但咨询与认证过程中的服务究竟有何不同,如何通过认证审核过程中履行对组织的服务义务,从而实现增值审核,是组织和论证单位近年来颇为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此方面,许多业内专家已经做了不少论述。
在SNAS-CC01-2007《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3.3对“管理体系咨询”的定义为:参与设计、实施或保持管理体系。其中有两个示例:(1)筹划或编制手册或程序;(2)对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供具体的建议、指导或解决方案。而其后“注”的内容为:“如果与管理体系和审核有关的培训课程仅限于提供可在公共场合自由获取的通用信息,那么组织培训并作为培训者参与培训不被视为咨询,即培训者不宜针对特定的公司提出。”
由此可以看出,只要审核员的培训内容是在公共场合能够自由获取,且未针对特定的受审核方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这种服务就可不被视为咨询。
结论
提高管理体系有效性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顾客满意,与组织总的质量方针一致。为了提高管理体系有效性,必须在全面贯彻“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前提下,通过适宜的文件化体系及其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定期审核机制下有效的实施,加上QC活动、管理创新以及与其他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方可提高组织的综合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
[2]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党性教育有效性刍议论文】推荐阅读:
党性自我教育机制论文09-23
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刍议论文08-24
党性教育10-05
党校党性教育05-09
怎样有效开展家庭教育论文06-19
党性教育观摩纪实08-31
德育中有效的批评教育论文08-06
学习党性党风党纪教育06-20
党性教育培训心得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