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教育刍议

2024-08-25

中国乡镇教育刍议(精选7篇)

中国乡镇教育刍议 篇1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国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

(一)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组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传统文化则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它不仅能够促进硬实力的发展, 而且在国际交往和国家安全的保障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国家之间冲突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传统文化。在这片肥沃的国土上, 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根基和精神家园, 是维系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它哺育了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塑造了他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坚强不屈, 奋发向上的品格, 成为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的时代, 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成为增强中国综合国力, 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 大学生是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文化软实力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组成, 外部因素包括国家的创造力、思想影响力、观念文化的亲和力以及文化产品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 内部因素包括民族团结精神、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1。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一个中国人, 都有责任担当起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尤其是大学生, 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然而目前, 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很大问题。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以汉语为例,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对于我们的母语—汉语, 在国内远没有英语的地位重要。现在不论参加什么考试, 应聘什么职位, 英语都是必须要过的一关, 但是汉语呢?很多大学生写文章抓耳挠腮, 不知如何下笔, 就是勉强写出的文章也是语句不通, 错字连篇。其次, 从小接触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现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 所知甚少, 一些流传千年的风俗习惯, 文化传统正在逐渐消失。再次, 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典籍是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检验, 留下的精品, 其中保存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但很少有大学生认真地去读, 去背。长此以往, 势必会造成文化的断层。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在进行口头或者书面表达时, 往往是淡入白开水的大白话, 感受不到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最后,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庞杂, 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需要我们认真进行整理研究, 给它注入现代气息。

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 对传统文化的搜集整理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精神进行挖掘和整理。有时候, 大学生并不是不尊重祖先留给他们的宝贵财富, 而是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太丰富了, 不知道从何入手。所以高校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人力和知识资源, 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

(二) 在大学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

当前的大学教育, 法律、经济、计算机等一些实用的社会急需的学科备受青睐, 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却是门前冷落、少人问津。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必须把它作为一门基础的必修课列入学校课程体系, 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来学习, 从而带有强制性的为大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 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

对于大学的各门课程, 尤其是文科, 教师要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注重蕴含其中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比如, 大学语文课, 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文学作品后丰富的文化资源:民风民俗、人文精神、语言文字、审美意趣等等。再比如自然科学课程, 教师可以在史的这部分给学生讲授我们的祖先在这个领域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增加他们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其他课程亦是如此, 只是在比例上可以适度调整, 力争把中华文化的精髓贯穿课程的始终。

(四)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于潜默移化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比如, 在校园里播放一些优秀的中国古曲, 张贴古代先贤的诗歌语录, 组织各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古文阅读比赛, 邀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做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举办各种民俗活动等等。总之, 要让学生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 于无形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内容。现代, 西方文化伴随着西方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正在逐步地吞噬我们的传统文化, 所以, 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大学生要承担起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以增强我们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提高民族凝聚力, 淳化社会风气,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并最终增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让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黄艳婷, 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鄂州大学学报[J], 2012 (6) .

[2]冯友兰.论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 1987.

[3]何静, 何怀仁.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

[4]沈晴.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J].教育探索.2008 (2) .

乡镇初中政治教学刍议 篇2

关键词  乡镇  初中政治  教学

我国目前比较重视对基础教育的培养,在国内的教学过程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倾向于对初中学生的教学,乡镇中的初中学生教学是重中之重,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乡镇初中的教学质量与城市初中的教学质量差距正在越拉越大,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乡镇政治教学的复杂环境了解越来越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使我们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观念、教师业务培训,发挥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力量。

一、乡镇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乡镇教师自身素质较差,不能达到乡镇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乡镇教师义务支教没有特定的对象和教育人群,知识级别为师范类的大学生,大学生基本素质现阶段比较薄弱,大学4年所学习的知识并不全面,大多数学生也没有很好的学习,在大学阶段没有做好准备,所以造成了在后期乡镇教学中的教学障碍,乡镇教学中的教师素质较差不能相对应的解决学生基本需要已经成了普遍事实,因为开始时就没有解决好人才的输送问题,实行的考核制度比较宽松所以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产生。

(二)教学观念陈旧,评价手段单一

乡镇教学观念一直以来以初中向着高考的目标前进做准备,因为资源差,没有相关的辅导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有没有优秀的教师来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政治课程知识,学生与老师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无法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管理中存在问题,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合理解决,老师不能与学生很好饿沟通交流,形成了交流饿困难,评价政治课程的方式过于单一,单一停留在政治知识只是形式教学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和老师整体素质达不到要求所以对政治学习的层次性做了限制,政治课程其实是哲学的引导,政治课程的学习对未来学生做人做事的指引比较重要,所以欠缺的师生互动和学生评价制度一定要慢慢的健全。

(三)对政治学科不重视,教学环境较差

首先,我们应该去深入了解下乡镇教学中同学和老师对教学课程中政治课程的认识,乡镇教学中由于社会经验少,认知程度较差,并不认为政治课程是重要的一门课,大多同学认为文化课最重要,而且老师在选聘中也是以文化课的优秀作为选聘标准的,因为这样也就加强了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的重视而忽略了对政治课的理解和认识,在心中首先就没有端正学习政治课程的态度,对政治课学习的重视程度也就相应的下降了;其次在乡镇学校学习政治知识,很少会有比较不错的环境,因为乡镇对政治课程的理解始终是觉得他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和形式主义,并没有意识到它与哲学和人生的关系。

二、做好乡镇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备课,认真研究教材,以教材提供的理论素材为主线,灵活运用理论材料联系实际进行授课,并精心设计问题(所提问题应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让课堂充满激情,把握好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尽量用准确的措词、幽默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表情,这样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使其对政治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原则,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积极主动的求知者。教师不仅要真诚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此外,还要营造民主、互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现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全力探究政治知识、学习政治知识,使其把所学的政治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三)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敢于尝试

思想政治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时代性强。因此,政治教学必须紧扣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脉搏,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求新的需要。政治课堂教学,不能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认识社会的本领。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提高政治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

三、总结

总而言之,政治教学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构成内容,正是因为这样,乡镇初中政治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探索出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措施,这样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仕政.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J].考试周刊,2009,(35)

中国乡镇教育刍议 篇3

一、我国技术学校对于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出现教育错位现象。许多的国家都提出了要较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操作执行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一些技术学校,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改变学校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文化素质的提升,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可以适当的开设一些文化课程,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由此不难看出,学校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存在着一定的错位现象。

2.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不当。在一些调查中显示,一部分学生认为采用高素质的教师进行授课时,提高文化素质最好的途径,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全面综合的文化课程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一定的社会实践才是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在调查中,超过八成的学生都反映学校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渠道。

3.学生对于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高。上述内容中提到,技术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文化课的兴趣也并不浓厚。调查显示,技术学校的学生基本都认为文化课具有一定的作用,都持有非常肯定的态度,但同时,大部分的学生也认为文化课虽然作用很大,但是课程内容却非常的乏味和枯燥,无法提起自身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况下,学校虽然开设了许多的文化课程,但是学生却不愿意主动去学,这样就会导致文化素质的培养流于形式,实际上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4.文化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技术学校虽然开设了一系列历史、哲学等文化课程,但是大部分的学生依然没有有效的掌握这些文化知识。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并不能完全了解四大名著,还有许多的学生无法掌握大量的古诗词,对艺术能够有一定了解的学生更是数量稀少。大部分的学生甚至认为进行文化素质的培养对自身今后的成功并不会有太大的没用,仅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有作用。由此不难看出,传统旧式的文化素质教育方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5.原因分析。目前,我国不断地推进教育改革,许多的技术学校也开始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文化素质培养工作中,体系的建设十分不完善,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没有进行非常科学合理的探究,使教学安排显得非常随意,并且技术学校对于培养人才的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差以及片面性,大部分技术学校依旧将专业技能教育当作核心,只是把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简单的穿插在技能教育中,文化素质课无法展现其自身的独立性,大部分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这样无法加强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视,使之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境地。

技术学校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时,大部分教师都无法从学生今后的就业问题等方面来考虑问题,更没有认真的观察每一位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因此也无法结合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来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只是根据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忽略了教学的实践性。

教学资源的不足也严重影响着技术学校进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工作。技术学校的教师一般都是拥有很强专业知识的人才,对于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是非常大的,因此,很难有时间去进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同时,技术学校的教师素质也十分的缺乏,因此,文化素质培养的任务始终无法彻底落实。

二、中国革命史与技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结合

1.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文化不仅能够渗透在许多的著作中,还会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是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脊梁。上个世纪中,中国处在灾难的水深火热中,救亡图存,不断地在灾难中寻求一线振兴中华的生机。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保持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典型代表,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终将中华民族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于时代的需求将批判与继承有机结合,推动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和延续。

因此,在技术学校的实践文化素质教育中,要始终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这些积极的正面的优良传统传达给技术学校的学生,让他们在日常的文化教育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2.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出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将中华民族的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爱国主义精神也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在封建社会,爱国主义受到阶级的制约,而在上个世纪,爱国主义则是带有浓厚的反帝国主义的性质。如今,爱国主义是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构建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因素。而实事求是的精神,则是要求一切事物都需要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不断的从实际出发,寻找事物发展规律,在这种精神的不断影响下,中华民族精神才不断的进步与发展。

将爱国主义与实事求是精神融入到技术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中,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够锻炼学生从实际出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学会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杜绝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3.重视和谐的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以和为贵”,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十分注重和谐的作用。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大部分人都会主动遵循这一优良传统,宽厚待人。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仁义思想也是十分推崇,因此十分注重“为人民服务”等一系列为广大人民群众考虑的标准原则。

案例:技术学校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时,可以采用一些能够提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比如想要让学生了解毛泽东主席的一生,让同学通过毛主席的一生来认识到上个世纪中国的现状和中国在灾难下谋求生存的艰苦状况,就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开国大典》,这是由李萧导演创作的史记大片,电影非常的振奋人心,对于观众的感染力也是十分强大的,电影中将开国大典的细节刻画的非常到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文化组织要求会逐渐提高,技术学校的学生虽然文化知识基础较弱,但技术学校也不应忽略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多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性格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是如今技校对于深化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技校学生能够满足现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需求,技校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能一味的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是要将技能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以便适应社会的需求。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刍议 篇4

阵, 同一笔账务随意记账, 随意使用科目调整收入级次和类型等, 十分混乱。

其四, 基础建设相当滞后。首先, 机制制度建设相当滞后, 主要表现在:“乡财县管乡用”仍游刃有余, 基本上是由原来基础性管理和基数调控在推进“乡财县管”改革, 处于原始起步状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流于形式;部分地方机构合并混乱未理顺而导致管理难规范。其次, 财务管理基础相当薄弱。由于乡镇财政实行定编减员, 部运行。

第二, 推进改革, 优化管理。大力推进“乡财县管乡用”大改革。推行以县乡利益分配不变、预算分配权、财力所有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独立核算主体、债权债务关系“六个不变”的原则, 全力推进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方式的改革, 以把乡镇财政财务统一监管在县级国库集中收付新机制运行轨道上, 增强对乡镇财政财务运行监督的直接性和安全性, 这既是构建农村公共财政新要求的需要, 也是财政本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更是新农村建设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着力点。公共财政覆盖的领域无一不与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密切相关, 这些工作也要求乡镇财政财务尽快适应和规范起来, 实行更好的管理模式, 采取更为集中、更为直接的“乡财县管”办法, 以确保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优化规范到位。

第三, 严肃纲纪, 照章办事。紧紧围绕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加大乡镇改革力度, 统一整合乡镇预算收支运行管理。笔者认为, 要严格实行“有收入必报、没预算不用”和“按进度收支、超前超额不办”的硬性原则, 严格按年度预算办事, 按进度 (月或结算期) 拨款, 按程序办理财政业务, 把乡镇收支全部纳入县级国库收付监管运行轨道。凡是县级分成或拨付的预算收支, 必须正确使用对应科目进行规范核算, 不准随意串户收付核算。同时, 加大推进乡镇所有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力度, 使乡镇整个部门财政预算管理、所有运行到乡镇的资金都在正确、科学、公开的财务体系和核算账目上一目了然。

第四, 加强培训, 提升素质。调整充实好所有财经所内勤财务人员、达到所用必有用, 上岗必有证的基础上, 狠抓素质培训, 除上级主管部门要进行必要的大型后续教育之外, 县级财政每年至少要进行两次以上的政策、业务培训, 各镇也必须坚持经常性的财务政策和业务学习活动, 通过开展多种培训、相互交流等形式, 以不断提升和保持基层财政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上级财政要切实搞好包抓和督导, 同时要定期邀请有关部门进行职业道德和法规法纪教育, 全面提升在岗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会计人员配备和建设, 凡任用财务会计, 一律先由财经所呈报、县农村财政管理局审查、报局党组批准, 需要调整的必须报经县局批准, 基层所不得随意自行调换;调换双方要办理财务移交的, 基层所必须请示县局派员监交, 不得久拖不决财务手续和遗留问题, 影响正常运转。

第五, 完善制度, 科学管理。做好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对现有制度要进行健全、完善和细化, 对不适应、不全面、不严谨的规章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 或以县财政或县政府名义, 重新出台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新规章。二是要结合“乡财县管”和“村财镇管”改革的推进实际所需, 进一步制定完善相互衔接性的财务运行程序和手续, 尤其是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和手续方面的程序, 有机融合, 严密相符, 以把乡镇财政财务乃至村级财务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台阶。三是要搞好与金融尤其是农村金融部门的财务管理衔接性的制度健全和完善。特别是更多的涉农资金拨付, 都要通过乡镇财政与这些部门通力配合和监督, 才能保证财务管理走向规范, 资金安全直达到位。

第六, 严查重惩, 推进规范。深入贯彻落实《预算法》、《会计法》、《国库管理条例》、《财政监督条例》等一系列财经法规, 推行以财政政策落实和财务健全规范为核心的依法理财, 促进乡镇财政财务规范管理。对违纪违规要严查重处, 尤其对屡查屡犯且愈加严重的问题, 特别是政策和财务处理方面的错误, 要严肃追究责任, 坚决按照相关的党规法纪予以重惩, 并将处理情况下发通报文件, 实现规范目标。

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精神, 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工作, 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 财政部制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 该制度明确规定了农村财务会计核算科目, 但在实际工作中, 仍需进一步完善与改进。

第一, 应增加三个会计科目。一是增加“备用金”科目。目前, 绝大多数地方均对农村财务实行委托“双代管”的财务管理体制。农村会计报务中心先核定各村备用金定额并拨付现金, 使用后会计服务中心根据报销数用现金补足备用金定额。拨付定额备用金时, 借记“备用金”科目, 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报销日常支出时, 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等科目。二是应增加“转移支付”科目。税费改革以后, 确保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实行转移支付进行补贴。增设“转移支付”科目进行专项核算, 为确保基层组织政权正常运转提供保障。“转移支付”科目为负债类科目, 用来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到财政部门拨入的转移支付资金及使用情况。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到财政部门拨入的转移支付资金时,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转移支付”科目。支付村干部工资和村集体日常办公开支时, 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 借记“转移支付”科目, 贷记“公积公益金”科目。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结余的转移支付资金。期末借方余额, 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常运转费用的不足部分。年终无论是贷方余额还是借方余额, 均应转入“本年收益”科目的贷方或借方。三是应增加“拨入专款”科目。随着新农村建设与公共财政的建立, 各级政府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政投入也逐年增加。为加强资金的管理, 保证专款专用,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就需要增设“拨入专款”科目, 核算国家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拨入的各专项资金。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到相关单位拨入的专款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拨入专款”科目。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使用专款, 若购入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时,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同时, 借记“拨入专款”科目, 贷记“公积公益金”科目。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专款购入需要安装或建造固定资产时, 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固定资产完工后,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同时, 借记“拨入款项”科目, 贷记“公积公益金”科目。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于使用专项资金而没有形成固定资产的项目, 在项目支出发生时, 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项目完成后, 按使用专款资金, 借记“管理费用”、“其他支出”等科目, 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同时, 借记“拨入专款”科目, 贷记“公积公益金”科目。本科目应按项目设置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其期末贷方余额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用于专项工程建设的资金, 期末借方余额反映村集体经济专项工程建设的超支数。

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刍议 篇5

(1) 体制运行缺陷。从2000年始, 我国在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部门预算改革, 此项改革虽经10余年但仍普遍存在着编审不合理, 编制方法不科学、不完善等问题。在乡镇这些问题表现得更加严重, 导致乡镇预算管理极不规范, 部门预算流于形式。不少乡镇既无年度预算, 更无部门预算, 资金用到哪、怎么用, 全由党委、政府说了算, 无预算、超预算现象必然带来资金管理上的种种弊端。

(2) 挤占、挪用现象十分严重。乡镇体制改革在减少乡镇财权的同时, 乡镇事权却比以前大为增加, 导致乡镇支出水涨船高。如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社会保障支出、农村卫生、义务教育支出等, 许多专项支出都需要由乡镇配套资金, 但乡镇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收入, 却要承担这方面的相关支出。同时, 由于国家政策规定, 许多支出呈刚性增长, 非支不可, 如人员工资补贴、涉农支出等, 使乡镇运转难以为继, 支出压力日渐沉重, 导致乡镇拆东墙、补西墙, 变相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现象十分严重。

(3) 项目管理机制严重缺失。项目立项把关不严, 大多数乡镇没有建立公开、透明的选项、立项机制, 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准确性、科学性缺乏前期论证, 带来专项资金大量毁损;项目建设约束不力, 项目工程无预决算, 不公开招、投标, 结算无正规税务发票, 大搞暗箱操作, 损公肥私现象十分严重;项目质量把关不严, 乡镇项目建设大多数牵扯到利益分割问题, 其话语权更多地掌控在主管部门及乡镇领导手中, 项目实施者更多地只遵从部门与领导意志, 对群众意愿漠不关心, 导致许多项目工程质量粗糙;项目工程验收不严, 由于专项资金点多面广, 条块分割, 许多乡镇将农业开发、农田整治、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搅混在一起, 将一项工程作多个项目申报、验收, 套取国家专项资金, 甚至中饱私囊。

(4) 账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的乡镇资金会计和核算会计没有分开, 长期一人操作, 管控不密, 资金安全存在较大风险;有的乡镇对下拨的专项资金未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或直接在政府或财政“暂存款”挂账, 支付时冲减, 或作政府的其他收入。还有的乡镇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 专项经费与日常经费混用, 在专项资金支出中列支有各种名目的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车辆维修费等, 统收统支、混存混用, 甚至白条列支, 无据列支, 虚假事项列支、大额借支等, 专项资金使用审批、报账程序、报账手续极不严谨, 严重违反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有关规定, 不能做到专款专用, 影响了国家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5) 项目资金监督失控。目前, 监督专项资金的有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委、监察机关等, 看似部门很多, 力量很强, 但由于政出多门, 没有统一的监管制度和监督硬指标, 各监督机构监督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对监督不力行为缺乏问责机制, 使监督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 逃避责任, 导致监管缺位、管理失控。

二、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强化建议

(1) 加大领导重视力度。县政府应成立专项资金监督管理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定期召开相关单位联席会, 不定期地开展检查监督, 相互沟通信息。

(2) 加大制度建设与执行力度。要建立和完善《乡镇政府预决算管理办法》, 改变过去乡镇将预决算单纯作为应付的办法, 在确保政府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乡镇政府预算, 并严格执行, 支出按预算, 变更按程序, 彻底解决预算支出随意性问题。要制订和完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将专项资金集中管理、统一使用, 避免交叉重复, 避免损失浪费, 凡是涉及到项目的实行报账制, 凡是涉及到户的实行直拨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与问责机制, 加强乡镇对项目申报、实施和管理的责任, 强化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对项目的验收和资金拨付的责任。

(3) 加大对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罚力度。坚持“问责”与“问效”并重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 对项目实施及资金落实情况加强监管, 实行跟踪问效。按照事前立项审批、事中跟踪监管、事后责任审计原则, 充分发挥监管合力, 严肃查处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中的违纪违规违法行为, 不仅要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罚, 更要追究单位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的责任, 对违纪违规违法问题严重的乡镇, 要加大个人的追究力度, 决不姑息迁就, 以达到惩处一人, 教育一片的威慑效果。

(4) 加大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力度。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精神, 借鉴郧县整合模式, 从预算编制入手, 全面清理现有的专项资金, 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专项资金进行归并或重新分类, 积极探索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有效途径, 打磨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板块, 促动专项资金切实用在群众最需、最盼、受益最大的项目上。

(5)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检查部门应协调配合, 共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专项资金监督检查长效机制, 加大执法力度, 缩短检查周期, 拓展监督范围, 提升监督质量,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和制衡机制, 确保专项资金安全与效益。

医改过程中乡镇卫生院发展刍议 篇6

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中枢, 在诊治基层农民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直接关系到农民健康、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 是卫生服务工作的基础和重点。2009年起, 医改工作的启动, 使乡镇卫生院再次面临难得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加快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促使其从单纯医疗服模式转变到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重的模式, 让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调发展, 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的内涵

基本医疗一般是指对改善全体社会健康, 提高国民素质, 推动社会发展贡献最大, 最应该为全体公民所享受的医疗服务或医疗措施。我们通常把人人应当享有的安全、方便、价廉的卫生服务叫做基本医疗。在乡镇卫生院其项目包括急诊救治、住院诊治、门诊诊治、辅助检查以及乡村医生提供指导等服务。

公共卫生是指通过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改善环境卫生, 控制地区性疾病, 传授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 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的诊断和预防治疗, 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 保障社会中每个成员都能享有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其基本服务项目包括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乡村一体化管理、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 其中疾病控制包含免疫接种、传染病和地方病管理、并对65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理、高血压病和慢性精神病实施规范化的管理和治疗。

二、目前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

尽管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是我们的卫生工作方针, 医改启动以来, 乡镇卫生院也逐步形成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两大格局, 但是在工作中仍然存在重医轻防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乡镇卫生院的收入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医疗收入;二是对公共卫生服务重要性认识不够, 认为其经济效益不如医疗收入明显。由于上述原因, 所以工作中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乡镇卫生院的能力强的医护人员几乎全部都集中在基本医疗服务的岗位上, 干不了医疗服务的才到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岗位上;二是公共卫生服务不能象基本医疗一样形成常态性工作, 而是集中时间突击开展为主;三是把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服务内容完全分开,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不能同时进行公共卫生服务, 反之亦然, 比如医疗过程中医疗服务记录不及时记入公共卫生服务的健康档案, 以致于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健康档案利用率不高。四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从事基本公共卫生的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 只是在应付而已。

三、把握机遇, 全面抓好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共卫生服务

医改启动后, 公共卫生服务的费用已经提到每人每年25元的标准, 搞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对乡镇卫生院而言, 是难得的机遇。作为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者在正确处理开展基本医疗服务与搞好公共卫生工作的关系时, 要能够深刻领会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基础是基本医疗服务, 而生存的根本在于搞好基本共卫生服务。如何一手抓基本医疗服务, 一手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就笔者所在的乡镇卫生院而言, 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提高认识, 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工作是乡镇卫生院必不可少的两大重要工作。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虽然不能看见直接的经济效益, 但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的社会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要引导职工在从事基本医疗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进行公共卫生服务, 在进行公共卫生服务时也要兼顾基本医疗服务。二是培养和建立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招聘大专院校的学生进行规范培训, 建立人才梯队;另一方面乡镇卫生院在现有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挑选和培养优秀的乡村医生来协助承担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三是制定科学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的考核指标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促进公共卫生工作日常化。公共卫生工作没有经济指标可以衡量, 但是是可以通过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量化并考核, 与绩效工资挂钩以提高工作人员改善服务质量的积极性;四是改善基础设施, 完善服务网络信息化建设, 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机结合, 如果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达到共享和互通, 患者的治疗情况可以随时进入居民健康档案系统, 而医疗人员也可以通过其了解患者的病史资料, 为准确诊治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同时对相关内容及时更新, 让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真正实现动态管理。五是以公共卫生为切入点, 进一步抓好基本医疗服务。笔者所在的卫生院今年年初对糖尿病、高血压、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精神病、孕妇、儿童等逐步实施了规范管理, 在进村入户的过程中, 既宣传了乡镇卫生院, 加深了农民对卫生院的了解, 又联络了与农民之间的感情, 同时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病人到卫生院复诊也给医院带来了经济效益, 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中国乡镇教育刍议 篇7

一、质量报告的逻辑架构

所有报告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架构。分析2012-2014年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度报告 (以下简称质量报告) 的结构 (见表1) , 笔者认为, 这份质量报告始终紧扣学生发展这一主线, 通过就业质量、学生在校体验、职业发展能力、自主创业等指标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是一份以学生发展和成长成才为逻辑主线的质量报告。

报告中“学校改革与办学资源”部分从教学资源、专业结构、校企合作、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反映学校为学生发展和成长成才所提供的各类资源和服务情况;“政策与项目”部分是对国家专项的绩效、招生政策及生均经费等情况的评价, 主要反映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支持情况;“成效与贡献”部分主要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产业和中小微企业技术发展、社会培训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挑战与展望 (期待) ”部分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努力的方向。

对于朱方鸣同志认为质量报告结构不够完整的观点[1], 笔者认为, 衡量质量报告的结构是否完整, 主要应从报告的逻辑主线是否清晰、报告的各部分是否有效服务逻辑主线来判断, 这同质量报告的结构分为几部分没有必然联系。2012-2014年质量报告的逻辑主线是学生发展和成长成才, 报告的各部分所阐述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始终围绕“学生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逻辑主线, 结构显然是完整的。另一方面, 任何一份报告不应、同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面面俱到的报告往往是缺乏个性的。

至于对质量报告“所有介绍和案例支撑都以‘正面宣传’为主, 唯独没有问题和不足”, “《2012年质量报告》的三点挑战实际是存在问题, 但所列标题不同、角度不同、内容含义就不同”[1]的观点, 既然朱方鸣同志承认“三点挑战实际是存在问题”, 那怎么能说报告没有提出问题和不足呢?不管是《2012年质量报告》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师资队伍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管理能力不适应内涵建设要求, 办学理念不适应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求”的三个挑战, 还是《2013年质量报告》提出的“紧贴地方产业发展, 融入‘新四化’建设, 落实政府投入责任,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四点建议, 以及《2014年质量报告》提出的“就业与生源供需变化挑战高职办学模式, ‘升本’五大诱惑挑战高职院校办学层次, 应用本科转型发展挑战高职院校独立空间”的三大挑战, 其实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迫切问题。撰写者的角度不同对存在问题的表述方式会有所差异, 有的表述比较直接, 在标题中就直接点明问题;有的比较委婉, 以“挑战”“建议”等代替, 如《2013年质量报告》的“建议与期待”所提出的“多数地区还未制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 生均预算内拨款水平与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有较大差距, 高职学生的学杂费负担仍然较重, 规模扩张成为部分高职院校维持生计之道, 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 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质量报告的三个基本特征

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报告结构框架基本定型, 逐渐形成三个基本特征与风格:

1. 事实描述的客观性。

尊重客观事实并如实描述是撰写质量报告的基本要求。分析2012-2014年质量报告, 撰写者从调查数据、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等都力求真实地反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状况。特别是2014年质量报告摆脱了2012年和2013年质量报告带有引导性结论的标题表述方式, 显得更为客观和理性。以“学校改革”为例, 2013年质量报告中每一个二级标题都是肯定性的判断句式, 如“校企合作育人逐步走向深化”“国际合作办学拓展新领域”等;而2014年报告的二级标题则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 是不带倾向性的陈述句式 (见表2) 。

同时, 质量报告注重用详实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学生发展和成长成才”, 2012年质量报告中“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这一结论是基于麦可思研究院对大约10万份2011届高职毕业生有效问卷的分析。2014年报告中“2013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2940元, 比2012届增长7.7%, 比2011届增长18.5%”[2]的结论, 是对2011、2012和2013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而作出的判断。

对朱方鸣同志认为《2013年质量报告》中表述的“2012年,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有近6成, 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约3成”[2]的就业现状, 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已经走到了与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为伍的境地”[3]的观点。笔者认为, 这不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的表现, 而恰恰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合理定位自己就业岗位的表现。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为中小企业从人才与技术困境中“突围”提供优质服务。国务院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 地方财政应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 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 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 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3]。因此, 高职院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是响应国家号召的积极行为, 应该大力提倡高职院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2. 案例选择的典型性。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 面上是对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的描述, 点上用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案例进行支撑。如《2014年质量报告》对“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的情况先从面上进行客观描述:“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由上年度的50.9%上升到57.2%, 增长了6.3个百分点, 但离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文件要求70%的优秀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其中, 江苏、浙江和贵州省已超过70%, 云南、内蒙古、山西、甘肃、广东等省仍低于50%”[4]20;然后用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三师”教师队伍建设和江苏农牧职业学院创建双师工作站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佐证, 点面有机结合。相比于2012年和2013年质量报告, 2014年报告所选案例呈现从国家示范 (骨干) 院校为主向一般院校扩大的趋势, 2014年报告中非国家示范院校入选的案例增多, 在20个大类方面案例共涉及48所高职院校, 其中一般性院校16所, 占案例学校的1/3, 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入选的案例明显增多。

目前, 质量报告的案例主要是从各省和各高职院校提交的年度报告中选取, 虽然选择的范围还不够广泛, 但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代表了一批优秀高职院校的真实生存状态。因此, 对“少量成功的案例无法代表高职教育现状与整体发展的真实状态”[1]的说法, 笔者不敢苟同。

3. 价值判断的相对独立性。

作为第三方撰写的质量报告, 独立立场、独立观点是赢得公信力的关键。第三方立场要求以科学的态度, 客观地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的撰写方虽然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 但基本体现了第三方的独立价值判断。以2014年质量报告的“办学资源”为例, 对“生师比”指标, 报告的基本判断是“生师比呈现下降趋势”, 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 要求教育部门和高等职业学校重视学生和教师数量的互相协调问题。对“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报告认为已全面超越2004年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文件要求的优秀标准, 但同时指出, 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文件对该指标的评价标准未能根据发展水平及时动态调整。对要求各高职学校填写上报的教学“资源表”, 质量报告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做出如下判断:有911所学校将“资源表”作为本校质量年报内容予以公布, 有228所学校没有填报“资源表”, 湖北省公布质量年报的高职院校均没有填写“资源表”, 黑龙江、贵州、重庆和宁夏超过40%的院校没有“资源表”[4]22。

因此, 既肯定成绩, 又不回避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体现了质量报告的独立价值判断, 对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对质量报告的建议

1. 坚守第三方立场。

质量报告发布3年来, 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 社会各界要求报告更具独立性, 这需要报告的撰写者坚守第三方立场,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 客观、真实地反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成绩和问题。质量报告的受众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高职院校的教师, 还有关心高职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 因此, 第三方的独立性至关重要。相比于2012年和2013年质量报告, 2014年报告的第三方立场已明显强化, 希望在以后的报告中更好地体现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立场。

2. 直面存在的问题。

质量报告既要提及成绩, 也要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体现报告的客观与公正。质量报告虽然有问题的表述, 但都放在最后的“挑战和建议”部分, 表达较为委婉, 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应重视对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特别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问题, 通过问题的梳理, 找出高职发展中的短板,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人才培养质量。

3. 增加案例的广泛性。

由于案例对质量报告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影响着报告的公信力。所选案例既要有典型性, 还要有广泛性, 应该是高职界同行认可的案例。虽然2014年质量报告的案例数量、涉及院校都比2012年和2013年报告增多, 案例学校的区域分布也更为广泛, 但同全国1300多所高职院校相比, 确实还是偏少。特别是案例的广泛性比较欠缺, 聚焦于示范 (骨干) 院校多, 一般性院校少;经济发达地区多, 欠发达地区少, 这说明报告撰写者的视野还不够开阔, 对高职院校的实地调研不够。因此, 质量报告的案例, 除从各省和高职院校提取的报告中选取, 还可以从高职高专教育网和高职学校的网站中选取, 应多做实地调研, 及时发现和总结具有示范性的学校案例, 扩大中西部院校案例入选比例, 使质量报告的案例能更全面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朱方鸣, 陈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若干问题商榷[J].高校教育管理, 2014 (02) .

[2]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麦可思研究院.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国发[2011]16号.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内容的把握下一篇:重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