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内容的把握

2024-08-25

语文教学中内容的把握(共12篇)

语文教学中内容的把握 篇1

摘要: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传统题目,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新课标规定古诗词鉴赏赋分增加了3分,可见古诗词鉴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有些学生因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解读和赏析古诗词,常常会在这类试题上失分,所以在复习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注意古诗词有效复习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复习

我国的教育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近几年来,新课改席卷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教育机构。其中,就新课改对于高中语文方面的新要求而言,就是在诗词的鉴赏教学方面要更加注重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注重是因为诗词文学自身的魅力性,而于另一程度上而言,多少是因为现行的一些关于高中古诗词的状况并不乐观。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考试的走向

教育者关于诗词复习方法的把握,大抵是根据考试的走向来不断调整的,所以我们在理解复习中教学法的科学施用之前我们必须了解现行的高中语文诗词考点的走向。下面以实例向大家说明诗词考点要求。

比如,我们一份高中语文测试题第三大题为古诗词鉴赏,就拿鉴赏张九龄先生的《感遇十二首(其一)》而言,诗歌内容为“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样的诗词鉴赏在考试中一般会分为两个小题,第一题“这首诗首句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兰”,“桂”怎样的特点?”要求的是对诗词中的意向的一个把握,诗中的意向往往来源作者思想内容的一个衍生。第二小题为“全诗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抒发情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这就完完全全是对于思想内容把握程度的一个考验了。这是典型的新时期新课改要求之下的高中诗词考题,这也是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考试内容。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例题中看出,高中语文诗词考试的走向为向思想内容以及学生主观领悟表达的一个靠近。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对古诗词热爱程度低。

在我的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古诗词学习效果差,思想内容把握不准的孩子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处在一个消极的学习状态。

(二)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必要性的认识。

具调查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只有百分之五十二的高中生认为很有必要,百分之三十三点三的孩子认为可学可不学,而剩下的孩子则认为完全没有学习的必要性。虽然过半的学生认识到了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百分之四十八的缺失率依然是个十分惊人的存在,这是高中语文教育的一大遗憾,因此可以说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依然存在着学生认识不清的问题。

三、客观上的问题

(一)重“文”轻“言”。

与文学本来的存在意义相反,许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大谈特谈字里行间的深奥性而缺少对诗词语言,思维的解剖。不仅是诗词显得死板浮夸还使得学生对诗词一知半解,兴趣低迷。

(二)“权威”讲读。

诗词的美感不仅仅在于诗人所赐予的原始文意,而在于学生品读是有自己心灵深处而产生那种精神的共鸣与意境的绵长感受。而不是教师一味的死守所谓的“权威解读”对学生提出的新思维予以明令禁止或是加以批评,这是一种压迫学生情感,限制诗词发散性的做法。这种做法无异于照本宣科带来的被动教学。

四、如何有效的进行语文诗词学习

考试成绩是一定学习效率的表现,我们应当引起重视,然而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膜拜分数而忽视了有意义的诗词学习,因此,我们即使是在诗词的复习中,也应当使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不能急功近利,片面以成绩为主。

(一)知人论世策略。

诗词的写作背景一定情况之下就决定了诗词的主体情感走向,因此,我们在语文诗词的日常教学与考前复习中都要对诗人本身的社会背景进行相关的了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课内诗词《短歌行》《归园田居》《马嵬》《涉江采芙蓉》《咏怀古迹》的学习中总结出诗人的大体文风,再通过对诗人生活时代的社会分析,生平境遇分析全面的掌握诗人。这样一来,在今后的课外阅读或是考试时,一看到所属诗人就能联系其大致文风,即为我们解题思想内容,情感基调的探究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参照。

(二)张扬主体,多元化策略。

诗词意义具有层次性,然而这个层次性却不等于我们的解读就能够带着随意性。在对诗词解读时,我们要注重尊重诗词的主体,不能脱离作品的表达中心。同时不能死守所谓的“鉴赏权威”,因为即使是同一个朝代的作者也有着生平境遇不同而带来的风格差异,就算是同一个作者,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思想体现。比如同样是唐朝,盛唐时期的诗风与晚唐时期就截然不同,同样是婉约派诗人,李清照和柳永的思想内容就天差地别。因此,我们这种权威总结只能做参照,而不能全套照搬。在我们实际的复习与学习中,对古诗词的分析还是要抓住诗词的主体,以变化论多元化的策略来实现突破。

(三)应试策略。

(1)先审好题干,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离开诗词的内容乱答一通。(2)看题目有多少问,赋分多少,列举序号答题,让答案清晰明了。(3)结合诗词内容,尽量用所积累的古诗词知识点来答题。(4)要注意复习课及复习资料中所讲到的答题方法,因为每一种诗词类型都有自己的答题模式,尽量按里面的答题模式来答题。答题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论题干如何要求,一定要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相关知识点规范答题,这样才会有成效。

五、总结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气质与思想感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者万万不能马虎。另外,就学习效果而言,对于诗词的合理教学也能够促进学生实现古文的共通,即不仅有益于诗词本身,还对文言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孙德升.分类鉴赏诗歌形象方法探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

语文教学中内容的把握 篇2

绍兴县安昌镇中心小学 周炳炎 ——例谈认识方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提纲)

一、依托课标领会教学内容

1、明确本课时的地位作用: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相等关系的模型。方程的学习承载着引导学生由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的使命。

2、原数学教学大纲与新课标对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变化的把握。

从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转变到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二、研读教材理解教学内容

从教材编排来看,原教材编排利用天平只是为了引出方程的概念,然后是运用概念来深化认识,只停留在对方程概念的表面认知。

人教社新课改教材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中等量关系的一个数学模型,教材设置了天平的问题情境。通过天平演示,由不等到相等,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重点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学生在经历从“用生活语言描述事件”到“用语言描述等式”,再“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将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此处天平的作用就直指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等量关系,而不仅仅是为了引出方程,本质的差异就在此处,却没有被我们更多的老师发现和领悟。

三、读懂学生把握教学内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他们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知道写上“=”就要算出结果,但对等式的含义理解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表示左边等于右边的相等关系。所以我们认为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此处。

2、学生具备用天平称物体的生活经验,能够正确描述生活中的等量情境。但是,学生已有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算术法解题思路对列方程会造成一定的干扰。同时不能只重形式而轻本质。如未知数的字母一定要放在等式左边,未知数的字母一定只有xyz。而对于利用天平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较感兴趣,应抓住这一兴奋点,引导学生从各种具体情境中寻找、发现等量关系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3、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也印证了上述结论:算的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没能很好地利用方程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初步的代数思维,反而把方程解决问题看成是一种负担„„

4、通过学会寻找相等关系来构成方程的数学模型,我们甚至建议教材不妨把方程的描述性定义修改为:含有未知数的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方程。因为原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的描述性定义,表面看学生不难理解,但实质上学生所缺乏的是对等式的本质理解和意义构建。

四、整合内化思路贯彻教学内容

通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整合提升内化了以下两点认识贯彻教学内容: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是形而上学的理解还是真正建立方程的模型。

2、增进学生对于“=”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和理解。把学生对于问题结果的关注引到对问题结构、数量关系的关注上来。

五、对理解与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的新认识

从《认识方程》一课如何正确理解与把握它的教学内容后,对于把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我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确定教学内容后一定先从课标和省建议中找到指导性思想。然后,比较旧大纲与新课标之间的差异,让自己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确保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落伍。

2、研读教材既要体会新教材设计的先进之处,更要把教材的演绎体系转变为符合学生认知学情的学习体系,要把凝固的教材变成流动的体系。同时,也要把握教材的普适性与教学班级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让教材更好地走近自己所教的学生,这才能做到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

3、读懂学生。这在当前是最难确解之题,许多老师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想当然而为之。当然,又因脑科学发展的阶段性所制约,现在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仍处于黑箱阶段,目前比较好的做好是进行前测和学生访谈。

例谈朗读教学内容的把握 篇3

一、 朗读教学内容确定在多维核心目标的交汇点

语文是一门全面关注听、说、读、写能力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语文课堂的责任。不过,在“一课一得”和“单元整体”理念下,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有明确而简约的核心目标。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一组描写乡村生活的文章。按照单元学习提示,单元核心目标是: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其中第一篇精读课文《乡下人家》的核心目标从课后三道习题(1. 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我要有感情地读课文,想画面,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2. 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感兴趣,并具体说说自己的体会。3.下面句子写得十分形象、生动,我抄了下来。你抄下了哪些?)不难确定:品味优美语言,积累优美语言,感受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乡村生活的美好。而“品味优美语言,感受迷人风景”作为单元与课文核心目标的交汇点如何达成?品味,用换词比较的方式,还是诵读想象的方式?感受,以默读,轻声读,入情入境地读,个人品读,读后课堂交流等方式感受,还是借助多媒体拉近生活降低文字感受难度?其实,习题一已经点明了方式:想象画面读。可见,朗读也是具体目标之一,作为学习策略应首选。这样的课文里,学生入情入境想象画面,脑海中有乡村生活之象,心灵中有乡村风景之美,有感情朗读该类课文的目标便可达成,同时,也有助于“品味优美语言,感受迷人风景”核心目标的达成。因此,这样的文本中,朗读教学内容与其他目标达成的训练内容是统一的。

二、 朗读教学内容确定因学习方式的选择而变化

翻阅小学语文课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绝大多数课文课后第一题的要求。不过,对于一篇课文而言,并非处处都是朗读教学内容,处处都要平均用力去训练,除考虑核心目标达成因素外,课堂中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朗读教学内容也不同。《匆匆》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何捷老师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执教此课时,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悟读能力为基本出发点,采用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学习方式,这个过程中,朗读是“学会感悟”的手段,朗读训练内容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与不确定性。

师:好孩子,抬起头,整整五分钟匆匆而过,当你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和作者对活了。我们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很羡慕这些能失而复得的花草,它们的时光可以重新再来,而作者心中有无数的问号,为什么自己的时间匆匆而过?

师:是啊,在羡慕之余有无限感慨。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人其中读出来吗?孩子们注意,如果他能读出这种感受就给他掌声。

而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时,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以读为本”的学习方式,课堂的基本环节成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三部分。即使是同样的文字,朗读训练内容也迥然不同。同样是第一自然段,支老师在反复的示范后,又在肢体语言的暗示下,引导一名学生入情入境诵读,把轻重、缓急、高低、虚实处理得恰如其分,引起台下听课教师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学习方式,决定了这样的朗读训练,收获了与何老师不同的效果。

三、 朗读教学内容确定在朗读能力的最佳生长处

单元是一个整体,文本中朗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整体目标的达成出发。不过,作为语文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的朗读能力的培养,遇到适合进行朗读训练的内容,教师不妨结合目标做“放大做细式”处理,在多赢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防止过于“一课一得”,而把语文的丰润唯美变得贫瘠单调。比如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单元导读中只提到“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作者怎样用优美词句表情达意”,课后练习中只提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文中“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这是中年级普通话“正确”的内涵。本文中“啊”音变读法有多种:“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教学中需要指导读准,同时,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可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功效。渗透这样的朗读训练,对学生读出画面,读出感情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不过,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当然,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都有,次次都用。因此,要根据教材编排要求与文本特点,在有价值的朗读能力最佳生长处当仁不让、浓墨重彩,每次训练抓住侧重点,力求到位与实效。

语文教学中内容的把握 篇4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跟传统的财务审计有所不同, 它是技术经济审计跟财务审计的结合, 也是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这一特殊领域所开展的审计项目。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来讲, 它涉及的领域比较广, 专业技术要求也更高。审计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时, 把握审计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 能够提高审计效率, 提升审计质量, 更好地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三条主线审计分析

第一, 项目管理权限制约线审计分析。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 在关注项目管理权限制约权这一主线时要重视对项目建设中的权限管理事项进行审计分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建设项目出现问题一般都是由于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基于此在审计过程中需要紧紧结合资金流向线和建设程序线这两条主线, 对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的管理权限进行分析, 明确其中各个管理人员的管理情况和管理决策等, 对其中人为因素造成的项目管理问题进行追查, 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科学合理推断, 以便后续审计问责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 建设项目资金流向线审计分析。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 在关注建设项目资金流向线时需要重点围绕建设资金筹集以及使用情况。要将资金的来源以及流向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 查看资金来源是否有立项文件作为支撑, 其中是否对资金金额以及资金用途进行了明确。既要查看项目资金来源的合规性, 同时也要对资金来源数量和使用情况进行核实, 确保其跟立项文件之间具有一致性。在对资金拨付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时还需要审核拨付资金在使用上是否适当, 依靠对建设程序时间以及内容的核实, 及时发现和纠正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三, 建设程序实施线审计分析。审计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时, 还应当重点关注建设程序实施线, 依靠着以审计主线实现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对于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重点围绕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立项、项目招投标、资金筹集、资金拨付、施工图设计、征地拆迁、验收竣工、工程监理、合同管理以及后续的项目验收等环节。针对上述重点环节, 全面审计和排查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 对建设程序履行的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计, 查看建设项目在程序上是否存在着后补的现象, 并在此基础上对补办环节和缺失环节进行重点关注, 以进一步明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重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中重点环节的审计分析

第一, 项目立项以及征地拆迁等环节的审计分析。在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环节进行审计时需要重点关注投资项目可行性报告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查看项目审批的规模是否合理。避免因为项目审批规模过大导致资金出现闲置浪费情况。同时, 还需要对项目概算是否具有合理性进行审计, 查看项目建成后跟实际情况是否具有一致性, 对于后续的投资资金在来源上会否具有可靠保障, 项目是不是存在着闲置情况。还需要围绕工程投资计算不准确, 项目概算计算不完整等情况进行审计, 避免出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资金保障不到位, 项目延期甚至停工的情况发生。

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正度拆迁环节的审计, 要重点关注土地征用和土地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是否经过审批, 在土地征用审批和地址选择上是否完善, 土地拆迁补偿款是否及时发放, 是不是存在着以租代征和未批先建的情况。通过上述审计重点的关注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征地拆迁环节实施全面审计管理,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 设计监理以及招投标等环节的审计分析。在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时还需要重点关注设计监理以及招投标环节。在设计监理环节中要查看项目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 设计费是否符合实际,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成之后能否满足实际需求。对于工程项目监理方面是否严格遵守管理制度要求, 是否派监理人员实地查看, 能否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项目工程款是否及时到位。重点关注建设项目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 现场监理不到位, 项目工程款没有按照实际工程量进行支付等情况。

同时, 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还要关注招投标环节, 重点围绕招投标过程是否真实进行核查审计。既要关注项目建设中是否存在着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招投标的行为, 审查是否存在达到招标金额没有进行招投标, 同时也要关注是否存在分解工程发包的现象。也要围绕建设项目审核是否存在先施工后补办手续的问题。

第三, 资金筹集和使用环节审计分析。审计人员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时围绕资金筹集和使用环节进行审计, 需要对资金是否及时到位, 资金到位金额和到位时间等进行审计, 审查是否存在挪用和截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的情况。不仅如此, 审计人员还应当关注是否对项目建设概算在审批上存在着过大的情况, 对于争取的上级配套建设资金也要进行合理性、效率性审计, 是不是存在着使用同一个建设项目重复进行资金争取的问题。是不是存在着依靠合同向关联单位进行资金输出的问题, 对资金拨付及时性进行审核。重点审计建设项目资金筹集和使用的合规性、有效性和效率性等。

第四, 合同管理和施工质量环节的审计分析。合同管理环节也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审计人员要重点围绕监理合同、设计合同、采购合同以及施工合同等相关合同在签订以及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在审计中查看是不是存在着招投标内容跟合同内容之间不一致的情况, 在合同条款上是否合理合规, 是否清晰明了, 是不是存在着因为合同条款导致建设工程延误的问题。另外, 也要关注施工单位随意变更合同内容, 对工程造价进行修改, 没有严格按照合同内容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施工。在过程设计上要确保条款细化可行, 按照合同要求配备相关的监理人员, 提供必要的监理资料, 同时也要围绕采购合同对采购的物资质量进行审核, 切实强化合同管理的合规性、有效性, 按照合同进行项目施工, 增强建设项目合同的权威性, 依靠合同管理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过程中的各项风险。

第五, 隐蔽工程环节和施工质量环节的审计分析。审计人员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时要关注工程项目隐蔽环节以及施工质量环节, 在进行隐蔽工程跟踪审计时既要关注施工方是否严格按照建设项目规划进行项目投资建设, 能否保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质量, 是否存在着偷工减料的问题等。同时, 还要关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隐蔽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审计人员要在现场对隐蔽项目进行现场审核监督, 以便及时收集审计证据。对于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环节审核, 重点围绕建设过程是不是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 所使用的建设材料是否达到质量要求, 施工过程是否有监理人员对项目建设质量进行现场审核等进行审计核实。

第六, 工程造价及效益性环节的审计分析。对于工程造价环节审计, 审计人员重点关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程造价的真实性, 施工合同、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工程变更合同以及招投标控制价等是不是齐全完整, 真实性和适当性是否满足要求。同时, 也要对比分析招投标文件中的工程变更内容, 及时核减没有按时完成的建设项目, 依靠对建设项目的现场查看保障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真实性和公平性。与此同时, 在建设项目效益性审计上要对比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预期效益和现实情况, 结合项目实际审核其是否与其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摘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审计的一个重要领域,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涉及到的内容和领域比较广, 对于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也相对比较高。正是基于此, 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中把握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 对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三条主线和十个关键环节的审计重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关键环节,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汪振旭.利用跟踪审计降低工程造价成本[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02) .

[2]薛文伟.变更和签证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的应对策略[J].山西建筑, 2011 (03) .

语文教学中内容的把握 篇5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对“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听课中的几点思考

广利高级中学

姚冠洪

1.问题的缘起

日前,笔者在佛山一中观摩了来自广州广雅中学、佛山一中、云浮邓发纪念中学的名师进行“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罗增儒教授为三位老师的“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三节课进行精彩而深刻的点评。罗教授对课堂的师生活动、教材处理、备课的素材准备、重点的确定、难点的突破等方面与授课老师进行互动,给在座的老师带来深刻而鲜明的教育。通过观摩三个教师课堂教学,结合自己实践中的教学处理,同时也受到罗教授点评的启发,笔者对这节课进行梳理,作进一步的反思。现在写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2关于本节内容在课程中地位和作用的思考

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函数的零点是新课标教材的新增内容之一。教材首先是在学习函数的性质基础上,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学习做好准备,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揭示数与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本质关系,这种联系正是函数与方程思想的理论基础。然后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及转化和化归的思想讨论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其目的就是通过函数的零点来研究方程的根,进一步突出函数思想的应用价值,也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做好思想上和知识上的准备,使学生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用函数的概念、性质和观点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对函数与方程的关系的认识过程,教材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函数与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础,也是联结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桥梁。函数的零点是为了研究方程的解(根)而产生的概念,它是方程的解(根)在函数视野下的名称。此外,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之一,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潜在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的思想去思考解决问题。所以,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函数与方程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3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3.1对于方程f(x)0的理解

对方程f(x)0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方面,方程f(x)0与对应函数yf(x)联系,而这正是教材重点揭示的部分;另一方面,将方程f(x)0适当变形为

g(x)h(x)

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考察两个函数y1g(x)和函数y2h(x)的图像,将研究方程

f(x)0的问题直观地转化为研究函数y1g(x)和函数y2h(x)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它们图像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g(x)h(x),即f(x)0的根。而这正是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解决诸如超越方程的根大致所在区间一类问题的常用方法。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这种分解为两个函数的变形是随意的,可以把方程f(x)0变形为

函数y1f(x)和函数y20,尽管这样的变形思想方法是对的,但却对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所以,这里的适当变形是指所变形分解得到的两个函数y1g(x)和y2h(x)都是初等函数,它们的图像是比较容易徒手画出来的,这样的变形分解才是有助于解决此类问题的。

3.2对于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理解

一般地,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实数根,亦即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函数yf(x)的零点、方程f(x)0的根、函数yf(x)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从数值上看,它们是等价的。但从它们的个数上看却是不等价的,即函数yf(x)的零点的个数与它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相同,但与方程f(x)0的根的个数并不一定相同。例如,函数yx2x1,它的图像与x轴只有一个公共点(相切),2它的零点只有一个x1,而与之相应的方程x22x10,我们一般说它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1。因此,函数yf(x)的零点、方程f(x)0的根、函数yf(x)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3.3关于零点存在性定理的理解

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是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的零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零点存在性定理指出: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满足f(a)f(b)0,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但零点的个数需要结

合函数的单调性等性质进行判断。换言之,在满足函数yf(x)在区间[a,b]上连续且满足f(a)f(b)0的条件下,在区间(a,b)内函数yf(x)的零点可能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变换条件以及数形结合的方式加以辨析。

4关于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考

4.1对于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会求将求方程的根的问题转化为求相应函数的零点的问题,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并能初步确定具体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通过数形结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归纳等方面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是: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零点存在性定理及应用。

4.2关于教学过程设计的处理

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零点存在性定理的理解,判断一个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存在零点的方法,即运用存在性定理确定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关于第一个问题,主要通过具体的方程如一元二次方程来说明方程的跟与相应函数零点的关系;对存在性定理的理解,主要通过数形结合、特例、反例进行准确的把握,至于定理的运用要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运用意识的强化。教学路线图如图所示。

4.3几个具体问题的教学处理 问题1:课题的引入

一般而言,教学从具体的问题引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本节课教材从研究简单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入手,引出方程的根、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关系,当中对函数的零点这个新概念呼之欲出。当然,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尽可以弄一个复杂一点的一元二次函数来作为引入课题的问题,如求解方程2015x22016x50这样一个学生熟悉但不容易求解的方程,在困难面前“逼”学生“就犯”:将方程问题向函数问题转换!

问题2:“求函数f(x)lnx2x6的零点个数”这个问题放在何处

求函数f(x)lnx2x6的零点个数,这是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整节课的问题的核心与焦点。由于在学习零点的存在性定理之前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可以产生认知冲突的障碍,所以可以把它作为引入处的探究活动的研究对象,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学习了存在性定理后顺理成章地解决问题。当然,本问题作为应用存在性定理解决问题的典型,也可以放置在学习完存在性定理之后呈现。

问题3:存在性定理的理解

教师可以结合图像,诸如以函数f(x)(x2)(x1)(x3)来让学生直观认识函数的零点的概念。为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引入如下小问题加以探索讨论:

探求1: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满足f(a)f(b)0,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没有零点吗?

探求2: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满足f(a)f(b)0,则函数yf(x)在区间(a,b)有零点,但是否只有一个零点?

探求3: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满足f(a)f(b)0,则增加怎样的条件可以确定函数yf(x)在区间(a,b)上只有一个有零点?

探求4: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函数在区间(a,b)有零点时,一定有f(a)f(b)0吗?

探求5: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不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函数在区间(a,b)有零点时,一定有f(a)f(b)0吗?

通过这些成系列的问题的探究,对定理的条件与结论都进行了深刻剖析,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

问题4:作图法在本节课的地位

本节课要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离不开作各种函数的图像,学生也习惯将方程f(x)0适当变形为g(x)h(x),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上作出两个函数的图像,通过考察函数y1g(x)和y2h(x)的图像来解决相关问题。但本节课方法的定位却不是这种方法,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通过函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得出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后,应注重通过计算区间端点函数值、比较函数值符号、借用定理进行正确的判断、推断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不断重复“作函数图像”的方法,更何况很多的函数的图像是无法徒手作图的。

5关于数学备课的思考

5.1站在学科系统的高度去备课

当前,在备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过于重视教案及课件,而轻视教材的解读,这实在是舍本逐末,对上好一节课的危害不浅。数学老师对中学数学的整个课程体系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必要时要把这个系统延伸到小学数学课程和大学数学课程。在上课前,尽可能多地占有各种相关的有益素材,站在学科系统的高度,统筹这些素材,这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诚如罗增儒教授在点评环节说,他来听课之前查阅20多篇相关的论文、教学设计、微课等,收集了充分的素材。备课,既要备教法、备教学过程,更要备学生、备学法,只有充分备好、备足上课的情况下,才能备好课、上好课,才能更好地评讲一个教学设计的优劣,才能进行更加深刻的教学反思。

5.2关于教学的重点难点

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由数学的课程目标确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不随主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核心的概念、学科的重要知识、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则是随主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它跟教学的内容的抽象程度、复杂程度等有关,也跟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环境等个体因素相关。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围绕课程的目标设置重点,围绕重点内容展开教学,为学生创更合适的条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6关于听课的思考

参加数学教研活动,观摩同行的课堂,是我们数学教师最熟悉的日常教研活动方式之一。虽然当前的一些大型公开课颇受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经过个人或者团队精心打磨的课其中必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听课者是否有明确的听课目的,对发现课堂的精彩、对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带着强烈的目的意识去观摩、去感悟同行的教学课堂,对这些公开课展现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等进行细致观察,并且在听课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执教者对教材的文本解读透彻吗?这节课的重点突出了吗?难点突破了吗?关注了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了吗?教学目标达到了吗?关注了学生的学习了吗?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吗?师生交流是否有效促进了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如何?等等。罗增儒教授在听课过程中表现出的细腻,笔者认为值得老师们学习借鉴:课前三两笔画好教室的座位平面图,这是记录师生活动的绝佳二维记录表;听课过程中,仔细划分教学的各个环节,并记上时间进度;记录好哪些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回答了什么问题、进行了哪些展示、对学生的板书及课堂活动的顺序,教师的提问次数、提问的人次、在课室的行走路线位置等进行了简单速记,对精彩之处都作了详细记录。可以说,罗增儒教授对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了数学课堂。如果数学老师都像罗老师那样听课学习,则对个人的专业发展一定是获益良多的。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内容的把握 篇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即,语言文字是语文的本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据此,笔者认为,在研读教材过程中,正确把握教材的语言教学价值,研制合宜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教材的语言教学价值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最本质的特征。作为语文课程实施载体的语文教材,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份神圣的职责。语言文字,是语文课堂的核心载体,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石。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过程的主线,是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这里所说的语言,不只是静态的语言知识,更主要的是动态性语言规律的发现与掌握。

因此,学习语言的价值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思维能力培养价值,在教材的教学价值中显得尤为重要。专家认为:“文章一旦成了课文,它就有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阅读教学不但要‘批文得意,而且要‘批文得文。也就是说要‘意、文兼得。”故“教学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用“课文”去教时,既要教“文”,更要教“言”。一句话,应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有位教师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时,曾无比睿智地发掘了那字里行间、段篇深处的语言教学价值,准确而清晰地定位了文本的言语学习意义。例如,教学中她以“姥姥的剪纸‘神在哪里?文章是怎样写出‘神的?”为中心话题,引领学生潜入文字,体悟表达。她用“‘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为什么不写成‘剪只母鸡像母鸡,剪只公鸡像公鸡?”的极具语言思维品质的问题,去点拨引导学生不断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意蕴和风格——以形象的语言品意图;以含蓄的语言品内涵;以新鲜感、陌生感的语言品独特……同时,教师始终践行着“语文课堂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其通过课堂,通过文本,实现无限宽广的学习人生”。因此,“找文眼,品语言”的阅读路径与教学智慧,如同涓涓细流浸润于课堂的每时每刻。

二、如何把握教材的语言教学价值

语言教学价值,是语文教材的本质教学价值。要把握好它,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切入。

1.语文知识的传递

语文知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语文基本知识,如认知概念、语法修辞、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这些基本知识犹如学生语文素养大厦的基石与结点,需要教师从教材中掘取,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潜移默化、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例如,在低年级,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拼音知识、字形结构知识、字词知识、标点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句子的概念、认识自然段等;在中年级,可以立足教材让学生了解一些段落结构和最基本的修辞知识等(如苏教版第六册《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描摹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由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总分结构段落的特点,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等);高年级则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篇章架构、赏析知识。因此,把握教材“语文知识传递”的价值,需要因材施教、顺势而教,切忌空洞讲解、概念化地灌输。

2.语言表达的品悟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大到篇章布局、言语特色、结构段落;小到词语,微到标点……都充盈着语言表达的品悟价值。教师要睿智把握,引导学生体悟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本领。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当学生初步感悟了母亲的艰辛与不易时,我自然点拨道:“母亲用肩膀挑起的仅仅是100多斤重的‘担子吗?对于‘担子和‘重担你又有怎样深入的感悟?”顿时,学生的情感、思维被引向深入,作者之“言”便深深地留于学生心间。

此外,除了对语言内容意蕴的品悟,语言表达的品悟价值更多的还在于一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及表达效果,品味语言特点,体晤表达之精妙,体验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理想的风筝》,在学生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后,笔者抛出话题:“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请同学们聚焦苏叔阳安排这三个故事的先后顺序,你有怎样的发现?聚焦三个故事文字篇幅的长短错落,你又有怎样的感受?”“三个故事有内容上的承接,情感上的递进,主题上的推深……最能表现刘老师的可贵精神,最能与课题关联的是……”事实证明,学生深入进行言语思维后的表达令人惊喜。这时我自然小结道:“看来,我们不仅要聚焦段落文字,也要聚焦篇章布局。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阅读大气与细腻兼具。”所以,我们要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看教材是“怎么说”的,这才是有效之举,是在语言表达的品悟中铺就与达成的。

3.语文能力的培养

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把握教材语言教学价值的有力体现。其包括字、词、句、篇的理解能力,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表达能力,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以及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基于教材、把握价值、有效培养。而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则更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例子内化迁移、着力练就之。

三、合宜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

教材语言教学价值的确定回答了“什么更应教”的问题,合宜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则关系到具体“教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去思考。

1.课程目标:指向与归宿

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与内容”进行了完整诠释。教师在准确深入领悟“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必须有序把握并完成“学期目标与内容”、“单元目标与内容”、“单篇教材目标与内容”、“课时目标与内容”。然后根据不同层面的教学要求,做到“总目标清晰、支目标明确、点目标实在”。其间,教师必须充分关注语言本体教学目标,做到在研读教材时正确明晰目标,在研制教学内容时f合当把握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目标,在教学评价时不忘回归目标。只有教师心中有了确切的语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合宜研制才有正确的方向,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才有可靠的保证,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提升才有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研读《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下)一文时,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应目标体系),将“在沉浸文字、品味园子之美的基础上,体悟萧红‘诗化、儿童化的语言之美;领悟‘叙事抒隋、借物抒情的表达之妙”,确定为第二课时的核心教学目标。在研制教学内容时,我就紧扣核心目标,以“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为主话题,引领学生通过不断体味那如诗般语言的描摹,不断关注萧红的儿童视角,不断体会那份“情在景中,物中蕴情”的意趣,不断叩击“园子”的深层次意蕴,从而使情韵与理性、工具与人文,在语言教学目标的统领、关照下,在合宜的教学过程中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2.智用教材:核心与关键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认为,教材选文有“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小学阶段又以“例文”和“样本”为主。“例文”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学会从众多选文中提炼出概括}生的知识,让学生形成某一方面的读写知识。而“样本”则是为了“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握课文内容,进而培养阅读或写作同类诗文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应据此“智用教材”,即具有课程资源开发者的意识,独具慧眼地发现与开掘教材内蕴的语言教学价值。发现与开掘时,必须有引导学生探索语言规律的意识,可以先通过不同文本的阅读,让学生领悟、获得规律性的知识与方法,然后再实现举一反三,将规律性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同类文本的阅读实践中,形成阅读能力。这样,教材的语言教学价值方能得以充分开掘,合宜教学内容的研制才能实现。

例如,笔者曾反复研读《白鹅》(人教版四上),斟酌这篇选文究竟有怎样独特的语言教学价值。首先,为了表现白鹅的“高傲”,丰子恺分别从叫声、步态和吃饭三个方面来阐述,其语言表达颇有特色:充满画面、趣味盎然的“漫画式”语言,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白鹅有条不紊、“严肃郑重”乃至刻板呆滞的“鹅老爷”形象。

其次,就写作手法而言,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对比,以突出白鹅的“高傲”,充盈着浓浓的情味。写白鹅的“引吭大叫”,用狗的“狂吠”与之陪衬;写白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又不失时机地与狗的“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等猥琐状态相对比。这些对比的运用,带来了直接的“漫画”效果,给人以强烈而又真实的共鸣体会一白鹅的庄重拘谨,惹人爱冷。

最后,该文中,丰子恺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来表现鹅的个性,更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掬。伴随着白鹅形象的不断丰满,它在丰子恺的笔下已经不是动物,而是一位纯真可爱、稚气憨厚的孩子了。我们从字里行间,可看出作者充满着对白鹅的喜爱。

基于对《白鹅》一文语言教学价值的认识、发现与开掘,笔者研制了如下的教学内容:通过阅读,想象、体会白鹅高傲的形象,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鹅的高傲的;运用“读文字,见画面,品趣味”的阅读方法,体会“漫画式”语言的特点;认识文中“对比”及“反语”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通过文本与郑振铎散文《燕子》的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可见,站在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角度,以选文者的视角去智慧地开掘教材的语言教学价值,方能实现从“教课文”向“学语文”的漂亮转身,这才是语文课的价值所在。

3.学情需要:起点与准绳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实践与评价教学,教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教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节点上。由此可见,学情需要是研制合宜教学内容的起点与准绳。

一位教师执教的《空气中的“流浪汉”》一课,令我感触很深。该文是著名作家叶永烈的科普作品,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这位教师抓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将教学目标聚焦于说明文阅读方法的习得和说明文语言特点的领悟上,教学内容便根据这两项目标来安排。

其一,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说出课文的要点(这个环节花了七分钟左右,学生就概括出了六个要点。这时教师故作惊讶,让大家说说各自的读书方法。于是,全班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注释性说明文的段落往往都有一个主句,其余文字则围绕这个主句展开,从而掌握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其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说明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通过师生共同质疑,梳理出四个问题:①对灰尘大小和分布的介绍,为什么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②说明灰尘来源时,为什么前面三个句子之间用分号,而第三、四句之间用句号?③为什么作者只用短短50个字,就将灰尘的多种坏处说清楚了?④为什么用“管教”而不用“消灭”?通过讨论、辨析、朗读和感悟,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领悟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于是,学生明白了:在说明事物时,别人已经知道的可以略写,别人不知道的则必须详写;在说明文中常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用排比方法说明事物时,应长话短说,而且可增强语句的节奏和气势……

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抓住了文体特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没有在这篇文章的知识内容(其实也是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上“兜兜转转”,而是基于学情、基于文体,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把知识的学习与语言的品位、学习方法的掌握结合在一起,成就了一节真正为学生所需要的语文课。

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学习需求,从教材中寻找、挖掘相应的语言教学资源,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明晰不同年段的语文教学在本年段该做的事,为学而教,顺需而教。教材蕴含的语言教学价值与资源是丰富的,但并非所有的价值都适合落实于课堂。课堂里究竟适合“教什么”,最终还得根据“学情”作取舍。

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阅读此文该“学什么”和“得到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知已会的,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盲点,学生的哪些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学情”应是把握教材语言、教学价值,研制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要心中有“人”——学生,找准其学习起点、能力起点,并基于起点进行教学,才能教到学生的心坎上,才能促进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等充分、长足、协同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内容的把握 篇7

第一, 把握数的认识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在小学阶段“数的认识”一般分为整数的认识、分数和百分数的认识。学生除了要掌握上面的知识技能外, 还要增强数感、符号感以及估算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 教师的导入应新奇并富于童趣。

第二, 把握数的运算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 通常运算要满足一定的运算律。新课标对数的运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技能, 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 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第三, 把握常见量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常见量是指“元角分、时分秒、年月日、吨千克”。教师教学的关键点在于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并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四, 把握数式与方程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教师在导入时大多采用创设问题的情境的方式, 在教学时常采用公式套题目的策略, 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探索解题技巧, 从而发现最简单的解题方法。

第五, 把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正比例、反比例的主要内容有:理解实际情境中的按比例分配, 认识生活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能将有关正比例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

二、教学图形与几何时巧妙选择导入方法

第一, 把握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空间感知不断提升为空间认知的过程, 教师应根据学生特有的思维特点, 采用形象直观的讲解。

第二, 把握测量教学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测量是指出某个物体具有多少单位的某种属性, 测量、测量单位、测量的量三个名词是小学生需要区分的常见的概念, 在新课标中关于测量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测量物体的长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物体的体积和容积以及角的度量四个部分。这是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独立完成的部分, 教师的关注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第三, 把握图形变换及相互位置关系教学的特点, 选择导入方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的主要有平移、旋转、对称及简单的图形相似的内容, 注重在操作中, 如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图形经变换后的图形和剪对称图形, 来加深对图形变换的认识和掌握图形变换的画图技能。在引导上不用大费周折, 在“教”上也浅显易懂, 但是在学生的“学”上, 有很多小学生并不能从游戏中习得知识, 这是教师特别要注意的。

三、在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巧妙选择导入方法

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有六大特点, 第一是现实性。现实性要求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如“制订班级或家庭的旅游计划”;第二是综合性。加强小学数学各学习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 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加强生活中获取的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第三是探索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小学生尝试着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与答案, 探寻最优化的解决方案;第四是问题性。任何一个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 学生开展调查、实验和研究型学习, 在解决原始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新问题;第五是实践性。作为一种体验性学习, 综合与实践要求学生自身感受,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第六是开放性。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 不局限于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设的答案, 其学习的形式有调查、课题研究、小型研究报告等。根据这六大特点, 教师在选择导入方法时要注意突出教师“教”的实践性, 发挥小学生“学”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的内容应该丰富;评价的方法应该多样化, 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应以定性描述为主。

语文教学中内容的把握 篇8

一、不同水平段“身体健康”教学内容建议

修订版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 四个水平段都分别对身体健康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建议, 下面重点对各水平段的身体健康内容建议进行归纳:

(一) 水平一“身体健康”教学内容建议

水平一包括一、二年级, 身体健康内容建议没有再细化到各年级, 而是总体上对该水平提出的, 归纳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水平一在身体健康方面, 修订版课程标准给出的具体教学内容建议范围包含了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体能与健身能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等四个部分, 其中, 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侧重于个人卫生保健知识与方法, 如饮食、用眼、口腔卫生等。在体形与体态方面要求学生知道并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说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身体姿态教育十分重要, 无论是采取何种方式实施教学工作, 都要让学生能够在坐、立、行等方面有所体现。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一旦发现姿态有问题, 还需要及时给予纠正。

在体能与健身能力方面, 可以通过练习劈叉、仰卧推起成桥、转肩、跪坐后躺等, 锻炼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柔韧性, 通过8字跑、绕杆跑等, 锻炼其灵敏性。主要是因为, 柔韧与灵敏属于该年龄段学生的体能发展敏感期。除此之外, 该阶段的学生还需要多参与户外运动, 但作为体育课堂, 教师可以结合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告诉学生要在家长的陪同下, 利用节假日到户外运动, 多与大自然接触, 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 水平二“身体健康”教学内容建议

水平二包括三、四年级, 修订版课程标准中对该水平段身体健康方面的内容建议, 如表2所示。

修订版课程标准对水平二的身体健康方面提出的教学内容建议, 从内容维度上与水平一保持一致, 也是包含了同样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是, 在具体内容上有了较大的变化, 范围更加广泛了, 难度适当增加了。如, 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增加了对主要营养素作用的了解, 烟草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了解等。与此同时, 还增加了一定的疾病预防知识, 如要求水平二的学生初步了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等疾病预防知识。水平二继续要求保持良好的姿态的前提下, 增加了一些改善体形和身体姿态的内容, 如要求能够自我矫正和督促同伴矫正不正确的身体姿态等, 相当于在能力方面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

体能方面除了耐力以外, 力量、速度、灵敏、柔韧四个方面都有对应的要求, 即在这几个方面要求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发展这些体能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 与水平一十分相似的是, 该水平段也要求学生通过多参与户外运动, 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 水平三“身体健康”教学内容建议

小学五、六年级属于水平三这个阶段, 身体健康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内容建议, 归纳结果如表3所示。

水平三在身体健康方面, 修订版课程标准提出了保健知识和方法、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体能与健身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建议。其中, 在保健知识和方法方面, 已经涉及到了运动系统的知识, 如肌肉、骨骼、关节等简单知识。在进一步增加卫生防病、食品安全等与健康有关的知识以外, 重点加入了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与保健知识, 这应该与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开始逐步进入青春期的缘故有关。因此, 在具体教学中应关注对该水平段青春期卫生的教育和正确引导。

该水平段在良好体形与身体姿态方面, 要求在保持良好身体姿态的前提下, 建议学生懂得不同身体姿态所表达的礼仪内涵, 如哪些表示尊重、谦虚、亲近, 哪些表达出的是傲慢、粗野等。在体育教学中需要对这些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有所渗透。

关于体能的发展, 水平三开始强调了发展心肺耐力, 当然, 也要求进一步提高灵敏、力量、速度等体能水平;并在每一项体能的发展上提出了较为具体的锻炼方法。这为一线教师选择并确定内容方向与具体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 水平四“身体健康”教学内容建议

水平四是初中一、二、三年级, 身体健康内容建议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通过对水平四身体健康教学内容建议的归纳可以看出, 对于初中生而言, 更加注重保健知识和方法、体能与健身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而且, 在保健知识和方法方面, 不但提高对青春期保健的更为全面的知识掌握, 还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由于该年龄段学生大多处于叛逆期, 而且, 多有自己的主见, 又不够成熟, 有的学生开始出现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甚至有可能会接触到毒品等危险物品。对该水平段的学生加强这方面的保健知识教育十分必要。所以, 在教学中要有适当的侧重。但形式是多样的, 可作为专题来讲, 也可在体育室外课中进行渗透。

在体能与健身能力方面, 该水平段在灵敏、力量、速度、心肺耐力等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发展要求。而且从心肺耐力方面, 锻炼的距离上有所增加, 如从水平三的50米×8, 变成了水平四的800米跑 (女生) 和1000米跑 (男生) 。这项运动是提高心肺耐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 教学中需要适当安排。另外, 对于灵敏、力量、速度等多种体能, 提出了在运动项目学习中加强对其的发展。说明, 提高体能并非只有通过课课练的形式才能实现, 也同样可以穿插于运动技能的学习之中展开。

二、修订版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内容建议特点及规律性

(一) 身体健康教学内容“维度递减”

修订版课程标准中, 从水平一至水平四的身体健康教学内容, 所涉及的维度由水平一、水平二的四个维度, 到水平三的三个维度, 再到水平四的两个维度, 反映出维度逐渐递减的特点。最先减少的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其次减少的是“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这说明, 在水平一、二阶段, 需要重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培养。而良好体形与身体姿态的强调在整个小学学段都需要加强。也就是说, 小学毕业进入初中之前, 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和体形与身体姿态都应该得以培养。到了水平四初中阶段, 需要增加保健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与掌握, 以及注重提高灵敏性、速度、力量、心肺耐力和健身能力等。维度的递减, 不但反映出不同水平需要侧重的身体健康教学内容, 还反映出, 剩余维度所需教学的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也有所加大。

(二) 身体健康教学内容“衔接明显”

身体健康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水平段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的发育特点和发展的需要, 所建议的内容反映出了明显的衔接性。也就是说, 无论从难度上, 还是从广度上都在逐渐加大和增多。如, “保健知识和方法”这一维度, 水平一是“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建议掌握饮食、用眼、口腔卫生等个人卫生常识。水平二尽管也是“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但所建议的内容除了个人卫生保健知识和方法, 还新增了疾病预防知识, 且个人卫生保健知识难度有所增加, 如了解主要营养素的作用、烟草对健康的危害等。水平三去掉了“基本”二字, 而且, 建议内容增加到四个方面, 即人体运动系统知识、卫生防病知识与方法、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与保健知识等。水平四除了去掉了“基本”二字, 更新增了有关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等内容。除此之外, 其他几个维度的变化也呈现出了明显的知识难度的递进性、知识广度的延伸性。

(三) 身体健康教学内容“知识丰富”

从修订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部分对各水平段的身体健康教学内容建议的具体知识点来看, 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大约有上百个, 进一步归纳可以看出, 仅饮食方面的知识点就有10余个。又如, 仅防病知识与方法方面的知识点就有20余个, 其中建议要了解疾病预防所涉及到的疾病就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乙型脑炎等10余种。可以看出, 义务教育阶段, 在身体健康方面所建议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

三、依据内容建议确定内容的方略

(一) 依据课标建议确定身体健康教学“内容范围”

修订版课程标准已经针对关各水平段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身体健康教学内容建议, 一线教师在选择和确定具体的身体健康教学内容时, 可以依据课程标准所建议的几个维度, 确定具体的范围。如水平一和水平二都将身体健康部分划分为四个维度, 即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体能与健身能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因此, 在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范围时, 就可以参考课标中的这些维度适当安排各年级的内容, 这样做, 不但反映出是在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教学工作, 而且, 也能大大减少教学内容选择的盲目性, 从而使身体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依据课标建议确定身体健康教学“内容难度”

各水平段尤其是各年级, 在身体健康方面仅仅确定了教的范围还不够, 还需要明确具体要教什么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各项内容需要教到什么程度。修订版课程标准各水平段的身体健康教学内容建议已经有明确的提出, 教师在确定内容难度的时候, 基本上可以依照课标中所建议的。即便是还想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 也可以依照课标中的目标要求来确定。如某一健康知识点是仅仅知道某一种疾病的名称, 还是要求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 甚至是需要如何预防等等。有了难度把握, 教学目标就比较容易设置, 教学组织形式也比较容易确定。因此, 课标是确定内容难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 依据课标建议确定身体健康教学“组织形式”

有了范围与具体内容, 这些内容该如何组织教学?课标身体健康部分各水平段的内容以及目标要求的程度不同, 我们可以从中判断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 尤其是采用何种方式组织教学, 或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达到预期的目标?从修订版课程标准身体健康教学内容建议我们可以看出, 要求学生“了解”的知识, 我们可以作为“简学类”让学生达到了解的程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我们可以作为“精教类”具体详细地讲述或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除此之外, 该部分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的内容, 我们可以设计成各种练习形式组织学生练习, 如柔韧性、灵敏性等体能发展就可以如此。另外, 还有的是要求学生利用假期与家人一起“参加户外运动”的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实施教育工作等。

四、结束语

语文教学中内容的把握 篇9

一、学科育德切入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递进性和生活化等特点,学科属性和特点决定了要想把握育德切入点,就要切实尊重学科的育人特点和教学规律,遵循学科性、体验性和个性化等原则。

1. 学科性原则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育德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品质为突破口,通过对特定的数学素材学习,逐步形成道德品质。因此在育德过程中,要体现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要联系学科内容开展德育活动,两者做到有机整合。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各种轴对称图形,感悟这些图形之美,美在哪里,让学生在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的同时,感受对称之美;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尝试自己制作轴对称图形,感受剪纸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样是“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可以把育德点选在体验“对称”这一数学之美,也可以把育德点选在感受“剪纸”这一传统文化上。但这两个育德点是殊途同归的,都有利于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即沿着对称轴两边能完全叠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开展学科德育应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育德的切入点,在落实学科要求的同时,融入德育元素,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德育而德育,生搬硬套,贴上德育的“标签”。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新授课时,编了一道家长做家务的题目,要求学生算一算父母做家务用去的时间,体会家长的辛劳,从而懂得要感恩父母。虽然这是一道有意义的数学题,但由于这一环节与这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契合度不够,没有较好地体现出学科性原则。

2. 体验性原则

数学课程不仅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要求,更对学生经历和体验过程、获得和掌握方法论知识、发展一般能力、形成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要求。学科育德的切入点应力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实践体验的空间,在经历数学相关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同步获得德的熏陶,从而能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德育要求,落实学科德育的目标。

如在学习“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下所在教室或学校操场的面积,估算一下“1平方千米”大约相当于多少间这样的教室或几个学校操场,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又大约相当于多少间教室或几个学校操场,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的量感,又可以体验到祖国国土面积的辽阔,增强民族自豪感。

3. 个性化原则

由于遗传、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风格、学校的文化追求都不尽相同,因此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

二、学科育德切入的方法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觉得可以有以下几种寻求小学数学育德切入点的方法,从而落实德育的目标。

1. 教材梳理法

我们可以整理小学数学从第一册到第十册的教材内容,找出教材中比较显性的学科育德切入点,开展学科德育实践活动。

如二年级第二学期“时、分、秒”一课,其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内容“初步建立1小时、1分钟、1秒的量感”。学科育德的切入点就可以定为“感受时间的宝贵,培养爱惜时间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这样一个体验活动。要求学生在1分钟的时间里自主选择完成写字、做题、背单词这三项活动中的某一个活动,看看1分钟自己能做多少事情,体验1分钟的长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建立量感,落实数学学科教学的目标,又可以开展珍惜时间的教育活动,有效落实学科德育目标。

下表是我们以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依托,初步梳理出的教材中较为显性的育德切入点。

2. 内容改编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其本身育德的切入点很难寻找,如,多位数的乘除法,规则图形求面积、体积,统计的初步知识等,这就需要我们改编教材原有呈现的内容,以情境创设、实践体验等方式,给教材内容融入一些育德元素,从而形成育德的切入点。

以沪教版三年级“条形统计图(二)”一课为例,其教学目标中有“知道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量不仅与所画直条的长度有关,而且与一格(1刻度)所表示的数量有关”。基于上述教学目标,教材以不同的售货站食品销售情况为题材,呈现了两幅条形统计图,这样的教材呈现内容,达成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没有问题,但从学科育德的角度看,就有所欠缺。因此我们从落实教学目标、形成学科育德的切入点这两个维度出发,选用了与世博有关的素材,改编了教材呈现的内容,如下图:

通过呈现PM2.5和PM10世博前后数量变化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感悟世博期间空气状况好转是各方努力的结果,点出只要我们努力,就能把环境治理好这一环境意识教育点。

3. 内涵挖掘法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有些育德点是较为隐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体现学科育德内涵。

如三年级“数学广场——搭配”一课,教材以探讨运动上衣和运动短裤的不同搭配为载体,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

在具体课堂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育德的方式要让学生能体验、有感悟,以“有序”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文化培养学生重秩序、讲规则的意识,因此本节课设计了小球游戏的环节。游戏的第一个层次是把3个小球依次从瓶中拿出,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科知识的落实,为后继例题2采用“树形图”的方式有序思考提供铺垫;其二是为接下来把6个小球从瓶中拿出作铺垫,初步体验要一个个按顺序拿,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游戏的第二个层次是把6个球从瓶中拿出,由于瓶中有两个红球,所以组内同学只有商量好哪个红球先出、哪个红球晚出,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游戏。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到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依次排队上车,遇到火警要有序撤离,等等。

三、对数学学科育德实践的反思

1. 深化数学学科育德认识

数学学科有其特定的育人价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较多落实在显性的学科教学内容上,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介绍祖冲之及圆周率,计算“水、电、天然气”账单时,倡导节约能源等,这些当然是育德的切入点,但仅有这些内容还不够。我们还可以从数学的理性思维,数学中的美学等多个角度切入,找到适合的结合点,开展学科德育活动。课程标准倡导三维目标,而学科德育的有效开展能有效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教学目标的落实。可见,学科德育的实践为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了保障。

2. 把握学科育德开展时机

语文教学中内容的把握 篇10

一、松弛程度把握的总体思路

本课程除完成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传授之外, 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科学地描述自然规律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学中在保障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提前下, 要做到松弛有度, 细讲部分启发式内容, 压缩一般性内容, 突出思想方法的讲授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方法上讲究板书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多媒体的优势主要突出在提高效率, 如各章、节等标题不用在黑板书写;展现图、表以及动态演示。而其他部分建议尽可能使用板书, 多媒体使用大约在50%左右比较适宜。

二、各章教学内容具体设计

本文以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 赵晏等编《大学物理学》为教材实例, 具体设计了各章节的突出重点和教学思路, 介绍如下。第一章质点运动学。本章重点突出三维空间质点运动的描述方法。细讲坐标系和位矢的引入 (书1.1.2节:参考系和坐标系;1.2.1节:位置矢量运动方程) , 强调出坐标系完全是人类为描述自然规律、研究问题方便而人为提出的, 且坐标轴的选取完全由研究人 (学生) 决定。要细讲运动方程的重要和意义, 特别是给出速度、加速度定义后, 强调位矢是时间的函数, 若已知这个函数, 则描述质点运动的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要完成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过渡, 体现在书例题1.3 (已知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做匀减速运动, 求质点多长时间静止以及运动方程) , 用积分推导出高中的匀加速运动的公式。还有书1.3.2节抛体运动, 由已知力 (即加速度a) 推导出x、y的表达式 (要讲积分过程) , 让学生感觉到高中的知识是大学中的特例。

第二章动力学基本定律。本章重点突出运用高等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如变力做功、由动力学推导出运动学方程等。细讲已知阻力求速度表达式这类问题, 以及书例题2.3 (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半径是R的围屏, 质量为m的滑块沿环内壁做圆周运动, 滑块与内壁摩擦系数为μ, 滑块初速度是v0, 求t时刻滑块的速度) 。该例题难点是后面的积分, 对初学高等数学的大一学生来讲, 应用高数解决实际问题还是一个困难。所以必须让学生区分什么是物理问题, 什么是数学手段, 不能因为微积分能力差而影响物理问题的解决。

第三章刚体力学。针对学生熟悉质点而不熟悉刚体的特点, 本章重点突出研究方法, 用类比的方式介绍刚体的“运动学、动力学”, 并体会用角动量描述和解决问题的优势。如刚体的“运动学”描述其运动的各量, 建议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直线量和角量的对应关系, 刚体的“动力学”则一定要分清层次讲解, 突出转动定律的地位 (属于第一层次) , 必须说明转动定律M=Ja相当于质点中牛顿第二定律F=ma, 而力矩的定义和转动惯量的计算是第二层次。角动量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但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细讲书例题3.7 (一长为l质量为M的细杆, 可绕水平轴在竖直面内自由转动, 开始时杆自然地竖直悬垂。现有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射入杆中, 射入点距杆下端h, 求杆开始运动时的角速度) 。

第四章机械振动。本章重点突出用旋转矢量这一人类主观提出的设想, 可以方便研究震动问题的研究方法;振动合成讲解时, 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研究振动合成时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细讲书4.1.3节 (旋转矢量) 及其例题, 让学生体会到“发明”旋转矢量是很“伟大”的事情。确定初相位的例子多讲一些, 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第五章机械波。本章重点突出波函数 (波动方程) 的引入和物理意义, 强调它的时空性, 它包含振动方程。波函数曲线在t一定是相当于“照片”, 而在x (或r) 一定时则相当于“录像”。要借助多媒体反复演示波的传播过程, 把“照片”和“录像”解释清楚, 特别要指出波形图和震动图, 曲线形状虽然相同但物理意义不同。细讲书5.2节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及其例题, 重点引导学生“解剖”波动变成振动, 并用上一章的旋转矢量办法解决初相位。驻波部分讲授要让学生感觉到相当于叠加的例题, 而多普勒效应及应用则不能纠缠, 突出物理思想即可。

第六章流体力学。学生自学, 不考。

第七章液体的表面性质。学生自学, 不考。

第八章气体动理论。本章重点突出宏观概念的微观本质, 让学生体会压强公式推导过程的思想方法, 明确温度的微观实质, 让学生建立宏观现象的根本来自于微观世界的科学思想。细讲书8.3节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 要推导但重点突出物理思想, 讲课时淡化统计规律, 突出思路, 要求学生不用每一步都很透彻, 但整个的思路要清晰掌握;细讲书8.5.3节 (理想气体的内能) 及其例题, 在短学时下自由度的概念不要纠缠, 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分子有多少自由度就可以, 但内能的含义要突出, 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对给定量的特定气体, 甚至可以“不科学”的说内能就是温度, 内能公式要求学生牢记;书8.6.3节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的实验验证) 测速装置的设计思想建议略详细一些, 让学生体会到装置的设计思想。

第九章热力学基础。本章重点突出基本理论的应用, 教学中一定要分清层次, 第一定律是根本, 而各种过程甚至卡诺定理都是第一定律应用的结果。甚至可以讲完第一定律后, 诙谐地说, 本章讲完了, 下面就是具体问题 (例题) 了。细讲书9.1.3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述) , 一定要突出微分的表述。明确含义, 最后在把9.1.2节 (内能功热量) 中各种微分表达式统一到热力学第一定律中。9.2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的讲解, 要让学生体会到各过程相当于9.1.3节的“例题”, 9.3节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 除出现效率、制冷系数新概念外, 还是“例题”;建议介绍冰箱、空调等动态演示, 让学生体会基本理论的应用;可以问:“室内开冰箱门可以让室内温度降下来吗?”这样有趣的问题。 (电磁等后续内容的实例将另文介绍)

三、实践与展望

经过数十年大学物理教学的实践, 集众人之所长, 针对短学时的情况, 提炼出本文的教学理念, 并设计出比较具体的方案。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采用了这个方案, 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表明, 此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使学生即能较全面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又能在某些地方掌握得很透彻, 特别在描述自然、发现规律, 以及利用规律 (创新意识) 方面有显著提高。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永恒的课题, 具体做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用语言也很难表述完整。所以目前有关教学方法的研究论文, 空谈的多讲实例的少。本文虽然重在实例, 但还需各位同仁领会“精神”, 共同探讨, 让《大学物理》这门基础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到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晚云, 陆彦文, 曾交龙.浅谈大学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1, (1) :70-72.

[2]徐小华.基础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 25 (4) :478-479.

语文教学中内容的把握 篇11

一、扩展法

有的文章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在认真阅读后将题目加以扩展。如在执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可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中的“变化”一词,延伸出这样几个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也就轻松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合并法

把文章各部分的段意合并起来,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把整篇文章读一读,对文章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组织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在执教《中彩那天》,我组织学生三读课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分自然段读。在指名分自然段读的时候,有意识的在读第2自然段时提出“这部分主要讲什么,是讲中彩那天的事吗”的问题,让学生接着读;当学生读到第9自然段时,加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还讲中彩那天吗?”。这样,教师在学生分自然段朗读时,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结果,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很容易串联、合并各部分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找中心句法

小學阶段,有些文章往往由重点句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内容,还有一些文章的重点词句蕴含着文章的中心内容,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教学这类文章只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学生就能顺利地概括文章的中心。如教学《人类的老师》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四、借助重点词语

每篇课文都有关键词语,借助这些关键词语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又能学习表达方式,积累语言,有一举多得的功效。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让学生在学词之后,让学生重点思考词语“大地震、废墟、七十二小时、父与子、拥抱、了不起”,问学生看到这些词语,联想到什么?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词语用几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明确指出这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五、紧扣课后问题

课后的习题大都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着眼点,编者在设计这些问题时,力求为老师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从课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释疑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如教学《蝙蝠与雷达》一文,我就紧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雷达”这一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先用列表的形式,一边阅读,一边填空,弄清楚科学家三次试验的方式,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就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的一项重要能力。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有效的引导方式,巧妙地渗透方法,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一定的思维概括能力。

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 篇12

当前我国新闻内容的主要来源

根据我国新闻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当前我国各大媒体电台的新闻根据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一手消息组成的新闻,称为原创新闻,一手新闻, 或者源新闻;第二类就是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媒体报道之后转播过程中形成的新闻,称为转载新闻,二手新闻或者再述新闻。

1.原创新闻内容来源

对于一手新闻来说,内容的新鲜度极为重要,所以这类新闻内容的一般来自于新闻记者的新闻采集或者是社会人员的新闻反映。这类来源下的新闻一般随机性强,新闻内容的逻辑性也不高, 需要更多的编辑人员的整理加工工作, 但这些来源下形成的新闻往往因其新鲜,真实更能吸引受众。

2.转载新闻内容来源

转载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对于其它媒体的新闻进行转载转播,转载转播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在加工而形成的新闻。转载新闻的来源就是对于其他媒体中有自身所需要的价值的新闻的整理。 随着网络和媒体的发展,每天出现的新闻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这就为不同媒体之间转载新闻提供了便利,转载新闻的数量也就不断增加。

编辑人员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的意义

对于新闻来源的把握是编辑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天出现在编辑人员面前的新闻数量是很大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科技的发展,对于信息的传播变得异常容易,这样一来,编辑所要处理的新闻就更多。编辑人员对于新闻来源的把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有利于保证新闻内容的质量

新闻内容的来源直接决定新闻内容,新闻内容的来源是否健康真实直接影响新闻是否健康真实。编辑人员通过日常工作对于新闻内容来源进行把握, 可以有效的去处虚假等不适合播报的新闻,这样受众获得的新闻就得到了过滤。所以,编辑人员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保证了新闻内容的整体质量。

2.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有利于国家对于信息的监管

每天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的新闻构成了国家信息的重要内容,最近几年,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加,信息数量的增加, 使得一些虚假不良信息不断扰乱人们的视野,这就为国家信息监管提出了更多的难题。编辑人员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新闻信息的质量,进而为整个国家信息监管做出了一定贡献。所以说,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有利于国家对于信息的监管。

编辑人员对于新闻内容来源把握的几项原则

根据对于当前我国新闻内容的来源情况以及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的意义分析,编辑人员对于新闻内容来源的把握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注意新闻内容来源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对新闻内容最基本的要求,对于事实的真实反映也是新闻的本质。信息传播的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虚假新闻出现在大众面前,同时,媒体之间竞争的加剧使得一些新闻报道单位为了获得听众而故意选择有吸引力的新闻以博得眼球,新闻的失实最终会造成新闻市场的混乱。因此,编辑人员在对新闻内容来源进行把握的过程中,要把来源的真实性放在首位,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可靠。

2.注意新闻内容来源的健康性

营造健康的信息环境是目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新闻内容来源的健康又直接影响着国家信息环境的健康。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不断增长的经济,使得一些人变得浮躁,这样,不健康的新闻就有了很大市场,对于编辑人员来讲,面对众多的新闻来源,必须要保持正确的立场,不能为了暂时的利益而使用不健康的新闻内容来源。坚持新闻内容来源的健康性原则才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3.注意新闻内容来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闻实事,新闻的受众在不断增加,为此,新闻造成的影响也就在不断的加大。所以,编辑人员在对新闻内容的来源进行把握的过程中,要注意这种新闻来源下获得的新闻可能产生的影响,注意积极向上的新闻的收集,以及对于可能产生恶劣影响的新闻的摒弃。

4.注意新闻内容来源可能产生的效益

对于新闻人员来讲,新闻播报的一个目的就是获得效益,所以,在保证新闻内容来源真实性,健康性,不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前提下,要把新闻内容来源可能产生的利益考虑进去,保证新闻业的盈利,进而维持新闻业的长远发展。

结束语

上一篇:动物小说下一篇:中国乡镇教育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