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通用11篇)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 篇1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凸显出来,成为语文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这里,我们研究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美育,通过教学内容与美育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语文教学课堂改革的深化发展,对于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在现有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教材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存在,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展开审美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教材内容是美的,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育。
1.诗词散文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现在入选初中教材的诗词散文很多都是美文,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其中,对学生而言,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引导学生美读文章。通过以引导学生美读文章,把文章中蕴含的美的情致读出来,使学生感悟到美。比如,王维的诗歌《使至塞上》整个诗歌都具有强烈的整体美,学生通过读能够感受到边陲大漠中的壮阔雄奇的景色之美,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境界壮大、气象雄浑,会真切地感受到美的存在。不仅新教材中的诗歌选材凸显美的特征,同时,在散文中、在古文中都能凸显美的特征。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每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内容都是充满美的,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美丽图画,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这种散文中的美,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意境美、情致美,要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文章中的美,使学生能够坐在教室而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人物的心灵美、社会的和谐美,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2.记叙文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记叙文所占的比重最大,几乎有全部内容的四分之一。这些记叙文虽然记人记事,但都是充满人性美、人情美、矛盾美,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在记叙文中,大多是以写人为主,尤其是一些小说,可读性很强,作者通过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宣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中的老王这个主要人物,又老又病,生活贫穷,虽然处在社会最底层,但心地很善良,真心帮助作者一家,这种普通老百姓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光芒,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赏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使学生受到教化。
3.说明文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在说明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努力挖掘美育资源,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说明文的语言平实准确,表达精练,文章结构严密,因此说明文也具有很强的精练美、严密美和逻辑美的特征。教师要从说明文的语言入手,兼顾说明对象、说明形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说明文中蕴含的美。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读文章,感受语言的精练,感受文章中精致的不对称美;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要使学生体会文章结构的美,使学生通过说明对象感受到博物馆雄浑壮阔的美。入选初中教材的每篇说明文都有其特点,教师要通过说明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说明文的独特的美。
4.名著导读中蕴含着美育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都安排有名著导读内容,这为学生欣赏美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名著导读所涉及的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考验,千百年来留下的艺术珍品,这些艺术作品以新鲜独创的艺术形式,精彩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技巧,闻名于世,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是初中美育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些艺术资源,对学生进行美育。比如,在《繁星》《春水》这两部作品是歌颂母爱、童真与大自然的赤子之诗,要通过引导学生读作品,使学生感受到赤子之情,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初中教材中入选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在课下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审美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肇恒国.刍议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6).[2]龙莲明.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上),2008(01).(作者单位:甘肃省宁县中村初级中学)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 篇2
一、语文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的教学中, 因为其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和情感性, 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更要抓住这一良机, 充分的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的情愫, 特别是这些90后的孩子, 他们对“爱国”“国家”理解的淡漠, 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加以熏陶。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 先让学生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体会一个文人怎样获得毛主席“代表中华民族气概”的美誉呢?然后在带有丝丝敬仰之情绪中让学生阅读课文, 分析课文, 体会课文中作者渴望宁静却又面对残酷现实的主题, 让学生在学习审美的过程中, 体察作者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感。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 再一次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这个时代, 我们还需要像朱自清先生那种民族气概的精神吗?我们怎么做才是一种爱国的行为?你又是怎样认识“爱国”“国家”这样的概念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教育
“审美是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是价值实现活动, 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者艺术品的美。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 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和追求。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所以在我的教学中, 我经常为学生创设情境和读写的体味, 以情动情, 让中职学生在语文课上体会生命的意义, 达到情感的共鸣, 以此提高审美能力。在讲授《生命的化妆》中, 带学生体味林清玄先生智慧的阐述自己对化妆的理解——最好的化妆便是无妆, 并真切的让我们的生命也能像化妆师手下的人一样的靓丽, 怎么能做到呢?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很多有浓妆爱好的女孩, 也在课后再一次看到她们年轻的、姣好的青春洋溢的脸庞,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美, 什么才是适合的样子。
例如我在上《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时候, 课文中描述了秋景中的五幅图。然后我创设情境, 带学生走进这无边的秋色之中, 运用多媒体的手段, 让学生运用专业课的知识勾勒出秋景五幅图,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 运用专业知识提升审美能力,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然后在讲授秋蕊图突出故都秋的——萧索、悲凉的气氛, 我选取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 让同学做以讨论比较, 体会同样对落花描写中, 郁达夫和曹雪芹笔下秋天的异同, 更深刻的体味林黛玉的“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凉感。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 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有了复习和深刻的感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多方面的感知课文, 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文字美、语言美等特点, 同时也展现了课文描绘的美景, 使文章的景物、情景, 跃然纸上, 从而形成了学生的立体思维, 能够多方面的感受审美对象的美感。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好学教育
90后的孩子, 特别是中职的学生, 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 但是心智却异常的成熟, 因为过早的接触书本以外的东西, 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自以为是, 教养不足等问题, 那么在语文的教学中, 能不能让学生懂得谦虚、礼让的美德, 让他们明白学习的意义, 提高学习的兴趣呢?我想, 语文真的能做到。例如在学习韩愈《师说》、荀子《劝学》时, 让同学明白“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道理, 只要努力学习, 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人生风景。并且老师要加以引导, 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更要他们知道在当今的社会中, 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过硬的人才, 更需要品德高尚的人。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美育教育, 让学生在每个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脉络历历可见的生命之痕迹。愿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处于忽略位置的语文教学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摘要: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 就是学做人”, 这是教育名家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箴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者从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熏陶做了简单的分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是时代使命的重托, 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据中职学生特点, 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在学生心田上播撒美的种子, 浇灌出心灵美的花朵。
浅析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教学 篇3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本身蕴藏着特有的科学美。作为美育者,寓美育于教学之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教学。
一、从教材内容中挖掘出美的因素,引导学生鉴赏物理内容的美
翻开中学物理课本,无处不深深地渗透着科学之美,诸如:和谐统一美、奇异美、简洁美及逻辑美等,这里仅对和谐美和奇异美探索如何进行美的鉴赏。
中学物理所研究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揭示的物理学规律是和谐统一的。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去体现:
(一)从物理学家追求科学中去体现。如在“万有引力定律”教学中,教育者可引导:“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他相信宇宙中的星球和地面上的物体应该遵守同样的力学规律”。正是在这个信念的指导下,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再如讲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教育者可通过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德国医生迈尔、瑞士化学家赫斯、生物学家亥姆霍兹等各种不同职业的科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各自独立研究到建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让学生体会物质间的和谐统一性。
(二)从对称上去体现。事物的对称形式,常给人们以审美的愉悦。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对称美遍及整书内容,列举几例:1.空间上的对称,如平面镜成像的镜面对称、点电荷电场的球面对称;2.时间上的对称,如简谐运动的周期、竖直上抛运动中的上升与下落时间;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称;4.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对称;5.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对称……
(三)从研究方法上去体现。如:1.平抛运动与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均可用合成、分解法去研究;2.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电场中带电微粒绕核作圆周运动等都可用相同的方法去研究;3.在解题方法上,有整体法与隔离法的统一,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统一,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统一等。
(四)从物理概念,物理量和物理规律中去体现。物理概念门类繁多,千变万化,但它们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统一地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这可以分别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体现和谐美的因素。
1.展示形式的统一性,就是美的事物在外在形式上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如比值型:R=U/I;m=F/a;v=s/t。
2.展示内涵的统一性。在力学内容教学完成之后,可作如下归纳:
由于这三个力学规律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则针对一道力学题原则上都可以分别通过这三种思路来解答。
二、引导学生欣赏物理教材中的插图美
课本中彩色插图在说明物理现象的同时也展示出自然壮美的一面。诸如:都市夜景,桂林山水,云海雾松,雪原冰川,玲珑剔透的晶体,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极地的天空激发出的美丽的极光等等。学习之余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画面能开阔视野,愉快心情,消除学习疲劳,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习效率,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了解到物理无处不在,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三、利用美学思想,创造课堂教学艺术
优秀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但揭示课本内容的内在美,还会在教学过程中塑造美,力求达到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优化的课堂结构,精湛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画龙点睛的板书,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等。
优化课堂结构,笔者认为应符合以下美学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即课堂教学结构中,诸环节之间要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浑为一体。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师生互动、教和学的一致统一,还要将知识、方法的教学,能力的发展以及世界观的培养等有机结合起来。
(二)起伏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波动起伏的过程,如对一般知识、重点知识进行有张有弛地教学,在教学语言上做到抑扬顿挫,形象生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听想结合,听练结合,学练结合。
(三)多样性原则。教学活动存在着多样的统一的方面,以教学方法为例,应视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自学、讲座、实验探究等;在进行习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多题同解、一题多变等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之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 篇4
太白中学刘玉平
美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任务。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堂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语文教中如何引导学生审美,如何发现美。这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当然美的层次要求各异。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用课文中的爱国主义内容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美好的心灵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关于爱国主义、美好品德修养、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文章。通过文章内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讲到屈原《离骚》时,我就特别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取出来,联系今天的现实,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如何做到爱国。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将廉颇的优缺点放到一个特定的内涵和背景下理解。廉颇虽然心胸狭窄,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不可磨灭的。《苏武传》中的苏武的民族气节不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体现吗?诸如此类的文章还很多。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是作为人的基本素质,有了爱国主义思想作基础,就能让学生进入一个健康、优美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心灵美的真正内涵。
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大自然中处处都涵盖着美,黄山的秀美,泰山的峻美,华山的壮美,无不都是美丽的风景,这些美丽山水既是作者心灵中拘胜景,更对读者是一种美的熏陶。通过这些美景,让学生懂得大自然是神奇的、秀美的,然后扩展为祖国大地处处有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也可以再延伸到生活处处有美,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鼓励他们走进大自然,用一双美丽的眼睛去观察去审视自然美与人文美,于其中感受、熏染。有了这些美好的情趣,就能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学生的仁爱之心、善良之心就能被诱发出来,假以时日自然就能使之养成审美能力。
三、关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受其中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的核心就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内核就是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活跃着众多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其外在美及内在美,用心去感受,用一颗美好的心灵去感受人物形象中的美。法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拉奥 孔》)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要进入作者及人物形象的心灵之中。去审视他们的灵魂,发现美之所在。
《三国演义》中“失街亭”一节中的马谡,虽然自负、要强,但我们仍然能从中看到他自告奋勇、责任心强,有又用于担当精神的美好一面。鲁迅笔下的阿Q,初读时感觉到的只是好玩、可笑,但细细品味,他朴实、勤劳、真诚的(比如他对吴妈的感情我以为是真诚的)美好一面跃然纸上。即使他的“精神胜利法”到最终喊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悲壮的美。
文学作品中有说不尽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中有说不尽的美的存在。只要我们去细细品味、细细欣赏,就能将其中的“美”挖掘出来,从而使我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四、品读作品。感受其中的语言美
一篇美文总能让人铭记终生,笔者在中学时读过的优美文章,至今难忘,诸如《白杨礼赞》《邹忌讽齐王纳谏》《荷塘月色》等。茅盾先生那“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的美丽呐喊,邹忌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的优美讽谏之辞。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虽然是满月,天上都有一层
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多美的言辞,多美的意境啊!就连老师当时讲读课文时的神情,至今还记忆犹新!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讲读到一些美文时一定不要忘了将“美”传递给学生,这无疑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使其受用终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5
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被人轻视,美育的缺位导致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感情贫乏的“文化人”,精神庸俗的“废品人”。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书面符号创造的,这就决定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的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如学习朱自清的《绿》,要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表现的梅雨潭的绿的艺术美,就必须紧紧抓住铺垫和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即捕捉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去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
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这段描写运用铺垫、对比的方法,用全国各地名胜绿色来衬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兼各家之长而去其短,惟有有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恰到好处。教学中学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使之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壮美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近年来,各种语文实验教科书百花齐放,百花争鸣,虽然选文的角度、审美眼光有所不同,但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司马光示儿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训诫是美的,对别里科夫“套中人”的本质揭露是美的,对葛朗台守财奴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剖析也是美的„„。这种阅读作品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教育以及与写作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现象,就叫做艺术欣赏。欣赏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上,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鸣,完善欣赏美的活动。
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宣传,或枯燥的进
行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它是借助一篇篇精美的融艺术美、语言美、情感美为一炉的语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文学作品进行美的把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将有限的教学目标延伸至社会人生,使整个课堂浸润着智慧和感动,机智和情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美
品味语言文字美。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确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教学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对这一句中的动词“喧”和“动”进行分析鉴赏,感受作者所表现的情态。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学时,抓住这些关键字词乃至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揣摩,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就能深刻领会遣词造句之妙,鉴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
在朗读训练中,感受音乐节奏美。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对提高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使优美的课文变成学生优美语言修养,在极富声调变化的朗读中,感悟文中的音乐美,这种语言节律音韵上的美在许多散文里都有,至于诗歌里就更多
了,特别是高考中就有对诗词歌赋的鉴赏,这是直接的对学生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的考查,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对诗词歌赋的阅读,学生能投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之中,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能很好的理解诗歌传达出的美来。这样通过朗读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趣。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6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内蒙古白治区牙克石市塔尔气小学 伊淑霞
在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引入入胜的山水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诗句、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美”。并由此,培养学生拥有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眼睛与心灵。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下面,就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悟,敬请各位同仁斧正。
一、在人物对比中体会美
我们知道,只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才能打好审美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形象构成了鲜明对比。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自然跃然纸上。
二、在思想想象中拓展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他们毕竟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在词句推敲中欣赏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来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 “明亮”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 “颤动”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这些词语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的。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四、在情感诵读中体验美
情感体验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且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一教师一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园》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与作者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讲解写“圆明园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勤劳而富有智慧。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7
一、美育与语文教材相结合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据, 它和数理化等教材一样集知识性、工具性于一体。但所不同的是语文教材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性, 因为在语文课本中讲到的很多“情”和“境”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 作为语文教学的宝贵精神财富, 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这要求教师凭借教材的内容创造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 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 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思想, 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教材中的渗透点, 讲课时要突出渗透点, 课后要结合练习检查渗透点的落实情况。
二、美育与语文活动相结合
语文活动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效率的手段,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 包括讲故事、演讲、辩论、调查报告、办报等, 这些内容较切合中学生好奇的心理, 易形成诱发学生要求参与的良好氛围。因此, 在语文活动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容易使学生喜欢学、乐意接受, 得到的东西也一定能理解深刻。例如每日的课前三分钟演讲, 就可以要求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有关传统美德的名言, 叙述名人名家的优秀事迹,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 抒发自己的肺腑之情。又如在学习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时, 可以围绕对“礼”字的理解, 要求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社会调查, 然后写出调查结果并分析调查情况原因, 让学生自己从中体会。学生通过真真正正地亲自动口、动手、动脑, 很自然地认识到:对个人而言, 礼仪是衡量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对国家而言, 讲礼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而增强继承和发扬文明礼貌传统的思想, 自觉维护我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这样的教育活动方式要比教师机械、教条地照本宣科效果显著得多。
三、美育与语文写作相结合
语文写作本来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但运用在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 则更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 教给他们要懂得“为什么要爱”, “怎么去爱”。平时我特别强调学生要写日记, 不仅仅是为了练笔, 更重要的是让我更加了解他们。曾记得一个同学在日记里写道:“我恨我妈妈, 她管我太严太多, 还打我骂我。”当时我想, 他们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理解和尊重, 又谈何理解和尊重他人呢?应该找这位同学谈话, 但缺少感性认识, 光讲理解、尊重, 学生是很难接受的。于是, 我改变了方法, 先着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父母, 详细地记下父亲或母亲在星期天干了些什么, 也记下自己干了些什么, 然后完成作业《我们家的一天》, 并在作文课上进行讨论, 这时同学们已达成共识:“爸爸妈妈干得比我们多, 比我们累。”趁热打铁, 第二周我又布置了《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让学生把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关于爸爸妈妈的真实故事写下来, 他们在回忆过程中已经由了解父母而逐步理解父母。再写《我理解了他们》, 学生们更多的是在表示应该拿出什么样的实际行动真正理解、尊重、热爱父母。就连那位同学也在这反复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教育, 他在文章中写道:“爸爸妈妈既平凡又伟大, 我应该为有这样的爸爸妈妈而自豪。自己的事自己做, 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看到学生们的可喜变化, 我感到无比高兴。但传统美德教育还需继续深化下去, 于是我又设计了《让世界充满爱》一题, 把学生理解父母、尊敬父母的好品德推而广之, 要求他们去理解、尊敬其他人, 如老师、同学、朋友等, 大家都互助互爱, 使世界更美好。这样利用语文写作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和成果, 使我更坚定了语文学科是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学科。学习语文, 孩子们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 又何愁众多的独生子女不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呢?
社会发展需要人才,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我们需要艺术家, 我们也需要科学家。我们需要伟大的行政管理人员, 我们也需要庄稼人、磨坊主和面包师傅。”社会更需要有美德的人, 现在是家里的好孩子, 学校里的好学生, 将来是社会上的好公民。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更要重视美德教育在各学科的渗透, 发动学生、组织学生, 让他们广泛、自觉、热情地参与传美教育并将其当做学习的重心, 使肩负着振兴中华历史重任的他们成为把传统美德继续与发扬并内化为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 使传美教育真正蓬勃发展起来。
摘要:本文认为对学生进行的美德教育, 可渗透在语文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可以与语文教材、语文活动、语文写作紧密结合。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8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美 美育渗透
新课标提出:“要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每个数学教师应尽的责任,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那么数学美表现在哪里?其功能如何?又如何渗透美学教育呢?
一、浅析数学美
1.简洁美.
数学追求简洁,许多“伟大”的数学公式都是以极其简洁的形式出现的.
生活中有许多涉及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得出一般性的求和公式,使我们得以迅速求和.只是公式有时候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用不同的公式求解,但有一点是相通的:数学公式尽量追求简洁.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
2.对称美.
中西方的建筑、艺术大多呈现对称的美感,在数学中,对称美也随处可见.
两点式方程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左右均是分式;左边全是y,右边全是x;各项下标也呈对称性.学会赏析对称性,不但在新课教学中能迅速掌握公式、法则,而且有助于妙解难题.一些较难高考、竞赛题也可直接用轮换对称法轻松解决.
3.统一美.
数学源于哲学,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反映在数学上就是其统一性.
台体体积公式,无论棱台还是圆台在计算体积的时候都可以用;而当台体上底面“无限全等”于下底面时,V=Sh,即柱体体积公式;然而当台体上底面无限接近0时,V=Sh,这又是锥体体积公式.由此可见,柱体与椎体是台体的一种“极端形式”,它们的体积公式均可由台体体积公式统一.
希尔伯特说:“尽管数学知识千差万别,我们仍然清楚地认识到,在作为整体的数学中,使用着相同的逻辑工具,存在着概念的亲缘关系.同时,在它的不同部分之间,也有大量的相似之处.”
4.和谐美.
自然是和谐的,数学是自然的学科,所以数学的公式法则结论也当是和谐的.
基本不等式很好地诠释了不等式的和谐美:首先,不等式左右同时含a,b的;其次,次数均是1次;再次,不等式可以取得等号,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数学中这类公式还有很多,
它们让数学具有了独特的和谐美.
5.奇异美.
培根说:“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调和中有着某些奇异.”数学中有着大量呈现奇异的例子,譬如:
【案例5】123数学黑洞:“任取一个数,相继依次写下它所含的偶数的个数,奇数的个数与这两个数字的和,将得到一个正整数.对这个新的数再把它的偶数个数和奇数个数与其和拼成另外一个正整数,如此进行,最后必然停留在数123.”
类似地,我们还可以找出许多有趣而神奇的数字及运算规律.数学的奇异美使神秘、严肃、程式化的数学世界充满勃勃生机.
数学的美,毋庸置疑,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二、反思数学美
1.数学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都需要研究和攻克的课题.
2.数学美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中渗透数学美,能强化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必然逐渐喜欢并热爱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会大大提高.
3.数学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完善的人格.
学数学,其实就是一种美的熏陶.学生进入社会后,也许很少直接用到数学中的公式定理,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中体现出的精神,却是潜移默化,伴随着他们一生.
三、实践数学美
如何在数学课堂渗透数学美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挖掘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创设美的教学情境.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定义之美、证明之美、思想之美、方法之美、无限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美.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具有直观性,而直观性是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它要求主体必须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实践证明,直觉感受越深刻,学生学习兴趣就愈浓,审美教育的效果也愈好.电影、电脑、录像甚至是漂亮的板书结构等都能增加直观形象感受,使学生形成丰富的审美观点.
3.将美学原理应用于解题实践.
解题,不应是枯燥的行为,反当是一种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采用变式教学等手段,多使用一题多解及多题一解等教学策略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潜意识地指导学生探究数学的发展轨迹,让学生体会知识结构的关系.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情趣,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陆桂菊.赏析数学美[OL].高中数学辅导网,201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让学生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 发现美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美育因素是极其丰富的,而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时期,具有可塑性强、善模仿等特点,教师在教学时都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那么,教师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通过眼睛,发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美感首先来自于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通过看,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不仅给人的印象突出,而且给人以精神愉悦。
1、利用课文插图欣赏美
小学语文课本有许多色彩鲜艳的插图。年级越低,插图越多。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插图由于颜色鲜艳,形象生动,使学生强烈的情绪感染,达到显著的审美效果。如一年级《共同的家》一课,这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讲述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诗共五行,结合课文插图,分别指出“蓝天、土地、树林、大海”是“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家。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有的富有童趣,有的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如《精彩的马戏》中小猴调皮可爱,小熊憨态可掬,画面富有趣味美;《少年闰土》中人物形神兼备,富有人物形象美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都能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
2、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欣赏美
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如身临其境。如《家》一课,我制作了课件,向学生描述了一幅幅少数民族的生活的美丽画卷。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使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体验,完全陶醉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又如《日月潭》一课,可以利用录像展示日月潭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到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代表名胜。它之所以令人神往,是因为那里山清水秀;是因为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更是因为它在祖国的宝岛台湾。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配以教师精彩的讲解,让学生在直接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我们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收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二、用心聆听,感受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都含有生动的艺术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美好的事物和人们美好的心灵。教师应训练学生用心聆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聆听获得美的信息,得到审美享受。
1、从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感受美
朗读中教师的范读,以音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来抒发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音美和语感美,由此形成深刻的印象,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良好的心态。
2、听音像资料感受美
专门为指导课文朗读所录制的磁带更是学生朗读的优良范例。学生通过欣赏磁带中的朗读范例能更好地体味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和情感。如在上《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我录制了老人呼唤海鸥的声音、海鸥的叫声,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意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人和鸟和谐相处的意境美,为学生在审美期待中进一步学好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听同学优美的描述感受美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利用已有生活经验感受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倾听同伴生动的描述中感受美。如教学第九册《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一课时,让学生说说库伯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知道知错能改是一种美好品德,从而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
三、情感朗读,欣赏美
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语文的美?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 “美读”。美读极富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声传情,将文学中的情感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来打动听众,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可见有感情的朗读, 是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1、读出音乐美
小学语文课本的大多数课文,读着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如《桂林山水》的文字描写音调优美,三个“啊”字,赞美之情倾泻而出,“奇”、“秀”、“险”三字,音高而不重,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使美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又如《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句,因对仗工整,读起来富有一种对称美,从而使学生从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
2、读出意境美
加强朗读训练,体会作品独特的意境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例如《我家门前的海》一课,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新奇的意境,描绘了渔家孩子眼中的海。那海是多变的,就像人多变的脸;那海是富饶的,是渔家人的牧场;那海是日新月异的,就像一幅美丽的画。表达了渔家人对和自己息息相关的那片大海的无限深情与无比热爱。教学时应让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明快的语调反复朗读,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感受到人与海之间的和谐,进一步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3、读出情感美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读时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强烈的情感打动听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获得情感得以宣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如课文《凡卡》写得生动细腻,感情真切,读来催人泪下。为使学生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激情。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启发表达,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说”是学生把对美的感受与理解通过内部审美机制的加工描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是美的表达。而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它提供了许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和形式。
1、以说代析,表达美。
如《酿》一课,巧设问题,启发学生说:(1)听到语文老师读错“酿”字,刘东东怎么想,怎么做?同学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奶奶会怎么说?语文老师怎么说,怎么做?层层设问,诱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人格美,使人物形象变得高大丰满,使说者动情,听者动容。
2、以说激发想象,创造美。
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离不开合理的想象。儿童最富有想象力,利用这种天性,可以帮助学生将形象与情感结合,产生美的体验。如《春天在哪里》一课,我启发学生想象:春天在哪里?你在哪些地方找到春天?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春天?你还知道春天在哪里?启发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升华了美,表达了儿童对美好春天的热爱。
学科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0
--------浅谈学科教学中美育渗透
杨润美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在教学前认真研究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个性特点,努力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美”的素材;在教学活动中自觉争当好学生的“美的启迪者”,引导学生去赏析学科知识中的“美”,引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享受知识的探究“美”;在教学评价中展现学科人文美,当好学生鉴赏“美”的“伯乐和导游”,以美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教学、教师、学生、美育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艺术作品能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而低劣的艺术作品让人“品之如同嚼蜡”。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美”的创造与赏析的过程。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强调了教学的“科学性”,忽略了教学“艺术性”,填鸭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略知识的“灵动性”;强化了知识“结论的真”,忽略知识“探究的美”;关注了学生学习结果的“绩”,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美”。造成学生误以为学习就是被迫记住一大堆机械定律和呆板的公式,是一种机械的,生硬的、毫无乐趣可言的活动,从而让学生产生惧学心理,厌学的情绪,进而不再学习!这与当前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相违背的。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使“科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让教学由“机械”转变成“优美”,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对新知识的探究性。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笔者谈些粗浅看法,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努力挖掘学科中“美”的素材,给学生当好赏析美的“导游”
有些教师认为技校所开设的学科,特别是机电类专业学科根本无“美”可言,有的只是“冰冷的机械”、“深奥的电子”。记得罗丹大师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的,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机电类专业学科也是如此!
例如《金属工艺学》,有些老师认为这是一门抽象、深奥、空洞、枯燥、繁杂、缺少系统性的学科;而在我眼里,《金属工艺学》一是件极优美的艺术品,它聚材料学的神奇美、加工工艺的创造美、机械设备的精妙美于一身,尤如一个被赋予了“灵魂”的“人”,鲜活且灵动,神秘却又真实。如《金属工艺学》中的“铁碳合金相图”(见图1),一个由七八条线条组成的简简单单的图形,却揭示了:(1)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的组织随温变化而变化的规律;(2)同一温度下,铁碳合金的组织随含碳 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3)铁碳合金的性能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4)铁碳合金的性能随含碳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5)铁碳合金生产、应用的基本规律。这不正是极致的“简洁美”、“灵动美”和“神奇美”吗?在《金属工艺学》中,同样的“美”还有很多,如“应力与应变图”、“C曲线”、“减压器”、“射吸式焊炬”等等,多得难以列举。
图1 铁碳合金相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素材,并引导学生去赏析这些“美”,当好学生鉴赏“美”的“导游”。
二、循循善诱,诱导学生探究知识,当好学生探究“美”的“启迪者”
在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关注知识的“传”,而轻视了知识的“授”,习惯于告知学生知识的“果”,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因”,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被迫记住一大堆机械定律和呆板的公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了一种机械的,生硬的、毫无乐趣可言的活动,少了主动与创造,也就少了享受“主动的乐趣美”与“创造的成就美”的机会。例如在“弯曲件料长的计算”环节的教学时(图2),一些老师直接把料长的计算公式告诉学生,让学生带入公式进行计算就事了,而我则是如此进行:
(1)带领学生分析该弯曲件总料长L=L1+L2+L3(L3――弯曲区中性层的弧长),让学生明确白计算的关键在于L3。
(2)提问:谁记得弧长公式?(技校的学生,答案肯定是——不知道!)微笑着再问:谁记得圆的周长公式?(此时,很多学生都会给出正确的答案)(3)带领学生由周长公式推导出弧长公式: 圆:圆心角为360度,圆周长L3602r(小学知识)
2rr 360180r α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1801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1(4)结论LL1L2径用ρ表示)
当我带领学生推导完时,学生会不由自主的发出会心的微笑,我知道,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学习其实并不难,学习原来也可以如此简单。诱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简单的知识,推导出还没有掌握的、复杂的知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享受探究奥秘的“美”。当好学生的“启迪者”,让学生在你的启迪下去探索“美”,去享受探索者的乐趣。
图2 弯曲件料长计算
180(中性层的半
三、摆脱老生常谈的“匠气”,多一分灵动活泼的“灵气”
一些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教学跳不出教材,教材上有什么,他就讲什么;教材上怎么写,他就怎么讲,他所做的只不过是把知识由书本上罗列到黑板上,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搬运匠”。这样的教学刻板、生硬、乏味,这样的教学,毫无乐趣!而有灵气的教学鲜活、灵动且富有乐趣,常常给人美感的愉悦。如金属材料,人们都觉得金属材料是冰冷的、机械的、生硬的、死板的,没有活性的死的物质,因此在材料拉伸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的教学时(图3),如果只是把“弹性变形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阶段”等知识一一罗列出来,这样,学生很难理解材料受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与规律。但若用“警察审讯罪犯”为例,带领学生分析警察提供犯罪证据与
图3 应力应变曲线
OA---弹性变形阶段、BD---屈服阶段 DE---强化阶段、EF---局部塑性变形阶段
罪犯认罪之间“斗智斗勇”过程,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罪犯在被审讯时的心理活动:开始,警察 3 提供一点证据,罪犯承认一点事实,此时,如果警察否定了证据,则罪犯立刻就会翻供(弹性变形阶段);接着,警察会把罪犯搁置不理一段时间,而此时,罪犯的心理活动并不会因警察不审讯而停止,他会考虑很多,他会紧张、恐惧、慌乱,甚至屈服,主动向警察承认一些犯罪事实(屈服阶段);但这一阶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罪犯很快就会恢复理智,想让他承认更多的犯罪行为,就必须提供确实的证据(强化阶段);审讯到最后,证据确凿,罪犯不得不彻底放弃抵赖,承认所有犯罪事实(局部变形阶段)。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来理解材料的受力与变形,把人当成一种特殊的“材料”,进而把材料看成一个特殊的“人”,一个具有灵性的、鲜活的“人”。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心”,又调动了学生的“脑”,还让学生明白——学习,要把学习的对象看作“有灵性的”、“鲜活”的“生命体”来研究,这样,你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才会有“美”的感受。
四、在教学评价中展现学科人文美,做学生学习、长成的“伯乐”
在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只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只用学生学习结果来评价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样的评价,不仅打击了差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漠视了中等生的上进心,还助长了优等生的自大自负心理,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作业批改中适当的运用一些激励的评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注意对学生平时表现适时记录,记录下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轮流给认真学习的同学加分,让学生在民主评议的气氛中激励自己;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的答案不用简单的“对”与“错”判定,对于学得好的学生,在给予他们充分肯定的同时,要中肯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及改进的方法,让他们感到学无止境,而对于差生,则要以肯定为主,哪怕他们的答案离题千里,也要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让他们也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逐渐培养起他们自强自信的良好心态,使他们驱走内心的自卑,树立创造者的自尊,带着自信走向成功;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急于指出错误,而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尽量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凸现宽容,体现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感受到人文的“美”。
总之,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也是美的发掘、创造和享受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美”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奥谜;灵性化地处理教材,引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享受知识探究的“美”,使“学科教学”与“美育艺术”有机地结合,让教学由“机械”转变成“优美”;动态、人性化地激励学生美的闪光点,展现学科人文关怀的“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以美的化身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浅析英语教学的美育教学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学;美育教学
前言
审美教育是德育工作体系的构成环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力图通过多年的外语教学实践,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有目的,有意图地探索美育在日常英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不忽视外语教学中落实智育的内容,寻找美育的切入点,发挥外语教材中的美育特点又让学生在整体的教育形态中接受综合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审美教育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呢?首先必须遵循英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美育的一般规律,为此,要把英语美育的内容和途径形成一个系统。
1、英语美育系统。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内英语教学和课外英语活动的方式对学生有机地进行审美教育,用美学感染学生,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充分体现美育的影响力。
2、课内美育系统。教师在课内展示英语美育的同时,也在展示教师的内在美,它包括教师的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工作热、健康心、审美观点等;教师的外表的美包括身材相貌、发型服饰、言语情态、姿势动作、风度气质等。教师的教学的美是教学的内容、手段、方法、过程、语言、板书及其组织的最优化和艺术化,其标志是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课外美育系统。课外美育即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社会实践中的美育途径,包括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和自我美育。
二、审美教育的方法
1、将美育渗透在英语教学实践之中,即贯穿于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寓教于美,以美启真善,以美佐教学。英语美育既不是单纯的英语教学,也不是纯粹的美育,它与艺术学科(如音乐、美术)美育是有区别的,它是英语教学中的美育,达到交际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
2、课内外整合,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课外美育要采用以学生为主的策略,教师做宏观指导,超前指导和及时指导,采用耐心辅导,课内弥补的方法。
3、课内美育,教师要主导,体现美化自身,树立榜样,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要美化学生的心灵必先美化自身的心灵。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具有内在的美,诸如品质优秀,情操高尚,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热爱英语教育工作,热爱、理解和信任学生,心理素质好,审美心理平衡,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扎实的美学知识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样,教师也应具有外在美的素质:体魄健美,衣着整洁、大方、美观,谈吐高雅,富有节奏、表情和变化,姿态稳重,动作潇洒,风度翩翩,气度不凡等等。
4、美化教学过程,赋教学以美感,让美感助教学。教师要按照最优化原则,适当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灵活组织教学过程,巧妙设计板书,准确使用教学语言,使教学收到最大可能的效果。这种具有科学美、艺术美的魅力的教学,必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专心地学习,参与语言交际活动,在美的享受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语言知识,形成交际能力。
5、美化教学环境,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接受美的熏陶,吸取美的营养。英语教师应当与班主任配合,和学生一起创设出美的环境,使教室整洁明亮,桌椅干净,挂图、字画等协调,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师生情绪饱满,积极踊跃,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帮助,配合默契,在这种美的气氛里,教学是容易取得成功的。
6、积极挖掘并充分利用教学中的美育因素。英语美育要重视美感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利用好课本。要以教材为依据,课文为中心,文字作品为重点,课外读物为补充,要注意以艺术美和社会美为主,自然美为辅。
7、加强诵读,感受节奏美、认识自然美。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其自身的美是显而易见的。英语语言清晰,它给予英语以优美的表现形式。通过对英语语法骨架的分析和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的思辨之美;英语语调的多种变化,丰富了口语的表达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诵读,感受音韵和谐的节奏美。另外,英语流畅、圆润、简捷、快速的书写,堪称绝妙的线条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8、咀嚼词句,感受意境美、品味语言美。中学英语新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且都是名篇佳作,篇章多、题材广,如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述、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小品等。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性强,而且语言规范简练、鲜活优美、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认识意境之美,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9、分析人物,感受心灵美、领悟人格美。人物塑造也是作者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视的一方面。人物塑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衣着、语言和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得以体现。新教材的阅读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与思考的平台,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真、善、美的观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10、启迪心智,辨别真、善、美,动笔创造美。中学英语新教材中选入了各类广告、信函、公告、图表和标志等实用文体,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中学生学语言的目的是运用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英语活动,如朗诵、表演、听音乐、看录像、开英语晚会、做游戏、郊游、慰问等,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营造出浓厚的英语氛围,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和生活中多观察,发现美好的事物,以丰富的想象再现美、创造美的情境,并用准确优美的文字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将美好的人和事物再现出来。
三、英语教学提升美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师追求的是每堂课都能用最生动的形式,使学生在最愉悦的状态下,获得尽可能多而活的知识,并受到道德和情操的熏陶,要做到外语教学、思想教育和审美情操高度的统一,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同时它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探索,它需要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思想和情操的积累,更需要教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其内涵。
2、审美教育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特点,它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渗透”的功能。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明确美育的特征,充分利用它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落实美育的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的最优化,这需要教师要作好充分的备课,主动、自觉地体现美育的教育内容。
3、美育的过程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教师应通过一定场合去讲演、体验它的美的内涵,教师绝不应死板、机械、刻意地去陈式化的讲解或任意扩大,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机械操作和模仿,防止走过场,这反而破坏了美育本身的美感。
结论
美育是一项铸造灵魂的宏大工程,是造福学子的千秋功业。作为传授语言知识的英语教师应立足讲台,向学生传播美的语言,灌输美的思想,坚定不移地抓好美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美育这颗种子植入英语教育的沃土,通过我们的悉心呵护,这片沃土一定能开出美不胜收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何可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蔡玉霞.试论美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咸宁师专学报,2002,(2)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推荐阅读:
浅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1-22
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06-19
浅析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0-28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08-14
浅析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07-02
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8-29
浅析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多媒体在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05-21
浅析高职语文教学10-20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09-03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