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24-05-19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

众所周知,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和育人, 换言之,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与“教书”同等重要的目标追求。而美育既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还“始终是德育的跟班”, 甚而“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英国赫伯特·里德在《寓教育于艺术》一书中的话)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高度强调语文课程的重要审美教育功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片面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而严重忽视了它的“人文性”。尤其在近些年来的职校教育中, 甚而“文化课服务于专业课”的论调有所上扬, 致使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有所淡化和削弱。这种反常现象应当得到相应地遏制和纠正。本文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一、要努力创设美育情境,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 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从职高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 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自内向外地洋溢着美的想象和元素, 如从“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中可以欣赏到波澜壮阔的意境美, 从“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中能够感受到婉转流畅的音乐美, 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可以体会到婉约缠绵的情境美, 从“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中能够迸发出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美。无论是哪一种美, 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情感艺术魅力。对此,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施教者, 我们应当造就和具备“一种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从典型作品中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分析, 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艺术把其中美的内涵和形象显现出来, 逐步渗透进学生的内心情感, 在对他们进行美的洗礼基础上, 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 启迪美的想象意识, 促使他们生成美感的情境、体验和交融, 从而把他们引向享受美和孕育美的圣殿。

二、要努力激发美育情感,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 莫始于言。”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教学中我们通过各类形式和手段, 用情感来撞击学生的心扉, 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心理因素, 享受并体验审美的愉悦和价值, 在对美的超越和升华之中, 实现“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追求。首先, 组织反复诵读, 促使学生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在经典诗词赋文学习中, 反复诵读是实现以情入手、引发共鸣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感受熏陶、潜移默化之中自我净化情感、塑造心灵。如反复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能让学生在“悄悄”“轻轻”中感受到轻盈的节奏、深沉的意蕴和美好的情致。其次, 做好引领整理, 促使学生在心灵震颤中引发共鸣。就职高生而言, 他们对于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渴望, 远远超出接受理念的说教。在职高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等手段, 用强烈的语言渲染向学生传递炽热的思想情感, 让他们泛起心灵上的涟漪和波涛, 从中赢得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再次, 引导想象联想, 揣摩作品美意, 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要努力诱发审美体验, 显现职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诱导并激发出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和惊异感等, 从而有效调动潜力因素, 促使他们在产生审美激情中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比如, 根据课文特色, 从不同角度确立设计多个审美论题, 让职高生鉴赏评析时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作出自由选择。以教学《荷花淀》内容为例:有教师在教学时, 根据文章中描绘的美妙景色、表现的主要内容和歌咏的主题情感等美育分切面, 从多个角度认真设计了五种学习论题——“充满诗情画意的荷花淀景物描写”“发生在荷花淀里的对话传神和情深意切”“对荷花淀里对话描写进行比较赏析”“显现在荷花淀中的人情美”“水生夫妇的爱情价值观”, 让学生在尽情感受荷花淀之美的启迪和体验中, 自由愉悦地进行重点选题和鉴赏陶醉, 最终比较轻松地完成自选学习任务。

总之,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开辟一条走向美育之路的绿色通道, 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之时, 不断增强教学的美育功能。

摘要:法国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属性特点, 因而在学校教育中,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在于挖掘和激活内在的美育元素, 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并进而植入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之中, 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逐步转化为学生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然而, 在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活动中, 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等因素蒙蔽了许多教师那“一双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致使语文的美育功能大为淡化或者黯然失色。本文强调语文美育一说, 意在突出并渗透其内在的教育功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美育渗透,思想情感教育,实践与探讨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2

474166 邓州市元庄二初中 王光海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美育的渗透。那么,作为语文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审美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第一、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感悟自然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壮丽雄浑美,茂林修竹,绿草鲜花的生机勃发美,珍禽异兽的独特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激发起对祖国河山的爱,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如在教学郦道元《三峡》时,我引导学生领悟整体布局的结构美,音韵的和谐美,正面、侧面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美,更从中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那隐天蔽日的群峰,乘奔御风的江流,雪白的浪花,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奇松怪柏,林寒涧肃,一幅幅画面摇曳多姿,清新俊雅,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为现代自然环境所不及。从而使学生的人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1

当然,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去感悟自然美的伟大,净化心灵也是一本较好的教材„„

第二、着力创设感染情境,激发美感。

1、加强诵读,由读引情。

朱自清先生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可见,朗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发美感。在讲授《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把语文书放在投影上,为学生示范朗读。把作者的感情的运动直接诉诸学生的感觉,加之伴随着语义的理解,故能摇荡人心,打动感情。为他们作完示范,让他们自己结合自己看到春天的感受来读,然后小组读,学生之间互相指导,最后指名来读学生和我一起来指正。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了,审美教育也得到了渗透。

2、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多媒体最能展现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对于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春》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课上,讲解每一幅图画的时候,都适时出示了相应的精致的图片,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感受,直接感受到“春”的美。学生有的能当堂课背诵其中的一段。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

第三、启迪想象、入境动情、入境求美。

黑格尔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

本领就是想象。”在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课件展示的图片和自己亲身的经历,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描写春天的各种景物,我适时的为他们补充、指导,课下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想象的春天,并让他们讲一讲画中的景物。这样学生就能“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文中的情感和美的内涵,这样,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第四、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写好作文来表达美。

在写作课上除教给学生以写作技巧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如笔者在春游活动中组织学生游览花州书院、卧龙岗,游览丹江水库,参观博物馆时,就有意指点学生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去感受、发现山石的奇特、湖水的清澈、林木的葱郁、庙宇的古朴等美的事物,从中积累美的表象,成为作文中表现美的材料。在社会实践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厂矿企业参观实习,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在课外活动中,创造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在校内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举行演讲赛、书法比赛等活动,学生会在各种活动中自然地去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课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第六、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

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3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美

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由于小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单凭课文的叙述,很难建立形象、唤起美感。这就要根据美育形象性的特点,以电影、图画、幻灯、录音等教具创设悦目、悦心的情境。如《桂林山水》中学生对桂林的山“奇、秀、险”和水“静、清、绿”的特点难以想象,单靠语言描述难以形成鲜明的意象。这时,教师可以用电视录像辅文,使学生通过对录像《桂林山水》的欣赏,获得形象的感知,内心升腾起热爱祖国山河的真挚感情。

悦耳的音乐也能帮助学生感知课文。《月光曲》是一篇具有诗一般意境的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用音乐配文,让学生静听钢琴曲《月光曲》,然后教师随着音乐朗读课文。优美的乐曲便于学生入境、知情,受到美的感染。

二、析词品句,引导学生理解美

语言审美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对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要析词品句,理解美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赵州桥》中有一段内容是描写桥栏板上雕刻的龙,可谓文情并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中心词“精美”,并结合挂图上龙的形象,品味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特点。“回首遥望”“相互缠绕”“前抓相抵”“嘴吐水花”等词语把桥栏上雕刻的龙勾画得形象逼真,还有那两龙的“飞”,双龙的“戏”,用得更是绝妙。通过析词品句学生对赵州桥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获得美

培养学生获得美的想象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课本插图,可以想象画外之画,可以根据语言引发想象,可以创设情境,可以设计提问等等。但是启发美的想象必须以教材为凭借,找准想象的诱发点。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话:“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意境。为了拓展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①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②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③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点拨,不少学生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地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学生在美妙的想象中融入了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四、重视实践,引导学生创造美

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只要教师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多进行尝试和历练,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比如:①画一画,在画中创造美。学完有些课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作画,再现课文意境。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②编故事,在讲中创造美。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之后,可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美”的人和事进行故事续编,训练学生在想象中体现美。③写一写,在写中创造美。自制精美的读书笔记、开展作文活动是学生创造美的常用表现形式。山美水美,景美人美,在学生眼中如此,在学生笔下也应如此。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好的文章发送到网上,与人交流,或向作家讨教,提高写作技能,在写作实践中尝试创造美。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审美氛围,让学生在审美的心态下求知,发掘文章中蕴含的美的因素,有机地渗透美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篇4

1. 深入挖掘, 感知美的形态。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形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绚丽多姿的自然美。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 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 如《草原》的风情, 《五彩池》的神奇, 《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 《海底世界》的奇异, 《小池》的幽静……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 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二是深刻感人的社会美。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 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 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赞美小姑娘纯朴诚实品德的《在金色的海滩上》、写给旅客带来了温暖春意的《小站》、雨中背小同学上学的《过桥》、给别人照顾孩子的《穷人》等这些生活的反映, 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三是丰富多彩的艺术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经过编者精心筛选的文学作品, 具有审美意义与价值, 与文学的形象性、感染性相联系, 这些课文自身在结构、语言、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又表现为艺术的形式美。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 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和艺术性, 关注学生审美诱导, 使学生产生不可遏制的审美期待, 自觉地调动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等多种因素, 投入审美过程, 使阅读过程与审美过程融为一体。

2. 感染催化, 激发美的情感。

情感是美感成败与否的关键。正如刘勰所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然而, 小学生知识的缺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碍等诸多因素, 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 很难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加上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等特征, 因而从作者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其情感, 其间不可缺少中介。其中介就是教师情感的感染与催化, 是教师自身的真切感受以及富有成效的对于学生的感染力。感染力越强, 则催化力越大。正是在这感染、催化之中, 美的感受得以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 性情得以陶冶。

情感的感染, 贯穿于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首先对课文深入钻研, 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精妙之处。同时还要研究从什么地方讲起学生最感兴趣, 最能打开他们的思路, 也就是寻找激情点。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积极进入角色, 与作者悲欢与共, 并通过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因素艺术地表达出自己的某一特定的情感。这样, 才能移情入化, 让学生与课文作品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 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 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审美情态。在情感的共鸣波涛中,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受到了美的感染。

3.创设情境, 领略美的意境。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 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 即是“境”, 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 这“情”与“景”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 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有境界 (意境) 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不进入意境, 就不可能有对美的感受, 也就谈不上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了。

如何引入意境, 让学生融情入境呢?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教师要善于根据审美对象的特征创设相应的审美情境, 唤起学生对人物、景况的想象, 在阅读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具体地讲, 可以运用图片、幻灯、音响和影视 (包括多媒体) 等手段, 或是展示美的画面, 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 或是生动形象地表演, 或是绘声绘色地描述, 做到语言、形象、情感三者融合。

4. 启发引导, 促进美的创造。

创造美既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 也是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最终目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 美的创造一般是指作文, 培养学生用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通过启发引导, 促进学生创造美呢?一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 使审美的表象转化为审美的信息, 学生在作文时才能有感而发, 言之有物。二要启发学生审美想象。想象, 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里的表象, 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审美想象的特征告诉我们, 它以情感为动力, 以形象知觉为依托。在作文训练中要注意启发审美想象, 通过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儿童的审美想象能力是颇见功效的。审美想象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国内外作文教学都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三要引导学生注重技巧。审美创造的写作技巧就是能运用素材, 创造出美的作品的本领。教师的指导要注意遵循积累、模仿、借鉴、创作的基本规律;要对学生广加启发, 扩展思路, 引导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东西, 使学生思考不断深入, 思想不断提炼, 作文的提高与思路的成长密切结合起来。

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5

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美育既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更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利用课堂,渗透美育.

作 者:刘淑玲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相公镇桑园小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17) 分类号:H3 关键词: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6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欣赏时,教师要明确一点:语文教学中的艺术欣赏并不是以培养艺术人才为目的,而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正确驾驭美的语言,在作文中进行美的想象、联想,创作出文质兼美的作品作为直接目的,提高学生精神境界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感官去体验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与朱元思书》《三峡》,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带给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那一幅幅三峡美景,一幅幅令人动情的画卷,展现出优美的诗情画意,达到了美的境。再如《黄河颂》一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波涛汹涌的滚滚黄河”,亲耳听到“气势磅礴”的乐曲,学生的兴趣自然会高涨,能感受到黄河的雄伟。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官上得以享受。

二、自主欣赏,形成美感

教师要逐步把课文中的美突现出来,使学生自觉介入。如《背影》这篇文章通过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无私的父爱,高尚的父子深情”这一主题。以“背影”为线索,一线串珠。全文四次出现了“父亲的背影”,前呼后应,首尾圆合,尽显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在学生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讲解、美读和描绘结合起来,找出文中的四次“背影”的描写,教师适当点拨,这样既不损坏文章的整体性,又突现了文章的美,为至深的父爱所感动,并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历、审美想象,从而形成审美的教学情境。

如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作者抓住“温晴”这一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幅幅画面,让学生领略到“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这时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触摸到了那冰凉的雪花。好一幅“济南冬天的图画”!这一类的课文还有朱自清的《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深入领悟作品的深刻哲理之美,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语文教学中美育和德育是教育教学中的有机结合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夏完淳的《别云间》要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文章中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人格;胡适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感受到人间浓厚的真挚情感。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文字的表述,让学生进行观察与积累,通过想象、联想,把这些描写勾勒出一幅具体而完整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意境;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结合现实联想到社会上具有像莲花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的人,从而又产生另一种情愫,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这是美感的加深,既有形象美,又有哲理美、语言美。《愚公移山》体现了愚公那种不惧任何困难,子孙相续,挖山不止,排除万难的精神。很多学生对课文的愚公精神不能理解,教师可以开展关于“愚公到底愚不愚,智叟到底聪不聪明”的讨论,思考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学生通过思考、领悟,在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教学中(《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应突出其建筑物美学特点,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平衡美和线条美;在一些散文、诗歌名篇的教学中,应通过情景分析,让学生感受自然美、色彩美和意境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鉴赏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从客观上说,画面的优美、音乐的动听、富有哲理和理性意義的丰富内容,无疑给学习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与学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活泼;讲究教学艺术性、多样性,就是一种美的教学形式,丰富了语文学习内涵,增强了语文教学效果。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美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篇7

以前, 我们总把美育与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联系在一起, 这其实是一种狭隘的理解, 事实上, 在我们的各门课程中都渗透着美育, 而历史学科也毫不例外。因为历史本身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各个领域的美育因素都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发展, 从而使学生不仅认识历史、认识现实, 而且还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 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因此, 一部人类文明史, 就是一部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历史学科的教育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过程。

所以说, 历史学科揭示的是人类能动地求生存、求发展的进程, 同时也是人类能动地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具体来说, 历史学科中美育的渗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教学中的形象美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都是从对美的认知感受开始的, 主要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可感的形象, 进而领会它的美的意蕴, 使学生产生由浅入深的美感, 陶冶学生的情操和个性, 以达到教育目的。形象教育就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美的形象的描述、展示, 使学生感受美的存在, 感悟美的本质, 感知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在介绍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 可出示图片或放映录像《卢浮宫》的片断, 让学生感受蒙娜丽莎那永恒的迷人的微笑, 也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那些有着精湛工艺, 巧夺天工的出土文物;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物;精美绝伦的雕塑等都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辉煌的文明, 不由得使学生惊叹人的智慧, 人的伟大, 受到强烈的震撼, 同时自然而然地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了, 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特征性的认识和整体感的把握也增强了。

二、历史教学中的情感美

情感教育就是在审美过程中学生与审美对象在感情上交融、沟通, 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的作用下, 受到强烈的美的震撼。所以在历史课中, 可以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渲染, 使学生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 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认识真、善、美与假、恶、丑, 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抵制丑恶, 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慷慨就义的谭嗣同;“恨不抗日死, 留着今日羞”的吉鸿昌等这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言行无不催人奋进。而中国近代史上那些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被焚毁的圆明园;“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太后;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等又无不使学生产生“愤外敌之残暴, 哀民生之涂炭, 敬英烈之崇高, 憎败类之卑劣”的情感。所以, 在历史课中能让学生体会到的赞叹、悲伤、崇高、义愤等都是学生由认知而产生审美情感的体验, 也是美育功能的突出体现。

三、历史教学中的理解美

美育教学需引导学生将理性因素融入直觉进行形象思维, 并对其中的美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 学生才能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美。通过对审美对象的理性思考、认识和评价, 发掘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特征,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讲春秋争霸时, 可引用齐桓公任用曾有杀身之仇的管仲为相的故事, 使学生归纳出齐桓公善于用人, 不计前嫌, 宽宏大量等优秀品质, 从而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怎样做到善良、宽容, 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就是一个人的美德养成。又如讲述林肯和南北战争这段历史时, 为了使学生了解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杰出贡献和他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可引用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 让学生对林肯和南北战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四、历史教学中的创造美

对美的欣赏和创造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俗话说:“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爱美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培养的。

人们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现了美, 创造了美, 也享受到美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具有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历史上有很多改革创新的人物,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彼得一世改革等来激发学生的“敢为天下先”的萌芽意识和创造精神。美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和劳动创造的。我们商代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的司母戊鼎、西汉薄如蝉翼的绢衣都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同样, 从造纸、印刷术的发明, 到指南针的出现;从赵州桥的设计, 大雁塔的落成, 到北京城的修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等无不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 无不渗透着劳动人民的血汗, 无不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在教学中, 通过制作、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身边的自然美、社会美, 引导他们动手动脑描绘美的事物, 抒发美的情感, 在创作美的作品的同时, 陶冶美的情操, 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大事年表、查阅资料,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评论等, 这些都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达到美育效果。

历史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不胜枚举, 我们必须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美育素材, 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 帮助学生辨清正与误、是与非、美与丑, 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 启迪学生自觉用历史人物美的思想、美的言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使我们的学生逐步成长为有远大理想, 追求光明、追求幸福、追求真理、追求美的新一代!

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8

一、利用英语教材中美观的设计、丰富的色彩进行美育

中小学英语课改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色彩的搭配, 结构的设计等方面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材大量采用色彩丰富、有趣的卡通图片, 内容涉及人物、动物、山水、建筑、服饰、饮食、颜色等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的这一突出特点, 采取以下方式:

1.让学生准备彩铅、水彩笔等, 在课前自己涂抹彩色纸条, 并在背面写上该颜色的单词, 如:red, yellow等。

2.用彩笔在自制的小卡片上书写26个大、小写字母, 其中有些字母根据笔顺及笔划可以用不同的颜色书写, 如:Y、N、L、M等。

3.为了牢固记住书中物品及颜色, 还让学生在课后用纸画出这些物品, 涂上颜色并在背面写出物品和颜色的单词, 如:a greenjacket;abinequilt.

4.让学生四人一小组, 用彩色纸条、字母卡片、物品卡片及实物等进行口语对话, 以加深印象。如:

这样, 学生存英语学习中既达到了学习目的, 又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利用优美的语音、和谐的语调进行语境美教育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具, 尤其是优美的语言效果更佳。不同的词、句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甚至同一个词、句在不同的语气、节奏、音调状态下其含义效果也大不相同。如:英美人在道别时, 有时间、语调、正式与非正式之分:

1.时间段的“道别”。与朋友在上午见而时说:“Good morning!”↓此时, Good重读, morning读降调;早晨分手时则说:“Good morning?”↑这时一般Good次重读, morning读升调, 表示祝对方上午过得愉快;下午见面时说:“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一般在下午分手时说:“Good day!” (日安) ;傍晚见面时说:“Good evening!” (晚上好) ;“Good night!” (晚安) 是在晚上分手或上床前说, 对方回答时一般也说“Goodnight!”但多用降调, 既表示“再见”, 也表示“谢意”。

2.较正式的“道别”。Good bye是较正式的用语, 不论在哪种场合, 对任何人都很合适。说这句话时, 应注意语调的区别:

(1) /good↑bye/轻松愉快的语调, 表示一般的客套和道别。

(2) /good↓bye/沉重、低平的语调, 用于与远行的好友道别等情况, 有时还加上一句“Takecafe (多保重) ”等。

3.较随意的“道别”。Bye-bye或Bye“再见, 再会”, 多用于儿语和口语, 语气较随便。Seeyoulater!/Seeyou!/Seeyoutomorrow! (一会儿见!再见!明天见!) 这些在亲朋好友中尤为常用, 一般多用于有预约的情况下。

See you again。 (下次见) , 多用于亲友之间, 不宜用于初识的朋友之间。Solong (再见) , Haveagood (nice) day!出白美国人之口。教师在课堂上, 首先应以优美的语音、和谐的语调给学生示范, 再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正确运用磁带、光碟等英语音像教材形象地模仿英美人士的语音、语调, 不仅使学生的听力水平得到训练和提高, 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语境美。

三、利用礼貌用语进行文明教育

“鸟美在羽毛, 人美在心灵”。学习用英语交流, 必须了解英美国家的礼貌用语。

1.初次见面打招呼常用A:How.do you do?

此外, 还可说

2.熟人、好朋友见面常说

3.打扰别人常说Excuse me…

4.感谢别人的问答为:

B:You.re welcome!等。

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了待人处事的道理, 师生、同学之间的友谊加深。

四、利用崇高人物形象进行品质美的教育

美育在教学中的再渗透 篇9

新中国成立以后, 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最高国务会议扩大会议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时, 首次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次会议首次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目标。1978年, 在我国的《宪法》中对教育方针做出明确的规定:“我国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时隔20年, 《宪法》中提到的教育方针是对上次毛泽东同志讲话内容的完善与继承, 培养多方面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成为我国教育不变的方向。1999年, 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 美育被明确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范畴, 并正式写入了国家的教育方针, 同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一直到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新的教育方针, 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回顾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 不难看出, 它们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 但是从本质而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主题是永恒不变的, 可见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特别是之后提出的美育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美育, 顾名思义, 是审美和教育的结合体, 是指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其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 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创造力, 并使之逐渐具有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的实施,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心灵, 将美的事物深入到内心与自己的生活中;美育的实施, 可以使学生个体做到真善美的统一。通过美育教育, 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相融合, 将所学的知识逐渐转化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素养, 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美育的实施, 可以不断提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断打破以往的单一的思维方式, 思维更具独创性、前瞻性以及灵活多样性, 能够更好的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做到很好的结合。美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促使学生有创新性, 真正成为高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 开展美育教育更是意义重大。它作为我国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应当引起所有教育者的关注与重视。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渐渐的发现我们的学生创作作品的情况不容乐观, 甚至是在毕业作品中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见解体现出来, 难以将其具有的专业知识与内心对美的感受联系到一起, 千篇一律的创作很难有大的提升……。诸多问题, 我认为原因如下:一是生源的地区差异。素质教育从小就应抓起, 当然包括美育教育, 而最能将美育教育发挥完善的当属艺术教育。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 对各种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从小耳濡目染, 以及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中都有涉及, 有较好的基础。相比之下,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闭塞的地区的学生, 接触的艺术教育较少, 更多的是对德育、智育以及体育方面的接触;二是所在小学、中学课程的设置。现在从小学到中学, 把分数看得特别的重要, 每年能多培养几个考入重点学校的学生成为全校师生为之努力的目标。所以, 在课程设置上, 基本上以文化课程为主。低年级还有一些艺术类等美育课程, 到了高年级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没有, 文化类课程和艺术类等课程的比重严重失调。尽管有些学生对这些课程感兴趣, 可是苦于学校课程的设置, 学习压力的增大, 逐渐的被扼杀了;三是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家庭环境。多年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好多家长固执地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 考试成绩好就行, 所以在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受到家长观念的影响, 只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忽略了对艺术类等美育课程的学习, 即使学习了一些艺术课程, 仅仅作为爱好, 得不到重视,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平衡;四是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喜好, 通过多年知识的沉淀与积累, 必然在美育方面的认知程度不同。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再到学生个人, 学生在成长中有着诸多不利于自身美育发展的因素, 早已忽略了中国教育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 它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有高素质高涵养的创新型人才。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认识、欣赏事物的时候只是流于表面, 不能从深层次的认识事物内部的本质, 发掘事物内在的美。很难找到正确、合适的方式方法从生活中、艺术作品中去欣赏美、诠释美, 更谈不上去创造美了。

大学作为为国家输送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 其专业教育要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相匹配 (包括美育教育) , 甚至都应处于重要的位置。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均衡与水平的高低, 关系到人才最终的素质的高低。所以在教学中重视美育教育应当成为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项任务来抓。

大学美育教育, 可以弥补学生在大学以前接受美育教育不足的情况, 逐渐扭转学生对审美相关知识缺失的局面, 为培养综合全面型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好的基础。个人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刚刚从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阶段, 心智还处于波动较大、不成熟、不稳定时期, 不妨在低年级阶段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 如文学鉴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课程, 努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以及鉴赏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从艺术的层面逐渐打开学生的知识面。当然, 如果是艺术类的学生, 这方面的课程就当成为必修课,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不仅仅要广, 适当要往深度去挖掘。但是, 在这一阶段, 教师最为重要的任务是提起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浓厚的兴趣, 不仅为之后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我们有了之前的艺术基础作铺垫, 就应当在深度上做足功夫, 开设艺术概论、美学、中外美学史等理论类的课程, 努力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因为高年级学生, 在心智方面发展的相对成熟、稳定, 能够较为科学、客观的去认识某些事物, 理论课程的摄入将引导学生对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认识, 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世界观, 对事物的美有着新的、多角度的诠释。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深层次的挖掘美学的内涵, 更多地为学生讲授美的价值, 为学生科学审美观念的形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二、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 发挥特色、特长, 将美育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 使学生零距离感受美。比如, 我们学校是一所广播影视类艺术院校, 在这方面学校的美育工作就做的很好。我校发挥自身特色, 不仅开设影视作品赏析课程, 还通过学生自己拍摄短片并对其进行艺术分析, 这样通过自己的创作以及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在亲身实践中就会形象、直接地对所学的美学课程有着深刻的体会与掌握。但是, 学校未能将美学理论课程向深层次挖掘, 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在形成审美观念的过程中缺乏深度, 不够系统, 创新意识薄弱。今后在教学中, 作为一名教师, 有责任教授学生更多更深层次的美学知识, 更好地利用学校广播影视的有力条件,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美、评论美、寻找美, 帮助、引导其科学审美观的形成;三、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美育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知识的讲授的同时, 还要传授其方法论, 使学生领会内涵, 促进思维的发射性、灵活性及创新性, 更好的为所学专业服务。因此, 在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鼓励其在专业方面不断有新的见解;四、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 发掘生活中的美, 促使其逐渐形成美的理想、美的素养、美的品德。我们常说, 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反映生活。所以, 当我们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 适当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多去观察生活, 发掘生活中的美, 明白生活的美与丑、善与恶, 能够真正对生活中的事物有自己正确的理解, 通过内心对美的感受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提升自我的修养……。

美育在我国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 但是为了提升学生素养, 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质量, 应当引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尤其要在教学中再加深、再巩固、再渗透。正如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那么, 让我们共同联手, 为美育教育的再实施、再推广创造更广阔的天地吧!■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美育的作用也随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它不仅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起作用, 更重要的是, 它关系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以及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相关问题, 并对其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 最后呼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教学中将美育进行到底, 共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做贡献。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教学,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邢建昌, 姜文振.美学.昆仑出版社.

[2]仇春霖.大学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3]姚军.大学美育.国防工业出版社.

[4]郭成.美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

[5]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6]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7]王平.论大学美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文教资料, 2008, 1.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10

一、美育对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有重要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将全部情感投入的每一节的语文课程中,并尽可能地让学生融入语文课内容的情境中。然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最重要的就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尽可能地做到:或如珠迸玉碎、飞流直下的高山瀑布;或如千里奔腾、汹涌咆哮的激浪长河;既要挥洒得淋漓尽致,又要揭示得鞭辟入里;既要演绎得妙趣横生,又要描摹得绘声绘色[1]。在课堂中,语文教师所表达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绘景与传声能力,能够让学生感觉所学的内容影像就在眼前,所学的内容声音就在耳边。这种语言妙趣横生的表达与语言激越高尚的流露,就像一首优美的诗歌或者一篇优美的散文一样,带给人一种艺术享受。在这种情况下,若再配上语文教师丰富的表情变化以及完美的动作和手势,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受到美的熏陶。

二、美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美的教育与熏陶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那种由于语文课文内容的起伏与波澜而让学生产生的强烈感情流动;“于不疑处激疑”所带给学生的那种欲罢不能的竞争意识与浓厚兴趣;创造一种能让学生流连忘返、学而不厌的感情氛围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在兴趣与爱好情境中受到教育[2]。像有些语文教师会别出心裁,紧扣语文课本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完美的学习环境,或朗诵一首诗歌,或欣赏一篇时文,或讲一则新闻报道或者一段笑话等,通过这种匠心独运的导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有些语文教师会通过幻灯片、录音、录像以及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来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情境,确保学生能够在语文文章内容中领会美、体验美、把握美,最终陶冶情操,吸收知识。

三、美育能够丰富课外资源,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尤其重要的是课外文学阅读,因为课外阅读的形式比较分散、特别,从对课外书的选择到开展其审美活动,完全靠学生对其审美情趣与爱好。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就可以发现,学生通常无法对自己既难以理解又不熟悉的东西产生兴趣,而如果对其太熟悉和了解,同样会失去审美乐趣。所以,最能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兴趣的就是那些既存在陌生感又存在熟悉感的作品。熟悉,才能理解其意义,产生一种情感共鸣;陌生,才能激发学生对文章内涵挖掘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美育进行加强,能够增强学生独特的美感体验,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审美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钱智宏.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J].教育艺术,2011(10):46-47.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美育

阅读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展开对于学生美育的阵地,尤其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那些选篇,很多都是美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抓住这个好的教学契机,要充分利用这些文本来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慢慢构建。这个过程不仅会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这也是对于阅读文本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深化模式。

一、情境依托下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美

在渗透美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实际教学过程创造一些基本铺垫。首先,教师可以采取情境依托的模式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到阅读文章的文本美,让学生感受文本中那些精美的语言、生动的描摹,还有作者内心蕴含的丰富情感。这些内容都是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充分获知的要点,借助情境的衬托学生对于这些要素的感受也会更为直观。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让情境创设为阅读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形成铺垫,这也会极大的增强学生的文本学习体验。

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引入“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雄浑的赞歌,借助动人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古战场的向往和对古人的怀念,引起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以美的熏陶感染为目的,把“乱石穿空”的形、“惊涛拍岸”的状、“卷起千堆雪”色和态,都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会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也会丰富学生对于文本美的有效体会。

二、朗读过程中辅助学生感受诗文美

很多文章的学习和体会中读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也是阅读教学中渗透对于学生美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不仅诗歌散文的阅读体验中需要学生仔细朗读文本,透过文字来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情感,那些经典的古文内容的学习中也需要学生用心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走进作者给我们营造的氛围和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创造的那个美丽世界。读既是拉近学生和作者间距离的一种方式,读也是增强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的一种模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朗读的积极作用,以此来加深美育的渗透。

在一些经典篇章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如《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逍遥游》等,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教师可以灵活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配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来慢慢增强学生对于文本的审美体验。

三、阅读鉴赏教学中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文本的鉴赏中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不同类型的文本或者是不同题材的阅读素材,教师所采取的阅读引导方式应当有所差异。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文本来制定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策略,并且充分发挥文本的美育功效。尤其是在展开阅读鉴赏的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对于文章的语言、结构、表现形式、思想内涵和情感等进行深入剖析,要结合这些要点来让学生更充分的领会与感受文章,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对于学生的美育的渗透过程。

课本中的很多选篇都可以成为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其中的美育价值十分丰富,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均不乏一些典型的审美要素。就内容而言,主题思想的健康与深刻本身就是美,题材的丰富多彩也是美,另外还有人物形象的美、环境的美、情节的美;就形式而言,语言文字的畅达与生动本身就是美,表达的灵活多变也是美,至于层次建构的美、抑扬的美、跌宕的美也在阅读教学中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很好的美育资源,这也是阅读鉴赏教学是展开对于学生美育的良好阵地的一个原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教学文本,在深化学生阅读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良好构建。

结语

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对于学生的美育很有必要。语文课本中的很多选篇都非常经典,这些文本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语言上还是情感与意境的表达上都含着大量审美要素,对于这些要素的提炼可以为教师展开对于学生的美育提供素材,同时,引导学生充分把握与感受这些内容,这也是阅读教学不断实现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并且合理的设计阅读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够让美育在阅读课堂上的渗透更充分。

【参考文献】

[1] 朱慧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探微[J]. 教育艺术,2013(07).

[2] 王丹晶. 论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D]. 辽宁师范大学,2012.

[3] 王静. 论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 语文天地,2010(11).

美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篇12

教学实践表明, 无数成功的教学, 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 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 “美”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 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 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提倡美感教育。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呢?

一、利用教材寻找美

入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 涉及到古今中外, 涵括了天、地、人、事、物等,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 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 都是美育极好内容和形式,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 教师就要认真利用课文中美的因素, 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 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 丰富美的情感。

二、教师语言渲染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 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 通过它, 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 教师语言缺乏美感,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 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 一位好的语文老师, 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富有逻辑性, 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 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三、教学过程贯穿美

上一篇:电力调度自动化下一篇:学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