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2024-09-18

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共12篇)

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篇1

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集音、形、义为一体的表意文字, 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在小学写字教学中对学生介绍汉字的优美特点, 有益于学生陶冶情操, 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因此, 在写字教学中, 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的审美因素, 在技能训练的同时进行美育的渗透, 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我国的汉字、汉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掌握它的内涵和外延, 能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汉字是依象形会意为本源的, 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能够帮助学生感受汉字中的智慧含量, 感受汉字的严密体系及其形体美。

1. 激趣感受美。

汉字历经千年的演变, 她的字体形象而丰富, 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特别是汉字有趣的构字规律, 可以激发我们丰富的想象力, 使学习充满智慧与活力。比如教“聪”这个字时, 说“聪明”的“聪”是耳字旁, 除认真听, 还要用眼看、用口说、用心想, 这样就使人聪明起来了。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它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教学时, 老师可以以这样生动、富有情趣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构造, 感受汉字的组合之美。

2. 品味汉字笔画美。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 书写起落有致, 形态万千, 笔画美则字美。在教学时, 老师应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书写汉字的笔画变化特点, 然后提醒学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的这个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欣赏美的过程。在书写时, 老师要注意指导运笔方法, 一般在起笔、转折、提、钩时稍重, 稍慢;在行笔过程中用力均匀, 在写撇、提、钩的收笔时, 要稍轻、稍快。如, 在教弯钩这笔画时, 我以“手”字为例, 在田字格里范写前,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手”的第四笔, 即弯钩;接着, 我边范写边讲述弯钩的写法:落笔需顿一下, 然后运笔下行时, 笔画向右鼓起呈弧形, 像一抹月牙儿, 行至出钩处, 稍停, 随即提笔出钩。老师通过示范书写, 向学生展示,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笔画的美。

3. 赏析字形结构美。

字形结构对字的美观有很大的影响。每个字都有着不同的结构, 长短参差, 疏密均称, 左右避让。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 感知每个汉字独特的美学特征。如“森”字, 三个“木”各不相同, 各有变化, 彼此谦让, 彼此包容, 既平稳牢固, 又给人以层层叠叠、树多茂密的形象感。这样形象的字形能让学生产生欣赏地愉悦, 激发想象思维, 从而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 进而有了模仿书写的欲望, 达到书写美观的目的。其次, 写字是种视觉艺术, 练字先练眼力。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名师的字帖, 在观察中比较, 在比较中练习, 在不断地练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从而提高书写能力。

二、科学指导, 培养良好的品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好字, 对学生识字, 记忆字形, 理解字义, 掌握词汇, 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认真工整地书写, 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写汉字, 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写字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意志的磨炼、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 有重要的作用。

1. 创设美的氛围。

受魏书生讲学中强调的写字四字诀“松”、“静”、“匀”、“乐”所启发, 我将其改为“净”、“匀”、“松”三字诀。我强调, 在练字之前一定要把桌子收拾干净, 在练字结束后一定要把书写文具整理干净, 这是“净”字诀。我鼓励学生在练字之前做深呼吸, 促使呼吸均匀, 以此确保心情宁静。为了使孩子练字时能忘却“任务”, 我在学生练字时会选放节奏舒缓、情调雅致的中国传统民乐来作为伴奏。

2. 形成优美的姿势。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阶段, 不论在身体上、心理上都不健全, 因此更应教好学生的写字姿势, 执笔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呢?在每节写字课上, 老师都应强调写字姿势的重要, 并通过挂图和老师的演示,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 感受写字的姿势美;再因势利导, 鼓励他们和图上的同学比姿势美, 跟同桌比姿势美, 使学生在对比中受到美的启发, 在对比中形成美的意识。

3. 培养做事严谨、认真的品质。

写字教学能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修养, 其育人功能无处不在。在学生每一次写作业时, 我们许多老师都在不停地提醒:“注意写字姿势!”“一尺一寸一拳……”“作业要端正整洁, 不能乱涂乱抹!”低年级的老师会对学生说:“写字不能心急, 要一笔一画, 认认真真地写, 字要写得端端正正, 清洁整齐。”这便是审美教育, 这便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我们老师只要责无旁贷地指导, 持之以恒, 潜移默化, 自然会引导学生成为一个脚踏实地、办事认真、工作细致、观察周密的人。

4. 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良好学习习惯。

练字者都知道:“一笔不慎, 整字皆败”。所以写字时, 写字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对每一个字的笔顺笔画都有个数, 而且还要静心、专心、全神贯注, 切忌烦心、粗心、心浮气躁, 要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和心中杂念, 学生长期在这样的心态中练字, 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专心致志、凝神静气的品性。

5. 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力。

练字的过程耗时长、内容枯燥, 不是偏旁部首, 就是间架结构。因此, 有些学生灰心泄气时, 老师应采取很多种方法和方式鼓励他们、表扬他们, 使他们增强信心, 继续努力。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即语文, 语文就是生活。

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篇2

昔阳县北关小学 王惠

音乐是一种美好的东西,而美的事物能感动人。音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内容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我们的音乐教育就是属于美育中的艺术美。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具有情感性、技能性和形象性。所以音乐教育能产生以下美育功能:培养审美意识,培养良好的品格,激发创造思维。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它不但能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素质,还能为今后自身的艺术发展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能进一步陶冶自己的情操。音乐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互相渗透、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的正确感受和创造,是思想意识、情感、文化修养的表现。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感官快乐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音乐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从而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

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小学音乐教育包括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它是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对小学生开展形象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教学,引导小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感受音乐展现出来的崇高理想,形成高尚的、美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音乐审美活动能够使小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育的确在实施美育中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从事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在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

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四、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的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六、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信息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

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音乐能力也就成为落实美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启迪。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3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应该合乎美学的规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审美资源,追求“美”的活动应贯穿至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说,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是一个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读“美”文

朗读是一门艺术。是学生感知教材的重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学生在朗诵时,通过进眼、出口、闻耳、记心,使课文内容在音韵美的感受中浸入心田,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立体思维。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或示范朗读声像带等作为“导读”,让学生体会、模仿,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气势和情韵,接受美的感染、熏陶;同时,加强诵读练习,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和晨读时间,努力做到字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节奏,使学生借助自己的声音,体味作品的情致。一篇文章,特别是诗歌、散文,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语调,通过有声有色的诵读,其声的表现力就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感情反应,进而受到心灵的洗礼和感化。

二、听“美”乐

“音乐按照形式美组织,节奏与旋律在时间中展现、流动,引起与接受者相契合的内部情绪节律,产生欢乐、喜悦、谐趣、轻浮、抑郁、悲伤等各种情感的共鸣”,对审美主体有巨大的冲击力。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声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学生喜欢的音乐形式,既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中蕴含的各种美,又能使学生享受了音乐美。音乐可以感染学生情操,可以将学生带人清新自然、温柔和谐的静谧中。学生也可以跟随舒缓的音乐闭目冥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完成文字向意象的转化,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审美的能力。

三、写“美”字

书法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写字也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可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过多的空泛的文章分析挤占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写字这项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却被忽视,造成学生不知笔画名称、笔顺规则、胡拼乱凑、书写潦草,写出的字让人认不出、猜不透。更有甚者,错字连篇、笑话百出,让人不忍卒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千百年来的书法名家和名作搬进语文课堂,作为教学的内容,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运用字体端正美观、行款整齐、设计科学、布局合理的板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并加强写字练习,要求书写认真、字体端正、笔画清楚、求善求美。这不仅能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美,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细致耐心、严肃认真的学风。

四、剖“美”形

“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离开了具体形象,就无所谓美,也谈不上什么美感。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美,重要的就在于它通过刻画具体的形象,更集中、更典型地再现了生话中的美。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就是要自觉地去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众多具体形象,了解得深刻些,理解得透彻些,感受得多些,开发得广些,使之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使之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能辨真假、判善恶、明是非、知美丑,爱其所当爱,憎其所当憎,从而使语文教学发挥其得天独厚的美育功能。通过语文教学把众多的不同形象进行及时剖析,并为学生所理解、把握,那么就能把学生的感情调动起来,或崇敬,或爱戴,或同情,或惋惜,或鄙视,或蔑视,形成一种鲜明的倾向感,由此把学生引人美的王国,在感知欣赏美的形象中,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从而做到点滴铭心,潜移默化,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

五、创“美”想

审美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丰富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好的作品,常常是“言尽意未尽”、“意尽而情未了”,这些未尽的“情”和“意”,就要靠学生“思而得之”。这种“思而得之”的理解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美育如果仅局限于感知而没有想象的参与,就不会扩展和深化。因而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理解和分析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引导学生发现美。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净化人的感情,培养人的情趣,美化人的灵魂。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散文、诗词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图画”,构成了引人入胜的审美意境。

小说教学中的美育 篇4

在小说教学中实施美育, 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想唤醒学生对美的感悟, 就要深刻领悟作品, 从中发现美的因素, 以美的形式, 吸引学生理解和探究。学生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情绪, 对小说及老师的指导作出反应, 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指导点拨, 学生努力思考, 同学之间讨论交流, 就使教师、文本、学生处于立体的空间之中, 各方互通互动, 形成缤纷的审美教育主体空间。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指导学生多元解读的同时, 要尊重文本的独立性, 了解文本存在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 对文本作客观透彻的把握。

小说作品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展开都与环境描写密切相关。在小说教学中实施美育, 要通过赏鉴小说作品中的环境, 感受小说的环境美。人物形象生活在小说描述的环境之中, 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物性格的变化, 人物性格的变化又与环境相映衬。优秀的小说作品总会让人感到环境与人物的交融和谐之美。比如《荷花淀》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 尤其是水生嫂“月下编席”一段的环境描写既展现了美丽的夜景, 也映衬了水生嫂善良的心地, 带读者走进物美人美的纯净乡土。而对美好自然环境描写和对优美环境中生活的善良的人物描写的品析, 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家园的热爱, 对侵略践踏祖国河山的敌人的憎恨。再如《祝福》中描写的鲁镇社会环境———封建、落后、保守禁锢着人的心灵, 压抑着人性, 仔细分析, 能让学生理解祥林嫂的悲剧更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创作最重要的一环。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小说艺术美的标志, 要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 感知人物的性格美。教材中选入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小说, 这些小说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 而提及这些人物, 就能联想到这些人物的典型性格, 比如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武松的嫉恶如仇, 祥林嫂的胆小怯懦,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保尔·柯察金的坚毅信念, 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 葛朗台的自私狡诈……这些人物形象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也会带给学生愉悦的审美享受。小说教学中要注重对作品人物的语言、外貌、心理、动作描写的分析, 结合人物生活的特定环境, 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蕴含的社会意义, 培养爱憎分明的审美情感。

小说教学中实施美育, 要注意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情节和结构是一部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性格的凸显都和故事情节不能分离。故事情节的发展离不开人物, 情节发展的紧张松弛也离不开文章结构, 而人物形象也会随着情节结构的发展完善变得愈加丰满。作家对小说情节独具匠心的安排, 只有引导学生细细体味, 才能获得美感。情节的跌宕起伏, 峰回路转, 高潮迭起, 更会激起学生的兴趣, 带给学生精神的享受。比如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 通过对陈奂生上城的种种“特殊”经历, 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审美体验之中;莫泊桑的《项链》在情节和结构的设置上也颇具特色, 一串项链竟引发了种种的喜怒哀乐, 让学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体会到感情的大起大落。出人意料的结尾, 更能把学生带入情感体验的巅峰, 让学生思考的同时, 感受强烈的审美体验。

品味小说语言, 感受小说语言美。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 文学也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的形象性正是通过语言表现的。通过语言, 可以自由地描绘生动的人生画面, 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小说环境。语言的优美、准确能够把人物复杂的情感状态表现出来。《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中用精到细致的语言把祥林嫂、阿Q、孔乙己形象地展现出来。再有《荷花淀》中水生嫂的语言“你总是很积极的”, 既表达了水生嫂对丈夫投身抗日战斗无暇照顾家庭的娇嗔, 也默认和肯定了丈夫的积极, 对丈夫表示出一如既往的支持。一句话, 就能把水生嫂识大体、善良、贤惠的品格表现出来。在小说教学中进行美育, 就要细细品味这些生动的语言,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的敏感, 从语言表达的优美、含蓄、精致、准确之中, 得到美的感染和教育。

小说的意蕴也就是小说要表达的主旨, 或者说思想内容。意蕴的创设是作者凭借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环境描写等, 呈现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它是小说作品的灵魂, 也是其经久流传的根本原因。小说的意蕴多是理性的、有感染力的。教材中的优秀小说节选, 更是意蕴深刻、启迪性强的经典佳作。通过学习小说作品, 认真思考其中的意蕴, 更能让学生学会理性的选择与判断, 培养学生的理性观念, 从而学会发现美的真谛。

小说教学为实施语文美育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语文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入手,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及审美情感, 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语文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努力发掘小说中的审美因素, 使美育能够在小说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施展。

参考文献

[1].宋奇蕤《语文教学美学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李天道《美育与美育心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3].贾长汝《从审美的角度教〈祝福〉》,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物理教学中的美育 篇5

物理世界的科学美和人们的道德美是统一的,自然界的物质美和人们的情操美是统一的。物理课堂教学描述的就是这个世界。因此,物理教学艺术的内在表现,需付诸于情感。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有责任将德育教育,运用艺术的手法,溶于整个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物质的自然美和科学美

自然界的美使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而这些美的本身就蕴涵着科学的美,这二者是统 一的,同学们在学习物理科学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如教材中光的色散、干涉、光谱图、海市蜃楼、日出奇观、回音壁等,我们在给同学们传授知识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让同学们领悟到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美,即科学美。

二、物理学的辨证美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辨证进行的,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中各种现象 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也要尽可能的给学生传输物质学中的辨证唯物主义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也是辨证统一的。

首先,物质是统一的,世界是有物质组成的,大到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小到分子、原子,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电场、磁场也是由物质组成的,各种物质既客观存在,又相互作用(力和能),各种物质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即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其次是物质的矛盾统一,运动和静止,作用和反作用,加速和减速、压缩和伸长、合成和分解、热胀与冷缩、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实象与虚象,放大与缩小、正立与倒立等等,都说明物质内部的矛盾的统一。

再次是物质的辨证性,1871年人们认为带正电粒子绕负电中心旋转,即电子存在于原子中心。稀薄气体的放电现象为揭示电的本质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基础,电子的发现使人们对过去的结论做了辨证的否定。1925年,当人们看到电子的衍射花纹时,认识到电子不是经典粒子,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否定了前人的认识……人们正是这样经过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对电的本质的认识不断的得到深化与提高。

三、献身科学的崇高美德

罗蒙诺索夫和助手力赫曼一起从事雷电的研究,助手被雷电击中而死,罗蒙诺索夫并未被吓倒,继续从事雷电的研究,终于取得成功,居里夫妇历尽艰难,在简易的工棚里,忍着严寒和酷暑,花了近4年的时间,熬制了4吨矿渣,终于提出了0.1克的镭。法拉第经10年多的时间,做了400多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学研究需要这种精神,这些科学家的事迹,经过我们的传播,在学生的心目中种下为科学奋斗的种子,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们的坚忍不拔、刻苦勤奋、献身科学的工作精神。

四、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3000年前就有天象的记录。早在2400年前,墨经中就详细记载了光学现象、等臂和不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比阿基米德早了200年……我国近代物理学家吴有利、钱学森、钱二强、何译慧等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力排阻扰,在诺贝尔授奖带台上,坚持用汉语作出了激动人心的演讲。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等等这些科学家的崇高爱国精神足以使学生们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其爱国情怀。

五、强烈的民族紧迫感

在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后,还要让同学们意识到民族紧迫感。我国的工业生产落后于西方几十年,有些行业甚至更多,农业生产还未完全脱离原始的手工生产,而国外已是现代化的农业模式等等现状足以使下一代树立民族的紧迫感,让他们满怀信心的努力学习,加强赶超世界的动力。

六、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统一美

人们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和谐地统一起来。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去观察现象,去识记物理知识,去理解物理概念、定律和公式,去研究物质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变化规律,去从事物理学领域的新的开发,这便是包含着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识记、理解、应用,引导学生在占有丰富的准确的材料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改造制作,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在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完成第二次飞跃,充分发挥主体——学生的能动性。

追求音乐教学中的美育风采 篇6

一、唱游学习中感受美,定型美育文化

例如:小学一年级集体舞《雁儿飞》。音乐旋律舒展优美、节奏相对稳定,其动作形态显得平稳、圆滑、轻柔、舒展大方,显现出学生从小要学习大雁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本质。学生在律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高尚品格,启发创新思维,拉近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距离,从学习活动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美育文化在此定型。

二、歌曲学习中认识美,美育传情

例如歌曲欣赏教材中《让我们荡起双桨》,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他们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难怪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到,歌曲犹如到了那种嬉戏、玩耍的场面。

三、乐曲欣赏中孕育美,美育传善

乐曲欣赏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例如器乐曲《天鹅湖》,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当孩子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层层涟漪的湖光山色演绎得惟妙惟肖,令人疑神屏息,浮想联翩。

四、音乐活动中体验美,美育怡心

在器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例如,竖笛课教学上组织排练合奏《彩云追月》,首先运用声势训练法,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姿体美、旋律美、意境美。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使他们在学校美育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自己去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7

一、美育与语文教材相结合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据, 它和数理化等教材一样集知识性、工具性于一体。但所不同的是语文教材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性, 因为在语文课本中讲到的很多“情”和“境”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 作为语文教学的宝贵精神财富, 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这要求教师凭借教材的内容创造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 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 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思想, 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教材中的渗透点, 讲课时要突出渗透点, 课后要结合练习检查渗透点的落实情况。

二、美育与语文活动相结合

语文活动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效率的手段,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 包括讲故事、演讲、辩论、调查报告、办报等, 这些内容较切合中学生好奇的心理, 易形成诱发学生要求参与的良好氛围。因此, 在语文活动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容易使学生喜欢学、乐意接受, 得到的东西也一定能理解深刻。例如每日的课前三分钟演讲, 就可以要求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有关传统美德的名言, 叙述名人名家的优秀事迹,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 抒发自己的肺腑之情。又如在学习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时, 可以围绕对“礼”字的理解, 要求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社会调查, 然后写出调查结果并分析调查情况原因, 让学生自己从中体会。学生通过真真正正地亲自动口、动手、动脑, 很自然地认识到:对个人而言, 礼仪是衡量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对国家而言, 讲礼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而增强继承和发扬文明礼貌传统的思想, 自觉维护我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这样的教育活动方式要比教师机械、教条地照本宣科效果显著得多。

三、美育与语文写作相结合

语文写作本来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但运用在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 则更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 教给他们要懂得“为什么要爱”, “怎么去爱”。平时我特别强调学生要写日记, 不仅仅是为了练笔, 更重要的是让我更加了解他们。曾记得一个同学在日记里写道:“我恨我妈妈, 她管我太严太多, 还打我骂我。”当时我想, 他们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理解和尊重, 又谈何理解和尊重他人呢?应该找这位同学谈话, 但缺少感性认识, 光讲理解、尊重, 学生是很难接受的。于是, 我改变了方法, 先着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父母, 详细地记下父亲或母亲在星期天干了些什么, 也记下自己干了些什么, 然后完成作业《我们家的一天》, 并在作文课上进行讨论, 这时同学们已达成共识:“爸爸妈妈干得比我们多, 比我们累。”趁热打铁, 第二周我又布置了《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让学生把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关于爸爸妈妈的真实故事写下来, 他们在回忆过程中已经由了解父母而逐步理解父母。再写《我理解了他们》, 学生们更多的是在表示应该拿出什么样的实际行动真正理解、尊重、热爱父母。就连那位同学也在这反复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教育, 他在文章中写道:“爸爸妈妈既平凡又伟大, 我应该为有这样的爸爸妈妈而自豪。自己的事自己做, 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看到学生们的可喜变化, 我感到无比高兴。但传统美德教育还需继续深化下去, 于是我又设计了《让世界充满爱》一题, 把学生理解父母、尊敬父母的好品德推而广之, 要求他们去理解、尊敬其他人, 如老师、同学、朋友等, 大家都互助互爱, 使世界更美好。这样利用语文写作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和成果, 使我更坚定了语文学科是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学科。学习语文, 孩子们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 又何愁众多的独生子女不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呢?

社会发展需要人才,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我们需要艺术家, 我们也需要科学家。我们需要伟大的行政管理人员, 我们也需要庄稼人、磨坊主和面包师傅。”社会更需要有美德的人, 现在是家里的好孩子, 学校里的好学生, 将来是社会上的好公民。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更要重视美德教育在各学科的渗透, 发动学生、组织学生, 让他们广泛、自觉、热情地参与传美教育并将其当做学习的重心, 使肩负着振兴中华历史重任的他们成为把传统美德继续与发扬并内化为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 使传美教育真正蓬勃发展起来。

摘要:本文认为对学生进行的美德教育, 可渗透在语文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可以与语文教材、语文活动、语文写作紧密结合。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美育,全面发展

美育即审美教育, 是指为了培养人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它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化学教育中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进行化学美育的作用

1.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着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物质, 这些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丰富的矿产、壮丽的河山、古代辉煌的化学成就、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工工业, 都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从而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立志学习的决心和信念。

2.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变化中的绚丽多彩、现象的美妙奇特等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学习愿望。这种兴趣和愿望一旦保持下来, 就会形成巨大的学习动力, 对学生智能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美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琳琅满目的化工产品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品, 反映出五光十色的图案美、精致适用的造型美, 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审美能力, 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表现美和善于创造美的能力。

二、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要求

1.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具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美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了消除学生对化学的误解, 可以从学生步入化学世界的第一天起, 就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体现化学美, 使学生在化学美陶冶之中, 唤起他探究化学美的兴趣、强化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美促思、启迪思维

富有美感的教学内容和外部学习环境, 能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展开想象, 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获得知识。

3.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科学方法来展示化学美, 如多媒体课件、图片、挂图、录像、实习、参观等, 强化与美育相关部分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能感受到化学美的存在。

4.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实施和开展美育

化学中的美育, 贯穿于中学化学教育的始终, 培养学生化学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统筹安排美育的内容、要求及步骤,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从九年级到高三结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得到全程培养。

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过程

1. 化学实验美

化学是以实验基础的科学, 因此化学实验美也是化学美育内容的基础, 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 实验仪器美

中学化学实验中使用的仪器大部分是一些玻璃器皿, 这些仪器往往构造简单、质地清洁, 因而易使人产生一种简单、清新和愉悦的美感, 具有简洁美的特征, 而玻璃仪器在形体上的对称和比例协调, 表现仪器的和谐美。

(2) 实验操作美

师生在实验中正确、规范地进行基本操作, 灵活、熟练、准确地运用基本操作, 合理简捷地安排操作顺序, 舒坦大方的演示, 这些都表现了化学技能美和表演美。

(3) 实验现象美

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奇观、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扑朔迷离的生命奥秘、悬而未解的自然之谜等, 都是化学现象美的体现。

2. 化学理论美

化学理论知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这是对化学物质世界的简要概括、统一的解释和说明, 因此具有统一、简洁、和谐的美的特征。

3. 物质结构美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的结构从微观到宏观都渗透着一种对称的、和谐的美, 对这种对称的研究又为人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体现着方法的最优化。

4. 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表述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符号, 它使杂乱无章的物质及其变化变得有序规范、一目了然, 它使繁琐生僻的书写变得简洁又清晰, 充分体现了简洁和谐美的特征。

5. 化学家的心灵美

化学家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百折不挠、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及团结共事、助人为乐、大公无私、忠心爱国的道德品质, 体现了化学家的心灵美。

总之, 化学教学中美育的内容非常丰富, 化学教师要善于发现、积极引导, 帮助学生打开一道通往美丽的化学世界的大门,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情,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追求音乐教学中的美育风采 篇9

一、唱游学习中感受美, 定型美育文化

例如:小学一年级集体舞《雁儿飞》。音乐旋律舒展优美、节奏相对稳定, 其动作形态显得平稳、圆滑、轻柔、舒展大方, 显现出学生从小要学习大雁遵守纪律, 热爱集体的本质。学生在律动学习过程中, 培养他们高尚品格, 启发创新思维, 拉近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距离, 从学习活动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 美育文化在此定型。

二、歌曲学习中认识美, 美育传情

例如歌曲欣赏教材中《让我们荡起双桨》, 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 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 且词句清新秀丽,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通过欣赏, 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 他们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 难怪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到, 歌曲犹如到了那种嬉戏、玩耍的场面。

三、乐曲欣赏中孕育美, 美育传善

乐曲欣赏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 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 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例如器乐曲《天鹅湖》, 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当孩子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 仿佛身临其境, 美不胜收。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现手法, 将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层层涟漪的湖光山色演绎得惟妙惟肖, 令人疑神屏息, 浮想联翩。

四、音乐活动中体验美, 美育怡心

在器乐教学活动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例如, 竖笛课教学上组织排练合奏《彩云追月》, 首先运用声势训练法, 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 模仿伴奏乐器, 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 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姿体美、旋律美、意境美。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篇10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美育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 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历史课中有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内容, 所以教师可以把美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我所任职的是一所美术特色学校, 这就决定了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一是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较低。在中招录取工作中, 由于要求学生的专业合格, 相对文化课的要求有所降低。这些基础差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就更难学好普通高中的文化课程, 文化课的落后使学生对日渐深入的文化课越发不感兴趣或充满畏惧, 导致恶性循环。而文化水平也会慢慢影响到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的提升,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专业的学习和他文化的学习一样遇到困难。

二是艺术生往往个性强烈, 联想丰富, 思维跳跃, 不喜欢按部就班。有的学生更认为搞艺术就要讲究天性自由, 不受约束, 对自己的要求松懈。因此, 部分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较差。

2008年江苏省高考改革后, 艺术类考生高考文化只考语数外, 这使得历史学科处于“副课”地位,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就是背背书, 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也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历史客观事实和给予的现成历史结论, 这样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潜力的发挥。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审美有关,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 在教学工作的实践中, 我们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构建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艺术类高中文化课和专业课并重, 因此, 相对普通类高中的学生, 艺术类学生的课时更为紧张, 加上艺术生的特殊情况, 他们更会忽略文化课的学习。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绘画, 难免会不喜欢定性地坐在那里上文化课。现在又有一个发展趋势, 就是有些学生由于之前学习成绩不理想, 而选择就读美术特色学校。艺术考生的高考模式有别于普通高中生, 高三先考美术专业, 从省统考到学校单招, 间隔时间近2个月, 拿不到专业合格证, 他们是没有资格参加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的。综上所述, 学生对文化课的投入程度必然大打折扣。上课时, 学生笔拿在手上, 并不时抬头看看教师, 但他动笔不一定是在认真记笔记, 十之八九是在画画。翻开学生的教科书, 我们经常会在上面看到绘画图案, 更有甚者是教师的漫画肖像。

如何在已被分摊的课时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有所促进, 这就需要文化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改进。

史之所存, 美之所存。教师应在美术特色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 抓住现行教材, 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 根据学生的美术专业进行引导。

学生在新学期伊始拿到新书都会有事先翻阅的习惯, 而美术类的学生对书中的图片则会较有兴趣。“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人类文化艺术成果, 这是艺术美教育的很好教材。所以, 在上课的过程中, 我结合书中已有的图片进行补充, 利用多媒体手段, 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比如讲授文艺复兴, 在介绍了文艺复兴的背景之后, 我让学生欣赏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的图片。通过赏析作品, 学生了解到画家是通过作品表达对人性和现实的赞美,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渴望摆脱宗教束缚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

讲到近代艺术,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有的美术作品画册, 有别于他们平时专业课从绘画技巧角度分析, 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去讲解, 使学生感到新鲜的同时又发现历史与专业的相互关联, 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也会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 从而增加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师可以渗透社会美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格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众多, 虽然难免因所处的历史时代环境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我们可以挖掘他们身上的审美价值去影响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素质。千百年来,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仁人志士前仆后继, 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 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 中学生就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历史社会美还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针对历史必修2的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我在班级中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主题, 举办了“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学生自己布置展板, 分工合作, 既培养了合作意识, 又锻炼了实践能力, 还体会到了活动成果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

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还包括自然美, 既有自然环境的美, 又有人类改造世界创造的美。学生每年都会外出写生, 所以在涉及自然美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地写生的感悟, 让学生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发挥想象力, 激发创作灵感。历史教学中运用地图分析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不但体现了历史的文化的内涵, 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和空间再造想象。从汉唐两代长安城城市布局图比较中学生可以看到“市”的变化, 分析商业发展的情况, 同时对古代城市建设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美的教学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也能轻松愉快地体验到美感。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新课的导入法、问题的设计和历史语言的艺术性。历史教师既是美的传教着又是美的化身, 身教重于言教, 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完善自我, 美化自我。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渗透美育的同时, 教师还需要用其他形式进行有效的补充。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历史活动, 有电脑小报、知识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比如, 在庆祝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历史电脑小报的比赛, 学生不仅发挥了美术特长, 而且对历史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尤其是抗日战争的历史, 更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在学习完中国近代史之后, 我让学生根据所学历史的理解, 结合他们对漫画的兴趣特长, 完成自创历史漫画。另外, 我还组织指导学生观看和历史相结合的电视节目, 如中央台《百家讲坛》等栏目, 这样学生既增强了对历史的兴趣, 又拓展了知识面。同时, 在高一选修课中, 我校开设了影视历史剧赏析的课程, 我指导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 同时对影视历史剧进行分析, 开展讨论。

美术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艺术类学生所学专业与审美有关, 怎样在历史课堂中对他们进行美育就尤为重要。新时代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历史教学的美育更会为全面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元培.美育与人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2]黄武.中学历史教学美育初探.网络资源.

[3]蒋明德.挖掘教材美点, 渗透审美教育——对中学历史课教学的一些尝试.河池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3, (1) .

[4]张胜利.让历史课堂美起来亮起来——浅谈历史教学中蕴含的美育教育.美与时代, 2006.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11

一、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美丽的景象、美好的情愫、美妙的人生、美满的生活,无不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美读”。因为“美读”是感知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是获得作品美感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抑扬顿挫,富有表情地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跃然纸上,产生美感。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物形象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意境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之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美。通过“美读”,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地领略了文学作品的美。值得注意的是,指导学生品位文章的语言美时,必须做到语言顿挫分明,有张有弛,这样才有韵味,才能引人入胜。比如我在讲《听潮》中的“涨潮”时,要求学生朗读时语速要快些,这样才能品位到急切、震怒、壮烈的韵味;讲到“落潮”时要求学生语速就要慢些,这样才能品位到宁静、沉寂、优美的韵味。又如《答谢中书书》,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全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在课堂上教师分析这样的文章,自然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美

语文教学渗透美育是以展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为手段的审美教育。一篇篇课文里所描绘出来的各种艺术形象,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不断吸引着读者去感受,去欣赏。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和艺术形象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白杨礼赞》中白杨的形象;《驿路梨花》中梨花的形象;《海燕》中海燕的形象;《普通劳动者》中将军的形象,无不是完美的象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遵循课文中的思路,让学生通过景物美、人物美等艺术形象领悟其内涵的价值,从而达到运用形象美感染学生的审美教育。比如教学《七根火柴》时,指导学生赏析“无名战士”这个美好的艺术形象:他,在死神逼近时,为了党,为了革命事业,没有考虑自己的生命,也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甚至没有留下姓名——我们只知道他就是“无名战士”。我们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此外,淡薄名利、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唐雎,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都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让人心往神驰。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受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也就获得可喜的成功了。

三、领悟文学作品的情感美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情感更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优秀文章之所以能够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饱满的情感因素。《文心雕龙》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正说明了情感因素在艺术欣赏中的重要性。文章的作者在他所写的人物、场景、情节之中,已渗透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朱自清的《背影》,用最朴素最普通的语言,表现父子情深的真挚感人的情景,笔墨则是深入到了人之常情中最难摹写的心灵美。我教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就要求学生按情感归类的思维活动去领略这首诗的意境:竹林、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河豚为什么要联系在一起呢?这是因为这些物象构成了一幅令人生意盎然的、情感上能与诗人引起共鸣的图画。又如杜甫写的《春望》,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深情;苏轼作《水调歌头》,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些情感之美,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场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见其行,如闻其声。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美的享受。

四、鉴赏文学作品的结构美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骨架搭得如何,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可以这样说,结构美是文学作品构成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我是这样指导学生鉴赏结构美的:文章开头,虽然直接点出礼赞的对象,却不急于描写阐发,而是轻宕一笔,用舒缓亲切的笔调带领着我们在黄土高原上漫游起来。然后牵引着我们的视线自上而下地观察白杨的“干、枝、叶、皮”,整个白杨的神韵风彩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后再突出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卒章显其志: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整篇文章的结构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结构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五、接受文学作品美的熏陶

当今的学生,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成长于21世纪,他们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世界形势日新月异发生变化的环境下,他们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只有他们具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学《〈论语〉十则》,可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品《岳阳楼记》,感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引导,使他们接受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12

一、指导学生“美读”

人们通常把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叫做“读书”。这种语言习惯昭示出:一个人在学校课桌旁度过十几年宝贵光阴之后, 应当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就是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读书造就丰富充实的人, 读书使人获得清雅俊逸的人格。潜心于阅读, 将会体验到美的震撼、爱的温馨、情的涌动、思的沉静, 读书还能给人们带来意味深远的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方式。古人有吟诗之说, 说明诗歌只有在朗读时, 才能充分展现其音乐美感, 并触动人们的情感。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槽槽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等语句, 运用比喻以及节奏的轻重缓急手法, 对琴声进行描摹, 时而急促, 时而轻柔, 把琴声描绘得精美绝伦, 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典范, 诗人通过描写音乐节奏的变化来表现情绪的起伏, 同时营造了一个悲凉的气氛。如果说《琵琶行》是音乐的描写, 那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本身就是音乐, 读着这首诗就让你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 随着感情的起伏波动, 诗句自然抒写出来, 如清泉流泻, 白云飘浮, 在优雅的诗句、轻柔的旋律中体会深挚的情感。这就是“美读”的妙处, 充满激情的朗读既渲染了课堂气氛, 又点燃了学生的情感之火。

二、引导学生体味艺术形象美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遵循文章思路, 认识文章的艺术形象、景物形象以及记叙文中的真人真事形象, 运用形象感染学生。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 而不在抽象的思想。”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 离开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里写的母亲那双“终年鲜红微肿的手”, 不仅留在老师的记忆里, 而且让学生也永远忘不了那位“活到老, 穷到老, 辛苦到老的”母亲的形象。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荷香以及心怀淡淡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描写了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及秋风秋雨汇成故都的秋的“清”“静”“凉”的意境。这些美的形象、美的意境无不感染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眼前的“人”和“景”活起来,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三、带领学生“入境”

“入境”就是把学生带进文章特定的情境中, 让学生置身其境, 如扪其形, 如闻其声, 如嗅其味, 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 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和评价。象忧亦忧, 象喜亦喜, 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在心灵上得到陶冶, 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有位教师讲《最后一次演讲》, 讲到“擂桌”处, 不仅提高音量, 一字一顿, 而且和学生一起学着闻一多的样子擂响桌子, 声音、表情一起到位, 让人真切地感到闻一多先生当时的激情和怒气。我在教学海伦·凯勒的《给我三天视力》时, 让学生先分别扮演盲人、聋哑人, 再让一个学生扮演既盲又聋哑的人, 通过游戏, 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海伦·凯勒的坚强乐观和积极进取, 再加上我充满感情的讲授,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应随课文内容变化而变化, 有时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如虹, 有时又如花丛中的鸟语低吟呢喃, 情谊绵绵。“情动而词发”“批文以入情”, (刘勰的《文心雕龙》) 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一美的氛围中, 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不断得到净化、升华, 逐渐积淀为高尚的审美情感。

四、指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愉悦美

车尔尼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明湖居听书》中写听众听到王小玉演唱的感受, “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 像熨斗熨过, 无一处不伏贴, 三万六千个毛孔, 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里真切地写到审美过程中, 审美主体得到特殊的愉悦与畅快。唐代的诗人杜牧读《韩杜集》, 曾用诗句描述过这种体会:“杜诗韩集愁未读, 似倩麻姑痒处搔。”他愁苦烦闷的时候, 吟读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文章, 渐渐地感到舒畅和愉悦, 这种感觉就像美丽的仙女麻姑用她那柔嫩小手在痒处搔摸一样。这些无不说明美育不像其他教育那样带有规范性、强制性和压迫感, 而以让人无拘无束, 自觉自愿, 出于对美的渴望与向往, 带着轻松与愉快的心情, 按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要, 不夹杂个人功利目的, 完全摆脱物质欲念的追求, 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语文教学中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 (叶圣陶语) 让学生自力品文, 得到美的熏陶。

五、指导学生借鉴前人创造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不单是为使学生获得愉悦感, 而是要遵循《大纲》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它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语言, 借鉴前人创造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手法等, 形成合乎要求的读、写、听、说的能力, 与此同时, 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 形成学生美的心灵, 美的人性, 学生在美的熏陶中, 读文、作文、做人, 学知识、求发展、明人生, 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六、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升华美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又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 写作能使文章表现美、创造美。鲁迅说:“如要创作, 第一需观察。”创作前要引导学生到自然中去观察美、采撷美、吸取美, 然后在作文中表现自然中的美, 比如温暖的阳光、宁静的夏夜、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月光、美艳的花儿、壮丽的山河等。在写作中学生的审美得以升华, 美渗透到学生的心脾里, 滋润到学生的心田里。

上一篇:旅游业的网络营销下一篇:资源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