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教学

2024-07-10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教学(共12篇)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教学 篇1

新课标把“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意识”作为音乐教育的目的, 欣赏教学则是实施美育, 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 教师应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一、善于揭示欣赏作品的思想美

欣赏教学中的音乐作品是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欣赏教材的编选注意了选材的民族特点、时代感和广泛性, 作品以不同的内容、题材, 不同的情趣、风格, 使学生在美的享受、美的陶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富有思想美, 极具审美价值。

在欣赏教学中揭示音乐作品的思想美, 这是由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欣赏训练目的不应是专业的赏析, 而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培养。揭示欣赏作品的思想美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内容对学生思想的启迪、道德的内化、心灵的塑造是不可低估的, 欣赏作品的思想美无疑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首先要正确把握作品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一方面从题材上把握教材的思想性, 如利用革命历史歌曲《保卫黄河》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中国优秀民歌《我们的田野》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外国优秀音乐进行国际主义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每一首歌曲、乐曲的主题出发制定具体的思想教育要求。

另外要注意把握思想教育的恰当时机。在整体教学阶段 (初听) , 对作品的时代前景、内容、作家生平和创作特点等作必要的介绍。在分析性教学阶段围绕主题思想作启发性提问, 精讲多听。而在综合性教学阶段则通过各部分的分析认识, 获得清晰的音乐形象, 恰当地启发联想和想象, 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美的领悟。

二、充分再现音乐作品的艺术美

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欣赏作品, 它的另一大美就是艺术美。这种美可分为音乐美和意境美。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 它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美的音乐不但能愉悦身心, 而且能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 行为变得高尚。欣赏教学必须把音乐美再现出来。

再现就是把“音乐符号”还原成“音响”。欣赏教学中可通过范唱、范奏或者播放录音再现音乐。在再现音乐美时, 要抓住各个音乐元素, 让学生从理性上感受音乐美。意境美是音乐作品的又一种艺术美, 在音乐欣赏审美中, 学生不步入音乐作品描绘的那种意境难以有审美的效果。那么, 如何再现意境美呢?

第一、可借用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相结合的方法, 把音乐描绘的景象通过图片、幻灯呈现出来。视听结合通感音乐, 获得音乐的综合美感, 使审美感受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第二、再现意境美要借助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达到“闻其声、似见其人、似见其情”的境界, 从中受到美的陶治。

三、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美

好的音乐作品能作用于人的情感, 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 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 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那么如何使学生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美呢?

第一、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体会情感。首先教师必需对欣赏作品有正确的情感把握。例如在欣赏二胡名曲《赛马》时, 学生一下子被二胡快速、激情的演奏吸引住了, 这时教者自然揭示作品的内涵, 很多学生便感悟到作品表现的游牧民族赛马时的精彩纷呈和流露的情感。

第二、通过情境的创设体验情感。先介绍诱发情感因素的与音乐作品相关的音乐知识, 进而在情境中获得一定的内心感受。如在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时, 我在介绍背景后充分创设情境, 让学生也加入小骑兵的行列, 随音乐骑马、奔驰、舞蹈、歌唱, 使其身临其境, 随小骑兵的感情变化而变化, 达到良好的欣赏效果。

第三、利用教材内容培养情感。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开发, 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前提条件, 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理想途径。如:在欣赏童话故事音乐《龟兔赛跑》中, 通过听让学生来分辨音乐中的乌龟和兔子的不同音乐形象, 感受用管弦乐队特有的音色和表现力塑造出的小兔子和乌龟的形象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 感受由音乐所描绘出的大树林的清晨、龟兔赛跑的热闹场面以及大树林中欢乐愉快的舞会等情景。“以美导真、以美引善”道出了音乐教学中教育的真谛, 执教者若能正视并充分发挥音乐中美育教育, 一定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 音乐是美的艺术,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 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 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 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教学 篇2

胡晓瑜 推荐 作者:佚名

音乐欣赏课是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音乐欣赏课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主要应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激趣

教师要注重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感知”。相比较而言,语言激趣是最简便易行的,如讲故事、说背景等等。比如在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教师若能将“楚汉之争”的故事惟妙惟肖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思接千载”感受当时的战争场面,那么,就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大致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作品。

这里的讲故事实际上也起到了说背景的作用。有时候对于作者的生平、作品及创作意图,则可单独作为背景来叙述,对此学生往往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介绍音乐神童莫扎特时,学生对其天才的创造力和传奇式的生平惊叹不已,急于要了解他的作品,这时激趣的效果就已经达到了。

二、示范激趣

通过教师表率性示范,拉近师生距离,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音乐作品包罗万象,有各类声乐作品、各种器乐作品等等,如何示范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特长、教学条件而定,因地制宜地进行示范。

范唱激趣是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比如《白毛女》、《松花江上》、《我爱你,中国》等歌剧和歌曲的欣赏,用范唱来激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器乐基础比较好的也可用范奏激趣,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钢琴独奏《c小调练习曲》、《瑶族舞曲》等等,还便于教师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局部的分析讲解。有舞蹈特长的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和着音乐跳舞,哪怕是简单的舞步,也常常会让学生更直观地领会乐曲的意境。

高质量的示范激趣不仅能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也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亲敬之情。

三、手段激趣

要通过多样、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感官”。现在音乐欣赏的各种观摩研讨课、示范课,几乎都用上了电脑多媒体技术,的确,多媒体技术在欣赏课中的用与不用,效果完全不一样,通过集视、听、动于一体,全方位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兴趣明显提高。

除了多媒体设备,根据学情若能注意适当地运用挂图、投影、简笔画等方式,特别是办学硬件比较差的农村学校,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一次在某农村中学听《苏武牧羊》,音乐教师画了一幅苏武衣衫褴褛在雪地里放羊的简笔画,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四、最大的激趣,是学生的全身心参与

“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欣赏的活动中去,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系列心理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音乐欣赏中,学生的参与形式很多,主要有“说、唱、写、演”四个方面。

第一是“说”。说有几种,而说出听后感是最重要的一种参与形式,因为对音乐的理性认识并不只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的某种抽象的结论上面,而是表现为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当中。如在听赏《黄河大合唱》选段后,可让学生分部谈谈对作品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板书或投影小结,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是“唱”。音乐欣赏应以听为主,但对作品主题的熟悉,仍需学生多唱。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要帮助学生把握主题形象,准确辩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比如在欣赏舞剧《天鹅湖》选段《场景》时,演唱其主题,能让学生很直接的体会到其温柔、优雅而略带哀伤的情绪,进一步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第三是“写”。在音乐欣赏课中,有时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还可采用让学生写的形式。一位教师在学生听完《牧歌》之后,请学生写一写听后的感想,不少学生非常动情,因为音乐真正打动了他们的心灵。

浅谈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教学 篇3

关键词:浅谈 音乐 欣赏 教学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创作、演唱、演奏最终是为了听。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项音乐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欣赏来进行的。 在听赏和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及初步的评价。音乐欣赏是学生间接参与的艺术活动,音乐教学通过唱主题、记旋律、讨论、谈感受、用乐器演奏音乐片段等活动,通过直接的艺术的艺术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用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引导他们体会音乐自身的美感,让学生了解音乐自身所表达出的情感内涵。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一、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所谓音乐听觉能力就是“音乐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是在多听、多想象的基础上提高的,并且它会产生对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欣赏者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评判态度。由于音乐给予人们的感受首先是情绪上的反映,如愉快、烦躁、激动等等,而情感又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所持某种态度的反映。如:喜、怒、哀、乐等。所以,听赏作品时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的重要通道。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因素来看,欣赏是接受环节,它不是为表演或为实现某种具体成果为目的。

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首先是音响感知;欣赏教学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当然都不可能离开音乐、音响和人们的听觉,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音乐欣赏固然需要某些“非音乐”的因素的辅助,有时需要用语言文字、图像画面等加以引导,但是这些辅助仅仅是一种媒介,而音乐欣赏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还是“倾听音乐”。因此,我们提供给学生们鉴赏的音乐必须是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应该是优秀的演奏和演唱,最好的音响品质和优美清晰的画面。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在进行欣赏教学时还要注意,欣赏教学的中心点是“听”,围绕“听”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不要因为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辅助形式”而忽视了“倾听音乐”这个主意的环节。所以,为了“倾听音乐”,就要合理选用欣赏教材,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

二、拓展音乐时空,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是必要的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拓展音乐时空,正确选择课本外合适的教材,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拓展选择哪些音乐作品呢?

首先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作品。

其次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第三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这样学生在课外所选择的音乐在课堂上有了及时的反馈,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作了解,以防止不良音乐作品的侵入。

三、要注意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主要是通过音乐的想象和联想,把音响转化为意境;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描述性音乐、情节性音乐及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引起的联想和自由的想象。前两种方式比较浅显、易懂,也比较容易收到效果,较适合小学低年级使用,后一种方式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当的欣赏能力,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使用。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诗歌、语言以及录像、图画、幻灯等,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如,《快乐小舞曲》与《一个妈妈的女儿》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快乐小舞曲》和《一个妈妈的女儿》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可见,音乐听觉能力的反映,是音乐想象力的概括,是音乐欣赏准确性和深刻性的基础。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文化、阅历以及素质的不同;民族区域的不同;平时欣赏音乐时的爱好的不同,尽管大家在同一首作品中有着共同的听觉感受,但接受的程度是各有不同的,再加上音乐语言没有严格的规则,所给的信息是模糊、弥散和多功能重叠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激起人们生理上的反映也是异样化的。所以说,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专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欣赏分析 篇4

一、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

(一)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音乐老师不一定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 但是一定要有扎实的音乐功底, 熟练的音乐表演技巧, 以及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只有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逐渐提高, 才能在教学中认真负责, 更好的教育学生进行音乐欣赏。音乐教师要对学生的演奏、舞蹈、歌唱等进行专业的指导, 还要给学生讲解相关的音乐背景, 以及涉及到的美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 欣赏音乐。并提高学生总体的音乐欣赏水平。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以音乐老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音乐素养, 提高自己的情操, 对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 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的教育改革下, 学生成为了教学主体, 在中专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上课之前,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好的音乐作品引入本次课堂的教学主题, 使学生渐渐地熟悉音乐, 培养学生的乐感。在听过之后, 学生可以跟着音乐节奏试着哼唱一下, 体会一下音乐的美感。通过这个音乐作品, 学生可以联想到什么, 打开学生的音乐思维以及欣赏能力。在学生进行联想之后, 老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考方向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 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遇到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困惑的地方,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询问, 老师并一一解答,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有针对性的音乐欣赏教学

(一) 以学生熟悉的音乐为例

音乐教学, 老师尽量列举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歌曲作为讲解案例, 这些熟悉的旋律, 使学生具有熟悉感, 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 本身学生对于这样的歌曲背景以及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学生对整首歌曲的理解。尽量选择和学生成长是一个年代的歌曲, 这样不会有太大的代沟,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利用熟悉的歌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 从音乐自身开始

现阶段在中专音乐教学中, 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曲目比较陈旧, 学生完全不熟悉, 且多数内容也不是学生喜欢的风格, 以这样的曲目作为教学案例, 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想真正的改善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中音乐的选择很重要。正确的歌曲选择, 可以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 音乐老师要教授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和技巧, 介绍音乐的背景资料, 深度讲解歌曲的创作目的, 体会作曲家在歌曲中表达的感情。在教学中慢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音乐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三) 发挥流行音乐的作用

随着音乐不断发展, 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流行音乐对他们的吸引力, 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来, 选择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流行的, 学生都感兴趣的。通过流行乐和传统乐之间的比较, 使学生自己体会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清楚音乐的演化过程,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采用多种方法教学

(一) 课堂理论讲解

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 老师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唱歌、乐器以及舞蹈等, 还要交给学生很多比较有内涵的知识, 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情感。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变化, 培养学生的乐感, 要根据不同的歌曲, 产生相应的情感变化, 但是要对音乐作品给出客观、理智的评价。在这样的学习中,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直觉, 并通过自己的音乐直觉, 可以准备的把握歌曲中的情感变化。对于歌曲中意义比较深的歌词要细细品味, 提高中专学生的文化素养,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很多国内外的音乐作品, 都深深受到其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此在对歌曲进行理解的时候, 要充分和当地的文化背景相结合。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通过歌曲名称就可以联想到很多内容, 这样的联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作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在音乐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进行展示, 很多优美的音乐在配合视频一起观看, 就更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通过幻灯片的方式, 给学生进行讲解音乐知识, 不会像传统课堂只看老师在前面讲那么枯燥。如《春江花月夜》, 在欣赏之前, 老师要带领学生根据不同的画面以及音乐去体会每段音乐的力度、音色和传递出来的作者的情绪等。在学生欣赏的时候, 老师可以结合相应的画面展示, 如月亮慢慢上升的画面, 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更加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 水波荡漾, 江面上洒满了皎洁的月光, 这美丽的画面仿佛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享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更好的促进教师的音乐教学, 体会音乐带给人的美的享受。

四、结语

对于中专音乐教学, 音乐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使其更加科学, 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老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 提高音乐课堂的学习效率。老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摘要:中专音乐欣赏教学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很重要, 因此老师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改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的教学中老师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课堂中来, 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专,音乐课堂,音乐欣赏

参考文献

[1]周金宇.中专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欣赏教学[J].北方音乐, 2015 (01) .

[2]韩柳青.初中音乐教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J].科技视界, 2014 (34) .

[3]蔡兰.中职音乐欣赏课创造性实践教学研究[J].音乐时空, 2015 (03) .

[4]朱雪飞.在和谐的音乐课堂中探寻欣赏教学的对策[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4 (12) .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教学 篇5

《小红帽》是童话故事这一课中的一首歌曲,曲调流畅、活跃。是儿童比较喜欢的一首歌曲。本次课“以情景为中心”进行教学,以“情感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生动、形象的情境过程中感受音乐,获得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制作了生动的课件,利用一系列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低年级学生有好奇、爱动、模仿能力强等特点,我就运用多媒体展示童话王国,通过在童话王国的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动画、闯关,看故事、模仿动作等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受音乐,并在看故事的过程中以边听音乐边讲故事的方式,即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又听音乐,在潜移默化中为学习歌曲做了铺垫。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因为之前多次听了旋律,所以能较快的学会歌曲。在学会歌曲后我设计了给歌曲做舞蹈表演的教学环节,但在表演时,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班里音乐成绩好的同学总是抢着作“主角”, 而一些表演能力一般的同学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可是他们的小眼睛里却分明流露出无限向往,于是我先让踊跃的学生上台表演,而对于没有勇气的同学我让全班同学一起做,这样同学们都很快乐的参与到活动中,能用简单的动作去感受音乐,用自己的动作愉快的表演舞蹈。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会给予积极,鼓励的评价,在听音乐和个别同学表演时能引导学生用拍手等动作配合,同时培养了合作意识。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中充满音乐。通过综合运用欣赏、歌唱、表演等各种手段,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学中隐含有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自我保护意识。

本次课有些地方我觉得应该注意一下:如在教学中注意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用有趣的方式(如击鼓传红帽等)对歌曲的演唱进行验收,让个别同学唱一唱,看看掌握的情况怎么样!识谱唱谱并不是二年级的掌握范围内的,我在教唱整个歌谱时,学生唱的不太理想,如果我只选择一两句来教的话,学生可能会掌握的更好。

谈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现 篇6

关键词:音乐情感;心理学;认知;体现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人们乐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曰“乐者 ( 快 ) 乐也”。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人们精神的营养品之一。音乐是通过人的感官刺激 ,才使人感知到美。并产生了生活联想及艺术想象,从而又发展了美感。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 ,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 ,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 ,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是什么?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 ,有一定的关联。故高洁的音乐与低俗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即使以叙事为主的歌唱,音乐也并不全依靠语义来传达内容,而必定会用赋有感情的"音乐语言"和赋予美的因素,来表达或烘托或寄托感情,即使是附有歌词的声乐曲,其表达感情主要的仍是音乐本身。在综合艺术中(如戏剧、舞蹈、影视等),也总是当需要抒发感情之时,就常常让音乐来负担,借音乐的抒情性能,把情感表露出来,并有所渲染、强调、夸大。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膊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语言和文字尚需通过符号,或带感情起伏的语气语调讯号,来传达感情或思想、内容,且语言及文字有时因民族不同而尚须翻译,那就麻烦了。而音乐,它可以直接地来反映人们内心感情的起伏及复杂的情绪,且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等等限制。因此,不论什么民族、国家、地城、阶层的人民,虽语言不通,却都能通过音乐,直接感受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因此,“音乐是真正的世界语”,“音乐是感情的语言”,“音乐无国界”,这些近百年来,己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即“ 乐与情通”。

一、音乐欣赏中情景(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是,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表现了…… 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得说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只是来个走马观花的欣赏。

二、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要素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二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中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绪甚至会相反。老师教育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受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具体表现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四、结论

我认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另外,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再从另外的角度去论证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欣赏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教学 篇7

而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的则是大部分学生或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或是一脸茫然。音乐欣赏难道真的让人无法接近, 曲高和寡到难以亲近, 非音乐专家不能窥之究竟吗?

其实不然, 音乐欣赏中的听的确会比平时的听音乐难得多。但这也不需要音乐专家才行, 我们一般人也能做得到。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 只要教师树立“以音乐为本, 从音响出发, 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 通过各种音乐情境的创设, 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激发学生对音乐积极参与的兴趣, 将学生无意识的听引入对音乐节奏、曲调、音色、和声、曲式等音乐内涵的有意识感受与理解, 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在小学音乐课中, 欣赏教学占了半壁江山, 且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从自己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出发, 认为音乐欣赏不妨采用情境教学法。

一、设计场景, 创设情境 (情在景中)

在音乐课开始的时候利用情境导入设计场景, 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并带领学生走入情境, 引入新课的学习。这个环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尔克洛兹说:“音乐课上最重要的因素是唤起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音乐欣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投入音乐,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利用情境导入设计场景, 围绕“兴趣”这个点, 根据教材的需要, 有选择地设计场景, 这个情境可以是生活场景的再现、民族风情画面、音乐的渲染, 也可以是语言的描绘, 或角色的扮演, 让学生体会并进入情境, 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求知氛围。

《草原放牧》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歌曲, 在教学中我利用摄像机, 把电脑视频有关辽阔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蒙古节日盛会等风光拍摄下来, 再配上斯琴格日勒蒙语版《牧歌》, 在导入新课时, 我问学生:去过蒙古吗?老师现在就带你们去蒙古走一趟。说着就点击一下鼠标, 播放拍摄下来的视频, 马上就让学生看到美丽辽阔的大草原景色, 震撼的视觉画面立刻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好像正安静祥和地站在茫茫大草原上, 听着马头琴那美妙的旋律,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再如, 《马刀舞曲》是一首描绘哈恰图良的舞剧《加雅涅》中的一支舞曲, 作于1942年, 是描写库尔特族出征前的一种战斗舞曲, 节奏感强烈, 迅疾奔放, 生动地表现了库尔特人敏捷而剽悍的性格。在欣赏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乐曲热情、活泼的主题, 我将舞剧《加雅涅》的精彩部分剪辑下来, 配上这首《马刀舞曲》, 把学生带到视听结合的意境中, 让学生好像看到了库尔特族出征前的一种场面, 从而更好地理解乐曲表现的含义,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音像画面, 引人入境 (情在画中)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 其传输信息的方式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时空宽广等特点。音乐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选材与设计,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编辑技术, 重新编排、组合、制作出符合教学内容的动态图像材料或课件。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音乐作品更应如此。因此,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这一教学手段,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丰富想象, 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 对优化教育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大作用。如在欣赏管弦乐《狮王舞曲》时, 可剪辑动画片《狮子王》中的一些片断, 特别是那些表现万兽之王穿行于沙漠、森林之中威风凛凛的神态和它仰天长啸、撼人心魄的恢宏场面, 这不仅极大地强化了音响震撼效果, 激发了学生的欣赏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的理解。

三、声情并茂, 情境交融 (情在境中)

根据学生的身心与思维发展特征, 采用语言和画面的结合, 是帮助学生运用联想来欣赏音乐的较好形式与方法。音乐课上, 教师的语言要求准确、生动, 力求语调语气自然流畅, 有节奏, 富有感情, 并可配上合适的乐曲、画面, 让学生在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美、体验美, 从而达到情境交融的目的。如在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时, 教师可以穿插朗诵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引领学生想象月光如水的江夜、缓缓流逝的江水、朦胧迷离的江边等景象, 而置身于一个恬静优美的音乐境界中。

四、技艺表现, 激发情趣 (情在技中)

当一位音乐教师在歌、舞、乐各方面都不错的话, 他将是一位很优秀的音乐教师。当然, 学有所长, 无论哪一方面的技艺表现都会给音乐课增添美的色彩, 给学生增添无限的乐趣, 学生在感受音乐, 欣赏技艺的同时, 还会对老师的技艺表现产生羡慕之情, 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记得我的一堂欣赏课《梦幻曲》, 我不是播放乐曲进行欣赏, 而是用萨克斯亲自演奏了这首乐曲, 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欣赏。我的演奏技巧非常娴熟, 以至在乐曲演奏完后, 当场的学生、老师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萨克斯演奏这个技艺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主题, 感知音乐形象, 既欣赏了乐曲, 又增长了见识。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 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可用简单的舞蹈动作去表现音乐的主题形象。例如, 《瑶族舞曲》这堂课上, 为了让学生感知第一主题音乐所塑造的少女翩翩起舞的形象时, 在播放这一主题音乐的同时, 老师为学生跳起了一段优美的瑶族舞蹈。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般陶醉在音乐之中, 舞蹈的表现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

五、参与表现, 感知情境 (情在感中)

音乐是一种很强的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它的魅力在于能给听者创造一个纵横驰骋想象的空间, “一千个听赏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能力, 作为教师, 我们在引导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与感受时, 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去感受、去欣赏、去表达, 而不应该束缚学生思维。如在欣赏舒曼的《梦幻曲》时, 在没做任何提示下, 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 而后请学生用语言把自己感受到的情境描写下来, 有的学生感受到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在月光下, 慢慢地进入梦乡;有的感受到是一对相爱的情侣夜晚在小树林边约会后依依惜别之情, 有的则认为是一个有梦游症的患者夜晚梦游时的情景……学生的这些感受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说, 毕竟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听觉艺术。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教学 篇8

实践证明, 音乐鉴赏是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钢琴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够建立重视欣赏教学的自觉, 将对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提高其音乐鉴赏与感知能力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因而我认为, 中职学校的钢琴教师要依据班上学生的音乐修养,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设计好音乐欣赏教学, 以此为抓手进一步促进中职钢琴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众所周知,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者的重任。中职阶段的钢琴教学主要是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但是很多学生是从零起点或者低起点开始学习钢琴, 基础薄弱, 兴趣也不强, 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创立新的教学模式,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厚学生的音乐修养。我认为, 从改革和创新音乐欣赏教学环节入手, 是一种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路径。

一、科学规划教学模式

规划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等工作决定着音乐欣赏教学的成败,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科学独到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快速地爱上音乐、爱上钢琴, 可以润物无声的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钢琴艺术的勤学苦练之中。钢琴专业教师不间断地引导学生长期欣赏高水准的音乐艺术, 可以拓展其音乐视野, 提升其对音乐的鉴赏与感知能力。所以,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音乐素养、创新思维的培养, 以此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导引他们形成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价值取向的过程中, 使其自然而然地倾情于钢琴学习。

二、合理制订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先生认为:“有效的教学, 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目标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 影响着教学效能。我认为, 钢琴教师制订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 应当重视以下因素:

1) 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简洁, 指向清晰。以往我们制订教学目标, 往往陷入大而空、中看不中用等流弊。钢琴教学中的音乐欣赏环节, 其终极目的是服务于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钢琴弹奏水平, 我们在具体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围绕这个大方向, 按照教学进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提出明确、具体、简洁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曲目探索音乐要素与刻画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 体会具体作品的音乐技巧、人文内涵和演奏技能的运用, 借助对经典作品的赏析引领学生体验音乐、享受音乐, 激发其学习钢琴的主观能动性, 并为其学好钢琴提供能力支持。

2) 目标要涵盖三个维度。具体来说, 钢琴教学的所有环节都应围绕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等三个维度来展开, 但音乐欣赏教学环节更应强调三个维度的衔接、融合。

三、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想象为重点

情感人类社会复杂多变、多姿多彩的心理现象, 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也是钢琴艺术主要的表现元素。所谓审美情感, 是指“审美主体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 对过去的体验进行了沉思、玩味、梳理和加工, 从而净化和升华了的‘第二度情感’, 它是一种既获得了鲜明形象的直观, 又超越了私人功利的, 纯净了的可供心灵享受的情愫。”审美情感对诸如道德情感、理智情感、辩证逻辑和实用功利价值都具有超越性, 是一种开放性的审美眼光, 渗透着感知、理解和想象的日常生活经验的情感, 活跃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 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 丰富、完善形象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经过思辨、提炼等过程, 审美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结合自我的审美经验, 创造出新的审美形象。中职学生年龄偏小, 生活经验较为贫乏, 这些都会影响其对艺术的感知和表达, 在欣赏教学中注重审美情感、审美形象等能力的培养, 可以全面提高其审美修养、丰富其审美经验, 为其学好钢琴打下坚实的音乐审美基础。

四、因地制宜编制教学计划

准确分析学生状况、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全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是钢琴教师合理编制教学计划的重要前提, 是我们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环节不可忽视的重点。

1) 准确分析学生状况。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年纪小、基础弱、学习动机模糊。对这种状态的学习者, 要用关心、激励加以引导, 要用趣味性强、贴近其生活、情感状态的教育教学内容寓教于乐。

2) 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如今适合中职学校的钢琴教程、音乐欣赏教材还不多, 建议有责任、有能力的教师按照课改、课标的总体要求, 针对本校、本班级的实际, 整合、归纳相关资源, 编排出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做这项工作应当把握的重点是, 要有利于引导、调动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主动感受、体验音乐, 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力, 激发起知识、经验、情感, 唤起探索音乐奥秘、领略钢琴艺术魅力的主观能动性。

3) 全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这就要求我们在钢琴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第一要务, 所有的教学教学活动均不能与此偏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教学时心灵的沟通, 钢琴教学中的音乐欣赏环节是情感的激发, 是心灵的碰撞, 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模式、完善自我, 才能胜任教学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等新型角色, 才能真正给学生带来丰富其感情、滋养其心灵的帮助。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者的重任。中职阶段的钢琴教学主要是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本文结合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 认为其钢琴教学必须遵循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 重视音乐欣赏教学环节, 采取科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此为基础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

音乐理论中的音乐要素探究 篇9

一、音乐要素的内容

1. 旋律的含义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

旋律的另一个名称也叫曲调, 它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建立的基础是节拍和调子, 单个的节拍和调子经过艺术家的整合融汇就形成了忽高忽低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的有组织有节奏感的美妙运动。其实, 旋律就是一个个音符经过思维的加工或串联或并联、加工后质变而来的结果。旋律的表达不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音色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为人的声色和所配的乐器上。听古典音乐的旋律, 它所表现的更唯美一点, 让人忍不住去幻想美好的事情, 心灵也归于一片宁静;听浪漫音乐的旋律, 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它的细腻、, 这些让听者的心也不禁的变得柔软、温润起来。所以说音乐给人的感觉是广阔还是温婉、是宁静还是喧嚣, 都取决于音乐本身组合出来的旋律上。

2. 节奏的定义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

节奏指的是节拍的快慢和重复的频率, 具有时间的艺术感。每首音乐的快慢都取决于对节奏的掌握程度。可以说节奏是音乐进行的动力之源, 是音乐的灵魂, 它在一首音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节奏的存在及其所有的特点决定了一首音乐的风格。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 节拍和节奏是相互依存的, 节拍推动了音乐前进的脚步, 给音乐以一定程度的动感, 这种动感使音乐不至于杂乱无章、毫无头绪而言, 而节奏又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 让它们有自己的生命。比如摇滚乐, 摇滚乐之所以能够使万千人们为之倾倒, 就是因为他的节奏够疯狂, 节拍够疯狂, 听得出来, 摇滚乐的切音分音节奏很明朗, 而每一个切分音的间隔也很明确, 这就是整体感觉起来很振奋, 很鼓舞人心, 让人热血沸腾;再说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节奏就是属于悠远绵长类型的, 尤其是中国的传统音乐, 它没有在节奏上给予过多的明确的各种音阶的改变, 而是本着沉稳的态度来表达一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说不同的节拍、不同的节奏所创造的出来的音乐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某种角度来讲, 节拍和节奏的相辅相成为音乐的基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它们和谐的存在于音乐之中, 为音乐创造了无穷的、奇妙的魅力。

3. 和声的含义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

和声是指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和声力包含了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调性、调式和调性。从调性上来讲, 分为主调和从属调, 主调祈祷的主和弦的作用, 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 起到的是核心结构里的作用;从属调为曲式的发展做好了铺垫;调性的确定可以为音乐的发展决定好布局和和声的特点。和声又与旋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为主调音乐具有织体层次, 分为旋律、衬托声部和低音进行。一首音乐都是从和声的角度先对主体旋律的结构进行剖析的, 然后分析衬托声部的和声特点, 使之与主旋律的结构相匹配。

二、如何运用好音乐要素来指导音乐的学习

1. 音乐要素的变化要和音乐情感结合在一起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所以它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是情感的载体, 它的特殊性就在于音乐的旋律或者内容是对情感的一种表达、宣泄。所以学习音乐一定要依附于情感, 通过对音乐的深层次解析来把握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情感的特质。这种解析还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表面上, 要发自内心的去感受、去体验, 去挖掘音乐要素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从而感受音乐情感的变化, 以求达到一种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

2. 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的时候, 最先进入我们耳畔的是这首音乐的主旋律, 或忧郁悲伤、或慷慨昂扬;其次我们感受到的才是音乐节奏的快慢, 力度的强弱, 最后才会注意到演奏出这首音乐的乐器是什么。所以我们多数情况下我们只分开来的注意了这些音乐要素, 而没有把他们结合在一起, 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来想象、判断它所表现的画面。以《爱劳动》为例, 它首先是以活泼的旋律来表现小和尚的状态, 然后以笨重、低沉、浑厚的旋律来表现老和尚的体态和状态。不同的旋律通过不同的音色才为我们呈现了不同的场景, 让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画面。所以在欣赏音乐时我们不能只把眼光停在音乐的表面上, 忽略了音乐的要素。再以《三个和尚》为例, 整首音乐中既有悠闲的、欢快的旋律, 又有紧张的节奏, 我们要通过音乐的快慢和旋律的变化来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所带来的强度的改变, 要知道, 是因为音乐要素的变化才带来了音乐场景和音乐场面的变化。

三、总结

音乐是一种有别于语言的、别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 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 还是宣扬价值观, 文化精神的手段, 所以欣赏好音乐对于我们自身也是一种提高。透过音乐的表象,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掌握和探究来欣赏音乐,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体验音乐的美感, 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道德和智慧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方一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路应昆.文词格律与词曲音乐兴衰[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巴奈·母路.灵路上的音乐[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音乐美育中的流行音乐 篇10

首先,先谈下当前的现状。笔者在任教的中学里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平时喜欢听流行歌曲,73%的学生认为课本上的内容跟不上时代,落伍了。95%的孩子家里没有听严肃音乐的习惯,甚至是从来不听。初中三年的音乐课上完,65%他们认为可以接受严肃音乐,但如果不是上课,平时是不会主动去听的。可见,在学生们心中,严肃音乐的影响力远不如流行音乐。甚至是在一些从小接受过器乐训练的学生中,这种现象也是很普遍。大多数学生认为,严肃音乐听起来很费劲,篇幅较长,篇幅短的民歌又觉得有点过时,至于课本上的校园歌曲,则觉得牵强附会,远不如流行音乐来得动感,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就是流行歌曲朗朗上口。而且,现今的网络,电视,广播随处都可看见流行音乐的身影,这些音乐已经对学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流行音乐和校园音乐教育的关系成了当前必须研究的课题。

流行音乐在国外称为POPULAR MUSIC〔简称POP MUSIC〕,国内从前习惯称为通俗音乐。它是反映时代、反映现实、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及喜爱的音乐模式和风格。更重要的,它是同中求异、在一定的规范下充分表达个人思维,发挥个人特色的艺术形式。也是最符合未来人本主义的社会趋势,有最大市场占有率的商业艺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娱乐性。娱乐性是流行音乐最主要的功能。其二,通俗与大众性。流行音乐内容通俗,形式简单多样,符合大多数人的特定口味,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热烈追随。其三,商业性。当代流行音乐与市场运作密切相关,流行音乐被作为一种消费品制造出来,并通过商业运作方式推销给大众消费。其四,易变性。易变的特性是指流行音乐要不断更新形式,以维持自身吸引力。

流行音乐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赢得了无数的听众,其实道理很简单,她太接近人的思想了。从技艺高超的爵士到轻松优美的雅尼,从宣泄的摇滚到甜的发腻的港台情歌,她不象古典音乐那样具有深邃的道理,也没有民族音乐丰富的内涵,只是人们的一种更为直接的感情表达方式。因此,在教育实践中,笔者将优秀的流行音乐融入教学中介绍给学生,力图去粗存精,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并用讨论引导的方式,力图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流行音乐的发展史出发,了解流行其实植根于传统,植根于民族

流行音乐源自于美国的爵士乐。爵士音乐融合了各种音乐元素,如非洲黑人音乐,欧洲古典音乐等。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跳动的音符。它既具备古典音乐的传统,又能通过即兴演奏放松听众心灵,同时满足了各阶层听众的需求,浪漫而空灵。而现今的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更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社会需求,以获得广大听众的共鸣。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的影视音乐单元中,刘欢的《好汉歌》,就是取材于民歌《王大娘补缸》。通过作曲家及刘欢的歌唱,唱出了梁山好汉的气魄和灵魂追求。又如取材于江苏版八年级上的西藏民间音乐中的《青藏高原》和《阿姐鼓》等,不仅用了充满西藏味的音乐素材,又用歌声描绘了西藏如诗如画的风光和宗教文化,甚至追寻到了信奉佛教的西藏人的纯净心灵,在学生中影响甚广。

二、从流行音乐的分类出发,让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迁

现代流行音乐有很多种类,可谓是百花齐放,而这些种类体现了不同年龄阶层不同的生活环境甚至是不同的民族性。例如NEWAGE,这种纯音乐的宁静、安逸、闲息,在大多生活节奏快,追求心灵解放的白领中广为流传。其中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班得瑞里的一些音乐。它吸收了自然届的声响,制造出空灵的气氛,营造一个都市田园或都市森林的气氛,以放松工作繁忙的都市人的神经。流行音乐中的一个门类,WORLD MUSIC,通常指与西方音乐混合了并进行风格化改良了的传统地区音乐。代表歌手很多,中国的朱哲琴,非洲的KING SUNNY ADE,东欧的DON BYRON等等,这个门类的代表歌曲有1998年世界杯的主题歌《生命之杯》,融入了热情的拉丁音乐,响遍全球。还有韩国歌手RAIN在电影《机器人之恋》中的插曲,加入了瑞典都德尔山歌的元素,表现了机器人对生命,对生活,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再如年轻人的新宠,HOUSE,从DISCO发展而来的舞蹈音乐,更是融进了latin拉丁,reggae(瑞格),rap(说唱)等流行元素,呈现出丰富的民族色彩,是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证明。

三、从讨论流行音乐出发,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正面引导的例如日本宫崎俊的动画音乐,以追求环保,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的面目出现,以达到一个建设无污染的世界的理想为主要主题。这方面例子就如以反叛面目出现的punk(朋克)则是用一种更加颓废的方式,极端无政府主义的言行出现,表现现代年轻人极欲体现自我价值,先破后立的思想观念。而这种形式的音乐正好可以作为处叛逆期的青少年的讨论典型。通过讨论,以及教师从美学,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们提高辨别能力。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无论什么音乐,只要是能在我们感到疲惫的时候,能让我们放松心灵,洗尽尘世的尘埃,是什么音乐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能让学生体会音乐的美,同样能达到美育的标准,又何必拘泥于流行或传统,潮流或经典?仅以此文,发于广大同仁参考,指正。

摘要:当下中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健康的流行音乐是个关键。本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概述了目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法。

关键词:流行音乐,音乐美育

参考文献

[1](美)斯恩.爵士乐的历史[M].

[2]百度百科.流行音乐的分类.

比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一、选择具有可比性的音乐

必须选择合适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驾驭教材、重组教材的能力。如六年级教材中,对人声音色的听辩,童声与女声、男高音与男中音;声乐演唱形式中的独唱与齐唱、对唱与重唱、齐唱与合唱;调式中的大调与小调;西洋乐器中的小提琴与大提琴、单簧管与双簧管;中国民乐器中的古琴与古筝、琵琶与柳琴、二胡与高胡;音乐体裁中《摇篮曲》与《进行曲》、《进行曲》与《圆舞曲》等等。

二、明确比什么

两个音乐作品之间肯定会有多个可供比较的点,但绝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根据音乐教材中的知识点与要求来比较。如小学四年级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就可与意大利歌剧《图兰朵》音乐中的一唱段相比较。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旋律,学生找出了旋律中的异同,最终了解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茉莉花》旋律作为歌剧音乐中的创作素材。学生明白了不但中国人喜欢中国民歌,外国人也喜欢,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产生出学唱民歌的愿望与要求,变“要我唱”为“我要唱”。又如二年级音乐教材《动物世界》,可比较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象》与《小鸟》的音乐,比音乐表现出的动物形象,比音色即比演奏乐器,再比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为什么音乐表现的是大象、小鸟?这样比较,学生才能较快地走进音乐,真正了解音乐,逐步地学会欣赏音乐。

三、直接比较音乐要素与艺术效果

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了解,我采用了改变、比较音乐作品中运用音乐要素的办法。如在学唱广东民歌《月光光》时,改变歌曲的速度与力度,变成快速加大力度,学生比较后感觉到:“不是《摇篮曲》而是《进行曲》了。”学唱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之歌》时,改变歌曲的拍号与速度,采用三拍子和慢速来唱这首歌,学生的感受是:“七个小矮人变成七个小懒人了。”学生亲自参与这种生动的比较音乐活动,容易加深对音乐的印象,更有兴趣欣赏音乐了。又如在学习大调、小调时,我选用了学生都会唱的大调儿歌《两只老虎》,把主旋律每个音都向下移三度,立即改变了调性。当学生唱着小调式的《两只老虎》时,产生了异样的感

受:“很好玩,小老虎很可爱、很温顺。”

四、综合比较认识音乐的题材、体裁

必须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定比较的侧重点,可以是音乐的题材、体裁,也可以是音乐的风格特点等。如学习中国民歌《茉莉花》时,我定课题为《大江南北茉莉花》,要求学生采用听、唱、看、动等方式,对比欣赏江苏、河北、东北的《茉莉花》。学生感受到《茉莉花》的韵味风格,体验到各地的风格差异,同时也发现了歌曲旋律中较为相似的地方,用“南柔北刚”进行了总结。我紧接着提问:“为什么南方与北方的《茉莉花》的风格有这么大的差异?”带领学生思考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加强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认识,扩大了音乐视野。

在教学实践中,对声乐演唱形式的比较效果也很好。如在学唱《踏雪寻梅》时,我选用了独唱与女声三声部合唱。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用合唱的形式演绎的《踏雪寻梅》。显然,通过比较学生感受体验到了三声部的艺术魅力。对于器乐演奏形式及听辨民族乐器的音色,则必须选用风格迥异的作品。如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爱情主题”,我另外选用了法国通俗钢琴家克莱德曼用电声乐队钢琴演奏的“爱情主题”。绝大部分学生都说还是小提琴协奏曲好听。但在欣赏西洋古典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主题,与克莱德曼电声乐队演绎的《命运》比较时,学生却非常喜欢后者的演绎。音乐中的节奏加上架子鼓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学生感觉很兴奋很新颖。

比较是“音乐之妙法”,我真正领悟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聆听、感受、体验极为重要。要想获得教学的有效性,在比较中聆听体验是关键。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教学 篇12

一、识谱教学的基本内容

要让学生学会识谱, 首先必然让学生了解“谱”的内容。在此, 笔者将“谱”的内容分解为“节拍”“节奏”和“音准”三个基本内容。

(一) 了解节拍是学会识谱的基础。

节拍, 是强拍与弱拍有规律的循环出现, 它是决定乐曲风格特点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了解的内容主要有:

1. 常见的节拍类型:

单拍子和复拍子两种。单拍子有2/4、3/4和3/8三种, 复拍子有4/4、6/8两种。

2. 各个拍子的含义:

2/4拍中“4”:代表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2”代表每小节有2拍;

3/8拍中“8”:代表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3”代表每小节有3拍等等,

也就是说, 在节拍类型中, “分母”代表的是以几分音符为一拍, “分子”代表的是每小节有几拍。

3. 各个拍子的特点:

2/4拍的每小节的强弱规律是:强弱;3/4拍的每小节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3/8拍的每小节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3/4拍与3/8拍的强弱规律一样, 它们的不同

点主要在于3/8拍比3/4拍的速度要快;

4/4拍的每小节的强弱规律是:强弱

次强弱;

6/8拍的每小节的强弱规律是:强弱

弱次强弱弱。

(二) 认识节奏型是学会识谱的关键。

根据笔者多年的学习及教学经验总结, 将常见的一些节奏型概括为一拍节奏型和两拍节奏型两种, 其中常见的一拍节奏型有以下九种 (以简谱为例) :

1. X即一个四分音符, 简称为“四”。

2. X X由两个八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

3. X、X由一个附点八分音符和一个十六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一拍前附点”。

4. X X、由一个十六分音符和一个附点八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一拍后附点”。

5. X X X由一个八分音符和两个十六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八十六”。

6. X X X由两个十六分音符和一个八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十六八”。

7. X X X由一个十六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十六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一拍切分”。

8. X 3X X由三个八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三连音”。

9. X X X X由四个十六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四十六”。

常见的两拍节奏型有以下八种 (以简谱为例) :

1.X X X由一个八分音符、一个四分音符和一个八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两拍切分前八后八”。

2.X X XX由一个八分音符、一个四分音符和两个十六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两拍切分前八后十六”。

3.XX X X由两个十六分音符、一个四分音符和一个八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两拍切分前十六后八”。

4.XX X X X由两个十六分音符、一个四分音符和两个十六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两拍切分前十六后十六”。

5.X.X由一个附点四分音符和一个八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两拍附点后八”。

6.X X.由一个八分音符和一个附点四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两拍附点前八”。

7.X.X X由一个附点四分音符和两个十六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两拍附点后十六”。

8.X X X.由两个十六分音符和一个附点四分音符组合而成, 简称“两拍附点前十六”。

(三) 音准练习是学会识谱的核心。

掌握了音乐的节拍规律, 分析完旋律的节奏型后, 接下来就是识谱教学的核心内容——音准练习。所谓音准, 就是要将一个个音符的高低唱准确, 这既是学会识谱的核心与重点, 同时也是学会识谱的难点。笔者所遇到的实际教学情况是:学生除了在上课时跟着老师练习之外, 课后根本没有条件练习。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音准练习呢?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识谱教学的方法问题。

二、识谱教学的方法

识谱教学, 其难点概括起来主要就是它问题也就基本能迎刃而解了。那么, 如何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呢?我们先来分析两种教学方法:

(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识谱教学时, 传统方法就是“先学识谱, 后学唱歌”。上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反复的学唱歌谱, 对于难点更是停下来重点加强练习。待学生木偶似地跟着老师唱了多遍曲谱后, 再带着学生学唱歌词。对于这样机械地学习识谱, 不但不能让学生学会识谱, 长此以往反而会让学生对识谱产生厌倦甚至恐惧心理。

(二) 有效的识谱教学探讨。

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时, 笔者发现, 学生对于自己学唱的歌曲, 他们能非常准确地把握住音乐的节拍、节奏与音准, 特别是对于有些难点 (如切分、连音等) 都能很好地把握。看到这种想现象后, 笔者将传统的识谱教学方法加以变化, 总结出了三种识谱教学方法:

1. 让学生尝试唱自己熟悉歌曲的乐谱。

上课时, 老师先反复播放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乐曲, 让学生熟悉作品并对作品从整体上有一个了解, 再教学生唱歌词,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本首作品的难点, 最后再引导学生尝试着唱谱。这样不但降低了识谱的难度, 而且让学生潜意识中产生一种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 最终让他们慢慢掌握识谱的技能。

2. 简单的旋律试唱练习。

每次上课前或者下课前, 老师准备一些简单 (一般有四至八小节即可) 而优美 (朗朗上口) 的旋律, 带着学生进行乐谱试唱训练, 这样的训练时间长了, 对于提高学生的音准也有很大的帮助。

3. 单音听音练习。

在上述两种练习方法进行的同时, 可以进行单音听音练习。也就是当学生基本学会试唱一首乐谱后, 老师将乐谱中所包含的音节一个个用钢琴弹出来, 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说出老师所弹的是什么音。这种练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音准效果最好。

当然, 要完整而准确地学会识谱, 仅仅只掌握以上三个内容肯定还不够, 在实际曲谱中还会有很多音乐术语与记号。笔者认为, 对于这些音乐术语与记号, 可以在熟练掌握了上述三个基本内容后, 在识谱教学实际过程中再给学生一一讲解。

总之, 识谱教学作为《音乐欣赏》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对于学生真正学会认识音乐、分析音乐、欣赏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的作用, 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中的一项基础知识。

摘要:高职音乐欣赏课是为了提高学生 (非音乐专业) 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一门选修课。针对该课程中识谱这一基本能力的培养, 结合实际教学经历, 笔者主要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论述识谱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高职教学,音乐欣赏,识谱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俊, 郭爱民, 李岳庚主编.音乐与音乐欣赏.[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8

上一篇:过氧化氢含量下一篇:铝及其重要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