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与通俗音乐(共11篇)
音乐欣赏与通俗音乐 篇1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鉴赏能力, 陶冶学生情操, 发展想象力, 丰富感情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所以音乐欣赏教学越来越被人重视, 但从当前的现状看, 各个学校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1 0 0%的学生喜欢音乐, 而8 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 但却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 (《音体美报》2 0 0 0年2月2 8日) 。
在欣赏课上, 学生并不是认真的聆听音乐, 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昏昏欲睡, 更有甚者偷偷地用耳机听流行歌曲, 根本谈不上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学生喜欢音乐, 但不愿上音乐课, 是因为他们认为教材上的这些高雅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难听难唱, 没兴趣。学生心目中“通俗歌曲”几乎已经是“音乐”的代名词了, 他们一谈及歌星或流行歌曲就头头是道, 对歌星的状况、隐私等更是如数家珍, 一唱起歌来也必定是“死了也要爱”、“如果有来生”、“童话”等等流行歌曲的乐句。有学者调查显示:“8 3.5%的青少年喜爱通俗音乐, 而喜欢严肃音乐的仅有2 0.5%。”
我刚给学生上欣赏课时, 就有学生向我提建议:“老师, 能不能在课堂上欣赏通俗歌曲, 那些经典音乐作品我们不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 兴趣是人才成就的起点, 人们只要对某事物产生兴趣, 就会乐此不疲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课上来, 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 才能创新。为了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 巧妙借用通俗歌曲作为载体导入,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主动参与到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来, 培养音乐的耳朵, 从而渐渐接受课本上的一些严肃音乐, 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 在兴趣中提高。
通俗音乐之所以得到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是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 生理发育引起的第二性突变和生理上自我意识的增强形成的合力, 使中学生的性意识迅猛觉醒, 涌动, 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 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同时, 中学生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 对人生, 对生活的思考欠周全, 向往与异性交往.而通俗音乐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 节奏明快, 比较符合青少年期间十分肤浅的爱情观和欣赏特点, 所以他们对通俗音乐情有独钟。我想:作为音乐教师, 有必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 认真设计教学内容, 要做到务实、全面、高雅、创新。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 又要注重欣赏格调的高雅;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又要考虑知识的全面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正面接触通俗歌曲, 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 相信学生通过对通俗歌曲的学习、了解、比较、鉴别, 他们的审美判断力一定会逐步提高和形成。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样, 在课堂教学中, 我采用了以下方式利用通俗音乐:
1、在教学内容中导入通俗音乐。
比如在介绍中国民族器乐这节课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对大鼓和扬琴的音色加深印象, 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在构思这节课的课堂设计的时候, 我想到了可以民族器乐。周杰伦是当今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一位偶像歌手, 他们以唱周杰伦的歌曲为时尚。于是当《龙拳》勇猛刚劲的快节奏从音箱里传了出来, 同学们的兴趣立刻被吸引了, 有的猜这首歌中所使用的中国民族器乐是古筝, 也有的猜是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气氛非常活跃, 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对大鼓和扬琴的音色就有了深刻的印象。趁着同学们正在兴头上, 我又从《龙拳》这首入手, 讲解了爵士乐, 《龙拳》这首歌采用了西方流行音乐中R&B (拉普) 的表演风格。R&B的全称就是R h y t h m&B L U E S就是节奏与布鲁斯的意思。而里边的布鲁斯音乐正是起源与美国黑人的音乐, 他也是爵士乐最初的一种形态, 这样一来课堂的知识就由大家熟悉、崇拜的周杰伦很自然的过渡到要讲的爵士乐了, 并且播放了超女改版的爵士版民歌《彩云追月》, 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从中感受到爵士乐的风格特点, 并且对课堂内容产生了很深的兴趣。在欣赏过程中, 我还介绍了周杰伦的成长经历, 介绍了他从小刻苦学习音乐, 以超强的毅力不断努力才获得的成功。人们总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 偶像带来的激励对他们可能会更为贴近, 更为直接。
2. 利用通俗音乐丰富教学内容
实践证明, 好的通俗歌曲同样具有潜移默化中净化, 呼唤心灵本质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当负担起引导学生辨别美丑的责任,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增强孩子们对低俗音乐的抵抗力, 让优秀的通俗歌曲走进课堂, 为学生搭建起来通向高雅音乐的桥梁.在上合唱欣赏课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合唱的魅力, 使学生喜欢听合唱, 喜欢唱合唱, 并从不同类型的合唱的感知、感受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进而进一步在审美情境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我用电影《修女也疯狂》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I Will Follow Him》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电影音乐欣赏课, 并融入了音乐知识的教学, 从而年的时候创造了票房过亿的记录, 这个在那时的电影市场实属罕见。几乎所有的媒介和评论都普遍为《修女也疯狂》叫好, 专业的影评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轻切幽默但又不失温馨的喜剧影片”。片中有三段经典的诗歌音乐, 都是唱诗的选段, 影片中巧妙的表达了修女们的“疯狂”, 她们唱诗开头还是中规中矩的唱法, 到第二段直接就来个“世俗”的“流行”的唱法, 也正是这样的唱法, 让几乎临近颓废的修道院开始生机勃勃, 最经典的是《I will follow him》, 先是轻柔的缓缓唱出, 教堂唱诗班一样的天籁, 然后是高亢的激情的迸发, 成了流行欢快的风格, 修女们活跃起来, 舞动起来……此时, 学生已深深体地被合唱那独具一格的魅力所震撼, 再加上乌比.戈德堡, 这个大嘴的黑人明星, 她的幽默滑稽在荧幕上为大家带来阵阵欢笑……。紧接着我抓住时机, 又让学生欣赏了大合唱《长征组歌》, 经过指挥家的精心处理, 歌唱演员优美动听、细腻热情的演唱, 交响乐队的有机陪衬和烘托, 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深深地打动了他们。通过这堂课, 学生们了解了合唱是一门既古老又时尚的艺术, 合唱艺术是融合了音响元素的最美妙之音, 它的纯净、和谐, 水乳交融, 是任何音响的混合都达不到的效果。
3. 民歌新唱
民歌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 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在当今社会, 民歌对广大青少年而言, 已是过去的时代, 他们说民歌离他们太远, 找不到感觉。为了让学生适当的了解一些民歌、民族音乐, 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我采用了民歌新唱的教学方法。民歌新唱就是在民族音乐中渗透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 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比如在欣赏民歌《浏阳河》时, 我先让学生欣赏黄英演唱的版本, 很多学生是黄英的铁杆歌迷。黄英, 2 0 0 9年获得湖南卫视快乐女声全国第三名, 她的唱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和活力, 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我希望学生在欣赏时能产生共鸣。果然不出我所料, 当学生一听到歌曲, 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 学生也跟着旋律轻轻地哼唱着, 脸上露出一种既意外又熟悉的笑容, 有的手也跟着不由自主地打拍子, 那种陶醉的表情延续到了曲终。借机, 我再让学生欣赏了由李谷一演唱的《浏阳河》, 通过对比欣赏的手法使学生了解同一首民歌的传统民族演唱风格和通俗演唱风格,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 让同学们了解生活中很多流行歌曲的一些创作素材都是取源于民族音乐,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民歌, 如阿里朗与眉佳合作的《卖花姑娘》、零点乐队的《多谢了》、羽·泉的《大地飞歌》等等一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民歌中, 被主创者糅入电声、交响乐、摇滚、爵士乐、重金属等现代元素, 现代的艺术手法解读古老的民歌艺术, 加上动感十足的舞蹈和闪烁变幻的灯光, 又借助当红偶像明星的演绎, 让学生耳目一新, 禁不住发出感叹:民歌居然可以这么唱!民歌居然有那么强的震撼力和穿透力!民歌新唱使许多学生也爱上了那本是唱在大山里的歌。
通俗音乐的有效运用,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 它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辨别美丑, 无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 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 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享受到音乐艺术所带来的无限乐趣。有位教育学家说:“学生永远是新的, 如果教师停滞不前, 必会遭到历史的淘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音乐教师, 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强, 而且更要有能力灵活地驾驭课堂, 善于思考, 勇于探索, 与时俱进, 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培育出一朵朵绚丽的“音乐之花”。
(福建省邮电学校)
摘要:通俗音乐已经成为当代学生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 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中学生心目中就是古董, 音乐欣赏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 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 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 达到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真正实践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音乐欣赏,通俗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与通俗音乐 篇2
音乐鉴赏
——中国通俗歌曲欣赏
【教学内容】音乐鉴赏
【教学模块】中国通俗歌曲欣赏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通俗歌曲的特点,对“通俗歌曲”这种音乐形式有一定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并能主动参与讨论。
2.能够充分感受、体验通俗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 理解音乐内容及意境。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通俗歌曲。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列举、分析、讨论及学生相关的参与活动
教具:CAI课件 音乐设备 电脑 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老师分别用三种唱法(美声、民族、通俗)演唱歌曲。
①《你再不要去做情郎》(选自《费加罗的婚礼》,艺术歌曲,美声唱法)②《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民歌,民族唱法)③《弯弯的月亮》(通俗歌曲,通俗唱法)
2.老师小结导入课题
老师刚才分别用三种唱法演唱了一首艺术歌曲、一首民歌、一首通俗歌曲,不同演唱方式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对同学们而言,最为熟悉和喜欢的是用通俗唱法演唱的通俗歌曲。(揭示课题)
二、通俗歌曲的概念及特点
1.什么是通俗歌曲? 展示:(略)2.通俗歌曲的主要特点? 展示:(略)
三、我国通俗歌曲的几个发展时期
我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港台歌曲和校园民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西北风”时期);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成熟期、形式多样化)。
四、感受与体验
1.“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通俗歌曲代表作品欣赏(1)欣赏《何日君再来》
(2)师总结并简介时代背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一方面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者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另一方面反动统治者置国家民族利益不顾,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这首歌正是这部分人生活的真实写照。(3)当时通俗歌曲的特点:格调低下,情绪消沉,低级庸俗,在唱法上卖弄风情。
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通俗歌曲代表作品欣赏
(1)欣赏由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分析其特点:优美的旋律和甜美的噪音和极有感染力的演唱。
(2)欣赏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分析其特点:不刻意追求声音的圆润和共鸣,强调吐字的清新和口语化。
(3)师生总结此阶段通俗歌曲风格特点。(音域不宽,短小精炼,旋律流畅优美,口语化较强,适合大众演唱。)
3.二十世纪八卡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西北风”时期)代表作品欣赏(1)欣赏《黄土高坡》。(设问:谈谈“西北风”通俗歌曲的特点?它适不适合我们中学生演唱?为什么?)
(2)师生共同分析“西北风”风格通俗歌曲的特点:高亢、粗矿、民间音乐与现代摇滚相结合,音域宽广,采用“喊唱”的唱法。4.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成熟期、形式多样化)代表作品欣赏(1)介绍歌曲《天堂》
这是腾格尔的代表作。在清亮的童声和宽厚的管弦乐颂歌背景下,唱出了美丽的鄂尔多斯草原,那里有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翱翔的雄鹰、古老的马头琴。但是随着物欲的膨胀,美丽的草原如今安在?这就是腾格尔发自内心的呐喊。(2)欣赏歌曲《天堂》
(3)分析其音乐特点:高亢、悠扬、宽广,唱腔极富激情与爆发力,粗犷而又细腻。
五、探索与讨论
1.导入“流行音乐进课堂”的讨论。
师: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以下问题:通俗歌曲进中学课堂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你们认为通俗歌曲能否进我们中学的课堂? 什么样的通俗歌曲适合我们中学生演唱? 2.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
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谈了很多、很不错。首先我认为中学生可以唱通俗歌曲,但是我们应该唱那些格调高雅、健康向上、适合我们嗓音条件的歌曲;对于那些低级庸俗、大喊大叫、宣泄通俗歌曲或摇滚,还有那些表现千奇百态所谓情爱的通俗歌曲我们应当坚决地摒弃它。
六、激情演唱《桅子花开》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欣赏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歌曲同学们都会演唱,接下来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演唱一首歌曲,好吗?
七、课堂小结
让通俗音乐走进中学课堂 篇3
一、传统教育不适应新世纪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更新观念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传统音乐教材以音乐知识为中心,大多数是艺术歌曲和内涵较深的古典乐曲,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音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仅仅学习课本中的内容,学生感觉枯燥,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有厌学情绪,传统音乐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把通俗音乐引进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是適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给我们音乐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通俗音乐存在适合中学音乐课堂的因素
音乐艺术不断繁荣,通俗音乐演唱和表演形式日趋多样化、大众化,逐渐成熟并显示出它的魅力。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民族音乐上,通俗音乐也存在适合中学音乐课堂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里所谓的通俗音乐是指一部分流行歌曲、影视歌曲、通俗器乐曲、爵士音乐和摇滚音乐等。通俗音乐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歌词简单,语言生动形象,直白表达情感,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2通俗歌曲音域窄,旋律简单,易传唱。通俗唱法以青少年为中心,真声为主,比较简单,容易学,不必追求民族、美声那样高难度的演唱技巧,学生容易学习。
3通俗音乐风格多种多样。如:轻柔自然的、说唱叙事的、民谣风格的、高亢有力的、进行曲式的等。为同学们学习音乐、追求个性的音乐风格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为表现音乐提供了平台,从而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最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表现和创造音乐。
4通俗音乐娱乐性强。将有益于学生的通俗音乐引入课堂,能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旋律感和律动感,学生从经常的表演实践中获得表演经验。
三、将通俗音乐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
通俗音乐发展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将通俗音乐有机的渗透到我们音乐课堂中,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几点:
1通俗音乐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
由于通俗音乐还不成熟,流行歌曲大多是成人诉说情爱的爱情歌曲,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适应身心健康发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如:《愚公移山》、《父亲》、《大中国》、《永远是朋友》、《一封家书》、《从头再来》等。让同学们从音乐中体验情感,生活中增进友谊,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与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树立为祖国发展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的远大抱负。
2通俗音乐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认识发展水平。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他们对音乐感觉、感知、思维、情感逐渐形成。音乐教学应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歌曲,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朋友》、《红旗飘飘》、《中学时代》、《母亲》等。
3通俗音乐要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法国费提斯说:“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这揭示出音乐艺术性的本质。在教学中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通过理解音乐,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获得艺术享受,从中受到启发。
音乐欣赏与通俗音乐 篇4
人类音乐实践的发展历史表明, 无论哪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社会, 一个群体, 还是一个正常的人, 都不可能离开音乐。由此可见, 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 它是人的一种精神层次的基本需要。
(一) 萌芽阶段
通俗音乐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音乐新理念, 最初, 很多次被称之为“小资音乐”。试想, 中国的通俗音乐在这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到底经历了怎么样的一个历史发展转变, 这是让人们一直在不断思索、探讨的问题。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 中国通俗音乐有着惊人的发展速度。但同时也使很多问题暴露出来, 这也让很多艺术创作者感到不安。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 中国的通俗音乐终于逐渐地走向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
(二) 发展阶段
当通俗音乐刚刚进入华夏大地的时候是真正达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所以, 在那段时间里的通俗音乐不能被简单的称作是“消费品”, 而是用来作为激励人民、战胜困难的精神财富。
当时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 政策方针的不断改变, 使人民大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各样外来文化的进入也让中国人的视野逐渐的开阔起来。知道了生活不能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吸引力的东西在吸引着大家。电视也逐渐开始在中国迅速普及开来。于是“时尚与通俗”就伴随着人们的需求和媒介的宣传闯进了960万平方公里、循规蹈矩的华夏大地, 影响着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当年, “通俗音乐”这个概念在中国一经提出, 还是不太容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的。迫于当时的压力, 中国的通俗音乐作曲家们在最初只能创作一些抒发爱国、爱党、爱人民等情怀, 积极、乐观的歌曲和音乐作品。
“音乐是消费品”, 这是最近几年来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一个新的观念。它和我们身上的穿戴一样, 在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变化而变出许多花样来。或许是由于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过快, 时尚的产生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生活节奏快的人走在时尚的前沿, 被称为“前卫”, 节奏慢的人在追逐过时的时尚, 于是被称为“老土”, 剩下一群人就只能没命地紧跟时尚走了。
但我们的人民大众往往是把握不准时尚的, 对时尚的把握往往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偏差, 进而也就陷入误区, 于是就出现了好多类似于“全国皆穿健美裤”等好多的笑话来。如果在音乐文化上也陷入这种可悲、尴尬境地的话, 那就将不可避免地创造出大批的文化垃圾而贻误后人了。
二、通俗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约翰·施特劳斯的舞曲到美国的爵士乐、香椿音乐, 都是以其比较鲜明的、比较具体的民族性来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喜欢与追捧, 并且成为能够超越时空, 风靡全球的音乐文化。现在又有方兴未艾的“世界音乐”运动, 之所以会这样, 是因为世界音乐“除了欧美主流摇滚通俗乐之外, 通常都会将摇滚乐、通俗乐和电子乐等都融入了某一区域的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当代音乐” (《摇滚乐指南》) 。每次, 当你去聆听世界各地的某一音乐作品, 得到的强烈印象是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传统之间的相互融合, 是古朴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紧密相融合。这种融合快月了地域与时间。世界音乐也多次的叩响中国的音乐大门, 荷兰音乐家克里兹·亨茨与我国古琴演奏家成公亮合作的《中国梦》就充满着迷人的、独特的中国风情。1995年, 由何训田、朱哲琴合作的《阿姐鼓》不仅在华夏大地音乐文化中激起了空前的热浪, 而且也成了国际权威音乐评论与杂志的热门话题之一, Bill Board排行榜第一, 还被请上了海外唱片店的“世界音乐”。专柜《阿姐鼓》是表达的对西藏高原、对精神文明世界的叙述, 从朱哲琴的歌声中, 我们可以听出藏民顽强生命力的气息。在《阿姐鼓》或《央全玛》中, 她都唱出了西藏这块土地, 数千年来顽强不息的灵魂, 神秘悠远却又令人向往, 仿佛听见了孩童的嬉戏声, 喇嘛、僧人在晨曦中的诵经声、高原上轻轻拂过的风声。《阿姐鼓》的成功, 的确为通俗乐坛、特别是中国通俗乐坛指出了一条相对明确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现今的歌坛中, 过分依赖于“包装”、“定位”等大量的商业手法, 或拿些港台、西洋的热门旋律生搬硬套填上自己会说的语言, 是不会有自己民族与区域的文化成就的。应该“着眼祖国, 着眼本民族, 放眼世界”, 既要以本民族的音乐为发展根基, 又要同时吸收世界各民族前沿的音乐文化, 遵循“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思想方针, 一边着手于挖掘民族传统的文化, 一边又要着手紧跟世界音乐文化艺术发展的脉搏。让本民族的通俗音乐与世界音乐, 让传统的文化与现的代艺术相互交融, 这样才能使通俗音乐艺术文化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摘要:通俗音乐作为近年来的一种大范围的艺术种类, 在世界各民族当中, 在各个艺术领域中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通俗音乐取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 所以它的群众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就比较突出, 也使它能够在最广大的民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流传。对待通俗音乐应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只有做到一方面要保证内容的健康, 时代感鲜明, 另一方面使民族化与通俗性紧密相结合的道路, 才能促进通俗音乐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转变,历史趋势,现状
参考文献
[1]张进:南京航空航天学报[J]2001年3月社会科学版第3卷第1期;
[2]杨和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 2007年1月音乐与表演版
通俗音乐教案 篇5
诸城一中 田金福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音乐是友谊的桥梁,歌声是情感的纽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我们的快乐离不开歌声。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同学们了解几个问题“同学们最熟悉什么样的音乐?” 生:流行歌曲。
师:一般的流行歌曲属于通俗音乐,我们知道现今社会通俗音乐的影响已远超过严肃音乐,它拥有更广阔的听众和市场,是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音乐不可漠视的一部分。请看大屏幕“在你们的心目中什么样的音乐属于通俗音乐?” 生:流行音乐、节奏快的、轻快的抒情的„。
师:那么到底什么是通俗音乐呢?我们今天来一起了解(板书)“中国通俗音乐”。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先来欣赏2首音乐片段,在欣赏的过程中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屏幕)
1、这些音乐是不是通俗音乐?你熟悉吗?
2、你听后有怎样的感受?
1、听《绿岛小夜曲》、《九九艳阳天》片段。(课件音频)
2、生答题
师:这是不是通俗音乐? 生:是
师:你们熟悉这些音乐吗? 生:不太熟悉 师:为什么不太熟悉? 生:听得少。
师:这些音乐是你们爸爸妈妈辈很喜欢的歌曲,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很流行,为什么你们都没听过呢? 生:时代不同了。
师:对,通俗音乐有鲜明的时代性,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
1、节奏太慢了。
2、唱法和现在不太一样。
3、歌词一听就不是现代社会的。师:很显然这些歌曲是中国早些时候的通俗音乐,在上个世纪中国就出现了通俗音乐,直到现在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20——30年代
师:通俗音乐在这时随着歌舞表演和有声电影的放映在一些大城市(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群众当中广泛流传,《春天里》就是这一时期的,它是电影《十字街头》的一首插曲,歌曲情绪轻松活泼、在这里歌词用了一个很口语化的语言“朗里格朗”充满了生活气息。同学们知道当时的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事吗? 生:文化大革命
师:这可不能搞错,当时中国发生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内战,很快这些通俗音乐被抗战的群众歌曲所取代,通俗音乐在中国走向低潮。
2、、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
师:我们刚刚听的《九九艳阳天》也是这个时期的,它是电影《柳堡的故事》当中的插曲,是女主人公送男主人公参军时唱的一首歌,唱出了革命战士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对待爱情的坚贞、纯洁的态度。就是这么优美的一首歌曲在哪个阶级斗争的年代被戴上了“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接下来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这二十多年里通俗音乐在中国就销声匿迹了。《青年友谊圆舞曲》也是这个时期的,这是一首轻音乐,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一个时期在中国轻音乐就成了通俗音乐的代名词。何为“轻音乐”?
“轻音乐”是音乐范畴里的一个品种。形象地说,它是音乐中的轻武器,和文学里的小品文、笑话、抒情诗等大致相同。它具有轻便、通俗、小巧玲珑、易懂和易被人接受的特点。
3、改革开放到现在
下面我们来欣赏刚刚改革开放时的一首通俗音乐《乡恋》。
(1)教师弹琴学生跟唱《乡恋》的主旋律
(2)师:同学们已唱了主旋律看看歌谱有什么规律。
生:都是一样的旋律。
师:对,后面的旋律只是在我们刚唱的旋律上稍微作了一点改变,你们看这歌又简单又易唱、易记吧。这首歌曲是20世纪80年的作品,是电视片《三峡的传说》中的一首插曲,是谁唱的?
生:李谷一
师:李谷一唱这首歌时第一次采用了今天我们所谓的通俗唱法,而没有用传统的唱法,引起了当时音乐界的争议,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但无论怎样老百姓喜欢,李谷一唱着这首歌红遍了大江南北,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首歌曲。接下来中国的通俗音乐是怎样发展的呢?我们来看一下。
《乡恋》解禁故事:
1979年12月21日,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插曲的录制现场。
导演马靖华感觉片子的插曲《思乡曲》不理想,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曲家张丕基此时已是五易其稿,“几乎没招了”。刚刚录完音的李谷一站在一旁心情复杂。
时任中央电视台制作部主任的宋培福和当时的总录音师曾文济建议,词曲都推翻重写
。于是,李谷一返回中央乐团住处,马靖华留在办公室连夜赶写歌词。张丕基先回家休息,等词写好后重新谱曲。所有人都没料到,这一次重写,竟导致了始料未及的轩然大波。
几个小时之后,第二天早晨7点多,张丕基还没起床,有人来敲家门,把马靖华连夜赶写好的歌词送来了。张丕基匆匆浏览了一遍,感觉很顺。这一稿,把歌名改成了《乡恋》。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秭归,踏上漫漫的和亲路。歌词把秭归的山水幻化成为昭君心目中的亲人:“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映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重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灵感来了,张丕基飞身下床,来到办公室。半个多小时之后,曲子一挥而就。
12月23日晚,大雪纷飞。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室里,李谷一的演唱,真挚、委婉,平白如话,在场的工作人员听得如痴如醉。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片《三峡传说》,《乡恋》这首歌随片一起播出。
第二天,1980年1月1日,《文汇报》发文章说,昨天中央电视台风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优美,得到大家的喜爱。
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当时的惯例是,每天中午12点到12点半,傍晚6点到6点半,播放一首歌曲,边播边教,整整一周。《乡恋》因此一下子流行开来。
谁知,《乡恋》流行,却变成了罪孽。1980年初的一天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礼堂里,一位主管意识形态的高级官员最先点了《乡恋》的名,说大陆现在有个“李丽君”。
从此,报刊上开始大量发表对《乡恋》的批评文章。有的说,《乡恋》“嗲声嗲气,矫揉造作”,有的说,《乡恋》“同咖啡馆、酒吧间、歌舞厅、夜总会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娱乐生活是一个味道”。
李谷一从受人欢迎的“歌坛新秀”一下子变成了“黄色歌女”,变成了“大陆上的邓丽君”。有文章甚至说她是“资产阶级音乐潮流和靡靡之音的典型代表”,是“腐蚀青年人的罪人”。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现场,设置了4部观众点播电话。晚会刚开始不久,记录电话的小女孩就端着一个盘子走到导演黄一鹤面前,上面放着的点播条都是点《乡恋》的。
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的吴冷西坐镇晚会现场。黄一鹤朝小女孩使了个眼色,意思是“找那老头去”。小女孩走到吴冷西面前,递给他点播单。吴冷西看了之后摇摇头。几分钟后,小女孩又端来一盘,还是《乡恋》,吴冷西还是摇摇头。
连续递了五六盘后,吴冷西坐不住了,在黄一鹤面前走来走去。最后,吴冷西一跺脚,操着南方口音说:“黄一鹤,播!”这时,李谷一已经唱了8首歌,并不知道幕后发生的这些事。她突然听到主持人姜昆、刘晓庆拉长了音报:“乡——恋——”惊讶之余,李谷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里只涌现出三个字:“解禁了。”
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中国通俗音乐形成了第一个繁盛时期,繁盛的原因可以分三点:
(1)改革开放,港台音乐随之涌入
如《童年》《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等我们听一首《乡间的小路》会唱的同学来一起跟着唱。互动;师生一起唱《乡间小路》的前两句。师:我们看这首歌唱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乡间小路、老牛、晚霞夕阳„
师:一幅多么宁静的田园风光啊,是不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啊,歌词看起来是那么的通俗易懂。(2)中国内地歌坛流行“西北风”如《我热恋的故乡》《黄土高坡》《信天游》等,我们来听一首《黄土高坡》。互动:师生同唱《黄土高坡》前两句。师:够劲吗? 生:够劲!
师:这首曲子是哪个地方风格的曲子。生:陕北。
师:对,它一首是陕北信天游的曲调和现代摇滚节奏相结合的音乐,唱出了黄土高坡的豪爽又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具有很浓郁的民族风格。
(3)电声乐队的出现使中国摇滚音乐迅速发展。我们来听一首中国的第一首摇滚歌曲《一无所有》。师;是谁唱的? 生:催健
师:是催大哥唱的,他第一次唱时穿着一身过去的黄军装,腰里扎着皮带,观众被他镇住了,当他一张嘴就有人说一个时代产生了!什么时代?中国有了自己的摇滚音乐,同学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摇滚音乐及电声乐队的概念。师:我们听了这么多通俗音乐来概括一下什么是通俗音乐。通俗音乐的概念及特征:通俗易懂、易唱易记,大多篇幅短小、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包括流行音乐和轻音乐。90年代末至今的通俗音乐,同学们都比较熟悉,请同学们唱给老师听听。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国的通俗音乐 生:唱《宁夏》《挥者翅膀的女孩》《黄昏》
师:同学们都唱的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整理一下中国通俗音乐的在这一时期的状况:
师:(1)欧美、周边国家、中国少数民族和港台音乐被我国人民喜爱和接受。如《朋友》《同桌的你》《神话》《天堂》 互动: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
师:(2)说唱形式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代表人物周杰伦。互动:生跟唱周杰伦的《夜曲》
师:(3)组合形式不断出现如:羽·泉、花儿乐队、水木年华„ 互动:生跟唱水木年华的《完美世界》
(4)网络的普及,涌现出大批的网络歌手及歌曲。代表人物:香香,马天宇,杨臣刚 大家知道有哪些? 互动:跟唱《 》
师:中国通俗音乐现在是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它已经过风风雨雨的八十多年,刚刚我们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那么下面有个问题想让同学们讨论一下“你是如何看待当今通俗音乐作品的?”可以讨论四个人分一组。
生:现在我国的许多通俗音乐很有个性. 生:现在的音乐作品都是关于爱情的.
师:通俗音乐的素材都来自人民的日常生活,声乐作品大都是描写爱情的,也有关于人生伦理、理想和抒发思念之情的,只不过现在的歌词更显大胆赤裸,而早前因为人们的思想没有现在人开放自由,所以作品相对比较含蓄,但当时却是非常前卫的,这就是通俗音乐是有时代性的最好证明.
生:有的音乐作品内容不太健康.
分发挥通俗音乐在欣赏课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通俗音乐;民间音乐;艺术音乐;音乐剧
一、通俗音乐之魅力所在
通俗音乐是针对于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或者说是严肃音乐、古典音乐)而言的,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更有人说,它即是“大众的音乐”。由于和大众紧密相联,其内容和题材常取自日常生活,尤其以爱情内容居多;旋律简单,易学易记,大多数曲调来自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舞台美术设计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唱法上采用本嗓唱法,音色变幻无穷,充满了召唤的“魔力”;乐队伴奏使用电声乐器,尤其强调打击乐的效果。当然,由于它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时代的青年人的生活写照,因此,如同短暂的青春一样,它停留的时间也很短。以上这些通俗音乐所具备的特色,正吻合了青少年的审美心理,体现了青春年少的动感和朝气。
既然年轻人和通俗音乐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那么我们不妨把学生对通俗音乐的这份执着的爱“利用”起来,充分挖掘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艺术音乐渗透融合的关系,引发学生对他们不太或者根本不热衷的音乐欣赏的兴趣,这无疑是解决欣赏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之关键所在。
二、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的联系
通俗音乐的曲调大多来自民间音乐,它和民间音乐有着直接的艺术渊源。就这一点来讲,解决民间音乐的欣赏应该说是比较容易的。
1通俗音乐和民歌的联系。通俗歌曲当中,民通(民族通俗歌曲)体裁是最能体现通俗歌曲和民歌的不解之缘的。就民歌的体裁而言,有号子、山歌、小调及兄弟民族歌曲,很多通俗音乐就是借鉴这些民歌的风格创作而成的,比如《信天游》、《黄土高坡》(陕北山歌)、《众人划桨开大船》(船渔号子)、《娜鲁湾情歌》(高山族山歌)、《天堂》(内蒙古长调)、《天路》(藏族山歌)等。还有一些通俗歌曲直接对民歌进行翻唱,或者说“老歌新唱”,这“老”字的含义就是保持原民歌的旋律;“新”则体现在节奏变化上、配器上、表演上、风格上都和以前大有不同,增添了摇滚、爵士、迪斯科等具有鲜明节奏感和青春气息的音乐元素,比如《情深意长》、《山歌好比春江水》、《怀念战友》、《南泥湾》等,这些歌曲欣赏起来既能回味民歌的甜美,又能体会到强烈的现代感,是很好的教学曲例。
2通俗音乐和民乐的联系。民族乐器的种类数不胜数,约有200多种,在通俗歌曲的伴奏当中常用的有:清新亮丽的笛子、婉约柔和的二胡、古典雅致的琵琶和筝。虽然说电声乐器是通俗歌曲的主打伴奏,但配上这些民乐伴奏效果更加美妙。就拿学生们崇拜的周杰伦来说,他的很多歌曲就采用了民乐的伴奏,像《菊花台》、《兰亭序》、《青花瓷》等,这些乐器伴奏要么作为引子出现,要么作为过门出现,要么穿插于电声乐队当中,形成了对称、均衡、节奏和韵律的美学效果。不仅如此,一些具有快节奏的说唱、摇滚、爵士等风格的歌曲,也需要民乐的点缀,一来可以减少打击乐对欣赏者产生的噪音音乐的审美疲劳,二来可以弥补打击乐在歌曲旋律上的缺憾,也充分体现了美学中“多样统一”的组合规律,不仅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美的创作力。
三、通俗音乐与艺术音乐的联系
1通俗音乐和艺术歌曲的联系。艺术歌曲除了在内容上相对严谨外,还要求演唱者具有扎实的唱功和技巧,即声音要有立体感,音色要圆润、结实、饱满,音质要有金属的“光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美声唱法。美声唱法发音科学,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不过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内容和形式均难度太高,经常是“吃力不讨好”。为了使高雅艺术走向更多的人群,艺术家们开创了一条“雅俗共赏”的新路子——通俗和美声相结合,通俗和民族、美声相结合,用通俗唱法演唱美声歌曲,像谭晶在《和谐之声》的晚会上演唱的歌曲,吴雁泽、戴玉强、阿宝合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星光大道”上的参赛者用通俗唱法演绎的《卡门》歌剧中的《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合唱的2008年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等,把艺术歌曲推广到了更多的人群。
2通俗音乐与中小型器乐曲的联系。中小型器乐曲的体裁繁多,在识记上就有很大的困难,许多学生因为记不住体裁的名称和特征,再加上对外国作曲家比较生疏,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当代的通俗歌曲当中,有些已经开始把古典音乐的素材运用到了创作之中,这种创作手法要么采用中小型器乐曲体裁的名称,要么拷贝一部分旋律。比如通俗歌手周杰伦发行的“十一月的萧邦”专辑里,有一首《夜曲》就是典型的曲例,这首歌曲的演唱和伴奏均具有古典乐派的风格,学生在欣赏它的时候,对“夜曲”和“夜曲”的发展者——肖邦,也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和感性上的欣赏,可以说是进入中小型器乐曲欣赏的一个“便捷之门”。
3通俗音乐和交响乐的联系。交响音乐在所有的音乐体裁当中,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概括力和感染力。它有足够的时间长度、广阔的频响范围、复杂的结构和变化无穷的音色及力度,能表现人类生活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能阐述深刻的哲理;它拥有完美的形式,能使听众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和其他音乐形式相比,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概括力和感染力。也正是因为这“高贵”的身份,使得它和欣赏者之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尤其对生活阅历较浅、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就更难理解蕴含在作品中的深奥哲理。因此,只有通过名曲片段来打开他们步人高雅音乐殿堂的“门坎”。具体来说,在欣赏交响音乐的时候,不要让学生满幅篇章地去听,而应该让他们从耳熟能详的“交响旋律”,尤其是被后人改编成歌曲的旋律着手,比如,根据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旋律创作的、由S,H,E演唱的歌曲《我不想长大》,根据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的合唱《欢乐颂》的旋律创作的、由黑鸭子组合演唱的《欢乐颂》,根据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旋律填词谱写的、由黑鸭子组合演唱的《念故乡》等,都是学生进入交响音乐欣赏的“入场券”。
4通俗音乐和歌剧、舞剧音乐的联系。歌剧和舞剧属于综合艺术范畴,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对剧情和舞蹈肢体语言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很多学生对歌剧、舞剧音乐的剧情不感兴趣,再加上高难度的演唱形式,使得他们失去了兴趣,那么,我们就要另辟新路,用“音乐剧”来解决问题。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期源于英国的一种歌舞兼备的体裁,是由对白、歌唱及舞蹈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通俗音乐以及通俗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也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像中央三台推出的,由众多影视明星、歌星联袂表演的音乐剧,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他们喜欢的歌星、影星,满足追星的心理,还能在幽默风趣、轻松快乐的状态下进行歌、舞剧的学习和欣赏。
音乐欣赏与通俗音乐 篇7
美国流行音乐各种流派之间主张的差异之大是很明显的,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和普通民众紧密结合, 无论受众文化水平的高低, 都易于接受。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 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 俨然已成为美国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呈现出一种大众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对于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来说, 首先是大众性。大众性的通俗音乐要求内容大多都取材于现实的生活, 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接地气”, 很多作品以描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 其中包含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哲理以及对于一些社会认知的现象等。因为这种内容上的真实性, 所以能够受到普通群众的欢迎, 他们在第一次听的时候, 觉得这首歌说的很有道理, 于是就不自觉的传唱起来。高雅的交响乐和歌剧, 有着大量的音乐美的质素, 对于它们的欣赏, 能够给我们以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但是很多优秀的通俗歌曲, 也同样具有这种功效, 而且更为生活化、大众化, 为最多数的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同时, 因为通俗歌曲的创作和制作较之高雅音乐和大型音乐来说, 较为便捷, 从而增加了通俗歌曲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亲和力, 觉得这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音乐。在这一点上, 通俗音乐者应当更为广泛的深入生活, 创作出真正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其次是时代性, 由于这种时代性, 促使着流行音乐自身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一旦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内容、风格的作品, 通俗音乐市场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作品。改革开放前, 很多人都对香港的音乐有所偏见, 认为香港是文化的沙漠, 歌曲的商业性太浓, 缺乏情感的质素, 但是一首《我的中国心》叫人们完全改变了这种看法。之所以将这首歌作为例子, 是因为歌曲的词作者黄沾先生, 作为一香港人, 其创作的动机更为纯粹, 而不是为了通过歌曲的创作而完成某种政治任务。歌曲创作的起源是1982年, 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 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 这激起了黄霑的愤慨, 于是和王福龄共同创作了《我的中国心》。歌曲经过张明敏在春晚的演唱之后, 在全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迅速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时至今日, 这首歌曲已经成为了通俗歌曲中的代表。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首歌曲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因素, 有着十三亿中国人民所共有的爱国情感, 所以能够激发起所有人的共鸣。同时因为通俗音乐的创作更为直接和便捷,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情感相应, 这则是高雅音乐和严肃音乐所不能及的了。
二、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从约翰·施特劳斯的舞曲, 到美国的爵士乐, 都是以其鲜明的民族性而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热爱, 进而超越时空, 风行全球的。当代又有方兴未艾的“世界音乐”运动, 当你去聆听世界音乐作品时, 得到的强烈印象是民间传统与国际传统的拥抱, 是古朴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中国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如何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 已经成为了国家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中国的通俗音乐, 在某种程度上, 也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继承者, 在经历了外国流行音乐的冲击之后, 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多元的通俗音乐文化系统。拿去年十分盛行的“中国风”来说, 这些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 他们出现的意义不仅是中国通俗音乐自身需求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势, 更代表着通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 对于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尝试意义。《清明雨上》《苏三起解》《荷塘月色》等歌曲, 在形式上丰富了通俗音乐的内涵, 在审美上体现出创作者和演唱者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这种认同和尊重的认同者, 就是这些歌曲的欣赏者。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 也有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所以说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在音乐中的交融, 不仅分别推动者两者自身文化的发展, 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来说, 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既要以民族音乐为本, 同时吸收国际乐坛前沿的东西, 让民族音乐与世界潮流, 传统精神与现代艺术碰撞、交融, 这样才能迸发出最绚烂的艺术火花。
三、树立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观
多元化的审美已经成为了当今主流的审美需要, 开放和多元也已经成为了当今演唱的重要特征。有“月光女神”之称的莎拉布莱曼, 在中国演唱表现, 应当引起中国通俗音乐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她被誉为是横跨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的标志性人物。她把美声唱法的各种发声技巧和通俗唱法中的气声唱法浑然结合一体, 依据不同的作品来选择如何搭配两种不同的唱法。时而美声, 时而通俗, 没有固定的模式。如她在演唱《My Heart Will Go On》时, 开始用通俗唱法演唱, 然后慢慢转化为美声唱法中的女高音, 这种融合浑然天成, 古典中散发着新时代的精神, 流行中焕发出经典的力量, 让听者为之沉醉。这一点上中国的通俗歌曲的演唱上也有表现。央视的王牌综艺节目《星光大道》, 先后推出了多位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手。他们都有着“跨界”的本领, 茸芭莘那能够将《怒江大调》这首民歌唱出火一样的激情, 同时也能将《西班牙女郎》这首西洋歌曲演绎的惟妙惟肖。所以说通俗音乐的演唱要打破唱法的束缚, 建立多元化的声乐审美观念, 培养多元化的演唱风格。要具有的开放的意识、开阔的事业和兼容并蓄的声乐观, 主动进行多种风格的尝试, 凡是正确的、科学的歌唱方法, 都可以为我所用。然后经过自己的融汇和贯通, 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四、将通俗音乐教育引入校园
国外的通俗音乐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之后, 产生了很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作品, 很多的国家的教育部门认识到的这有优秀作品的积极意义,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愿望, 将一些通俗音乐引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之中, 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例如的美国的大学中, 有明确的通俗音乐的鉴赏和演唱的选修课。澳大利亚更是将通俗音乐引入了中学教育中, 成为了教学的重要资源。近年来,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音乐教育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 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俗音乐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 进入到音乐教育来, 受到了中学生和大学生们的广泛欢迎。比如去年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由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同学们演唱的《我相信》, 被评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歌曲之一, 就是因为这首歌曲唱出了所有大学生的心声, “想飞上天, 和太阳肩并肩, 世界等着我去改变, 想做的梦, 从不怕别人看见, 在这里我都能实现。”带有励志色彩的歌词, 加上慷慨激昂的演唱, 这不就是年轻人心声最佳的表露方式吗?很多学校的演唱会上, 都可以看到这首歌的身影, 这首歌曲的意义已经突破了教学资源的范畴, 而是中国当代大学生远大理想和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所以说, 将通俗音乐引入校园, 不但是通俗音乐自身发展的必然, 更是学生们的实际学习需要。
综上所述, 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 都免不了要模仿和借鉴, 特别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融合和借鉴已然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通过对国外通俗音乐发展的了解, 审视我们自身当前的发展状况, 取长补短, 融会贯通, 才能在新时期下促进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 托玛斯·塔拍著.肖幸译.和孩子们聊音乐.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怎样才能学好通俗音乐 篇8
一、学好通俗音乐要具备很好的乐感
要多听音乐, 听各种不同国家, 不同风格, 不同时代的歌要对音乐产生一种共鸣, 要了解歌曲创作的时间背景, 它想表达的情感。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著名歌唱家刘欢学习, 他可以说是听遍了全球各地的有代表性有特色的音乐, 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听音乐上。所以, 他能把一首歌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不是天生就可以的。
二、学好通俗音乐要有较高的文化底蕴
我们学唱通俗音乐, 不光是听音乐、唱歌, 也要注意文化知识的学习, 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它对外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直接有关, 文化修养不高, 演唱时很难表达作品意境, 诠释作品内涵, 所以, 不断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 对培养演唱者良好的乐感和对歌曲的表达, 理解力都很必要, 但它需要很长的过程, 在这期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三、学好通俗音乐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
通俗唱法, 作为一种新的演唱艺术, 目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大众性, 生活性, 创造性等特点, 同时又通俗易懂, 旋律和节奏都非常鲜明, 很容易被人们接受, 但我认为通俗唱法与美声, 民族唱法一样, 也需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和严格的训练方法。
提到方法, 使很多通俗歌手产生一些迷惑的认识。什么叫方法, 怎样获得这样的方法, 于是有许多人联想到了美声和民族的唱法, 虽然, 美声和民族唱法可以借鉴, 但是通俗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有很多不同之处的, 如果认识不清, 就会走到误区。
1. 内心听觉
首先我们从“内心听觉”谈起, 所谓内心听觉就是在内心的想象力准确的知道, 声音的形象, 用这种“内心听觉”指导和控制发声能寻找最美, 最动听的声音。我们都知道美声唱法在演唱时, 演唱者本人所立的声音概念是通过空气作为媒介由外传到耳朵里, 听觉神经接受到声波刺激后, 再传导给大脑的, 而通俗唱法是通过话筒扩音传到音箱进行放大后, 再通过外耳传入内耳。刺激听觉神经的, 因此通俗歌手“内心听觉”是话筒和音箱传出来的声音。
2. 要有正确的呼吸方法
俗话说的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既是不说不论哪种唱法, 呼吸都是至关重要的。“呼吸”一般分为两种 (1) 胸式呼吸法 (2) 腹式呼吸法。通俗唱法硬性规定用哪种方法, 都是有害的, 胸式呼吸是以压缩和扩张胸壁的方法来吸入和呼出气息的, 这意味着, 隔膜很少参与呼吸系统的运动。这种呼吸方法容量小, 唱歌时的发声动力相对来说较弱, 但由于这种呼吸方法气息短。因而发声比较灵敏, 柔和, 比较适合柔美型歌曲。
而对高亢式的劲歌, 就需要用腹式呼吸法。什么是腹式呼吸法, 顾名思义。这种呼吸的气息很深, 横隔膜向腹腔下沉。对于通俗唱法来说,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呼吸量的大小, 而是呼吸系统的灵活性, 也就是要保持呼吸器官的状态充满活力, 比如, 人们的大笑, 哭泣, 小贩的叫卖声。操练铃声等这些都能捕捉到这样的感觉。
3. 通俗的唱法也需要共鸣
通俗唱法需要共鸣, 但程度远远低于美声, 因为它是借助电声音响来扩大音量传递声音的, 所以我常常说美声唱法的话筒在身上, 通俗唱法的话筒在手上, 这一点很形象地说明。
我最尊敬和崇拜的偶像是刘欢、李娜, 我觉得他们演唱时具有“生命状态”全身心把投入给演唱灌注灵动的生命气息, 能动的做到“融情”“歌情”“唱心”使演唱者具有艺术张力及震憾力, 也许他们具备了超越了我所认为怎样学好通俗音乐的几个条件。
参考文献
[1]潘乃宪著.《声乐探索之路》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3.
[2]余刚著.《声乐语言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3]薛良著.《音乐知识手册》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7.7.
音乐欣赏与通俗音乐 篇9
关键词:通俗音乐,高师音乐课堂,途径
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懂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人, 培养的过程需要通过美育与德育兼施的方式来实现。将通俗歌曲进入高师音乐课堂,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区分健康的通俗音乐与低俗的通俗音乐, 进一步培养了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通俗音乐, 是“美育”的一种形式, 也是一门非常具有实践性的学科。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唱歌曲的记忆能力, 也可以锻炼大学生们的音乐律动感、肢体协调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 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要有足够新颖的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的音乐道德素养, 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通俗音乐。针对通俗音乐, 有一部分音乐教师往往把眼光局限在自己所学的范围之内, 不太愿意接受当今比较时尚的音乐元素, 被动地保持着传统的音乐理念, 排斥通俗音乐, 认为通俗音乐较为低俗庸气。这种观念是片面的, 现在的通俗音乐, 不排除有一部分属于低俗的, 但是绝大部分还是较为先进的, 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接受的。所以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发扬创新精神, 更新教学观念, 开阔音乐视野, 多元化地学习音乐知识, 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 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善于分辨通俗音乐的优劣之分。要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材中的音乐内容, 往往强调的是民族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而生活中, 大学生爱听的都是通俗音乐, 所以, 教师在教育传统音乐的同时, 应该找到音乐教材与流行音乐的契合点, 在课堂上掺杂些优秀健康向上的且与之相似的通俗音乐, 以便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音乐鉴赏能力。
二、利用个性化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授之以鱼, 还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的目的不只是知识的一个虚假的表象, 更多的是透过知识的表象来认清事情的一种本质的内涵。在我们音乐教学中更是如此,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动式教学,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给他们一段旋律, 让他们自己判断旋律的情绪是怎么样或者是让他们依据旋律填词歌唱, 以便培养他们的创编能力, 这些都可运用到音乐的各个领域, 尽量做到“弹”、“唱”、“跳”三者的完美结合,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任何一首通俗音乐, 都会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北京欢迎你》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征集评选活动组委会、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文物局再度携手合作创作的奥运歌曲。歌曲由海内外百名歌星激情演绎, 几乎云集了华语流行乐坛所有的当红和实力唱将。他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全世界发出邀请, 用音乐热情拥抱北京奥运客人, 用音乐为奥运加油。这首歌当时红遍了全中国, 乃至感染了全世界。我们把这样的歌曲带入到我们的音乐课堂, 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伟大的民族凝聚力, 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改变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善于运用多媒体的音乐教学。在现在的高师教育中, 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 变得越来越普遍。而音乐课堂更是如此, 通过多次实践证明,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往往比教师一人讲授的效果更好。因为多媒体播放生动形象的音乐画面,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而且在这种生动的画面中, 会让学生听到与画面相符一致的音乐, 这就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 从而调动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音乐的兴趣。运用多媒体的教学, 可以快速搜到从古至今的音乐历程, 这样可以对比出现代通俗音乐的特色。而且使教师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逐渐的提高。所以, 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尺度, 善于研究多媒体教学的新花样,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 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 善于运用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一大特色, 没有固定的方法与模式。目前, 除了很多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对通俗音乐的认识不够之外, 学生自身对通俗音乐的潜能意识也未被充分地利用起来。音乐教学的创作, 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师要利用创作性教学, 鼓励学生自我实践, 多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音乐会给他们带来的一些不一样的快乐, 让他们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使音乐更好听, 更自然流畅, 更丰富多彩。在学习一首通俗歌曲的同时, 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 同样的旋律, 写出不一样的歌词, 表现不一样的内容。同样的歌曲, 唱出不一样的风格, 演出不一样的演唱形式, 让学生学会自导自演。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尽情的发挥, 大胆实现自我的创编能力。大学生的音乐创作教学, 是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通俗音乐的热情,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是要注意在引导创造力的同时, 教师正确的引导与规范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谈通俗音乐的歌唱技巧 篇10
1、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
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 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 但歌唱的发声运动又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 因而歌唱发声又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而进行歌唱艺术实践又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 因此我们的歌唱运动可以说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体”的行为。
2、歌唱的呼吸 (1) 吸气
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 将气吸到肺的底部, 注意不可抬肩, 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 腹部方面, 横膈膜逐渐扩张, 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 小腹则要用力收缩, 不扩张。背部要挺立, 脊柱几乎是不动的, 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 而且也是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的, 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 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
(2) 吐气
唱歌用气时, 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点很重要, 就好比给自行车打足了气, 不能一下子放松了, 这里还有一个保持呼吸的问题, 要保持住气息, 就必须在唱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吸气的状态, 控制住气息徐徐吐出, 要节省用气, 均匀地吐气, 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在呼和吸的过程中, 要注意呼吸僵硬的感觉, 整个身体表情都应该是积极放松的, 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两肋, 两肋就像是一只充足的气球一样, 我们要让声音坐在上面, 往下拉, 不能让气球往上浮起来, 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 不能让它提上来, 这就牵涉到一个气息支点的问题。
(3) 唱歌时要有气息支持点
支持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 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 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 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持作用。没有经过呼吸训练的人, 常常唱歌时, 脸红脖子粗的, 青筋直暴, 歌声僵直, 高音上不去, 低音下不来等等, 都是与气息支持点没有保持住有关。
二、发声方法
1、喉头和声带
喉头和声带, 是歌唱的发声器官, 是歌唱的核心部位, 是通向整体歌唱的要塞, 是打开歌唱艺术宝库的金钥匙。因此, 了解和搞清喉头与声带在歌唱时应处的位置和状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 歌唱时喉头位置应该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 (就像我们深吸气时的喉头感觉, 因为吸气时的喉位, 比静止时的喉位略低一点) 有很多人把喉头处于吸气时的位置称为“水平位”。在歌唱时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中, 喉头要始终处于这一位置, 而不应做离开水平位的向上、向下, 或向左、向右的移动, 当然喉头位置的稳定是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 而不是僵死不动的稳定。
2、打开喉咙
(1) “打哈欠”的状态“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 放松, 口盖抬起, 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所以在唱歌时, 咽喉不要闭塞, 要使咽喉张开, 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 “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 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在平时练习时, 还可以用闭嘴的“打哈欠”, 闭口打哈欠的时候, 里边的状态也是开的、抬的, 如果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 那你的声音就不会是“白”的、“扁”的了, 你的声音就会是“竖的”、“圆的”了。
(2) 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 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 大牙关打开, 面部两边的笑肌 (颧骨) 呈微笑状, 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 可以使你获得高位置的声音。“歌唱状态就是里边的哈欠, 处头的微笑”, 这话很精辟。
三、歌唱注意事项
1、多练咬字练习。
练习正常、自然、平和、冷静的咬字状态, 用较机械的状态练习咬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由于情绪变化使声带、腔体紧张的问题, 注意的是咬字是情绪即不能急躁又不能懒散, 要心平气和, 这种练习只要进行数周的时间, 就可以形成共鸣状态。
2、多注意语气。
我们平时说话时是有一定语气和方向的, 我们总是要针对某一人进行语言交流, 即使是自言自语, 也是有方向的, 那就是自己。所以语气就是指说话的“方向感”, 用很戏剧化的方式有感情的说话。这种练习即是为了音乐的真实表现, 也是为了声音的“高位置”。要注意的是不要找唱歌的状态, 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歌唱状态往往是很不自然的, 当你认为是状态正确时, 恰恰是不对的, 所以最可是一定多进行语言和语气练习, 就要把唱歌当说话一样自然, 这样才能保证呼吸、共鸣的正确。
3、不要把声乐学习方法化。
提高通俗音乐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篇11
一、正确引导学生欣赏通俗音乐
通俗音乐课程进入课堂,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艺术教育的趋势。通俗音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和现实心态,更趋向平民化、个性化、大众化、其优美的词曲,配器和演唱先出新、异的良好势头,对鼓舞、引导、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调节心境都起到良好作用,通俗音乐课程以其自身的艺术特色,给学生以慰藉、 关怀、启迪、鼓舞和美的享受。欣赏通俗音乐可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压力和生活中的疲倦;可以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更积极的性格风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性;欣赏通俗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新鲜感。
二、通俗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
通俗音乐能丰富学识,陶冶情操。我们应该把一些含有不健康元素的歌曲剖析给学生,以此提高他们的对歌曲的区分能力、 审美能力和艺术的鉴赏力。把流传经典、通俗易懂的通俗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品位。以大陆和港台流行歌曲为例,它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音乐题材,有表达对祖国深厚的爱恋之情的歌曲,如《龙的传人》,它是校园民歌中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沉默的母亲》所唱的已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母亲,而是全体中国人的母亲——我们的祖国。
也有武侠题材的歌曲:如《相伴到天涯》,作为影响国人最深远的武侠题材歌曲之一;《爱江山更爱美人》里简洁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再加上歌谣体的旋律和通达大气的演唱,可以算得上武侠歌曲中的又一经典。
优美纯朴的校园歌曲也是通俗音乐课程教学的重点,如《外婆的澎湖湾》,它是校园民歌运动的纪念碑,乡土情怀的音乐写真,童年生活的纯真回忆,影响一代人的不朽之作;《月琴》是一首真正融合了传统的校园歌曲,词曲中有对乡土音乐、民间艺人的关注;《同桌的你》易学好唱,伤感煽情,使人仿佛又回到少年那场梦幻天真无邪的青春岁月。
淡淡忧伤和愁怅的通俗歌曲也深受学生喜爱。如《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以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象征了现代人心灵的疏离; 《野百合也有春天》是一首极其精致的小品,严谨工整的歌词、秀美深情的旋律、平静稳定的结构之下都涌动着似水柔情;《海阔天空》这首歌感动了无数灵魂,走进了无数人的心间;《我是一只小小鸟》唱出了一个普通人的心声,安慰每一个在生命中尝尽甘苦的名字。
以上这些题材歌曲的词曲都是真诚健康的,并且具有时尚和青春气息,深受青年学生们的喜爱。在这些音乐作品里,学生们既能感受到对过去美好岁月的重拾和追忆, 也能感受到对明天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如今,已有一批作曲家开始把西方摇滚乐,爵士乐,迪斯科和其他流行音乐品种同我国民族音乐结合起来,创造出通俗音乐的新风格、新流派、新品种,创作出一些受人欢迎的作品,如《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词曲里对自由的渴望、对真实的期待和对个性的张扬充分体现了“摇滚精神”; 《从现在开始》的音乐反映了热情轻快的南方摇滚,自信而不张狂,像七月南加州海边达到上飞驰的吉普,头上是湛蓝的天空和灼目的阳光;《告别》这首歌辉煌的气度是对通俗音乐张力的拓展。词曲具有真正诗化的特征,也可以说,它共同复兴路诗歌统一的传统;《之乎者也》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创造出来一种蕴涵着能量和灼热情绪的“声音”,并用摇滚的形式来传递词曲中极富“现代感”的信息。
在通俗音乐这个大概念下,应当包容各种不同题材音乐的风格与个性,我们应该把各种优秀的健康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 让他们了解通俗音乐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通俗音乐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教师,在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教育功能,以及通俗音乐的教学内容之后,我们要结合理论与实践,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1.学习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
教师要在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前提下,系统地传授一些音乐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平时可以结合具体作品的欣赏,并随着欣赏曲目和欣赏范围的不断扩大,有针对性地去进行学习和了解,逐步建立系统的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手段,最终还是为音乐欣赏服务的,在欣赏过程中将知识和实际的情感体验相融合,是学习音乐知识的最终归宿。
2.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
多听是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以通俗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通过聆听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歌曲,扩大欣赏面,提高学生的灵敏性,使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通俗音乐的内涵,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处于享受艺术、享受音乐课堂的状态,构建一个充满意境及想象力的课堂气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通俗音乐课程教学的思考, 不难发现:通俗音乐是学生精神世界里的一盏明灯,是提高学生音乐欣赏与鉴赏能力的有利因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发挥通俗音乐课程的重要作用,才能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摘要:在学校的通俗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挑选合适正确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通俗音乐的教育和感化功能,本文以通俗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切入点,分析提高通俗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音乐欣赏与通俗音乐】推荐阅读:
中国通俗音乐09-06
通俗音乐鉴赏09-28
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06-06
通俗音乐美学意义研究12-16
音乐欣赏与群众文化05-18
初中音乐“感受与欣赏——音乐风格与流派”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作业01-09
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论文06-24
《音乐与戏剧》之《中国歌剧》欣赏课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