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活动

2024-09-04

音乐欣赏活动(共12篇)

音乐欣赏活动 篇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 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并将幼儿在“艺术”领域中学习与发展的内容规定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音乐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大班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为例, 谈一谈如何深入理解《指南》艺术领域中“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部分的内容, 以此来探寻将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教育策略。

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 幼儿律动入场

二、幼儿完整欣赏音乐, 教师讲述故事, 创设音乐故事情境

1. 完整播放音乐, 幼儿初步感受音乐情境。

2. 介绍乐曲的名称、作者。

3. 再次完整播放音乐, 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并绘画图谱, 幼儿初步了解音乐内容。

三、 分段欣赏, 分析图谱, 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和音乐性质创编动作

1. 引导幼儿创编小动物们由于对狮王的恐惧而出现的紧张表情和动作。

2.引导幼儿创编小动物由于得知狮王不会伤害自己后, 个个十分高兴的表情和动作。

3.指导幼儿根据图谱做律动, 进一步感受音乐故事。

一、支持幼儿乐于表达真实的音乐感受

活动实录1:活动中第一次完整播放音乐, 幼儿初次感受了音乐情境后, 教师提问:“听了这首乐曲, 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呢? ”有的幼儿回答是看到了大象在跳舞。有的幼儿回答他觉得是袋鼠在玩游戏。可惜这些回答都不是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 就通通被草草地敷衍回应了:“哦, 很棒, 还有人想说吗? ”终于, 有一幼儿答出了是狮子。教师立即回应:“小朋友们听得真对, 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做《狮王进行曲》。”

教师为活动预设了一个狮王过生日的故事背景, 并由此展开整个活动。可由于是第一次欣赏这首乐曲, 幼儿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教师担心活动没有办法按预设的方案进行, 因此就不顾幼儿的真实感受, 努力将幼儿的想法“引导”到自己的预设思路上。这种情况, 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是司空见惯的。长此以往, 幼儿对音乐的真实感受得不到鼓励和支持。

根据《指南》的理念与要求, 对于幼儿的音乐感受和表现, 教师不能仅仅鼓励与反馈符合教学预期的行为, 更应该对幼儿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行为给予积极肯定。只有这样, 幼儿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如案例中有幼儿回答大象, 对此, 教师可以回应:“你的小耳朵真灵, 听到了有大象这种大动物, 那还有没有可能是另外的一种大动物呢? ”这样的应对, 即肯定了幼儿听出了音乐大致的特征和风格, 还可以在幼儿再次聆听音乐时, 引导他们认真地感知乐曲的一些细节特征, 从而感受到音乐形象更为符合狮子的特征。

二、给予幼儿充分感受与想象的时间

教学实录2:在第二次完整播放音乐前, 教师告诉幼儿:“这首《狮王进行曲》里面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现在我们一边听音乐, 一边看我把这个故事画出来。”在幼儿第二次聆听音乐时, 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并绘画图谱, 帮助幼儿初步了解音乐的内容。

显而易见, 教师比较重视音乐活动的结果, 在仅仅提供给幼儿一次自主聆听音乐的机会后, 就急于呈现预先设计好的配乐故事, 压缩了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的时间, 利用预设的配乐故事来替代幼儿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

《指南》强调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 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教师应当认识到, 学习聆听是音乐感受的起点, 如果幼儿没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聆听音乐, 就不会有对音乐的全面而正确的感受, 更难以进行真正的音乐表现。所以,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 要认真地考虑幼儿自主聆听音乐的机会和时间, 使他们有更多、更充分的时间去感受音乐特征和想象音乐形象, 尽可能地避免利用音乐故事来隐形地规定和限制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

三、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音乐感性经验

活动实录3: 教学环节三的主要教学任务和内容是引导幼儿自主和创意地表现音乐。但在实际教学中, 尽管教师不断地提示幼儿除了动作还可以用表情来表现音乐, 并不断地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如教师频频提问:“狮王终于来了。谁来学学狮王走过来时那神气的样子?”“狮王看到小动物就大吼了起来, 谁来学学狮王吼叫的样子? ”“狮王过生日时与小动物友好相处, 大家都很高兴。你是什么小动物, 会怎么表现高兴的样子?”但令人遗憾的是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表情和动作存在严重的模式化现象。如在表现狮王走路、吼叫和小动物们害怕等表情和动作时, 大多数幼儿的所作所为都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幼儿对音乐缺乏充分自主性感受, 是造成幼儿不能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形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在表现音乐时缺乏必要的、与音乐的特点相符合的动作表象。所以, 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 仔细地观察花草树木的不同造型, 观察各种常见动物的形态及各种动态, 倾听来自生活中好听的声音, 并乐于模仿, 帮助幼儿积累各种事物形态和动作的记忆表象;在日常的音乐教育活动中, 帮助幼儿认识不同事物的音乐形象, 并逐步积累这些音乐形象, 为他们能创意性地进行音乐表现打下基础。

四、引导幼儿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

活动实录4: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幼儿根据图谱做律动, 进一步感受音乐故事”中, 幼儿分角色扮演狮王和各种小动物, 用相应的律动来表现音乐。但结果是许多幼儿动作的节奏不能与相应的音乐相匹配。特别是扮演狮王的幼儿, 均无法按照音乐中全音符的节奏走路, 而是走成节奏较快的二分音符。

这个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幼儿“感知进行曲的特点, 能根据音乐模仿狮子的步态”。但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并没有告诉幼儿什么是进行曲, 更没有引导幼儿感知进行曲的特点, 联想其与狮王走路姿态之间的联系。导致在幼儿的表演过程中, 教师只能反复地提示与强调:“狮王, 走得慢一点, 走得神气一点! ”而幼儿却完全不得要领。

这一状况提示我们, 音乐欣赏活动中, 教师在关注幼儿对音乐的自主感受和表现的同时, 也不能完全忽视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最为基本的、粗浅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为, 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是幼儿音乐感知与表现的必要元素。如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认识到进行曲的特征是:雄壮的和有力的, 和狮王走路时威风凛凛的模样很像。并且在音乐律动游戏中, 通过配合主旋律演唱“我就是那森林之王, 没有人能比我强”, 以及音乐中提示全音符的鼓点, 使幼儿更为深入地感知进行曲的特征, 并能够用生动形象、正确节奏的动作来表现音乐。

音乐欣赏活动 篇2

1、让幼儿在音乐欣赏中去感受歌曲雄壮、有力、气势磅礴的美。

2、让幼儿在豪迈激越的音乐中想象歌曲所表现的意境,用语言、表情、动作表现出来。

3、激发幼儿从小热爱祖国,反对侵略,有捍卫祖国尊严的情感。

目标1和3是本活动重点,目标2是本活动的难点。

活动前我作了以下准备:

1、课前认识黄河和观看抗日战争记录片。

2、歌曲《保卫黄河》的MTV和磁带一盘。

3、红旗、大刀、长矛、木枪等道具。

本次活动我主要用了直观教学法和情景表演法,分四个环节来完成。

首先幼儿随《儿童团歌》 的音乐踏步入场,营造本次活动的氛围,教师简单介绍歌曲的历史背景及词作家,提出欣赏要求后,放磁带整体欣赏歌曲2遍,然后让幼儿讨论:

这首歌曲听起来怎么样,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让幼儿初步感受歌

然后进入活动的第二环节:分段欣赏,深入的理解与感受。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放影歌曲《保卫黄河》的MTV,丰富幼儿想象,增进对歌曲的理解。

最后:自由欣赏,自由表现。

幼儿用木枪、大刀、长矛,等道具,在豪迈激越的音乐中大胆创作表现,同伴间相互合作交流来表现歌曲的意境。

浅谈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 篇3

音乐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即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而音乐欣赏则能使幼儿萌发初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如《进行曲》(选自《胡桃夹子》组曲)是一首很美的作品,乐曲中音高、节奏、速度、风格截然不同的三个乐段的鲜明对比,描述了小丑进场、小丑变魔术、观众欢笑的欢乐而幽默的场面。幼儿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体现音乐的真、善、美。然而音乐毕竟有它的特点,它不像造型艺术或语言艺术那样直接地描绘事物,除了少数声音(如动物和交通工具鸣叫等)能用乐器直接摹仿出来以外,一般都是通过有组织的音乐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有很多音乐作品甚至没有具体形象,仅仅表达了某种感情和意境。那么,如何组织缺乏生活经验的幼儿进行音乐欣赏,让他们感受和认识音乐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从而进入音乐作品的意境,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丰富幼儿有关的知识经验

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离不开生活实践和认知能力,因此,丰富幼儿有关知识经验是幼儿对音乐产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选择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相吻合的作品,是接受欣赏内容的前提。如大班幼儿在听了钢琴曲《瑶族舞曲》后能有声有色地谈论他们的感受:“我好像看到一位阿姨在跳舞(她边说边举起双臂做了个优美的动作),旁边有许多人在拍手,后来有许多人跟阿姨一起跳舞。”如果没有看过喜庆的场面和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就不可能对乐曲热烈欢快的舞蹈性质有所感受,也不可能产生那样的想象。倘若把这首曲子给小班幼儿欣赏,恐怕不会有如此的欣赏效果。

二、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

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所指向的事物较为单纯,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歌(乐)曲的目标、内容,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渲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为之而动。如欣赏音乐作品《摇篮曲》就可以创设这样的音乐氛围:一座房子外月亮高挂、星星闪烁、柳枝轻摆,房里一教师扮演妈妈,边哼曲子边哄宝宝睡觉,洋溢着浓浓的母爱与亲情。很快,幼儿就被这优美、安宁的音乐所感染,沉浸在无比温馨的气氛中,以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欣赏质量。

三、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情趣和积极性,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

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把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互相联系起来,彼此渗透,把幼儿的听觉、视觉、动觉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听、唱、奏、舞、画等方法,发挥综合教育的功能,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里,列举一个综合的音乐欣赏活动:春天,大自然到处充满着生机,教师带着幼儿到动物园去参观,有重点地引导他们观察各种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动作。回来后,结合图画给幼儿朗读有关小动物的散文诗,接着让幼儿自编谜语,描绘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的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幼儿欣赏两段不同性质的音乐。当一阵轻快的音乐响起时,有的幼儿说是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有的幼儿说是玩皮的小猴子在爬上爬下找食吃……当缓慢低沉的乐曲出现时,幼儿显出略带紧张的神态:“笨重的狗熊来了”、“大象甩着鼻子慢吞吞地走来了”……边说边学各种动物的神态动作。教师因势利导,要求幼儿听音乐自编“小动物跳舞”。结果,每个孩子的感觉、动作与音乐性质都十分吻合。

四、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诱发他们进行联想、想象和创造

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音乐欣赏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幼儿的参与水平。同时,结合音乐作品,引导幼儿去感受,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鼓励大胆想象和自由表现。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记忆储存和想象不尽相同,所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就有所差异。教师应允许幼儿根据不同的感受、理解进行创造表现,只要有幼儿自己的创作意图,哪怕在成人看来“离谱”,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还应注意留给幼儿更多的创作空间,使他们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总之,教师应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策略,让孩子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充分表现,让音乐活动能够真正生动活泼地开展,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e]

新课标下音乐欣赏活动探究 篇4

一、以兴趣为导向, 激发自主欣赏意识

音乐学科中的欣赏教学, 内容多数以经典乐曲为主, 有古典钢琴演奏的世界名曲, 也有中国传统民乐演奏的丝竹民歌和地方小调等。 这些内容虽然历久弥新、回味悠长, 但是对于缺乏音乐文化积淀的小学生而言, 尚不能感受到其中的内在魅力。 社会环境中的快餐文化的影响与熏染, 学生对于以节奏轻快、旋律简单的流行音乐有着快速的认同感, 加之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年龄特征, 让他们安静而充满耐心地欣赏旋律优雅、内涵丰富的经典乐曲有着一定的难度。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帮助学生形成音乐欣赏的意识, 从内心接受经典音乐的熏陶和感染, 则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形象化、生动化的手段将传统音乐与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完美融合, 让传统音乐焕发生命活力。

1. 情境激趣

无论是怎样的旋律和乐曲, 都是作者内心感受与体验的一种外在表现, 这些乐曲之中都隐含着作者的作曲背景和创作初衷:有些乐曲是对美丽风光的赞美与歌颂, 有些旋律则是对生活场景的再现与展示, 还有些乐曲则是源于作曲家个人内心情感体验的抽象表现。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将欣赏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结合起来, 让学生对音乐旋律有着形象化的感知,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欣赏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游戏升华

小学生性格活泼、生性好动,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将欣赏内容与游戏活动进行衔接,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想象, 在身心放松中进行体验。 这样, 既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欣赏内容的向往和喜爱, 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欣赏内容的记忆。 如欣赏二胡曲《 赛马》 时, 可以让学生根据旋律的变化进行模拟赛马的动作游戏。 学生在倾听的同时, 加入自己的理解并配上动作:有的双手握缰绳, 策马奔腾;有的俯身前探, 前拉后拍, 做奋力争先状。 这样的游戏参与, 使学生对欣赏内容有了更大的兴趣, 学习氛围轻松, 效果也更加凸显。

二、以想象为手段, 发展自主欣赏能力

欣赏内容大多是以乐器进行演奏的纯旋律, 完全依靠听者根据节奏的轻重缓急、 抑扬起伏来感受乐曲其中的内在的丰富的意义。 要让学生对于欣赏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就需要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的想象, 将自己的认知文化、生活体验与音乐旋律的内在含义进行关联对应, 在自己的头脑中还原音乐背后的图像和场景。 在平时的欣赏教学中, 我们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实践:

1. 还原图景

要培养学生欣赏音乐旋律的能力, 首先要指导学生能够将无形的旋律还原成有形的图景。 这既能够降低学生音乐欣赏的难度, 同时也是学生形象思维的规律使然。 在学生聆听音乐旋律的同时,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如欣赏钢琴曲《 月光曲》 时, 让学生联系自己看过的月夜景观和“ 海上生明月”的景象来跟随琴声进行体验, 学生的眼前出现了实实在在的景象, 加上乐曲的渲染, 那种自然、宁静、致远的心理体验会久久萦绕在学生心中。

2. 视觉图谱

在帮助学生想象音乐旋律时, 教师还可以运用视觉图谱, 让学生借助设计的图形来感知音乐的内涵与旋律的美妙。 音乐视觉图谱的运用也是贴近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一种有效手段。 抽象、无形的旋律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稳固的印象, 运用形象化的视觉图谱可以让学生对于音乐旋律的升降缓急、 长短轻重有直观的体会, 同时形象化的图形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音乐图像。

三、以体验为载体, 提升自主欣赏效果

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 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 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音乐欣赏内容所表达的内在情感, 感受到音乐旋律带来的美感, 就需要让学生在自主、自觉的体验活动中进行。

1. 音律融合

音乐内容是否能够正确理解, 能否从中感受到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表演来进行检验和反馈。 如跟随乐曲的琴声流泻, 学生能够翩翩起舞, 激昂时动作张扬、情绪热烈, 低缓时动作轻柔、如泣如诉。 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 他们的内心已经与音乐旋律融为一体, 在这样的过程中, 音乐欣赏的效果就达到了最大化。

2. 表述生忆

除了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现情感体验外,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表达的方式, 将听到的内容用文字进行叙述。 学生在欣赏中呈现出的画面各不相同, 让他们用文字进行表达, 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家的交流与互通。 同时, 教师适时点拨, 可以更加丰富不同学生的内心体验, 也给欣赏的乐曲注入了更多的元素, 加深学生的体验, 也有助于他们对于音乐内容的记忆与巩固。

四、以感悟为旨归, 形成自主欣赏品质

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旋律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之美, 形成审美能力, 获得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欣赏的目的是感悟, 最终要具有自主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要促进学生形成这样的能力, 可以在欣赏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感悟, 并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 升华欣赏的价值。

1. 自填歌词

教材中音乐欣赏的内容大多是单纯的旋律, 为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深刻的记忆, 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可以让他们为这些旋律配上恰当的歌词, 要求既要能够契合原曲的意境和情感, 还要能够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 这样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 当学生能够唱出自己作词的作品时, 便能深深感受到音乐创作的乐趣和兴奋感。

2. 自作伴奏

经典音乐作品的内涵是丰富的, 外延也是广阔的, 在品味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 教师要让学生利用不同的乐器进行伴奏。学生跟随乐曲的节奏或拍、或敲, 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了有效结合, 既训练了学生的乐感, 也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五、结束语

总之, 音乐欣赏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来充分激活学生的音乐热情,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感受经典的魅力, 让传统的、高雅的音乐艺术在学生的心中扎根, 陶冶他们的性情, 并最终形成音乐素养伴随他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李亮.音乐基础知识及名曲欣赏[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2]杨波.让学生欣赏最美好的音乐[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0 (06) .

[3]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4]王夏.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收”与“放”[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2 (10) .

[5]谢嘉幸, 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 篇5

沈丽芳

音乐欣赏,是一种有意识地反复倾听音乐的活动。理解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但是,孩子对音乐理解能力十分有限,虽然他们能对生动形象、节奏鲜明的乐曲有所反应,但绝对不能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策略去引导孩子感知音乐的内在魅力。在享受的同时去分析、理解和表现。适宜的策略运用能使孩子徜徉于积极愉快的情绪之中,对陶冶孩子的情操、开启孩子的智力,特别是为孩子终生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老师的指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所在。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而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创造与表现的过程。音乐欣赏活动不仅可以愉悦幼儿的情绪,启迪幼儿的智慧,发展幼儿的思维,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创造热情。然而,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实施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音乐作品的选材、指导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的把握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困惑一: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目标的确定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本身的审美特点,而是偏重认知。内容的选择往往忽视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是偏重技能。在策略的组织上往往忽视了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探索与创造,而是偏重单一的模仿。

困惑二: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语过多、控制过多„„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往往被教师占据,主体地位无从体现,或是在欣赏过程中出现“蜻蜓点水”、“表面文章”的现象,幼儿游离在音乐之外„„教师对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创设环境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师幼共同在欣赏中探索音乐的奥秘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

困惑三: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误:欣赏是“由外向内”的输入活动,创造是“由内向外”的输出活动,两种活动似乎不存在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关系,这就忽视了活动本身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

困惑四:目标的确定、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忽视了幼儿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等,使活动处在失控的状态,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

那么,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会出现哪些问题?为不同年龄段幼儿提供怎样不同的音乐作品?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引导与支持,幼儿才能获得有益的经验?如何帮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不同的方式创造性的表达与表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以达到丰富审美、陶冶情趣、开拓思维、启迪智慧的目标,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开展“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旨在让教师充分认识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潜在的教育价值,及其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特点和表现,把握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形成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价值的准确判断,归纳、梳理、总结教师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整合,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音乐欣赏活动开展的两个前提条件 条件一:教师音乐素养的提升

作为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自身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素养是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前提。许卓娅教授曾经指出:教师素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与教师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教师的音乐素养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活动。如,对音乐欣赏作品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情绪情感和表现手段,辨别作品的基本结构,掌握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和线索,分析教材的重难点,选择适宜的策略„„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条件二: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

教师要注重创设心理学习环境,它都能调动幼儿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给每个幼儿创造发展的空间,让每位幼儿都能够体验到成功感,形成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倾向性。这就对教师所提供给幼儿的欣赏作品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宜的作品,使幼儿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满足,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品质。

三、幼儿音乐欣赏欣赏作品选择的两个切入点

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来源于她们在音乐欣赏作品的吸引下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选材是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基础。切入点一: 为幼儿选择的音乐作品应该是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有较好的音质。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丰富多彩,如,可以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关于自然界的、表现幼儿游戏的、以及学习生活的等等,可以是歌曲或是乐曲,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它可以扩大幼儿的艺术视野,丰富幼儿的音乐欣赏的经验。

切入点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可接受水平、兴趣、心理需求等来选择形象鲜明、结构清晰、风格多样的作品,并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到远、循循循渐进的原则。例如,从声乐曲到器乐曲、从有情节有角色的乐曲到抽象的幻想的乐曲等。有外国乐曲《玩具兵进行曲》、《啤酒桶波尔卡》诙谐、有趣,中国二胡独奏《赛马》奔放、形象适合幼儿来欣赏、感知。中华民族乐曲《金蛇狂舞》、外国名曲《胡桃夹子》等欢快活泼、诙谐有趣,富有丰富的内涵,让幼儿对乐曲结构、乐曲风格、音乐的表现力等有更深刻的了解,增加幼儿的音乐经验、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组织策略的三个关键点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是这样确立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所以说,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以幼儿掌握艺术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幼儿在自由、宽松、自然地艺术活动中感受艺术、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就是用适宜的方法策略,让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和认识音乐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从而进入音乐作品的已经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点一:倾听声音、了解声音的表现力,增强对声音的敏感、对音乐的兴趣

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欣赏音乐的基础,是幼儿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因此教师力求捕捉到周围环境中,符合音乐欣赏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合点上的“生活现象”,采撷环境、生活中声音,引入到幼儿的学习中,让幼儿感到声音的有趣、感受到声音内在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幼儿对各种声音的敏感性。

实例:中班《小鸡出壳》教师会让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敲击出自己发现的节奏、会引导幼儿用图谱形式再现不同的节奏„„

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发现、倾听这些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各种不同特质,如,高、低、强、弱„在重复、回忆、模仿中寻找适合的语言去形容、描述这些声音,如,优美、欢快、活泼„„提高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倾听声音”是欣赏音乐的准备,只有成功的欣赏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才是倾听声音的归宿与目标。因此,必须把倾听声音与欣赏音乐紧密而有效的结合起来。

关键点二: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创造力,表现对音乐的认识、音乐的意境

心理学家指出:个体在认识的过程中开放感知通道越多,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而对缺乏音乐体验实践的幼儿来说,更需要依靠各种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理解音乐。实例: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活动《苹果与蛀虫》

音乐作品选自《挪威舞曲》,是一首ABA结构的乐曲,表现了苹果被蛀虫烂的美好景象。教师根据乐曲结构,设计了“苹果历险记”的游戏来帮助幼儿欣赏乐曲,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体验音乐作品的形象、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

实例:大班音乐欣赏活动《玩具兵进行曲》

在音乐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音乐氛围,就是把孩子们带入一个布置的很是漂亮的场地,有音乐、有各种形象、各种形态的布绒玩具、大小不一的玩具盒的环境之中,这种氛围能够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象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玩具,可以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跳舞、行进、„„与其他的伙伴一起游戏。教师以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想象、创作的兴趣,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质量。

我们教师会结合音乐作品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的渲染,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达到情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的目的。

关键点三:欣赏音乐、积累非音乐知识经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把握

幼儿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是运用已有的经验体验音乐的过程。因而注意积累幼儿的非音乐的知识经验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幼儿没有一定的认知、语言等经验基础,那么幼儿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围绕所需进行的音乐欣赏内容,来丰富幼儿的非音乐活动经验。

一是丰富幼儿有关的生活经验。在欣赏歌曲《蔬菜汤》之前,熟悉《买菜》的情景。在欣赏《蔬菜汤》歌曲之前可以通过图片PPT借助多媒体课件,提供三个种类的蔬菜图片。幼儿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观察,小结各种蔬菜的特点。

二是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教给幼儿比喻句、拟人句、形象生动的形容词,欣赏优美的散文、诗歌,这样幼儿才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音乐形象。给作评语言的一个铺垫。

五、梳理、提升和挑战幼儿的音乐经验,开展有效的活动

1、幼儿倾听声音和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认识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使音乐欣赏活动具有了实际意义,真正体现出音乐的价值。

2、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中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殿堂,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而把握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探索有效地组织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教师们提高了对音乐的敏感意识和音乐与生活环境相融合的意识,提升了挖掘幼儿生活中、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资源、教育价值的能力。在专题研究中教师不仅对幼儿思维发展和幼儿音乐欣赏方面的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重新审视自己并积极建构自己的音乐素养,逐渐培养其自己的音乐修养。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探索 篇6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43-01

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欣赏活动被公认为最难设计和组织的,要想把欣赏活动设计好,组织好,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还是:选择处理教材;设计活动程序、方法;处理师生关系。

一、选材时可以有这样一些考虑

第一,最好选有标题的作品,这样便已在设计时找到幼儿熟悉和喜爱的形象依据。第二,如果作品篇幅比较长、大,结构比较复杂,而你所面对的幼儿年龄又比较小,为了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对原作品做一些缩编是很必要的。而且在进行缩编之前,必须弄清作品的主要形象和总体结构。请看实例;

例如:《金蛇狂舞》

A段音乐:55 44︱55 2︱25 44 ︱61 2︱……

B段音乐:56 56 ︱54 5︱12 12 ︱56 1︱……

原曲结构:引子A B A 引子A B A B A

给幼儿园中、大班幼儿欣赏该曲时,可缩编为:引子A B A.

经过缩编以后,这些乐曲的篇幅变得较短小,结构也变得较为单纯了。这样,在设计和施行音乐欣赏活动时,就可以避免因作品难度偏高而使幼儿难于接受。

二、使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思考、想象,在主动的认识、体验的过程中熟悉、理解作品并获得欣赏的快乐

过去我们一般认为唱歌、跳舞、演奏、游戏属于音乐表演活动,是用各种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身体活动来进行的活动。而欣赏则是一种安静聆听的活动,是在内心进行的,从外部很难观察到的活动。所以教师总是把幼儿安静的作者倾听音乐和倾听教师讲解音乐的活动称作音乐欣赏活动,以区别于音乐表演活动。但实际上,幼儿感知、思维、想象的发展总是先从外部可见的动作开始然后逐渐内化的。如果我们过早、过多的限制了他们的外部动作,就违反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所以,我想在幼儿园欣赏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想办法让幼儿活动起来,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思考、想象,在主动的认识、体验的过程中熟悉、理解作品并获得欣赏的快乐。

例如:《前奏与狮王进行曲》

活动情境:大森林里

活动内容:狮王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事情。

活动程序及要求:1、听教师讲故事。要求初步了解将要倾听的音乐和将要表演的内容、形象。2、倾听并在教师引导下集体讨论涉及音乐的结构图。(前奏:让人感到害怕的大森林;过渡;狮王出来了,乐队奏乐;A段:狮王神气的迈着大步;过渡:失望大声吼叫;A段:狮王边走边叫边观看小动物的表演,最后狮王饿了,大叫一声把坏狐狸抓住吃掉了)3、跟随音乐做动作表演。要求能够感知和表现出音乐的结构和性质。4、分角色跟着音乐做表演游戏。

三、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加入活动是使幼儿从被动转为主动的有效方法之一

另外,同样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活动中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要尽可能的参加到幼儿的活动中去,用自己对活动的高度热情来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

第二点:教师要尽力用游戏的语言,想象情境中的语言和形象化得充满艺术感染力的语音、语调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参与。同时,教师还要尽力减少过度理性化的讲解、提问,减少游离于情境想象之外的指令性语言。

第三点: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幼儿自由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并因在高度尊重幼儿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让他们的感知、思维、想象、体验尽可能的不脱离音乐本身的形象。

第四点: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而且应该特别关心和指导那些因各种不同障碍不能很好的参加到活动中来的幼儿。

第五点:当幼儿发生过度兴奋的情况,不能很好的按要求进行活动时,教师应尽可能的采用音乐的要求、游戏的要求、艺术想象情景中的要求来进行调节,让幼儿自然而自愿的回到活动的要求上来。

农村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学探索 篇7

一、教师要了解幼儿, 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

《指南》指出, 教师“应该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 丰富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体验”。幼儿是艺术教育活动的主体, 因此教师在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时必须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选择既贴近幼儿生活、兴趣爱好, 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音乐作品。当幼儿有了切身的体验, 他们才能产生表现的欲望。例如, 小班的幼儿缺少欣赏经验, 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 适合选择一些简短、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如歌曲《泥娃娃》旋律优美, 歌词有趣易记并且贴近幼儿的生活;歌曲《小燕子》旋律优美舒缓, 歌词形象生动; 《摇篮曲》旋律柔美、节奏舒缓, 与孩子的生活经验一致, 孩子容易形成共鸣。这些歌曲都非常适合小班幼儿欣赏。中班幼儿倾听能力、感受能力、听辨能力有所提高。此时教师可以选择不同题材、风格鲜明、结构短小的歌曲、乐曲让幼儿进行欣赏。如歌曲《茉莉花》《春天在哪里》, 音乐《元宵乐》等。随着音乐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 大班幼儿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逐步提高, 能够感受和辨别较为复杂的音乐作品, 用语言表达音乐感受的能力增强了, 也能够对音乐形象鲜明的同类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归类。因此, 教师可以更多地选择一些风格各异的优秀乐曲, 如《四小天鹅舞曲》《天鹅湖》《水族馆》《喜洋洋》等。

二、音乐欣赏活动必须以幼儿为主体

《指南》指出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 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幼儿艺术活动的特点, 更新艺术教育观念, 才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儿童的艺术活动、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进而支持儿童的艺术活动。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幼儿是欣赏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欣赏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在设计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时, 会事先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 同时往往更多的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通过语言或者其他的途径传达给孩子。音乐的内涵是无限丰富的。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倾听者心中所产生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正如每一部文学作品在每一个阅读者的心中都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 对于同一首音乐, 成人与儿童的体验会有很大的不同, 每个孩子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也各有不同教师要尽量不要把幼儿对音乐的想象力引导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里面, 束缚了幼儿对音乐的想象力, 不能用自己的欣赏角度来替代孩子的欣赏眼光, 要尊重孩子的欣赏情趣。以大班音乐欣赏《野蜂飞舞》为例, 教师在幼儿第一次倾听之前就告诉幼儿乐曲名称, 并告诉幼儿这首乐曲描写了一群野蜂要飞过一片大海, 在海上遇到了狂风暴雨的故事。接着第二遍欣赏时, 教师又借助多媒体播放在大海上发生狂风暴雨船只损毁的可怖场景。这样一来, 当教师提问幼儿听完这首音乐想到了什么时, 幼儿的回答就只能是“紧张、可怕、恐怖”。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的走进教师对音乐的想象中, 看不到幼儿对这首音乐的理解和想象。正如一位幼儿教育专家所说的:“《野蜂飞舞》这首世界名曲表现的并不只是一大群蜜蜂在到处飞舞, 不要让幼儿以后一听到这首乐曲想到的只是一大群蜜蜂在飞舞。”又如, 在音乐欣赏活动《水族馆》中, 教师引导幼儿分段欣赏音乐, 欣赏完第一段音乐, 很多幼儿说:“我觉得像小鱼在游动。”于是老师就问:“为什么你们觉得是小鱼在游动呢? 你们可不可以跟着音乐用身体来表现一下?”虽然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师的活动设计之外, 但教师并没有把幼儿往自己的设计上引导, 而是尊重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顺势引导。

三、音乐欣赏活动应以听觉为主线, 多种手段、方法参与和渗透

音乐是听觉艺术。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 “学习音乐, 最重要的是培养起孩子内心的感觉, 这种感受声音的感情和生命的能力, 是在反复听优秀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提高、完善起来的。”因此音乐欣赏要以听为基础。在音乐欣赏的第一环节教师应该将音乐作品完整的呈献给幼儿, 先不告诉幼儿作品的名称和种类, 不借助辅助的图片、视频、故事等教具和方法, 让幼儿通过安静倾听音乐作品产生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或许这时他还无法通过语言、动作等方法完整表达他的感受, 但音乐一定会在他心里产生共鸣。例如, 大班音乐欣赏《水族馆》, 在第一个活动环节中, 教师只以一句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就让幼儿完整倾听音乐。让幼儿对乐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听完之后, 教师提问:听了这首音乐, 有什么想说的? 有什么感觉? 很多幼儿说“有点怕”“有点恐怖”“很可怕”。教师又问:“你们在听这首音乐时想到了什么呢?”幼儿摇摇头。教师说: “我们再听一遍音乐。待会儿再来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觉, 你想到了什么?”第二次听完再提问时, 幼儿体验就更丰富了“我觉得这音乐听着有些古怪”“我觉得像走在黑黑的地方”“我觉得身后好像有一条蛇”“我觉得好像小偷来了”“我觉得像在黑暗中爬楼梯”。“我觉得好像在森林里, 有小动物在演奏乐器”。

音乐欣赏必须让幼儿通过反复的倾听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体验, 但是单一的倾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 注意力涣散。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是比较抽象的, 需要借助具体的语言、图片、图谱、视频、舞蹈、动作、游戏等手段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形象、音乐风格。一定的辅助手段, 将听觉、视觉、感觉综合运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理解音乐作品。但是辅助手段的综合运用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引导幼儿积极的投入倾听、感受音乐, 表达对音乐的感觉, 完善对音乐的体验, 这一目标服务的。例如, 音乐欣赏课《拨弦》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的环节让幼儿听音乐跟在灰太狼的身后走出森林, 幼儿兴奋、紧张的跟着灰太郎走, 沉浸于游戏情境中反而忘记了音乐的存在。

总之, 教师只有选取适合孩子的音乐, 真正地把幼儿当成音乐欣赏活动的主体, 以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为中心, 同时发挥教师作为活动支持者、引导者的作用, 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美、表达音乐的美。

摘要: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可是, 在农村幼儿园, 绝大部分的教师很少开展音乐欣赏活动, 原因是很多教师认为音乐欣赏很难开展。开展好音乐欣赏活动, 首先, 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儿童艺术教育观;其次, 教师要了解幼儿艺术活动的特点。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孔起英, 华爱华.指南各领域要点解读——艺术领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3.

弘扬本土音乐 巧设音乐活动 篇8

1. 选用乡土音乐教材

广东乡土音乐对于广州的音乐教师来说是音乐教学中得天独厚的资源, 它承载着广东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民歌曲艺等独特的人文艺术景观。选用乡土音乐教材, 不但能使师生产生一种亲切感, 而且和现成教科书上的带有共性的内容形成互补。合理地开发利用好乡土音乐教材, 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 更容易激发学生灵感和创意, 并让他们产生学习动力和参与的兴趣, 同时还发挥了教师的创新潜质,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 利用校园环境, 创设乡土音乐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良好的校园环境, 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我们把一些精美的演出图片 (包括声乐、舞蹈、戏曲、器乐等) 汇集起来, 通过橱窗向学生展示, 还组织器乐图展、民族音乐家肖像展等, 在学校广播室定期介绍一位中国音乐家, 欣赏一首乡土乐曲, 增加学生对广东及广东音乐的了解。在课间播放优雅的广东音乐, 能起到消除疲劳, 焕发精神之功效,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浓厚的音乐氛围。

二、通过本土音乐教育, 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1. 在音乐创新活动中走进乡土音乐

现在的学生不但表演欲强, 而且创作欲也很高。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选择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条件, 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我发现学生认为广东音乐老土, 而流行音乐节奏感强, 通俗, 有活力。根据学生的喜好, 将流行音乐的伴奏形式引入广东音乐, 来激发他们对乡土音乐的喜爱。基于这一想法, 在教育中让学生尝试用改变伴奏形式, 变换演唱形式来演绎乡土音乐。例如, 将《彩云追月》配上伦巴节奏, 增加了乐曲的欢快感, 如将《步步高》配上迪士高节奏, 使这首活泼的乐曲更富有舞蹈性, 既增添了流行音乐元素, 给乡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又不失民族音乐特色。

2. 聆听家乡音乐, 产生自豪感

对于乡土音乐来说, 有些作品可能年久失传, 所呈现的艺术形式并不丰富, 然而有些作品却被艺术家运用了不同乐器的演奏或者人声歌唱方式进行了二度创作, 使这些音乐到现在仍然熠熠闪光。学习《落雨大》, 我找了独唱和合唱两个版本, 让学生聆听这两个不同版本的演绎。独唱那特有的清丽的音质让学生顿时记住了它的旋律, 合唱带来的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气势。这样的一层层地聆听, 一步步深入的情感体会, 让学生不仅是在聆听一首我们自己家乡的乡土音乐, 更让学生感受到的是:这是一个伟大的音乐作品!

3. 利用乡音之情,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愫

我校有来自全省各地的学生, 方言丰富, 蕴藏其中的民歌也丰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民歌、趣事秩人, 并在班级展示。有位来自潮州的学生用Power Point制作成一个简介, 他用一段潮州大锣鼓为背景, 向大家介绍家乡,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变化。有的同学介绍“客家山歌”, 还有的同学介绍“顺德水乡”等家乡民歌。同学们说得好, 听优美的家乡民歌, 仿佛有种回到了家乡的感觉,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4. 发挥专长学生的作用, 使音乐课更加生动活泼

在介绍广东音乐《旱天雷》和《步步高》时, 我了解到有同学能拉二胡, 有同学会弹扬琴, 就让他们来唱主角。上课让他们为班级同学演奏, 并让他们谈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我来讲解并担任钢琴伴奏。师生交流合作的欣赏课, 既有新鲜感, 又有亲近感, 同学们很喜欢, 理解接受都很快。

三、发挥本土资源, 弘扬本地音乐文化的特色

1.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寻找本土音乐文化

音乐是那种“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的艺术, 本学期, 我校积极开展“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深化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古迹、到商业街进行购物活动、走进社区帮助孤寡老人、到西关品尝美食……让学生走出教科书,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大量参与社会活动, 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在商业街购物活动完成后, 我让同学们欣赏广东音乐《娱乐升平》, 同学们立即感觉到乐曲旋律的节奏明快活跃,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品尝了西关美食后, 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唱起广东童谣《椰子夹酸姜》。端午节在珠江两岸观看龙舟比赛后, 我不失时机地介绍了广东音乐《赛龙夺锦》。过新年时, 学生边在花市上观赏鲜花, 边唱着我教的《行花街》。实践证明, 音乐教师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 才能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陶冶情操, 启迪智慧, 完成音乐课程所要追求的目标。

2. 利用学校的艺术节让学生展现才华

我校定期举办艺术节, 往年的艺术节各班学生上报的节目单上不约而同地有流行歌曲和儿童舞。今年在“弘扬乡土音乐”的主题活动的推动下, 学生对乡土音乐的情感在艺术节上充分表现出来。在校艺术节上, 铿锵激昂的《得胜令》、委婉动听的《平湖秋月》、活泼欢快的《步步高》、抒情优美的《彩云追月》……从学生手中奏出, 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利用第二课堂活动, 组织开展了“广东童谣演唱会”“粤曲卡拉OK大奖赛”等活动, 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又使本土音乐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 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的根。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音乐教育这片广阔天地, 不断探索, 不断开拓, 注重在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使音乐教学充满美的情趣。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民族音乐的种子, 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 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回民小学)

摘要:乡土音乐是地方文化的精髓, 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人民的精神、气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 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征。通过乡土音乐教育, 学生直接感受并了解本地区丰富的音乐遗产, 领略岭南文化的清新明丽, 因此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为先辈创造如此灿烂的民族文化而自豪。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学策略探微 篇9

一、语言情境策略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氛围, 让师幼共同分享音乐所蕴含的丰富世界。通常, 以语言来创设音乐欣赏情境是最简便也是最为有效的策略之一。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音乐欣赏水平和作品本身的内涵因素, 灵活地借助语言的功能, 让语言美与音乐美巧妙结合起来, 能使幼儿在语言与音乐共同营造的情境氛围中激发认知、触发内心深处纯真的感情, 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之中。

在利用语言创设情境时, 教师可采用自编故事、情境讲述、儿歌等方式, 帮助幼儿在音乐和故事情节、情境、角色、场景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以辅助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在创设语言情境时教师应尽可能做到:内容精练、角色与情节简练及情节与音乐特点贴切等, 以免幼儿在与音乐相对应欣赏时无法匹配、无从下手。比如在欣赏《赶花会》时, 我根据音乐的变化特点创编了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清晨, 人们梳妆打扮后去赶花会, 他们一路上边欣赏着美丽的风景边快乐地走呀走、走呀走……花会上的鲜花多姿多彩, 有高有矮、有红有绿, 让人目不暇接……欣赏完了美丽的鲜花, 人们尽兴地回家了, 一路上边回忆着花会上热闹的情景边快乐地走呀走、走呀走……整个故事简单明了, 三个突出的情节与音乐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相吻合。在故事的帮助启发下, 幼儿轻松地听辨出音乐ABA的结构特点及A段音乐欢快、跳跃, B段音乐悠扬、舒缓的风格特点。

二、游戏表演策略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幼儿认知水平和音乐的特点, 巧妙地将游戏融入到欣赏过程之中。

1. 串连式。

即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 每一个游戏针对每一段音乐而设计, 当全部游戏完成之后, 幼儿便自然地理解了所欣赏的整首音乐。比如在欣赏音乐《挪威舞曲》时, 为帮助幼儿清晰感受乐曲旋律及其结构特点, 我将舒缓、连贯的A段音乐设计成小树发芽、生长、摇动等动作情境, 引导幼儿在模仿小树成长的游戏中感受和表现音乐。B段则引导幼儿创编树精灵与小树游戏的动作, 如跳舞、抚摸、旋转等, 以表现音乐快速、紧张的音乐性质。在清晰地感知了A、B段不同的音乐特点的基础上, 我再引导幼儿完整地听音乐并分不同的角色进行游戏:一半幼儿做小树, 一半幼儿做树精灵。在树与精灵的游戏表演中, 幼儿轻松、自然地熟悉了音乐, 大大加深了对乐曲内涵的理解。

2. 本体式。

许多音乐欣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较好的表演游戏。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 就是层层深入地引导幼儿熟悉音乐和熟悉表演的过程, 直至最后能够完整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表演。比如在欣赏音乐《聪明孩子和笨老狼》时, 第一次游戏:老师扮笨老狼, 幼儿扮聪明孩子在森林里行走;第二次游戏:幼儿在重音处把自己变成树、石头等, 且不能随意行动以迷惑老狼;第三次游戏:以老虎等凶猛动物的声音来吓唬老狼。以此由浅入深地进行音乐游戏表演, 有效地达到了理解音乐作品的目的。

3. 添加式。

即在音乐欣赏活动的中部或尾部添加与欣赏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表演情节, 以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比如在欣赏民乐《金蛇狂舞》时, 为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我将幼儿分成两组, 模仿表现两龙你追我赶、上下翻飞的情境。在昂扬的旋律、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子中幼儿生动地展现双龙欢腾激越的情形, 进一步清晰地感受乐曲旋律结构的特点。

三、图谱直观策略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适当地借助图谱的方式, 将抽象的音乐直观地再现于幼儿面前, 实现音画沟通, 对帮助幼儿欣赏音乐大有裨益。为此, 教师要细致分析、研究音乐作品, 找准音乐的主要特点, 科学地设计与音乐变化相符的图谱。在设计图谱时教师应做到:直观、形象、简洁、易于幼儿理解;图谱中符号的数量、变化次数、行数要与音乐曲式结构 (乐段乐句) 相一致。以音乐《问候舞》的图谱设计为例:

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篇10

一、为幼儿营造一个音乐的氛围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幼儿对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不理解。只有把音乐融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之中, 幼儿才能轻松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对音乐产生兴趣。

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游戏中, 可根据幼儿活动安排播放一些优美乐曲。如在晨间入园时, 播放优美或节奏明快的童谣、合唱曲等, 以尽快消除幼儿对家的依恋, 自发地产生饱满的情绪。晨间活动先放一些进行曲, 孩子们一般都比较熟悉, 会学着解放军、运动员的样子挺起胸, 摆动双臂, 挺有精神地走步, 再放一些抒情、欢乐的乐曲, 启发幼儿做动作。一般来说, 只要孩子们做的动作同乐曲有一点联系, 教师就应该表扬、鼓励, 并引导他们设想别的动作。在幼儿午睡时播放柔和、安静的摇篮曲、催眠曲, 音量渐弱, 可将幼儿带入甜美的梦乡。幼儿在室内安静的游戏时, 可播放舒缓、流畅的萨克斯曲或钢琴曲等。同时, 在教室内布置一个音乐活动区, 放置一些头饰、道具、磁带和打击乐器, 幼儿好模仿爱动, 他们在活动区通过敲敲、打打、模仿, 做一些音乐游戏, 通过自身参与感受音乐。让音乐声刺激幼儿听觉, 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能使幼儿在毫无负担的情况下感受音乐的魅力, 从而产生对音乐的兴趣, 为欣赏乐曲打下基础。

二、运用多种形式, 参与教学活动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 为了弥补音乐形象的不具体, 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活动中, 辅助地运用图片、舞蹈、录像、诗歌等, 采用听觉、视觉、动觉相结合的方法, 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丰富幼儿的想象。如在欣赏《进行曲》时, 让幼儿随音乐边听、边动。通过动作的体验, 感知音乐的力度、节奏等。在欣赏《采茶扑蝶》时, 由于幼儿学过舞蹈“采茶舞”, 有这方面的知识, 因而我就不用图片, 而采用色彩鲜艳的道具 (一块围袋、一只篮子、一把扇子) , 跳一段《采茶扑蝶》的舞蹈。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 听着音乐, 看着舞蹈, 有的孩子咧着小嘴在笑, 有的孩子感叹地说:“啊, 多美呀!”在欣赏活动中, 教师可利用各种形式, 一步一步让幼儿层层深入理解乐曲。同时创设一种与作品协调的带有整体审美情境的教学情绪场, 这种教学情绪场是一种能给幼儿以情绪感染的情绪体验, 其中包含教师的体态、语言、服饰等。只有当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幼儿的情绪体验达到同一频率时, 师幼之间才会产生认识、思维、情感上的共鸣。如欣赏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时, 我请豫剧演员到场, 向幼儿介绍豫剧的服饰、鞋子、唱腔、动作等特点, 并当场穿上豫剧服装为幼儿进行表演, 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想参与表演。

三、合理选材, 对比欣赏

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 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选择欣赏作品、编排欣赏课程内容时要依据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 考虑到音乐对幼儿的可感性、可接纳性。如在刚开始欣赏阶段, 可选择一些简短的乐曲, 结构清晰、鲜明突出、趣味性强、可参与性强的教材给幼儿。如:“小白兔和大黑熊”, 它包含着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小白兔的音调活泼可爱, 伴奏也是模仿小白兔子跳跃的节奏○×|×|○××|大黑熊则是低沉、浑厚优美的旋律。孩子一下子就能抓住音乐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很感兴趣。当幼儿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 就可以让他们欣赏有主题的乐曲及一些可接受的器乐曲, 如《森吉德玛》、《赛马》、《狮王进行曲》, 这些乐曲都是幼儿能够参与操作, 喜欢参与操作的乐曲。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在风格、情绪其表现手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可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和欣赏水平, 合理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能反映音乐不同特征的音乐作品, 将它们集中起来进行对比欣赏。如, 将摇篮曲和进行曲进行对比欣赏, 让幼儿分辨它们的不同特征, 从中感受到摇篮曲轻柔、安静、优美;进行曲节奏性强, 雄壮有力, 想象队伍操练的情景。了解了这些, 就为区别其他类型的乐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在欣赏歌曲《小白菜》时, 我就把它和《我向党来唱支歌》进行对比欣赏, 启发幼儿听两种歌曲的不同心情和感受, 从而巩固对某一作品的记忆, 提高辨别能力, 按这种心情自己创作一幅图画, 并注意选择所用的颜色。听《小白菜》时, 孩子们都没有了笑容, 有的说:“老师, 我看到了可怕怜的小女孩。”有的说:“老师, 我很难过, 想哭。”这就说明孩子们融入到音乐中去了, 感受到了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四、教师的引导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关键

在欣赏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启发幼儿视听、动、多种感觉器官的积极参与。在欣赏教学中, 我们常采用短小的故事或生动的情景描述来诱发幼儿的积极想象。如在欣赏《勇敢的小白兔》这一活动中, 我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 先不告诉幼儿乐曲的名称, 而让幼儿听音乐编故事。先让幼儿听乐曲的第一段, 谈谈感觉。小朋友们都感觉是欢快地跳跃, 是一些可爱的小动物, 如小兔子、小猴、小松鼠等。就用这欢快音乐表现小白兔的形象。再播放第二段乐曲, 让他们说说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们都说出乐曲给人感觉很低、很慢, 听了很害怕, 好像一些凶恶的动物要出来了如大狮子、大老虎、大灰狼等。就用第二段音乐表现大灰狼的形象。再把一二段连起来播放, 请幼儿根据乐曲所表现音乐形象来编一段小故事。小朋友们自然而然编出了故事 (有一群小白兔在草地上玩耍。做游戏、采蘑菇时, 突然从森林里窜出一只凶恶的大灰狼) 。我启发性提问:那么后来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时, 小朋友的积极性非常高, 编出的答案也非常多, 有的说:“大灰狼把小兔子吃掉了。”有的说:“小兔子吓得都跑回了家。”有的说:“猎人出现了, 会帮助小白兔了。”等等。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小朋友听第三段乐曲, 乐曲会告诉我们答案。通过听乐曲, 小朋友们知道了小兔子们并没有被大灰狼吓倒, 而是团结起来, 勇敢地战胜了大灰狼。听完第三段乐曲, 小朋友们都高兴地鼓起掌来。从他们的表情、神态中就可以看出, 他们已把自己想到的与音乐的表现结合起来了。根据乐曲内容请幼儿给乐曲取名, 并设置一定的情境, 请幼儿带上小动物头饰, 再欣赏时, 他们边听边做动作, 仿佛真正进入到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中去了。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想象力, 而且孩子们在愉快的情绪中, 积极地想象着各种形象, 表达音乐的内容, 语言表达力也同时得到提高。孩子们在欣赏音乐时思维积极, 他们常说:“老师, 再放乐曲, 让我们来编故事好吗?”有的孩子在语言课中发言次数不多, 可在欣赏音乐时发言积极。所以, 经常播放适当的音乐, 让幼儿自由表现并启发他们编故事,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 教师制定好欣赏乐曲的要求后, 还要考虑幼儿的知识准备, 只有幼儿熟悉、了解的内容, 才能唤起他们的联想。如在欣赏聂耳《卖报歌》的活动中, 我就把音乐家聂耳的生平事迹 (主要音乐方面) 讲给幼儿听, 并指导幼儿有目的地反复仔细听。这样一来, 幼儿就很快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了。

幼儿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 完全能够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及内容, 很自觉地进入角色, 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逐步提高欣赏水平。一首好的音乐或歌曲, 听一两次是不够的, 应让幼儿多欣赏, 在反复欣赏过程中加深印象, 每次欣赏都要向幼儿提出新的要求, 启发他们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地感受音乐。这样幼儿的欣赏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五、与各学科活动相互渗透

欣赏教学活动不是单一的, 它与各学科相互渗透, 如欣赏《森吉德玛》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诗歌《美丽的草原》。在活动中我就引导幼儿为诗歌配音乐并朗诵, 感受在活动中引导诗歌与音乐的协调, 并根据两段音乐的不同情绪创编舞蹈。本活动还渗透到美术活动中, 绘画《美丽的草原》, 指导幼儿在构图、用色方面尽力表现音乐的情绪。在《认识各民族》活动中, 在介绍蒙古族时, 我播放《赛马》这首乐曲, 并配上一幅大草原上蒙古包的图片。幼儿看着图, 听着乐曲, 仿佛置身于宽广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上, 强烈地感受到乐曲描绘的节日赛马的热闹景象和欢乐气氛, 从而很好地了解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习俗。在认识苗族时, 我播放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同时配以恰当的讲解, 乐曲旋律优美、悠扬, 展现了一幅苗寨清晨的秀美图画, 幼儿随着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认识傣族时, 我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 并让幼儿跟随音乐翩翩起舞, 幼儿在动听的乐曲声中, 模仿出孔雀优美的姿势。幼儿无拘无束、活泼欢快、想象丰富, 于不知不觉之中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力。现在只要播放一些少数民族乐曲时, 孩子们很快就能随音乐舞动起来, 并知道是哪个民族的乐曲。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幼儿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 多参阅有关书籍, 掌握广泛的知识,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尝试, 才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摘要: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对提高幼儿的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同时还能对幼儿的爱好、情操、审美等产生有益的影响。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进行音乐欣赏活动的做法和体会。

音乐欣赏活动 篇11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欣赏;表演游戏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丰富其情感世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其自信心、成功感和合作能力,使幼儿得到美的熏陶。我园音乐欣赏活动涵盖的内容有四个板块:多彩的民间舞、炫动的现代舞、动画之声、悠扬的旋律。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我们尝试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内容,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提供游戏材料,轻结果重过程地让孩子通过互动交往、大胆表达等环节来学习和感知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容,掌握音乐学习技能。如何真正将音乐欣赏活动和表演游戏整合在一起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选择适宜的内容,将音乐欣赏活动与表演游戏整合

1.选择形象鲜明、具有故事情节的作品

学龄前期的幼儿都特别喜欢动画片,它以其生动形象的人物、深入浅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在音乐欣赏活动——动画之声中,很多歌曲都是以动物、小朋友等角色为主题的,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当中描绘的角色,我们设计了一些与角色、内容相关的表演游戏活动,如:小丸子照相馆、黑猫警署等游戏内容,游戏的过程中提供游戏的材料,如:黑猫警署中我们添置了警察服装、道具手枪、警棍等,在小丸子照相馆中放置了小和服、漂亮的头饰、照片的底板等,让幼儿通过装扮、表达等形式,真正走进游戏活动,能真切地体会每个角色的形象、情绪,这样幼儿就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新鲜感,学习的兴趣就会高涨。

2.选择旋律特点比较明显的音乐作品

在音乐欣赏活动——悠扬的旋律中,我们会让幼儿欣赏一些好听、节奏变化鲜明的歌曲和旋律,如:赛马、挪威舞曲等,在活动中单纯解释音的高低、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等一些知识时,幼儿会觉得枯燥乏味,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只是被动的。于是我们以表演游戏为载体,设计《赛马》这一活动,让幼儿通过不同音响引发幼儿不同版本的“赛马”场景,让幼儿在静中有动,动中有乐地听听、想想、打打、做做、演演中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幼儿的兴趣浓厚,在他们玩的过程中了解了旋律的强弱等内容。

3.挖掘音乐作品中和表演相关的因素

在选择欣赏内容时,我们觉得任何作品必然包含各种因素,有些比较显性,有些比较隐性,需要教师对其认真分析,发掘作品中和表演相关的因素,挖掘表演中相吻合的内容丰富表演游戏。在小班音乐欣赏活动《小兔乖乖》活动中,兔妈妈要去拔萝卜,然后提起篮子交代后就自己走出了家门。为了让这个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在表演时增加了帮妈妈提篮子,帮妈妈开门,请妈妈慢走等互动的环节。幼儿增加了创造性的语言和情节给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内容也更贴近幼儿,让幼儿更喜欢表演。

二、创设匹配的情境,将音乐欣赏活动与表演游戏整合

每一种音乐、每一首歌曲都描绘了一种情绪、情境。当幼儿进入游戏情节时,他们也就进入了音乐之中。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意境和内容来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幼儿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感受、体验音乐。

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的活动中,创设与之匹配的表演游戏环境,通过对音乐情景的模拟、表演,引导幼儿在设置的情绪及情境下,做相应的表演游戏,让幼儿学会在音乐伴奏的形式下通过看图理解内容、学习模仿动作、体验作品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与此同时,创设游戏情境在音乐欣赏后用游戏活动巩固对作品的感受也是值得一提的。又如欣赏完音乐“蓝精灵”后,我们创设了与之相匹配的蓝精灵在森林中生活的情景,幼儿结合对蓝精灵作品的理解,分角色、分职责,幼儿扮演不同角色,边听音乐边朗诵歌词并自编动作,合作演绎,个个真的像蓝精灵一样游戏、劳动。快乐的旋律能促使幼儿注意倾听音乐,使自己的动作符合音乐的性质、节拍、节奏、速度、力度,这就使幼儿获得的音乐表象更加丰富,同时培养了幼儿对多种性质音乐的初步概念。

三、提供丰富的材料,将音乐欣赏活动与表演游戏整合

1.师生共同参与材料的提供,让幼儿成为材料提供的主体

在表演材料、场景安排上,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表演中需要什么、每个角色需要怎么装扮,幼儿都积极参与,他们感觉自己成了表演游戏的小主人。于是桌子、椅子、袋子、报纸等都成了他们的道具。需要肯定的是幼儿的一些想法可以拓展我们老师的思维,同时,丰富多彩的材料,将有助于幼儿对角色的演绎,使表演锦上添花。

2.利用家长资源,密切家园配合

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多彩的民间舞》和《炫动的现代舞》中,为了让表演更具吸引力,需要一些表演的道具和服饰,于是我们发动家长利用废旧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家长的支持成了我们表演游戏材料丰富的源泉。如:在兔子舞中,家长和幼儿将家中闲置的头箍进行加工,他们将白色塑料板剪出长长的兔耳朵黏上,再用报纸团圆将餐巾纸包裹上做成兔子的短尾巴,一会儿兔子舞的道具完成了,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兔耳朵,套上短尾巴生动地进行表演,还如:在新疆舞的活动中,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里,将皱纸编出长辫子,黏在帽子边上,一顶顶新疆帽就做好了,在表演环节上增添了不少色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研究,幼儿的表演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自主愉悦游戏的兴趣浓厚,增强了同伴间的交往,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动作再现能力和创编能力。然而,音乐没有固定的意义,体验音乐实际上也是个性化创造音乐的过程。音乐欣赏活动本身就应当使幼儿尽可能地投入音乐创作,通过创作让幼儿体验他们对音乐的探索和发现。但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的限制,幼儿创造性表演还不够,表演的内容还不够深入。只要是出自于音乐本身的内涵和幼儿自己的内心,都是好事。

参考文献:

张翠霞.浅谈表演游戏与主题探究活动的有机整合[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01).

音乐欣赏活动 篇12

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应表现为: 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 给孩子。在平日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音乐活动中的教师的回应与其他学科有相似之处,但由于音乐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音乐活动中教师的回应策略也有其独特的技巧与魅力。

二、案例描述

在这次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音乐教学活动展示中,我在制订好中班音乐课“悄悄话”教案后,对活动进行了三次试教,在第一次试教中,我面对幼儿的回答,回应总是很单一,重复幼儿的回答来回应他们; 对于活动中出现的幼儿回答也是蜻蜓 点水般,用“你真棒”“你真会动脑筋” “你想得真好”等评价来回应; 对幼儿的一些突发问题或回答不能作出相应的回应,而是一律用不同程度的肯定给予回应。虽然最后幼儿也学会了歌曲,达到了活动所预设的目标,但帮我磨课的老师都觉得虽然活动的环节清晰流畅,却总给人一种赶流程背教案的感觉,与孩子的互动也显得刻意死板。

三、分析及反思

通过这一次试教,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教师的回应对整个活动的影响,教师对孩子的有挖掘价值的回答进行“追问”,会使孩子的答案变得亮丽清晰、有层次感,让他们的思维更加积极化;对于活动中幼儿无法一次回答的问题,如果通过一些解释性的小问题来提供帮助,进行一定的补充,就能让幼儿更加顺利地寻找答案,跟上老师的步伐。

1. 用回应帮助孩子梳理

在开展音乐活动时必须体现本学科的特质,引发幼儿多途径的表现,尝试运用一定的策略去梳理孩子的策略,让孩子有所获。例如: 在活动“悄悄话”根据节奏型创编动作的环节中,一个孩子在表现节奏动作时,围绕着“头部”,她所运用的动作有拍头、摇头、点头。于是我进行了及时的回应,重新插放音乐让这个孩子表现,并请全体幼儿观察,在孩子们讨论后,我运用了语言激励的策略表 扬了这名 幼儿,并提出:“这三个动作中有没有哪个动作不合适,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动作来表现呢?”这样的回应方式是对孩子的策略的一种肯定与梳理,并让幼儿自己找出不适当的动作,也为其他孩子提供了大胆表现的机会。

2. 用回应 ( 追问) 挖掘幼儿潜在思考与经验

孩子们好奇好问,其中包含了许多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内容,而这时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倾听者,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猜一猜孩子在想什么,看一看孩子表达了什么。对幼儿有价值的想法及时地捕捉,追随孩子的思维,挖掘孩子的潜在思考与经验,进行适当的追问,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孩子的经验。例如: 在“悄悄话”活动中,我在示范演唱后,为了让孩子们说出这首歌具有有说有唱的特点,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这首歌好听吗,究竟好在哪里呢?”幼儿: “老师的声音好听。”

我的思考与做法: 此时,我已经很明白孩子要表达的是他觉得我唱歌的声音非常好,但是如果我直接用语言来回应孩子,如:“你是说我声音好,对吗?”孩子一定都会点头同意,这样的回应就不能挖掘孩子潜在的思考过程,而且显然孩子的回答也离我想要寻求的答案还很遥远,所以我认为应该在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后,再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于是我采用了引导、质疑与追问的策略来再现孩子思考的过程。

3. 用回应给予孩子新的提升

在每一个活动中,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大目标,只有具备强烈的目标意识的教师才会将目标融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提问,并出现有效的回应,最终成功驾驭整个活动。

例如: 在“悄悄话”活动中最后一个提升环节,出现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 “这首歌你们都学会了吗?”

全体幼儿: “学会了! ”

师: “那你们觉得自己唱得怎么样,好听吗?”

幼儿: “好听! ”“不是很好听! ”

师: “那你们想不想让自己把这首歌唱得更好听呢? 可以怎么唱呢?”

全体幼儿: “可以……”

师: “你们真棒,都想让自己变成最好的,那我请两个好朋友 ( 大小喇叭) 来帮助你们! ”

我的思考: 当幼儿有了控制音量这个意识后,我又采用了以点带面的策略,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孩子们的互动与思考: “这首歌里哪些地方可以用小喇叭,哪些地方要用大喇叭呢?”于是孩子们在回答的过程中,不但对《悄悄话》这首歌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有了控制音量大小可以使得同一首歌曲产生不同效果的经验。

上一篇:联合定价下一篇:国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