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欣赏课(共12篇)
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1
音乐欣赏不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音乐欣赏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发展想象力, 以及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 它用非说教式的感性作用于学生, 使学生在愉悦和亲切中获取知识;另一方面, 它又极富有理性思索, 从深邃的哲理内涵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都彰显了音乐的强大魅力。足见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 我对音乐欣赏的教法做了如下尝试:
一、关注音乐欣赏前的引入
任何音乐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在欣赏课中, 教师如果精心设计好语境,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 就能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振奋的心理状态, 并将其注意力引导到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 从而让学生在这种音乐意境的氛围中感知、体会和理解音乐作品。引入课题的方法很多, 可以用提问、讲故事、多媒体图像等。而恰当的情境设计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音乐, 因此合理的引入, 能够使学生比较快地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
二、重视音乐欣赏之聆听。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 欣赏教学的每个环节更离不开听:初听、有目的的分段听、有分析评论的听、复听等, 都是以听为本。因此, 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 在聆听中感知、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我通过不同班级的教学实践, 体会到采用提问法和对比法进行聆听是引导学生主动感知、积极探究的可行方法。
(1) 提问法, 就是在听赏作品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在欣赏民乐合奏《将军令》时, 听赏前我提出了几个已准备好的问题, 请大家任选其中一至两个问题思考、感知。即:乐曲的情绪如何?有哪些乐器组 (或具体乐器) 演奏?听后有什么感觉?经过多个教学班进行实践, 学生听一遍乐曲后纷纷举手回答:乐曲的情绪热烈、气势宏大;是吹管和打击乐器演奏 (有的甚至说出了具体的乐器名称) ;听后感到置身于一种热烈而又喜庆的场景中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聆听, 虽然问题很简单, 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 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 充分发挥了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 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效果很好。
(2) 对比法, 这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是听的深入, 对学生来说, 唯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 聆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 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 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 (即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如欣赏丝竹乐《紫竹调》时, 在提问法听的基础上, 与《将军令》进行情绪、风格、力度、演奏乐器的对比, 学生积极地回答《将军令》风格粗犷, 吹打乐器;《紫竹调》音乐细腻、轻巧、优美由弦乐器组和吹管乐器组演奏;然后要求学生分段细听《紫竹调》, 并进行各段演奏乐器、旋律变化的分析对比, 学生们更踊跃地回答:第一段主题音乐是合奏, 第二段是笛子独奏, 第三段是二胡独奏, 后两段与主题相比较曲谱变密了, 它们都在主题的基础上加进了许多音来。此时我会不失时机地讲述新课内容, 使学生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加上了理论知识。通过对比法聆听, 不仅使学生对《将军令》和《紫竹调》这两首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同时,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更主要的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不仅课堂气氛更活跃, 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唱、奏音乐欣赏曲目之主题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 但让学生熟悉、背唱音乐的主题或主题片段, 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 更是欣赏作品的动力。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 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引导学生听之前先唱主题, 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 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准确辩认主题并感知其重复和变化, 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 从而更好地获得音乐体验。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第九 (自新大陆) 交响曲》时, 让同学们唱一唱、奏一奏欣赏曲的主题和片断, 能够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与感受, 从而使学生的音乐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四、培养音乐欣赏之想象创造
“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 根据音乐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 它是由情而动, 由感而发的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 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 培养学生想象的独立性、广阔性、创造性和新颖性, 从而达到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流动着的音响艺术中进行创造性想象呢?
首先我让学生对作品的情绪进行充分的体验, 即在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感知的基础上, 对作品的情感, 情绪做出判断;其次, 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判断进行大胆的想象。如在拓展欣赏《瑶族舞曲》时, 我先不说出曲名而是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音乐, 让他们感受整个音乐的情绪及其变化。通过听赏音乐请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达和画面的联想。有的学生感受到是节日跳舞的欢乐场面;有的学生谈了更细的体会:认为该曲描绘的是婚礼前的准备、举行热闹的婚礼和婚礼结束的整个过程;还有的学生认为此曲表达的是坐在船上游玩、与惊涛骇浪搏斗, 战胜风浪平安归来的整个过程。虽然学生们没有按作曲者的原意感受, 但对该曲的情绪、曲式结构等在整个思考过程及画面展示中, 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与体验, 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对此, 我给予了充分肯定。待学生第二遍听赏音乐时, 我要求学生, 根据曲目和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后, 开展更深、更细致的想象, 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 而且也使学生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 塑造出更多更完美的音乐形象, 从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还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
五、延续音乐欣赏之表现
在欣赏音乐时,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表现意识, 也要让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音乐形象或想象意境, 用多种方式表达出来, 这样才能使音乐欣赏达到更深更广的层面。“体验是参与的前奏, 参与是体验的归宿, 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该音乐的理解来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表现形式。比如, 我在引导学生体验琵琶独奏曲《阳春白雪》时, 不仅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诗句描绘了如身临其境的琵琶声诗词及琵笆曲的意境, 还让学生随着音乐击拍、踏脚、拍手, 做各种即兴动作等, 进而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遐想,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深刻感受并创造表现出更形象的意境。
总之, 教师有意识地探究多种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 就会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欣赏教学之中, 体验到参与和创造音乐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也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音乐欣赏产生兴趣, 在音乐欣赏学习中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也锻炼了集体的合作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 通过感知、探究、实践体验更能浸润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理容.《古典音乐欣赏—器乐篇音乐启蒙教育丛书》.南海出版公司, 2004.4.
[2]朱敬修.《中外音乐欣赏》.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2.7.
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2
摘要:《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音乐审美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本文分析了提升学生参与体验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以期使学生能够在欣赏课中获得快乐。
关键词:小学音乐; 参与 ;欣赏
音乐欣赏课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却存在着教学步骤陈旧、缺乏情趣、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体验不够等各种问题,导致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活跃度低。只有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有效性,给学生快乐享受音乐的空间,学生才能在音乐课堂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一、尊重学生,全面参与
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艺术体验,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课堂表现的机会,民主、公平地对待课堂中的参与主体是发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地给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以主人的角色体悟音乐欣赏的乐趣。如六年级音乐教材中的《波兰舞曲》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介绍音乐背景作为课堂引入后,便可以将课堂欣赏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轻松地欣赏音乐,并发表对于音乐的不同感受。有的同学会说曲子像昂扬的士兵去战斗,有的同学说仿佛听到了号角声,还有的同学说看到了一支英勇的部队在行军……这些都显示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看到学生超凡的想象力,但是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观察,放手课堂不是不再关注,而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鼓励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力求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即便是一些学生的思想有明显的偏差,教师也应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积极地引导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欣赏中享受到个体的存在感和愉悦感。
二、活化教材,生趣无限
教材作为音乐欣赏教学的第一手资源,承载着培养学生音乐思维能力和音乐情感能力的重任,教师既要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又要在教材中挖掘出使学生快乐的.因素,从而使每一节音乐欣赏课都变得富有情趣,让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容易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比如说,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地引导鼓励等,只有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他们才愿意走进音乐,用心欣赏。如五年级教材中的音乐欣赏排箫独奏《飞驰的雄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引入欣赏过程,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雄鹰翱翔天际的画面,给学生一种开阔的、纯净的音乐氛围,学生将听觉与视觉以及内心的感觉融合在一起,构筑音乐欣赏的绝佳境界。在这样的意境下,教师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比如“同学们,知道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乐器是什么吗?”这样的问题会给学生带来想象和学习的欲望,在学生充满期待的心境下,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介绍排箫,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去欣赏音乐中蕴藏的美妙情感。教材是值得教师认真揣摩的一手资源,通过教学手段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快乐欣赏音乐的因素,对于学生参与课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心灵的感受才是真实的感受,教师要想办法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其快乐地徜徉在音乐的世界中。
三、授之以渔,真切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了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欣赏音乐的能力,而能力的获得,依靠的就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适度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显得更加重要,音乐欣赏要立足作品的实际,了解作品的时代性,体味作品中蕴藏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在欣赏中寻找与音乐家的内心共鸣。例如小学六年级音乐欣赏课《北风吹》,这首歌曲就是以我国旧社会的故事作为创作的背景,在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创作背景,因为现在学生生活的时代与作品所处的时代距离遥远,学生并不能体会当时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对立是多么的严重,所以,对于这样体裁的作品欣赏,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可以以角色演绎的形式,让学生去体验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意蕴,从而获得真切的音乐感受。欣赏作品一定要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深入其境地用心去体会作品的旋律,欣赏才会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引导学生了解欣赏音乐的方法,在课堂上赋予教材内容趣味性,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参与,一定能够使音乐欣赏课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宋冰清.让音乐欣赏课更动人[J].新课程(中旬),,(12).
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3
本文重点阐述了影视音乐对中学音乐欣赏的推动作用,通过影视歌曲与音乐教材的歌曲差异之处进行现状分析,包括影视音乐歌曲的特点及音乐课本歌曲的特点,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课案例相结合,提出将通过影视歌曲和音乐学科有机整合的手段,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及探究性学习能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一、影视歌曲和音乐教材的现状分析
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才华较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培养和熏陶学生欣赏音乐艺术不可忽视的阶段。但在许多中学音乐课堂上,往往是考与学脱节,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上似懂非懂,课后忘得一干二净。
(1)大多优美、舒畅,节奏感较强,容易掌握,学生可运用这些旋律自己进行填词,反复吟唱,而音乐课本教材中的旋律更枯燥、拗口,学生不易掌握,导致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失去歌唱兴趣。
(2)浅显易懂,琅琅上口,而且主题明朗、健康向上,贴近学生思想。如电影《宝莲灯》的插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学生几乎人人会唱;而音乐课本教材中的某些歌曲歌词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如《山里来了个售货员》这类歌曲对现在的学生来讲根本不切实际,学生唱得一头雾水,当然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3)影视歌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贴近学生的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的选择,唱出来的效果较好;而音乐课本教材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是被动接受,如果碰到不喜欢听不喜欢唱的歌曲,也只能强制学习,长此以往,上音乐课开小差,做课外作业的学生也就见怪不怪了。
(4)影视歌曲是为电影量身定做的,其与情节、内容有关,学生的思想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看到催人泪下的情节,如《泰坦尼克号》,或是欢欣鼓舞的片段,如《英俊少年》,自然就记住了伴随这些情节响起的电影主题曲和插曲,所以这种视听结合的教育方式适合广大中学生;而音乐课本教材中的歌曲只有听觉形而没有视觉形象,显得单调乏味,学生受制与教材又没有有可以感受的直观形象,学习中便会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
二、影视资源对音乐学科的推动作用
音乐欣赏就是人们的感知,理解音乐体现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音乐随处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音乐作为艺术作品,它也有高低之分,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常常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在当今通俗歌曲,摇滚乐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中学生心目中就是古董,因而加强引导,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势在必行。
(一)运用影视资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审美教育,它不仅有其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更为鲜明的是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音乐欣赏则是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通过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和音乐批评,才能培养他们的鉴别能力,才会有正确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一些爱国主义为题材的影片,如《音乐之声》、《英雄儿女》等为切入口,通过研究这些影片中的主题曲、插曲,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运用影视资源,丰富和提高音乐知识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明族地域及不同价值定位的音乐文化都是我们面队的现实和探究的对象,同样,影视音乐的运用,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丰富和提高写生的音乐知识。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以《音乐之声》一课为例,让学生就《哆来咪》和《雪绒花》这两首脍炙人口的插曲,围绕其背景、调式、拍号、速度、情绪等各方面作比较,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将讨论好的结果汇成一张表格,表格如下:
???? ?????? ????????? ?????? ????????? ???? ??????? ???? ??????? ?? ??? ? !"#$%#&?? ’(#)*#+??,-? .,#/,0? 1,#2,0?
通过这两首插曲的比较,学生不仅对调号、拍号、速度等音乐知识能力较熟练的掌握,对一些较为抽象的东西,如情绪等有具体的感知,并将其物化为具体的作品,还可以用“模仿秀”的形式将自己喜爱的影视歌曲表现出来,让学生表现得更加的积极,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影视资源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音乐形象的感知、把握和综合的审美感受,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形象丰富的音乐思维,科学、合理、巧妙地运用影视音乐,对于丰富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影视音乐的课堂成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
三、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是基础性内容,是培养音乐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凝重。而影视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它旋律优美,节奏感较强,如电影《亮剑》中的主题曲《中国军魂》,这首歌曲坚定、豪迈,一往无前地同学们唱起来特别有劲,作品内容更表现了中国军人的钢铁精神,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这不但使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而且还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瑰宝。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新标准首要强调的是教学应“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一言堂的模式,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2)最终目的是陪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对人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艺术教育是美育最基本、最有效、也最具可操作性的方面。音乐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注重学科知识教育,在某些方面脱离了学生的需求,忽略了学生在审美、情感方面的体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人的和谐发展,教学方面出现了片面性。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3)源推动音乐学科改革:由于影视资源独特的优势,使学生在观赏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和审美的愉悦感,并由兴趣产生情感,由情感上升为审美,由审美积淀为高尚情操,从而升华为人格。这是符合音乐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也推动了音乐学科的深化改革。
(二)教育质量和师生素质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力。师乃表率也,当学生的举手投手间或多或少的看到教师的影子时,音乐课堂的教育目的基本实现了。音乐教师的仪表、亲和力、感染力、感召力和构建一个和谐宽松良好的教学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教师的自身素质。同时学生们的情绪和感情随之得到转移,使学生产生爱戴心理,爱屋及乌,热爱老师,热爱老师的音乐专业,随之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就是不可低估的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力。
创新能力是素质再提高的催化剂。创新教育在音乐教师要求上不仅满足于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因素等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仅创新能力成为提高素质的催化剂。音乐教育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
小议中学音乐欣赏课互动尝试 篇4
一、课堂引进“小组学习”形式, 扩大学生参与面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 在小组学习中, 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 小组学习前, 教师引发问题情境, 启发交流活动;小组学习时, 教师深入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 仔细观察, 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 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 教师展示结果, 组织评讲, 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 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 可以充分发挥师生间, 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二、音乐课堂应创设良好的欣赏环境
欣赏环境包括视觉欣赏环境和听觉欣赏环境, 音乐课堂的欣赏环境应该是这两者的结合, 它较其他课优秀的地方就是更具灵活性,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布置课堂的欣赏环境。优美的音质, 安静的环境是欣赏音乐的首要条件, 它可以促使学生感受意境, 享受美感。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 努力创设一个审美氛围与艺术情境。除此之外, 教师应不断努力学习,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等优点为教学服务, 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 并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因为现代的学生几乎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长大的, 教师若不加以指导, 那么良莠不齐的音乐将影响学生正确的欣赏判断和审美欣赏修养的提高。其次, 音响美, 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
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应注意培养, 而且要创造一个安静听音乐的环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教师要耐心工作, 才能逐渐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在教学中, 当学生不能安静下来时, 教师应马上关掉录音机, 再重新提出要求:“我们能不能安静一分钟, 听美妙的音乐?”这个习惯养成的问题值得一次又一次地去反复, 而这一观点不仅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在教学法中的体现, 也是在日常教学生活中, 很多老师一直在坚持努力尝试的。当教师发现学生的不安静时, 就应注意培养这个习惯养成的问题了, 否则, 学生的听的习惯就会出现恶性循环, 也就没有所谓的“欣赏”音乐了。
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5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阶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艺术欣赏课分为音乐欣赏课和美术欣赏课,是普通高中一、二年级的必修课。
音乐欣赏课
一、教学目的
(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三)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1.欣赏民歌、艺术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剧、舞剧音乐、器乐曲、室内乐、交响乐等音乐作品,介绍有关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曲式等及其表现作用。
3.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流派、艺术成就及其发展变化。
4.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功能及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的要求
1.欣赏内容应该是中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体现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的原则。
2.欣赏曲目的选择要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弘扬祖国的音乐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注意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必选曲目
中国作品
《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词、冼星海曲
《梁山泊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何占豪、陈钢曲
《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
古曲
《十面埋伏》
古曲
外国作品
《第五交响曲》
[德]贝多芬曲
《1812年序曲》
[俄]柴科夫斯基曲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管弦乐)
[奥]约翰?施特劳斯曲
(四)参考曲目
中国作品
《玫瑰三愿》
黄自曲
《嘉陵江上》
端木蕻良词、贺绿汀曲 《故乡》
张帆词、陆华伯曲
《长征组歌》
肖华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曲 苏州评弹选段 京韵大鼓选段
新疆《十二木卡姆》选段 京剧《霸王别姬》选段 京剧《徐策跑城》选段 豫剧《花木兰》选段
《祖国颂》
乔羽词刘炽曲
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
梅少山、张敬安、杨会召、欧阳谦叔词 “看天下劳苦人民得解放” 张敬安、欧阳谦叔曲 舞剧《红绝娘子军》选段
吴祖强、杜鸣心、王燕樵等曲 舞剧《卓瓦桑姆》选段
《大浪淘沙》
华彦钧记谱 《良宵》
刘天华曲 《空山鸟语》
刘天华曲 《行街》 《雨打芭蕉》 《梅花操》
《缓远组曲》
马思聪曲 《东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桑桐曲 《长城随想曲》
刘文金曲
《山林》(钢琴协奏曲)
刘敦南曲 《春节组曲》
李焕之曲 《雅鲁藏布江》
罗念一曲 《纳西一奇》
朱践耳曲
《嗄达梅林》(交响诗)
辛沪光曲 《长征交响曲》
丁善德曲
外国作品
《菩提树》
[奥]舒伯特曲
《春潮》
[俄]拉赫玛尼诺夫曲
《弥赛亚》选段“哈利路亚”
[德]亨德尔曲
《森林之歌》(清唱剧)
[苏]肖斯塔科维奇曲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选段
[奥]莫扎特曲
《无穷洞》
[意]帕格尼尼曲
《c小调革命练习曲》
[波]肖邦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俄]柴科夫斯基曲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德]门德尔松曲
《b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匈]李斯特曲
《邀舞》
[德]韦伯曲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管弦乐)
[德]巴赫曲
《罗马的松树》
[意]雷斯庇基曲
《芬兰颂》
[芬]西贝柳斯曲
《大海》
[法]德彪西曲
《蓝色狂想曲》
[美]格什温曲
《第九交响曲》合唱乐章
[德]席勒词贝多芬曲
《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
[德]舒伯特曲
《c小调第九交响曲》
[捷]德沃夏克曲
三、教学要求
(一)音乐欣赏教学应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鉴赏音乐。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
(三)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性的音乐教具与学具,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
(四)课堂欣赏教学与课外欣赏活动(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教师推荐的音乐作品录音等)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欣赏教学对课外欣赏活动的指导作用。
四、成绩考查
(一)音乐欣赏课是考查学科。
(二)考查的方法分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两类。平时考查可采用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形式;
期末考查可采用问卷、写作短文等形式。考查的内容重点为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及分析、比较、鉴别音乐作品的能力。
(三)音乐欣赏课的考查成绩纳入学生的考绩范围。
五、教学设备
(一)按音乐欣赏课的要求,设立专用教室,配置音响、磁带、唱片、键盘乐器、乐谱、课本、挂图、录像、幻灯及与音乐欣赏有关的文字资料等。
(二)学校图书馆应为师生配备必要的音乐文化工具书、音乐杂志等,以帮助教师备课并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
说明
(一)高中艺术欣赏课占用必修课时间授课,总学时为68课时,音乐、美术各占34课时,课程均应列下课表,不得任意挪为它用。
(二)音乐欣赏课、美术欣赏原则上高
一、高二分段进行。也可阶段交叉或间周轮换上课。授课形式以常规教学班为单位进行,必要时也可合班上课。
(三)高中学校应配备专职音乐、美术教师,有困难的学校可外请教师代课。
(四)教材应根据本大纲的要求编写。大纲中规定的必选作品应全部编入教材;音乐欣赏课的参考作品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掌握,并适当补充民族、民间作品。音乐欣赏课教材必须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音响资料,美术欣赏课教材必须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幻灯图书资料。
(注:该大纲由音乐欣赏课和美术欣赏课两个部分组成,此为音乐欣赏课部分。)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高中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江泽民、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对有关加强学术艺术教育和高中应该开设音乐课等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之后,国家教委决定从1994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为此。国家教委于1994年7月下发《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规定,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分为美术欣赏课和音乐欣赏课,在高
一、高二年级开设,定为必修课,每周1课时,总学时为68课时,音乐、美术各34课时。1995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大纲的前言中规定:“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规定:①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②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③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大纲还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成绩考查、教学设备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高中音乐欣赏课所使用的教材,有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音乐欣赏高中选修课本》(一、二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国家教委委托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写的《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及配套的《教师用书》的教学录音带(全一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国家教委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艺术欣赏音乐》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和教学录音带(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由辽海出版社组织编写、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音乐欣赏(普通高中艺术欣赏必修课本)》(全一册,辽海出版社,1997)。此外,上海、湖南等省市也编写了供本地区使用的高中音乐欣赏教材。
中学音乐欣赏课的实践与思考 篇6
【关键词】音乐欣赏 情感 意境 动境 感染对象
倾听音乐的活动在音乐实践中具有广泛而特殊的意义,中外音乐教育大多以欣赏为活动的中心。美国音乐教育在技能目标中将“培养欣赏音乐的能力”列为第一位的任务,然后才是歌唱,演奏和读谱能力。德国的音乐教育几乎将所有的音乐素质训练都置于音乐欣赏中进行。这说明音乐欣赏教学在世界各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面谈谈音乐欣赏课中如何创设情境,激发情感,通过音乐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奇境,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从现代教育理论可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气质、性格、理想、世界观、认知方式)对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情感,它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设计师、建筑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既顾及音乐知识体系,又顾及学生的个性心理需要的课堂学习系舞台,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展现自己的个性。
二、创意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欣赏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不仅充分钻研教材,而且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都有好胜、好奇、好动的特点,并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加倍爱护学生的语言和行动,引导学生的耐心观察、思考和探索,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通过游戏的竞争,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音乐是一门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在当今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电影、舞蹈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音乐与之相结合时会碰撞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火花!这些在中学课堂中所接触到的与当今社会生活有关的内容其实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我认为教师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综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2、 交流学习,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美国心理学家吉乐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直接的关系,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学生从初步的感受音乐上升到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时,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们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互动,形成立体的交换的思维网络。
三、设动境,深化音乐形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修养和品位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挖掘以趣激学的方法,把现代化教学工具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再现教材的情境,巧设参与活动的情境,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学习机会,通过成功的学习塑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设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学习中动手、动脑、动口。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培养了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外延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
1、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迈进音乐殿堂和钥匙,是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改善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使其增强结作品的理解、感知。如在学生们欣赏《瑶族舞曲》时,引导学生感受那优美抒情、略带忧伤的旋律,渲染出在皎洁的月光下,瑶族人民围着篝火团坐一圈,踏歌起舞的情景,使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用身体去感受音乐;开动思维理解音乐,用心去体会音乐。
2、主动学习,志在创造
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活泼、自信、开朗的品格。又如在一次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先是引导学生们欣赏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后,让一些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同学现场写了一首诗,然后让多位同学进行朗读,每一位学生朗读出来的意境和味道都不一样,这效果非常好,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兴趣,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感知音樂的内涵,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应灵活多样地设计音乐欣赏的课型
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很多,如何将众多的内容科学地、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学生有效地感受音乐和学习有关的音乐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选择地设计成若干课型。
1、以题材为中心。音乐作品表现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是表现同一内容不同的音乐作品,组成以某一题材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
2、以演唱形式为中心。将同一表演形式的不同内容的作品,组合成某一表演形式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
3、以音乐作品的曲体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这种课型,可以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了解形式如何表现内容以及形式表现内容的多样性。同时,可以通过对各种曲体作品的欣赏而感受各种不同音乐作品的形式美。
五、音乐欣赏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是个渐进过程。当学生的欣赏能力较低时,教师可适当多用语言提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随着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教师的语言提示要逐步减少。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货的源泉。”音乐欣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用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产生。作为学校艺术工作者,我们应当充分发挥音乐科有的作用,认真而彻底地进行音乐教学的课程改革,让学生真正完善地掌握这三把钥匙,为新世纪我国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创造性思维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沈适菡, 《实用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李新,《心理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万中义, 《教育科学论坛》, 《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
[4] 袁善琦, 《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更新理念 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7
关键词:欣赏,共鸣,探究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 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那么, 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 (如:用懂音乐的耳朵来聆听世界万物之声;用聪慧的眼睛来捕捉人类、大自然乃至宇宙的美的瞬间;用稚嫩的双手描绘出心中充满童真的音乐的蓝图。) 从而引导出学生丰富的敏感性。那么, 作为音乐教育者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我认为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
课外, 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 (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 , 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 配上自己的解说, 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段。课内, 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 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音乐教师切忌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政治理论课, 应该让“乐、情”始终贯穿整个音乐课堂。
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 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教师紧接着再趁热打铁, 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学生们有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有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有跃跃欲试想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的……教师只需微笑地带着欣赏肯定的目光投向您的每一位学生, 您的第一个想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的目的就已经在自然而然中达到了。
接下来, 教师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 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 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史故。例如本人在初一“鉴赏与感受———中国民歌”这一单元欣赏课的教学中, 通过阐述中国民歌几千年来历经各个朝代发展演变的历史,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歌是民族艺术遗产中的瑰宝。从古至今, 民歌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 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愿望、忧愁和欢乐, 记录着他们的历史。在民歌中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作为中华儿女, 应掌握了解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 并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艺术, 使民族艺术的光辉永存。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会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学生们此时热切盼望着我对具体的作品作进一步的分析, 作为引导者我的第二个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已达到———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
再下一步, 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 得出结论。例如在欣赏分析中国民歌的类型特点的过程中, 可以先启发学生确定每一种民歌类型的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
最后得出有关中国民歌的类型之一山歌的特点结论———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情感的抒情小曲, 它不受劳动节奏和动作的制约。各地山歌的风格、色彩和特点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 高原地区的山歌比较高亢、嘹亮、粗犷有力, 平原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山歌比较流畅、秀丽, 草原上的牧歌则辽阔、舒展而热情奔放。山歌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 歌词常带有即兴性。因此山歌的节奏大多是舒展而自由的, 音调悠长飘逸, 节奏、曲调可随意伸长、缩短, 加以变化。有时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 使歌声传得更远, 还可以加入呼唤性的衬词、衬句。从曲式结构上看, 由两个乐句和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结构最为常见, 也是最基本的曲式。我肯定地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研究成果, 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 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 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那么在整堂欣赏课对音乐作品具体分析过程中, 教师如果始终贯穿着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那么作为这堂课的总体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即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 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 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 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如何上好一堂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8
关键词:中学,音乐欣赏,重要性,措施
一、音乐欣赏课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音乐欣赏课是从音乐课程中所分离出来的。近几年, 随着新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进度的加快, 众多中学开办了音乐欣赏课程, 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从而实现学生文化素养整体性提升的最终目的。音乐是一门艺术, 其形式、内容、风格、演奏技巧千差万别。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精神的寄托。不同的音乐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音乐荡涤了人的灵魂, 触碰到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位。当人们的情感与音乐作品的情感达成共鸣时, 人们内心的情感色彩将会在音乐中得以晕染, 其思想境界将上升到一个高度, 这个高度决定了行为的高度。因此, 音乐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也是深远巨大的。对于中学生来说, 一堂好的音乐赏析课可以激发其音乐赏析的热情, 提高其学习兴趣, 丰富其情感世界。此外,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领悟力、想象力、赏析能力会实现较大的提升。在音乐赏析中, 学生对音乐类型、演奏方式、曲调风格等都能够有充分的了解。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学生音乐知识的汲取面更加的广泛, 其对音乐热爱的情愫在原有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加深。由此可以看出, 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对于中学生的学习及成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措施
(1) 选取适宜的欣赏曲目,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中学音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传统的音乐赏析课中, 教师对欣赏乐曲目的选取大多是依据个人喜好。因中学生与教师的欣赏水平存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教师所喜爱的曲目对与学生来说却是生涩难懂的。因此, 教师在欣赏乐选取的过程中, 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对该年龄段学生的理解力、欣赏力和领悟力有充足的了解, 选择学生所熟知的、欣赏价值较高的一些音乐曲目, 比如莫扎特的《小夜曲》, 贝多芬的《第三命运交响曲》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曲目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了浓烈的演奏氛围中来, 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拉近了音乐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 学生的思绪徜徉于灵动的乐海之中, 学生对音乐的陌生感随之崩塌。在反复的乐曲欣赏中, 学生音乐的赏析能力大大提升, 其音乐鉴赏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教师在曲目选择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 同时还需将所选的曲目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结合。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发育及心理发育的起始阶段, 因此, 教师需为学生选取积极向上且情感色彩浓重的欣赏乐, 使得学生的情感与音乐情感产生共鸣,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加深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此外, 欣赏曲目的选择还需具有时代性, 对于中学生来说, 流行曲目受到其高度追捧和热爱。因此, 教师应结合学生这一心理, 在音乐欣赏课程中, 适当的融入一些流行元素, 以此来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加强学生对音乐赏析课的喜爱。教师可以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教授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打拍子的技巧。学生在多变的节奏中, 能够很好的体会到乐曲节奏的美妙变化。
(2) 实现“演”与“听”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传统的音乐赏析课程中, 教师将学生固定在座位上, 保持良好的坐姿, 仔细的聆听所播放的曲目。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大大的限制, 音乐欣赏课的氛围因此被凝固, 刻板无趣的氛围使得学生对音乐欣赏课产生了无聊、慵懒、抵触的心理。因此, 笔者建议, 在音乐赏析的课堂学习中, 教师应当允许学生选择适宜、舒适的聆听姿态。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曲目的节奏演绎不同风格的肢体动作, 边听边唱、边听边舞、边听边演奏等方式都可被教师所采纳。例如在欣赏《天鹅湖》曲目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曲目的理解, 演绎出天鹅湖中天鹅高傲、纯洁的特征。在音乐欣赏结束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刚刚所倾听的曲目结合自身的情感因素对曲目中的思想情感进行生动具体的阐述, 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提高其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领悟能力。教师要想活跃音乐赏析课的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师可以采用模拟伴奏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下一堂课中所要欣赏的曲目内容及节奏特色, 要求学生自行制作打击乐器。再或者,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按照交响乐团的队形进行排列, 让学生担任演奏乐器的职能, 在学生的面前张贴乐器名称, 安排一位学生扮演指挥官。一切安排妥当之后, 教师播放音乐曲目, 学生根据指挥官的指挥和曲目中的乐器演奏, 使用肢体语言模拟现场演奏。对于硬件设置较好的学校来说, 可将模拟演奏变为实际演奏。教师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 可以使用摄像机等视频录制工具, 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拍摄下来。课下将短片放映给学生, 让学生知晓自己的课堂表现。在趣味性十足的重放中, 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更加的准确, 其对曲目情感的领悟更加透彻。与此同时, 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喜爱程度更加的深入, 这种心理有助于学生音乐赏析水平的提升, 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也随之轻而易举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徐霞.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的艺术处理[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3 (06)
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9
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联系, 享受音乐, 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但在职业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学生所报专业为主, 音乐课周课时少, 学生不重视。受传统的音乐素质课程影响, 音乐老师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 主要表现为学生被动地学, 老师机械地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普遍存在学生对音乐欣赏课表现出不太感兴趣的现象, 也就造成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缺乏, 因而在欣赏过程中也难以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作为职校的音乐老师, 我们该如何发挥音乐欣赏课的作用呢?我觉得要想改变这个现状, 除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外, 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让学生与音乐沟通。这是对传统音乐素质教育的补充, 也是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全新尝试。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职业高中的音乐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中, 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去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会音乐、了解音乐、感受音乐, 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
1. 了解学生的特点, 将通俗流行音乐和音乐欣赏结合, 激发学生与音乐沟通的欲望和兴趣。
众所周知, 针对不同的欣赏群体和欣赏内容, 达成的标准也是不同的。职业高中阶段的学生青春前卫, 对时尚潮流有一定的敏感力和较好的接受能力, 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和想法, 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他们喜欢听唱通俗流行的歌曲, 那么我的音乐欣赏课就从学生喜欢的东西入手, 引导他们“爱上”欣赏课。这就需要老师在课下挖掘教材, 选择歌曲, 组织好上课内容。例如:我在上欣赏通俗歌曲课时, 首先让学生对比欣赏导入, 然后从通俗歌曲的发展开始引导学生从不同年代的通俗歌曲节奏、旋律、歌曲的内容、创作背景、表现的音乐情绪、情感等方面提出问题, 因为学生喜欢通俗歌曲, 所以他们也就乐意针对老师的提问去思考讨论, 最终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 学生自己也通过分析感受得出了什么样的歌曲适合职高学生阶段。再如:当欣赏内蒙古民歌《牧歌》时, 我先播放腾格尔的《天堂》MTV。通过欣赏让学生对草原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知道了蒙古族人的三件宝:草原、骏马、蒙古长调, 再去欣赏《牧歌》, 更易理解作品, 感受体验其意境。把流行音乐作为切入点, 引发学生对整个音乐文化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拓展文化艺术的视野, 为学生搭建起通向高雅音乐的桥梁。
2.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设情境, 融入音乐欣赏。
情境主要是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 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动态刺激比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因此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戏曲欣赏《京剧》, 大多数学生对京剧不喜欢, 甚至抵触, 我用FLANSH制作了课件, 播放京歌《唱脸谱》的同时, 屏幕上滚动着丰富多彩的京剧脸谱, 在画面与音响的恰当结合中, 学生开始有了学习的欲望, 我适时地提出问题, 引导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京剧展现的风格特点和感人的唱腔, 学生也能自发地用自己的思想去构思表达国粹带给他们的收获与感想, 使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高潮。
3. 注重职校专业特点, 给学生一个与音乐沟通展示的平台。
我们学校开设了计算机、数控、机电、幼师等多个专业, 为了让学生更乐于与音乐沟通, 我在上音乐欣赏时, 将音乐课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音乐教学。计算机、数控、机电专业的学生有绘图课, 学生有一定的绘画能力, 在给这些班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 然后要求他们根据对作品的理解画出意境。如:欣赏古琴曲《流水》时让学生准备好画笔、纸来上课, 在欣赏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 把涓涓山泉小溪、奔腾的江河与大海的画面绘于纸上。幼师专业的学生不仅能画, 还能根据对音乐的理解随音乐翩翩起舞, 个别班有特长的学生还能用书法或者是自创诗歌来表现《流水》所表达的情境内涵,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能激起学生对作品理解的兴趣, 还能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勇于大胆地来表现音乐。
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10
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所在是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 若仅仅停留在倾向于声色感官愉悦的音乐鉴赏是不够的, 而应是美育和认识、情感统一的审美态度。即既有音乐带来的感官愉悦, 又有音乐赋予的丰富的精神收获。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笔者从课的意境设计,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表述自己对作品的体验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
在以往的欣赏教学中, 部分音乐教师非常注重课堂上对音乐作品的精辟分析, 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致使一堂音乐欣赏课在缺少音乐的美感中草草结束, 从而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那么, 如何使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情感效应呢?加强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要做好这一点, 首先应根据乐曲的内容, 把握好语言的语调。同时, 教师应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 授课前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 又要成为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比如:欣赏《长江之歌》时, 要把对长江的气势磅礴、伟大以及对祖国河山的壮丽多姿等情感通过激昂的铿锵有力的语调表现出来;欣赏《春江花月夜》时, 要用抒情的语调, 平静、委婉地描绘春、江、花、月、夜五者结合的美妙意境;欣赏《二泉映月》时, 要用低沉的带有间歇性的语调把艺人阿炳悲惨、痛楚的一生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 学生则真正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场面中, 真正领会到作品带来的感受。
其次,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音乐课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为目标, 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学科为载体, 实现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渗透。所以, 教师要根据作品的表现力, 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音乐活动的表演, 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长亭送别这一段时, 教师请一男一女两名学生上台, 由男生扮演男主角梁山伯, 女生扮演女主角祝英台, 伴着音乐进行表演, 教师则在旁边加以评说, 并在语调、语速上做到恰到好处, 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 接受音乐艺术魅力的感染, 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二、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习惯和能力
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自音乐之始, 作为情感生活的表达, 音乐是一种神秘的语言, 远远超过了诗歌中的唯心表达。她表达的是一种朝向上帝的心志和整个的灵魂世界。正如鸟类的行为举止一样, 音乐以其自身的感悟及合理形式表达所有的不同类别的信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觉到音乐作品的情感性、伦理性以及其他学科所无法具有的巨大容量, 这就要求欣赏者要运用想象力去追求音乐所表现的美和精神, 积极调动自己全部的心理功能, 力求对音乐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而这一切, 都要源于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所以, 如何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习惯和能力是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和能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养成的。对此,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阐明:在音乐课上欣赏这些古今中外的作品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珍品;欣赏这些作品, 能够很好地陶冶情操,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同时又能够获取许多教科书上难能给予的知识。告诉学生这些, 是为了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能够做到热衷、习惯于欣赏音乐作品。当然, 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 教师还应努力创造适合学生欣赏的氛围和环境, 这些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及音乐教室来完成。
同时在欣赏教学中, 一定要把握好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学生逐步养成想听音乐、爱听音乐的习惯。例如,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笔者选择了《摇篮曲》、《义勇军进行曲》等一些容易理解的歌曲给学生欣赏, 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歌曲的节奏、力度、语调、表达情感) 让学生思考, 效果就非常好。八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一些中外著名的短小作品进行教学。例如介绍《婚礼进行曲》时, 学生一开始就被作品宏伟、庄严的主调所吸引, 再伴随着音乐主题的出现, 学生的心情已经被和谐动听的音乐带入情境之中。许多学生在欣赏完作品后, 都会不由自主地阐述乐曲是内在神圣、庄严而又浪漫的组合, 是美的化身。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和学生一起讨论音乐的相关问题就感觉容易多了。
三、培养学生勇于表述自己对作品体验的能力
相信大部分音乐教师都与笔者有着同感, 即当学生完整地欣赏完一部作品, 教师请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阐述时, 许多学生往往哑口无言。这种现象不仅仅使被提问的学生“颜面扫地”, 也更使我们的音乐教师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为什么教师对作品分析过了, 学生也完成了对作品的欣赏, 仍然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答案很简单, 那就是学生没有勇气表述自己对作品的体验。
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步培养学生勇于表述作品的能力, 让学生大胆地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表述出自己对作品整体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一直鼓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和精短的课题随笔这两种形式把音乐作品赋予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它既不是纯粹的音乐曲式分析, 也不是音乐专家综合性的作品赏析。此时的音乐已不是音符, 而是供赏乐者 (学生) 进行浮想联翩的载体。音乐的感化、陶冶功能在这里也随之呈现出来。
怎样培养学生的这种勇气呢?首先, 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在心中明确一个合理的评估标准。其次, 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 对学生运用语言和随笔的形式反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即使有些是不正确的, 我们也应给予鼓励, 以此增加学生敢于发言、敢于阐述自己观点的勇气。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这一心理,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予激励, 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并且通过创新体验到成功与快乐。这样他们才会对此有兴趣, 有激情。再次, 当欣赏完一部作品后, 应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使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冒险, 这种品质是培养勇气的一个重要条件。索理的“排除儿童恐惧感”, 刘易斯的“对儿童持宽容态度”等论点都从理论上证实了这个观点。最后, 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善于营造竞争的环境, 让形成和谐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 让学生敢于超越自我, 超越同学, 甚至超越师长。这种良性竞争, 使学生有勇气积极地去探索、去开拓, 在不断追求新目标的过程中, 提高勇于表达自己对作品理解的能力。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农村中学音乐欣赏课的几点心得 篇11
关键词:农村音乐;现状;策略
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习惯。音乐欣赏作为音乐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一项教学。学生不喜欢、不愿意上欣赏课,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学生心里对音乐课有根深蒂固的看法——音乐课就是唱歌课,从内心里对欣赏课有些是比较排斥的。针对这一现象,我总结了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供大家讨论和参考。
一、当下农村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
1.音乐课就是唱歌课
我们学校地处山区,学校的生源主要是来自于当地和周边的乡镇。据了解,很多学校没有开齐音乐课,学校的音乐课教师也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职。而这些兼职的非专业音乐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给学生上音乐课每次都只能是老套的教唱歌曲,这些歌曲大部分都是当下流行的学生比较熟悉喜欢的歌曲。所以,由此也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乐课就是教唱歌的课,就是教唱流行歌曲的课。
2.音乐欣赏是城里人才会做的事
由于在大农村的环境下,家长对艺术学科的漠视,学校的资源配备不齐,专业老师缺乏,在这种完全没得艺术氛围的状态下,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更多的音乐知识。由于对音乐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在守旧思想的影响下,学生觉得音乐太高深,都是城里人才会接触的事物。感觉离自己太远,再加上听不明白、看不懂,就导致有部分学生对音乐欣赏课排斥。
3.文化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由于地处农村,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读书考大学来脱离这种辛苦的务农生活。在家长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有部分孩子就一心抱着我要考大学就必须好好读书的念头。他们读书很刻苦,不休息,充分利用音体美学科的课堂来完成他们考大学的梦想。音乐作为副科并不参加中高考,对文化成绩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所以,在课堂上他们基本是不会认真听,课后不肯花工夫去思考。
二、针对的策略和方法
1.获得学生的信任,改变学生的思想
一名教师成不成功,关键就是看他是否在学生面前有威信。而建立威信的前提就是先要获得学生的信任。老师如果要强行地按照自己的模式来上课,那结果只有一个。他的课堂就会像是对牛弹琴一样,没有人听。所以,在这方面要采取一些策略。比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你如果单纯地就给学生听,可能大部分都会睡着了。而我开始并没有直接说我们这节课要干什么,而是一开始给学生讲了舒伯特的生平及其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当他们崇拜老师懂得真多的时候,再来让他们欣赏这首歌曲,他们主动地去感觉那种母爱。然后,我再给他们说,你看,欣赏音乐其实还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当他们能够有着这方面的思想的时候,你就获得了成功。
2.由学生喜欢的入手,由易到难
当学生愿意上欣赏课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选材了,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一点一点地往深处引导。所以最开始的时候都可以从欣赏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开始。他们喜欢,才会有兴趣,又因为歌曲有歌词,学生相对容易理解一些。当他们惊讶自己竟然有能力来欣赏分析歌曲的时候,我们再逐渐从一些简单的小乐曲入手逐渐由易到难。慢慢地只要学生能够听得懂了,他们也就愿意主动地去欣赏一些音乐。特别是一定要让学生在音乐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美,能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他们才会真正地有兴趣来感受音乐。我们教师要学会灵活的使用教材,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得尊重学生主体的意愿,他们有兴趣了,我们的教学也才会有意义。
3.养成好的听觉习惯,形成一套固定的欣赏模式
在完成前两个方面之后,学生基本具有基础的欣赏能力。在接下来的欣赏教学中,我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听觉习惯,养成一套固定的欣赏习惯。我一般是采取如下方式来进行:
第一步,初听音乐,对音乐有个大致的了解,比如情绪、风格等等。听完之后,一定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你从这首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很重要,特别是对接下来的听觉感受有很大影响。学生经常这样思考,再以后初听一首作品的时候,他的感觉才会灵敏。
第二步,再听音乐,这次是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欣赏乐曲。因为第二次学生的注意力才会比较集中,有了第一次的初步感受之后,这次学生会主动在音乐当中去发现惊喜。
第三步,分段赏析,这个步骤至关重要。这对学生听辨音乐的能力,对音乐要素的掌握都是相当有帮助的。分段要注意几个方面,要让学生学会对比,比如乐器、速度、力度等。单独来听,他们是理解不到的。对比分析,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
第四步,再听音乐,之前分片段赏析了音乐之后,一定要再完整地欣赏一次,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巩固之前的乐曲的精要。这样的反复积累,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形成这样一套固定的模式之后,熟悉掌握基本的音乐要素,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感受音乐。当学生能够听得懂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地去聆听生活当中出现的其他音乐作品。养成了习惯,学生的欣赏水平才会不断地提高,我们音乐教学、欣赏教学才会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李艳.浅谈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导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
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12
音乐课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享受美的过程。而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以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要作用, 使教师仅仅成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权而忽视了教师应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泉眼”。这样培养的学生缺乏能力创新, 个性得不到发展, 甚至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课堂上我以学生为本, 建议好听的歌曲应该让学生多体验多听多唱, 我不会限制他们一定要唱听中国或是外国的民歌, 不许唱流行歌曲, 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只要积极向上的音乐都是好的音乐。我会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他们喜欢的歌曲我再进行筛选, 抽出一些时间进行歌曲教唱或听, 这样的改变使学生感到惊喜和兴奋, 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课改实行后, 音乐教材进行了很大的改变,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 根据这一变化, 我转变了原来的教学思路。也就是在每一单元上课之前, 我都会布置给学生一项任务———收集与本单元的主题相关的歌曲或背景资料。
二、注重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去发现作曲家富有创意的构思 (形式美) 。历代成名音乐家无不以自己独到的艺术思想使自己的作品“标新立异”成为典范之作,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接受作曲家们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意的熏陶, 逐步加深对创造魅力的认识,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创新的能力。
例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以简洁的主导动机开创了交响乐宏大的结构服从于一个中心思想的先河;贝多芬“九交”中史无前例的运用人声合唱“欢乐颂”来体现他“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鲍罗廷在《中亚西亚的草原上》通过力度的由弱渐强, 由强渐弱来塑造俄罗斯军队与商队由远而近, 由近及远的动态形象;《梁祝》中, 借用戏曲中紧拉慢唱的手法来营造祝英台“哭灵”的场面;“涛声”中用钢琴来模拟晨钟 (暗示鉴真每一次充满希望的远航) 和暮鼓 (失败后更加坚强的意志) ;这些例子看似简单,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创意却凝聚了作曲家的创新思维。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创意, 那么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音乐注意力, 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同时, 也将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相信音乐的创意一定会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 影响着他们的创新活动, 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
三、注重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先进的教学理念应注重联系的观点, 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 应进行艺术视野的扩展, 因为音乐的内容包含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民风民俗等, 音乐与秭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我们中国民族器乐音画中, 就有“中国山水”、“中国花鸟”、“中国传记”、“中国人物”“中国风情”“中国诗情”等篇章, 中国民族艺术又共同体现了东方神秘主义思想“禅宗”思想。
音乐的时代风格总是体现出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 音乐的民族风格是由个民族的文化、生活、语言、劳动、情感、地理、民情等所决定的, 音乐的个人风格, 总是体现出音乐家独特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力和对人生的感悟, 并给我们人类以启迪。
因此, 作为一个从事高中音乐欣赏的教师, 能不能从教材中挖崛出生动活泼且能扩展学生艺术视野, 丰富学生艺术情感, 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容来, 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 也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不能吸引学生的关键, 因为学生每天都渴望有新的发现, 新的收获。记得我曾经上过一堂内容为《梅花三弄》的课, 这堂课我至今回味无穷, 因为在这堂课上, 学生们了解了中国的“禅宗”思想 (追求中道, 天人合一) ;了解了古琴艺术的特点 (清微淡远) ;了解了琴文化的表现形态:琴曲、琴歌、琴诗;了解了“禅宗思想”、“古琴艺术”、“文人豪士”三者间的关系;了解了书法艺术的实质 (生命体) ;了解了古代的编钟文化 (再听用编钟与乐队合作演奏的“梅花三弄”) 。学生接受到的信息量多么大!学生能不感兴趣吗!
四、培养学生判断音乐形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判断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事物作出正确反映的能力, 这个判断过程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 要指导学生正确感受音乐的性格。音乐的性格多种多样, 是庄严的、辽阔的、欢悦的、热情的、细雅的, 还是伤感的、衰怨的、愤怒的、倾诉的、叙事的等等。例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 能不能判断出变奏体各段从伤感→隐痛→悲愤→惆怅的情感变化过程;听《蓝色的多瑙河》能不能听出其中五首小圆舞曲的音乐性格 (第一首:欢乐流畅的;第二首:明朗活泼→柔和、抒情的;第三首:优雅幻想→旋转热烈;第四首:宽阔的、陶醉的;第五首:激动的、炽热的) 。如果我们的学生一开始就不能产生正确的情绪反映, 那么怎能获得情感的体验, 进而去认识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
第二, 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音乐体裁。认识各种音乐的体裁, 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归类, 另一方面有些独具风格的音乐体裁或包含着作曲家对世界的认识态度、或包含着一个阶级的思想观念、或包含着一个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可以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中, 陶冶性情、锻炼人格、感悟生活。
五、注重作品选择上的经典性、时代性、民族性
经典性就是代表性。应该选择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进入教材, 避免重复且面面俱到, 这也是受到高中音乐欣赏课总课时限制的原因, 但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风格近似的作品供学生业余时间欣赏、研究。总之, 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每一堂音乐课上“希望而来, 满载而归”。
时代性应该体现“了解过去, 认识现在”。“了解过去”是为了把握音乐发展的脉络, 因为音乐作品总反映一个民族在一个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认识现在”是现代人“与时俱进”的情感体现。交响诗《百年沧桑》、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 就在于这些作品符合当代人现实的情感。
音乐课改教材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龚明玉.《新世纪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
[2]朱永新, 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