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个性

2024-10-15

艺术个性(通用12篇)

艺术个性 篇1

艺术创作必然会面临艺术传统与艺术个性的问题,油画本土化当然也绕不过这个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艺术传统与艺术个性在油画本土化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艺术传统与艺术个性在油画本土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对油画本土化的实践与探索尤其有意义,油画本土化本身就是一种最明显的艺术传统与艺术个性的矛盾、纠葛、融合的艺术活动。

一、油画本土化的艺术传统

对油画本土化来说,艺术传统在绘画上包括西方油画传统、中国绘画传统、油画本土化本身的传统。人们往往会认为,油画本土化的艺术传统应该是中国绘画传统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样的看法其实抛开或忽视了油画这个画种自身的传统与油画本土化探索与实践本身所形成的传统。

西方油画传统,除了油画技法与材料方面的积累,还包括常被人有意无意忽略的西方油画的艺术精神。把油画本土化简单理解为用油画的材料与技法来表现东方的情调、意境、艺术精神,显得过于狭窄,也会使油画本土化的发展出现单一化的趋势,实际上也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媒材技法与主体性是不可分离的,符号与意义拆开来孤立分析是做不到的。油画本土化中的西方油画传统对中国绘画传统而言,其异质性表面上是材料技法的不同,实质上是对世界本质认识的不同,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认识的不同,体现出明显的艺术精神上的差异,西方绘画的理性与客观性相对于中国绘画的感性与主观性实际上是一种本质性的差异。油画本土化,就要在“化”上努力,这个“化”是一种内化,而不是一种重视表面形式的外化,要求油画这个外来画种成为本己性的自由自在的表现手段,而不是设定种种提防、小心翼翼地进行创作。只有强调与西方油画精神的交流与对话,强调与西方油画精神的贯通与融合,才能真正做到心无旁骛的自由。当然异质文明的融合是非常困难的,对西方油画精神在油画本土化中的不可或缺性,学术界是避而不谈,或许是担心绘画精神的中西交融会使油画失掉“中国化”,会使中国油画成为没有民族特色的空壳子。其实中国人的画当然是有中国味的,黑格尔主义认为艺术是民族精神的反映,这个论断有些武断,但至少一个民族总体上的精神气质会从它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毕竟艺术的整体精神离不开民族、地域的影响。艺术作品不可能卓然独立地高蹈悬空,脚踏实地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总是蕴含着他所踏大地的气息的,因此对西方油画精神的吸纳交融会提升中国油画的品质与多样性,而不会模糊中国油画的身份。

说到中国绘画传统,人们很容易把古代山水画尤其是宋元文人画当成中国绘画传统代表。其实我国的绘画传统不只是文人画,应引导学生去关注汉画像砖、石窟艺术、寺观文化、宫廷艺术等,而目光不要只盯着赵孟頫、元四家。宋元文人画确实有值得花大力气学习的地方,但他们所体现的幽静清远、平淡冲和也只是诸多艺术风格之一;况且因为正宗文人画追求的不过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而大多数文人画是达不到“逸”的境界的,这就显得技法简陋空乏,所以宋元文人画名家虽然不少,但虚浮空乏的画作更多,很多文人画其实如鲁迅所说:“崇尚高简,变成空虚。”。1另外,中国绘画传统的很大一个支脉在于民间绘画。例如吴道子所画原作已不可见了,但他所画的程式与格调在古代民间画工的画作中可见(古代画工对吴道子较为推崇),如现存的山西芮城永乐宫的元代壁画。还有民间绘画的质朴童真甚至变形的拙笔,都是美的表达,对民间艺术传统的吸纳与借鉴往往是艺术获得新生的途径。艺术传统是整个民族艺术的传统,某个流派某个集团是代表不了整个民族的艺术传统的。

关于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认为:“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出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2并认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是由老庄思想系统所导出。”3把中国艺术精神归结于老庄思想也是偏颇的,这样院体画家、民间画工的艺术精神,就被摒弃于传统艺术精神之外了,似乎只有体现逸气的文人画家才有资格扛起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大旗了。古代文人掌握着话语权,所以中国古代职业画家的成就便不断地遭到诋毁与歪曲,英国画家温德姆·刘易斯在《上帝之猿》中极其尖刻地抨击了上流社会在文艺上的业余化,以及可能由此导致的批评价值观混乱,高居翰感叹:“但是,在此处以至中国传统社会的其他范围,并不存在有组织的反对的声音,以及能够抗衡士大夫主流地位的力量。”4这样,很多优秀的非文人画家的艺术地位是被埋没或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或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可以说,艺术史上的声誉并不一定代表着艺术成就,中国绘画的传统中的艺术精神也应注意民间画家、职业画家所代表的艺术精神。

油画本土化在向中国绘画传统借鉴学习时,要注意挑选取舍,我国绘画传统的丰富多彩反而会迷糊了学习者的眼睛。鲁迅说:“我想,唐以前的真迹,我们无从目睹了,但还能知道大抵以故事为题材,这是可以取法的;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和明快,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米点山水,则毫无用处。后来的写意画(文人画)有无用处,我此刻不敢确说,恐怕也许还有可用之点的罢。”5鲁迅的论断是否有理暂且不管,但他对传统的态度无疑是积极主动的。

油画本土化其实是中国人开始油画创作就产生的命题了,以往艺术们的探索实践对当下而言本身就是传统了。对这个油画本土化自身的传统,其实他们该花时间花心思好好梳理钻研,考察得失成败,哪些方面已有了突破,哪些方面已有了好苗头,哪些方面已偏离了方向,哪些方面还未涉及,等等,这些工作是繁复而纷乱的,但这是必须而有效的,可以总结成果,明确方向。艺术创作的历史也不是个一直向前发展的历史,有时会走弯路,有时会走岔路,有时会走回头路,只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回过头去看看油画本土化走过的深深浅浅的足迹,就是有意义的事。这个油画本土化发展轨迹的研究,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探索者,前驱者的贡献有大有小,但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贡献,所以在研究时不要睁着一双势利眼盯着名家不放,正是大家共同努力才造就了油画本土化的整体创作生态系统,一家独大对油画本土化的多元发展未必是好事,一拥而上地追逐名家也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探索。

二、油画本土化的艺术个性

油画的“本土化”并不是要消失艺术个性,任何艺术创作,艺术家的创作个性都是必备条件,要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必然要求作品的创造者具有独特性。实际上,艺术家越体现自己的艺术个性,作品就更恰当地体现了油画的本土化,因为作品有了实现艺术家个人气质才情的艺术风格,油画作品才会成为具有审美真实性的审美对象。关于审美真实性,杜夫海纳有精到的见解:“就作品而言,作品就其本身而言是真实的。作品完成了,使人不敢产生任何删除或修改的想法。就艺术家而言,他感觉到他自己就在作品之中,作品就是他所要创作的东西,也是他所期待的东西。这对他来说,就等于满足一种技巧要求和一种精神要求的心理,从而实现自己的作品和表达自己。”6也就是说,作者应在作品中完全实现自己、表现自己的真切感受,不要受缚于前人传统与西方影响,重要的是用油画这种形式表达自己,这样的画作才是真实的表现,这样反而是实现了油画的本土化,油画的本土化是以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得以发挥为前提的。只有艺术家的艺术个性通过作品得以实现,他的人格、情怀、志趣、气质等这些与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等密切相关内在因素才得以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作品才有了与大地和时代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关系,作品才有了与文化、历史、集体意识的紧密关系,因为艺术家本身是个带有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个体,这样的油画创作才可能真正实现本土化。如艺术个性都没有实现,油画的本土化从何谈起,本土化不是外加的一些符号,点缀一些外表可识别的本土元素只是简单而表面的做法,艺术家内心最深处的流露才是本质性的本土化。因此,艺术家应尊重自己的创作个性,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吴冠中谈到自己对石涛的喜爱时说:“一反陈腔滥调的山水画程式,石涛的作品直接来源于生活,他表达的都是身处真山真水间的亲切感受。”7石涛说过:“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8由此可见,绘画脱离成法,“不违其心”才是真谛。这里不是反对传统,而是当传统与自我冲突时,应勇敢地以自我为主,突出自己,表现自己的情怀、本性、志趣、心智。

没有艺术个性就没有艺术作品,连艺术作品都不是,怎么来谈油画本土化,油画本土化是对作为艺术作品的油画来说的。新表现主义对中国当代画家影响很深,但罗中立、许江、刘小东、喻红、方力钧等代表性艺术家在吸收新表现主义的内容题材、图画形式、表现手法等相关因素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创作个性,而不使自己成为一个单纯模仿新表现主义的风格主义者,也不使自己成为一个僵硬地混合表现主义画法的折衷主义者,他们为油画本土化做出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在于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

吴冠中有一段关于他自己油画创作的精彩描述:“早春时节,垂柳半吐新芽,须隔岸远看,才能感觉到那刚刚蒙上的薄薄一层绿意,新柳如烟。我国古代画家画了不少烟柳堤岸的景色,抒写了‘任东风梳弄年年’的诗情,其间自有不少佳作。但我不满足于那近乎剪影的笔墨线条,我想捕捉住那通过半透明的新柳所透露出的深远含蓄而又充实丰富的形象世界,那色彩变化极其微妙,似有似无,可望不可攀。每年此时,在这短短的数日里,我总要试用油画来表现披沙垂柳,可是数十年来我一次也未能差强人意地表现出那种形神兼备,既发挥了油画色彩的潜力,又体现出气韵生动特色的画面。”9这是他老先生的谦虚之词,实际上他在油画本土化的探索中,以自己的努力与才华,形成了自己的“既发挥了油画色彩的潜力,又体现出气韵生动特色”的油画创作个性,这个创作个性使他成了油画本土化探索的标志性人物。

瓦萨里指出拉斐尔在最后时期作品中运用了米开朗基罗式的素描,这使他失去了他原来获得的声誉,瓦萨里的这一评论因为表现出了对艺术个性的理解而受到现代艺术批评家的赞同。作为油画本土化探索路上的实践者,应该汲取拉斐尔这一教训,就算在技法上也应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要注意在技法上也要力求有自己的独特创造与感悟。油画技法博大精深,要敢于自我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技法与风格。正如马克斯·多奈尔所说:“技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然而这种处理材料的独特变化,以及对同一主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表现,正是作品令人着迷的主要魅力所在。尽管它不显著并且平凡,但独特的表现,引起人们的兴趣。画家在作画时,绝不可只想着法则,而应毫不犹豫地跟着唯独被灵感所激发的感情走。”10

马克斯·多奈尔这段话除了强调技法的独创性,还提到“艺术法则”与艺术个性的矛盾。油画本土化需要法则,艺术法则与艺术个性的关系问题,一般的见解常以为艺术个性是瞬间的偶然的属于个人的特性,艺术法则才具有永久性。其实,艺术法则才是暂时的,比如油画本土化的法则,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要求,甚至不同的艺术院校有不同的要求;而艺术个性使审美趣味中的若干因素放射出光影而成为艺术法则。因此,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艺术家,应有勇气和信心在油画本土化路途中闪耀自己的艺术个性,为油画本土化法则的建立留下自己的声音与身影,而不埋没于众人成为无声的画家。

三、结语

对油画本土化的传统,要注意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要注意到传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纯正的传统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就算在理论上也是不能成立的。对优秀的传统要广取博收,融会贯通;要有勇气丢弃有些传统,并不是所有传统都是优秀的,要有和某些传统对着干的志气与蛮劲。不能让传统淹没艺术个性,有个性才有创新,艺术个性是艺术创作保持新鲜、保持活力、保持特色的条件与途径,陈陈相因只会使油画本土化走上死胡同。当然艺术个性是离不开传统的,艺术传统与艺术个性都关系到油画本土化的发展,应正确看待、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需要艺术家、理论家、批评家一起努力,就像鲁迅所说:“新形式的探求,必须艺术学徒的努力的实践,但理论家和批评家是同有指导、评论、商量的责任的。”11

摘要:对油画本土化来说,艺术传统在绘画上包括西方油画传统、中国绘画传统、油画本土化本身的传统。油画的本土化是以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得以发挥为前提的,艺术家内心最深处的流露才是本质性的本土化,在技法上也要力求有自己的创造与感悟。油画本土化本身就是艺术传统与艺术个性的矛盾、纠葛、融合的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艺术旅程,应正确看待、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油画本土化,艺术传统,艺术个性

艺术个性 篇2

1、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无数次的说要放弃,但是终究还是舍不得。

2、我无法保证给你一段完美的感情,没有争吵,没有分歧。但我能保证只要你坚持,我定会不离不弃。

3、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4、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

5、你不问,我不说,这就是距离;你问,我不说,这就是隔阂;你问了,我说了,这就是信任;你不问,我说了,这就是依赖。

6、生命中总有那么一段时光,充满不安,可是除了勇敢面对,我们别无选择。

7、当你知道因为什么喜欢一个人,不过是好感而已;当你喜欢一个人,却说不清道不明为什么,这就是爱。

8、有时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影响我一天的心情,你可能是随便的一说,但我却认真的难过了!

9、人的一生,都有一些说不出的秘密,挽不回的遗憾,触不到的梦想,忘不了的爱。

10、人生有三样东西不可挽回:时间,机遇,以及说出去的话。

11、表白或被表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结局不是谈一次恋爱,而是少一个朋友。

12、信任,就是哪一天你拿着枪指着我,最后枪响了,我也相信那是枪走火。

13、有时候,你必须要明白,有些人能留在你的心里,但不能留在你生活里。

14、不期望什么,坦然接受一切,那你就永远不会失望。

15、所谓成长,就是逼着你一个人,踉踉跄跄的受伤,跌跌撞撞的坚强。

16、你之所以感到孤独,并不是没有人关心你,而是你在乎的那个人没有关心你。

17、真想有一天,放下一切,去远方,不想后果,去流浪。私奔吧,哪怕一个人。

18、相爱的时候需要真诚,生气的时候需要冷静,指责的.时候需要谅解,过日子的时候需要包容。

19、多少难熬的我都熬过去了,如今的我不闻不问不痛不痒又凭什么不快乐。

20、有时候,我们明明原谅了那人,却还无法真正快乐起来,那是因为,你忘了原谅自己。

21、世界上最可笑的事情是,我知道了真相,你却还在说谎,还说的那么真,那么深……

22、我喜欢听歌并不是歌有多好听,只是它符合我的心情。

23、好朋友不需要太多,三个就够了,一个肯借你钱,一个肯参加你的婚礼,另一个肯参加你的葬礼。

24、我想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还有一个宠爱我的你。

25、一个人如果遵照他的内心去活着,他要么成为一个疯子,要么成为一个传奇。

26、当你做对了,没人记得住。当你做错了,没人忘得了。

27、男人通常不喜欢吵架,也不主动吵架;但他们最擅长让女人忍不住找他们吵架。

28、一个懂你的人,能带来一段彼此愉悦的爱。一个不懂你的人,最终会让你懂得一个道理:人生中,懂,比爱,更重要。

29、不错过任何精彩,也不为任何等候。

艺术贵在个性 篇3

摄影题材多种多样,如时尚摄影、风光摄影、民俗摄影、动物摄影等,如何在不同领域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我列举几个经常获得摄影大奖的摄影家例子,通过对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到形成个性其实并不那么复杂。

在影展评选中,评委最看中的是作品的个性,拍摄的手法要有新意,能够体现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自然备受关注。有几位经常获得大奖的摄影家在这方面便相当突出。

严志雄的独特形式感

在时尚人物摄影领域,严志雄的作品非常突出,他的画面具有独特的创意和构图,一眼就可以看出精心规划的元素。作者善用创意的手法,擅长调动现场的各种手段和现场的气氛,把画面组织得十分完善。他有时用广角,把画面拍得很大,而人物所占的位置却很小。我们可以看出严志雄所拍的画面不是四平八稳的,而是富有动感和变化的,明显比别人高出一大截。许多年来,严志雄的作品为什么能屡屡获奖,从他的作品中就能看出其中的道理。

绍剑的小中见大表现手法

我们这一代摄影师的构图注重严谨,但是变化不够,这是我们的缺陷,我们一直想打破这种拍法,有时对新的视觉感受还是探索得不太够。风光摄影也要不断追求创新,以前,一片金光照亮山头的画面非常漂亮,这种方法虽然好,但是人们如今已经看多了,再这样延续下来就不行了。摄影师必须要脱离过去的创作手法,从求新的角度出发,运用新的风光摄影表现方式来突破。作为新一代风光摄影师,我感到绍剑的作品的确富有新意,他拍摄的自然风光作品,很多画面就是从小处着眼,富有变化,十分出色,与传统的表现方式就不太一样。让人耳目一新。

欧阳星凯的绘画感色彩风格

许多摄影师拍摄的作品都不错,但是很多人的照片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评委总希望看到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只有那些有新意,有变化的作品,才能给评委们留下印象。摄影家欧阳星凯拍摄的艺术类作品便具有这方面的特点,他在色彩方面的独特表现能力,让评委们一致看好。欧阳星凯能够获得中国第八届摄影金像奖,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图片色彩处理工作做得好。

以前,欧阳星凯也拍风光,后来逐渐转到纪实摄影方面。他拍摄的题材也是民俗,的确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但更重要的是他善于把拍摄的人物和环境的色调处理成像绘画一样的效果,作品乍看上去有点灰旧,但是显得非常高雅。我最早是搞油画出身的,我明白欧阳星凯的意图。在绘画中,总是特别强调灰色的色彩模式,这种色彩不太过分跳跃,显得很淡雅,有一种中性的感觉。在整个色彩关系中,灰色是非常高雅的,如果表现好,画面会极其舒服。

欧阳星凯拍摄的民俗作品内容,并不见得特别出彩,很多人也都在拍,而且拍得也相当好,但是欧阳星凯的独特色彩处理方法,一下子就让作品出类拔萃。

李刚的体裁独特

2009年,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刚获得了第八届金像奖,他拍摄的题材是马,他最初拍摄这个题材时我就说好,通过多年的努力,李刚成功了。主要原因有两条:是体裁独特,二是创作认真。据我所了解,很少有人像李刚那样下工夫去拍摄马,天南海北他都跑,有马的地方他都去。他把马的变化,把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马的外在形式、内在的精神,以及马身上揭示出来的人性化的东西都表现出来了。从他的画面中可以感受到马的灵性。这种体裁的特殊性让他顺利获奖。

张祖道的系列表现方式

评委们非常重视作品的唯一性,那样才能显出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老摄影家张祖道拍摄的八个样板戏,他以成套的作品展出,让广大观众耳目一新。今天的年轻人没有见过革命现代京剧,他们对过去的历史大多是陌生的,没有见过那些老的影像。张祖道全面地记录了珍贵的影像,并且形成系列作品。今天,当摄影师拿出来的时候,这些作品的题材虽然老,但是却具有一种新颖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感觉,深具影像价值。

有个性才能成功

从几位摄影家的特点中,我们看到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并不困难,重要的是摄影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让自己的作品个性鲜明。我们看到“5·12”大地震宣传报道中,曾涌现出无数的好作品,但是如果大家都投这类题材的作品,即使水平再优秀,也是中奖率极低。在摄影创作上,只有在某一方面拉开与别人的距离,只有做的深入,才能出类拔萃,金榜有名。

纪录类

摄影与任何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主要在于摄影具有直接复写现实的功能,对摄影是否是艺术的争论也正是由此出发。纪实摄影的基本面貌就是对现实世界的复写,对事件有一定深度的记录。然而摄影者的出发点、角度和审美的不同,才使之上升为艺术。为家人拍摄的纪念照随着时代的变迁,同样可以上升为纪实摄影;随手拍摄的“扫街”照片、作为时代的记录也同样具有纪实摄影的意义;新闻摄影随着不再具有“新闻”的意义之后,也可转化为纪实摄影。许多身边的人或事,都可以当做长期的工作任务,汇集成系列的图片故事。所以纪实摄影更加强调深度。

虽然纪实摄影更加强调客观记录,但取景构图的审美却是非常重要,一张照片看起来是否让人的视觉感到舒适,一张照片的信息量是否得当,都与摄影者的审美和主观意识密不可分。此外,许多人认为纪实摄影就应该用黑白来表现,这种理解也是狭隘的。因为过去,纪实摄影受到摄影技术发展以及报刊印刷的限制而多用黑白胶片来拍摄,也有许多摄影人自身缺乏对环境色彩控制的技术能力而拍摄黑白,以求遮丑。理论上说,客观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色彩对于纪实摄影非常必要,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不仅要深刻而生动地记录事物发展的过程,体现自己的观点,更需要摄影者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把握能力。这样的作品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都会受到评委乃至社会的关注。

乡村学子

田义伟摄

作品评述

四棵树,四张乒乓球台当作桌子,对应关系带着几分幽默。但是看到学生们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甚至还有学生坐在地上,又不禁令人心酸。如何通过摄影镜头以最佳方式深刻反映出现实,这位作者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不期而遇

熊伟摄

作品评述

瞬间的定格精准而完美,是这幅作品得以脱颖而出的原因。能捕捉到美洲豹扑上越野车时的瞬间,本就难能可贵,而此时坐在车里的美女又恰好转过身来,表情惊喜地拿着相机也准备捕捉这一精彩的瞬间。“美女与野兽”童话故事般的完美组合,实在难得。

说书人

王登摄

作品评述

照片中的主人公陶醉于书中情节,精彩的面部表情极其生动,且与背景上的绘画人物形成呼应。同时,主人公白色

的演出服装又与背景的红颜色之间形成呼应,颇有几分身临其境之感。画面取景干净利落,对角线构图简单明了,是一幅运筹精巧,精心抓取的摄影作品,可博观者一笑,并与之同喜同悲。

节日

王争平摄

作品评述

这幅作品成功之处有三点:一是主体突出,将牧民一家三口人作为表现的重点,占据画面的中心部位,身着漂亮的新衣,坐在自家的汽车里,微笑中透着对幸福生活的满足;二是点缀到位,画面右上角牧民和马群虽然很小,但也起到了交代环境的重要作用;三是剪裁得当,作者大胆对汽车进行了剪裁,如果保留汽车的整体形态,势必会削弱对主体人物的描写。

吃午餐的农民工

陈韶华摄

作品评述

阴翳翳的天空下,民工们披着简单的塑料布,在雨中吃着简单的食物,沉默而平和,却令人心中感受到一种震动。很多建设者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这是劳动人民特有的坚韧品格。浓郁的画面色调更加重了这种深沉的气氛。

出摊儿

刘桂林摄

作品评述

《出摊儿》是一幅体现生活小景的街头纪实类图片。原来用作装货的纸箱,成为摊主孩子藏身游戏的一隅,体现出几分幽默和生活中简单的快乐,尽管作者未能充分顾及孩子身处阴影里所形成的技术瑕疵,但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捕捉却值得称道。摄影人只要留心观察,身边有很多可以拍摄的题材和精彩瞬间。

爱相随

赵春山摄

作品评述

生活场景的自然、平和是作品制胜的关键。自然光下拍摄的母亲拉着孩子从雪地里走过,表面朴实无华,没有光影的刻意雕琢,而于平淡中凸显真实之美。嬉闹的小狗和孩子紧张的姿势又带来一些生活的情趣,使画面更耐看。

高原球场

赵岚摄

作品评述

高原,湛蓝的天空,深褐的土地,黄色的草皮丘陵,凸显了西部高原地域的特点,向篮筐飞身而起的孩子,为简陋而平静的球场平添了几分动感,简洁的画面和动态的瞬间构成了一幅视觉独特,且富有张力的作品。

渔家孩

梁军摄

作品评述

无忧无虑的孩子们总能找到令自己开心的事物,但是大人们从中却常能体会到别样的滋味。向马桶圈投篮球的孩子是那么快乐,作者抓住这样生动真实的一幅画面展现给观者,让观者为童年的天真而感动,也为渔家孩子的生活环境而感慨。

中国拉面

毛树林摄

作品评述

慢速快门下,面条在抻面师傅的手中拉出了动感,颇有气势。恰当地运用摄影手法,就能够使简单平常的场景变得精彩,当然,瞬间的抓取也很重要,但这也并不是碰巧赶上的,熟悉各种技巧所产生的效果,提前预想所需画面,自然能够从容不迫,有的放矢,不断拍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网事如歌

欧阳世忠摄

作品评述

在俯拍的视角下,较慢的快门速度拉动的渔网如漂浮的云烟,相对静止的劳作的人是网的参照物,由于产生了动与静的对比。压暗的背景使渔网和人物格外突出,简洁了画面。

小精灵彩绘

杨跃新摄

作品评述

善于观察的摄影师,采用俯视取景的方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记录下这一绚丽的场景。画面虽然色彩非常丰富,但是井然有序,可见作者通过角度选择来掌控画面的能力。右下角是画面的中心趣味点,两朵“向日葵”即将绘制完成,摄影师选择孩子举笔绘制最后叶子的瞬间按下快门,足见其十分精到的捕捉瞬间能力。

乐乐荡

罗咏摄

作品评述

两个蒙古包很好地交代了地域环境,孩子荡起牧民自制的秋千,好不欢快。低视角仰拍有效地夸张了两个儿童近大远小的透视感,加之天边棉花般的白云陪衬,快乐的童年生活跃然纸上。

席卷如风

李晓谭摄

作品评述

传统的畜牧业与现代工业文明早已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从这张气势恢宏的作品里,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成群结队的羊儿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在高大的红色运输车前,却显得那么单薄、那么脆弱。这张纪实照片的成就远远不是画面的美,它的社会意义显得更重要,它启迪着人们思考,启发着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的大问题。在现代工业文明面前,传统农业文明还能持续多久,出路究竟在哪里?

美容师

陈桂孚摄

作品评述

甜美的笑脸和明眸皓齿十分打眼,一下就能把观者的目光抓住。然后看到的就是忙碌的高空清洁工,他们冒着危险辛勤劳动着,不但美化了城市,也点缀了这幅画面,使作品有了突出的主题。画面的经营也是很重要的,比如高调形成的雪白脸面正体现了劳动者的成果。

工地

罗利光摄

作品评述

斑驳陆离、色彩单一的建筑物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面积。层次丰富、质感强烈,画面上部排列的三个窗口恰好露出不同服饰,不同姿态的三名建筑工人。三个窗口和三名工人是作品的亮点,人物服装的色彩、自然生动的姿态,点缀在庞大、腐朽的建筑物中,不仅清晰交代了工地的环境与工人工作的场面,也赋予画面极强的形式感。

雄鹰驯马

赵志强摄

作品评述

蒙族服装一目了然地交代了地域环境,激烈的驯马场景扣人心弦,狂躁的马与主人的英姿为图片增色不少,惊险的瞬间再现了蒙古族人的彪悍与强健。

收获

黄卫摄

作品评述

将渔网安排在画面的绝大部分,而人物却被安置在四角,构图就很有新意。逆光拍摄使渔网晶莹闪亮,而网里的鱼却变成了剪影,为画面带来点缀,也更加吸引观者的注意力。

渔家盛事

傅保安摄

作品评述

岸边渔船上站满渔民,神情肃穆眺望远方,弥漫着凝重的气氛。低视角仰拍表现出现场的声势。到底是什么盛事如此隆重?如此多人在等待什么?画面外的故事成为吸引观者好奇心的妙笔。

骆驼

王争平摄

作品评述

因为透视关系,近处骆驼高昂的头占据了更大的画面,而人物则显得渺小,但是高高竖起的套马杆却阐释着牧人的坚强与自信,由此,从骆驼的眼神中似乎也能看出对牧人的敬畏。画面构图新颖,主题鲜明。

电影里的故事

欧阳世忠摄

作品评述

低视角将屏幕和观众拍进同一画面,既交代了场景,又具有独特的画面效果,引人仔细观看。在如此简陋的环境里,观众,特别是孩子们却看得津津有味,反映出乡村百姓业余生活的精神需求和苦中有乐的生活场景。

老巷

陈瑞元摄

作品评述

晾在竹竿上的一排鲜亮衣服烘托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小巷中的各色人等反映着世间百态。虽然表面上凌乱,但是细看画面,中间的骑车老者最为生动,成为主角,而周围的人形态各异,很好地衬托出环境。

早晨

苏立锁摄

作品评述

浓雾天气,使画面形成高色温的蓝色,空旷的马路上只有一辆载人的自行车匆匆驶过,卖早餐的妇女已在宁静的晨雾中开始了忙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抑或是汽车灯照在锃亮

的早餐车上。呈现出暖色调的反光,为雾气笼罩的清晨增添了一抹光亮的色彩,冷与暖的对比是作品的亮点。空旷的场景给人以静谧的感觉,同时也预示着一天忙碌的开始。

毛织厂

陈炯林摄

作品评述

纺织女工是非常传统的拍摄题材,可以说现在很少有摄影人关注,因为拍出新意非常困难。《毛织厂》这幅作品体现出作者很强的观察力,广角镜头将近景处的两个纺织纱轮拍摄得无比巨大。对称的构图将人们的视觉引到忙碌的女工身上,暗背景中纺织女工的身影恰巧平分画面,两个旋转着的砂轮似乎要冲出画面,这也是广角镜头成功运用的案例。

做年糕

欧阳世忠摄

作品评述

这是一幅极具生活气息的作品,浓郁的现场氛围是这幅作品的成功所在。作者充分利用前景冒着热气的三个木桶,既为画面增添了气氛,又使画面产生了纵深感。一抹阳光照射在木桶后人物的身上,突出了人物的同时,强化了制作年糕的忙碌场面。整体画面杂而不乱,生动自然。

雾里看花

赵志强摄

作品评述

都市中,这样的场景可算司空见惯,也容易被摄影人所忽视。作者在冬日的夜晚发现了这样的场景,餐厅中的热气使宽大的玻璃充满了雾气,暖色调烘托了都市人忙碌之后的休闲,餐桌上一朵格外清晰的小花为场景增添了浓郁的情调,朦胧感赋予了这幅都市作品全新的视觉感受。我们不难发现,只要用心,精彩就在身边。

钢铁圆舞曲

许雅兰摄

乍看起来这幅作品似乎有些杂乱,但仔细品味,每个细节的布局都恰到好处。钢铁车间中几个圆形的钢圈使画面产生了工业题材摄影中常有的形式感,忙碌的工人随着钢圈的结构划分成若干层次,产生了既有变化,又有深度的空间感。

归途

张胜秋摄

作品评述

这张照片记录下了孩子们搭乘卡车出行的情景,作为特定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像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人物表情自然真实,生动有趣,画面的截取也恰到好处,在记录类图片中,它的艺术性似乎更强一些。

抢救

欧阳世忠摄

作品评述

这张照片别具匠心之处,是两名抢救司机的战士都没有露出脸,画面上只有司机一张脸,利用人们对熟悉事物容易引起注意力的规律,使画面焦点一下子就集中在司机脸上,从而受到拍摄现场紧张的气氛感染。两名战士的肢体又形成画框,再次强调了焦点。因此,虽然实际上的场面混乱不堪,但在摄影师的镜头里却能显得井井有条。

快乐的窑工

李晓红摄

作品评述

人像摄影讲究“形神兼备”,此作在女工谈笑风生中抓取,观者似乎能听到女工爽朗的笑声。孩子母亲那乐观的神态与孩子稚幼的眼神是作品的焦点。作者很好地利用了环境光,近亮远暗的光线效果保留了现场浓郁的生活气息。

从技术角度看,这幅作品的黑白影调及反差控制恰到好处,展现出人物生动自然的瞬间。

小贩的幸福生活

郑嘉鉴摄

作品评述

这是一张典型的黑白纪实作品。作者采用平实的手法。以长焦镜头捕捉了一名坐在三轮车上的小贩,她正在聚精会神点钞票的瞬间,虚化了的背景烘托出人物的自然状态,三轮车、光着的双脚,进入画面的秤……画面的信息非常丰富,这些场景映衬着她抑制不住的喜悦。黑白的表现方式滤掉了显示场景中繁乱的色彩,使该照片更加精炼明确。

重症监护室

施如文摄

宽画幅的全景照片涵盖了极大的信息量,这也是该作品的成功所在。从左至右,我们不仅看到了重症监护室的布局结构,更可以感受到医护人员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得工作场面,原本紧张的场景在绿色的基调中显露出可靠安全的氛围。

室内场景摄影的难度非常大,我们可以看到这幅作品不仅人物的表现非常自然,两侧的墙壁也是横平竖直,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摄影功力。

理冠

罗利红摄

作品评述

扬学生个性展艺术特色 篇4

现代教育学家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促进人有个性的发展, 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 忽视个性差异, 泯灭个性发展其实是教育的悲哀。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挑战,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理念和内容、教学和评价的方法上作了重大的变革, 面对教材的改革, 作为美术学教师, 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重新摸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新教材的教学。切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个性的表现, 开发思维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艺术情感是现代美术教师的职责, 对于实施新课程的这一目标, 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个人只有积极投入或参与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 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

学生是有情感、有自尊的活生生的人, 而在班级中总是存在着智力水平、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这就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营造一种真诚、民主、愉悦的课堂心理气氛, 形成一种富有人情味、相互尊重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一方面, 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的职责, 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诲, 虚心接受教育;另一方面, 我们还有尊重每位学生, 倡导“思维无禁区”,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让学生在课堂中要说“我认为”、敢说“我不赞成”。学生只有消除胆怯、依赖的心理才能真正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 促使个性发展, 增强主体意识, 他们的创造力才得以表现, 进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发现与探究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个性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 否则如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根据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 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 拉近师生距离, 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 欣赏理解创作是一项任务”的错觉, 要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 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 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艺术史家奥班奥指出“创造等于艺术的论断应该成为所有致力于建立某种艺术观念的基础。”显然, 创造性已被看作是艺术的一种最高追求。艺术教育本身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材, 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就是说, 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对其创造才能的培养, 对于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 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建构的学习方式中, 主动去发现美术、感知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 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培养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如对五官结构的处理, 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用线描、结构素描和明暗素描等不同的方法画一下, 比一比哪种方法更贴近自己的实际学情, 并说说为什么。教师先不给学生一种明确的答案, 而是给学生示范习作一次, 学生再次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答案, 尝试探究不仅让教师轻易解决了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几个难点, 纠正学生思想上的矛盾观念, 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尝试探究中, 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 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丰富其学习体验, 培养其合作、交流、共享等人文品格与创新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与发展。

三、让学生尝试和质疑,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陶行知认为“教的方法, 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 根据做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作一个生动、活泼、积极、自觉的认识主体, 是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探索者。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教给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因此,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能创设情境, 让学生提出质疑,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激活学生思维, 形成问题意识, 培养求知兴趣。如在讲解人物头像一课时, 我们展示出各种大师们不同时期, 不同风格的作品, 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点评、小结, 甚至让学生进行作品的修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学生遇到困难后, 教师再作适当点拨, 然后让学生再尝试, 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质疑、尝试、参与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鲜明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 在探索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情感, 在多样的选择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从而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合理评价, 促进个性良性发展

学习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它发挥着调节学习策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作用。为了更好发挥评价的作用, 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的评价, 采取“不同标准, 分层评价”的方法, 艺术学习评价也不像数学公式一样有统一的标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我们的评价方式也应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差异性呈现出的多元的评价状态, 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 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学生的内心感受, 是否有独特、新颖的表现。这就是许多教育家多次呼吁“评价应多几把尺子, 多一把尺子将会多一批好学生。”…的原因。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品质, 或者用学生自评、互评等多样的评价形式进行评价,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使学生个性得到良性发展。

艺术个性QQ签名 篇5

2、我拿什么说坚强连上帝都那么彷徨。

3、我多想带你去看看以前还没爱上你的我。

4、不要知道得太多,会难过。

5、我不希望你幸福但又害怕你不幸福。

6、谎言说给耳朵听却让眼泪动容。

7、睡一个慵懒的午觉我总以为明天会更好。

8、我们总会被最初的感动压上全部的执着。

9、我也曾自作多情的说我以为。

10、难过的时候我会切洋葱因为没人知道我是真的在哭。

11、没有你分分秒秒都是煎熬。

12、我不敢用一时的勇气成全自己漫长的希望。

13、闺蜜啊我们这是怎么了。

14、此时此刻,我不想带着对你感情去开始我的下一段感情。

15、要在这个世界快乐的活着必须要练成鱼的记忆。

16、其实我不洒脱只是装英雄那么爱你怎可能一滴泪没有。

17、晚安,对自己说的晚安最苍凉。

18、宁愿永远不长大,简单而纯粹地活着,与忧伤和烦恼绝缘。

19、讨厌自己明明不甘堕落却又不思进取。

20、一个男人,让我看透了你,挺好的。

21、有时候,你最想得到的人,其实是你最应该离开的人。

22、那些能够让我们瞬间潸然泪下的歌并不是歌词有多美而是恰好说到了我心上。

23、我只是不知道这个世界在热闹什么。

24、鱼可能被淹死吗太阳可能从南边升起吗他可能回来吗?

25、喧闹到散去我以为会有你。

26、你的一个“在”字就让我高兴无法自拔!

27、为什么要用一张成绩单否决我们。

28、对啊,诺澜走了,但并没有把曾老师的心带走不是吗?

29、你喜欢阳光,可偏偏我是黑夜。

30、刺破我的心脏你却嫌它还伤的不够漂亮。

31、放假的这段日子里看不到你心情好糟。

32、你们不相信我我再如何做也是徒劳。

33、我是个爱唱歌的人,唱歌才能让我开心。

34、我无法想象以后没有你的日子该怎么过。

35、一个人伤心多难熬,有个人陪伴多好。

36、扣子第一个扣错了到最后才发现一些事做错了只有到最后才不得不承认

37、人穷衣服破,说啥都是错。

38、姐妹走了,不知道车撞有多疼,祝她一路走好!

39、总把谎话说给自己听让眼睛湿润。

40、好后悔当初告诉你我喜欢你。

41、我想做一个强大的人至少在我被抛弃的时候我不疼。

42、我们是情侣在学校却比陌生人还生。

43、看完吕子乔的第三重梦我哭了。

44、我在线跟隐身根本没区别。

45、我总说没关系,但你也总以为真的没关系。

46、我不愿意舍弃我的不甘心。

47、我真的很讨厌每次都是我先找你你还爱理不理

48、毕业那天,我可不可以放声大哭一次。

49、我太差了所以才让你这么不喜欢我吧

王飞书法艺术的个性 篇6

一个人怎么利用书法是他个人的事。问题是,既要利用,就一定会歪曲。歪曲最典型的表现是,把写字的人当成书法家,把书法家当成不会写字的人。书法与写字,书法视写字为自己表情达意的符号,而写字却企图在实用中代替书法。写字在与书法的博弈中,它尽力利用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去说明并加重自己就是书法的砝码。书法与汉字,由于几千年的“亲戚”关系,虽然进入21世纪后在功能上开始分离,但藕断丝连,“剪不断,理还乱”,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没有这个事实,也就没有被利用的机会。王飞认为写字不是艺术,书法与写字有着本质的区别。这话听起来似乎太简单,我也认为不复杂,可偏偏在一些“大学问”家的“学问”里却糊里糊涂。我以为,书法传统的形成紧紧地与实用(写字)捆绑在一起,书法与实用(写字)的脱离,意味着实用(写字)成份要从传统中剥离出去,或者说实现实用价值的终结。请不要误会,这样认识问题丝毫没有轻视书法传统的意思,只是想回到书法传统的实质,回到书法艺术的本体,回到什么是书法艺术这个起点上。

那么,书法与写字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还是先看音乐与歌词的关系吧,可能会对理解书法与写字之间的关系有帮助。苏珊·朗格说:“歌词配上了音乐以后,再不是散文或诗歌了,而是音乐的组成要素。它们的作用就是帮助创造、发展音乐的基本幻象,即虚幻的时间,而不是文学的幻象,后者是另一回事。” 从某种程度上看,歌词在音乐中的作用与汉字在书法中的作用基本上差不多,歌词服从于音乐,汉字服务于书法,歌词和汉字分别进入音乐和书法后,它们自身的意义都变得不重要了。应当郑重地说,书法创作过程的书写与写字不是一回事。写字,尤其是那些认为写得好的字,它自身的确具有实用美的属性,但它反映的不是那种情感形式,了不起运用了某些笔法与字法而已,绝对不是书法,是有条件的可能成为的书法中的一个元素。简直不可设想,那些未经法度训练的写字也能称之为书法!但不管法度有多么重要,法度毕竟不是艺术,它只是通向艺术的桥梁。无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对自己心目中的那种“书法”有多么深厚的朴素感情,这就是他必须接受的现实。

王飞在书法艺术上的实际水准与他的名声完全不成比例, 他的草书、篆书、隶书、篆刻不仅具有一定的功力,而且个性突出、风格古朴。但如今的书法生态环境对此认可的并不到位,遗憾的是它倾斜于花花绿绿的光环。这大概与“写字等于书法,书法等于写字”大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把写字的实用性同书法的艺术创造画等号,丧失的是艺术标准,丧失的是书法的本体。对于艺术,我还是看重个性。个性的形成离不开情感的融入,因此,我认为,情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也是书法与写字的一个分水岭。我也考虑过如此强调情感在书法中的地位会不会存在片面性?我想,当人们普遍甚至不明白情感如何在书法作品中表现的情况下,即使片面也显得有一定价值,更何况不一定片面。其实书法艺术形象生动的本身,依然是书法的表层状态,而其深层意境正是从生动的形象中抽象出的关系,即形象与抽象的有机统一。

在王飞的书法篆刻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关系表现,比如组合关系、对比关系、构成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才是书法创作的真正内容,这些内容装载的无疑是书家的情感。当人们的兴奋点还在物理化学般的分析笔法、点画的技术细枝末节时,王飞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运用“关系”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研究上。从理念上看,他摆脱了单一的“识读”方式的束缚,把作品的“可视性”突出于首要地位。古人讲得再清楚不过了文以载道。书法承担不起“载道”的重担,它的主要功能是“达其性情,行其哀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作者的一种精神释放。依我看,书法作品无论千姿还是百态,都是从情感中产生的,是情感编织的作品的姿态。以这种姿态开始的情感虽然是虚幻的,但是它确实实现了汉字、文本和作者自己符号化的艺术转变,并且在组合、对比、节奏中表现出来。这些,从王飞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书法是一门艺术,对于任何一个未经专业艺术训练的人来说,要把书法与写字区别开来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书法不是万精油,它作为一门艺术,就一定有其非书法研究人员难于把握的特殊的艺术规律,无论是什么人,只要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学术越位、不到位,或是错位。

艺术个性 篇7

个性对于纤维艺术教学来说, 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中, 教师的个人魅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现在经常有人提“个性魅力”、“人格魅力”, 实际上它是对个性的另一种诠释。首先要有个性, 其次才有魅力。由此可见, 个性实在是不可或缺的。区别于他人的特质, 我们称之为个性。在艺术类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容易对个性十足的教师产生好感, 甚至崇拜, 因为这说明此教师有着更多个人的东西启发并影响学生。下面就我在美国求学时的几位教授的教学特点来谈谈艺术家个性在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们的个性创作和个性教育

我的专业指导教授荆吉·来开喜欢用小型的切割机来切断木块, 飞转的砂轮把一根整的木条切成一根根细小的木棍, 制作者在这上面用钉子戳一个小孔, 以方便金属钻头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众所周知, 人是高级动物, 与一般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西方的一些艺术家也喜欢依赖机器的帮助来完成作品。

她首先界定好三维艺术品的外轮廓, 然后在内部完成结构的构造工作。她对框架的稳定性要求很严格, 木条与木条之间的衔接很牢固, 单单运用手指是不能晃动其中一根木条的。对于木条之间的连接, 她经常用金属——铁钉、钢钉和电线头作为中间联系环节。在颜色的运用上, 她喜欢用红色、蓝色等个性比较强烈的能迅速吸引人们视线的颜色, 有时也用木条的本色。她做的艺术品的木条线条灵动, 很像油画之类的架上绘画中奔放的笔触, 让观者心情随之跌宕起伏, 并深深被作品的感染力所打动。

我所喜欢的另一个艺术类教师名叫维多利亚·瑞委。这位犹太人的后裔有着非凡的艺术才华和写作才能。维多利亚是一个身材略显丰腴的感性艺术家, 她喜欢用闪光的颜料在纺织品上画画,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她的作品, 都有光影闪烁的幻觉。一如湖面上的涟漪, 荡起层层碧波。多棱角的镜片的使用, 和霓虹灯灯管的使用让她声名大振, 敢于用霓虹灯管是她人生的某一阶段的标志。闪烁的灯光在纺织纤维上显得格外的迷人, 就像我们坐在飞机上观看黑夜里地球上不同城市的万家灯火, 是那么引人入胜和遐想万千。不规则的灯光带创造出优美的图案或抽象画, 宛如画家手里的奔放的笔触——任意挥洒且笔笔传神。

说她感性, 是指她的情绪经常难以自控:高兴时像天真的孩童, 愤怒时如同咆哮的狮子, 在众人面前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变化。艺术家的气质可窥一斑。私底下我和她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她会指导我的人生方向和艺术走向。我的染布技术在她的指点下, 大为精进。不同的染色方法也让我的艺术创作更为灵活和自由。照相印版技术让独特的艺术制作和大规模的重复使用某一色板技术结合起来, 往往一块板制作好以后, 可重复使用若干次。现在的很多家用纺织品上的印染技术原理和丝网印技术是同宗同源。回国后, 看到那么多色彩缤纷的图案和造型, 让人不禁感叹国内这几年的变化和日趋成熟的染色方法。我们的生活因为艺术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绚烂。美化生活的同时, 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多变和时尚魅力。

她上扎染课时经常召开学生分组会议, 讨论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创作技巧和对各个国家的传统图案的传承。学生可以从她那里学习到很多自己以前不曾关注或忽略掉的东西。对颜色的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和互补色的学习和分析, 使得这门课——扎染显出勃勃生机、富有挑战性。另一别色法, 又名去色法, 用漂白剂在黑色的纯棉布上作画, 会有棕红色、黄色色块出现, 原来黑色蕴含了各种不同的颜色。我第一次对黑色肃然起敬, 原来以为最沉闷、无生机的黑色却是“有容乃大”的极大胸怀的颜色包容者。众所周知, 通过三棱镜的白色光能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有色光。在美国, 黑色布也能被分解成彩色布。本来白色和黑色是无彩色, 是没有色彩倾向的, 而今, 却能变化成多彩色。维多利亚教授的最拿手的技术是丝网印染——有一层过滤的纱状纤维, 把颜色放在此纤维上, 用硬质的木头刮板推动颜料, 通过的颜料细腻且平滑, 很有原创的天马行空的自由感。

丝网印染的出现为纤维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就像染印图案设计一样, 一层一层的堆积和复染使得画面很丰富。染印艺术的奥妙, 在于可进行大工业的成批量生产, 在特定的机器上, 进行一些加工和调整, 达到人们想要的设计境界, 把需要留在画面上的颜色用印章盖好, 在纺织品上出现的是一样的颜色印染效果, 接着再刻第二块印章, 再复染, 以此类推。大工厂的机器生产比小规模的小作坊主或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要来得更快, 可复制性也更好。纤维艺术几千年来, 一直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当时代再往前发展时, 纤维艺术的发展却有点追赶不上时代的脚步。究其原因, 是小作坊制阻碍了其规模的发展。手工的制作与加工速度远远跟不上大规模的工厂批量生产。速度的快慢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很多重要的方面, 纤维艺术也在其列。

就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而言, 在人们的印象中, 艺术应该是速成的, 然而实际上, 在美国, 艺术家做的很多艺术品是极讲究传统性的。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对各个国家的传统纤维艺术品——如服装、墙面装饰品等有很深的研究。在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时, 教授们让学生按照他那个国家的传统纹样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构想来完成作品。结果千奇百怪, 学生们很有想象力。

人有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 对于纤维艺术而言, 显然视觉占了很重要的部分。在美国的三年时光中, 让我意识到只有更好地开发这五种感觉, 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节奏。在加州的一次展览中, 切块面包做成的艺术品让我的教授之一——道夫感触良多。他本身就把蔬菜和水果介绍进自己的大学艺术教育中来——做成的人脸和一些有趣的造型让观者产生好奇和孩童般的游戏欲。应他的邀请, 我们三个研究生到他的家里做客。他是意大利人, 在他家里首先进入我的眼帘的是半圆形的穹顶, 据说是他特意雇人做的类似他的家乡房屋的设计。接着, 一些稀奇古怪的蛋糕、水果拼盘等跃入视线。逼真的外形, 让人一眼难辨真伪。草莓、梨子等相映成趣, 数量众多, 有点拥挤感。童趣和幽默感油然而生。他是个有个性的艺术家, 以纤维艺术的装置艺术为研究方向, 注重纺织品的空间摆放次序。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知识, 受益良多。他的教学轻松活泼, 却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艺术知识。他自身喜欢戏剧, 所以酝酿情绪成为我们必须学习的课程。无论在草地上的对着天空说出一些感悟和台词, 还是在教室外的一角进行纺织品的装置创作, 我们都被环境所感染和进入当时的情境中。忘我是一种境界, 在他上课的课堂上, 我经常忘掉我自己的存在。他曾经让我们把自己的第一张作品带到课堂上, 逐一分析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潜能。很幸运地, 他把我的一张中国农民油画放在第一个位置——也说明他最喜欢那一幅画。他的好恶很明显, 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在美国, 个人的天赋是极其重要的, 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和艺术成就。而在中国, 人脉关系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这可能跟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有关系。中国讲究集体意识, 而美国更讲究个体的生存发展意识。当然, 机遇、才华和坚持, 在中国和美国都同样重要。

他于我最大的感触是在不经意间让人感受艺术的原理和真谛。如何让纤维艺术慢下来也是他教学的一个艺术宗旨。慢生活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节奏。细心体会纤维材料带给我们的触感、视觉张力, 灵感也就源源不断地产生了。人是需要一定的对材料的新鲜感的, 足够的材料刺激会带给我们制作艺术的激情。慢慢地琢磨手上的纤维材料及它发展的可能性方向, 是一个敏感的艺术家所不断探索的重要来源。

对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渗透, 毫无疑义, 来自英国的著名艺术家巴巴拉就是一个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极好地结合起来的典范。她对原子的排列产生了极强的兴趣, 并把它们做成了艺术品。很有规律的小圆球一个接一个地连接在一个庞大体积的圆球体中。做这种艺术品, 艺术家不仅耗时而且费力, 不断地重复某一形状, 再加上结构的骨架构成, 一件艺术品需要的人工和耐力非同一般。如何利用材料的特性, 需要艺术家的挑战和冒险。无限探索的可能性让艺术家血液沸腾。对材料的征服欲与支配欲占据了艺术家的脑海, 进而落实到手工制作上来。有一次她带我到她的工作室去, 迎面而来的是体积庞大的钢圈和起重机, 桌上放着一把枯干的芦苇顶部的花, 运动感十足, 一直向上生长, 不屈不挠。当然, 艺术家也需要机器来帮助她完成较大体积的作品。可以从360度来观看自己的艺术品的每一个侧面。粗大的钢丝和细小的钢丝被编织成密密麻麻的宛如河流奔腾的水波纹般激情四溢, 是那么流畅和吸引人的视线。

中国国内的个性艺术设计教育

学生在制作作品过程中对于艺术个性的表达,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艺术天赋的高或低。教师让他们做自己感觉对的艺术设计, 在这基础上, 调整细节的放置和大局的整体感。有的学生做得很放松, 尝试新的材料和方法, 敢于冒险和挑战新思想:自行车的废弃链条、芭蕉叶、羽毛球的白色球体……在艺术作品的演绎上, 学生加入既熟悉又新颖的生活用品和大自然的废旧植物, 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一般而言, 胆子大的学生富于创造性, 动手能力也较强。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当然有时侯也存在问题:本来好的艺术品快完成到百分之七十, 突然修改到起先的面貌, 这时候, 就需要指导老师指出什么时候该停, 什么时候该进行到下一个步骤。过犹不及, 能做到及时收手也需要才识和气魄。

结语

个性对于艺术类教师和学生来说, 都非常重要。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原创性, 并鼓励学生沿着既有历史传承又有创新的道路上行进, 做出有丰富涵养和新颖创意的新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刘元风、李迎军编著.现代服装艺术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晓刚等编著.时装设计艺术.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5

艺术个性 篇8

艺术意识形态上的艺术个性文化差异, 是以千姿百态而又绚丽多姿的不同形式呈现于世的。而这恰是人类历史文化中艺术及文化艺术的共性。只有认清了艺术的共性和个性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 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 而且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命。创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让个性化突出的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

创新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必须强调的是, 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 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 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 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 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 更包括已有的, 但对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 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 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二、以教育创新实现个性化的创新教育

传统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方式以及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与我国当今倡导的创新教育格格不入。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 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体的表现性。在对学生的要求上, 过分强调整齐划一, 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忽视个体的差异性。总之, 这种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 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面临知识经济到来之际, 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 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等若干要素着手, 加大教育创新力度, 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素质教育。

从传统教育转向创新教育, 必须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绝对不是可以独立单列的专项教育, 培育创新素质的任务要靠整个教育体系以积极自觉的努力来承担。从根本上说, 以弘扬“创新”的主旨, 实现教育自身的改革创新, 才是实施创新教育最可靠的途径。教育急需振奋培育创新的正面力量, 谋求“创新”功能的最大发挥, 针对根深蒂固的“五式”现象, 必须大张旗鼓地倡导并坚定不移地追求教育的“民主”“开放”与“创新”, 以期改变“双重力量”对比的现有格局。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技能;创新教育就是现有教育之外附加一些新措施;创新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因此,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时, 就要注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既要努力发展全体学生的创新性素质, 又要注意培养有特长的少数尖子学生。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 努力使其成为创造型人才。

三、艺术理论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教学体系的原则

就艺术理论的教育的性质而言, 其对于人的素质培养比例重于“专业”的高等文学教育更有突显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 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 因此具有个性化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艺术是一个复杂的艺术文化现象, 不仅仅局限于其单薄而淡薄的审美含蕴或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日益古板的教条, 任何富有洞察力、阐释力和概括力的艺术理论都难以一蹴而就, 毕其功于一役。相应产生的艺术教育更因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在复杂中寻求一种变化, 那就是在创新中产生个性,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创新型的个性学生, 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

我们多年的艺术理论课教学主要全部围绕技能为中心, 重点在教授和灌输, 而淡薄了对对象的第一感觉, 及由此而产生想象力, 忽视了让学生从对象中寻求自己的兴趣点, 从而造成了在平时技能作业训练中, 枯燥乏味, 毫无生气, 缺乏思维闪光点, 创造力差, 久而久之, 使技能教学僵硬化, 限制了教师本人与学生的创造力, 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灵感, “艺术的灵感”这个创作的源泉被慢慢的吞噬, 变得麻木、机械。因此, 在文学教学中对学生起到, 观察训练, 培养感觉、发挥个性。实现创造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迫切的。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 人们的创新才能才有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除创新情感外, 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新成就的不同。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可以说, 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与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面临第三次人类文明──知识经济的到来,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及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与发展速度, 艺术理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地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只有打破教育的束缚, 建立全新的艺术理论教育创新体系, 才能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 而艺术理论的创新教育的实施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我们坚信, 在教育创新的推动之下, 创新教育一定能承担起知识和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伟大历史使命。

四、结语

现代艺术理论教育在中国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完善。在新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的进程中, 现代艺术理论教育从大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到小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都将经历深刻的变化与改革。作为教育者, 不仅要有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视野, 而且还应该有自我反省的态度和能力, 正视新世纪对人才的新要求, 修正观念, 加强文学理论人才的综合素质训练, 为社会培养更多素质全面并能持续健康发展的个性化人才。

摘要:艺术的差异, 很大程度上是以个体受艺术教育程度之间的区别性差异所表现出来的, 个性的体现也恰恰是共性的产生, 如何使我们的教学与教育体现二者, 那么只有在创新中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创新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 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 而且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命。

关键词:创新,共性,艺术,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吴国强.设计教育与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J].装饰, 2004年第4期.

[2]朱宗顺.现代学校教育导论[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马春东.营造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环境团[J].装饰, 2002, (1) .

[4]田建国, 韩延明..大学教育现代化[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12)

如何提升广播播音主持的艺术个性 篇9

1提升个性化,调动听众的想象力

要想促进广播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必须要提升广播主持人的个性化,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魅力,以此来吸引听众的关注。“个性化”在播音主持中展现出了播音主持人员的思想内涵。电视节目主要是向大众呈现视频类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将画面停留在实物上面,能够实现对画面上实物的直观表达,能够起到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观众可以通过观看电视节目的形式,实现对信息的获取,是一种直观的表达形式,无需在大脑中进行想象和思索,不需要对画面进行假象和构思。可是, 广播与电视的信息传播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运用声音去进行信息的获取,自身不具备较强的形象再现能力,需要通过以虚代实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人们需要通过声音来进行信息的获取,需要在脑海中进行情境的再现和构建。需要通过依靠自身的情感和假想来塑造形象,处于虚拟的环境当中。

当审美的主体发生变化之后,应该对此形象进行感知,结合自身的情感和自身的愿望,以此来塑造典型的形象,实现了通过假象来展现物体的虚拟性,促进了审美观念的转变,促进审美主体向别具一格的方向进行转变,展现出了较强的艺术幻境。通过该种调动的形式, 对引导听众的想象力和调动听众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广播主持人员通过不断的实践,掌握大量的经验来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能够透过想象和虚拟性的形式,促进审美观念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要求广播人员在进行信息播报的过程中,必须要保障信息的多元化, 实现对信息的高效传播,促进广播事业鲜明个性的展现, 以便能够满足听众的要求。

要想充分展现出主持人信息的多元化,必须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促进鲜明个性的产生,以便能够取得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在提高播音主持人员个性化的时候,应该对个性和个人进行了解,了解他人的情感和特征,展现出每个人的不同个性,展现出播音主持人员的文化涵养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内容,突出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保障语言的整体形象,促进思维化模式的形成和转变,并发表独特的见解,呈现出独特的理念,呈现出内在的气质[1]。

2提升人格化,打造品牌播音员主持人

提升播音主持人员的人格化也是播音主持艺术个性塑造的重要形式。人格又被称为品牌化,在播音主持人员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心理学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充分把握播音人员内心的想法,实现对内心的整体把握,以便运用正确的方法,起到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广播播音主持人员的播音风格与其他节目的播音风格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播音节目属于互动的系统,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节目的内在价值,展现出了主持人的特征,需要对主持人这一特征进行把握,以便促进节目能够向着更好的方向进行发展,使节目步入正规的渠道。在广播播音主持人的传播行为中,主持人的人格呈现出重要的位置,对主持人的主持效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将人格的逻辑点作为主要的基点,促进播音主持行业与主持人的共同进步。

从一定的意义上面来看,播音主持人员的境界与播音主持的效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展现出了播音主持人员的境界,提升广播播音主持人员的人格化,能促进播音主持人员更好的对节目进行驾驭,促进节目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还需要对播音节目中的观念进行舒展,需要将节目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舒张和灵活的运用,以便能够实现对节目效果的提升,在节目中注重理念的参数,展现出节目的个性化。播音主持人员具备较强的人格魅力,有利于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促进信息的快速发展,为品牌的确立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能够展现出播音主持人员的人格魅力,保障信息的高效传播和快速发展[2]。

3提升语言魅力,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广播自身具有较强的便捷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听广播,能够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给人们提供娱乐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主持人在进行节目主持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的魅力,有助于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借助与听众之间距离的加深,加强与听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与听众之间的有效互动,对于大众来说,广播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的和具有个性的,应该呈现出广播艺术的鲜明化特征,将广播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广播自身具有较强的传播载体,自身具有较强的交流感,通过交流能够拉近与人们之间的距离,加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促进节目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广播与其他栏目之间的竞争,为自身的竞争提供优势,加强节目之间的亲切性,更好的促进语言魅力的提升。

口语化是播音主持人员个性魅力的重要展现,也是个性语言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以便能够形成主持人的独特风格,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主持人员的个性化魅力日益凸显,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了较大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对口语化进行训练的过程中, 应该坚持一定的规则,由于口语化与新闻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应该对主持人员的心态进行有效的调整, 使播音主持人员的心态能够符合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 提升语言魅力,能够促进主持风格的提升,实现与人之间有效交流的目的,反映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重要关系和重要联系,借助不同的语言魅力,展现处语言的特性, 实现对世界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于广播主持人来讲,应该保障播音主持语言风格的个性化,实现与口语之间的协调统一,促进广播语言魅力的提升。

4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广播播音主持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要想促进广播事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需要提升广播播音主持人员的艺术个性,来促进广播事业的创新和发展。本文针对如何提升广播播音人员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通过提升广播播音主持人的个性化,来调动观众的想象力,通过提升人格化,来打造品牌主持人,和通过提升播音人员的语言魅力,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好的促进对播音主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鹏.提升广播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现力的对策分析[J].科技传播,2015,12:165-166.

论艺术设计师的审美个性培养 篇10

所谓的艺术设计师, 就是指从事艺术与商业结合在一起的人。在设计行业里, 可分为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展示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设计需要具有审美特征, 设计师也需要具有审美个性, 设计也正因此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时尚。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通过设计表达再现, 向世人展示是设计师的责任。伴随着现代设计产业的发展, 设计师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宽广, 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发展, 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的设计出新颖、时尚、美观、更高水平的作品, 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审美的需求, 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传递产品的功能审美文化的信息, 又是对设计师的审美观和审美判断力以及审美个性的挑战。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设计作品作为审美意识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同样也是设计师对客观世界的审美的反映, 是审美意识的物质化的集中表现。艺术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服务, 以满足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 设计需要具有审美的特征, 并能体现形式美的法则, 设计师把对社会生活的观念和意向常常倾注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 因此, 艺术设计师要用最大的精力赋予设计以艺术的魅力, 运用设计理念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认知, 通过作品体现出来。

从人的气质来分, 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每种气质都会对审美个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导致不同的审美个性。艺术设计的目标就是创新, 把现代艺术设计的夸张、变形、象征、隐喻、抽象有机的改造与吸收。艺术设计也是要传达时代精神的, 传达时代精神就需要借鉴与吸收, 这就需要审美个性的培养。

一、不断的搜集专业材料, 重视知识的积累

专业知识的积累在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项必须的工作。因为, 人的思维能力的增强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 人类的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储存越多, 思维能力也就越强。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真做好专业资料的收集和积累, 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这样才能够在设计时摆脱他人构思的影响, 获得新的创新和超越, 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 从而获得更多的启迪进而产生更好的设计构思。

面对丰富的错综复杂的各种信息, 必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归纳整理, 获取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 为我们真正使用好信息带来方便。设计师要学会对知识的梳理、提炼、转化和升华。

二、提高审美能力, 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点

审美能力, 又称“审美鉴赏力”。它是指人们认识与评价美以及美的事物与各种审美特征的能力, 也就是说, 人们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做出审美分析和评价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一名艺术设计师, 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 形成自己的审美个性,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审美能力强的人, 能从社会现实生活中迅速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 去捕捉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性的灵魂性的东西, 而且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来创造美和设计美。这种能力都是需要后天的对艺术素养的培植而形成的, 并不是天生的或一蹴而就的。单凭一时的感觉是难以形成非凡的才情底蕴的。

对于美的感觉人人都具备, 但再面对美的事物时, 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能力, 审美感觉却是大不相同的, 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别。有对有错, 有好有坏, 有深有浅。出现这种现象与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在现实的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的确存在着审美能力上的差异, 这其中更重要的就是文化知识、艺术知识对人的影响。因此, 我们在平时, 可以从不同的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增强我们对美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具有不同于别人的审美能力, 具有自己的个性。

三、紧跟时代的潮流, 不断创新, 增强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感受能力

就当今的工业设计产品市场来说, 高科技技术不断的涌现, 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从原有的实用性发展到多样化, 个性化, 时尚化的要求, 工业设计也随着产品的使用遍及我们生活的角落, 影响人们的各种新的观念, 新的需求。对于产品来说, 工业设计产品需要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没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就不可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对于设计师本人来说也是如此, 没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 审美意识, 所设计的产品都是千篇一律, 毫无新意可言, 没有创新, 没有具有艺术魅力的产品, 最终也是会被社会和市场所淘汰的。要有一直不断的创意, 不断地学习, 学习最新的东西, 让自己的意识变成天马行空的创意。

审美能力是艺术设计师自我能力的一种体现, 通过气质反映在外在的形象上。所以刚才提到的艺术气质也是划分艺术设计师审美个性的手段, 它可以较为肯定的识别艺术设计师的创作能力和艺术设计的领域, 不同的艺术设计师所承担的艺术设计工程和艺术作品, 可以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设计气质。

在设计艺术过程中, 较高的审美素养是艺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个具有高素养的艺术设计师, 才能在设计过程中触类旁通, 站得高看得远, 新时代的艺术设计师应该对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素养和分辨能力。艺术设计师还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一个人品德、艺德不高的设计师, 设计品位也不会有高的境界。

一个成熟的设计师不仅要有艺术家的素养、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的积累, 阅历以及人生经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曾说:世界水平就是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融合。设计是设计师专业知识、人生阅历、文化艺术涵养、道德品质等诸方面的综合体现。只有提高内在的修养, 才能有符合时代潮流的, 符合人类需求的作品。

摘要:现代设计作为一门产业正在逐步的发展壮大, 对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艺术设计师以及其审美个性的表述与探究, 来窥探我国艺术设计师的审美个性的培养, 以改进和提高设计师的整体素质。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设计师, 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 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艺术设计师,审美,个性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李巍.设计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4]王义军.审美现代性的追求[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5]雍建华.关于我国现代设计师素养的几点思考[J].2003.

张扬独特个性 点燃艺术之花 篇11

下面就结合执教《瓢虫的花衣裳》课堂教学来谈谈如何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一、引入音乐,闻乐起舞,激发学生兴趣

小朋友们,我们刚送走了冬爷爷,又迎来了春姑娘(将春天的挂图展开),自然界的一切全动了,我们小朋友也动起来了,大家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拍手,看谁做得最棒。

这时,小草小花不知不觉醒了,露出了小脸,在春风的吹动下,他们唱呀、跳呀!那些沉静的小动物们,也不甘寂寞,不知什么时候,也悄悄地来了。(教师出示瓢虫范作,摆出动作,悄悄地放至挂图中)“咦,这是谁呀?”小花问了。(小朋友们帮它一下,告诉它这是谁。)哦,原来是瓢虫。

瞧,它们多可爱呀,你们喜欢不喜欢呀?(学生回答)

主要是他们的外貌讨人喜爱,都是什么样?(学生讨论,并归纳)

小朋友们,你们衣服的色彩与瓢虫身上的色彩比起来,谁漂亮?(学生齐声回答)瓢虫的色彩要多些,所以看起来像一件什么?(生答:花衣裳)如果,现在小朋友们都变成了瓢虫,穿上了花衣裳,你们首先想干什么?(学生回答自己的想法)

好,就请小朋友们张开你们的翅膀——伸开膀子,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放音乐,教师边说边示范;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表演)

我们张开翅膀,飞呀飞呀,飞到蓝天中与白云小妹跳舞;飞到了田野与野花姐妹们唱歌,他们说:“瓢虫弟弟们,你们的衣裳可真漂亮呀”我们又飞进了树林中,与林中的鸟儿比美;我们又飞向了高山,飞向了大海,飞向了草原。最后又飞向了自己的家乡。

在《瓢虫的花衣裳》一课上,我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动听的音乐,昆虫模型和一幅春景图的出现,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再加上优美的梦想表演,更加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些音乐声、美丽春景图的再现,不得不把这种活跃地情境衬托得有声有色,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如身临其境,仿佛处身于大自然。当我让学生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喜欢的小瓢虫时,由于受到前面的启发,他们在有节奏的轻快地声音中模仿瓢虫飞舞地舞姿,有的模仿叫声,有的还用身体来模仿动物的体态……学生们笑声不断,个个兴趣盎然,课堂参与热情极大的提高了,他们在快乐中了解了各种动物的特征,思维也由此解开束缚,不时迸发创新火花。

二、巧妙设制课堂,轻松教与学

1.刚才,我们一起变成了瓢虫,飞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是还不知道瓢虫是害虫还是益虫呢?你们知道吗?(生:是益虫)既然是益虫,我们更应该要保护它,珍惜它。

2.下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不过你们可别跟瓢虫说是我告诉你们的。小朋友们,瓢虫的家族很大,约五千种,分布广泛。不过它很小,一般8毫米-10毫米。这就是它不肯告人的原因。但是没关系,它有一件漂亮的花衣裳。

3.如此漂亮的花衣裳,不知大家想不想设计一个?哪你们会用什么方法来设计呢?(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方法)

4.在设计之前,老师先带大家到展览馆去看看,看看别人的作品是如何设计的?(生翻开课本)

⑴书中都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设计的?

⑵你最喜欢那一种?它是如何设计的?(学生分别回答问题)

我认为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如小鸟飞翔般轻松愉快的过程,新的美育教学应当积极地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要你学”转变成“我想学,我要学”。美术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设计教学。

三、倾注满腔热情,运用鼓励语言

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设计一个瓢虫。 (放录音)

⑴学生将做好的作品分别贴至挂图中,欣赏,评价。

⑵教师针对这些作品进行评讲。

⑶师生共同鼓掌,庆祝学生的制作成果。(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好不好?)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学的高兴吗?老师课讲得好不好?最后,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好不好?

拍手:XX.X我真棒(两遍)

当教师的成功莫过于赢得学生的喜欢与信任,没有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是不会达到这个境界的。正如有位教育家说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知识的沟通。”美术教师虽没有班主任天然的震慑力,如果我们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由民主的和谐气氛,是会赢得学生的喜欢的。及时捕捉学生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如线与线的交错产生的形式美感,原色与原色融合,产生的自然柔和的间色美,哪怕是一丁点儿优点,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尽可能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意图,把他们丰富的感知和潜能释放出来,对他们说:“你的画真捧!”“你的色彩真漂亮!”“你这部分画得好极了!”并对他们伸伸大拇指,拍拍他们的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给他们留下成功机会与希望。每一课都用自己的心灵去呼唤学生的心灵,让他们都能体验到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

能让学生爱上美术课的启蒙者,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应该用真诚的心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示自己的才华。

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探究 篇12

所谓环境艺术, 具体的说是参考环境而开展的一种艺术活动的表现形式。它将艺术理念融汇到环境里面, 经由材料的特性以及比例等特征完美的体现艺术。通过分析众多的环境艺术作品, 我们发现, 它们非常重视艺术和环境的关联性, 设计的重点在于透过环境体现艺术色彩。该项设计本身的内涵很广, 它关系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要素, 比如对区域以及规划开展的设计, 对园林项目开展的设计以及对广场之类的公共场所开展的设计的乐观。所以, 此类设计其实质是对我们的生活形式以及活动氛围和社会活动的一种综合化的指引, 是一种全新的艺术类别, 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2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个性化

最近几年, 环境艺术设计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 在最初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 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非常死板, 而且过于形式化的内容, 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它的实质。目前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的时候比较注重个性。个性设计不但能够体现艺术特色, 还能够展现设计人员的创新理念。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过程当中所体现的个性化特点是设计师对整个构思中整体与局部关系全面掌握和分析。在设计的时候要想体现个性的话, 就规定设计人员必须对色彩有很深入的认知, 同时规定个性必须在设计的时候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进而可以摆脱思想的桎梏, 最终可以给广大群众带来一种思想以及艺术层面的启发。

在上个世纪一开始的时候, 设计领域崇尚的是“少即是多”、“装饰即罪恶”的设计思想, 不过到目前为止, 该思想早已体现出了它的缺陷。当前行业人士普遍认同的思想是, 建筑存在的价值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而非满足具体的事物的需要。此时工作者更加推崇的是对历史的追寻, 对民族思想的探索。上述内容体现的是人性以及理性在当前建筑行业中的一场博弈。当我们开展环境设计工作的时候, 要想打破局限, 就要认真反思之前的设计思想, 重新定位原有设计内容。对个性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中, 第一是把自然要素合理的融入到设计之中。第二是打破当前设计中的过于死板的直线型的设计局面, 改为柔和的曲线设计形式。

如今的设计人员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的时候, 并不是单纯的为了体现个体的浪漫思潮, 他们更多的希望通过设计将本身的创新性以及个性等合理的体现出来。它是设计人员抛弃传统的设计思想, 追求全新设计理念的最佳体现。对于设计人员来说, 要从多个方案中获取最为合理的内容, 要通过所有的艺术方法来合理的开发空间, 当然更多的是来自与设计师的严谨态度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绝对不是想平庸设计俯首称臣。个性化设计体现出设计师自身对自然界元素的逐步认知过程的本能化反应, 有时是连续性的抽象认知过程, 是从表面上升到内部结构的认知, 是对自然界普遍规律以及个别规律的有条件的掌握, 这些规律不仅体现出自然界的现象, 又体现出其所包含的本质特点。由于科技一直在发展, 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此时在发展的时候必须要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 必须通过正确的措施来提升生态的品质。把生态理念有效的融汇到设计里面, 是目前阶段和谐社会的必然规定。在开展环境设计工作的时候, 要确保设计内容符合行业发展规定, 在运用空间的时候, 必须要将使用人的喜好以及生活经历和职业特征等考虑在内。具体来说, 这就规定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 必须结合使用人的具体状态开展设计工作, 这样才能够利用好所有的条件来确保使用人的需要得以满足。通过上述我们发现, 该项设计工作是一项非常综合的工作。其中环境因素占据的比例非常高。生态绿色建筑, 是促进城市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重要力量。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就需要环境艺术设计对人与自然协调能力的充分发挥, 需要设计是运用自身的丰富想象力和专业技术来增进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3 影响环境艺术中个性化设计的因素

环境艺术中的个性化设计师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风格、表现形式的革新, 主要来自设计使自身的主观构思, 强调从理性设计中展现人性的重要力量, 对整个环境的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当中, 影响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个性化特点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 对个性化设计活动的组织开展也有着更高的要求。针对影响个性化艺术设计的因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环境艺术设计当中风格化的限制

个性化设计师设计使自身对自然界元素的逐步认知的本能反应过程, 是对自然界普遍规律以及特殊规律的有条件的掌握。在城市建设和居住空间的具体设计过程中, 设计时一般都不会注意城市设计的具体理念, 这是改善城市以及个人居住空间的有效手段, 从而促使整个城市规划更富有规律性。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风格特点是个性化设计的关键, 将直接影响且限制个性化设计。

3.2 空间的实用功能上有着更高的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上的需求, 注重的是环境质量上的有力提升。环境意识在设计当中的展现是环境设计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需要从空间使用的功能性上对个性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 同样的空间展现的不同设计风格且体现出的个性化设计都有利于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率。

3.3 设计当中体现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站在特定的层面上来看, 环境艺术中的个性化设计是科学技术在艺术设计当中的完美运用, 强调人类生活的空间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的艺术形式从设计构思到作品形成, 都包括了每件艺术作品的所思考的自然与科技的元素, 任何高素养的设计人员都可以获知使用人内心的思想, 并且将其完美的展现出来。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发现环境艺术有关的设计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内容, 它推崇的是人和社会以及生态的有机结合。当我们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时候, 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是需要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环境因素去实施和展现的, 更需要在环境艺术中的个性化设计来丰富人们的视野, 最终促进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社会的进步, 带动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最近几年, 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形势一片大好, 此时广大群众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明显的提升, 最明显的就是开展设计工作时, 融入了环境艺术理念。通过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工作, 我们不但能够确保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 而且还能够满足群众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 满足他们对个性的崇尚。在当前时期, 我们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 此时环境艺术相关的设计工作已经成为了整个设计行业中的一个关键构成要素, 它有着明显的独特性, 在国家的经济建设的步调中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作者具体的分析了环境技术设计有关的内容。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特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敏.略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构想[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7 (3) .

[2]赵慧宁.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情感意义[J].艺术百家, 2007 (1) .

[3]张勇.环境艺术设计与美的形式法则[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4]彭小青.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表现[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

上一篇:生活化信息下一篇:中学音乐欣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