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个性

2024-10-14

人物个性(共12篇)

人物个性 篇1

师:同学们, 今天这节作文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两个片段, 然后分析讨论。

片段一: (选自孙犁《荷花淀》)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

女人的鼻子有些酸, 但她没有哭, 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片段二: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 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 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去。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 你不要去拿。”

女人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 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 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有事快说。我知道, 回来晚了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 “你看你, 尽瞎猜。”四下看看又说, “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 到底有什么事, 你倒快点说啊!”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手里的活儿, 怔了一下, 站起来, 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 又是问爹, 又是问小华的, 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县里开会, 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有些红润:“你要不积极, 爹和我都不依你。”

师:看完以后, 你们觉得两个片段中刻画的女人一样吗?

生:不一样。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怎么不一样呢?

生:片段一中的女人温柔、体贴, 而片段二中的女人泼辣、爽快。

生:片段一中的女人温顺, 对丈夫及其依恋, 而片段二的女人就显得大大咧咧多了。 (学生们附和着)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生:看到丈夫这么晚回来, 片段一中的女人“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便要去端饭”, 可见对丈夫关心、体贴, 而片段二中的女人却说, “死到哪里去了, 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 显得比较泼辣。

生:不过, 片段二中的女人虽说泼辣了点, 但对丈夫还是关心的, 从下文“说着, 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去”可以看出。一句看似与上文矛盾的话, 其实恰恰表明这个女人是个刀子嘴豆腐心。

生:片段一中当女人看到丈夫笑得不像平常, 便问“怎么了, 你?”, 这一问充满了对丈夫的关切。

师:那这一问能否换成“你, 怎么了?”?

生:不行。原文中“怎么了, 你?”是一个反常规的句式, 以此来突出“怎么了”, 表现出人物那种焦急、体贴、关心等复杂感情。而“你, 怎么了?”就显得平淡多了。

师:面对同样的场景, 片段二中的女人又是如何说得呢?

生:“有事快说。我知道, 回来晚了准没好事。”“你甭跟我打岔, 到底有什么事, 你倒快点说啊!”

师:一对比, 片段一中的女人心细、体贴和片段二中的女人粗疏、泼辣就更清楚了。

生:当女人知道丈夫要参加大部队时, 片段一中的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句话中的“总是”, 反映了女人得知这一消息后的复杂内心, 既带有一种嗔怪, 又带有一种自豪, 可以看出女人对丈夫是依恋的, 但对丈夫的事业是支持的。片段二中的女人, “不就是这么点事嘛, 又是问爹, 又是问小华的, 我给你弄点饭去。”虽说大大咧咧, 少了些缠绵、依恋, 但最后一句, 明知丈夫已吃过饭了, 还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这恰恰流露出了女人想掩饰自己得知丈夫参加大部队消息后的情感变化, 由此可见, 她应该是个外柔内刚的人。

师:分析得很好。下文中,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一点。“女人的眼睛有些红润:‘你要不积极, 爹和我都不依你。’”嘴上虽说, “你要不积极, 爹和我都不依你”, 但眼睛还是有些红润了, 对丈夫毕竟还是不舍的。

师:片段一中“你走, 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句话也很值得玩味。大家思考一下, 我们能否把句中的“。”改成“, ”?

生:不能。如果改成“, ”, 这个句子就成了一个转折复句, 意义的重心就落在了后半句, 那就说明女人是不开明的, 拖丈夫的后腿了。从上下文可以看出, 女人说这句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她是理解和支持丈夫的。

师:既然是不拖后腿, 理解、支持丈夫的, 那女人为什么还说“家里怎么办?”?

生:句子中前面用一个“。”点断, 首先表明了态度, 她是理解、支持的。“家里怎么办?”摆出家里的困难, 并不是想拖丈夫的后腿, 而是想要丈夫的理解, 需要丈夫的安慰, 这样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因为毕竟她也是个女人。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很好。通过刚才分析, 我们看到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同学们, 你们想一想, 这两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文章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生:主要依赖于人物语言。 (有了前面的分析铺垫, 学生们还快达成了共识)

师:对, 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言为心声, 一个人物的语言能很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人物形象。片段一选自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荷花淀》, 主要通过对话刻画了水生女人的性格特点, 而片段二则是对这一片段的改写, 通过人物语言的改写, 刻画了一个个性不同的水生女人。在这里, 人物个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物语言的刻画, 而人物语言的精雕细刻, 使人物形象变得更为鲜明。从刚才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要写出能表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语言, 必须抓住以下几点:一、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即什么人说什么话;二、人物语言要符合特定情景, 即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三、??人物语言要精练, 描写不能有话必录, 拖泥带水, 而应该挑选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的人物语言加以重点描写。总之, 要做到如鲁迅所说, “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 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 我想, 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师:明白了这些后, 我们不妨来模仿片段中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要求是: (1) 地点:公交车上; (2) 人物:售票员、乘客甲、乘客乙、乘客丙; (3) 设计一个情节, 要求运用对话来展现不同人物的个性。模仿时不妨先确定人物个性, 然后想想这样的人在这样的场合会说些怎样的话, 然后挑选其中最能表现个性的加以提炼概括, 最终形成文字, 完成后可以像刚才分析片段那样, 分析一下所写人物语言, 看看是否能分析出人物个性, 如果没有, 则需要加以修改, 直到能比较清楚地看出为止。

(不一会儿, 学生陆续完成了作品, 选择其中两件加以展示)

片段一: (公共汽车上)

“你怎么还把桔子皮拿在手里, 还不扔了!”

“扔在这里, 不太好吧?”

“有什么不好的, 我不也扔了吗?没事!”说着便一把拿起桔子皮扔到了车厢里。

“喂, 你讲不讲卫生啊!怎么可以把桔子皮扔在这里。”说着便捡了起来, 顺手丢到了车外。

“什么讲不讲卫生, 扔到车外还不是一样。”

片段二: (拥挤的车厢内, 售票员正在售票, 不小心踩到了一位乘客的脚)

甲:“你白痴啊!干嘛踩我的脚啦!”乘客甲朝售票员大吼。

售票员:“对不起, 对不起……”售票员此时不知所措, 脸涨得通红。

甲:“你没长眼啊!这可是名牌耶!”

售票员:“真的很抱歉, 我不是故意的, 我……帮你擦……”

甲:“如果道歉有用的话, 那要警察干嘛!走开啦!”

乙:“喂!你讲不讲理呀?人家已经向你道歉了, 你还想怎么样!”

甲:“你说什么?嗳, 关你屁事!狗拿耗子!“

乙:“你——”

丙:“算了啦, 别人的事少管啦!”丙说着去拉乙回座位。

乙:“岂有此理嘛!哪有这种人!”

甲:“嗳, 你很罗嗦哎。怎么?欠揍啊!”

丙:“走了走了, 到站了, 快去吧……”丙拉着乙就下车。

乙:“大白痴!无赖!你还没买票呢!”乙被拉下车还不忘丢下这句话。

师:同学们的作品相当不错, 通过对话把人物的个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希望大家以后刻画人物个性时运用这一方法。今天的练笔是:设计一个场景, 要求运用对话来刻画班上的某两位同学, 不出现人名, 完成后作者朗读, 其他同学猜, 看看通过对话是否写出了同学鲜明的个性。

人物个性 篇2

【知识导航】

《背影》里最动人的我认为是这一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样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它感动我们,是因为我们也许都有一个类似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已经超越了纳妾和气死祖母的那个朱自清生活真实的父亲。我们可以因为生活的“父亲”是如此龌龊而鄙视他,但这也已经和文学形象的“父亲”的动人无关。这个背影,感动过无数读者。他之所以感动我们,就在于作者笔下有我们如此熟悉的一个“背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除此以外,最主要的还有作者抓住了人物特点,写出了人物个性,从而真正抓住了人物的灵魂。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各异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面前闪现,那么如何去将一张张各异的面孔定格,化为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

要刻画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首先要观察、思考,发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发现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同样的性格开朗,具体的表现却会大不相同,或心直口快,或热情似火,或直率莽撞„„通过细致的观察,你会逐渐发现身边的人原来是那样的各具特点。在观察了人物的这些外在表现后,我们还应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人物形成或这或那的个性的原因,如为什么开朗,为什么忧郁,为什么热情,为什么莽撞„„这种进一步的观察会使你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更鲜明的认识,积累更多的素材,写起来便有了源头活水.那么,中学生怎样才能在写作中做到这一点呢?首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怎样观察人物的特点,品析人物的个性?人物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突出人物个性?

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突出人物个性

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人物的特征。《故乡》中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由这个外貌特征可以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写肖像,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鲁迅的《祝福》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人物的年龄、性格、情绪不同,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也会不同。比如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澄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应当留下生活刻下的印记,或是饱经沧桑,或是沉静平和慈祥,或睿智深邃。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眼睛可写满渴望写满期待,希望工程的代表宣传画——魏明娟的大眼睛,无数少女少妇的望穿秋水;眼睛可写满兴奋写满激动,成功者噙着泪花的眼睛;眼睛也可写满绝望,吸毒者无神的眼睛;写满忧郁感伤眼睛,《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2、写好心理,倾诉心声,突出人物个性 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物怎么想,怎么感觉;也可以间接地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动作、肖像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一般用第一人称写文章,较多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但要注意不能只说一些浮泛的空话,诸如“我感到很高兴、我感到很懊悔、我感到很暖”之类,要能把内心深处的精妙倾诉出来。

借鉴实例

鲁迅《一件小事》当“我”看到车夫关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时,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按正常的视觉应是越远越小,而在“我”的感觉里,却刚好相反,是“愈走愈大”,这就写出了“我”的内心震撼,自渐形秽。

言为心声,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要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那一节,鲁提辖打了三拳之后发现郑屠可能死了,于是他就说:这充分地体现出鲁达的粗中有细。再看一个例子 :《儿子眼里的父亲》 七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十四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二十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二十五岁:‘老头子’一无所知,陈腐不堪。

三十五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 四十五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五十五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六十岁: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这一段独白把“儿子”“父亲”两个形象表现十分鲜明,反映了由幼稚到怀疑,到年少气盛不可一世,到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的心理发展过程,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在作文也可以经常运用心理的变化来表现人物。

3、写好行动,扣住细节,形神兼备,突出人物个性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行动描写生动,能准确地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写人物切忌空洞地叙说,不要你去下评语,写什么“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是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之类的话,要让人物自己的言行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前面提到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细节,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了鲁达疾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行动描写生动,能准确地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写人物切忌空洞地叙说,不要你去下评语,写什么“他是一上诚实的人”“他是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之类的话,要让人物自己的言行一表现的性格特点。

再看一个例子

孙犁《荷花淀》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在这个片断中“震动”“吮”这样的动作揭示了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胜过千言万语。

契诃夫的《变色龙》中有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这就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新的军大衣穿、脱、穿的描写。这个细节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在刻画人物上很起作用。主人公一出场穿的就是新的军大衣,暗示出这个警官是刚爬上去的;随着狗主人的不同而一再更换对狗的称呼、对狗的褒贬时,这件军大衣起作用。警官听首饰匠赫留金告狗咬人的状后要严惩“罪犯”,但一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时,立刻态度大变,说:“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于是,掉转话头,指责赫留金。人群议论狗,说不是将军家的狗,警官又大发议论,要好好教训“罪犯”,又听说“没错儿,将军家的”结论时,大衣又发挥作用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脱了大衣又穿了起来。最后真相大白,狗的主人是将军哥哥。于是,警官恐吓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并裹紧大衣,穿过广场径自走了。这个细节贯串全文,多方面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出场时穿的新大衣,显示警官耀武扬威的气焰;变化无常的过程,军大衣一会儿脱,一会儿穿,为自我解嘲作阶梯,生动地反映出警官对权势显赫的将军的恐惧,趋炎附势,媚上压下的性格。写好细节

大家特别要注意这些看起来好像不影响叙事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使得文章生动自然并且有深度,内容也会很充实。而大家写叙事写人的文章最大缺点就是把文章写得流水账一样,“今天我晚了一点起床,把单车骑得飞快去上学,突然‘砰’的一声胎爆了,只好去补胎,迟到了,被老师罚跑了两圈,今天真倒霉!”,根本没有什么细节,甚至连最基本的详略都没有。

4、写好环境,以景写人,突出人物个性

因为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大家可以看看,鲁迅在小说《药》中的环境描写: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地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多了。

这一个片断所写的的环境,清明时节,分外寒冷,显得异常悲凉。这一气氛与人物的行动、外貌楔合,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悲苦。我们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环境,可以用环境与人物的行动肖像互相烘托,比如写一个热闹的聚会和朋友兴高才烈的言行及笑脸;同样,也可以用环境与人物的行动肖像进行对比烘托,同样是写一个热闹的聚会,你也可写发现为聚会不停忙碌的母亲白发又多几根。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个性 写人物可以直接写他的言行举止,有进直接写人物表达不出他的精神,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清朝人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的美貌,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描写行者、少年等人见到罗敷的神态与动作,有力地表现了罗敷的貌美惊人。其实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用的也是这个道理。

二、文章的个性不是盲目崇新,滥用流行语,生造词,填充数字与外文。文章于平实的语言中加入些新词,的确令人仿佛呼吸到一丝新鲜空气,但有的文章通篇“新”到底,多少是受某些所谓时尚杂志的影响,以“怪”词作为全文的骨架。此类文章不会给人以美与舒心的感觉,显得机械,缺乏灵性。文章的个性更不是违反逻辑,正话反说,颠三倒四,推翻所有的行文框架,让人不知云。文章隽永,让人回味与深思的首要条件是表达清楚,能让人看后明白它说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作进一步思考。

有个性的文章就像躺在纸上的作者本人,他的哭与笑你都可以看到,当然有时他是戴着面纱的。那些洋洋洒洒几千字的调侃式的文字,天南地北胡扯一通,还有一些无病呻吟的另类文章,乍一看,很新鲜,嘿嘿傻笑一阵;看过后,文辞似不敢在脑中耽搁,溜得飞快,不留痕迹。因为这些根本就不是什么作者感情的表露,你找不到藏在字后的跳动的真心。

将你所想要说的,痛快淋漓地泄在纸上,即便是用最平常的句子,也是别人所不能表达的。世上本就没有两份一模一样的情感,这才人所不能模仿的你最真的个性。

【写作导引】

1、训练题目

全班同学进行一次人物素描比赛。各人自选班上一位同学做为描写对象,对这位同学的外貌和个性进行勾勒。文章写成后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谁,评一评写得像不像。

2、写作指导:

(1)本题文字的限量是350字左右,在如此短的篇幅重要对这位同学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进行勾勒,必须抓准最重要的外貌特征和最鲜明的个性特点,切记写得太多,太分散。〔2〕写个性特征时,如有叙事部分,文字要概括。〔3〕入题要快,收尾要干脆。

3、参考例文

他见人总是笑。可这么一笑,从他那上嘴唇高高翘起的地方,可以发现他的两颗门牙掉了。可别笑,要不他可要说我呀。【起笔引人,一下子抓住了人物外形的主要特征。】就是嘛,为什么专挑这些说呢?【转笔,引出人物外形的其他特征。】他的眼睛非常神气,眼球微微向外突出。好一对虎眼。大概是由于笑多了的缘故吧,他的嘴总是闭不拢。嘴边常常浮起两只浅浅的酒窝。他的皮肤很白,还是全班出了名的呢!【缺牙,虎眼,就窝,白皮肤,写出这些外形特征使我们如见其人。缺牙虽欠美,但有后三者相衬,仍给人可爱之感。】 他个儿偏高,是校田径运动员,因此经常穿着那套校运动服。【服饰特点反映人物的喜好。】他体育好,学习更好。【由体育及学习,自然引起下文。】特别是在课堂上那股认真劲儿,并没有因为少了两颗牙怕人嘲笑,相反,它总是争着回答老师的提问。【主要特征再现。】你看,他举手总是把右手使劲向前伸,直冲着老师,为了增加高度,引起注意,屁股离开了板凳。【动作描写,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他”学习的热情和好胜的个性。】啊,老师终于点到了他。他并未一下子站起,反而先坐稳,然后才缓缓地站起来。【动作的由急而缓,不难窥见人物多变的心理活动。】他两手在身后交叉着,摆一下身体,晃一下脑袋,便高谈阔论起来,一面说着,还不时用右手食指点点脑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显然,他的发言很有感情色彩,他那半土半洋的话语常常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他自己有时也禁不住笑了起来。这一笑,又露出了那排少了两颗门牙的上齿„„【三现主要特征,与开头呼应,令人忍俊不禁。】

【美文欣赏】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⑶。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⑷,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弓京〕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 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 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 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 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美文评析】

如何写出人物个性 篇3

一、描写外貌,突显人物个性

写人首先要刻画人物的容貌、身材、穿戴等特点。描写外貌,不宜千人一面,要因人而异,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写。必须学会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灵活地描写人物的外貌,通过对外貌的刻画表现人物性格。如黛玉眼中的凤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条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从“丹凤眼”、“柳叶眉”、“身材苗条”、“粉面”、“丹唇”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个漂亮的女子。但“三角眼”、“吊梢眉”、威而不露,又说明她是一个很凶、很泼辣的人物。“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又说明她笑里藏刀的个性。总体来说,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人,而此段对王熙凤外貌的描写就较好的表现了她的个性。

二、精选“典型”,展现人物个性

写人,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当然少不了写事。一般要展现人物性格,都是通过所做的事来展现的。那选择典型的事例就显得尤为重要,你所选择的事例必须要能体现你所想要表现的人物个性特点。而“典型”,就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鲜明而突出,不能落入俗套。比如,表现父母的爱,你可以选择早晨厨房的叮当的声音,你可以选择妈妈对你一句平凡而又简单的叮嘱,越是简单的,就越能震撼人心。比如说,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中的几件小事,虽然平凡,但却能很好地体现人物的个性。如:讲课时,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走路深一脚浅一脚;上课时喜欢请穿红毛衣的女生回答问题,这一系列的事情,虽小但却新颖,具有典型性,很好地体现了金岳霖先生“怪”的特点。

三、抓住细节,彰显人物个性

写人要生动鲜明,还擅长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人物个性。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细节写得好能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具体生动。那怎样才能写好细节呢?我们可以从人物的一些细小的言行入手,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有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就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身上军大衣的描写,这个细节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在刻画人物上很起作用。主人公一出场穿着新大衣在街上大摇大摆的走着,随着狗主人的不同而一再更换对狗的称呼、对狗的褒贬时,这件军大衣起了作用。听说狗的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时,“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于是,掉转话头,指责赫留金。人群议论狗,说不是将军家的狗,他就要好好教训“罪犯”,又听说“没错儿,将军家的”结论时,大衣又发挥作用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脱了大衣又穿了起来。最后真相大白,狗的主人是将军哥哥,“我早晚要收拾你”,并裹紧大衣,穿过广场径自走了。这个细节贯串全文,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四、抓住言行,表现人物个性

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主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学生作文时,要善于使自己笔下的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具有特色,充满鲜明的个性。

精彩的语言描写,能让读者从说话之中看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来。让我们来看《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的几段语言:“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还没出场我们就能隐约了解她泼辣的性格。见到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她一句话可谓“八面玲珑”:在夸黛玉漂亮时说她像贾母的嫡亲孙女,同时讨好了贾母、黛玉,并且并不得罪其他各“春”,当然女儿漂亮了母亲也不丑啊,同时又讨好了王夫人等,最后一句又体现了她对姑妈去世的悲痛。把王熙凤八面玲珑的性格展现的一览无遗。

当然,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还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细节,善于发现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写好文章。

人物个性 篇4

王兰英是剧中的女一号,且知书达礼,身世不凡。但在那男主女从的封建社会,王兰英深谙:“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之理,她与秦赵高之女赵艳容有着某些相似之处,都是乱臣贼子之女,但却都怀有正义之心,分泾渭、识美丑、辨忠奸、明恩仇,而且美貌善良。王兰英与丈夫吴汉新婚燕尔刚过,吴汉就奉命镇守潼关,一别就是三年。王兰英饱受情感孤独之苦,还要精心伺侯患有哮喘的吴母,加上爹爹是篡位的元凶,遭到万民唾骂,虽说物质生活优越,但她的内心苦不堪言,并且背着“恶魔之女”的黑锅,潜伏着充当替罪羔羊的宿命。她情理上始终迈不过愧对婆母,愧对驸马,愧对天下黎民这道坎。通过研读剧本,我基本弄清了王兰英的形象思维脉胳,但要准确而又艺术地展示人物个性,塑造一个贤惠孝义的公主形象,实非一件易事。虽然文学剧本已经搭建了一座演员与观众互通的桥梁,但要真正感染观众,艺术往往要求达到的标准是肢体高于语言,表演高于文学,声腔张扬个性,这就是戏曲用歌舞演故事的特征。从外形上讲,王兰英的打扮要稳重端庄,要厘清剧中所有人物关系,从思想行动上讲,要明白此时此境该怎么表达,该怎么做,对戏的双方该怎么进行舞台调度和情感“勾兑”,以期达到让观众品尝到有戏有味的精神“佳酿”。

王兰英的第一个出场是在后花园的柳亭,夜色清凉,冷月如钩,我用稳稳的台步捧香盘上场,到台中定相,然后用一段优美的高腔,静心静气地演唱:“夜空沉静碧如海,月移花影上台阶,牛郎织女本恩爱,无情的天河两隔开……我却是百花齐开心不开。”简短的唱腔,托出人物的情感困窘和人物心迹。然后在一阵风过后焚香述事,最后落脚在“求上苍保佑附马早日归来”,这段唱腔我尽量保持节奏平稳,力求展示王兰英在深宫盼望牵挂的心情,这样深情的表现,让前来杀妻的吴汉举剑难落,呆若木鸡。

王兰英的第二个出场是在经堂,她跪于蒲台虔诚百拜,求佛祖施慈悲恩开格外,愿婆婆愈顽疾添福消灾。愿婆婆寿比彭祖八百载,兰英短寿也应该,更深夜静人疲怠,昏沉迷惘倒蒲台。此番情景,让二次杀妻的吴汉历历在目,吴汉叹道:“莫说是我与她夫妻情分,就便是陌路人也难绝情”。这样极具平民化色彩的戏剧冲突和情感表达,让观众觉得入情入理,也深深地为王兰英的命运担忧,同时,王兰英的贤孝品德也深深印在观众的心扉里。

王兰英的第三次出场是在宫房。听说附马回宫,兰英手舞足蹈。我采用细碎圆场,水袖云手翻花,兴高彩烈地相迎。谁知见到天天盼、夜夜想、三年未见的驸马,此刻在眼前怒目圆睁,手持青锋宝剑对着自己,王兰英的期望一下子从山峰跌入谷底,却原来是父王杀了附马的亲生父亲,这种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为何发生在夫妻之间?这真是奇峰突起的一笔。在表演中,我采用抛收水袖、涮腰下腰、躲推托剑和跪步进退、背袖、狗血等艺术程式,展示人物内心的惊恐、绝望和哀求,这一连串的身段表演,感化着她的丈夫吴汉将军,再感染着台下的观众。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吴汉唱道“头次花园来杀你,你在柳亭把香焚,三柱清香情万缕,为夫一听软了心;二次纪堂又杀你,你、你、你为母求寿我点点珠泪湿衣襟,二回堂楼求饶命,老母失意不答应……三次又来杀兰英,兴刘灭莽顺人心,水火不容你和我,大义私情你自己分。”面对寒光逼人的青锋剑,王兰英的心理位置已然淡定。我用一段如泣如诉的高悲腔和打锣腔,演绎了这段60多句的核心唱段,在关键节点上,我不用音乐,完全采用哭泣的真声,在拜托三件事上,我用清板吟唱,字字珠玑,声声入耳。特别是在第三件事上。“我的夫,为的是你我结发情,虽然是夫妻婚配三年整,但夫诛乱常出征,艳阳天何曾携手玩春景,中秋夜月圆花好人孤零,三年前洞房春晓良辰一瞬,三天满夫守潼关凤折鸾分……今世永诀成遗恨,来世再续未了情……”这是一段极显功力的唱段,激昂处文武乐齐上阵,轻板处只用琵琶伴奏,我在声腔处理上,该放的放,谁吸住气唱时就吸住气唱,该爆豆子的地方就爆豆子,力求字正腔圆,在多场演出中,都赢得观众的热烈鼓掌,特别是有些地方三番五次的重复手法,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累赘,而在民间,这恰恰是贴近民间情趣、极具情感表现力的地域文化特征。

王兰英明白自己的必然结局,即使是婆母饶恕不死,也改变不了国仇家仇的不共戴天之仇。王兰英最后舍生取义,悬梁自尽,这更激发了吴汉复汉灭莽的斗志和决心。我用贴近民心的声、形、情和青衣、花衫的质朴表演,成功展示出王兰英的贤惠和孝义,并一举夺得湖北省第八届戏剧牡丹花奖。作为一名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唱念做打几个方面接受严格的基础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和程式,熟悉了各种唱腔音乐后才能进行艺术创造。戏曲谚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是指口传身授的传艺,“靠个人”则指个人的揣摩、发挥与创造。戏曲演员幼时一面苦练基本功,一面学腔排戏,学会几出传统折子戏后,就开始登台演出,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学会体验角色,熟悉并发挥唱念做打的艺术功能。缺少基本功,就失去创作的手段;仅仅只有基本功的技法和程式,也是难于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传统戏曲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概括起来就是“四功五法”,“四功”即是“唱、做、念、打”,“五法”即是“手、眼、身、法、步”。其中特别是“唱”功在传统戏曲的抒情方面则显得尤为重要。“戏无情不感人,戏无技不惊人”,基本上体现在演员真情演绎的唱词上。因为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除了有剧作家的文本创作外,还有演员的舞台表演。由此可知,戏曲的意境不仅有剧作家的一度创作,还有表演艺术家的二度创作和真切演绎,让观众有一种亲临其境之感,眼前的意境美是直接的、立体的,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什么是艺?精湛出彩是艺;

什么是情?打动人心是情;

只有发奋发力,勤思苦练,追求卓越,才能塑造出一个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摘要:荆州花鼓戏,是植根于江汉平原民间音乐土壤之中的地方戏曲。其唱腔优美,色彩缤纷,土壤气息浓郁,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创造、雕琢、加工、锤炼以及吸收姊妹声腔艺术的滋养,现已有不同的腔、调一百余个,由于唱腔内容和表演形式都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受到本地和外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人物个性 篇5

执教

贾秋萍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人物言行举止,了解人物特点

2、能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猜一猜,想一想

从同学的习作中找出典型例子导入新课。(好的习作,表现了任课教师的特点,同学们猜猜他是谁。不好的习作,不好在哪里,请同学谈一谈。)

二、看一看,说一说

1、播放电影《音乐之声》中师生见面的片段,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这段影片的主要内容。

2、出示两段对刚才录象画面的描述文字,请同学从语言表达方面进行评价。

3、小结。生动的人物描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特征鲜明,用词准确,修辞恰当,细节突出。

4、播放《音乐之声》中教师教孩子们唱歌的画面,并用一句话描述画面内容。

5、口头作文训练:再放录象,请同学用笔做简单记录(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细节等),然后适当运用所提供的词语对所看到的内容进行描述。

6、小结描写时应注意的内容

三、写一写,评一评

1、人物素描比赛:各自在班级中选一位同学作为描写对象,用200字对他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进行勾勒。

2、评一评。(实物投影,作者自己朗读)

3、小结描写时应该注意的内容。

四、作业:想一想,改一改

让人物的个性鲜活起来 篇6

所谓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就是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从个性的概念入手,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等方面去刻画写作的对象的个性。

一、用特定言语方式凸个性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是一个人内心的投射,那么一个人的言语形式则是这个人气质、个性的体现。因此,写人要关注描写对象的言语方式。比如最近流行的“甄嬛体”:

“方才察觉今夜饮茶过甚,无心入眠,若长此以往,定将损肤,他日睡前饮牛奶一杯,方能安心入睡,对睡眠质量也是极好的,携友饮茶虽好,但也要适可而止,方不负恩泽。”

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即“我失眠了”。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两种言语形式体现出不同的特质:前者委婉,含蓄,后者直白,明了;一个是心思细密,说话绵里藏针,一个直白,实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个性化言语形式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反映。一个人所处的时代、学识、地位、眼界等因素都会影响这个人的言语形式的变化。

九上第五单元的古典小说选段,成了最好的事例。不同朝代的小说,人物的言语形式,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例如《智取生辰纲》中“洒家”“那厮”“端的”等是明清男性言语的特色。再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后和张乡绅的一段对话:

张乡绅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范进和张乡绅言语中的谦词“晚生”“侥幸”“谨”“弟”和敬词“世先生”“久仰”“贵房师”“世弟兄”“华居”“请教”。两个毫不往来的人,一见面就称“世弟兄”;明明是破茅草屋却要说“华居”;刚刚还因中举而喜极而疯,现在却镇定的说“侥幸”;沉甸甸的五十两银子,偏说“谨具贺仪”;东门大街上那实实在在的三进三间,却说“不轩敞,也还干净”;明明是根本无法相识,却说“只是无缘,不曾拜会”。这些谦词和敬词的言语形式对照中,体现了范进和张乡绅故意咬文嚼字,附庸风雅,虚情假意的儒林世风。个人的言语形式恰如其分的表现了社会文化环境。

关注描写对象的言语方式,还可以关注语体的差别、句式的长短、习惯语、口头语。于是有学生专门从语气词的角度来凸显人物个性:

“从一个眼保健操就可以看出一个班级的素质好不好呐!”突然之间,一阵浑厚的女中音从身后传来。我顿时下意识地做起了眼保健操。

“既然你们那么不自觉,眼保健操还为我做的话,那就直接上课好嘞!”

“下面我们来看几道例题……因为这个角……所以得出……是这样哇?”

……

喊道:“你们在听哇?一个个莫西西个哦,一动不动地就坐在那里,听天书哦可能在神游是哇!”她眉头皱了起来,“上课给我思想集中,不要懵在那里,我问什么就答什么,脑筋动起来,知道哇?现在大清早的,不要给我趴在桌子上,听见没?”

……

“不会吧,一个人也不会做?这样子嘎?好嘞,那全军覆没勒!”

“你们这波人呐,我是教不会嘞,一个个欧包一样的,瘟鸡知道哇?你们现在就像这样喏,问什么闷声不响咯,这样学习有用嘎?”

“呐”“嘞”“哇”“哦”“咯”“嘎”这些语气词生动的表现了老师说话时声调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一个个莫西西”“脑筋动起来”“这波人”“好嘞”“一个个欧包一样的”“瘟鸡”这些言语体现出老师的心急、无奈、担心,又有点幽默,短句的言语方式又体现了这个老师直率、爽朗的个性。

另外,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每个省份有其独特的言语方式和地域文化。我们可以挖掘方言俚语,感受属于自己地域的文化特色。这样在文章中的人物的言语形式就多样了。例如一个同学写爷爷说话:“要的要的,你这是干啥子哦?”用有地域特色的言语形式,凸显了人物个性的同时,也突出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特质。文章显得更加厚重。

二、用标志性的行为方式凸显个性

这里所说的标志性的行为方式,是指写作对象的下意识动作,比较固定的神情,习惯性的做事风格。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刻画了一个爱多管闲事,喜欢背地里说话的村妇个性。而且那“大”的睡姿,又体现了她的粗鄙。《智取生辰纲》里的杨志总是拿起藤条便打,掉过朴刀便打。这个打的习惯性动作,把杨志的粗暴刻画得栩栩如生。《香菱学诗》中“香菱笑道”出现了十五次。这个标志性的笑,传递出香菱温婉的个性,随着对笑的解读,体会到香菱笑中含泪的艰辛、苍凉、隐忍,更加体会到她对诗的追求其实就是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大观园里小姐们美好生活的向往。endprint

三、用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凸显个性

人的个性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不同。热情的人,情感的表达方式可能就热烈;寡淡的人,情感表达方式就会淡然;心急的人,情感表达方式会像暴风骤雨;心缓的人,情感表达方式可能会像和风细雨。例如琦君的《髻》中:“她一边梳一边叽哩呱啦地从赵老太爷的大少奶奶,说到李参谋长的三姨太,母亲像个闷葫芦似的一句也不搭腔,我却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刘嫂与陈嫂一起来了,母亲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对着背同时梳头。只听姨娘和刘嫂有说有笑,这边母亲只是闭目养神。”“母亲的不搭腔”“闭目养神”是她不得已的情感表达方式。多少的愁苦,多少的心事,多少的艰辛在这不搭腔中化为了腹中汩汩的苦水啊。一个痛苦而隐忍,一个默不作声而保持尊严的妇人个性从文字中走来。

四、根据人物的个性,选择适宜的方式

在具体的行文上,言语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不是平均用力,也不必面面俱到。而是应该根据写作对象的特色,选择适宜的方式。教师下水文:

阿 明

阿明是我们村里的人,确切的说他是个智力低下的人。他到底几岁,连他亲娘都忘了。他似乎永远是那样,戴着深蓝色的军用软帽,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军绿色的裤子站在村口的小店门口。

阿明的中山装有很多口袋,每个口袋总是鼓鼓囊囊的。那是他的宝贝——废弃的旧报纸。阿明的右耳根总是别着一支笔,有时是铅笔,有时是一根没有油的圆珠笔。他的左耳总是挂着一根烟。阿明总是拿着报纸,神情严肃的念念有词,听别人说那是他的功课——宣读上级的文件。此时你切不可去打扰他,不然会遭到他的瞪眼和怒骂,因为他在传达上级的文件,这是件多么严肃的大事啊。

一次,我从自家的田地里摘了一小袋桔子,用编织袋装着背回家。背着沉甸甸的桔子,心里早已是吃桔子的畅快了。正当自得其乐时,看到了站在小店门口认真读报纸的阿明。我赶紧放慢脚步,猫着腰,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生怕掀起空气似的。突然,背后传来了“叽里咕噜”的声音,是阿明的声音。我顿时吓了一跳,扔下桔子,头也不回飞也似的狂奔。

正当我渐渐平息内心的狂跳,要向母亲说明事情的原委时。透过玻璃窗,我看到了深蓝色的军用软帽,“啊——阿明”,我失声惊叫,除了他没有人会戴这种帽子。我顿时慌了手脚,跌跌撞撞地逃到楼上去了。直到楼下的声音没有了,母亲叫我下楼,我才磨磨蹭蹭地下楼。还不时透过玻璃张望,生怕阿明再来。

后来母亲告诉我阿明是来送桔子的,送我扔在路上的桔子。

后来,长大读书了,才知道弱智并非疯子。对阿明的恐惧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薄了。一日回家,在村口又看到了别着笔,拿着报纸的阿明。金黄的秋阳透射他那无忧的眼睛,仿佛给他涂上了一层神秘。

听母亲说,阿明的本名叫“佟文明”,只是农村的人喜欢在名字中取一个字再在前面加一个阿字。日升日落,春去秋来,我已经长大成人,只有阿明永远戴着深蓝色的军用软帽,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军绿色的裤子,右耳别着笔,左耳挂着烟,手中拿着报纸站在村口的小店,沉醉在他的世界里。

对于阿明而言,他几乎没有什么言语方式,因为他说话都不是很清楚。他更多的是行为方式,所以行文时特别关注了他的行为方式,那习惯性的装束,那习惯性的动作,习惯性的神情。

让人物的个性鲜活起来,可以通过特定的言语方式,标志性的行为方式,个性化的情感方式。通过这些方式的综合运用,让九年级学生的文章更有人物的个性,同时有些许散文的特色。

人物个性 篇7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人物个性,美丑取向

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作为世界文学经典, 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音乐剧。19世纪中叶, 该作品将一贯的审美诉求向审丑倾斜, 给读者留下了对美丑共赏这一审美观的反思。本文将深入发掘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个性, 并对雨果的审美意识进行探讨, 以期进一步认识《巴黎圣母院》中的悲剧美。

一、真善美的理想寄托与外丑内美的浪漫典型

爱斯梅拉达集真善美于一身, 最后却死于绞刑架下, 终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她美好而一尘不染, 可在克洛德、弗比斯面前却那么地微不足道。这是现实对理想矛盾激化后的胜利, 是薄情寡义的社会没有赋予爱斯梅拉达生存的空间。有时, 善良便是弱点, 真善美的行为标准在那样的社会, 只是一种幻想, 终究不是通行证。

而加西莫多, 包括加西莫多式朝圣美好的芸芸众生, 无不向往她象征的纯洁与神圣。最终, 抱有希望的加西莫多努力了争取了, 却也失败了。他选择和爱斯梅拉达合葬一处, 是希望选择了理想, 理想选择了重生。然而悲剧背后,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感情, 并非百分之百的爱情。如法国电影《芳芳》中, 男主人公出于对爱人最诚挚深厚的爱而不忍更不愿去亵渎她的纯洁, 这是高贵的爱。如果说加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心存爱意的话, 那么这份爱, 一定是“芳芳”式的爱, 他深爱, 但绝不诋毁。然而, 这份爱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基础———感恩, 并混杂着尊敬和怜悯。爱斯梅拉达在他伤害她后仍不计前嫌救他, 需要感恩;她善良纯洁, 值得尊敬;美好而高尚的她辗转成了社会弃婴, 应当怜悯。甚至最后, 他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死去, 或许, 这也并非全部因为爱情, 更有一份他对那个时代失去信心后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可以说, 加西莫多是“外丑内美”的典型, 他丑, 但只丑于外表。

二、可恨可怜的时代缩影之神甫克洛德

克洛德的形象在《巴黎圣母院》中十分独特而有价值, 他可恨, 但更值得同情。他才华横溢, 有学识, 又是副主教, 这样的身份让他具有德高望重的社会地位。然而, 宗教教条主义让克洛德失去了拥有爱情的权利, 但这并不能束缚他对爱情的渴望。当他看到爱斯梅拉达在广场上翩翩起舞时轻盈美丽的身姿, 他“爱”上了这个吉普赛“女巫”, 但仅仅是欲望, 并非爱情。

事实上, 他在逃避罪恶的同时也在逃避自己。当他用罗盘针在巴黎圣母院小屋的墙壁上满怀仇恨地刻下“命运”时, 极度压抑的人性需求事实上已经让他痛不欲生。克洛德因爱生恨的种种行为, 都是他在内心欲望得不到满足后演变而成的嫉妒, 以致疯狂。哪个是真, 哪个是假, 无需辨认, 因为他早已成为了宗教禁欲统治下人性被迫泯灭的矛盾体, 无力挣脱。雨果在这里塑造了宗教神学下精神和肉体饱受迫害的克洛德, 是特定社会打磨并一手塑造了他, 他不过一介凡人, 只是错误的时代给了他错误的人生。因此, 在巴黎圣母院这个背景下, 克洛德的存在最为凄凉。

三、别具匠心的悲剧意识之审视美丑

作品中, 雨果对以上三个人物的塑造, 引导我们生发了另一种观念———“审丑”。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表达了一种美丑并赏的审美观:“她会感到, 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 她会发现, 丑就在美的旁边。”因此, 加西莫多是丑是美, 在于如何看待。罗丹认为, 在自然中通常被认为是丑的, 实际上往往比被认为是美的那个更能凸显自身的“性格”, 并且是这种“性格”成就了艺术的美, 因此, 从这个角度看加西莫多, 他又是美的, 美在心灵, 美于人格。

但其实雨果自己并没有走出传统的审美规则,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 丑虽然渐渐被美学或审美实践所重视, 但仍未从审美中独立出来转变为“审丑”, 丑的意义仍然在于它可以转变为美或衬托强化美, 丑仍然是在与美的对比中出现的。因此, 从这个角度上讲, 审丑仍是这部作品留给我们值得思考与发掘的东西。

四、结语

人物个性 篇8

一、刘邦对项羽的称呼——“将军”、“项王”

刘邦对项羽的称呼主要是“将军”与“项王”。“将军”是刘邦在驰来报信的项伯面前、谢罪时在项羽面前的称呼。这称呼看似不合常情,其实暗藏玄机。试想,当时项羽兵40万,刘邦兵10万,双方兵力相差甚大,但刘邦毕竟是刘邦,他深知自己处境很危险,项羽称王也是早晚的事,所以只好在对方跟前小心谨慎,言谈举止分寸要适度,不宜过分阿谀。因此,在项伯、项羽面前,刘邦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既表现了自己的谦卑,又迎合了项羽狂傲自大、沽名钓誉的个性,还使自己在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而刘邦称项羽为“项王”,却是在自己的属下张良面前对项羽的称呼,那是刘邦刚经历了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针锋相对的紧张以及侥幸死里逃生之后,在自己的属下面前脱口而出的一声称呼,这样的称呼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刘邦在不同的人面前对项羽的不同称呼,充分体现了刘邦善于韬晦权变的性格特征。

二、刘邦对自己的称呼——“我”、“吾”、“臣”

文中刘邦用了三种称谓来称呼自己,在面对自己的属下张良时,刘邦用了五个“我”和一个“吾”来称谓自己,以表现他与张良的平等关系。而面对项羽时,刘邦却用“臣”来称谓自己,刘邦与项羽同是诸侯,并且自己“先破秦入咸阳”,若较起真来,他完全有资格在项羽面前自称表示平辈关系的人称“我”,但是,他在鸿门宴上对项羽说话才40多个字,竟然用了三个“臣”来称谓自己,而称对方为“将军”。刘邦之所以在张良面前称自己为“我”或“吾”,那是因为张良是自己的人,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他这样称呼自己以显示自己的谦卑。而在项羽面前称自己为“臣”,那是因为项羽是自己的“敌人”,所以他不得不恭维讨好对方,又故意抬高对方身份,贬抑自己,以牺牲自己的尊严来骗取项羽对自己的信任,从而达到自己称王的目的。“我”、“吾”与“臣”一对比,具体生动地表现出刘邦善于权谋的性格特征。

三、刘邦对张良的称呼——“君”、“公”

刘邦对张良的称呼也有所改变,文中出现了五次刘邦对张良的称呼,三次在宴会之前,两次在宴会之后。前三次称张良为“君”,那是在张良入内把项伯所告之事“具告沛公”,项羽即将大军压境,刘邦感到自己的功业将毁于一旦,惊恐万状,无计可施之时对张良的称呼。而后两次改称张良为“公”,则是在鸿门宴中自己中途离席出逃、令张良留谢的关键时刻。尽管“君”和“公”都表示对对方的尊称,但“公”却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羊传》里说:“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显而易见,刘邦在自己身家性命攸关的当口,改称张良为“公”是大有用意的,这样的称呼更能使谋士张良为之效命。可见刘邦是一个很善于笼络人心的政治家。

人物个性 篇9

《茶道真兄弟》是东南卫视在2015年开播的大型人文行走真人秀节目,目的在于为全国观众呈现一场“万里茶道”与中华文化的心灵盛宴和文化大餐。节目别具新意的将“娱乐节目”与“万里茶道”相结合,以其娱乐性、文化性和历史性讲述了三位明星重走万里茶道的旅途故事。那么体验式真人秀是如何通过“明星故事”来吸引观众呢?笔者试图通过东南卫视这档2015年开年大秀加以分析,以得出明星真人秀是如何塑造人物个性,讲出明星“好故事”。

真人秀就是节目组给明星人物一个特定的情境,并制定好节目规则和终极目标,让人物通过完成任务并亲身体验过程,并被摄像机记录还原下来的电视节目。如今,作为消费品逐渐走向产业化的电视媒体,既要站在自身角度,也要绞尽脑汁诱导观众进行收视消费,两者兼顾并尽可能的满足观众心理需求才是电视台发展下去的唯一道路。因此明星足够吸引人并触碰观众心理需求的“体验故事”是节目收视率的关键所在。那么,节目如何刻画明星个性,让这种人物个性与体验情境摩擦出有趣火花?笔者按三个部分来阐述这个塑造过程。

一、筹备阶段:明星普通化迎合大众心理

在体验式明星真人秀中,人物是故事的核心,人物性格逻辑决定了人物的行为过程,自然影响着故事进程,人找对了,节目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调动人物不同的情绪,并把不同个性的人物加以并列形成串联形式,好故事就会出现在这平衡状态的打破与修复之间,这也是节目前期策划制作的最大考验。

(一)迎合偷窥心理快感

“电视最赤裸裸地为观众提供了貌似在狂欢节的身体快感”电视节目的口碑好坏在于是否迎合了观众的“口味”。明星真人秀最大的看点就是让明星去偶像化的过程,不仅在外表上生活化,形象上日常化,更是要在人格上具有“亲民”的可信性。在节目策划前期,我们首先要清楚这个节目需要几个什么样的人物个性、文静、冷酷、慢热、自卑、拘谨、憨厚、滑稽、豁达等等,导演通过深入了解,甚至通过身边知情人来挖掘明星的真实个性,如此才能使得明星形象“出众和普通的、 理想和日常的融为一体”,在维度上更加立体。

《茶道真兄弟》邀请了知名歌手林依轮、影视演员李威和现代小生付辛博三位男明星,在电视屏幕中,林依轮是知名老歌手,曾经的《爱情鸟》红遍大江南北;李威是梦幻偶像剧里英俊潇洒的多情公子;付辛博则是当红的优质偶像。而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突发任务和实地情境时,林依轮却是领导者与“憨豆”的双面体,李威是永远慢半拍的义气哥们,付辛博则是浪漫的小滑头。

尽力搜集各方“情报”,还原明星最真实的一面,给每个人找到节目中的准确定位,通过性格的多侧面立体展示,呈现给观众的是也会“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形象。借摄影机的客观视点给观众一双“偷窥的眼睛”,在满足观众偷窥明星愉悦、惊慌、焦急的等情绪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得到疏解和平衡。

(二)个性互补填补精神需求

明星真人秀仅仅只是真实的、有鲜明特点的明星人物还远远不够,既然是电视节目,想要吸引眼球就必然有“出戏” 和“走心”的要求。人本主义心理学说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就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存在了五种需求层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当今社会已然达到了前两种,对于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主要围绕人际交流来实施。而节目选定的三位性格特征各异并代表三个不同年龄段的男明星,通过全程自驾游的方式完美的再现了真实个性和多元交流的小型社会关系,观众可以在观看过程中形成情感上的分享和学习的过程。

节目中如何处理人物的性格冲突,就是要把握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并找到他们彼此的关系。在《茶道真兄弟》中,歌手林依轮资历最老,社会阅历丰富,喜欢解决问题,是队中的老大哥和绝对的领导者,是三兄弟中的“老大哥”。演员李威性格温和,乐善好施,不计得失,爱挑战自我,是队中的“热心暖男”。年龄最小的付辛博外表帅气,但生活阅历少,聪明好学的他被定位为“花样小鲜肉”。三兄弟职业背景相似,但个性迥异,在团队中的位置又相互补充。

当然,节目组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在节目中的情境和任务是塑造自己的另一面,只有这样,明星的个性才能在节目中很自然的表露。另外,这种不同层次的个性设计,会让观众看到自己幻想或曾经的性格影子,自然就把个性交际的情感移到自己身上,提供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学习场域。

(三)配合明星需求满足期待心理

在遵从节目整体“栉风沐雨,豪情出发”的大宗旨下,明星个人对于参加此次真人秀的录制肯定是抱有一定的想法。 在符合节目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满足艺人的个人意愿才能更好的保证节目的顺利进行。

在娱乐圈成长起来的明星,深知什么样的行为举止和想法会受到观众好评,他们在节目中肯定会依据观众期待心理从而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节目组可以利用这点来迎合观众口味的同时,也能借此打造节目的好口碑。如在节目开头,三位明星都对此次重走万里茶道充满了期待与愿望。林依轮表示“重走万里茶道是一次自我的沉淀。”李威则期待万里茶道中的“风霜与故事”,付辛博也希望这次旅途能让自己有“自我的突破”。节目组在万里茶道的每个节点设置的任务基本上都符合三位明星想要“得到”的东西,如亲身体验制茶过程感悟出各行各业的艰辛;面对失独老人的诉说与痛哭体会到人生的无奈;看见断颈小马难免被交易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除此之外,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三位明星经常会表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如在第六期中,兄弟三人为帮助河南宛梆戏的顺利进行各出奇招,林依轮化妆成关公为节目助兴;付辛博成为主持人为节目报幕;李威更是向节目组借钱买烟花和助兴食物,三人都表达了自己愿为绿叶,陪衬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希望节目组给予最大的支持。

二、策划阶段:戏剧冲突凸显鲜明个性

一旦节目组确定好明星的角色定位,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要依据人物个性特点来设计节目。电视节目虽说不同于影视编剧给定的台词本来按部就班,但节目内容在整体的大方向上还是按照编剧意识来设计的,因为体验式真人秀就是以人物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看点,有了冲突角色才会有改变,而节目的核心精神内容就存在于这个冲突与改变的过程之中。

(一)编剧思维设计逻辑结构

节目要用戏剧性来吸引观众注意力就必须制造冲突,特别是用编剧思路让设计的任务和发生的剧情富有逻辑结构。 如何善于运用矛盾的、对立的或者层层推进的组合冲突来阐述这个情景主题是个关键点,在节目进行过程中设置尽量多的兴奋点,会让观众在特定的氛围中收到情绪的感染。例如编导必须了解每个人物在情境中的角色和作用,并通过何种任务达到目的?每个角色在情节发展中是如何改变的?场景结束之后这个角色得到了什么……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清晰的叙事逻辑以及上升式的故事线索,只有这样才会让节目的戏剧冲突更加激烈。当然考虑到内容构思的可操作性,这类明星真人秀节目经常会通过一些现场指挥,让已经设计的剧情和现场的偶然性完美结合,最终刻画好人物性格,讲好故事。

例如在《茶道真兄弟》第八集中,节目组设计的闯关任务是与冬季完全相反的吃冰镇凉粉和相对应的滑雪。三兄弟必须齐心协力完成任务才能获得下一关的线索,林依轮不幸地抽中了吃凉粉的任务,但由于另外两兄弟的不断失误导致了他连续吃了好几碗冰镇凉粉,不知是心理上觉得委屈还是生理上的不适,林依轮竟然背对着镜头哭起来了,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情绪兴奋点和冲突点。但林依轮擦干眼泪仍然坚持继续做“拼命三郎”,他在事后采访表示自己的任务就必须完成的决心,这里也是一个情绪正能量上升的点。接下来,三兄弟拜师学滑雪,李威带病上阵,付辛博则在不断的跌倒中站起来,这些都完美验证了编剧意识与偶然性结合所带来的正能量情绪。当然,这里也符合麦奎尔关于电视节目可以为观众提供自我认识的功能,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节目学到了关于人物、事件、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法等等,将其作为评判规范自己的参考体系,并对自身反省,从而改进自身的不足。这种勇于承担、真男人和无惧艰难勇敢站起来的行为对观众起到了榜样作用,也符合节目“栉风沐雨”的历练情怀。

(二)环节任务强化人物个性

1.反复强化巩固人物特点

人物的个性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行举止透露出来的,节目组一旦确定好明星的个性并要给予强化应当在整个故事的讲述中贯穿始终,不止一次的表现往往能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在《茶道真兄弟》中,为了体现李威勇于挑战不畏艰险的 “真男人”个性,在河口镇寻茶时发生意外导致腿部受伤,李威依旧忍痛坚持完成了任务,节目后期也进行了真实还原; 在龙虎山岩壁采药茶挑战中,李威为安抚恐高的林依轮第一个站出来完成挑战;在张家口,剧情设计了李威挑战单板速滑,一系列高难度的极限动作为他的“真男人”本色加分不少。这些预设内容素材在后期制作时进行镜头和字幕强化, 明星鲜明的个性特质就在此得到了应有的塑造。而受众对于偶像都存在崇拜心理,当明星这些带有向上能量的出色表现出来是,观众也能享有同样的光荣与满足。

2.拟态人际关系满足

麦奎尔认为,电视媒介中“拟态”的人际关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将两个性情反差的人搭配在一起,必然会在交流和处事上出现自然而然的火花碰撞。一个活泼张扬追求自由奔放的人和一个严肃内敛不善言辞的人搭档,一个做事风风火火讲究效率的人和一个不温不火慢吞吞的人搭档,性格反差冲突后就必然出现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并对观众产生情绪上的触动。

在《茶道真兄弟》中,林依轮虽是三人中的大哥,但谁也想不到他也有孩子气的一面;李威虽然是“铁血真汉子”的写照,但一面对古董就挪不开脚步。这两个人和年轻又讲究效率的付辛博搭档做任务时,可让付辛博吃不不少“心急亏”。 每次他俩都慢悠悠的沉浸在和动物、古董交流的世界里,只剩下付辛博急着完成任务而无奈的一遍又一遍的喊“哥哥! 哥哥啊!”这种个性反差就导致明星们在完成任务是“出戏” 不断,精彩的画面常常让观众们忍俊不禁。而观众在选择节目时最大的目的在于心情放松,明星的困窘与急迫都能引发大众的欢笑,从而能缓解现实中的压力,这也是节目在人物个性刻画选择的目的之一。

3.环境反差补偿观众偏差心理

通过筹备阶段的调查,节目组把通过事先了解的信息安插在节目中。如把明星最难以忍受的事情、甚至在他(她)的演艺生涯中没有挑战过的任务摆在他们面前,这时人物本能的应激反应最能展示明星普通人的一面。此外,让明星遭遇手足无措和恐惧的情景会让观众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心理学上,普通人能从其他人遭遇的困难和窘境中感受到自身的强大,从而降低自己的忧虑,提升自信。

比如在节目中林依轮恐高,就让他去峭壁岩采药茶。使明星离开自身原有光鲜亮丽的名利场,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甚至麻烦不断的情境中来,这样的设定,会成功的吸引观众好奇的目光。新环境与原来相比越是另类反差就越大,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就会越好。比如茶道三兄弟来到蒙古国,导演就安排三人前往无人牧区,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住蒙古包、喂羊、圈马、挤骆驼奶,体验地道的牧民生活;面对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手足无措、困难和竞争都给三兄弟制造了不少压力,节目自然而然的就逼出了他们的真性情,剧情的冲突就此出现。当观众看到这些名人同样经历挫折和泪水,观众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借此发泄苦闷,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三、执行阶段:人为干预挤压性格爆点

节目组设计好剧情台本之后,摄制组就准备开始执行拍摄,这也是节目最终呈现的素材积累阶段。在体验式明星真人秀中,情节发展需要起承转合,如果既定的故事脉络无法给人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和跌宕起伏的情绪感染力,现场就要增加人为干预内容,以避免节目寡然无味。因此,在节目拍摄过程中,艺人导演要随时随地观察明星的情绪态度,虽说真人秀讲求“真”,但也不能在现场随意发挥任意发展,这样立体丰满的性格就很难表现出来,反而会走向极端境地。导演需要在内容环节基础上人为的设置障碍,根据现场状况给明星添加一些外部干预,通过外因变化把预设的性格特点挤压出来。

(一)巧用“间谍”增加任务障碍

悬念的节目设计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我们知道,当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形成时,他的体内会出现一个紧张的系统,随着行为过程和目标的实现,这个系统就会趋于缓和,最终紧张完全消失。“间谍”这个角色不受限制,可以是艺人之一,也可以是路人或临时演员,这个人充当着主持人的角色,在暗处帮助节目组把控现场氛围和进程,或安慰,或鼓励,或制止,或怂恿,尽可能完成编剧之前的设想,保证优质的节目效果,,但这个间谍在节目之初观众无从认知但又充满好奇心。此外,这个“间谍”在拍摄过程中要与工作人员里应外合,节目组可以通过他发布一些隐性的任务指令,目的在于增加其他人完成任务的难度或笑料,直到节目后期为观众揭晓悬念时,观众才得以放松并从中得到娱乐和满足。

在《茶道真兄弟》节目进展到湖南安化拍摄时,三兄弟和一位女明星嘉宾需要分为两组比赛,哪组先完成收购毛茶的任务就获胜,输家则要清扫马厩。为了达到差异化待遇的效果,节目组提前利用三兄弟之一的李威作为“间谍”,给了李威组双倍的任务基金,这样的临场干预让得到女明星亲睐的林依轮哭笑不得,同时也让他们在收购毛茶任务上增加了资金压力,从而导致了林依轮“空手套毛茶”、“唱歌换毛茶”、 “背柴求毛茶”的行为;同时,间谍还偷藏了林依轮毛茶,还在镜头面前表演的若无其事,让节目增添了不少笑料和看点。

(二)巧设道具设置私密空间

如果明星人物个性还不够鲜明,可以尝试增加一个道具或做一个抢眼的造型,这样可以让人物个性更加突出,在内容呈现上也更容易有亮点。这个道具与人物在画面中形成某种关系,往往起着衬托作用,使人物性格得到强化、更加吸引观众的兴趣。

在《茶道真兄弟》的整个旅途中,导演组设置一部车作为三兄弟的代步工具,除此角色之外,车对于三个男人而言就像多了一个伙伴、一个私密的交流工具,节目拍摄的进程需要每天围绕车子发生很多故事,比如装取茶样、看车窗地图、 寻找地点等。同时车又是一个特别私密的空间,三兄弟可以在这里放下戒备与明星架子,彼此说说真心话、后车座睡大觉、玩手机等。此外,车内的微型摄像机逼近人物的脸部,让明星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这里明星的身体具有特殊的意义,原因在于它指向观众的感官刺激,这些“明星的容颜、身段、表情、性感程度投合了大众的窥淫欲”,这样就会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明星面部关键性的情绪细节,有助于了解明星的内心活动和神情变化,三兄弟的个性就表露无遗,这也是真人秀节目需要的内容。

因此,体验式明星真人秀节目在执行过程中导演需要不断观察现场状况,根据临场情况迅速做出判断并出手干预, 最终改变剧情走向,让内容戏剧冲突更大,节目可看性更强。

四、结语

刻画好明星的个性需要节目组在前期策划中深挖内幕消息,在设计上要编剧预判,在执行上要洞察与干预,最终塑造出观众喜欢且印象深刻的丰满人物形象,才能秀出明星另一面的好故事。只有这样,综艺节目内容才有情绪上的波动和感情的爆发,一切基于电视观众洞察和感受的内容,才能给大家带来愉悦感,并且因为它有温度,才能打动和感染更多的人。

总而言之,在体验式明星真人秀节目中,个性鲜明且有戏剧性的明星才是节目成功的关键所在,把明星独有的、另类的、不为人所知的、反差极大的个性加以成功展现,才能顺利吸引挑剔的观众的注意力。

摘要:近年的各类体验式明星真人秀节目密集轰炸电视屏幕,观众的眼球被各种新鲜的“明星故事”牢牢吸引。东南卫视的开年大秀《茶道真兄弟》作为国内首档人文旅行真人秀节目,把明星故事与中国茶文化联系起来的创新之举获得了一致好评,实现了明星真人秀人文精神的突破。本文试图对节目加以分析,以得出这类体验式明星真人秀是如何刻画人物个性,讲出“好故事”。

人物个性 篇10

《美狄亚》塑造了一个“炽情”的女子美狄亚:为爱不顾一切, 为恨不惜一切。当初为帮助伊阿宋, 美狄亚盗羊毛, 杀兄弟、替伊阿宋报父仇, 此后为躲避追杀又四处漂泊, 最后定居在科任托斯, 为伊阿宋生养了两个儿子, 一家人度过了几年幸福时光, 然而好景不长, 伊阿宋渐渐厌弃了平淡而贫穷的生活, 决意娶科任托斯的公主为妻, 任由国王驱逐妻儿出境。这使为伊阿宋付出一切的美狄亚极度绝望。痛苦之际, 美狄亚实施了疯狂的报复:高傲而年轻的公主, 死在涂有剧毒的袍子里, 自私蛮横的国王救女心切也被烧死, 同时也烧毁了伊阿宋荣华富贵的幻梦。最后刚烈的美狄亚杀子, 以绝伊阿宋后嗣, 让负心的丈夫彻底的一无所有。

如果说美狄亚毒杀国王公主是理所应当, 因他们是她的仇人, 处处迫害她。而美狄亚亲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 历来多为读者所诟骂不解。杀子一节是全剧最扣人心弦, 最为激荡人心的情节。

首先我们应看到美狄亚是一个被弃的女人, 绝望的妻子, 她最初的复仇计划是让三个仇人“变作三个尸首”, 并未想到杀子。正是一连串的事件, 帮助美狄亚认识到子嗣的重要性, 进而想到杀子以痛夫心。克瑞翁在驱逐美狄亚时说:“除了我的儿女外, 我最爱我的祖国”。克瑞翁这样一个自私骄横的国王都认为儿女重于一切, 道出了儿女对父亲的重要性。几经请求但克瑞翁仍执意驱逐美狄亚, 最终聪明的美狄亚借口为年幼的儿子“找个安身的地方”, 并提醒克瑞翁“你也是有儿女的父亲”, 最终打动了这铁石心肠的国王, 宽限她暂留一天。这小小的说服的成功, 让美狄亚意识到了儿女是父亲的弱点, 有机可乘。求子心切的埃勾斯的到来是剧情发展的重要转折, 作为雅典国王, 为求子嗣他不远万里去大地中央求神示。埃勾斯的到来使正在苦恼无立足之地的美狄亚找到希望。她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能从片刻的对话中可以捕捉到对方的需要与弱点, 并投其所缺。面对毫不知情的埃勾斯, 美狄亚先是哭诉自己的不幸处境与伊阿宋的忘恩负义, 博取同情, 进而陈述漂泊流浪的苦楚以恳求埃勾斯收留自己, 帮助她这个“不幸的女人”, 这样, 神明就会满足他求嗣的心愿。美狄亚又许诺凭她所精通的法术, 也能使埃勾斯生个儿子, 这话正中埃内心痛结, 为求嗣他焦头烂额, 一筹莫展。美狄亚是太阳神的孙女, 确又精通法术, 加上层层诱导很容易就取得了埃的同情与信任。因此, 求子心切的埃勾斯宁愿冒着得罪科任托斯国王的危险而收留美狄亚。埃勾斯求子的迫切与安身之所的寻得, 最终使美狄亚彻悟子嗣对父亲的重要性, 没有子女的父亲是不完整的。经过几番心灵的挣扎, 痛苦无奈的美狄亚挥泪斩杀了儿子、也斩断了伊阿宋家族仅存的血脉, 使伊阿宋彻底沦为一个孤苦无依之人。

美狄亚不仅是一个绝望的妻子, 疯狂的复仇者, 更是一个爱子情深的母亲。她把儿子当作“最心爱的人儿”, 在她的眼里, 儿子是最完美的:“这样可爱的手, 可爱的嘴, 高贵的容貌!”对美狄亚来说最痛苦之处在于她既是一个爱子的母亲又是绝望的妻子。第四场, 美狄亚假装与伊阿宋言和, 全家团圆相会, 想到儿子命不久矣, 这个刚烈的女人不禁泪如泉涌, 悲伤不已, 不得不用谎言掩饰自己。杀子之前的心理描写也逼真地再现了这位母亲内心的挣扎与双重痛苦。面对儿子, 美狄亚畅想为孩子们迎接新娘, 布置婚床, 安享晚年……一切令人羡慕的平凡的幸福如今已成为泡沫般的幻梦, 这让美狄亚痛心不已。当看到孩子们可爱的眼神, 这颗母亲的心颤抖了, 动摇了:“我得打消我先前的计划, 把我的孩儿带出去, 为什么要叫他们的父亲受罪, 弄得我自己反受到这双倍的痛苦呢?” 然而一想到仇人, 仇人的嘲笑, 她内心复仇的怒火又疯狂地燃烧起来, 以势不可挡之势湮没了她的理性。在希腊神话里复仇可说是一个恒久的话题, 无论神还是人, 一旦有了仇人, 复仇便成为高于一切的目标, 美狄亚更不例外, 复仇是她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完成的最后一搏。美狄亚有着高贵的门第与血统, 她是太阳神的孙女, 科尔喀斯的公主, 月神神庙的女祭司……在她看来, 受到仇人——低贱的西叙福斯子孙的嘲笑是极为羞耻的。高贵的身份, 非凡的经历赋予了美狄亚刚烈、不能受辱的个性。承受着双重痛苦的美狄亚, 每每动摇时便想着仇人嘲笑, 以此激励自己勇敢复仇。而爱恨情仇的交织和撕扯使这位母亲痛苦而无奈。几经挣扎, 最后让她坚定复仇计划的是不能让孩子受辱:“这一定不行, 我不能让我的仇人侮辱我的孩儿!无论如何, 他们非死不可!”’ “我决不抛撇我的孩儿, 让他们死在更残忍的手里”。 此时, 对美狄亚来说, 不让孩子受辱有着双重意义:毒杀了国王公主, 王室亲族势必要复仇, 高贵的孩儿被低贱的西叙福斯的后代们杀害是极大的耻辱, 不能容忍;其次, 她最心爱的儿子是忘恩负义的丈夫-伊阿宋的子嗣, 是伊阿宋的财产、地位的象征。自己辛勤养育的儿子为仇人延续血脉对她来说也是莫大的耻辱!杀子是为报弃妇之仇, 也为保全孩儿纯洁的高贵。弃妇之恨, 慈母之爱折磨着美狄亚, 令她痛苦不堪。爱与恨, 情与仇, 忠诚与背叛在她身上演绎成一曲凄怆的哀歌。通过这细腻的心理描写我们看到杀子是这位绝望的母亲痛苦而无奈的选择, 同时也铸就了美狄亚烈性的美感。

虽然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较《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普斯王》等削去了很多的神性色彩, 但美狄亚的复仇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狄亚的神力。倘若不是赫利俄斯的孙女, 没有龙车、没有有魔力的毒药, 试问美狄亚能成功实施复仇又全身而退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她无法接近国王公主, 很难下手, 即便杀了他们, 她又能活着离开吗?其结果很有可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而仇人们却幸福地生活着。抽去美狄亚的神性与神力, 她更和雅典成千上万的妇女一样处于任人宰割、任人抛弃的境地。由科任托斯妇女组成的歌队说:“即使你丈夫爱上一个新人, -这不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由此可见, 在当时男子为非作歹, 女人被任意抛弃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悲剧, 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妇女的悲剧, 更为可悲的是妇女们已经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事”。美狄亚刚烈、聪明又有神力, 正是不同于普通女性, 她才得以成功复仇。惩罚负心丈夫是多少被践踏女性的心声啊!美狄亚就是独特的这一个, 一个大概从未展示过的最具刚烈美感的女性。美狄亚的悲剧是家庭悲剧、婚姻悲剧, 也是社会的悲剧。

古希腊戏剧宛如一座珍贵的宝藏, 《美狄亚》正是其中最光彩夺目的一个, 通过女主人公近似疯狂的复仇和炽烈的情爱, 我们看到情仇冲击的悲怆和复仇母亲的凄苦无助。《美狄亚》塑造了天地间独此刚烈而坚韧的一个, 影射出妇女的社会悲剧, 带给我们的是永远的哲学思考和巨大的心灵震撼。

参考文献

[1]欧里庇得斯.美狄亚[A]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编选.外国剧作选 (一) [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9.

[2]陈洪水, 水建馥选编.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3]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全集 (第一卷) [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用细节表现人物个性品质 篇11

她是个能干的小女孩,班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她负责。(开头让人感觉太突兀,缺乏吸引力)她高挑的个子,姣好的面容,明亮的眼睛,尖尖的鼻头,下面是一张红红的嘴巴。(外貌描写公式化,脸谱化,没有抓住人物鲜明特征,而且不够生动形象。可以只选取这个人外表上最鲜明的部分进行特写,比如说重点写眼睛。再者,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外表和人物性格的反差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她热爱班级,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整段描写缺乏一定的顺序,让人读后感觉非常凌乱,可以适当分段进行描写。)

几天前的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几天,(“前几天”“几天前”明显重复)班上的垃圾桶不见了,她用下课的时间到处找,(她是如何寻找垃圾桶的?有什么动作和心理活动?这些细节描写对于突出人物的个性非常重要,应该多描写一下,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可是找了几天都没有找到,垃圾越堆越多,还发出了臭味。(垃圾堆在班里好几天老师、同学都不管,这不太符合现实。可以抓住同学和老师对垃圾没人管这件事的反应展开描写,比如同学们都视而不见,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几次提醒等。这样去写,习作会充满趣味,也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于是,她去王师傅那儿领了一个新垃圾桶。(不一定非要等领了新垃圾桶后才能打扫垃圾,可以在前面加上她曾尝试用别的办法打扫垃圾的描写)她一回到教室,马上拿来了扫把,将堆积如山的垃圾扫到垃圾桶里。(教室里如果垃圾“堆积如山”,大家还怎么上课?因此夸张不能乱用。此外,打扫垃圾的描写太过于简单。这是本文的重点,这一细节描写可以极大地突出人物的个性,因此必须要重点描写)扫完,她的头上已经布满汗珠,可是她还没有停下。(班里的其他同学难道对这一切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吗?这里必须要写写班里同学们的反应,这更有助于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质)又马上打来水,把地仔仔细细拖了好几遍。之后,把垃圾桶里的垃圾倒掉,洗干净,才肯罢休。(整段中对于劳动过程的描写过于粗糙,顺序也需要调整。除动作描写之外,可以适当运用部分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以突出人物的个性。)

你们猜出她是谁了吗?没错,她就是我們的班长——马燕燕。(用设问的方式固然很好,可是读者又不认识班长,如何去猜?所以有些画蛇添足。结尾段应该是习作的点睛之笔,但是这一结尾太过苍白,没有说服力。)

【名师处方】

作文必须重视细节,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就会使得文章无法很好地表达情感,更谈不上突出人物的个性品质,去感动别人了。

文中的小作者选择了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班长主动领来新垃圾桶打扫班内的垃圾)来进行描写,选材比较典型,突出了人物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品质,描写也基本能体现人物的个性;不足之处就是描写过于粗糙,缺少对细节的把握。如果能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便会使人物因此而生动立体。比如:班内垃圾桶丢失后大家的反应是怎样的?班长的反应又是怎样的?面对班内垃圾几天无人清理时,同学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班长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新垃圾桶领来后,班长独自打扫垃圾的细节更应该进行重点描写,再写写周围同学的反应,人物形象立马就会生动立体起来。

人物个性 篇12

一、迪士尼经典动画人物形象“个性化”塑造方式

(一) “个性化”角色性格的“清晰化”

迪士尼动画电影一直位于“波浪之巅”的重要原因便是迪士尼动画塑造的鲜明的人物性格[1]174。塑造“个性化”的人物性格是迪士尼动画人物形象创作的第一大法宝。从迪士尼早期的动画短片到巅峰时期的动画电影, 我们不难发现, 迪士尼将卓别林名言“没有个性就没有喜剧”的方针贯彻到了始终。米老鼠、高菲, 每个经典角色的诞生都被赋予了令人难忘的性格特质。

《白雪公主》来源于格林童话。在原著中, 小矮人们没名没姓, 可供参考的原始形象也很少, 公主形象与恶棍形象则较为传统与老套, 影片喜剧效果则被赋予了小矮人身上。在创作中, 首先确定小矮人的性格特征, 再创作人物形象[1]176, 让富有浪漫气息的梦幻公主与现实真实存在的人物气息相得益彰。七个小矮人有了“糊涂蛋”“万事通”“喷嚏精”“瞌睡虫”等直接展现人物性格特色的名字。电影本着写实与夸张的原则创作了这些与众不同的角色。其中最具幽默性的小矮人“糊涂蛋”, 满脸无辜的表情, 没有胡须, 稍微上挺的肚腩, 双手背后, 外八字的走路方式, 用较多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变换的无常, 展现了他善良憨厚的性格特点。“开心果”最爱笑, 眯成一字的眼神, 时常大笑的面部表情, 让“开心果”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出来。

七个小矮人各具特色, 既不同于其创作风格“真人”的写实原则, 又不同于动画“幻化”的表现方式, 它赋予了角色特定的个性特征, 突出了群体同类化的性格典范。

(二) “个性化”虚构角色性格的“表意化”

在动画角色塑造中, 人物形象的个性特质需直观表达其主旨内涵的意义, 遵循“公众乐于接受奇异而简化的画面心情”[2]的直观表意化原则。由此, 迪士尼的第二大法宝便是“个性化”虚构角色的“表意化”, 一般配角多以喜剧性为表现方式。迪士尼众多影片中, 人物形象始终有一个程式化的创作公式, 即主人公的背后有一个“生动鲜明”的反面角色, 以凸显主角的“个性化”特征。

在动画电影《花木兰》中, 创作者增加了木兰守护神——木须龙这个角色。创作者在谈到这一逗趣幽默的虚构配角时说, 提起中国必然需要有来回翻飞的神龙与云雾缭绕的山峰, 才能更易表现中国元素。花木兰的女侠气质与木须龙的嘻哈搭配更将中国古代“阴阳”平衡的古代哲学融入动画创做理念之中。《钟楼怪人》中, 巴黎圣母院的教堂文化氛围稍显压抑与沉闷, 为使教堂的多重性格被动画所接受, 作者将教堂的石柱生命化, 让卡西莫多将这些会对话的石柱视为挚友, 并向这些幽默风趣的石柱吐露心声。这些无不暗示其希望被大众所接受的异族人的心情, 以动画的手法, 表现了充满人性的部分。

虚构角色的“个性化”体现对影片主旨表达的新奇化与陌生化的动画幽默阐释, 还具有一定的表意功效。《美女与野兽》中的“小茶杯”, 《公主与青蛙》中的路易斯, 《怪物史莱克》中喋喋不休的驴子, 这些充满幽默及个性化的虚构形象, 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乐趣韵味, 还通过正反面角色的相互映衬, 生动地将人物形象由能指符号转变为所指之义, 更推动了善恶间的主旨升华。

(三) 人物“个性化”的精神指引

迪士尼动画的第三个法宝便是将各国文化中的本土元素与美国精神互相融合, 用人物形象的当代化塑造实现美国民族精神的多元化传播。迪士尼动画中的人物形象始终带有一种乐观坚毅的生活品质, 崇尚自由的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 将美国式的文化与价值深藏于动画人物性格之中。

在《花木兰》中, 将木兰忠孝节义的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现代审美趣味下的美国独立精神相匹配, 无论是替父从军, 还是在军营中的表现, 都少了些中国人固有的含蓄表达, 而直指木兰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花木兰最终凭借自己的毅力与机智拯救了国家, 还收获了与李翔的爱情。在《怪物史莱克》中, 主人公史莱克是一个容貌丑陋狰狞且性格孤僻的绿色怪物, 但他凭着一股英雄之气和对公主深深爱恋之情, 历经艰难险阻, 终于和公主喜结良缘, 演绎了一幕英雄救美的大气篇章。从中, 我们深入解读到史莱克身上所传递出的乐观自信的生活品质及追求个性自由的反叛精神。

可以看出, 迪士尼动画人物的造型, 正是在遵循原著民间神话传说中人物精神特质的二元的善恶表达的基础上融入美国自身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 才创造出了众多富有新意的意象化人物形象。

二、迪士尼动画“个性化”人物塑造的可取之处

(一) 用幽默笑料与动作噱头凸显人物个性特征

在梦幻世界追求欢乐成为受众接受动画艺术的心理基础[3], 是受众欣赏动画片最直接的目的。换句话讲, 观看动画片的主要目的便是舒缓心理压力、得到自我放松。迪士尼动画影片善于对幽默笑料的营构, 经常从美国古典喜剧作品中寻找创作之源。《唐老鸭和普拉托狗》的笑料来源于《吸铁人》的故事, 描写唐老鸭误食吸铁石, 而受到各种金属攻击。但动画易于表现视觉的夸张性, 反而使文学里的人物角色, 性格更加鲜明化, 形象更加直观化。

动作噱头是迪士尼一直坚持的“陌生化”个性演绎的另一个主要方式。在《米老鼠管弦乐队》中, 当乐队演到暴风雨来临之时, 忽然刮起一阵旋风, 将正在演奏的米老鼠刮到天空之中。但米老鼠非常敬业, 它在天空中仍抱着乐器纵情演奏。可见, 戏曲动画也可从动作噱头中多找寻创作灵感, 从动作表演上凸显角色的“个性化”特征。

(二) 通过人物意象营构, 增添角色“个性化”的深层内涵

迪士尼人物的意象之美在于动画技术美学与传达思想价值间的深层契合。动画技术对人物“个性化”特征的塑造体现在对人物“影像奇观”[4]的另类渴求。迪士尼从早期的二维平面系列到当代盛行的3D动画, 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视觉体验。技术的发展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但在迪士尼动画中却也深藏了丰富的情感意义。花木兰通过美国化思维的营造, 已不是英雄史诗般的人物, 而变成了会经常搞砸一些事情的平凡女性。在替父从军的情节中通过技术调动光影、色彩与音响等后期视听语言的烘托, 木兰的个性特征逐渐被渲染为智慧、勇气、韧性融合的非凡女子。而使木兰成为一个有意义形象的形式却耐人寻味。东方讲“美在意象”, 西方讲“世界万物的美需要有人唤醒才显示”。戏曲人物的美在于意象的虚拟传达, 戏曲动画的创作者同样需要从戏曲中浓缩意象化的表达方式, 在动画表现中, 营构其动画化的美的意象。

(三) 用优美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

音乐可以适时调整动画影片的氛围, 烘托主人公的个性化特征, 收到升华影片主旨的功效。迪士尼动画影片一般在开拍之初便有了明晰定位, 同时在影片初稿中便强调哪些人物的内心应该用音乐表现。迪士尼众多影片采用百人的欧洲唱诗班演唱, 借以创造慷慨激昂的音乐剧效果。动画中情感的传达则是通过视听语言来呈现的。动画师将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元素通过设定人物表情、动作, 符号化地传达出来, 配以音乐的渲染, 感染和净化观众心灵。

三、戏曲动画人物造型“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一) 戏曲角色造型中人物角色行当与动画角色之间的同化转换

戏曲中生、旦、净、末、丑, 是人们生活中必然构成的一个视点的各种人物的化身[5]。而戏曲艺术对人物角色行当的划分, 正是对生活中各类人物的典型化与个性化展现。如着短打衣裤, 擅长打斗的武生扮相;端庄秀丽的青衣;插科打诨的丑角等。动画讲求造型上的夸张大胆与表现对象的简洁性、趣味性。戏曲与动画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各有一套自身独特的表现手法, 该如何提取戏曲角色中的人物造型的扮相与动画人物创作中的表达技法作为戏曲动画创作“个性化”人物特征呢?笔者认为这在于挖掘利用戏曲人物角色行当的造型特点与动画人物形态趋向之间的合理匹配。

例如在舞台戏曲《连升店》中, 王明方的穷书生扮相表现为“富贵衣”中补缀五颜六色的青褶子, 但在戏曲动画《连升店》中, 创作者却选用将鞋后帮踩在脚底下, 示意其穷困潦倒的“鞋皮生”扮相。与舞台戏曲不同的是, 戏曲动画选用京剧中的官衣为其服饰特征, 并将人物予以夸张与变形, 上长下短的人身造型, 将其穷酸的书生气展现无遗, 也迎合了王明方即将为官的特质。因此, 在戏曲动画创作“个性化”人物中, 不仅要重现脸谱与服饰中的艺术精髓, 用以表现人物的直观特征, 而且还要对舞台剧本深入解读, 提取人物的典型特质。同时, 还不能忽略对动画人物塑造中变形的应用。只有两者结合, 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动画味道的戏曲艺术。

(二) 通过开篇情节优化设置, 加强角色“个性化”特征

“个性化”人物特征的开篇情节构思描述, 主要体现在通过对角色的文字介绍或情节想象, 展现该故事的梗概及角色的个性特征。戏曲之美体现在它的虚拟性、程式化与意象化之间。戏曲这种观演模式能被现代观众所看懂, 且能继续看下去的审美趣味在日渐减少, 为使动画人物个性清晰化, 应增加前序阶段镜头画面的描述, 避免直奔高潮部分而忽略对角色性格开始阶段的情节演绎, 以致观众在观看后续情节时还对角色较为模糊。在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中, 白雪公主与小矮人见面部分, 情节冗长, 但迪士尼坚持如此创作, 因为它能够将角色的性格特征完全展现出来。我们从白雪公主为小矮人家打扫卫生的剧情中, 可以品出公主的善良本性, 从小矮人挖掘宝石的工作情景描述中, 品出七个小矮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这是由于迪士尼影片从开始阶段便通过情节的趣味夸张, 铺垫角色的性格特点。

在戏曲动画《双下山》中, 描写了小和尚逃离寺庙后, 被两只小鸟将僧帽叼起, 小和尚一蹦三跳, 又将僧帽夺回的紧张之感, 尼姑在出逃的路上偶遇松鼠赶紧躲藏在石头背后的害怕之情, 而后, 和尚掐腰、扔帽的动作, 尼姑在石头后起身探头观察的表情, 表达出小和尚与尼姑虽恐惧再次进入空门的紧张心情, 却下定决心追求美好生活的期盼之心。影片开始阶段在熟知角色性格特征的基础上, 编排合理的情节, 但该情节的展现必跟人物特征息息相关的, 它始终引领着角色“个性化”的塑造。

(三) 通过适时的锣鼓韵律强化人物“个性化”特征

戏曲动画以戏曲的唱腔与念白为人物语言, 配以生活化的开门声、拉风声等为听觉元素。笔者认为, 适时的锣鼓韵律, 可以强化人物的“个性化”特征。戏曲强调人物的心理节奏, 演员的一哭一笑, 甚至稍微细微的转动眼珠, 都有锣鼓韵律。以此才能更好烘托、渲染人物身份、环境和感情。同时, 锣鼓的敲击也易于转移观众的注意力, 更好地使受众与之产生共鸣。李渔曾说:“戏场锣鼓, 筋节所关”。也就是说锣鼓是戏曲的筋, 抽掉锣鼓便可使戏曲瘫痪。在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系列片片头设计中, 锣鼓结合“生、旦、净、末、丑”的动作便很有特点, 动画《打金枝》中公主向父皇告状时的任性神态配以锣鼓的适当反衬, 便凸显出了公主的个性特征。

四、结语

迪士尼动画影片中“个性化”人物塑造的方法对我国戏曲动画人物的创作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迪士尼动画人物形象塑造的性格清晰化、虚构人物的“表意化”、时代精神的个性化演绎已成为数以百亿计的受众喜爱其动画的重要原因。戏曲动画人物“个性化”的塑造需要创作者在深入了解戏曲剧目角色的性格特征与舞台造型表现特点的基础上设定清晰化与特征化的动画人物。在人们的审美趋向多元化的演变过程中, 如何塑造“个性化”的戏曲动画人物值得我们去深思。而我国戏曲人物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与精神风貌, 必定为戏曲动画人物的创作带来独特的时代风尚。

摘要:动画人物的“个性化”意指其形象传情达意的清晰性与特征化。迪士尼动画的众多人物形象颇受大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角色内容和形式中暗含的丰富内涵。我国戏曲动画人物塑造多以舞台戏曲人物为根基, 其表现力不足的一大原因便是尚未凸显人物共性中的个性因素, 进而缺乏对戏曲人物的动画化创新。在这种形势下, 探究迪士尼作品中人物形象“个性化”的塑造方式对我国戏曲动画的发展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个性化,角色塑造,戏曲动画,借鉴

参考文献

[1]孙立军, 张宇.世界动画艺术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2][英]贡布里希著.艺术与错觉图案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林夕, 李本正, 范景中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44.

[3]彭玲.动画创作与创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56.

[4]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达的视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187.

上一篇:长江下游下一篇:热面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