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评价(精选12篇)
人物评价 篇1
新课程改革推行后, “历史人物评说”作为重要选修内容列入高考的考试范围, 在最近两年高考中又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考查, 如2008年考了拿破仑和华盛顿, 2009年考了甘地。因此, 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谓历史人物, 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 而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要有正确的评价观点, 要采用正确的方法, 才能形成正确的评价。
一、坚持科学的评价观点
对历史人物, 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只有坚持这一基本观点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一是坚持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 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都是错误的。现在, 大量的所谓历史剧都宣扬着英雄史观, 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时, 许多学生罗列了克伦威尔的主要事迹后, 往往把他看做是决定革命进程的英雄。这是典型的英雄史观。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如果没有这种自耕农和城市贫民, 单单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 也决不会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二是坚持时势造英雄的观点。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 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 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学习“一代雄狮拿破仑”时, 学生阐述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后, 常会感叹拿破仑掀起了一个时代。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恩格斯指出:“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 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 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当然, 我们在强调“时势造英雄”时, 也应告知学生, 个别英雄人物的确在某个历史关头通过自己的行动或决策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是注意个人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关系。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不管个人还是人民群众, 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运行自己的行为方式, 如果违背规律则必将被历史遗弃。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行为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是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观点。在阶级社会中, 历史人物会受到自身阶级的局限。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 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 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一个阶级服务, 集中反映了哪一个阶级属性。如从孙中山在政治上要推翻君主专制, 经济上要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方面可以判断, 他属于资产阶级。这就决定了他与其他资产阶级一样拥有革命的“两面性”。
五是坚持历史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如对孙中山进行评价时, 就不应该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要求去评价他, 但也不能只看到他的革命进步性而忽视了其阶级局限性。所谓一分为二的观点, 就是对一个历史人物我们既要看到他的历史进步性, 还要认识到他的历史局限性。如汉武帝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同时, 也推行独尊儒术政策, 对文化发展有负面影响。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具体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历史人物的言行、阶级属性、历史影响等进行评述, 要注意对不同的历史人物恰当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一是归类评述法。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史实往往体现在几大方面, 如政治、经济、军事、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大多适用此法, 如评价唐太宗可从政治 (任人唯贤) 、经济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化 (完善科举制) 、民族关系 (战而后和) 、对外交往 (兼收并蓄) 等几方面入手。
二是分阶段评述法。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到整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和评价。近现代史上历史人物大多运用这一方法。如梁启超:维新变法时期, 宣传变法, 参与变法, 具有进步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坚持保皇立场, 反对革命, 应予以否定;袁世凯复辟时期, 积极反对袁世凯称帝, 反对复辟, 应予以肯定。
三是是非功过法。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在历史长河中, 一些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能顺应历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但由于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他们的活动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因此, 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时, 一定要抓住要点, 作一个比较明确的评价: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切不可搞执中论, 走中庸之道。如评价毛泽东, 他在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中国革命、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要远远大于他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所犯下的错误。因此, 他的一生是功大于过。
人物评价 篇2
王勃因诗才而得唐高宗赏识,为“初唐四杰”之冠。王勃的作品有《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毛泽东对王勃作过长篇宏论的评点,“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由此展开发了一段有名的议论:“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们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们干的。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
王勃简介
王勃字子安,唐代著名诗人,祖籍古绛州龙门,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河津。王勃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且为四杰之首。
据《旧唐书》王勃简介记载,王勃小时候就聪明好学,六岁就能写文章,而且文笔流畅,被誉为“神童”。王勃九岁时,不仅能读颜师古注的《汉书》,还撰写了十卷《指瑕》,指证颜师古的.不足和错误,为世人称颂。王勃十六岁就应幽素科试及第,被授职朝散郎,但王勃恃才傲物,因为写了《斗鸡檄》触怒权贵,被赶出沛王府。遭遇挫折的王勃游览巴蜀山川景物,三年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返回长安后,王勃求补得虢州参军一职,可后来又因私杀官奴而再次被贬。676年8月,王勃在去交趾县探望父亲返回的路上,不慎落水后惊悸而死。
在诗人辈出的唐代,王勃以其独有的才华和文学主张为世人和后人所推崇。王勃崇尚实用文学,抵制魏晋时期虚华无用的文风,在转变风气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王勃在诗词方面擅长五律和五绝,现存于世的诗有80多首,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王勃在文学方面最大的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佳品,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滕王阁序》。
如何解答人物评价类试题 篇3
一、夯实基础,明晰史实
例1 阅读下列图组,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评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所作出的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调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做此题时容易出现审题不清,混淆史实,要点不全等问题。题干关键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如答成三位帝王对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贡献均不得分。此外,我们应结合三位帝王完成统一的具体史实、民族政策去分析,为防止丢失要点,可考虑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逐一回答。
答案 (1)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北击匈奴,增设南方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唐太宗:对国内各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在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和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措施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3)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战,签定《尼布楚条约》。以上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点拨 高考题考查的四大能力之一为“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所以要答好历史试题必须具备扎实、准确的历史基础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尽可能详尽、准确地记忆重大史实,以历史人物为经,历史事件为纬,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二、论从史出,从材料出发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袭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有哪些?
(2)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过的一段话。依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
解析 这道题目着重考察同学们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评价。材料一前三句话体现了唐太宗待人宽仁,善于利用各种人才;材料第四五句“未尝黜责正直之人“体现唐太宗从谏如流;材料第六句话体现其民族政策。材料二共三句话三个要点。两则材料解题的难点主要为对古文材料的理解。
答案 (1)经验:善于用人;善于纳谏;平等的民族政策。
(2)评价:一心为国为民; 保国安邦,恩威并济; 勤勉努力。
点拨 题干的要求如为”依据材料作答“,则一般不用调用所学知识,充分利用材料即可。此类试题要充分利用材料每一句话,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信息,防止因大意丢落要点而致得分不全。在组织语言时,不能照抄原文,也不可将“归纳“”概括“类试题答成翻译题,应在对材料进行意译的前提下用简练的语言表述答案。
三、一分为二,全面分析
例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则天从以皇后掌权,到由皇帝退位,共当政五十年。总的说来,她是一个有才能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在她为皇后时,下令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消除士族界限,完全依照官品高下为准叙录。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一律量才使用。
武则天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其中大量的人才出身于庶族。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武则天深得法家“权、术、势”之个中三味。她一当政,就借酷吏来清除潜在的反对派,大兴告密之风,“四方告密者蜂起”。武则天任用官吏十分冗滥,试官制度推行时,所试之人“不论贤愚,悉加擢用”,无形中扰乱了官场,加重了人民负担。
——杜建成《试论武则天的功过是非》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武则天。
解析 人无完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综合考虑其阶级性和时代性,给予其实事求是的评价。武则天作为中国古代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对其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我们对其的评价应一分为二,并结合具体而详尽的史实去论述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答案 武则天打击了门阀贵族,重用庶族阶层,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但她为巩固统治,玩弄权术、残害大臣、滥杀无辜;任官冗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点拨 评价武则天可从积极影响和进步意义、消极影响和局限性角度去评价。此外还应结合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对生产力的影响和道德评价相结合等角度全面评价武则天。
材料一 拿破仑在1808年正式创立帝国贵族制度,据统计,在帝国贵族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其他阶级出身的占19.5%。进出宫廷的公卿、侍臣、宫女与旧贵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本身就是几代的贵族……在拿破仑任命的省长中,出身贵族的到1814年达到43%。
——摘编自《从高卢到戴高乐》
材料二 1814年3月14日拿破仑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将是全法国的主人……今天像在奥斯特立茨战场上一样,我是主人……但是我认为在拉法耶特的时候(指法国大革命前期)和我这个时期有一个区别:当时人民是主宰,而现在我是主宰”。
——摘编自《拿破仑与帝国》
(1)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拿破仑统治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统治与法国大革命之间关系的角度评价拿破仑。
(1)统治集团以资产阶级为支柱,吸收了其他阶级的成员(包容性,妥协性);实行个人独裁。
人物评价 篇4
一、有效性评价的概念
所谓的有效性评价,指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解释资料、进行标注、描述阅读进展情况、收集结果,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反思记录、表现进行评价,是帮助学生发展其优点,改正学生的缺点的一个过程。有效性评价不是传统的阅读评价,有效性评价不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指出学生的缺点为评价标准和目的,通过有效性评价,检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思考、分析、鉴赏、批评以及整合知识的综合能力。阅读和评价相互补充,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培养学生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信心。
二、有效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有效性评价主要分为两种评价方式,即真实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就是在学生生活环境中评价学生的阅读表现,表现性评价就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定期对学生进行观察,评价学生的表现。在真实性评价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参与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实施真实性评价的首要原则。衡量学生阅读品质的关键就是看学生是否真正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
2.尊重性原则
通过课外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实现个人目标。
3.真实性原则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的阅读评价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作为依托,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指导,开展真实性的评价实践。
4.多维性原则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阅读的经历和知识结构也是存在差异的。对学生的评价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多维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多样化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制定其相应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5.反思性原则
在有效性评价中,要注重对学生个人反思的考评。教师在实施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形态、层次和阶段进行不断反思,反思评价标准和措施是否有效、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改正的。通过不断反思,会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进步,实现共同提高。
三、有效性评价的策略
1.给学生提供真实性的阅读任务
有效评价的关键就是通过评价促进教学完善,在评价中用真实性的任务,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调整,在学习中不断进步。通过对人物评价,学习和领悟正面人物思想价值,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把《孟姜女》这个故事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有关孟姜女故事的文章,也可以去看电视剧或者动漫,了解孟姜女这一人物形象,并让学生在阅读以后,写出对孟姜女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学生通过对孟姜女这一人物的了解,可以体会到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该故事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恶势力的憎恶,让学生学会关心下层人民生活,理解他们的辛酸,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2.对不同层次的阅读者进行评价
人物评价 篇5
曩者,天弃金、宋,历数在殿下祖宗,故以鞑靼部落起事沙漠,入中国与民为主,传及百年,至于殿下。 古者帝王混一,止乎中原,四夷不治,惟殿下之祖宗,四海内外,殊方异类,尽为土强,亘古所无。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指元太祖)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
“亚洲早期最强大的民族之中元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时期几乎整个欧洲被元朝所占领,远比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更强大了”。
众所周知,这诗中所提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特别是“一代天骄”均存反讽意味,并不是正面称赞之意。(《沁园春·雪》)
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 引导 评价 历史人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88-02
所谓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加快或延缓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评价,既能从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中更深刻,准确地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又能让学生在历史人物的身上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继承优良传统,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呢?
一、明确评价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人物的评价总体要求应在学生初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观点上,以教材(教参、教辅等)提供史实为根据,结合课外读物的了解,从现象到本质,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和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主要评三个方面:
(一)作用
评其功过是非和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二)评历史人物
评历史人物对具体事物的立场、观点、态度。当然评述的对象不仅仅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对别人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是否正确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也是属于评价历史人物的类型。
(三)对比评价
能够对同一时期不同人物,或不同时期同类人物进行对比评价。
二、注意评价原则
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其认知水平较差,分析辩别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排除障碍,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渐近的原则。从认知历史人物到了解,把握历史人物,最后才能进行正确评价。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问题:
(一)历史背景
评价人物时要注意具体的历史背景,历史是一个时空结合的网络关系体,任何人物事件的出现和发生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必然性即是指她所出现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而其偶然性即是指她所出现的可能皆是因为有了这个偶然的背景而产生的具体事件中人物。
(二)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明确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历史人物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而其作为仅是人民群众的一定意愿,对其评价不能任意夸大或缩小。
(三)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在评价时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如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就有许多革命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其却代表了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一生。
(四)注意人物行为的主观动机
在评价时要注意人物行为的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
尤其是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如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主观动机是为抵御外侵,客观却造成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水深火热,但又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成为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古代文明。
要引导学生摒弃道德观念去评价历史人物,如学生容易以“好”或“坏”的道德观念去评价历史人物。这是错误的。况且以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别人,用现在的或过时的道德标准评价历史人物,这也是不对的。
三、把握评价方法
在初中历史人物评价中,必须教给学生正确评价的观点和方法,才能让它们对复杂的历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把评价对象放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
应教会学生如何把评价对象放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即要教会学生寻找与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因为,个人是生活在一个大的群体中,需要一定的时空舞台.看该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背景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如何,从而寻求一定的社会规律,了解该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如对秦始皇的评价中评价其残暴统治就应回到他所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去的历史背景。试想,君主专制制度带来的问题就不在是秦始皇个人的问题了。
(二)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应教会学生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如我们对商鞅的评价就应让学生对其变法措施逐条分析,从而看到其主要上的是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隶主贵族实力。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和发展经济的原望而知商鞅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而其所作所为就显而易见而知其所以然了。
(三)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应教会学生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运用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放到当时的历史中去,看该历史人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并且考虑其时代背景,个人阶层等综合评价,多有侧重.如对政治人物就应侧重其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看其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
1.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如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
2.结合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总体评价唐玄宗。如毛泽东革命战争年代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等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而其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又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出现历史的倒退等。而对于经济人物的评价则要注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或影响等。当然,不管哪类人物,都应指导学生注意评价对象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或有何影响。
(四)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应要求学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该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平时的教学中,需对历史人物进行分级分类整理,按其对历史发展影响大小和教材需要确定为重要人物,较重要人物或一般人物等进行区别对待。前两类人物重点掌握,并进行对比,类比,如对秦始皇和汉武帝即要掌握他们的共同之处,还应区分其不同之处。发现特点和总结规律。
(五)对历史人物确定评价性结论
应正确指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确定评价性结论,在对历史人物下正确结论时应把握好三个基本要素求:
1.要一分为二地正确定论;
2.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最主要的方面定性;
3.对政治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其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教会初中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历史人物,评价模式,注意事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评价历史人物是必须面对的题目, 在课后练习题中, 在测试题中, 都有可能出现, 但是对于这类题目, 学生的得分往往不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着手进行评价。对于这个问题, 我曾经想, 我把书中可能出现的题目全部整理出答案, 交给学生, 这样学生只要把这些答案记住了, 自己的教学任务不就完成了吗?但是中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太多了, 学生很难记住, 而且学生不是储藏知识的机器。看来这是一个行不通的办法, 真正有效的办法还是教会学生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以后学生就会举一反三了, 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研究这个方法的过程中, 我发现了其实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其规律的, 我通过总结将评价历史人物常见的方法归纳为两种模式, 这两种模式是借鉴了语文教学中的写议论文的模式。议论文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总—分—总”模式, 另一种是“分—总”模式。我套用了写议论文的模式将评价历史人物的模式也分为“总—分—总”和“分—总”两种模式。我在课堂上告诉了学生这两种评价历史人物的模式后, 要求学生把它当成数学公式一样记住, 然后反复举例, 再布置一些题目要求学生练习, 批改后再评讲。经过几次反复练习, 学生就基本掌握了这两种评价历史人物的模式。当然, 要真正做得更好, 还需要一些时间, 教师要有耐性。
一、运用“总—分—总”模式评价历史人物
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 运用“总—分—总”模式, 其实就是将整篇文章分成三大部分:提出论点 (总) →运用论据论证 (分) →再次总结论点 (总) 。但在历史学科中评价历史人物时怎样使用这种模式呢, 而且在历史学科中这三大步又代表什么意思呢?现在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比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中有一道题要求评价华盛顿。这道题应该这样来回答: (1) 华盛顿是世界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统帅。 (2)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 被大陆会议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他带领大陆军打败了英国殖民者, 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 1793年连任, 在连任两届总统后, 主动放弃连任, 开创了国家领导人打破终身制的先河。在任总统期间, 根据宪法和助手的建议, 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 创立银行, 统一货币, 建立税制, 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使新生的美国步入正轨。 (3) 由于在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初创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华盛顿被誉为美国国父。华盛顿不愧为美国历史上, 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这道题的答案很显然是总—分—总模式的典型运用。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情况下都要首先对评价的对象做一个定性, 也就是说要下一个结论:这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评价华盛顿的过程中, 答案首先就声明他是一个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统帅, 这其实就相当于议论文中的第一步, 提出论点 (总) ;然后列举华盛顿在美国独立和初创中做的事情来论证这个论点, 这就是第二步, 运用论据论证 (分) ;最后答案再次强调华盛顿是一个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甚至被誉为美国国父, 这就是第三步, 再次总结 (总) 。这种模式, 具体到历史学科的评价历史人物的题目中, 我把这它概括成这样的总分总三步评价模式:给历史人物定性 (总) →列举有关事迹 (分) →再次表达观点 (总) 。再具体点说就是首先要用几句概括性的话说明评价的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然后把他的相关的事迹列举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最后再次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定性结论。
二、运用“分—总”的模式评价历史人物
一般来说, 对于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我主张用“总—分—总”的模式评价, 但是对于影响力不是很大的历史人物, 采用“总—分—总”的模式显得有些繁琐, 我主张用较为简洁的模式, 即“分—总”的模式来评价。在议论文中, “分—总”的模式是这样的:列举论据 (分) →得出结论 (总) 。具体到历史学科中评价历史人物就是:第一步, 摆出历史人物的事迹 (分) , 第二步, 作出定性 (总) 。这种模式和“总—分—总”的模式是相反的, “总—分—总”的模式是先给历史人物定性, 然后列举事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至于第三步其实就是起一个再次强调的作用。因此, “总—分—总”的模式基本上是数学上的演绎法, 而“分—总”的模式是从人物事迹中总结出对他的评价, 这就是一种归纳法。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评价北魏孝文帝一题, 答案是这样的: (1) 孝文帝为了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借鉴汉族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实行一系列新的制度 (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等) ,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实行汉化政策。 (2) 孝文帝的改革, 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 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这道题第一步是列举孝文帝的事迹, 第二步是对第一步中列举的事迹作出定性, 即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这种定性是从第一点中归纳出来的, 因此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归纳法。这种模式就显得较为简洁, 不拖沓。
三、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注意的其他事项
首先, 评价历史人物时, 到底采用哪一种模式没有严格的规定, 主要是由评价者自己决定, 只要把握好一点:特别重要的历史人物用“总—分—总”的模式, 一般的历史人物用“分—总”模式即可。其次,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坚持辩证法, 即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要客观, 不要苛求历史人物。再次,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 语言的组织要力求简洁, 不要拖沓, 而且前后要富有逻辑性, 不要前后矛盾, 关联性不强。最后, 在对历史人物作出结论的时候要用词准确。对于以上这些注意事项,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交代清楚。
参考文献
[1]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03.6, 第1版.
浅谈对历史人物的科学评价 篇8
一、要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首先应本着“一分为二”的观点, 既要看到他的功, 也要看到这一人物的过;既要看到那个人物的政治立场, 又要看到这个人物的品德人格等各个方面;既要看到人物某些方面的卓越表现, 又要看到其他方面的不足之处。例如:近代的左宗棠既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劣迹, 又有在抗击沙俄侵略、收复新疆中为民族建立的功绩;南唐后主李煜虽然在政治斗争中软弱无能, 但在词的创作上却成为一代宗师;秦始皇结束战乱, 统一中国, 名垂青史, 但他焚书坑儒等暴行也遭世人不齿。那种评价历史人物时好就完美无缺, 坏就从发尖坏到脚后跟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 也是很容易失之偏颇的。其次, 我们在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同时, 也要抓住评价的重点, 既防止“以瑕掩瑜”, 又防止“以功代罪”, 让历史人物在人们心目中有一个公正合理的地位。尽管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曾有过东征高丽的败笔, 但他仍不失为谱写贞观长歌主旋律的一代明君。
二、要联系历史的时代背景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在不断发展, 时代在不断前进, 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文明程度、道德标准、风俗习惯等都有所不同, 所谓“此一时, 彼一时”, 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无一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决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历史人物, 也不能把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笼统地放在同一架天平上去衡量, 而应联系历史人物当时的时代背景设身处地去评价。我们不能因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四处碰壁就否定其思想的价值, 其实孔子的仁爱思想从古至今一直对人类产生着积极影响, 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其可贵之处, 只是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群雄争霸、刀兵四起、礼崩乐坏, 没有哪个国君愿奉行他的理论而已。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诸葛亮年轻时曾自比管仲, 而他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未能完成北伐大业。但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却在管仲之上,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诸葛亮更加足智多谋, 另一方面是考虑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春秋时期, 诸侯国超百, 齐国国富民强, 齐桓公雄才大略, 而三国时期天下三分, 益州疲敝, 后主刘禅平庸无能, 宠信小人。
三、要拨开迷雾评价历史人物
电影、电视剧、文艺书刊刻画历史人物往往采用艺术手段, 进行艺术加工, 带有夸张或虚构成分。例如, 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 在《三国演义》中, 曹操被塑造成“乱世之奸雄”,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杰出政治家。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尊重史实, 不能以文艺作品的故事情节为依据。再者,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不一样, 有的看法甚至完全相反。比如:历代人民颂扬的李自成, 进步史学家称他为农民领袖, 地主阶级污蔑他为“盗贼”。我们应该对不同的观点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另外,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难免或多或少带上统治阶级烙印和撰写者个人的感情色彩, 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很难做到十分全面、客观、公正, 因而,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 即使是对史书上的记载也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努力还历史人物以本来面目。
四、不要过分夸大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
尽管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活动或历史事件中往往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时起主导作用, 但我们对他们可以敬仰却不可迷信。因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即使像唐宗宋祖、秦皇汉武、成吉思汗这样的风流人物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历史的进程, 而且他们的作用也是建立在广大群众浴血奋战的基础之上的。《国际歌》唱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决定历史发展的永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这一条根本规律, 推动历史前进的永远是亿万劳动人民勤劳的双手, 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说: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浅谈如何用新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篇9
历史课中的人物教学, 既不能用数理学科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 也不能采用理化实验那样的手段, 必须充分发掘课本中的图文因素, 充分利用图画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字的生动具体性等特点, 去描述人物的神态、特征及其活动, 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教材, 经过一定的心理活动, 让历史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接近于历史的基本面貌。
1. 描述图画, 趣化人物形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 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还附有图画。这些图画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示了重要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图文并茂, 学生喜读易学, 为教师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借助这类图画, 对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进行描述, 使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鲜明的印象。如讲《刘胡兰英勇就义》图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边观察图边讲述:这位16岁的年轻共产党员, 穿着普通妇女朴素的上装, 短头发迎风略吹向后, 双目炯炯有神, 面对敌人铡刀毫无惧色, 对革命充满信心……这样, 学生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的题词, 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对历史人物的语言描述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前提, 结合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史实进行, 要实实在在, 合情合理, 不虚构, 不篡改。
2. 赏析引文, 活化人物品格
为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掌握人物的思想精髓, 课本中或直接引用人物自己的言论、著述, 或引用经典作家对该人物的褒贬之词, 是我们讲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及性格特征的最好佐料。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人物的活动, 对这些引文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和赏析, 对于展示人物的个性、表现人物的精神,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迁移概括, 强化人物活动
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一定的活动过程, 或以时间推移为顺序, 或以地域转换为线索, 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 要客观地展现历史人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就必须对其历史活动进行阶段性揭示和评论。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呈点、线、面, 散见在各个章节, 有详有略, 有主有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课本内容, 了解人物活动, 除描述图画、赏析引文外, 还应根据教科书对于人物活动的叙述分阶段、分方面进行综合归纳, 围绕人物图像叙述人物活动, 在叙述人物活动中再现人物图像, 图文结合, 相得益彰, 或教师综合, 或学生复述, 在综述人物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化, 完成历史人物教学的德育任务。
以上诸种方法, 只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确定的评价方法。其实在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中, 这几方面的因素都要予以考虑, 进行综合运用。
客观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 篇10
关键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评价
一
作为语文教师, 在成语教学中经常需要讲解其典故出处, 以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并牢固掌握。很多成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尤其对于典故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但历史往往本身就存在争议, 因此, 很多成语释义对于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失之偏颇, 不尽客观。长此以往, 便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情感定势, 这些历史人物也被一代代后人深深地“误解”、“误读”,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选取了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语“纸上谈兵”和“李广未封”加以阐述, 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典故当中的主人公, 从而还历史人物一个生动、丰润且真实的形象。
(一) 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上讨论军事方略。[用法]比喻脱离实际, 空谈理论。[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言兵事, 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奢不能难, 然不谓善。”
一提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很多人就会对典故中的主人公赵括投以不屑的目光, 憎恶其夸夸其谈, 言过其实, 致使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事实真是如此?其实不尽然。
首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秦军倾全国兵力进攻赵国的长平, 赵将廉颇率数十万大军驰援, 仓促应敌, 数战失利, 于是赵军坚守营垒不出, 双方僵持不下。战事一拖就是三年, 旷日持久, 消耗了大量的粮草军械, 由于赵国综合国力远不及秦国, 因此, 更加捉襟见肘。为此赵国四处借粮, 由于外交失当, 楚齐魏均拒绝相助。赵王多次催促廉颇主动出击, 尽快结束战事, 然廉颇不受君命, 赵王只好委派赵括接任廉颇之职。赵括的到来使赵军的战略由防守转为进攻, 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但制定者并非赵括一人, 赵括更多只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
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迅速组织起有效的进攻, 首战大捷, 突破秦军前沿阵地, 灭敌三万有余。秦军因势利导诱敌深入, 赵军追击, 猛烈攻打秦军壁垒, 但四日未破, 发现后路已被秦军截断, 当即回师。然而秦方援军源源不断开来, 赵军一直未能冲出包围圈。于是赵括指挥赵军驻起车城圆阵死守, 以待援军。秦昭襄王听闻秦军合围赵军主力的消息后, 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 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 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 阻击赵国援军。赵军随身干粮吃完后开始杀战马, 最后不得不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也开始组织余部精锐做最后的突围, 他把部队编分四队, 轮番进攻突围。可惜突围失败, 赵括也战死沙场。
长平一战, 赵国亡军四十五万, 从此一蹶不振, 秦军亦损失数十万精锐部队, 而后被六国联军一直打到咸阳郊外, 二十年后才恢复元气。
由此可见, 长平一战甚为惨烈, 双方伤亡均十分惊人。典故中的赵括确实存在年轻气盛、好大喜功等诸多缺点, 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他所体现出的英勇、身先士卒、忠君爱国还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二) 李广未封
[释义]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 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 战功显赫, 却未能封侯。后多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 命运乖舛。[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 蔡为人在下中, 名声出广下甚远, 然广不得爵邑, 官不过九卿, 而蔡为列侯, 位至三公。”
对于“李广未封”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李广, 很多人可能都为他的“未封侯”而扼腕叹息,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缺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李广感慨自己的部吏封侯的不下数十人, 但自己一直得不到封爵封地, 于是去问星相家王朔。王朔反问他是否做过悔恨的事, 李广说:“过去我在陇西当太守时, 羌人造反, 于是诱降他们, 投降的有八百多人, 当日我就以欺诈的手段把他们全杀了, 至今追悔莫及。”
然而应该令李广反省的远不止这样一件事。李广曾因兵败而被削职为民, 闲赋在家, 有一次与别人在野外饮酒, 夜里很晚才回来。路过霸陵时, 霸陵尉按照规定不予放行, 李广随从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尉官适逢酒醉, 回答道:“现任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 何况是前任将军!”李广对此耿耿于怀, 当他复职担任右北平太守时, 便要求把霸陵尉调入辖下, 结果霸陵尉一到军中, 李广就公报私仇, 把他给杀了。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 李广的胸襟并不十分开阔, 品格也不是非常高尚, 这也为日后“未封侯”埋下了伏笔。
二
笔者选取的上述两个成语典故虽然比较具有代表性, 然而对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中华民族瑰宝———成语来说, 可谓沧海一粟, 冰山一角。但以小见大, 现实生活学习中, 乃至教学书籍中, 确实存在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被曲解、被断章取义的现象 (笔者认为这一点与成语文字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感情色彩强烈等特点密不可分) 。因此, 对于就事而去论人的成语, 释义起来就更加需要慎之又慎。当然也不能因为成语典故中提到的某一件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武断地给某一位历史人物下定论。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笔者认为,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需要把万卷书读全、读“破”, 融会贯通。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人物的背景资料, 才能更透彻地了解和评价一个人。
(二) 不迷信权威, 不仅听一家之言、片面之词。对于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 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正反、褒贬两方面的资料书籍。
(三) 摈弃固有的思维模式, 放下个人主观的感情色彩及任何功利目的。部分图书典籍的作者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受所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和个人阅历的局限, 可能还出于各种政治目的需要, 对于人物事件的评价失之偏颇。此时就需要读者以批判性的角度来加以研读。
只有做到上述几点, 语文教师才能正在以全面、辩证、发展、客观的目光来看待历史人物。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在成语典故中, 才丰满、生动, 栩栩如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7, 第1版.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7, 第1版.
[3]本书编写组.实用汉语成语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9, 第1版.
[4]靳生禾, 谢鸿喜.长平之站[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8.
[5]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上) [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
人物评价 篇11
一要从当时具体历史条件出发,既不超越历史条件去苛求,也不原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以避免发生的过火。
二要掌握大量可靠的资料,认真分析研究,看对重大问题的态度和表现,看大节,看主流。
三要坚持实事求是,功是功,过是过,是非分明。不夸张,也不隐瞒;不拔高,也不贬低。
他强调:“能够掌握这三点,对人物的评价大体上可以做到公正。”
李先念在回顾红四方面军的历史时还指出,“就个人来看,徐向前做出的贡献最大,他是红四方面军的最杰出的代表”。在谈到红四方面军另一位主要领导人陈昌浩时,他指出,“陈昌浩同志的情况复杂一点”,但“他和张国焘有本质区别”;接着,对陈昌浩的功过做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一方面,李先念指出了陈“能文能武,有比较高的理论水平,对红四方面军的思想政治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支持徐向前军事指挥和作战部署的,自己也经常独立指挥部队战斗;陈打仗非常勇敢,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有时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尤其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是拥护和支持中央北上战略方针的,多次打电报叫张国焘北上,并同张进行过激烈的斗争。另一方面,李先念也不回避陈所犯的错误,明确指出:陈“也犯过严重错误,在鄂豫皖和川陕时期,执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肃反中错杀了一些好同志”;“对西路军的失败,他负有重要责任”。在此基础上,李先念对陈昌浩在红四方面军历史上做出了“功大于过”的总评价。
历史人物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12
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影响较大的个人.历史人物不等同于杰出人物或英雄人物、伟大人物.历史人物首先是历史的当事人, 是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和痕迹的人物.这些印记和痕迹或者表现为促进历史的发展, 因而在历史上被认为是进步的、正面的、好的人物或者表现为阻碍历史的发展, 因而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反动的、反面的、坏的人物.所以,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有个标准.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 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 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 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1. 严格的历史性。
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 势必会带上时代的烙印:既反映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 又反映这个朝代的局限.历史人物的活动本质上是社会的发展问题, 所以评价历史人物, 实质上就是分析、评价社会问题.而“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 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就是说, 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因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是前进的.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就不可能正确评价活动于历史之中的历史人物.所以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 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既不能把他说成是超越了时代限制的完美无缺的人, 也不能用现代的标准苛求于前人.重要的是看他在当时的条件下, 给历史和人类贡献了什么?对人类历史起了何种作用。
2. 科学的阶级性。
一般来讲, 历史人物是生活在阶级社会之中的, 因此, 对历史人物还应进行科学的阶级性的分析。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 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 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 对哪个阶级有利, 同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绝不能简单化, 唯成分论, 一刀切。如对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全盘否定, 对农民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完全肯定 (这是中学生评价人物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要避免这种错误, 教师就应向学生讲清两点: (1) 阶级是不会改变的, 但个人是可以转变的。列宁说“阶级是各不相同的”, 但“个别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自由地转到另一个阶级”。例如, 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后来他领导这支队伍, 推翻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建立了明朝, 做了皇帝。朱元璋本人也就由农民阶级转化为地主阶级了。 (2) 相同阶级出身的人可以走完全不同的政治道路。例如, 郑芝龙曾拥立过南明唐王政权, 后来又投降了清军, 而他的儿子郑成功却在东南沿海继续坚持抗清斗争。再如, 宋庆龄和宋美龄 (有关的电视剧中学生是很熟悉的) 政治道路也不相同。“她兄弟三人、姐妹三人就出了她一个革命的, 不能因为她妹妹是蒋介石的妻子就要打倒她”。
3. 充分的全面性。
“评价人物和历史, 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 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 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因此, 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 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等。 (1) 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其个性特点, 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因为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 地位相近的历史人物, 他们的表现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如, 同是封建帝王, 隋炀帝气度狭隘, 对一些才能突出的诗人也要杀之而后快;唐太宗则胸怀宽广, 善于纳谏。 (2) 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如,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为的是使他的统治“传之万世”, 但客观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千年之政, 秦政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解除匈奴的威胁, 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 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 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 只有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 同时结合主观动机, 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如果只强调效果, 忽略动机, 对学生就起不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两种基本方法
1. 分阶段评价。
对历史人物可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主要阶段进行评价。如梁启超, 中学历史课本主要介绍了三个阶段的活动情况: (1) 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 参与变法, 应肯定; (2)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坚持保皇立场, 反对革命, 应否定; (3)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发表文章, 反对袁世凯称帝, 应肯定。
2. 分方面评价。
对历史人物也可以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如唐太宗, 我们可以从政治 (三省六部制) 、经济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思想文化 (科举制, 设立国家史馆和分科较细的医学校) 、民族关系 (文成公主进藏) 、对外关系 (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等方面, 对其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总结, 做出正确的评价。
四、学生评论中常出现的问题
1. 用词不准确。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中学生最普遍的毛病就是用词不当。如认为唐太宗是个“好人”、“君子”、“谦虚的人”, 认为岳飞抵抗了金的“侵略”, 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等等。要纠正这种错误, 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记课文, 如课文中对岳飞的评价是“南宋最杰出的抗金将领”, 另一方面还要将教材讲深讲透, 告诉学生, 宋金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 这种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 而没有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至于各族人民共同承认的民族英雄, 那要在维护国家统一, 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出现” (翦伯赞《关于处理中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
2. 折中论。
【人物评价】推荐阅读:
宋江人物评价06-18
评价历史人物07-31
骆驼祥子人物评价07-03
红楼梦人物分析评价09-27
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08-08
三国主要人物名单(知名人物)08-19
经济年度人物:刘强东_励志人物05-15
2022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和人物事迹05-19
红楼梦人物简介和人物关系图05-31
数风流人物还看漯河人物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