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分析评价(共8篇)
红楼梦人物分析评价 篇1
红楼梦人物评析一 薛宝钗
那个雍容华贵的女子,那个谨守礼教的女子,那个集中了中国古代真善美的女子。你对宝玉的爱不比黛玉少,黛玉与他是木石前盟,你与他则是金玉良缘。黛玉的爱是烈火,烧得他与她皆为灰烬;而你却是流水,缓慢而坚定,无声地滋润看他,奉献着你。
初读,只觉你可恶,拆散了宝玉与黛玉。但再读,只觉你可怜,为一个不爱你之人,如飞蛾扑火,最终,他遁入空门,你独守。再次拜读,只觉你可敬,你的爱不求他回报,不求他记得你,甚至他抛弃你,你依旧在守,这种爱比之黛玉更加伟大。黛玉用一生的泪去还他,但他爱着她;而你用一生去守他,去等他,虽然你和他洞房花烛,但他不爱你。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爱情,就如茨威格所写的:是我自己扑倒你怀里,把我的命运交给你,我爱你,这与你无关。
宝钗啊宝钗,来时如青衣登场,绝世独立;顺时如青衣上演,流云飞袖,只闻其人,不敢见其人;去时如那一曲霸王别姬,空留一世繁华,如青衣般大彻大悟。宝钗啊!那个浪荡子何德何能可得你之垂青,他不知你背后的辛酸与付出。每个读红楼之人,只会惋惜黛玉,而不会惋惜你;只会赞叹烈火,而不愿高颂流水。虽然你因受封建礼教而崇尚"仕途经济",但那也是希望他好。虽然你明哲保身,看似虚伪无情,但那也是被逼,在那个环境下,你无法反抗。
人们之所以喜欢黛玉,无非是他那绛珠仙子之才气,绝世容貌及她的悲剧;但你也不遑多让,论才:伱的诗文雍容华贵,意境深远,诗如其人;论貌:无人不记得那一段用华丽辞藻堆砌的描写,论悲:黛玉虽然早亡,但至少被爱过,被他记在心,隽刻在心。而你呢?虽嫁予他,但却被其抛弃,独留你与孩子在那看似金碧辉煌,实则孤清寂寥的大观园。你与黛玉相比,又是何等之可悲,可怜,可叹。我不知曹雪芹老先生为何对你如此不公,衣食住行给予你最好的,但却要你用一生的爱情去交换。我不知世人为何独宠黛玉,对你却是横眉竖眼,他们总是渴望轰轰烈烈的爱情,却不知最终陪你相濡以沫的人,才是你一生最值得珍惜之人。眼前不知为何一阵迷蒙,想起宝钗,便觉那个时代实是腐朽不堪至极点,愿有朝一日回首再望,那个坚强的少女明眉皓齿的笑着,那么便可了却我心中的一桩遗憾。
贾宝玉含玉而生,幸运的是得到贾老太太的宠爱,才有了后面那戏剧般的一生。因此,我认为宝玉最该感谢的是老太太,最该憎恶的,也是老太太。
宝玉:
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因素,体现出他性格怪癖的原因。一方面,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如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他却对这些文化“不感冒”,那些只懂的昏天暗地背书的教育让他感到厌倦(我也是,真搞不懂中国应试教育到底有什么用)。
他的爱情史也很是曲折,父母只考虑家族的利益,不顾他的感受,而他却不买帐,他一心追求林黛玉,而这又与封建社会相矛盾,最终导致他们的悲惨爱情。
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父母从小把他交给一群丫鬟。他们各以一颗真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纯洁、自由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影响着他。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也选择了他自己的未来。
秦可卿
她是红楼里面最神秘的女人。她是红楼里面最美丽的女人。她是红楼里面最可悲的女人。在红楼故事刚刚打开,她的生命便走到了尽头。
一部红楼,秦可卿的故事并不长,但给人留下的疑点最多,其中有三个疑点最为致命: 其一:秦可卿的身世。秦可卿的父亲是谁?母亲是谁?为何她只有一个养父,而没有真正的父母? 其二:秦可卿的孽情。曹公写到秦可卿的时候,用的是最华美的文字,她是美丽的,高洁的,傲骨的,如阳光一般普照大众的,可是,像她这样冰清玉洁的可人儿,为何偏偏与贾珍有“那种事”呢?而且可怕的是,贾珍还是她的家公!其三:秦可卿之死。秦可卿是如何死的?书中说,她是病死的。但她的判词却明明说她是上吊死的。那么,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她因何而死,为何而死?
除了以上三点,其实还有一个疑点也相当致命:如果仅就红楼的表面文字而言,秦可卿只不过是个小小营缮郎的养女罢了,她又凭的什么嫁进了堂堂京城宁国府?然而,在秦可卿的房中,却有好几件非同寻常的物事,这些物事恐怕不是一般身份的人所能拥有的: 比如说,她有武则天当日镜室中所设的宝镜; 比如说,她有当初赵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 比如说,她有安禄山掷过的并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又比如说,她有当初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过的榻; 再比如说,她还有当初同昌公主亲手缝制的联珠帐。而在秦可卿死去的时候,她的丈夫贾蓉没什么了不得的身份,他那个五品龙禁尉,也不过是贾珍临急花了钱捐下的罢了;然而,当她出殡的时候,场面却惊人的隆重,甚至出现了“八公送殡,四王路祭”的千古奇观!如此场面,一个五品官员的妻子,死一千回也无福消受。但她一直只是一个秦可卿,一个寻常女子,一个美丽的女子,一个凄凉的女子。于是,天下人都在猜测着她的真正身世。她生来就是一个谜。秦可卿死的时候,哭得最惨的人,并不是她的丈夫,而是她的家公。她的家公简直哭成了泪人,甚至说“恨不能替她去死”!但书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到秦可卿与家公的“那事”,只不过有几处隐约暗示罢了:如焦大喝醉酒的时候,骂出了宁国府的人“扒灰的扒灰,养小叔的养小叔”;而在秦可卿的判词中,则写到了“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可是,她为何要跟自己的家公做“那事”呢?没人知道。她天生便是一个谜。有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对秦可卿来说,也许生命并不可贵,爱情的价也不很高。她的名字,有人说译过来便是“情可轻”。结果,她轻了情,也轻了生命。她17岁的时候便已生无可恋,于是匆匆而去,不带走一丝云彩。
她天生便是一个谜。身世之谜、孽情之谜、生死之谜,正是天下众生苦苦觅求的“秦可卿之三大谜团”。然而,还有一个谜团:贾宝玉与秦可卿之谜。贾宝玉比秦可卿大了一辈,却反小她四岁。然而,偏偏红楼写到贾宝玉第一次感受云雨之情的时候,秦可卿却正是他行为的对像——虽然只是在太虚幻境之中。结果,当得知秦可卿香消玉殒的时候,贾宝玉一口鲜血喷将出来。红楼中宝玉只为一个女人吐过血,甚至黛玉死的时候,他都没吐过。他为何为一个秦可卿而痛? 他为何为一个秦可卿而悲?
她如一粒晶莹莹的泪滴,闪闪发光,酸酸楚楚,悄然落下……
红楼梦人物分析评价 篇2
一 、林黛玉:有情有义, 有才情, 纯洁, 天真, 不畏强权, 敏感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绝对一位不同的女性形象, 正是因为她的到来才引发了之后一系列的种种, 才有了后来惊天地, 泣鬼神的宝黛之爱情, 才有了后来黛玉葬花的绝妙风景, 才有了大观园里难得的才情和诗情。在《红楼梦》中, 曹雪芹给予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她,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闲静似姣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便是林黛玉的真实写照。她才思敏捷, 清丽脱俗, 是一位以秋水为神玉为骨的清纯诗人。虽然寄人篱下使其脆弱敏感, 娇柔孤傲, 但是林黛玉的内心却有着难得的纯真。总是一如清冽的泉水, 哪怕外面再波澜不止, 风波不断。喧嚣吵闹都进不了她的耳朵, 她的心里, 只在她自己的心中独守那一份寂寞和孤傲。在这个封建大家族中, 只有宝玉才是她的知己, 且是唯一, 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 坚持着那份超凡脱俗, 全身散发着冰清玉洁的光芒, 而正是因为这种光芒才吸引了贾宝玉, 两人心心相印, 让林黛玉在这个冰冷, 封建, 黑恶, 肮脏的大家庭中, 寻找到了一丝安慰和慰藉。爱情的最高境界不是自私, 而是忘我, 把自己做最无私的奉献。林黛玉的所有便是宝玉, 她因为他而快乐, 因为他而痛苦, 因为他而悲伤, 因为他而兴奋。总之, 林黛玉无论是从外表还是心里, 都是空灵的, 这种气质是在大观园中任何人都无法企及和与之相比较的。
二 、贾宝玉:充满爱心, 讨厌四书五经, 追求自由, 向往美好的爱情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 尊重个性, 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 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 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 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 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 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 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 除晨昏定省之外, 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 ;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 , 十分厌恶 , 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 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 , 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 , 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 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是其内心最柔弱的地方, 所以他用尽自己的全身力气来保护和爱护她。
三 、王熙凤:强势, 聪明, 能干, 泼辣, 奸诈, 可怜, 可悲
王熙凤这个人物是比较复杂的, 她的身上既有着异于常人的聪明能干, 也有着想象不到的狠毒和可怕。其实我觉得《红楼梦》这本书真正的女主角是王熙凤, 虽然世人大多不这样认为, 王熙凤虽是女儿身, 却丝毫在任何方面都不逊于男人, 在处理弄权铁槛寺, 在处理尤二姐和平儿的事情上, 在面对贾母和府中各人的态度上, 态度鲜明, 表现出了强烈的空灵和聪明, 生前心已碎, 死后性空灵便是王熙凤真实的写照。正是因为她是王家的富贵小姐, 强大的家庭背景, 泼辣的性格特点, 使得她在贾府游刃有余, 做起事情来快刀斩乱麻, 不留余地, 但是唯一真正关爱的便是刘姥姥, 所以才有了贾家衰败后王熙凤的女儿巧姐托付给了刘姥姥, 这个人物性格的矛盾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 但是她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感叹, 纵使生前再好胜, 死后只是一席破铺盖卷来结束草草余生!真可谓是红颜薄命!
四 、史湘云: 娇憨, 爽朗, 豁达, 天真美艳, 简单, 成熟
史湘云也是自幼父母双亡, 寄人篱下, 身世和林黛玉差不了多少, 但是史湘云却没有像林黛玉每天伴着泪水过日子, 史湘云每天开开心心的, 在大观园里到处都可以听到她的笑声,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的结局是林黛玉死了, 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了, 但是在《红楼梦》中真正应该和贾宝玉在一起的应该是史湘云, 这一点在周汝昌先生的《亦真亦幻梦红楼》中明确表明过, 大观园里才女云集, 可真正能够和林黛玉和薛宝钗想较量的恐怕只有史湘云了, 史湘云同样有着悲苦的身世, 在这个浑浊的大家庭中她并不像妙玉那样看的那样开出家了, 也不像林黛玉那样每天凄凄惨惨的, 她懂得用自己的开朗, 乐观来面对这个环境, 她生性爽朗大方, 她的豁达不是出世孤傲, 而是一种入世, 史湘云是所有大观园女子中活的最为明白的但是她最后却命运多舛, 结局并不美好, 但是这个人物的某些东西却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虽然最后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都不怎么好, 但是史湘云的命运我认为却是最好的。
五、《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曹雪芹用他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 又用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
首先, 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 全书120回, 作者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故事, 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 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 曹雪芹采用网状的结构来对故事进行描写, 《红楼梦》是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事人叙事方式。
其次, 《红楼梦》中典型的人物形象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人物的生活言行构成了丰富的生活画面, 但是由于高鹗的狗尾续貂, 导致了后面的人物描写支离破碎, 没有曹雪芹先生写的具体, 生动。
第三, 还有就是《红楼梦》独具风格的语言特色。《红楼梦》继承我国文学语言的优良传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 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 用词准确生动, 新鲜传声, 富有立体感。每个人所说的话都是作者经过多次揣摩, 研究, 所说的语言都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来进行的。质朴自然。这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基本风格。如柳湘莲对贾宝玉说 :“你们东府里, 除了那两全石头狮子干净, 兴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富有哲理。哲理性的语言, 具有形象、隽永、隐喻、明喻等物点, 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而成的。这种语言, 往往是以一句浅显的成语形式说明抽象的道理, 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持久的生命力。
第四, 《红楼梦》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曹雪芹采用了大量的手法来进行描写, 《红楼梦》写实主义做得较为明显, 是由自述而达到在若干方面符合写实主义要求的, 不是自觉运用写实主义创作方法, 所以作者对于他不熟悉或者不喜欢的人物, 就捉襟见肘, 它的写实主义包括人性的坦白, 有情欲写实, 剖析自私, 异化的爱, 肯定自尊, 张扬自我。《红楼梦》的是在真实人性的基础上来进行描写的。
总之 , 《红楼梦》中的人物让我们印象深刻, 让我们难以忘怀, 它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 典型的, 这是一部让人感叹和惊讶的作品, 在于它的人物塑造和艺术特色的伟大创造和描写, 无论怎样, 《红楼梦》都是无法替代, 它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摘要:作为文坛上的一部明清小说, 即使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中, 也掩盖不了它独特的光芒。《红楼梦》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将人物性格细腻的一一解剖, 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庞大的社会背景下曹雪芹将结构和布局设计的如此精妙, 起于言情, 终于言情, 但不止于言情。《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它不仅写出了爱情, 也将封建大家族的保守和可悲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人物性格描写和写作艺术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使《红楼梦》成为了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关键词:人物性格,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史湘云,艺术特色,悲剧爱情
参考文献
[1]静桦.《红楼梦中人:一人一个红楼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0, 9.
[2]张庆善.《红楼梦中人》[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4.
[3]蔚然.《红楼梦的写实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四卷) —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7.
红楼梦人物分析评价 篇3
【关键词】红楼梦 ; 人际交往活动 ; 评价方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813-02鉴于我国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评价方式的缺陷,及《红楼梦》巨大的学术价值,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俩者有机得结合在一起,将红学中关于人物的研究纳入到人际交往活动中的评价方式的范畴,从《红楼梦》这个独特的视角来折射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活动中的评价方式,为以后更全面及深入的研究做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对“自己人”的评价
自己人是关系最亲近、最密切的人,对个体而言,也是最重要的他人。因此在与自己人的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种责任关系,同时还包含着比较亲密的情感。在这种关系中,每一方都对对方具有责任心,取向于向对方负责,竭尽所能做出有利于对方的反应。所以在与自己人的交往中,较少考虑做出某种评价是否会影响到双方既定的关系,大多本着向对方负责的原则而采取一种比较直接的评价方式。即在对自己人进行评价时,个体的评价行为取向既可能是扬,也可能是抑,是扬是抑主要取决于交往对象的实际表现。
《红楼梦》第三回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对黛玉讲:“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又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癫癫”。还有最疼爱宝玉的贾母,一次说道宝玉:“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即仔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投错了胎不成。”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宝玉石王夫人和贾母最疼爱的孩子,但是对于宝玉顽劣和不合时宜也是毫不隐藏,直截了当的给予了负面的评价。因为我们通常认为,自己人的否定性评价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是对自己负责,而绝非故意让自己难堪。总之,在对自己人的评价中,评价的标准及评价行为的选择,其重心都在交往对象的行为表现上。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都遵循向对方负责的原则,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你好,是对你负责。”
2对熟人的评价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在日常生活中,熟人关系对个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说来,熟人之间的交往,遵循的总原则是人情面子原则。即人们在交往中总是要考虑到给对方留面子。因此,在与熟人交往时,从表面上看,中国人一般对熟人的评价方式取向是,无论交往对象表现如何,都给予正面的肯定性评价。而在心里或者背后,中国人可能并不一定真正扬别人。由此可见,在熟人社会里,对他人的“扬”其实带有很浓重的形式主义的色彩。
《红楼梦》第六回周瑞家的对刘姥姥说:“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从这短短的几句话很明显看出周瑞家的对凤姐的评价倾向于赞扬,这并不代表周瑞家的心里面对凤姐就是一种表扬的态度,给凤姐留着情面也就等于给自己留着后路,她的话只是考虑到凤姐的地位和自己今后的处境而说的。
因此,在对熟人进行评价时,人们更多地依据给面子和人情原则。中国历来就有“多栽花,少栽刺,留着人情好办事”的说法,面对熟人,情面是我们评价他们的唯一依据,尽管这种“扬”可能并不是真心实意的。总之,在对熟人的评价中,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选择,其重心已不再是交往对象的实际的行为表现,而是如何评价才能维持交往双方的情面。
3对陌生人的评价
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个体的评价方式取向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变通性。由于双方此前没有任何的交往基础,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才使不得不与陌生人打交道,并且建立一种临时性的人际关系。因此,双方的交往往往不过多涉及任何情感的成分,也不存在是否要给对方面子或维持双方人情关系的问题。所以,在与陌生人的人际交往活动中,评价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印象整饰以及双方暂时建立起来的关系的融洽程度,如果印象整饰成功,则取向于扬,相反,则取向于抑;如果关系融洽,则取向于扬,反之,则取向于抑。对陌生人的评价是顾虑情面、顾虑关系最少的一种情况。
《红楼梦》的许多章节中,都可体现出中国人对陌生人所采取的评价方式,如通过不同人物之口,对王熙凤都有深动的描述和概括。第二回冷子兴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这是说她好的一面。第六十五回,兴儿对她的介绍,说的却都是她的缺点:“心里歹毒,口里尖锐……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他的”,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人家是醋坛子,他是醋缸粗瓮,凡丫头们二爷多看了一眼,他有本事当着爷打个烂羊头”。
第六十六回贾府的小厮兴儿也演说了一回荣国府,说到宝玉,则是说:“成天家疯疯癫癫,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外头人人看着好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内浊。”第三十五回,傅家的婆子见宝玉后,评价也是“中看不中用,果然有些呆气”,“是个呆子”。
由此可看出,在对陌生人的评价中,个体往往可以很直接地表达自己对交往对象的态度,做出自己真实的评价方式的选择。
4小结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陌生人或者对自己人都可以做出或肯定或否定的直接评价,但这两者之间却存在一定的差别。对陌生人的直接评价基于一种利益关系,如果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获取了自己预期的利益,则做出肯定的评价,否则会做出否定的评价;而对自己人的直接评价则基于一种责任关系,无论好坏,大家都是出于一种责任心而做出的或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总之,由于中国人同自己人交往时形成责任关系,同熟人交往时形成人情关系,同陌生人交往时形成利害关系。而责任关系的交往法则是相互负责,人情关系的交往法则是人情和面子运作,利害关系的交往法则是利益交易。因此,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面对与自己关系存在差别的他人,评价方式的选择的确也表现出内外有别亲疏有别和远近有别。
参考文献
[1]黄光国,胡先缙. 《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第1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劉学明.《红楼梦中人》第63页,崇文书局,2006.
《红楼梦》妙玉人物评价 篇4
书中评价
正册判词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红楼梦曲-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花语-红梅花
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
自评
(邢岫烟转述)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
他评
林之孝家的: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
王夫人:他既是宦家小姐,自然要傲些。
贾宝玉:他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目……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
邢岫烟: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李纨: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
惜春: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
贾环: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他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
评点者评价
王希廉:妙玉拉宝钗、黛玉衣襟,心中非无宝玉,只是不好拉耳!若心中无宝玉,因何刘姥姥吃的茶杯,便嫌腌脏不要,自己常吃得绿玉斗,便斟茶与宝玉,又寻出竹根大海来,且肯将成窖茶杯给与宝玉,听他转给刘姥姥。是作者皮里阳秋,不可不知。妙玉向宝玉说“你独来我不肯给你吃”,是假撇清语,转觉欲盖弥彰。(第41回)
四十一回中妙玉说宝玉若一个人来,不给茶吃。何以红梅花宝玉一人去偏能折来。且又去第二次分送各人一枝。可见妙玉心中爱宝玉殊甚。前说不给茶吃是假撇清,此番分送红梅亦是假掩饰。”(第50回)
姚燮:妙玉于芳洁中别饶春色,雪里红梅,正是此义。
涂瀛:妙玉之劫也,其去也。去而何以言劫?混也。何混乎尔?所以卸当事之责,而重劫盗之罪也。何言乎卸当事之责,而重劫盗之罪也?妙玉壁立万仞,有天子不臣、诸侯不友之概,而为包勇所窘辱矣。其去也,有恨之不早者矣。而适芸林当权、劫盗闹事之日。以情论,失物为轻,失人为重;以案论,劫财为重,劫人为轻。相与就轻而避重,则莫若混诸劫。此贾芸林之孝,妆点成文,而记事者故作疑阵也。不然,其师神于数者,岂有劝之在京,以待强盗为结果乎?且云以胁死矣。而幻境重游,独不得见一面,抑又何也?然则其去也,非劫也。读花人曰:殆《易》所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者欤。其来也,吾占诸凤;其去也,吾象诸龙。
脂砚斋:妙玉尼之怪,图名。(戚序本第41回)[5]
盖妙玉虽以清静无为自守,而怪洁之癖未免有过,老妪只污得一杯,见而勿用。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实有此等人物,但罕耳。(庚辰本第77回)
角色分析
第41回栊翠庵品茶,妙玉待客殷勤,表现出一位茶道高人应有的茶礼仪修养。她与贾母问答之间,含有“斗茶”比拼之意:一斗茶品,贾母出题说不吃六安茶,妙玉预先献上了老君眉;二斗选水,贾母出题问是什么水,妙玉预先选了旧年蠲的雨水。这两个回合,妙玉都想在贾母前头。
茶人以雪水烹茗为雅事,如宝玉《冬夜即事》:“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他用新雪烹茶,妙玉则收取梅花雪水贮藏五年,品味更高。
茶史上僧尼为茶学、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茶圣陆羽自幼在竟陵龙盖寺研习茶学茶艺,更亲聆诗僧皎然传授指导,终于写成《茶经》。茶道高僧与文人多有深交,围绕茶事吟诗作画,如灵隐寺韬光禅师与白居易,宝云山僧怡然与苏东坡。妙玉茶艺精湛,她请宝黛钗到耳房内吃体己茶,品饮中相互切磋,尤其与宝玉一来一往,机锋频出,这些描写与禅宗茶道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才华馥郁
妙玉天赋聪慧,资质不凡。她茶艺精湛,与贾府四春的琴棋书画并称绝艺;她续写的中秋诗,湘云、黛玉赞曰:“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她对栊翠庵花木的打理得到了贾母的肯定。这些描写展现了一个美丽聪明、多才多艺的才女形象,因此得到了“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赞誉。
爱情悲剧
庄学文化妙玉性格带有浓郁的庄学文化色彩。古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意为人生无常、终须一死。妙玉自号“槛外人”,自勉蹈于铁槛之外,超越生死,超出名利场,与《庄子》“死生存亡之一体”“相忘以生,无所穷终”的思想同出而异名。妙玉赞“文是庄子的好”,故自号“畸人”,其要义在于特立独行,纯真无伪,通天道,远尘俗。《庄子》讲述了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畸人的故事。他们外貌奇丑,招人嫌恶,但是精神境界非常之高。妙玉向往他们超越了有形物质世界而达到的逍遥游境界,所以引为同道。
性格悲剧
在现实社会,像妙玉这样重视自我心性修养的高人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碌碌尘寰中人不同路,以致不大合外人的式,不仅权势不容,连“大菩萨”李纨也容不下她,弱小如贾环暗地里也对她口出恶言。而且越出文本,后世“厌妙玉为人”者仍大有人在,大部分读者都在妒她太高,骂她怪癖,又嫌她过洁,骂她洁癖,如说她“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使人感到可厌、可恶、可呕”。为了消除误解,需把握庄学文化特点和宝玉“女儿清净论”,具备“了解之同情”。妙玉“世难容”的悲剧既有社会原因,又因自己心性高洁,故而常怀“花因喜洁难寻偶”、“一生傲岸苦不谐”之慨,在人世间淡泊名利,曲高和寡。
《世难容》预示妙玉结局“风尘肮脏违心愿”。在清代,“肮脏”已有“污秽不洁净”义项,李鉴堂《俗语考原》:“肮脏,俗谓不洁者曰肮脏。”肮脏与淖泥、泥垢、污淖、渠沟连用,风尘肮脏即扰攘尘世里最污浊的地方。妙玉心性高洁,一生傲岸,贵为“金玉质”,到头来却被贼寇劫去下海,陷在最肮脏污秽的泥淖中,惨遭迫害玷污,命运最为悲惨,她的悲剧寄托了作者对不合理的末世社会现实的一腔愤懑。金陵十二钗里其他的女性虽然都有着悲剧性的命运,但是比起她们,在妙玉的身上更能看到美是怎样被摧毁的
★ 红楼梦人物评价
★ 红楼梦人物评价800字
★ 新版红楼梦评价
★ 红楼梦人物经典语句
★ 浅论《红楼梦》人物艺术形象
★ 红楼梦人物关系简介
★ 红楼梦的人物及其故事
★ 简爱人物评价
★ 人物评价分析范文
评价《蒋勋细说红楼梦》 篇5
知乎:
作为一个红楼迷,除了看红楼梦之外,对于红楼梦衍生出来的东西我都很喜欢看,听蒋勋也听得津津有味。个人感受如下:
1.蒋勋的角度很新颖,有点台湾人小清新的感觉。以前看大陆人研究红楼的资料,都很严肃,用成年人的视角研究红楼诸人。蒋勋完全把他们视作十几岁的小孩看待,是非对错和善恶评价较少。比如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蒋勋的理解是袭人一直像妈妈或者姐姐那样照顾宝玉,宝玉也很依恋袭人,可是有一天宝玉不需要她照顾,跑去找湘云黛玉梳洗,袭人就很受伤。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比袭人想控制宝玉啦、袭人不喜欢黛玉所以不愿意他们接近啦这类的观点更能引起我的认同。其实我听到这一段的时候顺便琢磨了一下婆媳关系^_^
2.蒋勋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其他答主都有提到蒋勋的错漏之处,我不重复了,基本上熟读红楼的人一听就能听出来。我个人感觉蒋勋对诗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比如蒋勋解释宝玉在搬入大观园之后写的诗“梨花满地不闻莺“时,说这事描写秋天过了梨花落满地的景象。我当时听到这里是简直想抓住蒋勋的衣领把他摇醒:秋天哪里有梨花!!!这分明是写冬天下雪了,落在地上的雪花洁白如梨花。宝玉这句应该是化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蒋勋有书画功底,又游学中外,在讲红楼中加入了个人阅历,听听很长见闻。
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喜欢红楼能在一起深聊的人,听蒋勋就像和老友闲聊,还是很开心的。每一个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红楼梦,蒋勋也不例外。大家不要纠结他对红楼诸人的喜恶了,我想没有人能碰到事事都和自己观点一模一样的人啦。
豆瓣:
我在好多好多场合都推荐过《蒋勋细说红楼梦》,在微博上也反复推荐,今天也想再推荐一次。
我是在五月份的时候开始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它。
蒋勋在最开头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会在高雄这边开讲《红楼梦》,然后他叹了一口气,接着说,他不想开的原因是这是一本他12、13岁的时候开始读的书,那时候功课搞得一塌糊涂,家里面有一段时间是禁止读《红楼梦》的,他就晚上躲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看《红楼梦》,所以《红楼梦》对他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记忆,是他度过青少年时期很私密的记忆。
我听完这段话,就知道蒋勋对《红楼梦》是有真正的领悟的,他有一段生命在里面,他的所有“细说”都要面对他自己,面对他最干净的青春、最初的感动和生命的领悟。他是无法作假的,因如此,他会付出他所有的真诚。就像九把刀拍《那些年》一定会好看,因为他有一段青春在里面,他必须无限真诚的去面对,因为他的青春不打折扣。
《蒋勋细说红楼梦》真的很细,非常细,一句话、一句话的`解读文本,每一回都要讲大概3个小时,80回就是240个小时,他在高雄讲了4年才讲完。
蒋勋说,很多人讲《红楼梦》都是在讲考证,这个版本、那个版本,秦可卿在历史上是谁,薛宝钗又是谁,很多考证,一学期都在讲考证的部分,但是唯独没有碰小说本身,没有碰触文本。他就来讲一讲文本。
很多人听《红楼梦》都喜欢听刘心武,我听完蒋勋之后再听刘心武,根本没法听,根本没法听,我不在意每个人到底是谁,那其实根本没有意义,知道了怎么样,不知道又怎么样,无甚了了。我在意的是,你从这本小说中读到了什么,对生命有什么样的感悟,这些感悟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底,更真诚的面对自己,更真诚的面对生活。
就像蒋勋说,这本书都是在讲“痴”与“还”。“痴”是一种用情至深、至真的状态,贾宝玉就是一种“痴”,他对大观园里的生命有最大的深情,他对这些姐姐妹妹们有最深的疼惜。另一面就是“还”,是黛玉,“一生的眼泪还他了”。“痴”与“还”是一种因果,整本小说都是在讲生命的因果。
然后他一回一回的讲下去,讲他对红楼梦的领悟,而这里面全都是他对生活、对生命的领悟。因如此,《红楼梦》是一本写给“有故事的人”的小说,深者读深,浅者读浅,这或许就是经典的意义,每读一遍都有新的领悟,永远都读不完,因为你在面对一个不断变化、不断领悟的自己。《红楼梦》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你自己的生命。《蒋勋细说红楼梦》有几次把我讲哭了,是因为他点破你心中已有的东西,让你去赤裸裸的面对了,反倒平静了。我很感谢蒋勋,他让我对《红楼梦》有了一次开启,对生活有了许多领悟。
蒋勋是一个美学大家了,蒋勋说,他讲《红楼梦》就是在讲美学。这是有很深的传统与血脉的。就像特别好的一本书,朱良志老师的《中国美学十五讲》开篇说到,“中国哲人长于证会,西方贤哲长于思辨。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蒋勋的《红楼梦》就是在讲这样一种生命美学,这种美学追求的是身心的安顿,它并不在意一般的审美快感,而是力图超越一般意义的悲喜,获得深层的生命安慰。这是我喜欢《蒋勋细说红楼梦》最深的原因。
《蒋勋细说红楼梦》陪了我足足半年,走着坐着都在听,好像哪里都有蒋勋那么好听的声音,那么温柔的声音。听到第80回,我多么希望这不是最后一回啊。但是它总会到来,这一回不是结束,却是最好的收尾。
到最后一回,蒋勋说,他选择了80回本,而不是120回本,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蒋勋说,“我们一般在文学的阅读里,总觉得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结局,所谓的结局是什么?有点像我们在看电影或者连续剧的时候,谁最后嫁谁了,谁最后没有嫁谁了,我们叫做结局。可是从比较贴近生命的角度来看,我想我们自己的人生,其实很难说什么是结局,它只是一个不断在流动,不断在变化的过程,结局到底是什么?”
讲到最后,突然就结束了,蒋勋跟大家说谢谢,谢谢大家的4年,再没有多说什么,就结束了,就结束了。我心里却有莫大的安静。因为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本质在于流淌,无所谓什么开始,亦无所谓什么结束。
似乎我们很习惯一个盛大的开幕,一个重大的告别,但哪里有什么开幕?哪里有什么挥别?我们哪里会因为一次毕业就与好朋友失去了联系,今天刚哭过,刚喝完酒,刚毕业,明天早上仍然会互发短信,仍然会时常遇见。我们想与一个过去的自己彻底告别,我们去换发型,换新衣服,彻底的改头换面,但怎么会呢?明天,我们不过是今天的自己的一个延续。生命的本质在于流淌。
《蒋勋细说红楼梦》也就像一个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故事,太阳超常升起,而这中间,我们收获的是生命的喜乐与平静。因如此,我再次把《蒋勋细说红楼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
新浪博客:
从昨天开始阅读《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三辑。“我知道,一旦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一个人的心上,这个人一离开,你就会跨掉。”这是作者在评价袭人对宝玉的感情。在《红楼梦》中,袭人是宝玉的贴身丫环,她生命的重心和所有的爱都在宝玉身上,看到宝玉跟别的女孩亲近,内心极度痛苦,所以作者这样说。
人的感情是一种很复杂的生理现象,也是最难琢磨的。我们常说:人心难测。知人知面不知心。也是在讲这个道理。有时心里明明喜欢一人,可是表面非要做出拒人千里的之外举动。最典型的语言就是“讨厌”,就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现在,大多女孩的思想开放,在追自己心上人时的大胆、奇葩是你无法想象的。她们很少把重心放在一个人身上。
我身边就有这样以为一女孩,正在谈恋爱 ,不知道的同事给她介绍男友,她照样去见面。“我再见最后一个,不合适我就死心踏地跟他(现任男友)了。”女孩的举动似乎没有不合适,可是我们这些六零后的人,总感到有些别扭。
红楼梦人物分析 篇6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下面是一个从《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
贾宝玉
一、贾宝玉对封建制度的叛逆性
贾宝玉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还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由此可见贾宝玉性格的叛逆乖张。”
二、尊重女性、热爱女性、崇拜女性、同情女性。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书中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他对许多少女都很有爱但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他的这种爱包括了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种种情怀。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
三、贾宝玉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贾宝玉有与封建主义格格不入的性格,在宝玉周岁时抓取“脂粉钗环”的举动,十来岁时是“异常淘气”,居然还说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混话”来。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鲜明、线条清晰的民主主义精神的完整轮廓和雏形。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最明显的表现在他的对封建社会女性的“爱”上,即对于有些寒素和微贱人物的爱慕和亲近,尤其是他对于女孩子的特殊的亲爱和尊重。但是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隘的,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
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所以说他的这种民主主义思想还是有它的局限性。
总的来说,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思想者先驱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是曹雪芹对宗法礼教的背叛和对女性主义张扬的代言人。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想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却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林黛玉
一、多才多艺
《红楼梦》中十二金钗个个有才,但无可厚非的是林黛玉的才是才华横溢的。她的诗词写得特别好,填词也是更是顺手拈来。例如,林黛玉的.三大绝唱:《葬花辞》、《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如她在诗社诗《咏白海棠,》、《咏菊》、《柳絮》,题帕三绝,琴曲四章,这说的是她的才。这是葬花词中的一些句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她的艺呢,也是相当精湛的,而且从文中可知,她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个会弹琴,了解音律的人。书中第87回黛玉说道:感深秋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宝玉道:“我不信, 从没有听见你会抚琴…….怎么你有本事藏着?”然后黛玉讲了洋洋洒洒一大段。因此我说她是个才女应该不为过吧。
二、多愁善感
林黛玉除了多才,更重要的她也多愁善感,她的多愁善感发自内心,与生俱来。这也和她的读的书太多有关吧!自古有才人多有那么的一些忧郁,也许是太专注了,也许太入神了。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并非如此简单。她住在荣国府,虽有贾母的疼爱,但对于一个敏感的人来说,寄人篱下应该不会好到哪里去,那种感觉也许是任何的爱也无法填充的。再有她的多愁善感还源于她对贾宝玉的爱,来自于她母亲的死,及父亲远在他乡。从书中可得知她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再如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
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
三、尖酸
尖酸也是黛玉的性格特征之一,开始看时,我在想这么有才,有这么多愁的人,应该能理解他人,洞悉百物,怎么会尖酸呢?可把整个文章读完,她确有其事。如比如宝玉从张道士那里得了个麒麟,宝钗一看便说史湘云有这么一个,探春赞宝钗心细,黛玉讽刺地说她对别人佩戴的东西最是留意。再比如宝玉挨打那回,宝钗回家受了薛蟠的窝囊气,哭红了眼被黛玉瞧见,便说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还有她对宝玉说的你有玉人家就有金锁来配,人家有冷香你可有暖香么。可见她确实有些尖酸,这可能是她一个人来到贾府,寄人篱下,自我保护的意识太强了。或是她太在意别人多的看法和希望得到她人对她的关注了。
四、善良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不管怎样的人,她的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个地方是善良的。更何况她是那么一个让人心疼的人呢!书中有写到:但怡红院的小丫头去潇湘馆送茶叶时,刚好碰上老太太那边送钱来,黛玉数也不数便抓了两把给小丫头;蘅芜苑的婆子夜里送来燕窝,他体贴到天气寒冷,又知老婆子们夜里会赌两局,便笑着说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并让丫头给他几百钱,让老婆子打酒吃、避雨气。事虽小,却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
五、爱情专一
《红楼梦》中最让人纠结、郁闷、痛惜的应该就是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故事了吧!在这我看是到了一个弱女子对自己爱情的坚守,矢志不渝的忠贞。正由于爱情,所以她会多愁善感,她会偶尔的尖酸,她会时不时的小心眼。在二十九回里作者就曾经给我们作过交待:“原来那宝玉……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反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直至最后,黛玉也是念着宝玉而香消玉殒。最后她念着宝玉的名字,想说些什么,烧掉的手帕写些什么,我们更不得而知也。留给读者的是她依旧爱着宝玉。不管是前世的缘,还是今生的命,最终都已不在重要了。
王熙凤
一、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王熙凤最显著的性格特点:“五辣俱全”,即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
二、王熙凤的泼辣是出了名的。书中王熙凤的第一次出场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给黛玉的第一印象就是放诞无礼,因为当时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她的打扮亦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蛎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横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三、作品中王熙凤那出众的口才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她一开口就与众不同:“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谅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里既有对林黛玉的恭维,又有对贾府众姐妹的关照,同时也不忘讨好“老祖宗”,这一席话可谓有“一石三鸟”之妙。真应了周瑞家的那句话———“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回,王熙凤超常的语言才能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熙凤一见到刘姥姥便责怪她,怪她不经常来走动。意思是说,我们是亲戚,亲戚之间本来应该多走动的,而你不经常来就是你的不对了。点明了她和刘姥姥的亲戚关系,也拉近了她和刘姥姥之间的距离。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来意心知肚明刘姥,在姥诉说家道艰难走不起亲戚的时候,也不失时机地向对方告艰难:“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个穷官罢了……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又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呢!‟何况你我。”王熙凤尽量贬低自己,一方面可以使自身利益不受损失,而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得罪对方。在短短几句话里王熙凤既表现出在年逾半百的穷亲戚面前的谦逊,又维护了自己的利益,这充分表现出她异乎常人的语言才能!
《红楼梦》人物醉态描写技巧谈 篇7
《红楼梦》中人物醉态描写的意义与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红楼梦》中许多关于人物醉态的描写, 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内容, 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审美传达手段。通过人物醉态绘形绘色的描摹, 可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例如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中对史湘云的醉态描写, 即是一个范例。史湘云醉后图凉快, 在山子后面一块青石板凳上竟睡着了, 她醉眠花丛, 芍药花飞洒在她酒醉的脸上及华美的衣襟上, 就连掉在地上的扇子, 有一半也埋在落花里。在酣梦中, 她还是念念不忘说着酒令:“泉香酒洌, ……醉扶归, ——宜会亲友”。这优美的意境, 梦中酒令, 鲜活衬出史湘云那活泼天真、乐观豪爽、旷达清朗, 不拘礼节的性格特征。作者在这美的图画中, 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美的心灵、美的性格的“睡美人”形象, 令人如入其境, 如见其丰姿憨态。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则是在第六十五回里对尤三姐醉态的描写。贾琏偷取尤二姐之后, 乘着酒兴, 来到西院, 看见贾珍与尤三姐在饮酒, 贾琏也拉起尤三姐与贾珍“吃个双钟儿”。却没想到尤三姐立马带着冷笑, 假装酒醉, 指着他鼻子劈头盖脑地痛骂了一场, 然后又揪过贾琏来灌酒, 吓的贾琏酒马上就醒了。面对两位有钱有势的爷们, 她恣意奚落、嘲笑、辱骂, 并且形态放浪不羁。只见她——
松松的挽个纂 (zuǎn) 儿;身上穿着大红小袄, 半掩半开的, 故意露出葱绿抹胸, 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 鲜艳夺目;忽起忽坐, 忽喜忽嗔, 没半刻斯文, 两个坠子就和打秋千一般;灯光之下越显得柳眉笼翠, 檀口含丹;本是一双秋水眼, 再吃了几杯酒, 起发横波入鬓, 转朌流光。
就是这样一副放浪迷人的“醉态”, 哄得贾珍、贾琏“欲近不敢, 欲远不舍, 迷离恍惚, 落魄垂涎”。最后, 尤三姐“酒足兴尽, 更不容他弟兄多坐, 竟撵出去了, 自己关门睡去了”。这一段如见其人、绘形绘神的似醉非醉的“醉态”描写中, 让人窥见了尤三姐内心积压长久的苦闷、悲愤, 同时也充分表现出她那采取逢场作戏、不甘沉沦的特殊方式向玩弄她的爷们反击的反抗性格, 称得上是一朵“出污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红荷花。
第二, 《红楼梦》中人物醉态的描写, 还是深化作品题旨与含蕴的有力手段。《红楼梦》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盛衰过程, 展示了封建社会“末世”光景及其处于“忽喇喇似大厦倾”的颓势, 为封建社会唱出了一曲“树倒猢狲散”无可挽救的挽歌。它还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无情的统治, 残酷的剥削, 伪装的道学面孔以及荒淫无耻的心灵等阶级本性特点。为了表现以上题旨与含蕴, 作者经常通过“醉人文法” (甲戌本肪批) , 借醉酒人的口, 尖锐地揭露了贵族大家庭的荒淫无耻和腐朽奢侈。如第七回中焦大醉骂, 就是这种手法运用的一个例子。俗话说“酒后吐真言”, 焦大的酒兴膨胀了, 道出了“清醒”时不敢说的真话。他成了揭露贾府最隐秘的帐目的揭幕人, 他把贾家的全部内幕, 包括那些最见不得阳光的丑事, 揭个老底朝天。作者正是通过对他醉态和酒后骂语的描写, 深刻地揭露了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又如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凤姐醉酒泼醋, 实际上是贾府中形形色色大小矛盾的一次必然的大暴露 (并非“不测”!) 。书中对于浪荡公子薛蟠几次丑恶醉态的描写, 也倾注了作者对封建贵族畸形儿的蔑视与鞭挞, 预示了封建统治集团“一代不如一代”的颓势与“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可悲结局。人物的醉态、醉语描写, 确实成了深化作品题旨与含蕴的有力手段。
第三, 《红楼梦》中醉酒场面与人物醉态的描写, 还往往是故事情节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成为推动情节发展与转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与契机, 从而使情节发展波澜起伏, 腾挪跌宕, 高潮迭出, 前后衔接, “如常山蛇, 击尾而首应” (脂批语) 。例如, 第四十一回中, 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喝醉之后眼花头晕, 辨不出路径, 误入怡红院, 当看到一幅仕女画儿, 就伸手去拉, 不想咕咚一声摔到板壁上;把头也碰的生疼。又掀开门帘进去, “抬头一看, 只见四面墙壁, 玲珑剔透, 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 锦笼纱罩, 金彩珠光, 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最后终于进到里间屋里, 看到一副最精致的床账。她带着七八分酒, 又走困了, 就一屁股坐在床上, “不承塑身不由已”, 一歪身就醉睡了。作品正是通过这少见世面的村妪醉眼所见与醉心的感受, 自然而然地展开了一系列故事情节, 反映出怡红院的豪华铺张、富丽堂皇, 以及各类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人物与景物, 融为一体, 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涵。又如凤姐泼醋一节, 由这个泼醋事件, 引出了一连串的人物反应, 暴露出贾府内形形色色的大小矛盾, 从而形成了作品的一个高潮, 并以此为契机, 引出“平儿理妆”这一比较舒缓的新情节, 宝玉的性格也在这一新情节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在一些章节中, 人物的醉态还是诱发人物产生新行为、形成新情节的催化剂。例如第二十八回中, 薛蟠在冯紫英家拥着妓人喝酒, “三杯落肚, 不觉忘了情”, 结果与冯紫英、宝玉、云儿等人轮流填词唱曲。薛蟠借着酒力, 唱出了几句极其粗野鄙俗的歪诗来, 从而构成了“薛蟠行令”这一令人发噱的故事情节, 从而深刻地讽刺了这个浪荡公子的庸俗下流、浅薄无知。
《红楼梦》中人物醉态的精彩描写, 产生出摄魂夺魄的艺术效果, 体现了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功力。
摘要:古典名著《红楼梦》集中反映了中国封建贵族阶层的生活, 书中所写的老爷太太、少爷奶奶、公子小姐们, 无一不是过着锦衣纨袴、“饫甘餍肥”的寄生生活。《红楼梦》中人物醉态的精彩描写, 产生出摄魂夺魄的艺术效果, 体现了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功力。
《红楼梦》人物的“性别错位” 篇8
【关键词】《红楼梦》 性别错位 王熙凤 贾宝玉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92-01
社会性别角色就是人们俗称的“第三性别”,主要以生理性别差异为主要的基础,与普通的正常的男女两性具有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举止、着装、行为、处事等各个方面。现如今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具有一些硬性的要求,男性就要阳刚、果敢,而女性则要与之相反。但是这些都是历史文化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男女两性需要沟通,存在着“兼性”的可能性。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
一、贾宝玉的“性别错位”
(一)贾宝玉推翻了“男人就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意识
儒家要求男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贾宝玉却特别痛恨功名利禄,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一种不思进取的做法,与传统社会对于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贾宝玉沉迷于风月诗酒,如果别人规劝他走仕途之路,则被他训斥为“混账话”。
(二)贾宝玉颠覆了“男人应该远离女人”的角色要求
传统社会对男性要求要不同于女性,要和女性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贾宝玉却整日和女人厮混在一起,沉迷于儿女情长之中。贾宝玉还对女孩子做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在那个时代,男人总是凌驾于女性至上,女性总是被轻视,所以在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出贾宝玉具有性别平等的意识。
(三)贾宝玉挑战了“男人阳刚”的定位
我国传统的社会对于男女差别具有明确的角色定位,男人就要阳刚,而女人对应的就是要阴柔,为了维护这种性别形象,男性和女性在小时候玩的游戏在内容上就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贾宝玉却打破了这一区别。在《红楼梦》中第六十二回有记载,香菱等一些女伴在花园斗草,贾宝玉看见了,就也去招来一些花草,和他们一起斗草,这种是完全属于女性的游戏,或许也只有贾宝玉会和她们一起玩了吧。
女孩子爱美是人之常情,但是男孩子如果爱美就会被批评“女孩儿气”,受到嘲笑。但是贾宝玉却特别喜欢一些比较精美的绣袋,喜欢穿漂亮花哨的衣服。在《红楼梦》有关于贾宝玉的外貌描写的章回中,都可以说贾宝玉是活脱脱的阴柔的样板,而且贾宝玉还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更是加重了他身上的阴柔气质。贾宝玉在《红楼梦》中被公认为是多情的男子,但这多情的性情和男人的阳刚形象也是极为不符的,而且贾宝玉还特别爱哭,这也是贾宝玉对男性性别角色一个特别明显的背叛点。
二、王熙凤的性别错位
王熙凤在书中描写,从小在家族中充当男孩教养,与男孩为伍,而且还与西洋的东西接触十分密切,其生长的环境具有开放性,可以说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对于女性的约束,并没有在王熙凤的身上起到作用,王熙凤的家庭教育没有重点将女德妇道灌输给她,在王熙凤的意识观念当中,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对于她并没有太深的影响,其自身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她的潜能被得到充分的引发,在王熙凤身上可以看到属于男性的聪明才智,王熙凤最大的特点就是伶牙俐齿、反应机敏、果敢好强,而她生活的贾府,其主要的环境也是她愈发坚毅刚强、独立狠辣、自信果断。
王熙凤具有很强的支配欲和统治欲,极度崇尚钱权,她对于钱具有本能性的敏感,在王熙凤的思维中已经被深深地植入。对于权力,王熙凤更是有着当代女性望尘莫及的霸气和武断,对于权利的争夺显示出她想支配他人的欲望。王熙凤这些显著的特质都是“非女性”的,她所有的做法和喜好都和传统社会,对于男权文化以及女性角色的具体规范都是极为不符的,在王熙凤的一些动作、语言、爱好等各个方面都渗透出她比较明显的男性化意向。
我国传统社会儿媳之间都讲究孝顺公婆,女性对于丈夫更要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但是王熙凤却没有一条做到,她和她的公婆并不是十分和睦,对于她的丈夫也不忠顺。王熙凤对于贾琏就像防贼一样,管束的十分严格,但是他自己对于异性却没大没小,说说笑笑。传统礼教要求女性要以自己的丈夫为核心,做到言听计从,但是王熙凤对于贾琏既不顺从也不柔顺,而且她还要做核心,要将男性进行主宰。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王熙凤两个角色,进行系统的分析,将“性别错位“的意向在这两个角色身上进行探索,本文主要不同的社会性别的角度出发,对《红楼梦》进行不同的解读,会有一些不同的收获,可以在书中发现两性平权意识,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也更加透彻。
参考文献:
[1]王津津.性别与形象的反差与错位——对《林黛玉进贾府》的两点解读[J]. 名作欣赏,2014,35:95-96.
【红楼梦人物分析评价】推荐阅读:
红楼梦人物数量分析08-26
红楼梦人物分析模板09-13
红楼梦 人物 谜语11-26
红楼梦中的人物06-08
红楼梦人物简介和人物关系图05-31
宝钗的悲剧红楼梦人物作文05-16
公选课之红楼梦人物鉴赏06-21
红楼梦人物故事有感800字07-31
《红楼梦》外貌描写分析林黛玉贾宝玉08-16
红楼梦作业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