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的悲剧红楼梦人物作文(精选4篇)
宝钗的悲剧红楼梦人物作文 篇1
宝钗的悲剧红楼梦人物作文
看过红楼梦的人,很多都不喜欢薛宝钗这个人物,因为其他小姐都是一派天真烂漫的少女模样。只有薛宝钗处事圆滑,全无少女模样。
我却十分心疼这个早熟的少女,在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贾府。她能够处理清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我到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该有怎样的七窍玲珑心呀。那是她在十四五岁吧,十四五岁的我们在干什么呢?整天无忧无虑的,捧着手机,看着漫画或者打着网游,可曾知道生活的艰辛?
就是从跟宝钗同住大观园的林黛玉小姐,她有贾母的疼爱,有宝哥哥的前呼后拥,哭了有人哄,伤了有人疼。
书中的第四回里明确说过,宝钗父亲在世时,“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宝钗那时候得到的宠爱估计是要月亮都会给摘下来那种。薛宝钗得到了父亲精心的.呵护与教养,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那时的小宝钗,一定也和黛玉一样随心所欲,口无遮拦,一副天真烂漫的少女模样。
作为大家闺秀,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那时她过得何等滋润,何等逍遥自在啊。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父亲的突然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哥哥却只会欺男霸女,担不起家中事务。
有人说进京选秀,是宝钗想当凤凰,可你们知道吗?
她想像林妹妹那样随心随性地活着,但如果你有个没主见的老妈,又摊上个草包哥哥,而你又是个很要强的人,请问,除了去抓住选秀这根救命稻草,让家族咸鱼翻身之外,你,还有别的好办法吗?
而且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独自进京选秀,没有任何后台,你觉得她不怕吗?
但现实逼的年幼的宝钗只能从小抛头露面,处理哥哥的烂摊子和家中事务。
可你们忘了吗她也只是一个少女呀,心疼黛玉的时候,有谁曾想到过宝钗,大家都知道宝钗扑蝶吧,这不正是宝钗的少女情致体现吗?
但是,如果她敢像黛玉那样真性情,处事不圆滑些,也许他们薛家早就破咯了吧。
所以,在大观园里,其实她的处境比黛玉还险,明哲保身,对她而言是为上策。
所以在你们心疼黛玉时,也不要忘了有一个人更需要你们的心疼。
她性格外温内冷,她高洁的秉性,她看破不说破的无奈,感受到她内心的隐忍与克制,她甘愿放低姿态去体谅他人的处事态度。
这才是薛宝钗呀!
宝钗的悲剧红楼梦人物作文 篇2
关键词:《红楼梦》,宝黛钗,性格,悲剧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各有千秋, 其中最为典型的三大经典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他们的鲜明个性造就不同的悲剧, 下面, 我们就来一一剖析。
先说贾宝玉。宝玉是个品性独特的公子哥儿, 生于“钟鸣鼎食之家, 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作者为强调宝玉的独特性, 说他一生下来就有异秉:一落胎胞, 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 上面还有许多字迹, 就取名叫做宝玉。 (见第二回) 宝玉的衔玉而生被视为异事, 他的祖母更是格外开心, 对宝玉“爱如珍宝”。这就决定了宝玉在贾府无人可以代替的地位:老祖母的心肝宝贝, “命根一样”。宝玉独特性格的形成是以此为起点的。宝玉幼年便贪玩好动, 七八岁时已是“淘气非常”, 这与他从小生活在贾母身边有关。贾母骄纵孙子, “无人敢管”。宝玉虽然怕贾政, 但又不把父亲当回事, 也与贾母的撑腰有关。这些都对宝玉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宝玉喜欢杂学旁收, 却对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毫无兴趣。这些实际上是以“奇谈怪论”的形式来批判男权社会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价值, 一反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贾宝玉的这种种叛逆的思想与当时的封建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宝玉的父亲贾政——一个典型的封建正统人物, 对宝玉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深恶痛绝。然而宝玉虽然认识到了男性社会的黑暗与丑陋, 但他却无力也无意去改变, 而是选择了逃避, 沉浸在少女世界的纯洁之中。在纯洁的少女中能够理解宝玉思想的人也是极少的。宝玉寻寻觅觅, 也只找到了一个知音, 那就是林黛玉。他们都一样地有叛逆的思想, 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 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对宝玉来说, 他和黛玉之间的美好爱情显然是他对现实失望之后唯一向往和追求的。然而, 爱不爱谁, 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 娶谁作妻子, 宝玉自己是一点权力也没有的。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而宝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软弱决定了他不可能用实际行动去反抗贾府统治者的安排。于是, 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接下来说黛玉。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 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 因父母先后去世, 外祖母怜其孤独, 接到荣国府抚养。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孩子。她“心较比干多一窍”, 在贾府生活“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一开始就受到了心理上的压抑。然而黛玉虽然寄人篱下却生性孤傲, 天真率直, 胸无城府, 爱恨分明, 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对于贾府的统治者, 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 黛玉对于他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基于自卫心理, 黛玉有时出语未免尖刻, 有时也哭哭闹闹, 给人“小性儿”的印象。而这样的气质和脾性, 不仅很难让她融入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 反倒加重了别人对她的成见。如此循环往复, 情势的发展越来越使她伤心难受, 以至悲从中来, 唱出了令人断肠的《葬花辞》:“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孤苦的身世, 孤傲的性格, 孤独的处境加上多病的身体, 使正值花样年华的黛玉产生了如此深重的悲苦意识。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 黛玉不可能不明白, 只要她向贾府的统治者低头多说些奉承讨好的话, 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 但她却不肯这样做。“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 争取婚姻民主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五美吟》中, 她言绿珠, 说绿珠为石崇殉葬不值;她咏红拂, 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根孽胎”贾宝玉, 她引为知音, 结为同心, 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 从不劝贾宝玉走“仁途经济之道”, 从不讲这些“混帐话”的只有黛玉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 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但是黛玉作为一个弱小的女孩子, 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里, 生存尚且艰难, 更谈不上努力地追求自身的婚姻幸福。因此, 当爱情遇到阻力时, 弱小的黛玉只能用泪水和死亡来表达抗议。寻求爱情而能得其所爱, 这是黛玉在冷酷的人世上得到的唯一安慰;得其所爱而不能共偕连理, 这是黛玉在贾府中的不幸命运;预感爱情有始无终 (第三十二回) 而又一往情深去爱, 则是黛玉心志坚定、执着追求自主生活的体现。总之黛玉是一个生于悲剧时代而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
薛宝钗是封建社会淑女的典范, 与具有叛逆思想的宝黛相反。宝钗生于有百万之富, “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 一直与势利又世故的母亲共同生活。母亲的一举一动对她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 宝钗对人对事都自有一套, 甚得贾府中人的喜爱, 连仆人也喜欢她。而且宝钗行为豁达, 随分从时, 不比黛玉孤高自许, 目无下尘, 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第五回) 对贾府的统治者, 宝钗也常常有意讨好。宝钗作为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 在和宝玉的接触中自然地产生了爱情。她关心宝玉更盼望他能读书有成, 立身扬名。宝钗不仅劝宝玉走“仁途经济”的道路, 还注视他的一举一动, 对宝玉身边的人也留心观察。如第二十一回, 宝钗来到怡红院, 一见到袭人就问:“宝兄弟那里去了?”袭人颇有怨气地说:“宝兄弟那里还有在家的功夫!”“凭人怎么劝, 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 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 听他说话, 倒有些识见。”宝钗便在炕上坐了, 慢慢的闲言中套问她年纪家乡等语, 留神窥察。可见宝钗关心宝玉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宝钗试图在争取宝玉的同时对他有所改造。因此她不止一次地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偏偏宝玉对此深厌之, 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 也学得这样沽名钓誉, 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 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精神上的鸿沟决定着宝钗与宝玉不可能心灵相通。可是宝钗明知如此仍要设法去改造宝玉, 也有点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 其性格中同样有着悲剧的因素。最后, 宝钗虽如愿嫁给了宝玉, 然而宝玉的心始终不属于她, 后竟至出家为僧。宝钗的悲剧至此到达顶点。
他们的悲剧不是偶然的, 是那个特定的时代所决定的, 悲剧是必然的, 就从以上的几点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三人之间的三角恋爱最终是个悲剧, 只是一场闹剧, 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在我看来宝黛的爱情悲剧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他们近亲结婚, 在科学上是一个悲剧, 他们自己浑然不知, 爱得你浓我浓。
2、他们的爱情, 他们的思想和整个封建体制相抵触, 格格不入。
3、他们是脱离于柴米油盐的爱情, 这样的爱情本身就不牢靠。是脱离于物质基础的。
4、有薛宝钗这一个不依不挠的轻敌, 和她身后的薛姨妈, 王夫人, 做靠山, 宝黛的爱情并不能见光。
正如《红楼梦》中所写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是《红楼梦》为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关系所写的最后结局。它说明在这个悲剧中, 没有哪一方是赢家。黛玉之泪尽而逝, 宝玉之出家, 宝钗之守寡, 固然有其性格中的悲剧因素。然而我们知道, 爱情中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宝、黛、钗都是才华横溢, 纯朴可爱的人, 造成这一悲剧的, 难道能说仅仅是性格的因素吗?归根结底, 无论是叛逆的宝玉、黛玉, 还是精明世故的宝钗, 在封建社会性里, 他们都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无力替自己作主。只不过宝黛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 宝钗的毁灭则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 他们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没有赢家, 都是输家。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8.
[2]刘心武.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红楼梦人物赏析三薛宝钗 篇3
红楼梦人物赏析(三)
三、薛宝钗
说完了宝黛,那自然要说说宝钗了。对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但是作者越是渲染和赞美她的才貌,就越能让人更好地批判她封建品德。但同时,作者并不是把她写成一个小丑,而是通过对宝钗的批判来达到谪指封建制度的目的,贬中有褒,褒中含贬,但基本持否定态度,我想,这就是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宝钗的悲剧红楼梦人物作文 篇4
不哭不啼不闹不矫不作,何许人也?
薛宝钗是也。
——题记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宝钗的悲剧红楼梦人物作文】推荐阅读:
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11-14
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分析06-26
薛宝钗结局07-04
《红楼梦》的悲剧美学论文08-17
红楼梦中的人物06-08
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05-22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07-09
鸭的悲剧作文06-19
爱情的悲剧作文范文10-23
海洋星的悲剧童话作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