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回目

2024-07-30

《红楼梦》回目(精选3篇)

《红楼梦》回目 篇1

一、前言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堪称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文学地位至今无人可以超越。它不仅可与我国源远流长的诗词曲赋中最辉煌的作品相媲美, 而且可与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小说名著并列而无愧。它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小说中的回目也别具特色, 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目前影响比较大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有杨宪益、戴乃迪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 (Foreign Language Press, Beijing, 1978) 和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Penguin Books Ltd., 1986) 。杨氏霍氏因完全不同的文化取向, 分别采取了异化、归化的翻译方法。在翻译《红楼梦》回目中, 前者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后者采用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二、归化与异化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温努提1995年在其《译者的隐形》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提出, 文学翻译中译者可采用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1]。

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 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温努提认为, 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 “尽量不干扰读者, 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Schleiermacher, 1813/1992;Venuti, 1995;19-20) 。他还认为, 主导文化社会“习惯于接受通顺易懂的译文, 把外国文本中的价值观隐匿在本国的价值观之中, 令读者面对他国文化时, 还在自我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文化” (1995:15) 。在以归化法作为标准翻译法的文化社会中, 正是译者的“隐匿性”使译文自然而然地归化于目标语文化而不被读者发觉 (1995:16-17) 。

异化翻译法 (或异化法)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 是美国翻译理论家温努提创造的一个包含目标语文本的翻译策略术语。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 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温努提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 让读者向他靠近”。[2]施莱尔马赫本人是赞同采用异化法的。温努提指出, 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法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中, 应提倡异化翻译法。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异化法, 表明这是一种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文化干预的策略, 因为这是对主导文化心理的一种挑战。主导文化心理是尽力压制译文中的异国情调。温努提把异化翻译描述成一种“背离民族的压力” (ethnodeviant pressure) , 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诸如目标语之中, 把读者送到国外去 (张美芳, 2005) 。

在国内关于归化、异化之争存在已久, 鲁迅就曾说过“宁信而不顺”。归化与异化分歧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 尤其是源语文化的身份和地位问题。如译者偏重于目标语文化和目标读者的反应, 则倾向于归化翻译;如尊重源语文化的身份和地位或试图故意保留其异域性, 则倾向于异化翻译。真正要想做好翻译, 就要求译者既忠实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 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 让他们好读好懂, 同时让读者轻松了解某些中国文化信息, 达到翻译目的。

三、归化和异化在《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译本中的应用对比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佛教和道教意识。而在两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中, 这种宗教文化意象的体现却迥然不同。如《红楼梦》回目中关于归化、异化在两个译本的例子:

例1:第六回里刘姥姥说:“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 (以下简称杨译) 是: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3].

霍克斯的译文 (以下简称霍译) 是: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4].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 人们把“天”视为自然界的主宰, 而基督教徒则把“God”视为自然界的主宰。霍译直接套用了现成的英语谚语, 译入语读者对此的理解是轻而易举了, 只是如此一来, 原文中的佛教色彩就被改写为了基督教色彩, 霍克斯潜意识地把一个信佛的人变成了一个信奉耶稣的人。杨译则巧改“God”为“Heaven”, 从而很好地保留了源语文化中的宗教色彩。可见, 杨译的异化再现了道教文化的内涵, 霍译的归化则删改了原文的道教意象。

因翻译目的不同, 杨宪益夫妇以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为目的, 主要采用了异化翻译法;霍克斯以愉悦读者为目的, 主要采用了归化翻译法。如:

例2:情妹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 (第六十六回)

杨译:A Girl in Love Is Rejected and Kills Herself;

A Cold-Hearted Man Repents and Turns to Religion

霍译:Shame drives a warm-hearted young woman to take her life;

And shock leads a cold-hearted young gentleman to renounce the world

其中, 杨译的“情小妹”是“A Girl in Love”而霍译的是“warm-hearted young woman”, 杨同样采用了异化, 重源语文化, 尽量保持源语文化的原汁原味这一异域特色, 符合当时对痴情女子的描写;而霍译的只能呈现给国外读者一个朝气蓬勃、热心的年轻女子形象。杨译的“入空门”是“Repents and Turns to Religion”体现了佛教意象, 而霍译是“renounce the world”。相比之下, 杨译更贴切, 霍更多考虑西方读者的文化习惯和接受程度, 采取归化为主的翻译方法, 自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由于他客观上受西方文化影响, 主观上经常先入为主, 过度地归化, 过于强调接受主体的理解与译文的可读性, 忽视了文化的流通性与兼容性, 对宗教文化意象多采用意译法使其归化到英语文化, 以目标语读者所熟悉但与原文信息相去甚远的文化典故来代替, 这样就造成了源语意象在译文中的缺失与歪曲, 使中国文化的一些独特文化内涵荡然无存, 尽皆臣服于英语和西方文化。

例3: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 (第四十七回)

杨译:A Stupid Bully Up for His Amorous Advances;

A Cool Young Gentleman Leaves Home for Fear of Reprisals

霍译:In pursuit of love the Oaf King takes a fearful beating;

And from fear of reprisal the Reluctant Playboy makes a hasty getaway

在这一段译文中, 杨译采用的是直译、异化, 意在忠于原文。而霍译用的是意译、归化, 侧重形式、结构。其中“呆霸王”杨译为“A Stupid Bully”, 霍译为“the Oaf King”, 对于霍的归化翻译, 读者很难真正明白“呆霸王”是一种称呼, 指的是横行霸道的呆子, 从而缺乏对人物形象更深层次的了解, 不能很好地反映原文的主旨、意图。“调情”一词的翻译, 杨译是“Amorous”, 霍译是“In pursuit of love”, 如果读者看到霍译的就不会体会到薛蟠好色, 反而会认为是多情的薛蟠, 从而产生异议。另外, 霍译很注意押韵和结构, 这里主要使用“介词短语+主语+动宾短语”的结构。

4.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两译本各有千秋, 在处理源语文化信息时主要分为两种方式:杨译则为了使英美读者了解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 因而尽量保留源语文化色彩, 基本上以异化、直译为主;而霍译为了取悦读者, 让他们从轻松顺畅的阅读中得到享受, 主要以归化、意译为主。因为翻译目的不同, 两家译者的做法也有差别, 关键是在采用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翻译策略时, 译者应当注意把握“度”。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 既要考虑原作及原作作者, 又要把原文的内容和作品的风格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来, 同时还要想着译文的读者, 翻译出来的东西要尽可能接近读者, 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总之, 虽然两家译者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法, 但同样呈现给读者了精彩的内容, 他们的译本至今在《红楼梦》的翻译史上举足轻重,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摘要: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与译语文化差异时所使用的方法。翻译中有两种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通过对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作者分析了两位译者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方面所采取的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策略,归化,异化,回目

参考文献

[1]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5.

[2]Schleiermacher, F.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M].In R.Schulte and J.Biguenet, eds. (1992:36-54) , 1813/1992.

[3]Yang Xianyi, Gladys Yang (tran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1.

[4]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207-208.

[6]唐洁.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归化、异化策略对文化信息的处理[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6.

《红楼梦》回目 篇2

1 关联理论与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1986年在他们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首先提出的。1991年, 他们的学生Ernst August Gutt在其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首次将其应用到翻译之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1.1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认为, 一个人的认知语境中包含着大量信息。成功交际的关键是听者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的所有假设中选择出与说话者真实意图一致的假设。根据关联原则, 具有明示的交际都被设想为本身具有关联性。关联性是一个相对概念, 它是依赖语境的。关联性取决于两个因素: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如果其他条件均等, 处理努力越小, 则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 则关联性越强。关联理论的中心观点是人类交际关键在于创造对最佳关联的期盼, 即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1.2 关联翻译理论

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的特殊形式的交际行为, 包含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 经过两个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在第一个过程中, 原文作者向译者明示其交际意图, 译者根据原文作者的明示, 结合相关的语境信息进行推理。在第二个过程中, 译者结合他对译入语和对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了解, 把他推理出的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明示给译文读者。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 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4]。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4]。

2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回目中典故翻译的对比分析

在对回目中典故的翻译中, 杨宪益和霍克斯都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的方法。直译更贴近原文, 需要译文读者花费一定的处理努力, 利于传播中国文化。意译更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但是可能会让原典故中包含的文化色彩流失。

例1: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第23回)

杨译:Lines from The Western Chamber are quoted in fun

A song from Peony Pavilion distresses a tender heart

霍译:Words from the'Western Chamber'supply a joke that offends;

and songs from the'Soul's Return'move a tender heart to anguish

《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古典戏剧在中国家喻户晓, 它们对《红楼梦》的影响也较大。《西厢记》讲述的是相国之女崔莺莺与书生张生之间的美好爱情故事, 《牡丹亭》是杜丽娘和柳梦梅这两个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在这两个典故的翻译中, 两位译者对“西厢记”的翻译相同, 对“牡丹亭”的翻译分别为Western Chamber和Soul's Return, 采用的都是直译法。对于熟知这两个典故的中国读者来说很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 不熟悉这两个典故的外国读者来说, 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处理努力才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如果翻译时加上对这两部戏剧的注解, 更利于译文读者理解, 从而实现最佳关联。

例9: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第54回)

杨译:The Lady Dowager debunks trite stories

Xifeng clowns to amuse her elders

霍译:Lady Jia ridicules the clichés of romantic function;

And Wang Xi-feng emulates the filial antics of Lao Lai-zi

在这一回目中, 采用了“斑衣戏彩”的典故。这一典故源自元代郭居业编的《二十四孝》。大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有个老莱子, 七十岁了还穿上色彩斑斓的衣裳, 拿着玩具学儿童嬉戏, 以使双亲欢娱[3]。因此, 斑衣戏彩这一词现在通常用作孝顺父母的典故。对于这一典故的翻译, 杨宪益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舍弃了典故。而霍克斯则译出了“斑衣戏彩”这一典故的主人公及其事迹。杨宪益的译法虽然简单明确, 但却失去了原典故传递的文化信息, 不能让译文读者了解到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 因此不能实现最佳关联。霍克斯保留了原文中的典故, 并点出了典故的主人公及其背后的故事, 符合让译文读者付出一定的处理努力, 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因此实现了最佳关联。

例8: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第79回)

杨译:Xue Pan marries a fierce lioness and repents too late

Yingchun is wrongly wedded to an ungrateful wolf

霍译:Xue Pan finds to his sorrow that he is married to a termagant;

And Ying-Chun's parents betroth her to a Zhong-shan wolf

在这一回目中有两处用典, “河东狮”和“中山狼”。“河东狮”源于宋代大词人苏轼的一首嘲笑好友陈慥的诗:“丘龙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暗指陈妻柳氏, 狮子吼是佛家用语比喻威严。河东狮用来比喻妒悍的妇人。“中山狼”源自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讲述的是东郭先生救了中山上的一只狼, 反而被狼咬死的故事。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忘恩负义, 恩将仇报的人。这两个典故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但是对外国读者来说却比较陌生。在对“河东狮”的翻译上, 杨宪益采用“异化”的策略, 译为fierce lioness, 译文读者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处理努力就能够理解, 可以实现最佳关联;而霍克斯采用“归化”的策略, 译为termagant, 虽然意义理解得很正确, 译文读者也能取得语境效果, 但却抛弃了典故, 削弱了语言表达上的效果。在“中山狼”这一典故的翻译上, 杨宪益采用了“意译+直译”的方法, 译为ungrateful wolf, 译文读者结合文中的上下文语境, 付出一定的处理努力, 就能够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因此这一译法实现了最佳关联;霍克斯采用“音译+直译”的方法, 译为Zhong-shan wolf, 虽然这一译法保留了原典故, 但是在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中没有这一典故, 因此这样翻译会让译文读者花费很大的处理努力, 不能实现最佳关联。

3 结论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杨译本和霍译本在回目中典故的翻译上都采取了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在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使用并非绝对贯彻始终的, 译者往往要根据原文、译文、源语文化、译语文化、译语读者等诸多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灵活运用[5]。译者在翻译时, 需要结合其对原文作者真实意图的理解以及其对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了解和对他们的期待的评估, 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无论译者选择什么翻译策略, 都应遵循最佳关联的原则, 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

摘要:《红楼梦》原著中运用了大量典故, 它们出现在人物的对话、诗词等当中。其中回目中的典故语言尤其精练优美, 包含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由于典故语言之精练, 内涵之丰富, 因此对译者来说, 既想要把它的形式又想要把它的内容传递给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并非易事。关联理论为研究回目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一个视角。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两个译本中回目中典故的翻译进行研究, 探究译者采用了哪些翻译策略, 以实现最佳关联。

关键词:关联理论,《红楼梦》,典故,翻译策略,最佳关联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Books, 1986.

[2]Yang Hsien-yi, Yang Gladys.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Peking, 1978.

[3]曹雪芹, 无名氏.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4]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 1994 (4) :6-9.

《红楼梦》回目 篇3

作为对联的一种特殊形式, 回目标题不仅具有普通对联的特征, 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 而且它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回目标题存在的价值与功能就是:处于特定的背景中, 将这一回合的故事情节高度概括浓缩, 点明故事的主人公, 故事的发生地, 进而激起读者的兴趣。《水浒传》 (120回版) 中有一个楔子标题和120个回目标题, 即121副对联。他们统领着小说的每一个章回, 串联故事情节, 塑造人物形象。要将这些对联标题生动形象地翻译出来, 对于译者来说, 着实是一种挑战。笔者参照两种《水浒传》英译本——赛珍珠的All Men Are Brothers (Buck, 1933) 与沙博理的Outlaws of the Marsh (Shapiro, 1993) , 就回目标题的翻译做一些尝试性的探究。

1 回目标题的语言特点

1.1 简练明了——回目标题的最本质特点

由于回目标题所处的特定位置, 它不可能像其它对联那样有较高的自由度。普通对联的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 设定对联的长度, 也即对联中字数的多少, 但回目标题却必须用最少的字数传递最充分的信息。否则, 标题冗长, 不仅会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厌恶, 更会影响回目标题统章立意的功能。因此, 简练明了是回目标题的一个本质特点, 这就决定了它的翻译也必须练达简洁。

回目标题位于每个章回的最前端, 担负着“导入”的重要职责。读者通过某个回合的标题便可迅速了解该回合的主要故事情节。《水浒传》 (120回版) 的121个标题中, 有十四字对联和十六字对联两种情况。鉴于回目标题的这个特殊功能, 小说家往往都精心提炼文字, 力求把每章回的内容浓缩在十四或十六字的对联中。如:

第8回“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9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其中, 第8回是十四字对联, 第9回是十六字对联。短短十几个字便将该回合的故事情节交代得一清二楚。

1.2 S+V+O——回目标题最常用的句法结构

纵观《水浒传》 (120回版) 的回目标题, 它们都采用了单一的句法结构, 即S+V+O和S+V, 其中绝大多数为S+V+O结构。无论汉语还是英语, 这两种结构都是最基本的句子结构。这种句子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回目标题中, 用最简单的形式表达高度概括的情节, 通俗易懂, 便于读者识记和传诵。具体地说, 不管该回合的故事情节多么曲折复杂, 小说家都会找到它们的“公分母”——主人公做了什么。如:

第26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第37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展浪里白条”。

毫无疑问, 这种看似简单的句子结构却最能概括每一个回合的主要内容。另外, 从视觉感应角度来看, 这种句子结构最容易辨析, 也最能引起直观上的注意, 从而可以作为标题, 统领该回合的整个内容。

1.3 人和事——回目标题最必须的二要素

通过分析回目标题的句子结构, 就会发现所有的回目标题都包含着二要素, 即人和事。也就是该回合故事情节中的主人公和他所做的事。因此, 主人公和他所做的事都会出现在标题中, 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这二要素密不可分, 始终是回目标题中最核心的元素。如:

第47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二打祝家庄”。

第56回“徐宁教使钩镰枪, 宋江大破连环马”。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 “一丈青”所做的事就是“单捉王矮虎”;“徐宁”所做的事就是“教使钩镰枪”。因为小说主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以, 小说回目标题中的二要素也正好与小说的本质特点相吻合, 即塑造主人公, 叙述他做的事。

2 回目标题的翻译

2.1 回目标题中副词的翻译

小说家在创作回目标题时, 往往会在动词前加上副词, 来渲染气氛或增加色彩。另外, 这个副词在回目标题中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主要用于描述故事中主人公做某件事的方式与方法。因此, 这个副词的翻译就显得十分关键。然而, 通常情况下这个副词只有一个汉字, 它的翻译不仅灵活多变, 且难度较大。如:

第6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赛珍珠译:The Tattooed Priest, and how he pulled up the weeping willow;

The Leopard Headed unwittingly enters the Hall of White Tigers.

沙博理译:The Tattooed Monk uproots a willow tree;

Lin Chong enters White Tiger Inner Sanctum by mistake.

第31回“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赛珍珠译:The priest Wu in his drunkenness beats K’ung Liang;

The Five Hued Tiger frees Sung Chiang with all courtesy.

沙博理译:Pilgrim Wu, drunk, pummels Kong Liang;

Elegant Tiger chivalrously frees Song Jiang.

由此可见, 这些副词的翻译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 副词融入动词, 译文中只有动词, 副词的意义消失。如“倒拔”, 无论译为“pull up”还是“uproot”, “倒”的意义都消失了;2) 副词仍以副词的形式出现。如“义”, 沙博理译为“chivalrously”;3) 副词以介词短语的形式出现。如“醉”, 赛珍珠译为“in his drunkenness”。

2.2 回目标题中句子形美的迁移与消失

回目标题以对联形式存在, 虽不及一般的对联那样平仄相间、字句相丽、结构复杂, 但是对仗十分工整。由于汉字方块字的特性, 很容易做到字数相等、句式相同。也就是说前后句的句法结构呼应一致, 即S+V+O呼应S+V+O, 如“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展浪里白条”;A (状语) +S+V+O呼应A+S+V+O, 如“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S+A+V+O呼应S+A+V+O, 如“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辜正坤 (1998) 认为:印欧语系的语言主要是听觉语言, 容易产生音象美;而汉字则不仅是听觉语言, 也是视觉语言, 在易产生音象美的同时, 还很易产生视象美。对于回目标题来说, 这种视象美正是前后句对仗工整的形式美。英语的单词有长有短, 音节有多有少, 翻译时虽很难再现汉语的结构形式, 但译者还是要尽量地将这种构形迁移至译文当中。如:

第23回“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赛珍珠译:The old woman Wang, desirous of a bribe, rouses evil passions;

Yun Ko in a madness of anger makes a furor in a teashop.

沙博理译:For money Mistress Wang arranges a seduction;

In anger Yunge riots in the Tea-Shop.

从句法结构来看, 该回目标题含有两个并列谓语, 上句是“贪贿+说风情”, 下句是“不忿+闹茶肆”。英语中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分析后发现这两个并列谓语中“贪贿”和“不忿”都表示原因, 因此, 翻译时就可以处理成原因状语。沙博理把“贪贿”译为“For money”, 把“不忿”译为“In anger”, 并置于句首, 前后对应。“Mistress Wang”对“Yunge”, “arranges a seduction”对“riots in the Tea-Shop”。译文总体再现了对仗的形美, 同时, 也准确表达了句意。形美和句意都得到了兼顾, 这当然是翻译的理想境界。然而, 有些情况下, 形美却完全消失了。如:

第47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二打祝家庄”。

赛珍珠译:The Ten Foot Green Snake alone captures Wang The Dwarf Tiger;

Sung Chiang attacks the village of Chu for the second time.

沙博理译:Ten Feet of Steel alone captures Stumpy Tiger Wang;

Song Jiang’s second attack on the Zhu Family Manor.

沙博理的译文中, 前句是个S+V+O结构, 和原文的结构相同, 可后句却变成了名词短语。如果是单独一个句子, 这种翻译简洁明了, 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可谓恰到好处。但处于对仗工整的回目标题中, 译文的构形美就完全消失了。赛珍珠的翻译虽显臃肿, 却基本迁移了汉语的构形。笔者认为, 翻译过程中虽无法完全模拟汉语对联式的构形, 但在传达清楚意思的同时, 应尽可能地保持汉语的构形美。

2.3 回目标题中文化内涵词的重塑

古典小说都具有浓郁的中国味, 其中的中国元素必不可少。《水浒传》中的108位英雄好汉, 都有各自的绰号。这些绰号来源广泛, 翻译起来十分困难。除此之外, 小说中还包含着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怎样将这些文化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重塑, 对翻译家来说, 又是一个考验。回目标题翻译不同于文章内容翻译, 不可能把某个无法直译的成分通过解释、注释、增补等方式翻译出来。如表1所示。

表1中列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文化背景词。它们的翻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镇关西”, 赛珍珠译为“the bully of Kuangsi”, 较为忠实地传达了汉语的意思, 至少让读者知道“镇关西”是个恶霸。而沙博理的翻译“the Lord of the West”就较为离谱了, 很容易让人误解。两位翻译家都把“小李广”直接译为“Hua Rong”。这样做的好处是, 读者知道“小李广”与“花荣”同属一人, 但是“小李广”究竟是谁以及花荣有精湛的射箭术等这样的文化内容就完全消失了。

苏珊·巴斯内特 (2004) 曾这样形容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外科医生给心脏动手术时, 决不能忽视心脏周围的整个人体。如果译者翻译时, 将文本与文化隔离, 这是很危险的事。然而, 由于某些词极强的本土文化色彩, 又因为它们处于回目标题中, 这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 若无法将回目标题中词语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重塑时, 就翻译出该词语最本质的意思, 用于代替整个词语的意思。且这个翻译要与后边文中的翻译一致。到那时, 再用其它翻译手段, 如注解、改译、解释、增补等手段来完善该词语的意思。

3 结束语

回目标题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存在于古典章回体小说中, 是这类小说的一道风景线。它们以对联的形式统领着整个回合的故事情节。那么, 回目标题的翻译就必须要恰到好处。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翻译时要想完美的将句义和形式都再现出来, 这恐怕不能时时处处都实现。有时, 为了更好地移译回目标题中蕴含的深义, 它的形式美就会或多或少甚至完全消失。有时, 为了更好地再现回目标题的形式美, 就会造成译文冗长且怪异。因此, 对于回目标题的翻译来说, 形义兼顾的译文最为理想, 即意义传达到位的同时尽量兼顾形美。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 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Buck, Pearl S.All Men Are Brothers[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 1933.

[3]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Nida 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5]Shapiro, Sidney.Outlaws of the Marsh[M].Beijing:Foreign Lan guages Press, 1993.

[6]Widdowson H G.Linguis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7]谷向阳.中国对联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1998 (4) .

[8]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上一篇:生产推进下一篇:《认识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