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共5篇)
《认识物体》 篇1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一轮有余的时间。目前, 老师们已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得比较透彻, 观念的更新已到位, 但在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当之处,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在课堂中比较常见。为此, 我们选择《认识物体》这一教学内容作为情境创设、实践操作的研究内容。
我们认为学生进入新知的学习, 设计要新、处理要活。设计要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 本节课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引入, 抓住了“童心”, 激发了兴趣。通过说“礼物”, 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新知的过程中去。
【案例】
一、设疑激情
1. 说学具
(1) 师导:同学们, 瞧谁来了? (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 师说:对!机器人叮当想和我们一起学习, 还给每个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 想知道有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 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 每个人都说说。 (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的名称)
(3) 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 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 (组里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 提要求
这么多学具中, 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1. 分———揭示概念
(1) 活动
按教师的要求, 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巡视。
(2) 汇报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学生1:我们把鞋盒、肥皂、药盒、奶盒……放在一起;
学生2:我们把过骰子、魔方、积木……放在一起;
学生3:我们把易拉罐、笔筒、铅笔……放在一起;
学生4:我们把足球、玻璃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教师按学生所说的用电脑出示各类实物。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 和你们一样吗?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 揭示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1:我知道奶盒、魔方、积木等都叫正方体。
学生2:我知道骰子、鞋盒、肥皂等都叫正方体。
……
老师按学生所说的在电脑分出的各类物体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 活动
教师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 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 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2. 摸———感知特点
(1) 感知长方体
(1) 活动
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 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 汇报
师:你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 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学生1:长方体是长长的, 我是看出来的。
学生2:长方体有6个面, 我是数出来的。
学生3:我摸到长方体有“疙棱”。
学生4:我摸到长方体这里“尖尖的”。
学生5:我觉得长方体不能滚动。
……
老师及时表扬并在表扬中规范名称“棱”“顶点”。
(2) 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1) 活动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 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 就拿出来看一看, 摸一摸, 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觉。
(2) 汇报
学生依照长方体的汇报, 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 6个面, 棱, 顶点, 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 圆的, 能滚动。
球:光光的, 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 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 赶快找一个看一看, 摸一摸, 看看你心中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3) 比较
(1) 课件出示“做一做”第一题第一幅图
师: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问大家吗?
学生:为什么圆柱能滚动, 而长方体不能滚动呢?
学生讨论解决后, 教师说:其实这里还有深奥的知识等你长大后继续探究。
(2) 课件出示圆柱和球的滚动图
师:叮当想问大家, 圆柱和球都能滚动, 但它们滚的一样吗?
(4) 形成表象
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 你还认识它吗?
(课件依次演示, 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老师依次分四种图形) 一样吗?
(5) 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 (板书:认识物体) , 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 联系实际
说一说在你身边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反思】
1.低年级儿童对故事、童话、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 若能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或融入学生能亲身经历的真实情境中, 或在数学活动中设置游戏活动, 则小孩子的情绪最易受到情境的感染而陶醉。本节课通过机器人叮当这一形象的出现, 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并使之很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2.始终把学生的探索、操作、体验放在首位,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说一说, 分一分, 看一看, 摸一摸, 滚一滚, 比一比, 想一想, 数一数, 搭一搭等一系列活动, 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脑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 有效地提高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 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上得到发展。
《认识物体》 篇2
《认识物体》这课是苏教版第一册中的内容,这节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像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课前我让学生带了学具袋,还带了一些实物。上课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分类后的各类实物,感知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我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学生说了许多:我爸爸抽的烟是圆柱体、电风扇支架管是圆柱体、日光灯管是圆柱体、音响箱是长方体、篮球和足球是球体等等,有的学生还没说尽兴,下课后还抢着找我接着说。。。。。最后呢,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这节课自己认为较成功的地方是我在摸一摸的环节中设计了比较圆柱圆面和球面的不同处这一内容,通过比较学生把球说成圆,将圆和球这两个概念混淆的情况变少了。
另外,从网上看到的猜物体的谜语:
“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
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
上上下下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
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稳稳随处见。”
《认识物体》 篇3
关键词:体验;观察;发现;操作;倾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活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我谈一下在教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认识物体与图形(立体图形)”的心得体会。
教学这堂课是在10月中旬,也就是学生从幼儿园踏入小学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学生还不太懂规矩,也不知道怎么配合老师,所以上这堂课,我考虑到了他们的心理特征及这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了大量的游戏。
通过多次做游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充分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这是本课的一个特色。针对一年级学生很难认真“倾听别人讲述”的情况,在课始、课中采取鼓励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课尾还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颁发小礼品,本节课从始至终都注重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较好地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的同时,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在课堂的开始,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用多媒体先出示了一个大袋子,里面有送给小朋友的礼物。袋子里的东西又蹦又跳,就是不肯出来。我故意说:“还不愿意出来呢!大家掌声欢迎一下他们吧!”学生立刻热烈鼓掌,情绪马上就调动起来了。
在考虑到有时学生会在练习题中遇到三棱锥,在给出的礼物中也出示了三棱锥,并在分礼物时提问:“好像有一个礼物和其他的东西都不一样,是哪一个?”再告知他们叫三棱锥或者三棱柱。
为了给孩子们最直观的感受,我让他们拿出了自己准备的各种立体图形,先自己摸一摸、看一看,再跟同桌说一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在放手让学生操作过程中,我仔细巡视,发现虽然课堂显得比较吵闹,但是学生都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学生都是边摸边说,有些孩子表达不准确,我及时进行了纠正。
在汇报过程中,一年级学生很难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讲述,我一直采取鼓励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给找到各个图形重要特征的孩子颁发了小奖品。
电脑博士出示了各自图形的特征,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圆柱与球的区别。
在圆柱与球的区分中,我提了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球是圆溜溜的,很容易滚动,那圆柱容易滚动吗?”
学生的回答产生了矛盾,有的学生说容易滚,有的学生说不容易滚,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快说出了原因。
接下来,我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是软的,有的学生说是硬的,还有的学生说是圆的,还有的学生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触摸进行体验。
学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他们充分体验到球会滚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平的、圆柱体有平的和能滚动的两种面这些事物和图形的特征。
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认识物体》 篇4
内容一:情境导入
第一次导入教学
师:谈话:小朋友们,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进入图形王国,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图 (课件呈现) :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生:堆积木.
师:是的, 他们在堆积木呢! 这里已经堆了一些积木了, 还有一些小朋友正往这里运呢, 在这些积木当中, 它们的现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对, 不一样的.那有哪些形状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球……
师:小朋友, 在你家的积木里有像这个样子的吗? 有这个形状的, 有方方的, 还有球一样的, 还有这种形状的和其他各种各样的形状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
第二次导入教学
师:小朋友, 你们认识它们吗? 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它们呢? (课件呈现)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
小朋友自由交流.
师:小朋友, 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 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师: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 看了这些物体,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师:看来, 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 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反思
儿童在认识物体时, 比较依赖他们的生活经验,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是他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几何物体, 我的两次设计都是以生为本, 采用儿童比较喜欢又熟悉的场景导入的.
第一次教学设计我采用了孩子喜欢又熟悉的场景图 (小朋友堆积木的例图) 导入, 然后让孩子由此想象自己在家里积木的形状, 我的设计是基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 希望唤起孩子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第二次教学设计我同样采用儿童喜欢而熟悉的场景图 (几何卡通图片) 导入, 然后让孩子拿出自己带来的几何物体来, 猜一猜这节课我们想要学习的内容, 以此唤起孩子对这节课学习的热情与期许.
我同样设计了孩子喜欢而熟悉的导入情境, 但孩子在第二次设计的课堂导入时段的学习热情明显比第一次设计的高许多. 细细想来, 其中的差别就在于第二次更能切中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认知心理.
内容二:根据描述, 猜物体名称
第一次设计
师:老师想和小朋友们做一个游戏, 老师描述自己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小朋友们猜老师看到物体的名称, 小朋友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好, 开始了.第一个, 方方的, 长长的.生:长方体.
师:方方的, 有点扁.生1:长方体.生2:正方体.……
游戏开始时, 孩子的积极性还是蛮高的, 但参与度不高.部分孩子不愿意参与, 部分孩子早就有答案了, 但不愿意说出来, 最终草草收场.
第二次设计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一个小朋友摸一摸物体, 再用两个字形容摸到物体的特征, 小组内其他小朋友猜出物体名称, 只有一次机会, 成功了就继续, 失败来就下一组来完成. 小朋友们听清楚游戏规则了吗? 听清楚了就开始.
小朋友们开始游戏活动.
从活动的一开始, 全班孩子游戏热情高涨, 参与的小组认真谨慎的进行游戏, 就怕被淘汰出局. 其他小组的孩子认真观察着游戏的小组, 监督着他们是否符合游戏规则, 是否有错误发生, 准备自己登场游戏. 教学游戏很成功, 起到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反思
为什么同样都是游戏, 同样都是孩子猜物体名称, 游戏的效果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仔细想来, 前后两次设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一次, 是老师主导, 并参与其中, 而且掌握绝大多数主动权, 孩子只是完成猜物体名称而已, 无外乎还是在回答老师的问题. 而第二次则不一样, 虽然还是老师定的规则, 但老师不参与其中, 全部交由孩子参与. 由孩子游戏, 由孩子判断, 由孩子执行, 在这其中孩子既是学习的参与者, 又是知识的评判者. 孩子不仅游戏了, 更重要的是亲身体验了知识的运用价值.
“以生定教”要真正想儿童所想,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从儿童的心理出发, 关注儿童心理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以生定教”理念的最大作用.
摘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更多地“关注教”, 而较少地“关注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学内容逐步多元化以及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化教育转变, 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即“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学生、生活和生命的三生体系, 提出了“以生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
认识物体教案、 篇5
一、导入:
出示小叮当图,问“小朋友们看,这是谁?”谁能介绍一下小叮当? “小朋友们喜欢小叮当吗?小叮当有一个大口袋,口袋里有许多宝贝,今天啊小叮当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百宝箱,下面组长把百宝箱拿出来,小组同学一起看一看。”
二、操作感知,形成表象: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你们认为哪些是相同的分成一堆,看看分成了几堆?(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2、议一议:小组里的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3、指名汇报讨论情况:“其它组小朋友要注意听他们是怎么分的,待会给他们提点建议。”“你们同意他们的分发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4、再分一次:这组小朋友把小宝贝分得很清楚,他们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了一起,分成了4堆,你们也会和这组小朋友一样,按形状来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再分一次,分完的小组可邀请别组小朋友参观,介绍一下你们怎么分的。
6、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教师板题:认识物体
三、探究新知
1、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2)能够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这些都是我收集的!快说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3、实物图抽象成模型图
4、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5、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6、现在请小朋友们在小脑袋里记下这些图形和名字。每个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拿在手上,仔细看清它们的样子。
拿了正方体的请举起来,是长方体的请举起来,你认为是圆柱的举起来,拿到球的小朋友举高点!
7、教师举物体,全班一起说是什么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好!现在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把东西放回篮子里)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1题。
(1)圆柱、球易滚动,球能在地面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瞎子摸鱼”,教师找个学生示范,请一个小朋友蒙上眼睛,教师拿出一个物体,学生摸摸后并说出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小组内玩这个游戏)
五、巩固练习:
1、连一连
2、数一数
3、猜一猜
4、做一做2
5、机器人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图形?
【《认识物体》】推荐阅读:
认识物体_物体分类,教案示例一10-11
认识物体练习题09-29
第一册《认识物体》教学反思08-18
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09-11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11-19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物体和图形》及教学反思12-18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06-13
物体打击06-21
三维物体10-06
物体检测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