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2024-08-18

第一册《认识物体》教学反思(共7篇)

第一册《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DDDD第37页)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DDD知识的教学DDD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DD表象DD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DD抽象为一般模型DD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 形、正方 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NO:1

第一册《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教学《认识0》, 课始我从讲台桌里拿出一个不透明的包装袋, 神秘地问:“小朋友们, 你们猜这里面装的是什么?想摸一摸吗?”小家伙们瞪大了眼睛, 新奇的盯着我手里的袋子, 一个个小脸上呈现跃跃欲试的表情, 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刘涛同学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好, 你来摸一摸!”被选中的“幸运儿”刘涛乐呵呵地走上来.

“乒乓球!”下面的小朋友兴奋地叫起来.

“乒乓球啊, 你们能跟着刘涛一起数一数吗?”我乘机问道.

“1, 2, 3, 4, 5, 没了…….”

“数得不错, 我们昨天刚学习了1~5的书写, 刘涛你能将你摸到的球的个数写在黑板上吗?”

刘涛写下了漂亮的“5”字.

我悄悄地把3个球重新装进了袋子里, 高高地举起, 问:“还有谁想来摸一摸?”

学生摸球, 下面的孩子跟着数出来:“1, 2, 3!”

“你能在黑板上写个漂亮的‘3’字吗?”

(学生写数)

下面的孩子兴奋的同时, 又努力地坐端正, 希望自己也有机会上来摸一摸.

就这样我又悄悄地放了一个球在袋子里.

……

最后我什么都没放, 将空袋子弄得鼓鼓的, 说:“我再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

张灿被我叫上了讲台, 她兴奋地伸出小手, 左摸右摸, 皱起了眉头, 然后小声说:“老师, 没有.”

“哈哈, 一个也没有!”下面的孩子大笑起来.

我摸着张灿的头, 笑着说:“一个也没有!那我们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零!”孩子异口同声地喊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我们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开头我用“摸一摸”这一活动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新课改中,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我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特别在数学教学中, 让“枯燥的”数学知识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显得特别重要情境越新颖, 越贴近学生最近的生活, 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 好奇心就容易被引发,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当然情境不光是“新”“奇”就好, 一定要注重实效, 不仅是“好看”, 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将孩子引入要学的知识中去.

“摸一摸”这一活动也给孩子提供了活动的空间, 把数数、写数也融入其中, 起到温习的作用.在教具的选择上, 我尝试过小花片, 玻璃球等, 发现这些东西不能让学生经历一个一个数的过程, 他们也许会一下子把所有的都抓起来, 于是我选择了乒乓球, 学生的小手一次只能抓一个, 在细节的深化中达到了我的设计目的.学生在活动中直观形象地理解了0的含义, 这一知识教学过程不是平白的说教, 是让0表示“没有”这一含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感知中去.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 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而且, 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 对于0这个数字, 学生是见过的, 如果我在课的开始去教学生认识0, 相信他们会感到很乏味, 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 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的知识.

片段二

在教学了0的含义和写法之后, “想一想、做一做”给我们带来了一组图片, 要求看图写数字.

师:看了这组图片, 你能根据图来写出我们学习过的数字吗? (学生写数)

生1:4个桃子写“4”, 3个桃子写“3”, 1个桃子写“1”, 没有桃子写“0”.

生2:老师, 我来说, “从前花果山上有只聪明的小猴子, 一天他在山上发现一棵桃树, 树上有4个桃子, 我们写4, 小猴子口渴了, 吃了1个桃子, 树上剩下3个桃子了, 我们写3.第二天他带着他的好朋友一起来吃了2个桃子, 树上只有1个桃子了, 我们写1.小猴子想:最后1个带给妈妈吃吧, 他摘下了桃子, 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 就用我们今天学的0表示.

话音刚落, 在我感叹之余, 一个男孩子带头鼓起掌来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综合是数学教育改革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课改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故数学新教材是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 把互相隔离的内容体系改造成为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看图写数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 于是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 却意外的收获了惊喜, 因为这个孩子不仅用语言完整地表达了图的意思并且生动合理, 同时完成了题目的要求, 就算脱离了数学课简洁的特质, 我仍然要给他最大的肯定.最让我感动的是, 他想到了猴子有伙伴, 想到了孝敬妈妈, 这都是我们数学课堂上出现的其他学科的闪光点, 我们不能排除有数学教学过分倾向生活化的现象, 我们也在极力地排除这样的现象, 但是只要把握好“度”, 还是会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增光添彩的.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节平实的数学课, 同时也是快乐的一节课, 因为学生给我很多精彩, 很多感动, 他们在快乐地学习着数学.新课程改革传播着新的教育理念, 使传统的课堂有了喜人的改变, 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 老师的思路开拓了, 大家都在努力地像夸美纽斯说的那样:“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老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学生可以多学, 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第一册《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3

力矩的概念及物体的转动方向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授法

五、教学用具:

力矩盘、钩码、弹簧秤、投影仪、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复习:前边我们共同学习了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请同志们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引入: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平衡――转动平衡

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转动平衡的概念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 篇4

人们常说“有竞争,才有进步。”也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竞争策略,激励他们学习已经越来越普遍。众所周知,对于小学生来说,经过激励的学习行为与未经激励的学习行为其效果大不相同,而且在诸多可对小学生生产生激励作用的因素中,竞争对儿童的激励作用很大。鉴于此,我常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身于竞争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巧妙运用竞争策略,进行科学探究 “怀疑,是探索的动力”。根据小学生好奇特点,创设竞争情景……例如在教 《认识物体的运动》这一课时,让他们比一比谁发现的问题多,谁的问题最有探索意义,诱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去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多思善想。

1、本课以“是哪辆列车开动”为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认识物体的运动,知道物体运动时位置会发生变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了解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最后通过学生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模仿几种物体的运动,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2、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辨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培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3、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个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运动时的变化,分析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以及运动方式的不同,并尝试利用简单的材料模仿物体的几种运动方式。

第一册《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5

让大家认识我(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游戏活动初步认识常用色彩及形状,体验不同媒材工具的使用效果,并用撕、剪、贴、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造型表现活动及与人交往的乐趣,初步建立集体观念与大胆表现自我的自信心。

能力:通过对作品、媒材、工具、制作过程的体验及探索,培养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及口头发表能力。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感知并说出形、色、制作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大胆自由地进行造型敢于大胆介绍自己、发表想法。

教学难点:

感知体验剪贴艺术的美,学习以色彩、形状、线条的造型方法制作大树并介绍自己、发表想法。自我介绍及感受的发表,树干的制作、树叶的粘贴布局。

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自行制作一棵与教材中“大树”图片不同的“大树”作品,供教学中学生进行欣赏。

2、教师及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树木图片供教学中欣赏,增进学生的环保意识。

3、师生共同准备好纸材、剪刀、胶水或双面贴、彩色水笔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

第一课时

1、课件引入:介绍老师自己的名字,爱好,并且出示教师介绍自己的树叶卡片,你认识我了吗?

2、本课为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上的第一节美术课,同学之间彼此都有想相互认识一下的愿望。你想认识你的新同学吗?让我们在一起制作大树的游戏中互相认识吧!

二、感知引导 :打开课本进行作品欣赏(让学生自己说说图片上的内容)。

第一组:学生制作的“大树”作品;

第二组:学生自我介绍小卡片;

第三组:自然景观中的树木图片;

第四组:教材中的学生活动图片其他小朋友做的这棵大树好看吗?它的树叶有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叶子上有什么东西?树上除了叶子还有什么?你们喜欢这棵大树吗?为什么?大树是我们的班集体,每个小朋友都是大树上的叶子,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班增添美丽的光彩。向大家说一说,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你有什么心愿,今天的课你上得开心吗?

三、合作探索: 小组讨论:本组想做一棵怎样的树,用什么材料、制作方法?分工是怎样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及建议。(出示一些植物的树叶的资料供学生参考)

四、自由创作: 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先画一片树叶或其他能表现自己的自我介绍卡,有彩纸的学生可用撕.剪、贴、画的不同方法进行制作,并可添加图案。

五、布置下节用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用具。

二、出示自己的作品,介绍自己采用的方法(撕.剪、贴、画)。

三、教师给予鼓励及改进建议、安全作用工具的提示。

四、继续完成制作一片树叶或其他能表、现自己的自我介绍卡,教师巡视。

五、引导学生将做好的自我介绍卡贴在大 树的树干上。引导学生分组分批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兴趣爱好、心愿及上本节课的感受。

六、课后作业:大胆发表,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一下今天上课的情况和自己刚认识的老师和同学的情况。学着制作一棵心愿树。

第一册《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6

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接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在平时生活中,学生也常见到这些形状的实物,并且有的学生已能正确的报出名称。于是,我叫他们课前在家中找好这些形状的实物,课上我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带来的实物,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工具,学生很感兴趣。教师作适当指导,让学生分别试着说说它们的名称,少数不了解名称的同学,在同桌小朋友的帮助下也也了解到了物体的名称。教师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有部分学生会把长方体、正方体说成长方形、正方形,把圆和球混淆在一起,教师要进行及时提醒,向学生解释两者的区别,可也趁机适当的提及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使学生意识到长方形、正方形、圆是平面#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www.gkstk.com end#图形,而长方体、正方体和球是立体的。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在上某节新课之前,对这节课的内容并不是一无所知,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发展目标,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的另一个关键的地方是各种物体的特征。教学中,通过让孩子们自己来触摸、观察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类物体,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并通过比较它们的特征把长方体、正方体区分开来,把圆柱和球区分开来,进一步加深了认物体的印象。教学中教师不仅从情景的创设上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而且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找在生活中哪些物体近似与我们所认识的各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主要体现在想想做做第一题找朋友,做这题时要求不必过于苛刻,只要所说物体的形状与相关几何形体相近就可以了。让孩子充分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一册《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4)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弹性及弹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弹性的物体(如松紧带.海绵.弹力布..皮筋)。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弹簧及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

提问: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小结:当用力拉或压时,弹簧.松紧带.海绵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长,有的变短,有的变形;不再压时,这些物体都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

(2)幼儿再次操作材料,发现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大小不一样。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的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的大小不一样。

(3)说一说:有弹性的物体。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教学反思:

1、通过《指南》科学领域的学习,我在活动中利用PPT凸显弹簧的伸缩及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的展示,重难点突破直观形象,易于幼儿理解;

2、认知上:让幼儿在操作探索活动中,主动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能力上:在探索操作过程中,让幼儿根据各自感兴趣的物体去发现弹性的用途,并注重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的特点,特意提供了幼儿自由操作机会,使幼儿敢于、善于、愿意表述自己发现的过程。情感上: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极大兴趣。

3、情境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设置一个PPT,引入幼儿在平时活动中的情景去设疑,发现玩具中秘密,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条件。

4、动手操作法:它是幼儿科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纲要》中指出:提出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多种方式探索提供条件。本次活动我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的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弹性的特点,第二次通过再次操作来记录,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辨别物体是否具有弹性。

5、记录: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的结果,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必备环节、所谓求证。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认识有弹性的物体》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654字。

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各种各样的纸》含教后反思》:中班科学教案《各种各样的纸》含教后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感受各种纸的质地和用途的不同,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纸,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各种各样的纸》含教后反思教案吧。

上一篇: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工作安排下一篇:陕西省文明工地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