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精选13篇)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 篇1
认识物体的运动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的运动教学反思1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本节课只是研究从表面看起来都在运动的物体,如蜗牛爬行、溜冰、火车行驶、跳高等,了解物体运动时,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再着重探究运动着的物体的各自不同的运动方式。
本课我的设计意图是由课本的例图引出疑问:如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接着对比运动瞬间的照片,使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物体运动时,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完成这节知识后,我开始通过让木块、风车、易拉罐、钢尺、橡皮筋、秋千等运动起来,指导学生从总体上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摆动等,引导他们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研究,使他们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摆动的特点,并能够通过观察及实践活动对各类运动方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着几种简单的运动,从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在导入的时候我感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运动方式了解得不是很完整,所以在这里有必要运用本堂课的所学再次对这些事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交流。
我从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尽管他们表达得不是很正确,但不要紧,尽量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物体的各种运动。如风车的转动、汽车轮子的滚动、秋千的摆动等,对一些简单物体运动的形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只是对它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点还不很清楚。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实验器材由浅人深地观察、感知、认识、分析它们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学习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课前我搜集、准备很多与物体运动方式有关的活动相片,学生喜欢的玩具,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观察对象,更让教学、研究活动充满了乐趣。通过游戏观察活动,还可以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们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运动,只要平时注意观察、积极思考。就可以发现许多自然的秘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玩应该是有目的地玩,而不是瞎玩,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这里就从儿童认知的特点、水平出发,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让学生用已有的材料进行研究,用自己想出的各种方法去玩,他们就特别感兴趣。我也参与学生的活动,在适当的时候指导学生深入地玩,在玩中有收获。
给足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是这堂课的特点,参与思维训练,因此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收获,在记录时,他们也用了多种方式,有的用语言表达,有的用了图画表示,有的用了手势。在总结时,我不是直接地告诉,而是让学生互相补充,在他们的回答中善于提升概括,让他们的表达越来越科学,这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学生的发现往往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而且往往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追问,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带而过地加以纠正,而是让学生通过再次观察去发现问题的所在,并作出正确判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时刻关注了学生的动向。本课教学研究的对象比较丰富,容量也比较大,在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更应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的过程中系统地掌握物体的各种运动方式。
认识物体的运动教学反思2
人们常说“有竞争,才有进步。”也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竞争策略,激励他们学习已经越来越普遍。众所周知,对于小学生来说,经过激励的学习行为与未经激励的学习行为其效果大不相同,而且在诸多可对小学生生产生激励作用的因素中,竞争对儿童的激励作用很大。鉴于此,我常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身于竞争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巧妙运用竞争策略,进行科学探究“怀疑,是探索的动力”。根据小学生好奇特点,创设竞争情景……例如在教《认识物体的运动》这一课时,让他们比一比谁发现的问题多,谁的问题最有探索意义,诱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去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多思善想。
1、本课以“是哪辆列车开动”为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认识物体的运动,知道物体运动时位置会发生变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了解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最后通过学生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模仿几种物体的运动,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2、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辨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培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3、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个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运动时的变化,分析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以及运动方式的不同,并尝试利用简单的材料模仿物体的几种运动方式。
总之,我在《认识物体的运动》让激发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认识物体的运动教学反思3
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物质世界内容标准中有关运动与力的一部分。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归纳——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模仿应用。
1、本课以“是哪辆列车开动”为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认识物体的运动,知道物体运动时位置会发生变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了解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最后通过学生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模仿几种物体的运动,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2、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辨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培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3、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个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运动时的变化,分析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以及运动方式的不同,并尝试利用简单的材料模仿物体的几种运动方式。
总之,我在《认识物体的运动》让激发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认识物体的运动教学反思4
本课的教学重点知道如何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能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模仿本课的探究活动就是基于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能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模仿而展开的,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归纳——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模仿应用的探究过程。
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物质世界内容标准中有关运动与力的一部分。本课以“是哪辆列车开动”为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认识物体的运动,知道物体运动时位置会发生变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了解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最后通过学生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模仿几种物体的运动,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辨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培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个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运动时的变化,分析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以及运动方式的不同,并尝试利用简单的材料模仿物体的几种运动方式。
在本课的学习中,指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和观察的出如何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通过验——分析归纳——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模仿应用的探究过程的出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为掌握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和将来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本课要研究的重点,我利用了课件,想通过实景、实物的演示让学生探究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从而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 篇2
内容一:情境导入
第一次导入教学
师:谈话:小朋友们,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进入图形王国,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图 (课件呈现) :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生:堆积木.
师:是的, 他们在堆积木呢! 这里已经堆了一些积木了, 还有一些小朋友正往这里运呢, 在这些积木当中, 它们的现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对, 不一样的.那有哪些形状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球……
师:小朋友, 在你家的积木里有像这个样子的吗? 有这个形状的, 有方方的, 还有球一样的, 还有这种形状的和其他各种各样的形状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
第二次导入教学
师:小朋友, 你们认识它们吗? 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它们呢? (课件呈现)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
小朋友自由交流.
师:小朋友, 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 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师: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 看了这些物体,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师:看来, 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 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反思
儿童在认识物体时, 比较依赖他们的生活经验,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是他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几何物体, 我的两次设计都是以生为本, 采用儿童比较喜欢又熟悉的场景导入的.
第一次教学设计我采用了孩子喜欢又熟悉的场景图 (小朋友堆积木的例图) 导入, 然后让孩子由此想象自己在家里积木的形状, 我的设计是基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 希望唤起孩子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第二次教学设计我同样采用儿童喜欢而熟悉的场景图 (几何卡通图片) 导入, 然后让孩子拿出自己带来的几何物体来, 猜一猜这节课我们想要学习的内容, 以此唤起孩子对这节课学习的热情与期许.
我同样设计了孩子喜欢而熟悉的导入情境, 但孩子在第二次设计的课堂导入时段的学习热情明显比第一次设计的高许多. 细细想来, 其中的差别就在于第二次更能切中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认知心理.
内容二:根据描述, 猜物体名称
第一次设计
师:老师想和小朋友们做一个游戏, 老师描述自己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小朋友们猜老师看到物体的名称, 小朋友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好, 开始了.第一个, 方方的, 长长的.生:长方体.
师:方方的, 有点扁.生1:长方体.生2:正方体.……
游戏开始时, 孩子的积极性还是蛮高的, 但参与度不高.部分孩子不愿意参与, 部分孩子早就有答案了, 但不愿意说出来, 最终草草收场.
第二次设计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一个小朋友摸一摸物体, 再用两个字形容摸到物体的特征, 小组内其他小朋友猜出物体名称, 只有一次机会, 成功了就继续, 失败来就下一组来完成. 小朋友们听清楚游戏规则了吗? 听清楚了就开始.
小朋友们开始游戏活动.
从活动的一开始, 全班孩子游戏热情高涨, 参与的小组认真谨慎的进行游戏, 就怕被淘汰出局. 其他小组的孩子认真观察着游戏的小组, 监督着他们是否符合游戏规则, 是否有错误发生, 准备自己登场游戏. 教学游戏很成功, 起到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反思
为什么同样都是游戏, 同样都是孩子猜物体名称, 游戏的效果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仔细想来, 前后两次设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一次, 是老师主导, 并参与其中, 而且掌握绝大多数主动权, 孩子只是完成猜物体名称而已, 无外乎还是在回答老师的问题. 而第二次则不一样, 虽然还是老师定的规则, 但老师不参与其中, 全部交由孩子参与. 由孩子游戏, 由孩子判断, 由孩子执行, 在这其中孩子既是学习的参与者, 又是知识的评判者. 孩子不仅游戏了, 更重要的是亲身体验了知识的运用价值.
“以生定教”要真正想儿童所想,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从儿童的心理出发, 关注儿童心理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以生定教”理念的最大作用.
摘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更多地“关注教”, 而较少地“关注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学内容逐步多元化以及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化教育转变, 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即“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学生、生活和生命的三生体系, 提出了“以生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 篇3
本课的研究目的:
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它占据的空间的。新课开始之前出示一些图形,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对前概念有了一定了解,本课探究活动研究就更简单了。
本课主要包括两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把一些不同的物体放入同样的盒子中。
探究活动二:
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
在这两个探究活动的处理上,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的一些方法,而是让学生们开动大脑,尝试各种方法,因特殊时期,所以上课注重孩子们思维参与,他们说方法,我用他们的方法演示,所以本课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二中,孩子们打开脑洞,想到了很多方法。在橡皮擦的摆放上更是想法很多,从不同的面摆放。这个部分不知道老师们在上课时是怎么处理的,有些孩子长的那面立起放,但是超出了盒子的空间,不知道大家这种算不算呢?
通过前面探究活动实验,孩子们对最后一部分研讨: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 篇4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已经见过这些立体图形,因此本节课就是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景中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表象,认识特点,形成概念,再从表象的概念支持下寻找实物,运用实践,让孩子在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摆一摆这样的实践中学数学,让孩子们既感到兴趣盎然,在生活中学数学,又让孩子们经历了数学的思维过程,这是比较好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其次,良好的课堂常规、倾听习惯是良好的教学效率的保障,孩子都能在课堂中静下心来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学生发言时其他孩子能认真倾听,这一点很有进步。这堂课下来觉得自己思路清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效果较好。
但是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因此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模糊了孩子们的认知进程。原因主要是备课还不够充分,所以以后课前一定要充分备课,先看教材、教参和作业本,再弄好教案和课件等教具,然后再将教案定稿,再看课件默想教学预设,这样上课定会思路更清晰,语言更简洁,应变更灵活,当然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反思 篇5
1、学习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课前我搜集、准备很多与物体运动方式有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玩具,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观察对象,更让教学、研究活动充满了乐趣。玩应该是有目的地玩,而不是瞎玩,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这里就从儿童认知的特点、水平出发,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让学生用已有的材料进行研究,用自己想出的各种方法去玩,他们就特别感兴趣。我也参与学生的活动,在适当的时候指导学生深入地玩,在玩中有收获。
2、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能理解。”科学学习就是要把原本抽象、单一的概念赋予鲜活的生命,成为学生身边活生生的活动。给足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是本堂课的特点,参与思维训练,因此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收获,在记录时,他们也用了多种方式,有的用语言表达,有的用了图画表示,有的用了手势。在总结时,我不是直接地告诉,而是让学生互相补充,在他们的回答中善于提升概括,让他们的表达越来越科学,这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学生的发现往往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而且往往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我们要善于追问,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带而过地加以纠正,而是让学生通过再次观察去发现问题的所在,并作出正确判断。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及当堂达标的训练中,我时刻关注了学生的动向。本课教学研究的对象比较丰富,容量也比较大,在注重我们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更应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的过程中系统地掌握物体的各种运动方式。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 篇6
鲁教版高中地理中的气旋和反气旋、风带、季风环流、洋流、台风的移动路径、河岸冲刷淤积等, 它们的形成过程都与地转偏向力有关。虽然课标中没有强调这一原因, 但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高考的热点。所以, 探究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教师若用文科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 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 教师应该借鉴理科思维方式和实验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验探究, 形成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得到的规律, 形象直观, 便于记忆, 理解深刻, 应用自如。
一、实验探究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发现规律
新课标要求“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 师生合作, 搜集相关信息”, 形成规律。
1. 实验探究
教师设疑:通过“空中飞行的飞机留下的‘尾巴’”设问:“尾巴”是否总是直的?引出地转偏向力。“尾巴”是否都是向右偏的?设疑:“尾巴”是否能向左偏或不偏?
实验活动:甲同学打开一伞, 乙同学在伞面滴红墨水, 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然后甲同学抬头面视伞面内侧, 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 再观察红墨水的流动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当雨伞处于静止时, 红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 不会发生偏转。当甲同学抬头面视雨伞内侧, 呈现顺时针运动, 对乙同学来讲, 雨伞为逆时针方向运动, 所以红墨水在伞面运动的轨迹是向右边偏转的。同时提醒学生在用地转偏向力分析和解释相关现象时, 最好能总结出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
2. 利用图片分析总结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
学生阅读课文, 观察台风图片资料:
教师介绍台风:台风起源于热带洋面, 四周空气向中心汇集, 它是一个巨大的空气旋涡。引导学生思考, 台风的空气旋涡运动实际上就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图1四周空气在向中心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
师生共同归纳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
在北半球无论沿经线方向还是沿纬线方向作水平运动的物体, 其运动方向向右偏转。图示: (点虚线为初始运动方向, 实线为偏转方向, 以下相同)
教师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南半球和赤道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方向, 结合图2, 让学生运用相悖原理归纳南半球和赤道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
(1) 在南半球无论沿经线方向还是沿纬线方向作水平运动的物体, 其运动方向向左偏转。图示:
(2) 物体沿赤道作纬向水平运动, 其运动方向不发生偏转。图示: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可用小诀窍巧计规律:
(1) 北半球 (右手法则图3) , 伸直右手, 手掌朝上, 四指并拢与拇指分开且在同一平面上, 四指所指方向与物体初始运动方向一致, 大拇指所指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偏转方向。
(2) 南半球 (左手法则图4) , 伸直左手, 手掌朝上, 四指并拢与拇指分开且在同一平面上, 四指方向与物体初始运动方向一致, 大拇指所指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偏转方向。
(3) 观测者脸朝物体前进的方向, 北半球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偏向观测者右手那侧, 南半球则偏向左手那侧。
一句话概括为:北右南左赤道无, 纬度越高越显著。
二、学生自主活动——巩固规律
新课标要求“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规律, 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做出判断”。
依据河岸冲刷淤积的问题, 让学生观察图5分析、判断崇明岛的成因, 沙洲群面积的变化。
具体步骤如下:
(1) 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
(2) 长江流向。
(3) 比较崇明岛南北两侧水道的宽窄, 流量的大小, 两侧深水航道的一般偏向。
(4) 地转偏向力导致长江冲刷南岸, 将泥沙堆积到北岸。
(5) 由于泥沙的堆积, 崇明岛终将和北岸连成一体。
思考:
(1) 崇明岛上C、D两个港口, 发展前途较好的是哪一个, 说出理由。
(2) 我国城市的主城区与建筑一般集中在大河冲刷岸还是淤积岸, 为什么?
三、课外社会实践——应用规律
新课标要求“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 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 并与别人交流。”“运用有关地理规律,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师介绍上体育课学生沿环形跑道跑的情景, 强调跑步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
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问题: (1) 在环形跑道弯道处跑你受几种力的作用? (2) 北半球, 在弯道处为使身体达到平衡状态, 你认为沿着哪个方向跑最科学? (3) 南半球又是怎样?
网络查询:
利用规律解释我国公路中间高外侧低, 车辆靠右行驶, 而火车是左行驶的原因。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 篇7
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接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在平时生活中,学生也常见到这些形状的实物,并且有的学生已能正确的报出名称。于是,我叫他们课前在家中找好这些形状的实物,课上我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带来的实物,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工具,学生很感兴趣。教师作适当指导,让学生分别试着说说它们的名称,少数不了解名称的同学,在同桌小朋友的帮助下也也了解到了物体的名称。教师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有部分学生会把长方体、正方体说成长方形、正方形,把圆和球混淆在一起,教师要进行及时提醒,向学生解释两者的区别,可也趁机适当的提及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使学生意识到长方形、正方形、圆是平面#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www.gkstk.com end#图形,而长方体、正方体和球是立体的。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在上某节新课之前,对这节课的内容并不是一无所知,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发展目标,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的另一个关键的地方是各种物体的特征。教学中,通过让孩子们自己来触摸、观察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类物体,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并通过比较它们的特征把长方体、正方体区分开来,把圆柱和球区分开来,进一步加深了认物体的印象。教学中教师不仅从情景的创设上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而且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找在生活中哪些物体近似与我们所认识的各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主要体现在想想做做第一题找朋友,做这题时要求不必过于苛刻,只要所说物体的形状与相关几何形体相近就可以了。让孩子充分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物体和图形课后反思 篇8
一、创设多种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借助生活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从而激发其探究的兴趣。为此,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弹力球、乒乓球、魔方、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把它们放在一起,让学生们两人一组互相猜一猜。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他们确实看到物体时,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看一看,摸一摸,你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二、开放教学环境,营造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
数学是一门探索模式的学科,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如,在教学完物体的形状特征后,我让学生在桌子上随意拿一些物体,在桌子上推一推、滚一滚,问你能发现什么?这样,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非常活跃,在学生中形成了研究风气。最后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阳光评价,体验探究乐趣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及时给与评价,使师生情感相通,心灵相碰撞。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纯洁得像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上认识物体和形状的这节课时,不论学生回答得是否令我满意,我都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在整节课中我的表扬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
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实践也证明,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在自主参与中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 篇9
例1如图1所示,设小球质量m=0.1 kg,圆轨道半径r=0.6 m,在以下各初速度条件下,小球能否做完整的圆周运动?
(1)初速度v0=6 m/s;
(2)初速度v0=5 m/s.
解:假设小球能到达圆轨道的最高点,
(1)若v0=6m/s,则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
解得:.
,故小球能做完整的圆周运动.
(2)若v0=5 m/s,则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
解得:v=1 m/s
解得:v=1 m/s
例2如图2所示,设小球质量m=0.1 kg,圆轨道半径r=0.6 m,在以下各初速度条件下,小球能否做完整的圆周运动?
解:小球能够完成圆周运动的条件是:在最高点v≥0;
(1)若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m/s,则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解得:v=0
故小球恰好能通过最高点.
(2)若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v0=5 m/s,同理可得:v=1 m/s.小球能通过最高点.
(3)若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v。=4 m/s,显然小球到不了最高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
解得:,θ=70.5°
小球在θ≤70.5°的范围内左右对称地往复运动.
例3如图3所示,设小球质量m=0.1 kg,圆轨道半径r=0.6 m,在以下各初速度条件下,小球能否做完整的圆周运动?
解:(1)若轨道为半圆周,在A点给小球一个与轨道相切的初速度v0;小球能不能澡轨道做圆周运动呢?显然,小球的速度v0正好竖直向上,因此不管小球的速谑v0多大,小球做的应该是竖直上接运动,根据不会做圆周运动.
(2)若将轨道略作整,使出发点稍稍上移(即使小球的v0偏离竖直方向),小球能不能通过最高点呢?若小球到达最高点的速度,则可接触普通过最高点.
(3)若小球到达最高点的速度,则小球根本到不了最高点,则由机械能守恒可得:,解得,故小球不能通过最高点.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篇10
互动生成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阳城县蟒河镇台头完小
王宏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第六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一些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以及认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初步感知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目标1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模型。
2、每个学生带4——5件不同形状的物体。设计理念:
1、在教学方式的策略上: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用具,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自己评价学习结果。
2、在教法学法的策略上:以“探究活动”贯穿始终。设计了自主探究、引导探究、比较探究、游戏探究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创造、学会总结归纳,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内容的处理上: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选择学习材料的。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4、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体现了新课程“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理念。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自由的与老师或同学交换意见,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能力,形成自觉的、主动的探究方式。活动设计:
活动一:实物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我们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了许多这样的物体(课件演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认识物体”。
2、谁愿意把自己带来的物品给大家做个介绍?(学生自由发挥,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如:名称、大小、形状、颜色、用途等,从而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活动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物体形状。
1、分一分。
我们每个小组带来了很多物品,请大家商量一下,你们带来的物品可以怎样分一分?并想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分?(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想清楚分类的标准)
2、说一说。
哪个小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按照什么来分的,怎样分?并启发:还有别的分法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新旧分,按用途分,按轻重分,按能否滚动分,按形状分……
3、小结:同样的物体,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此处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将物品按自己所制定的标准分一分,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另外学具具有可操作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动态思考之中,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活动三:引导探究,了解物体外形特征。
1、分一分。
现在我们来按形状来给这些物体分分类。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快又好!
2、说一说。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
3、讲一讲。
①请分成四类的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②请分成三类的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③请分成两类的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4、议一议。
①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想一想,谁能给这四类物体各起一个名字,让他们不再混淆。(根据学生起名情况逐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些特征。长方体:有六个面,上下、左右、前后,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的形状都相同。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的,其他地方是弯曲的。球:没有平平的面)
②同组交流:利用学具或实物,向大家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些特征。
(在教学方式上,我以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这样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有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并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活动四:比较探究,理解物体本质特征。
1、推一推
把这四种物体的实物各推一次,你有什么感觉?(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稳,圆柱和球容易推动。)
2、抛一抛
先把长方体向上抛5次,看看哪个面朝上的机会多;再把正方体向上抛5次,看看哪个面朝上的机会多。根据学生回答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联系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不同特征)
3、找一找。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球体?(强调根据特征来判断)
(在知识建构问题上我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推一推、抛一抛、找一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活动五:游戏探究,应用知识发散思维。
1、放一放。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放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旁边,有的物品不能放到这四类中,说说为什么。
2、摸一摸。
①小组里的每一位小朋友从口袋中摸一个物体,然后猜一猜自己摸到的物体形状。(根据特征来猜)
②一个小朋友说形状,另一个小朋友从口袋里摸出这种形状的物体,其余小朋友检查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根据特征来说)
3、摆一摆
①用2个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②用4个正方体能摆出哪些图形?
4、搭一搭。
①用各种形状的物体设计一件你们喜欢的物品。(强调小组合作)
②展示:谁愿意介绍你们小组设计的物品名称,并说一说是哪些形状的物体拼成的。
(练习的设计,我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和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做、动脑想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更让学生体验到“玩”数学的乐趣。)
活动六:深化探究,总结评价。
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发现了哪些知识?
2、你们是怎样发现这些知识的?(小结探究方法:看一看、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等)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 篇11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教学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师: 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A、动手操作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B、汇报反馈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C、小结概念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A、感知长方体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师带领学生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朋友说一说。(2分钟)B、汇报反馈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并板书:长方体:平面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觉。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师:哪个小朋友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E、比较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楚就要鼓励。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师:这几种物体,如果去掉了它们美丽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一样的吗?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5、联系实际,拓展知识师: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还有哪些是这些形状的?
三、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找朋友:小朋友们学得都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4名小演员分别扮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余学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举起来给大家看。(如生:我是长方体,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响应)
2、摸一摸:请各小组将桌上的物品重新装到盒子里,盖上,由一个同学报图形名称,另几个同学摸,“看谁摸得准”。
3、数图形:电脑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灯片,师: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在这幅图里,长方体用了几个,正方体用了几个,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填在这张表里。引导学生进行统计,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其数量。
4、搭一搭: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个伙伴儿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现在我们就用这些物体做积木,搭一件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我们比赛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你们愿意吗?看看桌上的学具,可以先讨论一下,你们组里想搭什么?然后开始动手设计吧!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 篇12
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张俊
213200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二课。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玩木块、风车、易拉罐、塑料尺、橡皮筋、秋千等材料,使它们运动起来,引导学生从总体上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摆动等,并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研究,使他们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摆动的特点。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到了许多不同的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如风车的转动、汽车轮子的滚动、秋千的摆动等,对一些简单物体运动的形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只是他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点还不很清楚。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设置认知的阶梯,化连续、复杂的运动为定格、简单的运动,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由浅入深地观察、感知、认识、分析它们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出物体在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这五种运动方式; 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五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的异同点。●知识与技能
了解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 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动手玩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源于生活”。材料准备:
溜溜球、小风车、带细线小木块、乒乓球、空易拉罐、橡皮筋、塑料尺、气球、竹蜻蜓等,学生自带的各种会动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讲述:(先后出示玩具小风车、小皮球)你们平时玩过没有?谁来说说平时你们都是怎么玩的?
2、学生回答。并上台玩给全班同学看看。
3、小结:好不好玩,怎样好玩?(关键引入 “它们会动”)
4、上节课老师让你们每人带一件小玩具,都带来了没有?下面我们就在同组中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是会动的?怎样动的?
5、学生自由玩玩具。(教师和学生一起玩)
6、刚才小朋友们玩得真开心!下面谁来说说你玩得玩具会不会动?怎样动的?(可引入“运动的方式”)
7、学生汇报交流。
【点评】材料是孩子们进行科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了材料大家才有“玩”——探究的东西,所以准备材料很重要,可是如何准备呢?科学探究中的材料并不是一定都需要老师去给大家准备,那多累呢,而且效果不会太好,发动孩子们准备材料,让孩子们养成带材料来上科学课的好习惯,孩子们对自己带的东西“格外珍惜”,有感情。老师就是要注意,平时就要训练,加强评价激励,教学效率会得到提高。
(二)自由探究,定向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
1、师:刚才小朋友们玩的是玩具,比较容易,下面老师对你们要求高一点啦?老师这提供了几种材料,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四种材料来研究。
2、每组由一名代表上台来选材料。
3、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动起来,看谁的发现“它们运动的方式”最多?
4、想好了没有?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5、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6、你们的想法真多,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吧!请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7、学生自由研究。(教师巡视,并认真地参与一两组的研究)
8、研究好了没有?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研究情况?
9、学生汇报交流。
【点评】孩子们探究,往往就探究而探究,表现在,动手研究前缺乏思考,缺乏对动手目的的思考,我们认为,培养孩子们思考着动手探究很重要,思考成熟了,方向和目的也就明确了。为什么在许多的课堂上会出现“乱场”的现象呢——孩子们只关注于自己的玩,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等玩够了,还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就是因为老师不关注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玩,有准备的去玩,思考着玩。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孩子们这样——思考着有准备的去玩探究的习惯,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才更有效。
(三)活动身体,尝试玩出各种运动方式。
1、刚才同学研究得真认真!感觉有点累吗?下面我们来活动活动身体,看看我们的身体能作出几种运动方式,好不好?
2、学生活动身体,作出各种运动方式。
3、谁来说说你刚才做了哪几种运动?
4、学生汇报交流。
5、小朋友们真得很善于研究,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小朋友们发现了许多,在研究中有不少收获,肯定也有很多有体会,希望同学们能把自己的体会写成一篇日记,好不好?
【点评】这个玩的环节在实际教学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是因为跳舞的小孩这个玩具有意思,吸引人,材料选得好,孩子们乐于来观察分析。也激发孩子们来尝试和小人一起跳舞的欲望。
成功点击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的刺激是兴趣。”只有在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满足其喜好时,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我们大人总认为孩子们的玩就是“胡闹”“瞎搞”,而实际上孩子们能从“玩”中学到许多我们用“教”无法给予的东西。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使他们的“胡闹”“瞎搞”变得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让他们在乐此不彼的“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
这节课的设计,摆脱了教材的束缚,一改过去的教法,首先让学生玩各种玩具,让学生边玩边仔细观察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接着又出示一组材料,学生凭兴趣自由选择,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最后又让学生跟着歌曲“健康歌”自由活动身体,尝试做出各种运动。整堂课教者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玩”的活动,学生兴趣空前高涨,研究得特别起劲,他们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目标,而且还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产生这样的效果实际上得益于一个个“玩”的游戏,只不过由“玩”得“实在”,学生实现了认知迁移。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反思 篇13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的第一课。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
另外,我还将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的有关资料。过去,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有关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做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今天,教学更需要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外,为他们更深入的了解相关知识拓展空间。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更新我们的原有思维,并在科学课上有所突破。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第一册《认识物体》教学反思08-18
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09-11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物体和图形》及教学反思12-18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案例与反思06-13
《认识物体》07-30
认识物体_物体分类,教案示例一10-11
认识物体练习题09-29
一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08-21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05-15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