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4-09-20

10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8篇)

10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0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

从毕业到实习,再到现在身体力行小学数学教学,一路走来,收获着,也感慨着。关于数学教学、关于小学课堂,我想我再也不会报以轻松的态度,所以也越来越多地明白,一堂好课组织起来的不易,和展示出一堂精彩数学课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而总结反思我自己的这堂课,我发现在这一点上我做的非常不到位。首先,在40分钟的课堂中,作为老师,自身讲授的时间过多,学生自我表达、自我展示的时间太少,甚至是缺失,这样不仅加重了自己的工作量,还不利于引起学生兴趣,整堂课便显得枯燥,没有生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减少老师讲的时间,增加学生表达的时间;第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环节没有突出“自主”,一直是老师引导,放手不够,同时教学手段,讲解方法太过单一,从数字6到数字10都是统一的套路,没有变换,可能会使学生厌倦于繁琐的讲授,而后来评课过程中有老师也提到可以多种方法进行,比如:在解决跑步有多少人?这个问题的时候,稍作引导,便让孩子到屏幕前自己数,展示他数数的方式;在解决大树有多少棵?这个问题的时候,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再适度放手,让孩子自己数,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实现表现自己的欲望,继而在解决后面问题的时候可以同桌互数,从而是学生充分融入课堂;第三,在学生使用学具这一环节的操作上,存在很大问题,任务布置不到位,不具体,学具的使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而在学生纪律得不到控制时,自己的情绪又受到学生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这一点需要及时进行改正,在平常的数学课中就要锻炼学生运用学具的能力,同时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控制课堂,适当运用表扬,树立榜样,慢慢疏导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注意力转入学习任务中。

听优秀教师的数学课,往往是教师语言流畅,课堂组织有序,学生掌握得十分轻松。而在我的这堂课上,数学语言的组织就存在许多不恰当的地方,比如在点和人对应方面,直接说了6个人对应6个点,而换成1位同学对应1个点,那6位同学对应几个点?会给孩子思考的余地,让孩子回答,课堂也相对充实,有数学课的味道。同时我课堂的评价语言也相对匮乏,只会简单的表扬,这样的表扬亦显得空洞,得不到孩子的共鸣,相对而言:观察的真仔细,回答声音很响亮,字写得真漂亮,听的最认真……这些具体到点上的表扬需要加一些,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老师的表扬,使表扬达到应有的效果。

通过这堂课,我充分感受到对一年级孩子学生而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提起学生表现欲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无论在课的结构组织还是课堂语言组织上都要狠下功夫,积极向学校老师请教,及时反思,争取快速融入数学教师队伍,做合格的数学教师。

最后我不得不说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幸福,这一堂课讲下来,真的是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包括备课、磨课、课件的制做,甚至是学具的准备,没有孤军奋战的疲惫,他们让我我感受到教师队伍的温暖,让我感动,十分感谢他们,而这也将成为我继续向前的动力。

10的认识教学反思2

教材是教学资源之一,它为我们老师的教学提供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就不应该仅仅只有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应该结合具体上课的环境、时间、目的而有机增加、修改教材,当然教材中承载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训练的要求,教师不能够任意改变。

我执教的这节课,关于教材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一)关于主题图

1、把静态的10只鸽子改变成动态的9只鸽子,又飞来了1只鸽子,使学生经历9增加1就是10的过程。

2、把远处模糊的树木清晰化,具体成10棵数,丰富学生数数的对象。

3、借助课件,把画面中所有的物体全部动态,而且这里的交互性非常强,可以从任何物体开始数,方便学生用点数法正确数出10个物体。

4、借助课件,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学习用具——数学符号”的抽象过程。

(二)关于10的分合1、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小组合作有序、有的小组合作无序;有的学生能够想出多种分合方法、有的学生只能够想出一种分合方法;有的学生能够有序想出多种分合方法、有的学生不能够有序想出多种分合方法。

2、操作基础上整理:同样整理分有序和无序,还有的学生能够从一组分合想到另外一组分合。

(三)关于练习

1、在学习活动中处理相关练习,使学生轻松完成。

2、练习中先提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练习更落实。

教材的改变,使我上课得心应手,教法和学法融和,课上学生和我成为好朋友,彼此共同就“10的认识”进行研究。这节课的教学,有如下三点体会:

第一,教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越来越聪明。

大家都知道数是在数的过程中产生的,学生学习10以前已经认识了1——5、0、6个7、8和9,对于数数不是陌生的,可是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因为熟悉就淡化了数数过程,要知道我们的教育对象只有6、7岁,知识需要在具体的活动中练习才能转化为能力,所以我请学生先数主题图中的具体对象:9个小朋友、9只鸽子,然后借助“又飞来一只鸽子,还是9只鸽子吗?不是9只,那是几只呢?”使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10,也渗透了“数是在数的过程中产生的”。经过这样的改变,我发现学生的数数能力提高了,而且知道了“遇见要了解某个事物有几个的时候,就需要去数数。”这样教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越来越聪明。

第二,分层教学解放了学生和老师。

在进行10的分合教学时,我设计的学生分组进行,可是对学生研究的成果不做统一的要求,因为“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小组是完整的;有的小组是不完整的;有的小组是无序的;有的小组是有序的。因为我自己头脑中没有对学生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结果的界定,在上课中我真正投入到学生的研究中去做个参与者,同时学生也放开手脚自我探索,这样解放了学生和老师,使得课堂真实呈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操作结果,我现场选择两个小组的结果全班交流,使学生既明白了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又了解了同伴的操作结果,最后提炼成为完整的、有序的五组10的分合,即书本第65页出现的填空部分。

尤其是第一小组的研究结果出现了0和10,我根据创设的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小明要把这10瓶牛奶放在两个带子里,你这样是放在两个带子里吗?”该学生摇头。我又说:“那你能够自己改改你的分法吗?”该学生想了想点点头,然后动手把他摆在右边的学具一个个往左边挪。我静静地看着他挪,他挪完了望着我的时候,我才问他:现在你是怎么放的”他说:“一个带子放8瓶,一个带子放2瓶。”我表扬他:“不错,这样改一改就很好地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这样,我借助辅导该学生的过程也使全体学生体会到“数的分合是要把数分成为两个数,一般不含零。”

第三,老师多一份情感,学生就多一堆表现。

新课程提倡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可是教师带着职业性的微笑对着学生,学生的心怎么能够热起来呢?本节课,我真心投入,为每个学生的发言贺彩,为每个学生的操作捧场,自己都上得热血沸腾,你说课堂里学生会不动吗?因为学生不是天天和我见面,在短短40分钟里,我要靠我的热情去感染、吸引他们,我能职业性的微笑吗?在精心设计的教学中,我用我的语言不断鼓励学生,用我的手势启发学生,学生表现越来越积极,越来越精彩,真是老师多一份情感,学生就多一堆表现啊!

10的认识教学反思3

11月5日,县数学名师指导小组来我校进行数学教学工作的指导,学校安排我执教一堂课进行教学汇报。这让我感到既兴奋又紧张,一方面这是一次难得的向教坛前辈学习取经的好机会,另一方面自己从事数学教学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担心自己经验不足,会班门弄斧而贻笑大方。经过反复思考,特别是在学校数学教研组同事的指点帮助下,我上了《10的认识》。通过课后与各位县级名师以及数学组同事的交流,我感受到了在数学教学这个广阔舞台上,我迈出了第一步,但前面的路还有很长。

上课伊始,我通过谈话形式,小朋友们,你们见过一种白色的鸽子吗?他叫和平鸽,是和平的象征,想和她们交朋友吗?只要你爱动脑筋,爱学习,和平鸽就会飞到你的身边。瞧,这些就是爱学习的小朋友。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图的教学。此时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厚。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观察、操作、游戏编排的较多(因为一年级的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只有5到10分钟),这样可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家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个个学生都在课堂上,不感到枯燥、乏味,主动的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存在的不足点:

1.数学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记忆,浮于表面的东西。在教学由形抽象到点的过程中,我纯粹的让学生看着10只鸽子,10个人画出相对应的圆点,而没有深层次的去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我应该再增加一个估点子数的环节,让学生估这是不是10个圆点。先画个两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少了很多,画20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多了很多,从这样的一个比较中,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10个圆点。

2.对“10”的基数和序数的教学编排不够理想。这里的着眼点是让学生明白第10只有一个,10表示10个。我在出题的时候应该给出的数量不一,随时变化,让学生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的出示两道类似的珠子图和大象图。

3.在10的组成教学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把白纸上的10根小棒按一定的规律分成两堆(画一画)。我的想法是,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如果拿实物小棒去分会出现部分孩子玩小棒,而且分完一种之后,不能把分法保存下来,到最后到底分了几种方法可能学生并不清楚,通过画可以把每一种分法都很好的记录下来。但问题也随之出来了,通过画小棒,学生体会不到总数不变,也不能很好的体会到10可以分成1和9,9和1是同一种分法,只是交换了小棒的位置。所以这部分的处理,应该在细致点。

通过这次锻炼,我认识到,相对于教学计划的完成,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学生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始终保持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样,作为教师,在营造轻松愉悦教学氛围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让学生从直观认识走向深刻理解,不断增强教学的层次和深度。

10的认识教学反思4

这节课围绕课标体现趣,新,活三个特色。

趣:

1以趣激情,突破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但兴趣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为此,在新课开始时,我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参与的动机,利用听音乐,配以学生喜欢的动画,在引导学生观察参与的同时,适时激疑9的后面是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这种设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

2.以游戏形势结束,寓教于乐。

练习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学完10的组成后,在找朋友与拍手组10的游戏中巩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不仅巩固了学习内容,而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寓教于乐。

新:课堂上,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这种“自主——合作”式的探究模式新。

1. 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我为每人准备了小棒,要求学生先数出10根小棒,再用这些小棒拼出漂亮的图案。这样既巩固学生对10的序数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感。提供了人人动手研究的机会。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过程之中,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由于学习材料的充足,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2.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做出判断,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教师都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使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

活:

1激活内容,调动学生。

课前我比较深入的钻研教材,科学地运用教材,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许多小问题,使每个问题既围绕重点,又围绕难点来进行。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研究汇报内容,灵活地驾驭课堂,既能将问题“放”出,又能逐步地“收”回,从而将有关于10的知识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

3. 评价灵活,鼓励学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上,注意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例如,你们是了不起的设计师,你们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团结力量大让我们共同寻找答案等。采用趣味性的评价方式,注意听讲的奖励金耳朵,积极发言的奖励金花筒,团结互助的奖励合作花。这样的评价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设计上的一些理念,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 缺少追问。

在课程开始阶段,学生在回答图上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是多少时。有一个学生很

快说出图上有10只鸽子。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很快给予了肯定,但我没有追问下去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这么快就数出结果。其实这里也是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有利契机,如果我让这个孩子到前面数一数不仅能让学生巩固10的数法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数物体个数的方法。由此我想到一名好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具有主持人的机智,面对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学会追问。

二.没有打破思维定势

在练习设计时,如果能强调一题多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直尺回答()比()大,()比()小,如果不仅仅让学生说10和9的大小关系,更多的关注10以内的数的大小关系,这样既巩固了以前学习的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简短的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求做到:丰富学生玩数学的经历,丰富学生做数学的经历,丰富学生用数学的经历。

10的认识教学反思5

从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小朋友你能不能帮0想个办法呢?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二、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教室里的小朋友;学具盒中的小花;计数器上的珠子,点子图、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如在计数器上拨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朵小花等环节都在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教学中特地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并用10来说一句话,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马路口红绿灯的倒计时,这几个环节,让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四、注意从学生已有的适应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一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如学生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已经掌握2至9各数的组成,并能找到规律,有序地记忆数的组成。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在稍加指点和帮助,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在教学数的组成时,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组成的规律,使知识规律形象的展现在脑海里,从而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

10的认识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4页的内容。10是一个特殊的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也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教具、课件和整节课的设计等等,课后,我再回过头来思考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发现其中有些地方处理得不错,有些地方就需要改进。这节课我力图通过愉快的情景启发学生初步来认识10。在上课时的导入部分,我选用了小朋友喜欢的数字排排坐课件引人入胜,让学生帮0和1想出办法对付横行霸道的9,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体图,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物体是表示10的,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在教学10的分解和组成这部分内容中,我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虽然我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得还不够,收放得不够自如,似乎有点担心一年级小朋友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学环节,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很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成功的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上敢于突破和创新,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今后我也会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做。

10的认识教学反思7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10的认识教学反思8

孩子们天性爱活动,他们的生活就是活动,他们的学习也是各种有趣的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功能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实践中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学习内容的展开,都力求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课始故事引入,巧妙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课件中设计的猜一猜、说一说、玩一玩等活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走进数学王国。

2、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数的概念

教学中,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计数器上的珠子,直尺、苹果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如在计数器上拨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3、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应用能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教学中特地安排了这些环节:生活中的数、用10说一句话、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等这几个环节,让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教学中,通过数一数、做一做、拔一拔、分一分、涂一涂、排一排等活动,激活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精心组织活动,快乐学习数学

本节课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精心安排了找朋友、对口令、考一考、试一试、玩一玩这几个既有趣又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玩中做,做中学,在快乐游戏中轻轻松松地学习。同时,多媒体课件的人机对话功能,培养了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去学习。如在尺子或数轴的空格处填数、练习中的数一数、做一做,填对时则显示对,否则显示叉。练习由易到难,逐层推进,采用“答题+评分”,学生每回答对一道题,多媒体用它那层出不穷的表扬方式让学生兴奋不已,以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件的表扬或激励下,不断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课堂纪律不是太好,对学生的数学活动放手不够。在教后我感到自己在处理预设目标和达成目标的问题上还有待磨练和提高。如:当学生没有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引导不够;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等。

10的认识教学反思9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你们好!

这周主要进行了10的认识及加减法、的教学。

10的认识:学习数的认识基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数数、认数,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2)数序,知道几添上1是几,明确它在数中的位置,会辨别前后。

(3)会比较大小。

(4)明确序数意义,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一般与左右的问题相结合。

(5)能正确、规范地书写。以后碰到这样的教学就不再作具体说明了。

10的加减法:依然包括两部分。

一是看图列四道算式(即一图四式),两道加法两道减法。

这类型的题目要明确图中的3个数,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还有全部。在列算式时,要把左边的加上右边的,右边的加上左边的;用总数(全部)减去左边的,用总数(全部)减去右边的。经过一周的练习,孩子基本已经能正确完成了。不过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容易在减法上出错。主要是把左右两边的数相减了。举个例子:3+4=7、4+3=7,另外两道减法算式应该为7-4=3、7-3=4。有的孩子则写成了4-3=1。

二是用数学,这种题我在上次曾做过详细的.介绍,下面我主要讲一下孩子易错的地方这两种题型的题目。看到题目,一般我都会引领着孩子们对图意进行分析,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就是求的全部(即总数)有多少,需要用加法;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上面,就是求的一部分,需要用总数减去已经知道的那部分(即不带问号的数)。目前减法出错最多,主要是孩子所写的减数不对,往往都减去问号代表的数,而问号所表示的应该是要计算出来的。这样的情况在每年的一年级孩子身上都会大量出现,使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在和一位家长朋友聊天过程中,发现让孩子把问号所表示的图用手捂上这个方法很不错,我在班里也会慢慢的推广这种办法。一旦用手捂上了图,孩子就不太会减错了。这两部分都是最终考试必考的重点题型,我们会继续加强练习。

为了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我把每天5分钟口算练习改为了每天十分钟(可分两次完成),需要家长签上名字,并说下孩子的口算情况。请家长给孩子准备好自制的口算卡片,(内容要全,以10以内的加减法为主。您如果觉得孩子掌握的比较好了,可以适当的提高难度,扩大范围到20以内)。下周,我们将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课本第72~77页)。再次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0

认识6时,通过老师操作拨珠,学生摆了6个圆片,学生的头脑里形成的6这个抽象数字的认知是比较到位的,而对7、8、9、10 的认识,我为了紧缩课堂时间,以为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需要通过操作摆圆片,就能够建立数感,结果大失所望,学生只认识了数字,根本没有形成数的概念。

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单独一个数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大,关键在于它和具体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实际意义。认数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物动手操作,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明显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明显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如果“7、8、9、10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能不惜时间,让学生操作摆圆片,学生通过圆片的个数逐渐增多,感受到8、9、10都比7大,也就不会出现认为10不比7大的错误认识了;如果在游戏中让学生摆的圆片比7多,有学生摆了10个,肯定不会认为是非得摆8个才对。

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认知水平较低,让他们多感受、体验数从实物到抽象过程是有必要的,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数概念有了切实体验和理解,这与数感培养是分不开的。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案例一的设计是严格尊重教材的编排顺序,亦步亦趋进行教学设计,不顾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教师牵扯着学生往前走,带来的学生厌学。

案例二的教学设计打破了过去传统的认数模式,对10的认识与10的加减法进行了整合与重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这充分证明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教学活动的主体化。

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实现以人为本。首先考虑的就是学生怎样学习?他们想到哪里

去?而不是教师想要学生到哪里去?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而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达到教学有效的境界。

案例一的教学是管束下的学生活动,教师围着教材转,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只能囿于教师和教材划定的圈子里,做着无味地、重复性的练习。案例二的教学则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活动。

2、突出教学过程的动态化。

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学心理学家梅里尔教授在其《首要教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教学的五项基本原理,实际上是五个要素、五个阶段——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要围绕着“激活”、“展示(论证)”“应用”和“整合”这样一个循环圈展开。也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经历探索思考的过程。

案例二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流动、动态的过程,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精心设问,有效引导,引领学生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学生对10的抽象过程、10的基数、序数、含义及10的组成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教师采用压缩此过程,而将认知的方向延伸到更高的地方,即通过10的组成自然而然学习10的加减法,将10的组织与加减法充分联系起来,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生成下的“做数学”中建构了数学模型,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

3、突出教学交流的民主化。

4、突出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2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始,我通过愉快的情景启发学生初步认识6-10各数。在导入部分,选用了小朋友喜欢的数字人物,并用课件一一的出现,有前面认识过的05,还有今天认识的610。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数的顺序。

然后,出示主题图:在数数的时候,指导学生有序的数:可以按上下数;也可以按左右数;还可以以数的大小顺序来数。同时,再结合教室的实物来数,比如:数桌子、数椅子、数同学、数铅笔等内容都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很好。在认识了这些数后,为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选用6-10中的任意一个自己喜欢的数说一句话或做一个动作,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最后,用自己的小计数器拨数,先拨上6个,然后逐一的添加一个小珠子,在体会后继数的同时也感受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并在此引发学生进行了深度的思考:6个添上一个是7个,还可以怎么得到7呢?让学生自己试着拨拨,在拨的同时孩子们会想到:5个添上2个是7个;4个添上3个是7个同时,也为组成做了铺垫。

整节课,孩子们的情趣很高涨。总之,本节课,我尽量使课堂做到生活化、活动化和趣味化,尽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且结合孩子好玩、好动的生理天性,让他们在观察、比较、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的发展,个性得到的张扬,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玩数学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6-10的数学的组成是学生在学生了2-5的数的组成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学会通过操作学习数的分解和组成,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幼儿园中已经知道了2-10的组成。怎样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才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的有所提高,同时让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分析能力得到培养。

加强操作,把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对实物、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如教学8、9的组成,我让学生把8个圆片分成两部分,学生马上按摆也了一种分解。这时我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所有的分分法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来。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联系前面学习的经验,按照一部分依次加1,另一部分依次减1的规律摆出8的组成。因为学生对摆学具找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活动已经不太感兴趣,所以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操作的愿望。同时在交流讨论中,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并在自己所参与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过程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积累,特别是10的认识这一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或在家里已接触过。因此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被动汲取、模仿、记忆和反复训练,而是创设了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从动手操作让孩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10个一是1个十是建立新旧计数单位联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孩子后续学习所需要的至关重要的内容。教学时我让孩子数小棒,边数边摆当数到9时停顿以下在摆一个,问孩子:有几根小棒?孩子很容易回答10根,这是马上指导孩子把10根小棒用皮套捆成一捆,让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跟着教给孩子10个一是1个十,有了直观的小棒及捆小棒的过程作依托孩子很容易的理解了。而后又用计数器,知道孩子边拨珠边数数,进一步巩固满十进一的十进制关系。但从孩子的操作情况来看,孩子对数为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同时让我深深的感到孩子确实不是很聪明,也是我信心满满的完成实验的任务而有所动摇了。

二、通过实际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生在从分得活动空间列举了很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10个手指、10个脚趾、10个同学站一队、一捆小棒有10根,等通过让学生距离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指导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指导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适时调整。也就是要充分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才会让孩子学有所得。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新课一开始,我利用故事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又引起了新的数学思考:用什么办法不让9这么骄傲,帮一帮伤心的0,很自然的引出了今天要学习的新数“10”。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了两个数字可以组合成一个新的数,数与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在数数的时候,创设大量的情境:数人物,数鸽子,数珠子,数刻度等内容都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在教学10的组成时,因为学生在学习2~9的认识时,已经对数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把以前学到的方法顺利迁移过来。在回报完答案之后,再让学生评一评哪种方法最好。然后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对数游戏巩固新知。又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就能想到什么,找出各个分解式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最后以一首儿歌《凑十歌》结束新课,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兴趣十足。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本节主要由6、7的认识、8、9的认识、10的认识等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最直接的基础。

成功之处:

1、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数数、抽象数的概念以及数的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每一幅图观察得非常清楚,描述得很到位,尤其在教学10的组成时,把图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观察主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运用主题图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的教育,使学生在认数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2、重视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习必备的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是:做到有条理,最好能多角度。表达要求是:用数学语言说完整的话。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会观察、能表达。

3、在这一内容中,学生开始接触条件(目前还没提到这一用语),学会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一知识点在本单元是学得最扎实的,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图意完整的叙述题意,并根据问号所在的位置提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太慢,这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2、做题时,很多学生不看题,凭感觉做,不知道何为检查。

3、还有一些学生分不清左和右。

4、关于序数和基数还没有区分,如不知道从左数第6个与左边的6个到底有什么区别。

10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激趣促情

师:同学们, 通过之前的学习, 我们认识了哪些数字宝宝, 我们一起来喊喊它们的名字好不好? (全班一起从0数到9) 这些数字宝宝里, 谁最大?谁最小? (生答)

师:在数学王国里, 9总是以为自己是老大, 老是欺负最小的0。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数学王国郊游的时间, 9是队长, 它走到0面前说:“你呀, 没头没脑, 代表一个都没有, 你就排在最前面吧。”0听完后, 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 数字1走到0身边, 和它一起想了一个办法让9哑口无言, 你知道它们想了什么办法吗? (启发学生回答1和0组成了10)

师:同学们真聪明, 那到底10比不比9大, 比9大多少呢?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下10。 (板书:10的认识)

【设计意图】以有趣的故事导入, 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 使学生很快融入课堂中, 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在复习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 又提出了新的数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哑口无言?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 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 是可以组合的, 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探索, 学习新知

1. 学习数数和认数。

(1) 出示课件:广场喂鸽图。

师:数字宝宝们准备出发了, 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先来看看它们来到了哪?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仔细观察, 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回答鸽子、小朋友、老师的数量, 学生边回答, 教师边引导大家一起数一数。)

(2) 动手摆10。

师:我们在图中找到了数字10, 现在请大家用学具来摆一摆10。 (学生动手摆10, 请两名同学到讲台前用不同的学具摆10进行展示。)

师:我们来看看他们摆对了吗?同桌也相互检查一下。 (引导学生之间再相互数10)

师:大家的学具颜色、大小、形状各异, 为什么可以用来表示10呢? (引导学生知道因为它们的数量都是10, 所以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

师:我也用小棒来表示10, 你们帮我数一数。 (生数数)

师:一根小棒表示1个一, 这里是2个一、3个一……10个一, 10个一捆成一捆是1个十。

(3) 生活中的10。

师:同学们, 你们的身上有没有10, 找一找。 (引导学生举起双手数一数手指头的个数。)

师:老师发现教室里也有10, 我想请10个同学上来和我玩一个游戏———听指令做动作。

师:请从左数第10个人, 跳两下;请从右数第10个人和大家招招手等一系列指令。

【设计意图】以数字宝宝郊游为主线, 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在主题图中通过观察找到数字10, 紧接着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 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 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 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的足迹。

2. 学习10以内的数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1) 尺子图教学10的数序。

师:同学们, 尺子看你们玩得这么开心, 它也想来凑凑热闹, 请大家帮帮它, 找找10该放在哪里?

(2) 计数器教学10的数序。

师:要找到10放在哪, 请计数器来帮帮忙。 (课件展示计数器拨9颗珠子, 再拨一颗是10, 10比9的数量多1。)

(3) 点子图教学9、10比较大小。

师:点子图也来帮忙, 数一数, 比一比大小。 (引导学生比较9、10的大小。)

(4) 小结。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帮尺子找到10的位置了呢?我们看着尺子上的数字顺序, 从0数到10数一遍。

师:再从10倒着数到0数一遍。

师:在生活中, 什么时候会用到从10倒着数到0? (生答在倒数计时的时候, 在火箭发射的时候等。)

师:在火箭发射时, 我们习惯用倒数计时的方法, 从10倒着数到0, 把0改为发射, 我们一起来倒数计时, 发射一次火箭。 (课件出示火箭发射图, 引导学生倒数计时发射火箭。)

师:同学们, 我们要从现在起认真学习, 长大争取成为一名发射火箭的科学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尺子图、计数器、点子图进一步体会10在9的后面, 10比9多1, 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 巧妙设计火箭发射的情境, 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乐趣, 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 树立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的远大志向,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10的书写。

师:我们学会了数10, 现在来学一学怎么写10。请仔细观察, 说一说数字10的书写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书写10, 1占前面的日字格, 0占后面的日字格。)

师:请观察老师在书写10的时候是怎么写的, 然后请完成书本60页10的描红和书写, 请写得又好又快的同学上来展示。 (在黑板的田字格里书写10, 边写边讲解, 特别强调先写1再写0, 从左往右书写。)

4. 学习10的组成。

(1) 教学10的组成。

师:在你们写10的时候, 数字宝宝们在广场上玩得口渴了, 它们的队长9去买水, 可是它一个人提不动10瓶水, 请你们帮它分成两部分, 怎么分?同桌合作, 用你们的学具摆一摆分法。

(引导学生摆学具, 请两名学生到投影仪上合作摆小棒。大部分学生摆完后, 进行汇报。汇报时注意引导学生不遗漏地有序汇报, 边汇报边板书10的分与合。)

师:全班齐读10的组成。

(10可以分成1和9, 1和9组成10;10可以分成2和8, 2和8组成10……)

师:请同学们默背一分钟, 比比谁先记住。

(一分钟后请学生起来背诵10的组成进行展示。)

(2) 小游戏“凑10”。

师:我们来活动活动小手指, 玩一个凑数游戏, 我的手指比出一个数, 你们手指比出另一个数, 这两个数合起来要能凑成10。 (师:我出5;生:我出5……)

(3) 10的组成巩固练习。

师:数字宝宝们喝了水, 还想吃水果, 可是只有10元钱, 请你帮帮它们用10元钱买到两种水果。

(创设10元钱买两种水果的情境, 练习10的组成。)

【设计意图】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凑“10”游戏, 用手指和口令相互配合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10元钱买水果的练习, 使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让学生体验到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巩固新知, 学以致用

师:刚才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 帮助数字宝宝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 真让老师刮目相看。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两题练习, 我们一起来完成, 比比谁最快、最细心。完成教材62页第1题、第3题。

四、课堂小结

1.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2.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得都很认真, 老师最后有一首《凑十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 我们一起拍手齐读: (播放欢快的音乐。)

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认读10。

2.过程与方法:比较大小和组成,引导學生认识10,初步建立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全面掌握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2.建立10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课件演示数字娃娃0—9在一起时的一段小故事,从而引出课题。

二、互动学习,探究新知

1.数数与认数

教师出示课件(不同民族的小朋友10名,天空中有10个彩色气球)指导学生先看图后提问:图上有多少个小朋友?空中有多少个彩色气球?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刚才你是怎样数的?

出示小棒数数,教师请学生一起数一数,学生计数后,教师将10根小棒扎成一捆,提问:你认为把10根小棒捆起来有什么作用?

刚才的10个小朋友、10个气球、10根小棒可以用数10来表示,你认为10还可以表示什么?谁能用“10”说一句话?

2.大小比较

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用人民币比较数的大小:教师出示一张10元纸币和9枚1元的硬币,问学生:“这张纸币和这堆硬币,哪个多?”板书:9<10,10>9。完成书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组成

教师出示两个笔筒和10支铅笔,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摆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全班学生齐读10的组成。10的组成有那么多,你有什么办法把它记住?

4.10的写法

10的写法和0—9这些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谁能说说10怎样写?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习写10,并互评。

5.写10比赛

学生观察10的写法,在比赛中理解10的书写方法,提高写字兴趣。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数橘子。

2.师生互动。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忆和小结。

2.学生质疑。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认识10》的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学生课堂纪律非常好,因为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被听课,所以学生很重视,但也由于这个学生有点过分紧张,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方面正确率不高。反思整节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点做的不好。

1、在数珠子的时候,我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而且全班操作的话,我怕课堂纪律不好,所以我只请了一个学生到投影处展示数珠子的过程。后来从整节课观察下来,我应该放手让每一个学生都数一数,这样学生对10的印象会更深刻。

2、在感知10个一是1个十的时候,我也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学生感受不深,没有深刻理解10个一是1个十,以后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我自己有点紧张,导致课堂节奏有点快,所以在新授部分不深刻,以后上课尽量放慢脚步。

4、“想想做做”第8题的时候,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发现多一个正方形就多三根小棒。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而不是急着将答案告诉学生,缺少让学生探索的过程。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一、从动手操作让孩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10个一是1个十是建立新旧计数单位联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孩子后续学习所需要的至关重要的内容。教学时我让孩子数小棒,边数边摆当数到9时停顿以下在摆一个,问孩子:有几根小棒?孩子很容易回答10根,这是马上指导孩子把10根小棒用皮套捆成一捆,让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跟着教给孩子10个一是1个十,有了直观的小棒及捆小棒的过程作依托孩子很容易的理解了。而后又用计数器,知道孩子边拨珠边数数,进一步巩固满十进一的十进制关系。

二、通过实际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生列举了很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10个手指、10个脚趾、10个同学站一队、一捆小棒有10根,等通过让学生感受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数学就在身边。

三、设计利用刻度尺,让学生认识数的顺序,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让学生知道9和10的顺序是怎样的(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后面),接着我设计了小朋友喜欢的水果图,让学生说说喜欢吃哪些水果,体会从左数排第几,从右数排第几…….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多种感官,形成并强化“10”的表象,理解10的序数意义和基数意义。

10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关于教学反思的实践与认识 篇7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明确教学反思的内容, 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理论上, 任何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反思对象和内容。但一般而言, 我们往往根据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顺序, 分阶段地确定反思的内容。

1. 课前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要高瞻远瞩, 因为教学方案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 是勾勒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

在设计预设方案时, 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握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地位,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 认真反思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材编排意图, 教法设计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选择的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在理解时可能生成哪些情况及如何处理生成资源, 是否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 对学生实际要求的估计是否合理, 是否为学生创设了立足的空间和愉悦的空间, 能否联系社会实际生活, 能否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等, 课前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的比较和反思, 进而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和合理性, 有效地改进教学。

2. 课中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动态过程, 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认知活动, 也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 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各要素互相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反思, 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机智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经常性的反思习惯, 并能够根据课堂新生成的教学资源, 及时、主动地调节教学方案, 改变教学策略, 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最终真正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学生是否有立足的时间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热情与程度如何, 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无爆发出创造灵感和智慧火花, 教师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改变教学进程,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是否渗透和强调了能力的培养, 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 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瞬间及时进行反思, 随机应变, 合理调整,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课后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发展性。

课后反思, 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 它包括学生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反思基础知识, 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方法的应用、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认同;后者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是反思成功之处。如某些教学设计的巧妙之举和得意之处, 学生有创意的提问, 独到的见解。教师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拓展教学思路, 以丰富日后教学材料。二是反思课堂留下的遗憾和缺陷。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败笔之处”, 如教材内容处理不妥, 问题设计欠合理, 师生互动牵强生硬;还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等。对这些不足和失误教师应及时进行反思, 同时找到对症的“良方”, 使自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减少失误。三是反思再教设想。教师应根据已教情况, 结合自己所得所失, 思考如果以后再教时该怎样处理, 以使自己的教学日趋成熟。

4. 对作业与批改的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 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教师批改作业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检查教学效果, 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是增强教师课堂教学工作针对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作业设计与批改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作业本身的反思。如作业量是否适当, 难度是否适宜;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完成这些作业需要多少时间;设计的作业是否有层次性和多样性;不同学生的作业要求有无区别对待。二是对作业完成情况的反思。哪些题目学生做错了, 原因是什么;自己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方法指导情况怎样, 有无抄袭现象等。三是对批改作业行为和方式的反思:每次作业是否需全批全改, 是否只改部分学生的作业, 可否只改学生的部分作业, 让学生帮忙批改是否可以, 可否让学生互批互改;是否能依据学情和不同类型的作业, 有目的地写出赞扬性、指令性、启发性、警钟性和鼓励性的批语;哪些情况需要面批, 作业完成反馈情况效果怎样, 讲评是否达到理想的效果等。

5. 对课外辅导的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性。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主要的补充和延伸, 是因材施教、培优补差的有效措施。

课外辅导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给缺课的学生补课, 给学困生辅导和给学有余力或有特长的学生个别辅导以加深和加宽课上所学内容。其形式有两种, 即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辅导和适当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对课外辅导的反思主要包括:是否制定了科学的培优补差方案;辅导内容和方法是否对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形式是否恰当;是否能在重视知识的基础上, 更能重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上;怎样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等。

6. 对学业成绩考评的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诊断性。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检测和评价, 是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 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教学工作起激励、诊断、反馈、调查和评价的积极作用。检测的反馈包括对检测内容的反思和对检测方法的反思。前者如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反思;内容是否实现了“三维目的”的有机整合, 是否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对各项技术指标的把握, 以及对题目的难易程度和类型等反思。后者主要采用考查还是测试, 考查是书面检测还是课堂提问, 测试采用笔试、口试还是实验操作的反思。对成绩评定主要包括评定是采用评分的方式, 还是评分加评语的方式, 评分时对学生有创建的回答有无适当的加分以资鼓励等。

二、教学反思的几种方法

1. 写教后记。

一节课结束后, 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及时认真地写出教后记。可以记以下内容:一是记成功之处。如形象的比喻、巧妙的比喻、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 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见解内容作一简单总结记下来, 供以后参考。二是记失败之处。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出缺点、检测中出现的失分点记下来,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和补救的内容。教后记的内容虽然很多, 但不需要详细记录, 特别强调的是记录一定要及时, 否则容易遗忘。

2. 写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要求详细具体, 除总结一天的工作, 记自己的所得所失外, 还应重点记载课堂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 以及对公开课、观摩课、集体备课等活动后的认识、收获、体会和感悟等, 必要时教师要对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为进一步研究或专题研究积累材料。

3. 开展交流讨论。

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 同级同科教师聚在一起, 教师应针对课堂上发生的问题, 发表各自的见解和意见, 以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 得出最佳方案,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 看自己的教学录像。

教师可将自己的某一节课完整的摄制下来, 然后进行回放, 反思为何当时会这么做, 这样做是否妥当, 下次可以怎样改进。一堂课的录像可以让教师找出课堂上经常性的肢体行为和言语行为问题:如经常性盯看课本或教案, 经常性说的一句口头语, 一直注视看某几个学生, 板书时经常性的擦擦改改。录像还可以让教师清清楚楚地统计课堂上每各环节的时间分配, 师生发言、思考的所占时间的多少等。凭借教学录像, 教师就有更多反思和改进的机会, 从而充实自我、改进自我和完善自我。

5. 开展教学研究。

为弄明课堂上遇到问题的实质, 探索用的改进教学的方案, 教师应以教学理论为指导, 广泛开展教学研究, 通过调查与实验,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过程, 探索新形势下适应教学发展的理论体系, 以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

三、教学反思的作用

1.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或梳理出经验中蕴含的原理, 使经验升华为理论。同时, 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还可以帮助教师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 形成独具个性的专业理念, 而这些都是指导教师今后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2.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否合乎教育理论、合乎教育规律, 是否科学有效, 既需要别人的评价, 更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教师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 通过实践与理论的接合, 通过与教育目标的对比, 可以使自己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 从而不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 反思多了, 认识自然就会提高, 实践也就有了方向, 有了信心, 有了力量。

3.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自主。

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更具有课程与教学的相对自主权,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法指导、学习动机、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更具有自主性和操作性。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使教师能独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进而提高专业自主性和探索性。

4.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教师形成反思意识, 养成反思习惯的本身就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的负责, 它有助于形成教师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等优良职业品质。

总之, 教学反思, 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贵在执着追求, 一有所得, 及时记下, 终有收获。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结果而进行传视和分析, 从而提高自身觉察水平, 促进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力, 其本质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识活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 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更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培优补差

参考文献

[1]周桂珍.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山东大学, 2005.

10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数学 认识 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教新入学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课,认识0—9这10个数时, 我的教学方式是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如“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有一天,许多动物在玩游戏,小朋友们找找看,你能找到哪些数?”,电脑屏幕依次出现1只小鸟、2只鸭、3只鹿、4头大象、5只狮子、8只猴子等,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借助动画效果的魅力,牢固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让学生们按照刚才动画片的情形,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动物),依次给学生讲述1-9这9个数,让学生在游戏与欢乐中愉快地学习数学,对于0的学习,呈现出一个空白画面,在学生实物扮演时,展示没有一个动物,从而让学生理解,0就是“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无”的意思;学习完新课后,我让学生分别按照0-9的顺序依次展示三次,让大家加深记忆,与此同时,我还抽查了5个学生进行数的认识训练,发现效果显著,学生都达到了教学设计时的目标。

对于小学数的认识教学,我的建议有四个: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生动形象的动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因,教师只要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地学习,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其中,体验生活中的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自己体验,并參与其中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与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让学生终身难忘,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动手动脑获取学习效果,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与创造精神。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爱上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0-9数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再根据教学要求,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减少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艺术性的表演天才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四、组织开放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上一篇:以上网为话题作文下一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音乐上册《雪花》听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