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2024-05-09

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19篇)

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水泥厂小学小学

郝继广

案例名称:“0”的认识

背景:让学生理解零的意义,加深对他的印象,和学习的重要性。案例实录: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朋友,看看它是谁?注意观察它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猜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生:一个在看盘子,还有一个在笑。生:最后一个没有笑,可能想哭了。

师:是吗?那你想想猴子怎么一会儿开心,一会儿不开心的呢?

生A:有好吃的东西。生B:不是的有好玩的。

师(笑了笑)说:那你们再想想,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猴子喜欢什么? 生:桃子。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呢?数数看。(指导学生看图)

师:盘里有两个桃子,用几表示? 生:“2” 师:小猴看了很谗先吃了一个,盘子里的桃子个数用几表示呢? 生:“1”

师: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一个,现在盘里还有桃子吗?

(出示空盘子)用哪张卡片表示? 生:盘子里没有桃子了。

师:再想想什么也没有用几表示呢? 生:“0”

师:对。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

师:这个数字读作“0”,“0”表示没有。“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0这个数字,比如:妈妈买了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小华有了3支铅笔,用了3支,还剩0支。你们一定还会说出许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够先在你的小组里说说吗?(学生在小组里,张开热烈的讨论)

生A:我有4个苹果,分给了4个同学就没有了,可以用0表示。

生B:下课的时候大家都出去了,教室里没有人,就是0人。生C:我把妈妈买的巧克力都吃晚了,也是0。生D:我还知道,减法1-1=0。…… 反思与启示:

以上是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0的认识》中的一个片段,通过这段教学学生较好的认识了“0”,并形成了一定的运用能力。课后反思我深刻的体会到: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根据这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我在教学设计时,•大胆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利用生活情境切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自觉地去探索数学问题。

2.创设生动活泼,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数学课堂环境。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0”的卡通形象和学生喜爱的小猴子形象,创设悬念,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观察活动;为学生自由猜测、讨论、交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0”所表示的三种常见的含义, 会读、写0。

2.知道0比1、2、3、4、5小。

3.通过观察、实践等活动, 体会“0”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主题图, 温度计, 米尺。

教学过程

1.对“0”的初步认识。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个《小猫钓鱼》的故事。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假日里, 有四只小猫结伴而行来到了河边, 他们兴高采烈地在钓鱼。其中有三只小猫钓鱼时很专心, 眼睛紧紧盯着河面, 观察鱼儿上没上钩。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一会儿, 他们三个都有了收获。另外一只小猫在钓鱼的时候一会看看远处的风景, 一会看看飞来的小鸟, 结果怎么样呢?这幅图是他们钓鱼回来时的情景 (教师出示主题图) 。小朋友们快来看一看、数一数, 他们分别钓到几条鱼?把他们钓到鱼的条数写在田字格本上。

生:认真观察、点数, 把条数写在自己的田字格本上。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的结果?

生:第一只小猫钓到3条鱼, 第二只小猫钓到2条鱼, 第三只小猫钓到1条鱼, 最后一只小猫一条鱼都没有钓到。

师:他数得很准!小朋友们猜一猜最后那只一条鱼都没有钓到的小猫, 可能是故事里的哪只小猫?能用数字表示他钓到鱼的条数吗?

生:可能是不专心的那只小猫。他一条鱼也没有钓到, 用数字“0”表示。

师:说得好!一条鱼也没有钓到, 用数字“0”表示。你们会写数字0吗?来!请伸出你们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

……

师:看一看刚才你是怎样表示最后那只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的小猫钓鱼的条数的?没写出来的, 写错的快来改一改。

生:用心修改。

师:最后那只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 我们用0来表示。生活中用0表示“没有”的例子很多, 比如, 黑板上只有3个字:小花猫, 老师把它们全擦掉, 结果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了, 这时黑板上的字的个数可以用“0”表示。同桌互相说一说用0表示的例子。

生:互相说自己的例子。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很快就知道了“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 也是一个数。结合4只小猫钓鱼的条数, 你知道1、2、3、4、5及0中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吗?

生:5最大, 因为钓的最多的是5条鱼。0最小, 因为一条鱼也没钓到用0表示。

师:说得好!

老师这里有6张数字卡片, 你能从这6张数字卡片中找出最小的那个数吗?

2.对“0”的再认识。

师:想一想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0?

生1:电话号码上有0。

生2:电子表上有0。

生3:直尺上有0。

生4:温度计上有0。

师:小朋友们的观察力真强, 发现了这么多的例子。看图 (出示下面的图示) , 图中的温度计上的0、直尺上的0, 观察一下0在什么位置, 在小组内议一议0有什么用。

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我们先来看温度计上的0, 什么情况下红线降到0呢?

生:结冰的时候。

师:对!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 所以这里的0表示分界线。

师:拿出课前自己准备的直尺, 观察直尺, 找一找0在哪里?小手指向0并轻声地把直尺上的数读给同桌听, 好吗?

生:同桌互相读数。

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生:这些数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是从0开始的。

师:谁愿意把直尺左边的6个数读给大家听一听, 并说一说这个0表示什么呢?

生:0、1、2、3、4、5。表示从0开始。

师:在尺子上的数都是从0开始的, 这时0表示起点。好!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知识, 请在小组内议一议0可以表示什么?

生:在小组内踊跃讨论。

师:谁愿意代表自己小组发言?

生1:0可以表示没有, 表示起点。

生2:我补充, 0还可以表示分界线。

【设计意图】

教师以讲故事开课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了问题情境, 唤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帮助了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

通过小猫钓鱼的例子、在温度计、直尺上认0等活动, 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0”所表示的三种常见的含义,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0的模型。

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和加减法后,进一步学习有关0的认识和加减法。本节课主要从含义、书写以及相关计算三个方面来认识0,进一步帮助学生完善5以内数的顺序,为进一步学习数序及计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0;能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朋友(课件出示:小猴子)。猴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奖励它2个桃子,看看小猴子的表情,它多开心哪!能用数字几表示?

生:用2来表示。

师:(多媒体)猜猜看,接下来小猴子会怎么做?

生:看着又大又红的桃子,小猴子忍不住吃了一个。

师:(多媒体)你猜得真准,看看,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生:盘子里还剩1个桃子。

师:桃子真好吃啊,小猴子想:我把剩下的这个桃子也吃掉吧,这时盘子里的桃子……(课件展示。)

生:一个也没有了。

师:那该用几来表示呢?

生:用0来表示。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不少呢!一个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与0交朋友。(板书课题——0的认识。)

师: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0吗?

生:手机上、考试打了100分、汽车牌照上……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从视觉上初步感知0,明白0的含义(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一)0的含义

1.教学“0”的第一种含义:表示“没有”。

师:看,老师手中的盒子,请你听一听、猜一猜,盒子里放了几枚硬币?用几来表示?

(师第一次摇动装有硬币的盒子。)

生:用“1”表示。

(师第二次摇动空盒子。)

生:用“0”表示。

师: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用0表示;盒子里一个硬币也没有,用0来表示。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也能用0来表示。

生1:大课间,我们上操,屋子里一个人也没有,用0表示。

生2:妈妈给我买了一块蛋糕,被我都吃光了,用0表示。

…………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很多。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0表示。你们刚才说的100分、电话号码、汽车牌照上的0,也是因为那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所以就写0。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猜硬币的活动以及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多角度感知“0”表示什么也没有。】

2.教学“0”的第二种含义:表示“起点”。

(课件出示直尺。)

师:同学们,0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就在我们的学习用品上也有0的影子,你发现了吗?

师:今天我们认识的数字朋友“0”,它藏在尺子的什么地方呢?请你找一找,并用小手指一指。

师:谁来说一说0在几的前面?

生:0在1的前面。

师:在尺子上,0在最前面,在这里,0表示起点。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把0刻度对准要测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准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你感觉0是大还是小?

生:小。

师:0在我们现在学的数字里面是最小的。

师: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你还知道生活中0在什么时候也表示起点吗?

(课件出示跑赛、跳远、秤。)

师:0除了表示“没有”“起点”,它还有一个身份。(课件出示:分界线。)

(二)0的写法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0的几个身份。那谁能说说,0像什么?(出示课件。)

生:像鸡蛋、气球……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写0的?

师:谁来说一说老师是怎么写的?

“0”的书写

1.教师示范写“0”,学生跟随书空写“0”;

2.请同学们在描红纸上描红。

3.在方格纸上写“0”。

4.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模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以及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三)有关0的加、减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0,还学会了写0,下面我们就来解决一些和0有关的问题。

(补充课题及有关加减法。)

1.教学3-3=0

师:出示情境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生:有3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

师:(播放动画:3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endprint

师:谁能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地说给大家听?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好。)

师:还剩下几只小鸟?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3-3=0。)

拓展:老师出示两个小粘贴奖,把它送给回答问题积极的同学,老师手上还有几朵花?你会列算式吗?

(板书:2-2=0。)

师:你还知道几减几也等于0?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几减几都得0。

2.教学4+0=4

(课件出示:青蛙图,请学生认真观察。)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生: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

师:(点击出现第二张荷叶图。)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师: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师: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4+0=4。)

拓展:根据老师的表演,列出相关的算式。

师:你还能想出这样的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几加0还得几。

3.教学5-0=5

师:出示算式5-0=5,老师遇到了困难,谁愿意帮助我?

师:你还能说出这样的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师:说说你的发现。

生:几减0还得几。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行交流,从而亲身体验关于0的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学会了……

四、了解0的历史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0有了更多的认识。其实,远古时代人们并不是这样写0的,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课件出示我国和其他国家有关0的不同书写方法。)

师:数学知识里有很多奥秘,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掌握更多的本领。

反思:

本节课教学我力求体现新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情境让学生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学生的认知起点,准确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好铺垫。本节课突出的特点是:

1.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低年级孩子的认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背景越接近,越利于学生接受。因此本节课无论是探索0的意义,还是研究有关0的加减法,我都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故事情境和生活情境中快乐地学习,进而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在活动中探索、发现规律

当我把孩子们说出的算式一一写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真能有所发现。虽然他们的语言很稚嫩,也并不能很准确地表达他们所发现的规律,但我想这已经足够,因为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已经能用探寻的目光去发现数学的魅力。我庆幸我的追问:“你有什么发现吗?”教师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停止了让他们探索的脚步。

3.让数学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

0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我采取了认数、写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尽力创设浓厚、鲜明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从而认识0,感受到0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各种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的书写0。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0”,了解其含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有两个:写数字0,理解“0”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

数0的含义比较宽,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不同的应用就体现出0的不同含义,所以教材采取了认数、写数相结合的编排方式把数0的教学单独安排成这一段。并注重通过多种素材,创设为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数学题材,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数过程。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和符合教学实际的板画教学,通过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使学生感受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更会加强获得新知的密度和效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如果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回家画好一颗大苹果树,上面结上10个大苹果,并给这些苹果边上号码,想想自己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就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比老师在黑板上演示效果要好很多,而且会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2、直尺上的0刻度表示起点的意思,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比起直尺,运动员跑步的起跑线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3、温度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应该准备好学具,让学生亲眼见到,增加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天气预报今天的温度引出来。

4、教学0的意义时,用时太多,而且0的意义讲的太深。学生不好理解,0表示起点和表示分界线的意思应略讲,而当表示没有的意思时要重点讲。

5、学生对生活中的形象0和抽象数字0没有分清楚,这与我一开始没有讲清楚有关系,导致最后个别学生没有分清楚两者,仍然混淆。

6、课堂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太少,学生毕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的要少一些,而且学生对表扬是十分在意的。教学中只注重了知识的渗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一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多表扬,多用实质性的奖励,比如:小红星、小红花等。

7、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瞬间思维以及精彩汇报给予奖励,比如:当给0排序时,大部分学生只是知道从0到10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而有一个学生却逆向思维从10到0排,从打到小排列。对于这一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

0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上完课后,感慨颇多。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从整节课来看,组织教学较以前是有明显的改善了,学生也能基本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好的去学习,教学效果也比较好。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能创设游戏情景,让数学成为快乐的驿站。一年级孩子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为了让学生理解0的意义,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手上拿了几颗糖,让同学们猜。一个糖也没有了,用0来表示。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非常高。

但仔细回忆整堂课的管理,从策略上来看,还不是很科学、合理;从手段上来看,还比较单一;从调控的时机来看,还不是很及时、适时。我认为主要问题是教师的引导不到位。

对0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6

数字0的认识一课安排在数字1——5的认识之后,我想学生既然已经有了前面的认数知识的基础,于是在教学0的认识时,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观察猴子吃桃子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审视0的认识这节课,总体来说还是较成功,但离预设的目标还差些。课后总结了一下,这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故事导入法导入新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基本上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

2、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0,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是学生真正的理解了数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这堂课不足之处有:

1、用手提电脑播放课件,画面太小后面的学生不容易看清楚。

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7

1.师:同学们, 通过学习, 你认识了哪三种角? (直角、锐角和钝角)

你能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吗? (学生画, 上投影展示)

2.师:在认识这三种角时, 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研究的? (观察、比较、小组合作学习)

小结:观察比较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我们经常要用到它.

3.出示形如红领巾的红三角, 提问:它的外形是什么图形? (板书:三角形)

4.启发:如果把它的外形画下来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片刻) 同学们的脑子里都有三角形的样子了, 现在请电脑娃娃帮忙画一画, 看看它的外形究竟是什么样子? (利用多媒体抽象出三角形)

5.学生操作:利用刚才画的三个角分别画出三个三角形. (学生展示成果, 互相评一评画得怎么样) 然后把刚才画的三角形剪下来.

师:我们剪下的这些图形都是三角形, 三角形里面还有许多奥秘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

(揭题:三角形的认识) 片断二

1.学生独立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师:那你准备怎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呢? (学生小组交流以后, 陆续有人开始举手)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想让同学们用你想好的方法自己去研究三角形的特征, 把你的发现填入实验报告单中.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

注:课前为每名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纸片, 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实验报告单.

(教师巡视, 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发现, 小组长负责整理出一份小组的集体的研究报告.

3.集体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 说说发现了三角形的哪些特征, 又是怎样发现的?

(在交流的基础上板书, 特征: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

4.黑板上出示一个大的三角形, 请学生分别指一指边、角和顶点.

5.尝试概括: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 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

概括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板书) 反思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 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缺少运用侧重于探索、发现性的数学思维方法的机会.

“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节课, 教师在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背景, 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学习活动的安排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数学事实”, 更要重视“数学活动经验”.

在传统的新课引入阶段教学中, 常常是从“最近发展区”出发, 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进行铺垫, 这无可厚非!问题是许多老师仅仅重视的是“数学事实”方面的知识的铺垫, 而忽视了唤醒和利用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 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性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在学习认识三角形之前, 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另一方面, 通过对各种角的认识和学习, 学生也已获得了如观察、实验、比较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伊始, 教师提出了“认识了哪三种角”和“当初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它们的特征的”两个层次的问题, 并把交流的重点放在第二个层次的问题上, 这种铺垫改变了过去只在“知识、技能”层面上的准备.通过师生交流, 及时地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 为认识和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作了探索方法上的铺垫.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本文中新课引入阶段的学习活动的安排没有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再现, 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加以总结和利用.当学生小结出“观察、实验、比较、合作讨论”等方法时, 教师顺水推舟, “观察、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你会用这些方法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吗?”突出了数学思维方法的拓展和延伸.观察和比较是小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教师重视让学生主动从事观察、比较等探索、发现性的思维活动,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数学思维方法, 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这样,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源”, 真正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更要重视自主探索需要的激发.

“你会研究吗?”和“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 一方面能激发了学生探究三角形特征的积极性, 又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增强了学生探索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这样,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三角形的特征, 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较好地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

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8

关键词:认识图形;总体目标;教学方法

本单元属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开始。

这一单元的总体目标是:1.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简单图形,在对简单图形的认识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验简单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为了让孩子们动起来,真正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设计了以下环节,比如: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简单图形。这样一个小石头就打开孩子们思维的大门。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面对有趣的图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愉悦的神情,对数学充满了兴趣,通过我的引导和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学生充分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简单图形的特点并能够正确辨认出来。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也重视放手让孩子自主、

合作和探究,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简单图形时,想到的和找到的不够全面、准确。通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作为教师的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宜,更要勇于创新和开拓,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我们常说:“听不如看,看不如做。”所以要让孩子们口、手和脑联动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活动中,做到寓教于乐,为学生说、想、做营造出恰当和谐的氛围。

比如:在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首先让孩子们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他们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交流自己观察和思考的过程;最后,教师总结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有四条边,每边都相等;长方体有六个面;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从而完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大班数学认识0教学反思 篇9

在导入和结束活动中,能有机整合语言领域。以复习“拍手歌”形式,自然巧妙导题激趣,引发“小猴吃桃”的情景,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活动结束时,复习《五只猴子荡秋千》的儿歌,幼儿边念边表演,即活跃了活动氛围,同时也突出了此活动教学重点,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起到了前呼后应的作用。

教学活动中,能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课件,让幼儿在视觉感官中认知“没有了”,可以用数字宝宝“0”表示,很好地扩展幼儿思维的发展。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运用已有的表象,引导幼儿想象,说说什么东西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

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0

xiaoxue.xuekeedu.com

一、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学。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本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猜数字的游戏。让学生在这个游戏中猜学过的数字1、2、3、4、5,并且自然而然的从游戏中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0”。这样,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在本堂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说的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接着让小朋友们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猜想猴子吃桃的表情各不相同的原因。小朋友们说完后,我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盘子里的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学生回答并举起数字卡;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很自然的让小朋友说出了“0”。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第29页上“0”的认识时,我充分挖掘教材,当小朋友认识了“0”后,我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0”?同学们说得热火朝天,有的说:电话机上、手机上有“0”;有的说:温度计上有“0”;尺子上有“0”;门牌号码有“0”;还有的学生说今年是2014年,里面有个“0”„„最后,我让学生

xiaoxue.xuekeedu.com

想办法表示0,学生表情兴奋,纷纷动脑、动手操作起来,有的把文具盒里的东西全倒出来,说里面有 “0”支笔;„„“让学生想办法表示0”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想象空间,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表演,自己去发现、研究,揭示了学生对0的含义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1

【关键词】:数学 认识 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教新入学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课,认识0—9这10个数时, 我的教学方式是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如“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有一天,许多动物在玩游戏,小朋友们找找看,你能找到哪些数?”,电脑屏幕依次出现1只小鸟、2只鸭、3只鹿、4头大象、5只狮子、8只猴子等,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借助动画效果的魅力,牢固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让学生们按照刚才动画片的情形,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动物),依次给学生讲述1-9这9个数,让学生在游戏与欢乐中愉快地学习数学,对于0的学习,呈现出一个空白画面,在学生实物扮演时,展示没有一个动物,从而让学生理解,0就是“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无”的意思;学习完新课后,我让学生分别按照0-9的顺序依次展示三次,让大家加深记忆,与此同时,我还抽查了5个学生进行数的认识训练,发现效果显著,学生都达到了教学设计时的目标。

对于小学数的认识教学,我的建议有四个: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生动形象的动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因,教师只要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地学习,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其中,体验生活中的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自己体验,并參与其中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与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让学生终身难忘,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动手动脑获取学习效果,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与创造精神。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爱上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0-9数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再根据教学要求,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减少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艺术性的表演天才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四、组织开放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2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有效改编教学情境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的导入阶段, 我抛开了课本中计算体育场看台有几个座位的情境, 因为在本地没有体育场, 却有闻名中外的红木产业———我们的学校就在红木小件一条街上。于是我紧扣本地产业特色来进行情境导入———

1.猜一猜:欣赏家乡, 引出话题。我边演示家乡景观图片, 边进行解说:“同学们, 这是什么地方?……对, 这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可爱的校园!这几年, 家乡的红木产业发展迅速, 闻名中外, 我们的学校就在赤荷小件一条街上, 听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也有很多做佛珠小件的, 请举手让老师瞧瞧。”

2.考一考: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

师: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们的爸爸妈妈解决问题吗?

生:能!

师:是吗?那么老师今天就先来考考你们!

师:请看老师手中的手链, 好看吗?考题和手链有关:一串紫檀的手链需要158元, 6串这样的手链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练习;稍候, 笔者问: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答案, 你是怎么计算的?)

师:都对了吗?你们真棒!刚才你们用前两天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算出了6串手链的价钱!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注意观察今天的知识和前两天的有什么不同。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导入新课, 体现了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的教学理念。利用观看图片、猜一猜、考考你等环节, 不仅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抛出了新的数学问题, 为新授自然过渡。

二、深度对话教材文本, 科学把握教学重点

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教材, 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 才能把握好计算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 而不是利用“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去解决问题。教材中例题5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 呈现的是:“体育场的看台每个方阵有658个座位, 6个方阵一共有几个座位?”多数老师认为在教学设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过程中, 要有解决问题的教学步骤和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也就是在教学中只出现已有的条件, 问题让学生去提,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尝试按这种问题解决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却发现无法把算理和计算方法的教学重点充分完整地展示给学生, 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我仔细对比了教材中所有的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编排, 发现了两点支撑我调整教学的理由:

1.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在内容编排上的风格完全不同。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中, 教材有完整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 都有典型的三个问题:知道到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通过三问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需要拥有完整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所有的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编排中,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完整的, 有列式计算和“答”。在计算教学中, 题目呈现虽然酷似问题解决, 还有图文并茂的情境, 却没有问题解决的详细过程, 只有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提示, 在编排中没有“答”。因此, 我们有理由判断: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是为了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教学的情境, 这样的题目只是计算教学的辅助形式, 不需要按照解决问题的完整步骤进行解答。

2.对比教材的前后知识, 我发现在计算教学时, 这个题目是一步的乘法计算,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充分理解乘法的意义。如果在本节课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那就是无视学生的知识结构, 徒然耗费时间。因此在教学中, 我直接创设了情境, 让孩子们欣赏老师手中的手链, 告诉孩子们每串手链108颗, 串6串这样的手链大约要多少颗?先让孩子们估一估。孩子们给出了两个答案, 一种估法是把108颗看成110颗, 6串大约需要660颗, 另一种估法是把108颗看成100颗, 6串大约需要600颗。两种估法都是对的, 到底需要几颗呢?引发冲突, 产生精算的需要, 请大家帮助老师算一算, 到底需要几颗珠子!

这个环节从不同的估算方法引出新知的教学需求, 例题中的数字变小了, 更好地服务于数形结合的直观教学, 复习中158×6和新知中108×6的两组计算题, 更有利于学生的对比观察, 理解新知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迁移出“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有机渗透数学思想, 精彩演绎学法指导

数学思想的“默会”属性众所周知, 如何把数学思想这个内隐的知识外显出来?比较思想是小学阶段高频率出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本节课笔者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比较思想。“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本质上是多位数乘一位数, 因此, 在教学中要把新知的教学巧妙地建立在旧知的认知上, 通过复习题的多位数乘一位数158×6和改编后的例题的算式108×6,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题目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相同点理解它们都是多位数乘一位数, 从而推导出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这样的学习方法叫迁移, 也叫类推。从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今天学习的新知中间里有0, 理解为什么要把“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放在单独的一课时中进行教学, 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即使多位数的中间是0, 也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

在理解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法后, 引导孩子们帮老师解决第二个问题, 得出的算式是:102×3。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指名上黑板演算, 然后让学生再次比对102×3和108×6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中间都有0, 计算方法和前面的一样;不同点是108×6个位相乘时有进位, 102×3个位相乘时没有进位。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个位相乘没有进位, 应该如何?通过学生的比较思考得出:个位相乘不满十时, 积的十位要用0占位。

通过对比, 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和计算方法, 还明白了类推和比较的学习方法。

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3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理解“0”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和用途

2、幼儿能发挥想象力,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

3、使幼儿学会用肢体动作配和游戏的玩法。

4、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 “0”娃娃

活动过程:

一,通过娃娃,引起幼儿对“0”的兴趣

T:我们班来了位小客人。

T:他长得什么样子?

T:谁来帮他取个名字?(可爱宝宝)

二、理解“0”的各种不同意义

1、T:可爱宝宝要去旅游了。他邀请小朋友们和他一起去,你们愿意吗?(PPT呈现数字城堡,音乐)

T:你来踩一踩,城堡里住着谁?

T:我们一起来敲敲门。(幼儿边看PPT边说数字)

T:有个数字宝宝迟到了。他是谁?表示什么意思?

T:这些数字宝宝要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

2、T:嘀嘀嘀,我们又要出发了。

T:谁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城堡?从哪里看出来的?

T:节奏宝宝在做游戏,我们的可爱娃娃也藏在里面,找一找。

T:他在城堡里表示什么意思?

T:城堡里的居民要和小朋友们玩个小游戏。

3、T:嘀嘀嘀,请上车。这次我们来到一座美丽的城堡。

T:这是一座图形城堡,(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猜一猜里面住了哪些图形?

T:图形城堡里也有一个宝宝和可爱娃娃一模一样,他是谁?

T:椭圆形和圆形兄弟俩请小朋友帮忙,找一找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三、联系生活中的“0”

T:可爱娃娃在数字城堡中是数字0。在音乐城堡中是休止符,在图形城堡里是椭圆形。

T: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下,还在哪里见过和可爱娃娃一样的宝宝?

四、延伸

1呈现其他不同意义的“0”

T:其实身边还有许多和可爱娃娃一样的宝宝等你去发现呢。

教学反思:

活动中的情境表演不仅让幼儿了解的“0”在自然数列中的排列位置,而且激起了幼儿对“0”探究的强烈兴趣,城堡中的数字娃娃找朋友环节为“0”找什么样的朋友埋下了伏笔,留了个悬念,从而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了“0”,生活中“0”的运更让孩子接近了生活,提现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数学教育理念。“0”的舞蹈让数学活动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本次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理解“0”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和用途。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圆形上添画成各种东西。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引导幼儿观察圆形的物品。

2、物质准备:

(1)环境创设:数学城、音乐城、字母城。

(2)“0”娃娃图片。

(3)白纸、蜡笔。

活动过程:

1、出示“0”娃娃,引出课题。

“有一个小娃娃,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瞧,这就是它的样子――0。”(出示“O”娃娃)幼儿讨论小娃娃的样子像什么?

2、鼓励幼儿给“0”娃娃取名字。

“小娃娃的样子可爱极了,可是这个小娃娃还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小朋友,你们能帮它取一个名字吗?”

3、游戏:“捉迷藏”。帮助幼儿理解“0”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和用途。

(1)提出做游戏的要求。

(2)放音乐,幼儿随音乐做动作。

(3)幼儿分别到数学城、音乐城、字母城寻找“0”娃娃,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解“0”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和用途。

4、鼓励幼儿探索、寻找、发现更多与“0”有关的东西,给它取上好听的名字。

5、幼儿创作:《会变的“0”》。

(1)发挥幼儿想象力,说说“0”还可以变成什么东西?

(2)启发幼儿在“0”上添画,变成一样新的东西。

6、展示幼儿作品、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让小朋友接触到“0”,并感受“0”的用途、了解“0”的意义。课堂上小朋友听故事很认真,回答问题积极。特别是在故事讲到小猴吃光了桃哭的时候,小朋友明白小猴不喜欢“0”是因为“0”表示没有,小猴不喜欢没有桃子这儿给小朋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果有机会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搜集很多关于“0”的故事,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让幼儿在故事中学,快乐中成长。

“毫升的认识”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15

师:同学们, 1毫升的水有多少呢?请大家猜一猜。生1:1毫升的水很少。生2:1毫升的水有一粒黄豆那么大。生3:1毫升的水只有几滴那么多。师:好, 关于1毫升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请同学们用桌上的注射器吸出1毫升的水。 (学生开始进行吸水活动, 活动并不一帆风顺, 有些同学不是吸多就是吸少了, 在不断的试验下每个人都吸出了1毫升的水) 。

师:谁来说说1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生4: (指着注射器中短短的一段) , 只有这么多。生5:一点点。师:请同学们把1毫升的水放入自己的手心里, 看看有多少。 (学生开始活动, 他们个个跃跃欲试, 很小心地把1毫升水注射到手心里, 心里异常兴奋) 。生6:一点点多。生7:像指甲盖那么大。生8:几只蚂蚁那么多。

师:大家想象力丰富, 那么1毫升水大约有几滴呢?让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吸入1毫升水, 然后再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 观察, 数数, 同组同学分工明确, 实验有序, 课堂气氛活跃) 。组1:大约8滴。组2:大约9滴。组3:大约10滴。师:1毫升大约有10滴左右的水, 毫升是很小的容量单位。

[反思]毫升这个容量单位在学生生活里经常出现, 但是, 学生常常熟视无睹, 要真正认识毫升单位本身就显得比较抽象, 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力。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毫升观念, 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 此片断中教师尽可能多地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动手实验, 经历由表及里、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激发了学生学习毫升概念的主动性, 较好地实现了数学课程新理念。

(1) 感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 如同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奶瓶、饮料瓶等一些容器上的标志后, 对毫升的认识是简单的、初步的。“1毫升水有多少呢?请大家猜一猜”, 学生猜的结果可能是多少, 可能是大小, 可能是“象征性”的数学数字, “猜一猜”体现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认识事物往往是从想象开始, 而想象的初始物是模糊的、简单的, 为下面的验证创设了良好学习心理, 拓展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2) 感知。学生在猜想1毫升水到底有多少意见不统一时,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用注射器吸出1毫升水。在学生兴趣盎然地反复试验下, 通过观察、交流, 建构起了“1毫升水在注射器中就短短的一段”的知识表象。这种认识是实验基础上的科学认识, 是对毫升容量单位较为清晰的直观认识。它启发学生:知识的获得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学来容易, 有一定的科学性, 我们以后学习数学要尽可能多地“做”数学。

(3) 感受。学生把1毫升水放入手心里, 看一看, 用脑子记一记1毫升水有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个个“蠢蠢欲动”, 在交流中说出了较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 如“1毫升水指甲盖那么大”“1毫升水几只蚂蚁那么多”。让学生感受1毫升水的多少, 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数学好“玩”, “玩”中能学好数学,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毫升概念的兴趣。

(4) 感悟。学生分组实验求证1毫升水有几滴, 这是一个具体的“数学化”过程。学生前面对毫升的认识是概括的、笼统的, 还不具有“数学价值”。“1毫升水大约有几滴”是“具体的”数学知识, 这种认知是在学生动手实验加数学思考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是对毫升概念的深层认识, 它贯穿了估算思想, 具有较强的数学意义。

“圆的认识”教学对比与反思 篇16

教例A:

1、认识圆心。(1)检查预习结果。出示准备好的圆。(2)动手操作。先对折。再打开。重复三次,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什么是圆心?如何表示?(4)画出圆心,并用字母表示。

2、认识半径。(1)动手测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发现了什么?(2)归纳小结什么是半径?如何表示?画出半径,并用字母表示。(3)讨论:同一圆内有多少条半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直径。(同上)

4、探究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自学圆的画法。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练习画圆。

教例B:

1、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圆的知识。(1)半径、直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画圆。(3)生活中圆都用在哪些地方?有什么好处?

2、讨论:想先解决哪些问题?说说理由。

3、参考学生的意见,重点解决下列问题:圆和球的异同;圆上任意一点的含义;半径、直径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圆规画圆时注意的问题;如何测量一个物体的直径;离开教室,生活中都有哪些画圆的方法……

4、概括圆的特征,小结圆的方法。

5、学生用圆设计漂亮的图案并展示。

对比与反思

布鲁姆说过: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已有的知识。对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圆的知识绝不是一张白纸。在教例A中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可以这样说,在教师的观念中。凡是书本上有的、本节课要学习的都被认为是新知识,必须按部就班从头学起。教例B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圆的知识,即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識不必再讲,模糊的、有争议的、有待讨论的,未知的内容则需要重点研究”。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却常常被我们忽视。

从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处理方法折射出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两个教例都试图体现探究和发现。教例A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统一组织下的活动。从折纸找圆心,认识半径和直径,发现直径和半径的特点,虽然学生也有发现和思考的成分,但是教师主导的痕迹十分明显。在这样的设计中,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教例B,教师恰当的把握了接受与探究,封闭与开放的关系。学生从观察和体验中获得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讨论“半径、直径”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合理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了动手操作,经历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感知了数学的魅力。

实践表明,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摒弃传统的接收式学习,正确对待孩子的认知基础,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变得主动,才会有所发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了主动探究者。

倒数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教学难点:

1、0的倒数

一.竞赛激趣,提示课题。1.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比赛吗?现在我们来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每组发一张写有 3/4×()=1 7×()=1的白纸)先填空,再仿照例子写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乘法算式,比一比在30秒内哪个小组写得又对又多。

2、学生开始紧张激烈比赛,教师组织评议,评选出优胜小组(投影展示成果)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里能写出这么多。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提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倒数的认识》

[以学生感兴趣的竞赛方式拉开一节课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本节课的新知作好铺垫]

二、引导质疑,自主探究。

1、引导质疑

师:在语文上,“倒”怎样理解? 生:是反过来的意思

师:那现在看到“倒数”这个数学名词,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生1:倒数是不是反过来的数? 生2:倒数是一个数吗? 生3:倒数怎样来表述? 生4:学习倒数有什么用处?

生5:怎样求倒数?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

2、自主探究(1)明确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能提出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真好!那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然后小组交流,看能否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学,老师指导

(3)组织小组交流及汇报(重点抓住两个问题: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师:在自学的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寻找,规律由学生发现、总结。通过学生“质疑——自学——合作讨论——汇报”的流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信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巩固提高,拓展外延。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能解答,让老师很佩服,但老师出的问题会不会难倒你们呢?同学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1.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1、1、0 组织讨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你能说明理由吗?

2、课本第2题(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3、判断:

(1)任何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2)任何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3 是倒数

(4)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4、提高题 已知A× 3/4 =B× 5/6 你能很快说出A、B两个数究竟哪个大吗?是怎么想的?

[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层次性的练习设计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倒数概念的掌握,另一方面又是让学生在旧知里构建新知,应用新知,从而进一步感情到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总结反思,发展能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倒数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个,你是怎样学习的 生:提问——自学讨论——汇报——练习

师:你能用“我学会了„„”来描述你今天学到的知识吗? 生:我学会了„„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方法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学讨论的作用。用“我学会了„„”来描述学到的知识,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经常总结自己学习的憧憬,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8

姬忠红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教科书第16--17页“0的认识”及自主练习1、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0的书写方法,理解“0”的两个含义 教具准备:

1、自制苹果图片。

2、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具准备: 1、1—10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2、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预习展示(出示情景图)

1、小朋友,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都熟了,你们想帮着农民伯伯摘苹果吗?

2、现在咱们就去瞧一瞧。3、出示苹果树的课件。

4、有那么多的大苹果,你看到苹果上都写着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苹果的上面都写着数。学生回答:写着1、2、3、4、5、6、7、8、9、10。)

5、你想得到这些大苹果吗?你想把哪一个摘下来?(学生发言:我想把写着数字5的那个摘下来„„)

6、请你到前面来把它摘下来,接着请其他同学也来摘苹果。(学生在摘苹果的过程中教师可及时提问:现在树上还有几个苹果?如还有7个苹果,就问7个苹果可用数字几表示?为后面0的学习做好准备)

7、小朋友真棒,农民伯伯还夸大家能干呢!你能按照苹果上数字的顺序读一读吗?(学生看课件按照1、2、3、4、5、6、7、8、9、10的顺序边读边伸手指。)

二、研究问题,指导点拨

(一)认识0,理解0的含义

1、你还想来摘苹果吗?为什么?(学生:不能摘了。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

师:哦,原来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那怎么样表示?(学生回答:可以用□表示;可以在上面画一个小错号;可以用0来表示„„ 学生初步感知0的实际意义。)

2、(表扬举手发言的小朋友)看来××小朋友非常愿意动脑筋。一个也没有我们可以用0来表示。

3、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师板书:0)

(二)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三)学习书写“0”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能说说0像什么样吗? 生:0像个鸡蛋。生:0像鸭蛋。生:0像圆圈。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的0像圆圈吗?

生:不像。0没有那么圆,有一点长,有一点扁,像个椭圆。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给0编首歌吧,仔细听老师的儿歌:

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2.教师在田字格示范写“0”

想知道0到底怎么写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从右上角起笔,向左,向下,收笔,和起笔相连。看,写出来的线多圆滑呀。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0的样子。然后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在桌子上写一个0。

3.教师在前背对学生书空,学生练习书空。(书写时可以边写边说“0”书写的过程。)多练习几遍,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4.打开书描红29页,比一比看谁描写的美观整齐。

(四)你能从0数到10吗?试试看!数给你旁边的小朋友听一听。

(五)你在教室里还能找到0吗?如:温度计、直尺、门牌号、电话号码等等。

(六)、小结:数字0可以表示开始、也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只表示一个数„„原来0有那么多的用途,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三、类化练习,限时作业

1、自主练习2:有那么多的数,你能不能按照顺序把它们连起来?看看是什么?你发现什么了?

2、自主练习3: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惟一,可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教师按照书上的活动形式在课堂上真实地再现:猜一猜可能会剩几个?你认为剩几个就把所表示的数写在右边的格中。3、自主练习4:小朋友喜欢涂色的游戏吗?你能看出这是什么吗? 你想把这只小鸟打扮得漂亮一些吗?请你给它来涂涂色。小于5的涂红色;等于5得涂黄色;大于5的涂绿色。好了,开始吧!看看谁的小鸟最漂亮!

四、拓展延伸

1、小朋友,咱们知道用数字1来表示1个太阳、1支铅笔„„用数字2表示2个小朋友„„3、4、5、6、7、8、9、10„„你知道在古时候人们用什么来表示数吗?

2、在古代人们用小棒来表示数,猜一猜1是怎样表示的? 3、向学生介绍古代表示数的方式。

(六)拓展延伸

老师送给同学们6个数字(0.5.4.3.2.1)好朋友,他们想让你们给他们排排队,好吗?请听好要求,请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给他们排一排。想一想,“0”为什么这样排?

五、总结强化

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9

教师课件出示:●表示红花,你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

生:不能,因为不知道蓝花有几朵。

师:那你们先猜一猜,蓝花可能有几朵,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

生:2朵。

生:3朵。

生:5朵。

生:4朵。

生:8朵。

师:大家的猜想有没有道理呢?这样吧,请你们在练习纸上用O表示蓝花先画一画,再圈一圈,看看红花的朵数是你画的蓝花的几倍。

数分钟后,教师展示四种情况:

教师逐一让学生说出红花的朵数各是蓝花的几倍。然后,提出:还可以怎么画?

学生感到有困难,教师提出:如果蓝花是一朵呢?(边说边出示表格左半边)

师:蓝花是一朵,我们要把几朵看做一份呢?

生:1朵。

师:这时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生:12倍。

师:蓝花还可以是几朵呢?大家再想一想。

生:蓝花还可以是12朵。(教师出示表格右半边)

师:这时要把几朵看做一份,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生:把12朵看做一份,红花也是一份,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1倍。

师:好,请大家比一比,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没有变化,而两种花的倍数关系却会是1倍、2倍、3倍、4倍、6倍、12倍呢?

生:因为蓝花的朵数不一样,所以每一份就不一样了。

师:嗯,红花和蓝花比,蓝花有几朵,我们就把几朵看做一份。

课上到这儿,教师随即进入下一个环节。

[教学反思]

上述片段中教师故意不提供蓝花的朵数,让学生先猜一猜,再画一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变式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每份数的重要性,使学生对倍的认识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很显然,这段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笔者却对开始的猜一猜环节中教师的处理产生了一点遗憾。先猜一猜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蓝花可能有几朵。学生的猜想有2朵、3朵、4朵、5朵、8朵。应该说这些想法并不奇怪。因为学生刚开始学习倍的概念,对倍的认识还很肤浅。然后教师借助画、圈两个动作,让学生自主探索出蓝花的朵数可以是2朵、3朵、4朵、6朵。那么,教学到这儿,是不是一定要出现1朵和12朵这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否需要对猜想中5朵和8朵的情况进行讨论,在听课当中,笔者非常期待教师能关注一下学生提出的5朵、8朵这两种猜想的现实性,但遗憾的是,教师将5朵、8朵这样的情况排除了。

可以看出,教师把这节课的教学局限在整数范围里。但教学是否应只停留于此?我们知道,教学是有阶段性的特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对倍的认识,小学阶段其实也是按照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过程进行,最后将倍的认识全部纳入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知识体系中,即被比量和比较量不仅仅是整数倍的关系,也可以是分率关系。它们的关键都是确定比的标准,将被比量看做一个单位,通过比较量有几个或几分之几个这样的单位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倍比关系。比如,蓝花有5朵,就把5朵看做一份,红花有12朵,可以圈出2个5朵,还多2朵,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比蓝花的2倍还多2朵。到了高年级,学过分数知识后,还可以说成红花朵数是蓝花的二又五分之二倍,或者说成五分之十二倍;如果蓝花是8朵,也可以把4朵看做一份,蓝花有2份,红花有这样的3份,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二分之三。

由此来看,学生出现5朵、8朵的猜想,不仅不能被排除在倍的认识讨论之外,相反是教学走向深刻的一个契机。如果我们能抓住学生猜想中的5朵和8朵进行适当的辨析,在展示学生中出现的2、3、4、6朵这几种情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猜想,让学生对蓝花是5朵、8朵的情况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认识到如果蓝花的朵数是5朵或者8朵,红花的朵数刚好不是蓝花的整数倍,那么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我们以后再进一步讨论,今天主要讨论红花的朵数正好是蓝花整数倍的情况。笔者以为这样的处理,既可以使学生对一份数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体会,也可以为今后的学习留下一粒种子。这不也是一种教学的深度吗?

上一篇:何静留任申请下一篇:领取医保卡的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