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2篇)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汕尾市城区奎山小学 张秀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教材首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然后讲圆的画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教学难点:同圆或等圆中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具准备:圆规,三角板,课件,圆片。学生学具:圆规,尺子,白纸,圆片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有没有看过赛车比赛或自行车比赛?当你们看着运动员驾着赛车或骑着自行车在赛道上飞奔的时候,什么感觉?
2、老师设计了三款自行车,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一辆去参加自行车比赛,你会选择哪辆呢?出示三辆自行车图(第一辆椭圆形轮子、第二辆正方形轮子、第三辆圆形轮子)
3、根据学生选择的结果分析,为什么大家都选择了第三辆车子呢?(因为第三辆车子的轮子是圆形的),为什么车子的轮子都做成圆形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有关圆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圆)【设计意图: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上课伊始,通过教师的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课,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为探究新知打好铺垫。】
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圆。
1、表象认识。
师:你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动手操作,认识圆心。
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
生: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动手操作,认识半径。
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生1:相等,都是2.3厘米。
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
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
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生4: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有,相等。
师:相等说明了什么?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点评: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量数据,然后指导学生看数据,找规律,归纳出同一个圆内半径相等的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老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 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味知识,强化结论,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掌握。】
4、动手操作,认识直径。
师 :请同学们沿着对折的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来,观察后回答,画出的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通过圆心吗? 生:两端在圆上,通过圆心。师: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
师: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吗?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道理。生: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所以说,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直径是由两条半径组成的,同一个圆的所有半径相等,所以,同一个圆的所有直径都相等。师:很好。(板书)
5、回顾讨论,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直径与半径存在着什么关系?并说出你是怎样找到这种关系的?
生1: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我们是通过量来的。
生2: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我们是这样想出来的:
圆心把直径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径,所以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师:你们回答都对。(板书:d=2r或r= d/2)。但找到关系的路子不一样,同学们,哪一个同学回答的好一些?
生:后一位同学回答的好一些,后一位同学是推理出来的,能力高一些。
【设计意图: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由此:将诸多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为主旋律,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得以自然建构。】
6、尝试练习:课本58页 做一做 :1题、2题。
小结: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圆的世界,你都学会了些什么呀?
(三)用圆规画圆。
怎样才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工具。(出示圆规)
1、认识圆规。
刚才在画圆时,有些同学借助了这个工具画圆,这个工具叫圆规。介绍圆规的结构。
2、介绍圆规的用法,示范画一个圆。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作圆心,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作为半径,让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3、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半径为2cm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设计意图:在观察和操作中,引发学生进行思辨,明白借助圆形物体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不同,在比较、探究画圆工具的过程中,圆的基本性质也就能自然呈现了。】
三、拓展延伸。
回顾第三辆自行车图,小组同学说一说: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归纳叙述。出示圆形交通标志,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我们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的小市民。欣赏感悟。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首尾呼应,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生答,(略)。
师:想一想:为什么下水道井盖要做成圆形的?
点评:数学的魅力不仅仅在课堂,数学的生命可以延伸到课外,贯穿人的一生。这个环节既能让学生巩固、发展所学的新知,又大大地拓宽了课堂的空间,而且,在学生的思考的过程中,能真实地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五、目标检测。(略)。
六、作业:课本60页: 1题、2题。
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课的开始,教师设计了一个选择哪种轮子的赛车的问题,引出圆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
二、遵循实际,把准新知的生长点。
生活的经验,已经让学生对圆有所了解。我们应遵循实际,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老师的任务是引导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样把圆画得一样大小。关于圆的直径、直径、圆心等一些基本的概念,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在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说、画、完成相关的判断练习,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着概念、感悟着概念,最终理解了概念。
三、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的机会。
四、注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创设情景认识圆,到初步运用有关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都突出了这一思想。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 我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角度着眼, 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式:
师: (屏幕出示百宝箱) 百宝箱里面有些什么呢?想不想打开看一看?钥匙就在这里, 谁愿意帮老师打开呢?
师: (故意做出为难的样子) 都愿意, 不过机会只能给一个人啊, 那怎么办呢?这样吧, 男女生各推选一名代表, 然后这两人再比一比, 由获胜的同学打开百宝箱好吗?
(学生推选代表上台)
师:比的方法很简单, (看屏幕, 提出要求) 每个袋子里放有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各2个, 四种大小不等的圆各2个。要求1号同学摸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各1个;2号同学摸出4个大小不一的圆。摸的图形不分先后, 只要摸出来就行, 谁最先摸完就结束。
(学生比赛)
师:好, 比赛结束, 2号同学获胜。想过没有, 2号同学为什么会摸得快一些?
生:因为2号同学摸的圆是曲线, 没有角, 而1号同学摸的图形里有许多的角, 要一个个地摸才能确定是什么图形。
师:下面请2号同学打开百宝箱, 看看里面有什么?
(动画演示:飞出三张光盘。第一张光盘里链接的是自然界中的圆形图片, 第二张光盘里链接的是理解半径和直径的问题, 第三张光盘里链接的是拓展练习。)
师:光盘里有些什么呢?想不想去看一看? (点击第一张光盘, 出示自然界中的圆)
师:认识这些图形的同学可以大声地说出它们的名字来。
(生激动得大声叫) 中国结……
师:刚才的这些图片在形状上还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知道吗?
生:都是圆形的。
师: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 (板书课题)
无论是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来讲, 还是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 这都是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百宝箱的出现一下子就能吊起学生的胃口, 而比赛的设计更是让学生亢奋起来, 将学生置于比赛的情境中, 相信他们对于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体会会更深刻。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导入, 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但是在以后的磨课过程中, 我们又对以上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认为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百宝箱”的情境创设略显生硬, 不自然。
这里百宝箱的出现, 尽管学生表现出了很浓的兴趣, 但毕竟不是发自内心的, 而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一个童话的情境, 有做作之嫌。同时我们也不能排除, 有些学生为了迎合教师, 而故意表现出的“假积极”。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创设情境时可以从他们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 这样才更自然, 实效性才更强。
2.比赛的设计实效性不强。
首先, 这个比赛所占用的时间最少也得4分钟, 而这么长的时间里, 大部分学生又在干什么呢?只是在睁大眼睛看着台上的两位同学操作, 最多只是在头脑里提取以前的生活经验, 去体会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与其这样, 那还不如就直接出示一幅包括圆的平面图形的对比图,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是一个曲线图形。
其次, 对台上两位同学来说, 他们操作了, 体会是深了, 而其他人呢?以全班同学作为陪衬, 而换取的只是那两位同学对圆的特征的深刻体会, 这样的代价也太大了, 真的是得不偿失。怎样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圆是一个曲线图形”?教师可以在后面的教学中安排一个“剪圆”的环节, 让所有的学生都去经历这个过程。再问一句:为什么剪圆形纸片要比剪长方形纸片难一点?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 自然就能体会到圆是“曲线图形”这一特征, 这样实效性才更强, 起到的效果才会更好。
综合以上的思考, 我又从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角度来考虑, 设计了以下的导入方式:
师: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 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屏幕出示) 。有我们常见的光盘、还有……
生:漂亮的钟面、一元钱的硬币、汽车的方向盘、橙子剖开后的截面、盛开的向日葵……
师: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圆形的。
师:看, 这些图片上都有圆 (演示:实物渐渐隐去, 只出现圆形) 。 (板书:圆)
师:在生活中, 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圆形的呢? (停顿3秒, 给学生思考)
生:手表的面是圆形的, 硬币的面是圆形的……
师:如果这样一直说下去, 能说的完吗?
生:说不完。
师:可以说, 圆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 (板书课题)
这样的导入, 舍去了前一个设计里的“激趣”环节, 直入主题, 以谈话的形式, 直接展示生活中的圆形, 勾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同时, 利用电脑演示, 由具体的圆形实物抽象出平面里的圆形,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 圆也是从生活中来。如此一来, 虽然趣味性降低了, 但实效性更强了。
教后反思:
1.导入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激趣。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起始环节, 它的作用毋庸置疑, 但是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导入就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趣”固然重要, 但其目的何在?我们并不否认导入有“激趣”的作用, 但过分的“激趣”不可取, 千篇一律的方法更不能用。“激趣”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我们在设计导入时, 以牺牲实效为代价, 而仅仅是为了课堂上的热热闹闹, 那就本末倒置了, 也就失去了导入本身的价值。
2. 导入更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层面。
一节课的导入成功与否, 并不是仅仅看它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应包括能否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许多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 往往过多地考虑前者, 而忽视了对教材的研读。因此设计出的导入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使听者产生一种审美疲劳。相比之下, 笔者认为后者更重要。在导入设计时, 我们要把握住学生的知识生成点, 找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只有用数学知识内在的美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圆的特征,理解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探究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让我们来看一场与众不同的篮球比赛:要求先围在篮筐周围,再轮流向篮筐投球,比赛谁投得准。(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可以围成怎样的图形呢?他们议论纷纷,所以我想请咱们班的同学帮忙给设计一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景中初步感知圆,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形成猜想】
二、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师:现在我们每个人手中都准备了一个圆,我们就把它想象成同学们投篮时围成的圆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借助它去验证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相等呢?下面请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你们准备怎样验证?再动手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参照老师的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先找到篮筐的位置,再找到每位同学所在的位置;想办法证明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相等。)
生:小组合作探究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验证的?
生:我们先把篮筐放在圆的中心,再找到每个人的位置,量一量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是5厘米。
师:刚才你把篮筐放在了圆中心的位置,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圆的中心的吗?
生:演示,对折圆形纸片,多折几次,折痕相交的点就是圆的中心。
师:这个办法真是太巧妙了!那投篮的同学应该站在哪呢?你能在自己的圆上指一指吗?
生:用手指出投篮同学所在的位置。
师:能概括地说一说每位投篮同学应该站在哪呢?
生:投篮的同学可以站在圆上的任意一个位置。
师:刚才这个小组是用量一量的方法证明了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相等,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是用折一折和圆规证明的,(演示)先折一折找到圆心,再用圆规的针尖对准圆心,圆规两脚叉开一定的距离,让铅笔尖对准远的曲线转一圈,发现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相等。
师:你们组的方法很直观,也很快捷。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了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相等,帮助同学们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找到了投篮时最公平的方案。其实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一个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圆的特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
2.结合情境认识圆心、半径、直径,探究半径的特征
师:刚才大家都认为把篮筐放在圆的中心,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请大家在你们的圆片上将圆心O表示出来。
生:标一标。
师:表示投篮同学位置的这些点都在圆上,我们把这些点叫做圆上的点,如果这里有一个点可以说成是圆内的点,这个点就叫做圆外的点。想一想圆上的点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投篮同学到篮筐之间的距离都相等,也就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板书)。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画一条半径,并标上字线r,试试看能画多少条?
生:画半径,无数条。
师:你能结合刚才的探究活动说一说在同一圆里这些半径还有什么特征吗?
生: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师:现在老师画一条线段,你看是不是半径。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条线段通过了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师:像这样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
师:仔细观察,合情推理一下直径 有什么特征?
生:一端在圆上,通过圆心,另一端也在圆上。
生: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用字母表示是
生:r=d÷2
【设计意图: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探究出圆的特征,理解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通过了解古人的发现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这同时加强学生的信心】
3.学习用圆规画圆
生:会
师:你准备用什么画圆?
生:圆规
师:请大家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生画圆,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画圆,说圆的画法,再画圆,掌握圆的画法;在比较线绳画圆与圆规画圆中学会灵活选择画圆的工具】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了圆的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圆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很大看这是自行车,它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呢?(出示图片)
生:容易滚动
师:它为什么不做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生:它们有角,行驶起来会不平稳
师:也就是说没有角是一条曲线他就会平稳是吗?(出示椭圆图片)换成它行吗?
生:不行
师:它没有角也是一条曲线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它的中心点到曲线上的每一点距离都不相等
【设计意图:感受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圆的文化价值】
教学反思: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快乐的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通过上《圆的认识》这节课,我的体会更深,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从课一开始,让学生选择公平的比赛方案,提出猜想,然后实验,验证,到认识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以及圆的画法,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实验,再总结出来结论和方法,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学的很主动。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伊始,通过选择公平的投篮方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处在兴奋点上,课中满足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求,充分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的状态下,自己动手去求知,边思边动,学得兴趣盎然,最后,一组美丽的圆的图片,使学生感到圆原来如此美丽,如此有用,并感受到圆的文化内涵,对圆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我认为有有以下几点:
1.老师还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学生回报直径的特征时说道,直径是半径的2倍,老师应抓住不放,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共同去验证,自然而然的得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而不是照预定的教案走,这是老师以后要改变的。
2.引导不到位
在操场上画圆这一环节,学生想不到用线绳,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引导的不够。学生都感到用圆规不合适,老师应追问“为什么用圆规不合适?问题出在哪?我们用什么工具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本。这样的话学生理解的就会深一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彪角镇中心小学彭雪萍
圆的认识一节内容相对简单,也是许多老师公开课首选的内容之一。许多老师都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试图用所突破。结果到头莱,一切都是白费力气。甚至是弄巧成拙。每节课其实都已经由专家前辈定出了大调子,就像一首歌,曲调已成,如果我们试图改变,求怪求新。只能是破坏主旋律之美。我们应该在扎扎实实上好这节课上下功夫。在把这节课上得行云流水上下功夫。
上课伊始,每个老师采取的开课方式过种多样,但只要吸引住学生就是好的。我采取了投篮的游戏,让学生从游戏规则入手,我发现连平时最不爱听课的学生也积极投入。真的,鸡吃米的故事也许不能用在其他方面,但是用在小学生身上确实是可行的。
然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围绕我站成一个圆。我故意走动,学生也略加思考,集体跟着老师一动在动。这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圆心决定着什么?全班顿悟,都在积极主动的投入思考,有一个人冒出“位置“两字,全班都明白了。虽然有人没想起来。但是,他也在认真听。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生:我把圆片对折了一下,发现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圆片平均分成了两个半圆。
师:同意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这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不光发现了这条折痕可以把圆片分成两等份,而且我还发现他是圆片中最长的一条折痕。
师:是这样的吗?你们认为呢?
(大多数同学面露疑惑,只有几人表示赞同。)
师: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动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生:想!
(学生分小组,边折,边量,边讨论。)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发现?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但有一个学习小组意见不一致,他们推选一名学生做代表。)
生:经过我们小组研究,我们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我们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圆,通过测量比较,确实也发现了对折后所得到的折痕是圆片中最长的折痕,但同时我们还发现它不止一条,而是有很多条跟它一样是最长的。
生:对!对!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学生兴奋地附议着)
生:我还有补充。这些长度一样的折痕,方向不一样,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们都交于一点。
(这一发现也马上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
师: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这出来的这些最长的折痕线段,却都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生:我猜这个交点可能是圆的中心点。
师:为什么呢?
生:……(摇头,沉默了一会儿)老师,能让我用尺子量一量吗?
师:当然可以!你们想不想量一量,验证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学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
生:通过动手测量,我发现这个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因为由它到圆边上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
(同学们都表示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生: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圆的这个中心点把每条最长的折痕线段都平均分成了两条长度相等的短线段,而且所有的这些短线段都一样长。
(这一发现也立即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
反思:
1、教师的“无为”成就了学生的“有为”
整个过程中,教师语言很少,教师曾雄霸课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个性张扬,地位凸现。当学生从现象中生发出难解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问题又“妙传”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地经历解决问题的探寻过程,品味着探索着“痛并快乐着”的感觉,丰富了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俨然已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角”;自主地发现、质疑、探究、释疑、自主地猜想、验证。整个过程只见学生或折叠测量、或比较观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现象大胆猜想、或依据操作据理力争……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灵光闪现,灵感在交流中碰撞迸发。然而,如果没有教者的“无为”隐退,又何来学生的“有为”展示呢?
2、教师精于“助攻”,让学生浸染数学思想
当有一名学生发现直径“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现象时,教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以此为契机,作出了一个漂亮的“助攻”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折出来的最长的折痕线段都相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由个别推及一般,由现象质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发展。它不仅仅是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切身地体验到作为发现者的成功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尽管这样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其价值是直接“告诉”所远远无法企及的。
3、“小组合作”不是教师个人意愿,而是学生的自主需求
最近一两年,“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被大力宣扬,甚至成为“评优课”、“公开课”必须具备的硬性要求,以至于不少课堂上合作交流不断,不论问题难易、学生意愿,一律“小组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处理好各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种学习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发现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用独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要求或暗示学生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这也是符合新课标关于“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要求。
《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 篇6
(一)》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时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教学活动,在导入新课和教学新课的过程中,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2、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机会。
3、注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创设情境认识圆,到初步运用有关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等都突出这一点。
教学设计: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事例进行猜想,并通过实践检验猜想,在具体情境中逐步认识圆的特征。教学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机会,使学生冲费感受到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存在不足:
1、本节课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较多,课堂调控欠佳。
2、师生之间的互动少,没有辅导到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整改措施:
1、加强课堂调控能力的培养,平时多与学生交流,增长师生之间的感情。
2、加强多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了解六年级的知识结构,多看有关书籍资料,充实知识内容。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7
学习内容分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解决措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逐步自主学习得出画圆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把知识内化为自己所得,同时加强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导学案、答题卡、课件、圆规、尺子、铅笔、小圆片、白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兴趣
师:在正式学习之前,将学习材料准备一下,从你的文具盒里拿出圆规、铅笔、直尺、把导学纸摆在桌面上。
师:知道咱们今天要认识什么吗?
生: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大屏幕、从自己带的圆规。
师:对于圆你已经有了解?你还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师:是啊,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你就能够提出和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够做到这一点。
师:同学们,见过平静的水面吗?
生:见过。
师:丢下一颗石子,发现了什么?生:会产生圆形的涟漪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
二、合作交流,认识圆
1. 课前预习,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师: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同学们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请同学把在预习中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我们再在全班进行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圆各部分的名称,下面由老师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图形让学生进行半径和直径的辩析)
2. 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圆各部分的关系
师:是呀,圆光滑,是那样饱满、那样匀称,难怪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特喜欢研究平面图形,研究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说: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圆究竟美在哪呢?有什么内在的原因让圆这个图形看起来是这样的光滑、饱满、匀称呢?相信同学们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就能找到答案了。
生1:老师我发现圆的半径的条数是有限的,我画的圆很小,画了100条就差不多画满了,如果多画一些,我想圆的条数肯定是可以数得出的。
生2:你的圆小,觉得是有限的,如果你的点还细点,或者把圆画得更大一些,圆的半径的条数就不可能是有限的,而是无数条。
生3:老师,我觉得为什么说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呢,我认为半径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那么圆上可以点无数个点当然半径的条数就有无数条,直径也是一样的。
生4:老师,我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经过测量是一样长的。
师:你发现了同一个圆中的半径和直径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吗?
3. 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我们学会了画圆,也知道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并且了解了圆的有关特性,下面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吧。
三、情感深华,感受圆
师:圆是一种看来简单实际上却很奇的图形。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约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在兽牙上打的孔是圆的,他们还发现圆圆的木头可以滚动,搬动重物时可以省力,大约六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大约四千年前,人们发明了车子,古埃及人认为圆是神赐予的。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啊,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
师:老师送给大家一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过的一句话。请大家齐读。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一、揭题
(出示一个圆形的硬纸片)师问:这个图形叫什么?生:圆。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圆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的知识。(把圆形硬纸片贴在黑板上)
二、梳理与沟通
1.昨天老师布置每个同学把这个单元的知识复习整理一下,谁愿意把你的整理结果拿上来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师随意拿几个学生的整理结果。
2.整理。(师挑选其中一个同学的整理结果展开教学)(1)这个同学认为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和扇形的认识,你们同意吗?大家都同意,老师就写黑板上了。(板书;认识、周长、面积、扇形)师:由于“扇形 ”是选学内容,所以这节复习课我们不重点讨论了。(在“扇形”前面画上“*”)(2)圆的认识。①师:在“圆的认识”里,你们知道了哪些知识?这个整理结果是谁的,那就你来说一下吧。生:我知道了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还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②师:他知道圆里有圆心、半径和直径,这些你们知道吗?生:知道。师:大家都知道,那请你在老师给你的圆纸片里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好了以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③師: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呢?生: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二分之一。师:下面老师出几个半径或直径,你们说说直径或半径,行不行?④师:他说圆是轴对称图形,你有办法证明吗?生:就拿刚才这个圆纸片,折出它的对称轴就行了。(学生动手折)师:还能折一条吗?生:能。(学生动手再折一条对称轴)师:还能吗?这样的对称轴能折出多少条来?生:无数条。⑤这个同学了解了这么多知识,非常了不起。(3)圆的周长。师:看来大家对圆的认识都掌握得很不错,圆的周长公式你们也都清楚的吧。圆周长公式是c=πd c=2πr,你们知道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吗?同桌相互说说看。指名再说。生:我们通过实验,用圆纸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发现,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所以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师:原来是这么回事(板书:c=πd c=2πr),这个同学真不错,不仅知道周长公式,而且还知道公式是怎么来的,你们知道吗?来一点掌声表扬一下这位同学,也鼓励一下自己。(4)圆的面积。师:圆面积公式你们知道吗?一起说说看。生:s=πr2。(板书:s=2πr)师:周长、面积公式我们都已掌握了,这里有几个圆,你能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吗?(5)师小结:这位同学按照知识一块一块地进行整理,条理比较清楚,他叫什么,这种整理方法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你也是这么整理的有吗?还有没有不同的整理方案?小组中交流一下你的整理方案。
三、应用
1.(出示学校喷水池的图片)这是哪儿你知道吗?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喷水池,现在老师想知道这个喷水池的占地面积和它一圈的长度?你们能不能计算?为什么?
生:不能计算,因为缺少这个喷水池的半径或直径。
师:老师特意去问了总务处的黄老师,他说这个喷水池的半径是2米,直径是4米,现在你能算了吗?
(1)学生计算。(2)反馈。(3)师:你为什么计算周长用直径,算面积用半径?(4)如果用半径算周长怎么列式?用直径算面积呢?
2.知道半径或直径,我们能求圆的周长和面积。但是园林部门碰到了一个问题,人民公园里有一棵有千年古树,为了保护这棵古树,需要这棵树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树干横截面什么形状?可是又不知道它的半径或直径,总不能把这棵千年古树砍倒了去量一量,你能不能帮他们想一个办法?
(1)同桌讨论。(2)指名说说想法。生:拿一把卷尺绕树干一圈,就得到它的周长,然后就能计算了。(3)园林部门就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了,量得树干的周长是3.14米,请你算算树干横截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我们班的同学真是了不起,一下子解决了两个难题,老师还想请你们帮个忙,愿不愿意?老师住的小区里有一块边长30米的正方形空地,最近物业管理部门准备对这块地进行改造,想在这块地里建一个圆形花坛,沿着花坛的四周修一条小路,其余的地方铺上草坪,为居民创造一个休闲的好地方。现在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员,设计出一个绿化的工程图。
(1)学生设计。(2)学生展示设计图。(3)挑选其中的一个设计图让学生计算一下花坛的面积和小路的面积(只列式)。
【反思】
一、复习课要出“复习味”
复习课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一不留神就会上成了练习课,让学生能独立解答书本上的每一道复习题,就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于是练习——反馈——再练习——再反馈就成了我们的教学模式。学生感觉没劲难道是他们的错?
我们认为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全面回顾,把零散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既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又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 。这里所说的“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把在课堂分割讲授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说,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这正是复习的中心任务,也是复习课出“味”的地方。这种综合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着重帮助学生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如何统一于一个整体并在整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所以本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知识的“梳理与沟通”,而“味道”是通过众多“厨师”的劳动才能享受到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时间上的考虑,课前我们布置学生自己把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相当地好。每一位学生都自画了一张图,有“树枝图”、“阶梯图”等等,而图中有字有意,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自己对这一单元所学内容做了一个归纳整理。看看这些图文并茂的学生作品,略通数学的人便立即可以知道这一单元要复习的主要内容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这些图有繁有简,文字有多有少,但很明显,那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晶。虽然学生不可能做得完美无缺,但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做了,而且在独立完成这些图式时,不仅自我复习了这一单元的知识,而且由于是自我经历的过程,所以记得特别牢。课后我们与几位同学谈起这些情况时,他们一脸的兴奋。他们说,老师把归纳总结这一单元内容的任务交给了他们,是对他们能力的相信。在课堂上我们紧紧抓住学生的整理结果展开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劳动”价值,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本节课的“大厨”,教师只不过是一个“服务员”,把一道道美味佳肴呈现上来。在这一过程中,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圆的有关概念、公式等,又使学生知道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复习的“味道”自然而然地飘散出来。
二、复习课也要讲究练习设计
当然,只“练”不“理”就象断线之珠,有“理”无“练”犹如无米之炊,复习课虽然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但是仍然要注意练习的设计。本案例的练习主要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基本练习穿插在知识的梳理与沟通这一环节中进行。基本训练的安排我们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材内容的特点,要练在知识的重点上、难点处;二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要练在薄弱处、疑惑中。如在学生复习了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我们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来并用字母表示,又用这个圆纸片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使知识落实到实处。在掌握了圆面积公式之后,让学生回忆它的推导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我们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不但知识的梳理过程得到体现,而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到位,复习过程扎实紧凑,教师易于调控。
第二层次是应用发展练习。此时练习的设计我们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习题,而适当补充一些综合性、发展性的练习,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解决此类习题,使学生在应用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计算学校喷水池一周的长度和占地面积、树干横截面面积,设计一个小区的绿化工程图并计算花坛和小路的面积,学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获取的难道比会解答书本上的卫星天线、自动喷灌机要少吗?
复习课并不是单纯重温旧的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各种常规方法的运用更加熟练,最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只要我们教师能少些传统,多些创新,复习课照样可以精彩纷呈。
五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9
首先,回顾介绍,注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第一个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和其他图形图形已经学习开始,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圆圈与以前的研究相同的图形图形,另一方面对于后面的圆与以前研究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做床上用品。然后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图形,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圆形和矩形轮廓的差异,对圆的感知被平面图形的曲线包围。
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
为了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 对于。本课程安排学生使用周围的工具绘制圆形,并从圆形物体的边缘绘制圆形最后使用标准圆形工具(Compassion)。知道圆的各个部分的名称,从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设计,将无聊了解圆的中心,半径,学习过程的直径变得非常有趣。在理解圆的特点,让学生折叠折叠,化学,指手指,比例,手的量和其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大脑思维,移动参与讨论。
三,注重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课程设计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作为主体,所以它设计了一些小故事和生活在美丽的圆,使学生愿意理解和挖掘知识圈,终于设置了一个有趣的课程经过思考的问题,用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最后,不幸的是,这一课的设计还没有完成,换句话说就是准备好好的木材,但没有好的木匠去抛光和加工。时间主要是浪费在使用推钉和绳子,以及指南针圈,实验小学校长郭再次指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并为我的班的宝贵意见。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温坪中心小学 彭兴国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圆的认识》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
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
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
2、情境创设引出圆——了解画圆方法——学生尝试画、教师示范画学习画圆方法——自学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通过几次试教,发现第二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装饰只能是适得其反。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
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1)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光盘、硬币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2)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a、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学具中的圆形纸片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心。通过自学半径、直径概念,进一步理解圆上、圆外、圆内三个名称,然后进一步理解半径、直径。b、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自主探索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c、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d、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在画的过程中认识、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内容分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解决措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逐步自主学习得出画圆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把知识内化为自己所得,同时加强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导学案、答题卡、课件、圆规、尺子、铅笔、小圆片、白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兴趣
师:在正式学习之前,将学习材料准备一下,从你的文具盒里拿出圆规、铅笔、直尺、把导学纸摆在桌面上。
师:知道咱们今天要认识什么吗?
生: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大屏幕、从自己带的圆规。
师:对于圆你已经有了解?你还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师:是啊,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你就能够提出和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够做到这一点。
师:同学们,见过平静的水面吗?
生:见过。
师:丢下一颗石子,发现了什么?生:会产生圆形的涟漪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
二、合作交流,认识圆
1.课前预习,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师: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同学们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请同学把在预习中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我们再在全班进行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圆各部分的名称,下面由老师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图形让学生进行半径和直径的辩析)
2.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圆各部分的关系
师:是呀,圆光滑,是那样饱满、那样匀称,难怪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特喜欢研究平面图形,研究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说: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圆究竟美在哪呢?有什么内在的原因让圆这个图形看起来是这样的光滑、饱满、匀称呢?相信同学们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就能找到答案了。
生1:老师我发现圆的半径的条数是有限的,我画的圆很小,画了100条就差不多画满了,如果多画一些,我想圆的条数肯定是可以数得出的。
生2:你的圆小,觉得是有限的,如果你的点还细点,或者把圆画得更大一些,圆的半径的条数就不可能是有限的,而是无数条。
生3:老师,我觉得为什么说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呢,我认为半径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那么圆上可以点无数个点当然半径的条数就有无数条,直径也是一样的。
生4:老师,我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经过测量是一样长的。
师:你发现了同一个圆中的半径和直径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吗?
3.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我们学会了画圆,也知道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并且了解了圆的有关特性,下面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吧。
三、情感深华,感受圆
师:圆是一种看来简单实际上却很奇的图形。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约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在兽牙上打的孔是圆的,他们还发现圆圆的木头可以滚动,搬动重物時可以省力,大约六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大约四千年前,人们发明了车子,古埃及人认为圆是神赐予的。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啊,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
师:老师送给大家一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过的一句话。请大家齐读。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2
关键词:体验,理解,感悟,活动经验,实用价值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 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 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 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也能让学生参与数学探究, 在具体情境中不断探究、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积累并丰富他们的活动经验,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乐趣和数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
一、在问题情境中, 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要从实际出发, 列举出生活中运用知识的实例, 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之中, 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见《圆的认识》一课教学片段。
片段一:通过开展三种“套圈”游戏活动, 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师给学生带来一段录像片 (电脑显示) :同学们在操场上开展“套圈”游戏 (出示三种不同的方式:站成一排;站成正方形;站成圆形) 。以哪一种方式开展游戏活动比较公平合理呢?让学生们把想法和同桌交流。为什么站成圆形大家会觉得比较公平合理呢?其中的道理就蕴藏在我们今天的学习当中 (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
通过创设以上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初步感知“站成圆形大家会觉得比较公平, 这是什么原理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合理的科学解释。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引发情感的共鸣与思维的碰撞, 有利于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片段二:通过设立悬疑, 来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勤于动脑的习惯。
上课刚开始, 教师便为全班同学设立了一个悬疑情景, 教师打开多媒体, 只见多媒体上显示一道题:“某人拿着寻宝图去寻宝, 寻宝图上显示宝物距离左脚3米, 那么请同学们帮他确定出宝物可能存在的位置”。原来教师为了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 为大家创设了一个“头脑奥林匹克寻宝”的数学活动。这一问, 全班同学都起了好奇心, 由于他们不知道圆的基础知识点, 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凭借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全面解答这个问题, 于是, 大家开始了独立思考, 学生在纸上尝试画着……一个点、两个点、 三个点……最后, 只见许多同学的纸上都出现了一个个歪歪扭扭的圆。
通过设立悬疑情景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中, 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发现圆的奥妙:将一定长线段围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周所得出的图形就是圆,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二、在实践操作中, 体验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
自古以来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 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必须亲自去思考学习了, 才能理解到知识的最深层含义。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引领学生在具体活动情境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主动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只有通过实践操作、自身体验, 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
片段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实践操作活动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圆的本质特征, 理解圆周长、半径、 直径以及圆心之间的关系。
1.活动: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1) 请同学们认真对照老师发给他们的这张纸上的圆, 让他们再画一个比这个小一点的圆。
(2) 请他们重新再画一个比原来这个圆大得多的圆, 从而使学生们进入思考该怎么画呢?
(3) 通过刚才画出了大小不同的圆, 请同学们积极思考与发言, 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2.活动:明确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1) 提问学生们, 能否画一个与老师刚才发给他们的这张纸上的圆一样大的圆, 除了画在右下方, 他们还可以画在哪里?
(2) 思考:为什么同学们现在和老师画出的圆都一样大了, 但所在位置却不同, 谁能告诉大家, 圆的位置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像这样, 教师在课堂上设立实践活动情景,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操作、经历、思考、想象等体验活动,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学习时间, 让他们通过亲自操作、观察并且分析来探究圆的具体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来探索藏在课本深处的知识点,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能够体会到付出努力后获得收获的喜悦。
三、在互动交流中, 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学生创设互动交流的学习机会,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在平等、自由的互动交流的平台上, 展现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 使他们在热烈的讨论、交流中, 在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中, 不但收获数学知识, 更是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片段四: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一起归纳总结出圆的特征, 并用反例进行验证。
活动一:“大家列举出生活中存在的圆, 并且总结出它们共同的特征?”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 再进行小组讨论汇报。
1.硬币、风扇、大锅、锅盖、碗盆等都是圆形的。
2.圆的特点:圆不同于三角形、长方形, 它的线不是直的, 圆的四周非常光滑, 线上的点到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3.圆的边是弯曲的, 有圆心, 并且有大小之分。
4.圆没有棱角可以滚来滚去, 但是, 要想剪起来比正方形难剪。
在全班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一起归纳总结出:一个图形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它就是圆:一是封闭曲线;二是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要相等。
活动二:教师画出三个图形: (1) 一个由一条凹凸不平的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 一个椭圆; (3) 圆的一部分 (一条不封闭的曲线) 。让学生判断这几个图形是不是圆, 为什么? (因为它只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其中之一)
如此自由酣畅的互动交流活动引领学生情不自禁地用自己的观点认识学习内容, 先在自我意识中建构出一个概念, 再在全班同学交流基础上达成共识、产生一个新的概念, 最后再用反例来验证, 这种自主建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清晰、 准确、深刻的认识。
活动三:课前, 老师布置任务: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圆的认识” 中课前预习的第一题:用圆规画一个圆, 大家能介绍出圆的基本特征与圆的各部分名称吗?课堂上, 老师把讲台让给学生。
学生甲:我给大家介绍的是, 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圆的周长是半径的2π倍, 是直径的 π 倍;
学生乙:我还知道, 如果在某一圆内任意画条线段, 这个线段的两端都在圆周上, 那么如果这条线段穿过圆心, 则这条线段就是直径;如果这条线段没有穿过圆心, 这条线段就不是直径, 而且在圆周上任意连接两点, 直径的长度是最长的。
学生丙:我还知道在同一个圆内, 从圆边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都是圆的半径, 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圆有无数个半径、直径。
……
老师走向讲台:谢谢大家的踊跃发言, 大家没有补充了吧?下面我们把圆的知识点再系统的整理一下:半径, 直径, 圆心……
在课堂上, 教师通过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畅所欲言, 大胆的说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点理解, 这不仅锻炼了他们勤于思考的能力,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消除了学生的胆怯心理, 让他们不再畏手畏脚。
四、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 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际应用, 这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如果所学知识与生活毫无关系, 那么学习再多的知识也毫无用处。所以, 数学教学的重要之处还在于联系实际, 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那么他们才会被知识的魅力所吸引, 才会更加认真学习。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精心设计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见的现象作为问题情境, 进而开始课堂上的教学。
片段五: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
1.解决: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前提出的“为什么小朋友站成圆形开展“套圈”游戏大家会觉得比较公平合理呢?”这个问题。
2.思考:让学生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的, 而且车轴都要安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生活中问题。
(生活中车轮都设计成圆形, 这是因为在同一圆内, 所有的半径都是相等的, 而且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可以连接无数的半径, 只有把车轴装在圆心上, 才能保证车轴到地面的距离保持不变, 因此, 车轮跑动起来就又快又稳。)
课前的悬念:为什么站成圆形开展“套圈”游戏大家会觉得比较公平呢?课末的恍然大悟,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离我这么近”“数学太神奇了”;又在让学生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的, 而且车轴都要安装在圆心上”这个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感受到自己在现实中成长、提高, 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体验到数学世界的神奇。
因此, 数学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活动情景,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体验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其中, 才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成长中的学生需要活动, 需要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活动, 更需要有意义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实践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 所以, 我们要致力于将精彩的数学世界转化为动态有趣的数学活动, 让孩子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 施展自己的才华, 张扬自己的个性, 发展自己的潜能, 体验、理解、感悟数学, 真正地享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平行与垂直”教学片段及反思[j].《教育科研论坛》, 2008.
[2]冯敏.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教学例说[j].《教育科学论坛》, 2011.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推荐阅读:
圆的认识教学随笔反思06-09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06-02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片段09-07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08-17
《圆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08-25
张齐华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07-12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08-12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06-05
教学案例(谈谈圆的认识的教学尝试)10-25
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