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精选13篇)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 篇1
《圆的认识》评课稿
授课人:徐会琴
评课人:余小红
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学生推理判断产生的 ;圆心和半径对圆的决定性作用是让学生在画圆中体察出来的。总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自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突出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运用
为了突出“圆的特征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设问、设疑,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观察中仔细比较,从而总结概括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为了突破“圆的画法”这一 教学难点,教师先示范画圆,引起学生注意观察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尝试画圆后,再引导归纳画圆的步骤,从而掌握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通过每一单项的“练一练”和拓展应用,达到夯实学生的双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特别是解决新课伊始提出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一数学问题。学生能从半径的特征上去理解和运用。这样一个问题,既统领了全课,又加深了课本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做到了开课是数学问题生活化,课末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四、利用电教手段,改变呈现方式
本课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用计算机呈现教学材料,使之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信息集中,化动为静,打破了常规手段的局限性,显示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无可争辩的优势。如创设情境时的三辆车,为了建立圆的表象演示一条曲线围成圆的过程,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的动态展示,以及练习设计的动画显示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多媒体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手段现代化的乐趣和魅力,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 篇2
●特色之一——新课导入引发认知冲突
本课的新知导入比较有新意。教者没有采用一般的创设情境或展示丰富多彩的圆形物体, 而是精心设计了一则活动化游戏“抛球”, 让学生在抛球游戏中体验自己与抛球目标的距离和其他同学的距离不一样, 初步感受这样进行的比赛不公平。然后教者设计了三个问题:你们想怎样站才使竞赛更公平呢?到底怎样站才能使大家的距离都一样呢?你们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方面使学生在强烈的认知矛盾中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和探索欲望;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圆的基本特征,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圆的价值意义, 为接下来学习新知作了有益的铺垫。
●特色之二——新知建构采用直观操作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画圆。教者没有按部就班地教授画圆的方法, 也没有不着边际地让学生探索画圆方法, 而是提供适当的工具让学生直观操作, 从不同的途径体验画圆的方法。学生分组操作, 出现了如下四种画圆的方法: (1) 将圆形的瓶盖按在白纸上, 沿着瓶盖的外框画圆。 (2) 拿一个图形纸任意对折、对折、多对折几次, 最后剪一刀, 展开就得到一个圆。 (3) 用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 另一端固定在白纸上, 绳子绷紧, 将铅笔绕一圈, 画出一个圆。 (4) 用圆规画圆。
更有价值的是教者没有停留在学生多样化方法画圆, 而是在画圆之后让学生分别讨论比较几种画圆方法的特点, 让学生逐步感受到圆规画圆的便捷。
这样的设计和教学, 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玩中学”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不同方法画圆和比较, 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到圆的特征, 同时使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起到“一石多鸟”的功效。
●特色之三——学习方式针对知识本质
本课的重要知识是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的本质特点来看, 圆各部分的名称属于“陈述性知识”, 圆心、半径、直径的名称以及字母表示法等都是规定的数学概念;而半径和直径的条数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则属于“程序性知识”, 是需要学生观察、实践才能发现的数学规律。
不同类型的知识在教学时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 陈述性知识适宜采用有意义接收学习方式, 而程序性知识适宜采用有意义发现学习方式。教者正是了解不同类型知识的本质特征, 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组织探索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 针对性强、有效性高, 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特色之四——巩固练习体现个性发展
由于教者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 及时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 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因此, 新知学习之后的巩固练习更加体现了弹性设计和交互特征。
“挑战星级”练习中, 学生自己上圆的认识专题网, 进行在线测试或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挑战“一星、二星、三星”题。
“解释大自然的奥秘”练习中, 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 运用所学习的圆的特征解释圆形波纹的形成规律。
如何教学《圆的认识》 篇3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谈话法、观察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指导学生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用“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于是我这样导入新课:“为什么圆的车轮走起来又快又稳?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圆。”伴着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开始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本节课的新知识分三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1.从生活中初步感知圆
课件出示一家人在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边吃月饼边赏月的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周围的物体哪里有圆?此设计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动手实践,探究圆的特征
第一步:做车轮,尝试画圆
让学生拿出画圆工具,如硬币、绳子等,在纸上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一个圆,并用剪刀剪下来。老师鼓励孩子:“你们真能干,车轮做好了,接下来安车轴吧!”
第二步:安车轴,认识圆心
让学生利用剪好的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反复折几次,并用笔和尺子把折痕描出来,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不难看出折痕都相交于一点,由此揭示圆心。
第三步:装钢丝,认识半径
屏幕出示自行车的车轮,学生看后会迫不及待地在圆上画出这些线段,画完后再量一量。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交流后教师追问:“现在你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是呀,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像这样装钢丝车走起来才平稳。”由此呼应了引入新课的问题。
第四步:认识直径
让学生用另一张圆形纸换方向反复对折几次,数一数有几条,再量一量长度,在小组讨论交流中了解直径的意义及特点。
第五步:解决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当学生说出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时,教师不必急于肯定,马上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圆,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直径是半径的2倍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同一个圆”这个前提,然后让学生板书关系式。
三、精心设练,应用深化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以上设计是我备课时的一种美好的设想。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幼儿园圆的认识评课稿 篇4
一、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XX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自学教材,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动手折一折,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有了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的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圆的画法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来教学,学生先用准备好的瓶盖、透明胶、水彩笔、光碟片、硬币等工具画圆,然后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性,最后学习用圆规画圆及画规定条件的圆。XX老师对教材大胆进行了重组,把圆形画圆工具和圆规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选择画圆工具自主学习画圆,感悟画圆方法的多样性,再让学生比较用圆形工具和用圆规画圆的特点及区别,使学生明白用圆规画圆既准确又方便,从而引导到用圆规画圆的这一教学环节上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等。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使知识传授更具连贯性和探索性。这个改变,让我认识到,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数学教学没有十全十美,总会留下些遗憾,在教学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最好让学生通过量同圆中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让他们发现“同圆中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圆的周长》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5
张老师《圆的周长》整个教学设计闪光点是注重体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知识架构。体现在:
1、一开始让学生摸一摸,既温习“周长”观点,也在在操纵中真实体验圆周长曲直线这一特别特性,不等同于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那样可以直接使用东西举行亮度,把抵牾引发出来,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生演示怎样得出圆的周长(尺子牢固,转动圆;用绳索绕圆的一周等),至于黑板上已画好的圆,用绳索来量就出现种种困难再次引发抵牾的出现,再次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互助运动关键,通过量学具有关圆的直径、周长,求周长与直径的比,计划表格让学生完成,在填表历程使学生履历圆周长与直径之间倍数干系的探究历程,从而对圆周率的.得出有了实践性的体验,天然导出有关圆的周长盘算公式。
还有一点就是课堂氛围相对轻松愉快,师生配合和谐默契,整节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会觉得数学课堂的枯燥。
《圆的认识》说课稿 篇6
一、说课内容:教科书第93—94页例
1、例
2、例3。
二说说对教材的理解:本段教材《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认识圆形的第一课时,也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说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认知、智能、情感三个层面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采取以思维为核心的学习策略,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的能力。
3.注重学生习惯训练,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乐于合作的习惯。
四、说说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学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本课的难点是: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五、说说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安排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始终贯彻“激趣导学,以学促思”,恰当地运用媒体手段,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并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前通过游戏,让同学们了解做任何事情需要专心,不能一心二用,进而提出本节课的听课要求。
(2)温故知新,自主探索:在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画出圆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以前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请同学们比较:圆与我们已经学过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有什么明显的不同?着重要使学生明白:圆是一种曲线图形,需要借助工具才能画好圆。
(3合作探索,总结规律:通过学生充分的实践探索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 篇7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 (下册) 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并理解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画圆;能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做出合理的归纳和合乎逻辑的演绎推理, 发现并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3.问题解决:经历与小组成员合作, 主动参与各种探索和实践活动, 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提出不懂的问题, 倾听不同的观点, 体验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经验。
4.情感态度:在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源于生活, 初步感知
1.欣赏图片, 初步感知圆
(1) 出示一组图片
问:这些图片中都有什么图形? (生:圆)
看了这些有关圆的图片, 你对圆有什么感受? (生:感到圆很美)
(2) 谈话: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它光滑、圆润、饱满, 非常美丽, 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 圆最美。
(3) 揭示课题:圆是如此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 (板书:圆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一) 实物抽象圆 (出示一组和圆有关物体的图片)
在这些物体中能找到圆吗? (课件操作:学生在圆形物体的边缘指出圆, 把圆用红色显示出来, 并把圆移下来) 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研究的圆。
说明:学生平时看到的圆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圆形, 这里通过课件把圆抽象出来, 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二) 比较凸显圆
(1) 我们已经认识过哪些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圆和其他平面图形) 圆和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2) 谈话: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边是直的, 我们把它们叫做直线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我们把它叫做曲线图形。
【说明: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把圆与其他平面图形进行比较,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本质特征——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三) 动手画出圆
(1) 小组交流圆的画法。
(2) 全班交流。
一是利用物体画圆:利用圆形物体画圆;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 另一端系在铅笔上, 然后把绳子拉直, 绕一圈就画出了一个圆。教师指导时注意引导学生感知圆的边缘是弯曲的, 和其他平面图形有着明显的不同。
二是利用圆规画圆:师生共同操作并在操作中总结圆的画法, 强调两脚叉开 (定长) ——固定针尖 (定点) ——旋转成圆。
(3) 实际操作:用圆规画一个指定大小的圆, 体会圆的画法。
(四) 自学认识圆 (结合导学案进行)
(1) 自学过课本中的例2后, 你有哪些收获呢?
(2) 汇报:
(1) 认识圆心:通过自学, 认识了圆心, 画圆时, 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 用大写字母O表示, 也就是圆中心的一点。
提问: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
(2) 认识半径: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用小写字母r表示, 操作:老师画一条半径, 你看对吗?为什么?“圆上任意一点”是指什么?
追问:就这样画下去, 能画得完吗?
(3)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半径, 半径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 它是一条线段;第二, 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
(4) 认识直径
学生:直径就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用小写字母d表示。
操作:你能在黑板上的圆中画一条直径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追问:直径只有这一种画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直径有哪些条件? (教师引导:第一, 直径是一条线段;第二, 直径穿过圆心;第三, 直径的两个端点在圆上。)
(5)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学会了画圆, 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 其实圆里还有很多知识等待我们去研究。
(五) 深入研究圆
(1) 师: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了, 下面进行小组合作, 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多少条直径?
(2)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4) 圆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多少条对称轴?
(2) 初步交流:说一说你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3) 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发现, 那么这些发现是否正确呢?怎样验证这些发现是否正确呢?请在小组中说一说, 再做一做。
(4) 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5) 我国古代的数学家、思想家墨子说“圆, 一中同长也”, 你能说一说是什么意思吗?
三、组织练习, 巩固深化
1.操作: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引导比较:这两个圆, 哪个大呢?
2.在下图中, 看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
3.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划“√”, 错的划“×”。
(1)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叫做直径。 (%%)
(2) 在同一个圆里,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3) 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4.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1) 车轮可以做成正方形的吗?如果做成正方形会怎么样?椭圆形呢?三角形呢?
(2) 播放动画:演示车轮是方形、椭圆形、圆形时小车的运行情况。
说明: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 可以使学生对刚刚形成的知识活学活用, 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又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这样的练习学生乐于参与, 也有实效。
四、自我总结, 提升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对圆有哪些认识?
2.假设你就是一个圆, 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你自己吗?
说明:让学生自己总结, 把自己当成一个圆, 以第一人称向同学介绍自己,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主角”意识, 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整体设计思路
“圆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的, 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 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 初步感受圆的特征, 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 帮助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因此, 在教学中注重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练习形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获取知识, 总结规律,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中会学数学和乐学数学, 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基于以上认识, 我确定了以下的设计思路:
(一) 感受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择学生比较常见的一些圆形图片,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圆, 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其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 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诸如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的位置等等, 并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调动他们学习的思维, 从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 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里。
(二) 重视引导, 用多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用耳辨析,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先学后教”,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教学中只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就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本课教学前, 教师给每位学生都发了一份“导学案”, 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导学案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知识链接, 内容是复习和本课有密切联系的旧知, 为教学新知做好铺垫,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预习指导, 主要是指导学生预习什么内容以及如何预习;三是尝试练习, 让学生在预习基础上进行尝试练习, 检查预习的效果;四是归纳总结,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思维导图总结课堂内容, 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授课, 而应从学生实情出发, 提高教学的层次。
(四) 少讲精讲,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已经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进行了自学, 但学生的自学也有可能是比较肤浅的、不全面的, 因此在“教”这个环节实质上就是要解决如何深化认识的问题, 教学中既不能完全照搬导学案的内容, 否则会使学生索然无味;也不能完全脱离导学案, 让导学案成为一种摆设。这就要求教师要少讲精讲,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五) 重视直观教学, 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合作、探究、游戏等活动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圆的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不解之缘,感受圆的美、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圆规、尺子,茶杯盖,硬币等。
教学设想:
圆的认识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但是,同学们对圆并不陌生。本节课我以套圈游戏引入新课,在探究怎样安排小朋友的位置中认识圆的特征,就是圆上各点到圆的中心距离相等。并且顺势引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组织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找出半径、直径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探究斑马吃草范围的情境中,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最后学习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一些小朋友正在做套圈游戏。(图片)
师:如果他们站成一行来套圈,你觉得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师:既然你们都认为这样的比赛不公平,那你们认为小朋友们应该怎样站才算公平呢?
请你在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看看站成什么图形使游戏公平?
(站成圆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站成圆形后每个人到瓶子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就公平了。)
咱班的同学就是不一般!看来你们对圆的知识了解还真不少,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圆,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圆一定有更深入的了解。(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1、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
师:观察这个圆,你有什么发现呢?它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圆的中心就是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下面请小组长拿出圆,每人发一张,注意听清老师要求:(课件出示)
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研究研究半径和直径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而且直径是半径的2倍.
质疑:你手中圆的直径是黑板上老师画的圆的半径的2倍吗?
2完成半径与直径关系的练习.
3、学习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
草地上的一棵树上拴了一匹斑马,想一想,这匹斑马吃草的最大范围会是一个什么形状呢?(课件展示)
嗯,和同学们想的一样。可是,斑马虽然吃了一圈的草,还没有吃饱呢,你能帮帮它吗?(加长绳子)
同学们想想,绳子在这里相当于圆的什么?
嗯,绳子变长了,圆也变大了,你能说说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吗?(半径)
如果这匹斑马还没有吃饱,除了放长绳子外,你还可以怎么样帮它?
同学们想想,大树在这里相当于什么?
换了一棵树,圆的位置也变化了,看来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
4、学习画圆
知道了圆的这么多知识,你想不想画一个漂亮的圆呢?
说说你打算怎样画一个圆?
明确:借助实物画圆有很大的局限性,利用圆规可以画任意大小的圆。
师:演示画圆,生练习画圆。
四、小结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在本年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環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节课“圆的认识”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创设一个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的教学环境,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感知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纵观本节课的整个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学生喜欢的游戏引入新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充足的学具、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将生活中的实际以动画形式引入课堂,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学生为本的学习过程,注重了人本主义思想。
圆的认识六年级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圆的 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都是直观的表象认识,这节课将更深入的去认识圆。
二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认识圆,知道圆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经历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们通过直观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
三 教法学法
设计具体有现实意义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着痕迹地将学生们带入圆的研究之中。六年级的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思考、讨论归纳等活动,自主探索,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四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体位置这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们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实际上是在以学校为中心,300米为半径的一个圆上,让学生们感知圆心,半径,圆是有无数个点组成,从而揭示本课的学习任务——圆的认识。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发现,折痕都交于一点,即圆心。所有折痕都经过圆心,引出半径直径的感念,并且得出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再通过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讨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1)设计在一个圆内找半径直径的练习,加强学生们对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直径和半径都是经过圆心的线段,半径的两个端点一个是圆心,一点在圆上,直径是经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圆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在认识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学情分析]
对于圆,学生并不陌生,引入新课时就可以不必花太多时间。教学中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圆的特征,指导好圆的画法。
[课前准备]
圆形纸片、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判断游戏的公平性:课件出示三种游戏方式,哪种公平?为什么?
预设:站成圆形的方式公平,因此中间的键子到每个小朋友的距离相等。
师:是不是站成圆形的公平?为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那么,我们就一起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建模
1.初步感知圆。
比较:以前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梯形和、圆),想一想圆与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课件,从而认识圆是曲线图形。)
列举圆:圆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在你的身边你发现圆了吗?(光盘、圆桌、车轮)
2.提示目标,明确重点。
3.学生自学:如何画圆和圆各部的名称。
自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办法画一个圆。思考:如果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些什么?
(2)什么叫做圆心、半径、直径?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勾画出来。
(3)在你所画的圆上标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1)展示画出的圆并交流画圆的方法,并比一比,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优点?
(2)交流圆各部分的名称。
4.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圆的特征。
用准备好的圆先自己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再在小组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1)一个圆里的半径有多少条?直径有多少条?(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2)同一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在同圆或等圆内所有的半径或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4)圆的中心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半径决定圆的什么?(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三、练习巩固
1.我的收获。
(1)今天我学习了圆的知识。我知道用O表示( ),用r表示( ),用d表示(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 )。
(2)我还学会了画圆。画圆时圆规两脚分开的距离是( ),针尖一脚固定的一点是( )。
2.指出右面圆的半径和直径。
(1)( )号线段表示直径。
(2)( )号线段表示半径。
(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 )最长。
3.对的打“√”错的打“住?
(1)半径是射线,直径是直线。( )
(2)圆的直径都相等。( )
(3)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
(4)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
4.游戏:对口令。
r=3.2cm 则d=( ) d=5m则r=( )
5.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6.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为什么是站成圆形的游戏最公平了吗?
四、回顾小结
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以:
令我开心的是……
让我满意的是……
这些句子开头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吧!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画圆: 定(O) 定(r) 旋转一周
名称: 圆心(O)
特征:
r=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 篇11
一、从“圆规”到“直尺”———突破画圆工具, 理解圆的内涵
学生对圆既熟悉又陌生, 一方面学生已经知道了圆的形状特征 (半径、直径及关系等) , 另一方面对圆的图形性质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 又知之甚少。用圆规画圆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圆的一些基本知识,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圆的特征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归纳出画圆的方法的两个要点:定点和定长。但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思辨活动比较少, 也就是说画圆为什么要定点、定长, 这个概念学生是模糊的。因此在学生掌握了用圆规画圆后再提出一个思维挑战:用直尺画圆。用直尺画圆, 先让学生定点, 然后思考定长。怎么定长是考验学生的关键问题, 学生必定会思考怎么才能使从定点出发的线段相等。通过实践学生想出了五种方法, 让学生在思辨中感悟到圆的本质属性———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因此, 用概念的本质去解决画圆的方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
师:你能用圆规画圆吗?请你试着画一个圆, 画圆时想一想要注意什么呢? (生画圆)
师:说一说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生:圆规两脚分开。
生:圆规两脚之间的高度要一样。
生:画圆的过程中圆规要稍微倾斜30 度左右, 使画出的圆的线条流畅, 画圆过程中带有针的一端不能移动。
生:圆规两脚的距离不能改变。
师:圆规两脚的距离为什么不能动?
生:动了就是一个脚到圆心的距离不相等了。
生:动了半径就不一样了。
……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说的注意点, 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 (1) 找一个合适的地方, 定点; (2) 圆规两脚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 定长。
师:按照同学们说的, 老师也来画一个 (边说边画) , 先定点, 再定长。
师:请你把刚才画的圆修正一下, 或重画一个。
……
师:刚才我们用了圆规, 先定点再定长画了一个圆, 你能不能用直尺, 利用定点、定长这两个知识点画一个圆呢?你打算怎么画?小组讨论下。
方法一:
生:我们组的办法是先在纸上定一个点, 然后从这个点出发画3cm长的线段, 画得越多越好, 然后把各条线段的另一端点用曲线连起来。
师:画得越多越好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圆的半径都相等的, 其实这些线段就是圆的半径, 半径可以画无数条, 画得越多曲线就容易连起来。
方法二:
生:我们跟他们不一样。先画一条10cm的线段, 取一个中点, 再通过中点画20 条10cm的线段, 并且这个点都是这些线段的中点。然后把这些线段的端点用曲线连接起来。
师:你的定点、定长在哪里?
生:定点其实是这个中点, 定长是10cm线段的一半5cm。
师:为什么要画20 条这样的线段呢?
生:线段画得越多越好, 曲线就容易连接起来, 不一定要20 条, 30 条、40 条都可以。
方法三:
生:先画一个十字架, 每条线段定一个点到中点的距离相等, 然后把4 个点用曲线连接起来。
师:……
方法四:
生:用一把直尺量取一段长度作为圆的直径, 记录下这条线段的中点, 把这个中点作为圆的圆心, 把直径作为边长作一个正方形, 然后作这样无数个正方形, 这样正方形的顶点就会构成一个圆的图形, 这个我是在一本书上看到的。
方法五:
生:画一个正六边形, 然后把多边形的顶点用弧线连起来。
……
师:你们的方法太好了, 用直尺也能画圆。那让我们一起来用直尺画圆吧。
二、从“小”到“大”———突破空间的局限, 体验圆的特征
如果说用圆规画小圆、等圆是让学生感受画大小不同的圆是跟定长有关, 那么让学生在操场上思考怎样画大圆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 画圆不一定要用圆规, 只要有定点与定长就可以, 这也是对用直尺画圆的突破。因此, 在教学中发现有学生用“十字坐标”法画圆, 这种方法其实是对直尺画圆的一种迁移。而学生想到了用钉子与绳子画圆的方法是一种对圆定义的突破。只要将与圆心距离处处相等的点连起来就成圆了, 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圆的特征。因此, 这样教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 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一种自我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
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直尺在纸上画圆。老师这里有一个半径为4cm的圆, 你能跟我画一个同样大的圆吗?想一想应该怎么画?
生:只要我画的圆半径定在4cm就行了。
生:……
师:请你在纸上画一个与老师的圆一样大的圆。 (生画圆)
师:刚才我们都是在纸上画一些小圆, 如果要在我们的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2.5 米的大圆, 你有没有好方法? (生思考)
师 (启发) :我们的圆规比较小、直尺比较短, 篮球场上画大圆还能用它们来画吗?
生:不行。
师:那我们的定点、定长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用一根2.5 米长的绳子, 固定一端, 然后以另一端绕着这个端点转一周就成了一个大圆。
生:还可以先在操场上画十字坐标, 以十字坐标的交叉点为圆心, 定好上下和左右的半径, 画出一个正方形。然后再连接它们的对角线, 采用切割的方法, 先把正方形切成正8 边形, 再切成正16 边形, 再切成正32 边形。然后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成圆了。
三、从“方”到“圆”———突破思维限制, 感悟圆的本质
“一中同长”是圆和其他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得以凸显与内化的重要属性, 而“曲线图形”“没有角”等特点是圆的非本质属性。从中心到图形上相等的线段条数的对比教学, 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多边形特征的认识, 另一方面更是在比较辨析中促成了学生对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的深层次认同。从正六边形一直到正800边形, 更是架起了多边形与圆之间的桥梁, 让学生有了直与曲图形辩证统一、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等的思考。
师:同学们, 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特征就是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研究的, 圆确实具有大家说的这些特点。知道古人是怎么说圆的特征吗?
师:古人说圆是“一中同长”, 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一个中心点!
师 (笑着) :什么是“同长”?
生:半径一样长, 直径的长度也一样长。
师 (反问) :圆, 有这个特征吗?
生 (齐声) :是的。
师:在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中“一中不同长”吗? (如下图)
生:如果把线连到三角形的边上, 那么它们线段的长度就是不一样的。
师:连在各顶点上的长度是相等的, 但连接边上的长度与连接顶点长度就不一样了 (出示课件) , 但是圆呢?
生:都一样。
师:是的, 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而且正三角形内, 中心到顶点有3 条线段相等, 正方形有4 条, 正五边形有5 条……圆呢?
生:有无数条。
师:为什么是无数条?
生:因为圆上面有无数个点。
师:那谁来说说, 半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
生:一端在圆心, 一端是圆上任意的一个点。
师:其实, 圆出于方。 (课件演示正多边形边数不断增多, 最后转变成圆的动态过程)
生 (惊奇) :成一个圆了!
师:现在是正800边形!
师: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生:圆是正多边形变成的。
生:我认为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
生:圆可以想象成正无数边形。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现在请你闭眼想一想, 当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的时候, 这个正多边形会接近什么图形?
生:圆。
师: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大方无隅”。大方就是指最大最大的方, “无隅”猜一猜, “隅”是什么意思?
生:角。
师:这样一来, 圆是不是“一中同长”。
生:是的。
师:是的, 圆“一中同长”才是它的本质特征,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墨子就发现了, 比西方早了1000 多年……
人教版圆的认识说课稿 篇12
圆的认识就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就是在学生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就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这节教材的内容有: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圆的特征,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和学习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并发现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并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等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活动曾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圆与生活的联系,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学习目标: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知道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半径、直径、及其关系,圆的正确画法。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思维往往就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就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2.学法。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学法上安排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方法。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并抽象出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从生活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探索新知部分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知道折痕的交点叫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线段叫半径,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研究圆的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我想让学生画几条直径和半径,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发现先在组内交流再大组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任何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呢 能举例说明吗。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就是半径的2倍。
(3)学习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第一、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第二、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第三、旋转画圆。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就是不难的,较难的就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圆的画法就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认识面积》评课稿 篇13
《认识面积》评课稿1一、本节课新课程理念鲜明突出
1、教师像导演。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出示了“圆”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生成问题“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在学生剪、拼图形的过程中,老师能够深入每一小组指导学生如何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从这个层面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
2、学生像演员。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演的轻松,演的有特色,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二、本节课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学生有四次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一次是将圆按照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的要求进行分剪。第二次是学生将剪好的纸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长方形等其他图形。第三次是学生通过展台展示自己的拼图。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体现,又是突破难点重点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自动喷水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出喷水头喷出的最大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榷和加以改进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圆折成三角形,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总而言之,这节精品课,不仅充分展示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而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认识面积》评课稿2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俞##在xxxx年上的一节三年级概念课《面积的认识》,底气造就了大气,正是俞老师自身的底气-----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了解;对知识建构的把握,造就了这一堂大气的概念课。老师们都知道,概念课好上,但是要把一节概念课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俞老师却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满大智慧的数学概念课。下面就把我听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1.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扎实的课。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进一步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愈来愈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俞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谈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过渡到数学学科中所谓的“面”,揭示面积的概念,再接着,组织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安排测量身边物体面积的实践体验活动,巩固知识,积淀新经验,内化知识。学生从学到什么是物体的面,到发现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动测量,主动建立测量标准,无不体现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2.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实的课。
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俞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该动手时全体都动手,该思考时,学生都被俞老师引入深深地思考中,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一节充实的课。
3.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平实的课。
听俞老师的课,没有一点作秀的痕迹,就像他在上一节平时的课。从课的开头就可见得,一般的公开课,上给听课者听的成分居多,总是用一些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吸引听课的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去配合自己的表演。可是俞老师的课时扎扎实实上给孩子们的课,没有用过多的多媒体手段,只是用自己的幽默风趣的语言,简洁明了的带领孩子们去遨游数学的世界,全无他人,这是一节真正的平实的课。
4.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真实的课。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这一意义上讲,有遗憾的课才是一节真实的课,有缺点才能有进步,才能给听课者留下反思的空间,才能与听课者一同进步。俞老师的这节课在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生活中找物体的面,学生面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可是正是这一部分用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后面学习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用时短,学生的操作稍嫌少了些,如果学生的操作在多一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将更加深刻。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的课堂是我们教师对课堂的追求,俞老师正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堂这样的课。
《认识面积》评课稿3今天上午听了三年级组吴老师的《认识面积》后感受颇深,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重视情景创设。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课的开始是否能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以神偷奶爸的任务贯穿,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课变得趣味盎然,有效驱动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探索体验。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本节课中,老师通过导学单的引领,带动学生在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各种方法,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经历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从大到小排列5个图形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三、体现了有意义的学习。
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去理解,去把握,而不是让学生背记概念。老师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深化面积的含义,区分周长。比如: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再比如提供图片区分周长与面积,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不仅注意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更是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对概念进一步强化。
整节课,学生们学习劲头高涨,探索活动充分到位; 教师教学设计精巧,点拨到位,很好地体现了市局的指导理念,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认识面积》评课稿4“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本节课上李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施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陈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找一找图片中的物体的面、摸一摸桌子的面的动作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长方形、正方形物体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角让学生找面积形成对比,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使学生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然后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中,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李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比较身边的学习用品的面积大小这一习题,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第二个练习谁的面积比较大,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再出示1一边是长方形一边是正方形,2大小不一的正方形3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李老师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四、几点不足
1、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还太小,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挖掘。
2、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学具(素材)太少,太单一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3、“用6个正方形拉出不同的图形”这一练习应该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摸一摸,得出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
4、教师总结性的话语太多,提问的学生面不广,回答问题的学生太少。
《认识面积》评课稿5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学习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充实。而新课标教材认识面积独立成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教学,在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熟识的事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为后续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和面积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罗老师的课让我回味无穷: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罗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书桌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开口图形,学生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以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罗老师根据中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各种梯度的习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在摆铺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罗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认识面积》评课稿6听《认识面积》一课后的想法
我的建议:
1、当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后,我觉得就在这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再让学生齐读黑板上的板书“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而后再让学生举例说出课本的面积、桌子的面积等。
2、教学桔子的面积时,教师拿着桔子让孩子说出桔子的面积,如果一定要桔子的话我个人觉得就应该让孩子们上台去摸着桔子的面积,让学生新自体验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3、在练习巩固中出示三个省(直辖市)的轮廓图时,里否应该考虑身边的素材,如琼海市、海口市、三亚市来进行比较。
4、在出示两个长方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大小时,当学生说出测量出它们的长与宽时,教师只是简单地说出当知道长与宽我们只能算出周长,而不能量出面积。我觉得是否这样处理,当知道长与宽后,学习了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也可以算出面积,但现在还没有学,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5、在比较大小时,借鉴一下市一小的课例,直观地演示当周长一样时,面积是否一样。
《认识面积》评课稿7校本教研让我们开展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教研活动。
作为年青教师的我从中受益匪浅,现将区教研员韩老师针对我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面积》一课的点评记录如下:
韩老师:你的这节课体现了课改精神。
你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可喜的是没有让学生背记概念,而是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索理解,去把握。
韩老师:尤其是将手画的黑板上,这个环节的设计处理不仅面积由物体表面大小迁移到图形大小上来,而且让学生明确规则图形有面积,不规则的图形也有面积,而且也有大小。
韩老师:从你的课堂上多次体现课改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论是认识面积,还是比较面积大小都有所体现。
韩老师:课堂上还体现了估算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先估算,在进行计算,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很有帮助。
韩老师:课堂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找面积比较的过程,并体验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多样化。
韩老师:从你的这节课,让我看到泡崖小学教师的课改理念体现很明显,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有优点也有缺点,下面,我就说说这一节课的问题。
韩老师:我觉得你们班的学生平时的训练就不到位,尤其是课堂举手发言直喊老师,不要求举手姿势特别规范,但是不能站着,甚至下地喊。
郭主任:对,这样显得课堂特别乱,再加上你的动作也比较随意,说话,站姿,手势给人感觉很闹。
韩老师:老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不能总是大声,学生也大声,课堂上你显得躁,正像郭主任说得那样,准备匆忙就显得毛躁。
韩老师:再就是你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能力还得加强,如果一个环节结束,马上让学生调整状态,进入下一个环节,不能你光顾着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雪地状态。
现在看一节课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学的状态。
郭主任:教师讲的在好,学生不听,那么也是失败的,你要在组织教学方面多下功夫。
要学生运用各种激励的语言,让每个学生的视线始终跟着老师走,一年级老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上就非常值得借鉴,有时间不妨去看看,就“还有一双小眼睛没看我”,“男生中有一个小脑袋没有转过来”……总之,教师鼓励语言要灵活、生动。
韩老师:面积大小比较时反馈要控制速度,课堂教学动作要快,说的也那么快,下面好多学生都没有听明白,这时你要加以控制。
还有有一个学生回报公式法,但是单位你没有及时纠正。
我:对,这个问题我发现了,但是以为以后才认识所以不想浪费时间。
韩老师:这种想法不对,至少得给学生一个准确得知识。
要学会控制课堂,课堂发言也要有所把握,不能有几个举手的都要叫,要灵活处理,再有就是练习反馈要有侧重,不能一个模式。
郭主任:韩老师提了这么多宝贵意见,今后你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加强学生得训练,我:感谢韩老师这么诚恳的帮助我,我光注重教材的研究挖掘,却忽略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训练,今后要在这些薄弱环节上努力。
《认识面积》评课稿8本节课上郑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施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郑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黑板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角让学生找面积形成对比,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使学生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然后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中,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郑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广告位招租这一习题,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第二个练习谁的面积比较大,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再出示1一边是长方形一边是正方形,2大小不一的正方形3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郑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认识面积》评课稿9宋老师讲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听了之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效果。有许多地方设计很是让人耳目一新。
1.激发学生挑战的心理。首先教师给与学生出示例题,学生猜测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让学生猜测单位。虽然学生用了自己学过知识,进行猜测试填,但是学生们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掌握的知识,认为自己填的单位不合适。这个时候,老师再适时的给与学生一个没有学过的单位。这样进入新课即使学生感觉有挑战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猜测,这样学生已经有了经验,能够较容易的进行学习。
2.给与学生建立脚手架。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支撑。在上本课内容之前,教师给与学生进行适当进行复习。这样能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较好的进入新知识情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的脚手架建立起来,或者是重新树立起来。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和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3.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教师的在教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而这些例子都是学生周围现实世界接触的地方,这样学生能更好形成自己的数学形象,进行更为容易的形象思维,建立学生的表象。
4.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重在学生感受。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这样非常容易给以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5.建议在最后不知一下作业,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相关的面积,这样学生能够在有意识的观察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认识面积》评课稿10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本节课中,刘敏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刘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在课的开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摸数学书、桌子、黑板表面、铅笔盒盖的面,直观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数学书面的大小,通过比较引出面积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通过练习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课桌面、铅笔盒盖的大小,巩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随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周围物体并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主说一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刘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方格子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较的优点。
《认识面积》评课稿11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到张老师对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教学环节清晰、完整,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但整体来看,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想抓的内容太多,一节课40分钟,容量太大。建议:
1、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知道什么学生已经知道了,课上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哪些新内容的教学需要用到旧知识,这些知识掌握的怎么样?都要有清楚的把握。
比如:在上课伊始,老师课件出示的这些常见的物品中除了书中的圆柱形物品,还增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对于圆柱的初步认识,和长方体、正方体一定能区分开,做如此安排浪费了时间。建议本换节的情境创设可以这样,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形的物品。上课了,先出示书中的情境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圆柱,之后,让学生把你课前准备的圆柱形物品高高的举起来,大家互相看看,都是圆柱吗?然后找出不是圆柱的,说说原因,以此来导入新课。
2、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针对教学目标,要有目标指向,不做无用功。
3、探究侧面积公式环节,这节课看似学生在动手,实际是在教师的牵引下操作,每一步都是按教师的要求去做,缺少独立思考。建议放手让孩子去做,课前让孩子准备圆柱形物品时可以建议他们准备侧面容易剪开的,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试着剪,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做。
《认识面积》评课稿12郑洋洋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郑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郑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提倡“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郑老师在导入环节巧妙的引入学生喜欢的动物,小兔子作为导入手段,通过小兔子比较贪吃想吃更大片的树叶来引出面积这个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在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郑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字典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郑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比如课本和课桌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郑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等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的时候,让学生自己选择是通过填充三角形,圆形或者正方形来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等等,使同学们自己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选择正方形是最方便也最容易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亮点四:注重现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告诉我们两个图形所用的方格个数,猜猜哪个图形面积大这一环节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郑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板书书写欠规范。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了。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推荐阅读: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06-02
圆的认识教学随笔反思06-09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片段09-07
张齐华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07-12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08-17
《圆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08-25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08-30
教学案例(谈谈圆的认识的教学尝试)10-25
《圆认识》评课稿08-27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