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的认识评课稿(共12篇)
线的认识评课稿 篇1
《线的认识》评课稿
工人村小学 钟玲
刘荣老师的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能巧妙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很注重有机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数学知识。
一、教师教学中的优点是:
1、数学教学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引入、上课过程中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很好的体现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2、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等功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教师的教学预设的出发点考虑到学生情况,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生学会了什么
学生学会了通过预习、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等方式,掌握了直线、线段、射线的特点。
三、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不足
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于这三种线都有较深刻的认识,但在区分方面有时还不能把握的很好。
四、给教师的建议
本节课学生不是很活跃,这和教师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只有老师富有激情的对待课堂,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学生才能够积极的给予回应。如果老师不失时机的再给予表扬与鼓励,让学生充分地溶入到课堂当中,享受着学到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喜悦和快乐会更好。
线的认识评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 正确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
2.理解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3.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射线和线段。
4.知道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过一点可以一无数条直线,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三种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手电筒或红色激光玩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 你们认识线吗?“线”是什么样的?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说一说, 画一画。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画。
师: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 不仅说的很好, 画的也很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线, 有直的线, 也有弯的线 (师指黑板) , 这些线有不同的名字, 有的叫直线、有的叫虚线、有的叫曲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种直直的线。板书课题“线的认识”。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利用与学生谈话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同学们心中的线, 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 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为下一步进行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初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1.认识直线
⑴出示孙悟空手中金箍棒的画面, 初步感知无限延长。
师:今天, 有一位我们熟悉的朋友来到了课堂。老师播放课件 (或老师口述学生想象) , 看!这是谁?
生:异口同声, 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孙悟空手中的宝贝是什么呢? (金箍棒)
师:谁来说说金箍棒有什么本事? (能变大变粗变长)
师:当学生说到能变长时, 老师追问, 向哪个方向变长?
生:向两头变长。
师:老师课件演示金箍棒变长的画面 (如果没有课件, 老师和学生一起用手演示变长的动作) 。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用手势演示金箍棒在继续向哪个方向变长?金箍棒继续在不断变长, 你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吗? (不知道, 应该很长很长没有头) 为什么呢?
⑵画一画
师: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吗?可以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再用笔在纸上画一画。 (学生活动, 老师巡视, 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 。
生:学生汇报, 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追问:为什么无法在纸上完成“无限延伸”的线呢?是因为纸不够大了吗?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一张很大很大的纸, 你们能画出这种无限延伸的线吗?生:再大的纸也永远画不完这种无限延伸的线, 因为这种线可以无限向两边延伸, 纸大线也可以更长。
2.认识线段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不错, 画的也不错, 还想画吗? (拿出一张白纸)
师:谁来说一说这张白纸的边在哪里? (请同学指
师:拿出数学书, 请同学指一指书的边在哪里?
师:同学们能用最简单的线条在本上画出白纸的边或书上的一条边吗?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
老师巡视, 学生汇报, 并说出自己的画法。当学生选择用小竖线或点挡住直线往两边延伸的时候, 老师及时说明, 这样的点是“端点”。
师:把学生的作品粘在黑板上。
3.认识射线
师:老师用学生玩的红色激光灯或手电简射向教室门口或阴暗处。
师:你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这种光线吗?指名到
黑板上画一画并展示学生的作品。
【设计意图】老师把学生们非常熟悉又非常喜欢的孙悟空请出来, 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了课堂中,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金箍棒的神奇变化, 使学生形象地感知直线的特征, 用线来表示出无限延伸的金箍棒, 引出直线并加深对“无限延伸”的理解, 形成直线的鲜明表象。通过描出白纸的边、书的边, 引入线段, 使学生体会到线段在具体事物中是可以找到的, 初步体会直线与线段是有区别的。利用学生喜欢的玩具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出射线, 既让学生感到形象直观, 又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生活源于数学, 感到数学并不神秘。
二、进一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并建立这三种线的模型
1. 出示情境图, 初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师:出示教材第16页看一看中的三幅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 有什么要说的吗?同座先互相说一说, 然后在全班交流。
师:老师引导学生说出:铁路轨道、斑马线和霓虹灯射出来的光都可以看作是线, 它们都是直直的, 但是这些线还是有区别的。
师:你们发现这些线有什么区别呢?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铁路轨道像金箍棒, 可以无限长, 斑马线像白纸或书的边, 霓虹灯射出的光和红外线射出的光一样, 有一头很长很长的。
师:介绍并指黑板说明:
像铁路轨道这样很长很长的线, 我们把它叫做直线。
像斑马线这样有一定长度的线, 我们把它叫做线段。
像激光或霓虹灯发出来的光线, 我们把它叫做射线。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种线的特征?
师:引导学生说出:三种线都是直直的, 而直线是很长很长的, 线段是有一定的长度的, 射线也是很长很长的。
2.建立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模型。
师:再一次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一条直线、射线和线段。
师:想一想, 怎么画才能正确地区分这三种线呢?谁能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画直线、射线和线段?
师:老师巡视, 同桌互相查检, 老师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环节里, 安排了“看一看”的活动, 从笔直的铁轨到城市的灯光, 都是学生认识图形的载体, 也是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首先让学生初步感受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这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由于学生初步感知了这三种线, 又安排了学生动手画的过程, 这样学生顺理成章地了解了这三种线的关系。然后老师指导提示学生既要注意画图的规范性, 同时又要进一步体会这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体现先表象后形像, 再建立知识模型的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合作探索, 探究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
1.小组讨论, 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老师巡视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
2. 学生交流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后, 填表。
3.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读法。如图
⑴直线的读法。
师:直线可以从它的任意一端读起。这条直线读作:直线AB或直线BA。
⑵射线的读法, 如图
师:射线只能从它的端点读起。这条射线读作:射线AB。
⑶线段的读法。如图
师:线段可以从它的任意一端读起。这条线段读作:线段AB或线段BA。
师:“射线AB”与“射线BA”有什么不同呢?
生:射线AB是以A点端点的射线, 射线BA是以点B为端点的射线。
师:强调, 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 从端点读起, 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注意读时字母前面一定要加上文字。
【设计意图】直线、线段和射线是比较抽象的, 在这里设计了小组讨论这一活动,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直线、线段和射线的本质区别和联系, 并能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在这三种线的读法教学时, 实际上是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四、实践与应用, 动手操作, 感受“点与线”的关系
1.过一点画直线。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一点, 经过这个点能画多少条直线就画多少条直线?汇报结果 (实物投影展示) 。
师:老师也想画一画过这一点的直线, 大家帮老师数一数, 数后有什么感想? (可以画很多条)
师:老师引导学生小结, 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点上两个点, 然后过这两个点画直线, 还是能画多少条就画多少条?你有什么感想? (只能画一条)
师:小结, 过两个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3. 教材第17页“试一试”的第2题。
师:老虎和狐狸是一对好朋友, 有一天老虎到狐狸家里参加生日宴会, 可是它起来晚了, 它该怎么走才不会迟到呢?
师:量一量, 老虎家到狐狸家那条路更近呢?
师:小结, 两点间的无数条连线中线段最短。
【设计意图】设计动手操作的练习, 引导学生亲身感悟,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探索结果的理解, 还让学生体会到操作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得出一个结论: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并延伸到实际生活中。
五、巩固训练
1.右面两组线段一样长吗?你能估计吗?并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用尺子验证自己估计的结果。
2.右面两个图形中的方框是什么形状?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 结合教材, 让学生明确:我们不能凭感觉来解决问题, 要用科学的方法来面对。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引导学生观察, 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
《线的认识》所思所想 篇3
加数学校本教研——教师课堂展示活动中,我执教了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一课。
主要过程呈现: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图形朋友“线”(板书:线)。你在生活中哪里看到过线?(学生说一说)它躲在屏幕上的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汇报,师点击)边找边电脑显示。
1.抽象出线
师:现在我们把它请出来。(电脑隐去实物,留下线)
2.分类
师:你能把这些线分一分类吗?
(预计学生会分成直的线和曲线,引出——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直的线,课件隐去曲线,显示直的线)
3.画一画
师:咱们先来画一画,好吗?请拿出纸和笔。我还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引导:画直直的线要用到尺子。)
(1)师:这是一根8厘米的小棒,你能把这根小棒用线画出来吗?
(摆三次第一次平的,师:这样会画吗?第二次斜着,师:这样你还会画吗?第三次竖着,师:这样呢?)
(2)再出示光棒射出一束光线。
师:这束光线会射向哪儿?如果没有遮挡,它会无限延伸,你能把其中的一条光线画下来吗?我往这个方向照,往这个方向照,如果朝这个方向呢?
师:这几条线与前面画的线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出:可以向一边无限延伸)
(3)师:现在向两边射,你还能把这束光线画下来吗?这边的光线会射向哪儿,这边的光线又会射向哪儿?(两边都可以无限延长)请你把它画出来。
4.讨论
(1)刚才,我们画了3种直的线,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
(2)大家独立思考一下,(停3秒)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说。(巡视交流)
(3)汇报互动,教师板书。
5.进一步认识
(1)现在请同学们再拿出另一张纸,画出一条射线、直线、线段。(拿学生画的展示)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他画得哪条是射线,哪条是线段,哪条是直线?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2)判断。
6.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关系(课间演示)
7.自学教材:看教材回顾知识点
师:你还学到了什么?
8.符号化表示
在读一读中明确,重点强调射线的表示方法。
课后反思: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实施空间观念领域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我在教学《线的认识》一课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立足生活经验
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看到过线?”来捕捉学生头脑中对线的印象。学生对线段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抓住这一点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然后自然生成线的分类,这样的教学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提供观察和体验的平台
在画一画中,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感知,加深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理解。通过三线的仔细观察,比较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其特征。如射线和直线的认识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红外线,闭眼想象体验射线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射线和直线的具体表象。
三、建立实物与图形的关系
学生在观察实物后,尝试着画出抽象图,这是一个由实物到图形的顺向思维过程。而看图判断实际上就是把抽象的图形还原为较为具体的事物的过程,是一个反向思维的过程。本节课安排了两次画图,一是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时画线段、射线和直线,建立实物与图形的关系,有利于探究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二是在探究“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中,学生通过亲自画直线体验点的个数与线的条数之间的关系。
课后,我认真聆听了同伴们的宝贵意见,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感触颇深。
片段重现:
播放课件,演示从直线中出现射线和线段: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1: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是的,课件出现: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我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虽然这个片段中的结论并不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三者的关系,而是草率地以偏概全,单纯地完成了一个教学环节。因此,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应该是先出现一条直线,任意选取某一点,演示一条直线分成两条射线,接着任意选取两点,出现线段,慢慢演示动画,引导学生在看动画时充分感知三者关系即可。
《认识图形》评课稿 篇4
钱程
今天有幸聆听了一年级倪老师的一节课《认识图形》,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图形与几何”的开始,通过观摩,领悟到了倪老师的很多教学理念,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用书后的关盘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本节课中,倪老师就是以此为依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极大地方便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进行建模,提高了课堂实效。
2、练习设计富有童趣,学生积极性较高。
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可能会在经历了新知学习之后对接下来的练习活动感到疲倦。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学生的疲倦,相反的却是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热情,这与倪老师巧妙的练习活动设计是分不开的。
《认识圆柱》评课稿 篇5
本节课在简约化的课堂中还原数学本色,复原学科的本位,做到了让课堂返璞归真。
1、课堂教学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刘老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圆柱,然后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体,这一环节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观察、交流、介绍,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由此导入新课,到课的结尾,展示圆柱体在世博会建筑中的应用,首尾呼应。特别是强调在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辨别圆柱的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操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在充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刘老师淡化了活动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尽情展示的舞台。通过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等方式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再通过剪一剪、撕一撕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然后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探索沿高剪开的平面图形与圆柱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作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论。这样设计,既能激发学生探索的自信心,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课标中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刘老师在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从直观的圆柱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圆柱体,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动作操作等方法,感知圆柱的特点,然后又以梯形、半圆、直角三角形等圆形的一边旋转,看能不能得到圆柱。通过课件演示类比,猜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面动成体这个概念,发展了学生的三维目标。
4、以有效的练习使新知学习及时巩固。
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并逐步形成技能,进而发展数学思维,进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刘老师的练习,设计了基本层,辨认哪一个是圆柱,综合层切完或剪完后的截面是什么图形,哪个图形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拓展层算一算圆柱形饮料罐的长度、高等练习设计,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所学新知,进一步巩固圆柱的知识,适当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圆认识》评课稿 篇6
一、精彩的预约
张老师设置了符合学生实际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从七个方面对对“圆的认识”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中体现了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质疑,注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包括学具的准备)化抽象为具体,激发了兴趣。
二、和谐的实施
从教学方式来看,张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构建了从“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又有用。
从学习方式来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和探究的机会,变“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引领孩子走进数学的天地,使学数学成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通过借助剪刀、圆规、实物拷贝、绳子或木棒来画圆;通过折的方法和画的方法来寻找圆中的半径,直径的条数、长度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激发学生思考来考虑,圆是平面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大不相同,区别较大,教师能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思考即数学思维,在三维目标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能思考就能学好数学。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的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张老师的课,在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这方面做到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三、成长的质疑
动手就体验了吗?数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强调体验过程,历经过程才能更深刻的领会。动手操作是体验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动手都能得到体验。怎样的动手才能有所体验,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探索。
数学知识背景的了解度有多深?用不同的方法画圆这一环节,课堂上老师说有四种方法来画圆,其实剪刀和圆规来画圆是同出一辙,原理一样。画圆经历了借助实物磨印,到借助绳子或木棒来画圆,最后才到圆规,这些只是工具的演变过程,并不能说用什么工具来圆,就有几种方法。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除了半径,还应有直径和周长,这三者都是决定圆的大小的因素,说法不同,性质相同。
总之,课堂上所有活动都是为“有效性”而展开,“是否有效”应作为每一节课前和课后询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认识小数》评课稿 篇7
1、开课设计较好。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几个整数,让学生认,随后在整数上加上几个小点,问:“认识吗?”这样设计,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设矛盾,让学生的认知起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一箭双雕。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明显。探究环节,高老师巧妙设计,用问题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老师多次在学生遇到了问题困惑之时让学生同桌交流,分数化小数时,学生有困难,让学生交流后就得到了解决。
3、重点把握准,难点突破好。难点是理解小数的意义。高老师采取直观演示、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变式练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让学生自主地构建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4、练习设计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76.5千克,7.65千克的比较,0.2米、0.2分米、0.2厘米的比较,涂色0.3等练习都非常好,既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又从智力方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一举两得。
这节课优点很多,但是课无完课,我觉得值得商榷的有:
1、开始时老师让学生说如何读小数,学生说按电话号码读,老师没有理会这位同学的说法。其实这没有错,老师可以接着问:电话号码怎样读?举例说明,再顺着这个话题认识小数的读法就会水到渠成,这样设计更贴近实际些,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避免走教案的嫌疑。
《认识钟表》评课稿 篇8
1、本节课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用学生身边的同学过生日引入,妈妈给她准备了一份礼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为下面活动的开展做好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
2、练习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粘贴,既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审美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4、在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张老师还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显得乱而无序,应加强对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巧妙引导,以其创造生动、活泼、有序的新型课堂。各环节的实行浪费了一定的时间。
2、由于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3、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4、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总之,整体看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值得同仁学习。
认识时分评课稿 篇9
认识时分评课稿1这节课,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情境教学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中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在课的一开始,彭老师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秒和分的关系和规律。实践也证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在使用教材教学时,应注意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彭老师仍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学生一天的生活情景,使学生直观地明白了在钟面上分针走一大格是5小格,就是5分钟,钟面上共12大格,分针走一圈是60小格,就是60分。并且能够初步学会二者之间的转化这几个知识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巩固新知的练习中,彭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真正体验有用的数学。
提倡“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
认识时分评课稿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纬度》中提出:
1、扎扎实实的.,学生能够学会的课是一节好课。
2、情景创设得好,学生学习积极高的课是一节好课。
3、教师的教学环节清晰,教学重点突出的课是一节好课。
4、教师关注课堂生成资源,并予以适时引导,点拨,形成动态生成的课是一节好课。
今天,我的同事梁老师的课《认识时分》让其中的理念贯穿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学一开始,教师便以“猜谜语”的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渴望认识时间,了解时间,从而学会科学利用时间。教学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又创设了“手动拨钟面”和“课件演示时针与分针同时走”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1时=60分。
二、教学环节清晰有效。尤其在感受,体验1分钟有多长,教师让学生经历了“静坐——听音乐——做活动(可做口算题、写字、画画等)”这几个环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分钟虽然短,但合理利用可以做很多事情,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三、关注课堂的生成资源,并予以适时引导,点拨,形成动态生成。在认识整个钟面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时,教师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自己观察,数一数,然后汇报交流。通过这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知识自然而然地刻进学生脑海中了!在探讨1时=60分时,第一次播放时针与分针同时走的课件,只有一个学生发现分针走得很快,其他学生沉默不语。这时,教师手动慢慢拨动一次,再让学生汇报。生依然处在模糊状态,只有两生发言。生1: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生2:分针走一大圈,时针走了1时。在这关键时刻,教师不厌其烦,重新组织课堂:“同学们,咱们再观察一次,看谁的眼睛最亮,可以看清时针和分针各走了多久?”课件重复播放,刚播放结束,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看见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一语惊醒梦中人。其他学生点头示意他们也发现了。在这个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1时=60分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 篇10
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林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从长方形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平时对角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人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林老师让学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如比较角大小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圆片)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去探索,折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出角的大小。
3.运用多媒体视频,突破教学。
教学时教师播放一个画角的视频,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很清晰很直观,学生看完以后马上练习画角,教学效果很不错,这个视频也可以让学生重复看,突破了教学难点。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篇11
1、在引入部分,教师利用中国的文字的一些特点,引导学生自己举些具有这样特点的分数,突出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形象地让学生对倒数有了直观的认识。
2、利用教材让学生自学交流找出重点句,重点分析。在这里教师负有启发性的问题: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发问的机会,对概念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很好的解决了互为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是应该提倡的。
3、将知识点蕴含在练习中,让学生不仅要巩固知识还要有反思的习惯。如:在学习了倒数的定以后,安排了能填会说,其中有7×()=1,1×()=1教师提问结合倒数的知识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很快总结出了证书倒数的求法,知道了1的倒数是1,这样比起教师直接讲解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深些。再如:求倒数找规律的环节,让学生及巩固了找到书的方法,还及时总结出了许多规律,在总结中,学生的语言会出现不严密的情况,这正是很好的生成,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4、整节课许多练习环节,教师采用引、扶、放的手段,不仅做到了全员参与,且照顾到了学困生。指名先说,在组内说,最后抽查,这样的做法我们应该借鉴的。
5、总之这节课亮点很多,如板书调理突出重点、每个富有人文色彩的学习环节小标题,练习设计的层次性等等,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建议:自学力度放的再大点。
认识毫米评课稿 篇12
回顾课堂,费老师在设计上对学生对学生认识长度单位这类抽象的知识引导地很细致,这样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建立一个空间模型,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毫米的概念。
1、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计量单位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费老师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对毫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联系生活,深化概念,对于学生的后阶段的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十分注重对细节的引导。如在引导出1毫米后,教师问:“1毫米有多长呢?”问题抛出后,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1毫米,再和同桌说一说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在通过独立思考找到1毫米之后,在进行同桌交流,最后再组织全体讨论,对1毫米的概念认识十分到位。
3、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费老师举了很多例子:1分硬币、电话卡、信用卡、一沓纸等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还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加深印象。同时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会数学与周围生活的密切联系。
4、环节设计扎实有效。特别是在教学在练习本上画一条8毫米的线段时,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充分利用直尺上的5毫米线,既教给知识,又培养技能。
【线的认识评课稿】推荐阅读:
《圆认识》评课稿08-27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06-14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06-27
“倍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0-03
认识太阳的评课稿10-26
二年级认识时间评课稿06-15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08-12
百分数的认识_评课稿11-28
一年级数学评课稿:《认识人民币》12-03
线的认识课件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