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6——58页。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四基,提高四能,并加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又是学生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预备知识。所以,它在整个几何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现状是:班额大,人数较多,学生的基础知识、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同学虽然对圆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对圆的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上本课时,必须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折、量、画、议的手段,在动手操做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得到成功愉悦。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2、让学生了解、掌握事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并学会画圆。
难点:根据圆的特征,学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教法设计:观察法、演示法、探索法、动手操作法、讲解法、练习法。学法设计: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圆规、直尺、圆形纸片等。学具准备:各种不同的圆形纸片、圆规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师:大家看教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呀?(圆形笑脸)希望我们每个人也要像这张笑脸一样,开心、快乐的面对每一天,好吗?(好)那就从现在开始,请大家都自信地微笑一下吗!(课件出示)
2、请看大屏幕幕,这些同学们在玩套圈游戏,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公平呢?左图:站一排 中图:围成一个正方形 右图:围成一个圆 生:我认为右图更公平。因为每个人到小旗的距离都相等。师:那圆中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今天让我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把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二、动手操作,探索特征。
1、感受生活中的圆
师:对于圆,同学们非常熟悉,生活中你看到哪些物体是圆形的,谁来说一说。生:硬币、纽扣、光盘、桌面、钟面……年轮。
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真不错,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圆的美丽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欣赏吧!(课件出示)
这些图片美吗?(美)古希腊数学家称,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既体会圆形物体的美,又初步感受圆的一些特征。]
2、动手摸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师:这个纸箱里有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谁愿意上来帮我把圆形摸出来(闭上眼)说说你是怎么把圆摸到的呢?
生:以前学的平面图形边是直的,圆边是曲的,没有棱角。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对)正是同学们所想的,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的游戏,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又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在摸的过程中感受圆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
3、借助实物创造圆。
师: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物和学具袋中的工具,想办法创作一个圆。
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一会儿功夫,桌上画出了很多的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创作的?
生:我是用硬币、用杯子盖、三角板中间的空心部分、圆柱。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这么多圆,下面请同学们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把刚才你画的圆用剪刀剪下来。第二把这些圆像老师这样沿着不同的方向反复对折,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第三,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好,按老师的要求开始吧!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发现折痕相交于一点。
师:我们把折痕相交的这一点称作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板书)在你的圆中标出圆心。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创造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圆是一个封闭图形。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4、自学汇报,感知概念。
师:我们认识了圆心,其实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一样,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称,自学课本56页的内容,看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半径、直径(课件出示)理解圆上、圆内、圆外各点。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条是圆的半径? 师:大家理解的都不错,请在你的圆中画出一条半径,一条直径并用字母标出来。[设计意图:运用课本并不是死读课本,而是要把教材内容吃透、用活。学生经过上面的学习,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完整的概念。]
5、动手实践,理解概念。①师:通过自学,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关于半径和直径有哪些秘密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请同学们4人为一小组,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讨论。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讨论、交流。②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生:我们发现,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师: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圆的直径和半径有无数条。(画对折)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直径长度都相等。(同意)你是怎样验证的。
生:我们是看出来的(半径都是3cm,直径都是6cm)生:我们还发现,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测量、对折。
师:你能将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板书:d=2r r= 强调:说得非常好,课件出示直径、半径都相等,在这里一定要注意,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从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这样的设计更突出了对学的过程的重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相互交流、讨论、补充、启发,得到圆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且使学生感悟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6、口答:d=? r=?
7、用圆规画圆。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规,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老师在欣赏大家画圆的过程中,怎么发现有的同学画的圆大,有的同学画的圆小)谁来说一下这是为什么,你是怎样画的? 生: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一周。(课件出示画圆)师:那在画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呢? 生:针尖不能动,两脚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
师:请同桌互相看一下,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在不在同一个地方?、生:不在。师:那谁决定圆的位置(圆心)
师:同桌比一比,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一样吗?(不一样)生:那谁决定圆的大小(半径)(课件出示)
师:现在我们用圆规画一个半径3cm的圆。欣赏同桌的圆,那如果老师想让大家画一个直径4cm的圆,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看似简单的画圆问题,实则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表述、概括等步骤,循序渐进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体验出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奠定好基础。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知。
师: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1、抢答:知道半径填直径或知道直径填半径。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直线叫半径。()
②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③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④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⑤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⑥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3、你知道手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一中是指一个圆心,同长可能是指半径一样长,也可能是指直径一样长)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记载、墨子,“圆,一中同长也”课件出示,学了今天的知识,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难易适中、有梯度,体现了层次性,灵活性、启发性和生活性。一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圆不仅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走进了人们的心灵,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像圆那样完美!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学习能力的养成,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一、前置视频,自主学习
笔者先让学生根据任务清单,在家自学视频,完成用圆规画圆、剪圆、折圆、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学习任务并做好学习笔记;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转移到课外,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学生先在家自学视频,学生在家里看的时候可以自己掌控节奏,不断地看、反复看。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接受知识接受得快,有的学生则相对来说慢一些,在课堂上直接教学,老师需统一教学进度与要求,所以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用视频的形式在课前让学生先去看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充分起到了预习的效果,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可以使老师能够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互动交流,进行自主思考。老师在其中起到的是一种助教、助导的作用而不是像一般的课堂上所处的一个以老师为中心的地位。课堂上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学生,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
二、知识回顾,以学定教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笔者首先让学生把通过前置视频学习所做的作品带到课堂,并且通过小组交流,作品展示再一次回顾圆心、半径、直径的有关知识以及表示方法,再让学生们小组内互相交流,概括得出半径是线段,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直径也是线段,有无数条且长度都相等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关系。
颠倒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学习小组,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指导。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注意到部分学生会被相同的问题所困扰,于是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为他们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精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教师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当教师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就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发展起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将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三、合作互助,知识内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会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因此,笔者采用任务驱动、分层练习来教学。配合学校获取星星换取阳光章制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2]。
用判断题、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出示任务。这里笔者设计了五个任务。第一个任务主要是巩固基本概念,对基础概念进行讨论。任务二围绕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展开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获得汽车的车轮是因为同圆的半径都相等的性质。任务三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感性材料,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处理,从实验中感悟、分析、抽象,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获得一定的创新精神。学生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第四个任务拓展性题目,大部分学生对找圆心、半径还不过关。但是有部分学生已经充分掌握,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3]。这时可以在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求助的方式,求助其他同学或老师。最后,任务五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让学生试着解决实际问题,也从中得到启发,生活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就会有许多的数学道理在里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个任务的设置,是要求先过关第一个任务才可以进行第二个任务,以此类推直至完成第五个任务,对于不同的任务也有不同的星星奖励。
通过以上任务驱动、分层教学,重点把知识的内化过程消化在课内,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即时、动态的学习反馈数据,教师能够即时把握真实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如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回帖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等,这也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掌握“学习金字塔”里面最高层次的学习即教会他人。而学习后进生,如果在网络平台单元测试显示学习效果总分低于60分,必须退回去重新学习理解有偏差的概念,并再次参加测试。
四、反思
通过这一模式教学,学生在课外观看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做练习直到熟练掌握内容,在课堂上由老师指导答疑、讨论、探索,或进行其他的人际交互活动。远程教育所缺乏的学生之间人际交互和学习支持,在课堂面对面的情境下能够非常充分的进行。但是这个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国的学生大多都不擅于提问和学习主动性不强。颠倒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新的理念或者技术的出现,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层次的研究,应该把这种新理念更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需要有更多的实践者参与其中。
摘要:颠倒课堂是通过微视频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外,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的一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圆的认识》的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从前置视频,自主学习;知识回顾,以学定教;合作互助,知识内化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以探索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内容分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直观几何的最后阶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直观地认识平面图形及有关计算的延续和发展,又为今后逐步由实验几何阶段转入论证几何阶段作了渗透和准备。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进行操作、观察和比较,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让他们初步学会用确切、简明的数学语言表述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归纳推导公式并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理具有一定的转化和类比推理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易于在转化和类比推理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但由于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学生很难跟以往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利用转化和类比推理基础上,结合操作演示,让学生在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增加感性的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节水型灌溉”的生活情景,呈现了一个旋转喷水的情景,喷水区域形成一个圆,并提出一个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帮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2)能正确运用圆面积的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方法:通过割补、拼组的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4.教学重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5.教学难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直线图形的认识到曲线图形的认识,无论是教材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在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跃迁。
六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一、在复备“圆的认识”这课时,没有规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只备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和一些操作活动的设想。本人所教的“圆的认识”的教学顺序虽然与集体备课时的不同,但教学目的和手段相同,那就是激励学生从尝试读书入手,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程序,为自我学习定向。让学生在自学课本中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知识,发现什么新知识就说什么,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把“学生跟随教师的课前预设”变成“教师跟随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去引导探讨”。
二、重点放在设计操作活动和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新知。学生通过折圆形纸片,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画半径、直径的比赛活动,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通过量同圆中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发现“同圆中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通过尝试画圆的活动,领悟到“画圆的方法步骤、圆心确定位置、半径确定大小”等等。这样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同时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自己悟懂的知识。有了学生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动”的实践活动,有了学生在活动中自悟的学习基石,内化新知,发展提高之目的自然会达到探索的方法,促进创造式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我补充了许多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如用课件演示小动画,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等,富有趣味,生动活泼,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有用的数学。另外,在最后还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识,如《墨经》中的关于圆的研究等,在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不足之处的: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反馈的形式比较单一。如一开始时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圆这一环节,我反馈的方式是请学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谁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学生有的说用瓶盖画;有的说用圆形的尺画;有的说用光盘画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借助圆形物体来画圆。学生一个个来说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交流、反馈的面很狭窄。如果这个时候,我这样提问:“同样都是借助于圆形物体来画圆的同学请举手。”然后请那些没举手的学生来介绍其他画圆的方法,不但交流反馈的范围能够从个别学生延伸到所有学生,而且交流出来的画圆方法可能会更多一些,而不会仅局限于用物体来画这一种。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5
乐丰乡水炉完小:宁德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
2.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了一些平面直线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与周长、面积计算方法,但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如硬币、钟面、圆桌面、CD唱片等,这些物体形状是不是直线形?(不是)是什么形?(圆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圆的特征。1.通过对比认识圆。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图形——圆。(出示圆形)教师出示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逐一出示。):请你们比较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与老师手上的圆有什么不同呢?(圆由曲线所围成的)师:那么,在这幅图景中,哪些是圆形的呢? 出示场景图:
总结: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圆,让我们来好好认识一下圆这个图形。(1)画圆
师:你能用手边的东西画一个圆吗?(学生画出圆,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么画的)总结:我们画出了这么多的圆,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2)找圆心。
让学生都拿出已备好的圆形纸(课前老师分发,可以大小不等),让学生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反复几次。让学生把折痕用铅笔画下来。
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说明: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3)半径与直径。
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学生报出测量的结果,并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黑板的图中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告诉学生这线段叫做半径。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圆里用笔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它们的长度。问:你还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可画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再让学生量一量在自己的学具圆用笔画的通过圆心的线段(折痕),问:通过量度,你又发现什么?(学生得出:这些线段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说明:我们把圆对折时,看到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这些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让同桌的两位同学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说明:这两个是等圆。通过刚才的量度,你发现了什么?(在两上等圆里半径都相等,直径也都相等。)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据,问:“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或者说半径长度等于直径的一半。)
板书: d=2r 或
小结: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问: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半径,多少直径呀?(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师进行总结)2.运用圆的特点画圆
师:我们知道了圆的特点,就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画圆了。(1)认识画圆的工具和使用。
师:画圆的工具有很多,我们来看这个工具,这是圆规。圆规有两脚,它的一脚有针尖,另一脚有铅笔尖(或粉笔)。使用时针尖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右手握圆规,左手按住纸,不要用力过大,另一脚旋转画圆。
正是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这一原理,我们才可以用圆规来画圆。(2)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A.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即半径)。B.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选好的一点(即圆心)上。C.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提示学生注意:在画圆的过程中,定在一点上的圆规的针尖一定不能移动。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在画圆的过程中不能改变。
小结:圆的位置和大小是由圆心和半径决定的;但圆的大小取决于半径的长短,与圆心无关。
三、巩固练习。
1.圆的半径与直径是射线呢?直线呢?还是线段?同圆或等圆中的半径与直径关系怎样?说出它们之间关系的公式? 2.“两端都在圆是的线段,叫做直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3.用圆规画圆要按哪三个步骤?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圆的大小取决于什么?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次展示活动的准备。在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圆的认识的很多资料,并观看了华应龙老师、王延安老师等名家的视频,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创设情境提出“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用不同的方法创造圆——如何用圆规规范的画圆——自学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探究圆内直径、半径及其关系——首尾照应解决问题——巩固练习。通过几次试教,发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几位主任细致的对我的课进行了指导,研究最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法,研究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细节„„通过上课,我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在课准备初见完善后,校长又在百忙中来学校听课并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指出了课堂上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我一直困惑的。“学生在对圆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后能够猜想出直径、半径及其关系,教师不能一味的走自己的教材,而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想并验证,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听了这些有价值的意见我激动不已,马上进行了修改完善,再次的试讲课堂确实“活”了很多,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高了。
第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1、奇思妙想创造圆。学生能够分工明确,小组汇报有序,方法多样。并在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进行比较、优化,进而了解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2、在学生对圆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后进行猜想同一个圆内直径、半径及其关系,然后用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此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考深入,表述完整,参与积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的课,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1、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如何准确地处理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要会“利用”,能智慧的处理,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圆的认识》之教学过程 篇7
●创新盘点
众所周知, 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圆的认识”一课正是一次粗浅的尝试。从实际出发、从实用考虑, 用活动场景引发思考, 悄然无声进入“圆”的世界;以探究为主、以交流辨析, 使圆的知识自然渗透, “圆”的秘密豁然开朗。因此, 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了重新调整:一方面, 通过拓展空间, 将学生通过游戏进一步置于探索者、发现者、参与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 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 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 又借助媒体, 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 充分放大圆所包涵的文化特性, 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1.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动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所以, 我一开始就组织全体学生分成6组, 每组9人, 进行抛球比赛。故意使他们站的位置离目标距离不相等, 造成“近的中, 远的不中”, 利用学生好胜、不服输的心理, 激发学生间的合作, 共同创造出“圆”。整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小组合作的愉快和成功合作带来的喜悦。活动还使学生体会到“圆”能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获取知识, 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交流,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2.让学生多观察周围世界。
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在这节数学课上, 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通过课件, 让学生清楚知道圆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 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 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 月球上的环形山, 树的年轮、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 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这些现象中,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也那么青睐于圆呢”, 使学生更爱大自然, 更想了解大自然。教师还为学生展现了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一幅幅熟悉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 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种设计就为学生从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 架起了一座桥梁, 既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 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 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体会数学的美和魅力。
3.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基于上面的认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 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 启发学生用眼观察, 动脑思考, 动口参加讨论, 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
活动一:导入新课
第一环节
1.教师活动: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先把学生9人分一组, 共6组 (座位如图1) , 请学生向中心抛球, 每人抛一次。
2.学生活动内容:学生进行抛球活动。
学生分组抛球, 他们中的C、D高呼, “我套中了”。
其余学生则因为没投中而不高兴。
学生I:老师我和G离得最远, C和D离得最近当然好, 这样比赛不公平。 (非常不服气) (同学们听后, 也跟着喊不公平)
3.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抛球游戏中体验, 自己与抛球目标的距离和其他同学的距离不一样, 初步感受这样进行的比赛不公平。
4.技术支持。
用PowerPoint课件播放抛球游戏规则。
第二环节
1.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边操作演示课件边提问:同学们, 那你们想想怎样站才使竞赛更公平呢?
教师:那到底怎样站才能使大家的距离都一样呢?请在组内试试。
教师:同学们, 你们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你们要围成圆形?
2.学生活动内容:学生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
学生1:就是想办法使大家站的位置离抛球目标距离都一样。
学生2:对, 这样比赛才公平。学生开始手拉手试着围起来, 如图2。
学生: (异口同声回答) 圆形。 (体验着本组成功合作带来的喜悦)
学生:因为我们试了好久, 只有这样围才能使大家离抛球目标的距离一样。
3.活动目的: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尝试解决的办法, 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到圆的特点与好处。
4.技术支持:用PowerPoint课件演示、比较9人离目标距离的远近。
第三环节
1.教师活动:教师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师:生活中, 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教师边播放课件边说: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 为什么自然界也那么青睐于圆呢?
今天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美妙世界, 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好吗? (板书课题)
2.学生活动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圆。
学生:轮胎、脸盆、钟面、硬币、钮扣、眼球、十五的月亮、转盘、圆桌…… (见图3)
3.活动目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圆, 感受圆的奇妙与生活中的作用。
4.技术支持:课件播放。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月球上的环形山、树的年轮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活动二:动手操作
第一环节
1.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 你发现今天要学的圆与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2.学生活动内容:学生比较圆与学过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
学生:以前学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直的线段围成的, 只有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如图4) 。
3.活动目的:初步感知圆形和以前学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
4.技术支持:用PowerPoint课件演示图形的比较。
第二环节
1.教师活动:教学例1。
教师:这曲线真不好画, 谁能想个办法画出一个圆来。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每个小组精彩的创造。
展示并评价各组的方法。
2.学生活动内容:学生比赛画圆。
小组1:我们组将圆形的瓶盖按在白纸上, 沿着瓶盖的外框画了一个圆。
小组2:我们组也是利用圆形物体的边缘画圆的。
小组3:拿一个图形多对折几次, 最后剪一刀, 展开就得到一个圆。 (边展示作品, 边在手上旋转, 像一把伞)
小组4:在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 另一端固定在白纸上, 绳子绷紧, 将铅笔绕一圈, 也画出一个圆。
小组5:我们组是用圆规画圆。
3.活动目的:教师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圆, 在活动中探索体验圆的各种画法。
4.技术支持: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第三环节
1.教师活动: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很聪明, 想到这么多有创意的方法, 请大家比较分析这些方法哪种最科学。
教师:请大家自由练习用圆规画2个大小不同的圆。
教师: (归纳画圆的步骤) 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 定好距离;再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最后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画出圆。
2.学生活动内容:学生比较三种方法。
学生1:小组1、2的方法快而简单, 弊病就是大小都由这个圆形物体的大小来决定。
学生2: (忙附和起来) 而且还要有这个圆形物体才行, 如果我身上没有这个圆物体, 那这种方法也行不通。
学生3:小组3的方法虽然有创意, 但剪出来的圆只是一个近似的圆。
学生4:小组4和小组5都能画出我们需要的一定大小的圆。
学生5:小组5的方法是最科学的, 因为小组4的方法太麻烦了, 不好操作, 需要两个人合作。
3.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与方法。
4.技术支持:用PowerPoint播放Flash课件, 演示用圆规画圆的过程。
第四环节
1.教师活动:教学圆各部分名称。
教师:刚才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
2.学生活动内容:学生指出圆的各部分。
学生每人手里拿着圆形纸片, 教师说名称, 学生就指出相应的位置, 如圆心、圆内、圆上、圆外、半径和直径。
3.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
4.技术支持:用PowerPoint播放课件, 演示圆各部分名称。
第五环节
1.教师活动:教学例3。
教师:请同学们在刚才画好的圆中剪下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圆, 然后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 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注意:研究过程中, 别忘了把你们组的发现记录在纸上, 到时候一起交流。
教师:下面, 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
2.学生活动内容:让学生自由探索认识圆。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展开研究、交流, 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
学生1:圆片可以自由滚动。
学生2:把一个圆先对折, 再对折、对折, 这样一直对折下去, 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折痕都交于一点, 在圆的中心。
学生3:我们还发现这些折痕可以折出很多条, 说明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学生4:我还发现我折的这条折痕比半径长, 它是由两条半径组成的。
3.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折量等活动掌握圆的特征。
4.技术支持:用PowerPoint播放课件。
第六环节
1.教师活动:请判断图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
2.学生活动内容:学生找出下列各圆的半径、直径。 (如图6)
3.活动目的:巩固学生对半径和直径的认识。
4.技术支持:用PowerPoint播放课件。
活动三:测试评价
1.教师活动。
(1) 教师:同学们自己上圆的认识专题网, 进行在线测试或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挑战“一星、二星、三星”题。
(2) 运用圆的特征解释大自然的奥秘。
教师: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自然中, 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 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2.学生活动内容:挑战星级。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星、二星、三星”题练习, 然后指名回答, 其余学生判断补充。 (见图7)
学生1:我觉得石子投下去的地方就是圆的圆心。
学生2:石子的力量向四周平均用力, 就形成了一个个圆。
学生3:这里似乎包含着半径处处相等的道理呢。
3.活动目的: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圆的认识。
4.技术支持:用PowerPoint播放课件和专题网。
活动四:作业布置
1.教师活动:作业布置。
登陆论坛交流这节网络数学课的收获或疑问。
2.学生活动内容:学生登陆论坛交流这节网络数学课的收获或疑问。
3.活动目的:让学生自己的收获或疑问, 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技术支持:圆的认识专题网、BBS软件。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8
学习内容分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解决措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逐步自主学习得出画圆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把知识内化为自己所得,同时加强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导学案、答题卡、课件、圆规、尺子、铅笔、小圆片、白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兴趣
师:在正式学习之前,将学习材料准备一下,从你的文具盒里拿出圆规、铅笔、直尺、把导学纸摆在桌面上。
师:知道咱们今天要认识什么吗?
生: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大屏幕、从自己带的圆规。
师:对于圆你已经有了解?你还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师:是啊,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你就能够提出和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够做到这一点。
师:同学们,见过平静的水面吗?
生:见过。
师:丢下一颗石子,发现了什么?生:会产生圆形的涟漪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
二、合作交流,认识圆
1.课前预习,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师: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同学们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请同学把在预习中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我们再在全班进行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圆各部分的名称,下面由老师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图形让学生进行半径和直径的辩析)
2.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圆各部分的关系
师:是呀,圆光滑,是那样饱满、那样匀称,难怪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特喜欢研究平面图形,研究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说: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圆究竟美在哪呢?有什么内在的原因让圆这个图形看起来是这样的光滑、饱满、匀称呢?相信同学们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就能找到答案了。
生1:老师我发现圆的半径的条数是有限的,我画的圆很小,画了100条就差不多画满了,如果多画一些,我想圆的条数肯定是可以数得出的。
生2:你的圆小,觉得是有限的,如果你的点还细点,或者把圆画得更大一些,圆的半径的条数就不可能是有限的,而是无数条。
生3:老师,我觉得为什么说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呢,我认为半径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那么圆上可以点无数个点当然半径的条数就有无数条,直径也是一样的。
生4:老师,我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经过测量是一样长的。
师:你发现了同一个圆中的半径和直径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吗?
3.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我们学会了画圆,也知道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并且了解了圆的有关特性,下面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吧。
三、情感深华,感受圆
师:圆是一种看来简单实际上却很奇的图形。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约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在兽牙上打的孔是圆的,他们还发现圆圆的木头可以滚动,搬动重物時可以省力,大约六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大约四千年前,人们发明了车子,古埃及人认为圆是神赐予的。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啊,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
师:老师送给大家一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过的一句话。请大家齐读。
圆的认识六年级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圆的 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都是直观的表象认识,这节课将更深入的去认识圆。
二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认识圆,知道圆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经历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们通过直观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
三 教法学法
设计具体有现实意义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着痕迹地将学生们带入圆的研究之中。六年级的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思考、讨论归纳等活动,自主探索,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四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体位置这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们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实际上是在以学校为中心,300米为半径的一个圆上,让学生们感知圆心,半径,圆是有无数个点组成,从而揭示本课的学习任务——圆的认识。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发现,折痕都交于一点,即圆心。所有折痕都经过圆心,引出半径直径的感念,并且得出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再通过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讨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1)设计在一个圆内找半径直径的练习,加强学生们对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直径和半径都是经过圆心的线段,半径的两个端点一个是圆心,一点在圆上,直径是经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检测题 篇10
1、学生独立完成。
填空:各种平面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图形名称
一般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对称轴条数
2、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在同圆中:半径=直径直径=()半径
3、确定圆心的位置。
右边纸张中的圆剪下来后,说说你如何确定
圆心的位置。
4、填空: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最长。
(3)要在一张长5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是()分米。
5、想一想用圆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并试着写一写。
(1)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答:
(2)人们围观时,为什么会自然地围成圆形?
答:
(3)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你能用哪些方法画圆?
答:
6、画对称轴。
7、画圆,一边画一边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5厘米的圆。
(4)分别以点A和点B为圆心画一个圆,再画一条对称轴。
.A.B
练习
一.填空。
1.圆中心的一点叫做(),用字母()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
2.()叫做半径,用字母()表示。
3.()叫做直径,用字母()表示。
4.在一个圆里,有()条半径、有()条直径。
5.()确定圆的位置,()确定圆的大小。
6.在一个直径是8分米的圆里,半径是()厘米。
7.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 )。
8.在同一圆内,所有的()都相等,所有的()也相等。()的长度等于()长度的2倍。
二.判断。
1.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
2.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
3.在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4.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应叉开4厘米。()
三、选择题。
1.圆是平面上的()。
①直线图形②曲线图形③无法确定
2.圆中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①一定是圆的半径②一定是圆的直径③无法确定
3.圆的直径有()条。
① 1② 2③无数
四.按要求画圆。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意图 篇11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93~94的例1、例2和“练一练”及练习十七的第1、第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与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难点:
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认圆
1.欣赏关于圆的图片(课件出示),问:这些物体上都有什么?(指名学生说)
2.同学们,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揭示课题:圆)
3.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在哪儿看到过圆吗?(生答略)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导入部分采用师生、生生对话形式,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引古导今,尝试画圆
1.设疑:同学们,猜猜看,古代人是怎样画圆的?
2.引古:古代人可没有画圆的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人是如何画圆的。(课件展示正方形切割成圆的过程)
3.画圆:同学们也想画圆吗?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画圆。打开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快速地画一个圆。
4.交流:你用什么画圆的?(学生操作后展示,可能借助硬币等圆形物体、绘图尺上的圆及圆规等工具画出圆)
5.比较:以前你画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是用什么画的?通过今天画圆,你发现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三角形等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发现: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设计意图:先设疑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是怎样画圆的,再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各种方法画圆,并感知与以前平面图形画法的区别,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
三、认识圆规,学会画圆
1.介绍圆规(课件展示):刚才我们利用了不同的工具画圆,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了,通常会用专门工具画圆。它是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只脚可随意叉开,上面还设计了一个手柄,便于使用。
2.圆规画圆:你们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边画边想:用圆规画圆分哪几步?画时要注意什么?
3.讨论交流:指名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的过程。(根据交流,归纳出画圆步骤: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
(1)猜想:我们在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时要注意: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2)师示范画圆,生说步骤,师提醒注意点。
(3)学生画圆: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画一个圆,要求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定为4厘米。
(4)比一比:引导学生感知借助硬币等圆形物体、绘图尺上的圆画圆时的局限性。
【设计意图:教材安排先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再学习用圆规来画圆。这儿先安排学习用圆规来画圆,再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这样既优化了教材编排的内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四、自主学习,认识名称
1.谈话: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也有一个名称,叫什么?看看书上P94的一段文字是怎么说的。(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2.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3.交流。
(1)谁来介绍什么是圆心?
(2)什么叫半径?(课件展示)
(3)什么叫直径?(课件展示)
练习:指出圆的半径和直径。
4.学生用字母在圆里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5.边总结边标出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五、合作探究,学习特征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圆的各部分名称,那么圆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并将它剪下来。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手中的圆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讨论题:
(1)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3.合作交流。
(2)用画、折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直径有无数条。
(2)用画、折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直径相等。
(3)通过测量和推理的方法验证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并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4)通过把圆沿不同方向对折来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特征;互动交流,生成特征;测量推理,验证特征。学生在操作探究、合作交流中,主动地获得了知识。】
六、实践运用,反馈内化
我们知道了圆的画法、名称、特征,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
1.你认为下面的说法对吗?(课件展示)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4厘米的圆小。
(4)画直径是6厘米的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为3厘米。
2.数学书P94的练一练。
3.在一个大圆里围着两个相等的小圆,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图略)
4.数学书P95练习十七的第1、第2题。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尤其是第三题的设计,更能了解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的情况。】
七、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媒体展示)汽车比赛,看谁会赢。
2.为什么轮子要做成圆形?轴心要装在哪儿?为什么?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2
最近, 笔者听了几节《圆的认识》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研究课。发现执教者都很重视“画圆方法”的教学, 并为此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听下来感觉却像仅仅是“为画圆而画圆”, 缺乏深度和灵活性。现将自己的想法整理下来, 以就教各位同仁。
(一) 画圆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画”
课堂上, 围绕“画圆的方法”, 执教者有的让学生先看书自学, 再在自己的作业纸上练习画圆;有的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用不同工具画圆, 然后再交流、总结画圆的方法、步骤……短短40分钟的课堂, 师生在“怎样画圆”这一点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但教者却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画”这一深层次问题。有的老师即便提到了也是蜻蜓点水, 一带而过。这种仅有技巧目的而缺乏深入思考的操作, 使学生只知道应该这样画, 却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画。这样的操作活动对学生认识、理解圆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于是, 第一, 在遇到“怎样在操场上画一个较大的圆”这一问题时, 大部分学生的表情是一脸茫然;第二, 在由“画圆”向下一环节“半径、直径、圆心”这组概念的自学引入时, 过渡显得比较生硬, 教者大都是用“圆里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们去研究……”之类的指令性语言直接切入。于是“画圆”结束, 下一环节看书自学开始, 两个环节间好像没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自学缺乏基本的动力。看书后他们也不明白在圆内众多的线段中, 为什么要给这种线段 (半径、直径) 起名字, 更无法弄懂这样的线段对于圆来说有什么意义。
我们都知道, 半径和圆心是圆的大小和位置的决定因素, 也是画圆技巧的归因。用圆规画圆时, 应着力在有针尖的一脚, 而带铅笔的一脚用力要轻要匀, 目的是为保证针尖的一脚不发生移动——定点, 圆规两脚间距离不变———定长。同样, 用绳子画圆的技巧也是为达到这两个目的。如果在画圆时, 我们不仅让学生掌握这些操作技巧, 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在操作、比较中思考运用这些技巧的目的, 学生就会认识到定长 (圆规两脚间距离) 、定点 (有针尖的一脚固定的点) 在画圆中的重要意义, 从而对画圆的技巧有一个本质的认识, 这样才能灵活解决“操场画圆”等实际问题。学生认识到定长、定点在画圆中的重要作用,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寻它们的名称, 接下来的概念自学才是有目的的, 积极主动的。学生认识到定长、定点在画圆中的重要作用, 也就理解了圆心、半径对圆的重要意义了。
(二) 要注重从画法中探寻圆的特征
为了探寻圆的特征, 教者大都安排了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操作活动, 然后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半径都相等……”等特征, 这种方式也是平时教学中常见的。可细细想来, 感觉这种特征的现象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经历这一发现后仅仅是知道了圆有这样的特征, 但不明白圆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如果在学生通过画、折、比等操作活动发现圆的特征后, 教师能追问一句“为什么”“你能从圆的画法中找到原因吗”, 引导学生从圆的画法中去探寻这种特征的根源———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变, 这样学生不仅对圆的特征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而且还沟通了圆的画法与相关概念间的联系, 学生对圆的认识也就更趋于完整、深入。
二、备课思考
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在认真研读教材后, 对这节课作了如下思考:以“画圆”为抓手, 让学生在画圆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 领悟画圆的本质, 感悟定点、定长在画圆中的重要意义, 并依据这些经验推导圆的特征, 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意义构建和发展思维的目的。
(一) 一画, 初步感悟画圆的本质
1. 选择不同工具画圆
(1) 让学生从圆规、圆形物体、绳子等工具中选择一种, 画出一个圆。
(2) 交流、评议画圆的技巧: (1) 用圆规画圆, 着力点在有针尖的一脚, 在铅笔的一脚用力轻一点、匀一点; (2) 用绳子画时, 一端固定, 另一端旋转时保持绳子长度不变。
(3)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画?引领学生感悟技巧的内涵, 在有针尖的一脚着力大一点, 目的是为保证这一点不移动, 在有铅笔的一脚用力轻一点、匀一点, 目的是为保证圆规两脚间距离不变 (绳子画圆的技巧也是为达到这两个目的) 。
2.
观看体育老师在操场画圆的录像 (利用媒体技术, 清晰地凸显出定点、定长、旋转三要素。)
3.比较、思考:几种不同工具画圆时操作上的异同, 从更高层次探寻画圆的本质
(1) 相同点:固定一点 (定点) 、固定长度 (定长) 、旋转一周。
(2) 不同点:圆规方便于改变大小, 绳子可画出较大的圆。
(二) 再画, 进一步体会画圆的本质
探寻概念与画法的联系, 推导半径 (直径) 的特征。
1. 用圆规画出大小、位置不同的圆, 让学生在画好后思考:
什么决定了圆的位置 (定点) , 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 (定长) 。
2.“画圆时的这些重要因素叫什么呢?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主动看书, 促使学生在书上寻找相关数学名称的同时, 思维经历积极的辨析、对应的过程———定长即半径、定点即圆心, 从而沟通圆的画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促进概念理解的深化。
3. 品读概念并任意画出一条半径、一条直径。
想象:可以画多少条?这些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你能从圆的画法中找到理由吗?……让学生依据画法推导出半径 (直径) 的特征。
(三) 三画, 关注半径、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画一个给定半径的圆, 并依据画圆的经验和相关概念推导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四) 拓展延伸, 深化对圆的认识
1. 了解“圆出于方, 方出于矩”。
师介绍:古时圆是通过切割正方形得到的 (动态展示正方形切割成圆的过程并在屏幕上留下下面的分解图2~5。此时未出现图形内的虚线———“径”) 。
2. 屏幕上补充出现正三角形, 并依次出现每个图形中的虚线。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沟通多边形与圆的联系, 打通曲与直的界限, 再次深化学生对圆的理解。
(1) 每种正多边形中类似圆中等长的“径”有多少条?如果切割的正多边形边数越来越多呢? (想象:“径”越来越多, 图形越来越接近圆)
(2) 为什么这些正多边形不如圆那样饱满圆润呢? (正多边形的“径”是有限的, 边上许多点到中心的距离与“径”不等。圆的半径是无限的, 圆上所有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
三、上课后感触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圆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四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图形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曲线图形。圆的认识是曲线图形的起始课,通过对圆的研究,不仅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还为今后学习圆锥、圆柱乃至中学的球体打下好的基础。基于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a、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b、在认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c、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能够使用圆规熟练地画圆。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探究出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学法: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过程:
(一)寻宝中创造“圆”
教师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寻宝活动情境,小明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小明左脚3米。”同学们你们桌上有一张白纸,上面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你能帮助小明找到宝物吗?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找到自己认为可能的一点或者几点,再通过汇报交流,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学生找到的2个点、3个点……甚至更多的点,直到把找到的点连成一个圆。(板书:①是什么?)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与尝试中初步感知宝物的范围就是在以小明的左脚为圆心,3米为半径的圆上。
二、对比中初识“圆”。
教师提问:为什么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就一定是个圆呢?(板书:②为什么?)出示课件:这些图形的中心到各顶点的距离也是3米,难道这些图形不是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让学生利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发现:正多边形只是中心到顶点的距离相等,而到各边上的距离并不相等;而圆是中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从而是学生体会理解圆的概念就是:“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教师引出《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一中即圆心,同长即半径。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学生感悟到的是:中国语言文字是高度凝练与概括的,进而体验到民族自豪感。
三、画圆中感受“圆”。
教师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要求1、每人画一个圆,大小相同,想一想你们是怎样画出大小相同的圆的?2、每人再画一个圆,大小各不相同的圆。你们有是怎样画出来的?(板书:③怎样做?)
学生活动:提出的问题后,自然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内的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得出结论:应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通过小组合作总结的经验,教师继续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完了怎样画圆——我们是不是又应该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呢?(板书:④为何这样做?)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实践的感受,再一次体会:因为确定了圆心,确定了长度,所以画出曲线上的所有点和圆心的距离都一样长,这就符合了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也。”符合圆的特点,当然就是一个圆了。
设计目的:将圆的特征与画圆的方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画圆中感受圆的特征,利用圆的特征指导画圆,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画圆和圆的特征相分离的教学方法。
四、应用中解读“圆”。
教师活动:(出示篮球场画面)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做成一个圆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环节的时间研究,可以顺利的解决这个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活动:再想想,怎样画这个大圆呢?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画圆的经历中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这样的设计可以把经验、直观与抽象有机的结合起来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断修正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再次寻宝突破“圆”。
教师活动:孩子们,我要告诉你们,科学家们还喜欢追问这个问题:“一定这样吗?”(板书:⑤一定这样吗?)请看——“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宝物一定在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
学生活动:这是对学生刚刚建构的知识体系的一个冲击。他们会茫然不知所措,此时(老师出示半个西瓜的图片),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圆是一中同长的,球也是一中同长的。不过,在一个平面内,“一中同长”的就是圆,不是球。
板书设计说明:小学数学,从做题意义上来讲,很简单;但是从奠基意义上说,却很不简单。让学生从一个《圆的认识》的学习过程中,看到数学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它的魅力。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六年级下册《认识负数》教学反思09-30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片段09-07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06-02
圆的认识教学随笔反思06-09
《圆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08-25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08-30
六年级数学上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北师大版)09-23
张齐华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