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2024-05-13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共11篇)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篇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几何第一节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系统整理与复习。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凸显核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巩固和深入理解小学阶级所学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进一步沟通几何形体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间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时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复习近平面图形的.特点和关系。

本节课的目标:

1、使学生通过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有关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线与面、面与体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网络,体会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在认识图形中的应用。

2、使学生通过复习所学图形的特征,比较、沟通有关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复习近平面图形的特点和关系。

难点:平面图形的关系和画图的技能。

教具:、直尺、一副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小黑板。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课题的揭示,要让学生对整个平面图形领域有初步的认识,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将学过的图形分类、整理,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形成知识网络,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中,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有关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所学图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什么是图形,它是怎样组成的?播放图形的前世今生。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节复习课,再与学生的谈话中注重课题的揭示,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形成的,让学生感知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认知结构。]

(二)、问题设计。

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你能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吗?

[设计意图:简单的两句话,概括了小学阶段所学的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让学生将学过的图形分类、整理,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明确本节课的复习重点。

(三)、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一)

请同学们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线】的知识。

1、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小组交流(二)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角,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角】的知识。

(1)说说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

(2)比较下面∠1和∠2的大小,并说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篇2

一、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 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习现实的生活空间, 学生的空间感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 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拓展学习背景, 促使学生主动地将数学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学生认位置, 我们可以以学生坐的位置为例, 就可以认识前后、左右等位置, 说明某个同学所在的位置, 就要说清楚第几组, 第几排, 第几个, 也可以说在哪个同学的前面、后面、左面或右面等。

二、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

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 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 以及常见的平面图形的了解, 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 都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猜测验证以及交流与讨论, 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 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 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案例1】观察物体

1. 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小汽车, 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个部位。

2. 用屏幕显示小刚、小强、小芳三

人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图, 并给出他们三人所看到的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

3. 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讨论:

小刚、小强、小芳三人分别应该看到的是汽车的什么部位?你是用什么方法认知的?

4. 交流汇报:学生合作讨论后交流汇报他们三人应该看到的汽车的部位图。

5. 猜测想象:

小芳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 于是她乘上了热气球, 想一想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猜猜她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先想象再自主观察、选择判断。

通过这种活动情境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他们用眼去看, 用口描述, 用脑思考, 用心感受, 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案例2】观察物体

1.先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 然后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 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 也可能是不同的。

3.出示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 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学生自主探究后,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拼拾方法。

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

三、积累经验, 实践与应用相结合

学生的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发展空间观念。

一直以来,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心是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 学生课堂中的大量时间被牵制在解答形式问题中, 这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将这种只关注计算的教学向关注观念、能力、计算并重的教学转变。加强操作探究题的训练, 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分析、探究、推理中生成与发展空间观念。

操作探究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1. 探究平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 出示一个长方形, 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

(2) 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注:不满一格的按一格算) , 学生独立数一数, 数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并找出它们的长和宽, 再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宽和面积进行比较。

(3) 学生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后,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长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宽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 你能想到什么?

(4) 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一步:提出假设:是否可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第二步: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你发现了什么?

第四步: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 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篇3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能辨认和区别出这两种图形。

2、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分类统计。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和名称,并能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大家鼓掌欢迎!(出示动画“认识图形”)

二、讲授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形(继续演示动画“认识图形”)。

(1)师:这是图图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图形国是什么形状的?”谁来回答?

(2)教师出示国旗图,问:国旗的面是什么形状的?举起数学课本、练习本问:数学课本、练习本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再拿出一张长方形彩纸,先横着放,问:这张彩纸是什么形状的,竖着放、斜着放呢?

(3)学生举例 :以上这些物品的面,不管大,还是小,它们的形状都可以用这样一个图形表示,(教师画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长方形)

(4)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再数一数桌上的长方形纸有几条边,用彩笔逐一勾出四条边。

(5)师用一定长来量长方形的四条边,学生认真观察后,问:长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吗?哪两条边一样长?哪两条边不一样长?长方形四条边不一样长,对着的两条边一样长。

(6)学生折纸,看看是不是对着的两条边一样长。

(7)反馈练习:请说出几号图形是长方形。

2、初步认识正方形(继续演示动画“认识图形”)。

(1)这是图图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谁来回答?

(2)教师拿出一块手绢,问:这块手绢是什么形状的?再举起地板砖、正方形电光纸,问这些东西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斜着放呢?

(3)学生举例、

:以上这些物品的面不论大或是小,它们的形状都可以画成这样一个图形“□”(画正方形),这是什么形?(板书正方形)

(4)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边一样长吗?先量一量,再折折桌上的正方形纸比一比。

(5)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①长方形有几条边?正方形有几条边?②长方形四条边怎么样?正方形四条边怎么样?③长方形与正方形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教师归纳:长方形有四边条,正方形也有四条边,这是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长方形对着的两条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6)反馈练习:

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用6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教师归纳:长方形沿中间虚线对折后,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为什么呢?这是根据长方形边的长短确定的,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进一步研究、正方形不论是大正方形还是小正方形,沿中间虚线对折后都是长方形,沿正方形对角线对折后是三角形。

三、课堂练习、

做一做1、2题

1、沿虚线折一折,看看正方形的边长怎么样,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分组进行)。

2、说一说,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品的面是长方形的。

四、

今天我们学了哪几种图形?(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篇4

“平面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中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明确平面图形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进行熟练应用,同时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意义及其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的相互联系,形成初步的“转化”意识,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学会学习方法。

4、通过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真正完善知识结构,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个平面图形纸片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经具备了主动学习,自学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在现。可以说,他们有能力去将尚不清晰的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三、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一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基础,教学设计将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实施方案。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整理与复习”内容多而复杂,教学中如何既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复习和巩固又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本课中我做了以下的设计:

1、创设情境,引发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改变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本课开始,我创设了运动场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来发现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自然引出本课所要复习的内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样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大大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实习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

2、在点拨中梳理。

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平面图形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首先,让学生再动手自己画六中平面图形,使学生在记忆库中再现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强调了“个面积公式的推导”,唤醒学生的思维链接,促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

3、在合作中建构

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利用学习材料中的六中平面图形选择自己印象深了的一个,进行思考交流它的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根据它们在推导过程中的关系,认识到最基本的图形——长方形,体验转化的思想,对知识进一步高度概括,还渗透了学法指导。让学生知道构建网络图也是一种复习整理知识的好方法,至此,学生的知识网络已形成。

4、注重合作交流,体现群体协作。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回忆面积的意义、公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回想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等。同时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融为一体,既分工又合作,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又使学生学会协作,互助互补,活跃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

四、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六年级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圆的 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都是直观的表象认识,这节课将更深入的去认识圆。

二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认识圆,知道圆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经历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们通过直观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

三 教法学法

设计具体有现实意义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着痕迹地将学生们带入圆的研究之中。六年级的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思考、讨论归纳等活动,自主探索,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四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体位置这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们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实际上是在以学校为中心,300米为半径的一个圆上,让学生们感知圆心,半径,圆是有无数个点组成,从而揭示本课的学习任务——圆的认识。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发现,折痕都交于一点,即圆心。所有折痕都经过圆心,引出半径直径的感念,并且得出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再通过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讨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1)设计在一个圆内找半径直径的练习,加强学生们对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直径和半径都是经过圆心的线段,半径的两个端点一个是圆心,一点在圆上,直径是经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圆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四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图形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曲线图形。圆的认识是曲线图形的起始课,通过对圆的研究,不仅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还为今后学习圆锥、圆柱乃至中学的球体打下好的基础。基于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a、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b、在认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c、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能够使用圆规熟练地画圆。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探究出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学法: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过程:

(一)寻宝中创造“圆”

教师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寻宝活动情境,小明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小明左脚3米。”同学们你们桌上有一张白纸,上面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你能帮助小明找到宝物吗?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找到自己认为可能的一点或者几点,再通过汇报交流,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学生找到的2个点、3个点……甚至更多的点,直到把找到的点连成一个圆。(板书:①是什么?)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与尝试中初步感知宝物的范围就是在以小明的左脚为圆心,3米为半径的圆上。

二、对比中初识“圆”。

教师提问:为什么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就一定是个圆呢?(板书:②为什么?)出示课件:这些图形的中心到各顶点的距离也是3米,难道这些图形不是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让学生利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发现:正多边形只是中心到顶点的距离相等,而到各边上的距离并不相等;而圆是中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从而是学生体会理解圆的概念就是:“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教师引出《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一中即圆心,同长即半径。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学生感悟到的是:中国语言文字是高度凝练与概括的,进而体验到民族自豪感。

三、画圆中感受“圆”。

教师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要求1、每人画一个圆,大小相同,想一想你们是怎样画出大小相同的圆的?2、每人再画一个圆,大小各不相同的圆。你们有是怎样画出来的?(板书:③怎样做?)

学生活动:提出的问题后,自然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内的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得出结论:应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通过小组合作总结的经验,教师继续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完了怎样画圆——我们是不是又应该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呢?(板书:④为何这样做?)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实践的感受,再一次体会:因为确定了圆心,确定了长度,所以画出曲线上的所有点和圆心的距离都一样长,这就符合了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也。”符合圆的特点,当然就是一个圆了。

设计目的:将圆的特征与画圆的方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画圆中感受圆的特征,利用圆的特征指导画圆,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画圆和圆的特征相分离的教学方法。

四、应用中解读“圆”。

教师活动:(出示篮球场画面)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做成一个圆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环节的时间研究,可以顺利的解决这个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活动:再想想,怎样画这个大圆呢?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画圆的经历中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这样的设计可以把经验、直观与抽象有机的结合起来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断修正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再次寻宝突破“圆”。

教师活动:孩子们,我要告诉你们,科学家们还喜欢追问这个问题:“一定这样吗?”(板书:⑤一定这样吗?)请看——“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宝物一定在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

学生活动:这是对学生刚刚建构的知识体系的一个冲击。他们会茫然不知所措,此时(老师出示半个西瓜的图片),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圆是一中同长的,球也是一中同长的。不过,在一个平面内,“一中同长”的就是圆,不是球。

板书设计说明:小学数学,从做题意义上来讲,很简单;但是从奠基意义上说,却很不简单。让学生从一个《圆的认识》的学习过程中,看到数学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它的魅力。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篇7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会正确的读写负数。

3、能对生活中的负数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负数。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关键:

结合具体情境,说明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说以说对温度的认识。

①可以结合天气预报。

②说一说“零下××度”使什么意思,怎样表示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负数。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1

①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那些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

②学生观察,自由汇报。

A、教室内的温度是16℃。

B、雪地上的温度是-16℃。

C、“℃”表示什么?

D、“16℃”和“-16℃”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E、“-”是什么符号?表示什么?

③针对上边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在小组中说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B全体汇报交流,认知结果。

C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说明:“°”表示度,“℃”表示慑氏度,零下16℃用“-16℃”表示,“-”是负号,在这里表示比零度还低。16℃表示零上16℃。

2、教学例2

①出示银行存折数据,统一说出这些数各表示什么呢?

②以“500”和“-500”为例,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500表示存入,-500表示支出)

3、认识负数。

①联系16℃和-16℃,500和-500说一说体会。

②什么是负数?

③教学负数的读写法。

④什么是正数?

⑤关于正数前的“+”可以省略的指导,强调负数的负号不能省略。

⑥关于“0”的认识(非正也非负)

⑦你能写出几个负数吗?组内订正。

⑧指导看书,画一画,记一记。(要看课后资料)

三、巩固提高:

1、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独立完成,组内订正。

第二题,介绍“海拔高度”再同桌完成。

2、练习二第一题。

边度边想边填,组内订正。

3、验收:练习二第2、3题,集体订正。

4、思考:-2○3,5○-5

四、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负数

例1:16℃:读作:正十六摄氏度。

-16℃:读作:负十六摄氏度。

例2、500元:存入

-500元:支出

负数表示和正数相反意义的量。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 篇8

黄羊镇新店小学 陈兴强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2013年教育部审定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3)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说出我们以前学过的有规则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出示课件图片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圆。生:它们都和圆有关。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身边各种圆形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圆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新知 1.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一个布袋,里面放了一些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卡片,闭上眼睛,你能很快摸出圆吗?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成员说一说。

活动后汇报:你为什么一下就能说出摸到的是圆?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师: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摸着圆的边,想象一下圆的形状。设计意图:通过摸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圆,通过想象、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初步感知了圆的基本特征。

2.画圆。(1)自学画圆。我们先研究圆的画法: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圆,那么,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 学生小组尝试画圆,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自由画,稍后,老师评价学生画的圆: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用手画,借助圆形物体画,用圆规画)师:比较一下,用什么方法画的圆比较好?(圆规画圆)(2)尝试画圆。

学生操作,每个学生用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每四人一组,把四个人画的圆放在一起,相互欣赏。

师小结: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上。

(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来体现画圆的方法多样化 3.自学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1)探讨圆心。

请学生拿出刚才的圆片来,然后象老师一样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反复从不同方位对折几次,这些折痕用铅笔画下来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折痕相交与一点。

对,这一点呀我们称它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圆心。(2)探讨半径。

在你的学具圆上任意找一点,连接圆心和这一点得到一条线段,你还能画出这样的线段吗?

师小结:像这样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3)探讨直径。

拿出你的学具圆,用尺子沿着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再画几条,用尺子量一量这些线段,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像这样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的过程,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和掌握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体验自主感悟新知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通过填空、判断、操作等练习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圆,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做到首尾呼应,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等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生活中很多很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剪一圆形纸片,二是寻找生活中的圆。通过这两个任务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

4.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太准。(2)自主探索环节效果不太明显。

(3)学生预习不到位,今后需要加强预习的指导。

认识图形说课稿 篇9

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不要求学生能表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认识物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地探索新知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利用“分一分”、“找朋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游戏找朋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由实物抽象出形状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在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3、通过摸一摸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说课稿优质课 篇10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是在第一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三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平面图形、白纸、彩笔、印泥等。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法:、创境、探究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

、观察、操作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亲身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三种学法:

、运用学具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充分利用学具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通过“摸、看、描”来认识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课难点。、初步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

课的开始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教师没有作出肯定和否定,学生通过操作,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以及养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反思明理、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a冬天来了,天上下起了漂亮的雪花。图形王国的小朋友们可高兴了,它们堆雪人、打雪仗,好玩的不得了。你们瞧!雪地里还来了一群小画家呢!孩子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来,我们一起和他们打个招呼吧!b小画家们在雪地里跳呀,唱呀,一会儿就画出了各种美丽的图形,你们看—— c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谁来告诉大家。

学生猜测。对于学生的猜测,教师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情景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猜一猜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观察、操作。

教师提出要求:孩子们,要知道你们猜的对不对很简单。我们只要把这些小画家们请到我们身边来,大家亲自摸一摸、找一找。

汇报交流

在学生充分活动之后,提问: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引导发现

然后,根据学生的发现:长方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体画出的是圆。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出各种办法,并及时给予表扬。

然后,全班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这时教师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他们语言的条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我说你想”的游戏。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师谈话引入: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谁能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教师接着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 , , , , 吗?请你们离开座位去找一找、摸一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这样设计的目的: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反思明理

课堂小结我让学生自己起来总结: “我学会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还有哪些不足?”。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摸物体游戏: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百宝袋,里面盛有形状各异的物体。游戏规则是:每个同学听教师的口令在自己小组的百宝袋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摸完后,哪个小组的同学摸的对就为胜,摸的不对就为败。

用准备好的学具拼出你喜欢的图案,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得图案最多最美。

教师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具体分析它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

以上练习的设计,即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拼法灵活多样,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较好的发展个性,同时体现了“人人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轴对称图形再认识说课稿2 篇11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

(二)中的《轴对称图形再认识》。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探讨、学法探讨、教学设计说明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构思理解。

一、教材分析

1、地位: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许多日常生活的图案设计都离不开它。在此之前学生已在二年级时学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已有初步的感观认识,本课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特性的许多事物,也为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认识,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对轴对称图形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轴对称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奠定理论依据,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

2、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探索,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称点到对称轴的举例相等),并学会利用性质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过程目标: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过程,并体验探索过程中的成功感受;经历图形欣赏与相关数学思考;经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活动过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3、重点、难点。

本课时教学重点是:掌握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难点是:运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画出对称轴。

二、教法探讨

1、教学策略上,以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思想为指导,采用了:提出问题→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因为这节课本身就是一节探究性课,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能力。

2、教学信息的呈现上,以学生熟悉的感知材料为基础,采用了大屏幕呈现,把信息清晰、准确地传递给每位学生。图形图象的呈现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图形由静到动的变化,使学生加深对所研究对象的理解。

3、教具、媒体的使用,选择了电子白板软件的使用,这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1)基于教材。新教材倡导运用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本课借助“方格图”帮助学生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方格图是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的重要工具,方格图上每一条水平和竖直的线,为学生建立方位感、感受距离提供有力的参照。同时,方格图有大小相同、整齐排列的方格相衬,“距离”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顺应了学生的认知需求,有效地帮助学生简历方位感和距离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与组成部分。(2)基于教法。教法中提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索等手段来解决问题,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和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而电子白板技术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精确的实验平台,用它可以准确测量对称点到对称轴的举例,并灵活呈现结果,方便我们利用数值来探究图形性质。

三、学法指导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本节课主要是想通过“形”和“数”两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问题的。对于从实际问题中测量出的“数值”,学生更认可它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教学中通过对方格纸中的轴对称图形的探索、对比,强调了图形性质的客观性、真实性,从而突出重点。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安排了四个环节:

1、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引入环节

你认识哪些轴对称图形?呈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这些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和以往知识的回忆。如何证明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会凭以往经验,提出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这个环节应用电子白板克隆、翻转、移动功能,更加形象直观地演示了轴对称图形对折两边完全重合,也帮助学生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完全重合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找到为什么重合的真正原因。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1)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找规律。

教材直接静态呈现一棵画在方格纸中的完整的小树,并已经连好了对称点到对称轴之间的距离线,个人认为,这样的呈现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观察、自主探究,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在这个环节教师进修了动态的修改,利用电子白板功能,导入背景图方格纸,在方格纸中师先呈现半棵树,再利用复制克隆或复制粘贴功能,再翻转,拼成一棵完成的小树,通过镜面翻转得到另一半。对两个图形进行重新组合,作为例题教学的素材。这样教学材料呈现的步骤,学生看得很清楚,再次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对折后“重合”的现象。为后续研究对称点之间的关系打下伏笔,便于学生自然而然去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揭示数学知识背后真正道理。

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第一组对称点,像这样的对称点还有吗?(1)学生自主探究。(2)汇报交流。

师小结:每一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对称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数学上可以利用数方格的方法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个环节让学生找对称点,反馈的时候利用电子白板的智能笔标注数格子,非常直观清晰,学生积极性也高,他们亲历了一起数格子找规律的过程,且找到哪个点就标注哪个点,非常灵活、动态。改变了以往PPT等课件的弊端。以往课件根据预设按顺便标好了对称点,然后按照顺序依依呈现,一旦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反馈顺序不一样,课件将无法马上灵活改变,教师就会很被动、很机械,出现预设与生成不同步的现象,失去多媒体服务课堂的效果。我们知道,我们的课堂是灵动的,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因而,教师课前有预设固然重要,但是课堂生成的东西更值得呈现和探讨,所以,电子白板功能可以解决传统课件不能解决的问题,灵活机动地动态生成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改变反馈顺序,可以改变反馈内容等等。

2、用规律画对称轴。

以前怎么找对称轴的?(对折)师画一个长方形

现在不能对折了,怎么找对称轴?能不能运用我们今天研究到的规律去找?(1)学生讨论找对称轴的方法,反馈。(2)指名学生板画。

(3)学生独立找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的对称轴。(适时拍照导入学生的作业,并呈现反馈。)(4)反馈。

(以前反馈学生练习,尤其是操作题受到板书、投影演示的限制,往往很难动态呈现,且表现不清晰,还浪费大量时间。应用了电子白板功能,可以充分展示学生操作过程,达到了很好的演示效果。)

三、巩固加深

1、书第84页第3题

把一张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是什么图形?对折4次呢?想想为什么?

2、视频欣赏 想想运用了今天什么知识?

(视屏欣赏,应用了电子白板的插入视频演示功能,更加简洁、快速、有效地呈现,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小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老师建议大家做个有心人,课后去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好吗?

(小结环节,可以很好地应用电子白板的存储功能,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且还可以保存作为下次课的教学资源。

上一篇:青春励志班会主持稿下一篇:外国语学院秋季开学典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