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2024-07-20

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篇1

认 识 图 形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8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喜洋洋!

师:对!喜洋洋今天要来我们班做客,初次见面,它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哇,这么多礼物!谁来说说你们组得到了哪些礼物?

生:有乒乓球,皮球,粉笔盒,铅笔„

师:哦,有吃的,玩的,用的,大家喜欢吗?生:喜欢。师:但是,喜洋洋要考考我们,他说:“小朋友们,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礼物在一起吗?”

师:原来是要我们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同学们能吗?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牙膏盒、药盒、牛奶盒、橡皮放在一起的;把魔方、粉笔盒放在一起;我们把固体胶、易拉罐、铅笔,彩色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喜洋洋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我们把这些物体分成四类,其实在数学王国里,为了能区别它们,我们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四个新朋友。板书:认识物体。

师:大家看大屏幕,像牙膏盒,牛奶盒这样形状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板书)请小朋友从桌子上拿出长方体来。小组同学请先看看长方体长什么样?像老师这样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回答:长长方方的,平平的,师;像摸起来平平的,感觉滑滑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大家一起来数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生:6个面)这6个面的大小一样吗?(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那以后 我们看到长长方方的,平平的6个面的物体就是长方体。我们接着看题目,你魔方,粉笔盒这样形状的物体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 生:正方体

师:正方体长什么样,请同学们从桌子上拿出正方体来,小组同学互相看一看,摸一摸,哪位同学能勇敢的介绍一下正方体。生:摸起来四四方方的,平平的,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以后大家看到四四方方的,平平的面的物体就是正方体,现在小叮铛可急坏了,为什么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平平的面,怎么区分它们呢?对呀,长方体和正方体最明显的地方在哪呢?

生:长方体 6个面不一样大,有的大有的小,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

师:小结,同学们可要记住它们各自的样子,以后见了面可不要叫错了名字。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再看下面的两种物体,谁知道这类物 体叫什么名字吗?生:圆柱。最后一类的物体叫什么名字呢?大家一起回答:球。下面的时间请各小组的同学把自已桌子上的圆柱和球看一看,摸一摸,把看到的摸到的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开始行动吧。

好,下面谁来当一回小老师,说说圆柱是什么样子的?(圆柱的身子直直的,圆溜溜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有平平的圆形的面。)现在谁来说说一下球是什么样子?(球没有平平的面,圆圆的)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这四个物体,它们都穿着花外衣,下面请看黑板,我们把花外衣都脱掉,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告诉老师它们的名字。

同学们玩过积木的游戏,下面有四个小朋友正在搭积木,谁搭得比较稳当呢?出示课件。

生回答说说原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平平的面搭得就稳,下面请同学们从桌子拿出圆柱和球,轻轻的试一试,是不是能来回滚动,再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试试,能来回滚动吗?(不能)看来同学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师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平平的面搭得就稳,圆柱和圆的面是圆圆的,在地上可以来回滚动,搭不稳。

请大家看题目,我们大家盖房子用的材料选用的就是长方体,像方砖,地质板,这样盖的房子比较牢固,生活当圆柱和圆的用途也是很大的,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呢?(压路机)它的前面就是一个圆柱体,有了它,就能把路面压得平平的,还有足球,它可以在球场上来回滚动,如果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在球场上来回滚动吗?(不能)那多费劲呀,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1)、形状是长方体的有哪些物体?

生:文具盒,砖„„

师:哦!太多了,你们真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2)正方体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圆柱的有哪些?

生:灯管。茶叶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四、活动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搭一搭(喜洋洋背景音乐)

小朋友,喜洋洋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评:多种形式,富于变化的练习设计,教者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和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中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生活中的问题验证程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学生整理学具盒

师:请把桌上的东西放进盒子里,把它们整理好。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形?

抽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对!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样子(生闭上眼睛和老师一道边说边比划四种物体的样子)。好了,小朋友们,老师觉得你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老师对每个小朋友都很满意,你们今天对老师的表现满意吗?

[评: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余兴来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学是比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较分类——汇报验证——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

3、整节课创设了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4、在放手发动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发散学生思维,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篇2

出示幻灯片1:本校概况。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我请第一组同学拨第一个数, 第二组同学拨第二个数, 第三组同学拨第三个数。

老师检查并巡视一周。

师:同学们拨的都很正确, 说明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学得比较扎实, 我这里还有另外一组数, 也想请同学们用计数器拨出来。

出示幻灯片2: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用你手中计数器能拨出来吗?不能了吧, 因为这三个数都太大, 后面都带有万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认识整万数。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用计数器把这些数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

师:有同学想到了, 把两个计数器合并起来。

出示幻灯片3:两个合并在一起的计数器。

师:很显然, 合并起来的计数器, 计数单位肯定要发生变化了, 怎样变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1.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

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因为我们国家计数单位采用“满十进一”的方法, 从右向左, 个、十、百、千, 第五个应该是万, 因为10个一千是一万, 那10个一万就应该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动画分步显示计数变化过程。

师:在原来的计数单位上又新增了计数单位,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对照计数器并一起朗读。

师:新增了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我们用人民币来感受一下。

出示幻灯片4:人民币的数量逐步增大, 从100到1000万。

师:计数单位增加了, 新增的计数单位也占有一定的数位, 那么以前的数位顺序表是不是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呢?

出示幻灯片5:数位顺序表。 (幻灯片略)

教师板书:2.认识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个表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

师:按照我国的计数规则, 从右边起每4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为个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为万级, 这就是数级。

板书:3.学习读写整万数。

师:有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我们就可以去认识更大的数了, 现在可以用你手中的计数器把刚才例题中大数拨出来吗?

用计数器拨出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请同学们对着计数器把拨出来的数写出来, 并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老师引导, 并进行评价。

师:如果不用计数器, 你会很快的读出整万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 得出读写数的方法:分级, 每4位为一级, 画虚线, 左边万级右边个级, 先读万级, 万级是多少, 就读多少万。写数:先写万级上的数后面加4个0。

师:现在我们做一些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幻灯片6:巩固练习。 (幻灯片略)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其实整万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请同学们来阅读并悬赏几组图片。

出示幻灯片7~9:盐城本地的地方资料:面积、人口、资源、工农业生产。 (幻灯片略)

师:很好, 透过这些数据, 同学们不仅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而且了解到了我们盐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同学们有没有作为盐城人的自豪感?

学生回答。

师:美丽的盐城期待着同学们去建设、去奋斗,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多读书, 为把盐城建设的更加美好做出我们的努力。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篇3

“认识比”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直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一、联系旧知经验,自主建构知识

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共安排4道例题教学比的知识,例1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初步理解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例2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理解比值及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和例4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完善认知结构。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让学生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来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借助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联系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灵活、有序思考,合情推理比的基本性质,等等,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的编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鼓励多样策略,培养探索意识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材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联系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知进行合理推理,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安排了按比例分配的例5,它是“平均分”方法的发展。本教材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没有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通过先求出1份的数,再求出几份的数;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教材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三、激活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本单元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内容是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很难用尺直接度量出它们的高度,要通过某种规律间接测量获得其高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或方法和经验,自主测量出大树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感受合作交流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黄山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1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评析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与此同时。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1)交流: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讨论说明注意点及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也可以……时”,进而根据果汁是牛奶的2/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

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评析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评析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4内化比。

电脑出示:“在刚刚结束的我校乒乓球比决赛中,王勇同学以4:0大胜上届冠军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成绩,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评析学生联系自己课外积累的问题,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则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

三、自主练习,应用比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3 了解黄金比——电脑呈现小提琴、五星红旗、东方明珠塔等图片。

谈话:欣赏完这些有何感受?(充满美感),原来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4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四、全课总结(略)

习题开发设计

一、渗透新旧联系

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习题乃至例题。分析其内容与学生已学的哪些知识是密切相关或相联的。从而把新旧知识或思维方法进行合理整合和渗透。既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又唤起旧知构建新旧知识链,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1由课本P68“试一试”的内容设计为:“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的4种情况。(灰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如果将其中的(1)和(2)两种溶液混合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内,此时这个比较大的容器里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如果将(1)、(2)、(3)和(4)混合呢?”。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和把握,同时把比与已学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计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习题的综合功能;二是学生通过求每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各占每种溶液的多少时,可以用分数求出,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求出,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又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拓展知识内涵

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着手考虑对课本资源作必要的充实和丰富,注入诸如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新发现的元素。通过让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丰富知识内涵。进而在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案例2由课本P72第3题设计为:“量出下列每一个三角尺上30。角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完成下表,仔细观察各个比及对应的比值,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一是增加动手操作(测量长度)的机会,二是提升自主探究合作发现水平。学生发现“三角尺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规律,这是练习中的额外收获,在加深对三角尺边的认识过程中拓展知识的内涵,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能力。

三、助推知识延伸

根据课本内容资源,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设计的内容不仅利用双基能力的形成。而且要着眼未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达到以旧引新、以旧促新的功能。

案例3由课本P74思考题设计为:“如图整个图形的总面积为90平方厘米。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相当于大长方形面积的1/6。

(1)求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多少?(2)求大、小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篇4

共37分)1.(5分)硬币是_______形,手绢是_______形,毛巾是_______形,红领巾是_______形,自行车轮胎是_______形。

2.(5分)数出下面图形的个数。

_______个 _______个 _______个 _______个 _______个 3.(4分)正方形_______个;

三角形_______个;

长方形_______个;

圆形_______个。

4.(1分)街心花园是_______形。

5.(7分)分类与整理。

(1)按照形状分类整理一下,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里。

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个数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2)拼成图①和图②各用了多少个图形?     图①     图②     个数 _______ _______ 6.(8分)小朋友,数一数,填一填,你会吗? 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有_______个。

7.(1分)数学书的封面是_______。

8.(1分)如下图所示的小棒中任选4根,可以搭_______种不同的长方形(包含正方形)。

9.(4分)是_______形,它的两组对边分别_______,而且_______。它相对的角也_______。

10.(1分)正方形四条边长_______。

二、判断题 (共5题;

共10分)11.(2分)这是个圆形()12.(2分)这是个圆形()13.(2分)这是个长方形()14.(2分)一个正方形一定能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15.(2分)七巧板中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对吗? 三、选择题(共5题;

共10分)16.(2分)将该图形沿虚线对折可以得到的图形像?()A.正方形     B.一棵树     C.三角形     17.(2分)这是()图形? A.正方形     B.三角形     C.长方形     18.(2分)下图是由()种图形组成的。

A.4     B.3     C.2     19.(2分)下图是由()种图形组成的。

A.4     B.3     C.2     20.(2分)下列图形哪一个不是对称图形? A.B.C.D.四、应用题(共5题;

共26分)21.(5分)填一填. 22.(5分)23.(5分)给圆涂上红色。

24.(6分)看图列式.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 25.(5分)右图是什么,判断具体是有多少种“零件”组成,各种“零件”有多少?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题;

共37分)1-1、2-1、3-1、4-1、5-1、5-2、6-1、7-1、8-1、9-1、10-1、二、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11-1、12-1、13-1、14-1、15-1、三、选择题(共5题;

共10分)16-1、17-1、18-1、19-1、20-1、四、应用题(共5题;

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篇5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认识

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会数数量在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

3.利用主题图并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5以内各数(读数、写数、数序)。数字3、5的写法。难点: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1~5各数的含义。教具学具

主题图,各种图片,教学卡片、投影等。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了解数数情况。

你会从1数到5吗?请你数给同桌听。2.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二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你们知道9月10日是什么节日吗?(教师节)小朋友们在教师节上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你们看。(出示主题图)2.数数。

请你们看着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再仔细观察画面,都有什么,各有多少?然后把观察到的先在小组里说说。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提问:数量是“1”的有哪些?(一块黑板,一个手风琴……)数量是“2”的有什么?同桌互相数数看。

气球有几个,有几个小朋友跳舞,黑板上写着几个大字?数给你的同桌听。

3.认数,读数。

当学生说出“一块黑板”“一个手风琴”时,可以把这些图分别移到下面。

说明:像这样一块黑板、一个手风琴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并拿出印刷体1,贴在黑板图的下面,同时让学生找数量是1的图片或数字卡片,摆在桌子上并读一读。

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2、3、4、5的认识可仿照1的教学。4.学习1~5各数的基数含义。

(1)教师指着“2”问:这个数是几?表示什么?请你拿出小棒(或其他图片)表示这个数,用2根小棒摆一摆,想摆什么样就摆什么样。

再指导同学分别拿出3、4、5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利用投影展示自己摆的图形,摆完数一数,说一句话。如“1、2、3,我用了3根小棒摆了这个△。”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我们学过的1~5各数来表示。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如“我家有5口人”“人有2只手”“我有3支铅笔”……

5.学习数序。

(1)逐次感知1~5各数的顺序。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个珠子,问:拨了几个珠子,用几来表示? 同学们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一个珠子。再拨上一个,是几个珠子?1添上1是几?依次让学生拨下去,让学生感到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

(2)整体感知1~5的数序。

让每个学生拿着1~5的点子图,按点子数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教师提问: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和3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也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然后说发现了什么。

6.学习1~5各数的写法。(1)学习1、2的写法。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书写练习。重点指导2的笔顺和起笔的位置。最后在田字格中练习写5遍。

(2)学习3、4、5的写法。

写3时提醒学生,3是两个半圆,开口向左。

4、5都是两笔写成的,看看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并注意笔顺规则。自己练习写,教师巡视指导。把写得好的及时交流、传看。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3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连线。(1)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都有什么,有多少。

教师指导做第一组题,教方法:先数一数黄瓜有几根,用几来表示?(有3根,用3来表示)然后把黄瓜和3连起来。(2)让学生独立做完其他的题。(3)集体交流、订正。

2.教材第13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看数涂色。

此题是第一次出现,所以教师在读完要求,指导做一个题后,再让学生试着完成。〔指着2问:这是几?2表示多少?(2个)那就涂○○表示,其他的数又是几,就涂几个○表示。请你涂出对应的○的个数〕

3.教材第13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看图写数。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把数字书写工整。

写完后互相交流,看谁写得好,给写得好的画一朵或一个。

4.教材第14页“想想做做”的第6题。

(1)引导学生观察:花瓶上的数是几?2表示什么?引导说出:花瓶上的数是2,表示花瓶里有2朵花。再画几朵花,花瓶里就是2朵花了?(2)同学们动笔画。(老师教画的方法)(3)组织集体交流。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注意书写的笔画顺序

课后反思

数字1~5学生基本都能读出来,已经具备了初步认识,但是写起来还有些困难,特别是数字3和5。

1~5各数的顺序的认识也是一个难点,有的学生有时候分不清楚这一点,具体教学时应该给学生一个由少到多的区别认识过程。

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篇6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学过程

1、讲故事

从前,有个小朋友特别能吃。有一天,他走进一家包子店,吃了一个包子,肚子没有饱,又吃了一个还是不饱,直到吃到第四个终于饱了,他摸摸自己的肚子,叹了一口气说:诶,早知道吃第四个能饱,那我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

提问:(1)他吃了几个包子?

(2)他说:“早知道吃第四个能饱,那我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这句话对吗?

(3)四个和第四个意思一样吗?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和第几。

2、师生交流

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那么进动物园之前要做什么?

3、出示书中售票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票。

1、初步感知

(1)图上有几个人在买票?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

(2)从前往后数,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不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

(3)反过来说,排在第2的是谁?排在第5的是谁?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几个人?

指出:这里的第2、第5不是2个人和5个人,而是指排在第2的那个人,排在第5的那个人。(板书:几指一共有多少;第几指所有中的一个)

(4)看了图,你还可以说什么?

(5)从图中我们知道了一共有五个人排队,还知道第几是谁。我们小朋友要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要排队买票,在学校要排队吃饭。

活动

1、 点四个学生上讲台,背对学生站成一排

2、 师问:从左边数的第三个小朋友是谁?

从右边数的第三个小朋友是谁?

从左边数的三个小朋友是谁?(教师读题放慢速度)

3、 思考

(1) 从左边数的第三个小朋友和从左边数的三个小朋友一样吗?

(2) 从左边数的第三个小朋友和从右边数的第三个小朋友一样吗?

4、 追问

都是第三个,结果怎么不是同一个人呢?

5、 小结

要按顺序数,数的方向不同,结果也不同。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

谈话:题目要求从左边起涂色,你知道哪边是左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要求第1行涂4个,第2行涂第4个,你们明白题目的要求吗?

(2)学生各自图色。

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排队买票的图中一共有几个人?(5个)第一行涂色一共有几个?(4个)这里的5和4表示有几个,我们称它们为“几”,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2个,不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5个,还有第二行涂第4个,这里的第2、第5、第4,我们称呼为“第几”。

2、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小女孩住在第几层呢?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讨论交流)

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2)提问:一共有几只猴子?戴帽子的猴子是第几只?你是怎么数的?

揭示:数的顺序不同,结果也不同。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1?谁第2?下山的动物呢?除了这几个问题,你还想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4题。

提出书上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提问:图上你还能说出什么呢?

前3名的是哪几号车?第3名是几号车?

追问:刚才说的前3名和第3名一样吗?为什么?

3、小结: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5、你知道吗。

谈话:在一次投掷铅球的比赛中,小象、小猪、小狗站在了领奖台上,你知道它们个是第几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6、你能说一句带有几或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说一说。

让学生自由发言回答。

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篇7

与其他学科一样, 学生在学习某一数学概念前, 普遍对该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觉式”的认识, 同时也拥有对该概念的一些自己的看法, 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生活经验的限制, 这些认识与看法大多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相异构想”。

上世纪中叶以来, 西方国家和我国先后掀起了对“前概念”的研究热潮, 至今仍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2013年起, 我校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初中生理科“前概念”中“相异构想”教学转变的策略研究》。学校围绕课题研究, 优化课堂结构, 在进行新授课前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前测”, 通过深入了解学情, 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以转变学生的“相异构想”为突破口进行教学设计, 课后通过“后测”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以此模式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下面是我校初二年级汤老师的“图形的相似”教学片段。

一、精心设计“前测”

在“图形的相似”一课中, 标题就直接触发了学生大脑中“相似图形”的前概念。而设计的“前测”部分更让学生对“相似”这一前概念的诱发和实施提到了新的高度。例如下面两道题是汤老师课前给学生设计的“前测”中的前两题:

1. 下列给出的图形中, 不是相似图形的是 () (图形略)

A.刚买的一双手套的左右两只

B.仅仅宽度不同的两块长方形木板

C.一对羽毛球球拍D.复印出来的两个“喜”字

2. 在下图右边的四个小狗中, 与左边图中的小狗相似的是________。

在学生分析这些问题时, 我特地关注了我身边的六位学生。同学们虽然还没接触过“图形的相似”这一概念, 但针对这三道问题, 马上触发了头脑中“相似”的“前概念”, 并转之用自己的认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他们完成后, 我去观察他们的解题结果时, 发现正确率很低, 六位学生中, 有两位全错, 三位只对了第一题, 只有一人全答对了。通过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 又把“前概念”具有的不定性、不规则性及欺骗性等特点展露无疑。后面涉及的第三题解答全错, 更让我们要对“图形相似”的科学概念进行准确的定义, 以纠正学生“前概念”中的欺骗乃至错误的思维。

对此, 汤老师在学生完成后让学生打开课本, 看课本上如何对“图形的相似”进行准确的定义;在学生大概了解后, 老师又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解释了“图形的相似”这一概念。然后让学生自行对一二两题进行自我纠错。我仔细观察了我刚才注意的那五位有错的学生的自我订正情况, 结果比较好, 发现他们都已经订正正确了。此时的学生已经把“图形的相似”这一概念进行了新的认识。

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愿意暴露他潜意识中的“前概念”, 也可以激发学生暴露“相异构想”的欲望, 充分暴露错误观念, 反思自身观点与科学观点之间的差异。作为老师, 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相关“前概念”的挖掘、发现和纠正, 并适时地、合情理地引导学生转化“相异构想”。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概念必须是一个主动、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概念的教学时, 不能把现成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简单的“灌”或“塞”给学生;不能只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应该巧设问题, 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关注学生的发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主动参与到将“前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的相异构想的形成过程。

如利用已知四边形去画出它的全等图形, 利用这种特殊的“相似”去观察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 去诱导学生发现相似图形的相似规律, 并对“形状相同”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形状相同”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就是: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成比例。在学生合作交流后得到这样的信息后, 我再去发现, 我身边的那几位学生也已能够正确地画出已知四边形的相似四边形。

已有研究表明, 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水平和对“前概念”的“相异构想”的转变也需要学生去反思已有认识、并不断调整为已有思维方式和科学认知, 为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监控, 主动促使已有的“前概念”相异转化, 提升为相关的科学概念。

三、倡导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 而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从环境中主动选择和注意信息相互作用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种“前概念”中的“相异构想”转变无形中让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老师, 我们要善于并积极去发现并培养这样的思维。

科学概念是我们在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后, 建构出正确的认知为己任, 它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基于学生的认识去设计教学, 去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我们对于本课题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完成对“图形的相似”科学概念的阐述并让学生主动过渡到相似多边形的特征 (包含相似三角形) 后, “相似”的特征与识别得到量化, 通过这种量化的数学关系去判断图形的关系, 我们更好地可以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回到本课课题, 在完成从“图形有相似”到“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这些工作后, 汤老师直接布置给学生一个问题:让相邻四位同学一起探索思考, 让他们合作去解决相似多边形的特征描述。

教学过程其实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参于性和合作性, 在学生充分理解科学概念后,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的真正含义, 注意丰富学生的表象, 让学生明确表象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弄清每个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因此, 在数学概念后的配套练习资料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汤老师在课后给学生设计的“后测”部分的练习兼顾了“图形的相似”的特征与识别技能和应用, 让学生在科学概念掌握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学生自主完成这些练习后, 我再次对我所观察的对象进行关注:发现六人中有四人全对, 另两人时间不够, 都还剩最后一题没有完成, 完成好的都正确。

通过这样一堂课例研究课, 从传统的概念教授到学生利用“前概念”去自我识别、判断并完善。但学生的“前概念”中“相异构想”的转变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正如在课后的研讨分析时概括的:

1. 需要老师对所教的学生充分了解, 针对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可能存在的相异构想要作分析, 确实帮助学生实现概念的转变。

2. 作为老师, 我们自已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数学概念, 努力纠正自身认知中的一些相异构想, 不断进行观念的自我更新。

3. 对学生一开始出现的“前概念”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不成熟观点乃至错误想法要包容, 要允许甚至鼓励学生“犯错”。要充分应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教学艺术,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篇8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第32-33页例4、5、6和课堂活动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减法意义。2、掌握看图写两个减法算式。3、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1、探索计算方法多样性。2、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学具盒

复习:对口令

新授:

教学例4:

出示图:学生观察,并且用3句话说。

还剩多少匹马?怎样列式?

板书:6-2=怎样算6-2=

让学生说方法。在看图写出另一个减法算式。

教学例5:

学生拿5个黄圆,2个红圆摆一排。

学生根据摆的圆写两个减法算式。

7-2=7-5=

问:怎样计算?

教学例6:

出示图,看了以后说三句话。

自由说,全班交流。

怎样写算式?学生说一种图的意思,就写一个算式

板书:4+3=7-4=7-3=

观察:3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全班讨论。

小结: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两个减法算式

课堂活动

第一题:引导读题,理解有几个要求,独立完成。

看图填空,独立完成。

对口令:老师说加法算式,学生说两个减法算式。

板书设计

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篇9

认识几分之一

胜利镇瓦垅小学

刘雅芳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87-89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对比辨析,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数的概念,经历几分之一形成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运用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建构分数的概念,认识几分之一;

2、借助实物或直观比较分子是 1 的分数大小,能具体的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对比、讨论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

1教学难点:理解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的分数意2义拓展延伸。

突破方法:课件演示、折纸与涂色直观等手段,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探究、讲授法 学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正方形纸片,圆形纸片,ppt。

学生: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圆形纸片,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分数

谈话:同学们喜欢郊游吗?有两位好朋友参加了一次郊游活动(课件出示情景图),他们带了哪些好吃的东西?

1、理解“平均分”

提问:把这些食品分给这两个好朋友,你会怎样分? 预设: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2个;

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1瓶。

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半个、二分之一、一半。

【板书预设:

1、如果说出半个、一半、,则板书半个;

2、如果又说出分数二分之一,则板书二分之一,同时确认半个就是二分之一。】 追问: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

小结:每人“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将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揭示分数

揭题预设①:如果板书是半个,追问学生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揭题预设②:如果板书二分之一,直接揭题。揭题:像1是这种数,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分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21)2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设计说明:紧扣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从观察教材图,分享食物开始,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都能用整数2和1表示,当平均分1个蛋糕为2份时,得到半个,从而引出不能用整数表示得数,揭示课题,让学生理解分数,即通过平均分而得到的数。】

二、经历过程,认识分数

1.结合动画感受1。2(1)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分蛋糕的完整过程。(动画演示:平均分蛋糕的过程。)

(2)要求:看着这个分蛋糕过程,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在小组里先互相说一说。教师在学生自主说的过程中,对学生说的不完整、不科学地地方进行及时引导。(3)操作:你们现在会分了吗?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自己来分一分吧。(4)小结:把这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那么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块蛋糕的2、结合书写理解1。21。2(1)介绍:其实,分数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名称。(板书:分数线 分母 分子)

(2)示范书写:用尺子跟老师在本子上书写

1。2明确: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3)结合图想一想,1的每个部分表示什么? 2明确:设计分数时为了强调是平均分的,所以特意用“-”来特别表示。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其中的一份。

(4)你们现在会写分数了吗?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书空(5)课件出示一些分数,请学生读出这些分数。211(1)刚才我们通过分蛋糕认识了,现在请大家拿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并且用

221斜线表示(课件同时出现要求),并用笔标出它的。

21。

23、实践活动:折出正方形纸片的 学生涂色作品。

(2)学生展示作品同时,并说出方法。说说

1是怎么来的。2(你为什么要对折?空白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课件出示:刚才同学们展示了这么多的折法(课件出示),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正方形的1份都是它的。)

21呢?(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正方形的一半,那么每一

24、巩固提升。

(1)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片)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3)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

1?(课件出示图片)41示表?(课件出示图片)2让学生用分数的意义来回答问题。

1明确:分数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

三、动手操作,比较分数大小

用和之前同样大小的两个圆形纸片,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出来的11(1)选出和(课件出示)

241比较大小。211和,再和之前所表示48(2)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1(3)和他们比较呢?你发现了什么?

811表示的是哪一部分?呢? 24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巩固练习:第89页想想做做第3题,明确几分之一的意义。

2、巩固练习:第89页想想做做第4题,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拓展练习:第89页想想做做第5题,拓展思维,培养数感。

4、拓展延伸:下面的图让你想到什么分数?

五、总结反思,谈谈收获

1、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分数,举例说一说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

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

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

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

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半个

读作:二分之一

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孩子从认识整数 1>1>1 248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学生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一、联系生活,自然引入

教材以野餐的场景,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的思想。对于主题图我们的定位在生活中的事与物,呈现从整数到分数的拓展。“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要想分的公平,必须要进行平

均分。当分到一个蛋糕时,怎样切才能是平均分?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形成教学契机,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孩子提出了很多表示一半地方法,但由于部分孩子有生活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很快就会1表示。

2二、直观操作,深刻感知几分之一 有孩子提出用分数通过三次的折纸活动以及探究、讨论,加强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教材对于分数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先认识二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一,最后会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我在教材有限的资源上给予了一定地扩充和加深。比如当学生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后,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几分之一,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再比如学习比较分数大小时,我也仅仅是提出了问题,至于如何解决完全是学生通过自己折一折后发现规律,得出答案。

三、教学注意点

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知识起点,尽管分数是第一次学习,但部分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11已有所了解,教师此时应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时调整教学,放手让了解的学生22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势利导,使预设的课堂变成生成的课堂,将更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篇10

师:学数学就得和数打交道,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 同学们已学过很多数, 最先学习的是?

生:自然数, 也就是后来的整数。

师:后来我们又一起学习了?

生:分数、小数。

师:不错。今天所学的知识也跟数有关 (板书:数) , 但又有别于前面学过的数, 因为它的前面还有一个字——“倒” (板书:倒) ,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倒数”。 (板书课题)

师:“数”, 大家都很熟悉, 但加了一个“倒”字就有了新的不同的意义, 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 加了倒字的数也就是倒数会是什么样的?

生: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

生:倒数是不是指倒了以后的数?

生: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

师:什么是倒数?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但作为一个概念, 正确的定义显然只有一种。所以, 你觉得今天这堂课咱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倒数? (板书:是什么?)

师:除此之外, 同学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学了倒数有什么用。 (板书:用在哪?)

生:我想知道怎样求倒数。 (板书:怎样求?)

师:好,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

【赏析】倒数自然跟数有关, 所以, 课始的问题既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 又是新旧知识间的一种沟通, 当然, 教师醉翁之意不在“数”, 对“数”的正面强化正是为了与加了“倒”字后的新知形成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 由此, “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等原始的想法、真实的问题得以呈现。也由此, “是什么”“怎样求”“用在哪”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内需的驱动下巧妙、无痕地转化为学生急切想了解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既抓住了知识的特征, 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规划展开路线, 整个过程简洁明快, 却又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情理相融, 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片段二】

师:什么是倒数?其实就一句话, 老师可以告诉你, 当然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看书, 同学们更喜欢?

生:自己看书。

师:请打开数学课本第36页找到这句话, 轻声地读一读。

师: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是倒数? (生答, 师板书)

师:这句话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我想知道“互为”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 谁来说说想法?

生:互为就是相互的意思, 就是你是我的倒数, 我是你的倒数。

师:学到现在为止,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吗?还有问题吗?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倒数这个概念的成立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 你发现了吗?

生:乘积是1。

生:还有就是要两个数。

师:不错。两个数的乘积是1, 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

【赏析】余文森教授针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原则:“已经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解决不了的。在教学中, 教师较好地处理了讲与不讲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学, 对倒数的意义有了基本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对问题、困惑处的探讨、交流深化了认识;教师于无疑处生疑提出的问题则帮助学生深化了对倒数概念知识本质的理解。

【片段三】

师:请打开作业纸一, 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根据倒数的意义自己写几个分数并求出它的倒数, 然后同桌两人一起讨论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讨论后, 展示作业纸, 交流求倒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方法)

师:倒数的概念掌握得很清晰。但也有问题, 求前面一些分数的倒数我们只要直接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行, 这里怎么就不行了呢?

生:因为前面都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这里是带分数。

师:问题又来了, 那带分数的倒数又到底应该怎样求呢?另外, 求一个数的倒数, 这个数除了分数, 整数可以吗?小数呢?那求整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提供思考时间)

师:接下来, 我们准备分组来研究, 请同学们打开作业纸二, 先试着来求出几个数的倒数, 然后四人小组思考、讨论作业纸下面的一个问题。 (作业纸分三大组, 每大组研究同一类数, 每生求出一类数中四个数的倒数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通过举例研究, 我发现求______的倒数, 只要______。

学生讨论完毕后, 教师收集学生作业纸, 集体反馈。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屏幕, 这一组研究的是求带分数的倒数, 先看倒数求对了吗?他们发现的求带分数倒数的方法是什么?

生: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这一组求的是整数的倒数, 他们总结的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求一个整数的倒数, 只要用这个数作分母, 用1作分子。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还可以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 然后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整数当中有两个数比较特殊, 知道分别是谁吗?它们的倒数又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两个数分别是1和0。

生: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师:请说明理由。

生:两个数的乘积是1, 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 而0乘任何数都得0, 所以0没有倒数。

师:由此, 求一个数的倒数, 对这个数还得加一条说明, 那就是?

生:0除外。

师:这个小组求的是小数的倒数, 先看求对了吗?他们总结的求小数的倒数的方法是?

生: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的方法是用1除以这个小数, 也能求出这个小数的倒数。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 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两种方法都行, 涉及具体的题目, 哪一种简便就用哪一种。

生:我们认为把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可能更适用于一般情况。

师:能举例说明吗?

师:你的说明有理有据, 所以求小数的倒数, 我们一般也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师:经过讨论、研究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入了, 现在, 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求倒数的方法, 你会怎样说, 为什么这样说? (生答略)

师:学到现在为止, 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解决了吗? (生答略)

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篇11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8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

(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平稳呢?(因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应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一边摸一边说长方体有6个平面,正方体也有6个平面,圆柱有两个平面,球没有平面。

(2)汇报交流

大家都数出来了吗?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

三、联系实际

小朋友们,除了这些积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呀?比比谁说得好!

学生联系生活回答。

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也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能更多的发现。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教材p19-20的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

1.借助计数器,经历探索读、写非整千的四位数方法的过程,理解数的组成,会正确地读、写非整千数。

2.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读、写非整千的四位数方法的过程,理解数的组成,会正确地读、写非整千数。

教学难点:理解中间有0数的组成,会正确地读、写中间有0的非整千数。教具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数位顺序表。

提问: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其他几位分别是什么位?

谈话:老师带来了一组信息,请大家读一读。

(1)我们学校有998名学生。

(2)正常人身上共有206块骨头。

(3)科学研究表明:柳树可以活150年,梨树可以活300年,雪松可以活2000年。

(4)今年有365天。

谈话:这组信息中出现了一些数,同桌合作,一人用计数器拨出以上各数,一人说出数的组成。

指定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并说出组成。

当学生拨出365时,教师在计数器的千位上加拨2颗珠,提问:如果千位上再拨2颗珠,这个数是多少,怎样读?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些新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教学几千几百几十几的读写与组成。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365。

提问:谁来说一说现在计数器上拨出的数是多少?每个数位上的算珠各表示什么? 1

再问:2个千、3个百、6个

十、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呢?

提问:你能读出这个数吗?

让学生与同桌互相读一读,再指名读数。

再问:这个数读作二千三百六十五,你能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吗?

谈话:读数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示出这个数的组成。你会写二千三百六十五这个数吗?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指名说说是怎样写数的。根据回答,教师板书2365。

2. 教学中间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与组成。

(1)中间有一个0的四位数。

让学生将计数器百位上的3颗算珠拨去,同时教师用计数器演示2065。提问:现在这个计数器上的算珠各表示多少?

再问:2个千、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这个数与我们刚才认识的2365有什么不同?

再问:这个数该怎样读呢?

让学生与同桌互相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

谈话:你会写这个数吗?请对照着计数器上的算珠写一写。

反馈: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在百位上写“0”?

小结:如果一个数的中间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要写0占位,而且这个0要读出来。

练习:同桌合作,一个同学任意说一个中间有一个0的四位数,同桌把它写出来,再读一读。

(2)中间有两个0的四位数。

让学生将计数器十位上的6颗珠再拨去,同时教师用计数器演示2005。

提问:我们再来看这个数和刚才的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2065中间有一个0,2005中间有两个0)

再问:你能说出这个数的组成吗?

提问:(指计数器上的2005)会读这个数吗?(有的学生可能认为2005应读作“二千零五”,也有的可能认为应读作“二千零零五”。)

引导:体会一下,是读作“二千零五”,还是读作“二千零零五”?

小结:“二千零五”能清楚地表示这个数是由2个千和5个一组成的,就不需要再读两个零了。

让学生试着自己写一写、读一读,请一个学生板演。

提问:读2005时只读一个零,写2005时为什么要写两个0呢?(体会写0占位)讨论:一个四位数中间有0时,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一个中间有0的四位数,如果中间有一个0,这个0要读出来,也要写出来;如果中间有两个0,读的时候,只要读一个零,写的时候,要写两个0。

同桌合作:举例,相互读数、写数。

3. 教学“试一试”。

(1)看书上第19页“试一试”,自己读题目要求。

(2)与同桌说说数的组成,再读一读,写一写。

(3)提问: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明确:一个数中间的0要读出来,末尾的0都不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要求:请大家看着计数器上的算珠写出数,并读一读,再说一说各数的组成。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读一读,教师巡视,并指名回答。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商品价钱,让学生读一读,再在书上的表格里写出这些数。

4. 做“想想做做”第4、5题。

谈话: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地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4题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第5题让独立写数,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非整千的四位数,掌握了这些数的读、写方法。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如有疑问,也请提出来。

拓展练习:下面每组中的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四位数,先把能组成的四位数写出来,再读一读。

(1)3、5、1、8。

(2)9、0、4、2。

上一篇:仓上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规划下一篇:轮轴的秘密表格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