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备课教案(通用11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备课教案 篇1
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备课教
案
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2.认识周长、面积,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认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3.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及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认识前后、上下、左右,会辨认八个方向与简单的路线图。
5.能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
复习重难点:
.能运用公式进行周长、面积计算。
2.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及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练习。
.书本上第84页第1题。
让学生看懂图意,然后根据照相机的位置判断所拍到的熊猫照片。
2.出示书本上第84页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直角、钝角,教师板书。
在下面星座中,用红笔描出5个角,并说说这些角中的哪些是锐角、直角、钝角。
3.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单位。
体会并认识长度和面积单位,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
4.出示书本上第85页的第4题。
题目:有一块长15米、宽12米的草地,草地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草地四周围上护栏,护栏长多少米?
(1)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面积=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宽)×2
(2)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求护栏的长就是求长方形周长。
5.李红家准备在客厅地面上铺上方砖,选择哪种方砖便宜?需要这种方砖多少块?
让学生思考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
第一步先求出客厅的面积:6×4=24(平方米)=2400(平方分米)
第二步再求出方砖的面积:2×2=4(平方分米)1×1=1(平方分米)
第三步求出方砖的块数:2400÷4=600(块)2400÷1=2400(块)
第四步求出价钱:600×5=3000(元)2400×3=7200(元)
比较:边长为2分米的方砖要便宜,需要600块。
二、解决问题。
.书本上第85页第6题。
在一个长方形花坛四周,铺上宽1米的小路。
(1)
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问题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算式:20×15=300(平方米)
问题2:让学生思考一下小路的面积如何去求?引导学生思考:
小路的面积=整个长方形的面积-花坛的面积
并让学生思考:整个面积的长和宽是多少米?
(20+1+1)×(15+1+1)=374(平方米)
小路的面积=374-300=74(平方米)
2.搭一搭、看一看。
出示由4个正方体所搭成的物体形状,然后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小方块。
(1)
出示书本上的小木块。
(2)
组织学生开展数一数的活动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搭一搭。
(3)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4.下面是5路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
(1)
出示5路车的路线图。
(2)
让学生回顾平面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然后根据路线图填写书上的内容。
5.下面图案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思考怎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判断,如果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画出轴对称线。
三、方位图。
.复习。
(1)
简单地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方位的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教室里同学间的相互之间的位置情况。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1)教材示范:邮局在(华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让学生理解是填路名和方位。
(2)问题1:育英小学在电影院的()方向。
引导学生找到育英小学和电影院,然后根据它们的位置来判断。
(3)问题2:公园在()和()的交叉路口的()角。
同样引导学生先找到公园,再找到与公园相邻的两条路,再判断其方位。
(4)问题3:张丽去上学,她可能沿着()向()走,到华光路再向()走,在马路的()侧就是育英小学。
(5)问题4:张丽上学还可以走哪条路线?
四、运动。
.回顾。让学生回忆一下,像哪些物体的运动我们认为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逐一出示四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哪种运动方式?
五、在方格纸上画图。
.出示几幅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你们画出对称轴。
2.在方格纸上出示几幅比较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图形,并说一说是什么图形。
3.出示书本上第88页第13题的第1小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这幅图形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借用镜子来完成。
4.平移图形。出示三幅图形,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平移,在平移前让学生说一说在平移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完成书本上第2小题。
二度备课:
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备课教案 篇2
一、在观察操作中, 丰富学生表象, 积累基本体验的活动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不是按照定义的方式来理解的, 他们更多按照先前眼睛看到的、尔后积累在脑海中的先前经验来对所学的抽象概念加以思考的.丰富的经验背景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 否则将容易死记硬背概念的字面定义而不能领会概念的内涵的问题产生.这里的“经验”, 学生除了可以从学校学习中获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获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轴对称图形》
教学环节一:认识轴对称图形———研究“美”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 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出示:蝴蝶、昆虫图片, 谈话: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昆虫,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揭示:像它们这样左右两边或者上下两边一模一样的, 我们就称它们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
(二) 指导观察, 认识特点
1. 寻找生活中对称的物体.
(三) 演示导学, 形成概念
1. 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 你们发现了吗?
启发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有什么好方法来证明?
板书:对折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张天安门的平面图形, 谁愿意上来对折给大家看?
引导学生操作:老师已经把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平面图形发给了大家, 请同学从一号信封里拿出这三个图形, 看看对折后的两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
揭示: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两部分边线重叠在了一起.
像这样, 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我们就称这两部分完全重合.
板书:完全重合
谈话:现在我们的两只手掌就是完全重合的. (在小朋友自己表扬自己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们, 现在我们把刚刚对折的天安门图形打开, 你发现中间有什么?
学生观察得到:有一条线, 折痕.
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是不是每个图形对折后都有折痕?
学生观察后得出:我们把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用直尺“点划线”把它表示出来.先画一竖线, 再画一点, 再画一竖线, 再画点……
这条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揭示: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命名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轴对称图形》.生:齐读课题.
给出同桌交流的要求: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了吗?一起告诉老师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告诉你的同桌,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首先学生对于“对称”性的物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设计中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对称性.揭示“对称”后,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寻找对称的事物,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把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实物图片抽象为平面图形作为观察和操作的材料, 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操作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并初步认识对称轴, 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显然, 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必须建立在学生积累大量的感官经验、操作经验的基础上, 且这些体验性经验又具有相似性和共性, 由多个层次的抽象才得以完成.
二、在探究思考中, 优化学生策略, 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就可以安排一些带有思维性质的不同层次的练习活动.如:
教学环节二:识别轴对称图形———认识“美”
(一) 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1. 练习试一试.
谈话:小朋友们, 给你一个普通的图形怎么知道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谈话:考考你!判断下面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明确要求, 学生动手验证:同学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人一组, 拿出2号信封里的四个图形, 先动手折一折, 再来验证你刚才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验证交流得出: (1) 号 (2) 号 (3) 号是轴对称图形, (4) 号不是轴对称图形.
谈话:说说你的理由!你是怎么折的?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 综合练习, 发展思维
1. 想想做做第1题. (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下面的图形,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 想想做做第5题.国旗的判断.
3. 想想做做第2题.字母的判断.
A C T M N S X Z
谈话找出其他轴对称图形的字母图形:我们一共学过多少个英文字母? (26个) , 你还能找出还有哪些字母也是轴对称图形?
B D E H I K O U V W Y
这样的练习学生从直观地操作及表象中感受对称, 体会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 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初步认识.从练习中看出学生能运用这节课积累的知识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也带有策略意识如:
4. (拓展练习) 这是一个表示时间的图形, 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备课教案 篇3
2012.02.19
出席教师
?
缺席情况记录
无
中心发言人
备课内容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4.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5.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6.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7.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8.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9.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10.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1.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1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13.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14.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15.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16.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17.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18.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19.通过观察、比较,弄清商中间与末尾的不同意义。20.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4.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5.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 的乐趣。
7.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情感目标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1.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2.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3.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4.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5.通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加深对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除数不够商1的除法算法,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2.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3.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
4.从“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出发,让学生讨论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沟通乘除之间的关系。5.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6.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补充、总结
课题: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1课时:口算除法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棍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木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一、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教学反思: 2课时: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
,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5.小结,总结加强。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
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教学反思:
3课时:口算练习教学过程:
一、听算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5×8
40÷5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
四、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教学反思:
4课时: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60÷3= 69÷3=
80÷2= 6÷2= 86÷2=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三.巩固练习第21页第2题。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出示人民币3张100元、4张10元、2张1元。观察:一共有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操作回答,教师板书: 300÷3=100 30÷3=10 12÷3=4 重点问一下12是从哪里来的? 342÷3=114
二、新授
1.出示例2: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如果学生猜对了: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26。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竖式计算过程。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1.第21页第4题。教学反思: 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界上的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80÷5
68÷4
98÷7
864÷4
936÷2
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三、作业
1.第21页第4题。教学反思: 7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74×4=296
52×7=364
296÷4=
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出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284÷4=
350÷7= 16÷4=
14÷7= 296÷4=
36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3、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238÷6=39„„4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
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1.做一做
156÷3
434÷8
605÷5
863÷7 2.计算。
176÷2
456÷4
381÷3
495÷5 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三、小结: 教学反思:
8课时
一、基本练习
1.听算20题乘除法练习题。
2.课本第23页第一题,给合适的题目涂上颜色。
3.第23页第二题,看好,并用尺子连线。通过除法运算,锻炼计算能力。
4.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然后认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了单位等。5.“蚂蚁搬家”:设置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的帮助蚂蚁抢运粮食过冬。6.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7.第7、8题,是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知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解答一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第7题的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课后反思:
9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
18×6=108
108÷6=
46×7+3=325
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师板书:商×除数=被乘数 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二、新授
1.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教师巡视指导。
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课后小结:
10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计算找联系
1.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得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得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得关系来计算。2.算一算,填一填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二、熟练笔算方法
1.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的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1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听算
二、新授 1.出示例5。2.例5有四副图,逐一出现。先让学生讲讲他看到的图中故事。然后教师再旁白故事,设置情境。
3.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103×3
你能算出积,并把它改写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09÷3=103
二、新授 1.出示例6。
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其他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
(教师巡视,找典型问题以便反馈讲评。)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小结在:这题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2.试一试。
535÷5
6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 3.出示
605÷8 你会计算吗?验算一下自己对否,为什么商是70而不是7? 4.计算
420÷3
5.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注意什么?
三、练习
1.第28页做一做 2.第29页的第一题。
1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作业
33页第1题:306÷3
360÷3
680÷4
608÷4
1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分钟口算练习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415÷3
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⑴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⑵562÷4,请你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 ⑷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
340÷2
704÷5
843÷6 ⑴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⑵请学生板演,说算法。⑶集体订正
3.巩固: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 ⑴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作业
1.33页第一题:517÷5
403÷8
262÷6
564÷7 2.33页第四题。
15课时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7
36÷8
68÷9
60÷7 44÷6
53÷8
27÷4
14÷3 2.列竖式计算,并从中选一题说说自己的算法
218÷2
704÷5 3.游戏:比比谁跑得最快
⑴700÷7
7200÷9
4000÷8
880÷4 ⑵600÷2
5400÷6
5500÷5
390÷3
二、综合练习
1.643盆花平均放进5个花坛,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几盆? ⑴读题,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⑵集体订正
2.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怎样买票合算? 票价
成人10元 学生6元 团体6元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买票合算。⑵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⑶全班汇报。
三、数学游戏
1.每人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2.求出商和余数
3.记下余数,作为自己的得分
4.每人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继续玩,看谁先得20分 5.思考:从这个游戏中你发现什么?
2课时:估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小组操作汇报 独立思考、交流 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路 小组互做互批 学生自主探究 观察回答 上台板演
分组讨论、集体订正 动手操作 比较分析
小组讨论、上台交流 个人探究 板演 汇报
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备课教案 篇4
课题:空间与图形
复习内容:第12册100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1—8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与区别。
2。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3。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课前设计:
(一)直导课题
1。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
(二)整理复习
1。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那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谁能任选一个图形,来说说呢?指名学生到前面去演示。
(2)那么谁能概括地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学生回答后板书: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3)表示图形的周长我们用长度单位,谁来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回忆后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4)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5)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用面积单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题。)
(6)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
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我们已经知道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老师这里有两幅图,请你分别较
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出示“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1)如果图中每小格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这两组图形,认真讨论这两个问题。
(2)汇报:通过观察、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指着说)
①第一幅图:面积相等,周长不等。
②第二幅图:周长相等,面积不等。
(3)小结:由此可见周长和面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周长计算公式。
那同学们还记得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1)同桌一起回忆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
(2)指名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3)多让几名学生说说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4。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已经一起回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那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并且用6个平面图形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讨论:有关面计算公式是在哪个图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这6个图形可以用怎样的网络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学生汇报:你们将这6个图形组成了怎样的网络图?哪一组派一个代表上面来汇报?为什么用这样的图来表示?(根据汇报同时黑板上出示下图)
(4)小结:由此可见,这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是在谁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像这样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
2。老师家客厅里有一块窗帘长3米、宽1。2米。
问题1:这块窗帘有多大?
问题2:如果要在窗帘的周围缝上花边,你认为应买回多少花边?
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合作,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所给条件,想象出所学过的图形,把它画下来。
3.想象练习。
请你利用所给的条件,想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把它画出来。
2
分
米
2分米2分米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与实践的第6—8题。
(六)课外实践:
研究问题:城市排水工程建设中,地下管道的横截面为什么一般都是建成圆形?
研究方法:①实地考察;②查阅资料;③请教身边的人。
三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 篇5
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课教学中就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资源,创设自主合作控究的学习环境,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有效的、自主地获取知识,学生的主动参与面广。不满足于文本,体现了语文的外延。教师的点拨、指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浓入文本,由感而想,由悟而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茫茫的大雨中,同学们有没有和大人同打一把伞?伞是向谁那边倾斜呢?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倾斜的伞》看看在这把伞下有着什么动人的故事。
2、教师配乐范读。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全班交流。
3、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小组汇报:开火车读生字,说说认记了哪些字)
4、朗读感悟。
(1)第一、二自然段:小声读,看看你知道了什么?感受一下我挽住外公的胳膊走进雨中快乐的心情。应带者什么样的语气读?
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师生评价。
(2)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思考: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外公对“我”的爱?点拨:“爷爷笑而不答”的含义。
人物语气指导<多媒体>师生评价。
(3)第四自然段:回到家里我发现了什么?语气指导<多媒体>
小组分角色朗读第3、4自然段。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4)第6自然段:理解、指导重音。齐读
(5)第7、8、9自然段:自己练习读,感受一下丹丹对外公的爱。
5、再读感悟,启迪思维。
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案 篇6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得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知道轴对称图形得含义,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会根据轴对称图形得特点,找出相应得对称轴。
3、让学生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广泛运用这一道理。
4、培养学生得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得特点,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会找出轴对称图形得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纸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一张、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景欣赏: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得图片,请大家欣赏,在欣赏得同时观察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1.屏幕出现图片
(1)自然景观图片
师:这景色美吗?
生:美
师:大自然得景色很美,而且还很有特点,聪明得设计师和能工巧匠利用大自然得特点设计和建造了一些美丽得建筑。
(2)轴对称建筑图片
师:你看到得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得左右一样,有得上下一样。两边一样…
师:我们得生活中经常也可以看到具有这种特点得物体和图形。
(3)生活中得轴对称图片
师:剪纸是我国得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它最能体现这种特点。
(4)剪纸图片
2、对图形进行概括:
师:你们所看到得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生:有得左右一样,有得上下一样。两边一样,有一种对称美。
师:上面这些图形给我们一种对称美,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轴对称这种特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到底什么样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得问题。
二.动手操作发现新知:
1、师:我们来做个实验,先看大屏幕老师怎么做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你手中得长方形纸和剪刀,向老师这样也剪出一个简单得图形。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剪纸,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我这个图形得两边一样,中间还有一条折痕,
师:那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生:轴对称图形。
师:能用你得话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3、揭示特征。
师:老师给大家再演示一下
演示课件,概括轴对称图形得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得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得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4、举例:
师:你能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生:举例,师点评
师:同学们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在来研究一下我们学过得一些图形,看他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合作研讨探究(轴对称图形得探索与提高)(四人小组)
1、把下面得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一看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他们得对称轴。
2、结论:课件演示
通过刚才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在欣赏画中正确找出各种图形。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阐述:
以一副漂亮的拼图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立体图形上画出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在摸一摸、认一认等活动中感知各个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挂图、各种平面图行实物
学生准备:
铅笔、尺子、绘画纸、(方格纸)
预习提纲: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初步感受图形美。通过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二、精讲点拨、解决问题:
1、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辨认图形。
2、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发表建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学生在小组中统计一下途中各有几个图形,小组完成统计结果,汇报交流。
二、类化练习、限时作业:
画一画、描一描
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描出学过的图形。
说一说:在你的周围,见到过哪些图形?
三、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牧童和牛
――认识图形
第16课时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正确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1题:连一连
指导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连线。
第2题:认识图形
1、指导学生再次回想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有什么特征。
2、指名让学生分别说出教材上的国旗是什么图形?硬币是什么图形?
第3题:说说怎样接着摆。
1、找出教材上图形摆放的规律。
2、学生动手摆下去。
3、进行涂色,完成拓展练习。
我学会了吗
1、观察本题,弄清题意。
2、完成统计表,学生独立做。
3、给小葵花和小房子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体会“面在体上”:
在长方体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正方体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圆柱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教师在黑板上师范。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限时作业: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笔记 篇8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 析如下:
第十六章分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七章函数及其图像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 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第十九章 矩形、菱形、正方形通过逆命题的猜想、操作验证、逻辑推理证明等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几种图形的判定方法,进一步体验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的融合,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第二十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节: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 选用;极差、方差与标准差。全章内容尽可能围绕真实的数据展开。
课时分配
第十六章分式 11
第十七章函数及其图像 16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4
第十九章 矩形、菱形、正方形 12
第二十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10
第十六章 分式
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备课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动手实践能力。思品目标:
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养成会观察、爱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几种图形,正确区分长方形、正方形。教学具: 实物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认识的立体图形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乐园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动物乐园里去看一看。会学习的孩子就会发现在这个动物乐园里有许多我们以前认识的老朋友,谁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要求说动物乐园的都是什么图形)这节课老师又把这些老朋友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大屏幕出现立体图形)你还认识他们吗?谁来说?在你们的桌上老师也为你们带来了这些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老朋友来认识新朋友。
二、初步感知,体会面在体上
从你的学具堆里找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摸一摸他的面,和你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感觉?(学生自由活动汇报平平的,滑滑的)
动手实践,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平行四边形。1.画图形
通过刚才摸我们知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是平平的,滑滑的,现在谁能想一个好办法把你们刚才摸到的图形的面留在我们的纸上(学生各抒己见)重点指导画一画的方法,找一个学生和老师合作,边画边说(图形要紧紧贴着纸不可以移动,铅笔要紧紧靠着图形的边)小组内两个人合作画一画,画好一个以后两个人互相交换,如果你能独立的画也可以自己画(能不能试着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
2.展示
师:谁愿意把你们刚才画的图形展示给大家?(每个图形找一个同学说一说)
生展示(师生共同评价,要求学生说出这是从哪个立体图形的表面上画下来的)试着给出图形的名字。
师小结:老师觉得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画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说明人人都有一双巧手,让我们为自己的杰作鼓掌吧!3.课件展示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把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留在纸上的。4.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比较一下我们刚才得到的图形和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止一个面,今天的图形只有一个面 生:立体图形能立着,今天的不行 生:立体图形鼓鼓的,今天的图形平平的
师小结:我们把原来认识的这些鼓鼓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留下来成了平平的图形了,这些平平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平面图形)5.分类、理解图形特点
师:课下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这些图形,请你们小组合作把这些图形分类。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生小组内动手分,轻声交流)师:谁愿意把你们的分类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汇报(追问分的原因)
生1:把圆形放在一起,剩下的图形放在一起
生2:把圆放在一起,三角形放在一起,四边形放在一起 生3:每个图分成一组 重点讲解生2的分法
生说的时候,教师黑板贴图,都谁这样分的?你们可真了不起,老师也和你们分的一样。为什么这样分?(生边说边讲图形)
A 介绍图形,它是由弯弯的线组成的,这个图形就叫(圆形)请你找一找在哪见过圆形? B介绍三角形,为什么把三角形单分出来(它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一般在图形里我们把他这三条线段叫做它的三条边,这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在教室中找一找)C介绍四边形
师:观察这三个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四条边
师:大家观察的真认真,因为他们都有四条边,所以我们把他们叫四边形,但每个图形都有自己的名字,用你智慧的小眼睛去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回答可先讲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可以先讲平行四边形)
生1:有一个图形的边是斜的(这时候就讲平行四边形)
生2:(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说)他们有两条长的边,有两条短的边 生3:指正方形他的边都一样长(生说的过程中教师板书图形名称)
师: 长方形和正方形就像双胞胎一样,你是怎么一眼就看出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指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说给同桌听听,找生汇报(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现在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找一找教室的哪些面是长方形的,哪些面是正方形的?(生找,然后汇报)摆一摆
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至少需要多少根同样长的小棒?(学生自由摆)展示 6.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新的图形?(课件,你能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吗?)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考考你的眼力
分别拿出各个图形的纸板,变换摆放的角度让学生辨认,或者让学生换位置来观察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师小结:不管我们是变化图形,还是变换自己观察的位置,这些图形都没有变。
2.现在我们一起来做超级侦探,到生活中去找一找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看看谁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课件:超级侦探)
3.老师用我们今天学的图形画了一幅画,可惜他没有颜色,你们来帮帮老师,让它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好吗?(课件涂色)
4.猜一猜,看到你们帮老师把图画漂亮了,几个淘气的图形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猜一猜都是什么图形? 5.数一数
四、课堂小结
生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备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复习常见的五种平面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形状和特征。
2、通过动手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进一步认识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观察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平面图形的知识。教学难点:进一步巩固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用具:五种平面图形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从上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可以怎么分类?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图形的名称。
2、每个图形的形状和特征是什么?
长方形的特点呢?正方形的特点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指生汇报。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填空
(1)红领巾的形状是()。
(2)长方形有()条边,正方形有()个角,三角形有()条边。(3)用2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用4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
组织学生汇报:你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出了什么样的图形或图案?
2、判断。
(1)一本数学书是长方体。()
(2)乒乓球、足球、篮球的形状都是球。()(3)用2个小正方形就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4)用一个圆柱可以画出圆形和长方形。()3.出示教材第94页第3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卡片,你能按颜色把上面的卡片分一分,并统计出每种颜色的卡片数量吗?
师:还可以怎样分类?(按形状给卡片再分一分类,并统计出每种形状的卡片数量。)
师:刚才我们分别按颜色、形状给卡片进行了分类,再思考一下,你能自己定一个标准,把上面的卡片分成两类吗? 4.出示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4题。
学生同桌合作,并完成表格的填写。全班各自交流提出的问题,共同解答。
三、操作练习
1、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有几种剪法? 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四块,你又有几种剪法? 请生在练习本上动手画一画,再指名汇报。
2、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剪开,你能发现什么?
四、课堂小结
有关认识图形你全部掌握了吗?能不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当一名小小设计师。
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备课教案 篇11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经过观察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会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
3、体会生活中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分类。
教学难点:
学会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气球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用多媒体出示凌乱和整洁的房间对比照片,提问:你喜欢哪一个房间?为什么?
2、多媒体出示主题图,联系元旦用气球布置教室,在黑板上贴出彩色气球图片。
3、提问:这些气球一样吗?哪不一样?我们试着给它们分分类。(板书分类)
二、感知,探究分类。
1、观察有没有一样的呢?什么地方一样?
2、操作分类过程,尝试整理。
(1)先分在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气球按照形状和颜色分成三堆,提问:那个最多?那个最少?
(2)象形统计图
怎么样摆放能一眼看出来那种气球最多?(学上的回答一一对应的摆放)
(3)表格记录法
多强调哪一类型有几个
3、动手探究按颜色分类
(1)学生用准备好的气球模型按颜色进行分类。巡视观察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指导。
(2)按照学生的分类,在黑板上也摆出颜色分类的象形统计图。
4、初步感知“一类”和“一个”的区别。
捣蛋鬼来捣蛋
(1)拿出一个卢瑟的葫芦形状的气球问,这是几个?可以放在什么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摆放在葫芦形状气球的一列的上面。
(2)再拿出一个绿色正方形问,这是几个?可以放在什么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单独摆放一列。
(3)都是一个气球,为什么摆放的位置不一样个?(各代表的是两类中的一个)。
把两个绿色气球拿下来到颜色分类处,问可以摆放在哪?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摆放。(代表一种颜色中的两个)
三、课堂应用。
1、教材第29页第一题。(把车涂上颜色,先找到车额,在开始涂)
2、教材第29页第二题。(给水果和卡片分分类)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分类,同学们能根据形状和颜色进行分类,而且还能整理的很有条理一目了然。
2、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分类和整理的情况呢?(学生举例说)。
【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备课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09-30
三年级数学图形的周长教案10-19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组合图形教案06-02
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7
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27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07-25
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2
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动物09-28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除法5》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