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共12篇)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难点作者:美洋洋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难点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辨认方向,描述方向,并且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法则。
2、掌握估算的方法。
3、商的中间、末尾有零的一位数除法。
4、估算的方法。
第三单元 统计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4、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四单元 《年、月、日》
1、掌握年、月、日等方面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1时刻。
2、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及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第六单元 面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数的读、写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小数的含义的理解。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难点: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圈表示事物(元素)。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2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4
认知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的方法及其与 普通计时法相互转化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
2、会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两种计时法互相改写,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钟表、活动钟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你喜欢他们吗?(课件出示哆啦A梦小叮当及其伙伴的图片)你知道吗,大雄听说中国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所以特别想来中国游玩。他呀就缠着小叮当带他来中国玩。其实,小叮当也非常想来玩,但他担心大雄那爱惹麻烦、没时间观念的毛病,所以他想先考考大雄。聪明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勇气跟大雄一起来接受小叮当的考验?
生:敢。
2、师:你能根据图片及内容及钟表的信息说出它所代表的时刻吗? (课件展示图片)
① 小学生升国旗(钟表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
生1:时间是8点;
生2:时间应该是上午8点。(师板书)
师:同学们,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生:上午8点,因为如果只说8点的话,不明确,还会让人误解为晚上8点的。
② 小朋友吃午饭(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12);
生:中午12点。(师板书)
③小朋友晚上睡觉(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 生:晚上8点。(师板书) 师小结:像这种采用012时来计时,并且需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的计时法,是人们在平常表示时间时所经常采用的,所以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大雄终于如愿以偿地和小叮当一起来到了中国。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1、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多媒体播放CCTV-1新闻联播的片头背景音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复习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估算方法、笔算方法,以及除法的验算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有逻辑性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2.重视对算法的复习。
在教学中,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逐个击破,通过解决这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回顾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方法,使复习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就要经常地复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习不仅是快乐的,它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进而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吗?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总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打开教材看第二单元的内容。想一想,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复习口算方法。
(1)想一想,240÷3怎样口算呢?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 篇6
第86页例题观察长方体形状的图书柜,首先教学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已经能辨别图书柜的前、后、左、右等面,图书柜的前面又可以说成它的正面,图书柜的左面和右面都是它的侧面,图书柜的上面更容易理解。所以,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由大卡通直接问学生“你能指出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让学生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实现认识的转化。然后教学在不同位置观察这个图书柜,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三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两个面,有时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又画了两个这样的图书柜,其中一幅图上画出了正面、侧面、上面三个面,另一幅图上只画出了正面和侧面。让学生判断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在情境图里分别感受老师和女孩的观察,能够体会老师同时看到了图书柜的三个面,女孩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只同时看到两个面。虽然例题里没有出现只看到图书柜一个面的情境,但学生能够从看到三个面、看到两个面,自觉体会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
“想想做做”里的习题大致分成三部分。第1题是巩固对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认识。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哪是洗衣机的正面、侧面、上面,哪是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两种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不会有多少困难。他们凭头脑里已有的洗衣机和冰箱的表象,识别洗衣机、冰箱各个面的图形;又依据洗衣机、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图形,想像这两个物体的样子。教材通过物体与图形间的这种转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有学生因不熟悉这两种家用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下面的实物图给予帮助。
第2题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放在桌上的长方体形状的文具盒,看到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同时看到文具盒的三个面。教材不把这个内容作为知识讲授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体会这个内容。由于文具盒比较小,经常能同时看到它的正面、侧面、上三个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正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侧面也不难。而只看到它的正面、侧面,只看到它的正面或只看到它的侧面却不是很容易的,要把视线放在与文具盒的正面、侧面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看到。教材希望学生学会把视线放在适宜的高度上观察,为下面继续学习物体的三视图作好准备。第3~5题是观察几何体,先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再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正方体,说出看到的图形;然后是观察两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指出看到的图形。在从正方体或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时,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正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把视线垂直于物体正面的中间。又如从上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并紧靠物体,低下头看把视线垂直于物体上面的中间。另外,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必须看实物,不是看教材画出的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图。
2?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表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三视图是指描绘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面的形状的平面图形。在第87页“想想做做”第4、5题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初步体验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要领,初步使用了说一说或连一连等选择视图的方法。第88~89页教学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例题先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教材插图里的样子摆一摆,再分别从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然后把观察位置和相应的视图用线连一连。摆、看、连是教材安排的三项学习活动。为什么先“摆”?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通过摆能够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区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便于观察;第二个原因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可观察的实物,防止部分学生因缺少几何体而去看教材插图。“看”是例题教学的重点,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这里的“看”要注意三点:一是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在全体学生中必须是一致的;二是观察方法要正确,视线必须垂直于物体的那个面的中间;三是要想一想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图形。例题里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下面是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其中右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两个上下连在一起的正方形。从上面看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在物体上的两个正方形面一个高些、一个矮些,但是用同一幅平面图表示它们,应该是左右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必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体会。“连”是表达观察结果的一种方式,教材里画出了物体的三幅视图,让学生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适当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
“试一试”向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先是依据指定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然后是画出这个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让学生比较充分地经历“视图—物体—视图”的转换活动。依据视图摆出物体一般经历“研究视图—摆出物体—验证摆法”的过程。“研究视图”要分析视图的结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其中左边的那个正方形上面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对视图进行分析研究能启示物体的摆放方法。“摆出物体”是在分析视图、构思摆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时也会在分析视图的同时进行。如看到正视图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就拿出两个正方体左右并排摆在一起;又看到左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就在摆出的左边那个正方体的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是不是符合要求?需要验证。验证的方法是从这个物体的正面看一看,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一致,摆出的物体是符合要求的。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不一致,应该重摆。这道题在摆好以后还要画出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画视图的要求比选择视图连连线的要求提高了些,学生能画出草图就可以了。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7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其基本教学理念中倡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这要求英语教师从组织教学活动入手, 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
因此, 本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手段, 采用视听法、情景模拟、情感激励及任务型教学等相结合的方法, 导入、练习、归纳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与疑问句,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交替进行, 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学习过程的多样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角色扮演, 实践体验, 合作与互助等学习方式, 来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过程, 使枯燥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 易于接受。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Unit3以“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为课题, 谈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何在各项语言实践中正确使用过去进行时态是本单元的重、难点。本课是Unit3的第一课时, 围绕着UFO到达时人物在做什么这一话题展开, 主要通过听说形式让学生初步学习、应用过去进行时态, 让学生能使用这一时态表述在过去某一时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或状态, 从而为本单元接下来的语言教学打下基础。本课教学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贴近生活实际, 易于引发学生使用目标语言进行简单的交际与交流。在学习活动中, 通过观察图片、情景思维、俩俩对话, 角色扮演等形式, 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掌握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 学会描述过去正在发生的事情或状态,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现在进行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 特别是对要用到的一些动词, 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这样便于教学内容的突破。教材选编了富有科普意义的UFO作为话题的引入,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所以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应该能较为轻松地掌握。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大部分学生能认读、听懂、理解目标词汇和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90% 的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分层情境, 两人或多人运用过去进行时态进行对话。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情境, 采取小组合作互动的方法, 开展对过去进行时态的学习, 尊重学生个性特点,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四) 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创设新闻播报、抓凶手等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 学以致用,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 并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在语言情境中使学生理解过去进行时态的意义。
(二) 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使用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进行会话等语言交际行为。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歌曲欣赏 :“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
(一) 学习目标
1. To be able to read, listen and understand the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with the Past Progressive.
能够认读、听懂并理解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
2. To learn to talk about the past events by using the Past Progressive.
会用过去进行时态谈论过去正在发生的事件。
3. To be able to cooperate with your partners and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to solve the real problems..
能在小组内与同伴进行合作互助学习, 并学以致用。
(二) 新课导入
1. 图片导入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s this? (老师指着图中的UFO)
S: A UFO.
T: What’s the man doing?
S: He’s looking at the UFO standing...
T: Yesterday afternoon a UFO arrived on the earth. At that time a man was standing near it.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S1: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S2: I was cleaning my room. ….
T : V e r y g o o d . T h i s c l a s s w e ’ l l l e a r n “ u n i 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First let’s look at some pictures of places.
设计意图:导入课题,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出示图片
bedroom, kitchen, bathroom, barber, barber shop, barber chair… (新词呈现)
T: What place is it? (依次指着图片, 让学生猜什么地方)
S: It’s a bedroom…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通过各种图片资料把学生带入新课。
(三) 图片展示
出示图片:
T: Where was the girl when the UFO arrived? (老师指向图中人物a发问)
S: She was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老师依次提问人物b-f)
T: Now imagine you are one of the persons. Talk about what you wer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with your partner.
Pair Work:
A: Where were you when the UFO arrived?
B: I was in the front of the library.
(同学结组谈论1a图片中的人物当UFO到达时他们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练习目标词汇和句型“当什么时候某人在哪里”。
(四) 猜一猜:
依次出示五张图片:T:What was she he doingat 9:00 yesterday morning …?
引导学生回答S: Was she he doing sth. ?
T: Yes, she was. No, she wasn’t. She wasdoing sth.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创设情境, 呈现目标语言。
(五) A flash:“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UFO arrived?”
T: What was h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复述)
S: He was…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flash, 使学生能 说出当UFO到达时flash中的人物分别正在做什么, 练习由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
(六) 听录音, 排顺序
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听力练习目标语言, 培养学生捕捉关键词语的能力。
(七) Pairwork
W h a t w a s h e / s h e d o i n g w h e n t h e U F O arrived?
He/ She/ was doing……..
设计意图:由学生结组谈论当UFO到达时图片中不同的人物活动, 进一步练习目标语言。
(八) News Report
昨天晚上10点钟一个不明飞行物降落在我们学校, 当时你正在哪里?在做什么?
A: Where were you when the UFO arrived?
B: I was in the barber shop.
A: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at time?
B: I was cutting hair.
(活动要求:可以小组内两两对话进行展示, 也可由一人提问, 轮流回答。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 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运用过去进行时进行交流和汇报, 使学生熟练掌握重点句型。
(九) Activity: Catch the Killer
昨天夜里, 一名男子被谋杀了。张警官对此事进行了调查。但是每名嫌疑人都能说出当时他在做什么。凶手到底是谁?请你来当“一分钟警官”。
(游戏规则:请每组扮演警官的同学在一分钟内, 尽可能多地询问其它小组同学, 那时他在哪里、在做什么?无法回答或回答不符合逻辑的同学即为“凶手”。完成任务最多的警官即为“最佳警官”。被抓到的“凶手”在课后要完成警官布置的额外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 在游戏中再一次复习了重点句型。
(十) Group Work: A Lifestyle Survey
请学生调查组内的其它同学上周一晚上8点分别在做什么, 然后由调查人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 进一步使用目标句型进行交流, 增进对彼此生活的了解, 让学生懂得要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十一) Summary
小组合作归纳过去进行时的用法 (过去进行时表示什么样的动作或状态, 你认为常与哪些时间状语连用。)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 加深他们对重点、难点的印象, 让学生学会小结、反思, 知道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
(十二) 课堂即时性评价
每个小组准备一套题 (每人一份) , 八个小组交换题目, 当堂完成, 由出题的小组对其进行现场评价。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评出最佳出题小组, 最佳完成小组, 本课最佳合作小组、明星小组各一个, 其余小组为希望小组。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十三) 布置作业
以“Yesterday Once More” (昨日重现) 为题, 写一写在昨天这些不同的时刻你和家人在哪里、在做什么, 60词左右。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写作的形式使学生灵活地应用目标语言,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板书设计: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T: Where was the girl when the UFO arrived?
S: She was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T: What was he / sh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S: He/ She was……..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 评价内容: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 例如:提问、竞争、表演、游戏、调查等, 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让他们能够在情境中较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差别。同时对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合作、创新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这有益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评价的主体既包括教师, 也包括学生。
2. 针对本课所学语言点, 由学生小组互相评价。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个体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乐于合作, 勇于创新的精神, 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 评价方法:
1. 观察法。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8
二、看拼音,写词语。(7分)
三、拼一拼,写一写。(5分)
仿(佛)( )剪射( )( )光( )服( )尺
吹(拂)( )料宝( )( )贴特( )( )口
四、我会填。(8分)
1.填上恰当的词。
五彩缤纷的()()地批评 一()青苔
情不自禁地()()的空气 一()葡萄
欣赏( )提高( )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吞吐详略
捆绑拉扯
3.填近义词。
假若—忧伤—安慰—审视—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8分)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诗出自的《咏柳》,其中“妆”是的意思。
2.荷叶 ,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 ,有的,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六、阅读。(38分)
(一)翠鸟
(1—3自然段)(18分)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它这样机灵,( )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1分)
2.第1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 特点,是描写。作者通过 、、三部位的描写,说明翠鸟羽毛颜色十分鲜艳。在这一段中运用了 写法,体现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6分)
3.第2、3自然段,写翠鸟的特点,是描写,文中 、 这两个词表现了翠鸟飞行速度极快。(4分)
4.作者在描写翠鸟捕鱼动作时,与 作了比较,请将有关句子画上“~”。(2分)
5.把文中的比喻句画上“——”。(1分)
6.文中带点的动词突出了翠鸟捉鱼的特点。(1分)
7.改写句子: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3分)
改写成“把”字句:
改写成“被”字句:
(二)
(20分)
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
夏日的清晨,我来到野外散步。在万道霞光中,一个美妙的、崭新的世界(显现、呈现、出现)在我眼前。看那无边的绿叶闪动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颗两颗十颗百颗啊像夜空璀璨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的宝石。又像千万双闪光的眼睛。啊,露珠!这就是极普通、而又为人们所喜爱的露珠。
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教育、哺育、培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当黎明来到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辛勤工作。它不像暴雨那样挟风雷闪电以(夸耀、显耀、炫耀)自己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残忍、残暴)无情,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树木、庄稼……而对它们却无所苛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在桌边、灯下夜以继日的工作,把全部心血洒在我们的心田……
我爱露珠,它比珍珠更珍贵,比宝石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我赞美它,露珠精神将永远在我心头闪动。
1.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2.给第2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4分)
3.划掉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4分)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崭新—() 短暂—()
5.我会将句子写得更具体。(3分)
A.我喜欢露珠
B.老师工作
6.这篇短文所写的是实实在在的,而“园丁”和“老师”却是由事物所产生的联想。(1分)
7.这篇短文中所说的“露珠精神”是指。我想说我们身边的 具有露珠精神。(4分)
七、作文。(30分)
题目:第一次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附加题(10分)
一、学习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我还读过这些成语故事:
(2分)
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是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我还积累了两句:(2分)
1.2.
三、我知道被誉为泉城,其中泉被列为众泉之冠。我还知道“春城”是,“山城”是,“江城”是,“冰城”是,“花城”是,“牡丹城”是。(4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8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
2、笔算乘法。 4课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7、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难点:提高一位数除法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80÷4?40÷2?6000÷2?90÷3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2)学生独立列式,提示:120÷3等于多少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
(3)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①40×3=120,120÷3=40。
②12÷3=4,120÷3=40。
③通过摆小棒看出: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根。
教师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
(2)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60÷3=20,6÷3=2,20+2=22。
②通过摆小棒可以看出: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2捆和2根合起来就是22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熟练口算技巧。
3、完成练习三第4题。
4、完成练习三第7、8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2)
例2:方法一:40×3=120??方法二:12÷3=4
120÷3=40?120÷3=40
例3、66÷3=22
60÷3=20
6÷3=2
20+2=22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握了以下两点:
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教学时特意对学生说明,计算时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小鸟的家》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地、大胆的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进行有目的改造成使之为小鸟的家。2、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欣赏,感受小鸟拥有家园的快乐,充满情感的去进行表现,培养想象力、创造力。3、引导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对生存问题和自然环境的关注。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发现材料的美感并进行大胆的、有目的的改造。2、引导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对生存问题和自然环境的关注。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搜集多种可以利用来制作小鸟的家的废旧物品。制作工具。学生:图画纸、彩色笔。课前搜集多种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剪刀、双面胶等制作工具。教学活动过程:一、激情引趣教师和学生合作手影表演:小鸟回家。利用大屏幕,教师将预先准备的树和鸟窝的剪纸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用手影表现小鸟在树和鸟窝周围飞来飞去玩耍的场景。根据气氛及时教授学生们用手表现小鸟的形态,并选出三名学生到大屏幕前表现小鸟飞飞的场景学生一起用手势学小鸟飞。教师提示“我们飞累了,让小鸟一起回家休息吧!你们想不想看看小鸟的家呢?”教师将小鸟的手影投入到树上鸟窝的位置。提示手影表演的学生也把手影投入到鸟窝的位置。老师及时出示课题:《小鸟的家》。演示课件幻灯片:课题《小鸟的家》(配有鸟鸣声)。二、引导阶段1.观察照片中的小鸟的家;有圆形的,椭圆形的,有的在树杈中间,有的在屋檐下,有的在树洞里。演示课件幻灯片:小鸟的家(照片)。提示学生说一说小鸟的家会在什么地方。2.欣赏小朋友的绘画作品。演示课件幻灯片:小鸟的家(儿童绘画作品)。集体讨论:在作品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小鸟的家。3.除了绘画形式,我们还可以搜集多种可以利用来制作小鸟的家的废旧物品,用手工制作小鸟的家。观看手工制作视频,可以边看边跟着动手。演示课件幻灯片:小鸟的家(手工制作教学视频)。三、发展阶段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小鸟的家:手工制作,绘画。1、请学生起来说一说,自己通过课前准备,打算利用什么废旧材料来为小鸟筑巢。鼓励学生自主地、大胆的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进行有目的改造成使之为小鸟的家。教师反复强调为小鸟做的家既要舒适、美观,又要牢固。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有创意的制作并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大胆的对材料进行改造。2、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为小鸟建家。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根据绘画内容来表现小鸟的家。演示课件幻灯片:播放带有鸟叫声的柔美乐曲。四:学生作品展示1、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2、扮演自己作品中的角色,比如说鸟妈妈。想象着说几句话。3、评选最佳作品。五、教师小结鸟是人类的朋友。鸟最明显的益处就是消灭害虫。鸟多数以昆虫为食,是农田、果园中多种害虫的天敌和克星。大多数鸟以树为家,在树上筑巢繁殖后代,为树消灭害虫,帮助树木传播种子,我们这里的小鸟为数不多,更需要同学的爱鸟之心,不要故意捕捉、伤害小鸟。如果有人企图捕捉、伤害小鸟,请同学们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劝阻!演示课件幻灯片:大山雀一昼夜捕食的昆虫总量相当于自身的体重。六:课后拓展请同学们在课余的时间用木板等坚固的材料做一个鸟窝。在你的爸爸妈妈帮助下,挂在树上,吸引小鸟来居住,进行观察,并绘画观察日记。演示课件幻灯片:人工鸟窝。七:收拾整理 请整理好你们的工具和材料,带走碎纸等垃圾。保持室内的环卫生!谢谢!下节课再见!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2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 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类课文的教学, 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基础, 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本组课文时,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 把握课文蕴含的哲理, 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和作用。本单元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这一组教材的内容和文体来说, 既是对低年级《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说理文章的进一步拓展, 又为高年级说理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二要把握本单元教材编排的训练体系。统筹安排, 因课设练, 多次重复, 螺旋上升, 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训练体系。本单元除朗读、默读、积累词语和预习课文等常规项目外, 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 (1) 查字典解释词义;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 (3)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 因课设练, 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比如, 《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几篇课文对话多、故事情节强, 教材都安排了朗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训练。《寓言两则》选自中国古代传统寓言故事, 教材安排了“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 读一读, 讲一讲”的练习。《争论的故事》兄弟俩的语言非常精彩, 教材安排了“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的练习。《剪枝的学问》笔调轻松活泼, 娓娓道来, “我”的感悟写得很含蓄, 虽未一语道破, 但读者心中自明, 教材安排了“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的练习, 诸如此类。
三要挖掘本单元教材蕴含的哲理因素。本单元四篇课文以事喻理, 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哲理都蕴含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里。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揣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哲理。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 确立单元教学具体目标 (略) 。
学习本单元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在朗读中想象相应的画面, 理解叙述顺序, 能理解重点词句及摘抄佳句, 能复述故事等,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 要很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 以学定教,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查字典解释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单元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事中之理”。
单元教学建议
一、分析研究, 把握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初读, 了解故事→悟读, 研读重点→研读, 探明事理→拓展, 联系生活。”教学时, 关键是要讲清“事”, 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 然后再联系实际, 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 启发思考, 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二、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本单元课文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 学生一读能懂。教学时, 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要做到初读,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再读, 理清顺序, 概括文意;精读, 抓住重点, 训练语言;品读, 品味词句, 领悟哲理;研读, 延伸拓展。朗读作为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寓言两则》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让学生在朗读中见其形, 入其境;《争论的故事》可从文中的反问句入手, 并抓住“争论不休”的声音变化, 演绎当时情境;《剪枝的学问》要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词语, 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 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深入思考的朗读, 才能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的要点及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用段意合并、中心句摘录、题目拓展等方法, 建议本单元采用段意合并法。比如《鹬蚌相争》, 第一节写鹬蚌为什么相争, 第二、三节写鹬蚌如何相争, 第四节写相争的结果怎样。因而,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本文通过鹬蚌相争的经过的叙述,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要求学生概括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把课文从厚读薄, 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既蕴含了科技性知识、又揭示了一定哲理的小短文。教学《剪枝的学问》,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 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 学生粗读课文, 便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并概括出课文内容: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 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活处处有学问, 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 特别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文中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它们或揭示中心, 或蕴涵情感, 或概括内容, 或暗示思路。备课时, 找准这些关键词, 就能教活整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重锤敲打。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 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 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入情入境地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揠苗助长》讲农夫急于求成时, 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词语, 先说“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说明他心情的急切;“天天到田边去看”, 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又为他下面采取的行动作了铺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争论的故事》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不以为然”, 教“争论不休”, 先分角色练习朗读兄弟俩的对话, 再让学生比赛查字典, “休”有哪几种意思, 在“争论不休”中应该取哪种解释, 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剪枝的学问》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 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 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 才能快捷行走”的道理。
五、积累好词佳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 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三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从训练角度看, 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 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比如, 《剪枝的学问》中有关桃园春景的描写的积累, “我又惊又喜, 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 ‘减少’是为了‘增加’, 还真是这么个道理”!它就像一句名言, 学生积累下来, 终生受用。再如, 练习中有关语言成语的积累, 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 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得到教益。
六、增强生活意识, 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习作教学继续倡导生活作文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八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 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习作, 强化了作文的实用功能。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编写童话故事, 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本单元《鹬蚌相争》一文心理和语言的描写, 《争论的故事》一文的对话描写, 《剪枝的学问》一文哲理的揭示, 可以迁移到编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1.从生活入手, 激发习作兴趣。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 并提出要求:看看是谁, 在干什么?想一想这几个小动物这样做好不好?然后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所写的故事。2.鼓励想象, 拓宽思路。围绕“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中心, 鼓励学生想象, 思考如何帮助小动物们改掉坏习惯。3.分析范文, 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范文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想象丰富, 语言具有儿童特点, 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 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推荐阅读:
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7
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27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07-25
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2
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动物09-28
三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口算教案11-17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除法5》教案07-23
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几何》备课教案08-16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08-2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9单元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