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09-22

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

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第一课《快乐宝贝》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用欢快的情绪、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快乐宝贝》。

2、通过编创和表演《快乐宝贝》,开发同学们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

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快乐宝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歌唱、表演和创编能力。

教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放节奏感强的音乐,让同学们和着节奏拍手,师生相互问候)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音乐小屋!

2、师:请看屏幕,你看到了什么?

生:笑脸,师:当你露出笑脸的时候,你一般是什么感受?

生:高兴

师:高兴的时候我们想干点什么啊?

生:唱歌、跳舞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动感十足的歌曲——快乐宝贝。接下来就请同

学们一边听一边跟着老师做律动。

3、初听歌曲,谈感受。

1)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2)这首歌有什么特点?

生:听起来比较得开心,很快乐。像跳舞的感觉。这首歌曲不仅有唱的地方,而且还有说的地方,还像是一唱一和。

师:同学们回答得太精彩了!

二、学习歌曲

1)老师范唱

师:大家想听我唱一下这首歌曲吗?

生:想。

师:好的,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请大家在听我唱的时候帮我读一下要求读的地方,例如:想要开心跟着我叫(跟着我叫)看一下一共有几处需要我们同学来读的地方。

2)学生自己找难点

师:这首歌曲的时候,你觉得哪个地方你不好唱?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解决,解决不了的请告诉老师,我们一起再来解决。

(学生找出不会唱的地方,师弹琴学生跟老师唱)

3)学生试唱

师:你能唱一下这首歌曲吗?

生:能。

师:让我们来试一试吧!第二遍时你们唱,老师来读。

(生唱师读完成这首歌曲)

4)整体再唱一次。

三、处理歌曲1、1)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宝贝啊?(快乐宝贝)所以,我们唱的时候要表现出歌曲的欢快、活泼的情绪。

2)出示课件:想一想

这首歌曲演唱时与其它歌曲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提示:几

个人唱的怎么唱的)

快乐宝贝、快乐快乐多这个地方,我们唱的时候是用连贯的声音还是用短促的声音演唱呢?老师范唱,生选择。

3)说的时候不要大声地喊叫,注意保护嗓子

4)唱“噜啦啦”这个地方的时候,大家得意吗?(得意)所以,我们要突出快乐宝贝的得意心情!

5)快乐宝贝三拍半要唱满!

6)“就是我”要用肯定的语气唱。

2、完整的表演并唱这首歌曲

师:好!我们接下来再来唱一次这首歌曲,我们分成两个组,第一段的时候一组唱,二组说,第二遍时一起唱,别忘了我们的感情处理。

四、编创和表演

1、快乐分享

师:同学们唱得简直是太棒了!我们想一下歌中的快乐宝贝是谁啊?生:是我!

老师:对!既然大家都是快乐宝贝,那让我们自己也来创编一下动作吧!

2、播放《快乐宝贝》生自由创编律动。

3、创编好的邀请到前面展示,并给予表扬。

五、师生边唱边跳结束课堂

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水瓶、墨绿”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4.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春天绿色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景色属于哪个季节吗?你有什么感受?

2.绿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象征。现代诗人艾青也非常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他去欣赏那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他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随时正音。

3.指导书写“瓶”字: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瓦”字的写法,共四笔,第二笔是竖提。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配乐范读,学生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绿?

2.学生交流。

出示: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3.第二小节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说明还有很多绿,启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你还知道哪些绿?(草绿、苹果绿、橄榄绿……)

4.难怪作者说:“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齐读。

5.这各种各样的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特别)

(出示第二小节)指名读,齐读。

6.在作者眼中,什么是绿的?(风、雨、水、阳光)

在你的眼中什么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树是绿的……)

仿照第三小节写一写你眼中的绿。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诗歌第四、五小节。

找出诗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所有的绿色都源于诗人心中,所以一切的绿色都会随着诗人愉快的心情,按着节拍飘动。)

读诗想象:所有的绿交叉在一起,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的画面。

8.朗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9.读了这首诗,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

10.朗读诗歌,你有什么体会?(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四、拓展延伸。

1.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学生读《西湖漫笔》中的段落,体会并说说感受。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3.学生交流。

4.总结:这段选文主要写的是西湖六月时的绿色。作者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绿。有苍松古木的浓绿,有小径青苔的嫩绿。有的绿,深得发黑;有的绿,绿得发蓝。连小径、石头缝里的青苔都被勾勒出来,可见作者观察非常仔细。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春天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与家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绿”。

板书设计

绿

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风 雨 水 阳光

挤 重叠 交叉 指挥 飘动

教学反思

1.在学习诗歌之前,先介绍作者艾青,让学生对本诗作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也为理解诗歌做铺垫。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时 用一位数除三位数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略)

2.板演竖式计算

81÷9 84÷7 54÷3 68÷2 80÷5 56÷4

二、新授

1、教师谈话引入。

2、出示例3。

3、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4、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5.计算。

378÷6 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三、练习

1.做一做

156÷3 434÷8 605÷5 863÷7

2.计算。

176÷2 456÷4 381÷3 495÷5

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课本第31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0-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

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3/5);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1)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问:50朵的1/10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 “,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

指名列式。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学第(2)小题。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画一画,再完成填空。

三、巩固训练

1、做练习五第10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

2、做练习五第11、12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3-15题。

教学反思: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8

3.用口诀“七八五十六”可以算出除法算式( )和( )的商。

4.▲▲▲▲▲▲▲▲

▲的个数是的( )倍。要使▲的个数是的8倍,▲还要画( )个。

5.下图中,锐角有( )个,直角有( )个,钝角有( )个。

6.在( )里填上“平移”或“旋转”。

二、神算手(16+9+6=31分)

三、万花筒(14分)

1.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分)

(1)把16个苹果分成4份就是平均分。( )

(3)每一句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4) 8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锐角。()

(5)抽油烟机工作时是旋转现象。()

2.捉迷藏(把“+”、“-”、“住被颉皜鳌贝?后面找出来)。(4分)

使计算结果最大:558 1

使计算结果最小:9377

3.送回家。(5分)

四、操作台(8分)

1.画出小旗向左平移6格后的图形。

2.在小旗的右边画一个钝角。

五、生活园(30分)

1.操场上有36个同学在跳绳。

(1)每组4人,可以分成几组?

(2)平均分成6组,每组几人?

(1)小亮平均每次得几分?

(2)小红一共得了24分,她的得分是小明的几倍?

(3)请你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1)买3支钢笔和一个足球,一共要多少元?

(2)16元钱可以买哪一种物品?能买多少?

(3)50元钱买4个文具盒,还剩多少元?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会解答吗?

六、聪明屋(做对加10分)

一个大盒子里装有4个中盒子,每个中盒子里都装有8个小盒子。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 先算乘、除法

=7+12 后算加、减法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10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熟记平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

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

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得 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20xx年下半年的 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表1某户居民20xx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

月份789101112电话费(元)75.804576.3065.955.9045.90

(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 (元)。

二、例题 讲解。

每3秒呈现10个数字,淘气小朋友5次记住数字得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记住数字的个数54759

①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

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②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的出来的?

平均数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5+4+7+5+9)÷5=6(个)。

③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6个”是几次“匀”出来得。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得代表。

④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

我们班同学得平均身高、这个月得平均 气温。

四、实际应用。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平均分是91分,其 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 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

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

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 分)

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五、习题巩固。

1.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售票∕张7006409109901300●●

(1)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

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

大约900张。

(2)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与5天的平均 数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比5天得平均数大。

2.小熊冷饮店 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记录,第一周7箱,第二周8箱,第三周9箱,那么小熊本周进多少冰糕合适呢?

按平均数进货比较保险,每周都在增加,第四周还可以增加一箱。那么本周可以进冰糕10箱。

六、课后拓展。

1.在一分投球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用平均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得个数。

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平均值。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平均值最低气温/°C810111211121311最高气温/°C1818202224202521

3.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几天?

解:由题知可用6天平均用柴油:(960-240)÷6=120(千克)

按照每天用120千克算还可以用:240 ÷120=2(天)

答: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2天。

七、小结。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11

1.(1)7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4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

2.按要求写数。

3.50前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的一个数是( );74和72中间的一个数是( )。

4.小云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剪开,可以得到两个( )形或两个( )形。

(1)爸爸买一辆 和一个 ,一共要付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endprint

一、我会填(26分)

1.(1)7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4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

2.按要求写数。

3.50前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的一个数是( );74和72中间的一个数是( )。

4.小云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剪开,可以得到两个( )形或两个( )形。

(1)爸爸买一辆 和一个 ,一共要付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endprint

一、我会填(26分)

1.(1)7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4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

2.按要求写数。

3.50前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的一个数是( );74和72中间的一个数是( )。

4.小云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剪开,可以得到两个( )形或两个( )形。

(1)爸爸买一辆 和一个 ,一共要付多少元?

“新三论”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启示 篇12

1 “新三论”基本原理

1.1 耗散结构论基本原理和研究对象

1) 耗散结构论基本原理。1970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在发展不可逆热力学的研究中创立了耗散结构论和自组织原理。也认为对于一个开放系统, 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 它与外界的交换促使其离开平衡达到一个阈值时, 体系就会向耗散结构转化, 会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 系统中包含的各个变化与运动的子系统会自发地组织起来, 构成一定形式的时空结构。形成的过程 (即熵增过程) 依据的是自组织原理 (Self-organization) , 很多人[3]认为耗散结构论属于一种自组织理论。2) 耗散结构论研究对象。耗散结构论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该系统与外界有不断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等交换, 并且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

1.2 协同学基本原理和研究对象

1) 协同学基本原理。德国物理学家哈肯 (H.Haken)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协同学 (Synergetic) 。协同学继耗散结构论进一步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演化规律。任志新副教授 (2006年) [1]认为协同学“真正第一次把无序和有序统一起来”[1]。协同学的要点还有“协同效应原理 (即:协同导致有序) 、支配原理”[3]。2) 协同学研究对象。根据邓大松等[4] (2005年) 的总结, “协同学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科学”。申斌[8] (2002年) 的研究表明, 协同论比耗散结构论研究的范围更广, 包括平衡和非平衡相变, 普适性更强。具体来说, 协同学自产生以来, 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取得了广泛的效果, 也给管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1.3 突变论基本原理和研究对象

1) 突变论基本原理。1972年, 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 (也称:雷内·托姆) 的专著《结构稳定和形态发生学》的发表, 标志着突变论的正式问世。荷兰生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 (Hugo De Vries) 于1990年建立了进化学说突变论, 赋予了“突变”以全新的内涵。根据肖捷[5] (2004年) 的总结, 德弗里斯系统阐述的突变的主要特性包括:突发性、不可逆性、周期性、随机性。突变论让我们进入了异于连续性进化观的世界观:非连续进化观。2) 突变论研究对象。根据赵予琛[6]的总结, 突变是由于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进入不稳定状态之后略作变化而进入另一种稳定状态时发生的。

2 “新三论”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启示

2.1 耗散结构论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启示

1) 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流, 减少熵增 (内耗) 。熵定律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是说一个封闭系统的能量只能不可逆地沿着一个方向转化, 即熵增。熵的概念先是被引入系统科学中, 后来任佩瑜教授 (2000年) [2]将熵引入管理学中, 称为“管理熵”。加强项目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流, 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即使系统处于开放状态。就是任志新副教授[1] (2006年) 所说的那样, 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制度、新人才等有利于将增强负熵的若干因素引入企业系统中。进行组织的再造和管理的创新, 形成管理耗散结构”。根据熵增理论, 实际上是使项目管理系统负熵的增加大于正熵的增加, 进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2) 建立管理耗散结构, 即使项目管理系统远离平衡态。“管理耗散结构”[2]是与“管理熵”相对应的, 是指远离平衡态的管理组织系统 (包括项目管理) , 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物质能量交换, 使得系统的熵为负值。任志新副教授 (2006年) [1]认为“远离平衡态是有序之源”。

2.2 协同学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启示

1)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内部弱化 (或考虑打乱) 单位限制, 以要素为单位建立矩阵式大项目管理部。根据协同学的协同效应原理, 系统的有序性是由诸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而在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中由来自业主方、承包商、供应商、代建单位、监理单位等不同单位的管理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内部联系较为紧密, 子系统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起了很大的作用。子系统之间则只有相对冰冷的合同约束, 没有文化等润滑剂, 所以, 最小单位:要素之间的协作作用不容易真正体现。2) 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抓序参量。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 影响因素很多, 但是应该区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影响关键路线的因素和影响非关键路线的因素、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暂时影响因素和长期影响因素等, 从中找出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 就能把握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3) 加快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借助计算机手段, 进行信息的网络化建设 (即:信息化建设) , 将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的信息、各建设参与方的信息 (包括违规、腐败等不诚信信息) 、必要的市场和政策信息、工程本身属性数据等公布在项目管理网站上, 设置相应的权限供工程建设参与人员及时查询是非常必要的。4) 建立建筑市场的协同机制。建立市场协同机制, 通过市场本身、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参与主体几方的互相掣肘来促进建筑市场有序性增加, 从内部解决根本问题 (见图1) 。

2.3 突变论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启示

在信息时代, 工程项目管理已由传统的静态、线形和渐变的管理系统发展为动态、非线性和突变的管理系统。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变现象, 如地震、建筑物倒塌、突发安全事故业主破产 (或承包商等破产) 、经济危机、社会暴动等。

3 结语

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作为新兴学科, 应用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实践并不多, 在给该领域带来启示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 “新三论”虽然来源于数学、物理学, 也有精确的公式或模型供推导, 但是在管理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定性阶段;2) 耗散结构论、协同学和自组织原理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版本, 两者和自组织原理的包含关系有较多说法。说明对于基本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3) 突变论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 虽然给出了具体可供套用的模型, 但在应用中还存在问题, 像林志伟[7] (2002年) 所说:“各种模型只给出了方程及定性分析或数据拟合, 但是还没有应用统计检验”。

摘要:指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 (俗称“新三论”) 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 给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这一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简述“新三论”基本原理和研究对象的基础上, 进一步论述了“新三论”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启示, 最后总结了“新三论”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工程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任志新.系统自组织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 2006 (5) :28-29.

[2]任佩瑜.论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与我国企业文化的重塑[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4) :45-49.

[3]蒋俊东.协同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 2004 (1) :151-152.

[4]邓大松, 吴小武.协同论在企业年金基金风险监管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金融, 2005 (5) :13-15.

[5]肖捷.浅论突变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4 (5) :18-19.

[6]赵予琛.管理学中“新三论”[J].中国储运, 1999 (3) :38-39.

[7]林志伟.突变论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森林病虫, 2002 (6) :29-32.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在学习中与人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哪位同学玩过荡秋千的游戏?这么多同学玩过,还记得当时是怎样荡的吗?(可组织学生参加荡秋千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初步体验。通过荡秋千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虫子的研究时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制定策略—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学生回答)

师:你们荡秋千时比赛过吗?怎么比的?

(学生回答)

师: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荡秋千比赛。

(出示图)

师:小明、小芳、妞妞正在进行一场荡秋千的比赛。她们比的是: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荡的次数最多。猜猜,相同时间内,你认为谁荡的次数最多?为什么?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三种观点,有的说小明荡的次数最多,因为绳短;有的说小芳荡的次数最多,因为她轻;还有的说妞妞荡的次数最多,因为绳长。(教师边说边板书板书)到底谁说的对呢?想不想验证一下?

二、实验操作。

1、熟悉实验器材。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实验器材,这套实验器材和荡秋千又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再观察拴小球的绳,掂一掂两个小球,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是绳长相同,两个小球轻重不同,相同时间内荡的次数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按实验要求进行实验。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会合作,会学习。

2、学生做实验一。

(学生分工实验并完成实验一的表格,小组交流实验的情况。)

师:小明和小芳秋千的长相同,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最多?为什么?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在实验时有分工,有合作,一个人能完成这个实验吗?

师:由此可见,学会与别人合作学习很重要。

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在相同时间内,绳长相同,轻重不同,荡秋千的次数与体重无关;那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猜可能会和绳长有关。)

3、学生做实验二。

(学生分工实验并完成实验二的表格,各小组交流实验的情况)

师:根据实验二得出的结论,你认为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最多?为什么?

师:通过两次试验,你认为他们三人谁荡的次数最多?说说理由。

4、教师。

三、课后思考。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4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3.

2.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来判断、证明及计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自己动手并总结推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进行判断,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体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2.通过对判定方法的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领会分类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2、3的推导过程,掌握判定方法2、3并能灵活运用.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推导及运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投影片

[生]有四对相似三角形,它们是△AEF∽△DEC,△AFB∽△ACD,△AEB∽△CED,△AEF∽△EBA.他们相似的理由都是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

[师]现在我们已经有两种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一种是定义,一种是判定方法1,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一问题就是本节课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是只从角的方面考虑的,下面我们只从边的方面去考虑.我们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中,也有只用边来进行判断的,即SSS公理.大家能不能用类比的方法,猜想只用边来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呢?

[生]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投影片

个组取一个相同的k值,不同的组取不同的k值,好吗?

[生]好.

[师]经过大家的亲身参与体会,你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

[生]结论为∠A=∠A′,∠B=∠B′,∠C=∠C′

△ABC∽△A′B′C′,理由是:

∠A=∠A′,∠B=∠B′,∠C=∠C′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知:△ABC∽△A′B′C′.

[师]其他组的同学的结论相同吗?

[生]相同.

[师]经过大家的探讨,我们又掌握了一种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

[师]前面两种判定方法我们都是只从角或只从边的方面去考虑的,下面我们要从两方面来考虑.还是要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全等的判定方法中有ASA,SAS,AAS,其中ASA、AAS我们就不用考虑了,因为我们已经有判定方法1、3,下面来验证SAS,大家还是先猜想,然后再验证.

[生]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好,下面我们还是由大家自己推导吧.请看投影片

[师]请大家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同时还要采取不同的组取不同的值法.

[生]按照要求作出的△ABC与△A′B′C′中,有∠B=∠B′,∠C=∠C′,因此根据判定方法1可知,△ABC∽△A′B′C′.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我们又探索出一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想一想

107

[师]下面验证SSA,即两边对应成比例,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SSA就不成立.大家还可以仿照上面的验证过程来进行推导,下面是小明和小颖分别画出的一个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从上面的图中可以得出结论:有两边对应成比例,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三角形不相似.

4.做一做

[师]在这两节课中我们已经学完了一般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下面请大家总结一下有几种方法.

[生]一共有四种方法.

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5

茅盾先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实践, 总结出了“鸟瞰、精读、消化”三步研读法。第一遍鸟瞰, 即居高临下地全面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第二遍精读, 即全面分析读物的各个构成部分, 洞幽发微, 探求深意;第三遍消化, 即理解、品评并吸收读物的精义, 将阅读引向更高的层次。张志公先生也总结出了读、想、读三步研读法:第一步读, 粗知大意, 得其梗概;第二步想, 多方质疑, 深入探求;第三步读, 解决疑难, 领悟归纳。也有一些名师总结了这样三步:第一步为理解性阅读。在朗读的过程中, 有些语句使你产生共鸣, 有些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思考, 请大声读出这些语句, 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人在阅读一篇新的文章时, 那些能够读懂的句子很容易让人产生兴奋感。理解性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奋感, 而且能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 促使学生把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第二步是探究性阅读。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在文章的理解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 如字词的读音、语句的理解、文章的写法等, 学生可将有困惑的问题提出来, 与老师一起尝试着解决, 在理解性阅读的交流过程中, 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思考, 对同一个语句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由此自然就有许多问题产生。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并鼓励学生尝试回答别人的问题。在不断的交流中,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渐深入;第三步是赏析性阅读。在朗读的过程中, 有些语句能给人以启发, 有的句子很优美, 有的句子令人激情澎湃……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可将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并说说它好在哪里。文章理解了, 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 自会逐渐体会到文章的文字美, 感情美。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欣赏, 并注意文章在写作方面的艺术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三步阅读法尽管具体说法不同, 但都体现了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

长期以来, 农村中学阅读教学只注重阅读内容的训练, 以“讲”代“读”现象较为普遍。阅读理所当然要读, 但许多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时间太少, 而是急切想完成教学任务, 于是用讲解替代了阅读, 串讲, 分析课文, 归纳段意, 概括中心, 谴词造句、人物形象、写作特点分析等等, 单向地向学生输出信息, 或者按事先设计的一套老师问学生机械回答, 看似师生互动积极、交流活跃, 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文本, 更没有时间针对文本进行积极思考与探讨, 更谈不到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领悟与引发。还有以“练”代“读”急功近利现象。为了应付考试, 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作大量的机械性练习题和考试题。把课文当作阅读测试的材料, 千方百计抓考点, 寻找可考因素, 这种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 学生只满足于听懂讲解和被动的训练, 极大地束缚了学生个性, 破坏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基于上述种种现象和农村学生的实际, 为提高阅读效率, 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 结合农村学生实际情况, 也总结了一套新的三步阅读法, 这是集学法与教法为一体的一种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步:速读课文, 多角度概括;第二步:寻读课文, 语言积累;第三步:细读课文, 品味式发现。三步教学, 步步阅读, 块块落实, 层层推进, 故名为“新三步阅读法”。这种阅读法不仅能指导学生阅读学习, 培养阅读方法, 而且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新思路的尝试。

第一步, 速读课文, 多角度概括。

速读的要领, 是用眼睛读, 不用声音读, 也可以说是快速地默读, 这也是一种音声化现象, 不过口不出声, 而是在头脑中进行, 在阅读文章时, 将所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脑中唤起意识。教师要想提高阅读效率, 就要有速读方法的细节性指导, 如采用“筛选”式阅读, 有意识地为涉猎各种信息而有针对性地读;充分发挥视线的“余光”作用, 大幅度地读, 聚精会神地读, 提示性地读等。

要使学生整体感知, 概括阅读体验, 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养成多角度概括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只是让学生去概括内容, 缺乏细节性指导, 学生有时无从“下口”, 干瘪瘪几句应付“差事”, 长时间的惯性导致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因此,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指明角度与方向。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 可以设置这样一些角度:1.这是描写什么景物的文章;2.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3.这是一篇抒发了什么情感的文章;4.这是一篇包含了怎样的哲理的文章;5.这是一篇表达了什么中心的文章;6.这是一篇运用什么写法的文章;7.这是运用哪些修辞手法的文章。从内容、体裁、中心、情感到章法都可以去概括, 开始时设计一些表达句式, 让学生填空式回答, 降低表达的难度, 待长期训练养成思维习惯时, 再增加表达深度的要求。这第一步阅读, 即让学生亲读文本, 积累阅读方法, 训练多角度思维方法。

第二步, 寻读课文, 语言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依照大纲的要求, 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 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 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 掌握积累的方法, 指导多读多背。此外, 农村学生知识面窄, 阅读量少, 解读文本, 学习语言, 积累语言, 也能提高其语文素养。

所谓寻读, 就是明确语言积累这个目标, 拿起笔, 边读课文边寻找出想积累的词句。传统教学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圈划, 而我要求学生圈划的不仅仅是词语, 还有句子, 把看中的词句在寻读中挑出后, 再反复朗读, 并相互交流, 同学间、师生间诵读语言的美。刚开始训练时, 教师也可以设计些思路与方法, 让他们敢说、会说。如在执教《多一些宽容》一文中, 我设计了一种句式:学习本文, 我积累了%%%%%%这样一个词语或句子。当然, 不同文体可以设计不同的句式, 不可千篇一律。待到养成习惯后, 教师就不需要提醒, 学生自会畅谈寻找到的语言之美。有些内容还可以指导他们课后再摘抄并背诵下来。

第三步, 细读课文, 品味式发现。

细读是指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思路, 抓住重点, 弄清词句段的联系和含义, 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 旨在释疑解惑,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在细读中发现问题, 品味文意, 读出创造。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口干舌燥地“传经送宝”, 受累还不讨好, 学生阅读能力还是上不去, 原因就在于忽视寻求结果的过程, 即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方法区别点是:不是教师在讲, 而是教师在留给学生自读与思考的空间基础上, 耐心地听学生讲。讲的内容也有不同, 不仅要读出文意, 而且要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读出个性化的发现, 甚至读出自己的特色。形式多样, 有品、评、感、悟、联, 说、学、唱等, 比如句子仿写改写、事例替换、思路改编、主题翻新等。刚开始训练时, 教师要先指导并引导学生, 多角度感悟品味。例如《多一些宽容》一文, 我先设计一个句式, 让学生以填空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发现:再读课文, 我发现或懂得了%%%%%%。提示:横线上可填论点、论证方法、语言特点、内容理解、个性发现等。经过细读, 再小组学习, 答案丰富多彩:第一层面的发现停留在文本的分析上, 有论点、有论据、有语言风格, 还有发现文本的写作思路的;第二层面的发现上升到自我理解与个性创造上, 有发现文本没有事实论据, 并提出为什么不让事实说话, 有发现最后一节中可补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事例, 还有的说, 林则徐的“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名言可以用其他名言替换;甚至还有要把文本中“四互”给替换, 把对爱的作用三句话给改换成自己的比喻, 等等。当然还有学生读出作者情感, 读出编者用意, 最后读出自己的心灵世界。在积极发现、创造性阅读中,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展现, 思维得到尽情的拓展, 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尽可创设情境, 激发思维, 在“指导”上下功夫, 在打开学生各个实践环节的“思路”上作文章。

三步阅读, 三步学法。教师要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真正的阅读, 而真正的阅读就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三步阅读, 就是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 让学生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 使阅读化为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 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它能够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并使其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 有助于提升作文水平, 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多角度阅读, 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步阅读, 三步教法, 课堂思路明晰, 教学结构优化。三步教法不仅能够创造动静结合、快慢结合的节奏式课堂, 而且学法与教法巧妙融合能够演绎出民主、互动的生态课堂, 大大促进有效教学的生成。

另外, 三步阅读教学, 虽是板块式, 但一定要避免模式化, 任何一种阅读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如果不能灵活加以变通, 都会变得僵化起来。三步阅读法在应用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文体也会有不同设计。

为了充分演绎新三步阅读教学的课堂精彩,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我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两个培养”。

1. 培养自信心理。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自信是驶向成功的帆。农村孩子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大部分仍停留在简单粗暴层面, 父母高高在上, 孩子不准“犯上”, 见的世面又少, 导致胆小, 不够大方, 见不得生人。自信力缺乏, 课堂上支支吾吾, 表达能力差, 或者干脆不说话, 即使回答, 声音也小若蚊蝇。教师要多加激发自信心, 让其想说, 让其思维活跃起来, 我认为自信就是活跃思维的兴奋剂。有了自信, 三步中, 步步都有声音, 步步都有互动。

2. 培养阅读习惯。

农村家庭文化氛围严重缺失, 留守儿童又缺乏必要的管束, 老人监护仅停留在温饱层面, 教育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再加上网吧、游戏厅又“战略转移”到农村, 自制力差又缺乏管教的孩子把目光投向电视、网吧游戏等视觉刺激上来, 阅读心理自然严重弱化。这就要求教者多加引导与培养。“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只有不断阅读, 不断积累, 才能拓宽视野, 陶冶情操, 积累语文素养。有了知识储备, 还怕学生没有表达的欲望吗?心中有“米”好下锅, 课内到课外, 教师“指点江山”, 学生“激昂文字”, 课堂波澜起伏, 活力定会四射。有了习惯, 三步中, 步步都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步步都可能有创造的火花。

借鉴名家理念, 开辟个性化教学之路, 打造农村新课堂, 谱写农村教学新篇章。播撒智慧, 点燃激情, 展示素养, 服务学生, 农村教育大舞台暂时舞不出“快四”, 但我相信走好“慢三”的思路, 同样精彩。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 借鉴名家思想, 创造出自我教学思路:新三步阅读教学法。第一步:速读课文, 多角度概括;第二步:寻读课文, 语言积累;第三步:细读课文, 品味式发现。这是结合农村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小、积累性少而总结的学法与教法融为一体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是基于目前农村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实际状态而提出的还原阅读过程的教学构想。另外, 每步阅读都从多角度出发, 便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农村中学,阅读教学,“新三步研读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不悔梦归处下一篇:寻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