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

2024-07-11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通用8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 篇1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近6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活动经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学习内容:本期教材共安排了六个学习单元:“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抽屉原理)”、这五个单元是新的内容,最后一个单元式“整理和复习”是小学阶段数学内容的总复习。目的是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概括,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为学生顺利进入初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负数,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会说出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解比例,会说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能说出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内容: 负数

教学重点: 会读写负数,比较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比较负数的大小 教学措施: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负数的意义。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第二单元

内容: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教学措施:比例这一单元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接着教学成反比例的量,然后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进行联系、对比,最后再教学正反比例的应用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避免发生混淆;对于应用题,安排用不同的方法解一道题目,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解题能力。

第三单元

内容:圆柱与圆锥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及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及有关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措施:圆柱及圆锥的教学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各部分名称。通过教师演示及学生实验来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及圆锥的体积。

第四单元

内容:统计 教学重点:学会看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通过统计表回答问题 教学措施:

让学生知道在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上,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然后依次说明三种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在例题和练习中,让学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使学生学会看统计图表、会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学生应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五单元

内容:数学广角

教学重点: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措施:

1.借助教具、事物操作和画草图方式进行“说理”,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式。

第六单元

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学重点: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复习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同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则加强反馈,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及时补习学生的知识缺漏。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应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学习方式:

利用导学案,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实施对策:

1.数与代数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强运算意义的理解;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优化;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加强方法的指导。

2.空间和图形:加强直观教学,注重教具和课件的合理运用;注重与现实世界相联系;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来认识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4.实践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重视复习整理能力的培养。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6.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7.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知识点落实到位。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得分加入本组或个人积分中;

(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3)学生书写错题分析报告;

(4)收集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5)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导学案、作业情况、成绩等。2.测试成绩评价

形式:卷面测试;评定等级:

(1)卷面测试:概念平均错误在20%以内,口算、简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速度每分5题以上;度量、画图平均错误率在2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5%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计算能力检测。主要考察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地进行运算;是否有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3)评定等级:(1)优秀A;(2)良好B;(3)及格C;(4)不及格D。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可用书面、口头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过程评价:课堂表现、作业、研究型学习(2)结果性评价:当堂检测结果 评审意见:

本纲要的教学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便于教师实施。课程内容罗列清楚,重、难点及教学措施明确,实施意见方面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方面展开,概括全面,给教师的教学起到了帮助、借鉴作用。在课程的评价方面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不仅注重了结果的评价,更加注重过程的评价,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和评价的多样化。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 篇2

关键词:新授课,练习课,家庭作业,车轮直径

望课堂内外, 小组忙忙;大组小组, 讨论声声。您瞧:三个一群, 五个一伙, 小组成员忽多忽少;您听:三句讲一题, 五句指迷津, 小组声音忽有忽无。在这样的课堂中, 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的讨论探究中成就了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能力。在各项活动中, 我班孩子都能“巧”然应对, 展现出他们独有的自信, 洋溢出幸福的笑脸。这些成绩的取得, 都源于教师的“懒”。

一懒:在新授课中要适时适课而“懒”

学生能自学的新课, 教师不抢着讲;学生能讲清楚的, 教师不重复讲。经过四年级一年的培养与训练, 各小组已经养成了很好的合作习惯, 所以, 在五年级的很多课中, 我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学。比如:刚学完“圆的认识”这节课时, 由于刚认识圆规,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一展它的神威, 也想认识一下“圆”这位新朋友。刚宣布完学习内容, 学生已翻开课本看了起来———圈画重要知识点, 找出疑问之处。我在教室里巡视, 观察各小组的反应, 只听第二小组组长说:“你们看完了吗?”她先选的4 号种子选手李×, 让她说出自己圈画的重点。李×说:“我知道圆也是平面图形, 但它是由曲线围成, 没有顶点。我还知道怎么画圆, 将圆规两脚分开, 针尖固定, 另一只脚转圈, 边说边画。”孙×同学快速补充说道:“你们看我画的圆, 针尖的地方叫圆心, 用字母‘O’来表示, 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 把书上的知识点快速地复述了一遍。

二懒:在练习课、试卷讲评课中要适时适题而“懒”

在练习课中, 采用多种形式, 让练习课首先具有趣味性, 其次是大胆放手, 让学生自练、自查与自纠,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例如: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练习, 选用闯关练习法, 看哪一小组先闯过所有关, 到达胜利的彼岸, 摘得一颗智慧星, 要求小组成员无掉队。教师根据小组长的汇报和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问题, 做出机智讲解。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再也不会走神了, 真是事半功倍。试卷讲评课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教师在上面讲得是抑扬顿挫、口若悬河;而孩子们却是无精打采、昏昏沉沉。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是, 老师“懒”一些, 把课堂交给孩子, 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做。具体做法是:先小组内自纠, 纠正因马虎而错的马虎题目;再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 向本小组成员请教;本小组都错的题目, 可通过跨组学习来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查自纠能力, 又培养了一部分学生的讲解能力, 还使学生的团结互助能力得到了发展。例如,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单元测试”, 发下试卷后, 先进行试卷总评, 表扬一些表现突出的同学, 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各小组按上述方法订正完成后, 进行汇报, 提出试卷中的疑问之处。一堂试卷讲评课, 看不到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演讲”的身影, 下课后却收上来一张张用红笔圈画的试卷。

三懒:在家庭作业的批阅中要“懒”出成效

努力让学生对每一次作业都产生兴趣, 这是作业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设计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家庭作业的乐趣所在。每次的家庭作业布置, 一定要做到题精而量少, 便于组长批阅、讲解、汇报。

例如: (6月16日家庭作业)

1.只列式不计算。

(1) 在一个长4 厘米, 宽3 厘米的长方形里, 画一个最大的圆, 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 一个圆形花圃, 它的直径是12 米, 用一半的地方种一串红, 种一串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 一根铁丝, 正好可以做成一个边长是157 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做成一个圆, 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4) 一张圆桌的半径是40 厘米, 在它的周围加上一圈铁丝, 至少需要铁丝多少米?

2.小明骑自行车通过一座长816.4 米的大桥。已知车轮直径约是0.65 米, 车轮平均每分钟转80 圈, 求小明通过这座大桥需要多少分钟?

……

五个小组长互对答案批阅后, 再给自己的组员批阅, 对本小组的书写和正误情况做简单的汇报 (带着作业纸) 。第3 小组徐×× (冠军组、优秀组长双重头衔, 对工作认真负责, 原来我班的学困生——李××, 经常不认真完成作业, 成绩可想而知, 在她的管理和影响下, 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 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说:“老师, 今天的课外作业, 做得有点不好, 特别是计算错误率高, 张××错的最多, 你看这几题……”我听了各组长的汇报, 并看了他们的批改情况, 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教案做了及时的调整, 把两道错误率高的题目加进了下次练习和重点讲解的行列。这样重点突出了, 难点更容易突破。老师“懒”了, 学生“勤”了, 学生能力有了, 教学效果增强了, 何乐而不为。

老师让一步, 就可能让出学生讲题的精彩瞬间;老师退一步, 就可能退出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老师慢一步, 就可能慢出学生自我探索的沃土。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试卷 篇3

2.40= 8400=3.5+5.3=7-2.7=

5=18++=1-+=

二、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三、解方程

0.8x- 0.4= 1.2x-= =

四、填空

1.在直线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 9个亿和900个万组成的数是(),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

3.去年2月,张叔叔把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一年,年利率4.14%。到期时应得利息()元,缴纳5%的利息税后,实得利息()元。

4. 3∶4=()∶12= =()%

5.下图表示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时间与路程的关系,这辆汽车行驶的时间与路程成( )比例。照这样计算,5.5小时行驶()千米。

6.在○ 里填上“>”或“<”。

0.444 ○○7.9580 ○ 320

7.把下图所示的长方形铁皮卷成一个深2分米的圆柱形铁桶的侧面,铁桶的底面直径大约是()分米,加上底面后,铁桶的容积是()升。(铁皮的厚度忽略不计)

8.300立方分米=()立方米 2公顷=( )平方米

45秒=( )分 1.8吨=()千克

9.下图中轮船在灯塔的( )偏( )( )€胺较颍?)千米处。

10.右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度,面积是()平方厘米。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右边的□里画“√”

1.10个百分之一是多少?

千分之一 □百分之一 □

十分之一 □

2.把一根长2米的绳子剪成相等的6段,每段的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 □

3.有男、女生各3人,任选1人去浇花,选到男生的结果怎么样?

一定选到男生 □

选到男生的可能性比女生小 □

选到男生的可能性和女生相等 □

4.从右面看虚线左边的物体,看到的形状是右边的哪一个图形?

5.红旗面数是黄旗的,红旗面数和两种彩旗总数的比是几比几?

5 : 4 □ 5 : 9 □9 : 5 □

6.涂色部分的面积大约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

40% □ 25% □12.5% □

六、画图

1.把图中的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

2.按边长2∶1的比画出三角形缩小后的图形。缩小后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面积的 。

3.如果1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七、解决实际问题

1.小明打算16天看完一本故事书,平均每天看15页。现在要10天看完,平均每天应看多少页?

2.一套衣服56元,裤子的价钱是上衣的60%。上衣和裤子各多少元?

3.甲地到乙地的公路长250千米,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客车到达乙地时,货车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

4.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半径3厘米,高5厘米。每立方厘米铁块重7.8克,这个零件重多少克?

5.下面是某旅游景点去年接待游客情况统计图。

(1)根据图中的数据,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2)平均每月接待游客多少万人?

(3)最多时一个季度接待游客的人数比最少时多百分之几?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4

2.学生自主完成第(2)题,然后重点交流不同的方法。

师:同学们根据平面图上的比例尺和角度能够准确描述出物体的位置。如果给出比例尺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距离和角度,你能画出平面图吗?现在,请同学们看试一试的题和图,谁来说一说线段比例尺表示什么?

师:看一看书上的第4个问题,再观察一下我们画出的平面图,你认为用文字描述旗杆、大门、图书馆、水房的位置和用平面图表示,哪种方式更好,为什么?

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6页。

6.师生共同总结关于数对的知识。

四、尝试练习

1.提出“试一试”的问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数对表示的含义,再说一说方格图中纵向、横向数字表示的含义。

2.学生尝试完成确定各点的位置。

五、课堂练习

1.先让学生观察图,了解座位是怎样摆放的,再找出该坐哪个座位。最后,说一说他的座位可以用哪个数对表示。

2.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变式练习。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再由学生独立完成。

六、知识拓展

介绍地球仪上数对的应用。激发学生课后收集资料的兴趣。。

六年级下册数学周记 篇5

在找规律中,根据点数与几个点的个数发现了规律,如果要是5个点连成几条线,列式是1+2+3+4,就是说1开始加到比几个点少1的数为止,这样就比一个一个的去连简单多了。如:2个点连成了一条线,那么增加1个点就连成了3条线??按这个规律一个个往后排,即使是100条、1000条、10000条??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在逻辑思考问题中,知道了这一列的例题用列表的排除法可以。老师说如果长大后想当警察,就得会破案,要破案就得找线索,我们用的是排除法就把问题解决了。

在练习十八中,我们做了许多复习题,还知道了这些题中的秘诀:1、先审题意;2、用画表格来帮助自己解决;3、用推理法或排除法去一个个确定目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 篇6

-----

张奎裕

小尹小学

2015/3

《幼学琼林》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典故”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典故的由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泽及枯骨”的由来。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泽及枯骨”典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泽及枯骨”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及典故,拓宽视野。

第二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典故”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典故的由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剪须和药”的由来。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剪须和药”典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剪须和药”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及典故,拓宽视野。

第三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典故”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典故的由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厉行节俭”的由来。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厉行节俭”典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厉行节俭”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及典故,拓宽视野。

第四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典故”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典故的由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俭以养德”的由来。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俭以养德”典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俭以养德”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及典故,拓宽视野。

第五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典故”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典故的由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清廉俭朴”的由来。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清廉俭朴”典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清廉俭朴”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及典故,拓宽视野。

第六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典故”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典故的由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黄豆修身”的由来。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黄豆修身”典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黄豆修身”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及典故,拓宽视野。

第七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典故”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典故的由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精忠报国”的由来。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精忠报国”典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精忠报国”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及典故,拓宽视野。

第八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二部分“技艺”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技艺的辉煌成就,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中国建筑的魅力。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中国建筑”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及典故,拓宽视野。

第九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二部分“技艺”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技艺的辉煌成就,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中国文字的魅力。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中国文字的特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中国文字”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十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二部分“技艺”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技艺的辉煌成就,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中国度量衡的魅力。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中国的特度量衡的特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中国度量衡”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十一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二部分“技艺”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技艺的辉煌成就,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中国神农的魅力。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中国神农的特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中国神农”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十二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二部分“技艺”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技艺的辉煌成就,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中国衣冠的魅力。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中国衣冠的特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中国衣冠”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十三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二部分“技艺”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技艺的辉煌成就,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中国谷神的魅力。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中国谷神的特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中国谷神”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十四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二部分“技艺”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技艺的辉煌成就,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导航器的魅力。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导航器的特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中国古代导航器”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十五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二部分“技艺”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技艺的辉煌成就,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中国围棋的魅力。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中国围棋的特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中国围棋”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十六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二部分“技艺”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技艺的辉煌成就,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名医的魅力。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名医的特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中国古代名医”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十七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二部分“技艺”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技艺的辉煌成就,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中国古代画家的魅力。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中国古代画家的特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中国古代画家”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十八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三部分“鸟兽”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飞禽走兽,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狐假虎威、养虎为患”的意义。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狐假虎威、养虎为患”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狐假虎威、养虎为患”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十九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三部分“鸟兽”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飞禽走兽,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鹿死谁手”的意义。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鹿死谁手”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鹿死谁手”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二十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三部分“鸟兽”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飞禽走兽,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画虎类犬”的意义。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画虎类犬”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画虎类犬”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二十一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三部分“鸟兽”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飞禽走兽,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义。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二十二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三部分“鸟兽”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飞禽走兽,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羝羊触藩”的意义。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羝羊触藩”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羝羊触藩”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二十三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三部分“鸟兽”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飞禽走兽,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杯弓蛇影、塞翁失马”的意义。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杯弓蛇影、塞翁失马”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杯弓蛇影、塞翁失马”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二十四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三部分“鸟兽”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飞禽走兽,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伏龙凤雏”的意义。

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伏龙凤雏”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伏龙凤雏”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二十五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三部分“鸟兽”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飞禽走兽,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杀鸡焉用宰牛刀”的意义。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杀鸡焉用宰牛刀”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杀鸡焉用宰牛刀”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二十六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三部分“鸟兽”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飞禽走兽,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意义。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布置学生搜集关于“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二十七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三部分“鸟兽”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飞禽走兽,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缘木求鱼、按图索骥”的意义。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布置学生搜集关于“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二十八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三部分“鸟兽”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飞禽走兽,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中国“指鹿为马、叱石成羊”的意义。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中国“指鹿为马、叱石成羊”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指鹿为马、叱石成羊”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搜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第二十九课 《幼学琼林》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三部分“鸟兽”部分,主要介绍了部分飞禽走兽,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中国“指鹿为马、叱石成羊”的意义。3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指鹿为马、叱石成羊”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指鹿为马、叱石成羊”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三)拓展阅读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 篇7

一、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 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习现实的生活空间, 学生的空间感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 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拓展学习背景, 促使学生主动地将数学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学生认位置, 我们可以以学生坐的位置为例, 就可以认识前后、左右等位置, 说明某个同学所在的位置, 就要说清楚第几组, 第几排, 第几个, 也可以说在哪个同学的前面、后面、左面或右面等。

二、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

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 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 以及常见的平面图形的了解, 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 都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猜测验证以及交流与讨论, 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 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 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案例1】观察物体

1. 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小汽车, 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个部位。

2. 用屏幕显示小刚、小强、小芳三

人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图, 并给出他们三人所看到的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

3. 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讨论:

小刚、小强、小芳三人分别应该看到的是汽车的什么部位?你是用什么方法认知的?

4. 交流汇报:学生合作讨论后交流汇报他们三人应该看到的汽车的部位图。

5. 猜测想象:

小芳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 于是她乘上了热气球, 想一想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猜猜她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先想象再自主观察、选择判断。

通过这种活动情境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他们用眼去看, 用口描述, 用脑思考, 用心感受, 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案例2】观察物体

1.先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 然后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 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 也可能是不同的。

3.出示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 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学生自主探究后,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拼拾方法。

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

三、积累经验, 实践与应用相结合

学生的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发展空间观念。

一直以来,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心是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 学生课堂中的大量时间被牵制在解答形式问题中, 这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将这种只关注计算的教学向关注观念、能力、计算并重的教学转变。加强操作探究题的训练, 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分析、探究、推理中生成与发展空间观念。

操作探究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1. 探究平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 出示一个长方形, 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

(2) 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注:不满一格的按一格算) , 学生独立数一数, 数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并找出它们的长和宽, 再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宽和面积进行比较。

(3) 学生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后,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长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宽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 你能想到什么?

(4) 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一步:提出假设:是否可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第二步: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你发现了什么?

第四步: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 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 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 篇8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上一篇:堪嘉镇卫生院医疗机构自查监管下一篇:担忧黄河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