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北师大版)

2024-09-23

六年级数学上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北师大版)(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上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北师大版) 篇1

XX六年级数学上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数学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教材没有直接给出“比”的概念,而是以一系列情境为引导,给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了基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在小学数学中是重点,它将小学数学内容中除法和分数的概念联系起来,对小学数学内容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对比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累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经验。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比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所以要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切实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应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并根据比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中的比

课时

比的化简

课时

比的应用

课时

练习五

课时

生活中的比。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过程,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求比值。

难点:联系分数与除法,正确理解比的意义。

、附页图2。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图片吗?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

生1:图B比较像,因为图c太胖了,图E又太瘦了。

生2:图D也比较像。

师: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几张图片分成两类,图A、B、D是一类,其余的是另一类。借助附页中的图2来研究一下,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在小组里研究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发现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长和宽的2倍。

•我觉得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所以它们比较像。

……

师:像上面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生活中的比”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可以把课堂中一些只需浅层思维的探究活动提前完成,这样既为课堂上充分的合作交流留足时间,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目标会更明确。这样真正实现“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意识。】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收获。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反思意识,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生活中的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做到“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的过程,完善认知结构。

2.结合“黄金比”使学生认识到按照每种规格做的国旗,长和宽的比都是3∶2,这样看起来是最美丽的。梅花图、建筑图的呈现,让学生感受黄金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中“比”的魅力,同时也使健康、爱国等教育在数学中得到有效渗透。

A类

.一辆汽车上午4时行了280千米,下午5时行了350千米。写出上午与下午行驶时间的比和行驶路程的比,并分别求出比值。说说这两个比值各表示什么意思。

B类

2.生产60个零件,小王用5时,小李用6时。小王和小李的工作时间的比是多少?小王和小李的工作效率的比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

比的化简。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能正确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的不同。

2.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会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体会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会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难点: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奇思手里的那杯蜂蜜水用了3小杯蜂蜜,12小杯水。

生2:妙想手里的那杯蜂蜜水用了4小杯蜂蜜,16小杯水。

师:哪杯水更甜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m

学生可能会说:

•我看看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几小杯水。结果发现奇思是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4小杯水;妙想也是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4小杯水,所以我觉得两杯水一样甜。

师:3∶12=1∶4、4∶16=1∶4,这是怎么回事呢?你想弄明白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自己意识到,不知道两杯蜂蜜水中蜂蜜与水的具体含量,是不容易判断的。而后又引导学生联系最近所学,想到用“比”来表示每个杯子中蜂蜜与水的关系。借此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观察相等的比,你能写出一组相等的比吗?并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可能会说:

•我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的大小不变。

•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一样。

……

师:分数可以约分,比可以化简,你能化简下面的比吗?并说说每一步是如何得到的。

生1:化简24∶42时,我们让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6,结果得到4∶7。

生3:化简0.7∶0.8时,我们可以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10,得到7∶8。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化简比呢?能说一说化简比的方法吗?

学生可能会说:

•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我们可以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直到前项和后项成为互质数为止。

•如果比的前项或后项是小数,我们可以先把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变成整数,再化简。

•如果比的前项或后项是分数,我们可以根据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进行除法计算,最后得到化简的比。

师:你觉得化简比和求比值一样吗?

生: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可以相同,但是结果不同,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并总结化简比的方法,既加深学生对化简比方法的认识,又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论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比的化简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的大小不变。

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一样

.采用创设情境发现比可以化简,就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想到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化简。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是批评,而是抓住这个宝贵的时机,对化简比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一些强调,适当地区分求比值与化简比。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多种解题思路为突破口,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了比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提高了自己对学习过程的认知,教师也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

A类

.化简比并求比值。

B类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2.2∶5

教材第73页“练一练”

.1∶2 1∶2 1∶5 1∶5

和两杯糖水一样甜;和两杯糖水一样甜。

2.3.10∶125 2∶25 6∶50 3∶25 6.4∶400 2∶125

比的应用。

.使学生明确按比分配是比的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明确按比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根据所给出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按比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重点: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有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根据所给出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按比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师:今天笑笑遇到难题了,你们想知道怎么回事吗?仔细看看,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生:笑笑想把一些橘子分给有30人的1班和有20人的2班。

师:这两个班的人数不一样多,显然是不能“平均分”的,那到底怎样分才合理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还是按1班和2班人数的比来分比较合理,人多的多分一些,人少的少分一些。

师:按人数比来分,是个不错的想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帮助笑笑解决这个问题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基本认知水平出发,以遇到“难题”这样的情境引入新课,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两个班的人数比是多少呢?

生:两个班的人数比是30∶20=3∶2。

师:像这样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数学上我们叫按比分配。这样一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分的过程。

学生小组活动,交流分的过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又应该怎样分呢?你想怎么做?

生1:我想列表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生2:我想画图表示分的过程。

……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你的想法试一试,跟同学说一说你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谁知道“3∶2”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就是1班分的橘子占3份,2班分的橘子占2份。

师:这说明橘子的总份数是多少呢?1班分的橘子占几分之几?该怎样计算呢?

生:1班分的橘子占3份,2班分的橘子占2份,说明橘子的总份数是3+2=5,1班分的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方法?

学生自己总结交流。

【设计意图: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比的应用

总份数:3+2=5

按比分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沟通“比与分数”联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交流探究、发现新方法。

2.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数学活动经验。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获得新知识的愉悦。

A类

.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2∶3∶4,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2,甲、乙、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B类

2.小明说:“我爸爸和王叔叔合作投资做生意,爸爸投资8000元,王叔叔投资4000元。一年后共获利3000元,请你帮我算一算:我爸爸和王叔叔各应分得多少元?”

练习五。

.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熟练掌握化简比和求比值。

2.能运用比的意义,按照一定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熟练掌握化简比和求比值。

难点:灵活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师:这一单元的学习马上就要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的大小不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和比的基本性质的实质是一样的。

•根据比的意义,我发现按比分配其实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啊!能不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一起来接受考验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这一单元的收获,既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为下面的教学做好知识铺垫。】

师:先读题,说说你的想法。

生1:由“剩下的地按2∶1的比种黄瓜和茄子”可知,要按比分配的是种西红柿后余下的地,所以我们先要计算出总面积减去种西红柿后剩下的面积,按比分配。

师:这些方法都可以,现在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解答方法,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

师: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设计意图:选择有一定综合性的习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既可以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交流收获、感受。

.本节课力求突破传统复习课的教学模式,思路新颖、独特。根据学科结构论,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练习,最后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去对所回忆的知识进行编排,使学生形成一种有序的知识系统;教师对学生概括给予适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A类

.小明和小军收集邮票的张数比是2∶3,如果小明又收集了6张邮票,小军需要再收集张邮票才能使两人的邮票张数的比不变。

B类

六年级数学上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北师大版) 篇2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六年级数学上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北师大版) 篇3

(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的正确含义。

2.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知道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

3.探索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互化,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会解决简单的“发芽率”“成活率”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通过情景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材通过几幅图说明学生在学习百分数之前,就已经与生活中的百分数有了不少接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可以分两个层次教学:第一个层次,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百分数及自己举出的生活中的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第二个层次,引导学生概括百分数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教材先教学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再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为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做好准备。

3.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百分率问题,要理解什么是百分率,弄清楚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应该用谁除以谁,而不是靠死套公式来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解答的百分数应用题。这两类题与相应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一样,要弄清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在分析几种不同的做法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和理解。

数的意

写法…………………………………………………………………..1课时 2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1课时

3用

问题……………………………………………………………………..3课时

复习………………………………………………………………………………….1课时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材第82、第83页的内容及第86页练习十八的第1~3题。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通过对百分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3.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体会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区分百分数和分数的不同。

实物投影及投影片。

.说出下面分数的意义。

说一说以上两个分数哪个表示具体数量,哪个表示倍数关系。

2.老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学习百分数的意义。

投影出示教材第82页的图。

学生试着说出每幅图中的信息,并了解像14%、65.5%、120%……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百分数?

展示学生搜集的含有百分数的句子:

例如:河北省今年的棉花产量是去年的125%。

春运期间北京站的列车正点发车率达到98.7%。

我国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

说一说下面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写法指导:先写分子,再写“%”。

老师边讲解,边在黑板上写几个百分数作示范。

例如: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

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 写作:108.5%

读法指导:先读“%”,再读分子。

例如:50%

读作:百分之五十

7.5% 读作:百分之七点五

00% 读作:百分之一百

老师强调:在读、写百分数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写法:百分号的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避免与百分号前面的数字混淆。

②读法:不读成“一百分之几”,而读成“百分之几”。

3.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八的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读出下面各百分数。

% 6% 43% 0.5% 100% 245.6%

2.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三

百分之七十二

百分之五十六点三

百分之一百四十

百分之三百

百分之九十九

.一条路,修好了85%,这句话中,是单位“1”,是的85%。

2.在一瓶饮料瓶上标有“100%果汁”,这句话中百分数的含义是。

课堂作业新设计

.百分之一 百分之六 百分之四十三 百分之零点五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二百四十五点六

2.3% 72% 56.3% 140% 300% 99%

思维训练

.一条路 修好的路 这条路

2.这瓶饮料中全部是果汁

教材习题

教材第83页“做一做”

.1% 28% 0.5%

2.百分之十七 百分之四十五 百分之九十九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一百四十 百分之零点六 百分之七点五 百分之三十三点三 百分之一百二十一点七 百分之三百

3.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能带单位名称,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还可以表示具体数量,表示具体数量时,可以带单位名称。

练习十八

.百分之八十六 百分之十四 百分之六十三点二 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百分之六十点二

百分之三十六点四 百分之三点四

2.50% 29% 90% 10%

3.略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指的是两个数的比,因此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需要注意:一是任何一个百分数都不能带单位名称;二是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母是100的分数也不能用百分数表示。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百分数,会读百分数,有些学生知道一些百分数的具体意义。

2.学生在自主理解百分数意义时,最容易借助已有的分数知识,也用等分单位“1”的方法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此时老师要明确指出:等分单位“1”是分数意义,今天学习的百分数要用另一种方法来理解它的意义。

3.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了解得不错,但对于用语言表达百分数的含义的题目,学生出现许多种不同的答案,需要统一说明。对于一些比较灵活的题目,学生还是把握不准。

4.部分老师利用自己的教具贯穿整节课,可能使教材的主题图和例子的学习没有充足的时间在本节课内完成,但如果不讲解,让学生自己领会,可能效果不够明显。

教材首先指出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有广泛的作用,接着通过两个实例引出百分数的概念。教材在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数量的比,并联系比的概念说明,百分数也可以看作是以100为后项的一种比,所以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最后教学百分数的写法。学生对于百分数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尤为重要。

.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激发探究欲望。

大多数的学生知道类似“50%”这样的数是百分数,或多或少地在生活中接触过百分数,少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但大部分学生只知其名,不知其意义,学生对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更是不清楚。鉴于此,老师可将教材设计意图稍微改变,不用常规的方法创设情境,而是通过师生的交流,呈现一些含有百分数的数据,在交流中说出自己对这些百分数的认识,进而揭示百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的掌握。

2.强调本节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好本节知识是本单元的关键。在本课的设计中,应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方面来设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涨,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能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学生的思维在老师提供信息、同学交流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师生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材第84、第85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八的第4~15题。

.使学生学会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并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3.通过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理解并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实物投影。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 1.2 0.367

2.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五

百分之三十二点六

百分之一百五十

百分之六百

3.把下面各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如果把它们缩小到原来的3.6 7 0.52 1.26 10.7

4.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小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直接转化为百分数,只要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就可以了。

老师: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统计和比较时,经常需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所以我们应当很好地掌握它们之间互化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习把小数化百分数。

出示例1。

老师: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命中率指的什么?

列式计算:3÷5=0.6,4÷6≈0.667。

小组讨论:怎样把这些小数化成百分数?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尝试把0.6化成百分数。

把中间转化的过程用方框圈起来,如下:

说明:方框中的部分是表示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如果不看这个过程,怎样很快地把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即可。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

把中间转化的过程用方框圈起来,如下:

向学生说明:方框中的部分是表示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如果不看这个过程,怎样很快地把百分数直接化成小数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然后把它的小数点向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

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老师强调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要补0占位。

3.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八的第4~1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百分数。

0.09=

0.025=

4.2=

0.37=

0.463=

3.478=

2.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或整数。

32%= 35%= 1%= 105%= 1.5%= 10.5%= 0.6%= 332%=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有错,并把错的改正过来。

3.2%=32

改正:

2=200%

改正:

0.8%=80

改正:

0.008=80%

改正:

4.计算,并把所得的商化成百分数。

27.69÷39 12.21÷1.5

课堂作业新设计

.9% 2.5% 420% 37% 46.3% 347.8%

2.0.32 0.35 0.01 1.05 0.015 0.105 0.006 3.32

3.✕ 0.032 √ ✕ 0.008 ✕ 0.8%

4.0.71=71% 8.14=814%w

教材习题

教材第85页做一做

小数:0.05 0.2 0.42 0.58 0.75 0.95

为百分数时,比较得更快。

3.1200÷2500=48% 1300÷2500=52%

4.800×52%=416 750×54%=405 416-405=11

城关一中男生多,多11人。

5.69 15% 391+69=460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

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把它写成百分数。

可以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同时在后面加上

百分号。

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可以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把分数化成小数。

可以先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学生学过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和百分数的意义。

2.这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发现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上。

3.练习方法的多样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起来倍感轻松。

4.部分学生在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出现不知向左移还是向右移动小数点的情况,有时还漏添百分号。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小数来进行的,而求百分率又要把算出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了基础。学生以前学过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因此,学习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会很困难。在学习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复习小数与分数互化的知识和百分数的意义十分必要。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材没有先给出互化的方法,而是直接提出:“百分数和小数怎么互化呢?”让学生自己探索,再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理解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从而使其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谈话,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数之间的联系,激发起学生研究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兴趣;同时勾起学生对百分数与分数联系的回忆,为学生联系已有的数概念探索例题中的小数化成百分数打下基础。

2.肯定各种互化方法,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有些学生把小数改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这需要借助分数的意义理解,并不需要去否定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方法,它在某种特殊时候显得更为简便,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使其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是很有必要的。教学时要避免为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而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材第89页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了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实物投影。

.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

2.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3.口答。

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甲数是60,乙数是3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

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百分之几?

4.揭示课题。

出示复习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提问:通过读题,在这道题中,哪个量是标准量?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出来的?应怎样列式?

老师:如果将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应该怎样解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出示例3。

学生默读题。

例3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问题不同在哪儿?

老师说明复习题求的是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例3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启发学生想“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哪个量是单位“1”?

板书:多造的÷原计划的 讨论,列式计算。

提问:根据以上分析,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造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12=2÷12≈0.167=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16.7%。

提问:“14-12”求的是什么?为什么不除以14呢?

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

引导学生思考:把原计划造林看作百分之百,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116.7%,两个百分数之差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学生列式,老师板书:

4÷12≈1.167=116.7%

16.7%-100%=16.7%

老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来表达增加、减少的幅度。

2.拓展。

将例3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

提问:根据问题分析,哪两个量在比较?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解答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和实际造林数比较,要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必须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才能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学生列式,老师板书:÷14

如果有学生列式为14÷14-12÷14也是允许的。

观察比较。

将例3的第一种列式及改变问题后的第一种列式进行比较。不同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除数不一样?

学生讨论,再次强调两题中比的对象不同,单位“1”就会发生变化,解答这种题时,仍要注意找准单位“1”。

.分析数量关系。

求今年小麦的产量是去年的百分之几,是把看作单位“1”,是和比,所以用÷。

求今年小麦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是把看作单位“1”,是和比,所以用÷。

2.看线段图填空。

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

列式:

列式: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

%。

列式:

3.操场上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4.一辆自行车原价是312元,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68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甲校学生人数比乙校多25%,乙校学生人数比甲校少百分之几?

课堂作业新设计

.去年小麦的产量 今年小麦的产量 去年小麦的产量 今年小麦的产量 去年小麦的产量 去年小麦的产量 今年比去年增产的量 去年小麦的产量 今年小麦比去年增产的量 去年小麦的产量

2.37.5 3÷8 66.7 ÷3 40 ÷5

3.÷25=20%

4.168÷312≈0.538=53.8%

思维训练

25%÷=20%

教材习题

教材第89页“做一做”

÷10=10%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实质上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即两个数的差量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用A表示一个数,B表示另一个数。

求A比B多百分之几:1.÷B 2.A÷B-1

求B比A少百分之几:1.÷A

2.1-B÷A

注意:找准单位“1”,用单位“1”的量作除数。

.画线段图是一种很直观的方法,但是有部分学生不习惯使用。

2.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学生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课堂氛围比较活跃。

3.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活动的时间较难把握,教学时前松后紧,注意调控好教学活动的节奏。

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学生可以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有层次性、开放性的练习。学生能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学会发现未知的问题,自主探索解决。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2.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现实情况,大胆地处理教材,力求多元化地处理已知的信息,将学习内容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

3.编题改题,系统内化。

这一教学过程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主动“理解”“消化”,并形成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学生迁移推理能力。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练习

教材第92页练习十九的第1~8题。

.熟练分析和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正确、熟练地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地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实物投影。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集体交流。

.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十九的第2题。

指名读题。

什么是“增加到”?什么是“增加了”?

求藏羚羊的数量比1999年增加了百分之几,就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哪两个量相比?

板书:增加的数量÷1999年的数量

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十九的第6题。

学生先读题,然后试做。

分析问题。

锯成的最大的正方体的边长应该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锯成的最大的正方体的体积比原来长方体的体积减小了多少?怎样求?

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2、第93页练习十九的第1、第3、第4、第5、第7题。

.操场上有男生50人,女生40人。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男、女生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某工程原计划用48天完工,实际用了50天才完工。实际用的天数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3.某手机原价1200元,现价900元,降价百分之几?

4.某超市10月的营业额是34.5万元,比9月增加了4.5万元。10月的营业额比9月增加了百分之几?

5.某工厂10月用水700吨,比9月节约了100吨,节约了百分之几?

某厂今年第三季度计划生产1500台计算机,实际生产了1620台。实际生产的台数比计划增产了百分之几?

课堂作业新设计

.40÷50=0.8=80% 50÷40=1.25=125%

50÷=50÷90≈0.556=55.6% 40÷=40÷90≈0.444=44.4%

2.÷48≈0.042=4.2%

3.÷1200=0.25=25%

4.4.5÷=0.15=15%

5.100÷=0.125=12.5%

思维训练

÷1500=0.08=8%

教材习题

练习十九

.5 20 1000 20

2.÷7≈0429=0.429%

3.÷16=0.125=12.5%

4.÷4350≈0.379=37.9%

5.1600÷40%=4000 4000-1600=2400

6.长方体现在的体积:5×4×3=60 锯成最大的正方体体积:3×3×3=27

比原来减少了:÷60=0.55=55%

7.2400×=2280

8.1.3×=1.43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做到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实物投影。

列式:2500×60%=1500

老师说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思路是一样的,都用乘法计算。

.出示例4。

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学生读题。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哪个量是单位“1”?

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把原来图书的册数看作单位“1”,先画原来的,再画现在的。

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方法一:原来的册数+增加的册数=现在的册数

400×12%=168 1400+168=1568

方法二:根据“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可知今年图书册数相当于原来的,求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就是求1400册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400×

=1400×112%

=1568

答:现在图书室有1568册图书。

老师说明:这是一道比较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复杂在哪儿呢?我们从第二种解法可知,和所求的“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这个数量对应的百分率没有直接告诉,因此必须先求出现在的图书册数相当于原来的百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

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

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概括:这两种解题方法的相同点是都把原来的图书册数看作单位“1”,都是用乘法计算。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用原来的图书册数加上增加的册数,算出的就是现在的图书册数;第二种方法是先求出现在的图书册数相当于原来的百分之几,再算出现在的图书册数。这两种算法都是对的,今后,大家在解这样的题时,可以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3.出示例5。

投影出示: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的是多少?

学生反复读几遍。

老师: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追问:商品的原价未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老师板书:假设3月的价格是100元。

00×=80 80×=96

96÷100=0.96=96% 1-96%=4%

假设3月的价格是1。

××=0.96 ÷1=4%

老师总结:解这种类型的题,设未知是多少很关键,一般情况下,把未知量设为1。

.看图填空。

4.合唱小组有女生120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20%。有男生多少人?

5.用80粒大豆做发芽实验,大豆的发芽率是95%。有多少粒大豆没发芽?

根据下面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果园里共有1200棵果树,其中梨树占10%,桃树和苹果树各占20%,其余的是柿子树。

课堂作业新设计

4.120×=96

5.80×=4

思维训练

柿子树有多少棵? 1200×=600

教材习题

教材第91页做一做

.2800×=2786

2.÷12≈108.3%

3.1××=165%

练习十九

9.14÷≈7.57

0.例如:二等奖有多少幅?125×16%=20

1.由题意知,8月初鸡蛋价格为7月初的,则9月初为7月初的×=93.5%。

显然9月初的鸡蛋价格比7月初要低,故9月初跌了1-93.5%=6.5%。

2.由题意知,3月第一周为2月最后一周的,即105%。3月第二周为2月最后一周的105%×,即110.25%,因此两周一共涨价110.25%-1=10.25%。

3.×=87.4% 1-87.4%=12.6%

4.由题意知,去年的植树数量为前年成活的1+50%,即150%。则去年的成活率为前年成活的150%×80%=120%。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与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

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只是分数换成了百分数。

.学生已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决方法。

2.“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例3主要是学习百分数乘法的应用,深化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并培养运用基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除法应用。教师可运用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作为例题,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将用乘法与除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加以比较,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情境来让学生产生“好奇”,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为整堂课的教学提供保障。再把问题放入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在此基础再设难题让学生产生一种“闯”劲。

2.强调知识迁移,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与“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找出关键句。在学生计算出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与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示意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94、第95页的内容。

.通过复习,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实物投影。

.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

2.小组交流。

重点说说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3.集体交流。

.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百分数和分数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什么情况下最多能达到100%?什么情况下达不到100%?什么情况下能超过100%?

老师引导学生比较百分数和分数的含义有什么不同时,要着重使学生明确: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这里讲的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它的后面不能有计量单位。

第二问要让学生举例,从实际生活中体验百分率,如:花生的发芽率不能超过100%,学生口算的正确率就可以达到100%等。

2.完成教材第94页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在教材上。

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94页的第2题。

提醒学生书写格式。

4.独立完成教材第94页的第3题。

5.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二十。

.直接写出得数。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50%= 80%= 20%= 5%= 2.7%=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

75%=

25%=

80%=

5%=

4%=

2.填空。

同一种商品,甲店比乙店的进货价便宜10%,甲店按20%的利润定价,乙店按15%的利润定价,甲店的定价比乙店便宜11.2元。乙店的进货价是多少元?

课堂作业新设计

3.3600××=2916

练习二十

.略

2.1元硬币共有125×44%=55 5角硬币共有125×20%=25

角硬币共有125×36%=45 因此共有55×1+25×0.5+45×0.1=72

3.÷200.8≈0.752=75.2%

六年级数学上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北师大版) 篇4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北师大版8上第六单元测试卷 篇5

卷首语:同学们,雨是一种多么美妙神奇的自然景观啊!让我们一起回到雨中,品一窗冷雨,听一室世界,叹一世柔情!

(注:本卷仿照2007年南京中考试卷格式编制而成)

第一卷

积累●运用(34分)

【诗羽林】

1.用课文原句填空。(5分)

(1)何当共剪西窗烛,▲。(《夜雨寄北》)(2)黑云翻墨未遮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户楼醉书》)(3)▲,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声声慢》)(5)▲,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浪淘沙●北戴河》)2.根据提示填空。(7分)(1)雨,是春的使者。“随风潜入夜,▲ ”,“ ▲,微风燕子飞”,这雨情态各不一样,都能给人带来喜悦的心情。这雨,千年之后,还下在人们的心坎中。

(2)雨,是离别的哀思。“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连绵不绝的、浓浓的雨,不正是两地相思人的浓浓的、连绵不绝的忧愁吗?“ ▲,到黄昏,点点滴滴”,亲人在哪儿?家山在哪儿?思乡梦醒了吗?藏得再深的离愁别绪,千丝万缕,全被这雨唤了出来。

(3)雨,召唤壮士报国的雄心。“怒发冲冠、凭栏处,▲

”。“ ▲,铁马冰河入梦来”。雨,可以荡涤污垢,杜甫希望有那样的雨:“安得壮士挽天河,▲ ”。【字词苑】

3.下面是小华写的一段读书感言,请给文稿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雨,奏响着一曲曲美妙的乐章。有的雨,轻灵飘(yì)□,宛如一首小夜曲;有的雨,激烈迅猛,似琵琶铮铮作响。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潇潇,冬雨霏霏。雨,..在四季,有不同的姿态和面目。而在文人的笔下,雨更是千姿百态,意趣纷(chénɡ)□。4.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选文的空白处。(3分)

鼓儿词即鼓词,同弹词一样,由明代的词话□□而来。鼓儿词的唱词多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句式灵活,语言朴实,形式活泼,且通俗易懂,所以颇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鼓儿词一般是由“开场白”“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同说书很相似。哼鼓儿词的的人在“正板哼”之前一般要先来一个“开场白”,或讲个小故事小笑话作引子,或说一段顺口溜,或来几句幽默风趣的唱词,以引起听众的注意,一来,是为了□□一下气氛,二来,也可以□□他们的情绪。接下来便是正文,既说,又唱,还表。结束的时候,依旧会像“开场白”一样,让听众在笑声中离去。【名著厅】

5.请选择《朝花夕拾》的其中一篇,完成读书卡片。(4分)读书卡片

所选作品: ▲

主要人物: ▲

相关情节: ▲ 人物评价: ▲。

【模仿秀】

6. 仿照前面的歌词,再续写一句,注意句式和修辞。(3分)下雨天真好,因为多情的小雨滴,总爱在窗前,轻唱唱着熟悉的旋律;下雨天真好,因为多情的小雨滴,像一泓清泉,沁润了人们的心灵;下雨天真好,因为 ▲,▲,▲。【综合学习】

7.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全面关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应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某班同学举行了题为“保护水资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10分)

(1)活动一 ——实地观察。留心观察学校周边的农村或社区环境,了解当地水资源污染的状况,并把令你感受最深的情景,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描绘出来。(2分)镜头一: 镜头二:(2)活动二——资料搜集。2007年3月22日是第十五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届“中国水周”。下图是某同学本次活动中搜集来的第十五届“世界水日” 第二十届“中国水周”宣传画。请任选一幅图并根据画面内容指出这幅标志图的构图创意,并请为3月2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写一句15个字以内的宣传标语。(4分)

构图创意:

宣传标语:

(3)活动三——献计献策。请为解决当地水资源保护问题献出你的锦囊妙计。(不少于两条)(2分)我的计策一:

我的计策二:

(4)活动四——环保行动。水资源保护是我们每一位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你打算为保护当地的水资源保护做点什么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然后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2分)我的行动:

第二卷

阅读●感悟(36分)

【古诗阅读】

7.阅读下列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材料1: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唐·李王旬《南乡子》)

材料2: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材料3: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唐·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材料4: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犹笑白云多自在,等闲因雨出山来。(宋·范仲淹《寄林处士》)

(1)提炼主旨。材料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

。(1分)(2)窥探节日。材料2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1分)(3)赏析名句。对于材料3,苏轼评价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限50字以内)(3分)

(4)惦记名士。材料4中的“林处士”的真实姓名,在课文琦君《下雨天,真好》中有所交代。你还记得么?(1分)

【课文阅读】

8.阅读下面课文选段文章,然后回答问题。(18分)材料1:我从来没有抱怨过雨天。雨下了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屋子里挂满万国旗似的湿衣服,墙壁地板都冒着湿气,我也不抱怨。我爱雨不是为了可以撑把伞兜雨,听伞背滴答的雨声,就只是为了喜欢那下不完雨的雨天。为什么,我说不明白。好像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了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萦的好地方。优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琦君《下雨天,真好》)

材料2:然而猛可地电光一闪,照得屋角里都雪亮。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轰隆隆,轰隆隆,他胜利地叫着。胡——胡——挡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来了!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

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长空飞舞。轰隆隆,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茅盾《雷雨前》)

材料3:我相信,一次又一次,夜雨曾浇熄过突起的野心,夜雨曾平抚过狂躁的胸襟,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争斗,夜雨曾破灭过凶险的阴谋。当然,夜雨也所斫折过壮阔的宏图、勇敢的进发、火烫的情怀。(余秋雨《夜雨诗意》)

材料4: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摘抄语句

(1)下雨天为什么真好?请用材料1中的相关语句回答。(2分)

(2)《雷雨前》选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2分)

深入理解

(3)材料2中“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这句话如何理解,表达里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4)材料2一文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说出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5分)①灰色的幔: ②苍蝇、蚊子、蝉儿: ③风雷闪电: ④执刀巨人:

⑤大雷雨: 鉴别欣赏(5)《夜雨诗意》直接写雨的笔墨很少,也不像《下雨天,真好》有那么多故事,更没有写风景,那么它是靠什么打动读者的呢?(3分)

(6)朗读材料4的文字,感觉意象很美。请你谈谈作者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2分)

【比较阅读】

9.阅读下列三则美文,按要求回答问题。(12分)

(甲)听雨(有删节)

□朱剑霞

听雨,我静静地立着,沉浸在自己心造的听雨的意境中。

听雨,是一种享受,难怪古今文人都曾听雨,都爱听雨,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郑谷在春花欲开时听雨:“秾丽最宜新着雨,娇娆全在欲开时”。此景此情多惬意。“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春风轻拂,春雨轻飘,人如梦中。

听雨,听出一番感慨,听出一丝愁绪,听出一种怨恨,听出一种激情。晏几道在《临江仙》中低吟:“落花人独立,微雨双燕飞。”蒋捷的《虞美人》叹道:“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高尔基在散文诗《海燕》中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雨声,是一种愁苦的声音。秦观在雨中慨叹;“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多少人有这样的感觉,你听:“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雨声,是一种孤独的情调。“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一夜的雨声给孤独的郑谷带来一夜的无眠。“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孤独的刘长卿偶然重逢好友,“细雨湿衣”浑然不觉,但短聚后的别离将更孤独难堪。“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抱负的难以实现,这政治的孤立,在风雨中尤觉难堪。“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晚年孤独已甚的李清照,哪里忍受得了这“小风疏雨”啊?

雨声,蕴含着人生命运坎坷的韵味。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商隐的“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显示了他们何等悲凉的人生境况!李煜的“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就是他人生的凄凉写照。“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辛弃疾经历的又是怎样的人生遭遇?还有那李清照“次第岂无风雨”的人生慨叹,这变幻不定的风雨,寄托着多少莫测人生的韵味!

有时,雨就是泪,泪就是雨。“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日暮酒醒人已去,满天风雨下西楼”,“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这些都是离别时的雨,又都是离别时的泪。“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又是狂喜的泪,狂喜的雨。

听古时的雨,听今日的雨,听朝朝暮暮、年年岁岁的雨,飘飘的,哗哗的,淋得这人,淋得这心,不知啥个滋味?

听雨,“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听雨,我静静的立着,沉浸在诗人创造的意境中。

(乙)听雨(有删节)

□季羡林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丙)□林清玄最好是在春天。最好是坐在窗前。

雨便这样淅淅沥沥绵延不断地下,天的表情自然是伤感的。春天的雨像在筑剿。隐匿了许多鸟呀蝶呀翩跹的舞姿。你亦像一只鸟栖息在自己的巢中。便这样听雨了。听雨潺潺听雨凄凄。看雨丝儿贴在窗户上,勾画出一张珠泪涟涟的脸。你想到你生命中很凄惶的一天或者一个片断——一列火车载着你的友人远去。友人的手伸出窗外如旗帜般远去且频频挥动。煽动你心里一种无奈的凄凉。站台上剩下了你。你有些失落和孤单。天上飘着小雨。你没有伞。穿得也很单薄。雨却无忌地下。风无忌地吹。你往回走的路很漫长。

此刻你却坐在窗前好悠闲地听雨,你惊诧于我征服坎坷和不幸的力量。

这时候雨仍是无忌地在窗户上作画。你再去看,那便是一张激动得热泪横流的面孔。你的心里便走进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1)“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两文都谈到了蒋捷的《虞美人》。乙文作者认为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甲文作者又是如何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3分)

(2)甲文中有一些语句,或提示主旨,或提示主要内容,把这样的语句编放在文题前能吸引读者,引导阅读。请从文中摘选出一个这样的引读句。(2分)..

(3)你最喜欢甲乙两篇文中的哪句诗歌名句?抄下来并请说出理由。(3分)诗歌名句:

理由:

(4)三篇散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能给你什么写作启示?(4分)

第三卷

表达●创新(50分)

【个性飞扬】

1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春雨细,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缠绵冬雨凉。可以说,雨带给人的不仅是清凉,它滋润着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但是,雨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暴风骤雨,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远远高过灾害。

人们总是抱怨风和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人们并没有想过,没有了风和雨,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雨,留给人们的不仅仅只是美好的回忆,也有苦涩和无奈,甚至是挥之不去的愁怨。请以“我心目中的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所写内容须在话题范围内;⑤字数不少于600字;⑥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5505字

参考答案 1.(1)却话巴山夜雨时(2)白雨跳珠乱入船(3)昨夜雨疏风骤(4)凄凄惨惨戚戚(5)大雨落幽燕 2.(1)润物细无声

细雨鱼儿出(2)巴山夜雨涨秋池

梧桐更兼西雨

(3)潇潇雨歇

夜阑更听风吹雨

尽洗甲兵全不用 3.逸

pāngtuó

呈 4.演变

缓和

稳定 5.示例:所选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人物:寿镜吾老师;相关情节:老师读书;人物评价:饱学、方正、严厉

6.示例:多情的小雨滴,下个不停,我的思念就像这雨季下个不停。7.(1)只要是平时观察到的水资源污染的情景即可。示例:镜头一:学校旁边的池塘到处散满垃圾,杂草丛生,原本清澈见底的池塘水变得污浊不堪;镜头二:我们火电厂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火电厂成了我们这里水环境污染的“元凶”。

(2)构图创意提示:只要把画面的内容意思表达出来即可。宣传标语提示:只要表明水资源短缺,应珍惜水资源的意思就行。

(3)示例:计策一:定期对河道垃圾进行清理、维护。计策二:建立垃圾处理中心,垃圾集中存放,集中处理。

(4)只要办法可行,且叙述清晰即可。

7.(1)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

(3)提示:主要看对表达技巧的赏析。示例: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4)林和靖 8.(1)好像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了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萦的好地方。优游、自在。(2)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3)表达了人们要求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信念。对大雷雨的渴望,对大雷雨来临的喜悦,充满了对光明前途的向往,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4)①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②反动官僚、帮闲文人③一切革命力量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⑤革命高潮,推翻反革命统治的的大决战

(5)主要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很有内涵,多富有新意,带有较强的哲理性。语言具有浓浓的诗意和想象既雅且新。

(6)作者把屋瓦想象成琴键,把雨打瓦片的声音想象成音乐的演奏,再让灰美人的纤手来演奏。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联想,多么温柔的感觉。9.(1)“悲欢离合总无情” 听雨,听出一番感慨,听出一丝愁绪,听出一种怨恨,听出一种激情。

(2)①听雨,我静静地立着,沉浸在自己心造的听雨的意境中。②听雨,听出一番感慨,听出一丝愁绪,听出一种怨恨,听出一种激情。③雨声,是一种愁苦的声音。④雨声,是一种孤独的情调。⑤雨声,蕴含着人生命运坎坷的韵味。

(3)示例: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理由:每每读起这两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上,谁能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么就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能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么就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上一篇:岗位设置方案的报告下一篇:《路人甲的爱情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