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教学实录(精选10篇)
10的认识教学实录 篇1
《10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10的认识”是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半逻辑状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活动中,可多为一年级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自主参与进来,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式来体验、认识、探究、使用数学。教学目标:
1.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组成及写法。
2.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结合主题图,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0以内的数序,比大小 教学难点:记忆10的组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小棒10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出关于10的故事──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 1.数字娃娃排排坐: 师: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找我们的好朋友。一起来吧……(电脑播放音乐《找朋友》,学生跟着拍手唱。歌曲结束时,画面切入0~9十个数字娃娃的动画。)师:原来是数字娃娃呀。还认识吗? 教师操作鼠标指,学生认读。
师:数字娃娃来到直尺上,要找自己的位子。谁能帮帮他们? 学生口答,电脑将数字在直尺上正确排列。师:为什么0在直尺上排最前面? 生:因为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2.10的故事:
师:数字娃娃坐得可直整齐。0排最前面,在直尺上表示什么呢? 生: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生:0还表示一个也没有。
师:所以,在这十个数字中,谁最小? 生:0。师:最大的呢? 生:9。
师:9一听自己最大,可得意了。它神气地对其他数字说,你们谁都比不过我,我是最大的。尤其是你,0!还有1。0和1听了,可伤心了。其他数字也很不服气。于是,0和1凑到一起想了一个办法…… 猜一猜,他们怎样打败9,变得比9还大呢? 生:1和0联合起来,站一起变成10,10比9大。生:……
(CAI演示1和0变成10。)
师:1和0团结起来,变成──10。同学们团结起来,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在“日”字格中,10该怎么写呢? 生:先写1,再写0。
师:对,10要占两个格,一个格写1,一个格写0。
以前学习的0-9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10在直尺上该排哪里呢? 生:9的后面。
(CAI将10归位,排在直尺上9的后面。)
师:最小的0和1,站在一起变成比9还大的10。一起读一读。(学生齐读:0,1,……9,10。)3.比大小
师:9看见10站在自己后面,比自己还大,就不服气了。它拿出九个点子说,我有这么多,你比我多吗?同学们说说看。(教师板书9的点子图)
生:当然是10比9大,因为9个点子再加一个才是10,10比9要多一个。
师:请你上来画出10个点子。
(学生在黑板上合适位置画出10个点子。)师:现在,10>()生:9。生:10还大于8、7、6、5、4、3、2、1、0。生:10最大。
师: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认识神奇的新朋友──10。板书课题:认识10
二、创设关于10的情景──感受用10表示事物的数量,区别10个和第10 1.主题图中的10。(CAI出示课本主题图)师:你能找出图中藏着的10吗? 生:图上有10只鸽子。
生:图上有9个小朋友,还有1个老师,一共有10个人。2.拿小棒表示10。
师:动动小手,拿出10根小棒,看谁拿的又对又快。(学生一边拿一边数。)
3.寻找生活中的10。(说一句话或动作表演)师: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是用10表示的? 生:妈妈买了10个苹果。生:我有10支铅笔。生:我们有10个手指。生:还有脚趾也是10个。生:我们组有10个人。生:……
(间奏:唱儿歌。)师:对呀,我们的双手正好是十个手指。丙棵小树十个杈……(学生拍手打节奏唱儿歌: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猜它是谁?手。)4.写10。
师:是啊,数一数咱们的手指吧,刚好十个。能写会算还会画呢。10该怎么写呢?
(CAI演示10的书写过程,教师示范。)
师:10是两位数,写的时候要占两个日字格,1和0要不能隔太远。学生书空,并在日字格中描红写10,用水彩笔完成10的卡片。5.自我介绍──认识序数第十
师:咱们的新朋友10说,从左起,只要排第十的,就和它是一家人。谁是10的一家人?这样好了,先作一个自我介绍吧。
(学生开始自我介绍:我坐在第N组,第N个,同时举起卡片N。)师:排第10的同学请到讲台上来。师:数一数,共有几个?(8个。)
师:怎样才能变成10个呢?
(再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共10人。)
三、解决关于10的问题──理解10的组成 师:把10个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可以怎么分呢? 学生分,并说出10的组成,写在黑板上。1.实践操作,分小棒: 师: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大家用10根小棒表示,自己分一分,说一说10的组成,并写下来。也可以直接写。(教师巡视,发现不同情况。)2.汇报板书:
学生汇报各自发现的10的组成,在投影仪下用小棒演示,说一说,并写在黑板上,并领导大家读一读。3.归纳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黑板上板书的10的组成,按一定顺序读一读,并发现其中的规律:10的组成有5组,共9个。
──看到10可以分成1和9,就能知道10可以分成9和1,交换位置。
──10的组成中,前面的数越来越大,后面的数就越来越小。4.理解中记忆:
拍手打节奏,诵读10的组成──按不同规律和顺序诵读后,尝试闭眼诵读10的组成。
四、享受关于10的游戏──巩固10的组成 1.教师和学生互动,伸手指: 我出1,我出9,1和9组成10。……
2.引导学生创造新的游戏:拍手对歌── 你说1,我说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说2,我说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说3,我说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说4,我说6,说话诚实不吹牛; 你说5,我说5,两数凑十不马虎。
五、总结关于10的知识──关于10的知识的回顾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的开心吗?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了解了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三、巩固达标: 1.填数。
2.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
3.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 6 9 7 10 8 4.补,使每张卡片上都有10个。
5.找朋友(把合起来是10的数字连起来)。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设计层次性强,针对性强。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让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师生共同总结。
10的认识教学实录 篇2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小数
1.感受小数。
师:这是什么地方? (出示超市图片)
生:超市。
师:昨天, 老师去超市买了几样商品, 它们的价格一样吗?
生:不一样。
评析:出示超市图片, 目的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感受小数来源于实际生活。
2.辨别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 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生:1元、5元、11元这3个数可以分成一类;2.5元、2.60元、12.12元、4.05元这4个数可以分成另一类。
师:像1、5、11这样的数都是以前学过的整数。那么, 2.5、2.60、12.12、4.05这4个数又是什么数呢?
生:它们都是小数。
评析:让学生分类, 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小数特征的关注。教师板书时有意识地把4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则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把握小数的特征。
3.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小数的秘密。
二、引导探究, 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
师:像2.5、4.05、12.12、2.60这样的数叫作小数, 其中的小圆点叫作“小数点”。
师:小数点左边叫整数部分, 小数点右边叫小数部分。 (板书如下)
2.读、写小数。
(1) 尝试读小数。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些商品的价格? (学生试着读, 当读不正确时, 教师加以引导纠正。)
师课件展示:
师:12.12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数字一样, 读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小数点前面的“12”读作“十二”;小数点后面的“12”读作“一二”。
师:读小数时, 整数部分的读法和小数部分的读法有什么区别?
生: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 小数点后面的数要一位一位地读, 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
师课件出示: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 小数点读作“点”, 小数点后面的数要一位一位地读, 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
(2) 尝试写小数。
师:会读小数了, 那么你会写小数吗?大家动手试着写一写下面的小数:马拉松全长四十二点一九五千米;南京长江大桥全长六点七七二千米;神仙居游览区面积五百三十三点三公顷。
反馈写法, 并指出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一个数, 要注意点上小数点。
评析:12.12这个数很有代表性, 体现了“以点突破”的教学理念;读、写方法的及时总结, 彰显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关注。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
课件出示课本第88页商品价格表:
师:先轻轻地读出这些商品的价格, 再想一想这些价格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生:5.98元表示5元9角8分;0.85元表示8角5分;2.60元表示2元6角0分。
师:这个表中的小数, 它们的整数部分表示_____, 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_____, 第二位表示_____。
生:它们的整数部分表示元, 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角, 第二位表示分。
师课件出示:我国商品的标价一般以“元”作单位。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数表示几角, 第二位数表示几分。
评析:方法提炼非常及时, 表示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比较到位。
4.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
(1) 认识一位小数。
师:课件出示1米的直尺。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师:1分米可以用分数表示, 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课件演示如下:
师:为什么整数部分为0?小数部分的“1”表示什么?
生:因为一份不够1米, 所以整数部分为0。小数部分的“1”表示1分米。
师:看来,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整数部分表示米, 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分米。
师课件出示:1米直尺, 取其中3分米, 让学生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结果如下:
师:0.8米用分数怎样表示?是几分米?
师:请看黑板上有3个美观整齐的等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3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3个小数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3个分数的分母都是10, 3个小数的小数点后面都只有一位数。
师:分母是10的分数叫作十分之几, 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的小数, 叫作一位小数。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1:十分之几米都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生2:一位小数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
师课件出示: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一位小数也就是表示十分之几。
评析:这一环节有两个亮点, 一是课件做得形象, 较好地突破了直观教具的局限;二是能及时引导学生归纳一位小数的初步意义。
(2) 认识两位小数。
(1) 迁移类推。
师:我们知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每份是1分米, 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每份是几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师课件演示如下:
生:能。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课件出示:
评析:充分相信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结论也就水到渠成。
(2) 自主探究。
师课件出示:平均分成100份的直尺, 取其中15份, 分别让学生用分数和小数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 配套展示课件:
生2:因为1厘米用0.01米表示, 所以15厘米用0.15米表示。
评析:此环节真正体现了自主探究。
(3) 即时反馈。
(4) 观察发现。
师:0.01、0.15、0.04、0.14这些小数都是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又表示几分之几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的小数点后面都只有两位数, 所以它们都是两位小数, 都表示百分之几。
师课件出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两位小数也就是表示百分之几。
评析:学生的结论同样是水到渠成。
(5) 再次反馈。
师:王东身高1米30厘米, 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生:1.30米。
评析:此环节既是小数的应用, 又是对小数意义的拓展。
三、实践应用, 巩固提高
1.想想, 填填。
1元是10角。7角是 () 元, 还可以写成 () 元。
1元是100分。7分是 () 元, 还可以写成 () 元。
2.议议, 判判。
(1) 80.80读作八十点八十。
(3) 2.07米表示2米7分米。
3.想想, 辨辨。
4.小游戏。
用1、4、5和小数点组成不同的小数, 看谁写的小数最多。
“吨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3
片段一:课前测试
1.根据计算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4÷4=3.1
第一次商是( ),商写在( )位上。
想:因为( )个( )除以( ),够商3个( ),写在( )位上。第二次商是( ),商写在( )位上。想:因为( )个( )除以4,够商( )个( ),所以商( ),写在( )位上。
2.算一算,说一说。
6.06÷3=
[3 6.06]先算:_____;被除数中的0表示_____。
再算:_____;最后算:_____;
被除数中的第2个6表示_____。
评析:通过课前测试,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找到最近发展区,以便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
片段二:解决问题,理解算理,构建算法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找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自己先计算,再根据计算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2.4÷4=5.6 (括号里的内容是学生充分发言后填写的)
1.先确定商的位置,并找到商。第一次商是(5),商写在(个)位上。为什么?想:因为(22)个(一)除以(4),够商5个(一),所以商(5),写在(个)位上。然后算积和差,5个(一)乘4,得20个(一);22个(一)减去(20)个一,得2个(一)。
2.再次确定商的位置,准确对位,找到商。课件依次出示
思考的过程(括号里的内容是学生充分发言后填充的):
第二次商是(6),商写在(十分)位上,(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即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为什么?想:因为2个一和4个(十分之一)合起来是第二次的被除数24表示(24)个(十分之一),所以第二次的商6表示(6)个(十分之一)。(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够商(6)个(十分之一),商是(6),写在(十分)位上。最后算积和差,6个(十分之一)乘4,得24个(十分之一),(24)个十分之一减去24个(十分之一),得0,所以商是5.6。
评析: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过程,说一说算理,理解算理,从而构建算法。
片段三:0的使用
课件出示:王鹏的爷爷计划16天慢跑14km,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学信息,信息一:16天,信息二:14km,问题是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两个信息之间有什么联系?(除的联系)列出算式,探究算理。(括号里的内容是学生充分发言后填写的)
14÷16=0.875
1.先确定商的位置,并找到商。第一次商是(0),商写在(个)位上。为什么?想:因为(14)个(一)除以(16),不够商1个(一),所以商(0),也就是用0来(占位),写在(个)位上;在被除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表示140个(十分之一),140个(十分之一)除以16,够商8个十分之一,(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商的小数点点在(个)位0的右下角,类推到十分位上。第二次商(8),写在(十分位)上;然后算积和差,8个(十分之一)乘16,得128个(十分之一),140个(十分之一)减去(128)个十分之一,得12个(十分之一)。
2.添0继续除(算千分位)。课件依次出示思考过程:第三次商是(7),商写在(千十分)位上,为什么?想:因为12个十分之一表示120个(千分之一),所以在12的后面添上0,就是120个(千分之一)除以16,够商(7)个(千分之一),所以商(7),写在(千分)位上。依此类推,最后再算万分位。迁移到万分位上是5。所以14÷16的商是0.875。
评析:教师采用尝试思考、类推、迁移等解题方法,既对解题有一定的导向性,又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由“整数14个一除以16不够商1个一,怎么办?”来揭示新旧认知的矛盾冲突,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探究和发现新知成为学生的心理需要。
片段四:呈错、找错、析错、纠错、避错
呈现错例,请学生们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做法对吗?如果不对,请你找一找错在哪里?为什么?然后帮他改一改。
1.根据计算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4÷4=3.1
第一次商是(3),商写在(十)位上。想:因为(12)个(一)除以(4),够商3个(十),所以商(3),写在(十)位上。第二次商是(1),商写在(个)位上。想:因为(4)个(一)除以4,够商(1)个(一),所以商(1),写在(个)位上。
2.算一算,说一说。
6.06÷3=202
先算:6除以3,得2;
被除数中的0表示0;
再算:0除以3,得0;
最后算:6除以3,得2;
被除数中的第2个6表示6个一。
小结性提问:今后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
评析:教师有目的地选出学生课前测试中的错例,让学生分析,既是对算法的重新认识,又是对算理的强化认识。
总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在计算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较好地把握住了教材,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地位,教学特点有:
1.充分运用了知识的类推迁移,抓住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揭示了新问题中的新矛盾,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激发起学习兴趣,“两主”作用发挥恰当。
2.学生学习新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先让学生练习,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自己寻找,错例也是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使学生学会,又会学,还乐学。
3.设计恰当,有坡度、有层次、还有变化,针对性强,利用学生的错例,进行判断、析错、纠错、避错。以防患于未然,既概括了易犯的错误,又培养了学生的辨别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巩固和强化作用。
《倒数的认识》优秀教学实录 篇4
理解倒数的含义,能进行准确的叙述,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新知识,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扫清障碍。由于分数除法的基本方法为“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因此认识倒数的概念以及熟练地求出一个非0数的倒数,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础。 3.学情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基础。 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能说出倒数的意义。 2.体验找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经历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学习过程。 评价任务
1.学生口算、思考互为倒数的特征。 2.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通过交流、游戏活动探讨找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活动“造反”游戏。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造反”游戏
反说:
刷牙—牙刷 球台—台球 唱歌—歌唱 反写:
杏—呆 吴—吞 干—士
师:在我们的语文上有许多这样有趣的文字,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这样有趣的数学,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像这样有趣的现象,在数学上叫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学习的
板书“倒数的认识”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 生2:
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深入探究一下“倒数” 我们先来算一算
谁能照上面的例子,再说一说? 通过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 生2:
师:大家都是活眼金睛啊!那么大家的这些发现之间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学一下下面的知识。
请学习完的同学坐端正。 回答:什么是倒数?
怎样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1: 生2: 生3:
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你认为在这句话中,哪些字或词语比较重要呢? 那么,根据上面的两组算式,谁来叙述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1 : 生2:
大家的叙述都非常准确,老师这有两道题,请你也来试一试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板书:求一个数的倒数 ,只要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 评价要点:知道交换位置
除了这些,老师还带来两个特殊的朋友0和1 下面请大家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1)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0和1都来了,那么还有一些老朋友也来凑热闹了。 动脑筋:整数,带分数、小数如何找倒数
怎么办?
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
带分数也可以化成假分数。小数也可以化成分数。 今天,大家的表现都棒棒的,下面我们来试试身手吧.想一想:找朋友 练习1:写倒数
练习2:整数、假分数的倒数填空
既然大家都这么棒,那么我们一起来智慧屋里去闯一闯吧! 第一关:填空(积是1)
第二关:我来当裁判(以书信的形式出现) 第三关:修改日记。
希望大家也能把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其实,在我们的学习中,各学科之间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下面大家来看一看下面几道题。
苏教版《周长的认识》教学实录 篇5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大家都穿着妈妈买的新衣服,对吧?(对)请大家想想,如果妈妈自己去给你买一条合适的裤子,需要知道些什么?(裤长、裤腰的尺寸)
师:裤腰的尺寸从哪来呀?
(生:用尺子量量腰)
师:那谁愿意帮老师量量腰的尺寸?请同学们看这里有卷尺、直尺、软尺等,那种工具适合呢?(2生合作,让生找测量工具,要求边量边说测量方法)
师:请同学们注意,腰一周的长度我们就叫做腰围,除了腰围,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也是用尺子绕这个部位一周,才能得出它的尺寸?(头围、腿围、胸围等)
师:由此可见,无论是胸围、头围,都是用尺子量出这个部位一周的长度,这一周的长度,也叫做这个部位的(周长)板书。
二、物体表面的周长
师:我们身体上有周长,看看我们周围的物体的表面有周长吗?快找找看!(找3生边指边说,其他同学也一起跟着说。教师纠正错误说法)
师:(拿一水杯)水杯上有周长吗?(杯盖、杯底等)(师在纸上用笔描出杯底的周长)同学们想描吗?下面请你选一个物品,喜欢哪个面,就描出哪个面的周长。(生描,师巡视指导)
三、图形的周长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图形朋友,认识它就大声说出它的名字。(出示图形)
师:图形有周长吗?快选一个喜欢的图形,指出它的周长。(找2生指,1生描周长)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呢?请看屏幕,看谁是火眼金睛。(出示判断题)
师:为什么这两个没有周长?这些图形为什么有周长?
师:老师现在明白了,只有这样首尾相连,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四、说周长
师:(出示课件)大家看,我们的身上有周长,物体的表面有周长,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生交流,师总结。
五:研究周长的方法
师:看来大家已经认识了周长,那有什么办法知道你手中这些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呢?
有的同学已经有想法了,有的同学还在思考,现在小组同学先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办法知道你手中这些图形的周长,比比哪个小组研究的图形最多,想出的办法最多。
生小组交流
师:哪些图形已经有办法知道它的周长了,把图形高高举起来。
1、正方形
师:怎样知道正方形的周长?
生:用尺子量出一个边然后乘以4。
师:这个同学利用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的特点,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哪个图形和正方形一样,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啊?
生:正六边形、五角星
师:正六边形每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知道了一条边的长度乘6就知道了它的周长。
标准的五角星,它的每条边的长度也是一样的,知道一条边的长度再乘10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教学实录《亿以内数的认识》 篇6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愉快的暑假过去了,同学们又回到学校,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这学期,由我和同学们共同来探讨数学知识。下面我带大家进行一次愉快的旅行。从画面上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了解到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的一些情况、有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以及我国的总人口数。
生:我看到各地方的人口数都很大,都比万大得多。师:你怎么知道比万大得多?
生:10000是五位数,这些数有的是七位数,有的是八位数。师:看一看,我国的总人数是几位数?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和学生一起数)
生:是十位数。
师:谁知道我国总人口大约是多少? 生:12亿多。
师:对,是12亿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大的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的比万大的数。
出示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2页。
二、探究新知
1、以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为例试读。
师:看这里(出示北京天坛图)这是什么地方的什么建筑?
生:北京的天坛
(给足时间拨、想、说,然后全班交流。)
4、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师: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数到了亿,而且还认识了许多新的数位,你都认识了哪些新的数位?
(请一生回答而后全班一起说: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师:以前我们学习的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那十万、百万、千万、亿呢? 生:也是计数单位。
师:对,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那你同学们想一想,发现这些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师:这些计数单位都是满十进一,也就是十进制的关系。同学们真聪明,通过拨珠、数数、观察发现了它们的规律。
5、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师:我们认识的数越多,数位也就越来越多。接下来该充实我们的数位顺序表了。(出示不完整的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接下来该怎么排了?(生一起说出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
…………
师:谁来说一说? ……..生操作。
师:下面请xxx来做车头,从六十万,十万十万的数,数到一百四十万。小火车开起来!
生操作。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数,好吗?我们从两千万开始,一千万一千万的数,数到一亿。(师生一起数)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都会数大数了。那你在生活中都知道哪些大数呢?谁来说说?
………..师:我们在认数过程中知道了一百有多大、一千有多大、一万有多大,那你们知道一亿有多大吗?下面让我们一起了看一看。(出示第四页你知道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三圈半)
师:同学们都知道,一秒钟时间很短,如果一秒钟画一个点,这样一刻不停地画下去,画一亿个点需要多长时间呢?同学们猜一猜!
生:…….师:小精灵画一亿个点用了3年零2个多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一亿是个很大很大的数。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怎么读大数。
(1)试读
师:我们先来看看只有个级的数怎样读?(将“2496”放在个级)这个数你会读吗?谁来读一读。
生::…….师:你能说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吗? 生::…….师最后总结:同学们读数方法各不相同但都是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3、练习一的第4题。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读数的方法。下面我们看图来读数。(每出示一幅图都请一名学生读一读)
师:同学们都会读大数了,接下来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现在读这些数没有问题了吧?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谁能来试着读一读我国总人口有多少人?(一生读)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五:全课小结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今天同学们都很棒。明天学习写比万大的数,相信你们会有更好的表现和收获。
附: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10的认识教学实录 篇7
教材在编排“比”的知识时, 通常采用从生活问题引入。如人教版教材中以“神舟五号”为背景, 呈现了杨利伟手上拿着的两面旗, 引导学生用除法表示出它们长和宽的倍数关系, 然后指出这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在平常的教学中, 教师也基本上采用将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引入的方法, 如有些教师喜欢把自己的照片放大、缩小, 并且其中两张长边与宽边缩放比例不一样, 一张长边拉得过长, 另一张宽边拉得过宽, 从中让学生产生问题, 再去测量每张图片长边与宽边的长度、列式计算, 发现对应边的长度用除法计算后, 只要倍数相同的图片都是相似的。在经历了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后, 教师再提出:像这样用除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倍数关系的, 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比”, 也就是“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可见教师如此教学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学生正处在用除法解决问题之中, 教师突如其来地告诉他们, 这些两数相除也可以写成两个数的比, 接着还要学生去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和除法的联系。
我们知道“比”的概念是一种描述性的定义, 它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认识“比”的过程中无须有更多的探究。就是引发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过程中去学习“比”, 也不能更好地体现出学习“比”的需求和学习“比”的价值。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比”, 也无非使学生再次用除法去解决问题。因此, 像这样的概念教学, 我们可以采取直接让学生去阅读文本, 通过自学就能清楚地知道两个数的比就是两个数相除。当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比”之后, 可以再去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去解读生活实例,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比”的价值。
出于以上的思考, 我们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一课作了以下的改进。
【教学简录与评析】
一、交流谈话, 引入“比”
教师板书“比”, 并向学生提出:看到“比”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比大小。
生:我想到了比多少。
生:我想到了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
师:大多数同学说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相差关系, 用的方法是减法。也有同学说到“比”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用的方法是除法。我们今天学习的“比”就和除法有关。那到底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呢?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学, 就会知道什么叫“比”。
(评析:通过教师与学生简短的对话, 使学生初步知道了今天要学习的“比”不是比大小, 而它与除法有关, 那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引发了学生对“比”的学习需求, 激发了自学的欲望。)
二、自主学习, 认识“比”
1 . 投影呈现自学要求。
2 . 提出自学后的自主检测要求。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 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了什么叫比, 以及与比有关的知识, 请大家拿出学习单 (课前预先提供学习单) , 完成学习单的第1 组题, 检测自己是否真正学会了。
优通过看书, 请你把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意思写下来。
悠根据你的自学, 你能把下面的两个数量关系写成两个数的比吗?
3. 组织集体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选择了几份学生的学习单, 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学习单, 进一步认识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并进一步检查所写的比和比值是否正确。
接着教师把学生所写的比和比值相应地抄到黑板上, 并向学生提出:这个比号怎样写呢? (指导学生怎样规范写比号)
师:比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比号后面的数又叫什么?
生:比号前面的数叫前项, 比号后面的数叫后项。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标上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各个比的比值是怎样得到的?
生:是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在每一个比与比值之间填上相应的除法算式。
师:写两个数的比时除了用比号“︰”之外, 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生: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在黑板上逐步完善板书, 见下图:
4 . 引发填表梳理联系与区别。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自学、交流, 知道了比与除法的联系, 下面请大家继续观察黑板上的式子, 想一想:比、除法、分数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想好后填入下表 (表格就是学习单上的第2 题) 。
当大部分学生填好之后, 要求分组进行交流, 再作集体反馈评讲, 根据学生交流, 投影上呈现以下的表格。
(评析: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单, 起到了对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测作用, 使自学能真正落到实处。在自学后的评讲中, 教师抓住关键性问题“比值是怎样得到的”, 使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强化“比”与“除法”的联系, 并动态地带出了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的分数表示形式。接着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 思考比和除法、分数这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独立的思考、填表、比较和互相交流, 使学生对所学到的比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5 . 尝试练习:求比值。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让学生继续完成学习单上的第3 题) 。
生1:应该也是“0”吧。
师:是吗? (课堂安静片刻后, 学生纷纷举手)
生2:这个比的比值不能是0。
师:为什么?
生2: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 因为除数不能是0 , 同样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
师:如果除数是“0”这个算式就……
生:就没有意义了。
师:是呀!比的后项如果是“0”同样……
生:同样没有意义。 (教师板书:比的后项不能是0)
师:但在生活中确实也有这样的比。 (投影呈现如左图的画面) 为什么这里比的后项可以是0 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为什么, 通过质疑明白了在生活中像这样呈现的比只是表示得分的相差关系, 而不是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关系。
(评析: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及时运用比与除法的联系来计算比值, 这是学生对比与除法联系的进一步认识。而且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各个比, 在数值和形式上各有代表性, 除了前后项是整数的比, 还有小数、分数的比, 这样能更好地检测学生对求比值技能的落实。另外, 教师通过最后一个比前项是0, 带出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 的质疑, 促使学生再次联系除法, 解读比的后项不能是0 的道理。与此同时, 教师还随机呈现生活中的比赛场景, 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交流, 在这样自然动态的思考中认识到今天学习的比与生活特定情况下的比是不一样的。)
三、借助实例, 感受比的价值
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今天我们学习的比, 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在学生感到疑惑时, 屏幕上分别呈现以下实例。
1. 用“比”来思考糖水的甜度。
如下图, 先出示两杯糖水, 分别标出了糖与水的质量比。并向学生提出:你们看到这两杯糖水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我觉得第一杯糖水要比第二杯要甜一些。
师:大家都来想一想为什么第一杯糖水甜一些呢? (学生再次互相交流)
生:因为第一杯糖水中的糖是1 份, 水只有20份, 而第二杯糖水中的糖也是1 份, 水有25 份, 所以第一杯糖水要比第二杯糖水甜一些。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糖与水的比看出来的。
接着教师在屏幕上又呈现第三杯糖水 (如右图) , 又向学生提出:看到这杯糖水的糖与水的质量, 你又有什么话想说吗? (学生又一次互相交流)
生:我觉得这杯糖水与第二杯糖水是一样甜的。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这里糖4 克, 水有100 克, 也就相当于糖1克, 水是25 克。
师:你们太聪明了, 用到了把一个比化简, 或求出比值来比较, 我们下一节课还会学到怎样化简比呢。
2 . 用“比”来思考地图。
师:你们真棒!刚才大家看到糖水中糖与水的比, 就能分析出哪杯糖水甜一些, 下面请大家再看两张地图 (投影呈现如下图) 。这地图中也有比, 它叫比例尺, 这个比的前项表示图上的距离, 后项表示实际距离。那你看到这两张图的比例尺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师:你真棒!能知道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 那如果图上表示1 厘米呢?
生:第一张图就表示8000 万厘米, 第二张图表示的是400 万厘米。
师:现在你看这两张地图一样大, 第一张图表示的是全国地图, 而第二张图表示的是北京市地图, 这是谁起到了作用呢?
生:是“比”起到了作用。
3. 用“比”来思考照片的放大与缩小。
师:刚才大家又在地图上看到了比的作用, 在生活中运用比的知识很多, 下面请大家观察一组照片。
师:为什么不像呢?
接着教师在屏幕上打出每张照片长与宽的具体数值。
师:你还能用今天学习的比的知识来说明为什么有的照片像, 有的照片不像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如下图) 。
[评析:“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它在形式上比除法更能直观地看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比”在应用中的直观性, 冯老师巧妙地选用了三个生活实例, 通过第一个糖水的例子使学生很快地感受到只要看到“比”, 就会马上知道哪杯糖水含糖量高 (甜一些) , 哪两杯含糖量是一样的。通过第二个地图的观察, 又感受到“比”在地图上的作用, 与此同时也渗透了比例尺的知识。第三个实例通过照片的观察, 再一次引发学生对“比”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及时运用“比”的知识写出对应边的比, 并通过计算比值来说明哪几张照片是相似的。]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8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但对厘米、米等“单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知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又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厘米”
(……经过用回形针、蜡笔、小刀、橡皮等工具测量同一课本后得出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测量单位测量,结果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测量了课本的长,为什么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
生:我们用了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怎样测量物体才会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请观察你们手中的尺子。(学生自主观察、交流)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2:我想知道尺子上一小格表示什么?一大格表示什么?
师: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
(播放课件:小朋友好,我是长度单位“厘米”,平时你们测量物体时,可以用上我,比如说铅笔长15厘米,课本长20厘米,课桌边长100厘米。小朋友们,初次见面,你想对刚才的介绍说点什么?)
生1:我想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
生2: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
二、参与活动,体验“1厘米”
1、认识“1厘米”。
活动一:找一找
师: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出示课件:闪动1厘米的距离)
师:直尺上闪动部分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从0到1的距离叫1厘米,也可写作1cm。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直尺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厘米长,同桌相互指着说一说。
生1:从刻度1到刻度2是1cm。
生2: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cm。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直尺上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
总结并板书: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或者每一大格间的长度都是1cm。
2、感受“1厘米”。
活动二:量一量
师:请拿出学具盒里棱长1cm的正方体,它宽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不信,量一量看。(教师巡视并用实物投影演示)还可以怎样量?(学生测量,初识将物体的一端对尺子上任意一个刻度,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活动三:比一比
师:请每位小朋友用左手(或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抽掉小正方体,手指不要移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比一比再用直尺量一量,反复多次,直到学生比的长度大约在1厘米左右。)
活动四: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出1厘米的长度,再次验证你比的是否正确。
活动五:摸一摸
师:现在我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请从信封里摸出1cm的物体。
(学生动手摸后回答。)
生1:小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长是1厘米。
生2: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
生3:小棒长1厘米。
生4:钢笔粗大约1厘米。
生5:火柴盒的厚大约是1厘米。
活动六:说一说
师:请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也是1厘米。
(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小手指1节的长约1厘米,有的说大拇指甲的宽大约1厘米,还有的说1粒大豆的长大约1厘米,钢笔上橡皮头的长大约1厘米……)
三、汇报交流,拓展新知
1、仔细观察先估一估再填空。
2、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各人手中的直尺。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10厘米的长度,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0厘米。
生2:10厘米里面有10个大格,也就是说10厘米有10个1厘米。
生3: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厘米。
生4:不对,是3厘米。
师:为什么是2厘米?
生1:因为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大格,尺子上1大格表示1cm,所以是2cm。
四、课堂小结(略)
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具体比较操作与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反思、产生情感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要上好此课,必须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如何让学生认识“厘米”这一单位呢?片段一设计了用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结果不一样,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矛盾冲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接着教师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并辅以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找出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厘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将1厘米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过程呢?活动中的找一找——初步认识刻度;量一量——尝试体验初步建立表象;比一比——感受新知,形成数学模型;想一想——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摸一摸——反思实践,应用数学模型;说一说——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等环节都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想象,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感受,并形成1cm的空间观念,从而促进对“1厘米”认识。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系统。
如何强化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呢?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直尺,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加强个性化记忆和理解。如,摸出一支粗约1厘米的钢笔、厚1厘米的火柴盒,观察小手指一节的长……这些都是学生体验的结果。用蔬菜图估计长度,强调体验过程,把对1cm的体验最终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二度开发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建构。
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所以学生学得非常兴奋,兴趣非常浓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种变教材为“学材”,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体验”的空间,还使他们牢固地建构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钟表教学实录 篇9
开头
师:一(1)班的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好,李老师今天请大家猜个谜语,同学们听好啦。(出示课件)师:小闹钟,你们认识吗?哦,都认识呀,那好现在老师带你们到钟表王国去瞧一瞧,哇,这么多钟表。(出示课件)同学们,哪个是闹钟呀,这是什么,这个你认识吗?这么多钟表漂亮吗,它不仅漂亮,钟表上面还有好多好多知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吧!(板书:认识钟表)请同学们来读一遍课题。
认识钟面
师:(出示课件)小眼睛请看着大屏幕,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钟面娃娃,但是它很顽皮,把身上的零件都藏起来了,请同学拿起老师为你们准备的钟面模型,一起来比一比看看这个钟面缺少什么?
师:哪个小朋友先来说说?1数字,那你知道有多少个数字吗?我们一起来听听钟面娃娃怎么说一共有12个数字,小眼睛看仔细了,如果12和1之间是一个大格,那同学们数数这12个数将钟面一共分成多少个大格?。同学们再看看,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好我们一起来听听。(出示课件)2同学们再看看他还缺少什么,两根针,请同学们拿出手来比划一下,一根怎样,一根怎样,那它们叫什么名字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听仔细了吗,短的叫什么,长的叫什么。好我来考考大家,知道的同学可以举手告诉我,指向12的叫
指向8的叫
你们记住了这两个新朋友吗?老师呀还发现时针和分针会做运动,你们想不想看看?(出示课件)边看边说:“它们往哪边转动,赶快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学学。师在前面示范,边说,时针和分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停地转动,你们会了吗?经过同学们的努力,钟面娃娃终于露出了笑脸,咱们听听他怎么夸奖你们,听了他的夸奖你们高兴吗,好孩子,坐端正了,咱们接着往下学习。
认识整时
师:(放铃声)听,哪儿的钟表响了?哦,原来是晶晶的闹钟响了。还不起床,上学要迟到啦!快告诉她现在几时了?(出示放大的钟表)你怎么知道是7时的?我看时间可厉害了,因为我有一个方法,你们想不想学学。小眼睛看好了,这根什么针,哦分针,分针指向几,12,;这根是什么针,哦时针指向几,7,跟老师一起说,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就是7时。
师:(出示课件)咱们接着看,这里有三个钟面,首先咱们看到第一个钟面,照着刚才的说法咱们一起来说一说,分针指向,时针指向,就是。(出示课件)说的真好,再看看第二个钟面分针指向
时针指向,就是
你们的声音真好听咱们再看看第三个钟面,全班同学一起来说说。(出示课件)真不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他们的分针都指向12,再看看时针,时针指向8就是8时,指向3就是 3时,指向10就是10时,指向几,就是几时。像8时,3时,10时这样的时刻,咱们叫他整时,而这就是我们认识整时的方法(出示课件)现在李老师好想听听你们的声音,咱们一起来读读,看看谁的声音最好听,准备好了吗,分针指向一二。声音再大一点好吗。你们的声音可好听了
拨整时
师:那现在你们都会认整时了吗?那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动手拨一下整时,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钟面模型跟着老师开始了,我们先来拨一个5时,拨好了吗,好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拨5时时你是怎么想的,哦,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其它的同学拨对了吗?真了不起,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个时刻,让同学们拨,拨好了吗,咱们一起来说说,拨到 时时,分针指向
时针指向
老师再请你们拨一个时刻,请你拨一个12时,咱们比比谁拨的又快又对。拨好了吗(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看和老师一样吗,咦,这个时刻怎么少了一根针了。哦原来拨到12时时,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看上去好像少了一根针。现在你们会拨整时了吗,那好请同学们放学后请爸爸妈妈说一个整时,你们拨,好不好,爸爸妈妈看到你们会拨整时了,一定特别高兴。
写整时
师拍三下,现在请同学们把钟面模型放在一边让它休息一下,看着老师,我看看谁的眼睛最漂亮。现在咱们一(1)班的小朋友不仅能用嘴巴说出整时而且能拨出整时,下面老师要教你们怎样写整时,小眼睛看好了(出示课件)这是咱们刚才已经认识了的钟面,请同学们准备好笔和纸跟着老师一起来写,请看第一个钟面,这是几时,好老师用两种方法把它记录下来,第一种是文字的方法,我先写上一个8,在8的旁边写上一个时,8时跟老师读两遍。第二种方法是电子时钟上的表示方法也就是数字的表示方法,小眼睛看仔细了,我还是先写上一个8,接着打上两个圆圆的小点,再写上两个0。你们写好了吗,举起来,我看看谁写的漂亮。写的漂亮的让同学夸夸他。接下去咱们看看第二个钟面,首先说说是几时,老师让你们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像老师一样用两种方法一上一下把它写下来。写好了吗,请同学们和老师的比一下,对的同学举起来,错的同学赶紧订正。好放下来,现在你们会写了吗,自信一点说,那好请大家看到第三个钟面,我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的同学到下面写。都写好了吗,咱们一起看看他们写的对不对(出示课件)真了不起,请你们伸出大拇指一起夸夸他,那你们写对了吗,写对的举起来。现在你们会记录时刻吗
连线
听到你们会记录时刻了,我的一个朋友一只猫咪宝宝也赶来凑热闹,它想考考同学们,这是一道连线题,上面是钟表,下面是记录的时刻,请同学们把相同的时刻连起来。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钟面,它是几时,一时,下面哪个是1时,好连起来。这道题在咱们书上的94页,接下来第二,第三,第四幅图同学们自己连连看。连好了吗,(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对的请举起来。
明明的一天
我还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朋友,他叫明明,他把每一天都安排的特别开心,咱们一起去看看到底为什么。(出示课件)首先请看第一幅图,(出示)谁来说说明明几时在干嘛?说的真好,所以旁边分别用两种方法记录了7时。咱们接着看第二幅图,谁来说说明明几时在干嘛,第三幅图呢,请同学们赶快用两种方法写一写。咱们一起来对对答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明明7时起床了,8时开始学习,晚上9时睡觉,它的一天安排的合理吗,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明明一样做个会安排时间的好孩子,好吗
讲故事
师: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名字是小猴盖房子。有一天,小猴想:所有的小动物都有自己的房子了,我也要盖房子。说干就干,只见它一会儿画图纸,一会儿砍木柴,可房子还没盖完,它又忙着给动物们发请贴去了,发完请帖天也黑了。第二天,太阳已经升得很高很高了,同学们看看已经几时了,都十时了,可小猴(出示课件)还在睡觉,来看它新房子的动物们可生气了,小狐狸推醒他,可它只说了句:过一个小时再说吧!同学们,过一个小时是几时呀,11时呀很快就到了,小松鼠过来推醒他,可他又是那句话:过一个小时再说吧!同学们,过一个小时是几时呢?都12时了,小动物们的肚子饿得咕咕叫,纷纷批评它,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还浪费了大家的时间,都不跟它交朋友了,小猴意识到自己错了,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咱们听听他怎么说。(出示小猴说的话)小猴的话,你们记住了吗,老师希望你们像明明一样做个会安排时间的好孩子。
(四)畅谈收获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节课的时间马上就到了!能和小朋友共同上一节课,老师感到非常高兴,那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时间象小马车一样,滴滴嗒嗒的向前跑,希望大家都要珍惜宝贵的时间,努力学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让我们在这歌声中结束今天的新课吧!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0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数学第一册《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③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美育和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
学会辩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生活用具,学习用具和玩具、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景与激趣 1.设景。师:(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小叮当。
师:对,机器人小叮当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
生:想!(学生很好奇地观察礼物)师:赶快打开看看,喜欢这些礼物吗? 生:喜欢!2.激趣。
师:这么多的礼物,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试试看。评:用学生喜欢、熟悉的机器人发礼物的情境来开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布置了学习任务,为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活动与交流
1.分一分,按要求分组活动。师:谁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我们组把牙膏、鞋盒、烟盒„„放在一起。生2:我们组把魔方和那些正正方方的盒子放在一起。生3:我们组把篮球、足球、乒乓球、垒球放在一起。生4:我们组把茶叶筒、易拉罐放在一起。
师:大家分得真不错。刚才我们分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现在老师还有一些东西要大家分一分。(出示课件:动画球,魔方„„)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小叮当留给自己的一份礼物,它想请大家帮他一个忙,把这些礼物按形状相同的分一分。各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该怎么分。生1:把球放在一起,蛋糕和易拉罐放在一起。生2:魔方和玩具盒放在一起,牙膏盒单独放一起。生3:把降落伞和灯泡放在一起,因为它们的形状很相像。师: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补充的吗?
生4:我觉得应该把筷子笼、降落伞、灯泡三种东西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和前面四堆物体的形状都不同。
师:说得真好。小叮当也分了一下,看看你们分得和他一样吗? 评:“分一分”是用实物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辨认物体的形状,同时又把
电脑屏幕上的“实物”让学生分一分,使学生初步形成这些物体形状的表象,为建立图形概念打下基础。同时,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最喜欢被表扬,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的语气对其进行褒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摸一摸(感知物体的形状)。
师:请你们把刚分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看你会有什么感觉并把你的感觉跟小组的同学说说。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牙膏盒长长方方的。
生2:有6个面,每个面摸起来都是平平的。相对的面一样大。生3:我摸到了尖尖。师:有什么感觉? 生:手摸在上面痒痒的。生4:我看到魔方是正正方方的。
生5:魔方也有6个面,而且6个面一样大,摸起来也是平平的。生6:魔方也有尖尖。
生7:我看到茶叶筒是直直的,摸起来光光的。生8:茶叶筒上下两个面看起来圆圆的。生9:茶叶筒上下两个面一样大。生10:茶叶筒的面是平平的。生11:球是圆溜溜的。生12:球摸起来光光的。老师逐一肯定学生的发言。
评:由大概到细致的辨认,由整体到具体的感知,“摸一模”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图形概念的形成,空间概念的建立,就是在这些分、摸、辨、说的活动中逐步完成。若没有这些活动,孩子们就不可能有那些生动的、形象的、极富情趣的表述。3.搭一搭(区别物体的特征)。师:把桌子上的学具像搭积木一样搭一搭,看谁搭得最漂亮、最平稳。(学生按要求分组活动)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不能把球放在最下面,因为它容易滚了。
生2:茶叶筒或易拉罐只能竖着放在下面,如果横着放也容易滚了。生3:我发现把牙膏盒或魔方放在下面搭得比较平稳。
师:说得不错。所以我们做房子的时候用的建筑材料通常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比如:红砖、预制块。
评:通过搭一搭,让学生进一步实实在在的区分这些物体的特征,感知它们的根本区别,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是分组活动,组内四同学开始意见并不统一,发生争论,最后在事实面前达成一致。由不统一到一致,由一种搭法到多种搭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4.揭示概念。
师: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都有二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 生1:我知道牙膏盒、鞋盒„„叫长方体,因为它们是长长方方的。生2:茶叶筒、易拉罐叫圆柱。生3:魔方是正正方方的,叫正方体。生4:篮球、足球、垒球、乒乓球都叫球。
板书四类物体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5.形成表象。
师:通过看、摸、搭我们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样子,那么,它们的图形又是怎样的呢?通过电脑,抽象出四种图形。6.游戏:看谁摸得准。
师:每组3名同学蒙住眼睛,另外两名同学一位提要求(摸什么),一位当裁判(看摸得对不对)。师示范游戏的做法,生兴致高昂地分组做游戏。评:揭示概念,形成表象,是以上活动的必然结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是这些活动的进一步深化,是形 成空间观念的最佳时机。
三、解释与应用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课题)。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实,像我们今天
学习的四种形状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见过哪些东酉的形状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四种物体的形状相同呢? 生1:我们坐的教室是长方体的。生2:数学书是长方体的。生3:我家的电冰箱是长方体的。
生4:牙膏盒、鞋盒、酒盒、烟盒都是长方体。生5:魔方是正方体的。生6:我的玩具盒是正方体的。生7:旗杆的形状是圆柱体。生8:铅笔的形状是圆柱体。生9:易拉罐是圆柱体。
生10:我爸爸抽的香烟是圆柱体。
生11:篮球、足球、垒球、乒乓球都是球。生12:地球仪的形状是球。生13:弹珠的形状是球。
评:“实践——认识——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学生用刚形成的图形概念来“解释”现实中的图形物体,正顺应了这一认识规律。从学生的表现看,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四、拓展与提高
1.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电脑出示机器人),你们能数一数机器人小叮当是由多少个长方体、多少个正方体、多少个圆柱、多少个球组成的吗?
生:小叮当是由2个长方体,1个正方体,4个圆柱,3个球组成的。2.师:小叮当来的时候跟老师说过,让老师在这儿准备了4种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子,请你们把长方体装在红色袋子里,把正方体装在黄色袋子里,把圆柱体装在白色袋子里,把球装在黑色袋子里。
评:最后这一环节的设计相当妙,既前后呼应,又进一步深化了本节教学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能力,一举三得。总评本节课的教学有三个特点:
1.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节课中,学生并不觉得“难”,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
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为图形概念的建立作了坚实的铺垫。
2.学生的活动充分。好动是一年级学生的特急,教师利用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活而有序,活而不乱,活而有趣。
3.学生探索的空气很浓。整节课学生都处在不断“探索”之中。当然,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探索只能是浅显的、表面的。实物——图形——实物,再到建立较清晰的图形概念,就是不断探索的结果。同时,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也为学生探索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10的认识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6和7的认识教学实录06-11
张齐华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07-12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0-24
认识周长 教学实录09-27
10倍的认识教学设计11-02
《认识水果》课堂教学实录09-15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