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 教学实录

2024-09-27

认识周长 教学实录(精选11篇)

认识周长 教学实录 篇1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信息窗1《认识周长》 [教材简析] 《图形的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利用图形,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图形、实物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体验什么是周长。[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测量周长的多种方法。

2、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渗透德育教育。[教学重难点] 建立周长的概念。[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不同形状的彩色纸片图形,相关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棉线、彩笔,各种不同形状的彩色纸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美丽的校园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校园生活,成了我们“无声的好朋友”。现在我就把她们带到了大家面前,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生答)

2、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为了保护这些花花草草,你打算怎么做呢?(指生答)

3、同学们的办法真多,真可以称得上“环保小卫士”!有的同学提到了安护栏,我请四位同学告诉老师在哪里安护栏呢?(指生答)

4、原来是沿着花坛的边围“一周”。板书(一周)

5、那什么是“一周”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播放课件)

小结:第一幅没有沿着花坛的边,这个开始的点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起点”。“;第二幅起点和终点没有重合,不到一周。那第三幅呢,强调: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再回到起点,正好是一周。

6、同学们回答问题真积极!你能不能描出图形的一周呢?我们先来看下温馨提示。(指生答)请拿出1号任务单,按要求完成。(学生活动)

7、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很多小组跃跃欲试,哪个小组上来展示一下。

8、这个小组分工明确,思路清晰。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一周(板书 图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 周长(板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

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课桌表面和课本封皮的周长。(说完迅速做端正)

9、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好了,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怎样知道图形的周长呢。每个小组学具袋里装了两个不同形状的图形,小组讨论一下,每个小组至少选2名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组的讨论成果。(小组活动,汇报)

10、请同学们仔细听,当他说的不对或不完整的时候,你再给他们纠正或补充。我相信每个同学都将是一名优秀的聆听者。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你们组其他成员还有补充吗,其他小组的同学呢?

11、同学们不光发言积极(会说),还很善于倾听。前面提到为了保护花草,要给花坛安护栏,于是工人师傅准备安护栏,可他遇到了问题“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呢?”实际上就是要知道什么?„„每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

12、这是我测量出的每个花坛的边长,(播放课件),谁能快速算出每个花坛的周长。第一个 „„

13、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在你们的帮助下,工人师傅可以尽快安上护栏了!

14、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解决,请同学解决2号任务单上的问题。(学生活动)汇报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同学们回答的既快速又准确,再来看下第二个问题你了解哪些国旗知识,(指生答)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国旗是长方形的,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不管何时何地,当我们看到国旗升起的时候,我们都应立定站好,向国旗行注目礼,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谁来说一下这面国旗的周长是多少(指生答)

1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指生答)

16、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周长的知识,还懂得了要爱护花草,保护环境,我相信即使花坛不安护栏,大家也能让这些花草不受伤害,让他们装点我们美丽的校园!

认识周长 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能说出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能说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能力目标]

能通过操作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并推导出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 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的测量和周长计算公式的探讨。

【教具、学具】

尺子、线、圆形图片、挂着粉笔的绳子、教学课件。

【课型方式】平台互动

【教学过程】

一、感受圆的周长, 探究测量方法 (6)

1.认识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在哪呢?什么是圆的周长? (1)

请大家拿出自己喜欢的圆形实物, 在上面指一指、摸一摸, 并试着说一说, 然后同桌交流 (抽生汇报, 课件)

2.探索测量方法 (5)

抽小组演示汇报

生1:我们组想到了用滚的方法来测量, 我们先在圆上做个记号, 把这个记号对准尺子的0刻度, 然后把圆在尺子上滚动一周记号所对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2:我们小组用的是围的方法, 先用线把圆围起来, 再把线拉直, 量出线的长度就知道了圆的周长。

师:你们真善于思考! (绳甩小球) 看, 老师手中小球的运动轨迹也是个圆, 它的周长能直接测量吗? (不能) 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愿意)

二、动手操作、推导公式, 探究新知 (12)

请大家以4人组为单位, 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合作测量出各圆形实物的周长和直径。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学生测量、计算、寻找规律。 (3)

2.介绍圆周率 (3)

师: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的这个3点几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 它叫圆周率, 用字母π表示。

(1) (课件:生齐读)

(2) 圆周率和中国人有着很深的渊源, 请看大屏幕: (课件)

师:同学们, 听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呢? (感受祖冲之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智慧)

师:除祖冲之外, 还有许多人为计算圆周率而不懈努力。

4.推导公式。 (2)

师:孩子们, 现在你知道怎样计算圆的周长了吗?将你的方法写在学习卡上并与同桌交流。 (抽生汇报)

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 (你的方法也很有创意, 老师把同样的奖励送给你)

生:C=πd=2πr。 (你的方法很简洁) (课件)

三、巩固新知, 解决实际问题 (4)

1.首先让我们回到动物赛跑现场, 看看它们的比赛是否公平 (课件)

2.大家再来帮老师求出小球的运动轨迹的周长 (演示)

四、小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效果检测 (8)

1.课件出示练习题:生自由选做2~3道题, 小组交换评价, 汇报本小组做的每个题的答案。

2.判断: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集体手势判断 (课件) 。

六、拓展提高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与评析 篇3

(一)感知边线和周长

师:(播放视频)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老鼠绕着圆圈跑了一周。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还用了一个词语“一周”。

师:(播放视频)在这幅图里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农夫绕着菜地跑了一周。

师:谁听到他说了一个什么词?

生:一周。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生:绕着物体跑一周。

师:是的,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一周”。(播放视频)小红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了一周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小红没有沿着操场的边线跑完一圈。

师:我们说“一周”时要注意什么?

生1:沿着物体的边线。

生2:从原点回到终点。

【评析】概念的建立需要经历重复感知和直观的操作活动,通过操作活动,可以将抽象的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执教老师先是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如观看视频老鼠跑圆圈、农夫围着菜地跑一周、小红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一圈。

(二)引出课题

师:小红沿着操场边线跑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操场的周长。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周长”这位新朋友。

生1:什么是周长?

生2:如何测量周长?

【评析】执教老师通过“提—好问题,提好—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

二、亲身体验,认识周长

(一)指一指

师:谁能够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认真观察,这位同学是从哪里开始又回到了哪里?

学生用手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师:你还可以从哪里开始又回到哪里?请同学们拿出课本,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课本封面的周长。(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呈现学生的操作活动,同时进行小结:无论从哪一点出发,我们只要沿着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绕一周,这就是课本封面的周长。)

(二)找一找

师:除了数学课本封面有周长,你还能找出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请同学们用手指出来。

生1:我可以指出铅笔盒表面的周长。

生2:我可以指出钥匙表面的周长。

(三)描一描

师: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周长,那么,平面图形有周长吗?(利用电子白板、教学工具画长方形)谁能指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指出长方形的周长。

师:请看这个图形(见图1),如果你认为可以描出它的周长,请你上来描一描,如果认为不可以,说一说原因。

生1:这个图形有缺口,无法指出它的周长。

师:说得好!这个图形有缺口,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图形,这种图形就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我们才能找到它的周长。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吗?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真了不起!你们通过思考和动手操作知道了什么是周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对于周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怎么知道周长有多长呢?

【评析】教师结合实际,通过让学生指一指、找一找、描一描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感知的过程,进而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关系,从而认识到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知道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周长,也明白了一般图形的周长。

三、实际操作,测量周长

(一)小组合作

师:我们要知道周长的长度,如长方形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

生:测量。

师:你的想法真妙!下面,我们动手量一量下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测量完成后,和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评析】从认识生活中的物体表面周长到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另外,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并体会到了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小组反馈

师:我们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展示。你们选择测量什么图形的周长?是如何测量的呢?

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测量三角形的周长,用直尺分别测量出三角形3条边的长度,并将3条边的长度相加。

师:你们同意这个小组的做法吗?测量三角形的周长,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用软尺沿着三角形的边线绕一圈,直接读取软尺上的数字,这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师:做得好!这也是一种办法。现在请另一个小组来汇报展示,你们是怎样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呢?

小组成员展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先用毛线把五角星的边线围一圈,然后拉直毛线,毛线的长度就是五角星的周长。

师:做得好!你们还想到了其他方法吗?

生1:用直尺量出五角星一条边的长度,然后乘以10,就得出五角星的周长了。

生2:用软尺围着五角星的边线一周,然后看软尺上的刻度就得出五角星的周长了。

【评析】学生通过度量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办法,也为探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积累了经验。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在展示活动中总结经验,从而深入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一)算一算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但认识了周长,还知道如何测量图形的周长。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计算周长。(电子白板出示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

nlc202309082208

生1:正方形的周长是10×4=40厘米。

师:正确。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

生2:正方形的周长是10+10+10+10=40厘米。

师:你说的也对。看好了,老师要变魔术了,谁能指出它的周长?(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复制功能将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变成两个并列的正方形。见图2)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生1:10×6=60厘米。

师:谁有不同的算法?

生2:10+10+10+10+10+10=60厘米。

生3:(10+10+10)×2=60厘米。

(二)比一比

用4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列图形(见图3),请思考: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生:最后一个组合图形的周长最短,周长是8厘米。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计算周长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同意,要注意以每个图形的边线为准计算周长。

(三)多媒体课件出示图形

师:有一块玻璃裂开了(见图4),现在老师要用胶布把玻璃的边线包一周。猜一猜,甲、乙两块玻璃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选择的?

生1:(1)甲用的胶布长。

生2:(2)乙用的胶布长。

生3:(3)一样长。

师:哪位同学分别指一指甲乙两块玻璃的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甲的长边和乙的长边一样长,它们的短边也一样长,而中间的裂痕是甲、乙的共同边,所以甲、乙两块玻璃的周长相等。

【评析】通过对比、辨析,学生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会到了图形的转化思想。在初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领会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总结反思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长,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你还想学习关于周长的什么内容呢?

学生交流后进行总结、反思。

【评析】执教老师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总评】

《周长的认识》一课教学设计新颖,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思路清晰,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是一节扎实、高效的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趣。执教老师制作了“小老鼠绕着圆圈跑一周”“农夫绕着菜地跑一圈”“小红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一圈”等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此外,执教老师很好地诠释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有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如让学生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测量图形的周长。

第二,实。如果数学课堂无法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快乐,得到思维品质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数学的本质力量也就无法得到体现。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的建构,经历了以下几个层次。①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这是学生初步接受周长的概念的建构过程。②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有缺口的图形,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该图形没有周长?学生思考之后,知道了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完善了对周长的概念的理解。该教学环节是教学的亮点,凸显了数学教学最本真的追求,即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活。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练习题,在探索周长的测量方法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第四,美。执教老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明了,干净利索,问题指向明确,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用美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如“真是一个认真观察的孩子“你们真了不起”。此外,教师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直观形象的视听语言,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注:该课荣获2015年广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

认识周长 教学实录 篇4

【场景一】: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铁丝,看看可以做什么?

生:可以围成一个长方形。

师:这根铁丝长24厘米,如果给你,打算怎么围?可以围出几个形状的长方形?

生:先围一半。

师:(将铁丝对折),举着问:这是什么?

生:一条长加一条宽。

师:继续折,折好长方形的两条长与一条宽,再怎么折?(生示意他再将长的一条边折过去,正好是一个长方形。

(师继续演示,又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师问:这些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面积会怎样?

生1:它们的周长一样,面积不一样大。

生2:面积应该是一样大的。

生3:不管怎么围,周长一样,面积也相等。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板书“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也相等。”

这仅仅只是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想办法验证才行,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在小组里说说。

【反思】:这是新课的引入,很朴实。但细细品味,就不那样简单。从老师手里的铁丝,思考围长方形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引发学生猜想“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会怎么样?”老师提供有效“刺激物”,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是智慧的开端。

【场景二】:

师:现在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在方格纸上怎么画的长方形?

生1:我画了三个长方形,长与宽分别是10厘米和2厘米,8厘米和4厘米,7厘米与5厘米(出示图画)。我得到的结论是: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相等。

师:(板书长与宽的长度)看这位同学画的长方形,与我们围的长方形一样吗?周长符合什么条件?

生2:周长是24厘米。

师:通过验证,刚才的结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也相等”是错的。板书(×)

我还发现刚才验证时,很多同学出了问题。验证不出来,有谁知道?

生3(不解地):我画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8和2,还有6和5,所以做不出来。

师:他所画的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样?(不相等,不是24)

生4:我画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都是24平方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是不是有这样的想法:有了猜想,怎么来验证呢?

生5:先要看长方形的周长是不是24厘米。

师:对,先画两个长方形,周长24厘米,再通过计算判断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那么,有的同学画2个,有的画3个,是不是越多越好,你们认为画几个?

生6:我认为画两个就可以了。

师:对,只要举个反例就行,不必再画3个、4个、5个。

【反思】:从猜想到验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思维对象从铁丝转借到“图画”,从关注图形形状的不同,转向关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面积的大小关系”这正是潘老师设计的精妙之处,学生始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探究和讨论的情景中,兴趣盎然,在独立思考、小组学习中学会倾听不同意见,综合比较,作出判断,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智慧互动。

【场景三】: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已经知道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相等。用24厘米的铁丝,可以围成多个不同的长方形。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长方形面积比较大?有没有这样一个规律?如果有,怎么去发现呢?(师出示刚才画的长方形:长10厘米,宽2厘米)想像一下,还可以怎么画?

生:长还可以是11厘米,宽1厘米。

师:你还能想出多少?请你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面的表格里,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独立练习,稍后反馈。

展示两份学生作品:

师: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

生1:我比较喜欢第二种。

生2:第二种按顺序写,感觉很清楚。

师:是呀,有序地思考,便于归类(媒体随即出示了相应的长方形直观图)

师:仔细看看,什么时候面积最大?有没有什么规律。从自己的表格里找一找,想好了应该怎么表达,再与同学交流。

生1:我们小组里发现了:围的长方形长越长,宽就越短。

生2: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周长一样的长方形,越来越方的.长方形面积最大。众笑。(潘老师让他上台在屏幕上指了指,才明白他其实指越来越接近的正方形)

生3:宽越大,面积越大。(很多学生持怀疑态度。)

生4: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师:(指着图形小结):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那么,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老师边提问边板书,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师:周长24厘米的长方形,周长与面积有这样的规律,那么所有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里,都有这样的规律吗?怎么来验证。

学生任意出题,继续验证......

师:那么,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一定相等吗?请大家课后自己继续去猜想并验证。

【反思】:从场景二到场景三,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跳跃着。一开始很多学生的思考带着盲目性,无序性,究竟有多少种可能性,往往想一个长,找一个对应的宽。潘教师十分敏感地观察学生的研究状况,通过比较,引领学生关注解决问题的有序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课未部分的开放题,层层递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反思】: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促使他们生成智慧和人格。“整节课用一根铁丝,一张长方形纸,屏幕上只有几个长方形的直观图,围绕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操作活动.

一系列操作探究活动,没有纯粹的周长与面积计算练习,实际上在显性的操作后面,是隐性的复习巩固练习。学生在画图、计算中,熟练掌握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内在联系。在经历”猜想----验证----结论,从特殊结论推广到一般结论“的过程中,借助具体可感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不断生成了智慧。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篇5

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指一指。结合身边的物体,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哪部分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通过指一指的活动,学生不仅知道生活中有“周长”,还会在生活中找到物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就是周长。

活动二,描一描。把你认为有周长的图形找出来,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反馈时,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三号和四号图形上。通过三号的辨析,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4号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的对比,发现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明确了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寻找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圆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

三、不足之处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这节课的大概框架还是把握得比较好,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练习环节,出示五边形与凹五边形时,问学生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比较长?学生说两个一样长,说把凹五边形的中间两条边往上拉,就一样了。其实学生可能在那时候想着的就是图形一样,所以周长一样。对于这点,我认为处理不当,应该再次追问“这样只是图形一样,怎么就确定周长一样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实这两个图形都是五根小棒围起来的。

另外,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

新教材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铺路搭桥。本节课通过描、找、说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一周”;再通过“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究“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根据对周长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新龟兔赛跑

(1)谈话:孩子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乌龟和兔子第一次赛跑,是谁得了第一?

乌龟输了比赛之后很不服气,它决定找兔子再比一次,请同学们做裁判,看看这次比赛谁赢了? 作为裁判,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比赛规则:绕着操场跑一圈。(2)播放ppt动图。(兔子跑了半圈,乌龟跑了一圈)

生做裁判并说理由。[学情预设,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有同学可能回答虽然兔子跑的快,但是跑了半圈,乌龟跑了一圈,所以乌龟赢了。] 像乌龟这样沿着操场边边,从起点跑到终点,就叫做跑了一圈。

2、小蚂蚁绕树叶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课件:蚂蚁绕树叶跑)同学们要认真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2)小蚂蚁告诉了我们什么?

说说你对一周的理解。

[学情预设: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也就是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态演示,通过龟兔赛跑和小蚂蚁爬行的路线,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

板书:一周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理解周长。(描一描)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逐一出示ppt中的相关图形)

师: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张卡片,拿出你手中的卡片,用笔描一描图形的一周。(学生独立描,然后小组交流,最后让学生上台指出每一个图形的一周。)

师:我们理解了一周的含义,哪个同学想帮大家总结一下什么是周长?

[学情预设,通过上面的环节,学生可能对一周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同学能总结出周长是指一周的长度。]

2、观察比较,深化概念。(理解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师: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 生:有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生:有周长的图形必须是闭合的

师:总结,像这种没有开口,完全封闭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3 练一练。

师:请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师:你能在教室里指出一个实物的周长吗?

生1:课桌表面的周长就是桌面一周的长度。(学生边指边说)

生2:黑板的周围长就是四周四条边的总长度。生:我文具盒上面这个面的周长就是这一周的长度。„„

3、小结周长的含义。我们把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结合开课的事例,先让学生说一说对周长的理解,感知周长,然后在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等一第列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从理性上认识周长。)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量算结合,理解“周长”

1、开动脑筋,寻找工具。

谈话: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图形,现在先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 生:我觉得三角形周长更长,因为它有三条边 生:我觉得圆形周长更长,因为他看起来更胖一些。···

师引导: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猜测,到底谁的更准确呢?你有没有办法知道他们的周长。生回答:量一量

师:三角形的周长,我们可以去量,那么圆形的周长,我们应该怎样测量呢? 小组讨论测量图形周长的工具: Ppt总结,出示测量图形周长的工具。2.动手测量,理解周长

师:每个小组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测量一下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学生测量,记录,计算

小组1:我们用尺子先量了一下每个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了它的长度。小组2: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图形的边绕了一圈,在用尺子量出它们的长度。

生:有的可以用尺子量,有的不行。

师引导:圆形我们可以用尺子量吗? 生思考并陈述

Ppt动图出示用直尺测量圆形的周长,向学生渗透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3.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并得出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体会有些图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出示图片

量体裁衣,利用了周长的知识。

(五)、课堂小结,体验成功。

今天,我们熟悉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学生总结,老师出示思维导图,帮助同学们构建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贴各种图形)

六、教学反思

(一)对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分层次教学。

对于一个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关于“周长”,他会有哪些属于他们认知层面的解读?周长离他们生活最近的一个点在哪里?我反复琢磨,周长周长,应该先有周再有长度。对于长度,学生已经有比较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感知;而“周”相较于“长”来说,学生更难理解。

于是,我决定把周长分为两层次来教学,先理解把握“一周”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再认识“一周的长度”;而且确定把认识“一周”作为重点。后来想到,“周”在生活中的语言叫做“圈”,于是,我从学生最最熟悉的绕着操场跑一圈引入。学生对于“周”是比较朦胧的,但对于“一圈”,他们人人都有发言权,因为体育课上经常会用到。我没有简单借用体育课上的“一圈”,而是通过小蚂蚁跑“一圈”的三个情境图,形象地表达出一圈的两个重要因素:1.沿着边线,2.从哪里出发还要回到哪里。接着通过一系列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物表面和平面图形的“一周”指的是哪儿到哪儿。这时,水到渠成,一周的长度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二)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龟兔赛跑,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认识周长 教学实录 篇7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小数

1.感受小数。

师:这是什么地方? (出示超市图片)

生:超市。

师:昨天, 老师去超市买了几样商品, 它们的价格一样吗?

生:不一样。

评析:出示超市图片, 目的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感受小数来源于实际生活。

2.辨别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 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生:1元、5元、11元这3个数可以分成一类;2.5元、2.60元、12.12元、4.05元这4个数可以分成另一类。

师:像1、5、11这样的数都是以前学过的整数。那么, 2.5、2.60、12.12、4.05这4个数又是什么数呢?

生:它们都是小数。

评析:让学生分类, 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小数特征的关注。教师板书时有意识地把4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则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把握小数的特征。

3.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小数的秘密。

二、引导探究, 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

师:像2.5、4.05、12.12、2.60这样的数叫作小数, 其中的小圆点叫作“小数点”。

师:小数点左边叫整数部分, 小数点右边叫小数部分。 (板书如下)

2.读、写小数。

(1) 尝试读小数。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些商品的价格? (学生试着读, 当读不正确时, 教师加以引导纠正。)

师课件展示:

师:12.12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数字一样, 读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小数点前面的“12”读作“十二”;小数点后面的“12”读作“一二”。

师:读小数时, 整数部分的读法和小数部分的读法有什么区别?

生: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 小数点后面的数要一位一位地读, 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

师课件出示: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 小数点读作“点”, 小数点后面的数要一位一位地读, 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

(2) 尝试写小数。

师:会读小数了, 那么你会写小数吗?大家动手试着写一写下面的小数:马拉松全长四十二点一九五千米;南京长江大桥全长六点七七二千米;神仙居游览区面积五百三十三点三公顷。

反馈写法, 并指出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一个数, 要注意点上小数点。

评析:12.12这个数很有代表性, 体现了“以点突破”的教学理念;读、写方法的及时总结, 彰显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关注。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

课件出示课本第88页商品价格表:

师:先轻轻地读出这些商品的价格, 再想一想这些价格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生:5.98元表示5元9角8分;0.85元表示8角5分;2.60元表示2元6角0分。

师:这个表中的小数, 它们的整数部分表示_____, 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_____, 第二位表示_____。

生:它们的整数部分表示元, 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角, 第二位表示分。

师课件出示:我国商品的标价一般以“元”作单位。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数表示几角, 第二位数表示几分。

评析:方法提炼非常及时, 表示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比较到位。

4.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

(1) 认识一位小数。

师:课件出示1米的直尺。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师:1分米可以用分数表示, 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课件演示如下:

师:为什么整数部分为0?小数部分的“1”表示什么?

生:因为一份不够1米, 所以整数部分为0。小数部分的“1”表示1分米。

师:看来,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整数部分表示米, 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分米。

师课件出示:1米直尺, 取其中3分米, 让学生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结果如下:

师:0.8米用分数怎样表示?是几分米?

师:请看黑板上有3个美观整齐的等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3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3个小数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3个分数的分母都是10, 3个小数的小数点后面都只有一位数。

师:分母是10的分数叫作十分之几, 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的小数, 叫作一位小数。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1:十分之几米都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生2:一位小数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

师课件出示: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一位小数也就是表示十分之几。

评析:这一环节有两个亮点, 一是课件做得形象, 较好地突破了直观教具的局限;二是能及时引导学生归纳一位小数的初步意义。

(2) 认识两位小数。

(1) 迁移类推。

师:我们知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每份是1分米, 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每份是几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师课件演示如下:

生:能。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课件出示:

评析:充分相信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结论也就水到渠成。

(2) 自主探究。

师课件出示:平均分成100份的直尺, 取其中15份, 分别让学生用分数和小数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 配套展示课件:

生2:因为1厘米用0.01米表示, 所以15厘米用0.15米表示。

评析:此环节真正体现了自主探究。

(3) 即时反馈。

(4) 观察发现。

师:0.01、0.15、0.04、0.14这些小数都是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又表示几分之几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的小数点后面都只有两位数, 所以它们都是两位小数, 都表示百分之几。

师课件出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两位小数也就是表示百分之几。

评析:学生的结论同样是水到渠成。

(5) 再次反馈。

师:王东身高1米30厘米, 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生:1.30米。

评析:此环节既是小数的应用, 又是对小数意义的拓展。

三、实践应用, 巩固提高

1.想想, 填填。

1元是10角。7角是 () 元, 还可以写成 () 元。

1元是100分。7分是 () 元, 还可以写成 () 元。

2.议议, 判判。

(1) 80.80读作八十点八十。

(3) 2.07米表示2米7分米。

3.想想, 辨辨。

4.小游戏。

用1、4、5和小数点组成不同的小数, 看谁写的小数最多。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篇8

谈话: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愿意帮它吗?我们这个课桌面多长呢?谁有办法量出来告诉它。

咦?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边,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是呀,我们量东西的时候要有统一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量东西的統一单位——厘米。

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来量物体的长度?

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尺,尽管尺长得不一样,但它上面却有一样的东西。想不想去研究?拿出自己的小尺,仔细观察,小尺上都有些什么呢?

二、认识1厘米

1厘米的长度在小尺上是从哪里到哪里?

除了这里的1厘米,还有哪里有1厘米?

小结:在这样的尺上,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都是1厘米。

三、感知1厘米

1.比一比

请大家拿出这根很短的小棒,在尺上比一比有多长。(1厘米)

像老师这样夹住小棒的两端,用左手慢慢抽出小棒,现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就是1厘米,记住1厘米。现在不用小棒,用你的小手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用左手将这根小棒放回,你比划的1厘米准吗?

2.找一找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找一找。

3.捏一捏

你能凭印象捏一个1厘米的橡皮泥吗?

四、认识几厘米

谈话:我们刚才认识了1厘米,出示2、5、8厘米的线段。几厘米?为什么?

反问:那13厘米呢?——13大格

五、量一量,总结测量方法

1.自己探索量法

我们认识了尺,知道1大格就是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这有两条线段,你有本领量出它们的长度吗?

2.巩固完善量法

大家看,这把小刀到底是几厘米?为什么量得不准确?

六、画一画

我们学会量线段的长了,你能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吗?

七、认识大约

老师捏了一个橡皮泥,几厘米?你们想捏几厘米?各自捏一捏。

你捏的是几厘米?正好5厘米吗?在5厘米和6厘米之间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

注意,现在它要动手术了。(小刀切成正好5厘米)现在它多长?(再切比5厘米少一点点)现在呢?(大约5厘米)(再切比4厘米多一点点)现在呢?(大约4厘米)

谈话:我们认识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了1大格就是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非常接近几大格就是大约几厘米。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上面都有长度,首先来量量我们手掌的宽,再量量食指的长。

八、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篇9

婺源县紫阳三小

陈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正确指出封闭图形的周长,掌握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判断、摸周长、指周长、测量周长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实际操作中,理解化曲为直的思想,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通过身边的实物使学生感受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求周长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实际操作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卡片,圆形镜子,软尺,直尺,细线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天气越来越冷了,蚂蚁妈妈带着小蚂蚁去跑步,锻炼身体。蚂蚁妈妈要求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缘跑一圈(课件出示文字:沿着树叶的边缘跑一圈)。我们一起去看看小蚂蚁有没有按照妈妈的要求来跑。并说说你的理由。播放动画1:小蚂蚁从起点出发,跑着跑着就沿着树叶中的纹路跑回了起点。播放动画2:小蚂蚁从起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缘跑了大半圈就停下不跑了。播放动画3:小蚂蚁从起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缘跑一圈回到起点(按要求跑)师问生答:同学们仔细观察,小蚂蚁第四次跑和第三次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播放动画4:小蚂蚁从不同的起点和方向沿着树叶的边缘跑一圈又回到起点 师问生答:小蚂蚁第四次有没有按照妈妈的要求跑?

师问生答:两次跑的起点和方向都不一样,为什么还说小蚂蚁这次也按照妈妈的要求跑了?

师小结:不管从哪个起点开始跑,也不管从哪个方向开始跑,只要是沿着树叶的边缘跑一圈就可以了。师引出一周:一圈在数学上,我们称为一周。(板书:一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动画演示小蚂蚁跑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直观理解一周,为完善周长的概念作铺垫】 二:探索新知,完善周长的概念

1、认识操场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蚂蚁的运动场地—树叶,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运动场地—操场。(课件出示)请学生指这个操场的一周

师问生答:想一想,除了可以把这里定为起点,还可以把哪里定为起点? 师小结:操场的一圈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定为起点,只要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最后又回到起点,这就是操场的一周。(在板书“周长”下面画横线)

师问:这个操场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呢?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板书“长度”并在其下面画着重号)(课件出示标上数字的运动场地)生:100米+100米+100米+100米等于400米

师:这400米就是操场一周的长度,也叫做操场的周长。周长就是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认识的新朋友(板书:周长)

2、摸物体表面的周长

摸课桌面的周长。摸圆形镜子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摸实物表面的周长,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亲身感受什么是周长,对周长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3、找图形的周长

师问生答:从课桌面的周长,能想到哪个平面图形有周长?

从锅盖的周长,能想到哪个平面图形有周长。(课件出示长方形、圆形)

(课件出示正方形)(1)指正方形的周长

(2)指三角形的周长(课件定起点,演示)

(课件出示房子简笔画,上面一个三角形,下面一个长方形)(3)请两位不同想法的同学指房子简笔画图形的周长 师问生答:哪位同学指对了?理由是?

师小结:中间的这条线段不属于这个图形的一周,它的长度不能算进去。师问生答: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呢?(课件出示图形角)角有没有周长?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制造矛盾,把问题抛给学生,教师穿针引线,使学生把前后知识融会贯通,理解周长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师问生答:请同学们对比一下,有周长的图形和没有周长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像角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做不封闭图形,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像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样的图形叫做?

生:封闭图形

师问生答: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

(板书完善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学生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闭上眼睛想,从物体表面的周长抽象到平面图形的周长,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动手操作,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1、动手操作

师:第1、2、3小组是三角形和圆形,第4、5、6小组是长方形和圆形,第7、8、9、10小组是正方形和圆形。现在有工具直尺、软尺和细线。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图形的周长,并记录。(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

(1)师问生答:你们这一组选用哪个工具测量三角形的周长?具体怎样操作的?得出三角形的周长是?其他两组的结果一样吗?

(2)师问生答:你们这一组选用哪个工具测量长方形的周长?具体怎样操作的?得出长方形的周长是?其他两组的结果一样吗?

(3)师问生答:你们这一组选用哪个工具测量正方形的周长?具体怎样操作的?得出正方形的周长是?其他三组的结果一样吗?

(4)学生汇报圆形周长的测量方法、边说边操作给同学们看。(教师引导学生注重方法的优化和多样性。)

3、教师小结测量方法

师问生答:同学们会用直尺直接测量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不会用直尺直接测量圆形的周长,这是为什么?

(师板书:直、曲二字)

师:虽然不能直接测量圆形的周长,但是用绕的方法或滚的方法,化曲为直再测量圆形的周长(板书:化曲为直)。

【设计思路:鼓励学生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四、思维拓展,巩固新知(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问生答:在长方形的右上角减掉一个小长方形,变成了这个图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吗?你是怎样想的?

师问生答:在长方形的上方减掉一个小长方形变成了这个图形,它的周长和原来长方形的周长还相等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拓展题的设计,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课堂总结、课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畅所欲言)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周长,也掌握了一些求周长的方法,周长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思考,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小蚂蚁现在就遇到一个难题,我们就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帮帮他好吗? 课件出示两块草坪: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0

藁城市南董学区西四公小学 孙蕾蕾

一、教学依据

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41页的内容。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从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三)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的第三课时《认识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物去量一量它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周长。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四)学情分析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动手摸一摸、画一画,结合实际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正确地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会用不同方法,不同测量工具能正确测量物体的周长,最终理解周长的含义。

六、教具准备

树叶、国旗、一元硬币、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

七、学具准备

直尺、线、软尺;树叶、国旗、一元硬币、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表格。

八、教学过程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1.谈话引入

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2.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一元硬币、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贴于黑板)

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及分析 篇11

《角和直角》在教材里是第一次出现,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的初步认识》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达到对角的初步认识,即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会画角就可以了。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对角有所认识,只是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小学阶段,他们又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的平面几何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材,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如折、摸、做、画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角。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尺。

(2)学生每人准备不规则纸片、两个5厘米长的细纸条、小棒、图钉。

五、设计原则

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角”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由角组成的各种图形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学生对角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说角、找角、折角、画角、做角和练一练等活动进行教学,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重要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课本第38页的动态主题图。让学生们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并鼓励同桌之间互相说。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的发现逐步由实物过渡到角。如做操的同学伸开两臂组成了角、老师三角板上的角、老爷爷剪刀上的角……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再作个小结:这样一个图形(课件同时演示动态角),叫做角。(板书课题)

对于角,孩子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师利用教材资源给出的情景教学,使学生看到熟悉的画面和知识,既尊重了教材,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桌互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发现和用语言描述生活里的数学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折角,亲手体验

首先,在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纸,动动脑筋,看谁能用手中的纸折出一个角?再把你们折好的角贴在黑板上,并简单说一说折法。”学生折好角,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并讲述了折法后,教师应注意多展示大小不同的角。折角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展示其作品,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你们折的角真多啊,各式各样的,现在同桌之间交换作品好吗?摸一摸角的边有什么感觉?再用尖尖扎扎手,你又有什么感觉?”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先把自己的感觉说给同桌听,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抓住时机介绍顶点、边的相关知识。最后,教师做小结: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通过折、摸、展示、扎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角的组成,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知识记忆自然就深刻了。

3.画角,加深认识

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认识角,并且会折各种各样的角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把角画出来。首先,教师口述角的画法:在一个点上,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其次,学生根据教师口述的方法试着画角。教师可以一边请5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如何画角,一边在教室里巡视其他学生画角的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教师还可以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协助巡视,争取每组都能请出一个巡视代表,形成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气氛。在学生结束画角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黑板上这些角画得都不一样,他们都画对了吗?经过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再集中他们的反馈意见,最终得出结论:他们都画对了。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独立画角,要求和第一次画的不一样。

在画角这个环节,教师没有示范,而是在通过说角、折角的教学以后,告诉学生画角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老师教的方法,自己尝试画角。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对方法的理解也是不同,所以画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这是一个亮点,避免了“依葫芦画瓢”带来的缺点,即学生没有求异的思维,没有创新的意识。学生通过第一次半独立尝试画,第二次独立画,尤其教师请学生协助巡视,充分调动了学生画角的积极性,潜意识中学生都在进行着画角比赛,教学效果非常好。

4.做角,体会变化

教师在学生们已经认识角、会画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做角的欲望。

(1)分组合作带学生做活动角

首先教师做示范,用两个5厘米长的细纸条和一个图钉做角,学生互相帮忙做活动角。

教师问:“看一看自己和其他同学做的活动角,比一比谁的角大,说一说为什么这个角大,那个角小?”学生们兴致勃勃,一名学生说:“我的角大。”另一名学生说:“我的角比你的大,因为我……”学生们在争先恐后的回答中,逐渐明白了活动角的张口与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即活动角的张口越大,角也越大。

(2)让学生用小棒摆角,然后在边上加小棒,加到小棒用完为止

教师问:“同一个角,它的边变长了,开口变大了吗?”并让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总结:角的大小和开口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

讨论的课堂会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和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学生在经历了做角、摆角、观察角的开口大小和边的长短后,深刻体验到角是有大小内涵的。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趣、学得有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归纳比较角大小的方法了。

5.练习,归纳知识

(1)出示课本第42页,学生用手势表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学生在书上标标有几个角。

6.总结,欣赏所学

在课程结束时,教师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纷纷谈自己这堂课的收获。最后,教师总结这堂课所应学的知识,即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画角时从一个点开始,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但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教室里、学校里随处可见角,由角所组成的图形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由角组成的各种美丽的画面,请学生们欣赏这些美丽的角。

让学生感受数学里的美,体会数学美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操。

七.总结

这节课是以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角的特点,从而认识角、掌握角的初步知识。教师通过6个步骤引导学生以旧知发现新知、归纳新知。6个教学步骤中有3个步骤属于实践操作,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形象认知特点。其中,在步骤4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活动来分散难点。整节课教师都注意给学生一个观察和表现的平台,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动手操作环节的活动较多,学生讨论的时间较少,今后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思路下一篇:警示教育对照检查和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