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整时课堂实录

2024-07-24

认识整时课堂实录(共10篇)

认识整时课堂实录 篇1

《认识钟表—整时》教学设计

李秀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通过拨表针、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3.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钟表、学生操作用的小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一)师:听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猜猜它是谁?

师: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板书:认识钟表。

(二)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一)认识钟面。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自己手上的时钟,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同桌交流一下。生:自由观察活动。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汇报

1.时针。时针在哪里呢,请你快到前面来找一找。对了,这根针叫时针,它长得什么样?谁来说一说。(师板书:时针:短粗)。分针:请学生到前面来指,说出长得什么样子。它和时针比起来细一些,长一些。(板书:细长)

2.数:你领我们一起来数数好吗?(板书数12个)(1-12)真有12个数,你观察得可真仔细,大家觉得他数得怎么样?同学们请你从1开始按顺序数一数自己表上的12个数。

3.12个大格:我们一起来按顺序数一数

师: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一拨小闹钟吗?体验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

(二)出示图片,认识整时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在同伴的合作中学会看整时师:哪些组的同学愿意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认这些钟面上的时间的?生汇报。(学生互相评价)师引导。

(三)仔细观察,整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汇报:得出结论。(生评价)

(四)结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五)学习电子时刻写法。

(六)小明的一天:对于整时两种写法的巩固,以及一天有两个8:00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巩固发展

(一)我拨你说

(二)我说你拨

(三)看一看补一补:如何画整时?

(四)设计尝试:请同学们自己做主,当一次小小设计家。设计自己的一天。

四、总结全课,你学到了什么

《认识钟表整时》说课稿

李秀珍

一、说教材

我教的《认识钟表整时》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七单元85页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一般来说,一名6岁多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多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让孩子们通过画钟面上所缺少的针、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的教学方法,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拨一拨、画一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谜语的图画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自己见过哪些钟的活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第一个步骤是说一说见过的钟面,再欣赏老师收集的各种不同钟面。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回忆自己平常所看到的钟面并把它讲出来。同时观察老师收集的各种钟面,并引导学生观察别人的钟面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7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小明一天的作息安排。2.根据给出的时间画出少了的那根针。3.做个小修理匠。4.综合能力题(再过1小时是几时)。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读喜欢的儿歌“天天早早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惜时”观念。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最后布置课外作业“回家在爸妈的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钟表。

认识整时课堂实录 篇2

第一次教学:静态设计我让学生在模具上拨弄时钟

《认识整时》是人教版一年级的数学课程,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创设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并学会认识整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理解时针与分针转动的规律,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记得去年执教这节课时, 我特地用“时钟”谜语激兴导入:“我有个好朋友, 会跑没有腿, 会响没有嘴, 它会告诉我, 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 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然后按照我的预定教学设计:“猜谜语”、“找朋友”、“小明的一天”把时钟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 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探究学习, 让学生在有趣情境中认识时间, 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认识钟面和整时”这一环节中, 我通过同桌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拿出钟面模型, 看一看、指一指、说一说、认一认, 拨一拨, 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最后, 安排学生“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整时, 并说说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的环节, 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课堂兴致盎然。

整堂课下来, 环环相扣, 感觉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不觉得哪里有不妥之处。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 观课老师一致认为这节课讲得很好, 我也有点飘飘然。最后杜老师和我交流时首先问我两个问题:1.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时钟是模型吗?2.时钟的时针和分针是静止的吗?接着杜老师在肯定我课堂上成功之处外, 指出我这节课教学设计中最大的不足就是“静态课堂设计”。

我认真反思, 这节课我从一个静止的钟面引入, 围绕着一个固定的模型教学。看上去一节热热闹闹的数学课, 其实是机械、静态、程式化的。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教学要注重情境性思维, 但在实际课堂中, 我们往往忽略了情境性。生活中的钟面是动态的, 而在我的教学中, 钟面是静止的。如何将钟面的动态性引入这节课堂呢?我开始重新思考。

第二次教学:动态思维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时钟.

前不久, 我又要执教这节课, 为了将我的课堂由静态设计走向动态生成, 我不再设计“猜谜语”这一环节, 而是直接和学生进行“开火车数字接龙”游戏:学生顺序报数, 5个5个相加, 12个学生就加到60, 然后又循环训练。这样利用游戏方式动态地渗入钟面上的12个大格, 每大格有5小格, 一共有60小格的教学。虽然偶而有学生回答慢一点或者说错, 但这不要紧, 关键是他们都在积极思考, 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在“认识钟面和整时”环节时, 我不再出示静止的钟面模型, 而是利用微课视频让学生观察快速转动的分针和时针, 让学生明白时间是不断地变化, 具象感知了钟表是运动的, 懂得了整时只是一天中的某一瞬间, 明白了时刻意义,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铺垫。最后我又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时钟, 看看时针、分针、秒针转动的大致规律。学生很认真观察, 课堂上秒针分针滴答滴答, 虽然这时课堂非常寂静, 但我从学生凝视关注的不同神态中感觉到了求知探究的欲望。

这节课的观课议课过程中, 我也交流了我的看法:静态钟面会让学生产生疑惑:为什么我家里的钟面, 是在不停的走动着, 而不是时针指着数字几, 分针永远指着12呢?动态钟面, 让学生懂得时间是运动的, 整时其实是一个瞬间, 分针时针都在运动, 分针走得快, 时针走得慢。在动态的观察中, 学生很快能区分出时针分针, 这比让学生背记时针、分针的特征更能加深印象, 课堂效果更好。杜老师给予了这节课充分的肯定和褒扬, 指出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思维训练, 教学本质就是教思维。思维训练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让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 同时能对下一个问题的生成要有留白和思考, 思维训练不是句号的结束, 而应该是问号的开始。

一堂课如果有了好的教育活动设计, 才能让师生有好的教学感悟, 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思想或教学观念, 这就是自主生长课堂理论与实践的抓手。杜老师又对我提出新的要求, 这节课能否在教学设计上更独特, 在课堂展示上更加开放, 更加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进一步促进师生, 课堂, 教材的共同生长, 我又陷入深深的思考。

第三次教学:独特共生, 我让学生在操场上扮演时钟

小学低年级学生个性较强, 喜欢表现。我突然想到如果让学生扮演时钟, 活动更独特, 效果会更好。于是我和同事在操场上画了1个直径5米的圆圈, 分成12大格, 每个大格旁按顺序放一张标有数字1-12的纸片, 然后将同年级另外一个班学生引到操场上, 我按照“说—看—演—做”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在演时钟的环节, 选择12名学生站在圆圈大格位置上手里拿着有数字的纸片, 面向圆心站立。一位学生在圆圈外扮演分针, 一位学生在圆心处扮演时针, 要求时针学生伸出左手, 指着圆圈边的学生转动, 口里要说:“我是时针, 从1转到3”。这时分针学生边绕圆圈顺时针跑边说:“我是分针, 跑2圈”, 说对跑对的学生才能休息, 由场外学生替换参与, 为了减轻分针学生体力, 要求时针学生每次转动不能超过3大格。出乎意外, 这次教学活动设计深得学生的喜爱, 学生们边运动、边思考、边呼喊、边改正, 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我成了场外的指导者, 参与者, 合作者, 这节课活动气氛高涨, 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个体的经验是不同的, 学生习得知识的感悟也是不同的, 传统静态的教学设计导致学生个体认识的普通僵化, 缺乏生命活力, 缺乏起码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自主生长课堂强调师生的独特个体经验, 关注师生不同的教育感悟, 激发师生不断地创新探索, 展示课堂高效共生的新思想。不仅如此, 这次活动还带动了全校学生参加, 每天课余总有学生在圆圈周围演练, 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 特地又在在校园的东南边空地上画了两个时钟, 供全校学生课余游戏。

三次《认识整时》课堂教学, 三次小小的反思和改进, 凸显了自主生长课堂的内涵和特征, 让教学时空从传统封闭的单一走向开放互动的多元, 让学习内容从静态的提供转变为动态的展现, 让教学方式从偏重复制讲授切换到注重发现探究, 每一次课堂改进都充满生长的气息。

《认识分数》课堂实录及分析 篇3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90例1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通过具体的操作、观察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及良好听说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获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会读、写分数以及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正方形纸、线段、圆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那用我们以前所学过的数能把这半个苹果表示出来吗?(不能)现在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开课创设分苹果的生活情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中分苹果的状况,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分数的意义作了铺垫。】

二.新授

(一)探究1/2

师:那你来说说看这个1/2是怎样得到的,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1/2。

再请一个同学来说,老师板书

板书: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1/2。

师: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他说到了什么?

勾画: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1份。

师:你知道这个1/2表示什么了吗?咱们一起边比划动作边说(学生齐说)。

师:诶,这一份用哪个分数表示呢?(1/2)谁愿意来当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为什么用1/2表示呢?(学生上台讲解)

师:来咱们一起吧这个1/2得到的过程完整的说一遍。

【操作一】: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1/2,你能用折一折,图一图的方法表示出这个圆的1/2吗?

学生动手操作

师: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圆的1/2的?强调为什么要对折(学生介绍)这个1/2表示的是什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2。)

请同学来复述。

【操作二】:

师:看来孩子们真是心灵手巧,那你们能想办法在这条线段上表示出1/2吗?试试看。

学生动手操作

师: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得到这条线段的1/2的?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研究的结果。(学生介绍,教师强调为什么要对折,怎样测量。)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吗?请学生想展示的同学提问。

【理解1/2的含义】

师:孩子们,老师有点弄不明白了,这三个图形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三种情况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这三幅图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它的1/2。

【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 了吗?那下面这些图形的涂色部份能用 表示吗?

说明分数必须要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

(二)探究1/4

【操作三】

(1)体验1/4

师:刚才我们已经有学习1/2的经验了,那你能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找出这张正方形纸的1/4吗?小组合作探讨,看哪些小组的折法最多。

学生集体汇报。注意强调小组汇报的语言(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你们赞同吗?)强调平均分,分成了几份,取了几份。

师:(指着黑板上的图),如果这块涂色能用1/4表示吗?这块呢?这块呢?说明只要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任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

(2)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其实像1/2,1/4这样的分数它们像我们人体一样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你想知道吗?开数学书第90页,孩子们仔细阅读,在书上寻找答案吧!

(3)认识分子、分母、分数线的意义

师:1/2和1/4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子都是1)表示的是什么?分数线表示的是平均分。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分母不同)分母表示的是什么(总份数)

(4)写分数

师:孩子们,根据我们学习的分数的意义以及刚才了解的分数的各部分的含义,你觉得写分数时应该先写什么?老师在书写这些分数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观察老师写书的顺序?一起看一看我书写 。

师:先写的什么?再写什么。一起来在草稿本上,边写边读。会写了吗?

(三)探究分数

【操作四】

师:老师觉得咱们班的孩子真是越来越聪明了,大家理解了分数的含义,会读会写分数了?你还能通过折、量、画的方法在刚才的圆、正方形、线段中找出更多的几分之一吗?请把你找出的几分之一写在阴影部分。拿到黑板上进行展示。

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并汇报。

读几个分数

师:(手指黑板上的数)像今天你们发现的这些数都叫做分数。

三、巩固练习

看来同学们对分数有了一定的确定,那么我想检验一下,有没有信心通过我的挑战?

四、小结

孩子们我们刚才学习了分数,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的分数】

看来孩子们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藏着不少这样的分数,如果你发现了就大声的读出来吧!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在本节课的教学开始,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唤起学生“平均分”的生活经验,感知其中的“一半”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分数较整数而言更加抽象,因此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自主探究,直观操作在本节课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找出圆片的二分之一,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作中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三、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实践操作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时刻都闪现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寻找线段的1/2时,学生想到了用直尺量出总长度找出其中的一半,把纸条透过光对折把两个端点重合,把端点两边的空白纸这到后面再对折等等方法,犹如最后学生用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释放和发展。

四、把“说”和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说”与“听”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都仅仅是个引导者,至始至终把“说”和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和思路用自己的语言有序的表达出来,比如学生在动手操作后,用完整的语言描述怎样通过折、画、量等方法得到圆形、线段的1/2,以及正方形图形的1/4,并要求全班同学对展示同学提问,学生的提问中很多问题都精彩纷呈,如:为什么要对圆进行对折?为什么对折就是平均分?为什么要把线段的两边空白部分折后在对折线段?这些问题直击要害,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把分数的意义理解得比较透彻。

一年级认识整时 篇4

教学内容:

认识时间(整时)学习目标:

1.会正确区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2.能熟练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并会用中文表示法和电子表示法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时间。教具:小黑板、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认识时间(整时)”。请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口述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1.会正确区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2.能熟练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并会用中文表示法和电子表示法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时间。同学们有信心学会吗?(有)同学们真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那就请同学们按老师的指导认真自学。咱们比一比自学时,谁的坐姿最端正,谁思考问题最

三、自学指导

(一)把书翻到91页,小手指着91页上面的钟表,数数钟面上一共有几个数字?从几到几?再看钟面上有几根针?小手指着长针,它叫什么针?手指着短针,它叫什么针?

四、检测

同学们刚才看书可真认真,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刚才学得怎么样?敢接受挑战吗?(敢)

钟面上一共有几个数字?从几到几?

钟面上有几根针? 这根长针,它是什么针?那这根短针,它又是什么针?(师问生答)

五、自学指导

(二)下面我们接着来比谁看书最认真。

手指下面的3个钟表,先看看这三个表的分针都指着几?手指第一个钟表,它的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小手指第二个钟表,它的时针指着几?是几时?手指第三个钟表,它的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再指着下面方框里的数字,想想你在哪见过这种写法?先写什么,中间点几个小圆点?后面再写什么?

六、检测 积极。1.同学们自学的都很认真,下面老师再来考考你们,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2.检测:(做一做)92页小明的一天,小明刷牙的时间是7时,书中用了2种表示法,你会用两种表示法来填写其他5幅图的时间吗?(小黑板出示,2生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独立完成)七.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做完的请举手?谁有不同答案请上来更正。(提示:把错误的用红粉笔圈起来再改在旁边,原来的不要擦去)2.讨论:(议一议)

1.认为小明读书的时间写对的请举手?你是怎样判断是8时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是8时)。像这样前面写数字,后面写个“时”字这种写法就叫中文表示法。

2.依次问下面4个钟面上的时间。

3.认为对的举手?(手指第二横线上的电子表示法),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电子表示法。(强调写法:前面写数字,中间“:”后面2个“00”)。

4.评议板书与对错。

5.同桌对改,统计全班正确率,有错的更正。

6.师引导学生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八、当堂训练(练一练)

今天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一比谁的作业能得100分,谁的字体最端正。

《认识整时》说课稿 篇5

这节课我讲的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认识整时”。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会用两种形式表示同一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等多种形式,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猜吗?(出示课件)“滴哒滴哒,滴哒滴哒,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吗?(钟表)答对了。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认识钟表”(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a、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表,仔细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说给小伙伴听听。(学生玩学具,观察钟面。教师指导。)

b、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学具,一起来看黑板上的大钟面。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贴钟面)

*钟面有两根针,一根长的,一根短的。

*还有12个数,我们数一数。

*钟面上还有12个大格。

(教师小结)我们把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板书时针、分针)

同桌拿学具表互相指一指“时针和分针”

(二)认识整时

1、认识

(过渡: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这些表的时间吗?)

课件出示7时、3时、6时(学生说出时间)

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3个钟面,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发现分针都指向12。

(师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2、拨一拨

同桌合作,二人一组拨钟练习,一人说时间,一人拨。

(教师小结:像这样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我们把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

(三)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认识整时、几时半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进行猜谜活动。

溜溜圆、光闪闪、两根针、会动弹、一根长、一根短、嘀哒嘀哒转圈圈。(打一日用品)

2、看小红起床的图片,说说图片内容,了解现在大约多少时间。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要想知道小红什么时间起床的,我们就要学会看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说说自己对钟表的认识,交流自己的关于钟表、时间的生活经验。并简单说说钟表的作用。

2、认识钟面。从形状、刻度、大格、指针几方面认识时钟。

3、小结钟面的初步认识。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几时。

师:小红是做什么去了?猜猜现在是什么时间?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

师:哪个同学先来介绍一下小红是什么时间去上学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想法很对,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在钟面上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小红去学校的时候钟表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所以是8点,在数学上通常叫5时。

然后教学8时的两种写法。12时的认识方法同上。

2、几时半的认识。

师:小强和小红在做什么活动,分别是什么时间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几时半以及时间的不同表示方法。

3、小结整时和几时半的认识。

四、及时达标

1、完成课堂运用一。

2、完成课堂运用二。

3、完成课堂运用三。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整时

几时半

分针指着12

认识整时课堂实录 篇7

一、教学分析

1. 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点、线这样简单图形性质的基础上, 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最早认识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图形.小学时学生已了解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概念, 本节课则重在让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基本要素———三角形三边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同时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2. 学情分析

从七年级上册“平面图形的认识”到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 中间隔了些时日, 学生对于点、线、角的表示以及线段的性质有所遗忘, 在不度量的情况下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有些困难.因此, 确定教学难点为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探究.“学业水平偏弱”学校的生源相对较差, 一部分学生不仅“四基”薄弱, 而且学习习惯较差, 缺乏自尊、自爱, 对学习数学无兴趣、无信心, 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在此背景下, 若追随“快餐式”课堂, 不顾具体学情, 必然无法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若采用“慢、降、放、退”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能跟得上、听得懂、学得会, 必将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及实录

1. 创设情境, 在慢、降中勾起学生已有的三角形印象

(课伊始, 动画演示“帆船”“自行车三脚架”“金字塔”等含有三角形的图案)

师:这些图案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

生 (众) :都含有三角形.

师:说一说,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三角形实例.

生1:红领巾.

生2:三明治.

生3:卫生流动红旗.

生4:三角板

.......

(师评价:你们观察真仔细, 视野挺开阔的)

师:那你认为什么是三角形?能画出草图并表示吗?

生5:由3条直线组成.

(师评价:说得有道理)

生 (众迫不及待) :由3条线段组成.

生6:错, 由3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组成.

(师评价:说得好)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7 (借助课本) :三角形是由3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 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

(师评价:既聪明又灵活)

师:你能画图说明生6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吗?

(生7画出了首尾顺次但没能完全相接的图形, 下面的学生洋溢着赞赏的表情)

(师请生8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草图, 其余同学在下面完成)

师:你能用符号表示黑板上的三角形吗?

生6:用小写的字母a、b、c表示三角形的顶点, 记作“△abc”.

(师评价:想法挺好的)

生9:不对, 三角形的顶点必须用3个大写字母表示, 如A、B、C, 记作“△ABC”.

(师评价:回答很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9:通过预习课本知道的.

师:你认为三角形有哪些要素组成?

生 (众) :3条边、3个内角和3个顶点.

师:你能写出黑板上的△ABC的边、角和顶点吗?

(生10写出3条边为:AB、BC、AC;3个内角为:∠A、∠B、∠C;3个顶点是A、B、C)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11补充3个内角还可以表示为:∠ABC、∠BCA、∠CAB)

师:有要补充的吗?

生12:3条边还可以表示为:a、b、c.

(师评价:说得真好)

师:你能在黑板上的△ABC中标示三边a、b、c吗?

(生12把a标示在AB边上;把b标示在BC边上;把c标示AC边上)

生9 (借助课本) :一般情况下, ∠A的对边BC可以用a表示;∠B的对边AC可以用b表示;∠C的对边AB可以用c表示.

(师评价:说得有理)

师 (展示手中的三角板) :你能指出这块三角板的边、角和顶点吗?

(生13在讲台前流畅地指出三角板的边、角和顶点)

师:你能画出三角板的草图, 并重新起个名字, 且写出它的边、角和顶点吗?

(生14在黑板上画出草图, 记作△DEF, 3条边是:DE、EF、DF;3个内角是:∠D、∠E、∠F;3个顶点为:点D、E、F)

生 (众) :3个内角还可表示为∠DEF、∠EFD、∠FDE.

2. 操作思考, 在降、放中揭示三角形的本质

师:能在网格纸上任意各画一个你喜欢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吗?

(所有的学生都在教师事先准备的网格纸上画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 并且主动表示和标示, 形态各异, 精彩纷呈)

师:你是怎么知道所画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的?

生 (众)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师评价:大家说得好, 我明白了)

师:你能把图1中三角形的序号填入图2相符的椭圆框内吗?试试看!

生 (众) :把序号 (3) (4) (5) 填入锐角三角形椭圆框内;把序号 (1) (6) 填入直角三角形椭圆框内;把序号 (2) 填入钝角三角形椭圆框内.

师:你怎么知道答案的?

生 (众) :观察和度量得到的.

师:你认为三角形按角可分为哪几类?

生15: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你认为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特征?能画出草图并表示吗?

生16: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生l6在黑板上画出草图, 并记作△ABC, 且标示出AB=AC)

师:你能找出图1中的等腰三角形吗?

生17: (4) 、 (5) 是等腰三角形.

生18 (急切地纠正) : (5) 是等边三角形, 不是等腰三角形.

生19:不对, (5) 是等腰三角形, 因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师评价:思维深刻)

师:你能表示出图3中所有的三角形, 并按角分类吗?

(学生在黑板上给出正确答案, 锐角三角形有:△ACE;直角三角形有:△ABD、△AED、△ADC;钝角三角形有:△ABE、△BAC)

师:挑选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加以检验, 验证你猜想的合理性.

(生18和生15在黑板上用量角器合作检验, 其他学生有的独立检验, 有的合作检验.)

师:请挑选5根长分别为3cm、4cm、5cm、6cm、9cm的木棒, 任意取出3根首尾相接搭三角形, 并填写下表:

(操作要求:4人一组, 在统一准备的粘板上合作实验, 并按要求完成表格;第5小组在讲台上展示实验过程.经历合作交流、补充与再补充, 最终给出正确答案:3cm、4 cm、5 cm;3 cm、4 cm、6 cm;3 cm、5 cm、6 cm;4 cm、5cm、6 cm;4 cm、6 cm、9 cm;5 cm、6 cm、9 cm, 一共可以拼接6个三角形)

师:从上面的实验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22:边长为3 cm、4 cm、5 cm的三角形中, 3 cm+4cm>5 cm;3 cm+5 cm>4 cm;4 cm+5 cm>3 cm.

(师评价:说得全面)

师:你能用语言把生22的想法表达出来吗?

生23: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评价:说得好)

生24 (借助课本抢答)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评价:你的回答既全面又灵活)

师:你能说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理由吗?

生24 (借助课本)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还有要说的吗?

(下面一片沉默)

师 (追问) :为什么3 cm、4 cm、9 cm不能搭成三角形?

生24:因为3 cm+4 cm<9 cm.

(师评价:你的答案正确)

生25 (迅速抢答) :我明白了, 只要较短两边的和大于最长边, 就可以搭成三角形.

(全班学生鼓掌认同)

(师借助三角板, 引领学生解释“较短两边的和大于最长边能搭成三角形”的合理性)

3. 迁移应用, 在放、退中升华对三角形的再认识

师:有2 cm、3 cm、4 cm、5 cm这四根彩色线形木条, 要摆出一个三角形, 你有哪些摆法?

生25:有三种摆法, 即2 cm、3 cm、4 cm;2 cm、4 cm、5 cm;3 cm、4 cm、5 cm.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 (众) :2 cm+3 cm>4 cm;2 cm+4 cm>5 cm;3 cm+4 cm>5 cm.

师: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2.5和5, 你能知道他的周长吗?

生26:周长是10或12.5.

(师评价:说得有道理)

生27 (抢答) :周长不可以是10, 周长只能是12.5.

师:周长为什么不可以是10呢?

生27:因为2.5+2.5=5, 即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师评价:理解深刻)

问题: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7 cm和10 cm, 则第三边的长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如果第三边的取值是正整数, 那么所取的边长有没有可能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此时该三角形的腰长应为多少?

师:你能画出一个边长为7 cm、10 cm和a cm的三角形的示意图吗?

(生27按要求画出了三角形示意图并标示数据)

师:要构成三角形, 你认为a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生27:a要小于7+10.

(师评价:你的表现很棒)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

生27: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27:a+7还要大于10, 即a要大于3.

师:你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吗?

生27:a要大于两边之差, 又要小于两边之和.

(师评价:表达真好)

师:经过生27的解释, 你们搞清楚a的范围吗?

生 (众) :a大于3且小于17.

师:在3<a<17的范围内, a可取到哪些整数?

生 (众) :a可取整数4、5、6、7、8、9、10、11、12、13、14、15、16.

师:a取哪些整数时, 与7、10可以搭成等腰三角形?

生 (众) :a取7或10时, 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

师:你能画出草图, 并标示数据且指出腰长吗?

(生27和生28按要求给出正确答案, 指出腰长为7 cm或者10 cm.)

师:此时, 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生 (众异口同声) :三角形的周长是24 cm和27cm.

问题:由12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1个长方形, 点A、B、C、D、E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如图4) , 过其中的任意三点画三角形, 一共可以画多少个三角形?其中哪些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哪些是等腰三角形?

(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画图, 有的自主, 有的合作, 还有的边聊边画.大约3分钟时间后, 生22举起小手, 急切地说可以画6个三角形, 通过学生的后续补充, 最终得到可以画9个三角形的正确结论.期间, 生19在黑板上画出完整正确的草图;生20和生21在黑板上合作表示出△ABE、△BCE、△CDE、△ACE、△ADE、△BDE、△ABD、△ACD、△BCD)

师:你能将所画的三角形按角分类吗?比比看, 谁找得准!

(生28和生29在黑板上合作完成, 其余同学在下面完成, 或合作, 或独立;两人一组, 也有三人一组, 积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作答.最终呈现的答案是:其中, △ABE、△BCE、△CDE为直角三角形, △ACE、△AD E、△BDE为锐角三角形, △ABD、△ACD、△BCD为钝角三角形)

师: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 检验你的猜想.

(生28和生30用量角器在黑板上合作检验△CDE, 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其余同学在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检验自己喜欢的三角形)

师:这9个三角形中有等腰三角形吗?

生 (众) :△ACE和△CDE是等腰三角形.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有的说是度量得到的, 有的说是观察得到的, 有的说是折叠得到的)

三、结语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是指让课堂运行的速度慢下来, 耐心地等待学生个体自己把要学的知识慢慢发现出来或慢慢再创造出来, 以慢求快, 步步留痕, 生成快的效果;“降”是指依据学情偏弱 (即学生“四基”薄弱) 的数学现实, 降低要求, 降低认识, 不高估学生的思维现实, 使问题设置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相匹配, 让学生能跟上、学会;“放”是指自然下放待解决的数学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相信学生能行, 也指适当的留白, 延展学生思考的时空;“退”是针对偏大的问题, 退到最简单、最初始的状态, 即退到学生心理思考的起点, 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着, 经历一串小问题的铺陈, 进而达成解决大问题的目标, 只有善于“退”、足够地“退”, 才有知识生成的瞬间潋滟与感动.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8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但对厘米、米等“单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知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又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厘米”

(……经过用回形针、蜡笔、小刀、橡皮等工具测量同一课本后得出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测量单位测量,结果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测量了课本的长,为什么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

生:我们用了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怎样测量物体才会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请观察你们手中的尺子。(学生自主观察、交流)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2:我想知道尺子上一小格表示什么?一大格表示什么?

师: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

(播放课件:小朋友好,我是长度单位“厘米”,平时你们测量物体时,可以用上我,比如说铅笔长15厘米,课本长20厘米,课桌边长100厘米。小朋友们,初次见面,你想对刚才的介绍说点什么?)

生1:我想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

生2: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

二、参与活动,体验“1厘米”

1、认识“1厘米”。

活动一:找一找

师: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出示课件:闪动1厘米的距离)

师:直尺上闪动部分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从0到1的距离叫1厘米,也可写作1cm。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直尺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厘米长,同桌相互指着说一说。

生1:从刻度1到刻度2是1cm。

生2: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cm。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直尺上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

总结并板书: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或者每一大格间的长度都是1cm。

2、感受“1厘米”。

活动二:量一量

师:请拿出学具盒里棱长1cm的正方体,它宽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不信,量一量看。(教师巡视并用实物投影演示)还可以怎样量?(学生测量,初识将物体的一端对尺子上任意一个刻度,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活动三:比一比

师:请每位小朋友用左手(或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抽掉小正方体,手指不要移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比一比再用直尺量一量,反复多次,直到学生比的长度大约在1厘米左右。)

活动四: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出1厘米的长度,再次验证你比的是否正确。

活动五:摸一摸

师:现在我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请从信封里摸出1cm的物体。

(学生动手摸后回答。)

生1:小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长是1厘米。

生2: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

生3:小棒长1厘米。

生4:钢笔粗大约1厘米。

生5:火柴盒的厚大约是1厘米。

活动六:说一说

师:请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也是1厘米。

(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小手指1节的长约1厘米,有的说大拇指甲的宽大约1厘米,还有的说1粒大豆的长大约1厘米,钢笔上橡皮头的长大约1厘米……)

三、汇报交流,拓展新知

1、仔细观察先估一估再填空。

2、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各人手中的直尺。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10厘米的长度,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0厘米。

生2:10厘米里面有10个大格,也就是说10厘米有10个1厘米。

生3: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厘米。

生4:不对,是3厘米。

师:为什么是2厘米?

生1:因为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大格,尺子上1大格表示1cm,所以是2cm。

四、课堂小结(略)

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具体比较操作与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反思、产生情感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要上好此课,必须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如何让学生认识“厘米”这一单位呢?片段一设计了用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结果不一样,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矛盾冲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接着教师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并辅以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找出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厘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将1厘米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过程呢?活动中的找一找——初步认识刻度;量一量——尝试体验初步建立表象;比一比——感受新知,形成数学模型;想一想——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摸一摸——反思实践,应用数学模型;说一说——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等环节都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想象,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感受,并形成1cm的空间观念,从而促进对“1厘米”认识。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系统。

如何强化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呢?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直尺,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加强个性化记忆和理解。如,摸出一支粗约1厘米的钢笔、厚1厘米的火柴盒,观察小手指一节的长……这些都是学生体验的结果。用蔬菜图估计长度,强调体验过程,把对1cm的体验最终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二度开发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建构。

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所以学生学得非常兴奋,兴趣非常浓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种变教材为“学材”,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体验”的空间,还使他们牢固地建构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整时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9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瞧,他来了!(课件演示,教师描述:天亮了,太阳公公早早就起来了……)

2.这就是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嘟嘟。

3.嘟嘟的床头放着什么呀(课件展示闹钟)?

4.今天我们和嘟嘟一起认识钟表(教师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认识钟面

1.做钟面。

a.(课件中闹钟放大,展示出钟面)多漂亮的钟面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

b.请参照屏幕上钟面的样子,四人一组,分组做一个钟面。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看。谁愿意帮老师做一个?(让一组同学上讲台制作)c.(教师出示大钟面)谁来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还有12个数,我们来数一数。

数字的旁边还有什么?再来数一数有多少格?

(课件中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分别闪动。)

2.说钟面。

a.四人一组,拿着你们做好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b.(教师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c.哪一组同学认为你们做的钟面最漂亮?举起你们的钟面给老师欣赏一下。

认识整时

1.认识。

a.嘟嘟的小闹钟响了很长时间了,你能说说现在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长的分针指着几?

短短的时针指着几?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时(学生跟着说,教师在黑板上贴7时的.钟面)b.7时了,嘟嘟还在睡懒觉,再睡下去,他会迟到的!快告诉他现在几时了。

c.(课件演示嘟嘟起床上学,上课迟到,学校教学楼上大钟是8时。)唉!嘟嘟迟到了,他是什么时候到学校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d.(课件演示嘟嘟迟到,老师皱眉)嘟嘟因为睡懒觉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我们可不能学习嘟嘟,我们要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2.巩固。

a.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老师要考考大家。(课件出示10时、6时、2时。)b.教师拨钟,学生说几时(5时、12时)。

c.教师说几时,学生拨钟(1时、11时)。

d.学生说几时,学生拨钟。

e.四人一组,说几时,拨钟。

3.总结。

a.认识了这么多时间,你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吗?

b.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4.认识电子钟a.嘟嘟现在改掉了不遵守时间的坏习惯,我们再去嘟嘟家看看,好吗?

b.(课件演示早晨,嘟嘟的房间)看,桌子上放着什么?

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

c.电子钟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黑板上贴7:00)d.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e.嘟嘟去哪儿了?(课件演示嘟嘟背着书包上学去)嘟嘟确实改正了缺点,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练习1.练习一:找朋友。

a.嘟嘟想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场玩,大家快去瞧瞧吧!(课件演示嘟嘟来到游乐场)b.我们在游乐场的大草坪上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教师发钟面头饰,课件演示嘟嘟带着1时的头饰。)c.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万不要找错呀。(教师带学生唱“找朋友”)d.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个好朋友吧。

e.问:“1:00”,你的好朋友呢?

f.同学们真聪明,去海洋馆看表演吧。(课件演示海狮顶球)2.练习二:老爷爷出难题。

a.这儿是游乐场的聪明屋,也有精彩的表演,可是老爷爷不让嘟嘟进去,他给嘟嘟出了道难题。

b.(课件演示:过一小时是几时)请大家举起小手,用手势告诉老师。

3.老爷爷让我们进去看表演了。(课件演示动物表演:小狗做算术)总结1.互相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我们今天认识了钟面,知道了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开放题

1.(教师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6)这是几时?少了根针,你能看出是几时吗?

一上认识整时教学设计 篇10

课题:《认识钟表》

韩素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对比中会认、读、写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整时、记录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分针和时针所指的位置,特殊时刻的认识。教具学具准备:钟面、课件。教学过程:

一、基于学生对钟面的已有认识重新“构造”钟面

1、师:同学们,咱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数朋友,这些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出示1~12)今天1~12去做客,猜猜它们去谁的家?

2、出示一个没有数、没有的表针的钟面,你看完整吗?缺什么?(突出3、6、9、12的位置)

3、继续把钟表补充完整,说说时针和分针的区别;播放表针运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快慢与运动的方向。

教师:时针和分针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形影不离地告诉我们时间。

二、结合生活认识整时

1、出示主题图。师:问小女孩是什么时间起床的呢?

师:小女孩每天早上都在7时准时起床,我们也要学习小红,遵守时间,按时起床、上学。在数学里,我们通常把7点说成7时,(出示“时”字)这节课我们就比一比谁能记住用这个时字。

2、出示三个钟表,写出时间,对比,引导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认识特殊时间:6时和12时。

4、拨时间。

5、学习电子表计时法。

三、尝试中学习纪录时间

1、书本第85页“做一做”小明的一天说一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干什么,并用两种整时的表示法写在书本上。

四、区分中拓展认识

师:小明9时在看书,他睡觉在什么时间?同样是9时,为什么小明做的事情不同?

五、巩固练习:书本第86页,第1、2、4题。

六、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1、会读写整时,并能掌握看整时的方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时间与我们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学会认写整时。教学难点:

2、钟表有什么作用呢?(3)时针、分针转的方向。

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转的?请大家认真地看!谁能用手势表示出来?请同学们再看一次,用手势表示的同时,观察分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多少。(介绍一小时)

师:小红每天早上都在7时准时起床,我们也要学习小红,遵守时间,按时起床、上学。在数学里,我们通常把7点说成7时,(出示“时”字)这节课我们就比一比谁能记住用这个时字。

师:同学们观察得仔细!说得也非常好!今天我们得委屈一下秒针,我们暂时不去理他,先来和时针和分针交朋友,好吗?

师:刚才同学们还说到钟面上有12个数,现在我们一起数一数(1、2„,电脑演示闪动。)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还有5个相等到的小格。

转一转: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你能用手指转一转表示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吗?(出示钟面让学生用手指转一圈)课件演示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动态效果。

三、认识整时。

(一)、整时常用的中文表示法。

1、师:在数学森林王国里住着一位小精录,它非常喜欢出难题考别人,看今天它带来了三个钟面,谁能接受小精灵的挑战,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2、依次出示三个钟表,贴在黑板上。

3、学生回答

4、师:这个钟面的的时间是8时,哪8时怎么写呢?先写数字8,再写时字。

5、学生在堂上本上学写3时和6时。(两人板书)

6、评价

(二)、整时的第二种电子表示法

1、再次出示主题图,处理方法一: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哪里还可以知道时间?处理方法二:刚才同学们已经看到桌面上的电子表也可以表示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像挂钟和手表这样的(出示图片);另一种是像闹钟这样的电子表,也是时间的第二种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

2、师:(出示课件)两个小圆点的后面有两个0,说明是刚刚好,没有多出来,表示整时,两点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3、老师在黑板上边讲解边书写第一个时间的电子表示法:X:00(先写两点前的数字,再点两个小圆点,最后写两个0)

学生在堂上本上写其余的两个时间,两名学生到黑板书写。

4、二人板演,评一评,写得好吗? 师:X时,X时,X时这些时间都是整时(完整地板书课题)。这是时间的两种表示法,第一种是中文表示法;第二种是电子表示法。

(三)、观察比较整时针的特点。

1、同桌的同学一起观察:黑板上三个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汇报:分针都是指着12,时针指着的数字不相同。

3、小结:先看分针,分针指着12,再看时针,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出示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学生齐读一次)

5、今天两种整时表示法你都会写吗?下面我们一起试一试。(1)出示题目:写出钟面的上时间。(1时、5时)

(2)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看时间的?

(四)、练习。

1、课件出示钟面,生说时刻,7时、2时、11时、12时。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12时的?强调分针时针重合都指着12,这时就是12时。

2、生活中,我们做的事都和时间紧密相连,请你们拨出老师所说的时刻。(在拨时钟时老师示范怎样拨钟)a.早上8时上学。b.下午4时跑步。c.晚上6时看新闻。D、晚上9时睡觉。

每拨一个时间就让学生举起小闹钟让学老检查,然后让一个学生把他的小闹钟拿到展示台演示。

四、应用。

(一)、书本92页的内容: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小学生该怎样珍惜时间呢? 那就是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好一天的学习、生活(打开书第92页)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多媒体),仔细看书上第92页,用两种表示方法写出钟面的时间。

2、出示两幅图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钟面上的时间一样小明做的事情就不一样呢?

3、学生汇报。

4、小结;一天里时针会转动两圈,例如7时,可能是早上7时,也可能是晚上7时,所以我们说时间时要说清楚是什么时候的时间。

5、学生学说一句完整的话:什么时候的几时小明在做什么。(先小组说,再汇报)

6、问:他的一天安排得合理吗? 师:对,我们应向小明学习,不睡懒觉,合理安排,做健康、聪明的好孩子。

(二)、完成94页第1题:连线。指名说说是怎样看钟表时间的。

(三)说出下面各钟面的时间大约是几时。

五、总结,实践应用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 回来了,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六、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整时(“时”字)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上一篇:机修工实习报告下一篇:看花灯初三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