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课堂实录(精选8篇)
精华课堂实录 篇1
《生命 生命》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如果我们交换一下,你有几个,生:还是一个
师: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如果我们交换一下,那又有多少?
生:我有两个,你有两个。
师:这就是交流。语文课上就需要大胆交流。
一导入: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生命 生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飞蛾求生 种子生长 感受心跳三个小故事,讲述了生命的存在。谁来根据自己对课题的理解读读课题。
师:要把这两个生命真正读到心里面,咱们还得回到三人小故事,谁来读 一生读第一个小故事。
师:你的朗读也让我们震惊啊。同学们拿起笔来,这里哪个句子让你震惊,请你划一划。
生:„„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谁也再读读这个句子。
屏幕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又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让你震惊的词语是什么?
生:挣扎
师:为什么?
生: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小小的飞蛾都是这样,何况是人呢?
师:说得多好,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除了挣扎,还有哪个词?
生:强烈。感到求生的欲望
师:感到到小飞蛾求生欲望的那种强烈是吗?来,读一读
师;好,还有哪个词?
生:极力!让我感受到小飞蛾求生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让我震惊。
师:极力鼓动,就是用尽自己的翅膀。来,请你极力地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师:非常好,我感受到了你的极力。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是那只卧在别人手心里的飞蛾,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用翅膀使劲地扇动。
生:我会使劲逃脱。
师:谁会使劲地呼喊?
生:快来,快来。
生:救命呀,救命呀。
生;快来救我。
师:我们一起读。(屏幕上的话)
师:每一个同学都伸出手来,伸出手来,一只活生生的飞蛾正在你手中,握住,握住,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它在咬我。
生:我感觉它扑动着翅膀。
生;我感觉到它在跃动。
生:我感觉到一股强烈的力量。
生:我感觉到它很可怜。
师:很想
生:很想把它放了,师:你有一颗同情心。
生:我感觉到生命的力量在跃动。
师:来,我们一起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只飞蛾的寿命有多长吗?只有九天,可是,你看,它却在我们的手里挣扎一分钟,两分钟,这是为什么呢?
生:珍惜生命
生:它要繁衍后代
生:它还想活长久一点。
师:对,它最想的是努力地活下去呀。飞蛾求生的欲望是那么强烈,它求生的欲望让我们震惊。我们一起读“生命生命”同学们,我们一起再读读第二个小故事,自己读。
师:拿起笔,哪个句子也让你特别震惊,也划下来。
生:
师:虽然你读的不是很好,但是你交流了自己的朗读,我为你感到高兴。你来。
一生读。
生:
师: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出示)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请你把黑色的那个字再读一读“竟”注意这是一个后鼻音字。
师:如果没有了这个字,你觉得怎么样?
生:有了竟,本来不可能的,现在居然可能了。
师:跟我们想像之中一样吗?
生齐说:不一样。
师:原来我们以为
生:种子不能长出来。
师:但是它
生;顽强地长出来了。
师:这就是竟。
师:还没想到什么?
生;没有阳光,我以为它不会长不出来。
师:没有相到,没有阳光,没有泥土,它也能钻出来了。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外句子。
师:这一颗小小的种子,在生长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它不可能一帆风顺。你说
生:它没有阳光。
师:阳光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但是它没有。但是它仍然顽强努力地生长出来。
生:水分不够充分。
师:现在,现在,你就是这一颗种子,你已经有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可是上苍对你不公啊,你想说什么?
生笑。
师;你不能笑啊。
生;老天,我怎么这么惨。
师:你在埋怨,但是这颗种子却没有埋怨啊。你来。
生;我要坚强地活下来。
生;我要成为一个奇迹。
掌声响起。
生:我照样要顽强地生长。
师:嗯,艰难的环境磨炼了你的意志。
那是生的渴望,我们一起来读“生命生命”
生齐读生命生命
师: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
生;我看到过蚂蚁努力地生活。
„„
师:我们一起看这些小生命(鲜花一点点缩放,小鸡从蛋壳里破壳而出,小马驹要学会奔跑,得要经历多少困难)
师:哪一幕震撼了你的心灵?
生:我看到了小马,它站起来又跌倒,它很坚强。
生:我看到了小鸡。
生;我看到了开花,开花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
生:我看到了毛毛虫,它拼命地往上爬。
师:同学们,小小的生物,为了生命,顽强地拼搏着,努力着,何况于我们人类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三个小故事吧。
师:拿起笔来,哪一句子让你震撼,让你身心都震撼,划下来吧。
生:我划的是这一节的第一句。此生读。
师:好的,这句话让你看到了生命的价值。请你也来读一读
另一生读。
师:你感觉到你的生命也是
生:感觉到了心脏的跳动。
屏幕出示:那一声声沉稳而又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师:同学们,让我们静静地闭上自己的眼睛,静静地闭上,让我们一起感受自己心脏的跳动。
课件出示心跳声。
师;今年你几岁?你的心脏在你的心里跳动了十年,这样的心跳,在你的胸膛里跳动了三千六百天,现在,感受你的心脏沉稳而又有规律的跳动,你想说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
生:生命是很有用的。
生;生命是宝贵的。
生:心跳为什么是那么有规律的?
师;这个问题问的好,等一下可以问更多的人。
师:让我们一起读:这就是我们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师;你打算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句话。
生;高兴。
师:读吧。
生;珍惜
师:读吧。
生:自豪。
师:读吧。
生;激动。
师;读吧。
师:让我们带着高兴、激动、自豪一起读。
师:这一个生命,你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糟蹋它,快不快乐,谁来决定?
生;自己。
师;努不努力,谁来负责?
生:自己
师:幸不幸福,谁来负责/
生:自己。
师: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命
生齐说:负责。
齐读“生命生命”
师:介绍作者资料。曾经染上内风湿关节炎。凭着坚强的亲和力在病中写下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她有一句名言,读
生齐读:除了爱,我一无所有。
师:她的生命,除了活着,还有什么?
生:爱。
生:还有思想
生:还有付出
师:为你的付出鼓掌
生:还有珍惜。
师:杏林子的文章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们,杏林子从三个小故事中对生命有了这样的感想,我们一起读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这句话可以浓缩成八个字。你说
生:珍惜生命无限价值
师:这八个字啊。师板书: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师:我们一起读这八个字。
师:你打算把这八个字送给谁?
生;送给作者。读吧
生:送给生病的人。读吧,他们会正确地对待自己。
生:送给全地球的人们。读吧。
生:送给小朋友们。读吧。
生:全球的人。自己读吧。
师:咱们地球人都会感谢你的。
生;送给不珍惜的人。读吧。
师:同学们,我们也把这句话送给自己,好吗?
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读了在三个故事,有什么感悟?
生写:生命因为()而美丽!
生:因为关爱。
生:因为强壮。
生:因为西藏而美丽。
生:因为顽强而美丽。
生:因为善良而美丽。
生:因为能为祖国做贡献而美丽。
生:因为坚强而美丽。
生:因为劳动而美丽。
生:因为乐于助人而美丽。
生;因为奉献而美丽。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这些精彩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到生命的美好,生命的价值,可以把这些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生命倒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冰心所说的这段话。屏幕出示冰心文章,配乐师朗诵。
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
师: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啊。同学们全体起立。
响起《命运》钢琴曲。出示课题《生命生命》师:让座右铭不断激励自己,不断努力生活,努力进取。
师:在快乐中要感谢生命,痛苦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痛苦又何尝不是美的呢?为了生命的美丽,我们再一次呼唤(生齐读)《生命 生命》!师生共读课题。
精华课堂实录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采撷艺术,知识精华
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衡量新时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把“标尺”, 而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又构成了这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 从教师理念看课堂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有很多, 但归根结底应当以生为本。高中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 随着少年的思维渐渐隐退, 个性与性格逐渐形成, 他们对待事物也有了较为客观的见解, 对诸如游戏、手工活动等课堂组织形式已缺乏兴趣。因此,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创新思路, 优化课堂, 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构建高效课堂。对此, 本文基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探讨了课堂精华的采撷艺术, 旨在为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建议和参考, 并为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作出努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撷取精华方案
哈尔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组织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 因此, 可以说问题是学生思维的重要导向。在高中数学的教材中, 有很多可供教师进行问题设计的素材, 而高中生自身存在的认知水平与求知心理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也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解题方案、引领学生采撷精华的“关键点”。当学生在历经对问题的讨论、交流、思考、采撷和解决的全过程时, 他们的思维无疑会在体验中不断飞跃, 数学课堂也不再是沉寂的“一潭死水”, 而是富有生命、富有活力的动感新课堂。
例如“坐标平移”一课, 笔者在课堂上创设了如下情境:一名学生的课桌坏了, 他想请另一位同学帮他修好, 但是, 这位同学与他的距离较远, 那么, 这名学生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把课桌修好呢?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们通过思考和讨论, 很快列出了三个方案:一是将课桌移到这名同学的面前进行修理;二是让这名同学走到他的课桌前进行修理;三是将课桌与学生同时移动到教室外面进行修理。进而, 应如何选择方案?三个方案中哪一个是最优方案呢?最后通过学生们的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第二种方案更加实用和简便。此时, 笔者抓住这一契机, 引出学习内容“坐标平移”, 并告诉学生, 坐标平移实际上就是与第二种解决方案类似的一种作法。如此, 通过这种精心设计和引导采撷, 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直观地认识到“坐标平移”的内涵本质, 更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们意识到数学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 而数学亦是解决现实问题最好的工具。
二、把握要点, 精心采撷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交流, 其目的与作用主要是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 实现以优带差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学会如何倾听他人意见, 分享他人智慧, 促使自身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以及更全面的理解, 从而开拓和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在实践中, 教师应把握好课题知识的重点, 精心采撷知识精华, 以重点知识为媒介,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1]。在组织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 一是对分组的原则应讲求异质搭配, 即将情感、知识、能力、态度均处于同层次的学生分配在各个小组中, 实现共同提高与发展;二是要根据每个小组不同的层次来对问题与主题任务进行设计, 便于对合作学习进行客观评价;三是提取重点知识, 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如在讲“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时, 当将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引出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后, 立即提取重点知识:已知sinα=cosβ, 且α, β都为第二象限角, 求sin (α-β) 的值。根据知识的梯度和宽度, 让每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每小组均由一名组长负责所有活动, 对一些具有数学意义的问题进行采集和梳理, 争取让小组成员达到共识, 而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则进行记录整理, 以备在全班交流时进行共同讨论, 教师则根据每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三、全面采撷资源, 成就高效课堂
教育资源也称为课程资源, 即一切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以及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各种资源的总和, 它是形成课程的重要要素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 受课堂区域空间的限制, 可供教学使用的资源极其匮乏, 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采集与课题知识相关的教学媒介, 如数学故事、实例和道具模型等。教学资源分为两大类型, 一是可利用资源, 如教材、学生表现、教学语言和教学环境等;二是设计的资源, 即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是输出媒介信息的重要载体, 在课前采集图片、视频或制作PPT课件, 有助于丰富课堂内容, 优化展现课题知识, 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象, 提升学习效率。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并由教师在课堂上将其整合, 呈现出一个完善的教学资源媒介体系。全面采撷资源, 是成就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 高中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教育资源的价值, 及其对打造高效课堂的影响, 并将采集和利用资源作为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途径, 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打造高效课堂, 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生态课堂的精华 篇3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情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当今社会善于交流合作的人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当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的时候,只有少数几个优秀的“唱主角”,大部分同学不能融入小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他们保持沉默,从来不参与讨论和分析,当小组汇报讨论成果的时候,也只是几个“主角”学生回答。这样学习方式实际已经背离了合作学习的本意,大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其中。
合作情感是学生的合作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感体验,它是推动学生产生合作行为的内在动力。我常参与小组讨论,有意向“沉默”的学生提问题,督促他们回答问题,并及时地给予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也还行,感知到从未有过的愉悦,逐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他们的合作情感。我想,合作情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对于合作学习能否落实到位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二、明确学习目标,分工具体
合作学习是有明确学习目标和分工的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小组学习目标被忽视,组员的任务工作也就不明确,使合作学习漫无目的,即浪费时间又不能达到良好效果。明确学习目标、分工具体能使小组内所有成员各司其职,保证了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主动参与,同时也肯定了小组成员在任务中的地位,使组员有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实验中,小组成员讨论形成实验的实验方案后,将实验分为材料的选择和制备、实验试剂的配制和仪器的准备、实验的操作、实验过程结果的记录几个部分,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共同快速高效地完成实验。这样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了实验过程,而且如果实验出现问题后又可以相互交叉检查,进一步加深对于实验的理解,提高了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设置合理的合作学习内容
在进行生态课堂教学时,如何设置合理的合作學习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选择合作学习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的合作学习。如果是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内容,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就没有必要,否则会画蛇添足,这些问题被称为“假问题”或“小儿科”。如果难度较大的超过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此之前没有知识铺垫,学生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这些问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损合作学习的情感。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进行知识铺垫、改变提问方式等,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在“蛋白质工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如果直接提问“请同学总结出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就会感到很难回答,因为学生没有对蛋白质工程概念进行充分的理解,应该先设计一些有关问题来理解蛋白质工程概念,在理解蛋白质工程概念的基础上再提出“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了。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由于小学和初中长时间形成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学生的合作学习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时,对于底物的选用,并不是说什么样的底物都可以来进行,可设置一些底物如淀粉、过氧化氢、蛋白质等,再设置一些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实验材料,并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分析哪些是无关变量?如何来控制无关变量?用什么方法来衡量因变量(酶的活性)?教师再引导他们分析一下,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记住实验的结论。这样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有利提高合作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合作学习是生态课堂的精华,是生态课堂的核心。合作学习不光是学生的合作学习,同样也是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学习。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更加融洽、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胡新国.合作学习是建构生态课堂的有效策略[J].中国教师,2009(S2).
精华课堂实录 篇4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一. 改革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重庆市江北区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小学科学三年行动计划》为总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达成我校小学科学课堂从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的培养目标,着重提升学生三大能力(学习能力、时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整体提升我校科学教学水平。
(二)具体目标:
1.扎实推进我校科学课程教学研究,贯彻“学本”理念,落实“学本思想”,在我校开发可大力推广的科学课堂实践教学案例。
2.能够根据偶秀案例,结合我校实际,备足实验器材,逐步落实科学实践课堂的时效性。
3.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利用对教材的熟悉和对学生以及对本校情况的实际掌握,对教材上不符合我校教学实情的部分做出适当的优化,以达到更好的科学实践教学效果。
二.我校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现状之一:科学教材难把握
翻开科学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图片占据了教材绝大多数的版面,叙述性的文字少得可怜。科学教材《常见材料》一课就是一整幅的房间图画,就“材料”这一话题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研究,该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我们老师茫然了。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教师针对这样的教材更是一筹莫展了。
(二)现状之二:科学课难上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科学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案、准备材料、制作教具,结果在课堂上要么学生提不出问题冷了场,要么是瞎提问题乱了场;课前准备的材料经常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讨论、交流时,学生出不了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结果又收不了场。我们老师头疼了。
(三)现状之三:科学课难评价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课堂上热热闹闹,掌声笑声都能听得到,气氛热烈又踊跃,有时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果都没有得到。这是不是一节好课呢?该如何看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呢?我们老师又迷茫了。
三.改革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活动教学的基本特征,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就越大,效果就越明显。活动教学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探索的主体、创造的主体。
(二)探究性原则
科学既是系统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既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科学实验方面。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就要提供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主动性原则
创设恰当的情境和平等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主动参与,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展自己的创造力。
(四)创造性原则
教学的创造性一方面表现为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适应、改善新环境,发现、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再为预先设计的教案所左右,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生命状态,努力创设理想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五)应用性原则
科学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科学学习与现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实现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原则。
四.改革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5年3月——6月)
主要学习小学科学课程理论,了解、掌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充分掌握我校的资源特色,了解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活动能力,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的态度和困难等。在我校全面实施方案的框架下制定各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布置安排实验任务。
第二阶段: 实验阶段(2015年3月——2018年4月)根据我校实验方案开展课题实验,根据我校的资源特色和教师的教学特色形成具有本校的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把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经验、反思等材料定期在教学交流活动中进行展示,尽快抓点校,及时推广典型实验经验。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8年4月——6月)
把我校的教学案例、反思、教育叙事、总结、教学经验、学生活动的成果材料等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论文集、案例分析集、成果集、教学设计集等。
华渝实验学校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华渝实验学校小学部
舒
精华课堂实录 篇5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试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生1:这些动词有“拄”、“讨”等。“拄”这个词非常形象地写出祥林嫂身体的虚弱,她已无力行走,要借助长长的竹竿来支撑身体。“讨”字则写出她的生活十分困窘,她要以讨饭为生了。
师:说得不错。“拄”字形象地写出了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备受摧残的事实。祥林嫂的年纪并不大,可是因为受到的打击太多,她未老先衰了,以至于才“四十上下”年纪走路却要拄着竹竿。
那怎么解释你所选定的这个“讨”字?
生2:我认为祥林嫂最后还是以“讨”为生的。尽管当时她没有向“我”讨饭讨钱,但我们从“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知道这一点。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也明确地说她后来成了乞丐。因此,用“讨”来概括她人生的最后时光是恰当的。
师:你读得很仔细,并能综合前后文来分析,很好!
生3:我觉得还有“做”字,“做工”的“做”。这一词反映出祥林嫂一生中很多时候是靠为别人做工而谋生活的。
师:“做”字的确能反映出祥林嫂人生的一些特点。我们再仔细读课文,看还有没有比“做”更能说明祥林嫂需仰仗别人而活的词呢?
生4:我觉得还有一个“求”字。卫老婆子对鲁四老爷鲁四婶说“她来求我荐地方”。祥林嫂有力气,又勤劳,却生活无门,还要求人介绍做工,可见其命运之惨。
师:“求”这个词确实很能说明祥林嫂的生存状态。她两次来鲁镇做工,都是“求”人引荐,“求”人收纳。她要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有时还不可得,多么可悲!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看还有没有能反映祥林嫂命运的动词?
生5:我认为还有一个“抓”字,她婆婆带人来抓她回去的“抓”。这个词说明她没有人身自由。
师:对。“抓”字充分说明祥林嫂是受婆婆控制,没有人身自由的。仔细读课文,看还有哪个词与“抓”字暗相照应,有同样的表现力?
生6:我觉得“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的“劫”字比“抓”字更有表现力,“劫”字更表现出一种暴力倾向。
师:说得好!“劫”字同样说明祥林嫂对其婆婆的淫威是无力反抗的。大家想想,“抓”和“劫”这两个词用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文章中还有哪些词表现出“抓”和“劫”的意思?
生读课文后,纷纷发言,明确:
“抓”这个词是从祥林嫂的婆婆对“出逃”的祥林嫂而言的,而“劫”这个词则是鲁四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祥林嫂的婆婆等来“抓”祥林嫂,他们在鲁老四爷鲁四婶等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武力“抓”回祥林嫂,当然是“劫”了。
“跳”“抱”“拖”“堵”“捆”等几个词十分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抓”和“劫”的意思。“跳”说明船中的人出来得快速迅猛,“抱”“拖”“堵”“捆”等词说明他们的行动是带有暴力性的,他们不容祥林嫂有任何其他的选择甚至辩解,这正是“劫”。
师:祥林嫂的婆婆为什么要动用武力来“抓”她、“劫”她呢?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怎样的社会地位?
生7:因为她是“逃”出来的。
生8:因为她婆婆早已把她“许”给别人,急着要“嫁”她出去。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她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师:两位同学的发言很有道理。那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出来呢?我们能否根据课文作些推断?
生9:我觉得祥林嫂逃出来的原因主要是她在家没有人身自由。从上文的叙述可知她的婆婆很严厉,那对她也一定很刻薄。
生10:我觉得她逃出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的婆婆原来就要把她嫁出去换钱为小儿子娶媳妇。我们从她逃到鲁镇仍被抓回嫁出去可以推想出来。
生11:我有一点补充,从“她从河边淘米回来,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的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也可看出祥林嫂很怕她的那个“家”,这应该是她“逃”的一个原因。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理有据。现在要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关心她的个人生活吗?
生12:不是。她的婆婆要“嫁”她完全是为了钱,是为了用“嫁”她的钱来给小儿子娶媳妇。
师:这种“嫁”实际上与“卖”差不多。这就足见祥林嫂在那个家是没有地位的,她在那个家不过是一件工具,一份私有财产。大家再找找,课文中还有能反映祥林嫂命运的动词吗?
生13:我觉得还有一个“闹”字。她婆婆要把她嫁给贺老六,她“不依”,“闹得很出格”,这说明她对这桩婚事是不满意的。
生14:我觉得还有一个“撞”字。
师:祥林嫂为什么要拼命撞那香案角呢?
生15:因为她不想嫁给贺老六,她想以死抗争。
……
生16:我认为还有一个“赶”字也表现出祥林嫂悲惨的人生。她的第二个丈夫死后,“大伯来收屋”,“赶”她,好像那个家不是她的似的。
生17:又一个“求”字。她只得又来鲁镇“求”鲁四老爷鲁四婶。
师:我们思考一下,祥林嫂在前夫死了之后,“逃”出婆家,“逃”到鲁镇后却被“抓”,被“劫”回去,强嫁给贺老六;而在贺家,当丈夫和儿子都失去后,她又被“赶”,流离失所。她总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议论,得出结论:这说明她的“家”是依赖丈夫而存在的,没有了丈夫她就没有了“家”,这是封建的族权、夫权在作怪,祥林嫂深受族权、夫权之害。
生18:我认为“捐”字、“赎”字也有力地说明祥林嫂的可悲。
师: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钱呢?她真的有罪吗?她捐的钱赎了罪吗?
学生讨论,明确:这都是迷信,还有封建的.贞操观害的她。祥林嫂的改嫁根本不是她的过错,她是无罪的。她捐的钱根本赎不了她的所谓的罪。
师: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动词来描述。
生19:这个词是“打发”吧?她最后被鲁家“打发”走了。
师:当祥林嫂失去利用的价值之后,她就成了社会的弃儿,她完全成了一个多余人。在那个寒冷而热闹的祝福的时节,她走完了短暂而悲苦的人生,告别了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她的不幸遭际,是无数旧时代妇女的一个缩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高明的作家在写人之时,所用语言既极其简省,又十分富有表现力。我们刚刚说到的这些动词就生动而深刻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一生。透过这些冷峻的动词,我们还能深切地体悟到造成祥林嫂悲苦人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选自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网站“中学语文”网页:blog.cersp.com/16596/126917.aspx)
★ 巧安排,激情趣--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教学之我见(网友来稿)
★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
★ 拼音教学:汉语拼音教学初探
★ 教学反思之我见
★ 《汉语拼音zhchshr》教学反思
★ 汉语拼音教学论文创新
★ 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案例
★ 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
★ 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论文
袁文静课堂实录 篇6
袁文静 师: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语
(师)有这么一个人,他出身贫寒,却嗜书如命;虽然长期历尽艰辛,却始终矢志不移、甘之若饴。长期的勤学、乐学使他成为当世的文坛诗文大家。当朝皇帝称赞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当朝宰相刘基也称誉他“文章当今第一”。同学们,他是谁呀?
(生齐答、师板书)——宋濂。(师)宋濂,是哪个时代的人呀?(生齐答)元末明初。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块儿重温宋濂在晚年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佳作《送东阳马生序》。
(二)认识“序”这种文体
(教师此时宣布,把全班学生按照性别分为两个大组,采用积分制开展竞赛;课堂上踊跃回答问题且正确率高、最终总分高的组为课堂优胜组)
(师)“序”是什么?(生)赠序。
(师)赠序相当于今天的临别赠言。其中有抒写依依惜别之情的,有表达对后生晚辈的勉励、规箴之意的。这篇文章便属于后者。
二、检验预习成果
(一)解释词语
(师)这篇文章我们已经经过了非常认真的预习,现在我们还用这种分组、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竞赛,咱们把书合上,一块儿来检测一下这篇文章中一些文言词语掌握得如何。
1、(师)致书以观 .(一女生)得到。
2、(师)录毕,走送之 .(一男生)跑。
3、(师)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一男生)因此。
4、(师)余因得遍观群书 .(一男生)于是。
5、(师)既加冠 .(一男生)已经。
(师强调“既”在翻译句子时要译为……以后)
6、(师)益慕圣贤之道 .(一女生)更加。
7、(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一女生)担心。
8、(师)尝趋百里外 ..(一女生)奔向。(补充)尝:曾经。
9、(师)援疑质理
(一男生)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10、(师)俟其欣悦 .(一女生)等到。
11、(师)媵人持汤沃灌 .(一女生)热水。
12、(师)腰白玉之环 .(一男生)(迟疑,其他学生补充)腰间佩戴。师强调:这是词类活用现象,名词活用作动词。
13、(师)以中有足乐者 .(一男生)因为。
(师提议大家为上一阶段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鼓掌)
(二)翻译句子
(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一女生)所以我虽然愚昧,最终还是有所收获。(师引导并强调“故”的正确翻译)
(三)背诵课文
(师)因为我们已经进行了非常充分的预习,所以现在请大家齐背课文。(生齐背)
(师评价)大家读书声音响亮,不少同学能够熟练会背,很好。
二、内容梳理,整体感知
1、(师提问)这篇文章围绕着哪个词语来展开写的?这个字从文中找,两个字即可
(一男生)嗜学。(师板书并解读)第一句是全文一个非常重要的领起句。它不但领起了本段,而且“嗜学”一词几乎是统贯全篇的。
2、(师)这是一个嗜书如命的好孩子,一个勤学善问的好少年。在读书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呢?看着书、整理答案。——哪三个方面的困难?面对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
(一女生)幼时读书的情况。(师)你说得不够具体。(师生补充)幼时家贫,无书可读。(师提醒)答案要规整。
(师)第二个困难呢?
(一女生)成年无硕师名人与游。(师板书)成年从师的艰难。
(师)作者非常重墨浓彩地写了什么艰苦呢?(生回答,师板书)求学过程中的艰难。
(师)这个艰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天气恶劣——酷寒,另一个是生活条件的艰苦。
(师板书)
(师生共同给予回答者肯定评价并给女生组家3分)(师)那么,面对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
(一男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师追问)你能把它概括一下吗?
(该生答后,另一男生补充,师板书)借书抄书。(师)借书看还差不多,借书抄何其艰难!
(师)那么面对第二个困难,他是怎么做的呢?(生)奔赴百里
(师)奔赴百里外,见到老师,是否就皆大欢喜了呢?(生)不是。
(师)见到老师了,个中滋味也是酸甜苦辣,那宋濂是怎么做的?这位老师是位名副其实的(师生一起)——严师,对学生非常的严苛——严格到了苛刻的地步。面对这么一位老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齐答)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师)语言精炼一点。
(生回答,师补充并板书)色恭礼至。
(师)在学校求学的艰难,宋濂是怎样面对的呀?解决问题了吗?战胜苦难了吗?
(生迟疑不回答)(师引导)咱们看,“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那如果换为一般人,早就退缩了,而宋濂呢?
(一生答)坚持不懈。
(师)动摇没有?——毫不动摇。信念特别坚定,咬牙坚持。(师板书)(师生共同)对方生活条件那么优越,“烨然若神人”;而自己“緼袍敝衣处其间。没有丝毫的羡慕。
(师)他为什么对外在的东西浑然不觉呢?
(生齐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师)这是因为他多了一样我们很多人不具备的品质,他对读书已经到了(生:废寝忘食)痴迷的地步了,已经到了沉醉其间的地步了。(师举例)孔子在专心研究韶乐的时候,“三月不知肉味”,不管吃什么、只要别饿坏了就行,连饥呀饱呀都不知道。沉醉嗜学到一定程度,(师板书)醉心读书,不以为意。——这也正是他成为一代宗师、一代大儒的根本原因。有所取弃,坚持自己的信念。
(给学生打分,并进行激励)
三、内容赏析(师)这篇文章,我称赞它为流传千年的至文。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但是呢,感情如脉脉的细流融在叙事的文字中。请你和自己统一战线的同学交流交流,觉得哪部分内容写得特别好。朗读一分,看朗读能否做到声情并茂;朗读后的品析一分,你说这一处写得好在哪里,读了这一处对你有什么启发。同学们可以交流交流。(强调)你喜欢哪部分文字,把它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品味它好在哪里,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蕴含作者什么感情。
(生讨论,师巡视)
(一男生)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师)读得真棒,读出了韵味,但美中有点小不足,两个字的读音不准确,如同吃米饭硌了牙,“援疑质理”,“色愈恭”。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该男生)说明当时宋濂对老师的尊敬。
(师)对老师的态度何其恭谨啊。
(一女生)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说明他求学的艰难和对求学的决心之大。
(师)这样大的困难吓倒宋濂没有?(生齐答)没有。
(师生)他还在勇往直前。
(一男生)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句话表现宋濂学习条件的艰苦和他的学习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师)条件越艰苦,越能表现出——(生)求学的坚强、刻苦。(师)越能表现他爱学、嗜学。
(一女生)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销逾约。前面这一句写出了求学时环境的艰苦,也更能衬托出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后面这一句说明了作者诚实守信。
(一女生)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宋濂生活不攀比,一味嗜学。
(因该女生平日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而这次表现很好,因此师提议为她鼓掌)
(一男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百里”说明路途的遥远,更加突出了作者求知欲望的迫切和艰辛。
(师)你真聪明。对呀,以前的百里因为山路阻隔,比现在的千里之遥还要漫长,还要难行。因为是山路,可能要走上几天几夜。
(一女生)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说出宋濂对师长的恭敬。(师)越是说老师严厉,越是能突出我的什么呀?——虚心、恭敬、向学。(师)刚才,很多同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自己的朗读。我发现,读得蛮有韵味的。还有更多的同学受限于这节课的时间,没有展示的机会。咱们以后继续努力。诗文的朗读能力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过通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好多同学的朗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觉得自己上初中以来朗读水平有明显提高的同学举手?(好多学生举手表示确认)
四、写法探究
(师)现在我有两个问题要抛出来。第一个:“盖余之勤且艰苦此。”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一男生)总结了作者求学时的艰苦。(师生共同)总结上文。
(师)我自己在读的时候发现了作者比较讲究文章的整饬美,上下的写法是比较贯通的一致的,文章的第一段、第二段在写的时候就有相似之处。大家发现了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什么结构的段落,谁来说一下?
(一男生)总分总的结构。详写遇到的困难,再写作者是怎样应对的,最后写取得了哪些收获。(师生共同举文中的例子作为佐证)
五、课堂总结
(师)这篇文章这么美,那么,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从宋濂身上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一男生)我学到了宋濂对读书的刻苦、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
精神。
(一女生)谦逊、对老师尊敬。
(一女生)我学到了宋濂问老师时表现出的谦虚。(一女生)艰苦的环境能造就他。
(师)你回答得富有哲理,让老师想到了一句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板书)把这一句记下来。艰苦的环境更能使人取得成绩。
(一男生)表现他不畏艰险、勇对挑战、坚定的信念。(师)同学们的心得很多。这篇文章真的应该多读。
六、教师结语
我们看到一千多年前,宋濂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嗜学、乐学,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成一代文豪、一代大儒。那么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更应该珍惜现在大好的学习时光和良好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生)天天向上!(师)我们要说到做到,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下课!
《乡愁》课堂实录 篇7
师:有人说,拿起一本中国的诗集,轻轻抖一抖,便会从中落下许多个愁字,于是当空明月是愁,人在天涯是愁,无边丝雨是愁。乡愁是出门在外的游子萦绕心间的情愫。同学们能背诵几首描写乡愁的古诗词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在日暮斜阳下,在清风明月中,倾诉着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那是古人的乡愁。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所写的现代诗《乡愁》,去感受作者在诗中创造的感人意境。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读意象,理解意象所承载的情感;2.结合自身的体验,展开联想、想象,描绘诗歌呈现的一幅幅图画,感受美的意境;3.借助背景资料,从“文化”层面品读乡愁)
二、明确基调,读出乡愁
师: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关注诗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思考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
师:自由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想一想每一节诗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读出了诗人外出求学时对母亲的思念。
生:我读出了诗人与新婚的妻子离别时对妻子的不舍。
生:我读出了诗人因母亲去世阴阳永隔时的痛楚之情。
生:我读出了诗人对大陆故乡的思念。
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呢?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织诗,四个时间序词也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
三、圈划批注,寻找意象
师: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愫,这种感情看得见吗?看不见摸不着。要想将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就要借助一些形象的事物,这就是意象。我们在学习《一个深夜的记忆》时,讲了意象是什么?那首诗的意象有哪些?
生: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的意象有“月光”“阳光”“风”“弓弦”“黎明”“河岸”“山影”“星”“旷野”等。
师:同样,《乡愁》这首诗为了表达“思乡”这一情愫用了哪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承载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再读全诗,并进行圈画批注。
生:这首诗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寄托乡愁。
师:这些意象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任选一个意象细细品味。
生:我选的是“邮票”,乡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邮票富于感性,整个乡愁凝聚在一张邮票上。
师:邮票是家信的局部,但它比整体更有想象的启发性,更美,更有感情的分量。诗人的母亲两次逃难,丈夫都不在身边,孤零零一个人带着独子跑遍千山万水。中学时期,每次从朱氏祠堂返校,母亲总是殷殷送别,然后伫立山头,一直守望着孩子走下山去绕过谷底,消失在另一座山后。小小的邮票寄托了深深的母子之情。
生:我选的是“坟墓”,前面的邮票、船票虽有阻隔,但还能通信,将来还有希望和母亲、妻子团聚,但“坟墓”这一意象写出了天人永隔的悲哀。
师:你的品读很精彩。诗人选取的四个意象寄托了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从家愁到国愁,乡愁在时序的更替中越酿越浓。
四、含英咀华,品读意象
(一)品析叠词之美
师:作者这些意象选得都比较小,即使“坟墓”“海峡”这些大的意象,也加上了一些限制性的修饰语,请找出这些修饰语。
生:修饰意象的词语有“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师:读一读这些修饰语,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矮矮的”,海峡是“浅浅的”,这些词语普通却耐人寻味。任选一处来体会一下这些叠词的作用。
生:我觉得“小小的”用得好,写出了邮票的形状之小。诗人少时在外求学,写信可寄家中。
师:发现得好,邮票自然是小的,但如果删去“小小的”,感觉会如何呢?
生:删去后变成“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读起来好像差了点什么。
师:“小小”中似乎有大大的什么?大家再读读。
生:小小的邮票如那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对了,邮票越小,离愁越多,思念越浓越深,小小的邮票里凝聚着他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依恋。
师:说得好。“小小”“窄窄”“矮矮”这些词语既是这些物象真实的情形,而也正是诗人用这些看似小的物件来衬托一种沉重的情感。我们再来看一下“浅浅的”,先看一看真实的海峡。
(教师出示材料: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
师:台湾海峡并不浅,诗人为什么说是“浅浅的”?
生:“海峡”尽管很深,但在诗人的心里,大陆和台湾人的情感是亲密的,所以深深的海峡因为心的贴近而变浅了,似乎很轻易便能越过。因此用“浅浅”修饰“海峡”,寄托了诗人对两岸统一的美好愿望。
生: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70年代初期,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尽管两岸人民心心相印,诗人在当时却看不出任何迹象可以回到故乡去,因此海峡虽浅犹深,写出了海峡两岸依然无法沟通、无法融为一体的惆怅。
师:你的知识面很渊博,能结合写作背景品读诗歌。台湾海峡与太平洋比起来太浅,而偌大的太平洋阻隔不了中美两个大国的交往,这浅浅的台湾海峡却阻隔了同根兄弟的来往,让两代人在精神上承受了沉重的悲剧,多么令人痛心。余光中的父亲去台湾的时候大概是50多岁,他在台湾去世时90多岁了,一直盼望回来,却一直没有能再回来。所以“浅浅的”表达出有家难回的沉痛,诗人对回归充满了期盼,又对无法回归的现实充满了无奈。
(二)品味音韵之美
师:一首《乡愁》,深深刺痛了海峡两岸所有互相对望着的眼睛,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而且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乡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为了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除了意象和修饰语的选择,还有哪些词值得我们关注?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个“头”字能换成“边”吗?
师:你的发现很独特,请大家读读看,细细品味,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不能。“头”是尽头的意思,“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给人的感觉是距离的两个尽头,非常遥远,非常沉重。而“边”字轻飘飘的,“这边”“那边”“外边”“里边”无法传达距离遥远、生离死别、隔岸相望所带来的沉重的情感。
师:说得真好,汉字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音韵的不同就会一个顿挫,一个轻快。
生:我发现诗歌四个章节有三个章节的结句都在重复“这头”“那头”,读起来很有味道。
师:这是“复沓”的手法,诗人用这种手法和排比的结构使得诗歌的内涵有了一种递进的深化。《乡愁》这首诗字里行间渗透着中文的音韵之美,要读得低沉,略带哀伤,我们来读一下,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重。
五、联想想象,感受意境
(一)融入体验,感悟乡愁
师:刚才我们从意象的选择方面解读了这首诗,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乡愁的体验呢?
生:我是住校生,我老家在涟水。有时早晨被冻醒,透过被子的一角向外张望,在地上发现了被我蹬掉的被子。若是在家,妈妈晚上总会到我的房间来几趟,帮我盖好被子。我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每年冬天,妈妈都会用生姜和红枣为我熬甜甜的红枣汤驱寒。我的乡愁是妈妈为我轻轻盖被子的温暖,是一杯杯暖暖的红枣汤。
生:学校河畔的依依杨柳萌发了一树树鹅黄的芽苞,在我的家乡,门前也有一棵棵杨柳,我每年都从它们身上寻觅春踪。到了初夏,栀子花的香味让我想起在家的时候,妈妈总是用清水将栀子花养在瓶子里,整个家都有淡淡的花香。我的乡愁是早春这一堤随风飞舞的嫩柳和初夏淡淡的栀子花香。
师: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乡愁,也可以选择意象创作《乡愁》。
(二)展开想象,描绘乡愁
师: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每一个诗节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所营造的那一幅幅画面,进一步感受诗人为我们创设的动人意境。
生:我描绘的是第二节诗的画面,我想象的是诗人和他的新婚妻子离别和重逢的片段:当渡船解开缆绳,风笛催促着客船远行,“我”站在码头,紧握着船票,只等你前来相送。在茫茫的渡头,翩翩地你走来,宛若一朵白莲。“我”的新娘,你目送着“我”渐渐地离岸,脉脉的眼睛里流动着波光。水阔,天长,对“我”挥手。在“我”远行的无数个日夜,你是否会在对岸苦苦守候接“我”的下一班船?在不久的将来,在荒芜的渡口,有一天,“我”定会手握着船票,渐渐靠岸,对你招手。
师:你的想象很动人,抓住了离别的刹那,化用了诗人的一首诗《当渡船解缆》,描绘了新婚离别的恋恋不舍和刻骨相思。“窄窄的船票”里既有别离的惆怅,也凝聚了重逢的喜悦。
在这四节诗组成的画面中,老师喜欢最后一幅,每当读到第四节时,我的脑海里就出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大陆》
和于右任相比,余光中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台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在此后10多年当中,他20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传播中华文化。
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诗歌的意象,品味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解读了余光中的《乡愁》。他所想到的乡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之愁,更是一种民族之愁、国家之愁。当我们理解了诗歌的意蕴,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读出鲜活的画面,读出情境。
六、赤子之心,文化情结
师:同学们刚才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乡愁,我们的愁和余光中的愁有什么不同呢?
生:余光中的乡愁更深沉,有了沧桑感。
师:除了这首《乡愁》,1974年,它的姊妹篇《乡愁四韵》被歌手罗大佑谱写成曲,这首用国语演唱的歌,浓浓的华韵中浸透了思乡之情。余光中的诗为什么写得这样深沉?
生:因为他爱中华文化,他不仅爱时间、空间层面的祖国,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哺育,深深爱恋中华文化。他的乡愁有游子的文化情结。
师:诗人的乡愁深沉、沧桑、有文化感。在《从母亲到外遇》中,诗人写道:“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阅读屏幕上的材料,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乡愁。
(教师出示材料:“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余光中谈<乡愁>》节选)
师: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某省某县某乡同乡会式的乡愁”,除了对故乡的思念,联系到中国,诗人的乡愁还有哪些深刻的内涵?
生:诗人写道:“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多年后他重返故土扫墓,也是在寻找自己的根。
生:诗人如今能经常回大陆,但台湾和大陆依然没有统一,诗人的乡愁更多的应该是对两岸统一的期盼。
生:诗人如此热爱中华文化,但现在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不够,诗人的新乡愁里应该包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生:诗人的乡愁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师:大家在发言时能结合时事谈,很好。朗读余光中的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他对中华文化的眷恋让他对下一代的国文教育充满关怀。针对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对中文的不重视使学生的中文水平日益退化这一现象,余光中和台湾地区的一些学者成立了“抢救国文联盟”,呼吁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重视这个现象。
维系两岸的,不仅有那浅浅的海峡,还有同胞的感情,还有同种的文化。被两岸诗歌爱好者共同吟诵的,不仅有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乡偶书》,也有余光中面对海峡写下的《乡愁》。让我们回到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情境中去,再读《乡愁》,读出诗人的赤子之心,读出他对整个中国的眷恋:
《管仲列传》课堂实录 篇8
上节课学习了《管仲列传》的文言知识,课后,大家就文本的阅读,提出了一些疑惑。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概括了一下,主要涉及到三个内容,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二、质疑问难
1.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间的交往呢?
2.管仲的才干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3.管仲不是公认的为节而死的人,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师:现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讨。
三、探究解惑
1.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间的交往呢?
生1: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知己之交,友谊深厚。
生2:鲍叔牙的推荐改变了管仲的人生之路,写传记当然要写这些在你生命中有重要影响的人。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互相补充。)
师:知遇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哪位同学愿意以声传情,让大家能感受到那一份感激之情?
一学生诵读。(配乐《高山流水》)
一学生点评:总体语调太平。“吾始困时”“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吾幽囚受辱”等处,自叙过去艰难困苦,心中不免痛苦感伤,语气要低沉,“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要有志在千里的慷慨。“知我者鲍子也”,语调要上扬,“鲍子”要重读,表现自己对鲍叔牙推崇与赞美之情。
(学生鼓掌。)
师:掌声说明一切,就请你再诵读一次。
2.这是一曲友谊的赞歌,鲍叔牙如此看重管仲,那么管仲的才干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生1:“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说明他发展经济,重视军事。
师:注意审题。题目不是问管仲有哪些才干,而是怎样体现他的才干的。
(学生轻笑。)
生2:用事实说话。第三段,国富兵强的实绩,第四段,管仲三次纠正齐桓公失误的事实足以证明管仲的才干。
生3: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凭借的就是管仲的谋略,这也是事实证明。
生4:侧面烘托。鲍叔牙的“知”侧面烘托了管仲的才干。孔子褒多于贬的肯定以及司马迁的高度赞扬也都侧面证明了管仲是有才干的。
3.正是有了管仲的才干,才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但是管仲不是殉节而死的人,该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生1:我们小组赞成管仲的选择。大丈夫做事应该不拘小节,管仲选择幽囚受辱,不是苟且偷生,而是耻于功名不显于天下。历史证明管仲的选择是正确的。
生2:赞同。管仲选择生,是为民、为君、为孝、为己。为民,令顺民心;为君,辅佐齐桓公称霸;为孝,母亲需要赡养;为己,实现远大抱负。选择生,就多给自己一次机会。
生3:我认为,管仲该殉节而死。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在追求以殉节为道德标准的时代,他不死,是失节的表现,是违背天下正统的叛逆。我认为,他应该与屈原同行,以死彰显文人的气节。
(学生哗然一片。)
生4: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士可辱,不可死。死就死了,只要面对那九泉之下的故人,兴许获得一些气节的名声,而生,不仅要面对世人的鄙弃,还要面对自己心灵的拷问。屈原的死,是不敢承担楚国兴复重任的怯懦;勾践的生,是敢于承担恢复国家的勇敢。召忽的死,是不敢面对世人质疑的懦弱;管仲的生,是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敢。项羽的死,是不敢面对曾经辉煌如今失败的现实的怯懦,司马迁的生,是敢于承担起先父遗志,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敢。生是勇敢者的宣誓书,死是怯懦者的墓志铭。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显然,择生,是一种不屈服。对于那些择死的行为,我也说两句。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我以为,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也表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强烈的抗争:即使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的意志也同样是不可屈服的。
(学生窃窃私语。)
生5:我们组还是赞同管仲的选择。项羽人称失败的英雄,说他是英雄,与失败无关,而是在这过程中,他屡建战功。同样,后人赞管仲为“千古第一相”,并不止是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也是因为在这过程中,他所付出的痛苦与汗水,包括他幽囚受辱的选择。我们认为现在的人们就应该向管仲学习,坚定信念,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学生沉思。)
师:大家的发言可谓见仁见智,异彩纷呈,哪位同学做最后的总结陈词?
生6:“士可杀不可辱”,这一传统观点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其大义凛然的气概,不可折辱的人格,它使我们的民族永远挺立着铮铮铁骨。另一方面,人要珍惜生命,追求人生最大的价值,这是对生命意义的升华。
师:“忍辱负重一生,其死重于泰山也”,管仲的这种品质也正是司马迁所追求的。《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也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后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四、布置作业
师:今天了解了管仲的经历与人格后,你会有怎样的感悟和收获呢?课后请大家以“管仲,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
管仲施政之才理想人格
生死之择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的独特体验,充分利用他们的不同感悟,并能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主体形成多角度解读。这节课中,学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经验与文本交流,不仅动起来,甚至“吵”起来了,反驳对方的观点,这种观点的针锋相对以及思维的碰撞,就很有可能催生学生新的智慧。事实证明,多元化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心灵的自由释放的过程,是最富有个性的过程。
【精华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精华】我的理想课堂作文09-23
高校课堂课堂教学实录07-25
课堂实录05-12
冰灯 课堂实录07-16
祝福优质课堂实录08-27
如何拍摄课堂实录08-29
《诗三首》课堂实录05-30
《通用技术》课堂实录10-01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10-06
植树问题课堂实录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