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课堂实录

2024-10-01

《通用技术》课堂实录(精选9篇)

《通用技术》课堂实录 篇1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第四章第一节《文本信息加工》的第一课时, 属于信息加工范畴, 是信息素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既承接了上一章节, 也为后续的章节多媒体信息加工、信息交流奠定基础。内容包括体验文字处理技术及汉字的编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文字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2) 了解文字编码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 发现或归纳、总结需要利用文字处理技术解决的问题, 并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 体会信息是一项重要的资源;激发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 (2) 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难点: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教师引导:古代的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同学们已经学过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请大家先看两首诗。大屏幕依次展示唐诗《登鹳雀楼》、《出塞》。

教师引导:这两首诗分别给了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请大家分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大家看到《出塞》更有意境, 这说明图文并茂的文本比白底黑字更形象具体, 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字的含义。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二、循序渐进, 迁移深化

1.认识文字的起源。

教师引导: (1) 指导学生看课本, 做学案第一题, 汉字起源于_________?汉字的四种造字法是_________?

(2) 出示一幅图片, 小组讨论后辨别出是哪些汉字, 快速写在答题纸上。

通过图片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感受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象形文字, 并为引入东巴文字做铺垫。

2.体验纳西文化。

教师引导:象形文字经过漫长的演变成为了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汉字, 那现在还有没有象形文字呢?有!就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字——活着的象形文字!山水秀美的古城丽江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独特而丰富的东巴文化也吸引着很多学者、文人。

出示几组图片, 引导学生感受东巴文字。

学生眼中的新奇、兴奋告诉我, 他们的探究兴趣已经被激发, 此时让学生了解东巴文字也可以用计算机处理, 为即将要学习的文字处理技术做铺垫。同时, 通过认识神秘的纳西文化,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体验文字处理技术。

教师提出问题:

(1) 第二次和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分别是什么? (文字的创造、印刷术的发明)

(2) 早期人们怎样记录文字信息?

这两个问题不但巩固了第一章所学习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更加深了学生对信息技术革命的理解, 而且让学生了解了文字处理技术发展的意义。

教师引导:大屏幕展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简史”, 这部分知识以讲授为主。详细介绍几个重要知识点, 比如CCDOS突破了汉字处理“瓶颈”, 解决了计算机只能处理英文而不能处理汉字的问题;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 迈入光与电”……

这是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考点, 非常有必要补充。

4.理解汉字的编码。

教师用问题引导:既然我们能用计算机制作出如此美观的文本, 那么汉字在计算机中究竟是如何被处理的呢?大屏幕出示汉字的三种编码。

根据大屏幕显示的知识, 学生分组讨论三种汉字编码哪些是可变的, 哪些是唯一的。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以“春”字为例, 讲解计算机编码过程, 证明大家的推断是正确的。“春”字的输入法有很多种, 比如拼音输入、五笔输入还有语音输入法, 所以外码是不同的, 但如果计算机中没有一个统一的编码与汉字相对应, 那就无法正确识别汉字了, 这就是唯一的机内码, 又称内码。在屏幕上显示时, 每个汉字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特定的图形, 可以看成是一个点阵图, 所以输出码又叫字型码。 (示范不同的字体:楷体、宋体、隶书……)

学生们听得很认真, 结合动画效果, 编码一点一点显示, 如同计算机编码流程, 一目了然, 我边讲解边注意学生的反应, 通过前面的讨论和形象的课件, 此难点轻松被突破。

教师引导:做学案第3题:找出两种常用的机内码;第4题:计算汉字点阵占用的字节数。

本部分知识是难点, 通过观看动画、小组讨论、生生交流、教师讲授、师生互动, 轻松地突破难点。

三、灵活运用, 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现在, 考验大家本节课知识学习情况的时间到了。在接下来的“大家来闯关”环节中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大屏幕上将出示6道题目, 比如你是3号, 你就把第三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然后传给本组的4号同学, 最早完成并完全做对的小组获胜。这既需要大家积极思考, 联系所学知识, 又需要队友之间团结协作。我们将依据得分选出本节课的优秀小组, 请大家团结协作, 准备闯关! (题目略)

以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真题来训练, 不但提高了学生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更加深了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 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四、共同总结 (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完全按照诱思探究教学进行的, 效果非常明显,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积极思考, 热烈讨论。对于难点“汉字的编码”的学习探究, 是出乎我意料的。

课伊始, 图文并茂的唐诗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眼球, 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引起他们极大兴趣。“大家来闯关”环节, 利用精心设计的习题, 唤起他们的兴趣, 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释放他们蕴藏的能量, 学生在喜悦中深化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既做到了“自主”学习又完成了“合作探究”。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这节课学生觉得很轻松, 不仅有获得新知识的喜悦, 还能在课堂上相互合作交流, 既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这在他们以后的学习和人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另外, 在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既重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又促进他们合作探究, 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通用技术》课堂实录 篇2

胡盛

[摘要] 通用技术是这次课改中新增设的课程,在湖南普通高中还是刚开始实施。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我在通用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归纳了一些教学方法、手段,与同行探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来进行课堂设计与教学。

[关键词] 通用技术

课堂教学

技术与设计

通用技术课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为目标。通用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门立足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意技术与设计、教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对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门课在我们省才刚刚起步,作为一名教师,为使学生喜欢这门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备课

研究备课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只要有教学,备课就不会终止。备课效率的高低与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活动的优劣。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记》上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想教的困惑,更多地要从备课中找原因,改进备课是改进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通用技术课是一门不在高考考查范围的科目,那么要上好课,要抓住学生的心,就一定要在备课和教学方式上下功夫。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它体现了基础性和通用性,又是一门有别于专业技术的技术。因此,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兴趣、生活经历、改革旧的技术教学观念,大力加强学生的设计活动。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构思,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激发创造激情,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体验技术的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备课时:一要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与其他课程区别;二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与学校条件进行教学;三要精心设计热点知识等,使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轻松的心情来学习。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引入视频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在讲解《控制的手段和应用》时,给学生播放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看完视频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给你有什么启示?并分组讨论。根据学生们的回答,结合教材案例归纳说明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作用。这段视频的的引入,增加了学生对技术的强烈兴趣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使学生对技术产生积极的兴趣。

2.创造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能使课堂的气氛活跃,如让学生自己参与游戏或制作,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顺势引入课题内容,把学生的学习劲头带动起来,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到知识,体会到技术课的学习是件愉快的事,破除学生对技术课学习的畏难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欲望。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有心人,合理地创设教学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会提高。

二、利用好各种教学素材,充分展示课堂内容

兴趣是维持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对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在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一定要拘泥于教材内容。多讲些贴近生活的案列,学生基本上能掌握相应的知识。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增加一些素材充实到教学内容上去。在讲授知识产权时,列举了“长沙歌厅播放歌曲要交使用费”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知识产权制度以保护智力创造的

无形财富,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了技术创新。保障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次序。在讲授优选试验法时,举例科学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优选试验中,选出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使我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解决了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说明了技术试验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把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技术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充实到课堂中,引起学生对技术问题的思考,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领略到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技术,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技术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设计是技术的关键,设计要不断改进。技术课程是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在教学中改变“重视操作训练,轻视创新设计” 的旧的技术教学观念,大力加强学生的设计活动。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构思,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激发创造激情,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体验技术的魅力。

在《工艺制作》这一节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两个课时。上第一节课时对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各个环节做理论的阐述,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第二课时,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内容: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2.制作什么作品自定;3.材料自定,木头、塑料、毛竹、硬纸板等均可;4.制作工具及辅助材料自备,并把其带到学校来。这些材料、工具均能现成找到。在第二节时,学生根据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讲解,结果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好自己设计的作品。作品可谓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有书架、小凳、相框、衣架、卡通挂件等等。结构有固定的、折叠的、散件组装等,作品形式有大有小,不拘一格。我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自我介绍作品的性能、特点及应用,然后我作简要的点评。说实话,这堂课,我惊喜的发现原来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的学生是有创造力的,且动手能力也强。这让我对教好技术课充满了信心。在后面学习中,灯笼的设计制作过程,书中介绍的非常详细。我没有要求学生跟着课本制作灯笼,而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每位同学确定一个产品进行设计和制作,在学习中就自己定下来的产品设计作为主线,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产品的设计中,这样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直到设计完成为止。在学习过程中,我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对自己产品进行过程性评价,找出不足或缺陷之处,便于适时改正,确保设计的产品完美。在学生完成产品设计制作后,同样要求其对作品作终结性评价。并通过试验写出试验报告上交。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学生能够针对自己设计的产品主动地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件乐趣事。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中做,做中学”,体现了本课程的特色。通过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创造潜能得到引导和开发,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通过学习,学生能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转换教学模式,共建课堂活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通用技术课程中生动而简洁的课文正文,精彩的案例分析、讨论、思考或辩论等栏目在教学中的优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在学了“技术的性质”后,针对“技术的两面性”的内容,我组织了一场辩论:技术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危害。以当地的一个工厂为例,它的生产一方面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加了就业;一方面又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带来不利的影响,对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它的存在是好是坏?辩题事先布置。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资料,有该厂农民工、大学生就业人数统计,每年创税的数额,工人的年均工资,还有该厂周边居民反映的饮用水、农作物栽培管理、空气质量、厂旁河流水质等等的情况。辩手在辩论中激情高昂,有根有据,同学们掌声不断,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五、留为些学生创造的自主空间

在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天地,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活动。例如,在讲到“设计的实现——制作”时,我给

学生提出了一个设计问题:给自己的小弟妹设计一个玩具,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问题的提出,学生便可根据所学的“制定设计方案”知识来设计这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思考,并在自己的设计中领悟设计理念,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增强技术设计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的教学中,多以开放式教学为主,尽可能地时间让给学生,要多引导学生“质疑”,“假设你询问的内容涉及到对方的隐私,应怎么办?”,“技术语言还可以怎么分类?”对这些问题,我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让学生问题,我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在预留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独立探究或相互讨论和交流,为学生学习提供选择余地,并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是些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和牢固。

《通用技术》课堂实录 篇3

●积极整合, 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

通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积极整合, 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 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如在讲授《走进技术世界》时, 通过多媒体展现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汽车、神六等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展示手机应用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析, 使学生明白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合理利用网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使用技术的态度。

●巧妙整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技术课程中, 如果单纯的讲解学习理论知识, 课堂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所以,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他们去创造的思索。在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巧妙整合,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并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例如, 在讲授《壳体结构的受力分析》时, 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中《人踩灯泡》的片段, 渲染课堂气氛。并进一步设问:人踩在灯泡上, 灯泡为什么没有损坏?参加节目的人有特异功能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升了, 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一来, 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了壳体结构受力分析的探讨, 然后再展示 (自制) 教具, 将三个灯泡成三角形式固定在木板上, 上面放一块木板, 再在木板上方放重物, 检验灯泡的受力情况, 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充分整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学习过程,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一项设计任务的完成, 通过一个技术问题的探究, 激发创造的欲望, 享受创造的乐趣, 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的品质。

如在讲《设计的一般过程》时,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设计自己的博客, 将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网页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通用技术的设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网页设计技术, 使学生在快乐的建博中, 激发创造的欲望, 既掌握了两个学科的知识, 又享受了建博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有效整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既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又有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而通用技术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有效结合, 既有利于学生把技术知识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不可否认,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对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技术课程也不例外, 学科的实践操作性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特别是通用技术学科, 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 动手实践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 (即多媒体课件) 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的滥用, 要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通用技术》课堂实录 篇4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非常特别的学科,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发展。在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纸上谈兵”多,“真刀实枪”少。学生“坐”着学技术,或者没有目的地去学习金工、木工,导致通用技术课要么变成理论课,要么等同于劳技课。要真正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实现高效课堂,在教学中合理开展“项目教学”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解读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达成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 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通常是围绕一个具体项目,从现实社会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让学生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通过调查、观察、探究、交流、展示、分享等方式,充分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将“项目教学”引入通用技术课堂中来,通过让学生参与具体活动,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实践应用,将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对各门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笔者根据课程标准,将每周2课时连排,进行了一个学期的通用技术课“项目教学”的探究。

二、项目教学的应用方法与策略

1.以课程标准为纲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展开。在面对不同学情的学生时,可以调整教学顺序、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例如,我校在信息技术课上已经教过sketchup(直接面向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设计工具),在绘制图样的章节里,可以用2节课让学生体会计算机辅助制图。但是绝不可以随意破坏课程结构的完整性,整个教材各个单元的设置都是经过反复论证的,是必要的。

“项目教学”中的项目通常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设计、制作、实验、交流、分析等多种学习形式,在开放性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习惯性地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最终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2.选择合适的项目

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处于与他的生活体验相关的情境当中或面对以前从未有过的刺激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详细分析教材、研究大纲,还要满足学生求新、探究和创新的心理需求。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首先,项目的选择要契合通用技术课堂的三维目标,不能脱离课标,为了活动而活动。例如,动手实践时,认为学生不会金工、木工,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锯木头、打磨铁皮,认为只要动了手,就是技术课了。其次,教师要因地制宜,针对本地区的生产生活特色,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选取教学项目。例如,城市里的学生在选择活动项目时可以选择“ipad阅读支架”,而郊区的学生可能更乐于去设计制作“厨余处理器”,将有机肥料用在自留地里。第三,选择用于教学的项目必须具有开放性,即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是多样的,没有唯一的答案。这样才能既完成课程目标,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高效课堂。

3.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变化

通用技术课程有别于传统课程,具有注重创造、知识综合程度高的特点。它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要求学生亲历情境、亲自操作、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和集体参与。例如,在“不倒翁”这一项目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影响稳定性的几个要素,笔者请学生就生活中的案例讨论何时需要稳定性结构,何时需要不稳定性结构,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设计出适合老人用的“不会倒下的拐杖”、充满童趣的“看电视摇摇椅”以及一碰就启动的“家庭防盗报警装置”。学生在课堂中一点一滴地转变,不仅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还提高了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尽量交给学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打破传统技术课堂中“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总结强调”的格局,学生和教师共同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也自然从“授鱼者”成为“授渔者”。

4.注重评价环节

评价要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准确反映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出评价,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做出评价。就评价方法上,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对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有些大的教学项目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甚至可以采用口头评审答辩的方式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形式上,可以包含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小组之间的评价。

及时、合理的评价,是“项目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适当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也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三、运用项目教学方法的意义

1.因地制宜将课标与实践活动灵活结合

“项目教学”是依据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确定与某些标准吻合的项目思路。如在《技术与设计2》中“结构与设计”这一单元,其课程标准是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结构设计和结构改造设计的事例很多。教材中给出的活动案例是“制作相框”,而现实中学生几乎不使用相框,对设计制作相框毫无兴趣。根据这一情况,笔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思考,究竟用什么项目来达到教学目标?由于学校有e学习实验班,学生和教师均用ipad进行教学,笔者决定用“ipad阅读支架”这个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活动。学生对设计对象进行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分析,在设计方案和选择材料时既要考虑功能性,又要做到轻便、美观等。由于作品做好后是直接拿去使用的,学生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完成后,学生还要介绍自己作品的创意、功能及优缺点等。这样的教学项目既符合生活实际,又能高效地达成课标要求。

2.真正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的。技术素养是以“技术”为载体的“素养”,它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技术”实践是方法和过程,而最终的目标是提高“素养”。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和完成任务的决心参与到活动中,主动去认识、使用、选择、权衡、交流、理解、综合。这恰恰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知识并非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价值的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以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利用“项目教学”,强调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个体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帮助学生去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理解技术、管理技术和评价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

四、探究的反思

在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调查与探究,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项目应用在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整个项目活动中积极主动,比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去教学效果要好。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缺点:(1)需要的课时比较多,如果排课是两节课连上会比较好;(2)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要求高,我校每班有50名学生,一方面要对

(下转页)

(上接页)

学生答疑解惑,指导调整制作方案,另一方面要强调纪律,注意学生在工具使用过程中有无违规操作,有无浪费耗材,体力、脑力付出巨大;(3)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还不能在项目活动中游刃有余,教师越俎代庖的情景时有发生。

通用技术“优质课”课堂构建策略 篇5

一、研读课程标准, 把握课程方向

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价值、课程的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评价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翔实的说明, 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诠释, 为我们能精准把握课程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提供了风向标。

二、在培训中学习, 在感悟中大胆实践

通用技术课程自开设以来, 多次邀请课程开发组专家以及发达省市教师对我们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培训。培训中在认真听取了专家组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开设方式方法的介绍, 以及发达省市的教师介绍了他们的一些效果非常好的经验和做法, 同时多次现场观摩了技术课课堂教学, 亲眼目睹了他们取得的教学成果, 感觉有种“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的感受, 对自己从思想上是一次全新的洗礼, 并从中也感悟到了课程教学努力的方向以及自己今后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并将体会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胆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际,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进步得益于培训, 更得益于培训中的感悟, 也为今后把每一堂技术课都上成优质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设置问题情境, 精心选择案例

通用技术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其中所学的知识都来自于生活, 并且能够应用于生活。教学中通过选取一些有趣的、 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 从新闻上看到有关3D打印机的报道、 有关玻璃概念手机的报道、有关会飞汽车的报道, 这些实例作为未来技术的素材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赵本山小品中听到他描述“俺们村比较穷的顺口溜: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治安基本靠狗, 取暖基本靠抖, 耕地基本靠牛, 照明基本靠油……”作为技术价值内容的素材通过前后对比使学生能充分体会到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杂志上看到有关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报道, 如, “大米使我们认识了石蜡, 火腿使我们认识了瘦肉精, 辣椒使我们认识了苏丹红, 火锅使我们认识了地沟油, 蜜枣使我们认识了硫黄, 奶粉使我们认识了三聚氰胺”作为设计的一般原则中道德原则的素材, 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技术的两面性, 真正领会到合理利用技术的重要性;从网络视频中获得如“网络欺诈的前世今生视频”介绍有关网络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中的一些弊端;同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鸡蛋承重试验”, 了解壳体结构的优点;结合具体问题情境, 选取一些恰当有趣的图片素材, 从一些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获得一些切合生活实际且非常生动有趣的素材, 从而丰富了课堂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为学生真正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通用技术课课堂。总之, 只要你善于去发现、善于去捕捉、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打造一堂优质的通用技术课堂将显得轻而易举。

四、建立课堂评价机制, 注重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一方面要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 同时要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 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 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 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 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在教学中通过建立健全与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 有效地拓展技术课课堂教学空间, 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将会不断丰富和优化技术课教学内容。

教学中通过展示一些作品和自己亲自动手去实践演示, 激起学生动手实践的好奇心和欲望, 同时制作《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生设计制作作品评选登记表》, 对第二课堂进行了规范。制订《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生设计制作作品评分表》建立了学生作品评价机制, 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制作的作品进行评价, 大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同时建立了小组合作制机制, 以小组为单位, 对整个作品制作的时间、尺寸、流程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并对学生制作的优秀作品进行筛选和奖励, 同时组织学生动手技能大赛, 如, 各类DV大赛、网站设计、动漫设计, 甚至摄影比赛等, 学生根据每次比赛的主题进行选题, 然后自己进行创作和设计, 以“赛” 促“教”, 注重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 让学生从体验成功中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将优秀的作品摆在通用技术的展示柜里, 让学生成为学弟们的楷模, 可以大大地激发他们创作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教学结构, 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使通用技术课课堂不再显得平淡、乏味而更富有生命力。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 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借鉴其他学科已有的经验, 并不断地探索。在通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把激发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兴趣作为评判一堂优质课的标准, 努力使通用技术课程为学生所喜欢, 并使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和生活常识, 为他们将来走进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做好准备。

摘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构建通用技术优质课课堂, 使通用技术课堂更富有活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通用技术,感悟,拓展,展示

参考文献

《通用技术》课堂实录 篇6

高中阶段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技术发展, 各种门类的技术数不胜数, 如今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技术门类越来越多, 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把握技术的脉搏, 让学生获得较高的技术素养, 精选一些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使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让学生感觉好象是在生活中学, 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然而, 在目前通用技术的实际教学中, 对技术案例的使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下面结合本人多年从事通用技术教学的经验分析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技术案例使用存在的问题, 并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通用技术教学中技术案例的使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教材中的经典技术案例理解不透、挖掘不深

例如《技术与设计1》苏教版第一章第一节《走进技术世界》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技术案例, 就是“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很多教师认为这个案例太过简单, 学生可以自己看懂案例内容, 因此教师讲解时往往弃之不用而启用其他案例。殊不知:能看懂的内容未必能真正理解, 简单的内容往往蕴含着深奥的学问。

在思想方法方面, 教材是想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理解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技术问题和分析技术问题;另外, 灯火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用它来说明技术的价值更具有典型意义。所以, 我觉得将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替换掉实在可惜。这也反映了有些老师并没有理解教材选用此案例的深刻用意。因此对教材中案例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 而要更深一步理解、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和方法, 深入挖掘技术案例的内涵。

二、技术案例选择随意、没有针对性

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常任教的班级较多, 而不同班级之间由于学生基础、学生习性、班风等有差异, 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而技术案例的选择也有所不同。比如, 我校就有好几种不同类型的班级, 有文科班、理科班、美术班、音乐班、体育班等,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技术案例的选择也应明显带有专业的特点。如果跟体育班讲解乐器的发展历程, 可能效果不是很好, 反之也一样。我曾经上过这样的一堂通技课:上课时我没有考虑到这个班中女生多、男生少的情况, 这堂课中我选了一个军事方面的技术案例进行讲解, 结果很多女生听得不以为然, 课堂气氛不太理想。后来我在另一个类似的班级中改用化妆品的技术案例进行讲解, 结果课堂气氛相当不错。

三、使用技术案例太多, 对技术案例分析不够深入

在只有40分钟的课堂里, 有些老师举了十多个案例进行分析, 这些案例中没有重点讲解的案例, 而是所有案例平均花费时间, 没有一个技术案例能分析透彻。这样的课堂表面看起来容量大, 效率高, 殊不知:教师讲得很累, 学生听课听得也很累, 而且听得一头雾水, 似懂非懂。其实, 课堂中的技术案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教师如果选择一两个典型技术案例讲细讲透, 学生们在掌握了典型技术案例后, 那么对其他的技术案例也能够触类旁通。这样不但节约了教学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更能让学生掌握技术案例的分析方法, 掌握技术课程的技术思想,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技术案例的选择没有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有些教师对技术案例的选择太拘泥于教材。选择的技术案例陈旧, 不能贴近生活实际, 不能反映当今热点问题, 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对此本人有过切身感受, 后来本人对技术案例的选择特别注意与当前热点问题相结合, 课堂气氛大有改观。譬如本人在讲授知识产权时, 列举了“中山市歌厅播放歌曲要交使用费”这一案例, 让学生懂得知识产权制度以保护智力创造的无形财富;在讲授优选试验法时, 本人选择了科学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优选试验中选出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的技术案例, 袁隆平使我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解决了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关于技术案例使用的几点建议:1.充分挖掘课本上的典型技术案例, 让学生充分把握其技术思想与方法;2.技术案例分析在精不在多, 精选典型技术案例,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对典型技术案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掌握技术案例的分析方法;3.典型技术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联系贴近实际, 并尽量反映社会热点问题,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典型技术案例的选择应因人而异, 因班级而异, 提高针对性。

摘要:技术案例分析法是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一种非常典型的教学方法, 从生产、生活中寻找一些贴近学生实际、充满生活情趣、技术含量较高, 且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技术案例,案例分析,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技术与设计1 (苏教版) .

[2]技术与设计2 (苏教版) .

[3]技术与设计1 (粤教版) .

生活化教学提升通用技术课堂效率 篇7

1.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知识是严谨的,但教学不应该是严肃的,它应带给学生快乐的体验。学生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能力、培养技术素养都是为了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应从创设合适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始,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教与学氛围中,教师更易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学生也更易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对知识的强烈需求感。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真正从主观上想要学习,增强其学习行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更为知识的运用打下良好基础。

生活化教学情境应源自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越真实越能引起学生情感和思维上的共鸣。例如,《技术与设计2》流程的设计,我就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新学年,学校将迎来一批新生,其中一部分在学校寄宿。报名当天,他们需要到班级注册交费、到宿舍找床位领物品、到食堂办卡充值,还要在规定时间前回到教室排座位等。为了帮助他们有序、便捷地完成报到,学校要在校门口张贴指南指导他们报名。学校现向高二学生征集寄宿生报到流程,将采纳最科学合理的作品进行作者署名使用。”要完成这份报到流程指南就要学习流程设计的有关知识,如流程设计的具体步骤,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绘制规范的流程图等。高二学生作为“过来人”对报名流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再通过专业的知识定能制作出不错的作品,如被学校采用,学生会获得强烈的成就感。这样,学生会觉得技术离他们很近,也很实用,就会主动地掌握自己想要的知识技能,课堂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2. 选取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选取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用生活案例帮助理解、掌握知识。例如“系统的基本特性”,学生需要弄明白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环境性和目的性五大基本特性,加深对系统的理解,也有助于“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设计”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学校的篮球联赛,无论是球员还是啦啦队都让学生有很广的参与度。学生对篮球赛的基本情况和规则也比较熟悉。我就选取校园篮球赛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素材。学生一下子就明白班级球队就是一个系统。通过和学生简单分析班级球队的比赛得失,针对系统的五大基本特性我引导学生总结了五点:(1)赢得比赛光凭一个人的技术和力量是不行的(系统的整体性)。(2)赢得比赛除了技术、运气,更重要的是靠大家的信任和配合(系统的相关性)。(3)随攻防交替要及时不断变换阵型(系统的动态性)。(4)场地、比分差距、判罚尺度等都会影响球员发挥,需要及时调整战术、更换球员(系统的环境性)。(5)大家的努力都是为了赢得比赛(系统的目的性)。学生惊喜于平时体育活动也能和通用技术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素材能清晰认识、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3. 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开展紧贴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有生命、有活力。例如《技术与设计2》“系统的分析”,学生需要掌握系统分析的四个步骤:(1)明确问题,设立目标;(2)收集资料,制定方案;(3)分析计算,评价比较;(4)检验核实,作出决策。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要能运用它对生活中的系统进行科学分析,为系统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这里结合学校面向学生的食堂调查问卷,开展了分析食堂就餐系统的实践活动。我校有两个学生食堂,随着在校就餐人数的增加,学生都要排着长队打饭,还要花一些时间寻找座位。如何方便学生就餐,请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向学校提出可行性合理化的解决方案。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利用就餐时间仔细观察了食堂的就餐情况和食堂的设施、环境。通过系统分析,很多小组都交出了不错的分析报告。有的小组明确了就餐人数超过食堂同时的就餐容量的问题,提出减少排队时间、提供更多座位的方法;收集了窗口数量、员工数量、作息时间、学校布局等信息,提出了3种解决方案(A.增加售饭窗口和工作人员。B.三个年级每周轮流错时就餐。C.设置一楼点餐和二楼快餐两种就餐形式)。分析评价出A方案需要增加成本,B方案不增加成本但要调整每周作息时间,C方案不增加成本也无须调整作息时间但学生选择权降低。经过检验核实,做出了B、C方案相结合的决策,并作为建议向学校提出。这种源自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实践,真正体会到课堂知识的实用价值。

通用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化的通用技术教学需要教师平时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经历什么、喜欢什么、烦恼什么。紧密联系他们的实际,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选取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通用技术知识分析、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运用生活化教学定能提升通用技术的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培养他们适应时代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的恰当融入,进行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知识的实用性,回归教学本质,而且有利于增强课堂活力,构建高效课堂,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浅谈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篇8

1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产生动机, 动机引发行为。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那么, 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1 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因为完全不为学生所经历的东西, 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善于处理教材的前后联系, 把当前讲课的内容和以后章节的内容进行了汇编, 使学生有兴趣想了解接下来讲的内容。

1.2 教学中案例的使用。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它一般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 对某一实际情景进行创设。在使用案例时, 应注意寻找贴近学生实际, 充满生活情趣, 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典型案例, 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1.3 利用实物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教育设施资源或自制改制的教具展开教学。例如:自制声光控制门、自制水位自动控制模型、自制红外线报警器、自动抽水马桶, 并参观学校卫生间与之对比, 利用这些实物来辅助教学,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改革教学模式

有一位哲学家说过, “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 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中, 要体现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地位。下面我从2个方面谈一下。

2.1 由传递-接受式变为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就是把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传递, 学生接受为主的过程。而新教学理论认为,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是记住课本的知识, 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 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例如在讲到《设计中的人机关系》这节时, 我拿出一个最普通的台灯, 让学生用联想法进行构思, 设计成适合高中生的使用。有的学生说高中生学习时间较长, 眼睛容易疲劳, 应选择频闪低得灯泡, 有的说在底座安装日历、笔筒等附件, 有的说把灯做成艺术造型等等。而对于个性化台灯的设计时, 学生的创意则是千奇百怪:实现台灯的定时开关功能, 到学习时间自动打开。实现台灯的自动报警功能, 当眼睛离书本太近时, 台灯就自动提醒使用者纠正坐姿……整个过程我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分组讨论, 暂不对方案进行评判, 而是等到最后再对方案的可行性独一进行点评。只要言之有理, 能自圆其说, 就可以给予肯定, 以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2.2 由集体教学变为分层次教学

人是多类型、多层次的, 因此, 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是有差异的、多形式的。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 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然后针对这些特点, 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有这样一些学生, 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很积极, 迅速的回答教师提问的问题, 但是他们的回答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 他们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总是停留在一个肤浅的表层。针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或问题教学法, 细化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而对于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 教师可采用鼓励教学法。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多鼓励他, 回答错时, 不要直接说出他的错误, 要让他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鼓励他开拓思维。

3 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 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讲解《技术的未来》这一节前, 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查阅并整理有关21世纪重大发明的资料, 选择其中一项发明, 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我把学生平均分为4组, 每个组在上课时选一个代表进行发言。学生对这个作业很感兴趣, 纷纷上网或上图书馆进行查询, 每个组还进行了归纳总结, 当上课时, 4个组的代表都积极发言, 把他们学习的成果进行了展示。学生在完成作业时, 采取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4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一个公民、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善于发现新事物, 善于观察生活, 善于思考的人。例如在讲授《稳定结构的探析》这一节中结构的形状影响结构的稳定性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杆件和连接的螺丝, 让学生自己动手组合成各种形状的框架, 并在框架某一节点施加相同外力, 观察框架受力与变形情况来验证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大部分的学生用3根杆件组合成三角形框架, 4根杆件组合成平行四边形框架, 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有的学生却提出杆件的数量可能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杆件越少, 结构越稳定的错误结论。学生通过思考创新性的在平行四边形框架中间又加了一根杆件, 组合成双三角形框架, 经过测试结构很稳定, 因此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结论。该环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既陪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又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记》上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通用技术教师, 教师需不断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的口味, 让学生对自己的课有兴趣听, 改进教学模式,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为这门年轻学科的建设付出艰辛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

《通用技术》课堂实录 篇9

一、“生活教育”让学生享有幸福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 当老师照本宣科, 就书论书时学生往往积极性不高, 而每当老师说, “同学们, 我给大家补充一个小常识 (小故事, 名人轶事等) 。”或说,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学生们都会瞪大眼睛, 好奇的听下面的内容。

这说明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 教师面临如何让学生“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这就要求通用技术老师有意识加强“生活教育”的思想,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双手和大脑, 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技术, 在实践中求知, 认识生活, 认识技术, 增长才干。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 可将课本中浅显易懂的内容在课上略讲, 转而有意加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故事。同时注意在创设学习情景时, 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在引入新课或讲解某个知识点时, 我常常是先创设问题情景, (或设计问题情景、或从日常生活的话题引入、或从自然界生动的事例讲起、或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或用实验现象启迪等等) , 形成一定的“悬念”, 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 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如在讲解《技术与设计I》的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时, 要求学生知道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既要考虑到普通人群的需要又要体谅到特殊人群的要求。我首先让同学们讨论哪些人属于特殊人群。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开动脑筋, 主动思考。课堂上一时气氛热烈, 坐在前排一个机灵的男生一口气说出, “老、幼、病、残、孕都属于特殊人群。”把其他同学脑子里最初给特殊人群下的定义全部囊括了。沉默了几秒钟, 坐在后排的一个女生小声说, “色盲算不算特殊人群呢?”我听到后点头予以肯定, 这一下开阔了同学们的思路, 大家踊跃举手发言, 场面十分的活跃。我见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便接着说, “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特殊人群, 那么我们在今后产品的设计和构思的时候, 就要兼顾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的需要, 从多方位考虑,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为了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接着说道:“同学们, 还有一类特殊人群没有人提到, 他们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九, 在中国就有8000多万, 这个数字可不小, 大家开动脑筋再想一想。”下面的同学都活跃起来, 有的说是近视人群, 有的说是精神病患者, 大家的想法十分地丰富。我接着提示说:“这部分人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没有任何的缺陷, 只是有些习惯和我们不同。”这时, 下面的几个学生异口同声的说, “是左撇子。”“对了, 左撇子也是一类特殊人群。”我笑着说, 班级的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开动脑筋, 争着回答问题, 我接着趁热打铁, 讲述了一个案例:“70年代英国伦敦的ANTE公司在推销产品时发现每个地区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口习惯用左手做事情, 认为这是一个较有潜力的市场, 于是找人专门为这一类特殊人群设计厨房用具, 文体乐器等产品, 没想到产品一经推出生意十分火爆, 如今30多年过去了ANTE公司仍然跻身于世界公司前列。”由于涉及到的案例既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 又触动了他们充满好奇的神经, 听课效果自然就不错。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需要老师认真地备课, 仔细的筛选, 自始至终以最合适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求知欲。尽可能通过让同学们进行自主讨论, 并设立教学情景引入真实事例, 这样不仅可以将课堂所学延伸到课外, 还可以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科技问题融进教学, 加强书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同学们从更直观的层次上把握所学内容, 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保证了上课听讲的效果, 也容易使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上好通用技术课, 学生讨论不可少

上通用技术课, 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学生是聪明的, 大家的力量是伟大的。

通用技术学科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 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 一个问题常常没有固定的答案, 这也正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动脑, 掌握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获取新知识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所以学生举的例子有时比老师准备的还要恰当, 还要全面。

比如说, 在讲到“技术的两面性”的例子的时候, 我准备了电池, 克隆技术等几个例子, 然后让各个小组进行讨论, 然后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举的例子全面, 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提高, 又举了核能--既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能量, 但一旦泄露危害也很大;塑料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 但不可降解造成环境污染;开采石油等能源技术--为人类开采能源, 但造成地壳下陷问题等等许多例子。

课堂讨论环节不只是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尤其对于这门课,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动脑, 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促进了学生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三、丰富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的教学, 通过声音、图象等入情入境的表现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焦点访谈》中曾经介绍过节约型的技术, 如一杯水洗车, 他是利用一杯水加热成水蒸气洗车;清华大学内的一栋节能楼, 不用电却能照明取暖等, 先进技术的播放, 使学生认识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技术已经发展到影响环境和人类自身发展的程度了, 已经不单纯是人本身的问题了, 它还可以影响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意识。

又如在讲《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时, 在揭开设计的面纱时, 除了让学生阅读书本上的案例, 还可回放已发射的“神六”升空的实况, 并分组讨论, 说明我国从无人飞船→单人飞船→多人飞船演变的过程。从神州飞船发展过程中, 结构的更新、动力的改变、工艺的进步以至每个零件、每种材料的革新都显示着技术的发展。因此, 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 而每一进步都凝聚着设计者的心血。如航天员为了方便测量血压, 在袖子上安装一条拉链, 这就是服装设计;返回舱着落的缓冲设计, 降落伞大小的设计.....。学生会兴致勃勃地讨论“神六”的设计, 并且学生还会深刻认识到“神六”的设计就是应用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 根据预定的目标和环境限制的条件去想象、去构思、去创新, 最后, 经过不断的艰辛和创造性的劳动, 才取得“神六”发射成功的辉煌成就。这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也增加了对技术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丰富教学资源, 促进教学资源和方法的变革,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 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通用技术课的教学,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和效率更具有极大的优势, 这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所不能替代的。

上一篇:高频脉冲电源下一篇:新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