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网络技术(精选12篇)
通用网络技术 篇1
技术状态管理是指应用技术和行政管理手段对产品技术状态进行标识、控制、审核和纪实的活动, 为的是保证提供产品的物理特性和功能特性以及设计产生保持同样标准。主要包括:技术状态的标示、控制、统计及审核。无论何种条件和环境, 这种技术状态在通常情况下, 是能够提供科技硬件指标要求的技术状态、对于软件方面配置, 以及系统自身运行状态进行描述。
跟踪测量雷达技术应用广泛, 在靶场测量, 武器校准, 飞行物定位和其他民事经济、军事应用方面,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连续波和单脉冲以及相控阵跟踪测量雷达。当下国际通用的雷达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雷达波发射系统、雷达波接收系统、天控系统、天馈系统、信号及数据处理系统等构成。为确保测量精度, 在设备开始工作前, 需对其进行检查。
1 雷达技术测试应用中的特点
由于雷达应用功能不同, 所以, 在技术测试技术指标和测试频点也略有不同, 其中比较突出差异点体现在脉冲和连续波测量雷达, 技术测试状态差别较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正常通用的技术测试中, 包括整机动态和分系统的技术指标测试。
雷达整机动态主要测试有:诸元标定、光电轴匹配测试和校准等。分系统静态测试主要:接收分系统、发射分系统及天馈分系统等。其中发射系统测试主要有:三阶交调, 频谱参数、发射脉冲波形、发动机功率、发射机工作频率、增益平坦度等等。
当前, 雷达分系统测试主要包括:三阶交调、接收机灵敏度、噪音系数、增益平坦度、恢复时间、镜象抑制、天线增益等。
2 测试技术和仪器的选择
2.1 示波器测量
示波器, 通常是指一种波纹曲线, 在应用中可以观察不同种信号源的强弱随时间变化的痕迹, 同时, 还可以用它测试不同幅度的电量数据, 如电流、电压、频率、相位差等。在测试应用中, 可以直观得出多个变量间的数据稳定和一瞬间函数关系和逻辑关系, 以及在对一些物理量的存储及变换作出记录。数字存储示波器, 在测试中将捕抓到的波形通过A/D转换成数字化, 存入存储器中, 方便长期存储并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如, 对被测波形的幅值、频率、平均值及前后沿时间等多种复杂处理。
2.2 频谱分析仪测量
频谱仪用于信号失真度、调制度、谱纯度、频率稳定度和交调失真等信号参数的测量, 可用用来检测放大器和滤波器等电路系统的重要数据。
按原理分为非实时和实时频谱仪。非实时频谱分析仪是一种可以显示分析结果的扫描型接收机, 可以分析连续信号和周期信号。工作波频段是声频直至亚毫米。实时式频谱分析仪存在有限时间内存在提取信号的全部频谱信息进行分析并显示其结果的仪器主要用于分析持续时间很短的非重复性平稳随机过程和暂态过程, 对于40兆赫以下的低频和极低频连续信号, 一样可以分析并显示向位。
在雷达技术状态连续波测试中, 频谱仪较为广泛应用。雷达技术多项测试包括:三阶交调测试、调制度测试、频响测试、幅相变换测试、频谱频点纯度测试等。频谱仪已是雷达技术中设备状态检测中不可缺少的测试仪器。
2.3 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
所谓网络分析, 是指对比较复杂系统中的电路和元件的电气性进行测量的一个过程。系统在发出信号时, 能最大化的用最小失真和最高效率, 将信息由一处传送到另一处。既能测量单端口网络或两端口网络的各种参数幅值, 又能测相位, 这种矢量网络分析仪能利用史密斯圆图精确的显示最终测试数据结果。
在雷达技术应用的测试中, 矢量网络分析仪主要测试天馈系统的群延时和馈线驻波系数等。
3 系统开发技术管理
3.1 现场测试系统组成与开发技术
雷达测试系统包括主要测试仪和机内测试, 测试计算机现场统一进行离线测试和在线监视测试, 完成机外和机内实际测试。测试仪器主要有多种功率计、信号源、数字存储示波器、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射频开关和测试仪器包括频率计等。
雷达系统机内测试接口包括数字、模拟接口、网络接口等现场测试计算机测试夹具与适配电路射频开关各种信号频功率计/频率计数字存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仪器总线包括GPIB、TCP/IP、串口等。
现场测试数据人员, 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测试手册进行, 在现场测试的应用软件系统中, 首先要进行分系统、针对性的部件技术状态参数自动测试、查询、诊断及判定工作。除了人工手动操作外, 还可以进行技术状态的自动测试, 对仪器测试设置条件、参数及测量结果的显示方式, 获取和储存测试结果, 现场测试人员在测试结束后, 现场打印测试报告, 并详实的通过数据汇总结出测试结论。
在应用过程中, 现场测试系统的开发用面向技术和技术框架有利于测试和修改。在进行中的多种环境的测试中, 都基于VISA标准, 将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和方法作为基类的虚拟函数, 然后选择在最佳型号中实施控制指令。
测试软件可进行的测试项目应由测试画面实现, 在测试中, 有测试、显示, 数据搜索生成报告等, 并调用测试设备和仪器类, 按照测试的要求, 扫描状态参数并在数据库保存。在测试结束后, 用于生成测试数据报告, 方便进行技术性处理。
3.2 远程测试系统的设计与架构
为确保大型装备的可靠性, 定时对设备维护保养, 确保顺利测试, 还需要发展远程测试技术保障, 及时监控被测试系统的运行状况, 提前排查故障, 判定故障部位及原因, 提高保障装备的有效性及维修效率。
现场测试计算机应由数据库系统、现场测试软件、WEB服务系统及远程通信数据接口, 可以有效的生成网络测试机远程系统。专家在测试应用中, 可以通过光纤网络与现场测试的计算机进行连接, 并用数据软件, 对正在进行的测试进行远程协同诊断。
在配备远程测试系统中, 诊断管理中心可以和现场测试计算机可通过有线和无线等光纤网络进行连接, 通过建立内部局域网专用服务器, 构建专享网络平台。客户主机就相当于现场指挥管理中心, 对现场测试进行全程跟踪诊断, 并对多台联网电脑发出指令。诊断专家用浏览器登陆到诊断管理中心, 进行各种设备数据调试及测试。
在测试现场电脑软件中, 通过终端网络平台可以远程发出控制指令由数据传输转化为现场控制指令, 实现远程监控的网络测试。而远程设备端的排查人员可以从WEB浏览器运行中下载AC-TIVEX组件, 实施远程网络的测试分析。在实现这一个过程中需要多种仪器设备进行配合。
4 结束语
为保证大型雷达测量精度, 需要充分发挥测量雷达中技术状态管理。而雷达技术状态管理中测试软件的设计、管理及使用是基础。文章分析跟踪测量雷达技术状态应用测试需求的特点, 测试技术和、数据仪器的选择, 远程监控测试系统的安全稳定的数据分析。经过多轮的技术状态测试表明, 有必要在大型测量雷达技术状态测试中配备远程监控管理系统, 进行远程控制诊断, 确保装备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GJB 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S].
[2]孙凯, 张耀辉, 王继富, 等.装备技术状态动态评估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3 (5) :99-102.
[3]陈倩.UCB测控装置的自动化检测与维护系统构建与测试方法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4.
通用网络技术 篇2
一、项选择题
1、党政干部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是面向(群众)。A、群众 B、上级 C、下级 D、平级
2、党政干部必须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
A、联系 B、联合C、相信 D、教育
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A领导 B革命 C政治 D办事
4、(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往往涉及政治、经济、道德法治等多种考量因素,分别对应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和法治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A、观察 B、发现 C、了解 D、关注
5、“三基”指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其中基础工作是指各级各类单位履行职能必须做好的(最基本工作)和内部基础性管理。
A、最基本工作 B、最基本任务 C、最重要工作 D、一般性工作
6、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A、全心全意 B、鱼水之情 C、福利建设 D、社会保障
7、在调查研究中,做到实事求是,就要获得真实和(准确)的材料。这就需要把材料的广泛性和重点性,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结合起来。
A、准确 B、详细 C、客观 D、广泛
8、要严格(依法办事),要把对法治的坚守转化为严格依法办事的实际行动,自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依宪办事 B、依法办事 C、依章办事 D、依规办事
9、加强党政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重点是强化四种意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加强党政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重点是强化领导意识)。
A、加强党政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重点是强化政治意识 B、加强党政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重点是强化责任意识 C、加强党政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重点是强化宗旨意识 D、加强党政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重点是强化领导意识 0、党政干部要树立团结意识、大局观念,维护团结、抓好团结。团结要坚持(党性原则)。
A、党性原则 B、国家原则 C、社会原则 D、法律原则
1、党政干部法律敬畏意识表现为三种意识。下列选项错误的是(法律原则意识)。A、法律底线意识 B、法律原则意识 C、法律程序意识 D、法律规则意识 1
2、沟通协调具有(社会性),因此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有着必须依话的原则。A、意识性 B、道德性 C、社会性 D、国家性
3、党政干部需具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A、口语表达能力 B、肢体表达能力 C、思维表达能力 D、抽象表达能力
4、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威信之源、(力量之本)。A、理想之源 B、信念之源 C、追求之本 D、力量之本 1
5、(平行协调)是指党政干部之间进行的沟通活动。
A、上行协调 B、下行协调 C、平行协调 D、交叉协调 1
6、树立高尚的(人生观)是每个人的追求。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处事观 7、2 0 1 6年1月7日至8日,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在西宁召开。会议指出,要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1 3 1”发展要求,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A、GDP增长优先理念 B、资源开发优先理念 C、生态保护优先理念 D、创新创业优先理念 1
8、下列关于创新定义不正确的是(创新并不包括对现有的事物进行改造或改革)。A、创新包括发明和发现
B、创新创造出现在没有的东西或发现现在未知的事物 C、创新并不包括对现有的事物进行改造或改革
D、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 19、2 01 6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针对青海工作,要深入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
A、生态环境保护 B、一切以经济建设为重 C、反腐倡廉建设 D、法治政府建设 0、领导干部法律敬畏意识表现为三种意识。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法律选择意识)。A、法律底线意识 B、法律选择意识 C、法律程序意识 D、法律规则意识 2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领悟并坚持这一宗旨,不仅是立党为公的保证,而且是立身、做人、处事的根本。
A、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密切联系群众
2、下列关于创新说法不准确的有(“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最重要)。A、创新能力,即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与时俱进 B、创新能力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智力思维活动 C、党政干部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创新能力培养,就会促进其思维活跃 D、“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最重要
3、法治思维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底线思维)。A、底线思维 B、政治思维 C、权利思维 D、义务思维
4、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持独立自主,有几条基本原则,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与别国联盟以增强综合实力)。
A、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 B、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D、与别国联盟以增强综合实力
25、下列关于公文处理特性错误的是(临时性)。A、政治性 B、辅助性 C、技术性 D、临时性
6、“三会一课”制度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议)党小组会,按时生好党课。
A、支部委员会议 B、人民当家作主 C、支部会议 D、书记会议 2
7、从结构上看,调研一般应具备调研目的、(主体)、客体、过程、方法、结果这六个要素。
A、主体 B、理论 C、背景 D、原因
8、深入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A、基础 B、职责 C、前提 D、义务
9、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产生的影响。A、提出问题 B、分析问题 C、避开问题 D、隐藏问题 0、政治素质是在一个党政干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素质中最(根本)的素质。
A、基础 B、根本 C、次要 D、严格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理念创新是整个行政创新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包括(ABD)。
A、学习型政府理念 B、法治政府理念 C、权力型政府理念 D、开放型政府理念
2、认真贯彻扰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正确的(AB)。旗帜鲜明地反对十四世**集团分裂势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和平统一。
A、民族观 B、宗教观 C、国家观 D、价值观
3、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ABC)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
A、紧抓民生之本 B、解决民生之急 C、排除民生之忧 D、掌握群众思想
4、行政体制创新是现代各项政府改革的主题,是行政改革是要代要求。行政创新要想顺利施行,必须认识遵循以下那些基本原则(ABCD)。
A、理论先行原则 B、协调一致原则
C、公平公正原则 D、低成本、商效率原则
5、公文写作要(ABCD)。
A、主题明确 B、文体规范 C、文字流畅 D、表达准确
6、汉字书写能力是党政干部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也是衡量党政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实践中,汉字书写与记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BCD)。
A、提高党政干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B、增强党政干部工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C、有利于发挥党政干部工作的协调作用 D、提升党政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7、掌握群众工作基本方法,(ABCD),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A、工作作风扎实 B、接受群众监督 C、密切联系群众 D、接受群众批评
8、行政体制创新是现代各项政府改革的主题,是行政改革的时代要求。行政创新要想顺利施行,必须认真遵循以下哪些基本原则(ABCD)。
A、理论先行原则 B、协调一致原则
C、公平公正原则 D、低成本、高效率原则
9、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党政干部首先需要遵循“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系统联动,群防群控”、陕速反应、果断处置”、“教育疏导,化解矛盾”、“措施得力,救人第一”等原则。其次,还需要掌握以下几种应对策略,即:(AC)。
A、认知策略 B、动员策略 C、情感策略 D、控制策略 0、党政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ABC),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A、组织者 B、推动者 C、实践者 D、提倡者
11.6、关于突发事件的分类,下列说话正确的是(ABCD)。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2、下列关于过程控制力说法正确的是(ABD)。A、过程控制力是一种约束力 B、过程控制力是一种监督力 C、过程控制力是一种工作作风
D、过程控制力是一种惩治力
3、Intcrnet的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BC)。A、搜索引擎的使用 B、电子商务的体验 C、电子政务的体验 D、电子财务的体验
14、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政干部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基层干部(ABCD)服务群众的水平。
A、服务群众 B、组织群众 C、宣传群众 D、教育群众
5、公正执法,是指在依法执行公务和为民服务过程中,切实体现法律精神、准确运用法律规范、确保实现法律规定,按职业道德的要求坚持(ABC),杜绝徇私枉法现象发生。A、公平正义 B、公开透明 C、公道正派 D、公正廉洁
6、从学生不同的智力活动特点出发,将学习分为三类。下列正确的是(ABC)。A、知识学习B、技能学习C、解决问题学习D、学术学习1
7、公务员应当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自我诊断、自我调适。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ABC)。
A、情绪稳定、心情愉‘陕 B、智力正常、适应能力强 C、意志健全,人际关系和谐 D、了解他人,并作出适当评价
8、党政干部掌握创新的方法和艺术,就要在日常工作中锻炼自己(ABC)。A、善于捕捉创新的机会 B、善于协调化解矛盾
C、善于在交流沟通中寻找新方法 D、善于运用逻辑和辩证方法
9、执行力是一种工作态度、精神状态,是一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也是党性修养的具体体现。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ABCD)。
A、政策领悟力 B、团队建设力 C、过程控制力 D、协调沟通力 0、下列关于创新说法正确的有(ABC)。
A、创新能力,即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 B、创新能力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智力思维活动
C、党政干部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创新能力培养,就会促进其思维活跃 D、在治国理政中,短期创新比长期创新更重要
三、判断题(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标“~/”,错误的标“×”)
1、沟通协调具有社会性,因此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有着必须依据的原则。(√)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意识的,而意识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3、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对法律规范性作用的高度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法律的真诚信仰。(×)
4、简单地讲,政治鉴别能力是指人们善于从政治上分清是非的能力。(√)
5、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6、重大突发事件是自然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特定时空下的人群具有突发性、重大破坏性或潜在地存在这种重大破坏性的恶性公共性群体性事件。(×)
7、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这是对党的宗旨观的历史传承。(√)
8、执行力的三大核心流程是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
9、宗教具有的五个特征是长期性、社会性、民族性、历史性、国际性。(×)1 0、党政干部培养和锻炼口语表达技能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向书本学习;在生活中融入;在生活中实践。(×)1
1、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
2、在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现象。(√)1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4、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褐色、蓝色和绿色来表示。(×)1
5、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宗教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十四世**集团分裂势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和平统一。(×)
四、简答题
1、简述党政干部沟通协调能力的内涵?
答:
1、沟通协调能力要求党政干部掌握沟通协调的基本理论,如沟通协调活动的机理,沟通协调的本质、种类及意义,正式沟通协调与非正式沟通协调;影响沟通协调的因素,如沟通协调障碍,个体的信息处理,洞察力及文化与沟通协调的关系。
2、要求党政干部掌握有效沟通协调的心理素质及技能,如语言沟通协调的运用技巧与艺术;还有环境、身体、手的动作、面部表情、副语言及着装等非语言沟通协调能力;会见及面谈技能,如会见、面谈的过程、环节,应注意的事项及面谈技巧等方面。
3、要求党政干部掌握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解决策略及处理技巧,如人际关系的平衡及改善技巧
2、口语表达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答:思维方式:需要具备抽象思维(是人们在分析、综合和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同类事物的一般性或本质属性,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形象思维(通过形象,运用想象、联想和幻想等进行思维的方式,也被称为“艺术思维”)和辩证思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过程而形成的理性认识)等思维方式。心理素质:正确认识自己,(克服消极因素,增强自信心);注重了解他人(了解对方、观察对方、把握对方。学会倾听,不自傲);注意对环境的分析(排除不良情绪及外界干扰针对不同场合,具有对自身言行的掌控能力)。
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新要求?
答:
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2、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3、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4、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5、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4、提高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能力的实现途径有哪些?
答:
1、在系统培训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进行系统培训,通过提高其整体素质来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2、在实践锻炼中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要完善和落实党政干部到基层挂职、上下级之间双向挂职等制度,让党政干部在处理艰难险重问题中接受锻炼,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再联系服务群众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要创造条件让党政干部带着深厚的感情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中找出差距和不足,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青海省委确定的“四个发展’’、“三区战略”包括哪些? 四个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
三区战略:在未来五年中,青海“全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阅读本案例,回答下列不定顶选择题。
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原党委书记才昂、原副书记谭庆利因履行主体责任不力受到责任追究。0 1 0年1 2月,江千乡政府扣发牧民林补资金用于上交牧民医保参合金并未进行公示,导致部分牧民群众从2 0 1 4年3月起多次上访,在社会上造成下良影响。0 1 2年9月,江千乡党委、政府对县农牧局下发给牧民的草原奖补资金、林改补偿金和“五保’’、低保等资金管理混乱,致使在发放过程中出现截留问题,相关当事人由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江千乡党委履行主体责任不力,2 0 1 4年1 1月1 8日,县纪委对才昂(现任甘德县政法委副书记),谭庆利(现任下藏科乡乡长)分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1、根据材料分析当前党政干部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领导干部在执行层面具有那些特征(ABD)。
A、趋利化 B、媚上化 C、灵活化 D、机械化
2、关于执行力的三大核心流程,下列说正确的是(ABC)A、人员流程B、战略流程C、运营流程D、职能履行流程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关于执行力的说法错误的是(B)。
A、执行力是一种工作态度、精神状态,是一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也是党性修养的具体体现。
B、领导力没有执行力的概念大,没有它的涵盖面广,或者说,领导力只是执行力的一部分。
C、从执行的角度看,没有执行力就不可能有领导力,领导者的领导力最主要表现就在执行力的强弱和大小,没有执行力更谈不上领导力,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D、执行力强,领导力就一定强,执行力弱领导力也一定弱。
4、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员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加强党政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具备哪些意识(ABCD)A、政治意识 B、宗旨意识 C、责任意识 D、大局意识 案例二:
江苏宿迁:推行“十式’’学习法,深化学习教育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宿迁市积极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载体,落实学习措施,推行“十式”学习法,切实提高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辅导式。通过专家讲座、特色党课等集中学习形式,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政策理论以及中央和省、市委文件精神的理解把握。将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列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宣传文化和党校系统抓好群众路线理论与教学专题研究,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各县(区)及党员人数较多的部门举行一些大课讲座,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政策解读、知识辅导。
二、便携式。编印一些体积较小、通俗易懂、符合基层党员需要的漫画书、口袋书等群众路线微型读本,方便党员携带学习。
市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编印的教育实践活动《应知应会》手册2万份,已发放到各参学单位并在市群众路线网发布。
三、点击式。利用各类现代技术手段传输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特点,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等平台开展学习教育。
组织引导党员通过各级群众路线网及群众路线专栏开展学习,政府和部门网站及时刊发群众路线相关政策理论及活动信息。依托党员e家、远程教育等平台,采取短信和微信等方式,实现即时学习。
四、案例式。发挥芷反典型案例教育作用,通过宣传先进对照学提升精神境界、警示教育剖析学促进照镜自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吴仁宝、兰辉等重要典型活动;选树一批身边先进典型,适时组织事迹报告会。纪检部门对中央和省、市通报的违反作风规定的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及时在各级纪检网站及群众路线网发布。
五、情景式。通过身临其境、现场感受强化学习教育效果,真正实现触及灵魂、净化心灵、纯洁党性。开展“两走进、两重温”活动,组织党员走进党性教育基地、走进警示教育基地,重温入党申请、重温入党誓词。
六、体验式。通过一线体验、角色互换等活动,在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交流中,与服务对象换位思考中深化学习教育。继续深入推进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在职党员服务奉献进社区等活动,围绕卫生城市创建、邻里守望等主题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各参学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开展坐坐车、挂挂号、排排队等“体验日”活动。
七、讨论式。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讨论,在谈体会、话心得中启发思想、提高认识。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围绕如何对待政绩、如何服务群众等开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大讨论;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还结合创建群众满意的服务机关、服务窗口、服务品牌开展讨论;各基层党组织还结合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开展专题讨论。讨论成果通过市群众路线网“心语征集”栏目及其他相关媒体专栏交流展示。
八、竞赛式。通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激发党员参与热情、增强学习动力,做到以赛促学。各级党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抓好面上指导推动工作,群众路线网及相关媒体要开设相关专栏,及时反映活动开展情况。
九、文艺式。通过快板书、小品、地方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寓教于乐,强化学习效果。文化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文艺队伍到城乡
社区、园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一线进行演出,指导推动基层文艺爱好者自发开展节目排演。
十、广告式。在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宣传作用的同时,积极利用户外大屏等传播媒介,发布公益宣传广告、普及教育实践活动知识,营造随处可学、随时受教育的良好学习氛围。各县(区),市各开发区、新区在主要道路两旁制作大型公益广告;市城管局协调有关单位利用户外大屏滚动播放群众路线视频和宣传标语;市交通局要利用公交车身及公交站台制作展播公益广告;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指导各居民小区通过悬挂横幅、制作活动展板等方式开展宣传;各部门各单位还利用楼宇电视、公开栏等进行宣传。
问题:
1.通过上述案例,谈谈你对终身学习的理解? 答: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识,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在清朝时期,就是不愿意学习,闭关锁国造就了中国的落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思想后来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当然现在历史过去了,时代在进步,学习是建设国家不可缺少的。终身学习,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对人们提出的要求。不学习,一个人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无法认识和适应社会;不学习,人类就不可能有今天达到的一切进步。学习的作用又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还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学习的科学方法。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无止境,学习也无止境。古人云: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2.江苏宿迁推进“十式’’学习法,深化学习教育,请思考“十式”学习法对自己实际工作有哪些借鉴意义?
六、论述题
1、结合本职工作,谈谈您对提高党政干部通用基本能力的认识? 答:通用基本能力是指从事某一岗位应当具备的一般能力。党政干部通用基本能力是指党政干部在履行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应具有的一般能力。通过对党政干部通用基本能力的学习,使我在政治鉴别能力、依法办事能力、群众工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工作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电子政务与网络运用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十二个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做好基本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掌握了制定基本能力标准、评价标准和测评的方式方法;了解了公务员制度改革的焦点问题和发展趋势;提高了依法办事、工作执行等能力。明白了如何更好的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等。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清楚认识到社保基金是广大参保人员的“养命钱”和“救命钱”,是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收好、管好、用好社保基金,关系到参保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今后我将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提高各项通用基本能力。
2、什么是中国梦,如何理解中国梦?
答: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2013年春天的两会,因为梦想变得飞扬热烈,因为梦想变得无比厚重。承载亿万人民的梦想和重托,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人的梦!
习近平阐述中国梦: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浅析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3
【关键词】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76-01
新课程改革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着眼点。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有机整合,构建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呢?对于这个问题,本人结合自己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教师教学形式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内容的整合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来,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例如在通用技术《稳固结构的探悉》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永不沉没的船”视频入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思想创新,鼓励学生勇敢地动手实践,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实验表明,课程整合后,学生在通用技术的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及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
2.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将通用技术教育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综合各种教学素材(包括图表、图片、动画等),制作课件,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清楚地讲解结构,形象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学生学习模式的整合
网络信息化教育最大的优点是提供了一种学习过程交互化的学习模式。内容选择可以自主化、知识呈现多样化、图文音像趣味化等,减少了理性知识的认知难度,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随机化,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习模式进行整合这方面,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信息技术作为交流与表达的工具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通用技术论坛、综合活动BBS等,可以让每个学生上传作业、综合活动报告,通过网络观摩与学习,让师生通过这一工具进行交流,也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学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
信息技术还可以作为表达的工具,通用技术的练习及综合活动、研究性报告等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有关的形式表达出来,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
2.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利用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工具,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发帖等形式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使用网络资源,可以充分发挥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有较多机会接触有关学习内容,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
《通用技术》有很多重点、难点内容及各种专业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搜索答案,获取有关通用技术的专业知识,达到对通用技术知识的内化。如有关专利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自己利用因特网去搜索有关知识及答案,获取有关专利方面的专业知识。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学生的综合活动及社会调查需要大量的时间,目前社会调查及搜集素材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因特网去了解和搜集有关知识与素材,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及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如让学生上网搜索“多功能手电筒”有关知识,然后填写“调查与记录”表,从而使学生学习有关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将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提高认识,正确定位。
多媒体技术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要从通用技术学科的需求角度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势必导致人(教师、学生)为物(现代教学手段)役,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充分考虑学科性质
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操作性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比如对某些科学实验的模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到的作用,但动手实践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多媒体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学科的性质,不能盲目的滥用。
3.提高自身素质,为多媒体技术恰当应用提供保证。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发挥计算机的长处,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总之,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通用技术教学的整合提供了物质平台和理想的教学环境,把传统的通用技术教育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宝敏、王吉庆.网络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10)
通用网络技术 篇4
●积极整合, 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
通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积极整合, 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 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如在讲授《走进技术世界》时, 通过多媒体展现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汽车、神六等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展示手机应用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析, 使学生明白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合理利用网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使用技术的态度。
●巧妙整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技术课程中, 如果单纯的讲解学习理论知识, 课堂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所以,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他们去创造的思索。在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巧妙整合,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并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例如, 在讲授《壳体结构的受力分析》时, 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中《人踩灯泡》的片段, 渲染课堂气氛。并进一步设问:人踩在灯泡上, 灯泡为什么没有损坏?参加节目的人有特异功能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升了, 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一来, 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了壳体结构受力分析的探讨, 然后再展示 (自制) 教具, 将三个灯泡成三角形式固定在木板上, 上面放一块木板, 再在木板上方放重物, 检验灯泡的受力情况, 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充分整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学习过程,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一项设计任务的完成, 通过一个技术问题的探究, 激发创造的欲望, 享受创造的乐趣, 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的品质。
如在讲《设计的一般过程》时,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设计自己的博客, 将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网页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通用技术的设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网页设计技术, 使学生在快乐的建博中, 激发创造的欲望, 既掌握了两个学科的知识, 又享受了建博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有效整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既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又有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而通用技术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有效结合, 既有利于学生把技术知识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不可否认,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对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技术课程也不例外, 学科的实践操作性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特别是通用技术学科, 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 动手实践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 (即多媒体课件) 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的滥用, 要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浅谈通用技术教师技术素养 篇5
效性的关系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有的品质是:人格品德的魅力加上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心灵塑造心灵,用人格铸造人格。课堂教学是艺术、是设计、是人生的缩写、是经验的沉淀、是教材的升华。热爱才会敬业,选择了这个专业的教学,用所有的生活经验去融会通用技术的知识体系。通用技术教师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展现及应用,对教学载体的演示以及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等,是保证课堂有效性的关键。谈如下几点:
一、通用技术教师的技术素养、内涵源于日常生活与工作的积淀
1、做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除了研究课标及教材,还要与社会知识和现实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承认与接纳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差异,给予正面的引导,保持与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多了解不同群体的家庭与社会,随时都要研究我们的社会环境,养成观察与提炼的好习惯。这样才会使你的课堂丰富多彩,才会使你的课堂魅力无穷。
2、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注意提炼很多商品、社会与环境的设计信息,找那些学生常见而又很容易忽视的问题,经常问:“为什么会这样设计?”从而把课程载体丰富地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乐于接受,容易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的兴趣,增强注意力,提高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使课堂保持较强的吸引力。如:生活中诸多实用性很强的产品设计来源——“设计源于生活和人们的需要”是同学们兴趣的良好激发因素。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丰富,教材里有些案例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收集整理一些视频资料播放给他们是个好的方法。
3、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相互听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老师授课方式、技巧的捷径。不同的科目相互学习在知识上、课堂教学艺术上、新老教师对教学的体验与教学手段的互补、每个教师对于教材载体与社会实践的衔接处理等都会有共同的东西可以学习、研讨。知识的渗透、知识的联系、知识体系的溶解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我们要学会与同行协作、向同行学习,不断地协调不同科目的教师一起研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如一位老师文章中说的:做课堂教学上的乞丐,不耻下问的品质。
二、充分了解学生才能自如的控制“学堂”节奏,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学生在智力和个性上都有较大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发挥每一名学生的长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讲课时要注意学生眼睛,学生的眼睛是你表演得精彩不精彩的最直接的亮分卡。我们要习惯用我们的眼睛照顾好每个学生,控制好课堂的节奏。课堂的节奏是教师用语言、声音、神态、活动安排、知识结构、与学生互动等等联合奏响的一曲美妙旋律,对所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把握轻、重、缓、急的节奏,达成教学的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新课程、新教学、新方法、新思路,利用双休和节假日走出课堂
教师是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作为通用技术教师我们提倡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社会考察与生活观察体验等新的学习方式。
我们可以经常利用双休日或是节假日给学生布置一些考察、调查、研究的课题,或者请家长和亲属帮忙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既能放松学生紧张学习的心情,又能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开阔设计思路,还能与家长做亲子活动,得到家长更多的支持和社会对技
术与设计课程的了解与肯定。新课程标准更多的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表述,更多地体现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四、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的激情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初探 篇6
一、要从通用技术学科教育的角度看教学
通用技术课的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它不仅涉及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还要融进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知识,且技术特色的语言、概念、方法等都有它自身的特点。通用技术课培养的不是工程师,设计师,学生不可能人人去当工程师,设计师。但是,我们在从事某项工作、策划某项活动的时候,不是也在“设计”吗?其实,不是工程师、设计师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类“设计”,通用技术课培养的是学生的技术设计意识。同样,通用技术课程也不是培养技术工人,不是单纯地培养劳动的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而由于通用技术教师多是其他相近科目的教师转过来的,难免会有一定地偏向性,把通用技术课上成了“简化版”的物理课、信息技术课、劳技课,所以面对这一实践性、通用性很强的新课程,仅靠一两次培训或交流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教师自身要勤学苦练,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修养,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内容,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样,就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教师知识要比较全面,眼界也要求开阔。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体验,情感和价值观,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指导方向,不要过分注重教学的功利性,要更多地把注意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二、要充分认识、理解技术与技术素养之间的关系
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观念和能力,其实它和教授具体的技能操作本身不冲突,主要看我们如何来组织教学而已,我们要在教授操作的过程中灌输技术素养和创新等观念。而学会如何应用技术和学用技术来做什么也不冲突,为什么我们以前的劳技操作课较为简单、单调,就主要在于我们以前没有充分地贯彻“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思想。我们要让学生知道通用技术课程的正确定位,那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极大地发展,他们才能乐意学习,所以有人讲,技术素养理论不符合中国国情,我觉得极端错误,我们既要让学生学习将来能够用到的通用技术技能,我们更要学习者在用的过程中来体现、提高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用技术课具有更高品质的教育,通用技术课应当是具有鲜活、生气勃勃而富有创造力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我认为我们的通用技术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通用技术课应当给予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空间。因此在每轮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完成一些较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有创造性的学习。例如培养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等。由于通用技术教学摒弃了传统学科中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极具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得到极大地激发。其次,学生在课堂上所从事的应该是更开放的内容,更加活跃的学习方式。例如在讲设计的一般原则中的创新原则的时候,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开启罐头来体验原始设计的和改进后设计的两种开瓶器,并引导学生找出身边类似的设计。另外,通用技术课更加具有融合现代教学模式和方式的能力与特点,例如建构主义就能很好地在通用技术课得到体现,研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现代理念的学习方式,更加能在通用技术中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发挥,这就是技术学习与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的较佳结合。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等能力,还要使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如在“设计的评价”这一节,可让学生充分发挥、参与评价,可采取小组竞赛互评加分制,让学生积极评议各组作品的优缺点,达到交流、共同提高的目标。当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做好学生分析,用充足的时间备课,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客观、科学、规范地进行评价,最好能和学生讨论出量规等形式的评价标准,并且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通用技术素养。
领悟通用技术教学的意蕴 篇7
一、用心设计学习的技术与实践步骤
对于技术而言, 设计是技术的灵魂。在通用技术课程中, 设计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模块的始终。围绕这一主线, 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设计的流程, 设计的一般原则、条件限制、设计的优化及改进等融会贯通在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普通的技术设计活动要经历产生需求──发现问题──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优化评价等几个环节。在技术学习活动中, 学生要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从两个过程的阶段和时序来看,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和技术的设计过程天然就是统一的。可以说, 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技术探究和设计的欲望, 从而实现教师教学、学生技术学习和技术设计过程的有机整合。
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 面对的不是一个个呈线性逻辑结构的系列的知识点, 而是覆盖了人类广泛的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个个技术的设计或制作。在教学实施中, 需要教师在整体把握各模块教学目标、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 对每一单元、每一节的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 分析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背景, 设置学习任务, 综合处理教师、学生、教材和资源这四个要素, 合理配置教学时间, 恰当选择教学形式。比如“流程与设计”单元,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条件确定学时数, 每一学时的大致安排, 采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师演示的试验有哪些, 学生应做的试验和设计有哪些,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应给他们哪些方面的引导, 建议学生阅读的资料和建议利用的制作资源有哪些,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案设计过程中的评价和激励措施有哪些, 等等。又比如, 在“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 将整个模块分成技术的产生与设计、设计的形成、设计的交流与评价等三个大的单元, 每个单元下又包含若干小主题, 可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整合来进行。
二、让技术实践与生活紧密融合
技术的性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技术起源于在满足需求和愿望的过程中人类所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技术来加以解决。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的立足点, 也是学生进行技术学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 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 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知识背景, 创设生动有趣、直观鲜明的问题情境, 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 诱发、驱动并支撑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在讲述“系统与设计”时, 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 分别调查本校供水、供电、供气的不合理环节, 并应用系统优化的思想加以改进;又有教师为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校要举办运动会, 请同学们为运动会设计竞赛日程表。再如, 在学生学习了开环控制后, 一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习题是这样表述的:
为学校新建的教学楼设计并制作一个走廊灯自动开关装置。已知的材料有:传感器, 一套开关电路。设计要求:当人脚踏上门口的垫子时, 灯会打开;在短暂的延时之后, 灯自动熄灭。
教师设计这道练习, 不是让学生通过书面陈述的方式设计一个开关电路, 而是给定真实的材料和物品, 通过学生设计和制作自动开关的廊灯, 考查学生对开环控制系统的理解和运用, 并限定设计要求, 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活动进行调控和比较、优化。
总之, 在实施教学时, 通过引领学生经历不断的发现问题———应用技术──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最终使学生学会带着问题来, 又带着问题走;理解技术来源于生活, 最终又回到生活的技术本质。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技术实践源于生活, 但不是所有的技术活动都能够在生产、生活实践的真实场景里呈现。在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技术实践、技术设计的案例或设计匠心独运的活动, 引导学生去体会设计的过程, 形成良好的技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能力, 如整体性、反馈、系统、控制的思想和方法等。
教师教学时还可精心设计调查、探究、分析与讨论、设计与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技术, 体验技术设计与实践的过程, 引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技术进行深入探究的内在冲动, 并通过设计与制作来解决生活中的技术问题。
四、让学生在历练中提高综合素养
技术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任何时代的技术产品都印记着鲜明的技术文化, 任何技术的设计创新与应用, 都要植根于广泛而深厚的技术文化。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文化, 不是外在于技术之外的内容、形式和特征, 而是渗透、融合在技术及其产品之中。在通用技术课程九个模块所涉及的技术中, 都能挖掘出有关技术文化的内容, 都蕴涵着让学生能看到或感受到的不同特征、不同形态的技术文化。
在“技术与设计1”模块教学中, 一定要使学生懂得技术设计与技术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在学习“设计的交流”时, 应当让学生知道技术图样、图表、技术符号、技术框图等, 都是携带着一定技术特征和信息, 传递与交流技术文化的象征符号。
在“技术与设计2”模块教学中, 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典型结构设计、系统设计或控制设计, 以及体现“技术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的典型“技术产品”, 既能帮助学生理解通用技术中技术文化的多样性、时代性, 又能使学生感悟技术文化所蕴涵着的艺术感与人文精神。同时, 这些典型设计和典型“技术产品”中所包含的设计师及制造者对真、善、美的追求意念、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他们的科学观、道德观、价值观, 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发挥技术文化所具有的将科学与人文结合的作用。
通用网络技术 篇8
高中新课程倡导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确定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构建平等、民主、互动、互进的教与学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是提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 采取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技术素质。教学实践证明,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是改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是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构建平等、民主、互动、互进的教与学关系的重要手段。
1.灵活机动的网络学习, 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网络学习流程如下:
案例分析1:《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课前拟定发放学习问答卷, 让学生从技术、设计的概念、包含的内容、涉及的领域、适用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网上查询, 要求学生做好查询记录, 完成问卷;课上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回答问卷问题, 分享对技术的价值的了解、看法。同学们畅所欲言, 在争先恐后的发言中, 对这门学科的性质、内容、实用性、重要性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和说明, 为本学科的学习开了个好头。
案例分析2:《技术与设计1》“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 考虑学生对网络的熟悉以及爱好, 我想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一栏节目“交换空间”, 在正式上课之前, 让学生自己到网上查阅有关交换空间节目中交换前和交换后的对比照片, 为本节的学习增加感性上的认识, 使学生明白设计就在日常生活。课后许多学生兴趣不减, 继续在网上查询最新的设计产品, 相关的信息。
案例分析3:《技术与设计2》“结构与设计”教学设计, 在教学前, 准备了一节上机课, 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相关图片、查阅金字塔、磁悬浮列车、北京故宫的角楼等相关背景和原理。通过查阅资料, 以故宫的角楼为例, 学生初识榫卯结构, 虽开始不知此种结构为何结构, 但仍为其不用任何铁制材料所折服, 并对设计师独具匠心的设计而由衷佩服, 感受设计的魅力。
通用技术课程中有许多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内容, 通过网络学习,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 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 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促使学生们更全方位的了解现代技术的发展及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新成果, 学习效果尤为突出。
2.整合信息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
通用技术课中的有些知识学生比较生疏, 这些知识只靠空洞的说教, 会很枯燥、乏味, 况且学生学习本课程所需的结构、工艺方面的感性认识根本无法通过课堂讲解来获得。教学中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引入时代活水, 将大量信息整合后融入到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来,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使教与学都“活”了起来。
案例分析1:《技术与设计1》“常见的技术图样”教学, 运用Flash课件辅助教学, 将平面立体各组成部分的形状、位置等知识点以动画的形式逐步加以演示。学生从屏幕上看视图、想形状, 再看立体图, 积极进行直觉思维, 在动态思维中看图思考, 读出图上每一细小结构内容, 从而迅速掌握知识要点。如果学生第一次没有看懂, 可点击按钮重复演示, 也可进行个别辅导, 直到学生完全弄懂、弄通为止。通过对学生作业的统计, 发现作业的成功率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案例分析2:《技术与设计1》“技术的专利性和知识产权”教学, 通过教师的积累, 可以把这节课通过知识竞赛这样一个互动栏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关于产品专利和知识产权的题目, 用flash或者PPT把它们做成几类题目, 有抢答题、问答题、学生比划猜内容题, 可以把学生按小组分开组织竞赛, 这样一节课下来, 教师只是整节课的引导者, 学生成了课程的主体, 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很多的知识。
3.督促学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 推进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 立足于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等活动获得知识, 指导学生运用课件来展示学习成果, 这样课堂容量丰富, 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双边交流。
案例分析1:《技术与设计2》“经典结构的欣赏”教学, 事先布置好任务, 把学生分为小组, 让学生在网上搜集国内外的经典结构, 并且要从技术和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些结构进行描述, 最后要用一定的技术进行呈现, 在第二节课上, 各小组要对本小组的作品给大家进行讲解, 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都能搜集到很多国家还有本国比较有名的结构, 从网上了解了很多的作品寓意, 并且根据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做成了PPT, 在最后评课的过程中, 各组纷纷进行了演讲。整堂课, 运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 学生学到了很多的结构, 最主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并且学生也知道了如何去欣赏结构。
案例分析2:《技术与设计1》“在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利用网络教室, 要求小组合作, 内容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不合理的设计进行分类整理, 并有简要说明, 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教师则及时把各组的整理好的资料课件上传, 在共享平台进行分享, 其他小组就提供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 找出不合理因素, 提出合理或改进的办法, 学生们在讨论中深刻理解了“设计中的人机关系”。网络环境的互动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 具有交互性;大信息量的传载即方便老师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 更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独立获取知识机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以人文本”的核心设计理念。
4.便于开展体验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案例分析1:《技术与设计2》“纸桥的设计与制作”,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 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以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 (或自己查找信息) 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设计过程中将学生的设计方案、设计草图进行扫描, 然后通过投影屏幕展示, 由学生们来说明、讲评, 大家共同商讨提出修改意见, 直至设计方案的最终完成。充分发挥了小组全体成员的作用, 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思考, 形成优势互补, 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在进行学生作品评价的环节, 可以设置评委,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评委, 每个小组还要选出一个点评作品的同学, 通过学生作品的自评、互评的环节, 学生自己就明白了自己作品的不足和优势, 从而总结了设计中要注意的因素, 教师适时做出总结, 使设计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过程, 成为激发学生技术研究兴趣的手段, 全体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尽情享受创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的同时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勇气进一步加强。
高中通用技术课不是摆设 篇9
高中生在准备高考的同时, 是不是也可以做出篮球架?或是椅凳、书架, 抑或是调光台灯、室内装修设计?
在人们心目中, 这些对高中生来说是个遥远的任务。那么, 他们什么时候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呢?不知道。不知道的结果就是我国国民技术素养不容乐观。2003年教育部以必修课形式颁布了高中通用技术课程, 旨在对国民技术素养在教育层面上有所突破。实行几年来, 情况如何呢?
“通用技术教育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日前在北京教育学院举办的全国高中通用技术项目学习研讨会上,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技术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顾建军教授说:“虽然在北京开展得不错, 但是目前很多省市的通用技术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顾建军列出了目前通用技术课程的一些实施误区:
技术教育混同教育技术, 而教育技术, 是教师怎么用技术来教学, 如电视、网络教学。
科学教育遮蔽技术教育, 按照《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是:“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其核心思想是提高学生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但是, 一些地方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不再探究工具、材料、工艺、连接、参数、流程、控制等技术教育应该牢牢关注的方面, 变成了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实践, 而后者, 被认为是大学才进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高中这么做真是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己的地, 别人还不高兴。”
另外, 一些地区和学校还存在技术教育等同于劳动教育、综合实践, 用信息技术取代技术教育的误区。
“可以说, 我们对课程的探索有点像盲人摸象, 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远距离看‘象’?这就牵扯到如何使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协调发展, 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起对技术教育的重视。”顾建军教授说。
通用技术教育的各种误区
2012年3月, 顾建军参加了ITEEA (美国国际技术与工程教育学会) 第74届年会, “我国的人大附中等学校在会上进行了一些展示。会后有美国人跑来对我说:‘我们在中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同行。’这也反映了我们技术教育与国际潮流脱节的状况。”
据顾建军了解,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 两者都建立起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 技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总课时是相当的。而我国, 尽管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已实施8年多, 但以下现象仍在大多数学校存在:
有的学校打算在暑假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把一学期的课上完。“他们认为, 正好暑假搞夏令营, 把课程放在其中。但技术教育有内化过程, 如此是实现不了内化的。”
有的学校把通用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混合起来上, “某省教育厅提出这个方案, 竟得到当地学校的赞同, 当然, 他们没有获得教育部的批准。但这种倾向很有市场, 这样下去会让技术课程不了了之, 被人为地消灭。”
有的地区把技术课程全部放在职业技术学校上, “这也不对, 技术课程是针对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
有的学校用原有的校本课程代替通用技术必修课程, 还有的学校甚至把通用技术课程给学校考取不上大学的学生上, 而优秀学生可以免修。还有的学校存在一些方向性的错误, 把通用技术课上成语文课、物理课、艺术课、智能训练课、课外活动课或创造发明课。
“但在北京, 像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北京八中、北京八十中, 这些学校现在非常重视这项课程, 这是非常好的趋势。这是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课程。”顾建军教授说。
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观
“20世纪末, 美国一个学术机构在网上征集千年以来对人类影响最重大的11件发明, 最后的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排在第一位的是眼镜, 第二位的是原子弹。理由就一句话:眼镜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困扰着每一个人的问题, 原子弹在几秒钟之内使人类回到石器时代。”北京教育学院何妮妮教授说,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 创新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 法律意识和对技术美学的领悟能力, 它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其中还包括正确的技术观、技术创新意识, 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以及对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选择能力, 它不是任何课程可以取代的。从技术素养的角度说, 这更是当前国人急需培养和加强的素养。”
培养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 篇10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 尤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我经常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出发, 从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启发他们创作的灵感,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双手和大脑, 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技术, 在实践中求知, 从生活中体验。
在引入新课或讲解某个知识点时, 我常常先创设问题情境:或设计问题情境, 或从日常生活的话题引入, 或从自然界生动的事例讲起, 或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或用实验现象启迪, 等等, 形成一定的“悬念”, 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这比一开始上来就讲概念要生动得多, 学生更愿意接受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结构与稳定性”时, 我一开始并没有先给出“结构”与“稳定性”的概念, 而是做了一个演示实验:乒乓球走钢丝。一开始, 乒乓球肯定不能被稳定在细线上, 但当我在乒乓球的下方挂了一个较重的物体时, 乒乓球就可以立稳在细线上了。这样一来,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然后我让学生分析原因, 有的学生提前预习了, 很容易就引出了结构体的“稳定性”概念。接着我又和学生一起讨论影响结构体“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同的通用技术课课型, 采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不同的, 即使同一节课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一节课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而不是一种方法贯穿始终,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无定法。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制作课、实验课和构思课一般采用小组学习法与研讨法。这种方法便于互相启发、互相激励,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力量。
概念、规律的导出一般采用教学案例分析导入法和情境分析导入法。这种方法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便于启发学生, 学生也容易理解得出的结论。
试验课、制图课和制作课一般采用试验法和示范模仿法。这两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动手设计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浅谈 篇11
1 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制定适合的“三维目标”
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靠教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课程理念落实成败的关键。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了解课程目标,要分析本节的教材、学情,才能制定出合适的“三维目标”,进而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1 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是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教材,应从全书的角度来看教材,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关联的分析,真正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1.2 分析学情
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教学活动是为了学生而组织的,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需要、起点水平和认知倾向等实际情况,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1.3 制定合适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看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从技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的素质出发,确立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强调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指的是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也包括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三者的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统一。要想真正写好三维目标,必须仔细研读课标,仔细分析学情,仔细分析教材,一份好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从学生角度来写的,用“了解”“知道”“掌握”“通过”“体验”“感悟”等措辞,而不应该从教师角度出发,出现“培养学生……”“使学生……”“教会学生……”等这样的措辞。
2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
常言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成功的导入形式和内容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成功的导入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对于一节课来说,导入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它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导入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实际教学中,导入的形式有很多种:复习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以及实物导入等。鉴于通用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坚持图片不如视频、视频不如实物的导入原则。
如在讲《技术与设计2》中“4.1了解控制”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控制现象,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现象就是控制现象,尤其是对自动控制还有一定的神秘感,因此在导入时选择了实物(玩具:小狗爬楼梯)导入的形式,通过打开开关,使小狗在电机的驱动下爬上楼梯。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控制现象,由于学生小时候玩过玩具,容易引起共鸣,也打破了控制的神秘感。
3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在教学的最初阶段,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教师只能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传递给学生知识,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后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在同事的合作下,每节课都给学生印一张导学案,把比较新的技术、案例等融入到教学中来。有时也创造条件,自制一些简易的教具等。现在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又注入新的形式。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内在潜能得到激发,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有效转变。
在讲《技术与技术2》中“4.1了解控制”时,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控制,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现象就是控制现象,对控制还有一定的神秘感,因此,笔者搜集了一些有关控制的图片以及视频如“电视制导导弹”“自动门的开与关”等。通过“电视制导导弹”的视频,学生了解了电视制导导弹是如何攻击目标的;通过“自动门的开与关”的视频,学生了解了自动门是如何实现门的开与关的,从而打破了控制的神秘感,很好地理解了什么是控制。
4 教学与实践并重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通用技术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通用技术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由此可见,“实践”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立足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技术与设计1》中的“4.2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了“模型的制作(泡沫塑料模型)”和“简单结构的设计(小板凳的制作和秋千的制作等)”,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对通用技术学科的兴趣。
5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后反省自己的得与失,它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阶梯。笔者每上完一节课,就会静心沉思,从课的设计、师生互动、学生的掌握情况、多媒体运用等方面做出深刻反思,记下精彩的部分以及疏漏之处,写下心得与体会,作为今后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的依据。有时,课堂上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或自己对知识点讲解的想法)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种“灵感”“顿悟”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去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知识日新月异,要想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把新的知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将虚心向老教师、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努力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参考文献
[1]王景华.通用技术教学研究与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4.
[2]刘琼发.技术与设计:1[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131-140
怎样上好高中通用技术课 篇12
1.加强自己的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课的内涵很宽广,几乎包含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且有技术特色的语言、概念、方法等都有学科自身特点。绝不是有些教师认为的劳动技术课,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都有本质不同,培养的不是技术工人而是工程师,不是培养劳动技能而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通用技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技术修养。要给学生一碗水,那我们至少要有一桶水。很多教师以前没有接触过这门科学, 打开课本一看发现很多知识自己都不明白,而且相关书籍很难找到。这就要求上这门学科之前吃透教材、看透教参,多看其他版本的课本。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空余时间可以看一些其他技术方面的书籍。各版本的教科书互相借鉴,地质版和苏教版的书可以互相补缺,许多概念经过对比,了解得比较清楚,还可以丰富教学案例,有利于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技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用技术教学时要注意引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只有学生体验过、经历过,活动才能开展起来、讨论才能深入,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所以,教学中选取的案例一定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城乡差别,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历选取事例。譬如在《技术与设计1》第八章“技术产品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的教学中,为说明产品说明书在技术产品使用中的作用,苏教版教材选取微波炉为案例,微波炉对城市学生来讲十分熟悉,大部分家庭都有,学生见过、使用过,这样在课堂上讨论鸡蛋为什么会爆炸, 学生发言自然踊跃, 为教学深入分析奠定很好的基础。但对农村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没见过微波炉,虽然商场有卖,但农村学生很少关注它,不了解微波炉,所以教师上课时如果还想用教材中的微波炉作为案例, 那教师在让学生分析、讨论前,就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方式让学生熟悉微波炉,弥补运用此案例时学生生活体验的不足。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或实物展示、或课前布置学生到当地大商场了解。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实情,换用一个案例。但我建议大家在没有理解透教材案例的类型、作用;没有找到相似的、更恰当的案例替换时,还是先用教材案例。使用案例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想办法消除学生与案例之间的距离,而且教师设计的铺垫过程、学生熟悉案例的过程、学生对技术产品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新技术知识、提高技术素养的过程。这个例子说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要注意这一理念贯彻,尽可能地从学生熟悉的案例说起。学生不熟悉的案例要想办法让学生熟悉。可以说,教学案例选取得好不好,学生对其兴趣的大小,是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
3.互 动合作 ,利用多种资源落实教学目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通用技术课堂教学要超越简单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学习, 让学生深刻理解技术方法与技术思想的精髓,才能适应学习、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当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面对不断更新的技术条件时,将其迁移到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发挥技术思想和方法的作用。由于通用技术课不是高考科目,因此要上好课,就要抓住学生的心,在教学方式上下工夫。如何利用教学资源关系课堂教学实效与成败。新课程强调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只有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才能做到“用教材教”。学生是动态的主体,有些教学情况教师往往估计不到。教师要把握住课堂,就要活用教材,灵活处理突发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学生才能把教材信息建构为自己的认知体系。教师要从具体教学情况和现有教学资源出发运用教材。
4.教学过程形式多样 ,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和学生打交道多了就会知道, 学生如果不愿意学习一门课程,教学就难以实现理想目标。一旦这门课程有了考试的支撑,无论多枯燥内容都可以达到教师想要达到的要求。可是通用技术课没有高考支撑,学生学与不学全凭自己。这门课程内容偏重技术思想与方法,似乎让人感觉这是一门无聊的课程,如果照本宣科, 就会影响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的积极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教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手段显得非常重要。
4.1注重开展活动 ,做到“全员参与、人人有责”。 通用技术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我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组织小组活动,使学生全员参加、全程参与。
4.2注重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通用技术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引入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这一方法,可以降低技术学习难度,提高技术学习效率,从根本上改变通用技术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通用网络技术】推荐阅读:
案例二:通用汽车公司网络营销案例分析08-21
通用技术09-10
通用技术练习河北08-26
《通用技术》课堂实录10-01
通用技术单元小结08-17
通用技术必修一09-02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精选案例[总结]07-25
中学通用技术课程教学05-29
通用技术试题系统部分06-07
通用技术教学案例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