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课堂教学实录

2024-07-25

高校课堂课堂教学实录(通用9篇)

高校课堂课堂教学实录 篇1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漂亮的大自然妈妈有四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她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天气很热,让我们尽情地在水里游泳;可以让各种水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给我们带来丰收;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出示课件四季图)。

2、还记得这四位女儿叫什么名字吗?

3、对,就叫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四个姑娘在一起,我们就称他们“四季”。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一起读:四季 二

1、下面同学们看屏幕,听课文朗读欣赏四季的景色!(放朗读视频)

2、四季的景色美不美啊,这么美得景色你想不想亲自来读一读?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下,注意模仿老师的语气?

3、小朋友们对的非常好,但是有些生字发音不是特别的准确,把课前圈出的生字宝宝自己来拼读一遍。

4、拼读完了,我们看黑板上的生字宝宝一起来拼读一下好吗?

5、下面我们来开火车拼读。123,我真棒!

6、叶这个字是由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的,左边是他的偏旁我们把它叫做口字旁,秋这个字也是由左边和右边组成两部分的,左边我们把它叫做禾字旁。雪这个字也是由上面和下面两部分组成的,上面像下雨一样我们把它叫做雨字头。再看肚这个字它也是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左边这个部分叫做月字旁。下面跟老师认识一下这四个偏旁。学生跟着老师读。

7我们认识四个偏旁,现在我们在来看生字宝宝如果我们把它们的拼音去掉你还认识他们吗?自己试着读一下?

8、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下你记住了哪一个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9、我们来抢读看谁读得快,音读得准?

10、我们来为生字宝宝找一个好朋友把它变成一个词语?出示幻灯片?

11、现在老师遇见了一点小问题,一直小猴子要摘树上的桃子,可是它已经累得没有力气了,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剩下的桃子摘完啦?鼓励一下自己。

12、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学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学课文会不会学得更好。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一共分成了四个小节,这是什么,草芽,这是什么,小鸟。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小节,第一小节描写了哪一个季节,板书“春”。春天里小草发芽了,谁来说一下春天的小草是什么样的形状?尖尖的。

有多少尖尖的草芽啊?春天的草芽真柔嫩真漂亮。我们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尖尖和春天重读,还要用轻一点、细一点的声音读出草芽的柔嫩。

师范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下。再齐读。春天里除了小草发芽,你还知道什么特点吗?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冰都化了。

同学们喜不喜欢春天啊,那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春天,一起歌唱春天在哪里。

13、大家唱得真好,我们再看这是什么?荷叶。这是谁,青蛙。这是什么,荷花?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二小节,生齐读。

第二小节描写了什么季节,夏天(板书)。到了夏天美丽的荷花盛开了,美丽荷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啊,圆圆的,大家用手比划一下。

荷叶圆圆的可不可爱啊?可爱。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圆圆和夏天重读,要用喜爱的语气读出荷叶的可爱。

师范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下。再齐读。

夏天里除了盛开美丽的荷花还有什么特点?青蛙出来了。夏天这可爱。

14、这是什谁,谷穗?它在干什么,鞠躬、点头。谷穗现在是什么颜色,金黄色。

齐读这一小节,这一小节描写了哪个季节,秋天(板书)秋天的谷穗是什么形状啊?弯弯的。用手臂来描述一下,谷穗一长出来是直立的,到了秋天为什么变弯了?小米熟了,小米熟了把它压弯了。是个丰收的季节。鞠躬怎么样的动作,同学们起来做一下,鞠躬说明对人怎么样,有礼貌。谷穗有礼貌吗,有。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弯弯、鞠躬、秋天重读,读出谷穗的成熟、喜悦、有礼貌。

谁能来挑战一下。请两位同学读,然后齐读。

秋天除了谷穗成熟你还知道有什么特点啦?果子熟了、水果蔬菜都成熟了、叶子变黄了、菊花开了。15 你们看这是什么季节,冬天?

看看画面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指肚子。一起来读一下这一小节吧。

大肚子一挺是怎么样一个动作。大家站起来试一下。

雪人顽不顽皮啊?所以你读的时候要把大肚子一挺、顽皮、冬天重读读出雪人的顽皮。

下面听读一下。请两个同学来读出雪人的顽皮。齐读。冬天很冷我们要穿上厚厚的棉袄。

16刚才我们欣赏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下面我们来说一说,老师说第一句我看谁能够学会了,“草芽尖尖”学生读。老师说草芽尖尖是春天。“谷穗弯弯”是秋天。荷叶圆圆是夏天。雪人大肚子一挺是冬天。

17这些景色美不美啊,美,这真是太美太神奇了。同学们想不想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啊?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

这是哪个季节,桃树开花了,柳树叶发芽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了。

这是夏天,柳树的叶子长长了,池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听一听这是什么叫,知了。

秋天,大树上的树叶都变黄了,树叶纷纷往下落了,秋天来到了。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全都白了,树上都盖上了厚厚的雪。冬天可漂亮了。

18四个季节都很美丽,看了四个季节你有什么感受?

19、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四个季节也在你心中留下深深地印象,拿出你们的彩笔把它画下来吧!

高校课堂课堂教学实录 篇2

一、教学实录

因为是第二课时, 诸如作者介绍、字词和故事梗概已经在第一课时解决了, 所以授课老师从小说的三要素导入。学生很顺利地回忆出:人物、情节、环境。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全文的线索词。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问题, 但却很重要, 不可忽略, 因为它是引出下一个环节的关键。学生很轻松地找到关键词“项链”, 教师接着设计了让学生以“项链”为线索, 复述整个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能让学生回忆故事的情节,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 又为下面进一步分析文章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回答时, 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关键词, 板书在黑板上: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简单明了, 情节清晰, 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小说的主人公马蒂尔德夫人, 她的形象在整个故事情节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和丰满, 教师引导学生用词语概括人物形象。在布置这个任务的同时, 教师提示:一个人的形象包括自然特征和内在品质两方面, 即外貌、穿着和品质、性格两方面, 要全面总结人物形象。这个提示非常及时和必要。在教师的提示下, 学生将马蒂尔德的形象概括为:美丽、卑微、虚荣、有责任心、勇敢、极端等词句。其中“虚荣”一词的提出, 有学生提出异议。教师抓住这个争议, 随机当堂讨论。我觉得这里处理得很好, 不仅体现了教师的应变能力, 而且可以集思广益, 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虚荣”这个问题上, 有的学生认为马蒂尔德是虚荣的, 有例为证: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 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由于自己房屋的寒伧, 墙壁的粗糙, 家具的陈旧, 衣料的庸俗, 她非常难过。……她梦想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 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 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 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 和那些被妇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男子在那儿闲谈。”

“……因此她又梦想那些丰盛精美的筵席了, 梦想那些光辉灿烂的银器皿了, 梦想那些满绣着仙境般的园林和其间的古装仕女以及古怪飞禽的壁衣了;她梦想那些用名贵的盘子盛着的佳肴美味了, 梦想那些在吃着一份肉色粉红的鲈鱼或者一份松鸡翅膀的时候带着朗爽的微笑去细听的情话了。”

“马蒂尔德夫人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 一个在教会女学里的女同学, 可是现在已经不再想去看她, 因为看了之后回来, 她总会感到痛苦。于是她由于伤心, 由于遗憾, 由于失望并且由于忧虑……”

从文本上看, 马蒂尔德的虚荣显而易见, 但是有学生为她辩护:“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更何况是天性浪漫的女人!而且, 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 有这种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的学生还站起来反问道:“在座的各位女同胞们, 你们不爱美吗?你们不梦想华丽的生活吗?”一句话问得大家频频点头。这时, 教师站了出来, 引导学生弄清什么叫“虚荣”, 虚荣是指特别好面子, 一味贪图追求表面光彩, 甚至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学生刚才只是从马蒂尔德羡慕并梦想奢华生活来看的, 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真正表现她虚荣的句子在哪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又开始认真研读文本。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 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

“可是她偏偏只欢喜这一套, 觉得自己是为了这一套而生的。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 能够被人羡慕, 能够有诱惑力而且被人追求。”

马蒂尔德的虚荣体现在她无休止的对金钱和奢华生活的羡慕, 以致到了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地步, 这就是虚荣。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 教师没有在其它词上再作解释, 而是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在这个人物身上发生这么戏剧性的故事, 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问题问得很开放, 也很新颖, 学生可以展开想象, 只要能影射到的都可以谈。这个问题也确实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 在特定的环境下,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有的学生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要乐观、自信, 敢于面对。”这个道理应该说是很好概括出来的, 也是很表面的, 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回答时, 用了“平和”和“感恩”两个词, 这两个词很有现代感, 是时下非常流行的, 学校也一直提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结合得很好, 学生易于接受。还有的学生说:“马蒂尔德在把项链弄丢以后, 如果不是虚荣心在作怪, 去问问弗雷斯艾迪太太项链值多少钱, 就不会受那么多年苦了, 所以, 虚荣是会遭到惩罚的。”这一点归纳得也很好, 虚荣心可能人人都有, 但过度的虚荣、极端的虚荣, 就会遭到惩罚。有一个学生的发言很有意思, 他说:“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马蒂尔德在向弗雷斯艾迪太太借那串钻石项链时, 弗雷斯艾迪太太丝毫没有犹豫, 马上就答应了, 还有, 当她按照项链盒子里的字号到珠宝店, 老板告诉她项链不是在那买的, 只有盒子是在那配的。这些细节马蒂尔德如果都能冷静分析的话, 应该会对项链的真假产生怀疑, 也能避免为赔偿项链付出的代价。”这个学生的观点有点出乎大家的意料, 不过还是很有道理的, 教师也适时地进行了肯定。见大家的意见都发表得差不多了, 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马蒂尔德为了一串假项链付出了自己十年的青春, 她失去了很多, 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 是不是什么收获都没有呢?”问题一抛出, 学生就争着回答:“不是!”在偿还项链的十年间, 马蒂尔德改变了很多:“现在, 她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乱挽着头发, 歪歪地系着裙子, 露着一双发红的手, 高声说话, 大盆水洗地板。”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明确了马蒂尔德在这十年中经历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 体会到了以前从未体会过的———生活的真谛。其实, 马蒂尔德还是很幸福的, 她漂亮、细心, 还有一个深爱她的丈夫 (学生找出了体现丈夫对她的关心和照顾的原文) 。最后教师总结:“所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虽然马蒂尔德在这十年中生活得很辛苦, 但是她变得现实了, 也尝到了辛苦劳动换来的喜悦, 更体会到丈夫对她的爱, 这才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生活。”

在学生还都沉浸在这个故事启示的道理时, 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莫泊桑的写作风格进行总结。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出人意料, 二是发人深省。”教师适时对莫泊桑的写作风格作总结:“莫泊桑的作品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 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 情节变化多端, 描写生动细致, 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 令人读后回味无穷。”此时, 下课铃声响起。教师布置作业:“故事以弗雷斯艾迪太太的话结尾, 请同学们续写马蒂尔德的反应。”这个作业布置得很好, 我想学生可能第一时间会觉得马蒂尔德会恍然大悟, 吃惊不已, 高呼:“天哪!”但马上又会否定自己的想法, 因为现在的马蒂尔德已经不是以前的马蒂尔德, 课上已经分析过了, 经过十年, 她变了。此项作业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情况, 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点评

授课老师是一位古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 平时的言语风格非常犀利, 对教学也非常严谨, 她会认真地备每一堂课, 在课前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而她在上课时也秉承自己一贯的风格, 语言非常精练、清晰, 整个教学过程她都是以一个发问者的姿态出现,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问题;有时又像是一个“挑衅者”, 对学生提出质疑, 言辞也很犀利, 激发学生的潜力, 营造很好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大讨论。本次授课, 我认为她的最大优点, 就是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衔接得非常自然, 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其次, 她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使学生易于接受。最后, 她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当然, 本次课也出现了一些细节性的问题:第一, “项链”的“链”字, 教师在板书时笔画颠倒;第二, “因为”的“为”和“惩罚”的“惩”发音错误;第三, 没有分析小说的环境, 等等。

《登山》课堂教学实录 篇3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登山的文章。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谁登山?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什么登山?

3、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自己能解决多少。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简介列宁和时代背景

1、学生读完后,解决第一个问题:谁登山?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介列宁和时代背景: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俄国十月革命者,列宁多次受到沙皇的迫害和打击。有一段时间,他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就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我们今天所学的《登山》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那个时候的那个地方的一个故事。

3、解决第四个问题:为什么登山?

4、过渡:列宁在巴果茨基的陪同下登山看日出,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

四、体验小路之险

1、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问: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小路险的?

2、生交流汇报:学生回答时随机出示句子:

(1)路宽只能容下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指名读,师评:你真会读书,我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路实在太险了。

(2)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①指名读句子,其他同学听后评论好在哪里。

问:你认为哪里读得好?为什么?有没有不足之处?你认为该怎么读?

②再次指名读,从中悟出重音不一定要重读,“贴”轻读,“移动”读得轻而缓慢。

③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小组比赛。

④刚才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路的“险”和巴果茨基的紧张,谁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让黑板当悬崖,在地面画一条线当小路。

⑤出示列宁和巴果茨基走小路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小路的“险。

(3)走过了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口气。才回过头来看列宁,这一看,吓得他险些掉进深渊。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

指名读句子,理解“头昏目眩”的意思。

3、面对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表现的?找出有关句子。

出示句子: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脚步,终于,他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1)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可不是简单、平常的几秒种呀,他的心里想些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

(2)指导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3)师:我从你们的朗读中分明感受到了列宁的那份坚定和勇敢。

五、体会日出之美

1、过渡:当列宁和巴果茨基凳上山顶时,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怎样一幅景象?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相关的段落。

2、出示课件:现在老师把一些词语去掉你们能填起来吗?

他们登上山顶,一道( )阳光正好射穿( )薄雾。远处( )湖水反射出( )亮光。( )露珠儿也闪烁着光芒。鸟儿们放开歌喉,( )歌唱着。

这些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鸟儿叫得怎样动听。)

3、学生随着优美的乐曲读这一段。师问: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列宁那种成功的喜悦。

4、同学们想亲眼看看当时的景色吗?(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出、阳光、湖水、露珠,伴随鸟叫。)

5、观看多媒体画面,允许学生自由表达感想,发出欢呼,教师有感情配音读。

6、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日出的景色这么美,这么壮观,难怪列宁和巴果茨基冒险前来观赏,这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六、感悟文章之道

1、过渡:下山的时间很宽裕,列宁为什么还要选择那条十分危险的小路并且自己先走呢?谁能用列宁的话来回答。

2、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3、师:列宁之所以第二次还走险路,他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你们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怎样锻炼自己的意志?

生:以前我上课不敢举手,列宁的言行给了我力量,我一定要战胜恐惧,积极举手发言!

生:我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学了这篇课文,我要以列宁为榜样,战胜害怕,晚上自己睡觉。

生:以前我一看到阅读题就害怕,听了这个故事,我以后要勇敢地面对阅读题,并消灭它。

生:以前我经常和同桌说话,老师批评过很多次,可就是改不了,学了这篇课文,我要向列宁学习,改掉这个毛病。

七、总结

列宁登山的收获很大,既欣赏了日出美景,又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同学们,让我们以列宁为榜样,敢于面对那些我们可以克服的困难并战胜它,随时随地锻炼我们的意志。

八、作业

(1)喜欢书法的同学,把最后一段话写成格言。

(2)喜欢背诵的同学, 背诵日出美景一段。

(3)喜欢搜集的同学,搜集对待困难、锻炼意志的格言。

(4)喜欢写作的同学,列宁第二次走过险路只有“毅然决然”四个字,你能写具体吗?

高校课堂课堂教学实录 篇4

《论语》教学实录

一. 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猜一个人物,(老师简要介绍关于孔子的知识)。请同学们说出你对孔子的了解。老师补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思想之深远,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与之相媲美,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走近孔子,去感受儒家文化之魅力。

二.新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二则。

1. 请同学朗读,翻译第一则,老师补充。老师在黑板上归纳出重点实词。

2. 老师提问:“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什么愉快呢?请同学们回答。

3. 学生:学习可以得到很多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等。

4.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都知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按照孔子的观点,应该是学海无涯乐做舟,对吗,在学习中我们会获得哪些乐趣呢,除了同学们说的,是否还有别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整理出来。

老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远方来干什么?(学生答:请教问题,看望朋友,旅游等),我们知道“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朋友从远方来是为了研究学问,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明白什么道理?(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合作的快乐)

老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生活中总有不被人了解之时,你是怎样对待误解的`呢,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是君子?从这句话我们又可以明白什么道理?(宽容之乐,理解之乐)

5. 第一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之乐,合作之乐,理解之乐)在生活中,我们要去体验学习之乐,合作之乐,理解之乐。如果带着一种发现的眼光,智慧的眼光,你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

6. 第一则为何连用三个问句,换成肯定句是否可以?请同学们讨论

7. 朗读后练习背诵。

8. 学习第二则,请同学朗读翻译。老师在黑板上归纳出重点实词。

9. 老师:“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是指多次反省,为什么要多次反省自己?在文中为什么只举了三个方面,强调了哪三个字?(学生讨论)(忠,信,习)

10. 老师: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学生:今天你帮助别人了吗,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了吗,是否尊敬师长了,是否顶撞父母了,认真预习功课了吗,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了等等

老师: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做人要经常反省自己,只有不断的反省自己,人才能不断的进步。

9.第二则孔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反省的重要性),我们以前曾问自己:今天你进步了吗,今天你微笑了吗,学完这一则我们可以增加一条:今天你反省自己了吗?

10.朗读后练习背诵。

三.总结: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关于《论语》,关于孔子的知识。整理在本子上,也可以打印出来。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篇5

师:昨天我在《智者的叮咛》这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也有人评价说,庄子是先秦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吗?

生1:(看书)庄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子》一书是他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师:你说得很准确。

生2:(不屑地)他是照书念的,课下注释有。

师:学会利用注解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当然,要了解庄子还是要多读些相关的书。哪位同学谈谈“课本外”的庄子。

生3:我听说过“庄周化蝶”的故事,好像说的是„„想不起来了。

生4:(急切地)庄子这个人很有些傲骨。楚王派人去请他当宰相,他却宁肯作泥鳅在污水中戏游,他认为做官不自由。

师:看起来你的课外阅读面还是很广的。

生4:我喜欢庄子。

生5:庄子这个人挺豁达的,他的妻子死了,他却拍着瓦盆唱歌,他好像认为死就是生,生死好像没有什么界限了。

师:我很吃惊,我原先有些低估了同学们,大家对庄子有一定的了解嘛„„

生2:(举手)我想起来了,庄子很消极,天天想着得道成仙。

(学生笑)

师: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玄妙,比如他追求绝对的自由,他创立了“相对主义”学说,他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他主张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对庄子及其思想的评价,两千多年来始终存有分歧。我们在高中阶段对庄子的了解也只能透过有限的几篇文章管中窥豹,今天我们就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先对庄子来一次“零距离”接触吧。

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小声读课文,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

(生读)

师:好,大家齐读课文。

师:“泾流”的“泾”刚才有不少同学的读音不准,应该读

生6:jìng

师:说说理由。

生6:书上说这是通假字,通“直径”的“径”。

师:是“shǎo仲尼之闻”还是“shào仲尼之闻”?

(生有说shǎo,有说shào)

师:你(指生7)说。

生7:应该是shǎo,这用在动词,小看的意思。

师: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应该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生7:可是书上写的就是“小看”的意思。

师:书上这样解不能算错,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当然就是小看了。好,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遍,声音要大些。

师:这次读得很好。请大家拿起笔,给大家5分种时间,自读课文,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在书上做个标记。

(生读)

师:哪个同学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

生8:秋天河水涨满,站在河边都看不到对面,所以河伯很有些得意,然后他就认为天下的美景都让自己看到了。然后河伯到了海边,看到北海比自己原先见到的不知要宽阔多少倍,然后就对着海神若慨叹,反省自己妄自尊大。

师:你为什么要说那么的“然后”呢?(学生笑)当然,你的概括还有很准确的,抓住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但有一点要注意,不是“看不到”对面,而是“看不清”,“不辨牛马嘛。

生9:我觉得„„(又止)

师:大胆地说。

生9:好像河伯、还有海神(看书)那个“若”不是真人吧。

(生笑)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惑?

生2:这是个故事,虚构的,跟《西游记》差不多。这都不懂?

师:不懂就问是很好的学习品质,人没有全知全能的,不要自大,更不要嘲笑别人,否则就犯了与河伯一样的错误。

生9:我明白了,这其实是个虚构的故事,庄子是想通过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也可以把它叫做“寓言”。庄子散文中有很多的寓言,像大家熟悉的“涸辙之鲋”的故事就是庄子借粮的时候讲的一个寓言故事。对这篇课文的寓意谁还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有所补充吗?

生10:我觉得河伯挺可爱的,他知错就改。

生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骄傲自大,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生4:河伯开始的时候洋洋自得,主要是由于封闭造成的,他有些像那个夜郎国的国君,一辈子都没走出过那个小地方,给他100个胆子他也想象不出天下有多大。如果河伯不是到了北海边,他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的渺小。所以只有开阔眼界,才能避免成为夜郎。

(生鼓掌)

师:还有哪个同学?

生2: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就越谦虚。我想起我们做过的一个作文的材料,好像是说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师:你的这个认识是在他(生4)的认识基础上的延伸。《秋水》是我们这一学期的最后一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所以当然应该由你们自己读。下面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对课文做深入的探究。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读:

一、选准你理解最深最有感触的一点进行赏析或评价,可以是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是表现手法方面的;

二、这三个方面你是否还有经过思考也弄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我和你共同攻克难关。

(生读)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对比手法用得好。河伯开始是“欣然自喜”,然后(有生笑)见到北海则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很短的篇幅,河伯的形象却是立体化的。

生12:细节描写好。

生13:我觉得河伯的那段话说得太好了。我们要向他学习,严于解剖自己,拓宽自己的胸怀,不断提高自己。可是有的地方我不太明白。

师:说说,看我能不能帮助你。

(生笑)

生13:我总觉得这段文字不太通顺。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这种人到底是什么态度?他说“始吾弗信”到底“弗信”的是什么?见到海若后,河伯应该“信”了,他信的又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有些水平。鼓励一下!(生鼓掌)哪个同学能谈谈看法?

(沉默)

师:你(生4),庄子的追星族?

生4:我也说不太好。好像是庄子对孔子好像不怎么感冒?(生笑)

师:“感冒”,好!

生4:我听我爸爸说,庄子中有好多故事都是编排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像盗跖怒斥孔子的事就是庄子虚构出来的。所以,我推测,这里的“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应该还是否定孔子的吧。

生14:不对,河伯对孔子还是很崇拜的,他不相信有人竟敢小看孔子的学问。

师:你的意思是“始吾弗信”应该这样理解?

生14:对。

师:也就是何伯不相信竟然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这种人太那个,那个(有生小声说:妄自尊大)对,妄自尊大。河伯见到北海后,他应该是相信有这种人了吧?

生:这?我还没想好。

生15:老师,“我之谓也”是什么意思?

师:是„„

生2:说的就是我。初中就学过了。

师:你明白了吗?

生15:yes!(生笑)河伯认为自己和“少仲尼仲闻”的人是一种人,是妄自尊大。

师:具体解释一下好吗?

生15:河伯与海若比起来,简直太小了,但他还曾经(看书)“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谈谈我的看法,当然,我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不是标准答案。课文只是《庄子·秋水》的开头,《秋水》篇集中表现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简单一点说,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相对于黄河很大,而“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就像蚁穴大泽之中。庄子认为“知量无穷”,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人在天地间很渺小,所以人要顺应自然。《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板书)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

生4:能不能这样理解,海若就是庄子的化身,而河伯是孔子的化身。

师:你很聪明,很快就抓准了问题的关键。河伯可以看作是儒家门徒的化身,庄子借海若给儒家门徒上课。儒家子弟都认为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学之人,伯夷是天下第一大义之士,但在庄子看来,这两个“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脚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在其他篇目中,庄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传道家的思想,这时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生16:课文里有两个“于是焉”,一个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一个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这两个“于是焉”应该怎么理解?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6:我觉得跟今天的“于是”意思差不多,有点因果又有点承接的意思。可是那个“焉”没法处理了。

师:谁可以帮他“解惑”?

生17:这里的“于是”应该是“在这个时候”的意思,“焉”么?我也说不好。

师:“于是”在古汉语中一般是两个词的组合,介词“于”加上代词“是”。“焉”在这里没有什么意义,“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大家发现他(生16)找出的这两个句子其实有一种巧合在里面„„

生18:对比。

师:说下去。

生18:第一句是写出了河伯自得的神态,第二句是河伯发现自己的错误后的悔恨的神态。

师:所以刚才有同学说,河伯也挺可爱。

生19:老师,“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句话我不太理解?

师:会翻译吗?

生19:不会。

师:哪个同学来?

生20:我如果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师:这是一个假设性的否定句。记住这种句式(板书:非„„则„„)

生19:怎么就危险了呢?

生20:不到这来就不会明白这么多的道理,还在河边夜郎自大呢?

《说屏》课堂教学实录 篇6

第二层(2—4)分别介绍了屏的作用,屏的类别,屏设置时应注意的事项,第三层(5)总结全文,点明写作意图。】

文章是什么结构?属于说明文中的那种顺序?

【总——分——总 逻辑顺序。】

《说屏》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教学方法:读议、圈点批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难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帮我解决。我的卧室,也是我的书房。可是在一间房子里,既学习又休息,很不雅观。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把我这间小房子处理一下,将学习和休息的地方隔开,达到一种隔而未隔的效果,让我的生活空间更舒心更雅观呢?

生1:用布帘隔开。生2:用屏风隔开。生3:……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帮老师想出很多好办法。尤其是在老师房间里设置一个屏,让老师的房间达到了隔而未隔的效果,什么是屏呢?它有哪些用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的文艺小品《说“屏”》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目标导学(2分钟)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生:熟读教学目标2遍。

(点评:目标设置,准确简明,学生熟读,铭记于心,以便“学有方向”。)

三、点拨学法自学(25分钟)

(一)点拨学法:(4分钟)

师:如何达成教学目标?请看达成目标的方法。(多媒体展示。)达成目标一的方法:

朗读、跳读课文,圈点批注,勾画中心句、重点句。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内容、辨别说明方法。达成目标二的方法:

找出表现作者观点、态度、感情的词语体会。生:熟记达成目标的方法2遍。

(点评:学法选择,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符合课标要求,符合文本特点,可操作性强。)

(二)依据学法自学、交流。(13分钟)师: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什么是屏?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3、作者在说明屏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屏的作用、种类、设置的?(提示:回答问题的程序: “实例——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

4、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生:依据学法自学、交流。

(三)自学检测:(8分钟)

师:什么是屏?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生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师:很好,我们一起齐读识记。学生齐读识记。

师: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生1: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屏的设置。师:能不能具体的说说屏风的作用?

生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

生2:屏风的作用: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 生3: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师:同学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很棒。大家能不能再具体说说屏的设置应注意什么?

生1:屏的设置应注意: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师:关键是什么?请用一个词回答。生1:得体。

师:他回答得也很得体。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希望同学们在设置屏的时候,牢牢记住。师:作者在说明屏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屏的作用、种类、设置的? 生1:举例子、分类别、做诠释。

师:很好,大家能不能用“实例——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介绍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来回答。

生2:举例子,如:“小时候……”,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放在室内和室外的屏风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大同小异的。生3:分类别,“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说明屏的种类繁多。

生4:举例子、做诠释,“近来我注意到……缘故”。说明屏风的设置要要做到得体。师:板书,功能、种类、设置。师: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生1: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喜爱、向往、赞赏之情。师:能不能把体现这些感情的词语找出来?

生2:表明作者观点、态度、感情的词语有:“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师:板书,喜爱、向往、赞赏屏。

(点评:问答式检测,学生答问正确率高,自学效果好,老师评价得当。)

四、质疑释惑互学:(8分钟)

师:同学们真行,很快通过自学明确了说明对象,理清了说明内容、辨明了说明方法.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1: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有什么作用? 师:哪位同学解答?

生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回答的好极了,请看大屏幕,齐声读一遍。

生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师:回答的好极了,请看大屏幕,齐声读一遍。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师:哪位同学解答? 生2:引出说明对象。

师:回答完全正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生4:鼓励建筑师、家具师们在屏的运用上创新。

师: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还有问题的同学请提出来?

生5:这篇文章的结构方式是什么? 生6:总——分——总。……

师:很好,同学们开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在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下得到圆满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得了哪些方法?

(点评: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互解,突出“阅读个性化”,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五、归纳练习巩固(7分钟)

(一)归纳学法:(2分钟)

生1:朗读、跳读课文,圈点批注,勾画中心句、重点句。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内容、辨别说明方法.生2:找出表现作者观点、态度、感情的词语体会。生3:…… 师:我们一起再将学法读一遍,好吗? 师:同学们都掌握了吗?

师:那,老师检测一下,看谁做的又快又好。(点评:重点内容,回顾巩固。)

(二)练习巩固:(5分钟)

阅读短文《指纹的奥秘》,做文后练习。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①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绞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征,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②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己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请分别指出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中心句。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

2、请指出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 ;②。

3、根据文中的介绍,谈一谈指纹有哪些用途。师: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师:请举手回答。

生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第二段的中心句是: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征,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生2:分类别、举例子。

生3:当作“图章”;借助指纹破案;研制出一种“指纹锁”。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只要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善于总结、运用方法,我们的学习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祝同学们学得更好,更轻松。

说 “屏”

陈从周 一(1)总说:赞屏(引出说明对象)

作用 举例子

二(2—4)分说:种类 分类别

设置 举例子

《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篇7

(展示小说《斑羚飞渡》)

师:读了书名, 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到斑羚很危险。

生:我感觉斑羚已经身陷绝境了。

师:说得很好!身陷绝境, 这就是故事的开始。 (板书:斑羚身陷绝境)

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斑羚, 这时你会怎么做?

二、品情节, 小人物身上见大精神

1.师:这群斑羚会怎么做呢?思考: (1)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你的心情怎样?

生:小说讲的是一群斑羚被猎人逼到绝境后, 准备从悬崖上飞渡过去, 一只老斑羚带头飞渡成功的故事。 (师板书:准备飞渡飞渡成功头羊从容赴死)

生:这是一群沉着、冷静的斑羚。

生:我很感动, 也很伤心。我感动的是斑羚临危不惧, 伤心的是人类不懂得爱护动物。

师:面对灾难的来临, 斑羚不是束手待毙, 而是迅速想出办法。

2.师: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惊叹?请用横线勾画出来, 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1) 体会老斑羚勇于献身的精神。

出示:“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 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 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

师:你的眼前是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了老斑羚和半大斑羚飞渡的场景, 很悲壮。

生:我仿佛听见老斑羚对半大斑羚说:“孩子, 你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师:当你听到这样的话时, 你的心情怎样?带着你的心情来读读文字, 好吗? (生朗读)

师:孩子, 从你的朗读中, 我听出了你对老斑羚的崇敬。这样的结果, 老斑羚想过吗?

生:它早就料到自己会掉进悬崖里。

师:既然老斑羚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为什么年轻斑羚还要在它背上猛蹬一下?

生:年轻斑羚想活下去, 保全自己的生命。

生:它的身上承载着老斑羚的希望。种群的生还希望就在年轻斑羚的身上。

师:这一蹬不仅蹬在老羚羊的身上, 同时也蹬在我们的心里。假如你就是这只年轻的斑羚, 这一脚下去, 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生:意味着生与死之别。

生:意味着责任与重托。

师:听了你们的理解, 我仿佛也看到了这悲壮的一幕:一对对斑羚腾空而起, 没有拥挤, 没有争夺, 秩序井然, 快速飞渡, 在山涧上空形成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用死亡桥墩架设起来的生命之桥。

(2) 解读镰刀头羊。

出示:“突然, 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这叫声……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 悲怆地轻咩了一声……”

(生自由读句子, 交流理解。)

生:它的第一次叫声是想告诉大家, 已经没有希望了。

生:它的第二次叫声是想说:“别慌, 办法总会有的。”

……

师:文章除了写三次叫声, 还三次描写了彩虹。对此, 你怎样理解?

生:彩虹是一种象征, 象征着老斑羚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师:这不是普通的彩虹, 而是牺牲了一半的斑羚, 用生命筑起的生命之桥。

三、整体回顾, 提炼主题

师:《斑羚飞渡》是一篇凄美的小说。为了生存, 为了种群的繁衍, 斑羚们不得不用牺牲一半的方法来挽救整个种群。斑羚身上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生:那种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生:视死如归的精神。

……

师:读了这个故事, 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动物们需要安宁、平静的生活。

《〈论语〉选读》课堂教学实录 篇8

时间:2005年6月10日

师:大家看这张照片,知道是哪儿吗?(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

生:曲阜陋巷街北头的牌坊。

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

生:沂河北岸的舞雩坛——古代鲁国求雨的土坛。

师:(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

生:万仞宫墙——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门。

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

生:《论语》中说“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大概说的就是它吧。

师:对!颜回箪食瓢饮,身居陋巷,却自得其乐,他直面人生的苦难,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如果说陋巷在物资上是简陋的,那么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因此后人立了这个牌坊以示景仰。

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

生:《侍坐》中有一段好像是说“风乎舞雩”什么的?

师:对,(展示灯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篇》)这是曾皙的天人和一、自然和谐的政治理想,孔子对此也深表赞同。(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

生:(思考摇头)。

师:(展示幻灯片: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论语·子张篇》)一次,有一个叫叔孙武叔的人在朝廷上说,子贡的道德学问已经超出了孔子。子贡听说后说:如果把道德学问比作围墙,我家的墙只到肩膀这么高,里面房舍的美好一目了然;老师的墙高数丈,如果找不到围墙的入口,就根本看不到里面宗庙的美好和府第的富有。因此“万仞宫墙”比喻孔子的道德学问之高。曲阜的好些地名和《论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曲阜大街小巷到处都写有《论语》的句子。这是我在曲阜鼓楼大街上拍摄的。(展示幻灯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请你来读一下,并说说写的是哪一方面。

生:(读)为政。

师:很好!(展示幻灯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大家边读便欣赏其遒劲的书法。

师生:(读)

师:这句话表面上说松柏,实际上说什么?

生:人的道德修养。

师:因此孔庙里有许多松柏。尤其是柏树已成为我们曲阜的市树。陈毅元帅有一首诗:“大雪压青松……

生:(齐背)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师:(展示幻灯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我在曲阜师范学校的墙上拍的,因此《三字经》里面有一句什么来的?

生:“性相近,习相远”。学习方面。

师:(展示幻灯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同学们想想这一句放到哪儿最合适?

生:图书馆。因为人们应该广博地学习,图书馆书多,可谓博学;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沉醉其中,可谓“切问而近思”。

师:对!这就是曲师大图书馆前面草地上的一块石头上刻写的。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论语》,我建议你到这里去(展示幻灯片:论语碑苑)。那里有好些名人精美的书法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总之,《论语》在我们曲阜可以说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我们可谓耳濡目染。除了这些,你还会背哪些?并归纳一下属于哪些方面。

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面。

生:“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道德方面。

生:“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谈为政。

师:请同学们对《论语》做一个整体概括。

生:《论语》是每个人应遵守的准则。

生:《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书,是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而成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教育、道德修养、为政治国三个方面。

师:大家说的很好,我总结了几句,请看大屏幕。(《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部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其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对中国历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无以复加的影响,故朱熹说:“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因此1988年有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展示幻灯片:巴黎宣言)今天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群伟大的先人,手捧的就是这么一部不朽的作品。《论语》分上下两部,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形象地说明了《论语》的重大作用。(展示幻灯片:“同学们,我们以首篇《学而》为例(如果你不喜欢,可以选取你所喜欢的一篇)从中选出你喜欢的句子加以研读,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好吗?10分钟时间,够吗?

提示: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哪些地方你觉得有异议?你认为如何?)我读过几遍《论语》,不过前两天又读,对于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异议。学习完之后整天复习,真是快乐!对吗?我问你如果叫你整天复习,你快乐吗?

生:(齐)不快乐。

师:可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月底没钱了,朋友给你打电话说,明天到你家去,是不是很悲惨?人家不了解我,对我发脾气,我表面不发火,心里恼怒一下也不行吗?这种君子不做也罢。台湾学者南怀瑾曾经把这几句戏改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难过乎?”这才是人之常情。我认为这里面有一个字应注意,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这个字的最初写法是上面一个“羽”下面一个“白”,《说文解字》上说“习”指小鸟反复的振翅学飞。意思不仅仅是“学习,复习”,还引申为“演习、训练”,因此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主要指从老师那里学习了知识和道理之后,我们来实践一下,看看对不对,对了,乐!这句话指少年时代应立志刻苦学习,学了之后再去实践。人到中年,历经磨难,知交零落,这时才发现友情弥足珍贵,在一个风雨之夜,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推门而入,这时你会多么快乐。人到老年,历尽苦难,这时晚辈即使误解自己也是笑而不答,正所谓“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因此,我认为这三句话写了人生的三个时代:少年时代立志学习并学以致用;中年时代明白了友情的弥足珍贵;人到老年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苦难。这是我研读的心得,请大家研读。

师生:(讨论,十分钟学生发言)

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认为应译为“我教你知或不知的态度吧!”因为子路的性格鲁莽直率,孔子为此教育子路,要他养成实事求是的好习惯。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有两点非常的可贵:一理由充分;二他从子路的性格态度入手,做到知人论世,这就是历史地看问题。

生:“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认为这种说法现在应赋予新的意义,首先作为子女应该在父母生前好好地侍奉,而不仅仅是“慎终”;其次,在对待父母的丧事上不应该在形式上大操大办。至于“追远”,我认为主要在某些时候,例如清明节对先人追思一下就可以了,我们应该经常教育孩子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先。

师:他能用发展的眼光看《论语》。上个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来大陆访问时写了四个字——“慎终追远”。他做了两件事,一是在故乡湖南湘潭“慎终”,他和他的母亲一起奠扫祖坟;二是在黄帝陵“追远”,拜谒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那三个已分崩离析了,只有中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我们先人提倡的“慎终追远”的传统,这种民族的传统文化维系着我们。我们这个国家历经沧桑,50多个民族在历史上历经多少苦难,海峡两岸60年的隔阂没有隔断我们血浓于水的感情,靠的不就是“慎终追远”吗?正如同学们所谈到的,看待《论语》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展示幻灯片:“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

一女生:我觉得论语中也有不对的地方,例如“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这句话歧视妇女,古代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给妇女套上了重重枷锁,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是戕害了多少妇女,孔子难辞其咎!看如今,奥运会上阴盛阳衰,妇女已经是社会的半边天。

一男生:这句话不能说全错,孔子把小人与女子放在一起类比,是想说小人不得人心,女子受到了无辜牵连!再说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中国古代女子甚至是现在也往往是口是心非。

一女生:凭什么让女子受到无辜牵连?那不叫口是心非,那叫含蓄!懂吗?

师:关于这个问题的是非曲直我们今天先不下结论,一是消极的一面,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应从两方面看待《论语》,一是积极的一面。著名学者匡亚明说过(展示幻灯片: “孔子思想中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这两种不同因素导致了两种不同后果,前者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后者则形成了中华民族某些优良传统和特点。这种矛盾现象是孔子思想内在二重性(矛盾性)的毫不奇怪的必然产物。”《孔子评传》)我想用他的话来平息我们刚才男女生之间的争执。我们应用包容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包容它积极的一面,也包容它消极的一面。(展示幻灯片:1.中国文化基于孔子之学说。孔子学说建立一个中华大帝国。中国切不可盲目采用欧洲文化,时移世易,但将中国旧文明之不适于今日者,略加改易可已。欧洲人皆言中国如无孔教,中国道德必破产,此语余极赞同。中国最切要者不在西方文化之吸收,反在东方旧有文明之复兴。中国学术远在两千年前已灿然大备,若加以整理使之复兴,则影响世界,极为大,对于世界,必有特别贡献,最后中国或将为世界文化之中心。

——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2.以中国教化最著之邦,历数千年而存在,余认为孔子之功。余虽隶耶教,于孔子之道莫不乐闻之。——李提摩太英国传教士)罗素为我们中华民族作了一个长远规划,最让我感动的是李提摩太说的,他虽然信奉耶稣,但并不排斥孔子。人家外国人都用这种包容的心态看待《论语》,我们更应如此(展示幻灯片: “包容的心态”)。《论语》本身也具备这三个特点。首先它如实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历史性。孔子有些保守,但他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他又虚心好学,关于这点,《师说》上曾有论述。《腾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当时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说:“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在《论语》上有记载,可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这句话最早是孟僖子说的,当时孔子才十七八岁,还没有儿子,因此孔子经常学习人家合理的语言。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还记载了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子产说:“其所善者,我则行之,其所恶者,我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何毁之?”此时孔子至多11岁,后来孔子评价说:“由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并赞美子产的民主作风,这种心态也体现在《论语》中。最后我们用一幅对联概括我们今天研读的内容吧(展示幻灯片:“三种角度读论语,一颗童心谱新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展示幻灯片:“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为践行自己的理想,请从《论语》中找寻依据,好吗?并为刚才的那幅对联加个横批,作为我们下一步研读《论语》的目的,好吗?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网址和资料。)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篇9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师:很好。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 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 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 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师:还有„„ 生:(齐)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 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不错。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说,人定胜天。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板书这八个字,并请同学作解释。)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生4、5、6:(三人合作翻译出来)自然的变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不因为此时是贤明的尧当家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此时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师:翻译得太好了。

师:看来,荀子与孔子倒有点意见相左了。可是,同学们,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可见,我国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直在演绎着变化着。现在,我们简单地将儒家在不同时期的几个代表人物分别作一些介绍,请同学们用心记下来。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汉代是董仲舒,再接着,唐代是韩愈。董仲舒与秦始皇有点相似,赋予了儒家以集权的色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学术垄断。韩愈这个人不错,文起八代之衰,抗颜而为人师,恢复古道,主张学习六艺经传。再后来,儒家的发展情况就更其复杂了,它有了理学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将儒家经典著作统统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传。(边说边板书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侧。)我们说过,传是什么意思的? 生:(齐)解释经书的著作。师:我们今天研究《荀子•劝学》。首先,我想问,“劝学”之“学”是什么意思? 生:(齐)学习。

师: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啊语数外啊什么的? 生:(齐笑)不是的。(家长们也在笑)师: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生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师:不错。六艺。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也是学习的内容,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是很讲求这些东西的。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他甚至割不正不食。也就是肉没切成方方正正 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师:你这话既对也不对。其实,这是仅就人的习惯养成来谈的。但《侍坐》里我们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只不过,他对学生要求高。孔子的学生吗,应该做大事,否则谁做大事呢?

(学生笑,家长笑)师:好了,我们得转入到我们今天的正题上来了。刚才我们说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话题,那么,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 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

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师:出什么问题? 生11:成绩要落后。师:还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师:有这么严重?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的时间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全班笑)

生11:那不是。老师你跟我们讲过,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夸奖学生太夸张了?其实不然。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适时夸奖是对的。更何况这个学生引发出了教学高潮。)师:看来,你所说的“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师:噢,是吗?那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变坏的,那么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生:(大部分齐)那当然。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良的嘛。总不至于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坏啊!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师:***,你的意见如何?

生13:我觉得人一生下来是善良的。人后来变坏了,是有各种原因的,譬如说,交了坏朋友,看了坏书,人就会开始变坏。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14:我大体同意***(生13)的意见。

师: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语文课有时候一如相声,需要抖包袱。特别是在学生对一些问题判断得不是很准确时,更要用点心眼。语文教学上的术语就是启发。但启发要在适当时候,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生15:对呀!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对的呢?人一生来,不可能就很坏吧?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问的。

(我这个班的学生,思想状态比较舒展,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情况屡有发生。但我从来没有加以批评过。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讲话。)

师:说得好,这里,我很想表扬一下大家。因为,大家的观点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孟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他有着重要的民本思想。今天,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人便是圣人。我们一般的人都会持这样的观点,人一生下来,赤条条地,充满了善良与纯真。但是,假如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很坏的,是恶的,有谁不同意呢? 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师:你们可以认为是善的,为什么不允许我认为是恶的呢?刚才我们用了个词,人是会变的,变坏了,是说人原来是善;我说有人变好了,不是说人本性是恶的吗? 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刚才说的也不是我的观点,另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他的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的。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后天学习的原因。他认为,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就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除掉恶的部分。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师:(领读课文,生跟读)

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生:(齐读)

(我一直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于诵读,有一次,我在课堂领学生读书,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种做法,在我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常常这样做。我后来也经常这样做。我相信,教师的感情处理会在读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可是,就在那一次,听我课的教师非常惊讶,他们说,哇,你是这样教学生读啊?有创新!我真的没有想到,很多教师其实不这样教学生读书。我也很惊讶。)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很好。我们这里不妨作一次小归纳。以前我们知道这个字解为:在,到,向,对。现在,我们又接触了它的新义。(在黑板右侧板书于的几个义项,并要求同学们也在书边上将例句也写上)

师:还有,这里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人认为,这个“参省”是“叁省”之误。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也非常好,这说明荀子对孔子思想是有着继承的。我们讲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今天老师为大家把这句话补全了。所谓三省吾身,主要是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好,同学们记下来。这些东西很管用的。做人用得着,作文也用得着。(在黑板右侧写下三省内容,同学们在书边上记下来。)师:本段中还有一些词,需要大家能够熟练把握,“就”、“中”、“以”、“为”、“而”、“有”,这些字是经常用到的,要认真把握。另有一些词,我们要明白他们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复”、“乎”。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些字词的具体意义。生:(讨论回答,教师在这期间于行间巡视,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师:同学们的研究情况很好。特别是“乎”字,这里相当于“于”字。这一点,同学们也都提出来了。很好。这个字,在很多情况下与“于”有通解。以后我们还会碰到。现在,我们再将第一段诵读一遍。生:(齐读。因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础上进行的诵读,所以,朗读效果非常好。有家长和孩子一起细声朗读。师、生、家长形成了良性互动。)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吗? 生16:这一段里交代了,学习能改变人。师:怎么样改变?

生17:像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那样得到改变。

师:这是一句比喻了,这用来说明人的话,表明了人原初的状态其实与《三字经》中的并不一样。《三字经》里怎么说的? 生:(齐)人之初,性本善。

师:现在看来,这句话大有考究。在荀子这里,就受到了挑战。但我想问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观点固然有错,但荀子的说法是不是就对呢?人之初,真的性恶吗? 生18:(思考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人一生下来,其实是一张白纸,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对人性来说,他一无所知。之所以善或恶,完全是后天决定了的。师:后天如何决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响他,他就会往哪一个方向上走。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将我们送到学校来,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使原本一张白纸的本性变得优秀起来,从而接受人类的文明,并进而在这种文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提议大家为***鼓掌。生、家长:(鼓掌)

师:***同学的分析实在太精彩了,我觉得这样的演讲再经过精心组织一番,完全可以参加国际大专辩论。我没有想到我们的同学这么精彩。你们今天让老师看到了你们的精彩纷呈的一面。

人一生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或者说是无所谓善恶,我们课后还可以进行讨论。但是,我认为,即使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是错的,他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有没有错? 生:(齐)这是不错的。

师:学习能改变一个人这一点是对是错呢? 生:(齐)也不错啊!

师:是啊。什么样的出发点不重要。撇开他的哲学、伦理思想基础,他的这一论证仍然是极有价值的。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小节,是在谈学习的重要性,在谈学习能够让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板书:第二小节 谈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再将这一小节重读一遍。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将这两段文字背诵一下。不会背的地方,到时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生:(非常兴奋,将书反扣桌面上,开始背书。家长们脸上露出微笑,欣喜地看着学生背书,部分家长也在尝试背诵。课堂到结束阶段再度出现一个小小的高潮。)师:我看我们的同学真的不简单。深入地研究了这两段文字,还又能初步地背诵下来。看来,荀子的“学不可以已”这样的看法,确实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了。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学习具体有什么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学习,我们还没有涉及。这是文章后一部分所要讲述的内容。课后请同学们认真预习。明天上课的时候,我检查全文背诵,如何? 生:(齐)好!师:下课!生:起立!

上一篇:韩愈《与卫中行书》阅读答案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