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精选12篇)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 篇1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建设的光荣使命, 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历史和现实要求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 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为走向社会、奉献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社会治安严峻形势下, 在社会消极因素影响下, 高校学生屡屡发生权利被侵害, 利益被剥夺的现象, 更有甚者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自己也误入歧途, 走上犯罪的道路。
当前, 大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是政府关注、学校关心、师生关切的大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积极地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措施, 认真贯彻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有学分”的要求, 纷纷将安全教育课列为学校的必修课, 并展开课堂授课。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保障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和健康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 也说明了在大学生中加强安全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的开展, 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 但仅有第一课堂教学, 并不足以满足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迫切需求, 我们要不断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 丰富高校第二课堂建设,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一、安全教育第二课堂开展的必要性
第二课堂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 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 可以承载更多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阵地。在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 与理论课课堂教学相比, 第二课堂有许多优势, 而且这种优势特点能更好的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安全教育第二课堂以其活动主体的自主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成为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 有益地补充的课堂教育的内容, 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促其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安全教育第二课堂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 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 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二、安全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学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 利用课堂讲授安全知识, 新生入学进行安全教育, 举办讲座传授安全技能, 开展主题教育提高安全意识等等。这些方法和措施在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应从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角度, 通过丰富安全教育第二课堂这一途径, 对安全教育模式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努力提升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 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积极参与学校安全管理
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应该凸现主体性。安全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在制定有关安全管理制度的时候, 要积极吸纳学生参与,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征求学生意见, 鼓励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主体意识增强, 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热情就会迸发出来, 形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校园安全的内驱力。应该相信每名大学生都是有责任感的, 只要设法让安全教育和管理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校的安全教育才是真正落实到位。
(二) 丰富课外文化生活, 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安全教育
课外活动是学生丰富生活、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开阔视野、展示个性的平台。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在学生中有极强的影响力。在安全教育工作中, 要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 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 学以致用, 倡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培养能力, 强化责任的重要载体, 也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强调:“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着力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应抓住这个契机, 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机会, 利用社会实践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如通过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 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治安管理的实际工作中, 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 还可以增强学生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
(四) 丰富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活动
现实环境的多变性, 学生心理的复杂性, 决定了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个别咨询辅导成了一项必要的工作, 也是增进大学生安全教育, 防治心理疾病, 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同时, 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保健活动, 倡导健康理念, 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实践已证明, 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活动是促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五) 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当今时代, 网络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接受新鲜事物, 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阵地。为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高校要及时抢占网络阵地, 提高网络监管水平, 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 保证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安全、更健康的网络信息, 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同时, 学校要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容量大、速度快、覆盖广等特点,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六) 努力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大学以其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 环境育人, 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 以期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这些归根结底就是文化育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注重校园安全环境的营造和学校安全文化的建设。在安全教育中, 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 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 努力形成一个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自觉维护校园秩序的优良安全文化氛围。
三、结束语
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抓好大学生安全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 对维护校园稳定, 提高学生的防预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加以探索。高校在抓好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应该积极开展安全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教育, 不断丰富高校安全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刘伟辉.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 2009 (3) .
[2]喻志刚.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3 (2) .
[3]余宏明.高等学校安全教育浅议[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5) .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 篇2
2013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在北京召开第二十二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以推进党的思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坚持立德树人,坚定理想信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激励高校师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习奋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此次会议上发表讲话。他强调,要抓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任务,把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作为重点内容,增强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信念,焕发投身改革开放的巨大热情,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追逐青春梦想。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此外,要进一步强化和落实领导责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刘延东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各地各高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筑牢高校党建工作的坚实基础。
据统计,全国共有2000多所学院,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由此可见,作为学校思想教育领导核心力量的党组织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在平常党组织建设活动中,高校党委必须要肩负起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强化自觉性、增强坚定性、提高战斗性。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此外,要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教育教学阵地建设和管理,建好管好用好网络阵地,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高校新闻宣传方式。
而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理论,增强专业技能,同时,我们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提高自我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做一名合格的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探索高校多元化课堂建设 篇3
关键词:高校;多元化;课堂建设
一、高校多元化课堂的必要性
高校多元实战课堂是一个内涵广泛、寓意中性的概念,是指在专业教学中,由两个以上教师在同一课堂上,同时面对学生,相互配合对学生释疑解惑,它突破了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传统模式。多元讲课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现场感,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標新立异的能力。如此授课,增强了课堂授课探讨、研究的分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进行思想碰撞,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性和猎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这种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授课目标要有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活动中的地位、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要重视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是一种探究式课堂授课,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某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
二、高校多元化课堂建设思路
(1)多元实战课堂能反映最新实战内容,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实际
首先,教师主体多元,是对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创举。众所周知,高等院校教学的最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在高等院校的传统教学体系中,需要教师具有极快的知识更新速度,以满足教学内容更新的需求。但当今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这种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要。而高校试图建立的引进专业人员住校授课模式在现有体制下又难以落实,临时的聘请专家讲座效果往往也不理想。高校多元实战课堂是为满足教学贴近实战和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而设立的。多元实战课堂的师资队伍由两部分组成:其一,高校教师,其二,在职专业人员。在职专业人员通过实际进入和多媒体远程进入两种形式进入课堂。这样既满足了教学内容更新的需要,也是对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一种探索。
其次,教学内容与过程多元,贴近实际。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前尽可能多地准备这方面的资料,力争做到随机应变;专业人员也应悉心准备,和教师做好密切沟通。教师组要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思想,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抓住学生发言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指导和纠正;如果发现学生的讨论偏离了学习主题或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讨论回归到主题上。
再次,教学手段多元。在多元实战课堂中,教师与专业人员将大量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远程视频教学、教学网站等等,从而提高教学的实际水平。
(2)多元实战课堂强调师生互动、理论与实战互动,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新手段
课堂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创意的学问,而且是一门艺术。授课不仅在于组织学生熟悉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教师创设的授课情境中获得知识并得到美的享受,产生思想共鸣。因此,教师需要全身心投入授课,使教与学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学生通过良好的情境进行引人入胜的发问,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实施多元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展示相关的新知识、新成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多视角解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有机结合。
(3)多元授课的课堂情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多元实战课堂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控制者,是多元课堂情境的创设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对既有知识进行创意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代表在开始时要描述授课计划和相关的活动。教师应根据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巧设问题情境,导入多元授课主题,鼓励学生多样性提问,教师和在职专业人员应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和实战优势,进行启发式讲解,学生可以对教师的回答进行反驳。就是说,多元讲课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标新立异的能力。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以高校改革为路径,探索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多元实战课堂教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探索高校教育师资队伍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等多个环节是必然趋势。
作者简介:李鑫,男(1985年-)硕士,研究方向公安信息化建设。
高校云课堂建设探讨 篇4
关键词:云课堂,计算机,计算机教学
1 云课堂建设背景
随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和客户日益增多的问题,客户端计算机已不是目前最优的解决方案。根据本校的实际经验,笔者总结出传统机房面临的问题如下:(1)教学环境部署问题:软件冲突,更新软件困难,大量软件安装导致系统臃肿、运行慢;(2)教学场景切换问题:教学、考试场景切换工作量大,多种操作系统之间切换工作量大;(3)终端PC维护问题:大中院校机房平均有2 000台以上的PC,学生修改系统设置,病毒等产生的终端维护量难于承受;(4)IT运维人员问题:工作缺少创造性,只是安装、卸载和格式化,人员流动大;(5)资源浪费问题:每年会有1/6的机器被淘汰,新机器从采购到上线均会产生很多成本和麻烦。
根据对多地学校机房的实际场景进行勘测,各校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机房使用问题,针对相关环境,总结情况如下:
(1)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无法脱离计算机的协助。因此各大高校都在扩充计算机配置,同时增加机房建设数量。机房计算机的管理,以及计算机的响应速度都将直接影响日常的教学工作。对于机房的管理而言,计算机机房的管理难度是最大的。
(2)机房管理、设备维护困难,设备更新换代快、操作系统稳定性差已成为最突出的几个问题。由于机房面向学生众多,科目复杂,人流量大,设备老化很快,淘汰率高,因此对计算机的稳定性和维护均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 云课堂机房建设目标
根据学校项目决定实施配置方案,旧机房改造可继续沿用老PC实现充分利用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管理性。新建机房则可采用云终端全面代替PC,体验超越PC的全面云教学环境。
3云课堂机房建设原则
根据上述的需求分析和部署环境的实际特点,使用RG-RCD云课堂主机打造云机房整体规划,需要本着以下原则进行规划与设计:
(1)统一规划、逐步建设实施原则。机房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进行逐步实施,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作为初次部署情况。
(2)集成性原则。通过统一集成的规划,实现基于云桌面访问的系统接入规范,从而逐步实现对全校教学系统用户接入的全面统一集成。
(3)安全性原则。根据桌面访问的不同安全等级要求和网络访问的安全规范,制定系统的安全性规范,完善信息安全策略和信息安全标准,满足数据安全和访问安全的要求,提供可靠的系统安全管理模式。
(4)可扩展性原则。系统设计不仅要根据学科的发展方向,设计要满足各方面扩充的要求,而且要在架构明晰的基础上,减少各组成部件的重复度,并充分考虑兼容问题,实现快速高效的扩展方案。
为了满足所有教学场景的功能需求,建议每个教室配置一台云课堂主机设备,作为学生的终端机。搭建模块化云机房总体架构,易于扩展。
2 安全性高的云机房总体架构
2.1 云课堂拓扑设计
各教学机房从云课堂终端介入,具体配置方法如下:首先,教师从云课堂教师端发送请求,连接到云课堂主机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课程镜像文件生成虚拟云桌面,并通过CLass Manager Rainbow进行电子教学管理,如播放视频等操作;其次,云课堂主机把事先生成的虚拟桌面发送到云课堂终端;再次,学生打开终端即可获得虚拟桌面,直接使用虚拟机上课或访问校园网系统;最后,教师通过点击“下课”按键结束课程,所有虚拟机系统会被删除,云课堂主机回收计算资源,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典型整体架构由3个区域模块组成。
2.2 云课堂主机区域模块设计
云课堂主机内含顶级处理器、工业级存储设备、海量内存和强大的云桌面软件功能,机箱采用全静音设计,1米范围内平均噪音低于55分贝。
2.3 网络设计
云主机和终端之间使用专门开发的增强图形传输协议(Enhanced Stream Transmission,EST),该协议仅传输适量图形而非数据,不会占用学校网络带宽,仅需使用普通千兆交换机将主机和终端相连。
系统默认需要开放端口如下,但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80,3389,3306。
云主机和终端间交互EST协议时的带宽需求:(1)50 Kbps基础教学课程桌面;(2)100 Kbps上机考试场景桌面;(3)150 K~500 Kbps图形视频类制作的教学课程桌面。
2.4 云主机选择
按照每机房60个上机位需求现状:按常用的教学课程需求资源计算,每台云课堂主机可同时交付60个高资源虚拟桌面,因此每教室需布置一台云课堂主机。
考虑到用户客户端自身安装配置的存储空间需求以及缓存的用户个性化配置及数据对存储空间的需求,初步按照虚拟机C盘10 GB存储空间来估算。未来可针对应用安装配置模式的优化及用户使用场景进行进一步详细测算和调整。
每虚拟机会自动挂载云主机的共享磁盘并识别为D盘,该盘用于老师上传上课需要每个同学使用的课件。因磁盘共享的方式,仅需上传一份即可提供所有学生下载使用。学生同样可使用该盘作为作业存储区域,所有需要保存的作业或者设计,会根据学生名称自动存储在云主机共享磁盘上,保证在有效节省空间的同时,学生作业能有效上传和备份。
将上课所需应用依次安装在虚拟机内并封装成镜像模板。将模板存储在云课堂主机中SSD固态硬盘中,来提升批量生成虚拟机时对磁盘读取I/O性能。
批量生成虚拟机时产生的链接克隆文件使用多级缓存系统分别存储在机械磁盘,固态硬盘和内存中,杜绝磁盘读写I/O瓶颈,大大提升虚拟机生成速度和操作相应。
2.5 安全设计
机房采用云课堂主机部署架构,隔离了学生对终端机本地数据的直接访问,通过虚拟化技术,将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云主机中保存,大大提高了系统整体的安全性。
用户访问的安全性:唯一对云主机可执行虚拟机生成及删除管理的教师端,采用MAC地址绑定方式制作。即仅通过认证的教师用机才可操作云主机,学生机无法控制云主机,杜绝用户非常规操作的安全漏洞。
传输协议的安全性:用户操作访问虚拟桌面或虚拟应用时,通过EST协议建立用户会话,采用了开放的标准安全协议和公用密钥架构来确保安全。仅传输应用客户端的图像变化和鼠标、键盘等的操作数据,本身并不直接传输应用的数据,避免了数据在终端驻留泄露的可能性。
策略化的控制:系统的提供集中的细粒度的策略控制用户的授权访问,针对用户、网络位置、终端环境、应用、云主机等属性决定用户是否能够获得应用的访问。系统允许访问者进行有限制的访问,而不能随意地更改、拷贝信息,更不能将信息带走。
如果学校目前使用内网PC,在访问互联网时通过代理的方式进行。但是这种模式造成了一些安全隐患,比如数据丢失,病毒引入等。及时使用还原卡或者Ghost系统,依旧会造成大量终端机系统损坏。部署云课堂后可以完全解决上述问题。
虚拟机链接克隆:每次上课均生成新的虚拟机,保证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学生做过的修改和作业可上传至固定ftp保留。
虚拟机自动删除:每次下课所有虚拟机均会被删除,课间所做改动不会保留。
无需借助外部软硬件,云课堂主机中的所有虚拟机在下课时会被安全删除,学生所做过的任何修改都会被丢弃。在下次上课时,按照模板生成全新虚拟机供其他学生使用,完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3 云课堂终端
云课堂终端是整个云课堂方案的核心产品之一,其精美的外观,小巧的机身极富时代气息,可为教室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学环境。配备丰富的接口,可以满足计算机教室中一切外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杨志和.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6.
高校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篇5
高校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本文探讨了在网络不断成熟以及高校配套设施改善的前提下实施网上第二课堂和校园课外实践活动的可能性,指出了英语第二课堂在网络环境下所应采取的.新形式,并具体环节进行了设计,旨在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作 者:毕凤春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9(11)分类号:H319.3关键词:第二课堂 网络 实践活动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 篇6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实践育人
共青团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这同样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2016年8月颁布的《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共青团工作应该直接面向青年的改革方向,深刻指出增强广大青年的获得感是共青团工作的努力方向,为此应进一步拉近与广大青年的距离,让团对青年的服务更实。据此,在地方高校,为了切实深化共青团与青年大学生的联系,第二课堂建设应该成为共青团主动作为,并且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抓手,通过第二课堂建设,可以让团的工作更接地气,更好服务青年学生。因此,共青团应该在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发挥牵头作用。
一、高校共青团参与第二课堂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共青团组织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高校共青团相较于其他共青团组织,有着很多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更有利于高校开展各项活动,而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往往正是基于这些活动,经过整合细化,最终构成完整的高校第二课堂体系。具体而言,这些优势包括以下方面:
(一)组织优势:高校共青团的服务对象更加明确
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党组织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高校团员青年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高校党组织联系青年学生的纽带和桥梁。这就要求高校团组织必须密切联系青年,事实上,在高校,广大在校大学生占据了青年团员的绝大部分,而且这一群体地理上相对集中,人数众多,同时年龄相近,生活环境相同,兴趣爱好类似,便于组织协调,有利于开展第二课堂建设。与分散在社会不同工作岗位上的青年团员相比,在高校,共青团组织更容易找到自身的服务对象,更容易根据需要结合实际开展活动。由此可见,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引导青年学生方面具有天然的组织优势。
(二)品牌优势:高校共青团的主要职能更易实现
高校共青团在各自学校都发挥着服务引导青年的作用,而服务与引导作用的发挥往往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或具体工作来实现,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在长期的活动开展中,各高校共青团往往都形成了品牌活动,积淀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并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代表性青年自组织。因此,利用这些品牌活动,充分发挥青年自组织的作用,将品牌优势融入第二课堂建设中,更容易实现高校共青团的服务引导职能。
(三)高校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现实需求
在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下,第一课堂更多的是承担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讲授,而运用知识的技能、迁移知识的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则需要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补充。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要求,高校第二课堂应运而生,它有着丰富的人文类、科学类、实践类活动,在行为养成、健康身心、健全人格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也有着生动的体现,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兴趣和生活乐趣。因此,第二课堂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高校共青团主动参与第二课堂建设不仅有着组织、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而且也顺应了高校共青团深入青年、依靠青年、服务青年的时代要求,顺应了地方高校改革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共青团组织不但不能放弃引导青年群体的主动权,而且应该顺势而为,充分利用高校第二课堂建设这一重要抓手,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切实履行共青团职责,牵头参与第二课堂建设。
二、高校共青团参与第二课堂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共青团参与第二课堂建设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但必须承认的是,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不可能由共青团组织独自完成,需要各方协调配合。鉴于此,高校共青团组织需要主动作为,发挥主力军作用,理顺各方关系,实现高校第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高校共青团参与第二课堂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高效原则。共青团参与第二课堂建设必须提高效率,这要求高校共青团一方面要牵头完善相应的制度,将所有第二课堂活动都纳入到制度和规范中去,用制度来说话,用制度来避免和化解矛盾,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共青团工作一般都由专职辅导员来承担,第二课堂的建设应该成为他们工作新的抓手,而不应该变相的成为增加辅导员工作负担的理由。健全的制度安排,科技手段的融入,更容易让高校的第二课堂顺畅的运转起来,否则,很可能陷入忙于解释、忙于应付,单纯增加辅导员工作量的尴尬境地,最终导致运行效率低下且无法真正实现第二课堂的作用。
其次,有效原则。有效原则着眼于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措施、保障体系及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这其中尤其要突出的是将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突出学校以及院系的办学特色。按照各自办学定位,将不同专业与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方案相结合,以此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事实上,缺乏专业特色和文化积淀的第二课堂,往往容易陷入机械性简单重复的境地。因此,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实施的过程应该努力避免重复无效的环节,无论是活动的开展,还是教师的指导,都应该更多的从自身挖掘真正有特色的措施、有作用的制度安排,尽量让所有在第二课堂实施中所采取的措施都是有效的。
第三,实效原则。实效原则着眼于第二课堂实施的结果,即效果要切实有效。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应注重实效,活动的开展应该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每一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都应该能够着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当积极的引导广大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实现从个体素质发展到群体素质的提升的目标。不应仅仅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样的活动效果不大,也不一定贪求活动的大而全、轰动效应,小而精的活动往往更容易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高校共青团参与第二课堂建设的实现路径
高校共青团应该成为第二课堂建设的牵头落实部门,牢牢把握第二课堂建设的主动权,承担起高校共青团的职责,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牵头丰富第二课堂内涵外延
从高校共青团的主要职责来看,大部分第二课堂建设的内容同样也是共青团工作的内容,细分一下,高校第二课堂至少包括学术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共青团工作的内容往往也是第二课堂建设的内容,但第二课堂建设的内容并不限于共青团工作的内容,此外还应该包括学术报告、社会工作、技能训练、课外阅读等内容。这些共同构成第二课堂的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既然要做好高校第二课堂的建设工作,就应该从全局着眼,从细处着手,厘清关系,分清轻重缓急,合理界定高校第二课堂的内涵与外延,这是开展第二课堂建设的基础。
(二)牵头完善第二课堂管理机制
共青团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牵头落实单位,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主动与宣传、学工、教务、财务等有关职能部门沟通联系,统筹协同,构建起全员参与第二课堂管理的工作格局。同时落实相应的经费,保证第二课堂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与教务部门合作,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争取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共同完成第二课堂管理工作,尤其是需要着重提出的就是指导老师的问题,有些时候,辅导员虽然承担着指导第二课堂建设的任务,但是由于缺乏专业背景和一定的理论深度,往往导致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表面轰轰烈烈,但实际上缺乏实效,青年学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高校第二课题建设应打造了一支作风硬、素质高、能力强的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并以此为突破口,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
(三)牵头协调第二课堂保障措施
高校第二课堂的高效、有效及富有实效的运行,离不开一整套科学的保障措施。以本文作者所在的盐城师范学院为例,学校团委先后牵头修订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意见》、《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等制度。同时,还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制定了《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活动学分制实施办法》、《第二课堂活动成果奖励和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和相关配套方案。同时,各二级学院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实施学分制管理,让作为第二课堂建设主体的青年学生及指导老师能够减少后顾之忧,保证第二课堂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牵头规范第二课堂评价体系
完善的高校第二课堂评价体系,不仅仅只注重对学生的考核,更应该注重对指导老师的考核,从而让优秀的指导老师始终以昂扬的热情工作在第二课堂建设的一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推动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中坚力量,必须备齐配强,否则,光靠学生的觉悟和自觉,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也证明,缺乏规范评价的第二课堂大多流于形式。同时,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两种方式相结合,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共青团组织可以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甚至可以作为推荐其作为党的发展对象的重要参考因素,通过这一系列的抓手,不断规范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
总之,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第二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素质,提高能力,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第二课堂娿只有有效开展才能展示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从而不断有效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帮助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成瑶.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魏蕾基.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3]乔江艳,孙伟.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与机制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6(17)
[4]李航.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探究与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5]杨亚敏.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第二课堂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J].保山学院学报,2015(6)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 篇7
一、第二课堂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目前, 高校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 普遍面临着创作氛围营造难、实践能力培养难、专业指导团队组建难这三方面的问题。而第二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并解决这些难题。
(一) 条框限制少, 易于形成轻松高效的创意氛围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主要依靠学生兴趣和自我管理来运作, 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开发和深度提升, 因而在考评体系、日常管理等方面更加灵活松散, 淡化了成文规则的限定, 无形中增加了对90后学生的吸引力。
(二) 承接课堂教学, 深化创意理论与技能的学习
第二课堂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后续演练场, 延伸教育链条, 同时打破时空及专业、班级等束缚, 促成学生组建志同道合的创作圈子, 引导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切实消化、应用、检测及强化课堂所学, 提高创意人才专业教育效果。
(三) 拓展学生生活视野, 丰富创意来源
生活是创意创作的催化剂和营养剂, 对生活深刻独到的体味与感悟,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更能丰盈创意作品内涵。
第二课堂内容丰富, 涉及生活各层面, 既包括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 更有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关联的参与式体验, 可帮助学生积淀更多的人生阅历, 更为开阔地进行自我认知和专业思辨, 从而启迪个人潜能, 开拓创意思维。
(四) 融通多类关系, 提高创意人才培养的层次与效率
通过第二课堂的运作, 将师生、同学等角色关系带入一个新的阶段, 创意实践中不分彼此, 平等关联, 不断磨合融合, 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诸多方面相互影响。同时, 盘活学院各管理环节, 软硬件齐动为创意创作服务, 从根本上改善创作环境。
综上所述, 第二课堂不单单是实践技能的演练平台, 更是创意人才全面积淀、综合提升的基础平台。
二、第二课堂建设的实践探索
如何培养出紧扣业界需求、既上手快又后劲足的专业人才, 是这些年高校创意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中的重要课题。鉴于第二课堂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优势, 通过第二课堂来构建全创意链条, 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打造“厚基础、精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失为一种选择。笔者以所在广告学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尝试为例, 对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第二课堂的运作思路作如下归纳。
笔者所在广告学专业分为广告 (文) 与广告 (艺) 两个方向, 分别侧重于广告策划与广告创意制作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 我们强化了专业方向的区隔, 用人才培养目标来引导课程板块搭建, 加大实践课程比重, 强化创新教育。同时, 90后学生群体在个性特征、信息接触习惯、专业知识接受偏好等方面的新特点也启发并要求我们同步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一) 第二课堂建设的总体思路
“第二课堂是专业教育平台”这一定位是我们进行第二课堂建设的根本性认知。我们要做的第二课堂不同于学校社团活动, 其运作核心是广告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大创意”思路, 延展至整个创意链条, 搭建起四大平台。
(二) 第二课堂四大平台的搭建
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之于广告专业, 很容易被片面地局限于对“广告创意”这一环节的过度倚重。但广告活动中涉及创造性的所有环节都可称之为创意, “大创意”观的启用更加契合应用型广告创意人才的培养思路, 因而在第二课堂建设中我们将创意能力的培养分解到四大平台。
1. 硬件平台。
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对创意想法可行性、审美性、商业性的验证与表现, 更加注重在学校这个象牙塔内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桎梏, 引入市场视角, 用作品说话。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创意热情, 引导学生更为全面客观地认知自身创意能力, 我们申请了广告专业创作室, 并采用创作立项的设备管理方法。
(1) 申请广告专业创作室。向学院申请专业创作室作为第二课堂运作的主要平台。固定的创作室, 一方面便于课下创作项目的指导, 开展各项训练活动, 并能及时掌握学生情况, 适时作出调整, 提高第二课堂管理效果;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产生归属感, 利于交流, 组建相互扶持的创作共同体。
创作室由专业导师组负责日常管理, 面对四个年级的在校生开发, 采用学生提交创作计划书、导师审核的方式确定最终进入创作室的人员名单。
(2) 设备管理。我们使用创作立项的方法来掌握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只有拿出拍摄剧本和详细的拍摄计划, 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 方可提交设备借用申请。
此外, 凡利用学院设备进行创作, 都需要提交作品给设备管理室。一来是使学生绷紧信诺这根弦, 也从一个侧面强调拍摄计划的重要意义, 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创意筛选和执行规划的差异, 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2. 分享平台。
分享平台主要针对专业知识积累薄弱、创作理念缺乏沟通、学生个人意识较强而合作经验欠缺等问题。依据广告学复合学科交叉学科的学科特点, 遵循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厚基础、精专业”的指导思路, 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知识的储备, 广泛涉猎经济、营销、管理、文学、心理学、科技等, 凝聚多向智慧, 提升作品内涵, 增强创意人才发展的后劲。
目前分享平台主要包括广告案例分享、创作讨论会、广告赛事资源库建设。交流主要依托于每周一次的案例分享会、不定期的创作讨论会、随时的电话、飞信、QQ、人人网互动。
3. 创作平台。
在对应用型创意人才的考量评定中, 创作能力是诸多能力的凝聚体现, 作品说话、效果说话为公认的准则。正因为此, 在广告创意人才的培养上, 我们始终把创作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1) 发起组建广告创意人才课下训练小组。为掌握学生创作意愿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面向本专业所有在校学生, 推出“广告创意人才课下训练小组”, 由导师组成员担任指导教师。训练小组每个月给定一个广告主题, 各小组分别创作, 每月末对作品进行集中播映, 即时点评。
学生不限年级, 只要有创作热情均可自愿报名。报名情况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超过一半的学生报名, 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不是学生没有创作热情, 而是缺少学生创作平台, 第二课堂的缺失及建设不力, 会直接影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2) 建立严格的创作通行机制。我们虽然十分鼓励学生进行专业创作以提升应用型创意能力, 但并不是对所有的创意想法全都无条件予以支持。
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 对于学生创作我们依据“大创意”的理念, 将广告创作的每个环节细化, 结合专业课程建设, 一步步落实, 帮助学生克服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 真正将课堂所学使用起来。
4. 批评平台。
广告批评包括审美批评和非审美批评, 主要针对学生的创作, 包括广告创意人才课下训练小组每月的命题作业、广告赛事学生参赛作品、学生习作、日常广告创作等。
课堂教学大多将学生创作以作业形式予以布置批改, 以分数的形式进行反馈, 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的点评。在第二课堂中开设广告批评板块, 目的是更好地引导学生从作品角度重新认知创意, 通过听取大家对作品的理解及评价, 了解广告中传者编码与受者解码之间的差异, 牢固树立“市场”和“受众”概念。
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要点
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第二课堂的建设需要逐步推进, 层层深入。平台搭建后的日常维护与创新管理思路会影响到第二课堂在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中作用的发挥。
(一) 第二课堂与专业课堂教学共生共荣
第二课堂的建设不是孤立的, 虽然其相对于课堂教学具有灵活、实践性强等特征, 对学生创意实战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这并非意味着能过分倚重或片面依托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建设须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 分工合作, 利用各自优势, 共同构建学生创意能力培育与提升的全方位平台, 不能厚此薄彼。
(二) 第二课堂要“因材施教”
第二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创作的热土, 学生创意能力整合塑造的得力助推, 针对学生特质、创作项目特质等进行针对性指导, 不可把第二课堂当做课堂教学的附属品, 更不能把第二课堂当做课堂理论灌输的硬性延伸, 让第二课堂也变成了上课。
(三) 丰富创意训练素材, 强化互动教育
第二课堂对应用型创意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际项目的引入。相对于实验型项目的案例模拟, 实战项目能更为有效地刺激学生参与的热忱, 更能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 提高学生创意职业素养的提升。
随着第二课堂建设的深入, 需要加大与业界的联络, 吸纳更多的训练选题, 通过人才合作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公益服务平台建设等, 让学生切实接触校外社会;同时, 甄别创意赛事, 辅导学生通过参赛提高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注重新评估模式的运用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 篇8
关键词:第三课堂,优质服务,优美环境,学生参与
中国教育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 高校后勤服务必须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教育属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无小事, 事事皆育人”, 那么作为为学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和师生员工服务的高校后勤系统也必然要承担起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职责。将高校后勤服务建设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三课堂”应是学校后勤工作的重要课题。
1 什么是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对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而言的相对概念。我们将教师在教室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称作第一课堂;把学生工作系统和学生团体在教学计划之外的有组织的活动称作第二课堂;后勤服务系统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就可称作第三课堂。
2 为什么要建设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建设, 就是要通过校园环境从积极面影响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 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达到环境育人的目标。
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比, 第三课堂的教学效果难于衡量与检查, 但是其“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作用, 却是前两者所不及的。仅仅从职业的一般特征来看, 学校里的医生看病、司机开车、炊事员做饭、清洁工打扫卫生等等, 与社会其他单位看不出区别。但是, 一旦我们的管理与服务是在校园里进行, 接受我们的管理和服务影响的是学生, 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不可避免的具有了育人的功效。大学的育人工作需要全方位地开展工作, 形成一个立体的育人环境。
3 怎样建设第三课堂?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 是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 大学教育是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后勤服务要真正担负起“育人”的功能, 通过言传身教, 使后勤员工真正成为“不上讲台的老师”, 将后勤服务的大环境建设成为培育学生成长的“第三课堂”。
(一) 提供优质的服务, 建设第三课堂
高校后勤服务的内容非常广泛, 包含衣食住行方面。要实现“服务育人”的功能, 首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推进精细化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后勤精细化管理, 是提高后勤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学习上要给学生提供安静整洁、明亮舒适的学习环境;住宿上提供安全卫生、舒适温馨的生活条件;餐饮服务要确保安全卫生的前提下, 实现学生既要吃饱吃好又要营养平衡, 花色丰富, 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饮需求;水、电、暖的服务保障有力, 维修及时, 保证运行。要把后勤的每一项服务过程看作是育人过程, 在每一服务环节都有意识地开展工作, 将育人贯穿于优质服务的始终。其次, 高校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育人功能, 后勤服务人员是教职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学生服务过程中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等都无时无刻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后勤职工无论刮风下雨, 不管又脏又累都要辛勤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后勤职工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通过默默无闻、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影响和感染学生, 实现教育学生、行为育人。再次后勤职工在日常服务工作中, 要急学生之所急, 想学生之所想, 扎扎实实地为同学们办实事, 办好事。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增强学生爱他人、助他人思想精神, 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对大学生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 以优美的环境建设第三课堂
大学期间, 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在校内完成。一个景色优美、富有思想内涵的校园环境, 不仅能使学生心情愉悦, 颐养身心, 更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的美好心灵。首先要确保校园环境的卫生和清洁。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尊重他人劳动的良好品质。其次确保校园环境美观和舒心。
(三) 让学生参与建设第三课堂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勤服务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与学生的不了解、不理解有重要关系。因此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后勤工作实践中来, 通过实际接触, 深切感受体会, 明白其中的道理。
1) 让学生参与管理
学生参与后勤事务管理的途径很多, 各个高校因校情不同, 可采取不同方式。目前, 大多数高校学生参与后勤事务管理以学生会的相关学生权益保障组织参与到监督、管理工作中为主要方式。可通过学生会组织一些宣传、参观、体验活动, 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增加学生对后勤工作了解。
2) 让学生参与服务
高校后勤可以在卫生保洁等工作上为学生设立勤工俭学岗位, 让学生参与后勤服务中来。学生参与后勤服务, 既实现了艰苦奋斗教育又通过服务他人加深对后勤职工的理解与尊重, 并解决了经济困难。
4 结语
总之, 高校后勤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勤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有主动增强育人意识, 以优质的服务态度感染学生, 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教育学生, 以优雅的服务环境熏陶学生, 通过建设“第三课堂”, 把对学生的教育寓于管理和服务之中, 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 篇9
关键词:日语,第二外语,建设
第二外语是各高校外语专业的常设专业,是必修课之一,但由于各校的具体境况不同,开设的时间长短不一,学时和重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固然也就不能调动起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殊不知,第二外语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像日语这样的所谓的小语种的学生来说,如果不学好第二外语,比如英语,那将来工作起来会有种种不便。因此,必须强化第二外语的教学,笔者将在本文中以日语专业为例谈第二外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笔者在大学时代是学习日语的,毕业后曾经从事过导游翻译工作,现在致力于日语教育事业,在长期的翻译与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学好第二外语是多么的重要。首先,在我国评职称时必须过二外这一关,多少人就因为第二外语而耽误了晋级,影响了发展;其次,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报考本专业研究生时也需要考第二外语,二外不过关本专业再精,也会与理想失之交臂;再次,在实际的翻译、教学或科研中,第二外语有时也会发挥作用。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对第二外语给予足够的重视。
那么日语专业的大学生们应怎样选择第二外语呢?我认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二外时还应该以优先选择英语作为二外为好。首先英语作为大语种,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其使用范围广、频率高,而且英语已成为高校的传统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作为二外在诸如考研、评职等方面也较为有利。另外,在现代日语中大量使用的外来语也多半来自英语。若二外英语学得好,会促进日语外来语的学习,在与日本人的交流中或在翻译过程中,就不会产生障碍,日语专业学生学好二外英语会起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许多日语专业的学生内心都有对于第二外语的排斥和恐惧,怕上二外课、怕学二外、怕考二外,究其根本我认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一是自己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第二外语的重要性;二是没有培养起对于第二外语的兴趣,使学习陷于被动;三是第二外语学习不够努力,没有像学习日语那样当作主业去学。客观上,一是学校重视不够,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学时比重、教材选用和师资配备等方面。课程设置方面是否是从第一学期开设;共开设几个学期;周学时有多少,二节还是四节;是否选用了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材,教材的难易程度如何;配备的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否具备幽默感;能否做到因材施教;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学习第二外语的劲头、热情,设想学生面对枯燥的教材和一成不变的教法怎能会对第二外语感兴趣呢,没有了兴趣就失去了动力,怎能会学得进去,学好呢?
鉴于第二外语学习上存在着诸多主客观方面的问题,故而必须加强第二外语的建设:
一、在主观上,要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二外的重要性,着力培养起对于二外的兴趣,这样才能有学习上的积极主动,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第二外语和学习本专业外语结合起来,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第二外语的环境,比如日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和英语专业学生的日常交流,来培养对于英语的认知,了解英语方面的知识,以此来接近英语世界,也可以走进英语课堂参与互动,加入英语角等。总之,通过各种手段来强化第二外语的学习,我们相信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所收获。
二、在客观上,教学管理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第二外语的教学,能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设较好,一直开设至第六学期。周学时以四节课较为理想,且一定要选用一部适合作为第二外语的优秀教材,题材要丰富,文章不宜过长,要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身。另外,从事第二外语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有一颗耐心,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第二外语教学,端正学习态度,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应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学要深入浅出,语言要生动,努力营造出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第二外语。只有主客观两方面做到位,第二外语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学生才不会感到二外枯燥难学了。
在现代日语中,在日本人日常语言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外来语,所以日语专业的学生选择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并把其学好、用好是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大课题,应引起教学管理部门、任课教师及学生本身的足够重视。第二外语英语学好了,那么外来语这道难题就会轻松破解了。前文提到,来自英语的外来语在日语外来语中占有绝对优势,此外,即便是从考研这个角度来说也应该选择英语,须知有些高校在研究生考试时,部分小语种是不能作为第二外语的,这样就限制了报考日语本专业。当然,二外的作用不仅于此,在实际翻译工作与语言生活中也会时而用到,只有平常努力学习,不断积累,才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与遗憾。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 篇10
1. 新媒体时代及课堂“低头族”的产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2015年2月3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保持稳步增长趋势, 使用率为91.2%。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使得人们进入新媒体时代。所谓新媒体是相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 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为平台, 以有线和无线作为传送方式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媒体形态[2]。新媒体的形态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 比如, 上世纪初新媒体是广播, 上世纪中期新媒体是电视, 上世纪末新媒体是互联网, 而如今的新媒体是微博、微信。广播、电视、互联网、微博、微信这些东西早已完全融入日常生活, 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任何新事物, 接受最快的自然是年轻人, 尤其是大学生。这些年不断涌现的QQ博客、交友社区、微博、3G网络、微信、智能手机等新的传播媒介与方式备受大学生的喜爱, 这些畅通无阻的新媒体在高校中不断地风靡起来, 逐渐占领高校校园。在校园中, 出现了一个现象———“低头族”。曾在网络上看到过一幅对比图:过去因为鸦片的入侵导致一些人整天躺在床上抽大烟而失去斗志, 如今因为电子产品及配套服务的迅猛发展使得一些人整天低头玩手机, 变得萎靡不振。“小学上课费嘴, 初中上课费笔, 高中上课费脑, 大学上课费流量”。“每天第一件事是睁眼, 第二件事就是看手机”。遇到问题, 第一反应就是“百度”, “知之为知之, 不知百度之”。课堂上不管老师讲得多卖力, 他们总是头也不抬地紧盯手机, 刷微博、看朋友圈、追电视剧、玩游戏。对他们来说, 上课时能忘带课本, 却不忘揣上充电宝。如今选修课不仅是逃课的首选项, 而且成了课堂“低头族”的“重灾区”, QQ信息不断闪动、微信朋友圈火速更新、微博互动持续升温, 还有看不完的韩剧、美剧……当越来越多的人沉迷手机时, 大学课堂越来越像老师的独角戏。
2. 课堂“低头族”产生的原因
2.1 学生自身的原因。
当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进入大学之前整天沉浸在娇生惯养的生活中, 缺乏严格的管教, 造成自我控制力较弱。进入大学后, 环境更宽松, 于是就放松自我, 成为“课堂低头族、昏睡族”, 甚至是“逃课族”。
2.2 任课教师的原因。
某些学生反映任课教师讲课枯燥无味, 内容缺乏新意, 就算勉强上课, 但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所以只好做“低头族”和“昏睡族”。
2.3 高校课程设置的原因。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某些学生都是“被迫选课”, 而很多公共课都实行大班授课, 动辄就是一两百人的大课堂, 沉闷的环境让学生感到疲惫、乏力, 根本无法保证听课效率, 也难怪学生昏昏欲睡[3]。
3. 课堂“低头族”产生的消极影响
3.1 手机媒体影响了正常课堂教学秩序。
有些学生一上课就拿出手机刷微博、看小说、玩游戏、逛淘宝, 全然不把讲课的老师放在眼里, 偶尔抬起头算是对老师讲课的应答, 俨然一副“你讲你的, 我玩我的”的“超然”态度。课堂“低头族”不仅降低了自己的学习效率, 还影响了老师授课的情绪, 老师的提问无人回应, 这样大大降低了老师讲课的激情, 导致上课质量严重下降。课堂是一个你应我答相互互动的平台, “低头族”的产生使得课堂成了授课老师的独唱, 手机成了“打不退的第三者”。课堂“低头族”的行为还会影响周围同学的学习状态并进而影响整个班级的风气。
3.2 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依赖, 挫伤了学习主动性。
新媒体的兴盛使得网络娱乐的内容极丰富, 也为人们搜寻资料带来极大的便利。以往人们查找资料需要到图书馆一本本的搜集, 如今人们只需打开网络动动拇指就可以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而事物的影响是两面性的, 网络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便利, 另一方面使得一些人产生严重的网络依赖。有的学生面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思考, 第一反应就是拿出手机打开搜索引擎进行查找, 久而久之产生网络依赖, 造成思考的惰性, 降低学习的主动性[4]。
4. 整治课堂“低头族”的对策
4.1 对于学生管理者来说, 要注重引导, 加强管理。
首先,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有效利用新媒体, 将智能手机作为服务学习的工具、将手机屏幕作为课堂的延展。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 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 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 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 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 即使今天杜绝了“低头”现象, 当有一天类似谷歌眼镜这种不用“低头”的新技术产品普及的时候, 又该如何把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呢?随着移动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 要根治课堂“低头”, 还应该顺应潮流、提高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 如建立微信公众学习平台、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模式等[5]。我们认为一味地打压不仅不能起到预想的作用, 反而会招来学生的反感。因此, 不如趋利避害, 充分利用新媒体, 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法学院某些班级开设“学海棠”的微信群, 不定期地组织讨论一些热点的法律问题以此调动其他同学学习法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效果非常理想。有学生反映看到其他同学在群里侃侃而谈、鞭辟入里, 觉得非常佩服, 这刺激了自己要在平时上课或看书的时候多留意这些知识点, 否则就显得自己太孤陋寡闻。
其次, 辅导员应该经常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状态, 对学生加以监督。有些学生养成了上课玩手机的习惯, 即使老师讲得再好可能也会不自觉地开小差。辅导员深入课堂可以对学生产生一种震慑作用, 有效监管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另外, 除了深入课堂外, 辅导员还应走访学生宿舍。宿舍是大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重要场所, 不仅是学生疲惫时的“归巢”, 更是思想交流、火花碰撞、相互沟通的“港湾”, 舍风深深地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宿舍风气对学生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辅导员要深入宿舍及时发现那些沉迷网络的学生并给予劝诫和引导, 引导学生课上不做“低头族”, 课下不做“网络虫”, 创造良好的宿舍环境,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另外, 希望高校加快实行课程改革。目前, 已有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 鼓励学生自主选课, 每个专业修满学分即可提前毕业。建议更多的高校加快推进自主式、创新式学分制模式改革,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 “课堂各族”现象自然不会再现。
4.2 对于任课教师来说, 要以身作则,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课堂上, 任课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效仿者, 任课教师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学生。因此, 如果要求学生不在课上玩手机, 首先任课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地在上课前关闭手机, 不在课堂上接听电话, 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 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态度。课堂气氛沉闷, 老师讲课枯燥乏味是产生课堂“低头族”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一些授课教师对着讲义照本宣科, 声音低沉, 毫无激情, 上课玩手机是对课程质量的一种批判。“低头刷屏”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高校课堂教学实行灌输教育, 不引导学生参与, 以及老师对课堂教学投入不够等现状。解铃还需系铃人, 高校老师们应该充分反思自己的授课方式,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大学的课程进行升级改造, 让课堂上学的东西是新的、实的, 把“低头族”的注意力从手机拉回到课本上。
4.3 对学生自身来说, 应该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管理。
建议学生增强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面对突如其来的宽松自由环境, 切莫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经过几年辛苦拼搏才能过关斩将通过高考大关顺利进入高校大门, 务必延续勤奋学习的良好作风, 保证最基本的认真听课习惯, 至少也得尊师重教。
学校里的学生会等一些团学组织应充分体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 为促进学风建设, 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开展一些主题倡议活动, 倡议学生远离手机, 拒做课堂“低头族”。比如说组织班级开一次主题班会。在班会上讲解“低头族”带来的危害, 并宣读倡议书, 呼吁学生不做“低头族”, 重视人与人的交流, 并且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屏幕阅读与纸本阅读的关系, 提高日常阅读量,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多元的网络世界, 学生要学会理智、冷静。另外, 还可以组织开展“远离手机, 拒做课堂低头族”的签名倡议活动。同时还利用展板宣传、校园广播等形式, 鼓励学生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性, 多与身边老师和同学互动, 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必春.高校转型发展中辅导员推进优良学风建设的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6) :100.
[2]秦坤.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传播形态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 2013:1.
[3]杜绝课堂“低头族”需师生共同努力[EB/OL].长江网.http://news.cjn.cn/cjsp/dp/201412/t2582264.htm, 2014-12-11.
[4]高存福, 田兆富.新媒体时代下辅导员推进学风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4 (23) :42.
构建高校课堂,走进高校课堂 篇11
一、高效课堂应是活动化的课堂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副醒目的格言:“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do, I understand.”(听到的过眼烟云,看到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浃髓沦肌。)这句格言充分的体现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新课标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教学实践活动,它强调开展学生课堂活动与实践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0%,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勇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是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并且在活动中学生不是“静听”而是要积极“活动”起来,让他们在活动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不仅学会了学习,而且学会了合作,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创造。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堂活动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查资料,可以是访谈,可以是情景表演,可以是真实的模拟,可以是小组讨论等,总之让学生把课堂上无法理解和消化的问题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找到答案,从而学会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使他们在活动中发展个性,锻炼自我,体验快乐。当然这也要求老师的知识储备,应变能力要跟上,以便于更好的去参与和指导学生活动。
二、高效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
新课程是与学生的社会背景,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积极创设生活情景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老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生活在发展,在丰富。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使学生走向新的未知世界,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高效课堂应是自主化的课堂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到了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道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题,因此我们要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材的超越,敢对老师说不,敢对教材说不,敢对传统说不,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意识。
四、高效课堂应是情感化课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的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而新型的高效课堂则呼吁教师与学生在双向互动的状态之中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应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彼此交流情感,彼此感染对方,把教学变成平等的交往与对话。在高效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要做到“三尊重,三允许”,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用角色对换来缩短师生距离,使课堂充满着平等,和谐与激情,为提高课堂效率增加魅力。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 篇12
2010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 将防城港市部分辖区划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根据国家批准实施《广西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广西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包括广西防城港市所辖的东兴市、港口区和防城区防城镇、江山乡、茅岭乡, 该实验区位于我国陆地边境线与大陆海岸线交汇处, 与越南陆海相连, 与越南广宁省隔河相邻, 拥有2个国家一类口岸。相对于中国其他试验区 (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 东兴国家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是唯一既沿海又沿边、跨一市二区且面积最大的试验区。国家给予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坚持开发与开放相结合,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开放带开发、以开发促开放,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发挥内引外联作用,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推行先行先试。
鉴于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区位优势, 东兴与东盟 (尤其越南) 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对英语和东盟小语种 (尤其是越南语)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 在东兴试验区内的商务英语教育以及小语种教育水平远远未能满足实际对外社交活动的需要, 因此, 在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大背景之下, 在2012年8月31日, 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培养相关优秀人才的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成立, 一切都刚起步, 任重而道远。
二、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概况
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共开设有23个高职专科专业, 其中商务英语专业为防城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该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商务英语应用技能, 取得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和外贸跟单员证书, 能够运用网络工具和商务英语完成外贸展会营销、客户开发与维护、国际结算、外贸单证操作、商务谈判、商务函电写作、外贸跟单和进出口业务操作等工作任务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专门人才, 以便能更好地为东兴试验区服务。在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实验区的大背景之下, 防城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实现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除了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外, 还根据现实需要增设了第二外语———越南语, 以便能发挥东兴更大的区位优势, 实现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与邻邦越南无缝化的沟通和交流。鉴于在广西区内以及云南, 或者许多与外国接壤的省市, 都利用其区位地理优势开设了以接壤国母语的教育, 因此, 为了更快适应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发展的需要, 满足试验区对双语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校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正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商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越南语也在不断探索完善中。
三、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建设探索
自2004年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后, 广西与东盟十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趋频繁, 为顺应形势需要, 广西各大高校纷纷在各专业开设第二外语课程。但是, 就现阶段广西区高校第二外语开设的情况来看, 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归纳如下:一是授课时间不足,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未能从根本上理解第二外语对自己有多大的帮助;三是第二外语教学体系不完善, 教材都是全区统一使用, 未能按照专业细分地去学习与本专业最直接相关的东西;四是教学手段单一,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五是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都不是太高, 尤其是在“写”和“译”上等等。鉴于广西区内各高校在二外教学建设中的问题, 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建设必须因地制宜, 总结经验教训, 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学院发展的第二外语教学模式来。
(一) 合理设置二外授课时间。
授课时间应该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进行合理规范的安排, 由浅入深, 由语音到词汇, 再到句子和实际应用, 杜绝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例如广西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第二外语教学, 在保证专业课以及第一外语顺利开展的同时, 第二外语的学习亦贯穿于整个大学的学习中, 大学第一学年便安排六十四个课时专门学习语音及简单对话, 此后每个学年都安排差不多与第一学年同等课时授课, 并且在大三时还安排学生到泰国当地大学学习、实习, 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泰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事实证明, 在安排了大量的授课时间后, 广西民族大学的第二外语开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为广西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 合理设置二外的授课时间, 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该二外开设的成功与否。
(二) 适当创新二外教材。
教材的好坏是第二外语是否能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现今很多院校在开展二外教学时, 所有专业都是使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出版的相关教材,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该适当创新教材, 例如国际贸易专业的第二外语的教学, 就应紧紧围绕国际贸易中所产生的各项活动来设置教学内容, 例如跟单、合同以及相关单证制作、商务洽谈等等, 以便培养出适应中越贸易往来的应用型人才。
(三) 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语言的学习是必须要灵活多样化的。语言教学, 最关键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敢开口说, 老师不要一味采取填鸭式的教学, 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后, 要多多鼓励学生去说;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 让学生独立分工, 自由组合或者老师点名组合, 共同完成老师给的题目;邀请留学生或者优秀的师兄师姐为学生讲课, 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有条件, 可以和第二外语所在国大学进行交换生工程, 或者邀请外教开展教学。
(四) 努力建立二外学习氛围。
学习外语, 氛围很重要。一是学校要在制度上鼓励学习第二外语, 鼓励学生使用第二外语, 大家都说, 都敢说, 这个氛围就相当有气氛了。二是要多开展一些第二外语的活动, 例如第二外语角, 第二外语社团, 第二外语演讲比赛, 周末播放第二外语经典影片等等。
(五) 积极加强二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 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第二外语的学习。学校要尽可能引进高素质的教师, 引进后经常组织教师展开科研活动, 重点探讨如何开展好教学工作, 同时, 尽可能把部分优秀教师送出去学习, 学习新的经验, 学成归来后, 组织教师共同研讨, 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二外教育的道路。
四、结语
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商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建设虽然尚处在起步阶段, 但是, 通过不断向区内兄弟院校学习, 总结经验教训, 开拓创新, 二外建设将会不断完善。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校区商务英语必定能培养出满足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需要的适应中越贸易往来的应用型人才, 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薛慧, 代刚.第二外语教学新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2] .单瑜阳.第二外语教学中多元化学习模式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