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建设

2024-09-10

高校道德建设(精选12篇)

高校道德建设 篇1

2010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近几年来,青年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比例逐渐扩大,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当前社会环境、高校体制、成长环境等因素,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不够,奉献意识不浓,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1]。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冲击

近二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正是社会转型加快引发的矛盾冲突,为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今年来出现了多起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教育和学术腐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知识分子因发现真理、传授真理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也基于这种尊敬而获得雄厚的心理支持。[2]作为世俗化的商业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金钱主义等人生观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渐突出,教师职业道德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2 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高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理中引入了一系列竞争机制,这对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了科研经费、研究项目、获奖成果、发表论文的数量,将这些量化为硬指标,而将个体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育人状况视作软任务,没有衡量和考核的可操作性标准,因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常常被忽略。这样的政策杠杆让一些教师只注重硬指标的实现,教师关注较多的是职称晋升、学历提高,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投入。而将师德修养视作可有可无,将不计量的工作或公益活动视作额外负担而不愿意承担。[2]

3 教师自身因素

部分教师对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不足,不能从自己所担负的特殊历史责任的角度认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当前的教师主体大都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多数人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炼,优越的成长环境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吃苦耐劳的品格,意志力薄弱。

4 教师社会地位不高与物质待遇还相对较差的状况带来教师的心理失衡

虽然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师对社会的贡献而言,教育职业受社会尊重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教师的经济收入和待遇仍然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差距,在当代青年人生活成本、压力巨大的形势下,有些高校教师也不甘于清贫了。这种多年来存在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针对目前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存在的问题,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

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不但要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应该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方法。没有自己科学的方法,师德修养就无从下手,师德水平就得不到提高,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严于剖析自己,传承中国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

教师应该在心灵的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学会认识自己,开展好自我批评;严于剖析自己,传承中国教师优秀的道德品质。在师德的修养过程中,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影响是不可少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总是离不开自我,修养的过程实际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有了修养的自觉性,才能在师德实践中,认真的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思想斗争,自觉按照要求克服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自身修养动力,高标准地要自己。

(2)树立道德标杆,向优秀教师学习。

有相当多的优秀教师扎根基层,默默地无私奉献,他们不图名利地位,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在工作中他们忠于职守,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艰难险阻,善于战胜困难,敢于攀登高峰。这些高贵的品质都是提高我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榜样,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这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还能鼓舞我们的斗志,激励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3)提高教师职业认同层次。

教师职业认同存在心理层次上的差距,这个心理层次由低到高依次表现为:对作为个体人的认同和了解,对作为一种行业的教师职业的认同和了解,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和了解。这三个层次反映了教师对个体人、教师职业以及教师角色的基本态度。[3]如果将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和忙碌只是源于外在的职业要求,一旦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职称、荣誉等,就很容易失去价值感;反之如果在内心认同教育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很有意义的事情。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越强、心理层次越高,个体就会以比较积极、主动、愉悦的心态投入这项职业,化解各种压力和矛盾,并从心里爱上这一职业,甚至在思想上进一步升华,把从事教师职业当作一种幸福和崇高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李翠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8.

[2]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3]郄海霞.教师自我认同心理探析[J].湖南教育,2003,14.

[4]孙钰华.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2008,(30).

高校道德建设 篇2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浅析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所具有的几个特点和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的一些职业道德现状,并从高校青年教师自身道德建设和学校职业道德建设两方面提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些建议.

作 者:金虹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化工学院,青海,西宁,810016刊 名:甘肃科技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5(12)分类号:G451.6 J212关键词:职业道德 理想 观念 奉献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篇3

[关键词]高校 教师 职业道德

[作者简介]尹霞(1975- ),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管理。(陕西 西安 710071)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41-0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高等教育需求的扩张,造就一支稳定的、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支撑高校持续发展的一大支柱。笔者认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一、当前高校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积极性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往被大家认为是“臭老九”的教师在“教育为先”的理念中,逐渐成为社会中的高收入人群,社会地位也逐步提高。但在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高校中的管理层以及掌握科研经费的教师收入明显高过普通教师,这也必然使教师出现心理不平衡。加之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师的业务能力,这使很多教师忽略了本职所在,投入大量精力和体力通过其他途径另行创收,这势必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社会经济地位的落后影响教师心理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教师弃教从商,或跳槽从事其他行业,尤其是一些紧缺专业(如英语、计算机、建筑、会计、金融、贸易等)的教师流失严重。

(三)高校管理体制和科研氛围的不足造成人才外流

与国外大学优良待遇和学术氛围相比,国内高校存在着很多心照不宣的问题和矛盾。许多有机会、有能力留学或者成为访问学者的骨干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往往会权衡利弊,舍弃国内高校的职位,到国外高校谋求一席之地。在国内高校之间,由于地域、校际发展的不均衡,使高校人才内部流动呈现出“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单向流动现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东向西则呈递减趋势。这导致了边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学科频频告急,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距离越来越大。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因此,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修养和工作能力,决定着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

2000年3月,教育部明确指出,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建设一支面向新世纪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核心是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也就是师德。师德作为教师素质的灵魂,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师德修养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建设,而且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影响全社會。有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树立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精神;有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才会有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

三、构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要素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国家应调整运行机制和出台相应政策,合理配置资源、完善用人制度;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建设。

(一)外在牵引

外在牵引就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师德的社会性、塑造性和未来性,增强教师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制定道德规范、开展德育教育、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帮助教师提高对道德现象的鉴别能力,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

1.思想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用人文关怀使教师自我坚定教育信念,提高道德情操,发扬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奋斗精神,引导教师关心国家政治经济,将自身的事业与国家的建设紧密结合,使教师以从事最崇高的事业而感到自豪,乐教思教。

2.建立激励机制。在精神激励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前景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等事业中来,用事业的发展提高教师凝聚力。利用校内各种宣传媒介,大力表彰德高业精的优秀教师,通过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推广先进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师职业观和成功经验,发挥弘扬正气、鼓励斗志的作用。加大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立具有战斗力的科研梯队。在物质激励方面,应均衡高校教师之间的差距,合理改善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教师,在薪金、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方面予以奖励。

3.建立监督评价体制。设立师德监督网站,打通教师师德监督意见反馈渠道,以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为主体,鼓励教师自省、自律,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4.优化教师队伍。引入竞争机制,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对评价不合格、业务素质低的教师采取离岗培训、自学进修等方式进行整改,优胜劣汰,优化教师队伍。

(二)自我塑造

师德建设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力行师德是源于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在今天科学知识迅速更新的社会里,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增大,社会活动将以人格的独立为前提,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石。师德作为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主要需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现代教师必须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人。因此,在实践中,应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

1.树立长远影响,坚定教育信念。教育事业对祖国和人民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必须坚定教育信念,把培养教育每一个学生,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在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不仅应当上好课,还应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学科发展等,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执著追求,力争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最大的成绩和贡献,赢得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中,教师更加应当弘扬“春蚕吐丝”“蜡炬成灰”的牺牲奉献精神,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荣,立足本职,甘为人梯,追求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境界,把英名留在万千学生的心中。

2.互相尊重,遵循教育的一致性原则。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遵循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在学生面前是师长,在教师面前是同事或者下属。作为师长,教师要研究为师的责任,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作为同事或下属,教师要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妥善处理好教师群体中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正确地看待学生群体,既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又要严格要求管理学生。其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格魅力均得到学生好评,是一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位教师在教师群体中得到承认和尊重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很好地认识两个不同群体利益的不同、规范的不同,正确对待学生、正确对待同事、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使自身在两大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均处于主动、自觉、自立、自主、自省、自律的状态。

3.不断学习进取,掌握先进教学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科学、高科技已经进入校园,作为科学文明的传播者和智力资源的开发者,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更新、丰富、充实,以先进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努力探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改进和设计教学模式,确定和认证在改善学生学习中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营造启发式、讨论式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新知。

[参考文献]

[1]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

[2]张乐福.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27).

[3]冯莉.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调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4).

高校青年教师道德建设问题与对策 篇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高校教师队伍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特别是青年教师 (40岁以下教师) 的比重迅速增加, 逐步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治学态度和工作态度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从教育队伍实际看, 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年轻化程度不断提高、民主意识强、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对教育层次要求高, 但同时, 也出现了奉献意识弱化、功利思想增多, 承受挫折能力弱化、自我为中心意识增强, 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意识弱化、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意识增强等特点。

当前高校青年教育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能够按照核心价值观要求, 认真践行高校青年教育的宗旨、责任意识,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确立, 一些个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道德标准和专业素养, 出现道德危机, 这一问题在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也是存在的。

由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明确指出, 要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意见》的出台, 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培育优良学风、完善师德评价内容和方法等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参考, 明确了依据, 规范了遵循,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为着眼新形势, 运用新形式、新方法, 高标准做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值得广大青年教师认真学习理解, 深入参照借鉴, 融入工作实践, 不断巩固提高, 始终引领道德建设的新风尚, 代表道德建设的新高度。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道德滑坡的原因及表现

高校青年教师道德滑坡这一问题的存在, 既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 直接原因是少数人思想动摇, 自身鉴别力和控制力还较弱,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 极易产生急躁情绪, 甚至过激行为, 究其根源, 还是对道德建设不够重视和专业素养的部分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观进取精神退化, 价值观念偏移

部分青年教师主观上不思进取, 政治信念淡化, 政治意识弱, 尤其缺乏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意识和干劲。

1.精神状态差, 不思进取。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大, 相当一部分人不能自觉地学习理论, 甚至很少看书、看报、看电视新闻。有的对业务知识缺乏钻劲, 满足于现有知识, 满足于现有经验, 学习新知识少, 从实践到理性的思考少。

2.价值观偏移, 盲目攀比。部分青年教师价值观的变化趋势是以我为中心, 普遍表现为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主体自我化, 价值取向功利化, 价值目标短期化”。有的对国家、集体、学院、学生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 对一些错误的思潮、腐朽的生活方式心存羡慕、困惑和迷茫。还有的心理失衡, 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表现为人际关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 横向比福利, 纵向比职级, 怕吃苦, 怕吃亏, 追逐名利, 谋求享受, 将主要精力投在“位子、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身上, 教育能力和水平逐渐下滑。

(二) 客观环境氛围淡化, 综合素质不高

客观环境也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重要因素, 有以下两个表现。

1.学历层次高, 工作能力弱。高校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学历教育, 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多渠道学习交流, 普遍学历层次比例有大幅度提高。但同时, 在这些学历文凭中, 相当一部分表现为含“金”量少;有的学非所用, 专业难用上;有的学用脱节, 学历与能力差距大;有的重文凭、轻专业, 重书本、轻实践, 想干不会干, 会干不愿干的现象在一些基层单位仍然存在。

2.等靠心理严重, 创新能力差。由于整体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不合理, 部分青年教师不能胜任或不能完全履行本职岗位的工作, 导致教育质量偏低, 工作效率不高, 创新能力不强, 等待、观望意识严重, 安于现状, 不求进取, 得过且过。

因此, 青年教师道德水准的下滑, 直接影响了学院的长期建设, 动摇了教师队伍的根本, 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 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因此, 深入贯彻《意见》要求, 扎实抓好青年教师道德建设, 既是现实的需要, 也是形势的需要, 必须下大力气把握规律, 创新方法, 提高德育建设水平。

三、抓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 站稳立场脚跟, 铸牢忠诚可靠的政治品德

政治上清醒, 是对青年教师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历来站在思想政治建设的最前沿, 代表了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群体, 必须时刻把政治思想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 始终坚定政治立场, 锤炼政治品德, 为推动教育事业和促进个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要深学创新理论。党的理论是青年教师最根本的品质保证, 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 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和年龄优势, 扎实掌握创新理论的原则、内涵、要求和标准, 促进内化转化, 这是锤炼政治品行的应有之义, 是高校青年教师立身做人的根本原则和长期任务。要着眼构建科学量化的标准体系, 将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纳入日常管理范畴, 由浅入深、由点及面抓好落实。要立足教书育人的特殊性, 带头加强学习, 自觉强化共识, 发挥更加充分的导向作用。

2.要坚守党性原则。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是党员, 要不断强化党的意识、党员意识, 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时时处处遵守党的章程, 严守党的纪律, 不打折扣地执行党的决议。要自觉遵守政治纪律, 不说有损形象的话, 不做有损形象的事, 自觉为党员形象增辉添彩。要严格执行上级研究做出的决策, 不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犯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3.要牢记育人责任。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这既是指教育本身, 也是指高校青年教师的辐射效应、穿透效应。高校青年教育担负教书育人的大任, 事关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时刻把培养人、塑造人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将之作为政治品质建设的重要课题坚持好、解决好。要牢记组织的培养, 反思自身的责任, 时时把上级的要求和学生的期盼放在心上, 时刻不忘报答组织的关爱, 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政治本色。

(二) 追求公平公正, 恪守求实创新的学术道德

古人说过,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高校青年教师以学术为本、以教学为业, 学术品质是衡量其道德水准的重要指标, 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学术研究, 以什么的状态投身学术研究, 用什么样的标准抓学术研究, 都必须进行深入思考。

1.要强化引领。一方面, 广大学校领导要树立学术责任理念。领导者既是院校的政治核心, 也是院校的学术核心, 不仅要承担起政治责任, 也要承担起学术责任。要克服重政治、轻学术的倾向, 将学术责任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确立学术责任在院校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 广大专家、学者要进一步强化学术责任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 院校所承担的学术责任主要是由院校的专家、学者来完成的。因此, 院校的专家、学者在推崇学术自由价值的同时, 必须强化学术责任理念, 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不仅要向广大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还要给予他们知识以外的东西, 比如价值观、情操、品行等, 塑造其心灵, 保证他们始终站在发展前沿。

2.要抓好监督。实践证明, 积极构建评判、舆论等监督手段对学术品质建设是行之有效的。既需要加强社会监督, 也要鼓励同行监督, 采取成立高校学术学会、协会等学术组织的形式, 引导广大青年教师树立认真负责、踏实钻研、积极进取的学风, 积极鼓励踏踏实实做学问, 坚决反对抄袭等歪风邪气, 构建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

3.要严格自律。一定程度而言, 高校青年教师从事的是非常难以量化和考评的工作, 其伸缩性和自由度非常大。如果一个人不讲道德, 缺乏责任心, 单靠制度约束还难以完全禁绝学术道德缺失问题。因此, 必须加强自律教育, 引领广大青年教师自觉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自觉遵守学术标准和职业道德, 以求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术问题, 谨慎、理性、公正地发表观点和意见, 切实对自己的言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负责, 决不能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更不能弄虚作假、欺骗社会。

(三) 弘扬新风正气, 践行集体至上的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 既肩负着构建载体、宣传公德的责任, 也担负着身体力行、移风易俗的职责, 是社会新道德、新品质的引领者、构建者, 是其标准要求的创造者、维护者, 要始终把追求新风正气、服务集体社会作为原则要求, 作为品行建设的重要任务, 加以长期坚持和发扬。

1.要求真务实。就是对工作要负责, 对他人要坦诚,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凡事一是一、二是二, 对不正之风和错误言行, 敢于批评和抵制, 对于自身和单位出现的问题矛盾, 敢于正视和解决, 不当“老好人”, 不推诿扯皮。

2.要乐于奉献。要树立阳光心态, 积极投身社会, 主动回报社会, 努力在融入集体和社会中确立地位、找到定位、受到拥护。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 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创业上, 用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上, 用在努力创造实绩上, 努力以工作实绩赢得认同、推动发展。

3.要端正心态。不可否认, 有一些青年教师心态浮躁, 缺乏持久付出的耐力和韧劲, 有的刚投入工作就求名求利, 有的刚刚上讲台就谈条件、谈待遇,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德育建设。因此, 必须进一步端正心态, 去除从众意识、侥幸心理, 防止自我放松、自我异化, 始终树立一心为公的价值取向, 始终在为学校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术服务中体现价值, 进一步改正积极创新、实干求为的良好作风。

(四) 坚持洁身自好, 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美德

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生活追求是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必须牢记, 生活中要有政治、情趣上的理想和追求, 否则“小节”不保, “大节”难守, 一不小心, 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就随时会乘虚而入, 侵蚀灵魂。因此, 必须始终以最高道德标准来对待生活情趣等问题, 管住小节, 谨慎行为, 始终保持对家庭、事业、生活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

1.要培养健康情趣。要坚持从中华优良传统中汲取养分, 培养高雅的志趣、积极的追求。要充分发挥学历和学习优势, 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做到多读书学习, 多思考工作, 多锻炼身体, 不做低俗、庸俗的事情。尤其要从节制欲望、改变不良嗜好入手, 防止被打开缺口、滑向歧途。

2.要慎重择友交友。从实践看, 少数青年教师之所以会在道德建设上栽跟斗, 与交友不慎有很大关系, 甚至有的忘记教师身份, 干出了一些违背师德, 被社会和法制所不容的事来。因此, 必须紧紧依据法规制度来明确“导向线”、定好“标准线”、划清“警戒线”, 明辨是非曲直, 切实杜绝不正常的交往, 减少不必要的应酬, 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教学工作上。

3.要始终表里如一。“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高校青年教师的一举一动, 都对广大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起着润物无声的带头作用。这就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台上台下一个样, 人前人后一个样, 工作业余一个样, 实现个人形象与知识形象的有机统一。不仅在公共场合严格要求自己, 在远离学校, 无人监管时, 也要不忘教师身份, 不忘制度规定, 不忘学生期待, 自觉坚定党性修养, 树立良好作风和形象。

参考文献

[1]金雪莹, 李岩.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4) .

[2]林彦.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原因及对策探析[J].考试周刊, 2015, (21) .

[3]陈小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12) .

[4]赵金瑞, 李大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05) .

[5]徐蔚.浅论和谐社会中的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03) .

高校道德建设 篇5

在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职业能力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确保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达到应有的水平,才能够进一步推动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高校中的档案管理人员来说,不仅需要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以及乐于奉献等精神品质,同时还要拥有高水平的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首先,高校管理者需要进一步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覆盖面与专业水平.如今,伴随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档案管理所能够涉及到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高校管理者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档案管理人员给予工作指导,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三个代表等.此外,高校管理者还要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以此来更好地适应档案学科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其次,从高校档案管理者的自身角度来进行分析,在日后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对档案工作规律的总结上,以此来为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积累宝贵经验.此外,在工作实践活动中,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字记录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等,以此来更好地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高校管理者需要积极地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例如岗位交流、继续教育、校内讲座以及在职培训等等,争取让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提升.

4.2进一步强化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纪律

4.2.1提升档案管理人员对职业纪律的重视程度

高校管理者要让档案管理人员明确一点,职业纪律不仅仅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保证,同时还是社会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所制定出的基础要求标准.在日后的管理工作当中,不仅要积极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情感与职业信念,同时还要激发出档案管理人员对职业纪律的自觉遵守意识.

4.2.2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

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自觉遵守职业纪律的前提.可以丝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优秀的道德修养,那么他也一定能够自觉遵守职业纪律.高校管理者需要结合档案管理的工作现状来开展职业纪律修养的培训工作,争取让校内的所有档案管理人员都可以达到应有的职业道德水平.

4.2.3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自制能力

由于职业纪律本身具有着一定的强制性特点,因此如果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够具备较强的自制能力,那么他们在日后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势必会与职业纪律之间产生冲突,从而严重影响到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高校中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能力,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时刻提醒自己将不正确的思想与情感压制下去,坚决抵制所有违背职业道德的工作行为.总而言之,一切良好的职业习惯都是从点滴小事所积累而成的,只要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做到事事守规、处处守矩,那么就一定能够养成优秀的职业习惯,从而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4.3积极培养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良心

4.3.1重视历史,尊重历史

档案本身是对高校师生历史活动的准确记录,因此必须要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原始性,这不仅仅是高校档案工作者的基础工作职责,同时也是必须遵守的一项职业道德准则.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严格坚持据实立档与据实用档,坚决杜绝一切修改档案信息的行为,一旦在管理工作中发现有篡改档案事实的现象发生,应当在第一时间予以制止,并尽可能的还原档案信息的原貌.

4.3.2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所有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都要具备的一项基本准则,爱岗所指的即为热衷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心甘情愿为工作岗位付出光和热;敬业所指的是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对工作内容做到精益求精且一丝不苟.不难想象,如果所有档案管理人员都可以将档案管理工作看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那么就一定会全心全意的投入其中,将自己身上的工作价值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4.4最大化保留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荣誉感

事实上,职业荣誉应该是每个职业人都应具备的一种工作感受,在高校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职业荣誉感不仅能够全面激发出档案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坚定他们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的信念,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之中.目前,有很多高校中的档案管理人员都不满意自己现在的工作,认为从事档案管理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从而丝毫感觉不到由工作岗位所带给自己的幸福感.为此,高校管理者需要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地位,针对表现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与赞许,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荣誉感,让他们可以懂得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从而树立起坚定的职业信心,肩负起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责任.

参考文献:

〔1〕冯静.新世纪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7):155-156.

〔2〕何丹杰.做一名严格“把关人”———档案管理员职业道德初探[J].黑龙江史志,2014(2):67.

〔3〕张晓玲.从科学发展观看档案人员的素质建设[J].兰台世界,(11):56-58.

〔4〕于建华.谈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148-149.

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爱国

教育攸关国运,教师成就未来。一个国家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命运,而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教师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可以说,教师的品质直接影响国家的未来命运。教师品质除了专业素质外,最重要的就是师德,也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德者,才之师也。可见,师德较之专业素质尤为重要。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的最好的模范,是最接近学生的榜样。学生的模仿性、可塑性十分强,良好的师德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的未来也有更深远的影响。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教师职业道德,首先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提出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还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操等等。它贯穿教师职业的全过程,是教师行为的灵魂。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如下四个特性:

第一是职业性。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要求和逐渐形成的道德品质。教师职业本身决定了其职业道德不同于其他行业,因此具有典型的职业性。

第二是具体性。教师的职业就是教育教学,其职业活动的具体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也具有具体性特征。这一特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也有利于教师将职业道德付诸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第三是有限性。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都只能约束行业内的人员,教师职业道德也不例外。同时,教师职业道德只能约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而不能无限延伸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

第四是适用性。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明确具体可行的,对教育教学活动有很强的适用性。

二、当前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大多数教师都具备较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但也有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个别教师被境外媒体和敌对势力蛊惑,违法犯罪,背叛祖国

2014年1月,中央民族大学教师伊力哈木·土赫提涉嫌违法被公安机关逮捕。据警方调查,伊力哈木与境外“东突”势力勾结,参与新疆分裂活动。伊力哈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公开煽惑维吾尔族人要与中央进行暴力抗争、像抗日一样打倒政府;将疆独、藏独等分裂分子称作“英雄”,视祖国和汉族人为仇寇,煽动学生怨愤仇恨情绪。伊力哈木还拉拢、诱惑、裹胁部分学生组织团伙,与境外敌对势力勾结,参加分裂新疆的活动。

(二)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热衷赚钱,对教育教学缺乏兴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很大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社会上也逐渐兴起拜金主义风潮。而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工资整体偏低。在拜金主义、趋利风气的影响下,部分教师难以承受心理压力,开始热衷于赚钱,对教育教学感到厌烦,工作上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懒得备课,课堂教学十几年都是老一套,不研究教材、照本宣科。对工作之外的副业却十分操心,总觉得教学耽误了赚钱。部分教师热衷于能评职称的学术研究和课题,对教育教学漠不关心,总觉得教育学生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导致师生关系淡漠。部分教师甚至为评职称,在论文写作中弄虚作假、剽窃抄袭,不仅不利于自己学术水平的提升,还败坏了学校形象,更给学生作出了极坏的榜样。因此,急功近利可以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大忌讳,害己害人。高校教师一定要热爱教育事业,淡泊明志,严谨治学,唯此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为人师表意识淡薄

我国古代先贤孔子曾说,为人品行端正了,即使没要求百姓遵纪守法,百姓也会自觉遵守;如果为人品行不正,即使命令再严苛,老百姓也不会遵守。高校教师也一样,如果品行不端,不会得到学生的尊敬;而品行端正的老师总会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部分教师不注重自身修养,课堂上不遵守教学纪律,心口开河,不自尊自爱,以胡扯怪力乱神为能事,以狂傲悖妄为自尊。不仅自己傲慢不可一世,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个别教师更是借个人成见和对社会问题的怨气不满胡发牢骚,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因此,身为教师一定要严于律己,时刻注重自身形象,坚持不懈提升自身修养,自尊自爱自重,随时随地都要以别人的榜样和表率来要求自己。课堂上严格遵守教堂纪律,认真备课,兢兢业业,细致教学。

三、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高校教师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部分高校教师叛国犯罪,根本原因是对国家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缺乏信心,为西方马首是瞻。高校教育对于社会风气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至关重要,必须重视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让高校学生对西方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破除对西方顶礼膜拜、马首是瞻的思想,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习西方长处时,能辨别其问题和缺陷,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真正学会学习和教育。对于中国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要有客观的认识,要通过深入调研,细致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对症下药,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真正为国家深化改革作出贡献,更教会学生正确看待认识社会,通过实践得出真知,通过解决问题,去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

(二)优化教师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条件,提升职业自豪感,维护师道尊嚴

如上文所述,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低下是教师缺乏教育热情和师道尊严的重要原因。管仲曾说,衣服和实物充足后,人们才更会重视荣辱和礼仪。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中产阶级更加遵纪守法,自尊自重。因此,要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必须为高校教师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体面的生活激发教师的师道尊严感。此外要丰富校园生活,弘扬传统师德文化,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感情交流,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到职业的幸福感,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生对教师的向心力。(下转187页)

(上接184页)

(三)多措并举,使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融入教育全过程

首先,要重视教育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其次,重视工作作风建设,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工作作风相结合,在作风建设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再次,将人格培养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让教师在严于律己、淡泊明志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最后,要引导社会尊师重教,让社会充分认识教师的伟大和不易,尊重教师、关爱教师,让教师感受到师道尊严,提升职业自豪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韩迎光.《与时俱进培育英才——新时期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与师德》,载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李翠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载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道德建设 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员,道德建设

2001年, 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该纲要已被全国上下组织学习。而此纲要, 也时刻指导着高校图书馆的日常工作。高校图书馆馆员的道德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和工作完成的质量, 还直接影响着高校读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以, 怎样加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道德建设, 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工作者道德建设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的馆员道德是高校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具有的自身素质, 并在图书馆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职业劳动者素质。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热爱本职工作, 热爱与忠诚于高校图书馆工作

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是热爱本职工作, 而且高校图书馆馆员增强职业兴趣的动力也需要热爱本职工作。所以, 高校图书馆馆员应该热爱本职工作, 热爱与忠诚于高校图书馆工作。首先, 只有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 认识到馆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才能对高校图书馆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其次, 不仅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图书馆事业产生高尚的道德感情, 并且要把这种感情深化为高度的责任感, 从而驱使自己为实现成功的事业而不懈的努力。最后, 为事业而克服任何困难的坚强意志是必不可少的。

2、坚持“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思想,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与工作

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特点表明, 图书馆工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是最重要的, 没有了读者, 图书馆工作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所以, 每个图书馆工作者都要热爱读者, 并且热情的为他们服务。在服务期间, 树立“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思想, 对待读者态度诚恳, 服务读者作风踏实, 并且以高质量的馆藏文献满足读者。做到想读者之所想, 帮读者之所需, 急读者之所急。在接待读者过程中做到整洁得体, 仪表大方朴素;语言温文尔雅、和蔼暖人;态度热情诚恳、谦虚、慎重;服务积极主动、踏实周到。

3、严格遵守每项规章制度, 确保图书馆正常化、科学化, 正常运转的有效工具就是规章制度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可靠保证。严守规章制度, 一是要强化法纪观念, 做到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和馆规馆纪以及国家法纪, 准时上下班, 不迟到, 不早退, 不离岗, 不旷工。二是要严以自律, 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杜绝以职权谋私, 以热书好书营私, 做到馆员与馆员一视同仁, 馆员与读者一视同仁。

4、爱护馆藏文献, 保护馆藏文献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保存和利用文献的组织, 所以, 图书馆馆员应带头爱护馆藏文献, 并防火、防鼠、防蛀、防盗、防污损工作。应自觉珍惜、自觉爱护, 严格回检, 及时修补馆藏文献, 使馆藏文献用寿命和完整性得到确保。其次, 要加强对高校读者爱护馆藏文献的宣传、教育、监督和管理, 引导高校读者进行自觉爱护馆藏文献。做到有力度的宣传, 有效地教育, 认真的监督, 严格的管理。对于毁坏馆藏文献的读者要干预, 并进行批评教育, 引导, 帮助高校读者养成爱护馆藏文献的好习惯。

二、加强高校图书馆工作者道德建设的意义

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方面, 美国有一种说法, 就是图书馆的建设物占5﹪, 信息资料占20%, 而图书馆员则占75%。所以, 图书馆员在图书馆服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加强高校图书馆员的道德建设, 不仅是高校图书馆搞好各项服务工作的需要, 还是促进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 主要是直接对教师和学生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水平;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与图书馆工作也一样关系密切。高校图书馆通过加强自身馆员道德建设, 可以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发扬无私奉献的美德, 科学态度要严谨求实, 工作作风要务实勤奋, 探索精神要奋发向上, 要有创造性地完成服务工作, 从而为培养高校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2、加强自身修养, 促进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良好建设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高校图书馆对馆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现代馆员不仅要使具有的理论知识、管理手段现代化, 还要使服务意识创新, 服务意识精良。通过加强高校图使馆馆员的道德建设, 可以促使高校馆员端正服务态度、刻苦钻研业务, 不断加强思想和业务学习, 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从而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促进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形成良好的职业形象

馆员的形象体现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馆员每天都在和众多的读者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读者展示自己的性格、修养、学识和能力, 其服务态度、精神状态、装束仪表、言谈举止等都体现着整个图书馆的风貌。所以, 高校图书馆加强馆员道德建设, 以崇高的精神理想支配自己, 以完备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以良好的职业风范增强读者的信赖感, 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三、加强高校图书馆馆员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

1、加强高校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要和业务知识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业务知识教育的同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知识的丰富、业务的热情是良好职业道德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传播知识和联系读者感情的纽带。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分为自我教育和职业教育。

自我教育主要有自我修养、品质和行为的培养等几种。首先, 高校图书馆馆员要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然后用它来提醒自己遵守职业道德。其次, 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态度端正, 争取的处理人际关系。最后, 要增强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 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职业教育主要包括馆员的工作职能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业务知识教育等等。高校图书馆应该把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 把弘扬时代精神和继承优良传统相结合, 大面积的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不仅要宣扬和倡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道德, 又要分别道德的层次性, 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做起。例如要求馆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具有爱岗敬业精神等。

2、尽心创造高校图书馆道德建设的浓郁气氛

在高校图书馆中, 大的建设应被融入到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广泛的吸引馆员参与, 用各种活动载体来陶冶馆员情操, 净化馆员心灵, 提高亲和力和凝聚力。

物质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可以促进提高人的文明素质, 加强道德修养。所以, 物质利益和个人的工作实绩应被高校职能部门联系起来, 在职务聘任、职工工作考核、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实事求是, 奖罚分明, 要打击邪气, 弘扬正气。用物质利益的奖惩手段鼓励高校馆员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职业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 人的自觉和舆论监督可以增强道德义务的约束力。所以, 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先进典型的作用和影响, 把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操宣传开来, 让工作者感到他们可亲可敬, 可信可学, 更甚者可通过立法来给予他们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参考文献

[1]黄昭, 王建祥.论图书馆的职业道德建设[J].图书馆, 2004, (02) .[1]黄昭, 王建祥.论图书馆的职业道德建设[J].图书馆, 2004, (02) .

高校道德建设 篇8

1.1 高校干部道德及其特点

所谓高校干部道德即指高校干部职业道德。既是高校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的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也是他们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它渗透和表现在高校干部的工作、思想、作风、情感、行为和习惯等各方面,是高校干部在高校管理及服务工作中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

高校干部道德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一切干部,不论其职位高低,都必须把为学校发展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高校干部道德在高校建设和校园生活中具有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良好的干部道德,会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效法,发挥先进带头作用。高校干部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道德风尚的好坏和高校的发展前途。

1.2 加强高校干部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2.1 加强高校干部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干部素质

从高校干部队伍的现实状况来看,一些高校干部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和谐校园,客观上要求高校干部应该具备新观念和高素质,如果仅仅靠老经验、老办法,不转变已经落后于现实的旧观念,不学会新本领、培养新素质,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对高校年轻干部来说,他们年富力强,文化水平高,有开拓精神,但往往缺乏长期艰苦奋斗的考验,对党的优良传统体会不深,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也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干部就难以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掌好权,用好权,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的发展服务。

高校干部的职责,对于高校学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意义。高校干部素质包括许多方面: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等。这些素质,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道德素质是干部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它素质的基础和保证。

1.2.2 加强高校干部道德建设是推动党风和校园风气进一步好转的需要

近几年来,党内的不正之风侵蚀着党的肌体,严重地破坏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同时严重影响着高校校园风气;不断蔓延的行业不正之风,为广大群众深恶痛绝,严重地干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党员的比重较大,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党风中存在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不仅高校,各行业的干部都要遵守干部道德,以带动广大从业人员一起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1.2.3 加强高校干部道德建设是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从道德的认识功能来看,高校干部通过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修养,能够不断提高道德认识能力和水平,加深理解本职工作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增强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挥出高度的主动性和开拓创造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相反,一个缺乏职业道德的干部不可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也不可能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长久的工作积极性。从道德的调节功能来看,每个干部在工作实践中,都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常常会产生摩擦和矛盾,搞不好就要影响各种效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干部道德规范就是有关正确处理干部与干部,干部与群众,领导与本来的被领导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加强干部道德建设,提高干部的道德水平。有利于处理好这些关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2 高校干部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2.1 高校干部道德的基本原则

高校干部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廉洁从政。它是调整干部与学生之间,干部与社会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干部与家长之间关系的根本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高校干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国家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无论其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一切干部从事工作的总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社会主义干部道德的本质特征。江泽民同志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2 高校干部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新时期的高校干部,有着与其它行业不同的行业道德要求,但同样作为国家干部,又有着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准则。这些共同的道德要求,就是干部道德的共同的行为规范。概括为七条:

(1)公正廉洁,甘当公仆。是干部本质特征和党性原则在干部道德规范上的集中体现。(2)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是干部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道德要求。(3)忠实老实,光明磊落。这是干部道德的重要规范,是干部应当具备的美德。(4)尊重群众,平等待人。干部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群众的利益与合理要求,尊重群众的人格尊严。(5)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是我们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6)坚持原则,扬善抑恶。做到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7)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做群众的表率,切实发挥带头作用。

3 加强高校干部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3.1 积极开展高校干部道德教育

搞好高校干部道德教育,就要注重掌握高校干部教育的特点。道德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的复杂过程。道德教育过程的这五个环节,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搞好干部道德教育,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干部道德教育的方法很多,形式也灵活多样:(1)灌输法。向干部进行正面说理教育和道德理论灌输。使干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2)示范法,即典型教育法。以先进人物的高尚品德为榜样教育、鼓舞干部。(3)个别教育法。这是针对不同干部的不同问题和心理特征,采取不同方式分别进行教育的方法。(4)自我教育法。广大高校干部可以通过自己学习和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总之,实际运用道德教育方法时,应特别注意针对干部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具有不同特点的干部,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才能收到教育的实效。

3.2 高校干部要自觉进行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对干部道德素质的提高,对干部人格和品德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干部道德人格和品德的形成中,道德教育是外部条件,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是内部根据,只有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造就出高尚的品德和人格。没有高度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再好的外部条件也起不到决定作用。

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实践。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道德修养,是干部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道德的一个根本特点在于知行统一,讲道德目的在于实践和应用。所以,道德修养不能搞“闭门思过”,只有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和锻炼,才能收到实效。但这决不意味着参加实践就等于修养,不能简单地用干部的工作实践来代替干部的道德修养。干部只有在实践中自觉地进行修养,把道德修养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不断以新的修养水平参与实践,才能在工作中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干部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时多种多样的。不仅不同的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修养方法,就是同一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工作实践中,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修养方法。古往今来,我国人民子啊道德修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许多宝贵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其中就包括党员、干部自我修养的经验。例如批评和自我批评,既是一种优良作风,也是干部道德的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还有古人提倡的“自省”、“慎独”,人们常用的选择座右铭、制定修养原则、记修养日记,等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的具体方式方法。每一个愿意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干部,都能够选择和创造出适合自己情况的道德修养方法。

3.3 广泛发挥道德评价的作用

道德评价所凭借的手段,是人们的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道德评价凭借社会舆论,主要是把关于行为主体活动的道德价值判断、或肯定、赞许、或否定、谴责,反馈给行为主体和其他社会成员,促使人们通过内心信念(良心)自觉地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人们对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所肯定的行为,会产生内心的满足和光荣感,进而使这些行为发扬光大;反之,人们就会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感到羞耻和惭愧,进而向办法去改正。因此,通过道德评价可以提高人们识别善恶的能力,增强人们改恶从善的自觉性,从而促进社会风气的不断改善。

在干部道德建设中,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发挥道德评价的监督作用,十分重视舆论对干部道德状况的批评和表扬,借助于道德监督,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促进干部的道德修养,提高干部的道德水平,推动干部道德建设的发展。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舆论宣传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板报等,认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3.4 高校干部道德建设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一道去做

道德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他方面的工作一起进行。当前,加强干部道德建设,尤其应当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同加强廉政建设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紧密配合起来。高校干部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二者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各级组织都应当自觉地把干部道德建设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日程上来,把干部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高校干部道德建设也应同廉政建设相互配合,正如党中央对国家工作人员反复强调的那样,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利来为人民办事,切实做到:严守纪律,不贪赃枉法;秉公尽责,不以权谋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这既为党和国家干部规定了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标准,也为高校干部提出了应有的道德标准,同时也是对干部的一些基本道德要求。从古至今,“廉洁”都是为官者应当遵守的道德标准,面对21世纪的高校干部来说,就更要做到为政清廉。以廉政带动高校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提高高校干部的道德素质,带动高校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摘要:干部职业道德建设是干部在工作中共同遵守道德规范的总和,加强高校干部职业道德建设,对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加强高校干部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原则和途径等浅谈几点认识。

高校道德建设 篇9

1 高校文化建设研究

文化作为一个上位概念, 在不同的领域必然有不同的表现, 反映到高校即表现为高校文化。而“高校文化”这一概念萌芽于198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第12届学代会, 当时有学者提出“校园文化”的概念。当时所说的“校园文化”其实指的就是“高校校园文化”, 即“高校文化”。自此,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发挥, 高校校园文化研究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也不断加深。1990年4月全国首次校园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高校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则被明确提出来并在此后被加以研究。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下发, 推动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研究进入新阶段。

概括起来, 高校文化建设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内涵、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等方面研究。如史洁、冀伦文、朱先奇的《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 张德、吴建平主编的《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 河北大学王洪昌的硕士论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0) , 韦兆钧的《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 王国辉的硕士论文《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山东大学, 2009) 。关于校园文化的概念, 潘懋元在其《新编高等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 2005版) 曾总结了校园文化的多种内涵, 显示了不同研究者的不同研究取向, 也体现出随着社会的发展, 研究者对校园文化这一概念认识的深入;史洁等在分析了众多的校园文化概念后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 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 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1) 校园文化的多重育人功能早已成为学界共识, 江秀梅在《浅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指出了校园文化的几大育人功能:塑造人格、营造氛围、继承传统、社会辐射、思想导向、情操熏陶、行为制约, 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情感激发、知识灌输、实践锻炼、榜样示范四大途径;王文锋的《论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分析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基础上, 着重指出了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需要注意的问题:校园文化不能被泛化、被功利化, 校园文化的系统性, 建立校园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不少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王国辉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山东大学, 2009) 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建设内容单一、建设主体缩小、特色不够鲜明、物质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精神文化内涵不能充分彰显,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李忠伟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西南大学, 2009) 则认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多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没有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力度相对落后薄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狭窄和方法单一等等, 并就推进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思考:明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和全面规划、树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理念、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等等;王洪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河北大学, 2010) 在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主旋律和多样性、共性和个性、主导和主体、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关系。这些研究或立足一点, 或全面展开, 基本上厘清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概念、功能, 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

(2) 从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美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视角切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如郭方玲、张更立的《社会学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刘中胜的《隐形德育课程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史华楠等主编的《校园文化学》, 葛金国主编的《校园文化建设导论》, 陈啸吟、徐国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互动研究》, 于文书、周晓光的《美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郑文慧的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郭方玲、张更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校园文化进行了界定, 分析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社会学特征, 并对建设校园文化提出了一些社会学策略;刘中胜将校园文化视作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部分, 提出了发挥隐性课程资源作用的措施进行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于文书、周晓光分析了美育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方面:一是促进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二是建设高品位的物理环境, 三是促进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 四是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活动品位;郑文慧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 着重提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要培育的三个层次:特色校园精神、建设优良校园环境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研究均从不同视角切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中来, 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成果。

2 高校道德培养研究

梳理发现, 直接以高校道德培养为题展开的研究较少, 学者的研究多以道德教育为题展开。

(1) 道德教育的对象。道德教育主要分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如王渊、丁振国的《论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及其重塑》, 梁华的《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与方法》, 邱有华的《论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假设的长效机制》。王渊、丁振国分析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概念, 并从道德意识的培养、道德教育内容的拓展、道德教育方式的创新上, 探索了道德教育重塑的途径;梁华指出了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了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爱教育、爱学生;邱有华则着重探索了学习培训机制、共同参与机制、内化机制、约束与激励机制、考评监督机制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2) 高校道德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教育的现状、成因、对策、机制、对策等方面, 如叶锦义的《大学道德教育弱化及对策》、韩勇鸿的《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实效性的对策探析》、张宏宇的《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机制创新》。叶锦义认为大学道德教育呈弱化趋势, 表现在人文课程比重过低、校园风气缺失道德内涵等方面, 进而指出道德教育弱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制度工厂化, 指出应从增加人文课程比重、提高教师素养、实行书院教育等方面转变弱化趋势;韩勇鸿认为重新整合道德教育, 需要把握好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时代性与继承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几方面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教育内容创新的三个基本思路;张宏宇则从高等教育观念、道德教育和管理模式、教师队伍、道德环境等层次探索了大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培养机制。

(3) 此外还有学者从中外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生活化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等角度进行了探索, 如袁力的硕士论文《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从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朱一杰的硕士论文《中美高校道德教育之当代比较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从道德教育目标、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3 高校文化建设和道德培养关系研究

由于道德培养分大学生道德培养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即师德培养) , 所以此处也将分别梳理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关系和高校文化建设与师德培养的关系。

3.1 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关系

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单向关系。陈乃林、梅泽铭认为,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校园的深层的文化积淀与特殊的文化氛围, 规定、制约、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我们把校园文化粗略地分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组织文化三个部分, 这三个方面在大学生道德建设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明确指出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夏湘远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指出高校文化建设在大学生道德培养中的不可替代性;彭巧云在《校园文化建设在营造道德培养环境中的作用》指出高校文化建设可以为大学生道德培养创造有利的环境。由此可见, 很多研究者能够意识到高校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道德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培养的辩证关系。乔树桐指出, “高校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各自有着独特的内涵、形式和不同的发展规律, 两者不可相互替代。高校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同处于高校同一环境中, 在发展变化过程中, 二者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3) 积极向上的高校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而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反过来也能促进建设先进的高校文化。因此, 要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建设与道德培养的双向作用, 促进大学生和高校的全面和谐发展。

3.2 高校文化建设与师德培养的关系

高校文化建设对师德培养的促进作用。许宣伟、刘波在《高校校园文化与师德建设——兼谈社科学报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中明确指出, 高校文化建设的开展将会对高校师德培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张国军的《论地方高校的师德建设——基于校园文化的视角》从地方文化的视角, 为加强师德建设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思路。

高校文化建设与师德培养的辩证关系。邵文龙在《论师德建设及其与校园文化建设之关系》中指出, “师德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共同价值目标, 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统一于和谐校园建设之中。” (4) 师德建设是形成良好高校文化的重要前提, 而高校文化建设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会给师德培养良好的无形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纵观目前的研究, 关于高校文化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 为高校文化建设和道德培养关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关于高校文化建设和道德培养关系研究, 总体看来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学界对高校文化建设和道德培养关系的关注较少, 研究的广度、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很多研究者将道德培养纳入到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考察其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在新形势下这一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三是研究者虽然意识到两者的关系, 但侧重校园文化建设对道德培养的单向关系, 侧重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单向关系, 忽视了高校文化建设和道德培养的双重作用机理, 忽视了高校道德培养的重要方面师德建设。无论是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培养, 还是高校文化建设与师德培养, 都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 最终共同统一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 要注重创造浓郁的高校文化环境, 促进大学生道德培养和师德建设;同时也要注重大学生道德培养和师德建设, 营造积极向上的高校文化氛围。

摘要:高校文化建设和道德培养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 二者的关系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学界对高校文化建设与道德培养关系的研究较少, 本文拟从高校文化建设、道德培养、高校文化建设和道德培养关系三个层面梳理当前的研究轮廓, 在此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道德培养,辩证关系

注释

1史洁, 冀伦文, 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5) :85.

2陈乃林, 梅泽铭.校园文化与大学生道德建设[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0 (3) :142.

3乔树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互动作用[J].前沿, 2005 (12) :87-89.

高校道德建设 篇10

笔者于2010年3月对徐州部分高校的23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德育工作实际, 努力探索《纲要》实施十年来高校青年学生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纲要》颁布实施后, 很多高校根据其要求, 专门成立两课中心, 发挥“两课”的主导功能, 讲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课的主要内容, 或通过专题讲座, (公共) 选修课、宣传刊物等形式强化道德认识, 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观念。一些高校还在学生中建立“三个代表”学研会、“双学”小组, 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研讨会等理论思想的阵地, 利用这些阵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把《纲要》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需求。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的突出表现, 良好的学风是孕育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础。一些高校通过抓学风来促进道德建设, 应该说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认识到了网络带给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因此他们积极探索, 全力打造网络教育的新平台, 抢占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红色网络、专题网页以及一些综合性网络中的主旋律教育内容等, 对于增强上网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道德建设主要阵地的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加强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并把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从总体上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 由于信息的多样、文化的多元、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等因素, 高校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 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正在侵害校园, 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德育的效果。

第一, 学生的道德理论认同与具体实践、日常行为脱节, 即“知行不一”。根据调查, 100%的学生强烈反对大学校园里的不文明现象, 但他们也100%的承认, 这些不文明现象就发生在自己或其他同学身上, 这说明很多青年学生只强调“他律”不注重“自律”。对于“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的理解, 57.1%的学生认为“不过度浪费就是勤俭节约”。在回答“当你碰到校园内有人打架斗殴, 你该怎么办”时, “敢于上前阻止”的占12.1%, “看看热闹, 袖手旁观”的占32.7%, “已经有人制止时参与”的占31.8%, 后两项合计64.5%。这些数据表明, 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地位缺失, 缺乏主体道德“知、情、意、动、行”的实践环节, 自我约束能力差。

第二, 青年学生受我国经济转型的影响较大, 历史的嬗变, 经济的转型、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人们生产了道德上的迷惘, 对原来坚持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动摇, 道德判断无所适从, 不少学生陷入道德思想和行动的苦恼之中。调查中我们发现, 28.7%的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讲金钱不讲道德无法判断的学生对道德失范不是社会主义的判断模棱两可。大学是社会的“缩形”, 一些家庭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及社会中不良因素也难免会带到校园中来, 这些消极因素时刻在与大学生道德认知做激烈的碰撞, 如果学生麻木或松懈, 学生就会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

第三, 施教者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影响着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现在师德主流是好的, 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但不容回避的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价值多元化的形成, 社会不良风气及教育管理体制中弊端的消极影响, 师德师风依然存在问题。个别教师淡化自身道德修养, 认为只要把业务搞上去是主要的, 其他都是次要的。调查中, 学生选择“任课教师中很少有优秀的师生形象”有21%, 认为“教师经常利用教学进行思想与道德教育”的只占8.9%, 调查的结果很好的说明了施教者自身问题对青年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

另外, 大学生公寓园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及道德建设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 也是影响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

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 道德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领会并贯彻执行《纲要》的精神, 从教育机制、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手段、全面实现学生的需要, 着力创新德育的机制, 以不断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 要进一步浓厚德育的氛围, 净化德育的环境。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高校要进一步正面强化道德教育,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性与文化品味, 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这些活动, 努力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 使学生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 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事之道。

第二, 要进一步强化德育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要优化教育工作队伍, 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与工作能力, 全面促进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第三, 高等学校要努力扩大德育的视野,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的一体化建设。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在这方面有一些具体的行动, 但是常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不够, 没有形成道德教育的强大合力, 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四, 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要按照《纲要》的要求, 以教师职业道德为重点, 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品德素质, 规范教师行为。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良好、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

第五, 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教育, 改变教育方法。高校在德育的内容上要作某些修改和调整, 可以多增加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遗产与经验等内容, 并贯之以新的时代内容, 辅之以现代教育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培养学生具有一般的道德精神

摘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颁布其十年来, 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青年学生的德育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不容否认, 高校青年学生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问题,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高等学校,青年,德育,公民道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R].2001.

[2]黄向阳.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3]罗国杰, 关键英.高校道德教育与以德治教[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23) .

[4]袁敬传, 张军.大学生德育与公民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5) .

[5]苗相甫, 杨浩文.道德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

高校道德建设 篇11

关键词:道德建设;高校;领导干部;对策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发展科教文卫等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如何,直接影响着高校师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风气,从而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办学质量和发展方向。因此,高校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立足教育,着眼防范,在高校道德建设中,发挥模范引领作用,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一、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是“以德治校”的重要环节。高校领导干部具有管理者和教师的特殊身份,不仅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与管理工作,更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高校领导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广大师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领导干部作为学校的领导者,直接关系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因此,高校领导干部要做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的校园。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是转变校园风气的客观需要。近年来,高校领导干部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严重地干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高校的领导干部应该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及时解决党风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营造风清气正、文明和谐的校园风气。

二、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传统的道德建设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利于高校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新形势下,应对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但是由于新的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没有具体形成,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导致社会思想道德体系发生了混乱。在高校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治素质不强。高校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事关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大问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在校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但是,现阶段有些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重教学、重智育,而轻政治、轻育人、轻德育,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鉴别力和洞察力,不能较好的贯彻上级的最新指示精神,政治观念淡薄,政治进取心和责任感不强。

2.敬业精神弱化。自古以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是高校领导干部必须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领导干部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了清楚的认识,对工作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才能够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领导干部面对利益的驱动和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敬业精神出现了淡化、扭曲的现象。他们对自己的岗位认识不足,仅仅把工作当成一个谋生的手段,缺乏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工作上时时处处讲回报,对个人报酬斤斤计较等。还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业务上来,在工作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第二职业或炒股票、打游戏,对待本职工作责任心不强。

3.学术腐败严重。科学技术的竞争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应该带头加强学术研究,做到教科并举。近年来,由于职称评定的需要,很多领导干部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便利用职务之便,大兴腐败之风。有的领导干部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有的直接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有的以钱物或其它方式换取他人学术成果等等。高校领导干部的学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严重贬损了学术的崇高形象,严重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给高校及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经济基础的变更,高校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针对目前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内外结合,主客观结合,教育与强制结合,标本兼治,从理论教育、个人主观意志等方面综合治理,促进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高校领导干部应该是忠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能够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系统学习高等教育管理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高校的领导干部要克服学习系统性不强、实效性差等问题,及时给精神“补钙”。理想信念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固树立思想防线,振奋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改革意识,促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高校领导干部作为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也要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推进道德教育进课堂活动,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考评,促进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2.加强公仆服务意识。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高校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把师生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广大师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依靠师生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进步。作为高校领导干部要加强公仆意识教育,淡化“官念”,克服官僚主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宗旨;要严格按照党员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共产党员的青春本色;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确地看待广大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地认识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广大师生,时时谨记“我是谁”、“依靠谁”和“为了谁”的问题,彻底摒弃领导干部就是当老爷的封建残余思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师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3.加强学术学风建设。学术学风建设是高校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高校领导干部一般是专家学者,所以,一定要做好两个身份之间的定位,秉承专家治校、民主治校原则,加强高校领导干部学术学风建设。“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高校领导干部要坚持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学术道德、学术纪律的相关规定,严于律己,严谨学风,崇尚科学,求真务实。不搞学术欺骗,也不搞学术造假,以自身过硬的学术本领,实现教育科研上的创新,不仅如此,还要利用自身学术与行政上的影响力,去引导其他高校学者进行诚信科研。

参考文献:

[1] 李平.理清思路 推进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3(Z1).

[2] 李少莉,王秀芳.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完善路径[J].人民论坛,2014(20).

后现代道德语境中的高校师德建设 篇12

一、高校师德与后现代道德语境

师德“是在教师职业劳动生产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从一般意义上讲,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由此而进, 高校师德被认为“是高校教师道德的简称, 是教师职业与执业道德, 是当下每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 是教师及其所置身的社会共同信奉和追求的主流价值观, 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总和, 是高校教育活动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是教师素质的核心。”[3]以上共识至少表明现有高校师德认识关联如下内涵:第一, 高校师德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第二, 高校师德主要用来调节教师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第三, 高校师德必须体现社会共同体所追求的主流价值;第四, 高校师德是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道德规范与准则;第五, 高校师德被看做是核心的职业素质。这五个方面既是症候也是病因所在, 既体现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重点, 也暗示师德建设归因和路径。沿着这样的认知方向制定高校师德规则、规范及措施, 固然有利于保证师德建设性发展, 但高校师德问题仍呈现多发态势, 师德建设的严峻性、困难性不言而喻[4]。谈论任何问题, 都应在具体语境中展开, 高校师德也是如此。我们认为当前的高校师德建设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语境, 那就是后现代道德语境。

所谓后现代道德是指后现代社会所滋生的道德意识、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后现代既是一个时间节点, 一般指20世纪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开始[5];也是一种性质, 它表征着社会意识特性, 作为社会意识特性, 我们也称之为后现代性。当后现代以知识叙事方式形态化以后, 从学理上直接影响我们的则是后现代主义思潮。按照我国学者王治河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激进的或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二是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三是简单化的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这三种形态各有代表性理论家及其思想作为支撑。激进的后现代特征是其否定性, 这种后现代主义毋宁说属于一种思维方式。它反对任何假定的“前提”“基础”“中心”“视角”, 包括“唯一中心”“绝对基础”“纯粹理性”“大写的人”“等级结构”“一元方法论”及“连续的历史”等, 其目的在摧毁西方传统, 包括启蒙运动或现代性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方式。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最突出特征在于:不反感建构新的哲学中心;倡导开放、平等, 尊重他者:尊重、倾听、学习、宽容他人, 主张多元思维, 关爱世界, 关心过去和未来;反对现代二元论, 信奉有机论, 提倡对世界采取家园式态度。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则在于:认为后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主张平面化、无深度以及民粹主义, 并且以此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 以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方式理解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其再生产[6]。尽管后现代、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令人眼花缭乱, 但我认为, 王治河的概括还是有相当的涵容性, 他从不同的角度指明了西方理论家们指认的, 后现代社会存在的诸多星丛式关键词:知识叙事化、开放、宽容、去中心、碎片化、平面化、创造性等, 而这正是后现代道德置身的社会心态和规则。或者可以说, 后现代道德即是后现代性的道德维度。正如理查·A·福尔柯所言:“这些公认的价值取向为后现代伦理学奠定了基础。”[7]福尔柯由此精炼地指出后现代道德的一些具体特点:反对不可容忍的事情;拒绝说谎或对他人不信任;把个人关系看作一个良好社会的雏形;相信未来即是现在;良心的首要性;响应女性意识的召唤;培养公民流浪者理想;没有救世主[8]。如果说, 福尔柯对于后现代性道德特征的理解, 基于他所职守的后现代同一性 (identity) 立场, 而带有较为浓厚的政治意味, 那么, 比较而言, 鲍曼的后现代道德观察则更为“道德”化。

鲍曼认为, 一旦我们从后现代的视角进行思索, 后现代道德状况的标志就会呈现出来, 这些基本标志结合鲍曼的概括的理解是:

(1) 人在道德上善恶并存, 道德善不能被保证, 即既不能由环境保证也不能由行为动机保证。我们要学会在没有保证时如何生活。

(2) 道德现象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 与现代、前现代“理性”引导的有规则的、单一的、可预测的道德观不同, 道德成为自我良心和责任主导区域, 而不像“理性”规则下的道德那样把二者让渡给规则的制定者和守护者。

(3) 道德具有先验性, 即道德实践很难有完全满意的结果, 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可通过不确定性认识道德自我。

(4) 道德不能被普遍化, 它反对压制道德冲动, 引导道德能力通向一个社会设定的目标, 意味着道德是一种多样性存在, 但也并非由此得出道德相对主义结论, 因为道德相对主义通过鼓吹道德极端偶然性而最终可能走向虚无主义。

(5) 道德自我本源上是非理性的, 社会统一不能离开非理性的道德刺激, 这种道德刺激提供社会秩序得以塑造的原始材料。社会处理道德自我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道德自我需要规训、培植, 朝向社会的目标形态;另一方面, 又要保证其生长不被阻抑, 活力不变得干枯。因此, 对道德的社会管理是复杂而精致的运作过程, 其引起的矛盾比力图消除与解决的可能更多。

(6) 现代、前现代社会治理语境中, 由于假定人天生自私, 道德责任是通过消除利己主义而保证其根据和理由, 后现代语境, 道德责任恢复它的本性:无根据、无理由的自我决定行为。道德责任, 或者道德利他性成为本我的第一实在, 是社会起点而非其产品。

(7) 后现代道德得益于相对主义对普遍性和道德专制主义的反叛, 但并未滑入道德无政府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的泥潭。相反, 它坚持了人类的道德统一愿景。这种统一是对社会或个人纯粹利己主义的解构, 是作为自治的道德自我解放和为其道德责任辩护的理想前景, 是勇敢面对善恶并存的道德自我的实践行动[9]。

以上讨论表明, 尽管后现代道德的描述基本上是基于西方文化展开的, 但其根本性特征并没有因为中西文化差异, 在我们置身的语境中可以免疫。

二、后现代道德语境中高校师德星丛式视角

已有的观察和研究表明, 高校教师的失德现象主要体现为:一是缺乏职业信念, 缺少责任意识;二是协作观念淡薄, 自私利己;三是价值取向偏离社会主流要求, 不能为人师表;四是学术风气浮躁, 急功近利, 学术腐败[10]。

认真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 这些失德现象正是后现代道德的各种表征或变形。然后令人困惑的是, 当我们由此展开归因的时候, 大多数研究者和观察者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后现代道德的基本语境, 因而大部分问题归因变成了语境错位或去语境化的空谈, 据此得出的解决问题的路径, 也因为失却了合理语境的支撑, 成为轻率开出的无效药方。

当前高校师德问题置身于后现代道德语境是一种毋庸置疑的事实, 问题归因和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也应当基于此语境加以充分考量。但是由于第一, 中国当代经济、文化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第二, 高校教师所置身的地域、学校类型的差异;第三, 高校师德主体和师德关联对象的纷纭复杂;第四, 由以上要素或原因而形成的中国后现代道德语境的特殊性, 比如,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观念杂糅存在, 提醒我们在考量问题时应当更多耐心和细心。因此, 在这里, 我们不想也无法像一般针对此问题展开研究的成果那样, 提出一蹴而就解决高校师德问题的方法措施 (它是一项进行式一样的系统工程) 。而是基于后现代语境, 提出高校师德建设的三个具有启发性的后现代道德视角, 我们认为这也是当前高校教师道德取位的基本要求。

1. 话语权力/场域视角

在对后现代社会进行仔细观察之后,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指出, 由于生活的快速变化, 统一的道德化为乌有, 但人们并未忘记寻找生活的意义, 不过意义变为各种展示, “所有道德之道德, 都将是‘审美的’快感。”[11]同时, 他也指出, 与这种唯美化倾向相反的是, 正统的人们也意识到, 后现代不是教导我们摆脱生活, 而是原来的“一致性”变得令人怀疑。不仅如此, 原本 (特别是现代性) 宏大叙事唯一合法性资格被自动取消, 一切叙事均具有合法性[12]。这暗示着, 后现代道德失去了原来道德似是而非的自然基础, 道德属于人为的叙事后果。福柯从另一角度为我们解释这种道德现象。在福柯看来, 整个社会, 包括道德都是话语建构的结果, 其中充斥着话语的权力或者权力话语的争夺。道德归根结底属于权力话语的规训行为。话语权力无善恶之别, 它仅仅是运作。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把物理学中的“场域”概念引入社会学, 用来说明后现代的话语权力关系。他认为, “场域”是存在的客观关系网络或构型, 标示特定社会空间行动者所属空间。提出“场域”概念旨在探讨社会生活中各场域的运作逻辑, 对各场域中不同社会地位的行动者和群体加以静态与动态分析, 关注他们在场域中所呈现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结构特别是贯穿于其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变化[13]。从场域理论出发, 布迪厄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他认为, 从场域的观点看, 社会结构和其决定作用其实是一种偶然性, 社会实践 (布迪厄的实践是一种象征实践活动) 所固有的创新与能动性力量也不过是一种偶然性。但这并非是说, 文化固化不变, 恰恰相反, 文化与所有的社会过程一样, 以再生产方式演进, 同时为社会行动提供基础。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布迪厄自己比较长时间置身于教育场域之中, 他把权力话语、场域理论结合起来, 解剖现代教育制度。他认为, 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再生产统治阶级文化。作为一种大众社会化机制, 它有助于保障统治阶级的支配地位, 从而使其中不易被人们察觉的权力行使合法化、永久化[14]。

利奥塔、福柯、布迪厄等人提出的话语权力/场域视角提醒我们, 在考量高校师德问题时, 应全面衡量教育场域、师德场域内各种话语权力的存在、运作和演化, 从不同的机能效果看待场域主体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 并作出相应的回应。

2. 女性主义/关怀视角

按照西方学者奥利夫·班克斯的看法, 女性主义来源于三大传统:平等主义、启蒙主义和社群社会主义传统, 这些传统都根源于18世纪后期对宗教的祛魅, 即从传统神义论走向人义论的过程中, 女性主义突出了其性别特征、视角和立场。基本主张是:男女平等, 消除不道德现象, 崇尚个人主义, 自由恋爱。可以说, 女性主义从一开始即参与了现代社会道德意识的建构。这些最初的革命参与性意识,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女性主义出现, 则变为了独立的女性革命意识。它强调, 社会民主、人生而具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 相信社会民主改革能使女性获得政治、社会、教育和劳动权力[15]。伴随时间的推进,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虽然经历了各种嬗变, 但早期女性主义的基本观念、立场仍然保留下来, 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 女性主义受到福柯等后现代哲学家的深刻影响, 意识到仅仅坚持女权远远不够, 区别于男性的女性思维和女性意识的独特社会功能得到空前的重视。卡罗尔·吉利根把女性特征用于经验观察, 对性别和道德倾向之间相关性展开研究, 得出如下的基本结论:相对于男性对公正、权力、自主性和个体性等问题的情有独钟, 女性更为关心、关怀个人关系和避免伤害他人一类的实际道德问题[16], 关怀伦理应运而生。关怀伦理代表人物诺丁斯指出,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仅是指一种旨在培养有道德的人的特殊教育形式, 也可以指任何一种在目的、政策和方法上合乎道德的教育形式。”“道德目的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它指引其他目的。”[17]因此, 她主张, “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关心自己, 关系身边最亲近的人, 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 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 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 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 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18]

总体上看, 源于女性主义的关怀伦理出发点是“关系自我”, 它回应了结构主义的核心观念, 即事物的独立要素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社会中的任何人, 都是相互关联的个体, 关怀把每一个个体看作平等的存在。正如诺丁斯指出的, “关心其实是一种关系”, 惯常把关心看做个人美德、品质。虽然注意到了关心应具有的能力, “但是, 过分强调关心作为一种个人美德则是不正确的。”“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19]因为, 如果不能置于关系之中, 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虽然我们自称关心别人, 但是接受所谓关心的人却不能感受到关心。

女性主义/关怀视角提醒我们, 要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 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怀伦理学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基础方法。正如有学者指出的, 融入关怀的师德建构, 有利于构建具有关怀精神的“自我德性”, 并通过关系网络, 把这样的“关怀德性”感染、传导给学生、给他人、给社会[20]。

3. 他者/边界视角

后现代无疑拥有众多的关键词, 但“他者”作为重要的关键词不大会遭到太多的反对, 原因在于, “他者”在整个人类传统意识, 尤其是西方意识中, 一直作为边缘的代名词。它表明, 由于自我主体性地位的绝对强势, 他者总是同一化的对象, 它存在, 但并不具有存在的意义。只有到了后现代, 尤其在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出现之后, 他者才确立了存在和对话的意义。在后现代道德语境中, 他者的冒犯式存在, 使得单边、独裁性的主体言说很难有市场, 他者逼迫主体间性和对话伦理现身和出场。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否定了笛卡尔以来“我思”包纳一切的整体性, 他人始终处于我的自我中心的同化之外, 处于决定外在或超越之中。这意味着, 他者伦理学不再期待伦理关系的齐一性。列维纳斯无疑把问题推到了极端的程度:他人是外在的, 是绝对的超越, 我们应该以伦理的姿态走出自我的封闭圈。就像鲍曼所曾指出的, 在后现代语境中, 伦理责任恢复了它的本性, 他者伦理学核心问题也是责任。列维纳斯认为, 自我与他者交往中心甘情愿成为人质, 这种存在论意义上的人质关系即是我对他者的责任, 正是这种责任心构成了人的本质[21]。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有一个潜在原始经验意象, 即他的犹太人身份。毋宁说, 对他者的重视, 也因而理所当然内涵着对边缘、边界的重视。后现代教育学家吉鲁深刻理解了这种后现代道德立场, 提出边界教育学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一方面没有放弃现代主义思想中合理的理性批判能力, 另一方面突出后现代体验方式:在一个由各种不为先验的图式或形而上担保所支撑的、由差异所组成的世界中人的行动。边界思想体现在吉鲁所提供的两个核心概念中, 一个是逆文本 (counter) , 一个是逆记忆 (counter-memory) 。

逆文本意在标示: (1) 置身知识文本世界的学生应当意识到文本符号的意指关系, 了解符号的局限性, 以批判的态度穿越由权力和差异组成的文本关系。边界不仅是形式上的, 而且是文化上的。边界教育学力图通过跨越行为抵达意义, 即通过对作为组成符号和规则的知识、社会关系和价值观的图景进行不断商榷和重写, 从而动摇和重塑边界。“这样, 学习的领域不可避免地与地方、特性、历史和权力等浮动的变量参数联系在一起。”[22] (2) 知识的形式既然是可跨界的, 主导性文本的存在就被打上了问号, “他者”性知识、文本, 比如, 流行文化、新媒介知识形式、少数族裔文化传统和符号, 都不应被漠视。 (3) 意义的产生与情感投入和快乐的产生紧密相关, 教学时应重新思考学生使用文本和情感投入的性质。总之, 逆文本强调教育目的是:“必须培养学生与自己的主体立场, 以及与组成的既定权力、依附和可能性边界的多重文化、政治和社会符号之间的非认同关系。”[23]

逆记忆是一个原本由福柯命名的概念, 内在地规定要把民主与差异的话语作为实践来处理。福柯认为, 这样的实践将以现在的真理名义对过去的评判的历史转为与现存的真理和公正模式作斗争的逆记忆, 帮助我们将现在放入一种与过去的新型关系中加以理解, 并改变现实。逆记忆的目的在于建立新的书写模式, 构筑阻抗式话语及系统, 使公众居于具有生活尊严的记忆形式中, 并且允许人们从自己特定历史和声音出发言说。逆记忆在一定的意义上为一种追求差异中的政治学提供了伦理学和认识论的基础。从这样的意义上看, 逆记忆的教育学标示: (1) 关注被差异化、边缘化的他者, 其表征与实践知识能够被我们积极地学习、内化、挑战和扭转。 (2) 差异的理解可以应用到改造现存权力关系的活动中去。 (3) 关注如何将日常生活层面的边缘体验组成自觉的反抗性意识。由此看来, 边界教育学实际上是为了开拓多种形式和人类的能力空间, 从而拓展学生的社会认同范围, 也因此导致教师职能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文本的权威阐释者, 教师隐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边界处。边界是多元、开放与历史性的, 教师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其差异进行辨识和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个体形成施加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引导作用。所以, 边界伦理学, 促使教育过程中每个人与他者集体参与, 不断重新划界, 从而形成复杂的教育叙事框架[24]。

他者/边界视角提醒我们, 后现代道德语境中的教师职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他者伦理关照下, 具有边界性, 因而, 在高校师德的某些德目, 比如, 师道尊严, 惯常式思维必然遭遇预想之中或意料之外的挑战, 如何应付这些挑战, 他者/边界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合乎语境的观察和思考方式。

总之, 高校师德建设绝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它的解决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功德圆满。毋宁说, 这是一个艰巨、复杂、永远在路上的过程。但是, 在考量这样一个关系国家民族未来, 关系每一个学生成长, 关系每一个教师发展的重大问题时不应该脱离后现代道德语境自话自说, 而是深刻理解后现代道德语境所潜在的各种道德特质, 以合乎实际的视角来加以思考, 才能企盼获得良好的建设效果。

摘要:高校师德建设关系国家民族未来。过去的观察和研究忽视了师德建设的后现代道德语境。后现代道德提供了重新思考高校师德建设的合理视角, 包括:话语权力/场域视角, 女性主义/关怀视角, 他者/边界视角。

上一篇:初中学生生活化学下一篇:数字化建设中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