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2024-06-27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精选12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篇1

2010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近几年来,青年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比例逐渐扩大,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当前社会环境、高校体制、成长环境等因素,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不够,奉献意识不浓,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1]。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冲击

近二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正是社会转型加快引发的矛盾冲突,为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今年来出现了多起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教育和学术腐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知识分子因发现真理、传授真理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也基于这种尊敬而获得雄厚的心理支持。[2]作为世俗化的商业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金钱主义等人生观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渐突出,教师职业道德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2 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高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理中引入了一系列竞争机制,这对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了科研经费、研究项目、获奖成果、发表论文的数量,将这些量化为硬指标,而将个体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育人状况视作软任务,没有衡量和考核的可操作性标准,因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常常被忽略。这样的政策杠杆让一些教师只注重硬指标的实现,教师关注较多的是职称晋升、学历提高,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投入。而将师德修养视作可有可无,将不计量的工作或公益活动视作额外负担而不愿意承担。[2]

3 教师自身因素

部分教师对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不足,不能从自己所担负的特殊历史责任的角度认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当前的教师主体大都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多数人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炼,优越的成长环境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吃苦耐劳的品格,意志力薄弱。

4 教师社会地位不高与物质待遇还相对较差的状况带来教师的心理失衡

虽然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师对社会的贡献而言,教育职业受社会尊重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教师的经济收入和待遇仍然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差距,在当代青年人生活成本、压力巨大的形势下,有些高校教师也不甘于清贫了。这种多年来存在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针对目前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存在的问题,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

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不但要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应该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方法。没有自己科学的方法,师德修养就无从下手,师德水平就得不到提高,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严于剖析自己,传承中国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

教师应该在心灵的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学会认识自己,开展好自我批评;严于剖析自己,传承中国教师优秀的道德品质。在师德的修养过程中,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影响是不可少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总是离不开自我,修养的过程实际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有了修养的自觉性,才能在师德实践中,认真的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思想斗争,自觉按照要求克服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自身修养动力,高标准地要自己。

(2)树立道德标杆,向优秀教师学习。

有相当多的优秀教师扎根基层,默默地无私奉献,他们不图名利地位,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在工作中他们忠于职守,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艰难险阻,善于战胜困难,敢于攀登高峰。这些高贵的品质都是提高我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榜样,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这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还能鼓舞我们的斗志,激励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3)提高教师职业认同层次。

教师职业认同存在心理层次上的差距,这个心理层次由低到高依次表现为:对作为个体人的认同和了解,对作为一种行业的教师职业的认同和了解,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和了解。这三个层次反映了教师对个体人、教师职业以及教师角色的基本态度。[3]如果将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和忙碌只是源于外在的职业要求,一旦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职称、荣誉等,就很容易失去价值感;反之如果在内心认同教育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很有意义的事情。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越强、心理层次越高,个体就会以比较积极、主动、愉悦的心态投入这项职业,化解各种压力和矛盾,并从心里爱上这一职业,甚至在思想上进一步升华,把从事教师职业当作一种幸福和崇高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李翠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8.

[2]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3]郄海霞.教师自我认同心理探析[J].湖南教育,2003,14.

[4]孙钰华.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2008,(30).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篇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范魁元 董晓烨 日期:2009年08月20日 访问次数:

801 者:范魁元 董晓烨(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是提高高校教师道德素养、形成优良师德风尚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师一生中需要接受多种多样的教育和道德影响,但最主要的是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师,身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双重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参差不齐,高校教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得到加强。、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认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项职业道德:一是积极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二是广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严谨治学,勤于进取;三是较强的教教学能力,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四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敬业乐业,勇于创新;五是成稳定的教师人格魅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六是较强的合作能力,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七是强的法律意识,依法执教,德识统一;八是健康的身心素质。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应该说,大多数高校教师都能够自觉地按照国家和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事业断向前发展。然而,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也有部分高校教师,为谋求个人私利而逐渐放松了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放松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具体而言,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主要在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先,责任心不强。例如,有的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备课不认真,上课马马虎虎,教学效果不理,师生评价较差,知识不更新,年年捧着老教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有的教师对职工作敷衍了事,热衷于第二职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主次颠倒;有的教师只要有适的机会,随时跳槽,甚至连档案都不要。

次,忽视了教师的“育人”职责。从教育的角度考察,高等教育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教育的社会功,二是教育的育人功能。这两大功能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育人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社会功能育人功能的表现。而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书”,只要完成了书本知识的讲授,也就算成了自己应尽的职责,从而忽视了自己更为重要的“育人”职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些教师不愿从事学生思想工作,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少,不愿花力气去研究和掌握学生心理,不能针对学生行个别教育。

次,不能做到“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教师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然而,有些教师,口头上讲的是共产主的道德,而实际信奉的却是利己主义思想;在课堂上讲的是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而实行动中却是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这样,教师就失去了其在学生中应有的表率作用。

四,服务意识较差,敬业精神欠佳。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没有系统地、认真地学习过教育科学理论、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知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学法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再加之学历提升等问题的干扰,服务意识较差,敬业精神令人担忧;中年教师职业道德观念较,是一批不可多得的中间力量,但负担过重,面临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担负着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可推卸的责任;老年教师虽然服务意识较强,有敬业精神,但不乏一些人存有“昔日媳妇熬成婆”心理,企图坐享其成。

述问题的存在,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改进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部分教要因势利导,促进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是传统师德尊严的影响。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严厉形象为当前教师种种“违执教提供了依据。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具有无上威严的,教师的训导是必须绝对服从的。这种深蒂固的思想在中国流传千年,它深藏在人们的头脑之中,不知不觉地在教师从教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校这片“净,物质利益的诱惑消磨了人们的情感世界,一部分人的暴富也拉大了人们生活之间的差距,教师业便受到了冲击。教师“跳槽”,课余经商之风盛行,有的教师“人在曹营心在汉”,无心致力于教育教学,对学生漠不关心,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是教师的职业角色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色,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上,他们要求教师由“单一角色”向“多重色”转变。学生要求教师不仅是“经师”,而且是值得信赖的“人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人的指导者、生活的朋友。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角色转换的重要性,仍然抱着传统的“师尊严”,因而师生矛盾较大。

是教师的专业地位遇到了挑战。目前,关于教师这一职业是否为专业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一的看法,即教师职业是专业,至少是“正在走向成熟的专业”。可见,教师属于专业技术性职务,没~5年时间难以熟悉业务。现在,社会成员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价值取向多元化,成才、获利机更加广泛。于是,部分教师的专业思想发生了动摇,特别是青年教师不安心教育事业,急于转行获取高学历。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当前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复杂的系统中,既要使教师加强自身修,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又要使教师在这一基础之上,不断陶冶情操,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觉不断地从整个社会生活中吸取精神营养,充实自己。因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以思想教为主,辅之以行政措施,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教师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师德识,进而成为教师的道德行为。那么,如何进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道德建设呢?

一,从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入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先,应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通过有计划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使广大高校教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观,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辨别真善美、假恶丑,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通过学习教师职业德规范知识,提高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待遇与工作态度的关系,发扬为教献身的精神和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次,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业精神,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刻苦磨炼自己,努力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把“为自与“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己的人生价值。再次,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应从执法高度,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法规条款的规定。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如著名教育家卢梭所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此,教育部要把那些热爱教育事业,勇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选拔到教育工作中来。

二,从优化外部环境入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先,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全社会真正做到“尊师重教”。一方面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众传媒应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己任,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伸张正义、弘扬集体主义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高校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把“教书”育人”视为个人道德行为的准则,积极主动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有效落实教育优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师待遇、职称晋升、出版书籍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鼓励优秀人才去从高等教育事业,使高校教师真正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其次,家应加大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行政约束力度。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针对高校教师职道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倾向性的问题,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不断提出新求,完善新规范,制定实施考核细则。再次,要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依法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制约、激励和监督机制。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师德标准和规的制定工作,使教师有法可依,提高教师依法执教、依法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促使师践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师德管理,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督导评,建立和完善教师师德档案,并把师德与教师评比先进、职称评定、晋级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后,要建立促进师德实现的保障体系。要解决好教师的经济待遇,这是教师能够安心从事教育工的保证;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这是教师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的重要条件;要逐步建立和断完善教师人才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这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根本证。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是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克服“两张皮”现象。要在开展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同,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二是职业道德教育要与工作作风建设相结合,领导表率范。要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道德、讲修养,为教师做好表率。三是行为规范教育要与道德人培养相结合,自律、他律并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经过他律到自律再到培养高尚职业道人格,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自律,即依靠内心信念来约束己,这也是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四是行为引导要与服务教师相结合,做到情理相融。校教师队伍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如住房、报酬、科研设备等等,通过务和引导,努力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在小家和大家、个人和集体间架起连心桥,暖人心、得人、稳人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面上教育要与多层次要求相结合,高教育实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要着眼多数,区分层次,鼓励先进,循序渐进。要从教师切感受出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注重多层次、多侧面地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合实际开展教育,提高教育实效。

浅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 高校建设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39-01

一个人从小学开始,一直到从高等学校的毕业,其间所经历的时间最少都要十五年,这十五年的学习为的只是在自己毕业后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元素,其中在高等学校所学习的最后几年,一般都对每个人的未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教师作为学生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最后的领路人,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使命,不仅要求教师有着更加渊博的知识,自身职业道德高低也是最为重要的核心要求之一。

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简析

作为高等教育的传播者,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还有着人道主义原则的教育任务,这就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体现,除此之外,还要求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事业有着高度的向往和追求,在教育中适当的分配教育资源,保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帮助学生的树立起正确合适的人生和事业规划。

一个高校教师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一方面为学生树立起了一个优秀的典范,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能让教师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保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最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能够深刻的认识到教育者所必须的爱心与责任感。

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对职业道德建设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整体情况呈现良好发展的趋势,但通过调查还是反应出了一部分问题,这些问题也必须受到高度的重视。

首先在经济社会的强力冲击下,市场经济也在影响着高校教师的价值观,一部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多的会把精力放在日常生活的维系上,更有甚者,成为盲目的拜金主义者,急功近利,缺乏教学中最基本的严谨态度,在社会上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其次,由于今年来大众对教学质量越来越关注,对高等教师的托付程度越发增高,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尊师重道的正面影响,还会有个别自身道德建设不高的教师,把这种关注与托付发展成为自己手中的特权,长久下去,不仅对学生,也对学校及其所属的教育机构带来的非常负面的影响。这些问题在高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它不仅仅关系到教学工作的合理开展,更重要的是,也影响着教师们为人师表所具有的表率作用,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将来能否建立起一个正确、合理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

3.1 加强教师队伍的自主建设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但要靠社会的监督与促进,更重要的还是每个教师的自我教育和修养,以及加强教师对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自主认识。首先,高校教师应当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在日渐加快的知识更新大潮中被淘汰,这样也才能将丰富而先进的知识有效正确的传播给学生;其次就是要具备良好的自我修养,在现实生活中,人民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付出大于回报的角色,如何正面的看待自己的付出,以及发现付出背后神圣的隐性回报,这就是教师自我修养最为重要的目标,在高压的工作状态下,良好的自我修养不仅能让教师积极的面对工作生活,而且能帮助教师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自我的教育和修养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两项重要命题,高校教师队伍自主建设的加强,对高尚师德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养成职业基本道德的首要条件,而自我修养则是完善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证。

3.2 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的环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因素,時时刻刻都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优化社会的舆论环境,正确的舆论会对优秀教师的社会贡献做出一个全面的报导,提高优秀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同时对社会中缺乏职业道德的个别教师进行披露和监督;然后有关部门应当了解到教师这个神圣职业背后的艰辛,适当的提高教师群体的收入和待遇,让其在专心教书育人的同时不为物质生活所困扰,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个别教师因经济压力而偏离教师基本操守的现象;除了以上这些,社会在关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上应当有着足够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有着相当的必要性,这样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热情,而制定出具体的相关法规,也能把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联系起来,增加了教师道德建设的可操控性。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一大助力,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教师职业的建设才有了基本的保障,才能有效长远的进行下去,同时也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才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给教育事业输送更多更年轻的血液。

3.3 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仅与个人、社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教师所处的教学机构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建立起一个健康长远的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就是最为重要的外因之一。那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要如何健全,笔者有着以下几点意见:第一,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教师人才选拔机制,因为教师这个职业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对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在做高等教师的人才选拔时,一味只用传统的考核方法已显然不够,还需要一种新的选拔机制来考核高等教师所必须非知识面的能力;第二,教师评价机制要有全面的完善,建立一个严谨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客观、真实的对教师的能力和贡献做出评判,从而决定该名教师的使用、晋升和淘汰,坚决杜绝表面形式的评价机制,做到公平、公开的正确评价;第三,优化对高等教师的激励机制,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精神和物质上两方面的奖励来激励高等教师,这样不仅对优秀教师的贡献做出肯定,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越发充满积极性,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激励了其他教师,起到了带动整体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

一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的建立是需要全国各地高校的一致共识和行动,这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推进意义,还对职业道德建设的长远性有着关键的作用。

4 结语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而长远的命题,它与合格人才培养及师资队伍建设都密切相关,而职业道德建设不仅仅只是一个老师、一所学校、一个机构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只有这样,一批批合格优秀的高等教师才能为社会输送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07-08-31.

[2]安云凤.高校师德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81-82.

[3]安身健.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93-9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 篇4

高校教师担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高校教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以及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高校教师既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 又是各个专业学术领域里的专家、学者, 还是社会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中的学术专家和顾问, 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是高校教师履行工作职责过程中, 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

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2011年研究制定下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部分。

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整个社会持续处于转型期,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整体正在顺利进行, 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恪守教师职业道德, 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比如, 高校重视教学硬件建设, 忽视价值观、教师职业道德的软件建设;教师的个人功利意识浓厚, 育人意识淡薄;师德建设的内容滞后于时代要求;师德建设的制度有待于完善等。

4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

4.1 增强职业理想信念

高校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许多优秀教师由于确立了坚定的教育信念, 不计较个人得失, 任劳任怨, 敬业爱岗, 教书育人, 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做到真心实意关爱学生, 认真备课、讲课、用心总结教学方法、刻苦钻研和掌握教学规律、谨慎自学, 不断探索科研和创新, 做到“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4.2 增强自律为人师表

自律, 即自我约束, 自我控制。自律是修身立志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条件,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亦是如此。

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 主要是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 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因此, 教师的道德行为的理性规范, 离不开教师这个主体的自愿选择。教师应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 对方针和政策的领会, 教学的实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责任感, 经常自我反省, 自觉地遵守各种行为规范, 经常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行为规范的要求。

4.3 教书育人践行本职

从传统的师德观来看,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从新时期的师德要求来看, 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教师的重任。无论古今的师德规范, 都把教书育人的教育活动的放在首要位置。高校教师践行天职的内容是丰富的,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3.1 依法执教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示范性和感染性, 高校教师更应该是学生人格上和学术上的楷模,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每一位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 不但要时时注意、事事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 而且要更模范地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4.3.2 遵循规律

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要求, 是教育的内外部发展的基本规律。教书育人是一项充满创造性、挑战性和艺术性的工作, 教师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还要懂得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对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探索。教师在实施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 研究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以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

4.3.3 关爱学生

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 有无数的教育家, 思想家都强调过教师关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你的金, 不要你的银, 只要你的心。”教师用心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学生所有的嫩芽在得到老师言语行为的呵护滋润后, 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教师关爱学生就是关心学生生活, 关心学生成长,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4.3.4 严谨治学

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严谨治学, 树立优良学风, 刻苦钻研业务, 不断学习新知识,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以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要以严谨的态度把教育和教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3.5 探索科研

高校教师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智能动力。高校教师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意义, 凸现了高校教师科研活动中职业道德问题的重要性。立足教学搞科研, 搞好科研促教学, 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4 健全师德建设制度

健全师德建设制度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身的内容, 也包括健全教师考评制度。

首先, 高校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要求, 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现出来, 再加以科学地监督约束, 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事业道德谁水平。比如, 完善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条例、教师教学技能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 为高校教师的自觉自律, 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自觉性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 应当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内容纳入到对教师的考核中, 建立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对教书育人成绩优秀的教师要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在考核方式上做到公开化和定期化, 采用学校评定、教师评定和学生评定相结合的方式, 避免出现形式化、片面化的局面。

总之, 为了更好的完成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任务, 高校教师应该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立足点, 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真正成为全社会道德建设的中流砥柱, 以自身品行作为教育的手段和工具, 以身立教, 在高教工作中不断体会、不断反省, 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不断提升教师基本素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模式也在不断的多元化, 同时, 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应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结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现状, 提出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沈红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7, 8.

[2]冯希哲, 李民, 张弘.高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 8.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篇5

第一章新世纪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P5-8 P8-11

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含义P14(2)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P36-38(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P42-

432、如何理解学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P43-45 P45-474怎样理解高校教师职业的道德性P36-38

第三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 P56-57谈谈你对教师良心的理解P59-61 P64-65P66-68

第四章高校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P74-76、谈谈你对教书育人的理解P79-80 P84-85 P87规则层面第三条

第五章高校教师对待学生的职业道德

1、谈谈你对高校教师对待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意义的认识P98-1002、举例说明高校教师如何才能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p101-1023、高校教师尊重理解学生有哪些具体要求p104-105 p112-113谈谈你对教师性道德问题的看法p112-113

第六章高校教师对待其他人员的道德、简述高校教师与教师之间交往关系的意义P118-1192、举例说明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P120-1233简述高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交往时应遵守哪些职业道德规范P133-136

(1)理想层面P133-134(2)原则层面P134-135(3)规则层面P135-136、简述高校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交往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P127-130谈谈作为高校教师应遵循哪些学术道德规范P137-139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篇6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虽然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主流是积极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在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阶段伴随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社会不正之风、干部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对高校教师在思想道德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科研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分析

(一)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1.职业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化。

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由于社会观念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各种行业间的利益差距加大,在行业待遇上,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剪刀差”。现在,虽然教师这种职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教师的地位工资待遇有所提高,但是与某些社会热门行业相比,教师的工资还是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水平。此外,我国部分高校教师的工作条件、科研条件及各方面的待遇同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后顾之忧没有解除,再加上高校管理者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某些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敬业精神淡化、教学科研工作消极被动,有得过且过的倾向。

2.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缺乏爱心。

任何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从国民教育到继续教育,中心任务,或者说根本职责就是育人。学校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所,更不是应试的机器。即使是赋予多重任务的大学,也应以育人为中心,知识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都要围绕育人,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大学。

在高校,谁主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教师。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现在有不少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一辈子的心血都花在学生身上,但同时也看到有一些教师忘却天职。他们都很忙,忙这忙那,唯独在育人上用心不够,花精力更少。有的教师干脆把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甩给辅导员。不少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没有有效地落到育人上,所以育人始终讲起来重视,做起来不重视。

(二)高校教师在学术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肩负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重大责任。高校青年教师理应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多出成果,为国家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作出卓越的贡献,但是在一些高校教师中却出现科研上重数量、轻质量、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出现一些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现在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这些不以为然,一些高校的校领导对此也认识不足,学校有了抄袭事件,不是给予当事人相应的处罚,让大学引以为戒,而是想办法遮掩。

高校里存在的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危害严重,不容忽视,它不仅损害学校的名声,危害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阻碍学术人才的成长和学术大师的产生。

二、新时期我国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师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新时期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要真正搞好师德建设,收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纠正传统观念上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的问题,强化师德建设价值意识,动员所有的力量,站在把师德建设看成“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抓师德建设;另外,高校管理者,上至校长,下至一般干部,都应该把师德建设看做是其岗位责任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强化师德建设价值认识,树立大德育观念,在具体的岗位上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师德建设真抓实做,落实到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立足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的前提是立德树人。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要努力实施“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集中体现在“师爱”上,在跟学生的相处中,关心学生的“八子”:“帽子(学位)、位子(职称)、票子、房子、内子(妻子)、外子(丈夫)、孩子和台子(发展平台)”,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二是严慈相济,提倡“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又要教育他们立志成才;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有特色结合起来,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从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发展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基础出发。

(三)坚持诚实守信,树立严谨的治学精神。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对高校教师严谨治学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诚实守信,严谨治学。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在科学研究中,需要高校教师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遵守学术道德、自觉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规范;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学问。

参考文献:

[1]张男星.关于“师德建设”的四个追问.人民教育,2006,05.

[2]邓丽芳.职业规范、职业精神与职业责任——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高教论坛,2015,0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篇7

一、非教学岗位教师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指出,教师要关心爱惜学生,严谨治学,把名利放一边,能够严格自律,并且要以人格的魅力和学识的魅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我们知道,高校的教书育人职责,不仅仅由教学岗位教师承担,非教学岗位教师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同样占据重要的角色。比如,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服务性部门的教师———图书馆、学生处、宣传部、团委、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各学院的学工办等部门的教师,以及辅导员、教务员、专兼职班主任等教师群体。这些非教学岗位教师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网络中的主力军,是学生身体和心灵健康成长的监护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是班级管理和学风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因此,非教学岗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高校育人工作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相反,轻视、忽视这项工作,将导致高校师德建设存在漏洞,最终会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影响人才培养。

二、高校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当前,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伴随的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副产品的渗透,高校教师群体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师德失范问题凸显。其中,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说,有的非教学岗位教师工作过程中急功近利,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工作的责任心不足,对自身的言行要求降低,不能为人师表,没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识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副产品随之产生。个别高校教师曾经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追求渐渐淡化,更多地追求自身的实际利益,唯利是图,言行、思想与教师的身份和要求相偏离,甚至把学校当作了市场,高校教师的身份当名片,混淆了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劳动力。

(2)高校收入分配制度不够规范。这些年来,国家和社会重视对高校的投入,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薪水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全国的高校存在地区差异,校与校之间,不同学院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同一地区、同一学校不同岗位也有差异,如教学岗位与非教学岗位之间存在偏差。大多数学校的收入分配机制偏向于教学一线的教学人员,非教学岗位的服务管理教师申请划拨经费的项目难度较大,需要坐班,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内容相对单一,收入待遇相对较低。这样的差异,有些教师能够看开,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部分教师利益分配上心理失衡。特别是有的非教学岗位教师,长期愤愤不平,渐渐模糊了为学生服务的神圣使命,不再以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量上开始讨价还价,细算个人得失。

(3)师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陈旧。虽然高校教师师德要求方面的规章制度都有,但是这些大多数比较笼统,没有很强的操作性,过于抽象,考核的结果基本上人人持平,基本没有差别。因此,在教师中产生了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

三、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

(1)优化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社会环境。师德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下的观念,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优化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社会环境。1要营造尊重非教学岗位教师的良好社会氛围。教学岗位教师教书值得尊重,非教学岗位教师的服务管理育人同样重要,值得尊重。这样,有助于提高非教学岗位教师的劳动价值感,能够找到精神上的支点。2要提高非教学岗位教师的待遇。教学岗位教师与非教学岗位教师只是工作内容上不同,工作性质都是为学生服务,非教学岗位教师的待遇同样需要得到保证,利益需要得到维护。对非教学岗位教师工作上提出高要求、高标准的同时,要把涉及非教学岗位教师切身利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提高他们的劳动价值感。比如提高非教学岗位教师的物质待遇、政治待遇,要对优秀教师进行必要的表彰,如授予“优秀辅导员”“优秀教务员”“优秀图书管理员”“优秀后勤工作人员”等荣誉称号,帮助他们建立精神支点;要让非教学岗位教师的优秀者享有参与学校管理与建设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努力营造有益于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校园氛围。良好的教师道德重在培养,学校要注重对非教学岗位教师师德的熏陶培养,通过各种灵活有效的途径重唤非教学岗位教师的职业理想,引导他们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让他们感觉到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就有机会参与学校的规划与管理,就有进步。1建立和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核制度,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教师考评制度的制定与落实,需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基本诉求,结合学校的管理要求以及学生的期望,并且要把师德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评聘、进修、提拔等方面的重要考核依据,作为评选表彰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标准。2建立和完善师德教育的制度。要把师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并使其经常化制度化。在教育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定期举办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等,增强非教学岗位教师自觉践行师德标准的意识,变道德说教为自觉行动,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3要强化师德教育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要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各项师德教育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能够落实到位。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篇8

一、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现状

(一) 国家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规范

1.2005年1月9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该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 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 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 弘扬高尚师德, 力行师德规范, 强化师德教育, 优化制度环境, 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2.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该规范分别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约束。

3.2014年9月29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该意见分别从新时期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原则和要求、主要举措三个方面对全国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提出了意见。也正是在该意见中提出了“红七条”、“六大长效机制”、“问责机制”、“一票否决”等意见, 可谓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进度的一大步。

(二)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这些年以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各高校也普遍开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 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明显提高, 教师的仪表、教学语言、教学态度更加规范化, 教师职业道德也注入了专业内涵。但是, 高校师德依然存在着三大突出问题:科研腐败、学术不端、生活作风。

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依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高校教师的师德养成教育并不理想, 对高校教师道德水平的评价、考核、监督等相关体系制度不完善, 对高校教师提高道德素养的激励机制乏力, 高校师德建设缺乏长效机制。虽然一些高校通过职能部门对教师德建设进行监管, 也有部分高校通过专门组成师德建设监督小组来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监督管理。总的来说, 对我国高校师德制度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但是相对于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要求来说发展比较缓慢。据对海南省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 大部分教师认为高校中对于师德制度化建设的效果并不理想, 只有10.8%的高校教师认为“高校教师制度化建设有明确的奖惩标准, 执行效果良好”, 有20.9%的高校教师反映“所在院校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奖惩制度, 执行困难”, 有14.7%的高校教师反映“所在高校没有师德奖惩制度”, 有32.6%的高校教师对于所在高校是否制定专门的奖惩制度表示“不太清楚”。这组数字足以说明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教师道德的奖惩办法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标准, 或者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并没能够按照标准严格执行,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制度没能有效地利用奖惩制度。

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 注重科研成果, 轻视教学环节

由于高校教师的工资制度, 职称评定标准对于科研成果的倚重较大, 而对于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发展情况几乎忽视, 导致我国高校教师过于注重科研成果, 轻视教学环节。尤其是在“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今天, 各高校对于教师的科研创新更加重视, 教授们根本顾不上为学生精心准备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 也顾不上用心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而是终日围绕着职称评定的指挥棒转。

在调查的过程中, 一位30岁的讲师说, 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学术道德的双重拷问, 很多青年教师内心充满了纠结, 很多时候看着因课堂教学乏味而睡觉、玩手机甚至逃课的同学, 内心是相当愧疚的。但是, 他们也要生活, 也想要更快地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那么相对于制度完善且与工资标准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定及有大量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来说, 教学环节就不那么重要了。

(二) 名利思想过重, 育人精神淡薄

当前我国高校部分教师名利思想相当严重, 奉献精神过于缺乏, 教书育人的思想极其淡薄, 教学环节敷衍了事;对学生进行性骚扰、威逼利诱学生;为了名利学术造假, 抄袭剽窃;个别高校教师甚至在教学课堂上爆粗口、骂国家、宣扬对国家民族团结和平发展极其不利的极端思想。这样的例子已经有不少, 因为社会对高校和教师有高度的期望, 在反例出现的时候, 很多就成了网络的头条新闻, 也使得高校教师的集体形象蒙尘。

三、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制度化建设举措建言

高校应当全面、深刻地理解教育部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文件, 充分认识新时期下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制度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方案, 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主要措施, 积极推进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 建设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近年来, 我国教育部多次为高校师德建设问题发文, 然而高校师德事件不断爆发。作为一项软性的道德指标, 难以量化的师德如何从纸上的长效机制成为现实中的社会规范, 主要还是要靠各高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管理要落实到位。

(一) 各高校应当建立师德考核实施细则

随着国家对高校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视, “红七条”、“六大长效机制”等相关文件和意见的公布, 各高校也开始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然而只是重视和培养显然是不够的, 规范和准则必须要有相应的考核实施细则才能严格落实。

在考核的过程中, 应以学生为主体, 相关部门行使监督管理职责, 紧密结合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 将高校教师道德考核落细、落小、落实。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软性的道德指标以量化的方式, 从纸上的长效机制成为现实中的社会规范。

(二) 各高校应当建立并有效实施严格的师德奖惩机制

首先, 在制定考核细则的基础上, 实施严格的奖惩机制, 对待师德考核成绩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 并组织高校教师学习其优良作风, 充分发挥热爱教育事业、学识渊博的老院士、老领导、老劳模、老教授等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 大力树立和培育新时期青年教师师德先进典型, 以点带面, 辐射带动, 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教育人。此外, 我们不仅要利用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 还要利用微信、网络、微博、QQ等新媒体的宣传阵地和手段。

其次, 要加强监督评价, 严格教育教学规范管理, 通过听课、督教、互评、教学质量评价等途径加强对师德水平的监督。建立多种有效的师德意见投诉平台, 接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监督和评价, 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全方位的评价监督体系。严格实行惩罚机制, 明确“师德红线”, 对违反师德的行为决不姑息。经常性举行师德师风先进经验交流会、新老教师师德座谈会, 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营造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觉遵守师德规范, 使依法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乐于从教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旋律。积极教育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永怀仁爱之心,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三) 各高校应当将师德考评成绩与职称评定、绩效发放挂钩

职称评定和绩效发放是教师生活水平的保障, 这也是教师过于注重与职称评定和绩效发放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的根本原因。既然如此, 各高校在制定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以后, 将高校师德考评成绩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 同等条件下师德考核成绩优良者优先。

作为高校, 最终服务的是国家、社会、和学生, 教师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中国青年一代的整体水平, “少年强则中国强”, 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风范所谓的科研成果也很难真正的提高我国高校的综合水平。

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广大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各高校应充分意识到“筑梦人”的重要性, 更要严格要求“筑梦人”的整体素养, 不能仅靠科研成果来论英雄。

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篇9

在“互联网+”背景下,囿于教师、课堂、学校的知识传授系统被打破,信息高效的互通和网络平台的丰富使知识进入共享时代。这对高校教师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使高校教师职业环境、课程资源、授课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对此,教师要积极面对挑战,重新审视自身职业能力定位,以顺应时代发展,使“互联网+”在服务教育上发挥最大效用。

一、“互联网+高校教育教学”的含义

“互联网+”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传统产业、公众事业和公众生活领域,其含义并非是二者之间简单的结合,而是通过创造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构建全新而丰富的渠道,使二者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业态或生态方式。它给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使其在新的背景和前提下重新整合、解构和建构,实现效益和效率最大化、人的情感因素参与的最大化。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高校教育教学”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不可回避、且应重视的一个实现课题。

“互联网+”高校教育,从其狭义方面来讲,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通过搜集网络资源丰富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补充;

二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借助网络实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教学活动;

三是运用大数据技术,获取科学的数据资料,在对学生思想、行为、认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与效率性。

二、“互联网+”高校教育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而丰富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围绕教学目标,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互联网使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通过创建教学平台,可以使教学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师生互动更为便捷,教学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弱,利用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获取教学资源并开展学习,通过交流平台和师生间、生生间的推送,使学习更具自主性,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更具多样性。

(四)教育教学的个性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科成绩发展规律、学习勤奋度、课程爱好、行为轨迹等信息可以得到有效记录,凭借这些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学生认识特点、成长规律、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是截面式的。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终端与每个教学主体相结合,大量的繁琐的教学活动行为被客观记录,对此进行科学分析,可以生成客观的、科学的、实时的评价依据。

三、“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

(一)课堂教学方面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是课堂的权威,其主要任务是把自己掌握和理解的知识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获取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极大丰富,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选择名师课程,教师“垄断者”、“权威”的角色得以根本性的转变。

对此,教师一方面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一方面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将单纯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并重方向转变,如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学习,而在线下指点迷津,加强个性化辅导,把课堂变成解疑释惑、讨论交流的场所。

(二)信息技术能力方面

当前形势下,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受到了极大挑战,在“互联网+”成为必然的前提下,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将课堂教学与互联网进行有机融合,既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引导、解疑释惑的作用,又充分开发利用网络优势。互联网信息庞大而繁杂,易使学生在信息选择方面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利用不当,还易对学生造成误导或沉溺。

因此,教师还应有信息甄别和有效获取的能力,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优质信息进行整合,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并指导学生正确获取资源,避免由此导致的方向性失误和效率的低下。

(三)大数据技术方面

在美国,大数据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取得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在我国,运用大数据对教学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运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教师,要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做到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就要掌握从海量的信息数据中找出有效信息,并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与教学有关的结论。做到这些,应加强大数据信息技术、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

四、“互联网+”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高校方面

1.加大培训力度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要不断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持续加大支持力度。高校教师中,信息技术水平不一,年龄层次差距较大,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兴趣高低都不一样,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单靠教师自觉难以从整体上提高水平。

在现实中,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年龄稍大的或对互联网技术不感兴趣的教师,仍固执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设施成了摆设。

因此,高校要建立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在教师队伍中建成信息技术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并建立考评制度,激发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在培训工作中,应结合学校与专业、学科实际,配置优质培训资源,开创新的培训模式,如集中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培训学习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师生同训同创等。

在培训内容上,主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基础知识。如“互联网+”基本技术知识、PPT制作、动画制作、视频剪辑、图片处理等,以便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自如地制作教学课件,作为课堂和网络教学资源。

二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主要内容是如何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技术更好地为目标服务;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做到扬长避短。

三是丰富载体。使教师能够自主开发、丰富和运用适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载体,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不同环境、不同场合、不同终端、不同个性群体的教学中。

2.营造浓厚环境

要营造浓厚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开展教学的积极性,如: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模式、资源开发和运用,给予资金支持;并通过建立技术服务队伍为教师开展工作提供服务;对开发和实践创造出一定成果的,进行认定并给予奖励;将网络教学活动纳入教师考评,计算工作量,等。

(二)教师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

虽然“互联网+”表面上看是技术手段的变化,但其深层次的转变却是理念性的、根本性的。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学面临的考验也不只是技术的、手段的,而首要的是理念层面的。

当前知识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多样化、快节奏、变化频繁、更新速度快等特点,要求高校教师境界要更高、思维更广阔、思想更深入。

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角度看,对新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多,大学生就业范围更广、灵活性更强,这也要求教师面向快速发展的社会,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对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建立一个开放、自由、互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模式。

2.改变职业定位

从学习主体来看,“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定位客观上发生了转变。教师要承认和适应这种转变,并在全新的视角下重新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正确定位。

从高校培养学生目标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得到重视,学生的个性越来越被尊重,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活动已不是单向的知识传输,相应地,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供应者,而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一是做领路人。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将学生领入知识殿堂的大门,学生开展自主、自助式学习。

二是做朋友。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再是权威式地要求学生怎么做,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对知识进行交流和探讨。

三是做导航员。在浩若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学生容易迷失方向,对此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进行规范和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达成目标的效率。

四是做设计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虽然大大增强,但如果路线不正确,也极易导致无谓消耗、浪费时间等现象。对此,教师应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框架式的设计与规划,制定学习步骤和阶段目标、总体目标的路线图,使学生自主学习有章可循。

五是做监督员。对学生学习中的不当行为,及时加以警戒和批评,使之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

3.改进教学方法

当前,教学工具与手段完全摆脱了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得到极大丰富,多媒体、网络和手持终端已基本普及,这些工具和手段为开放式、互动式学习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教师教学方法也必然相应地加以改进。改进教学方法,并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工具,而是利用这些工具与手段构建更加自由、开放、活跃的课堂。

因此,教师应努力探索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进行优势互补、有机融合、整体提升的途径,在保留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打造高效课堂。

当前,各高校网络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都比较完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构建网络资源、网络平台、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创建自成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按照一生一号的方式进行登录,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在线监督。网络教学平台可包括教材基本知识、疑难解答和水平测验等模块。在教材知识模块中,教师可将教案植入,包括知识架构、知识解析、案例素材等;疑难解答可对预设难点进行重点剖析,并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在线问答互动;水平测验可有重点地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测试设计注重增强其趣味性。

其次,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活动:

一是课前让学生在教学网络平台上进行预习,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记录或上传;

二是上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导入,通过解析、引导、讨论等方式梳理知识脉络,搭建知识框架,强调知识要点;

三是课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并联系社会和实践开展讨论或完成作业或作品。

五、结语

面对“互联网+”深度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重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训,并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

高校教师应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在教学观念、职业定位和教学方式上切实加以转变和改进。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互联网+”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这为高校教育事业丰富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高校教育教学”的含义与特点,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并对加强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毕冉."互联网+"课堂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现代教育管理,2015,12:50-52.

[2]李珍,李世祥.论"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教师之变.科教文汇,2015,12:12-1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篇10

一、坚定职业信仰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随着高校近几年的扩招,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中所占的比重急遽上升,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是高校的希望和未来,更是未来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一方面,青年教师的群体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新,加上青年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给高校教师队伍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他们相对缺乏艰苦生活的考验和实际工作的磨炼,担负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但任重而道远,尤其是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于此,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问题成为当前师德研究的热点。综观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问题研究,我们会发现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理论探讨层面上,文章题目虽然为高校青年教师的研究,但内容大多还停留在对师德共性问题的泛泛而谈上,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特殊性缺乏深入分析。二是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过多地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管理层面,而忽视了师德作为道德问题尤其是职业道德问题的特殊性。以上问题反映出,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问题研究理论上有待于深化和细化。基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解决问题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坚定职业信仰是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重要因素。

从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看,道德的终极价值系统在于信仰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古代中国天理对人伦的持久佐证,现代中国共产主义信仰对道德人格的巨大动力作用,都证明特定的信仰系统可以支撑特定的道德体系。教师道德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对这一职业的理解与认识,而对职业终极价值的把握就必然上升到职业信仰的层面。信仰系统的存在可以使职业变得神圣起来,职业信仰可以提升现实人格的境界和心理感受。青年教师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会有一系列动机及其行为,而且会有这一动机所产生的道德方面的是非评价与人格特征,这就是信仰给予青年人的力量。试问缺乏职业信仰的教师,怎么能忠诚于教育事业?怎么可能有高尚的师德呢?伦理学的这一基本命题为解决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

从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来看,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从教育的现实来看,教师主要是靠传递知识系统来引导学生发展。但“有学问”不等于成“人”,教师依靠什么引导学生成“人”呢?教师的职业信仰使教师突破知识的传递进入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世界,促使教师自我成“人”,进而引导学生成“人”。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高校教师因为大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职业信仰的有无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是学生告别学校生涯走向社会的最后驿站的引领者。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必须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使学生成长成才。教师要确实地担当起教人成人的教育责任,活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必须使自身的职业精神内化为思想境界,使之进入到信念、信仰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迸发出钟情教师职业、献身神圣事业的不竭动力,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这样,高尚的师德才能自觉内化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和习惯,并指导实际行动。

从高校青年教师的特殊性来看,一方面,教师这个职业在时下是清贫和寂寞的,教师的职业先天性地决定了它只会是远离功利的“冷门”,对一些博士、硕士来说,算不上风光诱人的职业,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不太愿意选择这一职业。一些人即便选择了这个职业也不太安业、勤业,更不用说敬业、乐业了。另一方面,作为高校的青年教师群体,绝大多数受的是非师范教育,本身对职业的理解很容易产生偏差,承诺终身执教的比例不容乐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职业信仰现状令人堪忧。职业信仰对师德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青年教师群体的师德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而以职业信仰为切入点,无疑是找到了一条捷径。高校青年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教师职业, 就会生成崇高的使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并从中找到人生的理想,升华道德境界与生命价值。所以说坚定职业信仰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强化职责与使命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基础

在大多数人眼中,职业已成为“饭碗”的代名词,面对职业压力与困境,很多人经年累月地沉浸在无奈与压抑中。我们不禁要问:怎么才能做到工作并快乐着呢?这就涉及对自身职业职责的认识和职业意义的理解了。坚守职责与使命既是社会法则、道德法则,也是心灵法则。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强化该职业职责与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是职业信仰教育的基础。

通过教学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是大学在其产生之初就具有的最基本的职能,教学、育人是大学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这是青年教师理解自身职责必须要深刻领会的内容。青年教师要强化职责意识,具有使命感,就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献身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青年教师从执教之日起,就应充分认识到,这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事业。无论何时,都应该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终生无悔。

(2)搞好教学。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之才,就必须搞好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搞好教学的前提,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使教师倾情投入、执著工作,不计私利地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切实做到以崇高的品德塑造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培育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关心学生。

(4)正确对待科研工作。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我们的天职,科学研究、追求真理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承担着科研的任务,这点与小学教师、中学教师有很大的不同。当前大部分青年教师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教书育人,这也是当前对青年教师产生消极评价的一个突出方面。当前在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性认识,科研成果的多少、优劣是决定职级、待遇的硬指标,教学工作则是软指标。这样,许多青年教师有意无意之间就轻视了教学工作。出于功利的需要,过分强调科研在自己职责中的分量,甚至忽视教书育人,忙碌于“妙笔著文章”,而不再“铁肩担道义”。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培养教师职业责任感,学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和多种监督检查措施,进一步明确大学教师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学者。在科研方面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学术道德的失落,学术责任感的淡化,不良学术行为的出现。青年学者应该保持学术良知,尊崇学术道德,强化学术责任,力求做到道德文章皆佳。

三、把职业当成事业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深化

把职业当成事业干,实现职业与事业的统一,这是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选择教育的年轻人如果能够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教育者的舞台就会变宽广,三尺讲台同样可以演绎精彩人生。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信仰教育中,必须强调把职业当成事业这一认识,这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深化。

把职业当成事业就要钟情教育事业。事实上,中国社会历来有着浓厚的尊师重教的传统,将孔子奉为圣人,是很早就有的事情,以前人们供奉的主要牌位就是“天地国亲师”,可见,教师这个职业已经被人们从信仰层面放到了和祖先、神灵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的工作是值得我们终身奉献的事业。国学大师钱穆讲:“职业往往是社会要求于我和我要求于社会的,而事业则是我在此职业上善尽责任外,又能自我贡献于社会的。只知道职业,其实是人生的痛苦。必待有事业,才是人生的快乐。”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就是职业与事业的统一、职业向事业的升华。当前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面临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的境地,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整个中国教育事业都有可能遭受重大损害。青年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新生力量,解决上述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从干事业的角度理解自己的职业,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不同于其他任何职业的特殊性。高校青年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责任重大,大有可为。新的世纪,青年教师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切实做到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

把职业当成事业就要深化职业精神。职业是每个人安身立命、养家立业的基础和保证,职业关乎生存,但绝不仅仅满足生存。职业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报偿,更要有内心的满足感和生命的充实感,这就需要深刻理解职业精神。职业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承载着一种道德、一种精神。职业精神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蕴藏着使命感、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高校教师首先是一个职业群体,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有正确的职业精神的引领。教师职业承载着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这一特殊的使命,这就决定了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精神,热爱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精神永恒的主题,同时,教师职业是一种无私付出的职业,奉献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核。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有高尚的职业精神作支撑,就必然生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效履行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把职业当成事业就要通过敬业来成就大业。所谓敬业,就是指一个人以一种尊敬、虔诚的心灵对待自己的职业,甚至对职业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如果将敬畏心态上升到视职业为天职的高度,那就离成就事业只是一步之遥了。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敬业是支撑、是动力。敬业的人具有使命感,能够执著投入,永不懈怠,最终成就一番伟业。对于敬业,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使有了这种认识,对于职业的热爱,有时也会受到兴趣、待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涉及到觉悟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认识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责任所在,自觉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业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就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的光荣与神圣,充分看到自己肩负的重要职责,努力做到钟情教育事业、矢志不渝,进而全身心地投身本职岗位,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敬业必须落实在勤业上。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在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中,勤勉守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被人们广泛推崇。古人讲:“忧勤者,建业之本也。”勤的本质就是尽己之力,对所担负的工作勤勤恳恳,不怠不惰。高等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必然面临教学经验不足、知识积累相对薄弱、科研能力和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这样“勤”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言败,不放弃,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十年必定磨一剑,只要我们不断进取,教育事业必将为我们实现和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广阔的空间。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信仰在中的特殊地位。青年教师应该把职业升华为事业,将信念转化为信仰,以坚定的职业信仰引领一思一念,对待一职一责,规范一言一行,不断完善道德修养,提升形象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篇11

关键词:市场经济 职业道德 规范 途径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教师的职业具有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所以师德是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行为等各方面施加影响,因而,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肯定教师的崇高社会地位的同时,比其他任何职业更加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对教师道德提出较高要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1、严谨治学,勇于探索。

“严谨治学,勇于探索”是高校教师在处理日常教学与科研劳动的相互关系时,应当遵守的重要师德规范。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是说教师必须知识渊博,在教学过程中刻苦钻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与文化是一对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道德是文明进步的产物,而作为现代文明结晶的科学知识对人的道德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力。高校处于知识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教师担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随着社会的变革,新知识、新科学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就责成教师不断用新知识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从而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提高育人能力。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2、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热爱学生”是千百万教师从客观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基本的师德行为规范。它要求每个教师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全心全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热爱学生作为教师的一种主观情感体验,它决定着教师的行为选择和趋向。只有热爱学生的情感,才能竭尽全力的去育好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才能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动力。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意识较为独立,口号命令式的强迫型教育方法很难奏效,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必须在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生的基础上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只有当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实现双方的情感交流、融合和沟通,提高育人绩效。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包含着情感因素,也包含着理智的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学生又是教师的饭碗,教师以造福学生为职责。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必须体现公正的原则,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合理对待。有且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持有积极的情感后,便会通过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习得其中隐含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无大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事事是楷模。现代高校的学生不易轻信说教,反对空谈,更注重实际。在教育中应奉行叶圣陶先生“以人成人”的原则。他说:“我认为自己与学生是同样的人,我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要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去实践;要劝戒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道德水准决定了学生的道德水准。

3、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在教育专业领域,由于服务面广且长期采取集体教育的形式,内部职能分工较细,教师个人几乎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生指导。因而,教育服务基本属于团体服务,“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也就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首先,在高校中,教学、科研和行政等工作都是依靠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进行的。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是完成本学科本专业教学、科研的需要,也是保证高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运转的必要条件。马卡连柯说:“如果没有这样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那么所谓正常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是很难想象的。”其次,教师集体的团结一致能给学生集体以良好的影响。教师们在处理关系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友爱美德的养成。所以说,“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師德规范是教师对学生、对集体负有的重要道德责任。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道德教育,但是针对教师职业道德,尤其是非德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培训却没有得到高度重视。近几年来,高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在社会上广泛引进教授、博士和学科带头人等各类高层次人才。重视人才的业务能力无可厚非,但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等非智力因素同样十分重要。高校一方面要建立教师相关素质测试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提升师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构筑人才高地的基础,也是高校发展必须予以重视的课题。

2、注重高校师德的制度建设,增强师德规范的可操作性。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主要体现在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范三个层面。教师职业的崇高性是师德规范追求的目标,而不应该成为师德规范制定的出发点,师德规范的实施要基于法律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基础。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编制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保证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社会对教师道德行为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我国已颁布实施了《教育法》、《教师法》,为高校从宏观上用法律调整教师的行为奠定了基础。高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更为具体的要求,通过规章细则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如果他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到道德问题,而且涉及到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的意义上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3、关心教师利益,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为师德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在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的同时,也要切实关心他们的实际利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为了教育而生存,同样也要依靠教育而生存,高校要积极开拓渠道,挖掘潜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师德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4、建立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测评体系

高等学校要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制定教书育人考核评估体系,运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师德评价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并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评聘职称、晋升晋级挂钩,以此激励教师增强事业心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职业道德的考核评估内容要实在,标准要客观,方法要公开,结果要公正。通过评估考核,给每位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一个准确的定位,促进教师的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实现从自在到自为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如果当教师【J】.山东教育,1998.(5)

[2]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第352页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篇12

一般而言, 高校教师往往具有三重身份:第一, 高校教师是教育提供者。高校教师一般承担了较为繁重教学和科研任务, 是与学生最紧密连接的群体;第二, 高校教师是管理者。据调查, 大部分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辅和与教学相关的管理工作的同时, 参与学校众多政策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第三, 高校教师同时也是受教育者。高校之中, 很多教师同时也是在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是在职的高学历人员。以上三重身份的重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更加被关注。

鉴于此, 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 (以下简称《规范》) , 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六个方面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做了方向性规划。在此, 笔者就以上六点提出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个人理解。

1. 爱国守法是教师基本的政治立场

做爱国守法的支持者、践行者和宣传者,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属性和应有之义。“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 是公民道德规范。高校教师作为社会道德的重要载体, 最受社会尊敬且肩负着国民成长的重要使命。因此, 爱国不能是一句口号, 教师必须自身具有非常清晰的认知:高校教师群体是一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承载者, 其表现形式以教书育人为主。在价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态性的当前, 高校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及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和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都是热爱国家的具体表现。高校教师应当时刻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对党和国家充满感情的前提下心系国家利益和学校发展, 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校园和谐建设。

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是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应有之义。“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守法不仅是国家法律层面的要求, 而且是道德层面的要求。高校教师应以“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为人生格言,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坚持学术操守, 不在课堂上散播影响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教师只有自身做到遵纪守法才能教育好大学生遵守国法、遵守校规, 只有自身自觉坚持和贯彻国家法律法规, 才能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教育他人。

2. 敬业爱生是教师的核心要求

敬业爱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 教师做到敬业爱生具有特殊意义。梁启超认为, “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是中国传统职业道德的两大准则。托尔斯泰说:“一个教师, 如果只爱业, 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他把爱事业和爱学生兼备于一身, 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当前, 我国的教育工作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其伟大成果不仅体现在当代, 而且对后代有着深远影响。因此, 教师必须回归教师本源, 践行育人天职。高校教师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立志献身国家教育事业、坚持教书育人、真心关爱学生, 将党的教育事业定位为毕生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 要求教师敬业爱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体现, 又是教育工作的切实需要。

“敬业”要求教师对这一极其繁重而需要自我牺牲的职业精神内化为一种道德自觉。教育工作的实质是成人之美, 如果没有牺牲和奉献精神就很难做好这项工作。只有将自己的职业劳动与远大理想统一起来, 立足于本职工作, 遵循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才能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爱生”体现的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爱每一名大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在此前提下, 建立科学、平等、明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学活动中那种“施”与“受”、“教”与“学”的快乐。在有些教学活动中, 个别教师没有从尊重学生人格的角度出发, 没有及时形成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此, 总有学生对教师的施教过程要么“逆来顺受”, 要么“坚决反抗”, 使得师生关系变成一种对立关系。这不仅影响了施教效果, 而且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同时蒙上了心理阴影:前者认为学生不受教, 后者责怪教师无师德。因此, 教师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互相尊重、积极沟通、相互交流, 并在此前提下将学生的人格要求放在第一位,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维持正常教学活动, 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关键举措。

3.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责任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主题, 也是教师的根本责任。教师首先要有育人意识。明确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的, 教书是育人的手段, 教书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没有只教书不育人的目标, 也没有只育人不教书的行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出发点, 又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根本, 一切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 这是现代教育价值的基本体现。因此, 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是衡量高校教师师德的根本标准。

高校教师应做到以德育人, 以教师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高校教师对自我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和对贯彻执行国家意志的彻底程度。教师个人正确的人生观不仅影响着周围同事的人生观, 而且对受教育群体———大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尤为重要。对于高校而言, 社会职能是培养有用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高校教师的人生价值观应定位在“教书育人”上。高校教师只有通过教书育人才能最好地体现人生价值, 才能将自身的劳动成果———培养有知识的大学生, 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

4. 严谨治学是教师基本的职业操守

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自我求知和传授知识与学问过程中一种严密谨慎、严格细致的科学态度, 要求教师严谨治学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和职业需要所决定的。严谨治学既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又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进而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要求。高校教师只有自身拥有厚实扎实的知识基础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才能教好书, 只有以自身完美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学生, 才可能教育好人。因此, 教师应该时刻保持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工作作风。

好的治学态度、治学作风是保证其职业生涯获得成功、不被社会歪风邪气所影响的稳定基石。笔者认为, 教师要做到治学严谨, 就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第一, 首先从思想上明确, 教师的“严谨”应是对自我的严谨, 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论是在知识的充电上, 还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完善上, 教师都应严格自律。第二, 教师的严谨治学是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因为学生知识的递增和品行的进步是诸多教师接力完成的。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 教师的影响作用巨大而深刻。第三, 教师的严谨治学是现代教学的需要。在现代信息多元化、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多于教师、了解信息的时间早于教师或者某方面的能力高于教师的现象并不鲜见。虽然说“青胜于蓝”是教师之幸, 但倘若常常如此, 教师“学高为师”的基础地位必将动摇, 威望也必将减弱。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需求。第四, 教师应坚持诚实守信、力戒学术浮躁。在现代科学研究领域中, 教师应该自觉遵守学术规则, 自觉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达到“板凳坐得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境界。

5. 服务社会是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

教书育人之余, 主动去承担社会义务, 自觉服务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是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 也是高校承担社会职责的一种方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科技发展是客观要求, 在当下要发展科技, 就要求高校教师以自己所学之专长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教师服务社会是无形知识向有形生产力转化的过程, 是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也是实现教师自身知识增值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有计划地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到相关产业部门的生产一线接受教育和培养, 同时也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教师通过服务社会有利于激发自身职业潜能, 通过服务社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 通过社会大舞台的检验来对自身知识进行提纯达到知识促进生产, 生产提升知识的良性循环。

6. 为人师表是教师思行合一的表现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2], 可见“师”之作用身教重于言传。师之典范、师之表率皆体现在一个“范”字上。受教育的学生会非常自然地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教师真实思想的外在表露, 会以教师在课堂内外表现的行为作为评价一个教师道德水准的标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天花乱坠而课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就会立马一落千丈, 其为人师表的作用也会荡然无存。因此, 教师必须做到“先正己, 再正人”, “先善己, 方善人”。中国自古就有“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而不行”[3]的说法。所以欲正人, 先正己, 欲正其身, 先正其心。在实际生活和日常工作中, 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为人师表”的真正内涵, 从一点一滴做起, 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 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方方面面做学生的表率[4]。可见, 对于教师而言, 一定要做到“思行合一”, 才能够真正实现“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教师做到“思行合一”这一点尤其重要。教师作为与学生年龄和成长经历最为相仿的教师群体来说, 其生活环境和行为举止更加与学生接近, 也更能对学生造成影响。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因此, 教师只有具备了优秀人格、明白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并且努力做到为人师表, 才具备了师德师范,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总之, 教师必须用灵魂去塑造, 用情操去陶冶, 用品质去培养, 用人格去锤炼, 才能做到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教人[2011]11号) [Z].北京, 2011.

[2]黄晓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全面提高素质教育[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6 (1) :66-67.

[3]中国青年网.论语.子路[O/OL].2009-07-27[2012-03-28].http://wenhua.youth.cn/wx/gdwx/js/200907/t20090727_967318.htm.

上一篇:伪码捕获下一篇: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