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2024-06-27

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共12篇)

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篇1

一、人文关怀教育的提出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 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根据教育部的这一指示, 旅游中职教育必须更新观念, 在传授中职学生基础的旅游理论知识和旅游操作技能的同时, 还应健全中职学生的能力结构, 提升中职学生的全面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中职学生为本, 实施“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教育。

何谓人文关怀教育?我们认为, 人文关怀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 关注中职学生的生存状况, 维护中职学生的人格尊严, 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以中职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中职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教育观, 有助于中职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自我发展和成才。

二、人文关怀教育的实施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在家事事顺心如意, 而在校时碰壁触礁;情绪时好时坏, 捉摸不定;精神上要求自我发展、自我奋斗、自我实现, 而物质上则依赖父母、依赖学校、依赖社会, 内心时常矛盾激荡, 困惑不已。

针对这些现状, 我们可以实施人文关怀教育, 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 以此满足中职学生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的心理, 帮助中职学生实现和体现他们的自身能力和价值。

(一) 教师素养是人文关怀教育的前提

旅游中职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人文关怀教育的这支教师队伍的素养, 特别是旅游专业的中职教师。

1.遵循前瞻性原则, 突出人文关怀理念。

作为旅游中职教师, 我们不能仅根据中职学生的入学成绩来评判、认定中职学生的好坏、高低, 况且我们所要传授旅游知识和旅游技能, 对所有的旅游中职学生来说, 都是一片未曾接触的陌生领域, 可以说是白纸一张。因此, 我们应该按照前瞻性原则, “向前看”, 相信中职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做得更出色、更成功, 从而使中职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

2.翻阅人文类书籍, 提升人文关怀素养。

在旅游中职学生中, 要成功地实施人文关怀教育, 旅游中职教师除了有人文关怀的理念之外, 还应学习和研读大量的人文类书籍, 掌握相关的人文关怀理论, 如乔韩窗口理论、门槛效应理论、归因理论、罗森塔尔效应理论等, 从而能更好地实施人文关怀教育, 把人文关怀真正落到实处。

(二) 学业评价是人文关怀教育的关键

对旅游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 如何更加地人文化、更加能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 这是旅游中职教育人文关怀中最为关键的内容。

毫无疑问, 我们不应仅把中职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学业评价的终极标准, 而应重视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 我们应重视中职学生所应具备的本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一般的人性品格。

我们应摒弃传统的“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偏见, 而要把“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理念落实到位, 以发展中职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目标, 特别是要培养和锻炼中职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 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认为, 旅游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 可以从“三德三能力”入手, 即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在“三德”方面, 还应该突出强调“三心”, 即博爱之心、怜悯之心、感恩之心。在“三能力”方面, 还应该突出强调“合作精神”。只有这样, 旅游中职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而才能“格物致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 教学过程是人文关怀教育的途径

我们对旅游中职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 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具体实施, 并让中职学生能充分切实地感受到人文关怀教育对他们的影响。

1.运用乔韩窗口理论, 构建旅游中职学生的和谐人格。

乔韩窗口理论 (Johari Window)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oe Luft和Harri Ingham共同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是关于人对自身认识的研究, 可以分为公开区、隐秘区、盲目区和未知区 (见表1) , 这四个区域可大可小, 并不是平均分布的, 随着人自身的成长和教育环境的影响, 会发生变化。因此, 我们可以教育旅游中职学生, 不断探索对自身的认识, 并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去。通过改变修正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 特别是以自我一些非理性的认识进行自我否定, 让自己的未知区通过隐秘区和盲目区进入公开区, 将隐秘区和盲目区变小, 扩大公开区 (见图1) , 从而构建自身的和谐人格。

2.运用门槛效应理论, 确立旅游中职学生的学习目标。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举行募捐活动时, 最后说了一句“哪怕一分钱也好”, 就能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 这就是所谓的门槛效应理论。这与苹果理论相类似, 也就是“只要你跳一下, 就能摘下树上的苹果”。根据这一理论, 我们在帮旅游中职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应该确立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努力, 可以实现达到的目标。这样就会让学生品尝到成功后的喜悦, 树立“我能行”的思想观念。当然, 教师确立的应是阶梯状的学习目标, 由低要求到中要求, 再到高要求, 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3.运用积极归因理论, 强化旅游中职学生的持续努力。

心理学家维纳把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归结为内部的和外部的, 且又可细分为稳定的、不稳定的和可控的、不可控的, 如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机遇好坏等。这就要求旅游中职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分析归因时, 引导学生对较易控制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归因等。例如, 学生取得成功时, 教师可以归因于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 从而激发学生今后更加努力;也可归因于学生的能力强, 从而使其产生一定的满足感, 增强自信心。若学生失败时, 教师可归因于“任务过重”或“机遇不好”, 使学生获得心理平衡, 但不能过分强调, 而应引导学生多关注自己的“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 由此培养学生努力和成功的归因观。

4.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理论, 期待旅游中职学生的精彩表现。

罗森塔尔效应理论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是说有一位叫皮格马利翁的王子, 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 他在上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感情, 雕成之后他每天捧在手里, 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这象牙美女, 时间久了, 这一象牙美女竟有了生命, 变成了活生生的人。受这一故事启发,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助手进行一系列实验, 得出一个结论:教师对学生智慧、成就的预言, 会决定其成长。这就告诉我们, 期待会产生奇迹。如果我们对旅游中职学生, 甚至所谓的后进生, 告诉他们, 你一定行的, 老师期待你的精彩表现, 你努力一下, 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 专业知识是人文关怀教育的载体

旅游专业知识, 特别是旅游文化知识, 其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人文关怀素材。因为旅游的精神就是对自由的追求, 其核心就是文化。回首旅游发展的历史各阶段, 旅游自然地与人性对自由的追求相联系, 内在地与人的文化本性相结合。

旅游就是人的文化活动, 如孔子曰:“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正是表达了中国传统对自然的文化意识与人文情怀。山水是自然, 欣赏才是文化。没有人的欣赏, 自然只是自然;只有人的欣赏, 自然才会变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古人所留下的大量诗词、楹联、游记, 都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古建筑艺术更是人文关怀的有力素材。

当然, 教师在传授这些旅游知识的同时, 还应更多地挖掘旅游知识本身的内涵, 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人文震撼, 从而体味到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如在讲授四大天王, 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我们可以从四个名称上挖掘人文关怀的内涵, 如持国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 即护持国土;增长是一个人的个人目标, 即增长善根, 不断提升自我素质;而广目、多闻则是实现上述社会责任和个人目标的方法、途径, 即要多看、多听, 更需多做。

(五) 校园活动是人文关怀教育的升华

旅游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后期, 虽然已长大成人, 且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但心理、思想的成熟还很不完善。再加上他们年纪尚轻, 喜欢运动和活动。我们可以寓教于乐, 寓教于活动之中, 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人文关怀, 并使之升华。

1.营建人文环境, 丰富学生的人文感受和体验。

中职学校可以建立校史展览室, 介绍学校的历史, 优秀教师和毕业生的情况, 各级领导视察和关怀情况, 以及陈列各种奖杯、奖状、锦旗等荣誉纪念物, 甚至也可以通过举行逢五逢十重大校庆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人文感受和体验。

根据中职旅游专业的特色, 我们也可以建立与旅游专业建设有关的展览室或培训基地。如旅游画廊、微缩景观基地、模拟旅行社、模拟前厅、模拟客房、模拟中西餐厅等设施设备, 甚至可以让旅游中职学生利用节假日, 到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进行义务实践活动, 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旅游专业人文关怀的感受和体验。

2.开展主题活动, 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和能力。

通过举办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书画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 学生充分沉浸在校园人文氛围之中,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展示才艺特长, 从而增强人文意识和能力。

3.邀请专家讲座, 拓宽学生的人文学术和知识。

由学校出面, 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举行各种人文讲座, 如历史文化讲座、美术音乐欣赏讲座、美学讲座、心理讲座、社会科学讲座等, 并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营造学校浓郁的人文学术氛围, 从而拓宽学生的人文学术和知识。

当然, 我们也可以走出去, 参观各种博物馆或展览馆等, 如沙孟海书学院、周尧昆虫博物馆、南宋石刻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庆安会馆等。

4.结合重大节日, 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我们可以利用“三·五”学雷锋、“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十二·九”运动纪念日、元旦等重大节日, 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等教育, 并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形式的纪念品, 来表达自己对此节日的感恩, 从而促进对学生的人文理念的熏陶。

摘要:由于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因此, 在旅游中职教育中, 对学生有必要开展人文关怀教育, 通过提升教师素养、调整学业评价、完善教学过程、深挖专业知识、充实校园活动, 让旅游中职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旅游中职教育,人文关怀,教师素养,学业评价

参考文献

[1]申长永.浅议高职生的社会科学素养教育.职教论坛, 2005, (8) .

[2]方少萌, 王惠鲤.中职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职教论坛, 2005, (8) .

[3]石洪斌.旅游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8 (第一版) .

[4]刘淑元.论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现代人格的建构, 职教论坛, 2005, (5) .

[5]宋润霞, 曾伦武.学生和谐人格建构路径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6) .

[6]乔湘萍.激发学习动机的心理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

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篇2

2009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5周年,5年来高校党委能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不动摇,学校其他一切工作都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最近几年,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多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积极的影响必须给予肯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今天我就谈一下关于用人文关怀来温暖我们的思政教育的心得体会。

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人文关怀的概念。“人文”一词我国最早在《易经》中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落后到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无论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还是在《人类学笔记》中,都包含着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过程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来研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今天,重新解读“人文关怀”,它在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以外,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特别是把“人文关怀”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延伸到正确妥善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使受教育者是按照其自身内在尺度,把各种外部的影响改造为可以被理解被内化的对象,融合到他自身固有的思想品德结构之中,形成其中的新质。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自我创造的过程。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遵循人身心发展与品德形成的规律,倡导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良性运行。

(一)当代大学生关于人文关怀缺失的思想现状分析

1、人文关怀缺失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困惑,随着思想解放、社会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西方传入的价值观念、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念与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价值观念同时并存。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由单一走向多元。多元化的价值观带给大学生多种选择。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沿袭传统的单一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忽略了对新一代大学生在多种价值观选择方面加以引导,导致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的困惑。社会义务感淡薄,见利忘义行为的增长,人际交往中利用性和实惠性的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注意的频频出现。

2、人文关怀缺失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在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大学生心理压力加重、心理失衡的现象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发现在实际得到的和期许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心理上的失衡导致对身体的伤害,以至对生命的放弃。如何保证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引导大学生保持平衡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急需解决的问题。

3、人文关怀缺失导致大学生主体性丧失,高校的人文关怀教育对于即将迈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之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里自由状态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只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纯粹灌输,教育活动被看成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单向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进取心和创造能力受到扼杀,造成知行的脱节。

(二)用文人关怀温暖我们的思政教育

下面结合我的工作体验,谈下我的经验:

1、注重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让服务的思想使我们的教育更长效。)

人文关怀契合人的本性,它是育人、育心、育德的一种全方位综合教育活动。教育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工作手段,也是最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通过教育引导,可以正面、直接地将教育内容注入师生思想内心。但单纯的教育引导,容易形成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情况,所以也就难以产生实效和长效,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高校教育思考比传道更重要,观点比解惑更重要。要转变观念承担教育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

关心学生、服务学生要求我们善于抓住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搭设服务平台,在竭诚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服务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对待学生要以爱护、鼓励为主。特别是对待有思想问题的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待有实际困难的学生要施之以爱,真诚帮助。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调动其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激发学生早成才、快成才。比如,帮助学生通过和成绩优秀的同学进行经验交流,多读名人传记来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通过班级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找到明确的合适自己的能力方向确定人生目标;鼓励学生多读名人传记为自己实现理想不断加油打气;加强对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通过像模拟面试、一分钟自我介绍等活动不断提高创业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和支持,成立帮困小组一团队帮一人,真正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争取国家资助,提供勤工助学信息,联系勤工助学岗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养成和谐健康的心理品格,增强抵抗心理挫折的能力。总之,要通过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注重社会需要与尊重个性相结合。(让个性需要更好的服务社会需要。)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承载着社会的责任和民族的希望,根据国家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往往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并通过一定的制度要求来加以实施。但学生由于出身、经历、成长环境等的不同,个性品格又是各各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成才需要的满足度和成长发展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注重整体需要和规范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结合这一要求,我们将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既尊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尊重个体发展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转变简单依赖制度规范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工作的实施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

在班级管理中我鼓励结合时代特点,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当代学子自身的特点和特长。比如,每个学期在班级中开展如“进步之星”“劳动之星”“学习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等评选活动,由学生自主评选并自觉“树榜样,学榜样”,在榜样的影响下思考人生方向,明确人生目标。

3、注重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相结合。(让育人环境和精神传承并重)

大学是人类文化的沉积汇聚之地,经过历史的积淀、扬弃、凝聚,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并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强大的号召力、向心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团结广大师生,由此也成为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引导,在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确立其主导价值观,在继续保持和加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播放如《感动中国》等励志类影片,使学生合理继承诚实守信、追求高尚人格等传统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寻找《丑女贝蒂》《穿时尚的女魔》等优秀影片借鉴西方价值观中人道主义、公平竞争等合理因素,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每周班会或政治学习时间让同学谈身边发生的事情,帮助学生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建立起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积极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进行引导。

在注重精神传承的同时也要关注教育环境的营造。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培养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品质,从今年我班的就业情况中充分显示,有着体育爱好的同学明显在就业中优于其它同学。而政治学习和班会时间给我们营造教育环境提供很好的平台,利用这个时间我要求学生学习简单的“理财知识”,让学生设计一份家庭投资计划,并说明其合理性。让学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每人介绍一本好书给大家,让同学通过书籍了解不一样的世界。让整个教育在大家的共同关注和帮助中成长。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一点,也是我个人的一点很深的体会,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要不厌其烦,要有方式方法,要在一开始就形成,因为所有观念的形成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而我们的教育成果也会这何因得何果!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开始就要营造好的班级管理气氛。

(三)高校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深远意义

谈教育的人文关怀 篇3

关键词:人文关怀;教育

中图分类号:a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29-01

2005年2月《中国教育报》登载了一篇文章:《关于北京一名中考生的故事》。文章记述了北京的一名中学生,因为老师的歧视和体罚,致使这名学生丧失了信心,被老师宣判了“死刑”——老师向家长宣布这个学生考学的概率是“0”。最后,家长无奈地将孩子领回了家。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家长的鼓励和指导下,孩子竟然考上北京的一所重点高中。

这个孩子平时天性顽皮好动,经常惹老师生气,学习成绩一般。在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坏学生。因他的调皮,使得老师越发看不上他,经常冷言冷语地挖苦讥讽他,经常罚他站墙角,有时还逐出课堂。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这个调皮的学生在班里无地自容,老师对这个孩子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这个学生实在是不可救药了。”

家长找这位老师谈过多次,但是没有效果。无奈之下,家长对儿子说:“孩子,咱不在学校读书了,咱们回家!”这时距离中考仅剩3个月的时间。

在家里,父亲对儿子说:“你必须认真反思一下过去,失败在哪里?找准定位,我们不能考重点高中了,就是考上一所普通高中,你仍然是爸爸的骄傲!但是,你就这一次机会了,爸爸决不希望你去复读。希望你牢牢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要有自信,爸爸相信你!”

父亲为了儿子放弃了工作,帮助儿子树立自信,指导儿子复习功课。最后,儿子竟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的一所重点高中。

这位父亲是伟大的!堪称是家长的楷模,他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功者!可是,他的成功也是对教育对教师最大的讽刺。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坏孩子的成功来自于家长,而不是我们作为专职育人者的教师。相比之下,我们是何等渺小!

几十年来,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那样的熟悉,同时又是那么的陌生!直到今天,还有多少人仍然不能真正认识它,读懂它!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前提和根本是教育的对象必须得到尊重,背离了它,教育就要走向极端!开展“主体性教育”,我们搞了多年,同时我们也跟着喊了多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的对象——我们教师的合作伙伴几乎就看作了“敌人”!横眉冷目、冷言讥讽、挖苦漫骂、甚至体罚,使本来活泼的孩子失去了童趣和天真,再看不见孩子灿烂的笑脸;听不见孩子欢快的歌声;运动场上少见了孩子蹦跳的身影。教育的挤压、教师的挤压、家长的挤压使孩子过早的成人化,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悲哀!祈求教师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孩子强烈的渴望。孩子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祈求,在心里强烈地呐喊——希望得到理解、尊重和关怀!

现在的教育因为缺少了“人文关怀”所以导致对孩子过分的成人化的管束,教师会给孩子设定一个标准的框子:女孩子要沉稳庄重,男孩子要老实听话,要求孩子不能有丝毫的出格行为。我们有的学校管理是很严格的,在楼道里不许说话,走路时不许牵手等等,这些似乎无可非议。但是,孩子一旦克制不住了,说了话了,我们应该怎么办?是罚分,罚站,罚款还是训斥打骂?这些都不应该。学生是孩子,不是军人,更不是犯人。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过分规矩,那么我们的教育简直就是“画地为牢”了。我们的孩子简直就成了一个个“小犯人”!何谈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个性化!很难想向这样的孩子除了会考试以外,还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和反思!

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是缺欠的。它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诸多弊端,会给孩子一生的发展埋下隐患。在教育学生时,我们的教师发威、发怒时,所暴露出的严重阴暗的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极坏的影响。导致孩子出现抑郁、恐惧、胆怯等心理问题,直至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自轻自贱,对他人生命的随意戕害等等。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育学生的方法已经远远超越了“教育”本身,使“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本应该是善意的教育变成了恶意的惩罚。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失去“人文关怀”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也是失败的教育!其实“人文关怀”已经构成了当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渴望每天都能看到老师灿烂的笑脸,听到老师悦耳的笑声,得到老师善意的提醒,获得老师真诚的关怀。

学会“人文关怀”对于教师来说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获得了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中所述的这名中考生的成功,虽然是个例,但是,他的成功是对我们教师的一次“提醒”和“告诫”!“不放弃每一名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别人的孩子!”只要我们的教师做到了不歧视、不体罚、不放弃;学会“人文关怀”;工作中时时体现“人文关怀”,我们相信孩子都能够成材!

最后,我说:成功——源于自信、源于理解、源于尊重、源于博爱、源于宽容!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材,每个孩子都是人才。即使是含有杂质的金子,它仍然会闪闪发光!

Humane Care Educated that Talk

Liu Ruiping

Abstract: Society’s “humane care” is the quality possessed to teacher, the emotion world of abundant students that “humane care” that is come from the teacher to student will be great, promote students’ “humane quality”.

语文课堂中的人文关怀 篇4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努力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一在教学内容上提倡回归到生活中

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并使得两者逐步发展起来, 而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作为基础的。所以, 文学作为语言和文字总体性的外在产品, 自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来源于生活, 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语文离不开生活, 我们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只有取材于生活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才能让学生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 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只有让语文回归生活, 才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所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最重要的是树立语文即生活的理念, 将语文教学置于一个开放、自由、宽广无边的空间里。人文关怀要求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因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要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社会经验入手,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加深学生对各类知识及其所处社会的理解, 教育只有向生活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 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

二在教师要求上要提高人文素养

作为学生思想引导者和人格塑造者的教师, 不仅应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理论, 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当今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摒弃片面追求物质而轻视人文的肤浅的功利主义, 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而对语文教师来说更为重要的, 是要使学生不断地学习积累人文知识,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把自己的人生体验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认识并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努力, 要使得这种理念在平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落实。

第一, 作为教师, 要爱岗敬业, 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这是教师的立业之本, 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 才能视教书育人为己任, 才会在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 要求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以情育人, 语文教师要想在现代学生的认知心灵、情感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大悲悯、大关怀之间, 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不仅需要情感方面的指引, 更需要理性的提升。语文课堂如果没有情感的润泽, 只是教师的宣讲与解读, 学生也是冷冰冰地被动接受, 那么这样的课堂也就毫无美感可言, 更不会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只有做到上述这些的老师, 才能使师生之间营造出平和、融洽的气氛。

三在学生要求上要关注个性发展

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语文教师当然也一样。教书是为了更好地育人,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研究人性需要, 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需要自觉地发展自己个性的成分, 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在其中存在着很多需要, 如何满足学生的这些要求, 教师要想办法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发现学生的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推动力。教师要引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那些美好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充满幸福感。

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做了一份恰如其分的说明,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 让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另外,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习者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都有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 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是自己关注的对象。这样, 教师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展他们的特长, 不用逼着所有的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的训练。同时,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 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和信任的和谐气氛中, 从而真正体验到幸福感与自豪感, 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对学生个性关注的本质就是尊重, 而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不必对所有学生都提出过高的要求, 而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提高自身的素养。

另外, 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 调动学生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呼唤语文课堂凸显人文关怀。因此, 我们所追求的语文课堂要倾注真挚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朝这个目标努力, 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 教师的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出其吸引力, 打动学生的心, 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受到强烈的感染。每一位教育者都应更新观念,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摘要:人文精神底蕴的缺乏是造成当前一部分中学生情感失控、心理变态、行为失常、缺乏教养和素养最重要的因素。而语文课堂作为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途径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让课堂变成教师、学生和文本资源相互间谈话交流的场所。因此, 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情感促进学生心灵和品德的发展, 为其生命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关键词:人文关怀,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秀举.让语文教育充满人文关怀[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6 (9)

[2]李波.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J].学周刊, 2013 (23)

[3]李荣.用人文关怀激活中职语文课堂[J].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 , 2008 (5)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 篇5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洋溢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乐学”和“会学”的培养......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健全人格形成的引导.............................2

(四)良好审美情操的培养.............................2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必要性...............2

(一)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2

(二)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

(三)人文关怀渗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3

(四)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3

三、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3

(一)前提—尊重个性差异、发展良好个性................4

(二)关键—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

(三)途径—鼓励真情实感,培养创新精神................3

四、语文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注意事项................4

(一)注意避免混同于思想品德课........................5

(二)注意避免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6 参考文献目录.........................................7

内容提要

在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呼之欲出。人文关怀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表现出来?为什么要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应具备怎样的策略?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探讨了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以及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关怀渗透 实施必要性 实施策略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人们试图改革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关注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呼之欲出。在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含义该如何解读?为什么要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应具备怎样的策略?本文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的教学理念进行探讨。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

(一)洋溢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

在语文教材中,无处不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语文教材传达出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感受、体悟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文章所传达的精神产生共鸣,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观。高尔基曾不无道理把文学称之为“人学”,因为文学的价值追求是以人为中心,从具体的社会事件和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境遇与遭际、欲念、情感、意志、行为和理想出发,体现着人性的特质。因此,文学在人文关怀领域,不仅表现在具体性与生动性上,而且在内涵的丰富性与渗透力上,都是那些以抽象的方式认识和反映社会人生的其他精神创造物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语文学科不同于政治、历史、社会学科的原因。语文教材在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条件下,承载着传承本土优秀文化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任务。语文教材的任务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发展和思想素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进行人文关怀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等品质得到培养。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等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关怀不是矫情造作的,而是真诚的,具有渗透性、长期性和积淀性,它会像“春风化雨”般引起学

①生的内心共鸣,正如杜甫《春夜喜雨》诗中所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乐学”和“会学”的培养

引导“乐学”即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为此,很多教师往往在新课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贺拉斯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主张。第斯多惠对“乐学”提出了系统的看法。他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乐学的教学原则一方面可以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乐学的教学原则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因为它关心学生的自由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会学”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

②起少年特有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叶圣陶曾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不用教。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课程目标取代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指导。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 1 的语文课程。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体现人文关怀的渗透。因为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是让学生产生对真理追求的欲望和兴趣,更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让学生轻松、自由的发展。

(三)健全人格形成的引导

汪凤炎在《中国文化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面向21世纪,传承优秀文化、开创未来的中国

③人若要有所成就,就必须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应自觉地在学科的教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三不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自觉地把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健康人格的内容利用起来,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关怀渗透。

(四)良好的审美情操的培养

人文关怀是真善美的融合,三者缺乏其一,都将会影响人文关怀的渗透。真是认识的价值取向,善是道德的价值取向,而美是艺术的价值取向。美,不仅包括娴熟的教学艺术技巧,而且包括向学生传递美的教育内容,即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以及欣赏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巧妙地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学生在正确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使语文教学获得真实效果。因此,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操是语文教学实施人文关怀渗透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必要性

(一)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关注人的生命意义、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课程。

在语文教材里,学生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的缤纷多彩,大千世界的丰富多样,人情的美好与冷漠。每一篇作品无一不渗透了作者对生命的追问,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改善着你的呼吸。语文课中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可能生活世界的建构,在与其进行对话的同时,进行自我观照和反思,从而达到自我人格境④界的提升。”课文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提炼出来,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结晶。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的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的表现手法以及静谧淡泊、超尘脱俗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郁达夫《故都的秋》通过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及眷恋家乡的情感。《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谦恭忍让、廉颇负荆请罪的美德懿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洒脱形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可见,充满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重要载体,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

(二)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的技能,而且应重视涵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

语文课程不仅是传承文化的工具,而且是培养人各方面素养的桥梁。在过去的语文课程教学中,由于工具性地位被空前提高,人文性地位一直被忽视。现在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人文关怀相吻合。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人文关怀渗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存在着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与传统的实用主义结合现象,使得“名与利”变得空前的重要,造成“人文关怀的失落”。有教育学者指出,要培养完整的人,要在完整的世界中培养人,作为教育领域的课程,应该而且也有必要面向人的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人文

⑤世界,使三者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在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的结合。如法国的库申在《论美》中讲到“除了真正的道德之外,道德美还包括任何精神的美。”真正的美是和高尚的、优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着力挖掘课文中体现美德的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润物细无声”般的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审美观念,正确地区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依照美的规律”去生活,去工作。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人性美、《背影》的人情美、《谈骨气》的人格美、《岳阳楼记》的情怀美、《我的叔叔于勒》对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东西的揭露,则充分表现一种鞭挞邪恶的批判美,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是帮助这些尚不谙世事的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不可或缺的间接经验,是他们茁壮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针对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四)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青少年从家庭独立的过程,西方的一些专家称之为心理性断乳。由于他们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他们的心理出现多种矛盾,表现在情绪和情感上,主要是各式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而他们对这些需要的合理性的认识水平的主观状态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有矛盾。语文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注重在人文关怀中赞美人性,追求理性,弘扬个性。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 ;《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

(一)前提—尊重个性差异、发展良好个性

在当前,优秀人才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二是充分、自由发展的优良个性。当代社会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个体的独特性是人类社会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其生活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和特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独特性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前提。

教育要培养人的个性,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确立自由、自律和自我负责的原则;其次要冲破大一统的局面,对教育的所有方面,包括课程、方法、制度等都重新加以认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获得发展的五个方面目标提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标新立异,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这些观点肯定了个性差异,有利于发展良好个性,体现人文关怀中对人性和自由的追求。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首先要把教师从“尊师重道”的高高讲坛和权威中解放出来。当然,这并不是从此否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主导作用,而是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学”为“乐学”。这将会促进师生之间关系更为融洽和谐的发展。其次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有两点,一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关键—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鲁迅先生在抨击旧中国的教育方法时曾说过这样一段深刻的话:做父母的对于孩子“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患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⑦不会跳跃。”教师围绕教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按照教参的答案对文本进行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学习心理疲软,课堂上倦于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会文本中所传达的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个性发展,无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和谐民主教学方式,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采取对话的教学模式是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式。对话是民主平等的,更多的是知识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对话的教学模式比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更能令学生接受。对话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主体性品质的肯定,有利于唤起了中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同时对话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自己的观点,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三)途径—鼓励真情实感,培养创新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做人的准则,也是他倡导教育的真谛。求真,做真人,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时,应该把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与现实生活联系。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室可以看成社会的缩影。因此,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把社会现象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真情实感。人的潜能若能得到恰当的激发,就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创造力。人文关怀渗透的有效发挥,仅仅依靠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与交流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及时相应地组织各种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活动,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独创性,引导学生采用其特有方式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有效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的解读因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素养的不同,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观点和见解。这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要求。

四、在语文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注意事项

尽管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的最优化,但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这提醒我们在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意避免混同于思想品德课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无一不凝聚作者的心血,渗透作者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求与探索。于是,有人把语文学科看成充满了生命意义的学科。不少人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了“泛语文化”现象,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这样,语文课就变成了道德说教课,直接的后果是优美的文章、美好的情感也会让学生反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是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发现真善美,奉献真善美。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学应当体现人文精神,渗透道德教育。但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当立足于文本内容,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人文关怀渗透应当根据学生的学情,根据教师的教情,恰当进行渗透。如果不顾课堂教学实际,不顾文本实际,不注重语言品味,胡乱解读人文精神,那就失之偏颇;如果不顾师生实际,不顾教学实际,不重视语文学习,硬性进

行道德教育,那肯定是本末倒置。

(二)注意避免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任何的教学理念只有符合客观教学原则,才能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具有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和充满诗意的人文情怀。这两者构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之上发挥和腾飞。这决定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决不能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是从客观科学理智的角度审视人文关怀渗透,从而避免了人文关怀的感性化,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以公式化的方法教授语文,强求死记硬背,再加以严格的课堂纪律,虽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无疑会压制学生个人的体会与见解,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创新能力。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除了学科知识点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以外,我们还应要有给予学生情感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它既简单又极丰富,既具体又极空灵,既实际又极高雅。我们应该真正去把握语文的内涵和外延,并以“大语文”的理念去适应新形势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注释:

①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篇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8.

②[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7. ③汪凤炎.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68. ④黄佳楣.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2. ⑤张万兴,赵平俊.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90. ⑥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91. ⑦鲁迅.鲁迅选集(第5 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93.

参考文献

1、《浅谈语文教学人文关怀》,张桂玲,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29期

2、《基于人本思想谈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李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3、《人文关怀背景下的语文课程生命教育》,王天熙,辽宁师范大学,2014-03-01

4、《用语文教材资源 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李珣、刘远清,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47期

人文关怀教育的三棱镜 篇6

一、人文关怀理论

人文关怀理论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个教育理论,以解放人类的自由为口号,强调人类的内在价值以及尊严。以理性的视角看待问题,尊重儿童的尊严以及个性的发展,对于儿童在学习之中表达的观点给以指正以及肯定。以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儿童的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在人文精神的传递,以及通过教师绘声绘声地讲述,提高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人文关怀理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突出审美体验,关注个体差异,培养思维能力。突出审美体验是以语文教材为基础,通过对教材中真善美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意识。关注个体差异是对老师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分析,开发出一套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整个教育的宗旨,通过对文章逻辑结构以及作者思想的分析,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突出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将生活的美好一面,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手法,融入到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符合人文关怀的本质。例如,在进行《火烧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阅读场景的再现,生动地表达语文文学作品的精髓。通过动态的视频让学生对于火烧云有一个鲜明的认识以及形象的观念,对于火烧云随着时间的变化状态有一个鲜明的认识。有意识地加强审美体验可以扩宽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和事物的发展。学生的审美体验不仅体现到对自然以及社会的一种关爱,同时,还是对人类的一种爱。例如,在学习有关孝道的课文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回家为父母洗洗碗,做做菜,给父母洗洗脚,以实践的经历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观念,理解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实际的生活意义。

三、关注个体差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这句名言也可以用来体现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加强与学生交流的机会,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分内容教学。教师应该正确指引学生认识到社会的主流观念,端正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以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例如,在《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中,通过对保罗与高尔基两个人物的经典案例描写,向学生传达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生活中,应该乐于助人,加强对别人的关心程度以及关爱程度。将课文中体现的人文精神植入到学生的思想之中,以人文主义的色彩去感受生活中的真谛,从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四、培养思考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自主学习能力弱,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人文精神方面加强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指定相应的课外读物,使小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进行人文素养的学習。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在课堂教育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的实践场地中进行。例如,在学习爱护环境这一课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植树活动或者打扫学校的卫生,通过实际行动感受整个课文中所表达的爱护自然的理念。在整个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写一篇心得,阐述自己在这个活动中做了什么贡献,对于自然又有什么理解,等等。教师可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如何保护大自然的策略,通过层层引进的办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学习古诗《江雪》中,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在这种寒冷的天气里,老翁为什么还要去江边钓鱼呢?”通过对于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引导,使整个古诗的表面含义以及深层的含义跃然纸上。不仅仅从表面写到的吃穿上进行一个分析,也从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性进行点拨,启发学生内心真诚的情感抒发。

五、结论

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篇7

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达到这一目的, 古代的教育家们不仅把体育作为一种“游戏”之戏, 更是将其作为一种培养人的高尚品质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人文关怀的手段和途径。孔子六艺教学中的“射”和“御”, 不仅是培养学生竞技体育的能力, 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仁”和“礼”的风范。同样, 现代体育教育也贯穿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与人文关怀。

一、融思想教育于体育活动中

思想教育是人文关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练习中, 必须按照体育教学规律, 制定一些具有障碍、次数、距离、高度、时间等一系列特定要求与限制的练习 (竞赛有更明确的规则) , 使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置于规则范畴的限制之中, 并使他们乐意接受和自觉服从, 而且这些规则与限制又是在平等、严肃、公正的条件下进行, 并对投机和犯规的行为进行判罚。学生经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 对养成规范性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脑体并用, 也就是说思维与肢体、意识与动作、理论与实践自然和谐地结合, 有着形象、直观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 尤其是对抗性很强的状态下, 学生有可能产生傲慢无礼、言词冒犯、肢体冲撞等意识失控的表现, 这些都是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要让强者领悟到体育追求的是力与美的境界, 是要培养勇敢、担当、正义、友善的谦谦君子, 而不是恃强凌弱的匹夫;要让弱者知道, 体育可以让人坚强、自信, 敢于面对挫折, 敢于战胜自我、超越他人。让强者领略人文精神, 让弱者感受人文关怀, 是体育的思想教育之核心。

二、在体育运动中进行爱的教育与仁的关怀

人文教育首先是“仁”的教育,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 因此“仁”的教育也就是爱的教育。人文关怀首先是仁慈的关怀, 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尊重。体育出现的初衷就是以竞技代替战争, 代替杀戮, 体现仁爱思想。体育竞技中的众生平等的思想就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是对人的关怀。但是, 如何培养仁爱之心, 正确地理解仁爱, 科学地锻炼体态, 让学生在协作与对抗中增进友谊, 耐受挫折, 学会感恩, 是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体育教学中爱的教育和仁的关怀, 就是推小及大, 推己及人, 从为自己、为班级、为学校的荣誉而拼搏, 到为国家、为民族的崛起而喝彩、自豪, 再到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运动员的出色表现而叫好, 这就是一个仁与美的教育与关怀。

三、弘扬体育教师的人文主义

“人文”一词, 始见于《周易·贲卦·彖传》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隋唐间著名的经学家孔颖达在他的《五经正义》中对“人文”解释是“诗书礼乐之谓”, 即人类所创造与表现的文化产物及文化制度。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人文主义, 在《大学》中开门见山地阐明:“大学之道, 在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这与西方的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的社会价值取向, 强调维护人性尊严, 提倡宽容, 反对暴力, 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人文主义 (humanism) 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异曲同工。当代教师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更要注重向学生传递精神与思想, 培养高尚而卓越的社会有用之才。

教育是一项感化人的工作。体育教师的人文教育要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之上, 只有真诚的关爱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 才能形成人文教育的感情基础。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个体存在价值和要求上进的肯定, 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 也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基础。教师只有自己是“人文”的, 才可能体现对学生教育的“人文”性。爱自己以及爱学生, 是体育教师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李广柏.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4) .

教育需要人文关怀 篇8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的转变,即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民主、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用尊重、平等的情感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例如,倡导学生有错必改,包括教材、权威、教师、学生的错误;倡导有疑就问,鼓励大胆质疑和问难;允许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讨论、辩论;允许学生犯错,等等,让孩子们个性张扬,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如一位教师问:“当学生回答3+4=8时,你会怎样回答?”一位教师说:“我会说三句话,第一句:很好;第二句:很接近;第三句:还有其他的吗?”看似简单的话,却体现着该老师对学生心理感受的呵护,不是随意地简单地全盘否定学生的错误,而是从中寻找闪光点,以肯定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重新获得成功。

二、尊重个体差异,打下“成人”“成才”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自从认识到这点,我总是乐于对每一个孩子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他们,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充分地肯定和欣赏他们,树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面对这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主动、自觉地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与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特征告诉我们,小学教育要为学生打下“做人”“成才”的基础。学生成才智力因素固然很重要,但最关键的不是智商,而是品格、意志、生活习惯、自主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必须树立全面的发展观。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重视“做人”的教育。引导学生从关心自己转向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关心自然的转化,从遵守纪律只是为了避免惩罚的他律阶段到主动遵守纪律的自律阶段等一些基本的道理。在学校里学习的具体知识在长大以后可能不记得了,但令我们终身受益的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和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学习怎样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我班有一个学生,因为智力有障碍,上课没有一分钟能静下来听课,学习成绩很差劲,常常考个位数,但他做事却很负责,每天抢着擦黑板,从不嫌苦嫌累,与同学团结互助,每天都过得开心。抛开学习成绩,他是一位讨人喜欢的学生,但是现在硬要他和其他学生一样比成绩,这不是勉为其难吗?面对这样特殊的学生,我们要正视他的差异,容忍他的行为,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宽容学生有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美德。

三、树立服务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一是要服务于全体学生。我们在听他人上课的时候,时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说:“请这节课没被我抽到的同学举起手来,下面的问题可以由你们来回答。”我觉得这些老师是高明的,因为他们明白要照顾全体,服务学生。二是要服务于全面,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进其全面发展。

听到一个案例,我感触很深。一位教师为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班级安排了挑战数学大擂台,每次出十题类似奥数的开放题,没想到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却异常高涨。可是在批卷中发现有的同学只做对了3题,只能得30分,当红红的30分写下去时,那红红的字也深深地刺痛了老师的眼睛,这不是给刚刚有了兴趣的、正热情似火的学生当头一棒吗?也没有达到设立此活动的真正目的,这位教师灵机一动,设立基础分50分,每题改为5分,这样30分就成了65分,原来的及格分60分也变为优秀了。同学们都很兴奋。这位教师时时想着学生,把学生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上,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对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心理上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种浓浓的人情味不正是教师要对学生付出的人文关爱吗?只有教师们深刻理解这种关爱,将其深藏在心中,并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才能渗入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流露出来。听了这个事例,我更觉得教育工作者应做一个有心人,处处为学生着想,处处以为一切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时刻提醒自己,勉励自己。

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的人文关怀 篇9

1. 关爱、宽容、尊重、赏识学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兴趣也就是尊重了学生,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做到对学生的关爱、宽容和尊重以及适当的赏识。对于小孩子, 我们时常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而对于“90后”, 特别是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中学生, 尊重和赏识给予学生的心灵慰藉是他们在成长道路中所必需的营养。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曾经处理过这样的一个案例:有四个同学特别喜欢打篮球, 时常在自习课跑到篮球场打篮球, 经常上课迟到, 为此, 已经写了很多次检讨。在思想品德课上, 四个男生又迟到了, 那节课正好是对于一学期的总结课。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让他们回到座位上开始总结。当时复习了四个单元的内容即: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复习到第一单元的时候, 我说:“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是需要相互尊重的, 比如, 我尊重你们有自己的空间, 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但老师也需要你尊重我的课堂, 作为一个老师, 课堂就是我的全部成果……”我看到那四个男生都低着头, 而平时上课爱调皮的几个学生也都面红耳赤。在复习到最后一单元的时候, 我叫起打篮球的一个男生问他怎么理解。他说:“做人就应该知法守法, 这样才能合理地用法, 可以保护自己同时也是维护秩序, 没有法律的维护, 生活处处都是乱糟糟的, 没有好处……”随后我问他最喜欢的球星是谁, 他说喜欢科比, 问到原因, 他说道:“科比很牛, 打比赛很厉害, 总赢。”于是笔者问全体同学:“除了球技外还有什么原因让科比这么厉害, 最好联系一下我们这学期的课程。”有同学说是队友间的尊重、合作, 有同学说是科比遵守打比赛的规则, 听到这里我会心地点点头, 对同学们说:“打比赛有打比赛的规则, 犯规就有处罚, 而我们上课也是一样的需要有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要维护课堂纪律, 这样才能有良好的秩序, 才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后来, 四个男同学主动找到我承认错误, 并保证以后会遵守纪律, 闲余之际还讨论了一番科比, 就像朋友一样。

七年级的孩子正是刚步入初中, 觉得自己成熟了而实际却很幼稚, 因此他们需要理解和宽容, 这是最起码的人文关怀, 作为老师, 我们应该投其所好, 把生活引入课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与学生要相互友爱、平等对话、相互信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商谈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生活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好朋友, 帮助学生解决烦恼。

教育是一种耐心、宽容和期待以及信任集结在一起的过程, 要师生平等对话, 相互信任,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种关怀。在教学中, 最深刻的例子就是八年级上学期的那一课——“同侪携手共进”中的“同学·朋友”。

当时讲到了马加爵事件, 同时也说到了复旦学子杀害同学的事件, 课程讲完后提出网络流行话语“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理解, 要同学们发表意见。同学们似是嘲笑似是愚弄地看着两个同学, 那两个同学正是前几天因为一些小矛盾而翻脸的一对好朋友。于是我要求同学们讨论一番, 并让这两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总结时我提到:“我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在同学交往中做得不够好甚至于被别人误会, 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 我相信同学之间能够在交往中既相互尊重又坦诚大方, 让青春更加辉煌!”课后, 我邀请两位同学去办公室, 针对他们的情况闲聊, 两个同学的误会解除了, 重归于好, 还很认真地给我鞠躬说, “谢谢老师的理解、帮助和信任, 我们才能和好。”

总之,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希望孩子不仅仅成才还要成人, 而这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的人文关怀正是服务于这种教育教学目标, 以稳定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众所周知, “关怀人”的根本要求就是人文关怀, 而人文关怀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品德、提高学生素质的主阵地, 在关注青年一代的成长, 培养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情操以及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文化底蕴亟须渗透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例, 具体阐述思想品德教育中所渗透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林晓芹.思品课的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2 (05) .

让人文关怀的阳光洒满语文课堂 篇10

关键词:改变观念,激发兴趣,合作学习,培养情趣,注重熏陶

“人文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它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贯彻到学校教育实践中, 最终就要落实到学生人格设计上来。教育要站在高处, 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 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方面, “唤醒”人格, 努力使学生———“独立的人”趋向完美。

小学生纯洁无瑕。从人文的维度上讲, 保护好这一群群的小天使, 以他们为本, 授受知识, 开启智慧, 训育身心, 润泽与点化人生的境界,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 在自己的轨迹上健康成长, 是教师崇高师德的最佳体现。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 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 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 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 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意义。教师要很好地驾驭它, 首先要端正这么几个观念。

一、教师观

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说, “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中, 教师要尊重人、关爱人、服务人、保护人, 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 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必须搞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取向。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 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如教师只是按照考试的要求, 照着“标准答案”去教, 教学中失去自主意识, 那么这样的教学既不是为了学生, 也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启迪智慧, 而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这样的教师成了分数的奴隶, 绝不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

罗杰斯认为, “人类有一种心理需要, 这是一种对亲密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在这种关系中, 情感和情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 它们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审查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在那里, 深刻的体验———沮丧的和欢欣的——能被分享;在那里, 能冒险采用新的行为方式, 并且不断加以提高”。教师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给孩子们全方位的关怀,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在这个环境中, 孩子们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到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师生情感沟通的融洽才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二、学生观

从学生层面来说, “人文态度”就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 以及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善于合作、乐于共处等品质。这是未来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素养。

要使学生具备这些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视学生为“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的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主动性与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的需求、意识和能力的新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影响着人的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主动性与人所特有的发展、创造和需要联系在一起, 与生命活力的激发和潜在可能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周围的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 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 呈现出自主的色彩, 个体会具有独特、会出现创造, 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新的作品、新的外部世界, 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存精神世界, 创造新的生命历程。其次是要把课堂的主要空间让给学生, 把学生推向实践, 让他们经历直接探索知识的过程。因为“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 ……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正确, 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以上这些, 只有当“学生是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转化成一种教育理念时, 它才会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细节中体现出来。

三、教材观

作为“文选集”的课文, 篇篇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云雀的心愿》中所警示的森林的重要是人文;《第一朵杏花》中竺可桢爷爷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是人文;《公仪休拒收礼物》公仪休清正廉洁的品格是人文;《一路花香》中所阐述的物各有用, 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是人文……于漪老师说得好:“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 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 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乐。”这种喜怒哀乐不是人文是什么?不同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不同的教材使用观。人文教育, 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语文教学中, 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理念、人文情操、人文情趣等, 合理地加以阐发, 有效地加以渗透, 适时“呐喊”, 适度“灌注”, 使人生得以感悟, 灵魂得以净化, 生命得以闪光, 无疑是新世纪和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神圣职责。

我们利用教材是在引导学生学语文, 而不是研究语文, 在使用教材时, 不必有过多的分析讲解, 把一篇意境优美的文章嚼得如同白蜡。应该重在陶治, 整体感知课文中的意趣、韵味。可让学生读读背背, 体验其中的趣味。一来, 让学生从中吸取精神的营养,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 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 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二来, 模仿着运用祖国的语言, 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来观照教材, 我们的教育便会指向人的终极关怀:披文入情, 因情悟文, 由文明理;让学生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 感悟人生, 实现自我。

综上所述, 我认为具有良好人文态度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 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 使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文互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呢, 我作了以下探索:

四、调动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是兴趣的诱因, 它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对象, 促进智力的更好发挥。所以, 教师应当充分发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营造情感氛围, 使课堂的教与学笼罩在一种愉快和谐氛围之下,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这样, 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学习潜质就会得到全方位调动, 就会“好学”、“乐学”, 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

我们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和耐人寻味处大胆想象, 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敢于怀疑“正确”答案, 敢于打破“权威”是学生对学科兴趣的表现, 也是富有创造性的表现, 这种精神怎能扼杀?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 勇于创新。

五、提倡合作学习, 体现团队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倡导合作学习, 能激活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他们善于与人合作, 在合作中提升自我, 在合作中体验到团队成功感, 而不仅仅是个人。

如学完《蓝鲸》一文后, 我以主持人的身份, 在班中开展了一个关于蓝鲸的知识竞赛。题目分为小组合作必答题和写作题, 在小组合作必答题中有“发言人答不完整, 其他人可以补充;整个小组合作愉快加十分”的要求, 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 一人表述”的规则, 突出了团队合作精神。同学们在读课文、看资料时分工明确, 纪录翔实。竞赛时, 学生们兴趣盎然, 未能参加答题的同学对推选的代表给予了支持, 有的说:“你一定能读好, 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有的说:“我们组必胜!”竞赛过程中, 我始终不对他们进行个体评价, 只评价团体成绩, 告诉他们只有集体的胜利者, 没有个体的失败者, 用团体之间的竞争, 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这不仅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对哺乳动物蓝鲸有了全方位多信息的认识, 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 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六、珍视独特体验, 享受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 大多文质兼美, 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 因此, 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古诗《望洞庭》之后, 我另辟蹊径, 利用绘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月夜中的洞庭湖美景画下来。孩子们群情振奋, 开始紧张而投入地作画。20多分钟后, 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 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简单稚嫩, 但月夜洞庭湖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接着, 教师又请几位小画家走上讲台, 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们俨然人人是小老师, 有的从古诗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 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从读文理解, 到作画悟情, 再到析画赏美, 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 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 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 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 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七、注重人文熏陶, 完善自我人生

我们培养的是在生命过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 是若干年后在社会上立足的人。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细节中体现我们关爱生命, 塑造完美人生这一教育理念。要善于利用特定的时间营造特定氛围, 构建教育的“情绪场”, 设置让形式产生内化动机、内化需要的氛围和情景, 从而让认识的主体迅速进入状态, 自我感受, 自我感悟, 自我实现。

例如,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的教学, 我在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 被一家人互相关爱的情感深深感动后, 问学生:你最欣赏萨沙一家人中的谁?学生各抒己见后, 再让他们谈谈受萨沙一家人的影响, 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该怎样关爱身边的人和物?学生的发言, 尽管角度不同, 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领悟到了洋溢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情感感悟, 使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 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 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97-01

一、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关怀

新编语文教材更多选入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的文章,这就更有利于我们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意义,使文章里的真、善、美和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康积极的情感价值取向。因此,语文课不能停留在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味说教的传统桎梏上。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上,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挖掘出教材中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意义,然后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刻的体验、提炼、判断,完成“美的鉴赏”,然后,再将自己审美的结果,情感体验通过适当的方式,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学生,使他们接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体验,情感的共鸣,使这种美和情感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先体验和感受文本所流露出来的美和思想,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例如,《散步》这篇文章写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一家人相互体谅,相互尊重,生活和谐,感情基调是欢愉、深沉的。而初中生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有时很难体会这种深沉的情感。授课时,老师可以先谈谈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说说自己过去所体验到的亲情的温暖,来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尽量启发回顾亲身的情感体验,寻找自身的情感记忆和文本所流露的情感的契合点。这样,情感的熏陶和升华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二、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关怀

有很多同学喜欢语文,但不喜欢语文课。我认为他们“喜欢语文”,是因为语文所蕴含的精神养料使其心灵愉悦;“不喜欢语文课”是因为很多语文课老师高高在上,满堂灌。许多学生是为了考试而不得不上语文课的。有些毕业班同学离开母校时,常常对校园公物大加破坏,他们带走的不是留恋和敬意,而是对学校和老师的怨恨和报复,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学校对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的缺失。而人文性很强的语文课在这一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语文老师上课时关注的只是一些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对他们多提问,多关怀,呵护有加;而对一些语文成绩不好的同学漠然视之。对这些所谓的“差生”犯错,只会简单的训斥和惩罚,而缺少耐心的教育,更谈不上走进学生的心灵。其实,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语文学习。古人云:因材施教。对能力较高的同学,我们可以提高要求,力争有新的突破:而对能力较差的同学应倾注更多关注。在课堂上,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和闪光点,而语文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很广的,每个同学都能在语文课上找到有用之地。擅长朗读的,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多朗读;有表演天赋的,多让他们参与课本剧的表演;有艺术才能的,多让他们组织、编写班级小报;欣赏和鼓励的力量是巨大的,很多学生以此激发出巨大的潜能。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发挥学科特长,在师生交流中加强人文关怀

一位成功的语文老师,应是学生的“忘年交”,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甚而是学生心里话的倾诉对象。初中阶段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在这转变的过程中,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变化中会产生许多困惑,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而语文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写作,写作可以包括成篇作文、作文片段、日记等多种形式,学生往往喜欢在作文或日记中向自己信得过的语文老师倾诉心事,这是语文学科特有的师生交流。如果老师善于开导,热情帮助,这对学生的成长帮助比课堂上的说教强得多。在实际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在作文或日记中敢于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心事,并保证对学生的隐私绝对保密。对学生的作文和日记,我总是及时批改,为其答疑解惑,甚至排忧解难。我相信,教师给予的这种人文关怀,在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帮助是不可替代的。

四、打破语文课内外的封闭,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随着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语文的外延不断扩大,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不断加强,语文学习不能仅限于书本。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早已成为百姓家庭中的寻常之物。学生回家看电视,上网已是常事。我认为教师应打破语文课内外的封闭,把这些资源引入课堂,为语文课堂注入生机。例如,组织学生对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进行讨论等。

把这些资源引入课堂,会引发学生的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情感距离,使师生双边活动更好地开展。这种让生活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效果显而易见。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篇12

1.1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错乱。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观念转化、开导人的思想问题 , 必须把“人”当作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 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通常以日常生活与活动的管理工作来替代教育的职责 , 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工作就从对人的精神感染变成行为上的规范和制约 , 因此 ,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随着发生错乱。

1.2 重视共性 , 轻视个性 , 学生创造性不足

从我们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看 , 教师认为全部学生的认知理论都是相同的 , 不存在差异 , 导致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人利益需求 , 因此在教育当中经常重视“群体”而忽略“个体”,搞“一刀切”, 不能因人教育 , 对学生开展有目的性的教育工作。德育理论课教学目标齐步走 , 培养目的简单 , 填鸭式教学 , 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 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理念 , 导致不少学生唯命是从、循规蹈矩 ,意志不够坚强 , 缺乏个性 , 缺少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我们高校的持续扩招,我们得高等教育模式正在发生着改变,转而接近与“大众教育”,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辅导老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教育的不同程度,分别对待,因人教育。

1.3 重视教育灌注 , 忽视实践过程。

长久以来 ,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大多是守旧的教学方式 , 多是课内的语言灌注 , 受教育者则是被动的接收教育。从表面看学生听从接受 , 但实际上学生内心不愿意 , 而教师也很难明白学生的内心想法。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 , 不能激发学生自我实践教育的能力 , 很难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自我体验的主动性 , 也就很难真正完成教育的意义。

1.4 注重管理 , 轻视关爱 , 学生心理问题突显

我们所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 涵盖两点教育与管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不能分割。但是我们得教育理念不同程度的又受到了传统理念的影响 , 再加上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匮乏 ,我们的专业辅导员数量又严重缺少 , 进而才导致了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边倒”的情况。为了维护学生的安全与学校的稳定 , 学校加大了对学生的管理 , 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引导 ,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自觉地充当了应对意外事件的“消防队”的角色 , 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标从“人”变成了“事”, 从对人的思想指导、精神感染和心灵交流变成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与制约。

2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

2.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文关怀教育理念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接受一种规范性知识,最为重要的是一种价值性的理念、一种实践的能力。在分析现实的人、发扬个性的人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超越接受教育者自身属性和现实属性的限制,提升接受教育者自己的各种规定性,更新为新的德性自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必须去除观念上的约束,准确认识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努力培养大学生善良的思想和品质,告诉其生活的意义与最终目标,给予其过人的智慧和崇高的品德,确定道德、人性价值的方向。还要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准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事和共同生活,把个体的整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把个体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形成统一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发展相统一。

2.2 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 每个同学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有很大的差异 , 这样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完整程度不同。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 依据学生自身差异 , 重视教育的层次化 , 在整体思想教育目的的引导下 , 考虑学生自身心理、思想上的特别性与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目标是培育与发展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 全面地了解每个大学生 , 积极发掘大学生内在的素质 , 因材施教 , 给大学生营造自由的发展空间 , 让大学生充分展现其个性优点 , 使大学生养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2.3 举办社会实践活动

在高校开展人文关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向 , 这其中的教育意义是深刻,是会带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当,并且当我们经历过种种社会实践活动后,才可以更好的完成锻炼人文关怀能力,以及培育人文关怀意识等。在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完成持续性人文关怀教育。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们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要学会认识社会并在社会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通过各种的社会实践后 , 首先从专业的角度讲可以提高我们得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素质 , 进而可以形成十分良好的个人作风与优良的道德品质 , 不断增加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然后我们还可以安排大学生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使我们得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感受到美好的大自然、朴素的民风、人和人之间的真情、社会的稳定和谐。

2.4 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指导

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心理变化和心理需要 , 尤其是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不能混在一起解决 ,一定要注重应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 , 把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指导与心理教育很好的联系起来。对于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 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活动 , 开办心理辅导班或心理咨询服务 , 制造交流诉说的机会 , 寻求构建心理危机干涉、预警和发泄缓解体制。让大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和放松心理 , 建立自尊、自强、自信的心态 , 提高坚强不屈、吃苦耐劳和珍爱生命、关爱心灵的品格 , 且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经过积极展开心理指导 , 加大对大学生的情感安慰和心灵关爱 , 使人文关怀的效果不断提高。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必须突出人文关怀,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措施,以期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上一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下一篇:个性化旅游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