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共12篇)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 篇1
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 将该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 应当引起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达成普遍共识, 并付诸新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之中。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处境和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 眼下最严重的问题, 在于工程管理方法之移用于学术研究管理, 在于工程技术的价值标准之凌驾于学术研究中原有的标准。阿玛蒂亚·森将这种思想和理路称之为“关于治国方略的技术取向”。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工科为主的院校基本不开或只在文科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 虽开设该课程但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师资力量弱、水平低, 以及“学生不爱学、老师不想教”等。另一方面,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乃至毕业时写文章仍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状况, 仍无多少实质性的扭转和改进。关于这一困境, 有人将其概括为“重视不够”、“定位不准”、“目的不明”、“队伍不稳”和“学时不足”等五个方面, 并作了详细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阐述。
二、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斯图尔特·霍尔指出, “文化”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最困难的概念之一。“语言是在一种文化中表达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媒介’之一”。语文教育一方面是人文功能, 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因为“文化个体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其感受世界的精细度、敏感度, 还影响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是其工具性功能, 即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个体获得成功与良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此, 社会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口才好并且其他方面也不太差的人常常能立即获得收入丰厚的工作, 并且能使他的职位得到迅速提升, 以致超过那些缺乏口才的人……”屠锦红、徐梅综合加涅和布卢姆的观点, 用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以及情感性目标来概括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学的基本目标, 提出了语文教育相应的三类课程要素: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情感。“语文能力事实上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即读、听、写、说。其中, 读和写指向的是书面的言语活动, 听和说指向的是口头的言语活动”, 而语言情感则是指“社会性的、精神性层面的情感”。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定位, 其中工具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一位学者认为, 以工具性为主的语文课程属性应当在中学语文阶段完成, 已经没有必要将之作为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
三、人文教学是“育人”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社会生活的有机性、整体性, 同时也在于促进个体的成长的有机性、整体性。文化和技能训练是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 它们共存于一个紧密的整体之中, 远非互相对立、水火不容。无论是中西方, 都有悠久的人文传统。但我们常说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中的“人文”, 一般指西方的人文主义。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 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教育, 就是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注重知识的内化和渗透, 通过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情感教育, 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体及整个社会, 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个体而言, 可以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合理、明智地确立发展的目标, 审慎地选择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积极地谋求和掌控发展的结果……对社会而言, 大量受过良好人文教育的分子分布于全社会, 社会将获取更多的社会关怀和公共关怀, 诸如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和谐、公共福祉以及共同善等价值和追求, 将得到更好的尊崇、维护和实现。大学语文可以说是所有人文学科的总和, 要想使人文精神真正成为学生人格构成中的一部分,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最有效的方式与途径无疑仍是依靠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的内容, 选编古今中外的佳作, 以中国历史上先贤的名篇为主, 科目涉及文学、社会学、伦理学、科学史、历史、法学等。
四、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因为大学语文教育最大也是最根本的特点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教学的基本实现途径。“审美教育即美育, 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 陶冶人们的情操, 培养人们的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 塑造完美的人格, 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全面充分的发挥。它是人们达到精神解放和实现完美人格的先决条件。”审美教育的特点是运用形象思维, 需要情感介入。其他一些人文教育课程当然也运用形象思维, 也需要一定的情感介入, 但在程度和效果方面, 则不可同日而语。此外, 大学语文教学中还更多地应用直觉感悟的方法, 并获得上佳的效果。因为, “思维并不都是逻辑的, 还有直觉的、感悟的, 直觉感悟是靠近心灵的一种思维。”因此,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五、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 对于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有人指出, 一个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一些大师的素质, 兴趣广泛、思想深刻、知识渊博, 而且在秉持专业情操的同时, 还要有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感。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陈寅恪批评说。国文则全国大学所研究者, 皆不求通解及剖析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 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 虽有贤者, 势不能不以创造文学为旨归。殊不知外国大学之治其国文者, 趋向固有异于是也。换而言之, 中国早期的教育包括大学语文教育是曾经确立了人文教学的。现在, 已到了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恢复和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的时候了。
摘要: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教材规范、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探索, 结合当今数码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文学的实用性特点, 力图把大学语文纳入整个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宏观体系中, 改变大学语文教育的滞后状态, 真正起到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宇, 王文玉译.森·A·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江晓原.人之上升 (科学读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3]李明清, 丁璞.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2) .
[4]霍尔·S著.徐亮, 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5]泰勒·E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郝永华, 江胜清.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一家谈[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2) .
[7]库利·C·H著.洪小良译.社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 篇2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化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大学人文精神缺失,大学生人文素质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大学语文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实施创设和谐愉快、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革新考试内容,创建人文化的语文考试形式及评价机制等人文化的教学策略。
大学语文课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形成学生的独立精神本体,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精神与人格,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就是建立一个绝对不同于他人而且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文化相融合的真正自我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就应是人文的,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性的教学模式,具体策略如下。
一、创设和谐愉快、民主平等的人文性教学氛围
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之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出现课堂压抑沉闷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教学人文性,教师与学生关系不平等。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变专制、封闭的教学氛围为和谐愉快、真诚、自由、开放、民主平等的人文性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由地汲取知识和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
首先,要改变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因素。教学中对学生的态度要真诚,要热爱每一个学生。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早已指出,促进教学的关键不在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程计划,也不在视听设备和图书资料,而在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某些品质,即尊重、热爱和真诚。
其次,要变“填鸭式”教学为自发式学习。教学中要把语言学习和学生的精神生活统一起来,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说话。“思考”是指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考虑问题,而不是照搬书本;“说话”是指学生要善于运用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撕破日常生活中的功利面具,审视和检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逼视和考问自己的心灵世界;只有在这个空间里,学生才能毫无畏惧地反省、体验和表达自己所思与所得。”教学才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主动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展示其内心感受。教师对学生突发提出的问题也应及时地进行指导,只有改变传统“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由地汲取知识和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师奉为知识的象征,是知识的占有者、垄断者和传授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这一角色的权威定位。但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这种角色定位受到了挑战。首先,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早已不复存在;其次,教师的绝对权威使学生唯师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那么教师角色应该如何定位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角色必须转变。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学生从课堂外获得知识和信息非常容易,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这些角色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由重视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教学模式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协调者、催化者,为学生的发展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的人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求真理。只有这样,在人性化的教学中,学生的人文主义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人文化的教学,只有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才能胜任。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是人文化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要实施人文化教学策略,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因此,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首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和“交往互动”的教学观;其次,要树立“教育促进者”的教师观和“学生主体”的学生观;再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重视发展”的质量评价观。不仅如此,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不应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同时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摆脱呆板、机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教案都仅仅是教学的大致依据和思路,不能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教案走,要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打破以往不合理的规范,让教学活动时常“出彩”,让学生时常有新的收获。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是一个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自由支配;也不是泥土、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就不能把自己的意志、知识强加给学生,否则不仅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还会不自觉地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抗拒。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只能是尊重每一个学生,实施人文性教学。
人文性教学的关键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是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教学的生动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语文教师应当体会学生生命的丰富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以人为本,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对于一个问题或者事件的看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敢于质疑、勇于反问。文学和其他学科不太一样,并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进行概括评价。对一篇文章或一个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或者是用不同的方式都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只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有能自圆其说的论述和思维都是允许的.,也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大学语文教学应把解放学生的思想、不迷信权威作为教学宗旨。只有承认个性并包容个性的差异,每个人的尊严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个人创造性的实现才有现实基础。因此,尊重人的个体特征,尊重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存在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大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
四、革新考试内容,构建人文化的语文考试形式及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考试内容还大都沿用中学语文的考试内容,无非就是基础知识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三大模块。基础知识与运用多着眼于无数细小的知识点上,阅读理解也多是玄妙莫测的分析,答案多是以课内的记忆性、技巧性、速度性的内容为主,与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相关联、能体现综合应用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内容比较缺乏,这是不能反映学生真正的语文水平的。而且陈旧的考试内容及考试模块不可能涵盖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部,更不能有效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语文教育的人文素质转向,原有的单向度的、知识性的考核模式必须改变,建立起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文学教育新的考核模式势在必行。
首先,语文教育新的考核模式必须突出对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考核,内容应体现较强的人文色彩,重在考核学生的个性发展。压缩客观的知识型题目,增加能反映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观题目。听、说、读、写能力要全面考核。着重提高“说”的考核比例,讨论课、分角色口语表演等都进行打分,提高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积极性,使大学语文课考试更人文化。
其次,考试形式要多样。大学的语文考试与中学的要有所不同,大学语文考试形式可以更多样,更人文化。根据考试内容、对象、要求的不同,可采取闭卷、开卷、半闭卷半开卷、口试、笔试、课内考与课外考或撰写论文与答辩结合等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多种考试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进步,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把考试变成一种人文性的关怀。
再次,要构建人文化、多元化的大学语文考试综合评价机制。当今时代,以一张卷子定成绩的考核办法显然无法适应大学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素质更多显现于平时。要全面考核学生的语文素质,就要与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教师要认真考查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表现,比如平时学习的态度和平时作业要有成绩、课堂讨论发言有记录,课外征文、演讲比赛等获奖要加分,鼓励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期末任课教师要多元化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力求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语文素质。另外,人文化的考试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的作用,倡导学生自我评定学习成绩,自我发现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与习惯,使大学语文课考试及评价更科学更人文化。
五、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课教学要实施人文化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大学语文教师除了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具有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外,还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首先,学校要在教师中进行人文素质思想的学习和讨论,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素质和教师本身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其次,学校要创设适合教师人文素质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进行人文知识及教学技能的培训进修。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教师才能把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化的教学模式变成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2]汪青松.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 篇3
一、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原因
人文教育的界定众说纷纭,教育界普遍的看法是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是通过相关的人文素材对大学生进行提升人生境界、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教育是一种美育,是人性美的培育。钱理群教授就曾说过:“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大学语文固有的本质属性。使其得天独厚、无可替代地处于人文教育的核心地位。这既符合当代中国艺术教育实际,也符合艺术教育的本质规律。然而我们看到。目前大学语文在艺术教育中的现状是比较尴尬的。即使是在高等院校基础公共课中,大学语文也显得无足轻重:课时量少,学生学习兴趣低。艺术类院校当然也无法幸免。艺术类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迫切需要与目前艺术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笔者认为,造成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人文素养的缺失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越来越趋于物质化、技术化,对文学、艺术等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急功近利的思想逐步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作为小社会的高校同样深受影响。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着一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和轻视人文建设的趋势。世风浮躁,校园里很难再见到对思想、文化、艺术真正感兴趣、愿意投入的学生,趋之若鹜的不再是学术研究而是什么明星到访,校园里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课程严重功利化,他们更愿意选择比较实用、更容易获取就业机会的课程。而对于蕴含深厚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学语文,由于其人文素质的功效不是立竿见影的,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家普遍认为学好自己的专业更为重要。因此直接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令人堪忧。
2教学理念及模式的陈旧造成人文素养的缺失
有位校长曾经说过: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随后的大学教育。大学生虽然再不需要过“独木桥”,但长期以来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学语文课堂的效率低下和人文素养的缺失。
3当代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独特性影响人文素养的提升
艺术类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境一般都较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忧患意识。而且我国艺术类专业学生录取的特点,决定了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化要求比普通高校学生的文化要求要低得多。加上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征一般都是沉静不足活泼有余,喜欢张扬自我个性。责任意识较差。旷课、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在艺术类院校比在普通高校更普遍,有时候进课堂也是不带书本,空手而来。学生尊师重教的意识也比较淡薄,课堂秩序也需要维持。难以实施教学,更谈不上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是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在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重在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用文学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以情感育人,使学生汲取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转化。这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想要在学生身上达到的效果。面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窘境,作为从事这门公共课教学的教师。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和条件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制约,但大学语文毕竟有其自身的魅力,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这门课程内涵的挖掘。努力创造出一些新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乐学、爱学,从而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打下基础。笔者想从大学语文教师基本的日常教学方式上探讨一下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
1教学设计方面采用主导式教学模式
针对艺术类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所需人文素质及语文能力的要求,选择恰当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把每堂课要完成的人文素质及语文能力培养目标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情景,化解在“语言演练——课文解读——课后导学”三个教学环节中,然后师生互动,共同学习探讨,逐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在此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使其学有所用,为将来的生活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讲解作品以艺术鉴赏为主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重点讲解和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重视作品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忽略艺术鉴赏。老师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时滔滔不绝,分析艺术特性时却泛泛而谈,这既不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不利于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我们说,文学是具有艺术审美特性的,生活丰富多彩,评判标准也绝不能单一,教师在讲解、欣赏文学作品时应更多从艺术鉴赏人手,尤其是对于艺术专业类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只有多挖掘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分析作品的艺术效果,才能取得更有价值也更有深度的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要求教师要尽量多地寻找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填鸭式”的语文教学没法适应学生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活跃的思维,他们需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戏剧专业的学生,就可让他们分角色排演话剧,或者把课文改编成小剧本;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诗词时可让他们谱曲演唱。这样,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知识并学以致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大学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表现自我,增加新鲜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综合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使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和先进教学手段,把重点列成提纲。并通过一定的音频和视频,把有价值和有代表性的内容播放出来。课堂教学配有音乐、图画甚至强烈抒情性的解说词很容易就把学生带人诗词画的优美境界,领略大学语文的博大精深,产生精神上的愉悦之美。还可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灵活采用演讲、诵读、讲故事、观看影视、评论写作、讨论、辩论、专题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并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 篇4
一、要不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根基,学语文,本质上就是形成人的独立精神本体,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精神与人格,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建立一个绝对不同于他人而且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文化相融合的真正自我。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人文的。
大学语文教学之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人文性。封闭的知识系统,封闭的教学时空,封闭的教育观念,加之一些教师的专制思想和话语霸权,剥夺了学生对课程独特理解的权利。要改变这一现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变专制、封闭的教学氛围为和谐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由地汲取知识和文化,变“填鸭式”教学为自发式学习。创设一个和谐愉快、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关心和热爱学生,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提问,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教师不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老师的评判中体味到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学中还要把语言学习和学生的精神生活统一起来,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考虑问题,而不是照搬书本;用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既丰富学生的情感,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教学中要注意转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观念
“师道尊严”所赋予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这已不适应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要敢想、敢干、敢打破常规,除旧布新。而创新人才最基本的东西是人格自立,这只能靠教师角色转变,教师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在教学中做个协调人,催化者,为学生的发展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这样,学生的人文主义意识才能得到培养。没有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就不会有人文主义的教育,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是人文主义教学成功的关键。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不应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大学语文尤其如此。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节课。不用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即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哪怕是同样的一份教案,只要对象变化了,时空发展了,走进课堂的只能是独特的“这一节”课。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摆脱呆板、机械的教学方式,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教案都仅仅是教学的大致的依据和思路,不能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教案走,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及时打破既往的规范,让教学活动时常“出彩”,让学生时常有新的收获。
三、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有个性化的学生
大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问题的答案大多是唯一的,可是大学语文不能追求答案的统一,甚至唯一。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相互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心灵。“尊重比热爱更重要”,单纯疼爱,可能被人演绎为溺爱,也可能借“宽是害,严是爱”来掩饰某些教学行为。爱应该受“尊重”的理性思考的制约,尊重学生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即便批评,也要尊重学生,只要学生树立了自尊,就会连带出现自主、自立、自信;轻蔑学生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随着自尊的丧失,就会连带出现胆怯、自卑、自弃。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教师根除统治的心态,建立人文主义教学的思想,充分地尊重那些有个性的学生,让他们获得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关键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应使学生明白,对于一个问题或者事件的看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诸多问题上是没有定论的。对一篇文章或一个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或者是用不同的方式都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只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有能自圆其说的论述和思维都是允许的,也是应该得到鼓励的。大学语文教学应把解放学生的思想、不迷信权威作为自己的教学宗旨。作品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创造出来的,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态度理解把握作品的过程,“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不尽的红楼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多采用讨论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感触最深的部分各抒己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不同于专家、学者观点的见解和看法,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发挥其思考的潜能。
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每个人的潜质、能力、性格、动机、兴趣、意志、情绪等各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构成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只有承认个性并包容个性的差异,每个人的尊严才能得到很好维护,个人创造性的实现才有现实基础。因此,尊重人的个体特征,尊重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存在的价值,这是对人最深切的关怀。
摘要:“大学语文”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院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人文教育的培养策略,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为大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为社会实际工作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策略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赵江荣.大学语文与学生文化心灵塑造—大学语文价值取向三人谈[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 篇5
大学语文课程目前在许多高校中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困境.这种困境的造成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大学语文教育自身的原因.对大学语文教育重新进行审视,合理定位,并深入开展课程自身的改革,是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究教学改革新途径,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到大学语文教学的主平地位,创新教学改革新思维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过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作 者:刘拥儒 张丽梅 许庭艳 作者单位:刘拥儒,张丽梅(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许庭艳(五大连池市第二小学,黑龙江,五大连池,164500)
刊 名:农业与技术 英文刊名:AGRICULTURE & TECHNOLOGY 年,卷(期): “”(5) 分类号:H09 关键词:大学语文 定位 改革与探索 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 篇6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H193
大学语文是大学的一门基础课程,老师要体现出大学语文对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调动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学语文,另外,老师还要把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教师素质影响着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老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担当大学语文老师,就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其次,大学语文老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能力,在讲述语文知识的时候,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讲解,而是要在这些语言文字中进行更深一步的扩展,让大学生掌握更深刻的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再者,大学语文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发掘学生潜能,教学生如何学习大学语文知识,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从而丰富自身能力。只要老师的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老师的熏陶下也会得以升华。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大学语文课堂中,好多学生都不注意听课,因为考试都是以分数衡量学生的能力,每次考试之前老师画下重点,学生集中几天时间进行记忆,就是平时不听课甚至逃课的也会及格,这种情形就给大学生养成比较懒散的习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大学语文老师要打破这种旧得教学方式,改变课堂主体对象,教师只起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寻找探求知识的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老师可以用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大胆思考,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大学语文课堂的讲解虽然以教材为主,但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还要对教材进行深一步的剖析,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有限时间内,要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做深一步的加工,让学生体会到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另外还可以通过阅读中外名著,思考人生的价值、目的,追求人生的意义,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四、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进入大学学习变得很轻松,只要成绩及格就可以,所以课堂学习兴趣都不高,教学成果和学习成绩也不明显。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老师就要打破以前的旧思想,将语文课堂适当的延伸到课外,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使语文教学顺利进行,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做铺垫。一般课外活动分为两种:一是开展以提高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活动,学校可以创建文学社,让学生投稿进行评比,还可以定期举行演讲比赛等活动,让整个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锻炼学生意志,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将人文知识融入到自身知识中,促进人格发展。
五、老师和学生进行适当交流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和网络都很普遍,可是大多数大学生都利用网络进行聊天、玩游戏,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跟学生进行沟通,利用网络阅读一些有意义的文章、名著、小说等,然后共同探讨阅读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人文精神,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进行交流,取长补短,通过网络阅读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丰富大学生自身素质。
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对语文教材重视不够,忽略了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对文化背景的阐述,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受影响。所以大学语文老师要革新语文教学,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篇章中走出来。语言文字包涵丰富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教学过程中要把文章的学习放在文章背景中,着重体现包含人文信息的内容,关注传统文化、不断汲取新文化,陶冶情操。
七、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优秀文学作品,集自然美、生活美和社会美为一体,具有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另外,还有一些小说和诗歌,还可以感悟人生,从而激发大学生对高尚生活的追求,对丑恶社会现象的的痛恨,从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从优美的艺术境界里,让大学生感悟人生、感悟生活,寻求美的感觉。
八、改革对大学生的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由以前的及格制改为对学生能力的测试。从而,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让学生不在因为分数而学,舍弃不良想法,而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深切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的辉煌与灿烂,充分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前人思想的感染和优秀人格的熏陶,以作家和作品体现的人格与精神塑造学生,从而达到将人文素养内化的目的。
总之, 在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们不能否认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所起重要作用。所以,大学老师在以后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并且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真正实现它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伯香.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月
[2].金燕 金涛.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3月
[3].魏向阳.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學报.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 篇7
关键词:大学语文,大学生,人文素质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需要有尽可能高的文化知识, 有实践和创业能力, 同时又要懂得“以人为本”的道理, 具有高尚的品德, 有正确的价值观, 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文化气质等人文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担起时代赋于的使命。
但当今, 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令人担忧, 比如有的人思想境界低下, 道德观念淡薄, 自律意识弱化, 诚信品质欠缺等;有的人心理承受力脆弱, 缺乏适应各种竞争的自信和创造力;有的人缺乏良好的文化素质, 写个材料吧, 错字连连, 语句不通, 令人费解等等, 这都与我们教育中人文性的缺失有极大的关系。许多事实证明, 人文素质的缺失, 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会成为我们社会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障碍。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 应该担负起对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
如何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 选择好的教材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元素。所以教材的选文应是民族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以及一些现当代国内外名家的文学作品, 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二)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文学作品有许多的历史人物, 事件, 故事和艺术形象和伟大的作家, 表现出的为国奉献, 为民请命, 重义轻利, 诚实守信, 刻苦自强, 敬业乐群, 刚正不阿, 以身作则, 关注自然, 关爱人类等美好感情和优秀品质, 崇高人格, 是后世人们做人, 做事和加强自身修养的一面镜子。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 让学生体会, 感受, 去学习, 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生观, 价值观, 荣辱观。其次, 大学语文还涉及社会、哲学、历史、心理、艺术等许多领域, 教师在课堂上应以独具匠心的方式, 进行评述、解说, 提示思考、疑惑以及忧虑, 让学生理解感悟各民族的思想认识, 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 从而提升他们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另外, 课上采用讨论、分析、争论等方法对一些观点可以批判吸收, 对一些观点联系现实创新其内容, 并由此连类生发, 引申出更深、更新、更广的深刻内涵, 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创新思想, 人文精神。
(三) 利用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完善需要依靠文化的沉淀和环境的熏陶,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他们人格的完善, 因此大学语文教育应拓展到课外, 利用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具体的方法如下:
(1) 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交流
二十一世纪, 网络已普及到了校园, 上网成为了学生的最爱, 而网络文学进入到我们的视野, 走入我们的生活, 它们中间不乏精品, 值得我们欣赏和品味,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 开展各种网络交流。如:让学生收集整理有趣的短信, 体味短信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 尝试自己编写健康有益而有趣的短信和同学交流;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网络散文、小说、杂文等给学生阅读, 然后大家一起探讨其思想, 语言以及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写博客相互交流, 写自己的博客文学等,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网络文学的进一步了解, 提高对网络文学高尚的审美情趣, 养成高层次的文学鉴赏能力, 从而甄别抵制网络文学中不健康的因素。
(2) 参与社团活动提升人文素质
推荐或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如参加剧社, 通过对中外经典作品的演绎, 将文学作品直观呈现出来, 从而受到人文教育;参加口语社, 通过读经典、诵经典, 使其对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 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 专题讲座和参加社会实践
定期办一些体现人文精神的专题讲座, 让学生直接受到浓浓的人文教育。
教师可定期、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某一课题的社会调查, 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开展一些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培养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感情, 树立社会责任感, 形成辩证看待社会现象的良好心理, 养成参加实践活动的良好习惯, 将人文科学知识一点一滴地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感悟, 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生命中, 逐步形成高尚的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 篇8
一、大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语文一直都是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学科, 从语文在所有学科中所占的学分比例就可以看出来, 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 如今却面临着尴尬的形式[1]。学生很难真正从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取有关的文化知识, 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更不可能得到提高。大学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会说呢过发展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可忽视。
语文课程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 对于语文的学习和尊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在人身上的反映形式就是人文素养。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开发自身智力, 能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还能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满足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随之引发的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这使得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国外已经兴起了汉学热, 可是国内的大学生却没有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宝贵和重要性, 同时某些教师对于语文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以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清晰认识。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存在问题
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某些高校中, 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 知识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 将重点放在学术观点或者研究方面, 虽然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但是就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大纲要求来说有所偏离。我国大学的语文教育更应该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 尤其是少数民族, 更要把学生的人文教育作为教学任务的重点。把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作为教育的目标, 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解, 并对其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化以及价值观念进行体会。但是我国目前的问题还是在于仍然一直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
2. 语文教材过于老套, 学科地位的不到重视
虽然时代在快速的发展, 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的教材却没有更新, 和社会的发展脱节。缺乏时代感, 内容老套, 科学性差。同时文章内容质量差, 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 没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一些学校甚至把语文课作为选修课,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或者不学, 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待语文学习的态度都呈现出随意的状态, 这种教学态度和方式极大地阻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甚至会完全不起作用。长时间过去不仅使得语文这一学科的地位下降, 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发挥不出任何作用。
3. 考评模式不合理
我国的教育制度一定程度上属于应试教育制度, 受到这一制度的影响, 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时采用的方式都是通过出试卷题进行考试这一形式, 即通过卷面分数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成绩好坏进行评判, 这种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 并不能真正的显示出一个学生的真正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只会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语文学习, 即通过期末测试, 不注重过程, 只是临时抱佛脚, 没有真正的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 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没有益处。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1. 重新对大学语文进行定位并进行教材改革
我国部分高校仍存在把语文设置为选修科目的现象, 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尽管一些名校已经做出表率, 例如南开大学就已经将其列入了必修必选课, 其他学校在这方面仍然处于建设中。语文并不是简单的总结历史经验或者我们经历的社会发展, 还应该包含其他的知识, 但是现代语文教材并不重视这一点。因此教材编写时要尊重历史, 并对其中的文章进行严格的筛选, 对于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内容进行积极采纳。并且在编写模式上不断创新, 激发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2. 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 模式古板,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 要把学生作为整个过程的主体, 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尊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章[1], 同时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同的课堂需求得到满足, 充分调动学生的每一根神经, 教学效果增强会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
3. 改变和学生的交流形式
我国的信息技术已经极大的发展并且应经被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也可以被利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利用信息化平台为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 例如一些优秀的小说、名著等, 同时可以就其内容与学生进行讨论, 和学生及时进行沟通,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总结
大学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要不断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 改变古板的授课模式, 同时优化语文教学课本的内容, 改变落后的评价方式, 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语文教学过程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提高学生积极性, 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 篇9
一、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大学语文课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近代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的开发利用, 虽然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 可是这种进程本身也造成了我们今天为之苦恼的环境问题, 比如说,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等。因此, 培养大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就显得尤为必要且迫切。而大学语文教学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大学语文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大自然之美。《大学语文》的课本里选编了好多篇描写大自然美色的文章, 其艺术效果可谓达到了晶莹亮丽、明朗清澈、生机勃勃。反复的诵读吟咏, 令人心旷神怡, 神清气爽。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伟《山居秋暝》) 宋代大文豪苏轼评价王维诗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通过诵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晚秋之际, 新雨刚过, 月光透过松林的间隙, 照在溪水之上。自然美与心境美那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营造出水月交辉, 人、物两忘的意境。
二、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现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很少能真实的感受生活的艰辛, 一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想不开, 甚至更有甚者, 拿自己的生命做儿戏, 大学语文的学习就能帮助同学们培养乐观、豁达的胸怀。比如, 大学语文里苏轼的作品, 通过对苏轼本人的了解就知道, 苏轼一生坎坷崎岖, 在遭遇“乌台诗案”以后, 他被贬黄州, 可是他并未觉得凄苦难忍, 反而在《定风波》一词中发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情怀。此后被贬岭南, 他依旧乐观。几次的贬谪, 并没有使他觉得人生的绝望, 反而还促成了他创作的高峰, 他的佳作不少都是在贬谪期创作出来的, 比如说《赤壁怀古》, 前后《赤壁赋》等等。当代大学生可以用温室里的花朵来形容, 经不起大的挫折磨难。大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珍爱自己生命生这方面, 应该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教给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使学生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旷达潇洒, 积极乐观。
三、大学语文可以让现代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孝”的含义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在没有上大学之前是很少离开过自己的父母的, 他们大多都是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公子哥, 大小姐。在他们的意识里, 好像“孝”这个字离他们很遥远, 有好大一部分同学就认为, 自己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 把学习成绩搞好, 就是对父母的报答。这样的理解当然没错, 可是只是这些就足够了吗, 平时课余给自己的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他们, 在学校不乱花钱, 身在外地求学, 照顾好自己等等这些, 其实都是孝, 并不是说我现在还是学生, 等我将来毕业了, 工作了, 挣了钱, 到那个时候再好好地孝敬父母。大学语文课里《论语》中的“入则孝, 出则悌”能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四、大学语文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交友理念
大学语文课里选编的先贤的名言名句, 在当下的这个时代仍然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比如《论语》里有句话说“勿友不如己者”,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说, 交朋友, 要交比自己优秀的人。细细品味确实很有道理,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交友不可不慎重, 和比自己无论是在德行上还是知识上强于自己的人交朋友, 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的东西, 观看他人, 类比自己,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 自己慢慢地也向朋友看齐。这个并不是说你要就交的朋友, 他是多么富贵, 而关键是看他的德行才华如何。
五、大学语文可以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更好的看待爱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是啊, 爱情是个千古不变的话题, 谈论了千年, 还会这样长盛不衰的谈下去, 究竟爱情是什么, 好多人都在谈论, 可是没有人能非常明晰的谈清楚, 大学语文当然对这个话题也不能给出自己很好的答案, 可是它蕴含一种大多数人接受的理念。舒婷的《致橡树》给我们说明了爱情应该独立, 相互尊重, 建立平等的爱理念。《孔雀东南飞》给我们描述了什么叫做不离不弃, 生死相依的爱的方式, 等等。这些显然能够启发我们当下的大学生。某些大学生有从众心理, 看到别人都在谈恋爱, 自己如果不谈恋爱, 就是落伍,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的谈恋爱是只看外表长得如何, 家里是不是有钱, 是不是官二代, 富二代, 这样的意识想法和大学语文里那种描写的纯美的爱是不是相差甚远。
结语。大学语文课的功用远不止与上述的几个方面, 比如, 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 审美情趣等等, 总之, 它能教人如何更好的做人, 做事。所以无论是大学语文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大学语文的学习, 都应该重视起来。
摘要: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人文素养培养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后的生活生活质量、生活情趣。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十分的必要。本文从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大学语文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交友理念等方面来谈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田建国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论坛[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3]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
[4]张卓里论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与作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995 (5)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 篇10
关键词:大学语文,信息化,人文情怀
当下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倡导新的理念,即重视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健康的人格心理以及高尚的人生境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语文的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基本还停留在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这已不能适应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的文化需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探寻新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促进大学语文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多媒体技术表现出的教学情景,尤其适合于大学语文教学,并且能解决很多教学中的难题。另外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还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习习惯。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语文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而目前由于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人文情怀缺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于文秀博士在她的《当下文化景观研究》中对当下青年文化心态进行如下剖析:对游戏规则的抗争和自我意识的放逐、心灵的迷惘与自我灵魂的逃逸、冷漠的人生体验与精神向度的缺失……体会不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和气氛,孤独、厌倦、冷漠、虚无,显示出他们精神无所依托的人生状态和心理上出现的严重危机。由此看来,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语文课是高等学校普及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授课对象广,学生是除中文专业外的所有学生。大学语文课关系到人性的培养,它不仅仅以专业知识育人,它还是一门培养提高不同专业学生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课程。根据笔者多年大学语文的教学经验,信息化时代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重点对学生进行如下人文情怀的培养。
一、文学情趣的培养
当前的应试教育使得有些学生对语文课很抵触,他们印象中的语文课是教师干巴巴地说教,学生拼命地记笔记,考试再考一些类似“绕口令”似的无聊的问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让学生喜欢语文课,首先要提高他们的文学情趣,即对语文课的兴趣。在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游戏成为学生追逐的目标,而经典的古今中外名著却被冷落了。针对这种情况,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如何以主观努力来影响学生,给予他们人文的关怀与启迪,为他们打开一个崭新别样的文学与文化之窗,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浓厚文化氛围的精神殿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作为重点,唤起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为此笔者进行如下尝试。
(一)建立网上读书工程开展书目推荐
曾经有人说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中国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笔者坚持以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引导学生的阅读。阅读经典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似乎在与一流的大师对话,这种“穿越”让人忘却了种族、肤色、国家,精神得到了洗礼,境界得到了提升。笔者总是告诫学生,与其把知识装在电脑里,不如把知识装在自己的头脑里,因此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建立大学语文网上读书工程,在网上读书工程结合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本科必读书目进行书目推荐,既有经典的古今中外名著推荐,也有当下的热门书籍文章,经典书目有:《庄子》、《论语通译》、《史记》等。热门书目有:《季羡林散文集》、《明朝那些事儿》、《狼图腾》等。
德国学者姚斯认为:“阅读经验能使人们从一种日常生活的惯性、偏见和困境中解放出来。”徜徉流连在文学艺术的意境之中,也会得到美的享受,提升精神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同时,也提高了对语文课的兴趣。
(二)建立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视频推荐与资料推荐
该平台既有经典的古今中外名著推荐,也有当下的热门书籍文章,以及受益匪浅的精彩电影、视频资料,还有师生互动平台,有学生的最新原创,教师的评析和学生的热议。
1.影视作品推荐。影视作品具有重大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影视作品表现了对生活的正面审美评价,也表现了对生活反面的审美评价,因而起到道德教育、美学教育、理想教育的作用。影视作品可以教育和引导学生以先进的典型为榜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提高文学情趣。笔者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影视作品,比如:《阿甘正传》、《勇敢的心》、电视剧《红楼梦》等。《阿甘正传》让我们懂得如何宽容别人,傻就是福气;《勇敢的心》讲的是民族的自尊,爱国主义情怀。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既有美的享受,又有文学的熏陶。
2.音乐推荐。音乐能提高审美意识,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所以,在语文课堂尝试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扩大文化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力。借助音乐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比如笔者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校园歌曲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一首好听的歌去掉音乐就是一首好诗,这首歌既给人音乐美感的享受,又给人文学的熏陶。
3.学生原创的上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培养美的感受只是审美素养培养的一个方面,而培养审美素养的另一重要方面则是美的创造。”学生在欣赏美、感知美的过程中,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激发学生进行美的创作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二十岁是诗一般的年龄,学生喜欢写作,虽然有些青涩,但却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成长历程。例如在讲《长恨歌》的过程中,笔者利用精美的课件讲述李隆基、杨玉环悲剧的爱情,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学作品。《长恨歌》的悲剧美感染了学生,2008级学生把自己创作的爱情诗《幻化成风》做成精美的课件展示给我们。
我站在草原之上
向上仰望
仰望你那满身的忧伤
仰望你那木棉的梦想
我已幻化成风的模样……
二、审美素质的培养
语文课还应该关注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从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与体验。笔者是这样尝试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
(一)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信息化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多媒体技术的诸多优势为大学语文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教师可通过网络从巨大的信息资源中获取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素材,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使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文化感染,从而产生共鸣。一段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可以使学习者沉浸在古诗词所表现的优美意境中,而一段影像资料的播映又可把学习者带入时空悠邈的历史瞬间。
因此,在每节课的课前,就开始营造美的意境,以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笔者在讲《诗经·黍离》时,首先播放《关雎》的音乐视频,歌手哈辉动听的歌声,优美的画面,学生在欣赏美妙的音乐、极富古典意境画面的同时,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以审美的眼光感知课文的情思
信息化教学方式可以使课堂容量明显增大,教学效率显著提高,而且更直观、更生动。大学语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多而授课时数少,这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走出的效率困境,而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课件或与课文相关的精彩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多媒体教学使大学语文课堂更生动、更富有美感,使学生获得巨大的美的享受,从而带着审美的眼光感知课文的情思。
在讲解一篇文章时,通过反复诵读,看精彩的视频资料,使学生领会作者蕴含作品中的审美情感。读《黍离》,学生体会到浓浓的对故国眷恋的爱国情愫;读《长恨歌》,学生感受到唐玄宗杨贵妃爱情的悲剧美……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 篇11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具有扎实业务知识、熟悉专业技能的专业能手,而且需要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综合人才。而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失衡和人文素质低下导致许多恶果,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教育界的共识。大学语文含有丰厚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
一、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的多领域的知识内蕴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是要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文学知识、语言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知识、哲学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宗教知识等。而大学语文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广博的人文知识的基地。这是因为大学语文有多领域的知识内蕴,除了文学,还涉足了其他许多领域。
大学语文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中国的文学,从先秦一直到近现代、当代,这源远流长的文学史,实际上就是思想大家、文学大家创造并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与性格形成的历史。孔子、司马迁、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和文学进程中的一个个坚实而巨大的历史脚印。 文学史知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学作品也一样反映着厚重的历史。《三国演义》形象地演绎了汉末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是对历史沧海桑田的演义,更是对历史进行的哲学的思考和感悟。文学对历史的反映,要比历史著作更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如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展翅写到列子御风而行,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穿越时空的无待逍遥,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文学里有哲学家的哲学思考,更多的是文学家面对社会和人生的哲理的思考。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以自然界的平凡现象暗示社会、人生新陈代谢的哲理。其中所含新陈代谢的规律、宇宙人生以变为常的发展观,深得哲人三昧。
大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政治的篇章也有许多。比如文章《郑伯克段于鄢》,记叙了公元前722年发生在郑国的为争夺权力而兄弟骨肉相残的政治事件。精明的郑庄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灭掉了自己的亲弟弟——一个狂妄、愚蠢的野心家。兄弟之间有血脉相连的亲情,而庄公兄弟,哥哥不像哥哥,弟弟不像弟弟,是政治权力迷了他们的心窍:维护权力的人冷酷无情,攫取权力的人痴迷狂热。从本质上看,他们是专制政治罪恶本质的表现。学生以此就会认识到,亲情在专制权力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奈,专制政治是罪恶的政治。
另外,大学语文还涉及经济、伦理、心理、教育等许多领域。大学语文涉及的这多领域的知识,能够使学生了解、掌握人类多方面的人文知识,为滋养当代大学生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提高他们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能力打下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浸润学生人文情怀的美好情感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如果只是灌输人文知识和思想,那就是空洞的说教,只能受到学生的厌弃。高效的人文教育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心灵。而文学教学就具有这个特点,它让艺术形象说话,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够春风化雨地渗透学生的情感,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我国有许多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家、作品。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把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用诗歌表达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撼人心魄的诗句,流淌出他深沉的爱国情感,如同滔滔的长江、黄河,数千年来一直哺育着中华儿女的心灵。大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情感和博爱的胸襟是他诗歌的主旋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些诗句吟唱出了诗人心中涌动的“大爱”,使学生的心灵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浸润,得到升华。还有毕生以爱国为己任的陆游,爱国激情“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还有艾青的“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泪水,都倾注了他们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由衷的关注和炽热的感情。这些作品读来感人泪下,催人奋进,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熏陶的优秀资源。
爱情是人类最纯洁、最美丽的感情之一,爱情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大学时代是对爱情有着向往的时代,但是有一些大学生的爱情表现得十分盲目、错误。有的看到别人谈恋爱,自己也禁不住要谈上一场过把瘾;有的甚至以谈恋爱来填补生活的空虚,亵渎人生最美丽的情感;还有的人在恋爱中争风吃醋,不惜大打出手。而大学语文对学生爱情的教育是春风化雨一般,《诗经》中的《关雎》《蒹葭》,汉乐府诗《有所思》,白居易的《长恨歌》,王实甫的《西厢记》等都充满着男女之间真挚的美丽爱情,学生在情感的浸润和感动中就会萌发对美好爱情的珍惜、向往之情。经典作品中的美好爱情对提高学生的情商、人文情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艺术美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是他们人文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大学生有一定的审美修养才能不断地从艺术或生活中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位。
李戎在《美学概论》中说:“作为具有客观性与表现性的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1]即是说美和真,美和善交融在一起,构成真善美的艺术。美能启真,美能储善。美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陶冶性情,美化人生。文学艺术中的形象美、意境美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而且在审美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具有春风化雨的效果。高尚的审美情趣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够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心念端正。大学生健康、积极、高尚的审美情趣,非常有助于提高其人文修养。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自然美;有“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友情美,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美,有《红楼梦》的人物形象美。美都是灵魂深处发出来的,美隐藏在创造或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美是美的灵魂发现的、创造的,也就是说美的文学作品是由作家的美的灵魂创作出来的。文学艺术的美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功能,当我们欣赏那些作品时,就势必会受到作者的灵魂的熏陶,得到教益,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提升我们的灵魂和人生境界。大学语文引领学生在美的艺术世界里遨游,其想象、情感、认识等多种心理能力被激发活跃起来,从而使他们陶醉于一个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被感动、被熏陶、被提高。在优美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全面加强自身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并造就他们为美化人生,美化社会,创造人类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美而不懈地追求的精神,达到育人的目的。当代作家周国平说:“一个爱美的民族总是有希望的,它不会长久忍受丑陋的现实。”[2]那么对一个有着高尚审美情趣的大学生来说,他总是有希望的,因为他不会也不能长久地忍受丑陋的灵魂。
四、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理想人格
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需要健康的人格来保证。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某些人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人性被异化,人格被扭曲。有些大学生的人格、心理也存在许多误区。大学生在校偷自行车、考试作弊,乃至杀人等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时有发生。大学语文是知识课、文学课,也是一门传播人文精神、塑造健康人格的课。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健康生活、健康发展的前提, 大学语文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使命。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大学语文中重点讲授的经典作家之一。他的人格魅力能够给学生以无尽的影响。陶渊明生活在由门阀士族世世代代垄断高位的黑暗政治的时代里,做彭泽县令八十余日而辞官归隐,即便是生活艰难得去乞食,也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的人格。他这样做并不是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坚决不肯与黑暗统治同流合污。他这种光明峻洁的人格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建立健康人格提供借鉴。苏东坡的《定风波》是宋词中的名作,词的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作者艺术化地写出了多次遭受政治风雨打击的坎坷经历,表现了他对待挫折、打击的潇洒、坦荡、傲岸不凡。词的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部分通过写景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得意也罢,失意也罢,这一切都会过去的。这首词就这样把作者的经历、人生态度、人格浓缩在一件艺术品中,它是作者在宦海中多次遭受打击而依然保持傲岸、旷达人格的艺术写照。学生学习这首词,会被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倾倒,从而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健康人格,勇敢地面对将来生活征途中的风风雨雨。大学语文中这样的作家作品比比皆是,他们对大学生人格的巨大教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里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发,将会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藏,只要我们深入地研究,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开发,就能够为渴望“精神成人”的当代大学生构建一个美丽多彩的精神家园,为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贡献出一份特殊的力量。
注释:
[1]李戎.美学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92.
[2]周国平.人与永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 篇12
一、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主要元素
1. 政治情感的培养
近年来,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 社会中涌动着形形色色的思潮, 这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那么, 这就要求大学语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政治方向, 立足本国国情,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 其思想的根源必须以本民族的历史遗产为核心, 以恢宏、现代、多元的文化视角来观照数千年的文化传统, 重新审视、发掘和评价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 树立以国家民族为己任、以“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宏大胸怀来塑造自我。政治情感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元素使大学生树立大局观意识。
2. 人文精神的提升
大学语文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母语课, 文学本身并不具备行为准则规范的强制力, 但是, 在文学作品阅读领会的过程中, 通过日渐丰厚的积累和不断提升的领悟, 隐含于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会转化成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成为阅读者人格的组成部分。所以, 读得越多, 积累越丰, 领悟越深, 所获越大。人文精神的提升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元素使大学生人格品质得到升华。
3. 习惯技能要素的养成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 养成能力, 养成习惯, 使学生终生以之。”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这一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教育学生在学习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时, 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可以这样说, 习惯在使中学生获得技能乃至人品方面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各种内、外部障碍的干扰, 通过反复的“历练”和不断的“内省”, 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培养意志、激发兴趣、明确动机及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等。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为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服务的, 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非常密切, 二者是辩证有机的统一。因此,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二、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 人文素质的内涵分析
人文素质, 从广义上来说指的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包含着宏观角度的民族精神, 即爱国;同时也体现了人民的一种价值取向, 即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 (文史哲艺) 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它包括了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文学知识, 即关于人文领域如文史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二是人文思想, 即涵盖了人文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内在的逻辑思维;三是人文方法, 即人文思想中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 它重在体验和定性;四是人文精神, 即上升为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真谛。
可见, 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领域方面所体现的综合品质。相对于“科学主义”, 它关注的是人的生命、价值及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实用主义, 它注重的是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 “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 “人文”提供的是“道”。可见,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
2. 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社会分工的不断完善和细化, 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念已经确立, 并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符合中国国情时代特性的人文教育, 必然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的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创新型人才。在现实中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偏颇, 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重职业教育, 轻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学制由于比本科教育短1-2年, 再加上对“职业性”的高度敏感, 这就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常常偏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 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 丢掉了这个根本, 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
(2) 认为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和毕业生本人对就业的满意度是学校的生命线。在一些高职院校看来, 要实现这些, 只要靠学生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一定的求职技巧就可以了。高职毕业生如果人文素质低, 就可能片面逐物, 学习功利化思想严重, 难以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而且即使由于其对某项技术操作表现出了较娴熟的技艺而得到录用, 由于其人文底蕴不足, 缺少发展后劲, 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同样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威胁, 不能达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基于职业活动形态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来实现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提出和谐职业人的目标, 着力培养具有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人文素质相统一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在铁路院校大力推行“铁路文化”建设, 通过充分地调研和不断地积淀, 学院提炼出将时代军魂与铁字精神有机结合, 形成了勇挑重任、积极乐观、不断突破自我的具有行业铁色的校园文化内涵, 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衔接, 实现两种文化的互动。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通过第二课堂将我我国灿烂的文化史中的优秀名篇, 如《黄河》、《人民万岁》、《永生的和平鸽》、《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祖国, 我爱你》、《我爱这土地》、《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在学生中诵读, 通过朗诵者声情并茂、朗朗上口的诵读, 使其具有了久传远播的生命功能, 他们以或刚劲、或柔婉、或沉重、或轻盈的音调和情绪弹拨着人们敏锐的神经之弦, 引起心灵共振, 激活人们从特定的视、听角度去感知这个世界, 传递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进而提高评判美丑、振奋意志、陶冶情操和创造美好人生的能力。
2. 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
语文是人类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是人们相互交流文化思想的工具, 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规范, 也是一种文化艺术。同时又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在大学课程的授课中, 一要充分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明白、“说”清楚、会“读”书、能“写”文。“听”明白, 即学会上课听懂、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和难点, 从而转变为在职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通过听很快掌握对方说话的意图;“说”明白, 即可以当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使别人能明白你谈话的核心意思;会“读”书, 即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使学生真正学会读书, 避免读死书、死读书;能“写”文, 即通过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中的不断思考, 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 会写一些日常的感想及应用文, 真正掌握母语。二是通过模拟职业活动形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课堂, 得到一种自我切身的体验, 从而获得深刻的体会, 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 挖掘自身潜力, 从而不断地思考和完善自我。在课堂上教学中逐渐渗透人文精神, 借助于课堂内的有限教育启发学生打开思路, 让学生掌握更多人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走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
3.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互动性
目前的职业教育评价通常采用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 其核心思想是:判定职业教育目标在课程与教学方案中究竟被实现多少;职业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 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必须参照可观察到的行为目标来加以测定;在现实的职业教育中, 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其中很多目标是不可量化的, 如学生提高了对职业活动形态中的工作价值的认识, 或养成了在模拟工作环境中与他人协作的态度等。这些目标是不可预设的, 很难量化的, 而是生成的, 不确定的。因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学习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真正关注学生本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及技能习惯的不断完善。
摘要:大学语文承载着塑造人的重要功能, 它是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但是, 由于高职院校“职业性”特点的缘故, 一些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的定位有所偏颇, 造成大学语文不受重视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分析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来找到通过基于职业活动形态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来实现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途径, 以此来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促进大学语文学科建设。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学目标,职业
参考文献
[1]匡亚明.大学设语文课含义深刻[J].群言, 1990, 11.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推荐阅读:
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08-01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10-26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09-11
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10-09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创新论文08-31
大学语文体验教学07-06
写作教学大学语文07-18
戏剧教学大学语文10-02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10-10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讨论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