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文教学管理

2024-09-28

语文人文教学管理(精选12篇)

语文人文教学管理 篇1

河北省从2009年高考开始, 首次使用新教材、新大纲, 从考试大纲到命题制、命题形式都有一些新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 面对高考, 高中语文教学应如何运筹?根据近年来考生的具体学情, 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语文人文性教学,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文化底蕴,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语言教学中, 人们普遍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而忽略了其人文性。“字词句段篇”的知识教学几乎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津津乐道的是知识的灌输, 学生孜孜以求的是知识的接受和积累, 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为了使语文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我们既要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更要重视其人文性, 积累人文素养, 弘扬人文精神。

2. 考试大纲、命题体制、命题形式和内容, 都有一些新的变化。

近年来, 由于使用修订后的新教材, 虽然接触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 但学生文学素质、文化素质整体相对较差, 文学、文化、艺术知识掌握得很少, 仍然缺乏文学修养和文化思考。相对稳定的全国语文高考试题的考试大纲、命题体制、俞题形式和内容都有一些新的变化, 因此, 我们应强化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积淀文化知识, 扩大文化视野, 进行文化思考研究, 打造学生文化底蕴,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文化品位。

3. 扩招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普遍有这么几个特点:

(1) 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思想深度, 更缺乏独到的见解。 (2) 知识面窄, 对知识缺乏灵活应用。

4. 现实教学中, 常常存在教学中语文的人文性偏废现象。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随着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有很多设计意图不明, 与过去的脱离语文而讲“思想”、讲“政治”, 其实是同一个路子。人文性不是语文外加的东西, 它熔铸在目标中, 体现在目标所蕴涵, 指引的知识和技能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有人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削弱了语文的人文性, 标准化的考试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标准化考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它可取的一面, 但是也充分暴露了它的弊端。现实中的语文教学,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花费大量时间去死记硬背标准化答案和做大量无谓的练习上了, 一些本来可以是发人深思、启迪思维的问题, 却被冠以统一的、干巴巴的答案, 无形之中都给学生的头脑加以禁锢。在很大程度上, 是标准化考试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 从而各种各样的标准化考试开始促成了, 这样就恰恰掩盖了语文的本质。语文标准化考试使题海大战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 似乎也更加使人有理由认为是语文的工具性削弱了语文的人文性, 其实, 是过于强调考试的作用才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因此, 语文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增加语文学习的机会”,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而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过多的是在分析、理解题目, 分析、理解的是答题的方法, 是在琢磨出题者的意图, 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得到高分、满分。许多高考作文暴露出的为迎合阅卷老师, 为骗取同情、骗取分数而精心策划的一个个谎言, 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加强语文人文性教学, 打造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文化底蕴的途径

1.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教材所选篇目, 是经典的美文华章, 是深刻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含有丰富的人文因素。勾践的忍辱负重, 屈原的忠君爱国, 烛之武善于辞令, 触龙的不计个人得失……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态度;道家追求的清静无为、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等等, 都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 都能陶冶学生情操。因此, 以书为本, 广泛的积累,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以专题为本, 提高文化品位。同时结合课文, 开展文化专题研究, 如孔孟文化专题研究, 屈原文化专题研究, 李杜文化专题研究, 陶渊明文化专题研究, 苏轼文化专题研究, 阿Q文化专题研究……写出文化专题研究文章, 积淀文化知识, 扩大文化视野, 进行文化思考研究, 打造学生文化底蕴,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以人为本, 充分利用好教科书和语文读本, 让语文教学归真返璞, 回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健康道路上来。把握好“语言和人”“语言和社会”“语文和文化”“语文和精神”等相互间的深刻关联, 语文教学才会变得鲜活起来, 才会真正体现人性的光辉。

2. 阅读课外书籍, 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是范本, 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 终究会营养不良。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在文学的殿堂里体味《三国演义》的智慧、《水浒传》的侠义、《红楼梦》浓烈的人情味、《西游记》丰富的想象;穿越时空, 走进《巴黎圣母院》, 去倾听但丁的《神曲》, 观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对话, 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对话, 探讨《少年维特之烦恼》。有的学生注重外表而忽视了学习、心灵的重要性, 于是我又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传》。记得有的学生在学习笔记中是这样写的:“老师, 您好!谢谢您及海伦·凯勒, 您让我看到了最有价值的书, 而海伦·凯勒让我看到了比外貌更重要的东西。谢谢您, 老师!我会努力的!请放心吧!”

3. 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 影响学生的人文品质。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要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就要在为人和治学上都成为学生的表率, 既是经师, 又是人师。“腹有诗书气自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 更要注意言行举止, 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4. 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 提升学生人文品位。

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是经得起我们用现代文化视角去审视、去着装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参观文化遗迹, 在缅怀古人的过程中, 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

总之,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是靠教学中的外加和灌输, 而是靠感染和体验、靠潜移默化的渗透生成和逐步积淀的。学校加强语文人文性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地贯穿于学校教育始终的工程,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学校的教育才有立足于社会的资本。

语文人文教学管理 篇2

一、中职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目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顺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技能,还要拥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是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今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有较高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样的人才既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为我国各方面发展的瓶颈,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语文教学是进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立志做新时期的建设者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除了要全面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外,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呢?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课文内容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有陶冶人的情操的,有启迪人的心志的,有反映人物的优秀品质的,有写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要把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感情灌输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文道统一的教育。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对于中外文化遗产,拿什么?怎样拿?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怎样对待文化遗产?教师在讲解时态度要明朗,观点要正确。在人文素养渗透时要让学生懂得“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人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要教育学生仍不能忽视吸取古今中外科学文化艺术和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方法,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要让现代青年学生深深懂得无产阶级“拿来主义”的方针: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长处都要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不能学。

(二)对照学生表现情况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表现各种各样,有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有违反校纪校规的;有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也有不愿学习来学校混日子的;还有行为习惯差,对人没有礼貌的,针对这些情况,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如:对于行为习惯差,对人没有礼貌的学生,在讲《说“习以为常”》一文时可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给他们明确指出每个人的.天性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不相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年幼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要想改变却不容易。有些学生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不理不睬,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及早地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必将处处与人引起摩擦不受欢迎,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开导他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该讲究礼貌。

浅析高中语文人文性教学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转变思想;互动教学

语文教学是高中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每个教育者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传递给学生的最佳时机。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高中的语文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性的培养。新课改不但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是激发了无数教育者的创新思维,他们让高中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充满生命力。

一、转变教学思想,优化课堂教学

现在的语文教学课本只是课堂的一小部分,很多老师过分地强调课本,跟着课本走,没有扩展其他课外的知识,一味地死板地讲授课本上的文字知识,讲台下也是一群眼睁睁看着老师的眼神,丝毫看不见学生有什么兴趣。这样的课堂限制了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思维受到禁锢,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任何新奇的想法都被扼杀了,学生们也对课堂渐渐失去了兴趣,甚至是厌恶情绪。高中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现在的学生都处于活力迸发向上的年龄,应该充分体现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新课改要求,改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课前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一个冷笑话,这样先激发起学生的精神,让他们感觉到乐趣,从而就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堂上去了。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不管对与错,都是可以激活课堂的,有时候学生发言引起的小笑话更可以很好地让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语文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把课堂搬到课外,无疑会令绝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不要被“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所束缚。人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开发学生思维。

二、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在强化互动教学课堂时,应根据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所谓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人的发展是设置一切目标的依据。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引导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同时,强化互动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都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让学生放开手来,大胆地“动”起来,真正地“活”起来,“乱”起来,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的老师“抬杠”,因为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所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只会看人眼色行事,唯唯诺诺,这样,怎么爆发创新的火花呢?我们还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可以“朝令夕改”。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明亮的慧眼,把我们的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为他们导引正确的方向。

三、重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经常听到同事们在叹息,现在的学生难教,现在的学生难管,特别是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难处理。碰到一些顽皮捣蛋的学生生,不管,教师的责任让我们责无旁贷;管,有时师生关系搞得剑拔弩张。对此,我也深有体会。我曾教过的班上,有一个非常不好教的学生,对学习吊儿郎当,对自己高考也不抱希望,课上不认真听讲,课下不完成作業。如果说得严厉了,他还会和教师对着来。在我的细心观察下,我发现这个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助人为乐,热爱劳动。我也希望他能把这种思想和行动用在学习上,在课下,我有时候会主动和他聊天,谈谈他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学习上的困难等,慢慢的,他对我态度有了改观,会主动问问题,课上学习也认真了,成绩也有了提高。通过这件事情,我想到对现在学生的教育不能单凭以前的老办法,需要我们动脑筋思索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假如我一开始暴跳如雷或大声训斥,可能彼此会争执,他从此可能更厌学。它使我感到对待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有时教师也要学会退一步,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一种技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和学生接触最多,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也常常因为教师对自己的态度而对学习产生情感,正所谓是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教学中创建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不能对学生进行恶意的责骂、讽刺和体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教师也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状况或者学习情况对学生区别看待,歧视那些后进生。教师要积极进行帮教,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而不是有意进行歧视。这种以退为进的教育方法不但避免了师生之间的正面冲突而且巧妙地改善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成了我教育生涯中又一个收获。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就必须主动调整自己,并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质疑、调查和探究,并在教育实践中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互相配合,主动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冯宝媛.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教学体会[J].学周刊,2011(30)

[2] 周华贵.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考试周刊,2011(14)

语文课堂——人文的教学 篇4

一、学会合作, 体验团队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 使学生懂得与他人合作, 在合作中提升自我, 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和喜悦。

《故都的秋》是一篇讲读课文, 学习目标是了解有关“故都”的秋的特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在具体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我开展了关于北方秋天和南方秋天的特点的总结比赛。先设立若干小组, 小组成员讨论后作好总结, 然后由一名中心发言人发言。答题的原则是一人发言, 小组成员补充, 中心发言人的发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样既发挥了个人主观能动性又突出了团队合作精神。开始比赛时, 学生们兴趣盎然, 小组成员对组内发言人都给予了很大支持, 有同学说:“你一定行, 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有的说:“我们组必胜!”一人发言掌声一片, 从他们的掌声中我听到了鼓励和赞许。这不仅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到了知识, 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 在无形中也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团队精神。

二、大胆想象, 享受审美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是不可思议的。”

在教读《山居秋暝》一诗时, 我意识到此诗的图画美是一大亮点, 如果学生体会不到这一点将是教学的一大缺憾。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 再现画面, 让学生用笔将各自体会到的美丽的山居图画下来。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 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简单稚嫩, 但傍晚时分山居主要景物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在交流分享过程中我意识到每个学生对此诗的意境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每一位学生的审美都有独到的一面……从对诗的理解到意境的感悟再到绘画和赏析, 学生利用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然后还原、加工, 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直接和诗人进行对话, 从而体会到了诗人眼中的“美”, 也获得了情感的愉悦, 以及审美的享受。

三、突出情感, 体现人文关怀

学习古诗《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赏析上片写景的诗句, 学习下片时再引入一个问题:词人塑造的周瑜形象和词人自我形象有什么内在联系?再拓展延伸, 将学生引入对词人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中。最后,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想法。

师:对词人情感的抒发, 有不同看法的吗?

生1:老师, 我觉得要准确地理解词人的感情, 最后两句才是关键。据我查资料得知“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这句有两种解释, 一种理解是当时的苏轼善于自我解脱, 自我安慰, 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当时的苏轼有些消沉, 愤懑无法排解, 只好寄情山水。

师: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 还带两种解释呢, 同学们的看法如何?

生2:我同意第二种。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2:我是从整首词的格调来理解的。因为全词的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所以我认为第二种比较符合词意。

生3:我也同意。苏轼虽然融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体, 思想比较复杂, 但总的来看他还是比较乐观的, 这从他的仕途便可看出。

生4:我个人觉得, 两方面都得顾及才好, 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大家想一想, 苏轼此时已经年近半百, 被贬黄州的他, 看到赤壁美景, 面对如画的江山, 心中涌动的是落寞和失望。对比周瑜, 在青春年少之时, 就已经名垂青史, 已经立下赫赫战功, 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 落寞和失望之情是难免的。但作为大词人的苏轼, 他有着超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此时苏轼可能在想, 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荡涤了, 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 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所以他特别洒脱, 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篇5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 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 。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

高中语文人文教学策略刍议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文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目前,国内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日渐突出,学生们在压抑的课堂中难以提升自己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语文这般枯燥的学科。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解剖课文,它需要时刻考虑到学生们的需求。高中语文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应该将一部分精力放在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上,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语文人文教学的重要性

能够被放入到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先贤留下的优秀的文学精品,教材内的文章都具有形质兼美的特点,能够大大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受文章情感的熏陶,学生能够有效塑造自身的人文精神。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担负着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重点是要利用人文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充分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凈化灵魂、健全心智,懂得人生奋斗与生存的意义。

二、高中语文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的语文教学是人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教导人们怎么做人处事。古今中外,针对语文的教学都是以此为宗旨。可是受应试教育体制的严重影响,当前高中语文的教学开始慢慢地偏离了这一宗旨。我国的语文教学只看重技术方面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文教学。教师都用分数来衡量自身的教学成果,这对学生内涵的提升毫无帮助。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些错误的教学方法与观念正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危害着高中语文的人文教学。

中国的教育一直都在改革,但是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标准仍是分数。这一错误的观念使得高中语文的教学机械化,课程的教学都只是为了最终的考试。对于基础的语言知识、语法知识和作文范文,学生都只是被动的接受,毫无主动探索与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工具属性被放得越来越大,而人文属性则越来越小。这无疑导致了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的严重缺失。让极具人文底蕴、充满人性美的学科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被放在了毫不重要的位置。学生做了题,得到了分也就算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这种教学后果使得学生开始丧失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高中语文的人文教学策略

(一)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紧跟新课改的形势,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意识到人文教学的重要性。作为人文教学的直接实施者,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人文教学作推动力。在注重语文训练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意境美,同相关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感受整篇作品的思想内涵。这对于老师的教学水准是一大考验,怎么才能将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怎么才能让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是高中教师应该重视与思考的问题。

(二)提升人文教学的空间。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是学生了解和感悟人文情怀的根本依据。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善于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出极具人文精神的部分,供学生鉴赏与品读。深入的研究教材,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人格塑造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之中,重视对学生实行情感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有提出问题和建议的权利。在进行问题探讨的过程中,不应该设定标准的答案,应该对学生做积极引导,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积极鼓励学生做出大胆的质疑,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当然,老师应该依照各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一些各类图书的清单。

高中语文课堂上,教材中往往都只是一个点的学习,教师应该充分地挖掘该点并向社会与生活中进行延伸,争取让学生在立体的范围内,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改革教学的评价体系,提倡人文化评价。教师不应该将人文教育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应该落实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行动之中。这就要求教学与特定的人文化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将人文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当前,我国正在采用的评价体系很明显不适合人文教学,人文评价体系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极具学习的动力,从学习中产生一股奋发向上的力量。想要达到以上这些效果,就必须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教育和学习的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从本质上来说,人文教学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意识形态与审美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重视人文教学是必须的。在高中教学中,如果教师重视了人文教学,将会让学生终生受益。那种在语文中习得的人文素养将会渗透到以后的做人、写作和阅读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育就是对学生做人处事的一种教育。该种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务必要重视人文教学,要多多重视学生思想情操的培养,将人文精神深厚内涵的挖掘当作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2] 蔡玲.让高中语文教学走出误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12).

[3] 刘宏亮.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培养[J].中国教师,2009(12).

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 篇7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如何呢?人们大都认为, 语言上的问题自然要通过语言学习来解决, 于是所有的课文分析、语言知识和语言练习都围绕着语言学习而进行。更有一些教师习惯于对课文进行机械的语言分析, 他们可以非常熟练地指出课文的结构属于什么形式, 转眼间会把段落划分直至词句意境分析得一清二楚。至于其语言形式与作者思想有何联系, 它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它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何帮助和启发, 却往往被忽视。于是就出现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分得清句子的含义, 却写不通完整的一句话, 他们可以分析出课文的段落提纲, 却写不出文路畅通的作文。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匮乏。他们缺少与课文所体现的情感的共鸣, 缺少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成功与喜悦。由于精神的贫瘠, 他们只能去搬取别人的语言来堆砌自己的作文, 由于缺少使用语言工具的乐趣而把写作当作一件苦差事来应付。因此人文教育在众多的语文教学中并未有意体现出来。

要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首先, 要求教师从观念上重视人文教育, 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教育素材, 而不是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悉心观察的品质、探索自然奥秘的乐趣, 那么学生的心理品质及情感都将受到触动。语文教材中那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 那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都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义务感的良好人文教育素材, 难道教师不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来感染教育学生吗?那种不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联系作者写作思维过程的教学, 难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去透视作者的思想, 也难以通过思想的发掘去更深更细地品味语言, 更难以谈到将作者的语言连同思想一起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形成一种个性品质。

其次,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学中要把语言学习与学生的精神生活统一起来,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说话”。这里的“思考”是指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考虑问题, 而不是照搬书本;“说话”是指学生要善于运用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不是人云亦云。只有这样, 教学才能既丰富学生的情感, 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机会。人文素质的养成有赖于对人文教育内容的认同, 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应情感。为此,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展示内心感受。

小学语文人文教学略谈 篇8

书籍是智慧的结晶, 思维之睿智, 汇集、采撷、推敲、润色而成文, 很多文章字字珠玑, 言言悦耳, 击玉敲金, 因此, 语文学习第一要博览群书。

(一) 不读书, 吸收不到营养

语文的写作素养主要从书中来, 所以要培养学生多读书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家长带动自己的孩子, 可以带孩子去书店, 让他自己选, 不一定非要文学类的, 其他类别的图书也可以培养阅读习惯, 甚至漫画也可以, 只要想读书就好。漫画系列如果作为阅读奖励也是一个办法。

(二) 多方诱导读书的习惯

如果学生实在不愿意读, 培养阅读习惯倒不如先从图开始。现在是读图时代, 成人浏览报纸, 也是从图片最醒目的开始阅读。我们应多理解学生, 不要强制, 不过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 还要考虑他们自身的文字水平、理解能力, 他们喜欢读什么书。家长要适度掌握孩子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选书时要根据阅读目的进行, 这需要家长、教师的有力引导, 最好要有一个阅读激励系统。阅读激励怎么理解?教师和家长多沟通, 形成一定的阅读激励系统。学生幼年时期可以不要太明显, 慢慢渗透, 童年时期就可以加大力度。如果当地的学校、培训学校或者家长自发组成阅读组织, 这样阅读就从单个发展到群体阅读, 而学生显然更喜欢群体阅读。读书多了, 自然吸收得多。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久而久之, 学生写作文时就会用上自己读的书中的知识。反过来, 写作文时就会用上书中的知识, 更有说服力地证明自己的对与错。

(三) 写读后感

我觉得无论做哪一件事都离不开“坚持”二字, 熟能生巧, 巧能生灵, 要坚持读, 认真读。学生写读后感的习惯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的前两周, 以后我会让我的学生一直养成读书的习惯, 并且坚持下去, 让他们终生受益。我也会在教学当中不断摸索和改进, 让学生真正明白“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好处, 让学生通过读书使自己的文笔更上一层楼。我通过把学生的读书与习作相结合的体验, 感受到让学生多读书, 不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增强了, 习作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看得多了, 见得多了, 习作及分析思路自然就清晰了, 学生也就多方面受益了。

(四) 关注作文的修改

结合五年级培养的自助修改作文的良好学习习惯, 对班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组互评互改。作文水平好的学生和作文水平差的学生互相评价, 作文水平好的学生在修改过程中能相应地提高写作能力、评改能力, 而作文水平差的学生能看到好的作文, 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找自己的好朋友进行作文互评互改, 两位或多位同学互帮互助, 互相激励, 互相促进, 互相竞争;作文水平相当的学生互评互改, 同一层次的人对一件事情有相同的认识, 他们有共同的语言。

二、能否和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生活和教学如果能够桴鼓相应, 对学生的教育是先进的、明朗的, 能更深入他们的内心。

一天中午在传达室, 两个开校车的司机与保安闲谈关于付出与收入的话题, 最主要的字眼, 就是钱。

两个开校车的司机, 一个既开校车, 又办托管, 天天在忙碌之中, 能收获大把的钞票, 他和大家津津有味地计算着自己的孩子如果在别人的托管, 一个会多花多少钱, 而在自己的托管里, 又会省掉多少钱等。而另一个司机则是兵分两路, 白天他开校车时, 妻子开出租车赚钱, 晚上妻子在家看门时, 他又开出租赚钱,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 两人总是在分开的状态里, 彼此数着大把的钞票。

“都是为了钱!”保安言简意赅地点明了他们如此努力的实质, 下了一个定论:“这个世界上, 无论是哪一个, 说白了都是为了钱。”

两个司机便相互调侃, 彼此指摘相互不足的地方, 如开出租的为了钱夫妻见不上面;开托管的为了钱忙得团团转等, 进而证明, 谁爱钱爱得更多一些。

我则笑着告诉了他们之前教给学生的一些观点:“人有生存的权利, 为了生存必然要用到钱, 但除了钱, 人还要有更高的追求, 只有学习、创造、奉献, 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观点, 在如今这个时代的水塘里, 很难再溅起任何涟漪, 特别是在这样的讨论之中, 更是显得苍白而无力。

另一个人也笑着说:“现在这个社会, 好听的都会说, 不挣钱谁给谁支使?也就是说, 哪个做事, 其实说白了也就是为了钱。”

我笑了, 告诉他们一句:“钱, 真得就有那么有趣吗?若是弘扬公益、传扬文化都是为了钱, 难道不自掉身价吗?”不待众人的辩论, 我已转身离开。

我知道接下来的讨论可能会更加热烈, 但最终要想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想法, 怕还要经历一段时间, 因为即使其中保安、司机的孩子曾经切身感受过某种公益的氛围, 他们依然还是无法理解与接受这样彻头彻尾的舍弃。

于是, 我就和学生谈了这事情, 启示他们内心要有一盏灯, 一盏智慧的灯。我说:“面对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 面对铺天盖地, 纸醉金迷的浮躁, 我们教师, 弘扬道义, 路程遥远;你们学生, 要睁大眼睛, 明辨是非。对传统美德的弘扬与时代文明的传播, 较之个人的境遇与遭逢, 意义要重大得多。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者, 谓我何求!尽管人生一路走来, 坎坎坷坷的, 起起落落的, 但我们要始终坚信:坚持弘扬人间至宝是有德的训语, 培养自己做品学兼优的少年!长路漫漫, 学海茫茫。只要迈步就会有方向;只要有风, 就该扬帆起航!”从学生的表现来看, 大家都能够理解我的内心, 接下来, 我布置作业, 以我的谈话为主线, 写一篇关于道德的作文, 字数800字左右, 题目自拟。作文交上来, 我看到多数学生都写得非常好, 即使写得一般的学生, 思想也很纯洁, 他们那颗善良的心显然在对我说:“老师, 放心吧, 我明辨是非, 绝不鼠目寸光, 急功近利。”我深感欣慰。

总之, 语文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是做人必须接受的人文教育, 对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甚至关乎学生一生的前途。作为教师, 我们要做到耐心启迪, 细致引领, 不断总结经验, 结合生活, 给学生建立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努力研磨, 乐此不疲, 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文字的巧匠, 说话的能人, 思维的高手。

摘要:本文围绕人文教育对语文教学展开解读, 从明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开始谈起, 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对能否和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开展论述。教海浩瀚, 岸边戏水, 私人蠡测, 献芹献曝, 分享同仁。

语文人文教学管理 篇9

一、以“生”为本的理念

“人文主义”把“人”放在第一位, 强调以“人”为本,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时刻用以“生”为本的理念武装自己, 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人, 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 其次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才是教授知识, 培养能力, 才是提升素养。以“生”为本, 就要知道学生欠缺什么, 学生最需要什么。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以“生”为本, 就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自觉、创造的学习, 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以“生”为本, 就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 关注他的思想, 关注他的情感, 关注他的个性等。语文教学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 本身就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二、教师要重视教材中人文精神资源

高中语文课本及读本都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大师们的心血之作, 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文中流淌着大师们的真实情感, 蕴含着他们的深层思索。语文教师进行人文教育, 就要挖掘课本、读本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让学生在品味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 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 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 感到自己的狭窄。”可见文学在提升人的精神铸造人的灵魂方面的重大作用。重视教材的人文精神资源, 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领悟人生, 完善人格,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走近史铁生、司马迁, 感受生命的顽强, 体悟生命的意义;学生走近艾青、屈原, 理解炽热的爱国情怀;学生走近朱自清、陶渊明, 品味高洁的情操……利用教材的人文精神资源, 学生领会海子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热爱, 普希金自由的渴盼, 马丁·路德金对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人生理想的追求……语文老师要深入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让学生与伟大的灵魂对话, 实现文化的传递, 精神的传递。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 在潜移默化中, 心灵的尘垢得以涤荡, 灵魂得以升华, 素养得以提升, 人格得以逐步完善。

三、教师要重视构建人文精神浓厚的语文课堂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 因此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就需要老师构建人文精神氛围浓厚的语文课堂。推新弃旧, 那种简单的“灌输”、“填鸭”、“说教”、“训练”的教学方法要坚决摈弃, 而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更为人文的教学方法, 营造一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自主合作平等对话的课堂。语文课堂是充满激情的, 强调情感的优化。“文章不是无情物”, 要披文入情, 以情动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 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是诗意的, 富有诗意的导语营造了课堂氛围, 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富有诗意的朗诵, 让学生走近文本, 走近作者的心理;富有诗意的赏析, 让学生由作者走向自己, 学生在诗意中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语文课堂是平等对话的课堂, 师生对话, 教师放下架子, 共同参悟文理文趣;生生对话, 互助合作, 不仅解决问题, 还学会了倾听与吸纳、宽容与沟通、协作与共享;生与文本的对话, 走进文本世界, 探讨文本内涵, 获得情感共鸣;生与作者的对话, 感悟作者独特体验、气质, 从而把作者的人文气质内化为自己的。

四、教师要重视大语文的人文价值

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 有人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 语文学习处处有课堂。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教材外、课堂外的人文价值。学生的活动主要在学校, 因此要重视校园语文环境的人文价值。校园内文化内蕴浓厚的人文景象, 影响、激励着学生。校园的壁画、标语等无一不熏陶渐染着学生。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激励学生有目标地去学习;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教育学生有奉献精神;林则徐的“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让学生懂得宽容和抵御一己私欲。重视大语文的人文价值, 就要充分利用学校举办的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辩论赛、演讲赛,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提升自我。另外, 学校开放性的学习领域也不可忽视, 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微机房等人文资源异常丰富的地方。学生通过阅读, 拓宽了视野, 了解了生活, 认识了社会, 培养了人格。

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解读 篇10

我们以为, 语文教学离不开“工具性”, 但不能停留于工具性, 必须升华到“人文性”, 让学生学会思维, 形成思想, 让学生体会并内化情感, 全面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这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解读!

(一) 语文教学的人文解读要求

语文教师先深入体验文本情感, 达到“入境动情”。在生活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对自己不关心的事物我们就缺少感觉。拿到语文教学中来, 道理也类似。课前如果没有充分读书, 自己首先就缺少对文本的深刻体验, 也谈不上就某点进行引导, 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这种状态下走入课堂, 即使我们对学生说一百遍“你要深入地读, 深刻地体会”也不可能引发学生去感受文本。牢记一点, 我们在备课时, 自己首先要被文本中的情感打动, 如托尔斯泰所说, 把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别人, 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 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我们读进去, 而且是用心灵来读书, 先让自己的感觉丰富起来, 能情不自禁地为作品中的主人公爱而爱, 恨而恨, 忧而忧。如果我们对他们的感受毫不在乎, 麻木不仁, 我们的课堂必定是蜻蜓点水, 感情苍白。教师对文本理解得越透彻, 感受越深, 那么, 我们带给孩子们的感染也就越深。教师要把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情感成功地传达给学生, 感染学生, 首先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感悟。要使学生动情, 教师必须先动情;要使学生获得美感, 教师必须先有美感。这就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通理明情, “入境动情”, 真心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只有这样, 教学时才能做到读则如出我口, 讲则如出我心, 才能拨动学生心弦, 调动学生情思, 开发学生智力。

(二) 语文教学的人文解读要求

语文教师要善于将文本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做到“真情演绎”。马科联卡曾多次谈到教师的表情和情感的问题。他指出:“凡是不善于模仿, 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和语言, 或者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教师, 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 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 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我们有不少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感到如此行为太有压力, 担心同事笑话, 说夸张啊, 或者是煽情啊, 其实没有必要担心。我们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我们在教书也在育人情感。只要是适合学生的, 是自然恰当的, 我们完全可以投入地说, 投入地读, 尽情地表现, 不必理会周围听课老师会怎么想。那丰富而深情的表达不仅能传情达意, 感染学生, 还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 从注意的角度讲, 还会由于变化的刺激提高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减少上课的疲劳。

(三) 语文教学的人文解读要求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篇11

虽然此仿作很不成熟,显得幼稚,格律上也不严格,内容上尚显单薄,甚至仅仅是顺口溜,但很贴近学生的欣赏写作水平。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大发,纷纷尝试。其中赵雨濛仿写的习作《浪淘沙·残秋》中有“秋之寂寥天,情丝牵牵,游子在外亲人念。一年一度风又起,思故心间”之句,将景色与思念之情有效嫁接,表达了作者不仅是悲秋那样简单,而是对季节轮回的忧叹,对亲人的牵挂;张竞文仿写的习作《浪淘沙·钓鱼岛》中有“祖国东海岸,纠纷不断,钓鱼岛外海监船。一张合同掀波澜,必保江山!中国人民心意坚,还我主权”等句子,更是表达了作者保卫祖国山河的凛然正气和坚定信念,可谓时政性和现实性跃然笔端;曹琦仿写的习作《浪淘沙·学习忙》中有“学习重压肩,作业铺天,校里校外做题烦。繁重学业今又是,未换人间”的语句,表达了课业负担对孩子们青春岁月的磨蚀与侵扰,道出了万千学子内心的呼唤,虽然语句略显苍白,但它属于当下学生们的心声;再有王宇鑫仿写的习作《采桑子·思乡》中有“岁月无情人有情。日日思乡,今又思乡,庭外秋月分外凉。一杯一影残酒浊,不似乡愁胜似乡愁,酒尽人醉意更稠”等句,体现出同学们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青涩记忆,斯时斯人,是一种年龄与年代的产物,虽然不值得倡导,但毕竟在孩子们的心灵中产生了这种朦胧的意境;再有刁巍然同学的六首《十六字令》个性鲜明,自然流畅,通过一个“战”字领启,对《三国演义》中的吕布、黄忠、赵云、关羽、诸葛亮、庞统、刘备等进行了传神的描绘,如“翻上虎牢关、刀斩夏侯渊、浑身都是胆、义释曹阿瞒、二士谈笑间、仁义打江山”等语句,可谓一语中的,直达要义,概括到位,体现出了习作者善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深厚的文笔功底。

当然,人文性的体现,有时具有多重性,或者是综合性,通过学生们的习作,我们也感觉到,一个人驾驭不同风格的作品,体现不同的心理感受也很常见。比如于思文同学分别写了《浪淘沙·玉女篇》和《浪淘沙·愚公移山》两篇作品,其中“素手抚白莲,红衣翩翩,蓬莱山上玉女轩。两行清泪诉愁绵。月梦谁颜?情意破万川,青鸟探看,蜡炬成灰漫飞天。牛郎织女燕上逢,肿了双眼”,写得活灵活现又不乏幽默戏谑,而“险峰把路断,决心移山,自诩智叟来相劝。一点退意都不见,真可笑焉?此事惊天边,举动撼帝,派遣强者助搬山。滴水定会把石穿,但凭信念”则文字清新,洒脱自然。

虽然学生的创作有的很不成熟,但是写作时情绪高涨,能够积极主动的思索、不厌其烦地修改,主动学习占据主要地位,这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个体学习既不受本能冲动的驱使,也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而取决于需求、情感、价值等内心的心理状态。重视人的中心地位,偏重于人格的圆满和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这正是新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的题中之义。

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动,方可有效的优化课堂的人文环境。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生,真心赏识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

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一大飞跃。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探寻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之好学乐学,全身心的热爱语文,生活在语文中,享受语文。

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气息 篇12

一、超越文本, 彰显人文关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的,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机会, 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的独特存在, 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阅读结果,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超越文本, 产生新的阅读创意, 如教学《称象》一课时, 在称赞曹冲真聪明、能想出这样绝妙的办法时, 有位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 我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并不是最好的。”我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质疑, 并没有漠然置之, 而是敏感地把握这一个教学的契机, 及时表扬该同学善思敢问, 有独立创新的精神, 鼓励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该生自信地说:“我认为可以就地取材, 因为现场有那么多的文武百官, 用人不是比用石头更方便吗?这才是最好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提出用沙, 有的提出用水。听了学生的发言后, 我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新颖、独特, 看来你们比曹冲还聪明, 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教师营造宽松的民主氛围, 对学生独特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 激起学生发表独到见解的热情, 树立自信心, 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桎梏, 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 超越文本, 彰显个性, 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二、营造情景, 渗透人文情怀

情景可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个体的情感认知过程, 起到激发、引导、熏陶、感染和渗透的作用, 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如教学《梦已被染绿》这首诗时, 我在教室的四周墙上挂满有关春天的大幅彩色图片:燕子双飞、杨柳轻拂、百花盛开等, 并用多媒体展示纪录片《牵着春天走》, 播放《春天在哪里》的乐曲, 请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古诗、散文、歌曲、儿歌, 然后带学生入情入景, 评赏玩味课文, 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畅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最后让学生画春天的美景, 整理编辑手抄报《多彩的春天》。这样将音乐、文学、绘画有机整合, 营造春意盎然散发浓浓书香的氛围, 向学生传递多元的文化, 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语言的美, 春天的美好, 而且感受到祖国文化的精深博大, 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使学生逐渐成长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富有人文情怀的人。

三、设计练习, 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是引导学生进步的阶梯, 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又有助于多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 可有意识地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美感和育人功能来设计作业, 从而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寓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如:

(1) 你会用哪些名言警句或诗词佳句来布置你的书房?

(2) 朋友即将远行, 在你学过的诗词中找一句合适的送给他。

(3) 请仿照例句, 根据情景填写你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

如:赞颂母爱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刻苦学习 (%%%%%%%%%)

思念亲人 (%%%%%%%%%)

(4) 读句子,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接着写下去。

春姑娘来了。 (%%%%%%%%%)

树林是多么幽静。 (%%%%%%%%%)

(5) 查找有关作家巴金的一些资料。

这样的练习学生完全可以凭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完成, 既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 又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 开阔阅读视野, 拓展思维, 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这样的练习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 既是语文的又是人文的, 既增强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拓展教材, 丰富人文底蕴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 人生视野的开阔, 心灵和思想的成长, 都离不开阅读。语文教材文质兼美, 是语言的典范, 对教学起关键作用, 但语文教材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 因而获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一本语文课本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变简单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既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从而结合教材科学地补充内容。如《妈妈的葡萄》一课, 记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狐狸妈妈翻山越岭为饥饿的小狐狸摘来葡萄, 路上却遇到猎人, 为救小狐狸, 她冒死引开猎人, 狐狸妈妈死了, 而她放在树下的葡萄却在若干年后结了串穿葡萄, 让小狐狸吃到了甜甜的葡萄。向孩子们展现了世间最伟大的爱———母爱。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赞颂母爱的文章、诗歌、歌曲, 有的学生收集到古诗《游子吟》, 有的收集到散文《妈妈爱吃鱼头》, 有的收集到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还有的收集到朱自清的名篇《背影》, 这样让学生走进新文本, 对比阅读, 扩大视野, 感受父爱、母爱的伟大, 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 在不同的文本世界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通过扩充组合, 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除了教师的补充外, 还可让学生互相推介, 学会在课外书籍中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材料。要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丰富语言积累, 丰富情感, 严谨思维, 以古鉴今, 与历史对话, 与高尚交流, 将语言文字内化成学生厚实的人文底蕴。

上一篇:教学情境教学效率下一篇:通行权不通行